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与佛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7-1 19:38
  • 218

    主题

    640

    帖子

    8734

    积分

    论坛元老

    周正道

    Rank: 8Rank: 8

    积分
    87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7:2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李嘉诚与佛教

      事业辉煌的李嘉诚夫妇是众所周知大慈善家和学佛居士。他曾捐资三千几百万港币建立“李嘉诚护理安老院”,该院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占地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可收容几百名老人在此接受护理和安养。在该院建设过程中,李先生特委派李嘉诚基金会的高级职员、计划经理、办公室经理、高级秘书等专职筹划,使该院在短时间内建成启用,许多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李先生在香港和内地也广种福田,常常捐助上亿元的巨资,用来做造佛像、修寺庙、造桥铺路、兴办教育、支援医疗、赞助科研、弘扬文化、赈济灾民等等慈善布施。号称世界第一的香港大佛,李先生是一大功德主。

      他的夫人也虔诚信佛,临终遗嘱,后事按佛制办理,李先生及家人一一遵嘱,助其往生。

      请记住李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港台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贵的内在必然联系,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举止是佛菩萨的特色。事实也证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业才能兴旺,社会才会祥和。1、梁武帝与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虔诚事佛,以佛法治国,并拜法云、云光、宝志三大高僧为师。他的皇后虽然美丽,却嫉妒心强,又诽谤三宝,年青时即已死去,堕为巨蟒,因此托梦给梁武帝请求超度,梁武帝依据佛经著成十卷忏法(俗称《梁皇宝忏》)。
                         又在造完水陆大斋的仪轨后,梁武帝手捧仪轨跪在佛前,极其虔诚地祈祷:若仪轨合乎圣理,则使佛前灯火不点自明,否则灯火仍旧黑暗。说完拜下,刹那灯火通明。
                         又梁武帝在惠约禅师前受了菩萨戒,当时向禅师顶礼时,请禅师向外保密,于是禅师也合掌入于净瓶中,后又化为五彩云朵而出,禅师也请武帝向外保密同。
                         梁武帝坚持日中一食,并从大乘菩萨戒出发,发心断除酒肉,并昭示全国僧人都断肉食素;使素食成为汉地佛教流传至今的一大优秀传统。
                         梁武帝还三次舍身寺庙,讲经说法。
                         2、白居易与佛教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乐府体”诗风,他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为香山居士。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请教过鸟巢禅师,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未必了解其意。”
                         到诗人晚年老眼昏花,看经书很感费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一生从政,虽然信佛十分虔诚,也做了不少善事,但还是浪费了许多的光阴,于是他发愿以后不再吟诵诗文,而一心一意地来学佛,念阿弥陀佛。这样即使有许多的达官贵人来讥笑,仍不管他人的任何看法和闲言碎语,只是老老实实专心专意地来念阿弥陀佛。他在脍炙人口的《念佛偈》中是这样写的:“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
                         3、禅悦的诗人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兼善于属文、作画,同时对音乐也十分精通,他在朝廷里所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就是大乐丞。
                         王维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他赞扬蔬食可以养护人的慈柔清净的志趣,可以有益于澹泊物欲,怡性安神。对那些也有兴致尝试过退隐生活的人,但却因口腹之欲而捕兔钓鱼的行为表示不满。王维铁素食选择是与他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紧密相关的,他相信仁德博厚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宇宙苍生本来可以各得其所,相敬相和。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不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世尊称许的大居士。王维既以维摩洁作为自己的名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王维一生遍访名憎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并得神会之认许,托他作《六祖能禅师碑铭》,该文后来成为研究禅宗史的重要史料。
                         王维不仅栖心于禅门之参赛究,也曾留意于摄机最广的净土法门,留下了一些非常珍贵的称赞净土的文字,如《画西方阿弥陀变赞》、《西方变画赞》等。
                         安史之乱后,晚年的他更是苦行斋心,“不衣文采”,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可以说是万缘放下,唯以佛法自励。临终正念分明,又甚从容,可证他平素修持之功确实非比寻常,令人赞叹。其一生与佛教的殊胜因缘及对于佛学义理、特别是禅学的深究亲行,可称是一代诗人中之绝唱。
                         4、岳飞与佛教
                         (1)出家未成  千古遗憾
                         民族英雄岳飞驻军江州期间,常到庐山东林寺礼佛参禅,并特请该寺住持高僧慧海上人,二人论佛谈禅,来往密切。由于经常置身于晨钟暮鼓的佛家道场,便萌发了出家的念头。他在《记浮屠慧海》一诗中表明了“归休终作赤松游”的愿望,即告诉慧海上人,他打算抗金复国之后,与僧衲朝夕相处,终生参禅问道。可是正当他意气风发、所向无敌的时候,却被秦桧一伙陷害身亡,终成千古遗憾。
