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言论释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34:48 | 只看该作者
    像特务一样,然后从中添油加醋、断章取义、臆造一些子虚乌有的是非,与这种人打交道不必多磨牙,随便应付几句就可以,对他说实话确实是浪费口舌。狡诈的人表面上好像很关心某人,问长问短,之后却取笑别人。对待这种人,最好对他禁语,没必要理睬。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分清对境,哪些是智者哪些是愚者。
    于忠心依自己者,直言不讳勿歪曲,
    于为试探口气者,不必直说适当叙。
    对忠心依止自己的人,应当推心置腹有话直说,不必隐晦,对那些试探自己的人,就没有必要直接说什么,适当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可以了。
    说话的对境是很重要的。如果别人诚心诚意依止自己,请问一些佛法的教理或做人的道理,自己就应一心一意地根据教证理证详加回答,以佛陀的智慧宝剑拨开迷雾,尽量让他彻底明白。若是道友或萍水相逢的朋友,他们也是想解除生活中的疑难才会请教的,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惑的深谷,那么自己也应该诚心诚意地为其未来究竟利益着想而奉劝或者直指缺点,以免他一错再错,跌倒在人生的旅途上。
    但是对那些口亲心疏、好探口气的长舌妇,应少加理睬。这种人有两种:一种是有口无心的多事鬼,今天打听这个,明天打听那个,在一起大摆龙门阵,言多必失,传来传去,话都说变了原味,“传承不清净”是非就出来了,对这样的无聊鬼,随便说一些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事,三言两语打发就了事了。另一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言在此意在彼,口里说烟子,心里想的却是烟子周围的人,总想从对方口里抓住把柄,对他作一番批斗,带个“帽子”才罢休,对这种人,也不要与他直心交谈,随着他转圈子谈一谈,乌鸦黑白狗猫玩耍的事就足矣。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不能一视同仁,厚薄不分。
    除非无利无害语,心中斟酌之大事,
    若于非时脱口出,众人皆知事不成。
    除了无关利害的事情外,若是心中斟酌筹量的重大事情,在非时脱口而出,大家知道后,这件事情就很难办成。
    人们常说:“众人之中说话难。”若是一些无关大局的话,倒没有太大的关系,若是机密要事不小心脱口而出,就会节外生枝,很难圆满。在众人中一定不能将未来筹划一一道出。有智慧的人,未来几年的计划步骤早已胸有成竹,但根本不会说出来。譬如,想建一个道场,先把所有手续办好资金筹备齐全,建筑工人联系好,万事俱备再对大家宣布何时奠基,正式动工,这样一气呵成,不会有违缘。否则,仅有一个想法,其余的一无所有,就逢人便说,建道场修寺院,大家你一个主意,我一个“高见”,还没开始,便闹一肚子不快,事情也只能如梦幻泡影。所以,应依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所说:“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
    密友复传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
    应当极为保密的话语,切记不能对任何一个人泄露,因为若传给自己的密友,他又会传给他另外的密友,辗转互传,最终必将秘密传遍整个世界。
    若是有智慧懂得世规的人都会深刻地了知,秘密对任何亲人,甚至是上师也是不能讲的,否则,也就无秘密可言了。这在人们的习惯中也是首肯的,在密续中也有明确的开许。因为每个人都有密友,一个秘密,在密友之间互相密传,最终就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样,对世间人来说,容易伤和气,修行人之间就犯了密乘戒。
    像世间大多数的朋友最多只是和好几年,因为世人心不稳定,又唯利是图,而受人小惠盛情款待时,愿意把心里话倾吐殆尽,特别是酒醉饭饱之后,最易吐真言,把秘密全都泄露,还说:“咱们朋友一场,依你我多年的交情,今天我什么都没保留,全跟你说了,你千万不要跟别人说。”可过了两三天之后,对方在别人面前,同样的戏又重演。这样,你我他之间,什么秘密全都知道了,大家都闹得不欢而散,事情没有办成。最好是像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夫妻,也允许有各自的秘密,密不相告,彼此也不责怪,很能谅解。
    像修行人中,有些很不稳重的人,是“狗猫放不住剩豆腐”,心里一点话也存不住,什么话总要跟他人一吐为快,受别人委托的秘密,一会儿便到自己的密友那里一一汇报,之后加上保密键——这是秘密,只告你一个人,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一顿饭之后,密友又奔走相告,一夜之间,秘密胫走,满城知晓。待查根问底时,顷刻间各个反目成仇,金刚道友之间的三昧耶戒毁于一旦。
    有智慧的金刚道友是极能保密的,无论是上师嘱咐,还是道友拜托,你用山珍海味款待他,或者威胁他,不管怎样,他也不会吐出半个字,这样的人是真正密友。
    无论关系再密切,无有必要莫泄密,
    因向女人说密语,多数身败名裂矣。
    关系无论多么密切,没有特别的必要,切莫向彼泄露自己的秘密,因为向自己关系密切的女人说了密语的缘故,大多数都是因此而身败名裂。
    世间人常说:“这两个人好得无话不说……”但世人除了十分殊胜的因缘,没有永恒不变的密切。尤其是水性杨花的女人,今天高兴了,身口意全都唯命是从,愿意保密;明天不高兴,翻脸不认人,危及性命的事情也会抖搂出来。从前某地一个官员与一个女人私通勾结,贪污受贿,先是一唱一和,打得火热。没过几年,两个人缘分尽了,关系破裂,那个女人一气之下,跑到公安局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原原本本报告了公安局,这个官员不得不束手就擒。历代的国王们,国破身亡,大多数就是因为女人,在为女色所困时,那些刁女要挟他说机密要事才得以满足,之后她又以此为资本,玩弄权术,结果祸及臣民,殃及自身。
    尤其是某些大德,对未来极为重要的秘密,千万不要跟那些祸水女人透露,除非是具相大智慧女,能守口如瓶,否则会破坏缘起,整个众生的利益事业不能成办。如前几年,一位大德对一个女人说了句未来弘法因缘的事情,这个女人经不住别人的诱惑,全都倾吐出来,结果闹得全球风雨,大德的威望一时一落千丈,大事因缘也因此不了了之。在我们还没有了知有无必要性之时,无论如何,“于谁亦莫说密语”。
    无需保密之诸语,到处宣扬亦非理,
    时机成熟商讨时,断除傲慢说要义。
    对根本不需要保密的所有话语,去到处宣扬也是不应理的。时机成熟,大家共同商量讨论时,应该断除一切傲慢,简略地陈说自己的要义。
    一般不用保密的话,也不用特别保密,但也不应该大肆宣扬,因往往从此会带来出人意料的麻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添枝加叶传来传去,就容易生出是非来。即使想褒扬一个人,也应该得当,不应捕风捉影,以致间接地贬低另外一个人来抬高其身价,这是极不应理的。如某位大德显现病重,有很多高僧都前来探望,其中有一位高僧的弟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大力广泛宣称“我们的上师加持如何如何,某位大德若不是我们上师的加持,早就怎么怎么了……”,这类无关紧要的事情,若过于脱质张扬是极不公平的。
    在大家共同商讨时,或在群言堂里,这个时候,不能闭目思维,一言不发,显得十分傲慢,而背后,却像打开语言伏藏的大门,关不住闸一样,滔滔不绝,此时应归纳要点毫不保留地说出来。智者在修行的时候,一心诵经修行,商量事情时,全部放下,集中精力商讨,从来不会三心二意,都是该干什么就专心干什么。
    赞叹可令世人喜,来世自己亦安乐,
    故于他人之功德,不应怀恨当赞美。
    如果很乐于赞叹他人,使世人因此而生起欢喜心,这对自己来说,来世也会获得无边的安乐。所以,对于他人的功德,不应心怀嫉恨而应随喜赞美。
    世人没有不乐于接受赞叹的,如果我们挚心对真实具足功德者作赞叹,他人闻之生起欢喜心,自己也会因此而增上功德,来世获得安乐,如云:“赞叹佛菩萨,来世得胜利。”尤其是三世诸佛总集的大德们,以优美纯净的语言出自于内心的赞叹,世人因此会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和欢喜心,自己依此也积累了极大的福德。像某位大德,凡是一提起自己的恩师都是合掌含泪,以种种言语真诚赞叹其功德,以此恭敬心他本人也得到意传加持,有很高的成就,享受世人共不共的安乐。如今也现见,凡是对金刚上师具相大德至诚赞叹的人,人们都会很喜欢亲近他,他的修证也与日俱增,如《极乐愿文》等经论中所说的那样,自己来世也会获得与彼同等之功德。为了究竟自利,也不应嫉恨他人所作的功德,应对他人行善感到欣喜,为自己不能成办善法而感到后悔惭愧,于他人所行之善即使自己仅能尽微薄之力,也鼎力相助,实在无能为力,就赞叹随喜。因为佛曾说过:“他人亲自做,自己观想做,亦可同得到,等于彼功德。”由于业报不虚,我们今世赞叹他人,已为自己储备了来世的安乐。嫉恨他人,他人并不因此减少功德,自己反而多世堕成蛇等恶趣旁生;赞美他人,一份功德可变成两份乃至更多。
    如若赞扬其他人,自己亦为他人赞,
    越是讥毁其他人,自己越受他人讥。
    如果能够赞叹称扬他人,自己也能受到他人的赞叹,越是讥讽诋毁他人,自己越是遭受他人的讥毁。
    这个甚深窍诀如果大家能铭刻于心,则终生受益无尽。如有些道场为具相法师住持,基本上,所有的弟众行为如法,心也比较清净,师徒之间、道友之间相处极为和睦,犹如水乳融为一体,无论是对年愈八十的老僧,还是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凡具德相者,都是赞叹不已。这样,整个僧团的美名也名闻遐迩,世人也因此对三宝赞叹而增上福德。就像我们的上师,从来没有听见他在任何地方说别人的过失,若别人在他耳旁说某人不好,他总会说:“不要这么说,他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若听到别人在赞扬某人,他则是最忠实的听众,并欢喜无比,因此无论去哪个道场,人们都会对他交口称赞。
    反之,有些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扬,却去讥毁别人,这样适得其反,非但没能抬高自己,反而遭到众人的非议。从前,一位相当有名气的活佛,千方百计攻击另一位大德,除了自己诽谤诋毁以外,还唆使他周围的人到政府那里捏造事实汇报,结果不到五年,他自己声名扫地,世人渐渐远离他,感受现世果报,远近的人们都讥毁他。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能轻视讥毁,彼等各有不共之功德,并皆有佛性故。
    嫉妒心强福浅者,恒时只会谤他人,
    依此于他无损害,却将毁坏自声誉。
    福报浅薄嫉妒心极强的人,恒时只会诽谤别人,依此卑劣的行为对他人无有丝毫损害,反而毁坏了他自己的声誉。
    具诤的末法时代,众生福报极为浅薄,性情恶劣,行为显现的全是非法行,如云“福尽之人恶念生”,因被强烈嫉妒烦恼所障蔽,根本看不到他人的功德。如果反观自己,每个人肯定都有粗细不同的嫉妒心,华智仁波切说过:“嫉妒心最易生起最难发现。”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其检验的唯一标准是看自己有没有生起“别人不如法”的心念,若有,则如六祖所说:看别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我们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说他人的是非。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共的烦恼和功德,包括自己也是同样,每当说他人过失时,先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十全十美,再与对方比较,肯定会发现对方有很多值得我们赞叹的地方,若实在赞不出口,可以一言不发,没必要说其过失。否则,自己容易形成不良的串习,会常常只看到众人的过失。犹如患胆病之人,见到白色的海螺也成黄色,就像外道的俄仲,他看佛陀也具有十八丑相极不庄严。同样,修行差的人,福报浅嫉妒强,只能见人之过而诽谤,但是他人并不因此而受到损减,反而增上声望美誉。从前,一位非常重视名声的活佛,他不能容忍任何人的名声超过他。当他得知一位大德受不计其数的世人与僧人恭敬时,他便将这位大德及其左膀右臂的名字全埋在地下,念一些损害他们的经文仪轨。结果,非但没有损坏他们的一根毫毛,这位大德的事业反而越来越广大,至今已将佛法弘遍全球。而他自己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追悔莫及。所以,尤其是修行人要逐渐断尽嫉妒心,才能增上福德。
    具有智慧福德者,他人微小之功德,
    亦出嘉言作赞叹,依此自己获美名。
    具有甚深智慧与广大福德的人,他人非常微小的功德也能看见,并以美妙动听之言辞诚作赞叹,依此自己也同样得到他人的称赞而名扬四海。
    具足福慧者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技巧,那便是对他人微小的功德善用种种方式方法美言赞叹,大地上也回响着对他的赞扬声。每个人都有其一技之长或不共的功德,皆有值得称赞之处,但是因为嫉妒的缘故,很多人不愿意赞叹别人。只有那些福报大智慧高的人,内心很清净,对他人的微小善举,如顺手搀扶擦肩而过的老人,拾走一块绊脚石,对心情不愉快者的一句安慰话等等日常生活中利人行为,他都会不由自主随喜。像《访雪域大师》的作者,虽然他走进西藏雪域为时不长,但他自心清净,对雪域的三宝、藏民、山水草木,都看得尽善尽美,发自内心地赞叹三宝,无偏无私地宣扬藏土的优良文化。他自己因此名声鹊起,致使海外拜读过他著作的信士们,在他的上师前请求道:我们很想拜见他……而那些本来有较大名声的人,专门对某些大德作书诽谤,将功德看成过失,结果他自己落得声名狼藉,引起公愤,遭到众人谴责。由此可见,诽谤他人只有自食其果,赞叹别人即是广扬自己。另外,有些人因人缘不好,即便做得很好,别人也会在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赞叹,自己也不乐意赞叹他人。这种为人的方法不对,无论别人与自己私人的关系如何,若看他对待众人平等慈善,也应予以公正的评价,切实的赞叹,这样对自他的相续都会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应善于观察发现他人的长处而真心实意地赞叹他人。对于这甚深的窍诀,要实践于我们的具体行为上,融入相续中是十分关要的。否则,会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说:“放在书中的学问,无有守护的戒体,散失零落的财物,急需之时用不上。”故当励力于实际体行上。
    称赞虽为世间饰,于慢愚者却如毒,
    无论何时于何人,莫以妄语作赞叹。
    称扬赞叹他人,虽然是世间的一种严饰,然而对于傲慢者来说,却像毒药一样危害他,所以任何时候对任何人,切莫以妄语作赞叹。
    赞叹真实具足功德者,不仅令见闻者生信欢喜,自己也因此获得无量功德。佛在世时,罗睺华哦专门作了赞叹文,对佛陀的慈悲智慧功德作赞叹,他自此成为非常著名的诗学家。如今汉地流行的《三宝歌》、《清凉歌》、《何其自性》等称叹三宝的梵呗,以其优美和雅的旋律,切实深广的内容而成为世间的庄严。但赞叹对傲慢的愚者来说却如剧毒,这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对具功德者赞叹,傲慢的愚者忍不住内心的不满、嫉妒,难以抑制满腔的怨愤,总认为自己胜过别人,为什么得不到名位美誉?岂不知他自己被傲慢和愚痴所障,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他人的功德,却愤愤不平,就如中毒者一样痛苦极了。二是对傲慢者某方面作赞叹,他一旦得到赞叹,就认为自己功成名就,德行圆满,再不需要进一步学习,而自高自大,天下独尊,从此人格修学迅速下降,等同凡人。此外,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赞叹的准则,当是据实称赞。如对自己很具信心的大德,对其赞叹诚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不诚实,反而犯了妄语戒。若如板上钉钉真实可靠,有根有据,他人也会因此生起信心,欢喜随学大德之言行。我们应时刻真心实意对他人功德据实赞叹,断除自己的傲慢嫉妒和痴心。
    当面赞颂暗诋毁,犹如两舌之毒蛇,
    此等卑者切莫依,说有意语世间饰。
    当面赞颂某人之功德,私下却暗地诽谤诋毁,这样的人,犹如具有药舌和毒舌的毒蛇一样,如是卑劣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35:5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如何是不能依止的。故而唯有宣说有意义的话语才是世间之严饰。
    毒蛇的两舌,一是白舌为药舌,具有解毒之妙用,一是黑舌为毒舌,触之则伤命。那些卑劣的人就像毒蛇一样,由于业力所牵,当面对别人伸出白舌,赞叹他智慧超人,能力非凡,人品高尚,忍辱精进等。但转脸背后倒伸出黑舌,却嗤之以鼻,反而骂他狡猾毒辣,以权压人,恃才傲物,心地不良等等,甚至把他对人宣讲五戒十善也看成是求名求利之举。这种口蜜腹剑的人,就如毒蛇一样,黑白都由他那两张皮的嘴巴,说话如手鼓有正反两面,像铃子左右摇动,极为卑劣,这种人绝不能依止。一个稍微正直的人,在谈论别人时,老老实实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会变来变去。尤其是在私下暗地,没有第三个人时,比较容易谈别人的过失,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应该发愿对任何人观清净心。就像从前有两位大德,因彼此交谈很契合,便经常在一起谈笑,后来当他们意识到其中难免谈论别人过失时,这两位大德便发愿:从此只讲他人功德,不讲别人过失。并互相监督,久之他们言谈中,只是探讨戒律、中观、因明、禅定、大成就者的传记等等话题,从来不会谈及任何人的过失。正是因为这些有利于修心、增长智慧的交谈探讨,使得他们的智慧与日俱增,他们自己以智慧庄严了自己,同时他们也成为僧众的庄严之一。《因缘品》云:“如说佛言者,是吉得灭度,为能断苦际,是谓言中上。”故我们恒时远离卑劣者之闲言碎语,而宣说有意义的佛陀教言,才是言谈中的上品语言。
    虽以施等广饶益,若说粗语令人嫌,
    虽未布施未护利,依靠爱语摄世人。
    有些人虽然以布施等对人广作饶益,若常对人说粗语也会令人嫌弃;有些人虽然没有对别人布施,也未曾护持其利益,仅依靠爱语却已摄受了世间的许多众生。
    一般的世间人,对其生存所需的财物等十分重视,若有人对他们布施这些,理应对施主极为高兴和鸣谢。但其中有一种施主却是“刀子嘴豆腐心”,往往因为对受施者说一些过分的粗语,而令众人讨厌嫌弃。世间有些高位者,心地善良又正直,对眷属福利各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到,就是说话不够委婉,呵责他人办事不仔细不周密,下属心里很难受,经年累月,承受不了,不得不辞职而远去了。同样,调化末法时代的众生,也只能用爱语,正如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的:“于此浊时野蛮眷众前,当面呵责纵然是善意,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确实如此,像现在调化弟众的过程中,本来骂他能使他断除很多世俗的习气和轮回的种子,他反而负气离开善知识。平时,若是平等地给每位生活费及日日传显密法要,很少人生起感恩戴德之想,也没有觉得上师非常慈悲。若是单独对某个人说几句赞叹的话,或问些与修法无关的事情,反而觉得上师细心周到,无微不至,很愿意亲近。殊不知阿底峡尊者如是开示过:“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然而,众生根基一代不如一代,哪里能从心中信奉这些窍诀呢?也只有遵从马尔巴上师对至尊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以后切不可用我调伏你的方法去调伏弟子,因为后来者像你这样根器的人很难得。反之,有些人对周围的人并没有布施财物,只是适时地以悦耳的爱语使他们欣慰,很多人自然集聚在他的身边。因此,在摄受调化众生时,爱语是四摄之一,也是摄受弟子的方便方法的关要所在。
    未发中要害兵器,未饮沁人肺腑药,
    未尝迷人蜂蜜味,语言具有此特点。
    未见发射却能击中要害,犹如兵器般的锋利;未有酣饮却能沁人心脾,犹如妙药般的馨香;未加品尝却似迷饮甘饴,犹如蜂蜜般的甘甜,语言具有这些特点。
    语言确实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世人云:刀伤易合,心伤难愈。往往人与人之间因为出言伤人,几年甚至一辈子也难以忘怀,虽然是无形的,但它胜过伤人的利箭,让对方久久不能复合。以前有一位教师这样对学生说:“你们只是相处几年就分手,平时一定要说话和气,切莫伤害对方,小时候,一位老人骂我的话,我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仍旧记忆犹新。”可见,言语谨慎是何等的重要。但无意伤人也是难免,不过在别人伤害了自己时,应知道语言是一种假象,不值得执著,若是各以舌剑展开大战,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另一方面妙语能使人心旷神怡,如饮甘露,犹食蜂蜜。假如对某个人的利众之举,以非常赞同的态度加以称叹,他会像喝了人参汤一样,身心特别舒服。以前,我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美国华盛顿,对大家宣讲了爱心与慈悲方面的法,与会者均有很大收获,都觉得像吃了甘露妙药一样,有说不出的快慰。同样,优美切实的语言能让人们如品尝蜂蜜一样悦耳舒心,如云:“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尤其是那些优美的散文诗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能吸引每个人,正唱赞时,在座的个个全神贯注,行人会止步恭听,全都沉浸其中,心里美不可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量用甘露妙语,交流彼此的心声,大家肯定都会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中。
    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
    多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
    通常由其余的因缘促使彼此成为亲人或怨敌者很少,而多数是由言词所造成的,所以应当详细观察后,再作言说。
    世间结成亲怨的来源,除语言以外是极为罕见的。若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交谈时,都以友好的态度互相问候,彼此都有好感,就会觉得值得一交,你来我往,久之关系密切就成了亲人。反之,即便以前是亲友,期间因为几句难听的话,也会翻脸无情,反目成仇,就像有两个亲姐妹,成家立业后都相当富有,好胜心也很强。一天,回娘家互相交谈时,一个对另一个说了一句“肯定你家买不起显像电话机”,姊妹俩仅因一句话吵得不可开交,连她们的孩子见面也像陌生人一样不打招呼。大家若稍仔细观察便可知道:世间的亲亲怨怨都由语言结成的,以身和意促成者极少,全是以语言为先导。如现在美国的两位候选总统戈尔和布什,为了中选而四处广作讲演,若谁的语言深得众人之心,谁就会胜过对方。同样,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都是凭语言来进行交流的,好坏亲疏,语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话在出口前应详作观察,尔后出言使人人悦意,这是智者的作为。
    不合时宜之话语,随意出口遭众辱,
    切合时机又应理,善言妙语利自他。
    说话欠考虑,不应说的话随便出口,这样会遭到众人的侮辱,若是切时又应理的善言妙语则能利益自他。
    我们平时说话时,一定先观察时机成熟否,若是不该说的时候,却站起来抢人话头,下面很多人会很讨厌的,自己当时振振有词,哗哗宣讲,事后自己也会觉得好笑又害羞。就像以前,有位藏族牧民的孩子,考入师范学校就读,第一天,老师招集全体同学开会,之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当时他以其强悍正直纯真的天性,首先站出来一口气提出了很多建议。在几十位的新生中,只有他穿着带补丁的破藏袍,说的话不藏不汉,又不是普通话,大家都以不同的目光打量着他……正如刚到寺院的很多人一样,连三宝的名字都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的想法全是正确的,便口若悬河,说东道西,别人会很讨厌。所以话不适时半句多,若通过观察后,是该讲的时候,所言又契合于佛法和世法之理,这时应说出善言妙语,对大家会有利益。了知应时,所言应理,宣说时,言之有理,既言则中,如此非但能利益自他,而且受到他人的尊重。
    若降瓢泼之大雨,小容器中岂容纳?
