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7|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言论释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2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君规教言论释
    目 录
    第一品 不放逸 9
    第二品 观察智者 31
    第三品 观察行为 73
    第四品 观察语言 126
    第五品 观察眷属 188
    第六品 观察作法 257
    第七品 观察具德 309
    第八品 观察正行 327
    第九品 稳重精进 335
    第十品 观察调柔 375


    君规教言论释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堪布索达吉  译释
    梵语:日查呢德善章布玛巴拉色阿朗呷 纳吗
    藏语:加波奴记单久萨西炯为坚吉夏瓦
    汉语:君规教言——护地庄严论
    “日查”是君主,意为殊胜高尚,即对世间有道德有智慧的国王君主与出世间品行高尚的高僧大德的总称;“呢德”是法规,包括世间法规与出世法规;“善章”是论,具有改造和救护的作用;“布玛巴拉色阿朗呷 ”是指保护大地的庄严;“纳吗”是所谓。
    论首冠以梵语名称,是因为佛教源于印度,而梵语是印度四大语言中最殊胜清净的天人语言,也是三世诸佛示现成佛转*轮时用的语言。这能令闻者相续中种下善根,忆念佛陀的恩德,能遣除闻者修法中的一切违缘,获得加持等诸多必要。所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无论是翻译经论还是造论,开始均冠以梵语名称。
    为什么要取论名呢?佛在《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有了论名,上根者可依此理解论中内容,中根者可依此理解大意,下根者依此也易于查找。
    顶礼上师怙主妙吉祥!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能赐予众生无漏的智慧,能遣除造论过程中的违缘,故作者首先顶礼与众生怙主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的蒋扬钦哲旺波等一切传承上师。
    胜者本师量士夫,解脱津梁佛法宝,
    持教圣众世间饰,恭敬顶礼三宝尊。
    三界导师人天怙主释迦牟尼佛,令一切众生获得解脱之妙法宝及住持佛教的圣贤僧众,这些都是世间的庄严,于此三宝尊前我恭敬地顶礼。
    此偈颂是对佛法僧三宝作总赞礼。首先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赞颂了佛的功德:佛陀于菩提树下战胜四魔,圆满了断证功德,现前无上正等正觉,已超胜三界,为最殊胜无上智者,故堪称“胜者”;于此娑婆世界,唯有圆满一切断证功德的佛陀,能以广大悲心引导沉溺于轮回中的众生趋入究竟解脱道,故称为“本师”;在世出世间的众多士夫中,唯有佛陀能遍知一切真理并究竟自他二利,故堪称为“量士夫”。陈那论师在《集量论》中也如是赞叹:“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所以应恭敬顶礼佛陀。
    三界众生无始劫来为烦恼所缚,不断流转于轮回之中,而渡越茫茫苦海、从此中获得究竟解脱的唯一渡口和桥梁就是佛陀所宣说的妙法宝,它能赐予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宝性论》中说一位登地以上的菩萨可许为僧众,而共同乘则将四个或四个以上具有别解脱戒的比丘称为僧众。这些住持佛陀教法的僧众、佛法及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众生的福田、世间的庄严,是众生真正皈依处。
    在《宝性论》中,三宝的本体以珍宝的六种特点作了广说。此处作者则是从世出世间及自他二利的不同侧面而作赞叹,并以三门作恭敬的顶礼。同时,提醒后学者,应恒时不忘顶礼忆念三宝,究竟成办自他二利,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
    等空智慧光芒者,能除诸众之意暗,
    文殊室利善说日,常护众生慧莲园。
    文殊菩萨等空无二的智慧即是法界本性,他智慧的光芒能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文殊菩萨善说之甚深法要犹如杲日,能恒常护持众生相续中本有的智慧莲园。
    作者在此又分别顶礼了文殊菩萨。因为从本体来说文殊菩萨就是等空无二的法界,从显现上来说,文殊菩萨的智慧如虚空无有边际。这如同日轮的智慧光芒,能遣除众生心相续中无始以来的无明痴暗。如果欲求解脱,欲求究竟的智慧,就应当精进闻思修持文殊菩萨善说的甚深法要,并至诚祈祷文殊菩萨,如是即能遣除自相续中的疑惑,也能证悟与文殊菩萨无别的法界等性智慧。
    文殊菩萨善说的甚深法要犹如千光之日,而众生本来具足的智慧好似莲蕾,依靠日光才能启开绽放,所以祈求文殊菩萨赐加持,令我们智慧莲苞早日绽放,让远近的蜜蜂云集于莲花上享受那智慧的花汁。从古至今很多大德皆以祈祷文殊菩萨启开智慧,而具足文殊无畏善说等力量,摄受了无量的众生,这都是文殊菩萨常护众生智慧莲园的结果。所以,在此我们应当诚挚地祈祷文殊菩萨赐予加持。
    诸佛菩萨大圣者,现为众生之怙主,
    殊胜人天自在尊,世间护法赐吉祥。
    诸佛菩萨大圣者之法身是如如不动的自然本智,以大悲力显现为三界轮回众生的怙主,获得人天自在等殊胜尊者,以及一切护法神众,如是三宝三根本,我至诚地祈请赐予造论圆满吉祥。
    三世所有断证功德圆满的佛陀,彻证二无我智慧的大菩萨,以及证悟人无我的声闻缘觉诸大圣者,为救度漂流三界、无依无靠的众生得到暂时究竟的解脱,而化现为世间的依怙主,祈请您等一定加持我的相续。天界中的大自在天、帝释天、四大天王等,以及人间的大圣者、具足梵行的沙门,此等具足能力威望的人天自在尊,祈请赐予顺缘。还有七十二大护法、十二地母等世间护法神,请赐予吉祥,加持我于造论过程中不出现任何违缘。我们也同时祈请世出世间的所有应供处,加持此论译释圆满。
    此处利乐善道门,皆以正士诸行故,
    为诸君主平凡众,如愿成就自他利,
    我从圣者大菩萨,及诸智者论典中,
    汇集精华以悲心,易懂语句作明示。
    正士的高尚行为是一切众生利乐的善道门,为了使君主和平凡众生如愿成就自他二利,我今汇集诸佛菩萨及大智者经教论典中的精华,以悲愍之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明了地作宣示。
    世间上的平民百姓,若能遵纪守法,生活自然会安稳;君主以正法治国则会国泰民安,如果同时依佛法护持国政,则他的眷民们都将得到人天福报。在修行人中,无论普通的居士或福慧具足的上师大德,欲求声缘菩萨三乘解脱果位,则更应具足相应取舍的戒行和六度等贤善行为。
    沉溺于轮回中的一切众生,因对世间法规和出世间修行方法一无所知,为了使他们能如愿地获得人天利乐和究竟解脱,在此我撷取了觉行圆满的佛陀和诸大菩萨经教中的甘露醍醐,以及印藏诸大智者们殊胜论典中的窍诀,将既切实又极为重要的甚深教言汇集一处,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明示此理,以摄要的方法撰成此论。
    这部凡圣同沾利益的论著,大家在学习时应触类旁通,借此遣除相续中的邪见,断除一切邪行。同时,对本论作甚深的观察,将会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贤善,一切世出世间的事业将能圆满成办。

    第一品 不放逸
    从前有两个魔鬼,一个皈依了三宝,另一个未皈依。一天,它俩外出遇见两位行路的比丘,未皈依者马上要夺取他们的性命。皈依者说:“别急,看他们讲不讲佛法,是否有修持,如果他们有这些功德,请不要害他们,否则再下手也不迟。”它们便一直尾随其后,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路上都是谈论世事,没谈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时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未皈依者说:“看!他们始终未讲一句佛法,可以害他们了吧!”皈依者说:“不能,他们已经讲了甚深的佛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着皈依者讲述了:何为身不放逸,何为语不放逸,何为意不放逸,不放逸具足何等功德……未皈依者听它讲得有理有据的,不禁连连称是,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并发心皈依三宝。这两位比丘仅以“慎勿放逸”一句而远离了魔鬼的损害,同时,使另一个魔鬼也皈依了佛门。可见不放逸是何等重要。
    智慧聪颖如日轮,不违二规稳如山,
    等慈眷民如大地,广积福德如海洋,
    如是应赞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诸眷众人生存因。????????
    如果具有杲日般的聪颖智慧,行为不违世出世之二规,如山王一样极为稳重,像大地一样平等慈爱一切众生,积累如海般的广大资粮,如是应称赞的君主和大德是世间的庄严,无论住于何处都是众人走上如法生存之道的因。
    具相君主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其相应的智慧,能合情合理地取舍,解开人们的疑网。如世人所言:世间明灯就是智慧。无论是修行人还是非修行人都必须具足聪颖和智慧,因为它像太阳一样能遣除一切黑暗。即使仅有世间智慧,也会比较圆满地处理世事。一个明达的世间人,遇到生活中的大小违缘,能想得开放得下,就不会有很大的痛苦。所以君主平民都必须先具足智慧才能成办一切,如达瓦王子以智慧救了暂桑的今生来世,邹忌以智慧使齐王战胜诸国。
    以智慧作先导,则所作所为不至于违反世出世的规则。若有违于世规,则难以生存;若违于佛规,今生来世必然会遭受种种痛苦。所以,无论是君主还是凡夫,无论何时何地,他人知不知见不见之时处,都应自行稳重,像山王一样不为任何外境所转。
    君主对待自己的下属,亲疏平等慈悲爱护,则不会有偏爱和嫉恨。就像大地一样平等如一,无论是对达官显贵还是平民乞丐都是一视同仁。他们在积累资粮时,上供下施、严持戒律,乃至念诵观音心咒的善根都不轻视懈怠、尽心竭力,所积累的福德像大海一样的深广,就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讲:“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同样,我们在积累资粮时,不应满足于现有的修法和功德而浅尝辄止。
    具足以上四种法相的人,不论是否有很高的名誉地位,都值得世人称赞。无论在哪里,众人都会如众星捧月般地云集投归身旁,成为众人的依怙。
    爱学一切取舍理,善于依法而行持,
    此君善良众生乐,君劣眷民受痛苦。
    爱好学习一切世出世正法之规,懂得正确取舍的道理,一切行为善于依靠正法而行持,如此贤善的君主是众生真正的依怙,眷民依其今生来世均能安乐,否则,若君主恶劣,则眷属会遭受很大的痛苦。
    善良君主与恶劣君主有很大差别。前者为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安乐,而喜爱学习一切正确取舍道理。从生活中小小言行、为人处世,乃至解脱生死的道理,他都非常乐于学习,了知之后,并极能善巧依法付诸于实际行动,遇到要事之时,也能依法妥善处理,使所有的眷民,口服心服如此善良君主,使其眷民亦知善恶取舍之道,今生来世皆得安乐。如开元盛世的李世民,既勤于学习治国之道,又真诚推尚佛法,盛唐因依靠这样善良明达的君主而四海安宁极兴一时。而后者因不乐于学习,世理不知,佛法不晓,所作所为,无法无天,智慧低劣,品德败坏,只为自己的私欲,恣意妄为,其眷民依靠他也是无一日之乐,不得不在今生来世感受种种痛苦。如某位总统任职七年,与八个国家交兵作战,致使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所以作为君主无论贤劣,理当善学一切取舍之理,并能依法行持!
    较诸普通之人士,君主更为严峻故,
    彼等所作所为中,引起重大利害事。
    君主乃众视察处,是故一切诸君王,
    所作善恶虽细微,世人评说并关注。
    君主与普通的人士相比较,则是更为严厉的对境,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关系到所有眷民的重大利益和损害,君主身居高位是众人的视察处,所以,一切君主所做的善恶事即便是很细微,也会成为世人所关注评说的主要话题。
    在众人的心目中,普通人士与君主的所作所为是不一而论的。君主的善恶之举非但关系到举国臣民的重大利益和损害,甚至细微举动也为众人所关注,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正如唐朝女皇武则天因她自己对三宝敬仰而带动了当时的文臣武将,平民百姓都对佛法很敬重而为后人所称道。又如“楚王爱细腰,国多饿死人”。所以说,君主是极为严厉的对境,是众人的观察处,无论大小善恶之行,都会引人注目,众人也是倍加关心。摄受众多眷属的大德也是一样,他的日常起居,穿着言谈,甚至开一个玩笑,弟众们也会十分关注,引起重视。所以,君主们为了利益众人,应当对自己的微言细行,都要注意于人们心目中的影响而谨慎从事!
    具有智慧之君主,极其热衷高尚行,
    具足千光之太阳,于此世界极庄严。
    真正具有智慧的君主,非常热衷于高尚的行为,就像具足千光的太阳,成为世界的真实庄严。
    具有智慧的君主极为喜欢利益他人,他的行为能给人们的生活及内心带来光明,犹如千光之太阳,成为世间真正的庄严。像泰国的国王,特别注重断恶行善的行为,以佛法执政,其国内公民都有出家学习经律的机会,赢得了举国的爱戴和崇敬。因此公民们常作大规模的放生受戒活动,将功德回向于他能常久住世。公民们都觉得这样的贤善国王,是他们心目中不可缺少的太阳。具智修行人也同样喜欢高尚行为,如藏土被人们称为讲法最绝妙者的邬金丹增诺吾,他一生中最乐于为众人讲经传法,总其一生中为众生所传之法多达几十种,有的论典传讲过四、五百遍。又如有史以来世人共称的印度六大庄严,他们精于闻思修,善于讲辩著,将如海的甚深要诀著成如宝灯般的论典,照亮人们通往菩提的路,遣除了后学者相续中的种种疑惑与无明痴暗,在无数修行人的心目中,觉得这些圣者是众生依怙,是生生世世不愿舍离的怙主。
    若于贤善正士行,毫无兴趣劣种者,
    则诸凡人亦非理,何况说是众君主?
    如果对贤善高尚的正士行为没有丝毫兴趣,此乃恶劣种姓,对凡夫俗子来说也是不应理的,更何况是众人的君主呢?
    君主在思想境界等各方面要比平凡人更胜一筹。平凡人若是对贤善正士之行为索然寡味,尚不应理,何况是君主?一个普通的修行人若是对闻思持戒等没兴趣,只是对谈生意看电视搞非法行,兴趣十足,津津乐道,则不及一个世间有修养的人,更不用说是一个寺院住持如是行持。人的兴趣往往与其各自的种姓有相当大的关系,如大德们非常热衷于闻法传法行菩提道等忘我利他的殊胜行为。有些大德在幼年玩耍时,也扮演佛菩萨形象,保护小生命等。而其中的卑劣者,却喜欢伤害小生命、偷盗、不孝顺等,对伦理道德贤善行为毫无兴趣,就像老狗前摆上青草一样。这些劣种的行为,对平凡人来说也不应为,何况身居显位的高贵种姓之人?
    若与劣种士夫众,同流合污共相处,
    谁亦不会恭敬彼,遭众欺侮及诽谤。
    如果经常与卑劣的凡夫众生同流合污、共同相处,谁也不会恭敬他,甚至还会遭到众人的欺侮和诽谤。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来修行很不错的人,若经常结交一些品行下劣者,不但不能调伏他们,反而变成一丘之貉,并勤于非法行。即便其见解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因常与恶人共处,别人也会敬而远之。所以,应该远离恶友、恶知识,如果不能远离,也应经常亲近善知识。这样,犹如蓬生于麻中,不必扶持而自直。
    世间那些有权有势有财的人,如果因一时的得意而忘形,便不谨慎自己的行为,随同恶友出入妓院赌场,不久这些风流韵事已见诸报端,传言于街头巷尾,甚者锒铛入狱,当初的“红人”此时也为众人所唾弃,遭到添枝加叶地非议诽谤。犹如芳香茉莉花,若落粪坑中,定会遭众人嫌弃和践踏,所以切莫结交恶友!
    具有财富权势者,多数君主因放逸,
    漂泊流浪如狂象,彼眷亦成如是也。
    具有财富权势的大多数君主都因放逸的缘故,终将如狂象般漂泊流浪,他的眷属也会如是流浪无有定处。
    历史上,创业的君主打下江山后,财富权势具足,一时犹如大树成为众生的依怙处,为臣民所敬重。但有些因此冲昏了头脑,一反常态,放逸无度,以至于天下大乱,导致失去王位,民众也流离失所。如闯王李自成创下基业后,认为是一牢永固,便放逸散乱,不认真护持国政,后来他与眷民不得不漂流异乡。当今的一些富商,拥有高级的轿车,豪华的别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5 20:31
  • 17

    主题

    265

    帖子

    2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4676
    32#
    发表于 2017-12-3 09:38:43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3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6:27 | 只看该作者
    除愚不可及者,谁不愿意亲近彼?