                         (2)岳飞遇难  道悦西归
                         北宋末年,金人入侵,岳飞大破金兵于朱仙镇,欲直捣黄龙,不幸遭遇秦桧假金牌回召。班师路上,岳飞顺便到长江金山寺拜访道悦禅师。禅师对岳飞不要回京,就此出家免是非。岳飞一向忠君爱国,谢绝了禅师的好意。临别时禅师送他一首偈:“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回京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将其父子下狱。到临别时,岳飞才悟出道悦禅师的一片天心:那年是十二月二十九过年(岁底不足),同时天降大雨(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就是秦字。父子在狱中听到雨声,知道大难临头,果然被斩于风波亭。
                         秦桧得到岳飞临刑前曾发出“未听道悦和尚一句劝”的感叹,便大怒,派何立前往捉拿道悦和尚。老和尚在何立到来之前,从容留下一首偈:“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写完,即刻端坐圆寂。何立见状,无可奈何。
                         5、戚继光超度亡卒
                         明朝抵御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军营里或行军途中,每天都不间断地诵经学佛。一天晚上梦里,他部下一个士兵对他说:“大帅,我已阵亡,请求为我超度!”戚将军到兵营中查问,果然此人已为国捐躯。戚将军选择夜深人静之时,认认真真地诵念《金刚经》,回向亡卒。结果,亡卒来托梦,对戚将军千恩万谢,说他已得到超度。
                         6、林则徐忙中不忘“日课”
                         林则徐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
                         林则徐从小即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后为了生计,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并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邀任司书,后遇福建巡抚张师诚,深受赏识,在其幕府辅佐四年。由此社会阅历渐广,看到港口厦门等地社会风气败坏,嫖窃成风、鸦片走私及吸毒现象严重,深感厌恶,并寓志治理。由于他清廉干练,兴利除弊,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夫”。
                         当年福建民众多数奉佛,如闽巡抚张师诚奉佛尢谨,曾辑《迳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深受其影响,在他23岁时,曾手书当时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他即使公务再忙,每天都要不间断地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佛诵经,坚持“行舆日课”。在《林则徐日记》中还可以查找到不少他供佛礼佛、求佛祈雨、写经赠友、忌日持斋、兴办佛事的记述。
                         林则徐的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儒、佛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表明我国丰富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提升、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
                         7龚自珍的学佛因缘
                         龚自珍是对中国近代思想风气影响甚深的一位人物,他21岁开始“究心经世之务”,28岁师事今文经学家刘逢禄,习《公羊春秋》。他与林则徐、魏源等结识,以公羊学抨击时政,倡言变法,是开晚清一代议政风气的杰出人物。近人大都知道他归信佛教,并崇尚开台宗。然于其信仰之深,历时之久,以及对其一生影响之巨,却几乎并不了解。
                         龚自珍小时候随他父亲居住在北京法源寺陈附近,经常入寺玩耍,耳濡目染,增长了佛学的知识和兴趣。他正式学佛,大约是从他29岁时开始的,是由清代著名居士彭际清的学生江沅引进的。江沅是晚清经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他们两人曾协力重刻《圆觉经略疏》同,重辑《六妙门》,对佛经进行校勘,作《龙藏考证》七卷等。
                         在学佛上,江沅直接师承彭际清居士。彭际清少年习儒学,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后因读明末紫柏、憨山和莲池诸师之书,决意归佛,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受菩萨戒。他衷心信奉净土法门,建念佛道场,设放生会,节校《无量寿经》,著有《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圣贤录》、《一乘决疑论》等著作。其文学亦深受佛典影响,曾自述自读佛经后,始得为文之旨。
                         受彭、江二师等的影响,龚自珍笃信佛家因果学说,注重行持,受持菩萨戒,归心净土。道光四年,为了超荐亡母,他同他的妻子一起捐资助印经疏,超荐亡母往生净土,并愿于“命终之后,三人相见于莲邦。”道光十一年,他还郑重发愿,八年内持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49万遍。冀蒙佛力加被,灭除定业,“上品上生,生阿弥陀佛常寂光土。”他还对佛发下大愿,普度众生,勇猛无畏地承当苦难的现实人生,忍辱进道,对于一切无礼侵逼为,都抱以安受慈悲与怜悯度化之心,誓度旷劫父母眷属及一切有缘众生。龚自珍学佛之心至晚年尤笃,然而龚氏之学佛经历并非是由于找不到出路而“陷于苦闷绝望”的结果,更谈不上是什么“人生悲剧”。从他那首著名的诗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可见其胸襟之廓然,感时之深切,没有丝毫的消极与颓唐,而是将早年积极入世的情怀升华到一个更为沉没、廓然的境界。从中亦可见到佛家超然的宇宙观与奋迅救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可看出龚自珍对自己所发广大誓愿真切的践诺,这足以释解长期以来一些人们对龚自珍学佛经历的诋毁,曲解与成见。