    虽然教诫劣根者,却亦无法获大利。
    如果把降下瓢泼大雨的水量,用小小容器来盛,怎能完全容纳呢?同样,对劣根者无论如何教诫,也是无法使他获得大利益的。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用一个碗想全部盛完倾盆大雨的降雨量,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容器有限。另外由于器皿的容量大小,质量优劣,也决定着所容有别,如狮乳不能注入土器中,否则立刻会器裂乳洒。同样,极为殊胜的教言密法,对下根劣器者,无论怎样宣说,他都不能受益。每当在传讲或独自静静思维本论时,我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如果你们的智慧不是很好,对此论你们可能是收效甚微,就像小器中所盛的雨水一样,只能记住一两句,其余的大多都会流走,若是智慧人格稍好,可能全部内容能铭记心中,并成为行动的指南,为人处世时会运用自如。根基确实有上中下之别的缘故,对劣根者宣说甚深之法,彼等也像对牛弹琴一样,他的相续丝毫未有受益,如《法华经》中世尊在宣说甚深空性时五百人接受不了而退出法席。而对上根利器者,仅讲一些共同显宗教言,就能深受法益。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观察:这么甚深的教言,自己的容器中盛入了多少?若是小器、漏器全都流走了是很可惜的。正像夏 瓦格西曾对恰卡瓦格西说:你所求的法深浅且不论,你若不想成佛也不说,若想成佛,此法必不可少。同样,你们若已超越人世,就无所谓了,若住在人间,本论实在是日常生活中绝不可缺的。
    心地善良之正士,旁敲侧击大有益,
    宛如妙药之忠言,说者听者皆罕见。
    心地善良的正直人士,用若明若暗的语言稍作提醒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获得大利,宛如妙药一样的真语忠言,能说的人和能听的人,如今极为罕见。
    由于宿世的一种因缘,有些人天生心地善良,纯真正直,有相当的智慧。对某些问题,不用直截了当地指出,只要对别人指出毛病缺点,他马上能拿来对照自己,或者稍微暗示他,他就会引以为戒不再重犯,在行为和相续中渐渐有很大改变。如果人格很不好,即使给他讲最深的道理,他也是把“好心当成驴肝肺”,根本不会接受,反而以逆反的心理行为变得更糟。修法上也是同样,正直心善者,只得到一部法,修行也很好,略作表示,他就能证悟,因此心地善良正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正是古德所说的“直心是道场”。
    《格言宝藏论》中云:“树木纵使极众多,生长檀香林极少,如是学者虽众多,能说格言学者少。”同理,如今犹如妙药一样的忠言,像《忠言心之明点》、《三十忠告论》等,这样能解除现今当来痛苦的甘露教诲,忠言心语,能宣说的仁者极为稀少,能听闻者更是白昼的星辰。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教言,直接指出自己过失的人,真心实意忠告劝谏对方的人极少,大多都是出于某种目的,当面赞叹奉承,背后说人过失。即便有这样忠劝者,能入耳入心善于接纳的人也是千载难逢、百年难遇。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有些大德觉得对末法时代众生讲法没有多大益处,心生厌烦而隐居深山或退居自修。所以如今幸闻此窍诀,我们应该诚心纳受,竭力行持,方能利于自他,令诸佛化现的善知识得以欣慰。
    挑拨离间诸话语,尚不应闻何况言?
    假设理应听闻语,亦当观察至确实。
    对挑拨离间的种种话语,尚且不应听闻,更何况自己言说?假设是理应听闻的话语,也应当观察是否属实。
    世间上,喜欢说挑拨离间语的人非常多,无论是公开离间语还是暗中离间语,依上等世间道德准则与佛教的戒规来说,这些都是不应听闻的。尤其是僧团中,道友、师徒之间,对他人挑拨的语言都不能听,《小甘露丸》一文主要是这方面的对症良药,大家服用之后,可能会立刻见效。有些人自己没有主见,听了一些离间语后,生起很大的烦恼,对其修行危害很大,所以不能听更不能说不利于双方的话。不但是这些不应理的话不应听或说,即使是应听的语言,如见解修行方面的建议,或别人传说某人的过失等,听后不应马上信以为真,立刻有所表示,而应进一步确认是否属实。往往道听途说的见解修法与有传承的善知识前所闻得的有很大差异;听说某人的过失,与自己亲自了解所得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特别是一寺之主,对所有的话都应详加观察,证实后再抉择,才会万无一失。否则,往往会因此误使别人离开善知识,退失信心,造诸恶业,或者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将别人摈除僧团,当真相大白时,自己会后悔莫及的。再三思维这些金刚语,将会成为我们人生旅途和修行道路上的指南。
    粗语若多诸眷离,妄言毁坏自他众,
    绮语招致事衰损,是故应当断彼等。
    粗语若过多则致使眷属远离,无实的妄言毁坏自他相续,无义的绮语招致事情损衰,所以应当断除那些有过失的语言。
    这里是讲十不善中的语过失。若君主惯以粗语谩骂、恶语中伤,则眷属们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得不远离君主。君主应该遵从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对眷属讲一些温和语,对他们的相续才会有很大的利益。若粗语过多把眷属都骂跑了,没有度化的对境,何谈利益众生呢?曾有七个小和尚依止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恨铁不成钢,天天骂他们,他们一开始挨骂时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嬉笑自慰:白天见到白天骂,晚上见到晚上骂,一天到晚跟着他,肯定会被骂死了。后来实在招架不住了,一个个全跑了。
    如今世风总是向下行,好像唯有妄语才能生存一样,尔虞我诈,引来天灾人祸惩治人类,到时候再挽救,已为时晚矣。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各类报纸有一种说法:除了日期是真的以外,其他都应倒着看,全是假的。但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能随顺他们,应该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不管自己因此是失败还是胜利,一定要说实话,不打妄语,不能因今世暂时的蝇头小利而毁坏了自相续。要像古人一样,说话如板上钉钉,真实可靠,不要像现代人一样,唯钱是命,唯财是情,连自己的父母亲朋也不会以诚相待,妄语连篇,结果只能使整个人类一代不如一代。
    再者,修行人平时若不能以正知正念护持三门,经常聚集在太阳下或饭桌旁,如同那些工人和老农民一样,从早到晚东拉西扯,尽是一些无意义的闲聊,谈久了就谈出是非长短。大家不要把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浪费在无义的闲谈上,对这个宝贵人身来说是得不偿失的,非常可惜!确实不耐烦时,可以转经绕佛,不要找人闲聊,耽误他人宝贵时间。就像平时,本来安排紧紧的日程,突然来个人聊天,自己心里非常讨厌,时间都浪费了,不能用在修法上,内心很可惜。
    总之,我们对人说话应温和诚实有意义,不能粗语伤人、妄语骗人、绮语误人,除宣说佛法劝人为善外,应经常念咒或禁语,肯定会远离语不善业,得口吐金莲的善果。
    以此为主一切语,功德过患有多种,
    各自进行分析后,当知说与不说界。
    以上述为主的一切语言,分别有种种功德与过患,通过对其各自进行分析后,则当了知应说不应说的界限。
    上面列举了一些不同语言的主要功过,以此为主具足功过的语言还有很多。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彼此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体现出各人的智慧,在成办事情时,也是成败的关键。我们平时在话欲出口之前,应以智慧详加分析,如何言说才具足功德,说什么样的话会有过患,如是了知了该不该说的界限,会对自己的修行和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一国君王,能这样做,则会使国家不受别国的欺凌践踏。
    同样,一个寺院的住持,摄受近万的弟众,管理庞大的道场,只有精通了说话的技巧,明了说话的深浅界限,才能使上上下下的领导和徒众心服口服,弟众对各种根基的道友也能容忍和睦相处,清净行持,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地学修。上师慈悲摄受,弟众一心恭敬依教行持,上下顺和,同心协力,使其弘法事业如虎添翼,任运度生,把正法的甘露遍洒于有情,真正的佛法再度弘扬于人间。
    泱泱大国之中有,各种各样贤劣士,
    故于愚笨野蛮众,以饶益语难调伏。
    最初即当宣告之:国法公平为准绳,
    触犯法律之众人,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36:55 | 只看该作者
    将受如是之惩罚。
    泱泱大国中有各种各样贤劣不等的人士,所以对其中愚昧野蛮的民众,仅仅以饶益语是很难调伏的,为此,必须在最初就应当对整个臣民作宣告:凡事皆以公平的国法为准绳,若是触犯法律的人,必将依法惩罚。
    每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中都有诸多眷民,其中肯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贤士劣者行为迥异,贤者品行高尚,温和言语即可教化,而对那些俱生无智的愚者、性情刚强难化的野蛮众,以良言相教肯定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调伏。像僧团中大部分是好的修行人,这是不可否定的,然而,正如《四百论释》中所说:吉祥女的后面决定伴随着黑耳女。其中,肯定有极少部分刚强难化的“黑耳女”,对他们仅以慈悲的和声细语来调化,是很难奏效的。若大家以后住持道场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那就是建立寺院之初,首先诵戒讲戒,并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切实的规章制度,对众人宣告,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凡违犯戒律条例者按照各人所犯戒的轻重,相应地给予对首忏、遮心忏、僧中忏、以体力劳动惩罚,或者摈除僧团等,到时一定要如是惩罚。为了整个僧团,“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像有些老糊涂,一味的老好人,凶手、盗贼、娼男妓女、骗子、酒鬼都收容在僧团里,也没有奖惩,结果他们会更加猖狂。对他们就应有言在先,执法如山,不能谦让一步。
    同样,国王对那些刁民愚者,为了让他们遵纪守法,先宣明告示宪法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条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有违犯,惩处不误。就像前几年,边缘地区的一群野蛮人,三番五次种植贩卖鸦片大烟,政府对他们怎样教化,都是屡教不改,结果政府对他们宣读法律后,用几十架坦克,把他们整个地区房屋鸦片地全部辗成大平原,自此附近的人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不知道近几年来,对那些吃喝嫖赌、贪污盗窃等触犯法律的罪犯是否绳之以法?否则,会不会殃及整个国家的命运?每个明智的君主当深思再深思。
    于彼屡教不改者,若不施予相应刑,
    野蛮人增毁国故,当依初订而执行。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如果不施予相应的刑罚,则野蛮的人会愈增愈多,终将贻毁国政,因此应当依据当初所制订的一切规范公约而依法执行。
    在每一个国度里,都难免会有恶劣之众,野蛮之徒,由于恶习业力所牵,常常是屡教不改,重蹈覆辙。如有人刚从狱中释放,又去抢劫偷盗,再次光临监牢,如此几进几出的犯人,在如今社会中屡见不鲜。君主若不予以严厉的制裁,这类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终究会毁坏整个国家,影响民情,危及国君,故当对这类人以法处罚。凡触犯法律者,不依人情当依法治,依照最初制定国家法律来惩办,有法必执执法必严,才能给整个国家带来安定团结的局面。
    同样,在住持道场时,必须半月诵戒,以戒律的开遮持犯对不同的人给予分明的奖惩,才能树立起道风,为以后广泛弘扬佛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很多住持不明此理,仅以慈悲心摄持一切人,使一些恶人歹徒有机可乘,经常破坏僧团和合,致使许多道场无法维持下去……若是具有调化恶人能力的大德则无可非议。但作为一般的住持则一定要有取舍,并按章办事,遵循因果规律,对那些野蛮有情按具体情况予以惩处是十分应理的。如此治理道场,许多难题会迎刃而解。大家在以后住持道场必定会遇到这类问题,那时候从自己智慧的宝库里取出这则教言,则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解决。像具足智慧的大德住持道场几十年来,从没有出现过解决不了的事情,其中的窍诀就是凡事先依佛陀教言制定纪律,然后以此执行,自始至终使整个僧团清净和合,个个精进于闻思。所以,在护持国政住持道场时,必须具备这些方便,才不至于使那些野蛮劣者无法无天,怙恶不悛。
    百般利护眷民等,有利国家大事者,
    了知是谁于彼等,当以益语作赞扬。
    君主应当善于明察,对那些想方设法保护利益眷民、真正有利于国家大事的人,先了知是哪些人之后,应当以有益的善言赞叹他的功德。
    有些能人贤士高官大臣,对上忠心耿耿,对整个民众百般饶益,他的所作所为对整个国家有莫大的利益。道场僧团中的住持对那些普通僧人平常留心,若能从内心为一切如母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着想,为整个佛教的前途着想,这样的人一定要拥立他担任负责一些重大事务,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和赞叹。对那些爱护道友,为集体利益着想的人,推选为执事,在大众中加以赞叹,一方面是鼓励他再接再厉,另一方面是让大家有一个学习的楷模,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君主明察到这样的贤善者时,应作赞叹!
