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陀的一生(2)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主题

95

帖子

9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1:5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降魔与成道
                 (一)接受牧女的供养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炼,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发生误会,以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饥饿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连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积垢,同时又接受了难陀和波罗二位看牛牧女供养的乳麋粥来滋润身体。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二)降魔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美丽的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这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不成佛的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震、吼、击、 动、涌、起)顿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种种媚态来恼乱迷惑太子,而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手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了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他们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种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你看刀!’太子再次显神力,以手指著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煞时间魔王就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一齐跪了下来,诚诚恳恳地对佛哀求忏悔,愍念彼等痴昧无知。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然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像那寒潭清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天上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著,灭得一干二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就在三十岁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证到不生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安乐,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现在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成道时说的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叹奇哉。
                    ( 四)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依旧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著。这妄想心,执著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著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 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痛苦呢?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著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去求。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著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 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位,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佛。’释迦牟尼佛,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观察到五比丘,他们善根已经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化度他们。可是憍陈如等五人,他们听到悉达多太子已经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来说法,就互相约定,如果佛来,我们大家都一起回避起来,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见他,也不听他说法。由于佛的福德庄严,来到鹿野苑时,
这五人不约而同地统统都跑了出来,恭恭敬敬地来迎接,或为敷坐,或执衣钵。对佛礼拜,诚诚心心恭敬地听佛开导。佛在鹿野苑住了三个月,为他们三转四谛法轮,讲授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闻法之后,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也先后听佛说法得阿罗汉果。佛对五人说:善来比丘。’他们五人的头发和胡须,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此世间三宝皆已具足,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在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 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当时那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字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的人,到山中去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山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鲜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们二群山鹿,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了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经过了一段的时间,碰巧有一次在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腹里怀有小鹿。这一天正轮著他去进贡,母鹿心里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了几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这个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它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献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大王就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来送死呢?’善鹿王就把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遍。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赶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这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会有深刻认识和启发。素食不但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过去深山古刹里面,许多高龄大德、长老,多是八、九十岁,他们都是吃长素的。


                    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十分聪明,天资很高,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华,身挂璎珞,男仆女佣,前呼后拥。这种富贵荣华,在佛教看来,是他过去的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觉醒来,忽然间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地睡眠,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触目惊心。感到十分厌恶、因此就产生了一种要求超脱世俗尘劳,喜爱清净幽居的心念。机缘到了,正在他深思时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寻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边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样渡过恒河的方法,忽然听到佛的声音说:‘耶舍汝可以过去,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的法音,顿时觉得身心非常愉快,马上就不顾一切,精神奋发,勇敢地渡过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庄严,威德具足,心里生大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一心礼佛,请佛度他。佛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当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远尘离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再为他说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大彻大悟,证了阿罗汉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了。
    耶舍的父亲,到了天已夜晚,还不见儿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恒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踪寻到佛这里来,佛就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他的父亲,知道儿子出家,一时思想不通,会产生痛苦。佛看到耶舍父亲,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寻找你的儿子?’说:是的。佛说,‘汝既为寻儿子来,请坐下听我开导。’佛为他说四大阴苦、空、无我等种种开示。耶舍父亲闻法之后当下心眼圆明,得大自在。佛为他传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间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后来耶输伽父看到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比丘了,心里也感到非常欢喜和安慰。耶舍还有五十个最要好的朋友,耶舍是他们所信仰的最尊敬的兄长耶舍的学问、道德和财富等,都在他们之上,特别是智慧更比他们大得多。 大家一听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这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更值得我们五十人崇拜,所以就一起来寻找耶舍,要求引进,求佛化度。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了,可以得度,就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佛说:‘善来比丘。’这五十人的须发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对他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个个都得法眼清净,证得罗汉的果位。这是佛成道以后,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五十一人。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塞耶输伽父。
                            度三迦叶等一千人


