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戒淫方法] 《欲海回狂》 第三卷 决疑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7 14:48
  • 265

    主题

    432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7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23:5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星星之火 于 2014-6-19 00:05 编辑

    第三卷 决疑论



    统论淫业类(八问八答)


      问:从宇宙诞生时混沌的太极状态中,分化出阴性、阳性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逐渐形成了天空与大地,有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往复交替,人类因此诞生并繁衍不息。由此可知,男女形体的差异,完全是由天地造就的。天地既然造就了男女,却又厌恶男女之间的情欲,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男女结合,建立家庭,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如果不经父母同意,就私自偷情,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又会遭到父母的厌恶和鄙视。父母的态度既然如此,天地也是一样。

      问:天地以生育万物为本怀,而男女性爱是人类得以繁衍的基础,若是天地对此又要加以厌恶和限制,怎么能生育更多的后代呢?
      答:以生育万物为本怀,是指天地以慈爱之心护育万物,不加任何伤害,并不是指以多生多育为目的。若是天道以生育多为贵,那么鸡、犬、猪、羊一次能产下几个幼崽,鱼虾产卵更是成百上千,与人类相比岂不更符合上天的意愿吗?

      问:上帝既然厌恶邪淫,就应当使人类的性别、相貌全都一样,每个人长大后自然生育,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邪淫的可能。可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答:人间吉凶祸福的决定权,虽然由上天来掌管,然而不过是公正无误地根据因果原则将每个人应该得到的施加给他们而已,并没有在其中夹杂任何的私意。况且男女的性别与相貌,都是由过去世中各自的内心状况而形成。上天既然不能强使天下男女的内心都彼此相同,又如何能强使天下男女的性别、相貌都完全一样呢?

      问:男女之间的事,世人最为私密,天地鬼神又岂能一一得知?
      答:宇宙万法本来就与内心世界为一体,彼此不可分离。自己内心知道的事,十方世界全都能知道,岂止是天地鬼神而已?水清则月现,鼠腐则虫生,其中包含的因果关联的道理,需要细细去体味。

      问:杀害生命能给对方造成痛苦,盗窃财物能使对方陷入贫穷,因此而受到惩罚,理所当然。至于男女间的淫欲,彼此都感到快乐,又有什么危害呢?
      答:发生邪淫关系的双方或许都感到快乐,然而试问这个被淫污的女子的丈夫见到了,也感到快乐吗?她的父母兄弟见到了,也感到快乐吗?天地鬼神见到了,也感到快乐吗?因此感到快乐的不过只有一个人,而切齿痛恨、怒目环绕的却遍满虚空,怎么能无罪呢?

      问:然而与杀生、盗窃相比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答:杀生给对方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邪淫给别人带来难以承当的恶名。盗窃所夺走的是他人的养身之财,邪淫所夺走的是他人的养性之宝。所造的恶因既不相同,所受的果报自然有所差异。因此犯下杀生、盗窃的罪业,其报应如疾风猛火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犯下邪淫的罪业,其报应如患了虚弱的痨症,总是难以摆脱疾病的纠缠。不好简单区分哪个轻,哪个重。

      问:偷偷翻过院墙,去搂抱邻居家的处女,可以说是自己造的罪孽。至于那些行为不检点的女人,她们自己主动投怀送抱,欣然接纳又有什么罪呢?
      答:搂抱处女是什么用心?接纳不检点的女人又是什么用心?既然能欣然接纳,也就会偷偷搂抱。譬如某处有毒药,偷来吃固然会死,被动接受吃的也一样会死。

      问:侵犯良家妇女,罪过的确严重。至于和家里的婢女发生性关系,难道也有罪吗?
      答:被玷污者的身份虽有贵贱之别,而奸淫的行为却没有差别。侵犯妓女尚且有罪,何况是家中的婢女?

    因果析疑类(八问八答)

      
      问:大富大贵的人,往往造了很多淫业,为什么不见有报应?
      答:这些人之所以能大富大贵,是由于前世的善缘已经成熟。今生虽然作恶,还是应当先享受福报,而把苦果留到来生。就好像灾荒之年的存粮是由往年所积蓄,而今年所遭受的灾荒,要等到来年挨饿。过去世中所行的善业也是如此。(此说本于《业报差别经》)

      问:发生男女私情,与获取功名往往水火不能相容,这又是什么道理?
      答:发生男女私情,最为损害对方家庭的名誉,因此自己也会受到个人功名被剥夺的报应。

      问:好色的人,后世常常沦为女身,这是为什么?
      答:淫心重的人,心里念念都在想着美女。由于情思缠绵,自己的音容笑貌常常就会模仿美女的娇柔之态,阳刚之气渐渐消失。这样在投生时,便由于心态的改变而转成女身。

      问:如果淫心重的男人念念想着女人,下世就沦为女身。那么淫心重的女人念念想着男人,下世反而应该得到男身。为什么女的如此幸运,而男的却如此不幸?
      答:转男成女是一种堕落,而转女成男却是一种超越。同是造下堕落的恶因,决不可能独自得到超越的善果。譬如两人同时登山,一人总看下面而失足,一人总看上面而失足。总看下面而失足,当然会堕落到山下。难道总看上面而失足,就会堕落到山顶吗?

      问:子女既然是由男女欲爱而生,那么欲望多的人就应该子女多,为什么沉迷色欲的人却常常缺少子女?
      答:原因有两个:第一、把男人的劲头全使尽了,不应再生男孩。第二、精液稀薄,就如同吝啬的人酿酒,原料中米放得很少,水却用得很多。

      问:世间的法律,还讲有罪不牵连儿女,官位不传给后代。若是行善就使后代兴旺发达,淫乱就要殃及子孙。那么凭什么成为善人的后代,就能安享自然之福?作为淫乱者的子女,却要遭受无妄之灾?
      答:正是由于前世修善,所以才会投生行善的人家享福。也正是由于前世造恶,才会投生到作恶的人家受祸。莲花不会从荆棘的枝干长出,偃鼠又岂是大象的胎胞所生?

      问:行善积德而得贵子,理应如此。但其人与我有缘,才会来投生。万一福份相符而缘分不合,或虽然有缘但福份却不相符,又该怎么办?
      答:无数劫以来,想找我报仇的不计其数,想找我报恩的也不计其数。行善就会有善良的子女与之相应,行恶就会有恶性的子女与之相应,不必担心投生的事。

      问:居心险恶之人,理应没有后代。可是那些持斋信佛、发心出世的人,为什么也往往后继无人?
      答:居心险恶的人没有后代,是行为刻薄的恶报。修行人没有后代,是身心清净的福报。世间的不肖子孙,让自己的祖父、父亲死不瞑目的,数不胜数。大圣大贤之人,尚且不能照管好自己的后代,更何况其他的人?即使世世都有能效法先人贤德的后代,而淫欲和杀生的行为,依旧在所难免,追根溯源,还不都是由自己引起的?所以修行人有广大的智慧,寻求彻底的解脱,不仅想自己舍离凡夫的躯体,还想从此断除后世凡夫的种子,俯看尘世间一代代子孙繁衍不绝,感到索然无味。譬如有人前世是一只猫,产下一个猫崽,必定会喜爱不已。如果下世转生为人,还认得此猫是自己前世所生,见它偷鱼捕鼠种种行径,必然惭愧悔恨不已。难道还会期望自己猫种不绝,继续源源不断地产下幼崽吗?
      
    杂问防淫类(十问十答)

      
      问:《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答:色使人迷惑,佛令人觉悟。以觉悟破除迷惑,就像用灯光照破黑暗一样,无可置疑。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不正是这样的吗?

      问:梦里所见到的天榜,其名次与最后的结果往往出奇的吻合,因此没什么好怀疑的。但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字,天上也一定有与人间不同的天书。梦中的人若以凡眼就能认得,难道天上反而会使用人间的文字吗?
      答:梦中见到的天榜,都是由自心感应而显现出来的。自心中只有自己所认识的字,并没有天上的文字,所以见到的也都是自己能认识的字。就像梦中听到鬼神说话,南方人梦中说的是南方口音,北方人梦中说的是北方口音。

      问:夫妻关系恩爱的人,下一世还会成为夫妻吗?
      答:夫妻之间的情分,如同水上聚在一起的浮萍,林中栖息一处的鸟儿,缘分到了就聚首,缘分尽了便分离。

      问:过去世中有很深的缘分,所以今生才成为夫妻。今生既然已经成为夫妻,彼此的缘分就会更深,为什么下一世反而不能再相聚呢?
      答:两个人在下一世能保证都得人身吗?即使都得人身,能保证彼此年龄相当、福分相同、地域相近,一个是男,一个是女吗?