    虽被封为执事官,若唯自私执偏袒,
    则当击中其要害,告诫今后断此行。
    对那些虽然被册封为执事长官的人,若他们唯以自私心偏袒而行,君主当直接揭露他的过失,明确地告诫他应该断除这样的非法行。
    君主属下的文武百官,虽依其品行能力已册封高位,但人心易变。也如常人所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之后,渐渐利欲熏心,变得自私自利,处理事情时,以我为圆心,以利益为半径,把国家法律和人民利益置之度外,做任何事情都唯一为自己利益而转,偏护自己亲友,无形中损害别人。这时国王应毫不隐讳地揭露他的过失,击中他恶心的要害,明明白白告诫他应断除这些不合情理的非法行,否则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在僧团中,大家经过详细观察后,一致认为某某人在处事方面公平认真才被选为管家等,但有些人起初还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但渐渐就放松下来,有偏袒之举,故主管法师也就应毫不客气地直指其缺点,并期望他能改进,这也是上师殊胜的所在——揭露弟子的过失,促使他能自省。殊胜君主当如是行。
    奉行佛法诸君主,慈爱眷属如子故,
    首先柔和教诲之,绝非最初即呵责。
    奉行佛法的君主们,慈心爱护眷属犹如慈母怜爱独子的缘故,对已犯过失的眷属,首先以柔和细语谆谆教诲,绝不一开始就严加呵责。
    高僧大德在摄受眷属时,难免会遇到少数烦恼深重的弟子,但对他们不能一开始就劈头盖脸痛骂一阵,《四百论》中说:“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如是能对他以柔和之语循循善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实地从内心忏悔,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无论子女怎样无理取闹,她也能忍耐,不会嗔怒谩骂,而是好声好气地劝导。同样,善持诸佛微妙法的大菩萨们,对待眷属倍加慈爱,不能依止伊始,便骂得弟众不知所措而生起退失心。
    一国之君对待其眷属也应该先教育引导,不能对那些法盲们先不教其学法知法,一旦触犯法律,马上惩罚制罪,他们不但不会心悦诚服,反而更加败坏。君主在位当如一家之长,以仁慈之心,慈爱眷民。
    如是亦可能救脱,多数步入歧途者,
    即使无法被挽救,其亦不会恨君主。
    如此依法执行也可能会解救多数已经步入歧途的人,即使他们无法被挽救,但也不会因此而憎恨君主。
    初入道的大多数人都带着种种习气与不良行为,举止粗鲁,语言尖锐。作为大德君主在摄受之初,多以爱语教诲,对所注意的事项以柔和语气慢慢道来,使其能充分接纳,如此使许多本来已误入歧途、踏上邪道的人,能幡然悔悟,回头转入正道,脱离趋向痛苦的歧途。若是业力深重者,纵然无法被挽救,至少也不会因此对大德心存嫉恨,免引后世的苦报。一般对那些野蛮愚者,一见面就呵责他,即便是千真万确的教理格言,他们也会断然不理毫不接受的,不但对大德恨之入骨,甚至对佛法僧三宝也会一股脑地全骂。
    若以善言相慰,先肯定对方的优点特长,逐渐指其不足之处,让人心服口服地接受,能让那些犹豫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觉察到自之过失,并能悬崖勒马,回归到佛法的金光大道上来。即使如此这般地善导,仍无法挽救,至少人与人之间少一份怨恨,这对大乘菩萨来说是应该做的。由于已经发了度化无边无际众生之大愿,故对任何人都要结上善缘,以待来世能很好地教化他们,如今尽量让他们少对殊胜对境起嗔心,竭尽全力挽救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份内要事。
    应赞一切高尚士,谴责一切卑劣者,
    明辨贤劣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高尚胜士生欢喜,卑鄙之徒亦谨慎,
    否则恶劣下流辈,遍满大地毁国政。
    明辨贤劣的君主,对一切高尚人士应赞叹,对所有卑劣者当谴责,这样他无论住在哪里,高尚胜士会生起欢喜心,卑鄙之徒也变得小心谨慎,否则恶劣下流之辈会遍满整个大地而毁坏国政。
    明达的君主应时刻观察眷属的贤劣,对高尚的人理应赞叹,如有些人人品好、心地善良、精进学修,一心为大众集体着想,默默无闻地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应该在大众及个人前经常赞叹。对那些不专心闻思懒散懈怠,好生是非等品行低劣者应公开或单独地谴责。有些人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必对他们各有褒贬吧。这不对,就像俗语中有:“不赞好人彼失望,不谴恶人彼气扬。”因此,对好人要赞叹,对恶人要谴责,不能把“豌豆粉与青稞面混在一起”,否则让人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在佛教开放之初,有的大德为了重振道风,对某一部分人猛显忿怒相,毫不留情呵责他们不如法的作为,当时觉得很难忍受。但对另一些人再三赞叹,他们甚觉快慰,高兴得三天也不想吃饭。如此善恶分明的君主,他长期安住一处,亦有很多知明人士、大德高僧几十年都愿意常随不离,天天法喜充满。少数卑鄙者亲近他老人家以后也行为谨慎,不敢放逸,渐渐变成佛教的栋梁。如果大善知识不称贤抑劣,任那些恶劣者下流辈滋生蔓延,久而久之这种人会遍满整个道场,则会如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很快将僧团毁坏无余。
    同样,一国之中,学校没有德育课,单位不提倡公正廉洁,把吃喝嫖赌贪污浪费作为时尚,君主又不惩恶扬善,人们就愈趋下行,整个国民的素质下降,这个国家必然为时不久。
    君主善加观察后,出口之言不应变,
    世间众人皆共称:国王金口言一次。
    君主经善加观察后,所说之言是不应该再有改变的,这样世间众人都会共同称赞:国王真是金口玉言,仅说一次就算数。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般有地位权势之人,平时言行举止当观察而行,已决定的不能随意改动。在座各位多是释迦教法下的大乘佛子,是佛教的君主,故对自己的发愿随行不应该经常更改,在佛菩萨前已经发心出家,发愿成佛,在恩师前亲口承诺为三宝效劳等,就不能三心二意,今天受了一点点苦,明天就想回俗家享受,上午上师训了几句,中午就退失发心不想干下去。在三宝前说话也不算数,自己失毁了誓言,所承办事业及修法也是成就无望,怎能算得上位君主呢?同样,世间的君主要治理整个国家,举国上下,凡所作为无一不是以国君的法令作准则,所以国君对一切决策,在未宣告于众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仔细的观察方能决定,之后一旦公之于众是不能随变更改的,应如刻在石板上的字,始终不变。若是事先不慎思,随便制定一些宪法法律,再有眷属请求更改,自己也无主心骨,改来改去,政策像新闻一样,让下属们左右为难,执行时也是犹豫不决,难断是非,致使整个臣民对政府失去信任,国王的尊严也因此受到影响,更不可能治理好整个国家。
    末法时代的众生,心情不稳,像流水一样毫不可靠,此时发誓言彼时失毁之。唯经常在闻思道场熏习的道友,将法融入了心中,才能在人格修行上拾级而上,不至于像城中的那些人一样。藉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大家能长久闻思佛法,必能根除自己类似的不良习气。一般的凡夫俗子信口乱言倒无关大局,而君主之金口玉言不同,正如古谚有“国王出言定无有变化,已出绝不可能再收回,犹如山上滚下的石头,永不可能滚回山顶上”。一般人们对君主所言是坚信不移的,无疑君主也应该是众人所望的誓言坚固者,方算是真正的君主。
    历代明君之王法,不能随意更改之,
    倘若更改已定法,则法不会受重视。
    历代明君所制定的王法,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假若更改已经决定的王法,则所制定的法规就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代代相承的法则若是经常改变,谁也不会去重视执行。因为当人们认真执行时,不知哪一天又要更改,根本无可适从。像古老文明国家的国君,都是循规蹈矩,谨承先贤之王法。泰国的第五世国王,他曾于本国宣告:“佛法与国法是平等的,国法须以佛法衡量。”这种传承至今未断,延至第九世国王,仍然遵循此规,所有的公民始终对国法相当重视,从来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如今某些国家,所制定的宪法,三年改一次,五载重新立,民心很难稳定。
    住持一个道场也是如此,延续佛陀与历代祖师的清规戒律,才能使道风纯正,经久不衰。现在汉地比较如法的寺院,大都是承依古代的“百丈清规”,其寺院的僧人依此如法行持,因而佛教界及社会各界人士都会另眼垂青,不敢轻视。但有些寺院刚出家的人便自命不凡,以自己的小聪明妄改古寺清规,结果非但没有改进僧人的素质,反而闹出很多笑话。人品古板的老修行者最忌讳这类人,如以前有位年青僧人在去一个大佛学院参学之前,一位老僧对他说:“你去佛学院,那里肯定有许多新的院规,但我只有一个希望:你回来以后,一定不能改变我们寺院的祖传清规……”可见大德们都注重谨遵古训住持道场。我们也应该效仿古德先贤,将圣贤所制之法规承接下来,再传下去,才能真实地住持道场培养僧人。
    擅长辞令之君主,犹如璀璨之日轮,
    光芒照耀世间界,成办一切诸所愿。
    极为擅长辞令的君主,犹如璀璨的太阳,其善说之光芒能普照整个世间,也能成办世人的一切所愿之事业。
    在语言方面,了知应说不应说的界限,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所言能恰如其分,这样的君主,是遣除眷民怀疑的智慧日轮。正如古印度的圣天菩萨以其无碍的辩才,击败了外道邪见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如日的善说,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璀璨的日轮,照耀人间、光彩夺目。人类离不开他的善说就像离不开太阳一样,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善行滋长依善士,依照善知识指点迷津,人们能成办暂时与究竟的所愿。很多有一定修证的人,对语言的学习都是饶有兴趣的。所以希望大家能用心学好这一语言品,对自己将来弘法事业肯定会带来很多顺缘。
    无有神通之士夫,依靠语言而了知,
    世间一切善恶事,故当慎察所说语。
    一般无有五眼六通的士夫,只有依据人们的语言了知世间的一切善恶之事,所以应当谨慎观察彼等所说的话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工具,架接心灵的桥梁,无论是观察某个人善恶,还是预知事情发展的动态,对于没有神通的人来说,只有从人们的所言而推知。如若欲了知某个道场的道风如何,则可从僧人平常的言谈而推知,若是开口闭口都是有关经律论典大德教言,则毫无疑问,这个道场十分注重闻思。如果行走安坐谈的是张三李四、你长我短,不必多问,这个道场的道风不良。至于世事则更须依靠语言来推断善恶,如果在某一个国度里,只听到街头巷尾的人们,怨声沸腾叫苦不迭,自然会联想到此国的政策肯定不够完善;若是再踏进另一片国土,听到的是文明用语,互赞美德,随喜行善,谈论经论中的问题,从他们的言谈中,会情不自禁地推想到这肯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佛国……一切善恶之事,借语言完全能了然于胸。所以,我们在说话时应慎思,在听别人所言时也全神贯注,这是很有必要的。
    世人想法各异故,所说之语亦不同,
    多数心地虽善良,愚痴之故胡乱言。
    因世人想法各个相异的缘故,故各自所说的话语也不尽相同,多数人虽然心地善良,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38:01 | 只看该作者
    但因愚痴之故却经常胡言乱语。
    世人各自的意识形态千奇百怪,随之便有千千万万的语言形态。其中有的人由于说话的语气委婉而动听,有因语气粗硬而厌闻。有些人心地善良,却不善于言辞,好心好意想赞叹别人一番,结果别人感觉是在讽刺他,因此一言,互不愉快;有些人本想陈白某件事,心中毫无恶意,而不善于表达,结果引起上师道友的不悦和误会,事情弄巧成拙。故在语言中,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要看对方能以何种语言才能接受建议,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开口让人讨厌,闭口让人心烦,其实并非心地不善,多是由于愚痴的缘故,才至于说话不能契理契机。
    我们对上师道友或他人说话时,应先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首肯对方的观点,尤其是对上师,无论如何一定要随顺师意,不得言辞粗硬语态顽固,执持己见,应该仔细观察谨慎言说,令上师生欢喜心。
    狡诈之徒为成办,私事而出欺骗词,
    多数虚伪嫉妒者,唯说伤害他人语。
    世间狡诈奸猾之徒,往往为了成办自己的私事,经常口出谎言,欺骗他人;大多数虚伪嫉妒的人唯说伤害他人之话。
    世上那些不诚实的狡诈人,经常口出欺诳之言,仿佛是他们的“正业”,任何时候无论做任何事,总是惯于谎话连篇,不知羞耻,其目的无非是成办私事,满足私欲,为了一件小事,欺骗了道友上师等很多人。如有一位道友本来不喜欢长住一处,闻思修行,打算买一台电视机来消遣,去上师前请假说去外地放生,跟道友说是为经堂重修化缘,跟居士们说,几千人的大经堂上课楼上楼下急需电视机……对上上下下的人都说妄语。如今时代,这类人的队伍日益壮大,影响深广,我们一定要警惕自己不要沾染上这种恶习。世间那些人为了身上穿得俏,口里吃得香,从来都是不顾一切地尔虞我诈,凭两张嘴皮,变相地掏人钱包据为己有……在与人接触做事的过程,一定要仔细分析,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另外有许多虚伪之人,嫉妒难忍之徒,经常无法忍受他人的顺利、安乐及成功,而不择手段对他人伤害。确实,在人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若是嫉妒心极强的人,甚至对方说话、穿着、走路等正常的言行,他都看不惯,挑毛拣刺,刻意出言伤人,这种人的语言是不能信任的,否则只是损害自他的相续而已。故我一直强调,金刚道友之间,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伤害他人,毕竟世事无常,如今大家能相聚一处,共同亲聆佛祖教法、善士教诲,为时多久谁人也难断定,故应该珍惜彼此的缘分。像某些人闻法多年以来,与众人如盐融入水,始终和睦相处,从未与任何人有过不快,大家也都称他是大菩萨、真实的修行人。凡是想做一个上等人,应该诚实大度。
    尤其于此浊世中,无因妄语毁国土,
    是故何人说何语,亦莫盲目而跟随。
    尤其是在这个五浊恶世中,由许多无因妄语而毁坏整个国土的事例层出不穷,所以对任何人说什么样的语言,我们也都不能盲目信从,随其所言去做。
    上古的人们说话都是讲道理,而且出言句真话实,但现在的人们全不可靠,正如德巴堪布所说那样:“依佛说,诸法在胜义谛中皆为无实有的假象。而如今,显现的器情在名言谛中也全是虚假无实的,人与人之间很少有守信用者。”人们的话大多是虚假无实的,既无根据亦无道理。往往因妄语,充塞了大街小巷,最后会把一个国家毁灭。作为君主,众人都在传言某人某事,当传到君主耳旁时,切忌马上盲目信从,尤其是有关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进行广泛深入的了解与调查,否则,若实属无因妄语,盲从将有极大的危害性。
    对于那些无因诽谤、有意妄语及对恶化事态的种种语言当禁止言说,若将无中生有的话传来传去,四处流布,只能是殃及自他。上师经常教导我们:“现在很多人的话都不可靠,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上对下都是一派胡言,真正去调查事实,则纯属子虚乌有,一旦你们遇到他人谈论国家大事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盲从他人,否则,肯定会后悔的。”因此,无论是私事还是国事都应以智慧先观察其真实与否,若不加观察而盲从于人,将会后悔莫及。我们平时应当少言为佳,对他人所言更要善加分析,才不至于贸然而行。
    亦勿视诸言皆妄,无论是真抑或假,
    弄清之前记心中,明确之后再实行。
    君主也不要将所有的语言都断定为妄语,凡是所听到的话,无论是真还是假,应该自己通过观察,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牢记心中,待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再据实执行。
    老人和大德们经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诫我们:现在的世道,人们多说妄语,乐于说大妄语,一点没有可靠性。因此,对一切言说皆应加分析。那么如何分析呢?这里就告诉我们:当听到各方反映情况,无论是个人或集体,先不作全盘的否定。如有人对君主说某某是盗贼,君主认为是假的,也不进一步核实,就置若罔闻,这种做法不应理。待事实如此时,才悔恨当初不该忽视他人提醒之话语。人们常说:若有水音,必有水坑。人们既然有某种说话,可能会有一定的道理,先不要马上传开,立即采取措施,而应先放在心里,详作观察,到一定时候,纸是包不住火的,终有一天真相大白,再据实处理也为时不晚。另外,在听到别人的反映时也不能马上全盘肯定,立刻处置,这也是不应该的。对别人所传言的某人犯了杀戒、淫戒、酒戒等,我们都不能马上将其摈除僧团,先放在心中,一步步地核实,若是事实再将其开除,稍晚几天也会使他自己服气;若是实有而未查出来,但在临死之前,不会没有明显的某些征兆,自会感受果报。反之,若纯属传言编造,我们也应该慢慢观察,给他一个清白。这样,才能对自他真正的有利益。总之,在处理事情之前,先弄清真假再加以奖惩,才会深得人心。
    民众苦乐诸申诉,莫因言巧靠山强,
    以及词拙靠山弱,随声附合或舍弃。
    君主属下的众人各有不同的苦乐,当他们申诉时,君主不能因为某人善于巧言花语,有很大的靠山,就随声附和他们的观点,或因为有些人笨口拙舌,没有强大的依靠而欺负、舍弃他们。
    泱泱大国中的众多眷民有各种各样的人,就言谈话语方面来讲,有的人是伶牙俐齿、善于狡辩,无理也能讲三分。另一种是生而涩于言论,不善为辞,十层的道理讲不出一层。君主在处理事情时,针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方法,公平对待。若是有说话的技巧又比较聪明的人,虽一时说得天花乱坠,振振有词,对这种人的语言也不能全信,对他说话应注意留心,详加观察再予以肯定或否定。反之,对没有口才、不善言表的人,要耐心询问事情的原委,给予一定的照顾,若是仅凭他自己的嘴巴,肯定要被人欺负的,所以对口拙者之言词,也应认真听取,不能置之不理。
    君主在处理事情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有权有势有靠山的人,如今社会里往往会因某种关系而偏向一方,这也不应理,应平等相待,以法律为准则。如一个人杀了两个人只坐了半个月的监狱,另外一个人抢了一元钱却坐了七年的监狱。主要是因为前者是高官家的子弟,前后左右都是靠山;后者是一个平头百姓,抬头只识父母、低头只识锅灶的人,拿钱也没处送礼,哪里谈得上靠山。君主若这样执法,只能使世人越来越多的哀叹和世风的腐败。身为君主,犹如一家之长,对待眷民如父母待子女,应平等慈爱,不能舍弃羸弱之人,偏向势强之人,否则,犹如保护手掌心的肉,割掉了手背上的肉一样,是极为愚蠢的做法。故君主当公平正直,秉公执法,据实抉择,不应有所偏向而作取舍。
    究竟真假应详察,依此可知民贤劣,
    进谏大臣之秉性,自己精通诸法律。
    君主欲对事情的真伪查根寻底,就应该详细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了知民众中谁为贤士谁为劣者,进谏大臣秉性是否贤良,同时促使自己精进学习了知各种法律法规的应取应舍。
    对人对事先了解很重要,因为由此可以直接了知间接推知各人的人格如何。如同时发生在二个人身上的一件事,君主派一个人协助另外一个人去调查主办这件事。之后,分别对这四个人单独了解情况,基本上可以知道:这个人诚实,那个人狡猾,此人对工作认真,公平正直,彼者有点偏袒、无主见。如有一桩民事纠纷,检查院长的一个外甥把别人眼睛打瞎了,他派了手下两位检察官,分别去调查,其中一个惯于溜须的人,调查实况上写了很多肇事者的理由,被打者是如何的无理;另一位则是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同样,僧团中的事情,两个管家同时处理调查,从他们各自的结果,完全可以断定,一个是从悲心出发,一个是无所谓的态度。因此,通过一些事情能知事情的真相,各人的心地如何,也会促使自己更进一步精进学习戒律的开遮,增长智慧。
    初未了知新知识,有利取舍之要语,
    纵然出自疯人口,具慧智者亦接受。
    对自己从不了知的新知识,以及有利于取舍的法要良言,即使出自疯人之口,具有智慧的人也会接受。
    具智慧的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知识和善法,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宣说,他都欢喜纳受。像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他们的上师有猎人、妓女、屠夫等身份极为低劣者,为了成就解脱,他们都是悉心依止,最终证得了共不共的果位。近代东南亚某国的一位享有盛誉的大德,他的《楞伽经》传承,是从一位当时人们不屑一顾的疯僧那里得到的。据说,当时大德到他所在的寺院参学,本来这座名寺锦衣堂皇的老和尚们有千人云集,而这位疯僧衣衫邋遢,时笑时哭,寺院的人个个嫌弃之至,想摈除又苦于找不到借口,只有勉勉强强让他呆下来,大德独具慧眼,去为他洗尘除垢,端洗脚水,精心侍候完毕,疯僧就口诵经文加以略解对他宣讲。同样,大家若是留心身边的同参道友,也许表面令人讨嫌的人,他有众人所不共的智慧,所言具有不共的哲理,我们绝不能因其无名无位无身份而不加理睬。不管是古人大德还是世间有一定学识的人,对有助于解脱的法语及做人良言,皆不会择其名分高低而垂首听闻欣然接受,我们为了自己的人格完美,智慧圆满,也应该如是。
    随之而行于自他,暂时究竟有害语,
    即使出自上师口,亦应舍弃况他言?
    有些语言,若依之而行持,则对自他暂时与究竟都有害,这样的话,即使是出自上师之金口也应舍弃,何况是其他平凡人口出的如是之语呢?
