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楞严经] 《楞严经讲记》第八卷(第二版2020)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9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7:0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楞严经讲记第八卷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这是画龙点睛,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众生都具足其它十一类众生的特性——我们现在虽然是人道,但是有没有佛菩萨那个光亮啊?有没有鬼畜的那种黑暗呢?都有啊!换一句话说,那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众生有没有其它十一类众生的那种特性啊?都有。但是我们在显现为某一类众生的果报的时候,它这种特性占主导地位,为主流。明白这个道理至关重要啊!重要在哪里啊?我们有佛性、有鬼性、有畜生性……我们学了大法后,这个金刚种子是不是会成为主流啊?八识田中强者牵,最强无过于一心三藏金刚种子。由此你就知道佛为什么讲受持一句《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所捏之目可说为真如、空如来藏,所乱之华可说为虚妄、不空如来藏。「捏」,有捏必有放,是不是智慧妙用啊?所以把这个「目」作为法身功德,把「华」作为化身功德,把捏和放作为报身功德。三个功德、三个如来藏,相互对应。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真真如性,就是一个心。真真如性既不是真也不是妄,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空不空,但是它可以现空、现不空、现空不空。所以当真真如性显现出「捏」这个报身功德的时候,当下是不是就显现出乱华——不空如来藏这个虚妄之相啊?当真真如性不捏了,是不是就显现出那个目啊?这个时候能不能看到出乱华了?是不是当下就显现出真如?
    注意,要善于用《楞严经》前文解释后文,后文解释前文,有时候把《法华经》跟《楞严经》互相来解释。这就是以经解经,再加上会打比方,你就是一位相对圆满的讲经法师。而不可以老是打官腔,抄着别人的腔调,变来变去就变成自己的讲稿。讲经说法可不是这样。
    颠倒妙圆:这就是在讲前面的二转依号。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真净明心」当下是不是「虚妄乱想」啊?在这里是讲具足十二类众生颠倒妄想。那再到下面来讲,是不是具足六十圣位的菩萨啊?我们当下是不是就是十二类众生?当下是不是六十圣位的菩萨呀?这一个人当下就统统具足。这个茶杯盖尽足以为一真法界,要明白。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你想成佛,非《法华经》《楞严经》而不可。于是本因元所乱想:「本因」就是真心本来面目,烦恼心、菩提心都是本因,都是真心本来面目,只看你怎样把握而已。立三渐次,方得除灭:三个渐次只是我们修前的一种准备而已,真正的修行还在后面。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这是打比方,我们的真心随净缘证圣果,他有前方便。一个瓶子里装的是老鼠药,这里叫毒蜜,我们光把它倒掉,里面是不是还有残渣余液啊?这是比喻心里还不清净。
    「除去毒蜜」,这是持戒,三皈五戒,去除粗重的见思烦恼。「以诸汤水并杂灰香」,然后用汤水再冲一冲,是不是又除去一部分呢?「汤水」是表定力,不光这些事情不做了,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做,做了以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始终处于这种禅定观照之中。「并杂灰香」,开水冲一遍还不够,还有味道,所以再搞点灰香,继续擦洗瓶子,这是表慧力。慧力是不是带有创造、发明性呢?这是用心更细了,也就是想一切办法把烦恼习气要清除,好把心定在修证过程中。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证,但这只能是作为战前的准备工作。「后贮甘露,「甘露」就是证如来果位。以后在这个位子上慢慢地佛有些具体的标准在这里,我们去对照。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三种渐次:就是分三个阶段,我们达到一种境界。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一者修习」,第一个过程实际叫助习——辅助修习。「除其助因」,它不属于根本戒,属于我们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但你不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你很难安心。比如抽烟、喝酒属于叫遮戒,它不是根本戒,但是你很可能会在犯了遮戒以后引发你去犯根本戒,所以我们要先除掉这些助因,先从比较容易改正的地方下手,由浅处往深处走。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真修」难度比较大,就要真刀真枪地去纠正我们最难改的习气。比如吃喝玩乐、杀盗淫妄,必须改。这是进入真修行,但仍然是修正果的前方便。这是第二义谛的真修行,还没有讲到第一义谛。「刳」,像尖刀一样剔除,很认真的,一点不能留有含糊。