    重校于2007年5月8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5:24 | 只看该作者
    此三世人所笑处。”有些人衣食住用唯一依靠他人恩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挑三拣四,求食美餐。有者虽以乞讨维生,还于施主及余人前生起傲慢。有者根本不通晓经论,却跃跃欲试,欲大展辩才雄风,实际上佛法的基本常识不了知,辩论的方式规矩也不晓,说是辩论,其实是以贪嗔心去吵架,确实是非常可笑!总之,凡为人处世皆应相合自己的身份处境等,才不至于成为众人的笑料!
    恭敬供养诸愚者,令生傲慢遮诸过,
    犹如母骡怀骡子,劣者将为承侍毁。
    愚者在没有名位、不被人尊崇承侍供养时,他的人格还显不出那么恶劣。一旦以某种因缘受人恭敬供养、倍为推崇时,马上生起傲慢,好像已跳出三界不受因果轮回的束缚,浑然超脱一般的自由自在。这种傲慢生起后,会遮障自己所有的过失,使自己不会现见,不能省察,为一时的外缘迷失方向,在人格言行方面都只是向下转变。犹如母骡一旦怀上子骡,必死无疑,愚者会因受人敬养而彻底毁坏自己。所以,我们在受人恭敬供养时,应马上反问自己是否德行具足,堪受人恭敬供养否?以免一时的得意,而致使无穷的后患,那是很赔本的行当,稍有理智者不应如此自欺欺人。
    圣者地位愈升高,愈加调柔勤利他,
    各处人们均宣扬,令彼声誉遍诸方。
    有智慧的人,地位晋升得越来越高时,他的心则更加调柔,言行上也越来越精勤于利他,较以前利他心更强。利他心非常重要,如云:“唯大公方能无私,唯无私方能无畏。”不自私者做事会比较顺当,无所畏惧,众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高,各处人们一定会宣扬自己的功德。即使自己无有希求,他人的赞叹之声也会不胫而走,令声誉美名遍满十方。
    花香仅散风飘处,胜士芳香遍十方,
    自己调柔虽隐德,他众辗转作宣扬。
    满山遍野盛开的鲜花,悄悄地送给人们沁人心脾的芬馥芳香,但只有风吹到的地方才有香味,无风吹处绝无馥香。而具有戒慧芳香的胜士,他的美德馨香远远胜过山花之芬芳,自然遍满十方。相续如融酥般的调柔者,虽然极为隐藏自己的功德,不愿宣扬自己,但以其福德力的感召,人们甚至天人也是从未停止争传其德行。
    愚笨贡高我慢士,以种貌闻等微德,
    犹如井蛙起傲慢,虽尤詈骂诸圣者,
    然不遮止圣者德,灭尽自之后世德,
    如同火炬向下持,火焰将会烧自手。
    世上贡高我慢的愚笨士夫,常以自己的出身种姓、端严相貌、少少闻法等微小功德而生起傲慢,犹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并没有真实的功德却生傲慢。因为愚慢者看不惯智者的行为,使尽浑身解数詈骂毁谤诸具智圣者,虽然如此,但这根本不能遮止诸圣者的功德。本来有福报的人,死后仍有很大的阴德,于后世能继续享受,但以烦恼心辱骂大圣者,这些福报全都被口业葬送了。就如同向下倒拿火炬,向上的火焰必然会烧痛自己的手,同样,愚者想诽谤人,找别人的过失,其实丝毫损害不了他人,只有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因此有智慧的人,尽量不要障碍他人利生的事业,不要诽谤詈骂他人,对他人功德应生起随喜心,并以种种方法,使自己具足功德,如是方能得到真正的安乐。
    种姓色财闻等德,蒸蒸日上圆满者,
    于诸浅慧种等者,竞争我慢极迷惑。
    有的人天生种姓高贵、容貌端严、拥有财富、具足多闻多学等各方面的功德,并且稳步上升渐趋圆满,在这样“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切不可生起我慢心,睥睨他人,与人竞争,因为这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嫉妒胜己者,鄙视不如己者,竞争不相上下者。在自己具足一些功德时,最忌讳这些不如法的心态和行为,在自己大有进步之时,一定要明察自心了知自己,若存在竞争我慢等发心,那是为烦恼心所惑极为愚蠢的,称为“迷茫浅慧者”。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的功德确实超胜他人时,要自我警言:自己还没到达成佛的终点,不能浅尝辄止,应该继续努力。
    不以我慢凌辱人,功德纵微亦显大,
    虽然富足多闻等,若杂慢毒变微小。
    有的人生来就具有极为谦虚卑下的优良人品,不曾以我慢凌辱别人,总是给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他虽然不具有惊天动地的大功德,仅仅是让座于别人或说一句安慰劝勉他人的话,在人们心目中好像也具有很大的功德。像国外有些著名的大德,他相续中的学识境界及其身份地位都高于常人,但他的言行从来都像平凡人一样,挑水做饭没有半点傲态,由此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威望宛如东升之日愈来愈高。我们在平时为人时,要尽量压制自己的烦恼和我慢,若以我慢抑制侮辱别人,无论有多大的功德,别人也看不惯。就好像有的人,财富圆满,智慧广大,对人们的利益和贡献也非常大,而心杂慢毒,在众人的心目中也就觉得一般。由此二者的差别告诉我们:自相续中有慢毒者,一定要依靠教言对症下药根除它。
    贪欲盲人不见罪,天盲不见诸色法,
    傲慢之人不见过,自执己见不见性。
    贪欲心强的人以贪欲眼翳遮障了慧眼,如盲人一样,根本见不到自身的罪业,像有的人财迷心窍,有的人色牵心魂,整天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未经历过甜酸苦辣的人,一直有一种贪色贪财之心,身在福中不知福,妄想去成家立业,闯荡一番,若是良师益友不加劝导,待他真的去闯得焦头烂额之时才后悔不及!有些盲者,来到这个世界后,从未见过绚丽的阳光,世间形形色色的事物根本看不到。同样,傲慢的人自命不凡、不察自心,犹如天盲不见色法一样,根本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以此类推,我执萨迦耶见非常重的人则根本见不到诸法的真性,以其执法为实有故。因此,大家应认真以教言熏修自相续,除去贪慢执,拨开智慧眼。
    具有智慧贵族者,恭敬对境劣者辱,
    智者顶礼之佛塔,乌鸦以此为坐垫。
    如云:“随何木等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具有智慧、种姓高贵的人,对上师、佛像、佛塔等应供之处,无论其是优是劣都会非常恭敬,而无智劣慧者对此却无端加以侮辱。比如众人视如真佛的大善知识,常为人们皈依礼拜供养,而无知愚昧的劣者却妄加诽谤侮辱,狂言其过。有人对佛像的分支、经文少许字片也珍藏顶礼,有者却毁坏庄严的佛像,犹如为人共嫌的乌鸦一样,常在佛塔之上撒下粪秽污染践踏,当作坐垫,受人厌弃。劣者就是这么可怜可恶!
    如向空中撒脏物,必将落于自己头,
    若依低劣傲慢者,则令依者定遭殃。
    有些愚者犹如无知的幼童,手持不净粪抛向空中,结果这些脏物自然回落在他自己身上。同理,我们在结交道友的过程中,如果他本身文化素养低又极为傲慢,则不可依止,否则终有一天,他会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违缘,必然使自己遭殃,失毁自己今生的善业和来世的善根。若不幸遇此,当设法敬而远之,不然最后反目成仇。依止这种慢者是没有什么必要和意义的,大家在尚未成就之前,一定要选择善士交往。
    仅依具有胜智慧,相续调柔高尚士,
    依者德福名声增,宛如宝珠饰顶上。
    如果一心一意仅仅依止具有殊胜智慧、相续调柔的高尚正士,则自己的功德福报名声会犹如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宛如如意宝珠装饰在头顶上,会有不共的加持和能力,同样依止胜士者会获得殊胜的功德和财福。我们理应依止一位具相上师,就像一些很不起眼的僧人依止了大德以后,几十个春秋里耳濡目染,依止者本身从生活、智慧和人格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转变,全心全意饶益众生,只要他的弘法足迹踏到哪里,就会成为哪里的庄严胜饰,人们欢喜无比。
    如持密主之名号,可护一切诸魔众,
    结缘贵族具慧者,亦将受到众人敬。
    此处“密主”是指金刚手菩萨,如果谁人持诵彼名号,则一切魔众外道避之不及,这样可以防护魔众危害自己。持大菩萨大君主的名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和功德,甚至一些十分野蛮、不明事理的人,只要听到他们的名号也都变得规规矩矩。如果能和贵族具慧者结上缘,也会受到众人恭敬。如有的人为大君王做饭、看病、译经等,周围的人对他也是非常敬重,甚至像如同恭敬君王一样的敬重,从人格和因果方面来衡量都是极为应理的。
    大士傲慢何必要?无有我慢更庄严,
    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
    作为大士智者本来戒定慧各方面非常圆满,众人都非常钦佩仰慕,根本没有必要生起我慢,这样更为庄严。而劣者呢?自己相续中本来没有少许的功德,即使有冲天的傲慢又有何用?任何人绝不会因生起傲慢而增上少许功德,反而遭到别人的欺辱毁谤。本来劣者默默不言也没有太大利害,不是很讨人嫌,若自己却无惭愧反生慢心,以此别人会更加嫌弃。
    具有我慢嫉妒心,狡诈三过诸愚者,
    若亲近之增痛苦,若远离之得安乐。
    若自己有傲慢等烦恼,不仅有莫大的损害,而且具有傲慢、嫉妒、狡诈三种过失的愚者,自己若去亲近,则必定会增加自己的痛苦,若能远离,则能获得安乐。由此看来,傲慢、嫉妒、狡诈这些过失,不仅会自害,而且会害他,若要成为智者善士,诚应远离这一切。
    宁愿与贤士结怨,若善调解可饶益,
    切莫亲近较毒蛇,更为厉害之劣士。
    如若慈爱反生嗔,诚心饶益反报仇,
    若说实语反相讥,此野蛮者不可救。
    具有傲慢等过失的劣者,是不可亲近的。作为凡夫宁愿与贤善正直之士结怨,也不能与这些劣士交友,因为与贤善之士结怨后,若能如法善为调解,贤士必会以他高尚的人格与智慧使你获得饶益,可是劣士,却是比毒蛇更为可怕的有害对境。如果你去以慈爱之心帮助对待劣士,他们反而会生起嗔恚;你诚心诚意去饶益他,他会恩将仇报;以实语相劝告,他们定会反唇相讥。这样野蛮刚强愚痴的有情,实是不可救药之人。
    智者了知此理后,莫以温和式招引,
    如胆病需粗疗法,当以善巧粗暴行。
    智者君主以智慧了知如上所说的道理后,对那些恶劣的人便不应用温和的方式去接引度化;而应像胆病患者需用粗猛的药方去医疗一样,采取善巧的粗暴刚猛方法,以强力使劣者得以制服。无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君主,在治理国家眷属时,针对不同的众生,或要粗猛或要柔和,即使针对同一众生,刚柔相济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要不然,唯以柔和的方式,许多劣者自己不仅要越来越堕落,而且要影响更多的有情。
    摧灭多数正直者,侮辱多数温柔者,
    是故和蔼正直士,亦应适宜制愚人。
    世上有一种愚人,耍小聪明、用歪心眼,摧灭打击很多正直的人,散布种种谣言,借助一些无头脑人的嘴巴,侮辱很多温柔者。他们知道正直的人,不屑以小人的暗箭射人伎俩报复对方,温柔者一向与人为善,不会给人颜色看,所以这种人乘虚而入,欺负正直温柔者。因此那些和蔼正直之善士,在一定程度和某种必要时,不能一味地让步,若任他们为所欲为,猖狂无度,会影响到一个团体的风气向不良方向发展。鉴于利弊,应适宜地给予制伏,不能让这号人物高抬头盛气凌人,要压下他,把真正的正士抬起来,才能使众人舒心信服。
    劣士黄金及与鼓,傲慢女人及野马,
    若打五者可调顺,柔和治彼不合理。
    世间有五种应打击的对境。像恶劣的人,“不打则不成才”,要狠狠地锤炼改造,才能趋入正途。黄金要经过十六次的提炼才出真金,即便是纯金要成器,也必须由匠师的锤打方可成形。鼓不打不响,不知其声音是圆润还是粗破,也没什么用。傲慢的女人,对上不孝对下不顺,不打则不温顺,谁都会远离这种人,只有狠狠地打,她才调顺。未驯服的野马,桀骜不驯,任意狂奔,只有鞭子才是它的上师,才能使它驯服。这五种对境若以柔和方式对待则是不合乎道理的,只有以与彼等相应的方式才能调顺彼者。
    贵族面上无莲花,劣种头上未长角,
    依靠行为之差别,娼妓子姓可明显。
    一个人是贵族还是贱种,不需要任何标志或自我标榜,只要根据他的行为、体态这无声的语言,便足以表明。因为高尚的贵族种姓者,他的脸面上并没有鲜美怡人的莲花而受人喜爱,乐于让人见闻称道;而劣姓贱种者,其头上也未长有不能相合的牛角,还有可能像白面书生一样的清秀。然而二者的行为却截然不同:世间高尚士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他的行为符合二规,所作所为适合众人之意,如“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样高尚的人谁都会投以崇敬的良言和微笑。相反,那些劣姓之辈,行为不道德,作为不如法,谁人见了就如见了不净粪一样,想法绕道避开,犹如见到牦牛尽量躲开。他不需表白自己,别人都会心中有数,一清二楚,犹如娼妓的儿子,不必追究他的父亲是谁,久之从其行为上便能确知他是贵还是贱。同样,各种各样的修行人共聚一处,只要观察其各自的行为,便可了知各自所依止的上师如何,以及各人在同一座下闻思时领悟的如何。每位为了不愧于如佛一样的恩师,应该广学立行。
    诸善良士未布施,慢者亦未夺他财,
    然以各自功或过,令人欢喜或嗔恨。
    一个人赢得众人的欢喜绝非仅仅是以财施人,同样被他人嗔恨也绝非是因强夺他人之财,而是以各自的功过所致。心地贤善、人格优良者,处处为众人着想,身口为大众所欢喜,天上地上都回响着他的美名,为人天所称道。而目空一切的慢者,虽然没有明抢暗偷他人的财产,然而他的相续中唯我独尊,唯我至上,任何有益之语注不进他的心田,众人个个弃之如不净。这就是二者所引起的迥异反响,有鉴于此,诸位首当除慢,调柔自心。
    若交谦逊温和者,安乐友爱极稳固,
    如于果树浓荫处,休憩之人得安乐。
    世人常言“大树下面好乘凉”,当炎炎的烈日暴晒、酷暑炎热难忍之时,若躲在大树下的浓荫凉处,自然是很惬意的。而如大树之大君主,在他的福德威力浓荫庇护下,也能得种种安乐。这样的大君主,他具有谦虚的美德,温和的品性,与他同参共处,总是处在法乐中,甚至是默默无言静坐,也有一种舒心的快慰。他以友爱待人,性格稳重,人人都与他如水与盐,相合无隔,他的功德犹如硕果累累的大树,枝叶茂密,凉荫浓浓,凡是有烦恼热痛者,若前来其功德树下乘凉,乃至过路小憩之人,都能享受浓荫下的一片清凉,皆能感受到无上法味。自古至今,历来的前辈大德们都如浓荫大树,使热恼众生得到清凉安乐。
    慢大不调之诸士,虽生贵族于依者,
    如微云影无利益,故当依止谦逊士。
    烈日当空酷暑炎炎之时,空中仅飘有一丝白云,以此想解除酷热是绝不可能的,那些傲慢自大相续不调柔的人士也是如此,虽然他生于贵族名门,但对依止他的道友眷属绝不会有任何利益。所以,应当依止谦逊善士,方对自他有利。傲慢的人,很难依止,所作所为也很难使他称心如意。他自身对上不敬,对中不合,对下不利,相续中很难具足功德,依止他也如空瓶,最终一无所获,故何时何地依止谦逊者才是保险的选择。
    调柔正士虽非月,亦令三界众生乐,
    纵然非为甘露池,若依极乐胜津梁。
    虽非天人之乐园,亦为有情喜往处,
    纵然非为无量宫,亦启现来百乐门。
    这里以藏文诗学中所不共的修饰方法,共称同赞了相续调柔的大德正士,虽然不是虚空中的皓月,但他的功德圆满无缺与满月无别,能赐予三界众生以清凉,能遣除六道之痴暗。纵然他不是具八功德水之甘露莲池,然而他能以佛法的甘美玉露滋润热恼众生的心田,他是能令含灵踏向解脱的殊胜津梁。虽然,他身居凡尘浊世,非为天人之乐园,但他仅以相续调柔之胜德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有缘人,冲破重重障难,不远万里与之欢聚一堂。纵然其处非为无尽庄严的无量宫殿,但他却能大摆法宴以飨异生,令其各解其苦,并以显密正法,启迪人们心性本具的百乐之门,通向究竟安乐的大乐宫。如是调柔胜士之德,言不能尽,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4:20 | 只看该作者
    对作害者应有能力把他们调制得服服帖帖,让他再不敢有害人的鬼把戏重演。对那些常行饶益者应以爱语等各种方式摄受他们,这样能赢得众人的恭敬。像有些寺院的大管家,小偷听到他名字就吓得浑身发抖,懈于闻思修行者也不敢与其相对,而乐于闻思者听到他的名字油然而生一种安全感,乐于见闻,真正具足此二力,众人都从内心钦佩他。
    发怒能够断人头,欢喜亦能施国政,
    若不具足此大力,共称君主无意义。
    君主就要有不共威力,他若龙颜动怒,断取人头伏尸百万也毫不费力,他若心情舒悦,施以国政亦能自主。君王生喜,则对眷众大有利益,若令其生怒,则能显现极大危害。如果令人闻而丧胆,望而生畏,具足威力者,堪称为君主,否则,不具如此威力者,共称其为君主又有何义?若其堪称君主,乞丐有何不能?故而,君主不能唯唯诺诺,要具有极大能力来惩恶扬善。
    不能承担之事情,他人唆使亦莫办,
    他人虽说善善哉,谁会跳入烈火中?