                         龚自珍一生研读了大量佛学经典,他崇尚天台,依止净土。其佛学研究,不仅使他拓展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还帮助他扩大与丰富了自己的学术领域与视野,在他的诗文中佛教的术语、名词常常是顺手拈来,十分贴切。在《龚自珍全集》第六辑里,收录了他有关佛学的文章49篇,其中《最录》中有他对《八识规矩领》、《原人论》、《禅源诸诠》、《永嘉集》、《念佛三昧宝王论》、《金刚经》等经论的评述;考证释疑,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8、鲁迅与佛教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
                         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之前,主要是为日后的创作打坚实的基础,其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正是坚实基础中的重要基石。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写道“民三以来,鲁迅开始看佛书,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民三”是1914年,我们看这一年的《鲁迅日记》,他购买了《释迦成道记》、《金刚般若经》、《发菩提心论》、《大乘超信论》等佛教书籍达80余种。他不仅自己看佛书,还不断地往家里寄,如4月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三册,6月寄《佛教初学课本》等,7月寄《起信论》等七本,同月又寄《续高僧传》等。
                         1915年7月,鲁迅逐句校对高丽本《百喻经》,《百喻经》是佛教寓言集,古印度僧伽斯那箸,南朝齐时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1915年鲁迅为母祝寿,特地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一百册,前后汇款洋60元。印成后沿有余资6元,又拨刻《地藏十轮经》。以后他曾将《百喻经》用来送人,如1916年5月记“送朱造五《百喻经》一册”,可见佛教书籍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
                         1916年鲁迅在继续购买《净土经论》、《妙法莲华经》等书外,还买了大量的寺碑、庙碑、塔铭等佛教碑贴,这一年他以13个晚上抄录《法显传》共12900余字,并记入日记。《法显传》是记述东晋高僧法显等处中印度寻求经律的事迹,法显为求取真经,渡流沙、越葱岭、泛沧海,在几十年时间里历尽千辛万苦。这种舍身求法的精神确实令人肃然起敬,鲁迅认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与佛教的关系并不始于1914年,不仅此前他的“书账”中就已记载购过佛教书籍,而且他年幼时寄名佛寺,拜长庆寺住持龙师父为师,师父赠以银八卦一件,上镌“三宝第子法号长庚”。
                         毫无疑问,鲁迅现在也已被认作是“中国的脊梁”了,但至今人们在研究鲁迅时,却很少提到他与佛教的关系和佛学给他的滋养。
                         9、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与佛教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学性。1956年,他写的专著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驰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的各类问题。
                         当时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思等等。
                         10、毛泽东与佛教
                         (1)拜石头为干娘
                         在毛泽东出生前,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已生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格外疼爱,又很担心,她唯恐这个儿子再夭折,便多方拜佛求佑护,并发心吃斋念佛。文七妹吃“观音斋”的历史,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毛泽东的母亲除为儿子吃斋念佛外,还不放心,为使儿子“根基稳固”,她将毛泽东寄居娘家,文七妹娘家附近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旁边挨着一块巨石,高二丈八尺,宽二丈余,传说石下曾镇一妖怪,石上建一小庙,称为“石观音庙”,远近闻名,信众常来朝拜祷告。
                         毛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同文七妹就把毛泽东抱到“石观音庙”前烧香叩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所以小时候大家便称他为“石三伢子”。
                         (2)、跟随母亲信佛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虽未读过书,但佛教的思想对他影响极深,在生活实践中她慈悲喜舍,平等待人,特别是对贫苦的穷人,要她的心都能舍得。毛泽东自幼在母亲身边耳闻目睹。深受影响,从小就跟着母亲信佛,也经常同母亲到附近凤凰山的寺院去烧香拜佛。1909年,毛泽东曾因母亲生病,亲自许愿到南岳衡山去进香拜佛。他自家的堂屋正中还供奉佛菩萨像,也是依时按节地烧香叩拜,同时也拜天地和祖宗,从不间断。
                         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泽东重返故乡——湖南韶山冲故居,站在堂屋正中,指着摆过神龛的地方,对随行人员风趣地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过的好地方。”就在同一天,毛泽东还到父母坟地叩拜,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佛教以慈悲为怀以及喜舍、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毛泽东母亲的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她的心地极其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年头尤甚,简直是个不顾一切地去接济贫苦百姓。母亲的为人处世,对毛泽东的成长影响极大。母亲去逝后,毛泽东为母作
                            