      问: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越是往上,福德就越深厚,欲念也就越轻淡。道理虽然是如此,但谁能见到呢?
      答:天界的福德深浅与欲念轻重的关系,从人世间就可以得到验证。只要观察一下那些清心寡欲的人安享厚福,而沉迷女色的人必遭奇祸,其中的道理自然就能明白。如果必须亲眼见到才相信,那也未免太愚痴了。

      问:欲界六天的欲念,虽然从下到上越来越轻微,不知是否还会因此而堕落?
      答:只要有欲念,没有不堕落的。正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说:“欲界天最大的束缚,没什么比得上女色。女人把天人牢牢捆住,将他们带入三恶道。”

      问:阿罗汉应化来到凡间,也有妻子儿女,为什么他们却不受业报?
      答:一切罪业都是由心所造,阿罗汉已经断除了凡夫的情欲,种种烦恼根本就没有落脚之处。就好像首饰、衣裙,天天都穿戴在女人身上,却从来没有恋慕女人的想法,首饰、衣裙难道会有罪业吗?

      问:一些修炼仙术的人,使用采阴补阳的方法,说是可以长生不老,这可信吗?
      答:神仙虽然仍在七趣之中,未能出离生死轮回,然而若非身心清净,解脱淫欲的缠缚,就不可能登上神仙的阶位。岂有纵情于淫秽之中,反而却能长生不老?今生蛊惑人心,来生必下地狱,便是这些人的下场。

      问:男女交合之事,与长生不老之术,二者确实像寒冰与燃烧的火炭一样彼此不能相容。不过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杨贵妃差点使唐王朝覆灭,怎么死去以后却成了神仙?
      答:有谁见她成了神仙呢?即使由于过去所修积的福德而流转到神仙道中,等福报享尽也必定会堕入恶道。古德曾说:“饶汝作仙人,恰似守尸鬼。”有什么可值得羡慕的呢?

      问:白居易《长恨歌》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固然是前人的想象和寄托。但东汉时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二仙女,应邀在山中停留半年。牛郎与织女在天宫中约定再次相会的日期。这些又怎么解释?
      答:这都是从前的文人在记载各种逸闻琐事的稗史中妄自杜撰的故事。欲界六天的欲念清淡,与世间人相比实有天壤之别。若像稗史中所说的那样,又与轻浮浅薄的凡夫俗子有什么差别?后人以讹传讹,调侃仙女,冒犯天孙,所造下的口业无量无边。
    -------------------------------
       【注】 天孙,天帝的孙女。《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受持破惑类(十问十答)

      
       问:决心戒淫就已经很难了,而所列的受持方法及事项,又如此详尽周密,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答:这些日常受持的方法都是本着中道的原则而设立,每个人应按照自己的情况尽力遵守。儒家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佛教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并非只为一个人而设。

      问:儒家经典中说:“君子应不近歌舞女色。”所说的“不近”,只不过是比较淡然而已。若把它比作毒蛇猛兽,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答:死于毒蛇猛兽之口的,千人中难有一二。死于贪欲的,却十有八九。由此看来,它比毒蛇猛兽还要可怕。

       问:维护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莫过于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所制定的各种道德礼仪规范。《礼记》所说的“男女有别”,《论语》所说的“非礼勿视”,这些都说的是戒淫。何必还要再设立不净观等方法,观想人体内各种污秽的东西?
       答:男女性爱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当欲火勃然而起时,往往难以遏制,纵然前后有刀、锯、鼎、镬等各种残酷的刑具,随时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还会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如果仅靠古圣先贤委婉的言辞,就想让满腔淫心像冰消雪化一样消解和冷却下来,恐怕是万万不可能的。况且从道理上劝导世人,有助于君王的教化的,莫过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唯独淫心萌动时,虽亲眼目睹贪淫好色者的报应,也还是不能断除心中的欲念。只有认识到人身污秽不净的真实状况,才能从根本上予以断除。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能克制十分,不如变淡一分。”因此对于戒淫来说,一定要以不净观的修习为根本。

      问:不净观、九想观等观法,对于一般人来说固然应当修习。然而如果有志于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最上一着,正智若能显现,烦恼自然破灭,何必学这种小乘法门呢?
      答:终极的佛法虽然无取无舍,然而下手入门却必定有欣有厌。天台智者大师《法华经玄义》说:“不净观虽是入道的初门,但却能成就证悟道果、解脱生死的大事。如同海中漂浮的尸体虽然令人厌恶,然而依靠它就能穿过凶险的海浪安然上岸。”专注地修习不净观,能够获得清净智慧,能够往生净妙佛国。经常观想不净,就是修行净业。释迦牟尼佛曾预言,末法时代有七种佛法正在消亡的表现,其中第四条说:“末法时代的弟子,不喜欢修习不净观。”详见《摩诃摩耶经》。由此可知对佛法有深入的了解,才会认真修学这一法门。《大般若经》中也详细讲到死尸、白骨等观想,最后的结语说:“这便是菩萨正在行持大乘佛法的特征。”难道这些观想也是小乘法门吗?

       问:世间女子美丽的容貌,与膨胀的死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怎么能彼此联想到一起呢?
       答:两者的外在形象虽暂有差异,实际不过是人体的两种不同状态而已。人要是在夏天里突然死亡,过了一夜便会发臭,三、四天后虫子就从尸体里长出来。世间女子娇柔妩媚的形象,实在也不过是一时的假相罢了。

       问:血肉之躯确实充满了种种污秽,这不用多说。然而说全身内有八十种虫,我感到难以相信。
       答:经上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更何况是藏污纳秽的身体?如果说活着的人身体里不应当有虫,那疥疮里的疥虫,以及身上的虱子、跳蚤,难道不是虫吗?

       问:本书的“受持篇”中,按居官门、居家门、广戒门、灭罪门、经要门进行分类,划分章节。将《大学》中提出的儒家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八项基本原则,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属于各个门类。虽然总体上没什么问题,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太切合的地方,你怎么看待呢?
       答:各个门类的标题下,原文是说“多属”某一项或某几项原则,并没有说“都属”。况且古人往往只摘取部分原文,从总体上加以论述。比如曾子在《大学》中解释“诚意”,而说“心广体胖”,并不在意同时提到了身与心两个方面。解释“新民”,而引用“日新又新”,并不在意它也可以用作对“明德”的解释。一定要锱铢计较,就未免失之偏颇了。

       问:“受持篇”的全部内容,用“功”、“过”两个字就可以代表。为什么不标出某一事有多少功,某一事有多少过,使人凛然敬畏,努力戒除呢?
       答:功与过都是由心所造。同一件善事,发心大则功德就大,发心小则功德就小。同一件恶事,贪心重则过失就重,贪心轻则过失就轻。譬如天人都使用同样的器具进食,由于各自的果报有差异,彼此的食物就有精粗之别。象、马、兔三只野兽渡过同一条河流,因为腿有长短,所以过河的方式就有深浅不同。怎么能一概而论,预先断定呢?

       问:比丘尼中鱼龙混杂,或许会有淫荡的女人假作尼姑,引诱良家妇女。“居家门”中“杜邪”这一节中,为何遗漏了这一条?
       答:如果是秉性贞节的女性,即使遇到引诱也不会为之所动。如果能被引诱,岂止是会受到假尼姑的诱惑?因为上千尼姑中也难得一见的淫荡女人,就要背弃佛法,侮辱出家人。就好比是一家失火,就禁止普天下不得生火做饭,这也太不明智了吧?

       问:妇女到寺院中进香听经,多被轻狂之人所顾盼。禁止妇女出门,才体现出治家严正。“肃闺”一节中,为何遗漏了这一条?
       答:信佛行善的女子,安坐家中也完全可以供佛修行,轻易外出确有不当。然而也应当考虑到年龄情况、具体地点和本人的操守。如果家中女子能倾心归信佛法,将“肃闺”一节中的十五条事项全部遵守,就一定能审时度势,举止得当,岂会有非礼的事情发生?若对去寺院进香听经一概禁止,就如同炎炎烈火,玉石俱焚,使妇女直到老死都不能蒙受教化,从佛法的甘露之门得到利益。这样的男子后世堕为女身的报应,恐怕在所难免。(此说本于《大方广三戒经》)

      
    胎娠差别类(十二问十二答)

      
    问:男女没有交合,就不会生育子女,交合之后才有身孕。请问来投胎的人,是天天守在父母身旁,等着交合时入胎呢?还是偶然遇到了,于是就入胎呢?
       答:业报因缘,不可思议。如果因缘注定要做子女,虽然神识远在千世界之外,此处男女交合,那里就会见到光亮,一弹指间,乘着这道光就进入了母胎。帝释、梵王无法阻挡,须弥山、铁围山也不能障碍。

      问:世间人仅一壁之隔,就不见不闻。几里之外,就难以立即赶到。远隔千万个国土之外,神识却为何能知道,并且没有障碍?
      答:人受到障碍的是自己的形体,而不是自己的神识。延陵季子说:“躯体重归于泥土,这是不可抗拒的命运,而灵魂则会无所不至。”(见《礼记·檀弓下》)譬如梦中到了千万里之外,忽然惊醒,发现身体还在床上,有墙壁相隔也是如此,瞬间即到,没有远近之别。神识投胎也是这样。

      问:世上有的夫妇,天天在一起,还是不能生育。这是因为神识没来,还是命中无子?
      答:神识不来,就是命中无子。命中无子,神识自然不来。《增一阿含经》说:“如男女行房的时候,神识不来投生,或神识已经到来,男女却未行房,都不能受孕。如果女人没有欲念而男子欲念强烈,或者男子无欲而女人欲念强烈,也不会受孕。另外,若男子无病而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而男子有病,也不会受孕。”《法苑珠林》说:“如果父母福大,投胎者福小,就不能入胎。若父母福小,投胎者福大,也不能入胎。必须要父亲、母亲、子女,三人的福业相当,才能入胎。”