    三者增进,违其现业:增进就不一样了,在前面已经做好准备的前提之下,已经在细心改正了。这里就是我不能再犯。改正以后仍然会时时有境界来考验,这个时候通过定慧来守护好身、口、意这三业,这叫「违其现业」。下面分别来解释三种渐次。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段食:我们吃的饭是不是有形相、有数量啊?欲界众生用口鼻之根分段而饮啖,以滋养身命,称为段食。触食:比如我们看到苹果、菠萝,会有一种食欲,贪味比较重的人可能口水还要出来。思食:眼睛看不到,但是头脑里能想到,往往通过想到的那些东西也能增加身体能量,称为思食。识食:是一种意识心。
    这四食呢,在欲界灵性比较高的众生都能具足。鬼一般是触食。禅定功夫的人是思食,第七层天往上,他想一下子,这个能量就来了。这是比较殊胜的思食,还有稍微劣等的思食。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四空天的天人不存在思食,他认为不需要吃饭,认为有一个我就存在,就是生命,他就是这个意识心。地狱道众生既没有段食,也没有触食,也无暇去思食,他不会去想,也没有时间给他想,但他也是识食,他认为我就是在这受苦的,他知道有个我在,就可以维持这种生命。
    想明白这个道理很重要啊!有个故事说来很有趣:一个老子因为儿子不孝顺,躺在那里一年的时间不给他吃饭,想把他饿死。结果他就是饿不死,人家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总是看到房顶上有块咸肉挂在那里,所以我就饿不死。」结果人家一看,是一双烂棉鞋吊在那里。这个不能讲它是触食,因为他没有东西吃,也不能讲它不是触食,他看到那个东西就有能量。把触食跟思食是不是结合起来了?
    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我在这讲经,就是以法喜食供养你们,每天请客两场,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无遮大供,来者欢迎。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这里佛打了个比喻。
    食甘:就是众生学习正法,即可成佛解脱。食毒:就是众生学习邪法,即得生死轮回。有几种不能食用,它会污染我们的心态。故死:不一定就是指死,也是指会给我们修行造成障碍。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哪五种辛菜呢?佛在《楞伽经》就讲,葱、蒜、韭、薤、兴渠。葱、蒜、韭我们知道,薤可能是小蒜这一类。兴渠在中国没有,是印度特产。这五种菜为什么不能吃呢?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熟食发淫」,如果煮熟了吃,会增加人的男女淫欲心。把这些断了以后,慢慢就会淡泊这种夫妻生活。「生啖增恚」,生吃呢,会增加人的嗔怒心。像很多北方人就喜欢搞个煎饼,把大葱一包就吃,往往这种人脾气比较暴躁。这两种情况对于我们修道人来讲都是很敏感的障碍。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你不断五辛,即使讲经讲得再好,即使能够宣讲三藏十二部经,十方天仙都会远离你去。因为你开口就是臭的。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饿鬼欢迎你吃,为什么?你吃了以后,他抱住你去亲嘴,可你并不知道。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为什么?嫌其口臭。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大力魔王可以示现佛身来对你说法。「非毁禁戒」,抓住你这个人喜欢吃葱、吃蒜,告诉你吃着快活就行了,这些戒律不重要,让你跟他去同流合污。「非」就是诽谤,「毁」就是破坏。「禁戒」,「戒」是大的方面戒律,「禁」是小的威仪方面。「赞淫怒痴」,称赞男女生活,称赞互相之间搞人我是非,称赞吃肉喝酒,这个「淫」和「痴」包括各种各样的恶习。说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啊——这是一种狂慧。大乘心戒法门是一修一切修,并没有诽谤小乘戒。小乘戒如果不持,你连人身都不可得;我们修了大乘戒,就能更好、更圆满地受持小乘戒。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不持戒,命终之后可以得到魔王、魔民、魔女的福报,但是这个福报完了以后下无间地狱。
    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永断五辛」,这是第一个渐次,比较容易做到。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以火净食:无非是吃了以后,我们心情比较平和。修行人不可以修得太野蛮,都是像菩萨那样心平气和,是达到这种作用。无啖生气:就是不要吃那些没有煮过的蔬菜,水果又当别论。这一段是讲「刳其正性」,主要是断除男女生活,断除酒肉和五辛。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楞严经》对淫欲、杀生这两件事情,前后反反复复强调,这是真修行最起码的标准,这个问题不解决,你是假修行,而且讲得很干脆,你不能出三界。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万恶淫为首,「犹如毒蛇」,咬你一口就能要你的命。「如见怨贼」,「怨贼」是来杀人越货的,跟你有仇。世间法还有酒、气、财、色四把刀要戒的说法。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特别是对出家人而言,你必须要做到,在家人也要引以为戒。