    释迦牟尼佛,他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后,又观机施教,知道了迦叶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们。但是这位大哥哥,名叫优娄频螺迦叶,他在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中间,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罗门的头子。
又是频婆娑罗王的师父,年龄是一百二十岁了。当然他是一个目空一切,非常贡高傲慢的老外道。佛当时只有三十岁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十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佛下定决心,到老迦叶修苦行的地方,名叫木瓜林去访问他们。佛就从一条广阔的恒河水里走过。由于佛的神力,使恒河的水当时居然两边分开,河中出现一条大路,让佛走过。由于佛的神力,这位老迦叶和他的弟子们,从老远地方,就看到一个年轻比丘,跳到恒河水里,以一定会被河水淹没死亡。老迦叶发了善心,就叫弟子们放了一条小船,赶快去抢救这个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现一条大道,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奇怪。老迦叶就对弟子说:他神力虽大还比不上我道真。老迦叶就对说:
年轻比丘,你上我的救生船么?佛答:很好。随即又显了神通,顷刻间,佛从船底心中涌了出来,坐在船上,这
只船又不破又不坏,依旧完整如故。此时,大家都感到惊奇,对释迦牟尼佛口虽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叶却傲慢的对弟子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后来佛就对老迦叶说:‘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几天好吗?’老迦叶回答说:‘我这里没有空的房间。’佛就特地指著老迦叶降伏一条毒龙的房子说:‘这一间房子可以让我住住么?’老迦叶就心存恶意的答应说:‘好么,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让你去住住。’这个时刻,迦叶许多弟子们,心中都万分的痛心,认为这样 一个相貌端严的比丘,今夜一定会被毒龙当点心吃掉。到了夜里,这条毒龙出来了,嗔心大发,尽量放出毒气,赤目暴牙的张开大嘴,向佛扑了过来,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手捧一只钵盂,安然不动的入火光三昧,这三昧定火,热量很大,烧得毒龙苦不堪言,无处藏身,只好求佛救度,就躲到这只清净钵盂内藏身。龙头紧靠著佛的手上,表示愿意皈依三宝。这条毒龙,改恶从善,后来成了护法天龙之一。各处寺庙、大殿,塑造佛像后面的圆镜上,都塑有一个龙头,或是九条龙,就是表示天龙护佛。这天深夜时刻,老迦叶和他许多弟子都看到火光烛天,
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烈火,认为可怜的年轻比丘,一定是被毒龙烧死吃掉,心里都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叶带了许多弟子,打开房门一看,都吃了一惊。怎么这条毒龙,反而乖乖地躲在钵盂里。老迦叶害怕弟子们生了异心,相信这个比丘的道德威力,就对他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从此以后,佛一连串经过十七次显示了神通威力。老迦叶心软口硬,但还是不甘心失败,不愿意折服,还是说那二句老话:‘他虽道高,不如我道真’。最后到了第十八次,老迦叶根基成熟了,释迦牟尼佛运用他心通的特种功能,当下把老迦叶的起心动念,头脑里一念一念的想法,统统讲了出来。迫得老迦叶山穷水尽,无路可走,词尽言丧,有口难开,不得不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他就以十分惭愧羞耻的心情,对他的弟子们说:‘今天我才觉悟过来,我道虽高,实在比不上释迦牟尼佛’。
    优娄频螺迦叶皈依佛后,认识到过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无益,浪费时间和精力,将来纵然升天,乃至生到最上一层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经受生死轮回,现在要痛改前非,拜佛为师,投佛出家修行学道。就对弟子们说:‘现在我要跟佛出家,你们打算如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老早都想跟佛去修行。只因碍于你的面子,不好意思开口,现在你要随佛出家,我们一致赞成,双手拥护,我们五百个师兄弟,统统随师父跟佛出家。’老迦叶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统统丢到恒河里,带领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后来依教修行,个个都证到罗汉的果位。
    再说老迦叶的两个弟弟。一个叫伽耶迦叶,一个叫那提迦叶。他们在恒河流水中,看到了飘来大哥优娄频螺迦叶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心里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那里出了什么严重事情,马上派人去打听消息。后来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随佛出家去修道了,由是伽耶和那提两个弟兄商量了一番,都认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佛为师,我们各方面都不如大哥,于是各自带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也赶到苦行林和大哥优娄频螺迦叶一起跟佛出家。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五百弟子,大家须发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我记得陶潜的《归去来辞》里有这样的二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几句话对三迦叶弟兄和他们的弟子们,是真实的写照,对我们佛弟子来说,也是很有教育意义,这就是佛度三迦叶兄弟的大致情况。
                              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