      问:由男女间不正当私情所生的孩子,一千个当中也难幸存一个,这是命中注定不该做他们的孩子。但既然不该做他们的孩子,便不应投胎。投了胎而仍然被杀,这是为什么?
      答:这都是各自偿还过去的业债。投生的孩子偿还的是身命,父母所偿还的是恶名。

      问:富贵的男子与贫贱的女子结合,或富贵的女子与贫贱的男子结合,父母双方与投胎的孩子,三者福分大不相同,为什么也能有孕?
      答:这是由于来投胎的孩子前世修福有所缺陷,或只应得到富贵的父亲,或只应得到富贵的母亲。若是父母应当得到有福的贵子,子女应当得到富贵的父母,因缘不同,也能成孕。《阿难口解十二因缘经》说:“子女以三种因缘来投生:一是父母前世欠下子女的钱财,二是子女前世欠下父母的钱财,三是怨家来作子女。”

      问:投生的人,或是投生到富贵人家,或是投生到贫贱人家,投生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呢,还是有所差别?他自己知道要投生的人家富贵贫贱呢,还是不知道?
      答: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不过投生者对未来的情况并不了解。《瑜伽论》说:“福薄的投生者,将会出生在地位低下的人家。当他死亡时,以及入母胎时,听到种种纷乱的声音,或是见到自己钻入丛林竹苇中。福厚的投生者,将会出生在地位尊贵的人家。他在那个时候,觉得寂静美妙,或是听到奇妙的音乐,或是见到自己上到宫殿中。”

      问:佛经上所说的男性中阴身入胎时,对母亲会生起贪爱,对父亲生起瞋恼。女性中阴身入胎时,会对父亲生起贪爱,对母亲生起瞋恼。道理虽然如此,有什么根据呢?
      答:根据就是胎形的不同朝向。男胎面向母亲而背对父亲,女胎面向父亲而背对母亲。爱瞋之心既然有所区别,身体的朝向也就随之不同。《处胎经》说:“若是男孩,蹲在母腹的右胁部位,两手掩面,朝向母亲的脊背。若是女孩,蹲在母亲的左胁部位,两手掩面,背对母亲的脊背。”

      问:男女交合的时候,必须有神识前来投胎,然后才能成孕。而世上常有产妇分娩时,亲眼看到某人进入产房,打听此人的情况,知道他的死亡时间恰好就在此时。既然在母亲怀孕的十个月期间,此人还在人世,那么父母交合的时候,是有别人替他入胎吗?若是没有中阴身入胎,就不能成孕。如果有中阴身入胎,那这个中阴身一定是别的人。怎么又会在临产时看见此人进入产房呢?
      答:建造住宅,何必非要自己监工?建筑的规模和样式,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住宅建成,监工即当离去。胎儿发育完成,自己的神识才来。此人寿命虽然还没有尽,但还是可以投生,自然会有某个前生有负于他的人,前来代他住胎。

      问:根据世间传闻的情况来看,神识入胎是在临产的时候。而根据佛经记载,神识投胎是在十个月前。为什么两种说法不一致?
      答:临产时入胎,千万人中难得一见。如果不是他过去有很大的福德,不应承受胞胎之苦。便是在父母怀胎时,此人寿命还未尽,直到临产时,才一处命终,而在另一处出生,这种情况偶尔也有。譬如官职爵位,由资历逐步提升是常理,破格提拔为特例。

      问:若是双胞胎,在母亲肚子里必定有两个中阴身,他们是同时入胎,还是有前有后呢?
      答:有同时入胎,也有前后入胎。如果同时入胎,先出生的为哥哥,后出生的为弟弟。如果入胎时有前有后,则先出生的为弟弟,后出生的为哥哥。譬如竹筒内放入胡桃,后进先出。(此说本于《法苑珠林》)

      问:同样是怀孕,可生下来的孩子有的端正,有的残疾,有黑有白,种种不同,这是为什么?
      答:一是由于孩子前世的原因,一是由于母亲今世的原因。如果这个孩子前世柔和忍辱,塑造佛像,亲近僧人,今世自然相貌端正。若是前世遮挡佛的光明,取用属于佛、法、僧三宝的物品,瞋恚好斗,代人诉讼,或是讥笑貌丑的人,今世自然相貌丑陋。(此说本于《业报差别经》、《三戒经》)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接近烟火熏黑的地方,胎儿的肤色就会发黑。住在清凉的地方,胎儿的肤色就会发白。嗜好盐灰等味道,孩子就会毛发稀少。多行欲事,孩子就会常长疮癣。如果跳跃、负重,孩子就会四肢残疾。(此说本于《法苑珠林》)

      问:人们常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赋予的。请问哪些是父亲赋予的,哪些是母亲赋予的?
      答:爪齿骨节、髓脑筋脉,凡是坚硬的部分,都是由父亲所赋予。颊眼舌喉、心肝脾肾、毛发肠血,凡是柔软的部分,都是由母亲所赋予。(此说本于《修行道地经》)
      
    形灭神存类(六问六答)

      问:《尚书》说:“天道福善祸淫。”不过指活在世上的人,由于行善、作恶的不同而受到上天的报应。若是人已经死了,则形骸、神识都已消灭,纵然有罪,又怎能受到报应呢?
       答:人的形骸虽然会损坏消亡,心性却依旧长存。譬如五谷,根茎虽然枯萎了,果实落到地里,来年春天还会发芽。修福的人投生到人间、天上,造业的人堕入畜生、地狱、饿鬼三恶道,情况也是如此。  汉代的贾谊说:“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汉书》)北齐的魏伯起说:“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灭。”(《魏书》)北宋的张子厚说:“知死之不亡,可与言性。”(《横渠语录》)因此谈到生与死,只是就肉体而言,而与心性无关。
       如果说死后神识便随之消亡,那么大禹的父亲鲧被流放到羽山,死后神识化为黄熊,见《史记正义》。吕后用鸩酒毒杀赵王如意,如意死后化为犬作祟,吕后因此患病而终,见《汉书·五行志》。郑国大夫伯有被杀,死后变成厉鬼前来寻仇,让郑国人惊恐不安,见《左传·昭公七年》。齐襄公派彭生谋杀鲁桓公,为了推脱罪责又将彭生处死,彭生化作一只大豕来报怨,见《左传·庄公八年》。以上种种史实记载,都发生在汉明帝之前。可知佛法还未传到中国之前,神识不灭的轮回道理,已经大白于天下。认为人死之后生命完全断灭的理论,可以欺骗那些愚昧的人,却难以蒙蔽有识之士。

      问:轮回的道理如果确实是有,孔子为什么没有说过呢?
      答:孔子已经说得非常详细。《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所说的“精气”是指投生后受孕,“游魂”则指投胎之前的状况。既然能够知道其中的“情状”,轮回的道理便会十分明了。《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而不说“始终”,就是因为看到生命现象的循环无尽,而非断灭。可惜后来的儒者没有明白原文的意思。