    凡事应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对于自己无能为力之事,无论他人怎样劝说,也不能逞强去做。愚者往往是对所做之事不加考虑,对自己根本无力承办的事,经他人一番巧言相劝便马上答应去做,结果费尽心力也于事无济,这不是智者所为的善妙之行。正如他人宣扬跳入烈火是如何的善哉,但谁又会纵身火中呢?虽有外道赞说“入火坑可得殊胜果位”,然而事实却是毁焚自身,坠入邪道而已,并无真实的解脱。做什么事都不能为人所转,要有以智慧辨别取舍的主见。
    若知善巧方便法,纵难亦能成办事,
    他人阻止亦莫退,如同智者取珍宝。
    无论做任何事,当先以智慧善加观察,若观察到这一件事确实有很大意义,虽然始初会暂遇困难违缘,但以善巧方便法终究能成办,那么,他人如何阻止也不能退转。应如大智商主到海中取宝,纵有多人劝说阻止,而他绝不会因此而放弃,最终还是乘风破浪直抵宝洲,满载而归。特别在如今时代修学正法,周围会有很多愚昧无知的人,种种劝阻,层层设障,而对这关键时刻,就应像大智商主,毅然前往取宝一样,直踏菩提路,渡越生死海,获取解脱宝。
    如从毒蛇顶取宝,即使区区之小事,
    亦当谨慎而办理,何时切莫草率行。
    何时做何事都应谨慎,不可掉以轻心。就像于毒蛇顶上取宝一样,若安全取到则享乐一生,若不小心被毒蛇的黑舌所触,则必丧命无疑,因而,毒蛇头上取宝时,定要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同理,我们在做重大或细小之事时都应有严谨的态度,不要以为小事而轻之,往往一棋走错,全盘皆输。生活中不能对小事草草了事,否则会悔之莫及。尤其是修行人,无论见解多么高,但外在一定要如律行持,兼顾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然有人会因此而生邪见或诽谤,这不护众生相续的不如法行为,会使他人间接造下谤僧重罪。所以,修行人应如新媳妇初嫁到丈夫家一样小心谨慎而护持身心。
    如麻风患者触火,即将导致诸灾难,
    一切危险之事情,具慧智者不应做。
    《亲友书》云:“癞虫穿已痛,求安就火边,止息无由免。”就是说麻风病的患者为求得暂时的安乐,就近火边抵御病痛,但不幸的是,随后将有更加难以忍受的剧痛。世人为了满足暂时的贪欲而贩毒吸毒等,其灾难后果亦是不堪设想的。那么,具有智慧的人,对诸如此类能给自己带来大难的危险之事,是不会冒然而行的。
    犹如进餐适宜者,依靠食物无疾病,
    认真细致观察后,所作所为过患少。
    如人们饮食适时适量,依靠食物能很好地养护自己的身体,不至于产生疾病。同样,所作所为认真观察后,适合二规去行持,则所作所为的过患是极微少的。事先观察很重要,如云:“事前仔细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很多罪患的来源都是事前未作详察而出现漏洞,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凡事三思而后行,则无差错,纵有差错亦无悔。
    贪执微小利益者,不会获得大安乐,
    故当尽力发大心,争取获得大功德。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贪小都会失大。无始劫来轮回中的无明众生,因贪执一生一世衣食行之微利,而始终不能获得无苦之大安乐。古往今来的诸佛菩萨大善知识们,彻底舍弃了自我的小利益,发起无上的菩提心,真心实意地为他人着想,他们却都获得了众人望尘莫及的大功德。寂天菩萨云:“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所以,我们应当了知,欲得大安乐必须发大心,仅贪小利者,绝不会如愿。
    若修天尊亦成就,若毁岩石亦粉碎,
    故当恒时倍精进,切莫生起怯弱心。
    人若精进则没有不能成办之事,如天尊本来极难修成,但若能恒时精进,以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刻意进取,任何本尊都能修成。龙猛菩萨的一位弟子观修牛角,也真的长了出来;鹿野苑的一老妇,以观修力而现前老虎身。若能精进不懈,再坚硬的大山岩石亦可碎成粉,所以,我们对闻思背诵讲考等积集资粮有意义之大事,更不能有畏惧怯弱之心,只要恒时精进,什么困难也能克服,什么大事也能圆满。
    如若长期而串习,则无难以成办事,
    鹰喜尸林鹅喜海,皆为串习所导致。
    秃鹰喜聚于尸陀林处,争食人肉;天鹅惯于翔集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尽情嬉游,它们之所以各有所好,皆以往昔的串习力所致。同样,世人认为很难成办的事情,甚至累世积资才能证果之究竟大事,只要恒久串习没有不能圆满的。习惯成自然,譬如北方人调到南方去工作,最初不习惯,但一住十几年后,也就适应了。原来从事木工,改行学电脑,久之也由生到熟,由熟生巧,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又出家人刚到寺院,觉得寺院里的规矩威仪,以及见解修行,与自己以前的世界观及举止行为都是格格不入,但经过几年的熏习,就变成了威仪具足、正见坚定的大法师。可见只要恒于串习,什么难事都是可以成办的。
    恒食血肉威猛狮,每年一次不净行,
    干吞微尘诸驴子,恒时放逸行交媾。
    凡有情动物含灵,其各自的行为嗜好,都是由其串习力所导致,如恒时吞食血肉的威猛雄狮,并没有很强的贪心,于一年中,仅作一次不净行就已经满足。而干吞微尘的驴子,虽不像雄狮那样尽食血肉,却仍恒时放逸行交媾,于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是它们不同的串习而有如此的差别。
    如离贪者厌欲望,众生皆随自心转,
    自心亦随串习转,故调自心求悉地。
    欲界的一般有情无不为欲望所缚,但是真正修习圣道远离了贪欲的圣者,由于清净的自心习气,非常厌恶财色等欲望。而众生同样无一不是随自心习气而转,可是有情的心识习气都是随着日常串习而转变的,因此要获得悉地,必须调伏自心,清除往昔串习起来的贪嗔习气。无论要获得世间或出世间的成就,调整自心即是根本,当自心克服障碍,趋入坚强勇毅、正直善良充满机智之境时,你即会成为世间伟人;而能真实调伏自心、断除一切束缚时,你即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大自在圣者!
    众生悉随业力转,是故多数无自由,
    业力亦由心安立,故当精勤调自心。
    三界众生由于不知出世解脱正道,因而皆随着自己的业力而流转于无明轮回之中,绝大多数有情被业力紧紧束缚,毫无自由而言。而业力也是由迷乱心识安立的,如经云:业从心生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若要从业力瀑流的苦境中解脱,应当精勤调伏自心,灭除一切迷乱分别执著。
    自言自语当思维:于此地上人世间,
    痛苦安乐无偏堕,成办世间出世间,
    任何事皆依自己,故莫依赖于他人,
    独我之事应究竟,此士堪为人中狮。
    若要使自己精进向上的君主,当自我警言与思维:在此大地上的人世间,痛苦安乐自身并无任何偏堕分别,只是有情自己的作为不同而招致苦乐;要成办世出世间的任何事业,都必须要依靠自己的精勤奋斗,因此千万不要产生依赖他人的想法;自己的事业自己应当勇毅承担,直至究竟圆满。有这种决心的人堪称为人中之狮。
    火借风势更盛燃,能焚茂密之森林,
    具有方便精进者,胜伏不和敌对方。
    星星之火借着风势,能愈燃愈盛,乃至茂密无垠的密林,也能焚成灰烬。同样,具有方便精进力为助缘,一定能胜伏外境与己不和的敌方,而且,能焚毁自相续中与正见不和的邪见密林。
    依善法梯趋善趣,拥有如海财福德,
    三界众生集为客,亦如掌握于手中。
    如果谁人能依于教法经典的真义如理如法断恶趋善,藉此善法之天梯,将来必定能趋入人天善趣,并且能拥有如海般的广大财富福德,乃至终究获证菩提圣果,成为众生的依怙。即便将三界众生集聚一堂,宴请为客,也是如掌握于手中一样的轻而易举。这都全靠自己行持善法而来,因为佛子辞亲割爱、舍弃世法,所求证的法财远非世财千万分能及其一,它是自己以及无边的如母众生享用不尽的圣财,所以善法是通往善趣及解脱的金刚不坏之阶梯。

    第十品 观察调柔
    福德财富皆圆满,贤明君主倍调柔,
    犹如星鬘所绕月,现于无云虚空中。
    每当中秋月圆之夜,一轮皓月当空,悄无声息地散发出柔和的月光,群星虽如鬘层层环绕,而唯有满月耀眼,安详地住于万里无云的虚空中,令人油然而生起一种祥和之感。同样,福德财富皆圆满、贤惠明达的君主,犹如这满月一般,始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调顺柔和之感。如历史上的法王赤松德赞世出世法精通无碍,总持国政法政,从没有傲对任何众生;有名的法王还特意将自己的头发上缀上大片的绸缎,顶礼时铺于地面,请僧人在上面来往和安住;如今的一些大德,虽然自己于三乘佛法二规教理任用自如,但行为从来都是如千瓣白莲一样的寂静调柔……正是这样完美无缺的大君主,犹如无云虚空中的满月安住在人间,为人们所仰止,凡是他们所在之处都有一种祥和愉悦难以言表的快乐。
    学问鲜少我慢高,具胜功德极谦逊,
    如穗成长头高昂,成熟硕果垂头住。
    一般来说世间学问未臻圆满者,虽然略知一二却非常傲慢,相反,那些具有殊胜功德的圣贤极为谦逊。犹如谷物正在成长、尚未饱满之时,一直是高昂着头,而到谷穗成熟粒粒饱满之时,硕果累累却是垂头弯腰。如是谦逊的正士功德愈具足则愈谦虚,如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他的著作中自谦道:“除我以外的所有传承上师都是大成就者……”世间名人亦有如是名言:“越学越觉得自己才学浅薄……”真正德才兼备、功德具足者都极其谦逊,只有那些一知半解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才会自满,显出昂首阔步之态。
    自己于己作赞叹,纵是帝释亦不佳,
    应当深沉如大海,不为碎语所动摇。
    凡夫做一点善事恐为天下人所不晓,直接间接对人宣说赞叹,以芝麻许的功德而矜慢自喜,逢人便说,自赞不绝。而三界中神通神变自由自在者莫过帝释天了,但是帝释天如果目中无人自我赞叹不已,也不会被人们视为妙行佳处。因此,在没有必要之时,还是要遵守“未问不说自经历”的教言,护持自己的妄语根本戒。如今的人们却并非如此,信口胡言子虚乌有之事,好像自己的境界比佛还高,此类语言是极不可靠极不如法的。即使真有利益众生的善心、智慧和能力,也应如深沉的大海,无论他人如何抬举自己是某某佛菩萨也不为所动,以无声的言行,虽不自我矜夸,自然会誉满三千。
    慢于德者尤成敌,令位高者成卑下,
    彼不见自诸过患,无有与慢相比罪。
    具功德者最大的敌人就是傲慢。没有任何特长和功德的人,没有傲慢的资本,不易生起傲慢,只会常处卑位,傲不起来。但稍有功德者最易生起摧毁一切功德的慢心,往往因此自觉高人一等,不愿与众人平起平坐,自我抬举,众人也就看不顺眼,很难对彼生起欢喜心,他纵居高位也不能持久,必会渐转卑位。因此,纵然方方面面超人,但外表上也不要显出傲慢相,常言道:“只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态。”傲慢之人不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他人的功德,甚至自己上师的鸿恩巨德也不见,而妄自尊大,这样,上师相续中的加持点滴都得不到,此乃过失中无与伦比的大过,谁愿“得享”,既不愿得,那么就必须力争断除我慢。
    慢魔入于慢者心,他人一见即生厌,
    众人不满其福德,遭受种种凌与蔑。
    傲慢的人,别人一见到他就会生起厌烦心,连他走路吃饭都看不惯,很多人会在背后悄悄说他的坏话。若是他福报现前,获得钱财名利,得到高升重用,别人也都睨眼视之,不随喜不言为妙,内心极不欢喜,不愿理他。他自己不易察觉自己的慢过,仍是在众人前趾高气扬,所言所行也无所顾忌,自然就难免遭到别人的轻蔑诋毁。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胜过任何人,而不知回头改悔者,这就是慢魔入了慢者的心,着外魔以咒可降魔,慢魔纵使密咒也难调伏。
    余魔以咒能降伏,若于慢者说美语,
    如以牛奶喂毒蛇,此法不能息灭之。
    除慢魔之外的余魔,用咒语是能够降伏的,但若是慢魔入心者,念咒不管用,好言美语相劝更不行,即使是大上师善言劝导,他也是火冒三丈,反教训上师一番。犹如给毒蛇喂食牛奶一样,本来人饮用牛奶会生起甜美感恩之想,于蛇则反增嗔毒,如是喜言于慢者,不仅不生欢喜心反而会起反作用,就像得了绝症的患者一样,不可救药。
    虽薰檀麝冰片香,大蒜臭味不能除,
    纵学诸多圣者论,恶劣秉性难舍弃。
    如云:纵经年月洗黑炭,终不能使变成白。此其本性使然。犹如秉性恶劣者无论学习多少圣者的论典,也如水泡石,纵经百年不见其改变,以其恶性难舍之故。世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的人,犹如臭气冲天的大蒜,无论你用栴檀香、麝香、冰片怎么薰染它,仍然不能根除其臭味。以前,一位僧人拜了明师教其参禅静坐,他从命静坐一支香,下来后兴冲冲地对老禅师说:“坐禅真好,今天在静坐中助我回忆起以前的邻居借我一千元钱,还没还我……”这就是典型的世俗陋习。虽然如此,我们仍要持续不断地以教言熏习改变自相续中对三毒的串习,日久必见真功。
    了知善说敬应理,轻蔑一切非理时,
    气魄高如山王巅,彼士我慢如装饰。
    如上所述,凡夫人起自相慢心本不该有,但圣者因某种必要,有时是很需要显现傲慢的。对圣者来说,配上傲慢之饰品,反成一种庄严,表面上看起来很傲慢,但实际上却会摧毁很多人的邪见。因为,他们了知佛经论典善说之密意,并且恭敬一切应理处,无论是出世高僧还是世间具德凡夫,凡有一定人品功德者,都能非常恭敬。但他面对一切非理,所显的威望气魄应如山王一般。“以文殊室利理智火,烧尽邪说之密林”的无垢光尊者,常于善论后跋小字中注有“精通显密之胜乘大瑜伽士”及“修习无上法乘,戒法如空离垢,慧日无量光显,能启众生慧莲”,看上去好似尊者毫不谦虚地自夸,实际上,他是为了清除及震慑世间的邪说邪见者,在他们的面前就要如实地显示出自己的智慧神通等,这对众生有很大的利益,犹如盛装严饰一样,是极为得体的佩饰。
    安乐富足气焰高,拒谏于众贱如草,
    出现畏怖极怯弱,此士显露下劣相。
    世间有一种下劣的愚者,在安乐富足、事事顺利、称心如意时,便气焰嚣张、忘乎所以,显露出一副傲气十足的姿态,在别人面前高声厉吼,任何人的良言善谏都不屑一顾,拒之千里。在他的心目中,别人都卑贱得犹如人畜所践踏之路边草一般。而一旦自身遇到危险畏怖,生活上稍有不顺时,却怯弱得如秋草一样,以鸵鸟式的逃避不敢面对,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这就是愚劣之相。所以,我再次奉劝各位:当你感受快乐时应当稳重,当你遇到痛苦时一定要坚强。
    依赖他人求美食,以乞维生傲慢高,
    不晓论典欲辩论,此三世间耻笑因。
    萨迦班智达亦如是云:“无财而欲着妙衣,于人乞讨又自慢,不懂经论想辩论,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3:09 | 只看该作者
    石头亦可成黄金。
    世人不同的人和物具有不同的力用。如一种点金剂果德巴,把石头与它同放一处,则可以变成珍贵的黄金。同样,若是不具功德的人,依止了真正的高僧大德、博学多识的圣贤者,通过大德正士的加持,其自相续一定会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在遇到马尔巴上师之后,一切分别念俱灭,相续中具足了上师智慧的一切精要。如今有些人依止了具德上师后,相续中的出离心、信心、悲心、智慧、人格等样样功德,都犹如从上师的模子里刻出的印泥一样,全都具足,其弘法利生事业也随之任运自成。
    花鬘于驴有何用?美食于猪有何用?