    释迦牟尼佛,度三迦叶后,不久又通过他的弟子,名叫马胜比丘,传授了佛的因缘教法。化度了六师外道之一,
删阇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及他们的弟子,一共二百个人,随佛出家。舍利弗汉译为鹙鹭,因为邀鹭鸟的眼睛生得非常犀利,舍利弗的母亲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称她舍利,和母亲名字联在一起,就叫做舍利弗。他是一个非常
聪明智慧的婆罗门教徒,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韦陀典。他在七岁童年的时候,辩论就能够胜过十六国的论师。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边高高的搭起一个辩论的讲台。当时就有很多论师文人,都纷纷地跑到讲台上去,舍利弗为了看热闹,也跟大家走上讲台。这时,许多论师中间,突然走出一人,厉色大声地对舍利弗说:‘小孩子,你赶快下去。’舍利弗随即回答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这是讲台,你知道么?’舍利弗说:‘既然是讲台,那么你就 不应该叫我下去。’论师说:‘小孩子,难道你也会来辩论吗?’舍利弗说:‘你们要我辩论,就请你们先来一个人和我试试看。’这个时候,许多论师都感到奇怪,心想这个小孩子,有这样大胆,居然敢来和我们这些老头子大论师来辩论,真是蜉蝣撼树,螳臂挡车,太不自量了吧!一个大论师就和舍利弗辩论,十分紧张激烈,结果论师辩输了。第二个又来辩,也输了。直到十六国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论师,统统都败在这个七岁的孩子舍利弗的面前,这样舍利弗的名字就名闻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师兄弟,名叫目犍连,二人是亲密朋友,他们预先订有一个口头契约,今后不管谁听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位马胜比丘,看到举止行动,非常大方庄严,实是一个威仪济济,相貌堂堂的长者。舍利弗对他生大欢喜恭敬,心里想著,这位长老有这样的庄严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常好的师父教导。就问马胜比丘:‘您师父是谁呀?’答曰:‘我的师父就是释迦牟尼佛。’又问:‘他教你什么修道法门呢?’马胜比丘就随口说了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了,对于因果缘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欢欢喜喜的回家去了。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这种喜笑颜开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得到很大悟解,就问:‘你今天得到什么好消息呀?快说快说。’舍利弗就把马胜比丘所讲的四句偈子,照样念了遍,目犍连听了,当下法喜充满。他们二人于是对释迦牟尼佛就生大恭敬和信仰。决心放弃删阇耶的主张。就带了他们的门下弟子,共二百人,一起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为师,出家修道。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以后佛又为他们说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教法。这二百个人当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罗汉果。
    目犍连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不但是智慧很大,而且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间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里一个孝敬母亲的榜样。曾到地狱里救度他的母亲,所以佛教有的寺庙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都举行一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 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机会来超度各人多生以来父母师长,历劫冤亲,超生佛国,所以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连救母就是显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说我们佛教的和尚、尼姑抛父母、别祖宗,是个不孝的人,这真是太冤枉了。他们没有研究佛学,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道理,难怪他们会产生这种误解。一旦懂得佛学,这种误解不难迎刃而解,如汤消冰。
   
释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愿去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样,滋润一切,又像摩尼宝珠一样,圆光普照,随物现色。佛说法的特点:是随类现身,随机设教,大小上下,各各不同的根机,都能得到殊胜的法喜,所以佛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道理。
                                     ----- 未完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万法一念 一念万法,是心做佛,是心是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主题

33

帖子

3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6
沙发
发表于 2014-11-18 19:01:44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soso_e1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