      问:孔子说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不过是在讲生命存在和诞生的原理。如果以为指的是后世转生的情形,不是有些荒诞吗?
      答:生死轮回是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法则,见于记载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果认为这些都是荒诞,那才是真的荒诞。难道你没听说文昌帝君曾做过十七世的士大夫吗?(见《文昌宝训》)没听说汉代的袁盎在以后的十世中都是戒律精严的高僧吗?(见《水忏缘起》)没听说某樵夫转生为梁武帝吗?(见《金刚感应录》)没听说王曾为曾子转世(见《文昌惜字文》),宋代的苏东坡是五祖寺师戒禅师的后身,曾鲁公是草堂青禅师的后身吗?(见《龙舒净土文》)没听说永公转生为唐代的房琯吗?(见《法喜志》)没听说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僧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吗?(见《竹窗二笔》及诸公本传)不能博览群书研读这些记载,却只是坐井观天,因循守旧,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您所说的这些事例,虽然每一条都有根有据,可惜都不是出自正史。
      答:正史是相对于稗史而言,正史的记载可信,而稗史的记载不可信。然而《文昌宝训》等书,所阐述的都是光辉的真理,可以质之鬼神而无疑,其真实性在正史之上,应当特别予以重视。如果非要认为只有史臣的记载才可信,那么现存的《二十一史》中,所记载的三世轮回的事例也是数不胜数。别的不用多说,仅就众所周知的事情略举一二:
       如羊祜前身是邻居李氏家的儿子,见《晋书·羊祜传》。梁元帝前身是一位眇目僧,见《南史·梁本纪下》。刘氏女前身是李庶,见《北史·李谐传》。刘沆前身是唐代宰相牛僧孺,见《宋史·刘沆传》。范祖禹前身是东汉大将军邓禹,见《宋史·范祖禹传》。郭祥正前身是唐代诗人李白,见《宋史·郭祥正传》。夏原吉前身为屈原,见《皇明通纪》。类似记载不胜枚举。
       关于天仙星宿降生人间的事例,如天帝子降生为齐高祖萧道成,见《南齐书·祥瑞志》。神人降生投胎为唐代宗,见《新唐书·章敬皇后传》。来和天尊降生为宋真宗,见《宋史·杨砺传》。南岳真人降生为虞伯生,见《元史·虞集传》。文昌星降生为吕仲实,见《元史·吕思诚传》。这些在史书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完全可以考证。
       还有死后多日复活,有几年后复活,有讲述阴间的事情出奇灵验,略举数则:如长沙人桓某,武陵女子李娥,见《后汉书·五行志》。干宝父亲墓中殉葬的婢女,见《晋书·干宝传》。魏明帝时墓内女子,吴永安四年安吴民陈焦,晋惠帝时杜锡的婢女,晋安帝时东阳黄氏家的女婴,见《宋书·五行志》。南宋淳熙十三年的行都人,见《宋史·五行志》。一一可以查考。
       至于男子活着变为动物的事例,如公牛哀变为虎,见《后汉书·张衡列传》,详见《淮南子·俶真训》。隋开皇六年,霍州有老翁化为猛兽,见《隋书·五行志》。南宋乾道五年,衡湘间有人变为虎,见《宋史·五行志》。等等。
       女人活着变为动物的事例,如东汉灵帝时,江夏黄氏的母亲变为鼋,见《后汉书·五行志》。魏文帝时,清河宋士宗的母亲变成鳖,见《宋书·五行志》。等等。
       隔世仍作夫妻的事例,如晋惠帝时梁国女子,见《宋书·五行志》。南宋末年王姓男子的妻子梁氏,见《宋史·列女传》。以上这些都是史书中特别明显的案例。
       更有天女生下北魏始祖,见《魏书·序纪》。韩擒去世后作冥府的阎罗王,见《隋书·韩擒传》。辛彦之于潞州城内建造两座十五层的佛塔,以此功德生于天宫,见《隋书·辛彦之传》。庾彦宝念佛诵经,往生弥陀净土,见《梁书·庾诜传》。王宾重修古寺,掘地挖得前世之碑,见《宋史·王宾传》。北魏京兆王太兴,设散生斋供养众僧,感得神僧赴会,见《北史·景穆十二王传》。徐孝克临终正坐念佛,异香满室,见《陈书·徐孝克传》。陆法和临终坐化,棺敛时身体缩小为三尺左右,北齐文宣帝令开棺查验,只是空棺而已,见《北史·陆法和传》。卢景裕在晋阳狱中至心诵经,身上枷锁自然脱落,见《北史·卢景裕传》。张孝始设斋请僧礼诵《药师经》,祖父的眼睛因此复明,见《北史·张元传》。如上所举事例,都是名儒史官的真实记录,岂是无稽之谈?
       天地之外,奇事固多。六合之内,异闻不少。今天人们不过生活在天地间一个偏远的角落,见到的无非都是庸碌之人,读过的不过只是世俗之书。长大后情窦初开,就要忙着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儿女们尚未婚嫁,便已经夕阳斜照,暮年将至。也难怪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日日在轮回之中,却不信有因果轮回的道理,真是太可悲了!

      问:因果轮回的道理,看来确实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所说的,都是某先生的某本书的观点,并非没有根据。某先生说:“死者的形骸毁坏消亡之后,精神便随之像气一样四处飘散消失。托生的现象,不过是碰上这种活着的精气,由于偶然的原因恰好没有消散而已。”
      答:你读过《尚书·金滕》吗?周武王得了重病,他的弟弟周公愿意代他受死,特向他们已经去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和父亲周文王祷告说:“我非常孝顺自己的祖先,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如果按照这种精神随肉体同时消亡的断灭观点,周公既然已经代替武王而死,他的形骸便会毁坏消灭,精神也会飘散消失,即使多才多艺,也已完全消散不复存在,怎么来侍奉祖先呢?而且祖先也早已消散,怎么还能被周公侍奉呢?况且祭祀的礼仪一直为古代圣人所重视,如果祖宗都已经消散不复存在,那么如孔子所赞扬大禹的“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这些圣人们的行为岂不是过于迂腐了吗?如果说某先生的话不可不信,那么尧、舜、周公、孔子的话就更不可不信。假如说尧、舜、周公、孔子的话也都不值得相信,那就更不用说是某先生了。不仅如此,某先生既然已经去世,今天还在遵奉他断灭学说的那些弟子们,即使某先生很贤明,现在也一样消散灭尽,春秋两次祭祀完全可以不必举行。如现在还在举行春秋祭祀,那么某先生的学说在今天他的弟子们那里就已经不被遵守了,又怎么能使天下后世信服呢?如果说投胎托生是偶然遇到精气没有消散,那么眼前一切人类,难道都是由于精气偶然不散而出生的吗?我对他的这种说法实在是感到难以理解。

      问:关于祭祀的道理,某先生也曾经说过,因为子孙秉承的是祖宗的气息,二气相合,所以能够得到感应。
      答:那么祭祀五岳、四渎等山川神灵时,祭祀者既然不是他们的子孙,就不会有所感应吗?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难道舜、禹是百神的子孙吗?若是人死之后真的消散灭尽,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受到报应。那么一生都在兢兢业业修身励行的人,反而比不上沉迷女色、贪求钱财的平庸之辈。而那些作恶多端却又侥幸逃脱的人,其图谋反倒得以实现。谚语说:“如果没有善恶报应,造物主如何对待颜渊?如果没有鬼狱轮回,上帝为何要偏袒曹操?”况且世道人心日趋低下,竭力宣扬善恶报应,尚且不能有所挽回。反而为世人肆无忌惮大开方便之门,无异于江河决口却要毁掉堤坝,大厦将倾反而拆毁梁柱,只能更加助长世间伦理道德的沦丧。

    中阴异同类(七问七答)

        问:经上说的中阴身是什么?
      答:就是人死去之后的神识,如《大般涅槃经》所说。经文大意说:“临命终时,亲属围绕哭泣,其人惊慌恐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生所作的善恶业力,全都显现在眼前。身上的热气散尽之后,过去的色、受、想、行、识五阴灭,生起中阴身。入胎之后,中阴身消失,未来的色、受、想、行、识五阴生。譬如灯亮暗灭,灯灭又暗,相续不断。”

      问:有人说人身内有三魂七魄,一个魂投胎,一个魂守尸,一个魂受罪,是这样吗?
      答:这些说法都是道士编造的,参见《文献通考》。要是这样的话,转世一次就会留下两个鬼,转世十次留下二十个鬼,千次留下两千个鬼。一人留下两千个鬼,两千人就留下四百万个鬼。时间一长,遍处都是鬼了,请问这些旧鬼将来如何安置?作为一个凡夫,怎么可能有成百上千个化身呢?再请问哪个鬼能幸运地投生,哪个鬼却不幸而受罪呢?

      问:正人君子命终的时候,心中自然能做得了主。为什么到了中阴身时,却把人看成是牛、马、鹅、鸭呢?
      答:人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无法作主。就好像梦中发生的颠倒错乱,圣人也会有。孔子岂不知道周公已经去世几百年,可他在梦中见到周公时,恐怕未必把他看成死去的人。此外孔子岂不知道活着的人不应受祭奠,为什么他还是梦见自己坐在厅堂前的两根柱子中间受人祭奠?声闻投胎后会记不清过去,初位菩萨转世后也会有所迷惑,更何况是凡夫呢?

      问:人在临命终的时候,若是动了欲念,必然会堕入恶道。但本书卷二“轮回观”中,西瞿陀尼洲的中阴身上前拥抱天女,为什么却能生天?
      答:临终时的念头,固然非常关键,而生天的福报还是由平日的善行积累而来。譬如树枝向东长,断的时候会往东倒。向西长,就会往西倒。

      问:《观无量寿佛经》中,九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都见到莲花。而北郁单越洲中品生天,也见到莲花。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观无量寿佛经》中,每一品往生都有化佛来迎接。北郁单越洲生天,没有化佛迎接。

      问:即将投生到狗胎和猪胎中的人,往往能见到各种美女。而西瞿陀尼洲生天时,也能见到美女。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一属情欲,一属善念。善念使人轻盈清静,因此就会上升。情欲使人沉重浊乱,因此便会下降。如《楞严经》所说:“纯是善念就会上升,必然生到天上。如果能修福修慧,又有往生净土的志愿,自然业障消除,豁然开悟,往生佛国。情欲少而善念多,就成为飞仙、鬼王或飞行夜叉。情欲和善念大致相当,就会不升不降,生到人间,其中善念多的就聪明,情欲深的便愚钝。情欲多而善念少,就沦入畜生道,其中欲念重的为走兽,欲念轻的为鸟类。七分情欲、三分善念,就会沉入水轮之下,成为饿鬼。九分情欲、一分善念,就会堕入地狱,其中欲念稍轻的生于有间地狱,欲念重的生于无间地狱。纯是情欲,就会堕入阿鼻地狱。”

      问:堕入阿鼻地狱的人,刚进去的时候,会把八万四千剑林看成是宝树,把炽热的烈焰看成是莲花,把各种铁嘴虫看成是凫雁。而生到天上的人,也见到种种境界,有什么区别呢?
      答:堕入地狱的人,命终时由于受到热恼逼迫而产生妄想,由妄想产生幻觉。而生到天上的人,周身感到轻松舒适,热了就有凉风吹来,冷了就有暖气扑面,岂可一概而论?