    光于盲或歌于聋,法于愚者有何用?
    有情由于其根界意乐的不同,各自的享受也不同。如五颜六色鲜美怡人的花鬘挂在驴的颈项上,它没有半点的欢喜心,如何打扮它也无动于衷,有何用呢?若把美味佳肴盛于金银器皿中,摆在老猪的面前,它根本不知道享用,反跑去找不净粪,美食也不会解除它的饥饿。七彩的光芒使人目不暇给,兴奋不已,但于盲者却安然无事;动听悦耳的歌声使人们陶醉其中,但于聋者却是置若罔闻。同样,甚深的解脱之法,赐予人们安乐,但对于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的愚人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为了安乐,却如驴猪盲聋者远离真正安乐的因,怎能不让人怜悯痛心?大家反思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类型?
    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
    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
    佛陀在经中说:如果自己在某位上师前得闻一句法,受持其义,也要对彼恭恭敬敬,否则,将在一百世中连续转为狗身。若从旁生中解脱出来,转生为人,又会转生为人中的恶劣种姓,成为屠夫、妓女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赐予自己佛法的上师恭敬。
    年轻之时学知识,冬季之时饲养牛,
    春天之时耕田地,此三成熟果之因。
    凡是欲成果者,必须先种下因。如人欲得晚年的幸福、来世的安乐,那么必须在青年韶华之际,潜心博学积累福慧资粮,否则,不学无术,虚度少年,成了耆年老叟时,只有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牧民来说,他们的所有财富就是牦牛,为了它们能顺利度过春天,在草枯严寒的冬季,给它们喂养黄豆等饲料,使它们养精蓄锐,开春之时能抵御反春之风雪酷寒等外境。对于农民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耕耘夏日播种,秋季收成,这是生物成熟的必然规律,若是春季不耕,夏播种则很难生根发芽,又何谈秋收成果?世人为了生活,尚需“晴备雨伞暖备衣”,要从因上着手,那么修行人为什么自由自在地活着时不为死作准备呢?应该在自己菩提的心田中,趁得人身之美好时光,以大乘行持之耕牛,精进地耕耘,则毕竟功不唐捐。
    蚁穴蜂蜜上弦月,学习知识之智慧,
    国王以及乞丐财,依次逐渐得增长。
    无论世间财富或圣者七财,都是依靠今生的不断积累或前世至今的积累而得。如常见的蚁穴是经无数的蚂蚁不停搬运,以嘴啃齿啮的辛劳才渐渐成为安乐之居穴。一罐罐香甜可口的蜂蜜,都是小小的蜜蜂日日时时点滴酿造出来的。月半的满月,圆满无缺,也是每日的不断增长,方有圆月之现。同样,国王的宝库七宝聚集,并不是顷刻间由天降满,也是逐渐积累而来的,乞丐手捧满满的饭碗饱餐一顿,也是他沿街挨家挨户乞讨而来的,并非一次性讨来的。同理,我们想圆满佛果,不是今天得一个法,明天立证普贤王果位,也需多生累世不断积累二种资粮,福慧具足后,才现前佛果的。所以,初学者不要性急,要学习释迦世尊在因地,没有一寸他未曾修过六度万行的土地,那么,一介凡夫具足了多少资粮,为什么还不愿学习蜜蜂的精神脚踏实地积资忏罪呢?
    应当勤奋求功德,显露傲相有何用?
    无有功德傲慢者,只会贬低自己也。
    具功德者是世上最殊胜的庄严,而此功德来自于勤奋的学习、谦下的修习。世人的学识也是为谦下勤奋者所拥有,出世的智慧德行也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成佛的窍诀,却在上师前高高在上,满肚是摧毁功德的傲气,这种人犹如覆瓶不可能装进甘露一样,不可能得到点滴的智慧。如是毫无功德者,将头抬得再高,别人也会忍不住大笑。所以,在未得佛果之前,没有任何资本和必要显露自己的傲慢相来贬低自己,当勤奋谦下求学。
    无义安逸散乱者,岂能生起大功德?
    是故求学功德时,当不顾及一切苦。
    有史以来,在安闲放逸中获得功德者从未见闻过,故而请问后来的学人,无义安逸散乱中,难道会生起大功德吗?因此,大家在求得学识积累功德过程中,应当不顾一切苦行,专心致志。不能外面有动静,便如坐针毡,刻不容缓地向外冲。还有一种人,贪图享乐,不肯吃苦,有点头痛发烧,便如四大分散一样,要求十几个人护理,这样什么功德都生不起来。在求学功德过程中,一定要忍受身心所难忍的一切痛苦,善以正知谨护根门,方能获得真实的功德。
    殊胜经论与明处,未曾听闻不了知,
    依闻于诸取舍理,睁开智慧之明眸。
    一般来说,于诸殊胜经论及大小五明学处,不依师解无师自通的人极少,凡经论明处都必须在善知识座下闻受,方能确知其中甚深不共之密意,及无字处的窍诀所在,依此自己在实际中可以准确无误地取舍,打开智慧的明眸。像世人及未闻思过经论的出家人,由于不知取舍,很多事情的抉择都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若是听闻拜读过很多经论,不用请教别人也能一清二楚地如理抉择,所以,闻法是极关要的。如云:“闻可增智慧,若具有闻思,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闻具有言说不尽之功德。
    未依智者阿阇黎,彼之所学诸知识,
    犹如娼妇之儿子,不具清净之来源。
    世间的学识技术未依靠智者的正统传教是不够地道的,出世的学修若未依止规范正行的善知识,则所学必定不具有传承的窍诀。这类似的现象是很多现代无师之宗派所共有的,他们东拼西凑,剽窃佛教的咒语,抄写道家的功夫,偷学儒家的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政策,就冠冕堂皇地开辟出一个宗派,将自己冠冕为某宗派的创始人。殊不知他无形中给自己贴上一个“杂种”的标号,犹如娼妇妓女的儿子,不知他父亲到底是谁,没有一个清净的来源。所以,若是正宗的释子后学,当效仿先贤们,凡传法必须要有清净的传承,再传授于后学。
    依止高贵种族者,智者以及殊胜士,
    抑或以其为根据,亦可赢得他人敬。
    赢得他人恭敬的窍诀之一便是自己的言行有根有据,不是自作主张。如果一个普通人依止了高贵的种姓者,人们都会因为他有清净的传承而相信他的见解窍诀;或者依止了智者殊胜士夫,如某人依止了全知麦彭仁波切,某人依止过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或根据圣者们的教证为依据,别人就会刮目相看,不敢怠慢。最可笑的是往往有些无知的人为了抬举自己,所有的传承上师一个都不要,妄言是释迦佛从梦中直接给他传佛法,听者也是半信半疑,有智慧鉴别的人会禁不住捧腹大笑。所以,大家一定要恭敬具有传承加持的所有上师智者及其言教,才会对自己有究竟的切身利益。
    设使学问至究竟,虽知一论亦如日,
    若具怀疑学多论,亦如星宿终散失。
    如云:“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明照如星光。”也就是说一位学问臻至究竟的智者,他一通百通,虽然仅知一部论典,却能遣除相续中的众多黑暗,犹如空中丽日虽仅一轮,却能遣除器情界中诸多众生的黑暗。相反,若是有怀疑的人,纵然博学古今,广知经论,于自相续也无甚多利益,犹如群星虽成千上万,然不如一轮红日能遣除黑暗一样,很难真实遣除自己的疑难。
    一心专注所闻义,通过理证作分析,
    若未获得思定解,多数闻诵如鹦鹉。
    无论是世间学识还是佛法,在上师前闻受后,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维以理分析,于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才能成为自己所拥有的智慧。否则,只是人云亦云,与鹦鹉学舌无异。譬如汉地常讽诵的《金刚经》,自己在上师前听闻过后,若只是如数家珍般地说,行住坐卧也不作思维,那根本与调伏自相续无干,仅仅有一个闻法功德而已。若反复思维读诵,久而久之,此经的真义将自然显现于自相续中,自己有一种不同的觉受,即使是一句普通的法句,也会有一次比一次深刻的领悟。为了稳固自己的见解,每位当于经义思维再思维,将会受益无穷!
    无察合理非理慧,不求听闻福德义,
    仅以交媾饱度日,彼与畜生有何别?
    世间俗人,本身没有观察合理与非理的智慧,如盲如聋,亦不知希求,不欲听闻与增长福德具真实义等有关的佛法世规之胜典,一生始终碌碌无为,白日为求美食锦衣而殚精竭虑,晚间唯作不净行而空耗精气,这与猪狗畜生又有何异?因此,生存于世贵为人者,理应希求有意义之事。有缘依止善士者,当精勤于生死大事,才不虚掷人生。
    即使老态龙钟矣,亦勤求学闻思慧,
    依此熏染彼相续,来世将成为智者。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即便是已近黄昏的龙钟老人,也应精勤求学闻思智慧。因为以闻法之功德可以熏染自相续,于阿赖耶中种下智慧的种子,以此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因缘成熟之时,必将成为总集无量度生法门的大智者。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说明所学所闻并非仅仅用于换取自己今生求得生存的廉价物品,而是为最终成佛须多生多世储蓄资粮,故何时都不能放弃闻思。
    置于书中之学问,未经修持之密咒,
    未曾保管诸资具,需要之时难应急。
    应急的学问必须平时铭记于心相续,到时才能信手拈来,不费功夫,若将学问置于书本中,束之高阁,那也不可能每到一处背上大大的书橱以备查阅。就好像在文革的十几年浩劫中,那些没能将法义融入自心的人,不得不虚度十载黄金般的岁月。而法义了然于胸的大德们,从慧海中任意取出一个修法,狱中生活倒真正地成了他闭关修行的良机。密咒,其加持力固然不可思议,但若未圆满诵修仪轨中所规定的数量,并亲修证得相应的验相,那是绝不可能显现其本具的妙用,只有实证亲修了,才可能在承办息、增、怀、诛事业时,如数家珍得心应手,马上可以现前密咒的功用。自己的资具如文房的笔墨纸砚法本笔记等,平时也不归类,床上、地上、灶上到处乱扔一气,待急需之时,翻箱倒柜,大闹天宫,也不一定能找到。平时应善加保管,就不至于临渴掘井,措手不及!
    君主恒时当策励,自己现后世善资,
    以及庶民诸利益,莫以懈怠而推迟。
    作为君主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今生的所为、来世所趣,勇于鞭策鼓励自己,为自己今生后世的善处积累资粮。若不能反省自己,仅藉自己一时的权位,便作威作福,好像不受因果限制一样,恐怕因果是六亲不认、龙门铁面无私,到时只有送你去三恶趣报到。所以君主对自己要长远考虑,同时要对自己所属的庶民负责,考虑到他们的贴身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且为此天天精勤不懈,不放逸推迟,否则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何谈成二利?
    倘若无有精进心,纵为小事亦难成,
    若具精进诸功德,如同握于手掌中。
    假如没有精进心,纵然去做很小的事情也很难成办。比如背一部并不难的论典,若不精进,一天一个偈颂也懒得去背,今天拖到明天,明天又找个借口迁就自己,发愿后天再背,这样,一部论典三百六十天也背不会。而精进者,相同的时间内既为僧众发心,又背书等三四样事情都能同时圆满完成。以精进力的功德,任何事情都像握在自己手掌中一样的容易,所以,我们不能培养自己的惰性,要习惯于精进,很多事情才能如愿。
    自己即为自怙主,其他谁能成依怙,
    是故了知利己者,当备精勤取功德。
    如云:“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应了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真实怙主,不可能如乌龟总驮在鸟背上,恒时依赖别人和上师的开示守护督促,自己应自策自励,其余有谁能成为自己的依怙呢?因此,了知利益自己的人,当精勤受取功德。藉此暇满人身,唯一断恶行善,应如世尊在因地时所说那样:因为人身短暂,我绝不借此造恶,正因为短暂的人身,故我不惜任何代价,励力行善积德。世尊成就自利利他之无上佛果,其根本就是依于自己的精进。
    若欲隔离怨敌者,自己当具诸功德,
    依靠嗔心与粗语,不能调他反害己。
    如果一个人想隔离怨敌,最佳方法就是使自己本身具足种种功德,以不共功德力,怨敌自然远离你而不能损害。如果某人本来嗔心很大,你再用嗔心去反击他,则犹如火上浇油,绝不可能息灭对方的嗔恼,只有自己具足调柔忍辱的功德,使对方相形见绌,自觉惭愧,只好悄悄溜之大吉,这种寂静柔和的方法使对方不会对自己起嗔恼心。若唯以粗语伤害他众,对方会以牙还牙,恶口对骂,并且旁观者会认为自己人格不好,同时摧毁自己的善根,是两败俱伤的蠢举。欲离诸怨敌、调伏他人者,当使自己具足功德方足以成。
    胜士衰败困苦时,毅力更强智愈高,
    黑暗笼罩越沉重,灯盏愈加放光芒。
    如云:“正士虽然遭衰失,行为显得更如法,犹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殊胜的正士,倘遇逆境困苦衰败之时,反能更加坚毅,激发出更耀眼的慧光。俗语有云:“在其家死了人以后,就能推知他究竟怎样。”此时,可以看出他是否冷静理智,是否乱了手脚,束手无策者,只有悲伤痛苦。在漫长艰辛的菩提道上,同样会遭遇各种令人痛苦之事,此亦唯依坚强方能走到尽头。如同大地越黑暗,灯盏就愈发光亮,胜士之慧灯亦是如此,无明愚暗越是黑沉,胜士之慧日光芒越发灿烂照人。
    何者嗔怒无畏惧,纵然欢喜亦无利,
    无有制伏摄受力,此人喜怒有何用?