                       文说:“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又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已的人,利已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已而利于别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由此可见,母亲的品德对毛泽东影响是何等至深!
                         毛泽东从小就在母亲身上接受佛教思想教育,对贫苦大众富有深刻的同情心。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自已的社会理想就是怀慈悲之心,以救苦海的众生,共同走向大同圣域。”并嘱黎锦熙说:“遇有语言文字学和佛学两类之书,将书名开示与我。”“我都想研究。”二十四岁的毛泽东想进一步研究佛学,也是受母亲之影响。直到他成为伟人,在他的著作中教导人们:“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毛泽东身为一国领袖,也不妄父母师长之恩。解放后,他把老师徐特立请到北京叙旧,见到徐特立行师生礼,站着同徐老说话,老师让他坐下他才坐下。伟大是在平凡之中。他还经常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而他自己则是节衣缩食,生活相当俭朴。总之,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怀慈悲之心,以救苦海从生”,同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皈依虚云未成
                         据全国劳模、党委书记出身的灵岩寺副住持法安师说,李先念是在少林寺皈依的,刘少奇是在普陀山皈依的。提起周恩来的皈依,又生出一段故事。
                         有一次在武汉,毛泽东问周恩来:“为什么你办事总是那么圆满,别人办不成的事;你总办得成,你有何招法?”周答:“主席,我除了马列,还有佛法。”
                         “你皈依了哪一个?”“虚云和尚。”“这虚云老和尚何许人也?”“虚云和尚是当代高僧,他父亲是泉州知府,父亲和叔叔就他一个男儿,给他讨了两个老婆,可他出家了……
                         毛泽东被周恩来说得心动,要周将虚老叫来武汉,虚老不肯:“自古法王大于人王,毛泽东要皈依,叫他到南华来。”毛泽东听到也气得一倔,皈依就此告吹。
                         ——1999年《佛教文化》第41期
                         11、朱德与映空和尚
                         四川成都有座昙花寺,庭院幽雅,花木扶疏,既是佛门胜地,又是旅游佳所。1921年冬,朱德任成都宪兵司令时,深为国有的内忧外患而彷徨苦闷,于是常去昙花寺赏花。与该寺方丈映空和尚经常谈论佛事,遂成莫逆之交。1922年初春,朱德写了一篇诗文赠给映空和尚,映空十分喜欢,把诗文刻在石碑上,以志永久的纪念,诗文如下:
                         敬赠映空大和尚雅鉴:
                         余素喜泉林,厌尘嚣,清末时,内讧未息,外患频来,生当其时,若尽袖手旁观,必蹈超南覆辙。不得已奋身军界,共济时即。初意扫除专制,恢复民权,即行告退。讵科国事日非,仔肩难卸,戎马连绵,转瞬十余稔,庚申尽,颁师回滇,改膺宪兵司令,维持补救,百端待理。虽未获解甲归田,较之枪林弹雨,血战沙场时,劳逸奚啻天渊。公余尝偕友游昙花寺,昙寺花木亭云四时不谢,是以娱情养性。询皆映空大和尚手植,且摹修庙宇,清幽古雅,洵属煞费苦心。与之接谈,词严义正,一尘不染,诚法门所罕见,为俚言,以志钦慕。
                         映空和尚,天真烂漫。
                         豁然其度,超然其逸。
                         世事浮云,形骸放浪。
                         栽花种竹,除邪涤荡。
                         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
                         砌石作床眠,抄经月下看。
                         身之荣辱兮茫茫,人之生死兮淡淡。
                         寒依日兮暑依风,渴思饮兮饥思饭。
                         不管国家存亡,焉知人间聚散。
                         无人无我,有相无相。
                         府局如斯,令人想向。
                         壬戌年孟春月西蜀朱德敬赠。
                         诗句中的“无人无我,有相无相”,皆佛教经典所述,朱德能于诗中运用,可见他对佛教的经典有相当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思想共鸣。足见朱德对佛教有深刻的认识,对映空大和尚颇为赞叹,“砌石作床眠,抄经月下看”,写出了大和尚看破放下、自由自在的境界。
                         12、作家金庸谈他皈依佛教的心路历程