    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

      
      问:在《论语》中,子路曾向孔子询问关于生死的看法,孔子拒绝回答。你却总是争辩不休,难道不是过于怪僻偏激吗?
      答: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他在婉转地开导启发,不是全然拒绝回答。孔子说:“死生亦大矣。”(见《庄子》)难道也是怪僻偏激吗?

      问:佛教所说的心性,是认为无善无不善吗?
      答:若是无善无不善,就成了虚无的顽空和断灭。世人不是执着于有,就是执着于无。不是执着于亦有亦无,就是执着于非有非无。所以《观佛三昧经》中将其比喻为盲人摸象。这个故事说,有一些生来就失明的盲人,从不知道大象的样子。有一个国王便召集这些盲人,对他们说:“你们想知道大象的样子吗?”盲人们都回答说想知道。国王就让象夫把大象牵到院子里,让盲人们用手去摸。然后国王问他们:“你们已经知道了大象的样子吗?”盲人们都回答说知道了。摸到象耳的说:“大象的样子像畚箕。”摸到象鼻的说:“大象的样子像琴。”摸到象牙的说:“大象的样子像木橛。”摸到象背的说:“大象的样子像屋子。”摸到大腿的说:“大象的样子像墙壁。”摸到象尾的说:“大象的样子像扫帚。”摸到小腿的说:“大象的样子像柱子。”众盲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互相打了起来。国王笑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人知道大象的样子。其实像畚箕的是大象的耳朵,像琴的是大象的鼻子,像木橛的是大象的长牙,像屋子的是大象的后背,像墙壁的是大象的大腿,像扫帚的是大象的尾巴,像柱子的是大象的小腿。”众盲人听国王说过之后,不敢再作争辩,但各自的心中还是认为自己所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样子。世人谈论心性,也就像盲人摸象一样。

      问:万物都是有生成,必然就有毁坏。有起始,必然就有结束。心性也有生灭吗?
      答:凡是有形的东西,就一定有生成、有毁坏,有起始、有结束。心性既然无形,怎么会有生灭?

      问:那么心性像虚空一样吗?
      答:不对。像虚空一样的空,称为顽空。性空之空,超越了空、有的对立,称为真空。

      问:耳朵和眼睛属于形骸,能见能听属于神识。神识若是不灭,能见能听的心性就应该少壮如一。可是到了年老的时候,视力渐差,听力渐弱。则能见能听的心性也有衰老和死亡,由此可知神识也有生灭。
      答:耳朵和眼睛的视听能力衰退,是由于形骸的衰老所引起,与能见能听的心性无关。眼睛能见到物体,不是它自己能见到,而是依赖能见的心性才见到。耳朵能听到声音,不是它自己能听到,而是依赖能听的心性才听到。如果说眼睛能自己见到物体,那么死人瞪着的眼睛也应当能看见。而在作梦时眼睛闭上,就不应再见到种种形像。如果说耳朵能自己听到声音,那么提着死人的耳朵也应当能听到。而作梦时自己的耳朵既在床上,就不应再听到别处的声音。由此可知,神识是没有生灭去来的。

      问:心性没有生灭,已经略知梗概。心性没有去来,还是不太明白。
      答:有去有来、有起有灭的是妄想心,而不是真实的心性。真性广大无际,包含虚空。大千世界在我的心性之中,不过像是沧海中的一个水泡而已。

      问: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报应,以及投生到人间,有人从事相上认为是由阎王所判定,有人从心性上认为是由自己的业缘所招,究竟谁说的对呢?
      答:若不固执一端,两种说法都对。若是彼此固执不能融通,那么两种说法都错。譬如由夫妻俩所生的孩子,如果两人无意排斥对方,无论谁说这个孩子是自己所生,都没什么问题。倘若夫妻二人争得面红耳赤,都认为这个孩子是我所生,不是你所生,那就错了。

      
    恶道缘由类(十问十答)
      
      问:鸳鸯、鹌鹑、鸽子是因为前生造下淫业,所以今世成为淫鸟。而大雁丧偶,至死都不再另找伴侣,可知前世必定不犯淫业,为什么也堕入鸟身?
      答:十恶之中,淫是其一。造了十恶都会堕入畜生道,鸳鸯、鹌鹑、鸽子是因为淫业而堕为鸟身,孤雁则是因为其他恶业堕入鸟身。如《俱舍论》说:“人若造下恶业,就会堕入畜生道,情形各有不同。其中淫欲心重的,投生到鸽子、麻雀、鸳鸯之中。瞋恚心重的,投生到蝮、蝎、蚖、蛇等毒物之中。愚痴心重的,投生到猪、羊、蚌、蛤之中。骄傲自负心重的,投生到虎、狼、狮子之中。躁动嬉戏心重的,投生到猕猴之中。悭贪嫉妒心重的,投生到饿狗之中。”

      问:人若造了罪业,就会投生到畜生胎中,投胎的时候知道是畜生吗?
      答: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没法作主。

      问:为什么死后作不了主?
      答:现在又何曾作得了主?同是一个美女,好色之徒见到了,就会爱入骨髓。嫉妒的女人见到了,就会恨入骨髓。活着的时候是这个样子,何况是死后呢?

      问:过去曾有一位忉利天王,自知寿命已尽,将投生驴胎。至心归依三宝,投胎后当即堕胎,重新做了天帝,详见《法句喻经》。这又如何解释?
      答:这是由于他过去世中福德深厚,因此才得以挽回。不然的话,分明母猪在前,却看成是美女;屎尿的气味,觉得香如旃檀。

      问:世间之人如此众多,世间之事如此繁杂,若要详细记录,把墨堆成山也不够用。阎王何苦费这份闲心,记录这些闲事呢?
      答:一切都是由心所造,心能作天宫,心能作地狱。天宫内院美景甚多,但都不是人为所造,投生到其中便自然享受快乐。阴曹地府刑具无数,也都不是人为所造,投生到里面就自然遭受痛苦。

      问:活着的时候能感受到痛苦,都是由于有这个形体。死后没有形体,怎么还会有痛苦呢?
      答:感受到痛苦的是自己的神识,而不是形体。如果痛苦来自形体,那么死尸也会有痛苦。

      问:人造了恶业,当然应受到严厉的惩治。不过那些地狱里的狱卒、鬼王,他们的行为更加凶恶,又该有什么样的地狱惩罚他们?
      答:若从事相上说,譬如狱卒奉命杖击犯人,决不会因为杖击而受到处罚。若从内在的因果上说,则牛头人身手执铁叉的阿旁狱卒等,都是造业者自心所显现出来的。

      问:地狱既然存在,就应该让世上的人都亲眼目睹,好让他们相信之后再也不敢造恶。
      答:将来能亲眼目睹的遍处都是,遗憾的是已经亲眼目睹的人却一去不复返了。

      问:如来用脚趾按在地上,大千世界都变成了金色,见《维摩诘经》。既然有这样的神通,为什么不让十方地狱消失,使里面受苦的众生都生到佛国?
      答:大医王能治疗各种重病,却不能救不肯服药的人。造业者自己所招致的恶报,菩萨无法使其免除。就如同穷人饥饿,富人不能代他吃饱。

      问:既然众生所造的定业难以免除,佛法也无法使其改变,而佛经中总是说救度众生无量,又是为什么呢?
      答:世间的一切苦恼,都是由恶业所导致。劝人不造恶业,便已断除了产生苦恼的根源,不是救度又是什么?

    婚嫁穷源类(八问八答)
      
      问:淫欲既然是万恶之首,那么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时,就应当加以禁止。可是伏羲却设立媒妁,使男女两家联姻,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正是为了避免世间人民淫乱的发生。如果不设立婚嫁的礼仪制度,不仅世上的男子女人会像禽兽一样随意苟合,生下的子女也会遭到遗弃而无人抚养。因此采取这种适宜的方法,确立为婚姻制度,使男子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各有自己的丈夫,父母抚育自己的儿女,成立家庭,而使整个社会安定有序。

      问:由媒人来促成男女结合,又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担心机巧诈伪的人取美弃丑,引起世间的纷争。

      问:在婚嫁的礼仪中,要有问名、纳吉、请期等礼节,又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担心后世男女之间随意结合,所以婚嫁要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问:世间婚姻制度产生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结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答:按《起世因本经》所记,劫初的时候大地重新形成,地上的众生是从光音天投生而来,每个人都是自然化生,不需经过母胎。食用自然长出的食物“地味”,时间一长,相貌开始变丑,有了筋脉骨髓,形成男女性别差异,随后就有了淫欲之情。这就是男女之间结合的开始。