    086
    「四弃」是杀、盗、淫、妄,修小乘法犯这四戒其中之一,你是断头罪。怎么「弃」呢?永远被弃于佛法大海之外。这是小乘法的规矩,对女众还另外加四弃就是八弃。
    那另外四弃呢?第一,摩触——女众是在男女关系方面,你与这个(染污心)男众接触了就属于断头罪。第二,屏入(八事)——没有第三个人在场,男女二人在一起不可以关门,不可以拉窗帘。第三,覆藏——你受到男众的侵暴,你不去向方丈住持揭露,就算作你认可,一样的罪过。第四,随顺——更不用讲,虽然你是被动的,但你随顺了。所以修小乘戒,在事相上的要求特别严格。只要犯一项,你怎么样忏悔都忏悔不掉,只要你犯了就没有救。
    「执身不动」,这四弃、八弃能够执行好的,也就是说身体不动,身戒就可以算作清净的。身戒包括身三、口四——身三就是杀、盗、淫这三戒不犯;口四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小乘戒重身不重心,所以要成道就不容易了。明心见性不用谈,成佛往生没有份。到了大乘戒就不一样了。明心见性之人可以忏除一切的罪过。不管多大的罪,只要你明心见性,给你一笔勾销。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感恩《法华经》《楞严经》?你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就成佛。所以我们从头到尾都要好好地理解佛陀的良苦用心。就这么一个法,早晚上床,一起天亮。好人、坏人平等成就。可是古今中外有几个人来认可这个法呀?因为这个法太简单、太省事、成就太快太大,所以反而不容易让人相信、让人认可。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到这里还是归结到修持如来藏心法。「清净律仪」,就是三聚净戒。「执心不起」,你连破戒的心都生不起来,就更不可能有破戒之行。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禁戒成就」是在开智慧的基础之上。断淫,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生啊?因为欲界众生唯以男女之淫来生儿育女。断杀,在这个身相上你生生世世就不会遭到被杀这种果报,因为你已经没有杀心了。
    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不偷人家的就不欠人家的,就不存在来世还债。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沾光,也没有一个人会吃亏。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无非是一次一次地在平衡。世间还有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定律。一次战争、一次瘟疫、一次地震、一次水涝、旱灾,都是我们众生的心在造业,都是众生的业相互偿还。
    所以我每到一处都狂呼乱叫,希望大家都来共同承担如来家业。这是救世的法宝,这才是真理!国际歌是不是唱的要为真理而斗争?我们就是要为真理而斗争!不光是要救护人类,还要救护世界一切众生!不仅是救这一代,我们还要救生生世世!菩萨的心量何其伟大!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只有你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你才能真正地深刻体会我今天在这里拍桌子打板凳、狂呼乱叫是为什么!因为这么简单的道理就能解决不可思议的复杂的大问题!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杀、盗、淫、妄百分之百的清净,这个人已经很圆满了,很不简单了。「不须天眼」,在肉眼这种功夫上,就能得到类似天眼的那种自在功德。说明他的心已经开始与佛道交感应,也就是他的信念很真实,即使没有亲眼看到,他都能深信不疑。
    睹佛闻法,亲奉圣旨:没有佛在前面说法,他感到这些法就是佛说的,他就相信有佛。这就是定力和智慧。得大神通,游十方界:他还没有了生死,还没有得到神通,他就深信不疑自己一定能够得到这种境界,这是种信力。
    宿命清净,得无艰险:他知道过去世造了无量无量无量恶业,现在受持了圆满的净戒,从此与六道轮回画了句号,是不是自己印证自己啊?这是修大乘佛法前的一种心态。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叫断习,这个习叫正习、是根本习。第一增进是助习,是次要的。虽然是次要的,但也是我们一个必经的过程。当然这两个习讲起来有次第,行起来没有次第啊。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第三种渐次前面讲了,叫「违其现业」,不让已经断除的习气再来死灰复燃。我们断了三业以后,今后的任务仍然是继续「违其现业」,使过去的习气不要再重新发生,要保持一个过程。我们心是不是就逐步地圆融了?那你的品位也就在随之提升,定力也就在随之加深。下面看这段经文。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前提是他已经断除了杀盗淫妄的恶业,断除了五辛那种遮业。「心无贪淫」,戒淫之初,虽然身不淫,心是不是还难免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保持心态的平衡,慢慢地把这个事情就忘记了,形成习气了,心得清凉。我们有某一种习气的时候,你只要用心,一年半载就改了。就怕你不用心,不一定非要出家或者不出家。