    有一种人生嗔心发怒时,也没有什么可惧的,令他欢喜,他也不会对别人有什么利益,根本没有制伏能力和摄受能力。不像殊胜的善士,且不说发怒,即便表情上略显不悦,就把人吓得汗毛竖立,担心来世不生善处,他具极强制伏力;若是令彼欢喜,则会对众人今生来世有极大生死攸关的利益,具有很大的摄受力。若是喜怒于人无利无害,那又有何用?故作为人应具有殊胜的能力。
    于饶益者不报恩,于损害者不报仇,
    犹如路旁之假人,无能力者众人辱。
    我们知道路旁的稻草人或商店里的假人模特,别人如何对它横眉冷对、百般欺辱,它也不知报仇;对它倍加关怀尽情饶益,它也是漠然不理,不知报恩。世间上有一种人就是这样,尽管他人如何欺凌,他也如大菩萨一样如如不动,不思还报,当别人对他生活给予物质资助、心灵给予净化安慰、赐予佛法甘露尽力饶益时,他也从不理会,不思报恩,自己没有一定境界前,这是极不应理的。因为菩萨就是因为报众生曾为父母之恩才发起无上大悲心的,继而生起无伪菩提心,故而不能没有报恩之心,像假人一样,此如假人般必然会遭受众人的凌辱。作为佛教徒,报仇固不应理,而力济三途苦,誓报四重恩,不违出世间之正理。
    于具胜慧诸菩萨,虽做小事报大恩,
    纵常加害无忿恼,宛如大地安然住,
    然未获得彼智前,了知他人之利害,
    具有制伏摄受力,此人赢得众人敬。
    一般精明之世人,对恩怨犹为分明,也善于报恩与报仇。但真正具慧殊胜菩萨仅是对报恩方面尤为重视,对报仇方面毫不提倡。且不说他的常随弟众对他做微小之事,即使是一面之交的陌生人对他稍尽一点心力去做一件小事,大菩萨或以财物回报或诵经加持彼等,尽力报恩。而对那些诡诈之徒的无因毁谤,甚至企图谋命者的无理损害,大菩萨却从不嗔怒,身心宛如大地般毫无所动,一如既往地安然而住,反而会对他们生起悲愍之心。然而不同的是,在自己尚未证得与大菩萨相同的智慧境界之前,应了知别人对自己的饶益和危害,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2:04 | 只看该作者
    对报恩尤为重视。
    于诸微小饶益者,虽可任其表心意,
    然如蹄迹中之水,君主切莫轻易喜。
    常言道:小器易盈。如牛蹄迹中,少许水便能装满。同样,一个城府浅的人,对他做一点称心的小事,他马上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别人的小小礼物虽然能表他的一片心意,自己看上去也觉得极为可目可意,但绝不能高兴得难以抑制。若为小事易生喜,则必然微事亦易生怒,这对一个修行者、大君主来说是极为不相称的行为,所以君主不应以小利而生喜,亦不以小弊而嗔怒。
    犹如海上之船筏,卑劣之徒易转变,
    稳如山王之君主,于此世间最殊胜。
    海上的船筏,只要稍遇微风,立刻就会转向,同理,卑劣的人稍遇违缘马上就退失信心,改变主意,毫不稳定。若是稳如须弥山王一样的君主,既不会因称誉等顺境而笑容难抑,也不会因讥诽等违缘而停止利生之大事,无论顺逆,他总是安然若无地把握自己的正见不为所动,如山王一样的稳重庄严。这些教言是尊者宝藏里珍藏的如意宝,借此可以打开智慧之门,希望大家能撷取到这个如意宝,常赐予各自的所求。
    恰似年迈之长者,观看孩童之游戏,
    于诸愚者之行为,君主莫生喜怒心。
    正如世上那些饱经沧桑、具足睿智的年迈长老,观看幼稚孩童为游戏中的成功而高兴,为其中的坏失而痛苦,同样,圣者君主观看愚痴的世人因种种执著而喜忧,犹如儿戏一场,不能因此而徒生喜怒。对愚者的行为,智者当观为游舞幻化,如梦无实,何来忧喜?
    一切实语高尚士,承诺之事纵微小,
    亦不反悔况大事,及已盟誓之诸事。
    说实话的高尚士,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轻易地承诺,一旦他用智慧作了详细的观察,已经应允,无论事情大小他肯定不会反悔的,更何况他已经结盟发誓坚决承办之事呢?这种人说出的话如石头上刻的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违缘,都会以顽强的毅力去履行自己的诺言。修行人更应如是,已经在三宝前发愿度化无边无际的如母众生,就是宁舍生命,也不能舍此誓言,应难行而行,难忍而忍!
    语言行为无可靠,谁亦不会恭敬彼,
    出言具义者之语,众人皆不会违越。
    人由于根界意乐的差别,有的人言行各方面都圆满,稳重可靠;有些人如扶风杨柳,一点不可靠,如俗语所说的一样:落到悬崖下的疯人,什么话都说得出来。语言不可靠,行为无定准,谁都不敢相信他,即便他暂时拥有财产、名声、权位等,但得不到别人内心的恭敬。若是出言具有一定意义的话,那么,人们谁也不会违越的。因此说话不能像乌鸦一样不定时不稳重,要具有意义的话才适时而语。
    倘若誓言稳如山,成办自己诸所需,
    成为众生依赖处,发威天人亦生畏。
    倘若一个人的誓言能像泰山一样稳固,依此能圆满成办自己的一切所需之事,复能为众人所信服,视为可靠的依赖处。誓愿坚固者,终无退转,他若发威且不说魔众人类,连天人也会畏惧几分。
    情绪不稳之君主,法政皆不会究竟,
    所做繁多成功少,许诺广大结果小。
    人做任何事,首先情绪必须稳重,否则所做诸事都不会究竟。世尊说过“诸法之前意先行,意者迅速意为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如果意不稳,身口就很难稳,如是情绪不稳的君主,其法政都不可能究竟。像有些人,自己没个主心骨,今天依止一个上师,明天又另投名师,一直挑选到鸡皮鹤发,还没决定自己的依止师,没得到一日的安闲,没有一分成功,每位善知识前都有广大的承诺,但没有芝麻许的成果。其根源就是不稳,所以“稳”字极重要。
    心稳固者做何事,持之以恒勤努力,
    如积水滴成大海,最终成就广大果。
    做任何事,心一定要稳固。一般来说,不稳的主要原因一是未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比较愚笨,二是前世谤法的业障现前。这种人做事,或者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大成就者则具有不同的惊人毅力,既然认准了重大利益之事,就日日努力积累资粮,犹如水滴虽小却会渐积成海,因为从不放弃,故能最终成就广利众生的硕果。所以,诸位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渐渐消除分分烦恼,日日增长分分智慧,最终必能成就广大之果。
    于诸心绪不稳者,如若付与少功德,
    犹如石上冰片味,不会久存即消失。
    对那些心绪不稳的人,虽然暂时付与他一些功德,譬如一段时间传给《四百论》及此论,使相续中生起了一些中观空性的定解和做人的世规,但不过三个月,就会像在石头上放着宜人的冰片,馨香不久就会消失殆尽。同样,心若不稳,法义则不能融入自相续,随着颂词讲完,在你们的脑海里随之划上一个句号,作为伏藏品一样,不会常常应用于自己的言行中。
    想法种种之人士,不能何语皆跟随,
    自己善加观察后,应理之义莫违背。
    世间人想法种种,说法也不同,作为君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种种社会言论要善加观察,用二规的检查器来过滤,提取其中应理具义之精华,为我利众之用。否则,那些世智辩聪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种种细枝末节的相似理据来自圆其说,好像是无懈可击,没智慧不详察者,最易被蛊惑,随其所转。但作为君主以自己的智慧,对该不该说、应不应行详察之后,对自他现来均有意义的事,不管他人怎样说都不应违背推托,对无聊的事,即使是父母的指派也不能随顺,否则一件事上“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且“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因此,不能顺人所说,违背具义良言。
    无有心力如水泡,二规何者亦不成,
    当如金刚不可破,顺利成诸合理事。
    水泡稍被微风轻吹,马上就破灭;金刚任为何物所摧,也不会变坏。同样,世人有一种如水泡者,心力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风雨,遇到雨天雪地稀泥路乱时,法也不去闻受,宁愿断传承,这样什么事都没有圆满成功的可能。另外有一种如金刚不败的大君主们,他们一旦对成办二利的事业抉择后,无论遇到再大的违缘,心都会如坚固的金刚一样,丝毫不改变动摇,也正因为如此,任何善事都能顺利成办。
    如大地中不动摇,金刚铁围须弥山,
    君主稳重不越规,地上诸士中最胜。
    世人因须弥山坚稳不动而称之为山王,它安住于大地上,由金刚铁围山所围绕,而成为地上之庄严。同样,君主之所以能为众人仰止,就是在他的言行发心中,不违世规和法规,以此二规为准则,其言行非常稳重,故堪为人中之最胜者。在座的大乘行者也应该如山王一样稳重,不能如秋叶随风所飘,以智慧德行来庄严自己,无形中就会使自己成为人中的胜饰。
    不为恶友波涛动,不随分别骤风飘,
    较此稳固之山王,无心之峰更殊胜。
    在整个无情器世界的大地上,须弥山以稳固而成为庄严的山王,而在有心识的有情人类中,真实贤善的君主比这无心山王更为殊胜。因为,他不会为世上的外道恶友的邪知邪见等狂风所掀起的汹涌波涛卷动,也不会随凡夫分别念的骤风所吹动飘浮。当然,“三岁的孩童说得到,八十岁的老翁难做到”,一般人虽然尽力去做,却往往有人会为一些恶友的花言巧语诱惑,不愿闻思,到处漂流他方,真是盲目怎么好行路?有时又“福尽恶念生”,今天生贪心,明天生嗔心,后天生慢心,一天到晚像一个航海员,驾着分别念的大船,天天出航于生死的大海上,遇到骤风时,总是摇晃不定。而圣者君王常常都是安住在智慧的宫殿里,从来不会遭受分别念的狂风与恶友的巨浪侵袭,稳坐法乐的江山,这就是他更胜山王一筹的所在。
    何者具有稳固心,毅力坚定勤不散,
    于己所为任何事,亦永勿生怯弱心。
    无论是任何人能具有稳固的上进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始终如一的精进、于事持正念不散乱,那么对他自己所承办的任何事情也永远不会生怯弱之心,正如世人名言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意为世上任何事只要用心努力去做,没有什么难办之事,都可以成功。所以,只要稳固坚强加上精进不散乱,没有什么事不能如愿的。
    倘若不舍所做事,大事亦可逐渐成,
    磐石虽难以动摇,渐次能移至山顶。
    如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正是说明了凡是所做的事情只要能坚持不懈,即便是金石也可雕刻成功,同样,只要不停地努力,大事也可逐渐成办,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都说明了不舍的可贵精神。我们知道大磐石很难动摇,若能不断地努力,照样可以逐渐将其移于高高的山顶之巅,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谨遵师言修房消业,奉师命一个人把大石头多次移到山巅作建房基石,由大罪业之人而现前佛位之果,只要有不舍的精神,谁都可以成为后来的米拉日巴尊者!
    愚者所许诺之事,最初紧张最终松,
    智者心中筹划事,最初松弛最终紧。
    一个人是愚是智不必多言,从做事上便可了了分明。愚人对自己所许诺的事,最初抓得特别紧,中间稍有违缘就如泄气的皮球,全都松懈下来,什么都消于法界中。而智者对自己所应允之事,先是比较放松,渐渐地越来越紧,最终圆满自己所筹划的大小事。在此你们应该反观自己,是愚智二者的哪个位置?若是愚者,是否应该努力移座于智者之位?
    圣者首先难承诺,一旦承诺则彼事,
    犹如石上刻图案,死亦不会有改变。
    正如龙树菩萨云:“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圣者的承诺就如同石上刻图案一样,终无改变。“圣者”是指有一定智慧的人,彼对一件事不会很快承诺下来,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维,之后才抉择定案,一旦已承诺,就如石上刻图,纵然经年累月,风吹雨蚀,也会如很多上千年的石刻经文,清晰如初,永不改变。圣者对自己所承诺的事,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一定要在一生中圆满,决不会有其他的改变。大家要学圣者,不要用自己的行为给人们留下“我是愚者”的无形字号!
    倘若具有大精心,山之顶巅亦不高,
    大海深处亦变浅,具足如此精进者,
    天人尚生畏惧心,何况说是人间士?
    犹如商主名大施,精进舀尽大海水。
    真正具有大精进心者,高山之巅也不视为高,大海之渊不视为深,具有这样精进的人,天众护法都会对他生起畏惧之心,遇到违缘时,他也毫不畏缩,尤为精进,对这样的人,且不说魔众外道和众人,连天人护法神也畏惧三分。就像《贤愚经》中所载:从前,佛在因地为大施商主时,为了拯救整个国境的贫困之难,赴海取宝,待到岸边,如意宝却被龙王取回了龙宫,他便发誓:直至海枯之间,我的精进决不退转。之后,他就以龟壳舀取海水,发誓舀尽海水。尔时,诸天人为其有如此大的精进心所感动,随以神力相助,使海水迅速减少,龙王见此大为恐惧,乖乖地将如意宝奉还,并祈请大施商主再勿舀取海水。
    如此精进者,海水尚可舀尽,何况区区小事?大精进者,无往而不胜。
    具有一切精进者,应当依止善知识,
    勤学诸多经论典,以闻获得智慧眼。
    具有精进的人,应当依止善知识,因为除了菩萨化现以外,一般的人,无师自成者寥寥无几,仅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不能正确地抉择一切,并且没有依善知识的窍诀开通得那么迅速。然而若是依止了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自己的精进,就犹如明目善行之人,是很容易到达目的地的。在善知识前,勤学诸多经论教典,遣除相续中的增益损减,以圣者的智慧熏习自己的无明相续,久而久之便能启开自己智慧之眼。
    于诸合理应理事,关系重大之道理,
    依狮子式无恐惧,当行应做之事业。
    一生中的诸多事,有一个轻重主次,对那些合理应理如解脱生死度化有情之重大事,就要置于主要之首位。这些应做的事业,在决心做的过程中,好事难免多磨,但不能因此中断畏缩,而应如雪山雄狮无所恐惧。作为智者对凡是有深远意义应做的大事,都应该以狮子无畏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承办。
    依止劣者毁众人,依止中者平庸住,
    依止胜众成正士,故当依止胜主尊。
    在世间无论是大小团体或个人,若依止了下等恶劣之人,将会毁灭众人,像有些人自身和各方面还可以,但因依止了恶性劣慧者,不把闻思当作一回事,渐渐地见解也变了,行为也时髦了,结果只有被摈除僧团了。若依止了智慧人格等各方面与自己不相上下的道友,自己的功德不增不减同步前进,无利无害,平庸而住。若是依止了具有学问修证的具相善知识,就如青藤翠蔓依止参天大树而成为高尚正士。《功德藏》中对依止胜尊有如是教言:“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如是依于善知识,自己也能渐渐熏习成贤善者,所以为使各自的功德至臻圆满,我们应当依止胜主尊!