    这里用“即使”一词作让步语,来进一步强调详细观察他人语言的重要性。“他人”包括父母亲朋、良师益友等,他们的话若对自己积福修慧等各方面毫无利益,对他人的身心皆有害,而且生生世世不能利益自他,即使是上师所说也应该舍弃。如一位上师让你杀一头猪宰一头牛,你自己是一个凡夫,还未达到能杀所杀及杀法三轮体空的境界,一听就知道对自他的今生来世肯定丝毫无益,毋庸置疑,绝不能依之而行持,更何况其余那些没有学过宗派的人所言呢?正因为如此,故《事师五十颂》中云:“师之言教若违法,汝当依法而行持。”不过,上师只要认真观察之后的言教是绝不会相违教法的,这里只是为了突出观察语言的准则是绝不能因人而变,应依法为据。因为,凡所行持都必需一定的智慧,最高的智慧莫过于上师,有些言教,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是很难断定未来是否对大众普遍有益,所以应该依教奉行。但是,若明知已违背了因果,对自他无利,却又担心破誓言,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如果是平凡人对自己乱指挥瞎命令,就应该有头脑,坚定立场,不能随他人胡言乱语去行持非法,否则只能有损于自他。所以做事之前,应先以智慧观察,而后再行持将于事有所裨益。
    境内苦乐功过事,多从闲言中可知,
    询问察访诚实人,多从碎语中解义。
    自己境内的苦乐功过等事,多数从人们的闲谈中可以了知,如果对诚实的人询问情况察访民情,大多可以从他们的闲言碎语中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如果想了知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一方民众的苦乐,生活情趣,风土人情,则可从他们平时的闲聊中推知八九。比如踏上某个国土或某个区域,这方的人们开口闭口都念“嗡嘛呢呗咪吽”,互相摆谈的都是某某大德的功德事迹、刻心咒、印经、转绕神山等等的话语,由此可了知他们所生活的是一片净土,乐从中来。如果再到另一个国度,只听到街头的老少、途中的旅客彼此都互相叹道:“唉!现在这个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世道的人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从中可推知人们肯定是生活在怨声沸腾的世界中,苦不堪言!这些苦乐之事若是郑重其事去调查那些油嘴滑舌的人,肯定很难如实了知,只要跟那些老实巴交的人随便问一问,聊一聊,就可以知道下面人真实的喜乐忧恼。所以,日常生活中,应与一些诚实人聊聊天,确知他们的悲欢,方能利益他们。
    是故贤明诸君主,多方询问诸情况,
    切莫傲慢默不语,适宜问津智者要。
    所以真正贤明的君主们,应多方询问各种情况,切莫因为心存傲慢而经常沉默不语,适宜之时过问下属们的状况,这是智者处事的秘要。
    若君主堪称贤明,则具足道德才能,任何事情如掌上观纹一清二楚,而这些要依靠适宜问津询问多方。如我们上师无论去哪一个地方,接触哪一个人,都要问很多问题:这个地方叫什么,有什么风俗习惯,这方人的性情善恶,有什么名寺名人等等;这个人性格如何,亲近善知识有多久,有什么特长,喜欢结交哪些人等。这样,掌握了实际情况,遇到事情就可以处理得当,既合佛法又合人情。在安住一处住持道场时,上师经常询问弟众在闻思修学何经何论,进展如何,各人学习的程度如何,僧众遵守纪律如何,上课下课大家的言行怎样,生活是否有困难,方方面面的巨细事情。从而切实地教诲僧众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提高戒慧、定慧、智慧,这样近万数僧人的生活学习修行人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大有进展。然而往往有些管家,稍有一点名位,便认为自己了不起,眯眼端坐,一旦出现点问题,心里就很烦恼,不知如何处理,对于这些行为,有一定身份的人应该避免。应该把自己看成与大众一样的身份,只是有一个为大众服务的机会和职责而已,在合时投机时,了解属下的生活、修学、待人的方法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必要时对所属道友嘘寒问暖,即能大概了知某人的品格优劣,行持是否如法,可以告诉其不足之处,使之有所改进。凡是愿意为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安乐的君主们,理当在因缘成熟时,对他人询问了解实情,方是智者之举。
    于内部人以杂念,对己赞叹或诽谤,
    顺其自然莫问询,若具实义当过问。
    如果眷属以分别念对自己作赞叹或诽谤,作为君主则不必过问,顺其自然即可,若是有关实质性或重大意义的赞诽应当过问。
    每个人都是评论者和被评论者,一般来说作为君主,对那些无利无害无关紧要的好坏评论不必寻根问底。因为,君主属下肯定有很多人做事,这些人的根基想法各异、其中难免有人杂以自己的分别念,对君主作各种赞叹或诽谤,对此君主不必大张旗鼓地去明察暗访。如一位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弟众济济一堂,其中肯定会有人赞叹上师的深恩巨德,但也必然会有人说上师不好,这时,上师不必去质问个究竟,这些都不值得斤斤计较,盘根问底。若是后果比较严重,对僧众有很大影响的原则性问题,有必要查个究竟,如说上师偷了三宝的财产、饮酒等这类破根本戒的传言,这一定要问个明白,澄清事实,以免给僧团带来不良影响。同样,一位大君主,对别人说其夫人不美,称赞君主的头发眉毛好看,这些无关政局的问题,随便别人怎么说,都不必过问,若问个究竟倒显得君主度量小、心胸窄。若是谈及某个地方要篡权,这肯定要细问详察,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39:07 | 只看该作者
    以免扰乱民心。君主应对眷民之言掌握好分寸,不能小题大做,大题不做。
    从人所言话语中,大概推知其内心,
    从而自己便通晓,多数应理非理事。
    从每个人所言说的话语中,大概能推知其内心所思,以此自己便能知晓很多应理不应理做的事。
    一般人皆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语言大概能知其内心。如我们与素不相识的人交谈几分钟,就能大概了知对方性格的贤劣,学识的深浅,狡猾或稳重。同时自己也可以知道哪些话该说与不该说,哪些事该做与不该做。如以前有一位老居士带一位刚入佛门信众来学院求法,这位刚信佛的居士欲常住,就找块地基盖房子,因地基与别人发生了冲突,她一时特别生气,大动肝火,想与别人打骂,但这老居士很温和地对她说:“我们是学佛的人,佛在因地修忍辱时,别人索要佛陀的眼手身肢等,佛陀也是欣然施予……”她听后,想了一会儿,便平静下来与别人和解,作了恰到好处的取舍。世间人为了事业顺利成功,在办事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方说话语气的急缓、轻重,从而推知对方的兴趣,再投其所好,给以合意的恩惠,不合理的事情办起来也变得顺理成章。所以说,除了狡猾人以外,了知别人语言,对我们如理取舍有很大的帮助。
    自己通达言语理,亦晓他说理非理,
    恰如其分出言词,如妙音女得美名。
    如果自己能通达语言之道理,也知晓他人所说的应理与非理,再恰如其分地宣说自己所要讲的话,则会如妙音女一样能得美名。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非但是在赞叹某种功德时,众人乐于闻听,即使是他呵责别人的话,也让人欣然笑纳。其中的窍诀,就是因为他自己热衷于学习掌握言语的道理及说话的技巧,同时了知他人语言应理与非理的界限。如身为一位法师,大家在讨论闻思修行的计划时,他不哼不哈、沉默不言,在其他人谈一些政治、建筑、买卖时,他却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或者是在上师一句话还没讲完,他打断话头,说一阵不着边际的话,或者问与他有关某人某事时,他却支支吾吾,半天吐不出一个字,这都是不懂说话的道理所致。从前,省上的领导们下乡去视察工作,召集大家开个群众大会,有市县乡各阶层领导陪同着,才讲到一半,一位愣头愣脑的老农民跑上去,高声对大家说:“今天领导和大家都在场,你们说,我家媳妇天天让我做饭合不合道理?”大家听了,都哭笑不得。同样,我们如果不懂得讲话的场合、时间、对境等,所言也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则与这位老农民又有什么两样?反之,在众人前讲话时,所言能恰到好处,各个层次的人都乐于接受,就会起到很大作用。在印藏古老文化中,诗学家、智者常用妙音天女来对精通语言者作比喻赞叹,因为她的语言十分优美动听,所以在兴诗作词著文之前先顶礼妙音天女:祈愿您智慧的月光,清澈地遍洒在我智慧的海面上。像有些法师如妙音天女一样讲法时,合于众人意乐又善言夺人,只要他一开口,众人都会有不共的恭敬心、信喜心。
    无形却动他人心,无施却集众多士,
    无光却除内心暗,良言具多奇妙相。
    良言虽无形但能打动他人的心,虽然未布施却能招集很多人士,虽然没有光亮却能遣除人们内心的痴暗,它具有如是等众多奇妙之相。
    日常生活中,如上师对我们宣说甚深法义或大成就者的传记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合掌流泪;或者为了调伏某人的我慢烦恼,狠狠地呵斥,被斥者马上蒙上披单,咧着嘴巴哭起来了。这些语言虽都没有方圆之形,一旦传播到他人心里,立刻会有一种有形的反映。一天,上师对大家宣说了转经轮的种种功德,全体僧众个个重视,梦中也在考虑转经筒,众人之心为之而动。有些人自己虽然没有作任何布施,却因善于言谈,很多人愿意围在他身边,或者因他的话极富哲理,给人启发,或者所谈极为幽默,给人乐趣,故很多人都愿意集聚在他的身旁。良言并非像日月一样,具足光明,但依靠它的力量,能遣除人们的怀疑。良言一句胜过良药一付,一旦服用,立刻见效,正是“良言一句三九暖,恶言一句三伏寒”。如有些人因某种原因对上师三宝生起邪见,如果拜读《小甘露丸》一文,立刻就会遣除自己内心的一些不如法的恶念。古德寒山拾得 二位,也曾有过类似的良言“处方”,已医好了很多人的贪病、嗔病、我慢病、嫉妒病等等我执病症。所以,良言具有如此之多的奇妙功德,有心者当尽心学习谈吐的窍诀。
    擅长言辞之君主,光芒胜日照世间,
    遣除众生意黑暗,开启喜宴大莲园。
    擅长言辞的君主,他的功德慧光,已胜过普照世间的太阳之光,能遣除众生相续的意暗,令其内心安乐,开启彼等智慧莲园。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寒冷和夜间的黑暗只要太阳照到便立即能遣除,但是人们内心的愚痴黑暗,是十万个太阳也遣除不了的。但只要幸遇擅长言辞的君主,对其宣说世规的良言或佛法的甘露,一语道破,即能遣除多世累劫的疑惑。如从前一位老腊,乐于参禅,但悟性不高,盘腿打坐几十年,苦苦禅观“一切唯心造”的“心”,直至年逾七旬仍未能悟道,疑团难除,他便去朝山参访,见到一位高僧,对他劈头就问:“哪里有心?”老腊听此一言,便恍然大悟,疑云顿散。同样,古今很多仁人智士,以其善说之光芒,射入人心,遣除了人们的内外很多疑暗,给人们带来现世与来世的安乐,这乐园之慧莲只有靠君主的善说日光才能启开。

    第五品 观察眷属
    作为一地之君主,为使境民得安乐,
    对于品行高尚者,应当予以合理位。
    作为一方君主,为了使所辖域内的眷民生活安乐,就应该把品行高尚的人,适当封予一定的权位以便辅政。
    君主对自己的眷属应该详加观察。无论是大国小国地方官员,还是寺院住持,为了使自己的眷民安居乐业,对左辅右弼助政要人,一定要多经详察,将其中品德高尚者,赐予合理的地位。根据各人的特长、兴趣、能力、智慧等,给予他总管的范围也应与这些相应,合理安排,适合他的能力兴趣。如国王朝中那些肩负重任的文臣武将们,都应各任其职,各负其责,适合其能力,不可让文臣率军作战,武将兴诗作赋。又如僧团中推选荷担如来家业的法师僧执时,不可能将无利益众生之发心、不通一经不明一论的人选任法师。也不可能把一个吐词不清的口吃者选作维那师,而是应观知有相应特长、具有随顺高僧大德智者的行为,选举时要用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样,君王有了得力的左膀右臂,则如虎添翼,眷民会安然度日,整个国度会国泰民安,僧团会大众安和,正法兴盛。
    若封正士为大官,则更慈爱自眷民,
    依此国政得稳固,此君犹如众敬王。
    若将贤善正士封为大官,他会更加慈爱自己属下的眷民,依此能够稳固国政,君主也会像众敬王一样,为诸众人所敬爱。
    众敬王是由受远近众人尊敬爱戴而得名。劫初时无国王的印度人共推一位深受众人敬重者作为他们的初始皇帝,主要是因为他特别慈爱善待投靠他的每位平民。如今也是同样,国王把有智慧、品行高的正士册封为大长官,他会利用自己的权势更理智地博爱护持臣民眷属,因此民众安乐,君臣合顺,皆慈心向善,决不会挑衅寻事,交兵兴战。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官清民乐。寺院住持若将具足大悲心的智者提拔荐举为大管家,他会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为大众着想,真心实意地护持整个僧众的身语意三业,使小善无疏忽,小恶少有犯,整个僧团和合安顺,个个法喜充满。大家因此身心安稳、道业兴隆,自然对住持长老生起无比的恭敬信喜之心,多年依止,不愿离开,犹如众敬王一样为众人称誉敬重。
    若将卑者置高位,则更残害自属下,
    犹如蓝皮之狐狸,最终甚至毁自己。
    如果将卑劣的人置于高位,他反而会更加残害自己的下属,甚至最终会毁坏自身,犹如蓝色的狐狸一样。
    高位长官绝不能由卑劣者充任。因为这种人相续中没有慈悲心念,经常生起不如法的傲慢心、嫉妒心、竞争心、自私心等,为此而残害下面的眷属,说话出口伤人,做事也是只顾自己,丝毫不为众人着想。如果别人不小心,无意中说了一句不合意的话,他便仗自己一时的权势,寻找机会给别人穿小鞋,图报复,像世俗人一样非赢别人不可;别人若是某方面稍胜过他,他会强找伤人的理由,埋没别人的功德,即便别人提出再好的意见,他也会全盘否认,毫不采纳。如是唯我独尊,则终有一日因此毁坏自己。这种人就如蓝皮狐狸一样,落得伤自性命。从前,有一只狐狸,途中落到染色锅里,爬出来后,全身染得花里胡哨的,狼问它从哪里来,它自诩是“天上来的兽王”,兽中一传十,十传百,众兽信以为真,都对它非常恭敬,连狮子也来恭维它。它恬不知耻地骑在狮子的背上,得意地吼叫,这时狮子发现它是狐狸,极为震怒,大吼一声,狐狸当时就吓昏了,众兽将它周身的毛一拔而光。同样,没有内在的菩提心和智慧方便,仅仅凭借一时的高位生起傲慢,狐假虎威恣意妄为,一旦被人们识破,对他是不会加以理睬的,他亦因此毁坏了自相续。所以,为了真实利益众生,绝不能不择贤劣,把狐狸高置于狮子座上。
    心胸宽广有远见,善察如理取舍事,
    私欲鲜少爱民众,如是之人当大臣。
    那些心胸宽广、卓有远见、善察诸事、如理取舍、私欲鲜寡、深爱民众的人,应当授以大臣之重任。
    若是大臣则必具足大臣的法相。如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意为君主手下的重任大臣,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既为整个民众着想,又不会斤斤计较迁怒于上下。同时,要有长远的计划,为君臣民众今生来世的利益着想,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物质精神所需所求当明察秋毫,谙悉巨细,依照法律遵照因果,合理辅助君主,切实调整,不能心存自私,而是真正从爱护他们的善心出发。若是寺院的大管家,理当具足无上大悲心,为无边无际的众生究竟获得解脱而发心,精通戒律的开遮持犯,如法取舍,凡处理大小事皆是平等地善护每个众生,引导他们举止动念皆以三善摄持,时时刻刻,积资累福。这才是住持的得力助弼。
    知惭有愧种姓高,举止文雅行善法,
    合意行为优良者,理应迎娶作王妃。
    如果是知惭有愧、种姓高贵、举止有节、温文尔雅、好行善法、称心如意、品行优良的淑女,理应迎娶她作为国王的王妃。
    众人之上的国王,他的王妃所具足的品行一定要与其相称,不能是普通的俗女。佛在经中讲过,普通的女人有很多过失和不共的烦恼,故王妃应有许多俗人所不具备的贤善品行。如凡所作为依于世出世之二规等有惭愧心,同时,出生于名门大家,家教好,有修养,或者祖祖代代都是帝王之族,“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出污泥而不染的只是少数,一般人的贤劣与其种姓大多数是休戚相关的。高贵种姓者,言辞有理,举止不凡,温顺贤良,气质高雅,心地善良,能安分守己、恪守妇道、忠于国王,不以私欲要挟国王行持恶业,善待君臣平民,这样的高贵女子,可以迎娶作为王妃。
    依教奉行品行好,尊敬君主闲言少,
    语言真实诸士夫,当作身边之侍者。
    君主的言教能依之奉行,品行贤善,尊敬君主,闲言碎语很少,说话真实,这样的人可以胜任君主身边的侍者。
    君主身边的侍者,对上师的任何教言都能依教奉行,唯命是从,在执行的时候,也是不违师言,毫无怨言。平时对外面的人从不多嘴多舌,也不恃仗有上师做靠山而自居,不会把上师不拘小节的生活细节,拿出来炫耀作谈资。对上师是真心实意,言语真实可靠,自己的起心动念,老老实实地禀白上师,他人的好坏,凡上师问及的,都会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陈白,从不添加个人的看法,以袒护或偏见的语气来面答上师所问。这样,上师抉择的会比较切实,别人也不会生邪见。否则,若是对上师的教言不理不睬,品行恶劣,上不敬师长下不顺道友,又有一张乌鸦嘴,有事无事是关不住绮语的大门,十句中有九句是无稽之谈,这样即使一时的因缘为上师身边侍者,但对自他也不会有太大的利益,甚至会造一些严重的恶业。所以,对君主尽力效劳的侍者们,应励力使自己具备这些优良的条件,才会对君主和自己都有利。
    知晓文法诸论典,了达诗韵等学问,
    极为擅长书法者,此人适合做秘书。
    若人广知博晓藏汉等文法及出世之种种论典,对诗学等多方面的学问有一定的造诣,又极为擅长书法,这样的人比较适合作君主的秘书。
    作为泱泱大国的君主,他的秘书应是博学多才,于世法出世法均有一定的了知通晓。如君主要主持召开全国重大会议,发表讲活,讲稿首先由秘书执笔,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军事及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国事,内容既要普及面大又要有重点,行文要流畅,语言要有力度,善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像藏文中的《三十颂》、《自性论》等中的文法口诀要谙熟,也要掌握其他民族的语言特点要诀,这样无论是有关哪一个民族的习俗,讲出来既切实又中听。特别是诗学运用讲演中,人们都会乐闻的。再者,每个民族又有其各自的文字,都有各自的字体和写法,秘书对此要悉知能鉴别,并且自己有一手相当好的字体,因为字是知识的门面,若书不成体,他人也会妄断高低的。若这些基本条件都具足,肯定能胜任秘书之职。
    如理布施不吝啬,不令财物空损耗,
    审时度势具智慧,应作掌管财物者。
    若人能如理布施,无有吝啬心,也从不令财物白白损耗浪费,具有智慧,能审时度势,理应掌管财物。
    在如理如法供养布施时,不能夹杂着吝啬的心念,这样容易毁坏自己供施的善根。平时,对上师三宝的财物犹如护眼一样,经常清点物品,不致于物品过期故旧、腐烂不能用而浪费;也不能随随便便互用、挪用、借用。应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不能太死板,只在规定的几天内供施,在遇到殊胜的供养对境,或是非常喜悦的大法会等,也应酌情安排,这要具足一定的智慧。无有取舍,任意浪费,会有很大过失的,如《二规教言论》中云:“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对财食无所谓不在乎,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力,这是没有慈悲心的体现。因此对个人和三宝的财物,账目清楚,实物对账,不能糊里糊涂,必须具有智慧。同样,财政部部长们对整个国家的财物,合理分配,切实应需,不能让民众饿肚皮却去兴建五星级的宾馆或歌舞厅,而空耗民脂民膏,要有善良的心和一定智慧,才能充任财物管理长官。