    有些人来听经总是思前想后,我来了家里怎么办……我看你来了以后家里也没有闹地震,也没有失火,也没有哪个去自杀。障碍我们的都是自己,是你自己决心不够来做为一种借口。其实你何必找借口啊?你是为自己修行,不是为师父修行。凡是来听经的人,是不是都很开心呐?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我们道场就始终就一片光明,也一样难免要有一些阴暗的事情、莫名其妙的事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是从「心无贪淫」这一点启发,只要我们会用心,也可以心无贪吃、心无贪玩,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啊?要把经文圆融观照。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多流逸」就是还有攀缘,但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懂得了修行的道理,谁也不会像世间人那样一天到晚去吃喝玩乐。不仅浪费钱财,浪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还坏了我们的习气,为来世造下了障碍。而且看到人家如何挥霍福报我们一点点都不眼红,反而生慈悲心才对。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过去是出流攀缘名闻利养,现在是离开名闻利养,归向真如本性,叫「因不流逸,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对名闻利养不再攀缘。根无所偶:离开六尘,六根还存在不存在了?不存在。你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个我执是不是也渐渐放下了?放下了六尘的同时就是放下这个内六尘,就叫「根无所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变成聋子的摆设?这个时候我们继续攀缘六尘,就是用它来弘法利生。
    反流全一:「反流」,反三种妄流——有色流、无色流和欲流。过去都在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那种流,又在攀缘所谓无为法那种流,那这种攀缘是不是还是自己的欲望这种流啊?因为有我执。现在反过来了。「全一」,是回到一精之明,回到真心本来面目。六用不行:「六用」,特指六根攀缘六尘,再产生六种意识心这种受用。「六用不行」就是「违其现业」。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十方国土」,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是不是十方净土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我。「皎然清净」,在见道位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这就是锦上添花,更加殊胜。
    身心快然:外不攀六尘,不执著有,不为法执所束缚,同时又内不执著空,不为所谓的那种智相、我执所束缚,所以「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在经典中像「妙圆平等」这一类的词语用得太广泛,含义是大同小异——一切的万法圆融、圆满、圆通。所谓圆融,没有哪一法不包容哪一法、十法界次第圆融,十二颠倒次第圆融,十八界次第圆融,都是一念变现。真心本来面目大光明藏不舍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非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也可以说,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互总为总,都是我们一个念。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丝缕结,尽足以为一真法界。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妙理、妙体。你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妙智;在见道位你已经解脱了一半,叫妙用;你进一步历事炼心修证,乃至达到究竟极果如来,那才是真正的圆满之妙。这叫「妙圆」。所谓「平等」,任何一个法都本来具足这种智慧德能,在佛不增一丝一毫,在众不减一厘一分。
    获大安隐:到了这种境界,你们感到安不安稳呐?首先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其次是解除部分的对烦恼的那种尘劳之苦。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一切如来」,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天人鬼畜、泥巴瓦块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是解释一切如来的特征。
    所谓「密」,就是法身之理体、本体——尽虚空遍法界,空、有、中、有情、无情、贵贱等无量万法,都是一个本体。这个法佛不讲谁也搞不明白,在《楞严经》叫「奢摩他」,在经题叫「如来密因」。我们破了天机,解了密因,因为此举,我们最低保障线是从此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不可思议啊!