      问: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却要求弟子辞别父母出家修行,极力述说在家的危害。儒教与佛教的主张,为什么如此不同?
      答: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虽然彼此为善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为了世间的和谐安定。世人根基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佛法不能教化,用儒教却可以。有的人用儒教不能教化,用佛法却可以。所以儒、释、道三教圣人,虽然同心协力,但也不得不各自分担一个方面,各自设立一个门派,各自推行一种教化。名义虽有三个,其目的却是一致的。譬如有三位良医都想治病救人,然而病人的病情各有不同,如果三人都学一种医术,所救治的病人必然有限。又如战乱来临,有三位长者都想救人逃出城外,如果只开一道城门,所能救出的人数也必定有限。因此能遵循孔子的教导,释迦牟尼佛见了必定欢喜。能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孔子见了也必定欢喜。如果听从我的教导而进步就感到高兴,不听从我的教化而进步就不高兴,那也就不能成为佛,不能成为圣人了。隋朝的李士谦说:“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隋书》)三者岂能缺少一个?后人对此议论纷纷,不过是显示自己见识短浅罢了。

      问:有人猜想历史上的伏羲等圣人都是大菩萨的化身,不知是否如此?
      答:有这种可能。《礼记·学记》上说:“擅长造弓的人家,一定会让家里的孩子先学着弯折柳条制作畚箕。善于冶炼的人家,一定会让家里的孩子先学着补缀兽皮做成裘衣。”佛教有权有实,有渐有顿。离欲出家,是实教、顿教。两姓婚配,是渐教、权教。譬如对不能吃素持斋的人,就先劝他吃三净肉。三教圣人教化众生的心是相同的,教化众生的方式也是相通的。

      问:如果世上人人绝欲,不再有男女婚配,那么过一百年以后人类就会灭绝,那该怎么办?
      答:像这样的五浊恶世,男女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嫁娶,就会互相窥望,私自相会,怎么可能人人绝欲?就连你自己恐怕也做不到,更何况其他人?渔夫一天不捕鱼,就担心船只不通,真是杞人忧天。

      问:如果真的人人绝欲,那该怎么办?
      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切世间众生就会像天人一样都是化生,不再受胞胎之苦。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经造了淫业,要想净除罪障,应当在佛前忏悔呢?还是从自心忏悔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碍佛前忏悔。

      问:今世所犯的淫业,固然应当忏悔予以消除。至于过去世中所犯,由于时间久远,早已记不清楚,何必还要忏悔?
      答: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直至今日,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四种出生方式,以及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种生存类型,其中的每一种轮回之身都已受生过无数次。种种罪大恶极的事,也已一一造过无数次。如果只忏悔今生的罪业而不涉及往世,就好比是除草而留根。

      问:自身行善作恶所招致的因果报应,父子之间都不能相互替代。忏悔自己一个人的罪业都来不及,还要代四生六道的众生忏悔,是不是太迂腐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益他人,这是凡夫的见解。在自己得到度脱之前,先要度脱他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孔子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圣先贤们的利他情怀都是一样的。

      问:淫欲确实是生死的根源,不能不断。但出世解脱的法门,都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世着想,晚年再认真修行也不迟。
      答:《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到了晚年再修行,就像饿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打井一样。况且能活到晚年的人,眼前也并不多见。举世之人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衰老,又有谁能在活着的时候放下,好好修行呢?

      问:末世的众生极其贫穷困苦,而佛国净土中的楼阁宫殿也都是七宝严饰,为什么苦乐有这么大的差别?况且佛视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恩德普施十方世界,让一切众生共享快乐呢?
      答:净土与秽土之间的苦乐有天渊之别,这是现在的果报,而造成了这些差异的则是过去所种的因。过去世中,人们都在造杀生之业,唯独菩萨以慈悲为怀。人们都沉迷于色欲,唯独菩萨修持清净的梵行。人们都贪婪吝啬,唯独菩萨乐于布施。在过去的因中,作善作恶既然有天渊之别,彼此不能替代。果报成熟的时候,受乐受苦也有天渊之别,彼此不能替代。譬如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视力比有两只眼的正常人还要好。他的父亲瞽瞍是个盲人,视力连一只眼的人都不如。舜虽然大孝,又怎能将自己过人的视力分给父亲呢?

      问:土为台阶,茅草盖屋,才体现尧舜的仁民爱物。玉砌的楼台宫室,正显出桀纣的穷奢极欲。佛既然把三界之内看成是牢狱,何必又要用七宝来作装饰?
      答:一个是搜刮天下苍生的财富,一个是利益众生修积的福报,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问:佛国的清净庄严,固然超过人世间一万倍。但经中所描述的净土景象,未免过于夸张,如果一概相信,不是有点荒唐吗?
      答:人所能相信的,不过是耳闻目睹,或是自己能想象到的。若是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就会认为是荒唐,何况是无法想象呢?譬如蚯蚓只知在土壤里吃泥之乐,不知苍龙跃出大海,劈波斩浪。又如蜣蜋只知在粪土内滚动粪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凌风翱翔。
      
    如来应化类(七问七答)
      
      问:世间人生育时都要经过阴道,菩萨入胎时都是从右胁进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答:凡夫有爱欲,所以从产门进出。菩萨没有爱欲,所以从右胁进出。

      问:三界之内最为尊贵的,莫过于天帝。而佛降生时,四大天王、忉利天王都恭敬侍奉。是不是故意编造出来自我标榜呢?
      答:佛经中所说的六道,诸天也属其中之一。在世间人看来,以为天神至尊无比。而在佛眼看来,同样还是没脱离生死轮回的凡夫。所以佛每次说法时,无数的帝释天王都恭敬礼拜,听受佛法妙义。略言之,如《华严经》说:“尔时天王遥见佛来,即以神力化作宝莲花藏狮子之座,百万层级以为庄严,百万天王恭敬顶礼。”《般若经》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大宝积经》说:“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诸天子等,虚空散花,供养如来。”《莲华面经》说:“帝释天王见世尊已,即敷高座,顶礼佛足。”《梵网经》说:“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大乘戒。”《圆觉经》说:“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贤愚因缘经》说:“帝释侍左,梵王侍右。”《普曜经》云:“梵天侍右,帝释侍左。”《造像经》说:“梵王执白盖在右,帝释持白拂侍左。”《法华经》说:“是诸大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这样的记载,不胜枚举。如果如来的福德仅与诸天相等,那么佛经中绝不敢说此大话,而梵王、帝释等天神又岂能容忍这些经典流通呢?

      问:《玉皇经》上说,天帝说法的时候,佛也前来听受。难道不对吗?
      答:佛经都是由佛亲口宣说,由阿难结集而成,没有一句妄语。而《玉皇经》则是出于后人之手,并不是玉帝降鸾所作。虽然其所说不失对玉帝的尊崇,然而却并不懂得怎样才是尊崇。或许你曾听说过佛教宇宙观的浩瀚博大吧?把古今福德最为深厚的人合在一起,比不上四王天的一个天人。把四王天福德最为深厚的天人合在一起,比不上忉利天的一个天人。人们所说的玉帝,是忉利天的天王。忉利天之上,每层天更为殊胜,直到他化自在天,属于欲界,有四层天。他化自在天之上,每层天更为殊胜,直到色究竟天,属于色界,有十八层天。色究竟天之上,每层天更为殊胜,直到非非想天,属于无色界,有四层天。至此全都是还未脱离生死轮回的凡夫。至于那些已经了脱生死的圣者,则有声闻小乘圣者,从须陀洹到阿罗汉,有四个等级。其上有缘觉、独觉。再其上是菩萨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共几十个等级。再其上便进入初地,从欢喜地到法云地,又有十个等级。然后位至等觉菩萨,候补佛位,即将圆成佛果。佛是无上大法王,因为再也没有能超过佛的。怎么会有玉皇说法,佛反来听受的道理?莲池大师在《正讹集》中,已经说得很清楚。

      问:释迦牟尼佛诞生,既然是在周昭王时期,到了孔子的时代,佛法在天竺国已经有了将近五百年,孔子为什么没有听说过大致的情况呢?
      答:孔子已经有所听闻。比如当时有一位宋国的太宰问孔子说:“您是一位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不敢担当。”又问三王、五帝能否称为圣人,孔子都没有表示赞同。太宰惊问道:“那么谁是圣人呢?”孔子神情庄重地说道:“我听说西方有一位大圣人,不用治理就井然有序,不用发表言说就使大众信服,不用实施教化就使人民自觉遵行。他的德行浩大无际,人民对他的崇敬无法用言语表达。”(《列子·仲尼篇》)怎么能说孔子一点都没有听闻呢?

      问:佛教到汉明帝时才传到中国,孔子在当时何以得知?
      答:释迦牟尼佛降生时,汉地已有征兆。周昭王二十六年(坊本作二十四年)甲寅的四月八日,太阳周围有光圈。天上有五色祥光,穿入太微星座,遍照西方。大地震动,池井中的水上涨溢出。周昭王命令太史苏由占卦,得到“乾卦”的九五爻。苏由说:“西方有圣人诞生,一千年后他的教法将传到这里。”周昭王下令把这件事刻在石碑上,安置在南郊祠堂前,见《周书异记》、《白马寺碑记》。因此孔子所说的西方圣人,是有史料根据的。但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到东土,所以说得很简略。

      问:儒家所传承的《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上的记载,才可作为可靠的根据。《列子》之类的书,何足为信?
      答:孔子生平所讲,流传到后世的不过只是百千分之一,怎么可能都记载在《六经》中呢?列子是效法孔子的人,离孔子的时代还不远,他所记载的孔子言论一定不会没有根据。否则他怎么可能知道数百年后要有佛法传到此地,预先给后人提供证据?而且为什么不说其他的方位,而只说是西方呢?