    精通法律不偏袒,公正不阿慎审察,
    注重因果取舍理,此人适宜作法官。
    若人精通法律,没有偏袒心,公平正直,不捧上压下,对事之大小都是谨慎审察,注重因果,合理取舍,则适合作法官。
    每个国家都有宪法、刑法、民法、宗教法等各种法律,法官一定要精通这些,准确地掌握处治的界限。依法执行时,受人贿赂不能偏袒某一方,也不能存有私心,像现在的某些法官,自己的儿子杀了人,抢了钱财,通过关系后门,象征性地关了五天,就释放出狱;一个平民的儿子偷了三百元钱,却判了五年。这样于法律、于因果都是无法交代的,法官在检查案件的整个过程中,不能马虎,应据实详审细察,依法律合理惩处。尤其是寺院的法官即大管家们,处理任何事情都应陈白大众,以戒律为准绳取舍就会无误,不能因与某人关系不好,便大显愤怒横加指责,也不能因与某人关系密切,便迁就包容,一带而过,应该给予应有的处分,这样才能堪任法官和管家。
    意志坚强具魄力,了知伏敌之技巧,
    心情稳固无变化,适任军队之首领。
    为人意志坚强,具有魄力,了知摧伏敌人的技巧,心性稳固,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0:11 | 只看该作者
    不会轻易变化,这样的人适合充任军队的首领。
    一个国家必须有保卫国家的军队,以便抵抗外来的侵略,保护国内臣民的安全,那么这个军队的首领必须意志坚强,英勇果断。若是非常脆弱,遇到紧急军情,优柔寡断,会延误军中要事,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同时首领要有魄力,能威慑全军上下,军令一出如山倒之势威不可挡。并善于指挥调兵,能做到军家所提倡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敌方了然于心,以我之长攻其之短,若是胸无成竹,冒然碰运气,那是很难取胜的。同时,首领要心情稳固,不能对国不忠,叛变敌方。具足这些条件者可以胜任首领之职。
    同样,寺院的门卫,保卫僧团三宝财产的首领,对付那些居心不良的强盗,不能看到对方拿刀子就吓倒了,也不能强拼死斗,要善巧收拾他们。同时,不能因贪财而转为与他们同流合污,这是不行的。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军队的首领要具足以上的法相,类似门卫、保卫寺院财产者也应如是。
    智慧广大心善良,运气亨通福德广,
    本尊护法加持者,适为协商之友伴。
    若人具有广大的智慧,心地善良,鸿运亨通,福德深广,本尊亲摄,护法加持,就适合作为与自己协商诸事的友伴。
    一国之内,肯定会有许多大事要抉择,此时国王须跟有智慧的人协商,不管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只要与诸智者商量,都会迎刃而解。这些智者要有一颗善良心,否则就会如世间名人所言:“不具善良的智者,是高级破坏分子。”若是心怀叵测者,以某种手腕获得国王信任后,他会趁机作难,危及国政。再者如云:“具有福德者,成就诸所愿。”协商者一生中做事都极顺利,凡有所欲皆会万缘齐备,一蹴而就,具有很大福德。并经常祈祷本尊护法,得到圣尊的加持,藉此佛力,办事时一帆风顺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人作自己的友伴,常常互相商谈抉择要事自然会圆满成办。
    具戒多闻瑜伽士,专心致志行佛法,
    从不参与政治事,此士理当为国师。
    具足清净戒律、广闻博学、具证之瑜伽士,一心一意行持佛法,从不参与政治国事,这样的正士应当选举为国师。
    国师是指在佛法方面堪为一国之君的导师,他必须具足高尚的人格,以及戒定慧三学功德。若不本分,国王的什么事他都干涉,像个多事佬,那是很不受人欢迎的;若很本分,言行有分寸,只管份内之事,与国王相安共处,王臣眷民都会恭之若佛。国师只要自己一心一意行持佛法,帮助国王有关佛法方面作出抉择就足矣。如不丹国师顶果钦哲仁波切,成年累月,从早到晚,唯一致心专注于研究佛法,修持善行,弘扬正法,除此之外,对任何国事家事不闻不问,仅仅注重自己的多闻与实证,观照自心是否与实相法性本智相应。这样的真实瑜伽士,国王可以封其为国师,将会对王臣民众现世来世都有利。
    精通历算天文学,医术精湛名医等,
    通达一切论典者,时常安置皇宫中。
    君主的宫中应时常安置各种贤能之人,如精通历算天文者,医术精湛高明的名医,通达一切论典的智者等。
    精勤于朝政的国王,不能杜绝别人接近自己,像闭关一样,身边应配备方方面面的常随智者。如国王总统应邀出访他国时,必须有天文学家挑选吉日良辰,因为古来事业的成功多与“天时地利人和”有极密切的关系,天时也是因缘的妙用之一。同时,国王身边必须有医术精良的名医担任御医,君王安住宫中或出巡某地都应常带在身边,否则国王的龙体若是欠安,大家仅是面面相对束手无策,会贻误大事的。再者,因国王所辖之疆域辽阔,民族繁多,什么样的问题都会出现,尤其是这个业感的所依世界无奇不有,若仅依世间智慧不一定能圆满解决。所以,若是国王自己不精通论典,则必须要有精通显密世出世论典的大师,方能有利于统治多民族的国家。
    同样,由以往及如今的道场可推知,都有精通天文历算、医术高明的长老,对显密的一切论续都谙悉具证,弘法事业自然驾轻就熟顺利圆满。所以,大家以后在住持道场时,也应该齐备多才多艺的各类能人,集聚群英会于一堂,将会如当今的某些大德一样,将佛法广弘于人间,普利于群生含灵。
    门卫以及诸宦官,信使仆人执事等,
    依照各自之能力,将其置于相应位。
    君主在安排执事时,应该依据各个的能力特长,将门卫以及上上下下各个官员、信使仆人执事等,分别安置与其相应的位置上。
    一朝之内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大小官员,如国王的侍卫,内三层外三层,贴身还要许多人,他们这些人有的需要会武功,有的需文武双全等相应的特长。信使仆人必须勤快,能见机行事,心灵手巧,不辞辛劳,毫无怨言。朝中重臣要职者,智慧福报具足,要与国王同心协力。这样,每位官员都在自己能力相应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各得其所。
    同样,僧团内也有许多才华横溢、各有千秋之僧才,如住持的门卫有内外密三层,骨干机构有全院管家到各区、各组的管家,体系又有教务、戒律、财务各部的负责人与成员。在选这些人的时候,一定要观察他们是否能胜任,根据各自的爱好、特长、能力、人格、智慧等方面,将其安排在不同的部门发心积累资粮。这样会使整个僧团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一切因果不错乱,对人具有平等心,
    若将此人封为官,一切城邑均安宁。
    若因果不错乱,对他人具有平等心,将其封为长官,则一切城邑均会安宁祥和。
    作为文臣武将,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不错乱因果。如果根本不信因果,则无论做任何事都不会圆满而留下后遗症,令众人心不服,口上议论纷纷。像寺院里经堂的香灯师、斋堂的典座师、医务发心人员等各部门的负责人,首先要不错乱因果,不至于在来世感受果报。同时长官对任何人都要有平等善待的心,否则到某处处理完一件事情后,便有几个地方起争论,报怨不平,整个城民哪里谈得上安宁?如果长官公平对待他们,处理事情不偏护任何一方,人们心服口服,无话可说,大小城邑的人们都能安乐踏实地生活。寺院里住持管家,以平等心对待每位眷属,大家会心里踏踏实实,毫无顾虑,常住兴隆,海众安和。
    但今非昔比,有些寺院吃的是佛前供佛的油,用的是功德箱里的信施……处理事凭关系网和红包的大小,尤其是对外来参学僧人,更不会平等善待,正如人们所流传的“朝中无人莫做官,庙里无人莫挂单”。那些社会上的官员有个潮流,就是偷国家的金库,吃人们的脂膏,哪管什么因果?哪管他人的苦乐?不信请大家看一看,高高在上的人大腹便便、腰阔八尺,而穷乡僻壤的家乡人则是瘦骨嶙峋,细如杨柳,官老爷们完全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知道这些人目睹这一击中要害的良言时会不会有所反省?
    若与上述皆相反,任意封官赐地位,
    不能成办各自事,将成国政腐败因。
    若与上述所讲的都已相反,任随自己的好恶意识封赐予他人不同的官位,则他们不能成办各自的份内事情,将成为国政腐败的根源。
    国王在选拔各种官员执事等,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功德,恰当分配,若与上述所讲的各自应具备的条件相反:大臣不具大臣相,秘书不具秘书相,乃至仆人也不具仆人相……只凭自己的第六感觉,不切合其才干人品等,自己看上去顺眼合意就让他大权在握,呼风唤雨;跟自己关系差一点,任他才高八斗,菩萨心肠,也永远不会赐给个芝麻官。结果,整个国政乱成一团糟,国民素质提不上去,社会风气日趋下降,道德观念淡薄,贪污浪费成风等等。这些凭关系登高位的庸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导致国贫民弱,国家被糟蹋得越来越不成体统。
    僧团也是如此,在请职时,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如果个个是无智无慧,无才无德,法师讲不来三皈五戒,僧执不懂规矩,香灯师不知供佛施食仪轨……大家在一起尽做一些颠三倒四的事,犹如狮子虫自食狮子肉,只能自己败坏了自己。若是用人唯贤,举人唯德,唯才是举,不以自私心封职,各自职责恰如其分,英雄有用武之地,各施其长,各得其所,道业随之会蓬勃兴隆。
    是故贤明之君主,依照能力之层次,
    分别予以适宜位,切莫随意赐官位。
    所以说,贤善明达的君主,当依据他们各自不同能力按层次分别赐予其适宜的权位,千万不能任随己意乱赐官位。
    君主在选任百官作骨干力量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多方面观察,因为众多智者中,各自的家庭教养、社会教育、种姓贵贱、智慧能力及兴趣专长等等又有不同,所以君主应据此赐予适合的地位。寺院、单位等凡是团体都应采用这种方式分予职位,最忌今日觉某人合意给他一个位置,明日见另一个人顺眼又把他换上台,这样下属们对谁都不敢相信。也许有人总认为自己以后不可能有住持道场或做老总的机会,但人的机缘是很难说的,知道这些窍诀肯定在未来的生涯中相当有用。一旦因缘成熟,重任在身,信手拈来,运用于实际安排人员上,不至于像如今某些当权派,胸无点墨,只有狐狸的技能,却凭财势坐在狮子的座上。正像某地有个高官,连自己的大名也不会写又独揽主权,他手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有什么事,故意让他执笔签字,他就写一个歪歪斜斜的十字,远近的人,经常把他的签字凭证拿出来,取笑一阵。如果君主将这样的蠢货捧出来作长官,叫他昏君也不过分。所以明君圣主,理应官才任贤,群贤必举。
    犹如对症而下药,若具各自之特长,
    则可成办所欲事,成诸事者实罕见。
    正像对症下药一样,如果依据各自的特长去做相应的事情,就能成办所希望的事,能同时成办许多事情的人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君主册封官位,如同医生摸脉,了知病症而后对症下药,患者病情不一,施药就不同。君主明察百官中各自的特长不同,此人能成办此事,彼人能成办彼事,这样如数家宝,成竹在胸,再赐予不同的权位,任其发挥特长,展现才能,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事,都会圆满成办。如大臣、法官、国师、门卫等等,各以其能,专人专职,则国王能顺利成办一切所愿。否则,随便让一个人做很多事,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像有些法师,讲经说法能得心应手,而请他修收音机就不一定会,若不依其专长,将其置于冷门之位,他也无法施展自己的特长,无有用武之地。萨迦班智达说过:“眼识无论多明亮,只能见到诸色法,如是余法不能缘。”因此,安排官员时,相应其特长是相当重要的。
    浊世一切诸君主,于诸相合己意者,
    一切所作随其转,最终自他生悔心。
    五浊恶世的君主们,一切所作都随顺于那些与自己情投意合者的观点,随他们转的结果是最终自他都会生起后悔心。
    按理说,君主应该依据经论的教言实行仁政,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统领方案和宗旨。但是浊世之君主唯一对自己合意的人,另眼垂青,独加重用,如一个人仅能俯首从命之外,没有任何学识和其他功德,就让他任要职,以致国政大乱。大家以后住持道场、担任会长,不能像如今所谓的大和尚们,主次不分、层次不明,整个机构乱七八糟,佛教徒见而生起厌烦心,非佛教徒更是不屑一顾。所以凡事要有主见具智慧,详察果断,不能随他人转。否则,把自己相好的人付以重任,凡事由他代劳,听他传言,自己从不过问真假,照搬照抄他的抉择,结果自己后悔莫及。近日据一报刊登载:一个古老的道场被毁坏得不堪入目,原因就是道场主事权全在居士手上,住持要完全听从他的安排,任其所为,而居士又没有一点见解,结果只有以哀叹可惜而告终!
    同样,如今的有些权威人物,把自己合意的人安排为左膀右臂,根本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军事政治财政大权独揽。结果,国家不能富强,人民不能安康,真是恶人掌权众人遭殃,其根源就是没有主心骨的昏君任人扭转,当被民众推下台时,才悔恨当初自己没有主见。作为君主,不能徇私情办国事,应该公正有主见。
    具有智慧诸君主,恒时令己有主权,
    虽不将权施他人,亦能善巧令他喜。
    具有智慧的各位君主,应恒时使自己大权在握,虽然没有将主权施与他人,但也能以善巧方便令他人生起欢喜心。
    明智的君主亦有明智之举,当他自己在位时,主权只是自己恒时拥有。否则,君主若无权,那肯定是一事无成。如俗语说:“做成圆球滚下去,做成扁片贴墙上,权都在于他。”就是说一切事情他有百分之百的权力,谁也无法主宰。就像有些君主,军政大权在握,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以他为中心,大家步调一致,国家还是比较稳定。若是分与大臣,久之臣不服君,君不悦臣,甚至发生内乱也是很难料定。历史上的很多内乱都是掌有一定大权之重臣,才胆大妄为,无权也就无力反抗。寺院的住持也是同样,自己精通开遮持犯,了知何为如理如法,凡事皆自己依法奖惩,不能任听各人所持的观点。但在这同时,以种种不同的方便令周围人生欢喜心,不能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否则也不能圆满成办大事。所以,君主能自己做主又能让他们高兴,一切愿望就会如意实现。
    身上饰品佩适宜,恰当安排仆人众,
    派遣信使用工具,皆当相称适宜事。
    人们身上的装饰应与其身份相称,对仆众也应恰当安排,以及派遣信使,使用工具,都应当非常相称,于事合宜。
    身装服饰要大方得体,像臂环不能做耳环,耳环不能做头饰。各个装饰要适得其所,不得移位乱佩,否则,会闹笑话的。以前有个人,她本身不懂印度的梳妆打扮,又偏偏虚荣爱美,去拉萨参加赛卫节盛会,她想把自己精心打扮成印度少女,结果,把眼睛画得又兰又黑像被人打伤了一样,脚环带在耳朵上,鼻上虽痛仍把耳环卡上……出家人也是同样,不能喜欢穿在家人的服饰,若这个习惯一直难改,可说是不想改在家的行业?他人见到不僧不俗的,也不会敬重和生信心。所以,出家人应如法穿着。“仆人”,这里可以指所有做事的人。君主依据他们的智慧能力将他们要做的事妥当安排,恰如其分,在古代,君王一声令下,大臣立刻在各个地方派遣信使,信使又各有不同,有的是负责机密要事的,有的是一般的信使,都应将其放在相应的位置。如果主人在做饭,信使在指挥,这都是与各自身份极不相称的,凡是配备的一切衣着用具一定相应,不能用木棒打蚊子、用锯子搔痒,应该适度恰当。
    凡为君主做事者,不可草率而任命,
    如从石中挑选金,具有功德当重用。
    凡是为君主承办大小事情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地任命,应该犹如从石中挑选金子一样,应当重用具有功德的人。
    众人之上的君主,总领一国,肯定会有许多要事需人承办,故对承事之人就不能不作详察,随便一个清洁工或炊事员去传军令作报告。即便是安排扫地种花之人也不能随便,否则他悄悄了知后,可能败坏大事。用人不能随意,选人要慎始虑终,仔仔细细地观察,犹如沙中淘金,就是先挑选测知含金的石子,再取出为自己所用的金子,把沙子石头堆在一边;精选君主身边的办事人也是同样,先选出所有德才兼备的人,再从中挑出优中之优的佼佼者,为自己承事,这就不至于有很多隐患。因为他们人品道德才干样样出众,为君主办事顺利圆满,臣民生活怡然安宁。
    同样,寺院住持在任命未来的法师等人时,一定要从人格、发心、福德、智慧等多方面精选,不能随便任命,否则会给住持和僧众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成百上千人之中,具大功德仅少数,
    如同井蛙不见海,庸人不知此道理。
    百千大众之中,真正具足广大功德的人仅是少数,如同井底之蛙从未见过大海,庸俗之人不知道这个道理。
    君主在选用人时,一定要认真。因为芸芸人海中,愚者劣者比比皆是,真正具足广大功德的是寥寥无几,犹如凤毛麟角,稀有难得。愚者根本不懂此理,犹如井底之蛙没有见过大海一样,不知道“天外有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1:16 | 只看该作者
    人外有人”。从前井蛙问海蛙:大海是否有自己井的四分之一大、二分之一大……海蛙说根本不可相提并论,井蛙不信,便一同前往目睹大海,当它们到达海边时,井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立刻吓得头崩脑裂。像这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愚者,如今社会也是不乏其人,致使社会混乱复杂的一无是处。同样某些寺院出现一些各种各样的复杂琐事,主因就是真正具足闻思修证、广大功德的人极少。大家现在学好这些道理,以便自己因缘成熟做住持时,不至于成为井蛙之上师,用人也会得当。
    好坏事或贤劣人,显露之时人皆知,
    犹如种子之能力,事先若知为智者。
    对事情的好坏、人品的贤劣,到明显表露出来的时候谁都会知道,犹如种子的能力,事先若能知道的才是智者。
    智者能未卜先知,由微小之因能推知未来之果。一般的人,只能是在事情有了结果以后才明白所以然。一个人是贤是劣,初始之时,根本不知道,待其卓有成就或受到处罚之时才明白后果。如大德晋美彭措在石渠求学之时,圣一老法师在南华寺做香灯师时,谁都不知道他们能成为未来的一代高僧大德,就像种子的能力没有显现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若能知道,就是智者。如云:“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意即菩萨了知因,而凡夫只知果。因此,有智慧的人首先要考虑:某人可能是恶劣者,某事可能是坏事,目前虽不明显,但从其言行和事情发展的动态可推知。大家虽未明说,但某事肯定不能做,对某人应该敲个警钟。善于由因推果,防微杜渐,方是智者之所为。
    骏马以及殊胜士,不能一般来对待,
    卑劣之徒罗刹女,不能视为稀有处。
    骏马和具足殊胜功德之士夫,不能像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卑劣之徒和罗刹女,也不能将其视为稀有之处。