    所谓「圆」,是讲报身功德、报身智慧。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已经证得了报身,你开智慧了。你懂得万法之间相互的关系、相互的转变。
    所谓「净」,是化身功德。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化生之法即是先见法身,再得报身,后修化身。
    所以后面跟一个「妙」,就妙在这三身功德我全部明白了,这三身功德我刻骨铭心地深信不疑我全部能够证得;妙在还没有开始修,没有开始证,我就知道我现在已经成分真即佛,再修再证就是成圆满之佛;也妙在能够一步登天,这是「妙」。
    皆现其中:这里既有见道位,又有修道位、证道位。圆顿大法的见道、修道、证道,是即见即修即证。他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这个法简直是妙极了。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最低是小乘阿罗汉的无生法忍,乃至通教、别教初住位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是修圆顿大法前方便,可以与后面的「干慧地」一致起来。所以前面三种渐进、三种次第都是为了圆满于无生法忍。注意,这三种次第可以成就于一念。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中午还吃肉、喝酒、吃辛,还有种种破戒行为;但当他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马上就下决心把这一切东西全部断掉,他说断就能断,这就是证到无生法忍,因为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一个念。注意,这还是证道位的无生法忍,你心已经定下来了。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从是」,就是从破除灭相无明,从证到无生法忍这个位置来开始渐修。这里妙就妙在小乘人无生法忍与大乘人无生法忍可以同时渐修圣位,乃至于前面来讲,连六道凡夫都可以渐修。在前面观世音菩萨那段经文里,藕益大师是不是这么解释的?但是由于因地用心不一样,果位也不同。前面的三增进是三位,后面还有五十七位。如果按照一般的说法来讲,从初住位开始起修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么在这个位置来讲呢,我们还要注意,后面还有个十信位。那么在这里的无生法忍还不能讲那是圆教初住位,这属于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之前,就是无生法忍。
    所以在这个位次境界方面来讲呢,《楞严经》有些地方显得不是很圆融,我们没有办法一定要把它能统一起来。有些法师解释无生法忍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金刚经》那个初住位还达不到圆教的初信位,别教的地位菩萨才相当于圆教住位菩萨,相差三十个等级。因为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从一开始明心见性,他见到的就是真如全体。
    在这段经文后面把这个住位菩萨又划分为十个信位,这也是佛的良苦用心,把事情说得很细,好让我们有一个比较,有一个对照。所以我们讲五十五位也好,四十一位也好,六十圣位也好,不要太执著,是大概地有个方向好帮助大家理解,你没有办法把他非要理到什么什么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第三渐次叫「违其现业」。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这是总结经过了三渐次的修行人的心态。
    欲爱干枯:包括杀盗淫妄、对名闻利养的种种贪心,这种欲望断尽了,不会再起了。根境不偶:就是观世音菩萨前面讲的离根解结,心不往外攀缘了。「境」就是外六尘,「根」是六根,「偶」是因缘和合。能缘与所缘分开了。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我再也不会六道轮回为凡夫了,但是愿身再来又当别论。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所谓「虚明」,就是能看破眼前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就是能够明心见性,不为假相所迷惑。「纯是智慧」,看到这个苹果——这个苹果真甜——你这是烦恼,这是愚痴;我吃这个苹果——这个苹果就是我,我就是苹果——这就是智慧。为什么要吃它呢?我不吃它就不足以维持这个生命,就没有办法教化众生。本来是臭皮囊、是个饭桶,这下变成法器。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明圆」,不再重复。「蓥十方界」,小乘人可以知道一个小千世界的来龙去脉,大乘人可以知道一个大千世界的来龙去脉,乃至十方无量世界的来龙去脉。但是见道与证道又有区别。笼统地来解释,修行人明心见性以后感到了自在无碍,放下了、解脱了。「蓥」是表明亮的意思。
    干有其慧,名干慧地:这是干慧地菩萨的境界。习气习气,是不是带有潮湿、滋润的特征呢?习气没有了,就表证果了,表干了。过去的习气是来润自己,得到佛菩萨习气是润万法。前面清除了我执,也叫干慧。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所以这个「干」是不是承上启下啊?承上,干掉了润自己的那种习气;启下,我们还没有得到佛法的那种法流之水、法流气氛,来更加成就自利功德,并以此去教化众生。