      问:上古时代没有佛法,却天下太平,为后人所称颂。后世有了佛法,反而世风日下。佛教对国家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
      答:诸佛降生世间,正是为了要救度浊世的众生。譬如因黑暗而点灯,并不是因点灯才黑暗。祸乱天下的那些人,都是凶狠暴虐最不信佛的人。有谁见到断酒戒荤的人却要杀人抢劫,出家修行的人却会弑君篡位?南北朝时期的宋文帝说:“假使举国都受到佛法的教化,我就能坐享太平了。”(《宋书》)唐太宗为三藏圣教作序,极力尊崇佛教,对臣下说:“佛教广大,莫极高深。”玄奘法师去世后,唐高宗说:“我丧失了国宝!”哭得非常悲痛,五天没有上朝。唐玄宗听神光法师谈论佛对众生的恩德,感叹说:“佛的恩德如此浩荡,若非法师还解释不了这么清楚。我当世世敬仰。”宋朝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高宗、孝宗,无不归心佛门,精研佛法,或亲自驾临佛寺,或在宫廷内延请高僧讲法。这些史实见于《唐书》、《宋史》、《释氏稽古略》、《文献通考》、《北山录》、《郑景仲家集》等书。  所以古往今来明达有识之人,大多归向佛门。深信禅学有所悟入的人,大致说来,如许询、刘遗民、周续之、雷次宗、宗炳、沈约、宋璟、王维、王缙、杜黄裳、杜鸿渐、白居易、李翱、裴度、裴休、吕蒙正、李沆、王旦、杨亿、尹洙、富弼、文彦博、杨杰、王古、赵抃、周敦颐、邵雍、张方平、黄庭坚、陈瓘、张商英、张九成、张浚、王日休、冯楫、吕本中、刘子翚、李邴等人。
       敬信佛法而深明佛理的人,如羊祜、王导、谢安、何充、王羲之、王坦之、谢灵运、褚裒、萧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李白、李泌、柳宗元、李渤、寇准、范仲淹、韩琦、杜衍、曾公亮、苏轼、苏辙、吕公著、汪藻、李之纯、张栻、吕祖谦、刘谧等人。
      近代尊信佛法的知名人士,如赵孟頫、宋濂、周忱、徐一夔、罗洪先、唐顺之、赵贞吉、陆树声、陆光祖、殷迈、薛蕙、王世贞、宗臣、邓以赞、冯梦祯、虞淳熙、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陶望龄、陶奭龄、焦竑、黄辉、王肯堂、钟惺等人,卓然称盛。而陈献章、王守仁二先生,是儒家道学的创始人,其立言都契合禅门宗旨。得到他们传授的,如王畿、罗汝芳、周汝登、杨起元等人,对佛法的研究更为深入。
      佛法如果不是最上真乘,有助于国家治理和道德教化,又怎么会得到先贤如此钦敬信奉呢?(各人的事迹散见于《二十一史》,以及各文集、语录。)戒淫人士如果立志挽回欲海狂澜,不能不专心研究佛法。



      劝善之书,打开就令人皱眉,这样的书必定不能流传。打开就令人鼓掌,这样的书也必定不能流传。为什么?一个是过于深奥,一个是失之粗浅。我老师这本书,其意本在戒淫,却又总是在探讨生死问题,我起初也觉得过于深奥了。然而每日清晨以生死问题扪心自问,却发现这是人人都不能回避的。带着不能回避的心情,再拿起这本书反复研读玩味,然后才知道老师学识的渊博,救世救人的菩萨心深切,然后才对书中原来皱眉的地方一一鼓掌称叹。这本书在现今广为流传,后世不断再版,我相信一定会是如此。
                                虞山门人陈鍹圣来氏拜识