    世间有贤劣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世俗中不能一律相待,一视同仁。一日能行千里之良马常有,但世人像伯乐一样善于识马,而善护良马的人很少,正因为作一般之马匹来对待的缘故,良马也成了普通之马。所以,对良马的驯服喂养等护理工作,也不能与一般的马相同,毕竟良马有很多不共特点,如云“老马识途”,它能给主人带来吉祥,温顺耐劳等。像格萨尔王的马,举世稀有,这样的马就应该有别于一般马的善待。同样,对那些具足修证功德的高僧大德、智者名人,不能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因为他们是普通人的恭敬供养处,敬之则获福无边,失敬则罪业无穷,故应敬重殊胜士夫。
    反之,对那些卑劣者,以及貌美如同“似人非人”的罗刹女,不能视为稀有而亲近善待他们。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卑劣之人慧劣行邪,不能因他一时伪装的如法行为就重用他,他的善行为时不久,就会原形毕露,终究会毁坏自他,后悔不及。美貌罗刹女,初始极为柔顺,但若贪其姝容温顺,总有一天,她会把你吃掉。所以,我们要分清善恶,不能平等一如,善当善待,恶作恶待。
    具有智慧通经论,福德广大品行高,
    此士国境之庄严,是故君主当喜之。
    若人具足智慧,通达经论,福德广大,品行高尚,此士堪为国境之庄严,因此君主理当欣喜。
    庄严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外境富丽堂皇,如道场庄严等;二是内在具足福慧德行,如印度的六大庄严。后者是真正的庄严,如果某一国境之内,出现这样的庄严者,君主应当极为欢喜。因为具足此四相之圣人,寥若晨星,实属稀有之宝。正如中国的一位大德应邀去异国他乡传讲佛法时,上至世界宗教领袖、总统高官,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于其座下亲聆教授,当时的一位驻印大使馆的先生十分激动,真诚喜悦地说:“您是中国的光荣, ,您是中国大地上的庄严,您的智慧是那么的深广,您对经论是如此的通达,具足大福报的您,言行是那么的和蔼高尚……”确实,如今具足智慧、通达释迦牟尼佛所宣的经律论三藏的人很少。同时,福德广大,即生做任何事情都很顺利,身口意三门所作之业如理如法,品行高尚,且不说超胜于世俗之人,即使是在整个佛教界中也是极为难得,非但是自己国境内的庄严,无论其足迹踏遍哪里,那里的人们都会甚感荣幸!君主应以自己境内有如此庄严而生大欢喜,应经常亲近这些人,与他们交谈也是增长智慧的良机。否则,常结交一些卑劣者自己也会近墨者黑。所以君主应重视具相圣士,更应亲近他,则对自己和民众有暂时和究竟之利。
    正士喜爱具德者,劣者喜猎爱盗诈,
    好色之徒爱娼妓,吝啬之人爱财食。
    正士唯喜爱具德之人,恶劣者却喜爱盗贼、猎人和狡诈者,好色之人钟爱娼妇妓女,吝啬之人贪爱钱财饮食。
    如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除了成就者有密意度化众生外,一般都是智者喜欢智者,愚者喜欢愚者。像具足道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等各种功德的正士,就非常喜欢亲近具德者,又非常爱护具德者。相反,性情恶劣行为低劣的人,最喜欢结交强盗屠夫猎人,以及以妄语活命的下劣者,就如同苍蝇总喜欢往厕所里钻一样,贪心重的好色之徒,喜欢去妓院,找那些娼妓寻欢作乐。视财如命的小气鬼,整天为财食牵着鼻子转,从不上供下施,对衣饰、房屋、财产、美味佳肴特别贪执,“如有依土虫,爱土终不息”。我们了知这些后,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喜欢亲近具德者,远离那些卑劣之人,使自己的人格愈趋善美。
    浊世大多数君主,于行善者不赞评,
    于作恶者不惩罚,善良之人皆失望。
    五浊恶世的大多数君主,对行为贤善的人不予以赞叹和相应的好评,于作恶业的人也不采取措施进行惩罚,善良的人因此都很失望。
    在末法时代,五浊炽盛的世间,大多数的君主所作所为能如理如法是极为稀少的。有些君主,在他面前杀人与放生,偷盗与布施,做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与行为卑劣邪淫嫖娼等恶行为,他也从不赞罚奖惩,犹如在老狗面前摆放珍宝和青草一样,无所谓好坏,这种君主要么是傀儡,要么是昏君。以常规来说,应该惩恶扬善、奖罚分明,否则,正如古人说:“不赞好人会失望,不惩坏人会增多。”这样整个国家肯定会一天不如一天地垮下去。作为君主,对济贫赈灾、公正廉洁、助人为乐等社会好现象,要通过各种方式赞叹宣扬是很有必要的。
    僧团也是同样,遍知的佛陀早已在律藏中有明确的规定,戒腊长者行坐要居首位,在各方面都排在前面,对破戒者有一定的惩罚界限,乃至摈除僧团。像有的道场对违犯戒律者没有做到及时清理,恶习渐渐蔓延,致使蔚然成风,住持人不可收拾,不得不离开道场,漂泊他方。好人站不住脚,坏人也维持不长,弟众也是如空中浮云,来去不定,各奔东西。反之有几千人常住的道场,住持人经常对精进闻思修者称赞及赐予相应的学位,对违犯本院院规者给予严厉的批评,重者开除。这样,几十年来,道场一直兴隆,道风纯正。所以,国君和寺主都应惩恶扬善,才能使所辖之境如法持久。
    一切贤明之君主,倘若慈爱行善者,
    善良之人心欢喜,作恶之人亦变善。
    倘若那些贤善明智的君主,非常慈爱行为贤善的人,那么善良的人会因此而心生欢喜,作恶之人也会随之转变为贤善者。
    这里的“一切”是泛指一般的。意为一般来说,明智之君主所统领的广袤国境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一部分人是具大慈悲心、行为高尚、从不越轨的贤善者。如果君主经常对这一类人很重视,特别慈爱,物资钱财名誉上给予一定的奖赏赞叹,他们会很高兴,仍继续行持善法,行恶业之人也会受优良的世风影响而渐渐转恶成善。如乐行王、唐太宗因其本人崇尚善法,慈爱敬重高僧贤者,致使整个印度、大唐时代的人们普遍以行善为荣,恶人因受社会风气的熏染而自趋行善。
    道场也是同样,僧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道德修养不一,在入佛门之前,不全是行善之人。若是某些习恶者经常听到见到行善之人受住持者慈爱,他们也会善与同行,改过从善的。所以住持及在座每位都应对善者赞叹欢喜,将促使自他的行为日趋向善。
    一切昏庸之君主,倘若仁慈作恶者,
    恶劣之辈心喜悦,行善之人亦变劣。
    昏庸的君主们,假若特别仁慈那些作恶之辈,则他们会心生欢喜,而行善之人却因此转变为行为低劣者。
    历来都是有福报的人们会感得明君圣主,没有福报的一代会感得昏庸无能的君主。这些庸君根本不懂世理,自己的行为也不如法,对行持二规善行的人们如眼中钉,却对那些与他臭味相投的杀盗淫等无恶不作之人倍加仁慈,赞叹他们,随顺他们,使他们心里无比喜悦,那些贤善之人心里明知不应理,也不敢言语。世间人因为不得不生存,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违心地随学。初始,对杀盗淫之不善行还内有愧疚,久而久之正如古人曾言“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干尽坏事也毫无羞愧之心。这样本来自己品行各方面很不错,若不幸遇到昏君引导国民走邪道,自己就像掉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大染缸里,不染自黑。所以,国君至少当以人规善护自己的民众,不能给他们行恶的机会。
    同样,寺院住持若是个老糊涂,不懂因果规律,不知戒相持犯,对那些求世间八法的戏论者经常予以称赞夸奖,大多数不懂佛理者也依之而行,本来依止善知识可以成龙者,因误依恶知识却变成虫,毁坏了善根。所以为人天之导师者,当善引后来之学者,抑制恶行之人。
    业力所感诸君王,虽然慈爱某些人,
    应当合理令生喜,切莫授以非理权。
    由业力所感的君主们,虽然特别慈爱某些人,但应当用合理的方式令其生欢喜,切莫授予他非理的权势。
    一般的君主多是业感轮回中的众生之一,因往昔的业缘成熟,可能会对自己手下的大臣或某些眷属特别喜爱。但是一国之君,要以大局为重,从所有民众利益出发,绝不能假公济私,凭借自己所爱将可意之人赐予高官显位。如果他本身具足大臣法官等条件且不说,若不具足,将会对整个国政大有不良影响,所以不必以这种方法来表示对某人的喜爱。若特别慈爱的话,可以从个人的角度,送一些财物让他衣食丰足,称心如意。千万不能以国权授予他,以免对自他和国家带来不利。
    同样,寺院住持不能因慈爱自己的六亲眷属,就让他们各霸一方,不明一论也勉强封作法师,这是极为愚蠢的做法。可以投其所好,以个人的钱财满足他们令其欢喜,不能授以不合理的权力。
    内部一切眷属众,即使行事不如理,
    亦莫严厉惩罚之,以和缓式驱远处。
    对自己内部所有眷属,即使他们行事极不如理,也不能过于严厉地惩罚,应以和缓的方式驱之远去。
    一国之内众多眷属中,贤劣不等,若有人因行为不轨触犯了王法,做了很多如贪赃枉法不合理之事,君主不能立刻严厉惩罚,应念在他于自己部下尽力效劳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语重心长地指出他的不应理处,鼓励他应重新做人等等,再解除他的职权。这样虽然因公而开除了,但仍保留一份彼此私人之间的友好,才不失为贤君之举。
    同样,偌大的僧团中,不可能个个都是菩萨,十全十美,其中难免有一两个烦恼深重业障现前者犯根本戒,住持法师只有依戒摈除。但是在方式上不能过于粗暴,马上当众点名,命手下大管家们立刻拆掉他的房子,而是给他一段时间,好言相劝,在其他地方仍需修持善法,同时精进忏悔,这样,他自己走得高高兴兴,也没有对法师三宝生大嗔恨心,以后还有修持善法的机缘,这就十分妥当,真正地护持了眷属的相续。所以,对各自眷属当中不如理如法者,应和缓善处治,才是比较适宜的做法。
    于诸亲近之眷属,勿因小事而发怒,
    若爱眷属如爱子,则众亦视君如父。
    对那些亲近自己的眷属,不要因为区区小事就对他们发怒,如果对待眷属如慈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则眷众也会将君主像父亲一样看待。
    君主应以大慈大悲心爱护自己的眷属,不能仅仅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怒发冲冠,否则他们非常痛苦。如《格言宝藏论》中云:“若在恶人当管下……则会时时心生惧。”若君主犹如烈火一样粗暴,手下的眷属且不说将他看成父亲,不在背后骂他是独角鬼,敬而远之,就算是他往昔修来的福分。反之君主能善待群臣如子,以种种方法保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身心及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就像父亲疼爱自己的儿子一样。人毕竟都有一颗知恩报恩的善良心,群臣因承蒙君主厚爱,而对君主如自己的父亲那样恒常恭敬供养承事效劳。这样,君臣互敬互爱、上下和合、同心同德,则疆域之内的巨细人事也都能圆满处理。
    同样,上师对弟子也应以大慈悲心摄受,本来师徒之间要胜过一般的父子关系,因为一般的父子只是往昔亲怨缘分而互为一世之亲,而师徒是师父将永恒不变的真实智慧加持融入弟子心相续,成为其生生世世的慧命之父。而上师的这种慈悲也不同于世间之君王,仅仅给予物质金钱上的照顾,而是从弟子究竟安乐着想,对弟子有时是传讲显密甚深教法,有时则以另一种方式痛骂其毛病习气。所以,无论何时弟子应恒时视上师为永时的依怙主,恒作顶戴礼敬之处。
    于诸大臣做事者,当以慈心恒爱护,
    因为君主诸苦乐,皆掌握于眷手中。
    君主对属下的大臣及各个承事者,应当恒常以慈悲心爱护,因为君主的一切苦乐都掌握在眷属手中。
    君主乃一国之主,他的苦乐绝大多数是观待于整个国政是否顺泰,而国政是否顺泰取决于大臣及诸做事者是否与他同心协力,这又取决于君主是否慈爱彼等,所以君主欲得安乐的窍诀就是时时刻刻爱护众臣,他们蒙受君主的一片慈心,便会经常拥护爱戴自己的君主。以此因缘,君主的一切事情也得以圆满成办。从这一角度来说,君主的声誉威望、高位权势、生活苦乐等各方面都掌握在眷属手中,君主当然应慈悲善待他们,否则违上抗命,君主还是有许多麻烦和痛苦的。对于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君主们,是绝对恒以慈心爱护弟众的,他们的苦乐完全取决于众生,如经云:令众生欢喜则菩萨欢喜,令众生恼苦则菩萨恼苦。所以说,此君主是以众生苦乐而有苦乐的,这是圣君主所不共的苦乐观。
    君主于诸做事者,合理所得之薪资,
    成办善事之喜宴,此等一切莫遮止。
    君主对各个做事的人,合理所得的薪资,成办喜事的聚会,都不能遮止。
    君主对下人每月辛劳所得之薪水工资,应予合理的支付,不能像现在的某些单位领导人,为了养肥自己,找借口无理扣发他人的血汗钱,这样是极不应理的。另外,对他们卓有成效的劳动成果应予以奖励,为了庆贺,可以适当地摆宴欢聚一堂,这样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对工作更感兴趣,使以后什么事情都能非常顺利成办。所以,对这些合理的做法,君主不能一味地遮止。
    同样,住持道场时,对于认真闻思修者合理给予生活费;或者像结夏安居圆满,讲辩著大会考成绩显著等有意义的大法会,成办了定期的某项重大事情时,整个寺院供斋,开茶话会,这也是可以开许的,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不紧不松是修法之要。
    切切莫忘诸恩德,感恩图报并称赞,
    若普平等慈眷属,眷众云集成诸事。
    君主不能忘记他人的恩德,应常有感恩图报之想,并称赞其德行,如果能将平等慈爱遍及于每一个眷属,则众多眷属自然如云集聚在君主身边,因而能成办诸事。
    《格言宝藏论》中云:“主人经常爱护人,则彼易得自眷仆,如于莲花盛开湖,水鸭亦会自然聚。”确实如此,我们可从历来的大德传记及如今大德的行为中,不难发现每位大德虽然已证悟了甚深空性,但对名言中的念恩报恩仍旧十分注重。如“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等等,报历代传承上师十方三宝之鸿恩,养育自己的父母之恩,所依生存的国土恩,所化对境的众生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2:20 | 只看该作者
    并且经常称赞其各自的不共功德和恩德。尤其是佛恩、师恩、法恩,我们不能人在人情在、人在报恩德,人走则如茶凉,将恩德抛在九霄云外,这不是真正的报恩,从世间的道德及欲今生成就的角度来说,都不能忘记这些恩德。
    如果上师对待眷属无有亲疏远近之分,平等地慈悲眷属,则如莲花所在处蜜蜂自然云集一样,很多贤能圣者都会云集在他身旁,再无需任何方便。正如“桃李无言,自下成蹊”,如当今的法王晋美彭措,未曾以钱财聘请过任何一个人,只是他老人家那片慈心,且不说遍及每个人,甚至不忍心听到狗等旁生的苦叫声,他那犹如日轮的慈光遍及每位众生,故上万弟子云集于他的身边。
    世间的君主若想统治世界,其窍诀就是以平等慈爱之心博爱这个世界的所有人,求乐之心人皆有之,人们自然会像归投众敬王一样,纷至沓来争相归投,还有什么国事不能成办的?所以,君主们应广阅古今中外的历史,重踏先代圣王的足迹,以慈心来善待自己的眷属。
    一切眷属亦应当,拥戴君主如独子,
    眷属享有之幸福,皆源君主之福德。
    所有的眷属也应当像爱护独子一样拥护爱戴君主,因为眷属所拥有的幸福,全都来源于君主的福德。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大家庭中,仅有一个独子,无论如何,其父母家人也是特别爱护他。同理,一国无二主,这唯一的君主犹如独子一样,一切眷属亦当悉心爱护。为何呢?因为整个国土上的眷民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完全依赖于君主,是君主福报的显现。同样,一个穷乡僻壤的喇荣沟里,在法王晋美彭措上师的慈悲摄受下,有七八千的清净僧人,天天能享受佛法的甘露,其主要根源就是上师本身福德力所现,如果没有相当的福德,几十年如一日的清净闻思修的生活肯定难以维持,所愿也难以成办。如今藏汉地国内外,很多地方的住持大德都曾有过很大的发心,并拥有雄厚的资金,欲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但由于福德因缘不够,大多为时不久,便中途停办,大德的事业也因此难以宏展。所以上师是我们的顶戴处,是我们暂时究竟的福德源泉。
    若是世间的君王有大福德,信奉五戒十善大仁大慈的话,上上下下的民众肯定是途歌里咏,国泰民安。反之,君主无福德,今日与这个国家不融,发动战争,明日与那个国家不睦,交兵作战,眷属只得随之卖命,身无一日安,心无一日宁。所以,君王无福民受苦,君王具福民安乐,一切苦乐均来源于君王。
    纵是粗暴之君主,眷属亦应尽力护,
    倘若眼中出现病,不应挖眼当医治。
    纵然君主非常粗暴,眷属也应该尽力护持彼;假设眼中生病,不应挖去眼睛而应尽力医治之,此二者道理相同。
    各个福德因缘不同的君主,他们的性情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君主明智果断,性情温和;有的则性情粗暴,放逸易怒,对眷属也是漠不关心,甚至经常侵犯他人的人身权或危害其生命,使他们感受很大的痛苦。但是无论君主如何乖戾,眷属也应尽心尽力保护他,切莫有谋杀驱逐或暗害的念头。因为国无主政必乱,对整个人民决定无益,再者,会遭来像荆轲刺秦王的后果——行刺未遂,反身家性命难保。这个道理如同我们的眼睛有了眼病,不能把整个眼睛都挖掉一样,而是应当就医治疗,好好保护,以免因一时的疼痛难忍挖掉弃之,之后成了盲人。
    那么,寺院的住持大德有时因遇到刚强难调之众生,难免显现忿怒相,大骂或踢打,但不能因此把他罢课,这样只有自己造很严重的恶业。且不说大德内相续从无嗔心害人,即便是无缘无故地嗔怒,我们也不能有非理之妄念。古德尚有“不以一眚奄大德”,何况是白玉上的些许瑕疵呢?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弟子都应真心敬爱保护大德们。
    一切大臣及法官,应当合法辨善恶,
    若看情面受贿赂,则将摧毁全国家。
    一切大臣及法官们,应当以法合理辨别善恶,如果看情面或接受贿赂,则必将摧毁整个国家。
    对一个国家来说,必须有法可依、依法必严、依法治国、依法处理,如此则关系到大臣及法官们在具体处理国事时,应该合理合法地辨别善恶,再作定案。不能看某人的情面,也不能看高级蛋糕夹着十万元的大红包,而偏袒执事,这样,“上梁不正下梁歪”,层层效仿,整个社会受贿成风,“后门”常开。现在,贿赂者和受贿者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某人上门拜托某事,法官们托词说“看一看,研究研究再说,过两天再来”,他们就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有数,会意为送“香烟”和请“喝酒”,过两天之后,请法官喝上一顿,酩酊大醉,拿着上千元一包的香烟,要办的事也就妥了。大官们长此以往,恐怕“国将不国矣”!
    同样,寺院的大管家,要遵戒律讲因果,对个别真正犯了根本戒必须摈除者,不能因私下送你很多礼品而盛情难却,拉不开情面,就不了了之。这对整个僧团会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一粒老鼠粪会毁坏一锅汤。作为大管家大法师,一定要为僧众着想,辨清善恶,以法惩处,方是应理所为。
    不顾国王重大事,私欲强者若为臣,
    盗贼猎人及娼妓,岂不亦可做大臣?
    如果那些不顾及国家大事、私欲极强的人可以做大臣的话,则卑劣的盗贼猎人以及娼妓,岂不是也可以做大臣吗?