    功德皆具极罕见,功德皆无亦鲜少,
    依止功德为主者,当舍过患取功德。
    一般来说,人都有其功德和过患。十全十美的人,除了佛菩萨化现之外是极其罕见的,但全是过患没有任何功德者也极为鲜少。所以,我们在结交道友和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一分为二来分析、观察,若是比自己功德多就可以依止,因为在末法时代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师是极为难得的。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讲到:所有功德皆具者除佛陀及圣者以外是很难得的,而一分功德也不具足者也是极为鲜少。即便很恶劣的人,闻思不行,放生却很有能力,有的智慧不行,但人格很稳,有的持戒清净,有的信心具足,有的悲心具足,但其他方面不够,人总是有各自不共的功德和不足。所以,我们依止时主要学取上师的功德,舍弃其不足之处,这样自己的相续渐渐地就会积累很多功德。
    如瓶仅装一半水,置于头顶不稳定,
    孤陋寡闻傲慢高,多数极其难承侍。
    常言道“半瓶水响叮当”,就是有一种学未究竟的人,就像半瓶水一样,无论怎样安放,它也是荡来荡去,一点也不稳。这样的人,自己一知半解,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却非常傲慢,很难承侍他,整天把他顶在头上,他也是挑三拣四,与此人不合,与彼人不睦,这种人应该舍弃的。
    卑者乃至贫困间,心地善良本性贤,
    一旦获得名利时,立刻现出高傲相。
    卑者之所以卑劣就是因为他品性不高尚,在贫困的时候不得不伪装得善良贤惠,一旦获得名誉地位财产时,就扬眉吐气,“得势诸天亦役使”,自认为了不起,把何人都不放在眼里,眼睛也移到头顶上,高傲得不得了。现在这类人有很多,在福报不够时,不得不苦行,待有一天,穷日子过去富日子来临了,说话的声调、看人的眼势都变了,很多人在背后都会谈论取笑他。大家当各自内省,千万不要变成一个高傲的卑者。
    虽然年幼却敬老,虽为智者无我慢,
    虽具威望却柔和,地位愈高愈无慢。
    智者具有行他人所不能行的特点。他在年幼之时能恭敬老人谦让幼童;纵然智慧超群、举世无双,却为人谦下,毫无慢心。虽威望极高,纵能呼风唤雨,但从不厉声下令、妄加指使言语,却是和风细雨,不会对任何人说不悦耳的粗语,乃至智慧地位威望德行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像平凡人一样的谦虚,从不宣扬自己具足的功德。具足以上功德者,大多都是超出凡尘的大德,世间极为难得如是的具德者。所以,每位都应该如理行持,使自己成为具德者。
    若依具有威力者,谁人不会得高位,
    犹如连接花鬘线,能够系于人头顶。
    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欲求高位者必须依赖上层权威人物的提拔。如果依靠具有威力者,有谁不能借光晋升高位呢?就像生长在众人足下的花朵,依靠串成花鬘的丝线,就能够系在高高的人头上,作为顶饰佩戴。人要晋升,花要系顶,必须借助一种因缘。像古代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怀才不遇,不能得志,无有用武之地,虽然自己才智德行犹如千里良驹,但没有识别任用提拔他的伯乐,也就只好是默然老死于陋巷山野。
    倘若依止诸正士,自相续将具功德,
    如与果德巴同在,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1:00 | 只看该作者
    他的名声已传遍天界。从而说明了人间尊主与天子的相同之处是具有保护的作用,堪可如是称名。
    为示今生行善业,作恶犯罪之诸人,
    异熟果报现前故,任封人间之君主。
    为了显示今生行持善业能得安乐,作恶造罪者即生感受自作自受的果报,以及现前异熟果报的缘故,所以封其为人间的君主。有了君主,他就会对杀人犯、盗窃犯等违法者判以徒刑,关进牢狱等相应的皮肉之苦使其现前受报。对那些舍身救人、赈灾济贫等作善之人给予金钱名位上的奖励和赞扬,使他们现世得到身体的安怡和心里的快乐。册封君主这是对人们示现因果报应的必要。
    何时君主依法律,合理制裁诸罪犯,
    以及为非作歹众,如若不能制止彼,
    则此君主国境中,非法之徒日益增,
    频发战争多动荡,天等众生起争斗,
    为此目的诸天众,封为人间之君主。
    尔时被封为众人所依的君主,依照国法合理地制裁那些罪犯以及为非作歹之徒。如果不制止彼等,任其胡作妄为,则君主所主宰的国境中,非法行会日益增多,国境之内内乱频发、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人民不能安心度日,天界也因人间多行不善的原因,非天的气焰嚣张,与天界挑衅作战。为此,诸天众允许人间可立国王,保护众生,以免他们做一些非法行。
    旨在防止罪人增,舍弃善业力所致,
    非时狂风与暴雨,敌军侵略疾疫多。
    在人间册封君主,其宗旨是为了防止造罪的人增多,若是罪人增多造诸恶业,势必会引起非时狂风与暴雨损害人们的住宅庄稼等;邻邦敌国无端地侵犯,殃及苍生,人们的生命如坠于涂炭,无法生存;非天不悦,各种瘟疫一时俱起,这些都是舍弃善业所导致的后果。
    并且凶恶星曜等,不祥噩兆时出现,
    鲜花叶果不成熟,盗匪雷雹与饥荒,
    各种各样诸横死,伤忧畏惧屡发生,
    施主以及阿阇黎,一切眷属行非法。
    由于业力现前,空中出现凶星恶兆,流星屡屡出现,如东方的燃火星、南方的螺头星等很多不吉祥的星曜;人群中会出现女人打架、嚎哭等八十一种不吉祥的征兆;植物中鲜花萎落,叶果不成熟;道途中多有盗贼拦截,土匪抢劫;天公不作美,降下冰雹打坏庄稼,饥荒连年等等;各种各样的横死接连不断;平民百姓整天忧伤度日,畏人惧兽,甚至以前行善的施主、品优的阿阇黎以及眷属们也会行持非法。
    尔时彼等诸君主,亦于非法者供养,
    制裁奉行正法者,行法者若遭惩罚,
    出现洪水星风灾;恭敬非法之人故,
    众生光彩正法藏,大地精华皆毁灭。
    若于尔时不幸值遇彼等昏庸君主,颠倒是非,不知理与非理,对非法行者恭敬供养,对奉行正法却横加制裁,若如此惩善扬恶,国境中则会遭洪水之灾、流星恶兆、狂风侵袭等人与非人所作的危害。同时,由于恭敬非法人的缘故,众生光彩的正法宝藏,大地的精华悉皆毁灭。
    叶果不具精华味,虽食亦不得饱足,
    众生丑陋不安乐,无欢喜心不安稳,
    百种烦恼扰乱心,行持非法之君主,
    远离一切喜悦后,遭受种种难忍苦。
    国王若行持非法,则大地上的叶果不具有精华美味,人们虽然经常享用饮食,但始终也觉得不能饱足,其眷众相貌丑陋,性情乖戾,心不安乐,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欢喜心,身心不安稳,各种各样的烦恼扰乱其心,难得片刻的安宁。如此君主,今世喜悦与他无缘,来世种种难忍之苦与他有份,总是伴随不去。
    任封君主徒无义,天界诸众议论言:
    此乃非法之君主,天众减少恶趣增。
    任意封赐造诸恶业者为君主,他对众生的三门行持善法徒劳无益,天界诸众也纷纷议论说:这是一个非法行之君主,恶君不能引导人们避恶向善,致使作恶者渐增,行善者愈来愈鲜少,如此天众越发减少,堕入恶趣者日有所增。这样的君主天众皆大为不悦。
    君主所做诸事业,未满天众之心愿,
    是故并非天子也,天王父辈天界中,
    亦成具有罪业境,天界胜众亦失望,
    尔后舍弃彼昏君,故此国境速毁灭。
    若君主所做的各种事业,未能满天众好善的心愿,则成了魔子,并非是天子,以从恶弃善故。
    如此整个天王父辈所在的天界中,因为天众减少,非天兴盛而染污了天界,而成为具有罪业的天境,天界中所有的胜众见君主行持非法招致诸多不祥之事,也非常失望。尔后,他们都舍弃此昏君,不再护佑帮助他,因此他统领的国境会迅速毁灭。
    倘若制裁非法者,依靠正法护自境,
    亦无偏袒心护持,其他境中诸眷属,
    则彼具法之君主,声誉传遍三界中。
    如果君主依法制裁非法者,断除非法行,依靠正法护持国境,也没有任何偏袒心,平等护持其他任何国境内的众生,所亲近他的人都具足法相,那么这位君主的美名就会传遍于三界中。
    住于三十三天中,天王满心欢喜说:
    南赡部洲我等子,如是行法之国王,
    依法治理国家故,地上人类转生此。
    安住在三十三天的天王见到地上行持善法的情景,满心欢喜地说:南赡部洲的某某君王,真是我等天界之子,他能将佛法弘扬一方,依法治国,众生多造善业,守持净戒,殁后将转生于三十三天,天人会越来越多。
    从而遍满诸天界,如此行法之君主,
    天王眷属生欢喜,恒时护之如亲子。
    以持善法故,天人增多得遍满整个天界。如果天王和天众对行持佛法的君主都生起欢喜心,则会恒时护持国王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以此君主的事业会顺利圆满,声誉财富等一切欲妙受用都会称心如意。
    彼境运行善星曜,遣除非时暴风雨,
    上述所说诸过患,出现极多胜功德。
    为诸天所护持的缘故,彼境之内空中出现很多吉祥星曜,遣除非时的暴风雨之灾难等上述各种过患,出现许多吉利的事情,增长殊胜的功德。
    是故此等诸君主,纵遇命难亦不舍,
    一切世间安乐因,珍贵难得之法宝。
    因此,像这样的君主,纵遇生命之难也不舍弃世出世之安乐因,即极为珍贵难得的法宝。任何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也不能舍弃正法,舍法之人,只能是离命之行尸走肉,不会受任何神灵的护佑。若是不违背佛法,承蒙佛力的加被,则痛苦和违缘如梦一场,醒来一无所有,痛苦不会增上。一切安乐的因是法宝,故永时不能舍弃。
    依靠具法功德后,当以正法护眷境,
    恒时断除非法行,亦应正确宣佛法。
    君主自身依靠佛法功德后,复当以正法如理护持自己的眷属国境,恒时断除自私自利、贪污邪念、杀生邪淫、饮酒妄语等一切非法行,也应以正确如理的方法为民众宣说佛法。
    令诸众生行善法,避免造罪行恶业,
    不可避免造罪者,如理惩罚可调化,
    君主获得美名声,国境繁荣又昌盛,
    一切众生亦安乐。上述之义当铭记!
    君主尽量让所有的众生行持善法,尽力避免他们造五逆十恶之罪业。其中那些野蛮者不可避免地造一些恶业时,也应以佛陀的教言如理处罚,方可调伏。如此善恶之人同时向善,则整个大地上会回响着君主的美名,整个国境繁荣昌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今生来世的快乐。上述之义,君主们当刻骨铭心不忘行持!
    世尊郑重而宣说:曾于昔日久远时,
    我转生为力王顶,国王太子庄严顶,
    于父王前聆听此,君规教言之论典。
    世尊当时十分郑重地对眷属众说:曾经在久远的过去,我成为力王顶国王的太子,名为庄严顶,那时我于父王前亲聆此君规教言的论典。
    依此法理于往昔,直至二万年期间,
    身为国王一刹那,亦未行持非法事,
    如今一切诸君主,皆当忆念导师言。
    依照此论中所宣说的道理,于往昔执持国政直至二万年期间,身为国王,我一刹那也没有行持过于世理不合、于佛法相违的任何非法事。如今的一切贵为苍生之上的大君主们,皆当恒时忆念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此甚深教言!
    第九品 稳重精进
    犹如浩瀚之海洋,无有增涨与减少,
    如是贤明诸君主,何时亦不违二规。
    众生共仰的贤明君主们,其胸怀宽广犹如海洋无增无减,其性情稳固如大海无有涨退,他的一生中无论遇到如何不幸,始终不会违越二规之法,苟且偷生。犹如雪山之雄狮,无论如何饥饿,不会食不净物一样,他们的行为,不会在高兴时乐行佛法,在不悦时违背二规,只会如大海一样的稳重,无论八风如何地狂吹,他们对三宝的信心不会有丝毫的退减,而稳步行持正法利人之事。
    父辈祖辈之传统,属于新旧何宗派,
    主要受持彼一门,若变他宗增不幸。
    一国之君主,对父王及祖辈历代所传下来的宗派,无论是格鲁、噶举等新宗派,还是宁玛巴旧宗,自己应主要受持自己种姓祖上所传下来的一门。也就是精通一门,兼学他宗,如果没有自宗坚定的见修行果之法,变来变去,肯定会给自己增添很多修法不圆满等不幸。这里并非是排斥他宗,而是强调对自己所认准修学的宗派有一个定解,否则此宗的见,彼宗的修,自宗的行,这样七零八落拼凑起来,肯定不会有一个很好的果。正如麦彭仁波切曾说过:“本来所有的宗派不相违,但我已生于宁玛巴中,因此我必须建立起自宗的教法。”所以,作为修行人,不要今天学白教,明天学黄教,后天学红教,最后真正成了“花教”,一点不纯,对任何一个宗派都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见修行,那就根本谈不上证果了。要记住“若变他宗增不幸”,希望大家幸运!
    拥有地位之臣等,自始至终若能够,
    奉行家族善习俗,不违先例极善妙。
    君主手下的大臣及所有拥有地位的大小官吏们,若能自始至终奉行祖传善习、家族的良好传统,对有史以来家族所信奉的教法及殊胜对境,常作资财力等方方面面的护持,就会不失先例,所行极为善妙。像有些弟子虽然以各种因缘不在自己的恩师身边,但经常不忘记忆念,打电话、写信、寄一些物品聊慰师心,说明他没有忘记以前的恩师及其言教,这样不忘恩负义至少没有失去做人的美德。
    布施及与国政规,应依历代之风范,
    前所未有非理事,若增上即毁灭相。
    君主在自己的国境中,常作布施以及料理国政诸要事等的决策中,应依据古代的优良风范,不要随社会潮流发展,顺应人们的分别念做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鲜怪事。如果社会或者某人,其行为装饰言谈突然反差很大,这是不良的兆头,往往是毁坏自己或者某一团体的因。所以我们的身心服饰最好不要有很大的改变。
    何者违越自规范,于谁亦非为善妙,
    尤其国王诸君主,不越法规胜功德。
    无论是任何人,若违越了为人的规范或自己已受的戒律,那么无论他是任何身份的人,都不是善妙之行。尤其是一国之主的君王,自身不正欲正人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总统自己犯规,贪财好色饮酒赌博,虽然别人敢怒而不敢言,但于其自身肯定是自性罪难逃,若是居士那又犯了佛制罪。若自己严持净戒,真学实修对治三毒,无论他人知不知赞不赞,其功德肯定是蒸蒸日上。一旦违规,别人即便不知晓,但因果绝对不虚,其果报肯定是在劫难逃。所以,人以自知之明为贵,不能迁就自己,守好自规则不失为殊胜之功德。
    浊世恶劣之众人,动辄欢喜动辄忧,
    时傲时卑柔暴等,行为日日多变化。
    五浊恶世的业感众生,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也是学习杀盗淫妄的技术,所得的是聪明邪慧世智辩聪,行为多不如法,以狡猾变化多端为处世圆滑的美称。动辄以蜗名蝇利生大欢喜心,高兴得忘了自己的姓名,一会儿又会因小事一桩以泪洗面,有时生起大傲慢犹如断证圆满的佛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时又自卑得像天塌下来一样,有时慈悲得胜过观世音菩萨,有时粗暴得胜过阎罗王。当然,高僧大德为调化不同根基的刚强众生而有种种显现,那是另当别论,但看他们的悲心和利生的宏大事业,虚空纵坏也不会改变的,这是他们不共的应机方便,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凡夫肉眼,将圣凡相提并论。对凡夫学者来说,必须要稳重可靠。
    最初之时易相处,久而久之不可靠,
    令人生起厌烦者,称为不稳重恶友。
    有一种为业力所牵的人,初交之时虽很容易友好相处,与其交谈共事都觉得很融洽,却为时不久便不可靠,没一个人使他称心如意,与这个人成怨,跟那个结仇,很多人听到他的名字就生起厌烦之心,这样的人,是不稳重的恶友。在不能调化转变他之前,是应当远离舍弃的。
    首先难以融洽处,诚心交往将成为,
    莫逆之交情稳固,称为稳重之善友。
    有一种人就像古德所说的“先小人后君子”,就是最初与他打交道很难相处,探讨共事很难融洽,总觉得他太死板不通人情,但路遥知马力,若常以诚心与他交往时,渐渐则与自己情投意合,友情始终不变,且越来越称心如意,成为莫逆之交,这样的稳重善友值得深交,但愿大家铭记这一教言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善友。
    稍逢顺缘生喜慢,稍遇逆境心躁怯,
    如秤杆般恶劣者,即是卑鄙之徒也。
    众所周知,秤杆是衡量物质多少的工具,加上或减少一点点东西,它马上就会有高低的显现,同样那些城府浅修养差的人,稍遇顺逆马上就会有很明显的喜怒哀乐。这种人衣食饱暖受人称誉时,便欣喜若狂;若是稍听到别人的两句谣言便立刻垂头丧气,焦躁不安,痛苦不堪,这样的人就是卑劣者。作为人,一生中谁都会有喜怒哀乐之事,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首先要从理性上认识到这一点;再者当以圣者的教言:在遇到快乐时应当稳重,在感受痛苦时一定要坚强。因为善持自之功德者,方是正士之法相,不要做秤杆,而要稳如山。
    于诸合理与非理,一切事及话语等,
    事先表态如猕猴,即是无有主见者。
    在处理人事关系时,会遭到许多合理与非理的事情和话语等,这个时候不能不加思考,信口开河。而有智慧的人,即使心里非常明白理与非理,也要观察众多因缘,方表达自己的高见,不像浅薄之人如猕猴一样,心中所想马上表演出来,没有头脑没有主见。而那些大成就者与此相反,无论多么悲伤或欢喜的事,在他的表情上毫无显露。所以,我们应该学圣者的明智之举,不能演无主见的猕猴把戏。
    多数柔粗赞毁语,好似谷声瞬间逝,
    然如噪声所惊犬,浅慧枉然为其扰。
    大多数的智者对赞叹毁谤柔和粗暴之语,可以像对待空谷回声一样,于心无迹,瞬间即逝,高僧大德们都可以如是面对。然而一些愚昧之徒,对善恶之语,就像噪声把狗惊动了一样,立刻就会狂叫起来,余处群狗也是无端地乱哄共吠,干叫一气。愚人就是这样毫无理智地对别人所说的话执著而妄扰自心,像没有学过任何宗派教理的人一样,整天不注重法义而只注重凡夫人无聊的闲言话语。
    快乐痛苦不定故,轮回显现如梦境,
    虽富亦莫生傲慢,纵衰亦莫起畏心。