      
    内典字义译注
      
      ●卷一
      三途:即三恶道。
      优填王:梵语“邬陀衍那”,此言“出爱”。亦云“优陀延”。即优填王也。(凡言梵语者,皆天竺国之语也,劫初皆梵天遗种,故称梵。)
      婆罗门:此云“净行”,是西天四姓之一,详《长阿含·四姓经》。
      八关斋:即八戒也。在家者皆可受,期止一日一夜。欲日日持,须日日受,受则不可破。若能上品持,虽一日一夜,亦决定生天。
      罗汉:具云“阿罗汉”。有三义:一杀烦恼贼,二不受后有,三应受人天供养。
      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
      舍利:此云“骨身”,亦云“灵骨”,四圣皆有之。形色不定,灵异无方。水火金石,皆不能损。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言“觉有情”。同佛修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又有情,指众生言,菩萨以斯道觉斯民,故云“觉有情”。
      八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涅槃:此云“灭度”,得寂灭乐,度生死苦。又“涅”曰“不生”,“槃”曰“不灭”。不生不灭,名为涅槃。  氎:音“迭”,其花可织为布。高昌国草本,罽宾国木本。
      恒河:具云“恒伽”,亦名“殑伽”,此云“天堂来”,其河近舍卫国。
      菩提:此言“觉”。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三宝:佛、法、僧也。三宝六义,详《宝性论》。
      正觉:梵语“三菩提”,此言“正觉”。登佛之果,名成正觉。
      阿阇世:此言“未生怨”,瓶沙王之太子。
      北俱卢洲:在须弥山北,其洲人民,寿皆千岁。念衣得衣,思食得食,命终生天。
      祇园: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具云“祇树给孤独园”,今特省文耳。
      精舍:佛、僧住处也。
      比丘:此言“乞士”。乞法于佛,以资慧命。乞食于世,以养色身。又云“破恶”、“怖魔”。
      转轮圣王:轮王有四种:金轮王,王四天下;银轮王,王三天下;铜轮王,王二天下;铁轮王,王一阎浮提。
      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边地、五长寿天、六诸根不具、七生邪见家、八生于佛前佛后。有以北俱卢洲为长寿天者,谬也。观《大般若经》、《较量寿命经》,可见。
      如来:梵语“多陀阿伽度”,此言“如来”,佛十号中之一。
      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此言“能仁”。梵语“牟尼”,此言“寂默”。谓德能仁济群类,道尚寂默无为也。“佛”,“觉”也。
      天竺:即佛降生之国,亦名“印度”,亦名“身毒”,乃阎浮提之正中,先佛出世,皆在于此。周围九万余里,三面距海,北背雪山,东至震旦国,南至金地国,西至阿踰遮国,北至小香山,各五万八千里。其国于夏至午刻,用土圭测之,四面无影。其余一切国土,皆有影。
      净饭王:梵语“阅头檀”,此言“净饭”,或云“白净”。佛之父王,迦维罗卫国主也。
      摩耶夫人:具云“摩诃摩耶”,此言“大术”,或云“大幻”,谓能以大幻术,母诸佛也。
      波罗叉:亦云“毕利叉”,此言“无忧”。
      四大天王:北多闻天王,东持国天王,南增长天王,西广目天王。
      忉利天王:即帝释天主释提桓因也。《涅槃经》别有十一名。
      毗首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三十二相:足下平满,有千辐轮相;手足柔如兜罗绵;足指纹同绮画;圆满纤长;足跟与趺相称;光润高满;双腨渐次纤圆;双臂垂膝;阴藏有梵相;毛孔绀青宛转;发皆右旋;肤不沾水;身皮金色晃耀;手足肩颈七处充满;肩项殊妙;膊腋充实;容仪洪满;体相端严;身量悉称;威容广大如狮子王;常光面各一寻;四十齿齐密,白如珂雪;四牙锋利;得味中上味;舌相净薄,能覆面轮,至于发际;梵音和雅,远近等闻;眼睫绀青齐整;鲜白红环;面如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眉间有白毫相;顶上高显,周圆犹如天盖。
      八十随形好:详《华严》、《大般若》、《三昧海》等经。
      耶输陀罗:此云“名闻”,移施长者之女,悉达太子之妃,罗睺罗之母。
      瞿夷:此云“明女”,舍夷长者之女。《十二游经》及《释论》皆云是太子正妃,耶输陀罗为次妃。
      鹿野:释长者之女,太子第三妃也。
      波旬:亦云“波卑夜”,此云“极恶”,魔王名也。
      三昧:此言“正定”,拣非邪定也。亦云“正受”,不受诸受,名曰正受。
      六天:四王天至他化天也,详在后。
      阿难:此云“庆喜”,亦云“欢喜”。生于佛成道日,故名。乃斛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
      拘睒弥国:亦名“憍赏弥”,中天竺国之境。
      摩因提:长者名。
      摩邓女:摩邓,摩登伽母也。摩邓女,即指摩登伽。
      目连:具云“目犍连”,此言“采菽氏”。  沙弥:此言“息慈”,息世染欲,慈济众生也。
      安陀:近天竺之国。
      优婆塞:又云“邬波索迦”,此言“近事男”,谓亲近比丘而承事故。亦云“邬波萨哥”,此言“善宿男”,谓虽在家,而男女不同宿也。
      拘尸那城:此言“角城”,其城三角故。
      迦叶佛:此云“饮光”,释迦佛之师,贤劫千佛中第三尊佛也。
      ●卷二
      八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比丘尼:此云“乞士女”。
      优婆夷:又云“邬波斯迦”,此言“近事女”,谓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亦云“乌波萨吉”,此言“善宿女”。
      鸠摩罗什:此言“童寿”,天竺人,龟兹王甥也。苻坚建元九年,太史奏有德星现外国,故迎至此。
      茶毗:亦云“阇维”,焚化也。
      三藏:经、律、论。
      浮屠:此云“高显”,佛塔也。
      弥勒:此言“慈氏”,姓也。继释迦而成佛,详《弥勒下生成佛》等经。
      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般泥洹:即“般涅槃”也,见前。
      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三长斋月:正、五、九。
      行者:修行之人也。
      四大:地、水、火、风也。有内外四大。以人身言,骨肉为地,精血为水,暖气为火,运动为风。
      天眼:天眼,五通中之一通。其间广狭不等,有外道天仙之天眼,有声闻、缘觉之天眼,有菩萨与佛之天眼。
      摩登:具云“摩登伽”,此言“本性”,淫女也。后于楞严会上,闻法悟道,出家,名性比丘尼。
      优钵罗:此云“青莲花”。非优昙钵罗也。“优昙钵罗”,树名,此云“灵瑞”,其树有实无花,若佛出世,或转轮王出世,此花方开。
      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乃色究竟天之王也。梵语“阿迦尼吒”,此云“窒碍究竟”,又云“色究竟”,乃色界之顶天也。  阎浮提:具云“阎浮那提”,树名也。此言“胜金”,树下有金,故以名树。又因洲有此树,故以名洲。即南赡部洲也,其地七千由旬。
      郁单越:此言“高出”,亦云“胜处”,即北俱卢洲也,其地十千由旬。
      瞿陀尼:亦云“瞿耶尼”,此言“牛货”,即西牛货洲也,其地八千由旬。
      弗婆提:亦云“毗提诃”,亦云“弗于逮”,此言“胜”,即东胜神洲也,其地九千由旬。
      须弥:具云“须弥卢”,此言“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耸出众山曰高。在四大天下之中,其高十六万八千由旬,半出海水上,半藏海水下,顶有忉利天宫,日月行于出水上山之半。
      娑婆:又云“娑诃”,又云“索诃”,此言“堪忍”。即释迦应化之土,大千世界之总名也。
      四天王:欲界第一天也,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邻于日月。
      忉利天:梵语“忉利”,此言“三十三”。在四王天之上,帝释居中。四面有三十二位小天子,为内辅臣。合成其数,非自下而上之三十三也。
      夜摩天:具云“须夜摩”,此言“善时分”,在忉利天之上。
      兜率天:具云“兜率陀”,此言“妙足”,在夜摩天之上。
      化乐天:梵语“须涅密陀”,此言“化自乐”,在兜率天之上。
      他化自在天:梵语“婆舍跋提”,此言“他化自在”,在化乐天之上,乃欲界第六天也。此上欲、色二界中间,有魔身天作王,王于欲界,方为欲界顶天。
      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善那”,乃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此方之驿。有作十六里者,有作三十里、四十里、六十里、至八十里者。
      甄叔迦:此言“赤色”。
      阿弥陀佛:梵语“阿”,此言“无”。梵语“弥陀”,此言“量”。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福德无量故。
      三千大千世界:千日、千月、千须弥山,乃至千梵世天,名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实则一大千也。
      摩尼:正云“末尼”,此言“离垢”。
      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能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卷三
      七趣:《楞严经》以仙道合之六道,名为七趣。
      三兽:象、马、兔。
      梵王:是娑婆世界之主。
      铁围:梵语“斫迦罗”,此言“轮山”,亦云“铁围山”,在四洲之外。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五阴:色、受、想、行、识。
      声闻:闻四谛声教而得证果,名曰声闻。
      九品往生: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共成九品也。义详《观无量寿佛经》。
      十恶: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也。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瞋、痴。
      泥犁:地狱也,此言“无有”,言无有乐处、无有赦处也。
      阿旁:狱卒也,此言“无慈”。
      光音天:语言之时,口出净光,名光音天,色界二禅天之顶。劫火至时,此天首免其灾。
      地味:劫初地上所生之物也,状如煎热乳,味若细蜂蜜。
      四生:胎、卵、湿、化。
      梵行:持戒绝欲,名修梵行。
      三生:即三世。
      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亦云“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故。亦云“无酒”,酿酒不成,瞋心誓断故。
      十八梵天:即色界天也,在欲界之上。已断情欲,故称为“梵”。十八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义详《楞严经》八、九卷。
      十六大国:皆天竺附近之国也,如央伽、摩竭提等。
      二十八天王:欲界六,色界十八,无色界四。
      非非想天:无色界极顶天也。
      须陀洹四重阶级: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诸法眼净,得预圣流也。合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有四重阶级。
      缘觉: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得悟道,故名缘觉。
      独觉:出无佛世,独自觉悟,名为独觉。
      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欢喜地十重阶级:即十地也,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补处之尊:梵语“阿惟颜”,此云“一生补处”,言一来降生,即当成佛也。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并叙)

      佛为贪欲众生说不净观,观之既久,贪欲即除,可以越爱河而超苦海。余闲居阅《大智度论》,因取意而为之颂,以此自警,并以警世云。
      死想:有爱皆归尽,此身宁久长。替他空堕泪,谁解反思量?(先作此观,为下九想张本。)
      胀想:记得秾华态,俄成胮胀躯。眼前年少者,容貌竟何如?
      青瘀想:红白分明相,青黄瘀烂身。请君开眼看,不是两般人。
      坏想:皮肉既堕落,五脏于中现。凭君彻底看,何处堪留恋?
      血涂想:无复朱颜在,空余殷血涂。欲寻妍丑相,形质渐模糊。
      脓烂想:腐烂应难睹,腥臊不可闻。岂知脓溃处,兰麝昔曾熏。
      啖想:羊犬食人肉,人曾食犬羊。不知人与畜,谁臭复谁香?
      散想:形骸一已散,手足渐移置。谛观妩媚姿,毕竟归何处?
      骨想:本是骷髅骨,曾将诳惑人。昔时看是假,今日睹方真。
      烧想:火势既猛烈,残骸忽无有。试看烟焰中,着得贪心否?
      前诗粗示端绪,尚未谛审观察,复作五言律以广之。
      死想:所爱竟长别,凄凉不忍看。识才离故体,尸已下空棺。夜火虚堂冷,秋风素幔寒。劝君身在日,先作死时观。
      胀想:风大鼓其内,须臾胮胀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断藤瓜。垢腻深涂炭,蝇蛆乱聚沙。曾因薄皮诳,翻悔昔年差。
      青瘀想:风日久吹炙,青黄殊可怜。皮干初烂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还在,筋骸断复连。石人虽不语,对此亦潸然。
      坏想:肌肤才脱落,形质便遭伤。瓜裂半开肉,蛇钻欲出肠。枯藤缠乱发,湿藓烂衣裳。寄语婵娟子,休将画粪囊。
      血涂想:一片无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籍污埃尘。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痴肉眼,错认假为真。
      脓烂想:薄皮糊破纸,烂肉弃陈羹。脓血从中溃,蝇蛆自外争。食猪肠易呕,洗狗水难清。不是深憎恶,何由断妄情?
      啖想:尸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饱饥乌腹,难干馋狗涎。当年空自爱,此日有谁怜?不若猪羊肉,犹堪值几钱。
      散想:四体忽分散,一身何所从?岂唯姿态失,兼亦姓名空。长短看秋草,秾纤问晚风。请君高着眼,此事细推穷。
      骨想:皮肉已销铄,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牵挽多虫蚁,收藏少子孙。风流何处去,愁杀未归魂。
      烧想:烈焰凭枯骨,须臾方炽然。红飞天际火,黑透树头烟。妄念同灰尽,真心并日悬。欲超生死路,此观要精研。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并叙)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唯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置诸座隅,日以自警,并不忘遗诫云。观身不净
      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内藏唯臭秽,外饰但衣巾。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观受是苦
      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若悟真空理,忧欣何处萌?观心无常
      妄心无着处,体相竟如何?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一家门户别(六根),六个弟兄多(六识)。扰扰各驰竞(如眼逐色、耳逐声等),纷纷总不和(如眼不与声和、耳不与色和等)。青黄俄改换(眼识无常),动静屡迁讹(耳识无常)。臭别香随到(鼻识无常),甜来淡又过(舌识无常)。炎凉易翻覆(身识无常),好恶每偏颇(意识无常)。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网罗。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观法无我
      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得失闲忙冷热等,皆从缘生,不因我有)。自在方为主,迁流岂是常?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社会这么乱,到处是杀盗淫妄,我的力量很微薄 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坚持不断地努力 总有好的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