    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理当以国事为重,为人民着想。若将国事置之度外,执意追求自己私欲,全心全意寻求自利,这种心胸狭小鼠目寸光之辈,私囊之徒是不配做大臣的。不然,那些为世人所鄙夷,以邪命而活的盗贼、猎人和妓女做大臣也未尝不可,因为大臣像他们一样卑劣,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真正的大臣若在其位必谋其政,对国事当深谋远虑,对人民样样关心,才是称职的大臣。
    同样,道场的负责人究竟要为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事着想,负责人要发广大利人之心才能令自他积累资粮。暂时要护持整个道场僧众的身心利益,若仅仅是为名誉、供养、恭敬,倒不如自动辞职让他人取而代之为妙,以免徒增恶业。
    一心为国无私心,平等待人即大臣,
    想方设法令国安,私利自然便圆满。
    一心一意为国家,无有私心利自己,平等善待诸民众,此即具相之大臣。彼仅仅想方设法使国泰民安,则其私利因此自然无求亦能圆满。
    合格的大臣自私自利心鲜少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会想尽方法使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其个人的生活、财富、名声等切身利益也会随之圆满。因为我为人人,人人必会为我,也正如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这样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像我等大师释迦世尊无量劫来为利益无边的众生而发心,以六度等种种方便行给予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正因为无丝毫的自利而行持利他,平等慈悲众生的广大善行而圆满了自利证得佛果。
    同样,如今的大德也是循此足迹而身体力行,他们成年累月、日日夜夜为法忘躯,为弟众的闻思及调伏心相续而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很少很少考虑自己的衣食财物,乃至法体也全然不顾。然而,自己的一切也都会无勤具足。反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整日为自己的吃穿四处奔波,却未见得能如愿争得财食。所以,无论是大臣还是大德,只要一心利他,则如“燃薪烧水,炭自会有”一样,自己的一切也就自然圆满。
    一切如理大臣宝,即使仅仅有一人,
    亦利君主事业故,于彼国家尤为重。
    一切行为如理如法像如意宝般的大臣,即使仅仅有一个,也能有利于君主事业,故而对其国家来说彼尤为重要。
    真正懂得法律法规、一切行为皆依世理国法行持的大臣,就像如意宝一样,这样的大臣纵使仅只一人,也足以辅佐其君主的事业。像一人的才智,对国内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际上也会备受世界各国人士的由衷敬佩,这样的重臣宛若君主的臂膀,对国家的存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样,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座下只要有一个出类拔萃的高徒,他的弘法事业就会如烈火熊燃燎原之势,能蓬勃发展起来。如印度大法王座下因为有一位德才福慧兼备的堪布,他处理世事时,以世规安排得极为得当,在僧团内,他讲经说法是一绝,戒律的行持遮止又娴熟,无论什么事,他都是法王的得力助手,使其事业就在世界各地宏展兴旺。像这样具智慧能力的如意宝,对国家和道场来说,是无可代替必不可缺的顶梁柱。
    形形色色贤劣人,尽管口中言种种,
    然从行动可确知,内在具有功与过。
    各种各样的贤者劣人,尽管他们口中能说出各种巧言与恶语,然而从他们的行动中可以确切地了知,彼等各自内相续中所具有的功德或者过失。
    在这个业感世界中,人有贤有劣有智有愚,形形色色,尤其是如今的世人,虽然口诵如流,却是口不应心,智者是不会随便听信其花言巧语的,而会通过实际行动来观察其内在究竟如何。正是依古人所说的“说一百遍,不如做一件事”能让人了知。譬如一个人自吹如何乐于布施,忍辱修得好,但是看到圣者和乞丐时,会闭门或绕道而行,别人对他说“你偷了很多东西”,马上跳起来去找人质对……人的内相续有真实的功德或过患不在于口头上说的如何,而从他的实际行动中可推知。正像《十轮经》中有一个推理说:衡量一个修行人修证如何,一个人品行好坏,不要听他所说的话,只听说话是没有很大意义的。因此,我们平时听到别人的话,不能信以为真,先看说者的行为是否可靠,否则会后悔莫及的。故应从所作所为中得出切实的功过结论,不应听信空口之言。
    是故君主选大臣,应看此人适合否,
    全面观察再抉择,草率任用损国政。
    所以,君主在选任大臣时,应先看这个人是否适合做大臣,通过全面观察后再抉择,若是草率任用一个人,则必将有损于国政。
    古人说:“君主随大臣转,丈夫随妻子转。”因为对君主来说,大臣是他事业的助弼,处理主要的事情还是依靠他。因此君主在选大臣时应观察他的法相,具不具备担任大臣的条件,是否适合做大臣,全面观察后再决定,千万不能不加细致观察随便重用一个人,不然必定有损于国政。
    同样,对弘法道场中主要负责的上师来说也一定要全面观察。若不认真挑选,顺手指使一个人承担重任,自己以后会后悔的。若仔细观察之后再任命,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一旦有某些不足之处,自己也不后悔,毕竟自己尽心尽力了。若因智慧有限,业力现前,也无愧于三宝和僧众,这一点至关重要。
    欲使国泰民安乐,君主如是了知后,
    应当授权予善士,切莫予权与劣者。
    为了使国家泰顺人民安乐,君主在了知如是之理后,应当授权予正直贤善之士,切不可将主权授予卑劣者。
    如是国王真正想利益国家,使之稳定发展,人民能生活安乐,就应先以智慧观察国泰民安的根本所在,之后把大臣法官等各种权力授予行为如法品德高尚的人。因为人有好坏贤劣之别,正如“山有高低不一”一样。若从人中选拔善士担任重大职务,他们能如愿成办君主之事业。千万不要把权力给予那些卑劣愚痴不懂二规的人,这样的人为了某种不良目的,他可能暂时伪装如法的行为,但狗终究改不了吃屎的本性,劣者也是很难改掉他不良的根性,其行为是不稳固的。人的秉性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善良的人,虽然暂时会显出忿怒相或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但实际上,他的本质如纯金一样,无论如何是根本变不了的。但是劣者呢?除了极少数由高僧大德强力加持转善以外,一般来说弃恶从善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君主平时一定要注意,依据《格言宝藏论》等教规来衡量各人,授权善士对君主来说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一切上等之君主,主要虔信行佛法,
    亦勤治国安邦策,令国政如上弦月。
    一切上等的贤明君主,主要是能够虔信行持佛法,精勤于国家安宁之决策,使国政像上弦月一样,不断增上圆满。
    若以君主法规衡量的话,上等君主与一般的君主具有不共的智慧,他会主要以至诚的信心信仰行持佛法,以佛法治国,就像泰国五世国王于宪法上明确规定:从此以后,本国的所有国王总理,必须先皈依佛门,受短期的出家戒,尔后才有资格担任国王总理之职。这样的上等君主昔日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以佛法令国家安宁,从现世与来世两方面利益着想,而精勤于依此制定政策法律,使得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素质等方面犹如上弦月一样,增上圆满。像佛在因地为君王时,以佛法统领天下,所有人民暂时得到安乐,来世也不离正法,真是“往昔诸善王,护世如爱子”。
    同样,佛法道场上高僧大德以闻思修为主,以福德力和智慧力,使整个眷属外不被衣食所困,内不为烦恼所惑,这样如来之家业自然会愈来愈增上圆满。
    一切中等诸君主,着重兴盛福禄法,
    善护自己之眷民,依此国政久稳固。
    所有中等的君主们,着重于兴盛福禄法上下功夫,以福禄善护自己的眷民,依此国政能得以长久稳固。
    中等的君主不能顾及到暂时究竟二利,不以佛法持政,而着重于国民们今生能富强安乐,在政治经济上精进行持。如有些国家改革开放,提倡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使人民生活快乐善护眷民,这些能使政治恒久稳固,有关社会稳定、民族未来利益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可施之法。这些是中等君主的做法。
    作为中等的大德,虽然不能致力于闻思修行,但是,道场也能修建的金碧辉煌,眷属团结和合,经常上供下施等做一些培福之善举,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部分中下根基的人们相应种下福田,生起信心,寺院比较单纯而稳定地维持下去。
    一切下等诸君主,贪财不思民众利,
    犹如烂根之树木,依此国政速毁灭。
    凡是下等的君主们,不为民众着想,唯一贪执财物,就像烂根的树木一样,依此国政会迅速毁灭。
    下等的君主没有智慧,行为不如法,像印度往昔有很多恶劣的国王,根本不考虑民众的利益,贪污国家的财产自己享受。如今某些国家也是因总统贪污闹得很凶,这样犹如根已腐烂的大树,是不可能开花结果一样,居心不良,何谈国政稳固、人民富裕安宁?
    同样,一个道场的住持既不注重闻思修行,也没有能力使僧众和合,不顾道场庄严与否,每日都忙碌于贪财贪名,不念一句咒,不观起心动念是善是恶。这样,头羊向山下跑,羊群也只能随之向下,道场也不可能真正兴盛佛法,这样的低僧小德还不如依止上等善知识做个默默的清众,以免造作恶业。
    暴力惩治诸民众,所获之财供君主,
    昏君依此而欢悦,浊世之人诚可悲!
    依靠暴力惩治民众,以掠夺来的财产供养君主,昏庸的君主依此将生起欢悦之心,浊世的众生实在是可怜!
    浊世的恶君对眷属没有善良的心,行为不如法,从来都是以自己的分别念,今日一个主意,明日一个政策,没有一个可依的治国准则,民众动不动就莫名其妙地触犯了君主手下的高官们。他们也是如同君主一样的性情,常以暴力来惩处那些无辜的民众。历来也不乏此例,长官以蛮横的武力掠夺民众的财产牲畜,剥夺他人的信仰权,横征暴敛,为了自己捞个乌纱帽,把那些赃财贡献于君主,昏庸无悲的君主以此生起欢喜心,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每当耳闻目睹这些,不得不从内心像作者一样悲哀地叹道:“浊世之人诚可怜!”这些无依无怙的人们,他们满心指望君主护持其应有的权力,给予他们应有的自由,然而昏君们却以践踏来满足他们的期盼,是何等的令人心寒!
    同样,作为道场的执事们,不能经常不加言教便以大骂、拳脚相加,或者对财物贪执心强,应给僧众的财物一个人独吞,或者借花献佛,把那些非理获得的钱财上供大法师等,明智者是不会因此生欢喜心的。而那些伞盖下的上师对此会生起欢喜心,真是让人很悲哀。
    人类佛法极重要,正法利益现后世,
    其次权势名重要,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3:25 | 只看该作者
    依此今生享安乐。
    对人类来说佛法极为重要,以正法可以利益今生和后世,其次才是权势名位重要,依此今世可以享受安乐。
    无论承认与否,整个人类社会最极重要的就是佛法,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动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不仅能解决人们今生的精神痛苦财富缺乏,乃至于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问题,以及来世超离生死苦海的根本也是依赖佛法。
    其次,当是无勤中获得的权势名位极为重要,因为依此能令所辖国土或大小范围内的所有人们积福累德。同样,如果一位发心普利天下有情的僧人,又荣获相应的学位,以此对他利众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如法师的号召力肯定胜过不起眼的僧人,法师只要宣说印经有功德、闻思修是正法、放生为诸功德之最……众人都会因为是法师的金口玉言而奉行。若是普通的僧人,不一定有法师信誉度高。所以,不要认为名声不必要,只不过是不必过于执著。如果无勤中拥有名声,即生可以圆满衣食财宝,同时可以借此行持广大的善法。
    于此二者不注重,看重财富乱王法,
    不适合任众生主,勿置高位授大权。
    如果对佛法和名声两者都不注重,仅仅看重财富,乱施王法,这种人不适合作众生之君主,绝不能封他高位或授予大权。
    浊世的恶君,不仅不懂一点佛法,而且极力反对中等君主的做法,也不以实际言行去设法维护自己尊严,根本不顾自己的名声、地位而肆意妄为,对世出世之善行毫无兴趣,只看重财富,一切向钱看,日日增长自己的贪心,由于贪心的驱使,使王法日趋愈下,这样的人,不是名副其实的君主。
    同样,作为法师管家,首先以佛法为重,次要的是自己的名声地位。否则,既与世间人无别,又对道场弘法无益,这种人无论其他方面如何出众,也不能让他大权在握,否则尽管一时道场兴隆,但不能恒久,究竟对众无有利益。因此,我们选举未来的法师时,首先衡量他是否重视此二者,再册封权位。
    无论国王或大臣,抑或地方之长官,
    应当接受合理财,切莫贪图非法财。
    无论是国王大臣抑或地方的长官,理所应当接受合理的财产,千万不要贪图那些非法之财。
    常言道“无功不受禄”,意为没有贡献而接受报酬是不合理的。一国之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一村一落之长官,不管他是何种身份,一定要付出一定的体力或心血,才能接受钱财,不能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或依权强取豪夺,假公济私,同流合污。若是大官大贪、中官中贪、小官小贪,所得的赃财则都属于非法之财,是不能享用的。
    同样,作为道场的住持乃至大小执事,不合理的财物更是不能受用。“合理”即是为常住发心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及用功办道闻思等方面,如云:“食存五观,斗金易化;散心杂话,滴水难消。”否则,每天吃的是信财,每月用的是十方来的财物,都是不如法的。所以,若是自己身语意三门没有闻思修或未为僧众发心,千万不要借助名位而额外受人供养,这是戒律上也遮止的。
    人中显赫之高位,纵以黄金亦难买,
    任何身居显位者,皆是君主所恩赐。
    凡是名声显赫的高位,纵然是黄金也是难以买到的,不过,任何一个身居显位者,都是君主的恩赐。
    对提拔自己为高官的君主应该作感恩戴德想。因为世间很多富豪,财富犹如多闻天子,而难以买到一官半职;再者说明是君主对自己的信任,同时对提高自己素质有一定的利益。如有的道友被大法师选为法嗣或管家,很多人会赞叹羡慕,别人拿珍宝黄金也求不得,并且以此对自己在各方面有很大促进,自己在言行中会严以律己,反观自心。若是借此名誉行讲经说法放生等一切善法,将是一个很大的助缘,借此能救护很多众生的宝贵生命和延续很多佛子的慧命。若是想到这些功德,内心就不由自主对此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和感恩心,正如俗语中所说的“乞丐念观音心咒——一举两得”,自己得到钱财,积累资粮,施主也得到功德,同理,身居高位者借此自己能积功累德,他人同沾利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感谢君主。同样,古来世人有许多君臣之情胜过父子,就是大臣始终鸣谢国君对自己的提拔之恩而肝胆相照,相敬犹如父子。一些没有智慧的人,不要只看到为众人做事是一种压力和负担,而应心存报恩,以认真负责回报君主之鸿恩。
    于饥饿者食为重,于富裕人宝为重,
    于高尚士地位重,故当维护彼地位。
    对饥饿者来说饮食至为重要,富裕的人则是以宝为重,而高尚之士以地位为要,所以应当维护自己的地位。
    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各人的业感不同,故而各自的所需皆有差异。如有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见到饮食,就饥不择食,饮食对他来说十分需要。就像有些年长的老人在饥荒年景,吃白土啃树皮,甚至看见糠糟之食也不顾一切地饱餐一顿。我们读中学时,中午的最后一堂课,肚子在咕噜咕噜地叫,心里一直意幻饮食,放学后,迫不及待地往回跑去吃饭,这是饥饿者最迫切的头等大事。
    而富裕的人虽不为饥渴所困,但他对财富非常重视,对珍宝特别贪执,有一种多多益善的不共心态。正如藏族谚语云:“富人财越多越贪,牦牛草越多越贪。”然而高尚士对前两者都不那么重视,却对自己的地位极为注重。有了地位必定要处理很多人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自己能从中渐渐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见贤思齐,见劣戒己,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积累资粮。可是很多人没有依止过善知识,根本不明白这个道理,恰恰与此相反,非常讨厌地位,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真正的修行人,像噶当派的格西一样,终身修持四依法;要么是低劣的种姓,希望自己不当权,这不是高尚行。
    获得职位当思维,如何方能利他众,
    应当生起布施心,切莫产生掠夺意。
    如果获得职位时应当思维,究竟怎样做才能利益他人,应当生起布施之心,切忌生起掠夺之意。
    如云“若在其位必谋其政”,也就是说获得了任何一个职位,必须要负起职权范围内的责任,始终保持一颗利益他人牺牲自己的大布施心,不能借权掠夺他人的衣食钱财,剥夺他人信仰自由等人身权利。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对于世间人来说大权在握之际,应该想方设法直接或间接给予自己属下钱财、食物、乘骑,如世尊在因地为义成王子,布施钱财妻子儿女。对出家人来说,获得法师位之后,应尽自己之能力对众生传讲相应的教法,乃至救护有情之生命,满一切众生之愿,作其怙主。发起无上悲心,以忘我的精神饶益众生,若是依仗大权,贪污豪夺他人的所得,那是极为不人道的。
    一切处于高位者,倘若如理护他人,
    不拢食财自然集,即使无财位亦稳。
    凡是身居高位者,假若能如理护持他人,虽然不刻意聚拢财食,财食亦能自然聚集,即使得不到财产,地位也会很稳固。
    宗喀巴大师云:若以大慈大悲心,善于护理自眷众,虽无刻意求财物,彼亦自然能聚集。世间的财富犹如夏季的彩虹,虽然悦意,但愈求愈远,始终不能得到,但有一个窍诀不求它会自然聚拢来,那就是好心好意利益别人。为了使他们不造恶业,对他们开示一切法要,解开他们内心的迷网,无勤中他们会以多种钱财食物来报答你的恩德。如果自己从不教他人断恶行善的法要,没有任何福德资粮,却一心钻在钱眼里,也不一定能如愿。若是一心一意为众生的利益奔波劳累,即使得不到钱财,也不会失去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而某些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只有一颗求财的心,到处去攀缘找钱,致使很多行为极不如法,这样很多人对他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如今许多人不想利益他人,日夜想求财,结果所求之钱财名位都一无所获。想得到钱财、求得高位最佳的途径便是如理护持他人。
    是故地位显赫者,应于如理如法中,
    全心全意唯考虑,利国以及君主事。
    所以,身处显赫地位者,应当于如理如法中,全心全意唯一考虑有利于国家和君主的重大事业。
    所谓的如理如法,即是合于世间之理,遵照出世之法。作为上师的弟子,承蒙上师恩赐,自己身处高位,此时应尽心尽力弘扬佛法,救度无怙的可怜众生,为成办上师的事业助一臂之力。这样一心一意为集体着想,无勤能满足自己的钱财名誉等各方面的所愿。一般来说,高位者在未就职之前为大众的利益考虑的较多,但由于无始以来的我执深重,一旦任高官之后,渐渐转为自己求名求利,往往很多人难过金钱关。因此,无论现在未来经常以此论作为明镜,反观自己的身心,就不至于行为不如法,同时,因为一心利他而圆满自利。
    如法而行君主前,彼之一切亲属眷,
    勿以种种偏执心,进行非理说情也。
    在如法行持的君主前,他的一切亲友眷属,不能以种种偏袒执著之心,去为别人非理说情。
    当君主在依法处理某事时,其中比较麻烦的就是自己的亲友眷属为彼说情,扰乱君主的心。此时,君主不能仅看私人情面,接受不合理的意见,一旦大家共同决定该惩处的人,还是应照章办事,眼光放在整个国家的利益上,为长远着想,假如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处理事情时是很难摆平的。而作为君主的眷属,一般不要干涉君主处理国事,要理智地为君主着想,不能以偏袒之心,置君主与国家不顾,一味地袒护某人,提出无理的缘由,故意为难君主,这是不应理的做法。
    同样,在一位如法如律行持的上师、管家前,不能因为自己对某人有执著而前去非理地求情,这对他不一定是有利的帮助,或许以后恃仗有人求情而更加放肆。所以,君主的亲眷不能乱求情,君主也不能乱慈悲,对他们的请求一定要详细分析取舍。
    纵使上师或父母,若提非理之要求,
    君主向彼解释清,切莫开许违法事。