    在这里叫前干慧,如果六十圣位算起的话,到干慧地是第四位,前面三渐次是三位,后面加五十五个妙菩提路是不是五十九啊?还有个等觉后心到六十,这是菩萨的六十个圣位。到了妙觉就成佛了。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一般的经典从初住位算起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么《楞严经》呢,它从初信位算起。圆教这个信位菩萨的位置就已经不得了了,别教初地只能达到圆教住位的境界,差三十个等级。所以从干慧地起,也就是说,我们在圆教进入证道位一般地是从初信位开始算起,开始修证正法。前面到干慧地起呢,属于已经轻装上阵,但那还属于凡夫的境界;到了圆教信位菩萨,真正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从圆教位开始,以一心三藏作为因地心来修证,这是证果。
    即以此心:就是前面的干慧心,从这儿开始。中中流入:「中中」,是有条不紊、菩提不退的意思。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中间不打闲岔,没有诸委曲之相。
    圆妙开敷:「圆妙」理解为一心三藏。「开敷」,是不断地在锦上添花,在扩大成就,加深定力。「开敷」就是讲树开花时,有一朵开了就不愁有十朵,有十朵就不愁有百朵,慢慢地慢慢地全部挂满了花朵。从真妙圆:方便来讲,通教从法我空、人我空二空开始,小乘人从人我空开始,六道凡夫从方便菩提心开始行善积德,但我们这里重点是观照一心三藏。
    重发真妙:前面「从真妙圆」就是带果,「重发真妙」就是行因。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个果地,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看到前面的灯光了,是不是带果了?要拿到灯是不是往前走啊?这叫「重发真妙」。每走一步是不是接近灯光一步?品位是不是提升一级啊?就形成下面的五十五位菩提路。妙信常住: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到底对如来藏真理听懂了没有?你信不信?「妙」就妙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常」,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随拈一法,随拈一物,无非诸佛如来法身真常。你明白不明白?只有懂得了为什么,我们才能刻骨铭心地知道自己已经解脱了。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怎么个「灭尽」?你相信这个茶杯盖就是我,我喝的水就是我——刻骨铭心地相信,而且知道为什么是我,妄想是不是灭除了?知妄即灭,明白了吗?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回家看到父母、妻子、儿女,你是怎么样的心态?你的妄想灭除了没有?虽然灭除了,佛法不坏世间法,不是变成六亲不认,你照样亲近他,是为了度他。
    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这是初信位菩萨的境界。「中道纯真」,万法都是我,是纯到这个程度,即「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从字面来看,这里好像得到了宿命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因地起修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凡夫、小乘人就是以神通来起修,但不能说有了宿命通就是初信位的菩萨。
    真信明了:没有这种神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不需要回忆,就能深信不疑无量劫以来天人鬼畜、风云雨雾什么都做过了,这就叫「念心住」,乃至于没有见到的比见到的还坚信不疑。
    阴处界三:就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清了整个世界的万法。不能为碍:不能障碍你的智慧。你知道这个墙壁是什么东西?鸠摩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把千斤宝鼎举在手里,是他的手臂之力举起来的,还是心举起来的?心举起来的。当听人家讲这个宝鼎有千斤重的时候,宝鼎一下掉到地上,然后他再怎么推都推不动。所以全靠我们这个心。因为我们的同分妄见都认为这个钢筋混凝土能把上面房子撑起来,所以就能撑起来。我们挑东西是肩膀能挑还是心能挑啊?就是我们的心在挑东西。如果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把五十斤的这个包袱放在肩膀上,百分之九十九要把腰扭伤了。所以心到哪里,哪里就有力量。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我们现在能不能相信啊?我们过去世做过天、做过人、做过鬼、做过牛马猪羊、做过风云雨雾,你信不信?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在变化。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这是二信位菩萨的境界。念心带有观照的意思,这里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过去、现在、未来,好好作如是的观照。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他已经把无量生生世世观照明白,深信不疑。在前面的初信位菩萨也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自己,所以这个信心就更加坚定。