    在这个业感的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中全是快乐,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中全是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如吉祥与黑耳一样伴随而来,无有定准。而且轮回中的种种显现就如梦境一样,都是无实有的,只是自己的迷乱执著而已。因此,即便是拥有财富、学识、地位、名声、权势等世上的荣华富贵,也没什么值得生起傲慢心的;纵然是业力现前,衰败沦落为乞丐,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苦乐的不定性,决定着我们不必耽著它,不耽著也就不会有苦乐可言,自然于自性的认识与体验渐渐有所提高。
    一切忘恩负义者,即为人中最劣辈,
    知恩图报之诸人,护法神亦恒守护。
    世间的人,有一种是知恩图报者,有一种是忘恩负义者,忘恩负义者是众人中最为卑鄙下劣的。这种对父母师长真正有恩德的人,从来不忆念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得涌泉之恩也不以滴水相报,这种人就是“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与此相反的知恩图报者,受人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整个大地上回响着他的美名,护法神众亦恒时守护,真是“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故此,历代的大德不仅是利济现世恩人,并且以无上的菩提心,上报四重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9:56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大菩萨善教其所化眷属众戒杀放生吃素,眷众马上从心里和行为上发心吃素,这也是眷属依教奉行相续清净的标志之一。这样君主以法宣化,弟子如教慎行是真正如法清净之行。
    依靠布施与爱语,以及同行等四摄,
    君主自己之声誉,名扬天下十二条。
    如云:“三世诸佛方便道,是为四摄法之精。”也就是说君主们今世名扬天下,来世成佛的方便乃是奉行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首先以财法二施能令弟子身心安乐,爱语能让人们生起欢喜心,利行是所作所为全饶益别人,同事则是平等地与众人打成一片,无有高下与众相合。这些是过去诸佛已行之方便,现在诸佛正行之方便,未来诸佛必行之方便,君主如是行四摄法必定能誉满三千。
    增上功德之大敌,乃是懒惰懈怠故,
    为成今生来世利,断除懈怠十三条。
    无论是何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功德圆满之人,而功德圆满的窍诀就是精进积累点点滴滴的功德,如云:“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从反面说明增上功德的最大敌人是懒惰懈怠。老猪它不懂事理整天吃了睡、睡了吃,考虑不到今生来世的利益,更谈不上功德二字,但作为正常思维的人,闻慧不增上,思慧无见长,修慧没一分,穷其原因,并不是智商极低,而是在与老猪比赛愚痴之故。所以,若真正为现来利益着想,应当断除懈怠,这是第十三条。
    无论成办任何事,时间不应拖过长,
    倘若集中精力做,圆满诸愿十四条。
    所谓“夜长梦多”,意为做事不宜拖长,拖长容易改变主意,办事情过程中易节外生枝,不易成办。因此无论承办任何事情,都要一鼓作气,不能拖拖拉拉,如十万大礼拜八个月还没磕一半,五十万加行三年也完不成,有些难得之法也就没有因缘听闻。若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很快就能完成,就像精进的人最多五、六个月必定能圆满五加行。所以不管任何事情,只要集中精力去做都能圆满成办。
    如若过分贪饮食,则致身心不堪忍,
    断除贪执适度食,应行此法十五条。
    饮食对欲界众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能过于贪执,若过于贪,不利于身体心理的健康。像贪著美味佳肴的人,成天为饮食而奔波忙碌,连做梦也在想如何找到称心可口的佳肴,且不说昼夜思维法义,甚至在经堂上课时也在打妄想,吃什么喝什么,哪里谈得上调伏自心?有一定思想的人应该断除贪执饮食,寻求精神粮食,像加哲仁波切所说:“合法食以无贪印持。”应行此法是第十五条。
    放逸毁事因睡眠,倘若断除此垢染,
    神清志明事圆满,君主功德十六条。
    使自己放逸,以及毁坏一切事情的因就是睡眠,如果贪著睡眠必然导致身心放逸,致使事情无暇成办。由于睡眠之因是无明的缘故,若能断除这个垢染,则能神志清明,做事就有主有次有条不紊,加上昼夜的精进,事情就很容易圆满。当然,对治睡眠要有科学方法,在一些常识与窍诀中都有详明,不能晚上开夜车,白天睡大觉,这样不一定于事有益。应该断除贪眠,劳逸结合,才能头脑清醒精进成事,这是君主功德第十六条。
    嫉妒狡诈不稳固,诸多罪过之来源,
    是故不随女人转,君主法则十七条。
    一般来说,女人有很多男人所不共的烦恼,女人嫉妒心非常强,有时因为一个细微的表情或不引人注目的一件小事便生起难耐之心,而造成大大小小的诸多事端。女人往往因为心量窄小,在企图达到自己私利的过程中耍小聪明。世人也常以“水性杨花”来形容女人的性情不稳固,因受这些烦恼的驱使,女人是诸多罪业的来源。若是随她们转,功德很难增上,事业很难圆满,是故当远离为业及烦恼所缚的女人,这是君主的法则。作为已出家的女众,应该认识到这些,从最初的众生主母出家以来,大德们无不是发了难行能行之菩提行愿,摄受了可怜的你们,你们自己当珍惜这个出家机缘,根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否则就很难从轮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脱。确实,你们是令人发起强烈厌离心的对境,但看到你们炽盛的烦恼,又让人生起强烈的悲悯,希望你们能在三宝前至诚发愿,仰仗三宝加持力,以后生生世世中再也不转为业障和烦恼炽盛的女身。
    不为愚者能诱惑,五种欲妙所束缚,
    如理如法具自由,君主, 胜法十八条。
    君主不应相信愚笨的人,被他们所诱惑,也不应被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所束缚。若被欲妙牵着转,身心不由自主地追求它,那绝不会成为自由的人,在人世间肯定免不了身心的痛苦。浊世之众生,个个为五欲忙忙碌碌,没有一日的安闲,难得一宿的安眠,哪里有自由可言?反之,若能顿断五欲束缚,如理如法行持,非但今生拥有自由,来世亦将拥有自在,这是君主应行之胜法第十八条。
    若能遮止贪嗔心,所生愤恨桀骜力,
    则诸君主亦调柔,获得胜德十九条。
    君主如果能遮遣制止自己的贪心嗔心,以及依此所生的愤恨、桀骜不驯之心,则其相续和行为肯定是比较调柔的,否则,将会具有《入行论》中所讲的诸多过失。因此,作为君主应调伏自相续中的三毒烦恼,使自己获得殊胜的功德,这是第十九条。
    摧毁愤怒嗔心后,彻底断除害他行,
    赞为具有安忍者,君主法则二十条。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君主必须断除损害众生之心行,广修安忍。若从利益众生出发,首先必须摧毁相续中的愤怒嗔恨之心。世间名人尚有“若杀害众生者,绝对是坏人”之说,以大乘教法来说,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必须恭敬,各种窍诀教言中都一致认为要彻底断除对众生的危害。因此,君主必须做到这一步,人们才会赞其为安忍者。即使目前难以真实做到,也可以发殊胜愿,在殊胜的上师三宝前哪怕做点滴的福德,发愿以此功德,自己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成为具安忍者,这是君主法则第二十条。
    随顺一切人心意,言说温柔动听语,
    令诸众人皆满意,君主法规廿一条。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作为一个好的大乘修行人,他会随顺一切人的心意,所言温柔动听,对方容易纳受,使别人有正说出自己心怀的同感,既坚持了原则,又温暖人心。目前,对我们自己来说,大家共处同参,自身与外境都是无常的,故而彼此应互相随顺他人,不要扰乱别人的心,如古人云:“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故应常观自心顺众人意,是君主法则二十一条。
    恒时言说真实语,于诸天众世间界,
    堪为理应信赖处,具此胜德廿二条。
    恒时言说真实语的人,天众以及世间人众都会视其为珍贵的信赖处,其余教言亦有“真实语者,天人护法常护持”的明示。如演说真实语的世尊,六道众生皆视为究竟的皈依投靠之处。乃至后来的历代大德们,众生如海鸥翔集于大海上一样依赖在他们的身边,就是因为以真实利生之语善导众生之故。此是君主具胜德之二十二条。
    所谓无有偏袒心,平待敬众如父母,
    从不偏堕自亲方,具此胜德廿三条。
    所谓的无有偏袒之心,就是平等对待众生,如恭敬父母一样,从不偏爱袒护自己的亲戚朋友,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若对亲人偏爱,则也应偏爱所有众生。有些目光短浅者,不思过去未来,前后左右,只顾眼皮下的刹那,对他人不能公正善待,对自己不友好者,千方百计挑毛病,鸡蛋中也要挑出骨头,对自己关系融洽者,千般为其辩护,正如俗语云:“自己脸上的水牛看不见,却看得见他人脸上的虱子。”公正不偏,这是君主应具之二十三条。
    心稳定故诸资财,不会暴涨或暴落,
    恒时处于平衡中,具此功德廿四条。
    若是君主的心非常稳,不暴喜暴怒,那么他所受用的资具钱财也不会暴涨暴落。他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一时富如多闻天子,一时穷如无怙的流浪乞丐,他始终不会过分贪求钱财,无论人们怎样重视金钱,他不会在心里卷起经济暴发的狂潮,仍是心安理得地挣自己合理的那份资财,他的心一直处于很平衡稳固的状态中。君主当具此功德。
    恒说享用合法财,唯一收取合理税,
    莫缴少许非理税,君主此法廿五条。
    国王应恒时宣讲:我国境中的眷属们应享用合理合法的财物。因戒律上也有:若是合法之财产,一天享用一百两黄金也没有任何过失。对眷民所收的税收也应该唯一是合理的,不能以权威令民众缴纳少许非理的人头税,否则会有很大过失。若详阅因果经或公案,便可详细地了知。所以,君主对眷民的享用和税收都应做到合理合法,这是应奉行之第二十五条。
    刚强难化劣行者,若置自境增过患,
    摈除此人则国安,君主法规廿六条。
    在君主所统领的泱泱大国中,那些刚强难化、品行低劣者,应把他们驱逐出境,否则,整个国境内胡作非为之事将层出不穷,只有增长过患而已。摈除这些人,国家才会得以安宁。像僧团中也是同样,对个别难化之人,遍知佛陀在戒律中有摈除的明示,谁也无权开许,以免搅乱了整个僧团,此为君主应行之第二十六条法则。
    遵照祖祖辈辈等,一切优良之传统,
    热衷于此复延传,具此功德廿七条。
    君主在位时,不能将古老的传统全盘抛弃,不采纳和发扬其优良的所在,应该遵照经得起检验、祖祖辈辈奉行流传至今的一切优良传统,依照行持并热衷于辗转延传下去。但尤其要注意的是优良二字,不能沿袭外道邪道边地陋习等恶习,要像藏王赤松德赞有延传先圣们广弘佛法的积德之举。对众生有益的优良传统延传下去才堪称具德的行持,此为第二十七条。
    若极勤于行财施,正法以及无畏施,
    则可统治全世界,君主法规廿八条。
    如果君主能精勤地对众生作财物布施、正法布施及无畏布施,有这三大布施,则可以统治全世界,以此能满足众生所需的生活资具和精神粮食,获得很大安乐。而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寺院的功德款成为满足物欲的来源,真正的佛法难以弘扬,清净的佛寺受到无故骚扰,无辜的众生得不到保护,甚至连人类众生也无法得到全部救护。若以此条来寻找合格的君主,恐怕很难找到一两个,故行布施是君主法规第二十八条。
    供养世间胜三宝,慷慨布施他众生,
    具有智慧福德者,如月明君廿九条。
    如明月一样的君主,具有智慧福德,这福慧主要来源于君主能恒常供养世间最殊胜的佛法僧三宝,对下慷慨地布施。这样常行上供下施,君主的功德犹如上弦月不断地增上,乃至圆满如十五的满月,遣除人们的热恼,送给众人清凉和安乐。此为君主应具之第二十九条。
    具有善业福德者,天众精勤作助缘,
    供养赐吉祥安乐,此为三十条功德。
    具有宿世善业福德的君主,今生也能精勤善业,其所作所为皆为善法,像七十五吉祥怙主等护法天众也精勤对其保护帮助供养,并赐予吉祥,使其获得安乐。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的如理行持之人,一生中守神战神身神肩神等诸护法天众经常保护他、安慰他,赐予见不见的吉祥。故常修善业为君主应奉之第三十条。
    极爱自之子女等,故当令彼享安乐,
    使其入于善妙道,应行此法卅一条。
    若君主对自己的公主太子十分慈爱,精心地养育他们,那么就要为他们暂时和究竟的安乐着想,安乐的源泉便是使其从幼年起就能趣入善道,修习正法不入邪道。这是君主应行的第三十一条。
    详细思维利民众,想方设法赐安慰,
    令诸眷民享安乐,统治世界卅二条。
    君主应时时刻刻思维民众的利益,想方设法对不幸遭受痛苦的人们赐予安慰。如地震遇难者、流落他乡者、天灾人祸落难者等,君主不能仅是假惺惺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地位去关心安抚,而应真正地从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的援救赞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君主如是以大悲心为自己所统辖的人们无私地着想,那就比较容易统治自己所辖的世界。故悲心利民为君主应行之第三十二条。
    应当如法护众生,切莫入于非法中,
    具法君主于世间,璀璨如日卅三条。
    君主应当如理如法护持众生,一定不能让他们趣入非法的邪道中。因为众生一旦入于非法邪道中,以其业力现前很难从中把他们解救出来,君主有责任防患未然,更有责任以各种方便把他们从沉沦中拉出来。具有胜法的君主是世间的庄严,犹如璀璨之日,光芒四射,给整个人类带来光明和欣喜。能遣除众生意热恼,在他们心中升起慧日的君主是如日一样的稀少可贵。
    自己住于十善道,亦令他人入此道,
    今生以及来世中,眷属得乐卅四条。
    君主自己常住于三皈五戒等十善道中,同时也尽量令他人趣入此善道,他自己今生非常快乐,其作为全是有利的,在此世间多住一天也有很大意义。来世他自己及其眷属也能获得安乐,有莫大的利益。只可惜,历来有很多帝王总统,不知行持佛法,在位两三年,却造下了弥天大罪,地狱有份,善道无缘,这是非常亏本的生意,很悲惨的一赌,故君主当行十善为第三十四条。
    恒时善为人宣说,了义殊胜之正法,
    即是利他持教士,此乃功德卅五条。
    大君主具有恒时与人为善之心,常以极善之妙语为他人宣说大乘经论中的了义正法,如往昔古印度及藏地的国王们,尽心尽力利益众生,高举佛教法幢,行持佛陀的教法,这是君主的第三十五条功德。后来的君主们即使不能自己宣说正法,只要能明达地做到不反对也是十分英明之举,像松赞干布那样的国王,从未损害过任何众生的汗毛,恐怕是后无来者吧!
    若具此等中一德,现世亦将获名声,
    及财富等诸多德,后世趣入天界中。
    如上所述三十五条功德中,若谁人能具足其中一德,则彼现世的名声美誉也能传遍世界、获得财富等很多功德,后世无疑趣入天界,享受安乐欲妙。
    法王于此世间中,令诸众生享安乐,
    越过安乐之圣道,趣入真实安乐处。
    对于世间人来说,一般国王能给予他们衣食住行娱乐等一些安乐,而法王不仅能令众生享此人世间的妙乐,复能以其智慧福德力,越过这些世人共享的安乐,趣入佛陀圣道中的大乐,这种无与伦比的圣道之乐是最究竟的真实安乐处。
    此等各自之功德,一切广泛之赞颂,
    念住经中已说故,诸具慧者当拜阅!
    如此所述各种功德,对其所作的广泛赞颂,在《正法念住经》中已作宣说,诸位具慧者,欲使自己成为完美的君主,应当拜读彼经而了知。

    第八品 观察正行
    圣者殊胜金光经,所云天王之妙语,
    君主法规论之中,所宣诸义当明说!
    《正圣殊胜金光经》中载有天王妙语所宣说的君主法规,此论中所涉及的各种要义,在此为我等简明地概述!诸有缘者当谛听!这部经,藏文版本中也有,藏地牧民们往往为了一年中家里能平安顺利,尤为重视念诵此经,每年至少在家中念上一遍祈求加持。
    昔日天王梵天前,天界诸众祈问言:
    为何人间之君主,称为天人与天子?
    天界之中诸天人,如何成为人主尊?
    昔日,在天王大梵天前,天界诸众兴会一堂,向大天王询问道:为什么人间的君主国王们被称为天人或天子呢?藏族古来就有眷属习惯将国王称为天或天人,华夏史上的历代帝王也是均以天子自称。为何我们的名字他们同样可以引用呢?那么,又为什么说天界的诸天人是人间的主尊呢?请您一一明示。
    于护世间诸天众,天王梵天作答言:
    天界尊主天王等,保护世间诸天众,
    为止非法造罪业,依法治理国境故,
    加持人间之尊主,故称国王为天人,
    抑或称之为天子,名声传遍天界中。
    大慈大悲的天王梵天,他视所有众生为自己之爱子,常护世间众生及诸天众,其慈心无量。如是慈善的天王回答说:譬如天界的主尊天王等,他们乐意保护所有的天众,而世间人们的尊主同样是为了保护人们不造罪业,遮止人们的非法行,这样如理依法治理国家的缘故,取名为天子或天人。
    这里采用了藏族文化中优美的诗学风格来宣说:天王常加持人间的尊主,以此原因可称他为天人抑或天子,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8:5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为何?此是因为君主依靠大慈大悲之心,用兵迎战的缘故。
    君主为护诸众生,子妻家族之利益,
    舍弃自己及受用,以此所作为基础,
    所具福德更增长。????????