                         我之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睛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这篇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记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
                         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面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倾吐法。。。。。。
                         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中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节录自《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 / 池田大作对话录)》
                         13、“霍元甲”出家受菩萨戒
                         著名香港影视演员,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扮演者黄元申出生于上海,长期来一直周旋在影视界。
                         一九九0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黄元申拜东南亚一带德高望重的圣一法师为师,在香港宝莲禅寺出家,取法号衍申。同年他到九华山驻足二十天,爱菩萨戒,从此他以“上弘佛道,下化众生”为已作弄。黄元申在谈到为什么出家时说:“出家全是佛缘所定。在剃度前他早已倦怠世相,厌弃虚荣,后逐渐染濡佛法,感到心中豁然开郎,令他充实平静,遂萌发了出家皈依佛祖的决心。”
                         衍申法师说:“由于他经常流露舍家事佛的心愿,家中亲人早有预感。出家时妻子还算能够理解,和其他出家人比较,我就很幸运了。但我的父母是不愿我出家的,母亲见这么久了我仍坚决,也就随我。只是父亲直到现在还想不通。”法师语罢目垂。
                         衍申法师多次往来于香港大陆丛林,参禅悟道,朝师拜祖。九江云居山真如寺是其师祖虚云老和尚圆寂之处,今年三月,他代师父参拜师公舍利塔并考察了多处佛教塔寺。他旅途奔波,十分辛苦,仍滔滔不绝地向人们开示说法,那份虔诚和利他的心愿很是感人。当有人问法师:“你现在还有烦恼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有,我也是凡人嘛。但我能化解。用‘心’来观察烦恼,看透烦恼,烦恼便消失了。须知烦恼不是物,本是虚幻的,是由心生出来的。”
                         记者说:“衍申法师你当和尚,观众失去了一位好演员,这多遗憾。”他淡淡地回答:“人生就是在演戏嘛,我以前演这样那样的角色,现在演和尚,将来年纪大了就是演老和尚啦!”充满哲理的回答,令人回味无穷。
                         14、张国立正式皈依佛门
                         2002年3月15日,著名演员张国立在法鼓山安和分院(位于台北)正式皈依佛教,成为圣严法师的弟子,法名为“常升”。
                         张国立在举行皈依仪式时表示愿意终身学习佛法,他说他很早就信佛,奶奶、妈妈说他从小打从娘胎就与佛有缘。至于正式皈依佛教,主要是由于陈亚兰、张光斗的影响,张、陈两人经常拿圣严法师的书给他看。
                         圣严法师赠送张国立一套(共七本)“禅修菁华集”。其中“入门”、“观念”张国立已经读过,另外“法脉”、“公案”、“话头”、“默照”、“五停心,四念处”、“活用”,他说请回去好好用功。
                         当媒体询问他的法名“常升”有何意我时,张国立看了以后说,他还在“悟”。不过,张国立离开佛堂时已悟到,原来是要自己“提升人类品质”。
                         15、方东美教授学佛二三事
                         方东美在青年时代,曾亲近过最负盛誉的唯识学者欧阳渐,对欧阳大师及杨仁山居士几位门人的解行、修证,都表示赞佩,但对竟无先生考证《大乘起信论》的真问题,却说:《大乘起信论》即或为后人所伪造,而内容完全符合佛旨,历代相传,学者仍然应该奉为圭臬;因佛法中的所谓“依义不依语”的原则,无论《大乘起信论》是否为马鸣菩萨所著,它使学者读了之后只有好处而无坏处。
                         1961年某日下午三时,方东美应邀为台湾大学晨曦学社与师大中道学社以“差别境界与不可思议”为题,在台大最大的一间梯形教室作专题演讲,听众爆满,座无虚席。他口若悬河地讲到下午六时,吸引住了每一个人的心,大家虔诚地静听,竟忘了晚餐时间已过。
                         方教授对于佛学解行相应,平日亦爱静坐,可谓“定慧等持”1977年3月26日,虽身患不治之症,痛苦异常,然而内心仍然宁静,自觉进入佛门须有必要手续,便由林苏民医师与其门人刘孚坤副教授,护送至土城承天寺参拜广钦老和尚,虔诚接受皈依仪式,法号为“传圣”,从此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一般人只知道他中西学问至为渊博,而不知道他最后仍然归结到佛家信仰,口念佛号,发愿往生,解行相应;这正是中国哲人知行合一的伟大典型!


    回向:
    此文的所有功德普皆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只论法不论门派亲疏远近以及一切法外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