    妙圆纯真:「纯真纯真」,一心三藏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我。真精发化:随着观照,定力加深。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无始以来的种种罪过、种种习气,讲到底是我这个一精之明变现,是自作自受。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我这个精明在作怪,这个精明已经是智慧,已经形成了当下这个智慧的本体,也就是利用智慧的妙用。「进趣真净」,以此智慧,不断地加功用行。
    名精进心:这是三信位菩萨的境界。你明白了这个东西就是真精进心,然后保持下去,定力便随之一步一步地加深。「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你可以印证自己,在没有动脑筋想之前,那个一精之明就真实存在,然后你看到一切的万法当下是不是我?我是不是你?为什么?这叫「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再也不会认为他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我。注意,明白这个道理就行,虽然还有一种习气,已经不影响你的智慧。
    名慧心住:这是圆教四信位菩萨的境界。他能就当下的一切环境以智慧来观照。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执持智明:在前面慧心住的基础之上,已经能够稳定地把握住这个智慧,这是定慧。心定了以后,他自然就有这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妙用。
    周遍寂湛:就是照而常寂——在当下这个有形有相的肉团世界这个前提之下,他知道我当下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心。这个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那个东西,是不是我现在讲的这个东西啊?这就叫照而常寂。所有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当下是一个本体。「寂湛」,是如如不动、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
    寂妙常凝:是讲寂而常照——我们虽然现在是在照的位置,在不空的位置,但我们现在就在空的位置、寂的位置,它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万法。比如前面讲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我们不需要非要回到那个真空的境界中再来观照。圆顿大法即空即有即中,三当下就是一。如果我们回到空中去寂照,那就是通教的法门。
    名定心住:这是圆教五信位菩萨的境界。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定光发明:这个「定」就是指前面的五信位菩萨,他能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不是说明他定力很深啊?由定而慧进一步地发明,慧要动。前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在不动位观照,这里的「定光发明」是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出定。这个出定是方便说,如来藏时时都在定中,也就是利用我们心的这种能动的思维进行观照。明性深入:就是以定发慧,定是静,慧是动。惟进无退:转识成智,一步一步提升定力,提升慧力。
    名不退心:这是六信位菩萨的境界。你结合自己来观照,是不是恨不得一口气把地球人度光了?或者有时就打退堂鼓?或者有时就生烦恼这样那样?以此检验自己,你的菩提退转了没有?当然开始退的时候马上想起不能退,那又当别论。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心进安然:在五信位的定跟六信位的慧是在这个定慧圆融的基础之上,安是不是必然的?他能做到定慧平衡。寂照、照寂当下圆融为一念,所以我们心里能安。在有能见到空,在空能见到有,即有即空;在生见到死,在死见到生,即生即死。世间人最恐惧的无非是死亡,我们知道人死的当下就是生,在这里达到这种境界,心里安下来了。
    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这个「保持」是一种自性流露。明心见性之人已经尝到相似的法味。当受到别人的诽谤、欺骗、伤害的时候,你自然而然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会生烦恼。
    名护法心:这是七信位菩萨的境界。护持到自己再也不会起嗔恨心,内护自己,外护众生。这是菩萨行道,利己利他。