    君主为了保护国境内的所有众生、家族中的子女妻眷等的利益,将自己置之度外,舍弃一切受用而率军亲征,以此利益诸民众之大悲心为基础,如是发心清净,不但没有过失,反而其福德力更加增长。正如佛陀在因地为商主时,以悲心杀了欲夺五百商人之生命的短矛黑人,而积累了七万劫的资粮一样。
    奉行佛法国境中,不由自主起战争,
    国王应当如是行。????????
    真正信奉佛法的国境上,若不由自主地遇到了战争,国君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和解时,就应当如是作战。
    一切君主恒时中,应当如何作观想?
    此即依靠八种想:先于所属诸众生,
    生起自己亲子想,犹如父亲教化子,
    即使杜绝蛮横者,不舍悲心第一想。
    凡是为一切如母众生离苦得乐的君主们,在昼夜六时中,应当如何观想思维呢?即是依靠八种观想:首先是对自己的眷属诸众生,生起全是自己的亲生子女想。众所周知,父亲教化孩子时,表面上示现种种粗暴恶狠的行为,恨铁不成钢,为了自己孩子能成才成器,对他严厉地责骂殴打,但实际上,对他的悲心一刹那也未舍离过。同理,君主的内心对那些野蛮者的悲心,犹如大海和波浪一样一刻也不能舍弃。作为君主,如果不经常这样思维观察自己悲心是否常在,就很容易失去德行或毁坏戒律。所以说首要的乃是不舍悲心。
    于诸蛮横不驯者,生起染病患者想,
    不作损害不嗔怒,断除其过第二想。
    君主对那些行为蛮横刚强不驯的众生,应生起彼为患染重疴的病人之想。当然,一个重病者或精神不正常的患者,已经失去理智,像日常生活中每当目睹那些麻风病及精神病患者,不管他对自己或周围的人如何的谩骂或追打,都不应对他生气,而应生起同情心、怜悯心,绝不应对他作断指等损害,只是想尽量断除他的过失。
    于诸痛苦之众生,生起慈悲之想后,
    断除损害尽己力,行饶益事第三想。
    君主对这些毫无自在、随业牵转恒时痛苦的众生,时常思维彼等所感受的种种痛苦,生起强烈的慈爱悲悯之心,此后自己尽心尽力断除损害他们的想法和减少刑罚,行饶益彼等之一切善法。凡夫众生都有身心上的各种不共的痛苦,如云:“诸苦众生沉溺于分别念之波浪中,安乐机会实难得。”确实如此,凡是在风心尚未获得自在之人,必然有痛苦。所以,大家在短短共住的日子里,常应相互体贴安慰,不要有别人兴旺发达时去抬举拍马,偶遇不顺时再踩上一脚的世俗小人之举,自己要有一个与人为善、平等利益他人之准则和行为。
    于诸具足乐财众,应当生起欢喜想,
    毫无贪心嫉妒心,欣然随喜第四想。
    对那些具足安乐和财富的人,应当生起欢喜心,不要对彼生贪心,企图将其财产据为己有,也不能生嫉妒心,以不正当手段损害他,希望他不得安乐或者其财富损耗殆尽。往往那些嫉妒心重的人会做出很多愚蠢的非法行,自己还不以为然,旁观者看得一清二楚,对他提醒时他也是执迷不悟,所以大家常观自心,常修随喜,积累这一分不需要花费任何精力和财富的功德。
    敌众虽然加害我,彼无自由嗔恨等,
    以过患因造罪业,断惑爱敌第五想。
    俗语云:“无论是多么完美的人也会有三个敌人,无论是多么恶劣的人也有三个好友。”也就是说世人谁都会不同程度地被人加害,这是难免的,那么在遇到难免的加害时,我们是不是应以牙还牙呢?不是。因为他对我生嗔心是他为烦恼所左右,没有一点自由,以烦恼过患为因而造作种种罪业,害我、打我、辱骂我、冤枉我……此时我们不能以嗔恨心来变本加厉对他更凶,而应以友爱的方式忍辱或劝阻,使他断除嗔恼,从而善巧地保护他的善根福德。不能一语未称心便怒发冲冠,所以大家要好好修忍辱,圣天菩萨云:“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至少,从某一角度上来说,不要因小事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一定要和睦相处。
    爱护知心密友想,以前如何友爱者,
    后亦慈爱情稳固,慈爱诸众第六想。
    君主对待一切众生的慈爱,应像爱护自己的知心密友一样,常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密友想,昔日是如何的友爱关心,现在还是保持以往的爱心,以后也是如此,彼此的情谊始终如一,稳固不移。往往人格的好坏,可以从交友中得到很好的说明,人格好的人性情稳固,不易喜新厌旧,几十年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人格坏的人,朝三暮四,今日一个朋友,明日一个挚交,如狗熊挖雪猪一样,抱一个丢一个。先辈大德像阿底峡尊者等,都特别强调这一点:情谊要长久稳固。所以,大家平时共处时,不要过冷过热常犯冷热病,要像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关系将要出现僵局,互让一步修忍辱,不要换密友像换洗衣服一样的频繁。君主对众生也应这样保持无有变迁的慈爱。
    于彼一切诸受用,当起犹如妙药想,
    不以贪欲邪享用,不贪而享第七想。
    我们知道:妙药对疾病有起死回生的作用,然后病愈之后,谁也不愿意再服用。那么,同样我们对待衣食住处等一切受用,应像病人对待妙药一样不能贪执,它只是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资具助缘,没有必要贪执,不能将它看得特别重,否则一旦业力现前,顷刻间一失尽光,自己会痛苦难忍的。再者,也不能颠倒享用,像以非法手段邪道所获或违背因果等获取的财富,用来自己享受都属于邪享用。对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应如过眼烟云,不能也不应过分贪执。
    于己生起无我想,寻求法义依法师,
    精勤听闻佛法后,如法行持第八想。
    君主对自己的五蕴之身不能执著,要生起无我之想,“我”实际上不存在实体,应尽力借此假身寻求佛法之真义,依止善知识精勤听闻佛法,为今生不作恶后世不受苦准备资粮,听闻佛法后,了知积累资粮的方法和应做,之后如法行持,是君主的第八想。
    具足此等八种想,奉行佛法之君主,
    依靠他人之供养,亦使宝库渐增长。
    其他非法之君主,依靠谄诳狡诈法,
    亦比不上其一分。????????
    具足如上所述八种想、完全信奉佛法如理行持的君主,他所积累的资粮也是与人不共的,依此别人会对他恭敬供养,从而也能使国家的宝库渐渐增长。其他那些行持非法的国王,依靠谄诳狡诈等种种非法手段,企图维护自己的财富名位,但与奉行佛法的君主相比,亦是不及一分。因为行持佛法的国王对自己和众生的今生来世都有很大的利益,而狡诈的国王,每天对大量的众生唯作残忍的杀害,只是对自己所喜爱的那几个人有一点私利,二者确实无法相比。正像如今自以为是的国王觉得做得很满意,但与古代先贤圣王以佛法护国相比,真是不及一分。
    如是具足八想者,天众及时降雨水,
    庄稼丰收无饥荒,不会失毁诸受用。
    无有凶猛野兽等,威胁不幸之逼迫。
    这样,具足八想的君主所统辖的国境内,天众拥护,能应人们所需而及时降下适量的雨水,使得五谷丰登,无有饥馑等灾荒之年景,谁都不会失毁各种衣食受用,境内的野兽也都非常温顺,互不伤害,没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的势力大者威胁弱小者的不幸逼迫,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都是祥和相处。这样的国境才是极圆满的。
    加害君主诸怨敌,自然而然无勤中,
    亦为自罪所毁灭,尔后无有怨敌也。
    有些为业力所牵的人,对自己的大恩君主,非但不报恩,反而心起歹意,妄图加害于君主,君主是不是需要组织强大的力量来对付他,进行打击呢?大可不必。因为这种人会为其罪业所使,自然而然中将自己毁坏。像“文革”中某些愚昧的人,原本蓄意加害于有些大德,结果却是自取其害。所以,人要正,若不正自然会遭到非人、天众、护法神的暗中惩治,徒然自食其果。有鉴于此,任何人对持正法的君主切莫妄起歹意。
    如是依法护众生,君主于此世间界,
    无论何人皆成善,无有任何罪恶业,
    后世转生善趣中,生于天界成天子,
    生生世世皆安乐,诸君主当如是行。
    君主依法护持众生,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人都能以权威令其行善,不造任何罪业,彼王后世不会堕入恶道,而转生善趣中。正如《亲友书》中所讲的“从明至明者,彼于后世中,成为天界子,享无量安乐”,君主生生世世无苦唯乐,故奉劝各位大君主当如是行持。

    第七品 观察具德
    正法念住经中说,一切遍知释迦佛,
    以其愿力为遣除,天众放逸转天界。
    《正法念住经》中如是说:已了知万法本性的遍知释迦牟尼佛,以他自己的发愿力,为了遣除天界众生放逸的过失,而转生于天界。
    名为鹅王贤时尊,昔于顶髻佛陀前,
    亲耳聆听善妙说,一切君主行佛法。
    彼将此等诸佛法,传与夜摩天天王。
    当时,世尊名为鹅王贤时尊,回忆起往昔曾于顶髻佛前,亲耳聆听过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君主应行持佛法的善说,并将这些教言如理如实地传给夜摩天众及天王。
    总结善妙教言义,上下次第作排列,
    当以简明语宣说,诸位君主请谛听!
    对夜摩天王所传的教言全载于《正法念住经》中,尊者将其中所载总结成言简意赅的善妙教言,从上到下顺着次第重新作了排列。因为,如今的人一见到浩如烟海的藏经,不乐翻阅,习惯从简了知,故尊者应机说法,为了我们方便拜读,将经义用窍诀性的简明金刚语作了归纳宣说,诸位君主请认真听闻!
    今世来世欲获得,广大善妙诸功德,
    君主应当慎行持,此三十五条佛法。
    君主若想获得今生来世的广大善妙功德,则必须谨慎行持此经中所讲的三十五条佛法。这三十五条对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君主们尤为切要,因为你们中极少部分人的信心、智慧、人格都具足,而绝大部分是此三中缺一,故而很有必要常以此三十五条衡量自己的相续,逐渐使法融入自心。
    今生来世诸善妙,根本即是智慧故,
    于诸真实之智慧,恒常串习第一条。
    现世能见到的一切善妙功德和来世的各种善妙功德,其根本即是智慧,这种智慧或以宿世积累今世因缘成熟而显现的,或是即生以闻思修行而现量获得。像古人读私塾,先是死背硬记多年再听讲解。古来的寺院僧人亦是有背诵经论的良好传统,这都是智慧熏习的根本做法,但又贵在恒常串习,若是一暴十寒,肯定不会于相续中生起真实的智慧,唯有如水滴日日降于器中,功若恒久则渐渐能盈。智慧的积累亦复如是,贵在于恒常串习,此为第一条。
    何人今生来世中,于诸美好善妙事,
    深思熟虑而行持,内心功德第二条。
    无论是明君圣主,还是一介凡夫,对今生来世的美好善妙之事,首先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之后,再有计划按步骤如理行持,这是内心的功德。像某些大德为了从根本上救护众生,首先他并不要求一个赖以吃肉生存的民族马上吃素,而是先提倡放生,持续几处大量放生之后,再提倡戒杀,再宣传吃素,大家都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改变旧日的恶习,这就是大德的内心功德。
    恭敬供养诸上师,依此通达胜义谛,
    谨依具相善知识,获得圆满第三条。
    君主若有幸遇到具缘殊胜的所依具相上师,就应该尽心尽财尽力供养恭敬上师,依此因缘,自己能通达胜义谛的真实义。像《事师五十颂》中所要求的那样,谨小慎微地依止具相善知识,他能有许多智慧方便使自己今生的事业如愿,来世圆满福慧资粮成就佛果。
    将诸断见或邪行,以及恶见说为法,
    此等卑劣之恶友,完全舍弃第四条。
    君主要彻底断除恶友,对那些认为前世没有来世不存在、不承认因果的断见者,或者如胜论派、数论派等以及世上五花八门的歪门邪道者,把不可思议的恶见自诩为甚深的妙法,将自己的贪心无耻地蒙上密宗双运的面罩,自己肮脏的灵魂把万事万物都看成贪嗔痴的对境,自己没有勇气胆量面对,反以佛法做挡箭牌,这样的卑劣恶友应当完全舍弃。
    诽谤业力及因果,严重颠倒之邪见,
    一切罪业之根源,舍弃邪见第五条。
    诽谤业力及因果,生起严重的颠倒邪见,这些邪见是一切罪业的根源,如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十不善中邪见重”等,邪见的罪业在正见未生起之前,纵忏也难清净,所以务必要舍弃邪见。否则,生邪见之人,如善星比丘,虽在佛身边也未能得救而堕为花园中的饿鬼,是故君主应为之。第五条是舍弃邪见。
    内外一切有为法,悉皆依因而产生,
    了知因果道非道,具足正见第六条。
    凡是内有情众生、外器世界无情物的一切有为法,都是依靠种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这些因缘所生之法中,有正道与非道之别,若能依自己的智慧辨别出何为正道何为非道,如法取舍因果之理者,即具足了正见,此为第六条。
    具有功德高尚士,以及劣者之特点,
    毫不混淆而通晓,知人特性第七条。
    常言道:“善用人之人可为帅,善战之人可为将。”意为作为统率众人之君主关键在于会用人之长。能用人之长就要确知各人之特性,如有些人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他人所不共的内外密功德,所作所为极为如律如法;有些人品格极为卑劣,对整个人类,以及佛教都非常有害。作为君主,虽有如海之度量可以容纳他们,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绝不能混淆。无论是任何环境里,难免鱼龙混杂,君主一定不能像整天喝糊涂汤一样总是稀里糊涂的。对某些没有辨别智慧的人,常有不要执著好坏之托词,若好坏已无有执著,那么,厕所里的不净粪与餐厅里的美食应该一起进口吧。所以,高尚者和卑劣者之特性不能混淆而应通晓。
    各种想法众人语,不能一概视为实,
    接受应理具义语,明辨真妄第八条。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种种人种种想法众多不一,说法更是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十个人就可从十个角度言诠,正如人们常说:“菜有几切,话有几说。”这就无形中要求主事者有明辨的智慧,不能轻信他人之语,要识破对方所言的动机目的,以粗细情节详加观察分析抉择,舍弃无益和非理之语,接受应理和有意义之言语。君主必须具备明辨真假的智慧,否则事情很难成办,即便是成办也是几经周折。所以,君主应该使自己具备明辨真妄的智慧,这是第八条。
    拥有持法行饶益,可靠稳固之朋友,
    君主胜伏全世界,具此功德第九条。
    如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无论如何具有勇智,必定要有得力的好友相助。而好友首先要有做人的优良品德,依世法和佛法而行持,并且有一颗饶益他人的善良慈悲之心,性格稳固,无论外境是胜是劣,自己始终不变,极为可靠。若君主拥有这样的朋友,一定能胜伏全世界人们的狂心邪念,至少也能慑服自己周围的人们。拥有具德之友,此为君主第九条。
    君主如若恒舍离,非理狡诈不可靠,
    不行饶益不稳友,获得安乐第十条。
    与上一条相反,君主如果恒常远离那些发心不正、行为狡诈、性情不可靠、从来不为别人着想、不饶益别人、如杨柳一样不定的朋友,必然会获得安乐。这样的人,且不说与他为朋友,即便是大家共处的团体中有这么一个人,心里就有难言之味,只要有他存在,总会有让人不快乐的节目出演。所以,君主当远离这种恶友。
    所谓自眷民清净,善察今生与来世,
    合法君主与眷属,相续清净十一条。
    在一个国境内,作为君主仅仅本人行持如法是不够的,同时要求所属之眷民相续清净方为圆满。这个相续清净就是他们身语意的发心和行为,都以二规衡量,对今生和来世是否真正有意义,仔细观察取舍之后依理如法而行,这样,内心世界清净透明,外在行为如法如律。如行菩萨道者所受持的菩萨戒中,以爱护众生为中心,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