    纵然是自己的上师或父母,若是提出非理的要求,此时君主向他们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是他们而开许违法的事。
    君主对待不可违逆的上师和父母所提出的非理要求,只能是耐心详解,不能随顺他们而违越超章。如某人确实严重地违犯了国法,依法必须打入监牢,此时国师或父母前来要求释放,那么君主一定要明察实情,对其非理的提议一一解释清楚,把国法的规定、罪犯造事的原委、对国家人民的利害等等多方面详加说明,让他们口服心服,不能碍于情面开许那些非理的要求。若是通达事理的人都会纳受的,因为大国之内,国法有国法的尊严,国王有国王的治罚,国家要维持下去,就要有奖惩的准绳,不能违法胡作,乱法治人。不然,以后类似的事情出现时是很难处理的。一般来说,上师父母各有专职,不应插手与自己无关的政治问题,只能有合理的进谏,不能有非理的要求。
    同样,住持一个道场,处理人事时,只要按照戒律和道场规定去执行,应该让不同的忏悔者必须忏悔,不能碍于上师父母非理要求而从宽处理,只要向他们解释清楚即可。大君主判断处理事情,只能依法依理,不能依人依情。
    不违法律与法规,应当尽己之所能,
    饶益亲戚及眷属,满足彼等一切愿。
    在不违背法律与法规的基础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饶益亲友和眷属,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
    国王满足自己亲友眷属的愿望是天经地义的,但必须合情合理,首先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不能非法赐予其权位,将他人之厚禄据为亲眷所有,只能从自己份内私人小金库里取给。再者,不能相违于世规和出世之规,授权时必据其真实的德才,予财时必慎于是否符合因果。对这两条不能不管不顾,私情为重,只顾满足私欲,不顾法律法规,而应在不违二者的情况下,尽力以衣食和佛法满足他们,尽心饶益他们。毕竟他们与自己有一定的因缘,不能不睬不理。虽然不能全部满足,但应在一定范围内尽己所能尽力而为,也不失为美德的体现。
    凡与君主协商者,莫言私心偏袒语,
    如理呈禀自所知,好坏取舍诸事宜。
    凡是与君主协商要事的人,切不可宣讲私心偏袒的语言,应如理呈白禀告自己所知的原委,君主据事情的好坏,取舍都很方便。
    凡是与君主协商任何事情时,目的都是协助君主将事情切实地安排妥当。这就需要下属们以无私的心老老实实把自己的所知呈禀君主,即便是汇报与自己关系不太融洽者的人事,也不能夸大事实,偏袒另一方。做人应是公归公,私归私,不能以公事报私仇,这是卑劣的小人之举。并且不切实的反映情况,会对君主的抉择取舍有不良的影响。现在,很多人说话是很不真实的,围绕自己的利益或袒护亲友,对某事不满便随便托词找理,这是很不应理的。
    尤其是对待自己上师的问话,在询问有关取舍之事时,身边的人可能会由于智慧有限,所言不一定顺耳,但绝不能隐瞒事情的真相,也不必夸张,原原本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如实禀上即可。这样上师可以根据实情,是好是坏都能如实取舍,作出最适宜的决定,众人会很服气的。
    君主奉为国师者,应深思维慎考虑,
    令彼君王现后世,获得安乐之方法。
    君主敬奉为国师的人,应深深地思维谨慎地考虑,能令君主现生及后世获得安乐的方法。
    历来凡封为国师者,都具备戒律清净、智慧超人、传承清净、处事老成等方方面面的功德。身为国师,应放下自己的一切,时时刻刻深思:国王今生后世的安乐全依赖于我,我应想方设法善导他现生立行佛法,如为使他今生事业圆满成办,教他修什么法、供什么护法神等,为使他来世安乐,教他行持善法,断除恶业,以佛法治国。佛法是现来安乐的源泉,像历史上的大唐及佛国藏地雪域的君主均有国师,依此君主不会造极重的恶业。
    君主若持非法行,应当告之此非理,
    于诸一切合法事,尽力而为令彼行。
    君主若作非法行时,国师应当敬告他此乃非理之行,对一切合法如理之事,尽力劝他奉行。
    君主虽然身居高位,仍是如常人一样有贪嗔痴等烦恼,难免平日中会杀生、邪淫、妄语、饮酒等,行持一些非法恶行。这时若君主信奉佛法,一时沉迷于非法行,国师应当告诉他:“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莲师入藏地对藏王赤松德赞亦有如此教言。汉地的清凉国师,对当时的皇帝也有很殊胜的开示,如令他修复佛塔、供养僧众、行持佛法,尽力使他行持有益的善法。如今的君主们在人规世间智慧方面还是相当不错,若再有国师的循循善诱,肯定会不亚于先代的君王,但愿君主们有国师作自己的先导。
    除非死刑惩罚等,少数不违正规外,
    一切世间法律事,上师切莫托情也。
    国王对犯人处以死刑,以挖眼断手等酷刑,还有少数合于正规的事情,上师可以劝阻,除此之外,一切世间法律之事,上师不要经常于国王前托情。
    在《百业经》及佛陀的传记中都有这样的公案,以前,国王正对犯人处以死刑,佛陀率其眷属前往劝阻,尔后国王释放了犯人,犯人于佛陀教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如果一个国家判极刑的人数过多,并不是很好的兆头。在西方文明国度里处死刑者极少,甚至像缅甸国家明确的规定从不对任何人判死刑,最严重的判决是无期徒刑,这从佛法角度来讲也是开许的。另外,若有少数不违正规的事,有必要特殊开许的,国师亲自出马劝谏是可以的,国王开许也不违法规。如果国师天天去皇宫要求把这个人放了,那个人不要治罚,如是屡屡求情,是不应理的。因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若不对那些野蛮恶劣的人予以相应的治裁,整个国家肯定会因此遭受损害。所以,国师当尽力做好份内之事,不要于国王前非理托情。
    上师严厉对境故,违其教言不应理,
    彼若多次提要求,亦成君主为难处。
    上师是严厉对境的缘故,违背其教言是极为不应理的,所以,上师若多次对国王提出要求,亦成为国王的为难之处。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上师是严厉的对境,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4:30 | 只看该作者
    国王也是毫不例外,违背上师的教言或生嗔恨心都会遭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国师不能对大小如麻的繁琐之事样样过问,对国王强加干涉,这时国王不做国事也不行,违背上师之教言更不行,前面是悬崖,后面是深渊,让国王进退为难。所以上师安住于自己的宝座,过问有关佛法方面的要事,就完事了,不要命令国王今天放宽政策,明天重制法律,后天将犯人统统释放,简直让国王骑虎难下,不知如何是好。国师应精进于自己的修行,常常加持国王及眷属行持如法就可以了,不要成天以区区小事亲临皇宫麻烦国王,否则终有一天,国师之位也恐难保。所以,国王与国师各负其责不必互相牵扯干涉,安和相处。
    是故上师护君主,君主亦能敬上师,
    今生和谐又吉祥,来世亦将享安乐。
    所以,上师尽心尽力护持君主,君主也能敬重上师,今生彼此和谐,诸事吉祥,来世也将享受安乐。
    君主只是以往昔的因缘,一时统领四海,但他毕竟是一介凡夫,他的见解行为决策方案只是分别念,很容易坠入深渊中。作为上师,从大慈大悲心出发,君主的行为极为违背二规时,国师一定要以智慧对他明智地保护。这样国王会少造很多恶业,为此他也会十分敬重自己的大恩上师。像某些国王若是上师驾到,他会立刻下宝座合掌恭敬顶礼请安,平日也会供养恭敬,彼此敬爱。国王今生的一切事情因此得以吉祥圆满,整个人民因依止这样的国王,今生幸福美满,来世可以享受人天福报,也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如往昔的镜面王等,依止国师令人们广行善法,而得安乐的果位。
    君主所慈任何人,彼亦一心为君主,
    成办一切有益事,言说君主慈悯我。
    若君主对任何人都慈悯,他也会一心为君主着想,去成办一切有益的事,并言说是君主对自己极为慈悯。
    高高在上的国王必须对下属各阶层的人慈悯,他们才会诚心成办对国王有益的事来作报答,无论是哪一条战线上的人,都竭尽全力为国王效劳,并且言说君主仁慈悯念于自己而毫无怨言。
    同样,若一位大法师以无上菩提心善待所有的人,他足下的弟众也会不顾一切地协助他去成办弘法事业。凡是有利于自他的传法、放生、著论译经等诸事,无论是谁来阻止造违缘,自己也会全然不顾,坚决去成办。而且,能从中深刻地体会到法师对自己的深切慈悯之心,口中也不由自主地如是赞言。所以,仁慈的君主将赢得下属们真心诚意地顺从自己,全心为自己为众人效力。
    提出种种己私事,致使君主行非理,
    此人无有惭愧故,君主知后应舍弃。
    若人常在君主前提出自己的私事,使君主行持非理之法,则彼无有惭愧,君主了知后,应当舍弃他。
    君主应时时观察自己的行为,以及眷属谈话禀陈事情时的动机,是否是为国为民为君为臣着想,是否在兜圈子为自己的私事开脱,企图能打动君主的心,使君主随行非理之事。此时君主要稳住,不能随转趋向非理,自己要长头脑,明白取舍,不能随顺这种人。因为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有愧于自心及羞惭于他人,背理弃义。不管这种人如何吹风,国王都应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确知其实属无惭无愧者之后,不要再重用他。
    同样,凡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修行人,他人在要求自己协助其做私事时,不能因为他的美言和情面而随之作非法行,要有甚深的定解,不要亲近摄受这种无惭愧之人,否则,久之易随其行持非理之事,直接或间接遭到种种诽谤和挫折。很多具相大德在摄受弟子之前,最先询问的就是具不具足惭愧心,对这方面非常重视。所以,若是这种无惭愧之人,便应舍弃不加摄受。
    相续清净如纯金,君主及其眷属众,
    应为护佑诸众生,详阅正教法规论。
    相续中清净得犹如纯金一般的君臣诸众,应该为了护佑一切众生,而详阅内道正教法规论典。
    我们应时刻内观自心,若内外都无杂染,像纯金一样极为清净,这样的君臣会经常饶益有情,若是内相续含有很多私欲名利的杂质,就很难利益很多众生。如今大多数人是含多种“元素”的杂矿厂,口是心非利欲熏心,正如一位高等学府的大教授曾三番五次地呼吁:“……用脑要卫生,用脑有卫生……”意为极力警诫世人打扫心灵的肮脏物,做人不能太虚伪。世人往往为了自己,什么事都能捏造出假象,虽然他们没学过宗派不了知世间的一切是假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假的。基本的世规一无所晓,还自以为聪明过人,哪里谈得上护持众生的身口意三门?所以,真心为护佑众生的君臣们当阅正规诸论,依之如法执政。
    同样,真正的大德们相续如白玉无瑕,除了利益众生以外任何事都不会忆念,不像某些冒牌的“政治和尚”、“经济方丈”,口头上说得堂皇,实际上打着众生的招牌,把钱揣进自己腰包里。然而如法修行人,内外都是透明清净老实的修行人,为了将天下的苍生从无明愚痴邪见中解救出来,经常安住一处,恒时学习如宝灯般的教典,以及人规教言论典,如理如法地护持众生的身语意及其相续,使其与论典正规相应。
    如是具福之君主,以智观察诸人士,
    具德眷属妙庄严,如芸香树高耸立。
    如是具足福德的君主,以自己甚深智慧观察各个人士,具德眷属极为庄严,就像芸香树般地高高耸立。
    如云“福至慧启”,意即极大福报能开启智慧。当然,具有宿世福德的君主本身具有超人的颖慧,不是以分别心来枉断一个人,而是以智慧来观察很多人,他要详细观察各人的智慧、性格,看何人适合做大臣,谁人堪能担任文秘等,这些具足各有所长的眷属们,对君主来说非常庄严。像我的上师如意宝向来都是以智慧观察眷众,定期整顿僧团,将那些不如法的少数人全开除,目前,本学院之所以是南赡部洲的庄严,就是因为住持学院的上师是具福德的仁者,以其无漏的智慧摄受了数千名贤善眷属,聚拢在他智慧的百花园里,弟众们的莲蕾在他的慧日遍照下,争芳斗艳,他自己犹如参天的芸香树一样,高高耸立于百花盛开的莲园中,为世人所瞻仰。
    倘若具有贤眷属,纵是卑者等胜主,
    君主眷属若皆善,则能肩负广大地。
    倘若拥有贤善之眷属,君主纵然是卑者也会因此等同于殊胜君主。如果君主眷属都极贤善,则必定能肩负起广大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并非所有的帝王都是具有殊胜的智慧和福德,其中有些慧卑德劣者,也会因为自己属下极为贤善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又有王臣均是贤士善者,如盛唐君主李世民其本人非常英明,加之王朝中属下有魏征等正直群臣的鼎力相助,使整个大唐从政治、经济、文化极盛一时,出现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同样,历来僧团教内有些人因其有高德而人们把其奉为明师,有些师徒皆为圣贤,使僧团极为兴盛。
    君主一人难抉择,世界人民之贤劣,
    若摄贤者为眷属,则诸眷民皆成善。
    君主仅是一个人很难抉择世间所有人的贤劣,如果能摄受贤者为眷属,则眷民们都会转向贤善。
    原颂中的“世界”,仅指国王所统领下的领域。对这众多的眷民他们的贤劣善恶究竟如何,仅凭国王一人的智慧去了解抉择那是很困难的。国王虽然有不共的威力、福报和智慧,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有大臣将相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正像俗语说“独木难成林,独柴火难旺”,如果国王将各有特长和能力的人全都集在一起,共治国家,使所有的眷民幸福安乐,那仅仅是举手之劳的小事。
    同样,一个道场几千人,不可能上师亲自去了解每个人的品行修学,只要他手下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各负其责,分管一片,则整个僧众都被管理得规规矩矩,大家都高高兴兴地为道场的振兴、众生的利益各尽所能,整天会法喜充满,乐在其中。所以,君主手下摄受的全是贤者,则对其成办事业与利益大众是极为关要的。
    君主善护眷属众,眷属拥戴彼君主,
    同时可使全国家,充满幸福与安乐。
    君主善护自己的眷属,眷众则拥护爱戴自己的君主,同时可以使整个国家的民众充满幸福,生活安宁。
    历来帝王打江山治国家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看来人和是关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要上和下顺,自然会充满安乐。这首先必从君主做起,君主要以大悲心真实地为自己的眷民着想,制定上好的国策,强化国家的实力,使他们今生不受余国的欺凌,不造恶业,来世也能享受安乐。眷属应对仁慈的君主唯命是从,积极响应君主的号召,大小事情,凡是君主之命立刻去执行。这样君民互相拥护,上下相敬如宾,其乐融融,事情就很容易圆满成办,国民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今生安乐,来世享福。
    同样,一位大慈大悲的上师悉心护持弟众的身口意,善调彼等的自相续,每天教导他们如何持戒,关心他们的生活,日日不断讲法,在闻思修佛法等方方面面详作观察,细加熟虑,一心扑在弟众今生来世的利乐上。弟众因在上师的慈光下精勤闻思持戒,视上师如佛,恒作顶戴,昼夜六时恒作祈祷,凡上师吩咐之事,宁舍生命也尽力成办。这样整个道场师徒同心同德,竭力为度众生的事业共同努力,广天下的众生也因此共沾法益,享乐无尽。
    第六品 观察作法
    宣说方便幻化经,明曰主尊大菩萨,
    示现调伏外道相。真实语者佛陀前,
    猛光国王询问言:一切国王诸君主,
    应当如何护众生?此经所说诸意义,
    于此论中明宣说,诸君主当敬谛听!
    在《宣说方便幻化经》中宣说了:主尊大菩萨于示现种种方便调伏外道时,有各种不同的做法,现多种相,此时,猛光国王在具足真实语功德的佛陀前,请教问道:至尊佛陀,所有的国王及各个君主,应该如何保护众生呢?具体处理诸事该怎样如理行持才对众生有利?以此询问之缘起,佛陀应时为众等宣说此经,其中所宣说的各种意义,在本论中作者已作了广泛明白的宣说,是故,各位诸大君主应当于此时恭敬谛听!
    所谓众生即五蕴,四生所摄诸有情,
    五大所摄器世界,护众方法有二种:
    各自业力而护持,君主保护诸众生。
    所谓的国王,他应保护众生和国境,众生即是五蕴和四生所摄的一切有情含灵。这些有情先有蕴执,再有我执,以我执起惑造业,而流转轮回。如《宝鬘论》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四生即湿生、胎生、卵生、化生这四生所摄之含灵,这些全涵盖在国王所保护的对境中。但很多君主仅仅将人作为所保护的对境,其余的很多众生却忽略了,其实它们与人一样有苦乐感,需要帮助保护。像先代帝王们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他们非但保护那些有能力的人,而且保护牦牛等家禽野兽;同时,对那些无情的地水火风空五大所组成的器世界也应保护。否则,整个大自然界会失去生态平衡,如水土流失严重、破坏防护林、风沙大、污染空气等等,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旱涝虫灾、无名怪病等,故应了知器情世界均是保护的对境。护众方法有:一种是藉各自宿世的福德善缘力而自护,另一种是依靠君主的各种善巧方便而保护。
    初如北俱卢洲者,以及初劫之人众,
    具足受用无贫穷,相互无争无损害;
    此为以自业所护者,就如北俱卢洲的人,《俱舍论》中有如是讲述:北俱卢洲的众生以前世的福德现生具足一切享用,庄稼自然生长成熟,不需耕种,人们之间互相没有任何不悦意的言谈。初劫时,人们个个自身具光,无有争论,以自生的自然香稻为食,人们的安全等皆不需借外缘保护,而以自己的福德力自护,也没有国王领导人们,想法脱贫致富。他们本身具足受用,根本不会感受贫穷之苦,从来不会因财产等生活所需品而产生纠纷争斗互相损害,根本没有口是心非,表面和蔼可亲、内心恨之入骨的现象,完全生活在自在、祥和、安乐、怡悦的环境中。
    贤劫之时人类众,孝敬父母行善法,
    虽未安立诸国王,然靠各自业享乐。
    颂中的“贤劫”指初劫之时,时际贤善,而非具斗争的浊世,不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贤劫,因为还没有到浊劫增劫,不是一劫、二劫中最初之劫。这个贤劫是最好的劫,那时人行持善法,尽力奉养父母,顺从其意,恪守孝道,将父母视为至尊的恩德主,没有任何做十不善业的。不像现在的人把父母视为怨敌,把老父老母赶在楼下蜷曲弯腰,无奈地熬着那难耐的晚年,自己却安住在装潢富丽的高楼大厦中。此劫的人们虽然从不安立国王、选举总统,仅靠他们各人的善业自然能保护边疆不受任何人侵犯,整个境内的众生都平等地享受天伦之乐。
    除此二种护持外,称为君主护众生。
    此又分为转轮王,大国王及一国主,
    小国君王四种也。????????
    除了上述北俱卢洲人和初劫人以自己的福德能自护以外,其余的众生都需依靠君主来护持。君主又分为四种:转轮王、大国王、中等国王、小国君王。最先整个众生都依靠转轮王保护,后来分成几百个小国总由一个大国王来保护,像古印度就是一个大国王统领几百个小国。还有中等的国主,统辖几个小国者,又一州一郡一县都各自为政,诸侯称国,统领者是小小的一国之君。
    其中主尊金轮王,人寿八万时出现,
    赐予诸众胜灌顶,胜伏边境四大洲,
    自处十善法道中,是故奉行诸正法,
    令他行善即法王。????????
    转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种。《明镜史》中对金轮王具足的福报、出现的方式有广述。此金转轮王,于人寿八万岁时出现,以其自身的福德使众生获得殊胜的灌顶,能胜伏统摄南赡部洲、北俱卢洲、西牛货洲、东胜身洲四大部洲,他自己恒时行持十善法,断绝身三口四意三的杀盗淫等十不善法,以是奉行一切正法,同时教人广行善法,这是真正的法王。
    彼具七种轮王宝:能胜诸方之轮宝,
    胜骑稀有白象宝,殊胜嬉乐玉女宝,
    照明资具胜珠宝,具足受用施主宝,
    智勇双全大臣宝,顺利行程绀马宝。
    转轮王具足七种殊胜的轮王宝,以自之福德而显现。轮宝是转轮王在皇宫上祈祷,即从东方升起的轮宝,轮王和眷属可以乘坐轮宝任意到四大部洲等所欲之地。正如以前的圣者丹增意吾布美与其眷属共坐轮宝上,任去四部洲广施佛法,深受各洲的欢迎。白象宝是轮王具有的六牙大象,它具有一千头大象的强大力量,所向披靡无不获胜,凡是轮王所不能摧毁者,皆以此大象助其威力而成办。玉女宝是轮王的妃子,她不是普通的女人,相续中不存凡夫俗女的贪嗔痴嫉慢五种过患,轮王见之即能生起欢喜心,对轮王一颦一笑即能令轮王生起极大的乐受。照明的胜珠宝,它能发出八万由旬的宝光,赐予四部洲众生所需的一切财产,令他们财富资具满足享用无穷。施主宝的福报非常大,犹如多闻天子,若是轮王要求他赐予整个三地众生财富,他便可以瞬间把大地变成黄金。大臣宝智勇双全,非常英勇,轮王若要降伏某个敌人,只要他拿出弓箭向对方一指,敌方已是魂失魄飞,立刻被伏。绀马宝非一般的骏马能相比,只要它乐意,一天中便可绕南赡部洲三圈。这七轮宝完全是福德所能现前的,若手捧此七宝谨作供养,功德极大。但如今我们没有轮王的功德不能现量以此供养,但可意幻供养,也是有很大的功德。
    诸转轮王所统辖,一切地方如何护?
    既无外来侵略者,亦无与之抗衡者,
    既无严重损害者,亦无兵害惩罚迫,
    无三非理以正法,不堕偏袒平等护。
    各个转轮王所统辖的一切地方是如何护持的呢?他的护持方法外无需防犯侵略者,内无需担心与他作对的小人、灾难等祸殃。不像如今的国家,互相侵略,驻军边疆,虎视眈眈地注视着邻国的动静,而是真正的国泰民安,根本不会出现七国共敌、八国联军共同出兵侵略一国的现象,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