    087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觉明保持:这是接着上面七信的境界,是在这个情况之下。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这是回自性向佛性,知道心佛不二,自他不二。你检验自己,与众生之间,最起码与同修之间,乃至与其它万法之间,在自性中有没有这种自觉的本能——是这个一体。佛下面打了个比方。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两面都有一个镜子,两个镜子都反光,拿一朵花放在镜子前面,这面镜子里是这朵花,那面镜子里是不是也是这朵花啊?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对照镜子就知道,这里现过去,那里再现过来,现来现去。这个比喻非常巧妙。那么「其中妙影重重相入」这个法放在解十回向以后四加行的时候,我再来给大家加加行。那个四加行也是在讲「妙影重重相入」。像这个位置,既可以讲浅,也可以讲深。讲浅在七信位、八信位,讲深的话在八地、十地,都是「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这是八信位菩萨的境界。这个「妙影重重相入」就是讲回向心——回自向他,回他向自,回有向空,回空向有。回本身就是个方便说,应该叫变现,都是自心取自心,全部圆融起来了。
    再三提醒大家:别看那五十五位菩提路也好,三渐次也好,干慧地也好,其实处处都是围绕万法一个念在这样观照,讲来讲去就是讲这个法,都是怎样把自己和万法圆融在一起。你能抓住这个主旋律,这个经文都会迎刃而解。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密回:是在前面回向心的基础之上,前面带有有为法,在用意识心转,这里「密回」呢,就慢慢地由有为而成就为无为,也就是自性流露。「密回」是回而不回,不回而回,他心里没有刻意地想象,已经成就了这种功夫。不用想,他就是我,我就是他。等要想的时候,这个层次就低了一等。但是这个不想并不是凡夫的不想,凡夫是不懂;我们懂了以后,一懂永懂,已经成为一种习气,这叫「心光密回」。这个「心光」与「密回」也是相对待的。「心光」就是在心里那种智慧,心变成光,已经不存在刻意地追求这个光是佛光。如果是凡夫的光呢,他还有种种的妄想、分别、执著。
    获佛常凝:与万法一体,这个心更加坚固。不是我跟释迦牟尼佛常凝,咱们就是一对一。那不是常凝,你那是以色见佛。也就是自己与这个万法是一个本体,这个念越来越坚固。这里的「获」可以解释为成就,成就为与万法一体这个坚固之念,不能解释得到了佛的什么常凝,什么加持。
    无上妙净:仍然是解释「心光密回」。万法本体是无上也无下,无前也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空无有,万法一体。
    安住无为:我们心住于万法,万法皆是我。在圆顿大法来讲,连无为也没有,这是真无为。如果有个我住于无为法,那你还没有住于无为,还有个我。
    得无遗失:仍然是讲这个无为一心三藏——大光明藏中不漏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实际这些都是在提起我们这种观照的心态。你懂得这个法,还要经常提起观照,才能时时住于自性大光明藏。要不然你境界现前的时候,难免还会有烦恼习气。当然,你能提起正念当下转境界,也不失为如来。有些人境界现前的时候,他连烦恼习气都生不起来,这个品位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的。人家打你一拳,踢你一脚,伤害了你,你心里立即提起感恩——这下给我逮到了,给我消业障。修行人就是要懂得感恩。伤害你,你懂得感恩;赞叹你,也懂得感恩。你应该对一切人充满了欢喜心。所以「得无遗失」,就是要修我们的无漏真心。
    名戒心住:这是九信位菩萨的境界。这种戒是无为心戒,也就是一心三藏这个心地大戒。如果修小乘戒就认为自己能持戒,修得看不起别人,这叫什么戒?破戒。你既破了心戒,也破了小乘戒。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九信位菩萨住于无为之戒,是一种自性的流露,所以叫「住戒自在」。既然能自在,就「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他不需要刻意地去提心吊胆。那小乘戒连走路都不可以东张西望,每半个月还诵一次戒来检查,到了「住戒自在」,这些现象都不再执著,他不需要检查,也不可能破戒,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随愿」,他一切的言行举止都是自性流露,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有他的道理。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讲第六个功德——意根功德就是这样的情况,受持《法华经》的人他心里想的、嘴巴讲的、身体行持的都是对的,即使现在佛经上没有讲到的,也是古佛那里所得来。只有到了这种境界,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你就是打人骂人,都是在行菩萨道。你心里始终就是为了别人好,不在乎别人对你怎么样,他心里没有任何顾忌,叫「愿心住」。
    名愿心住:这是十信位菩萨的境界。「愿心住」是在前面无为心戒的基础之上,更加得到自在。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从这里开始进入住位菩萨的境界,十信位满进入初住位。这里的「发心」,是总结以上十信位菩萨的功行成就,也是对下面十住菩萨的一个开始。
    以真方便:是真实菩提心。十信菩萨从初信位开始,即已证得无生法忍,即已见到圆教大法之一心三藏——即真心本来面目。发此十心,心精发晖:成就的十种心,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叫「心精发晖」。
    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在十信位的时候还有前后次第分别,进入初住位的时候,十种心即圆融为一体。怎么「圆成一心」呢?每一个信位都具足十信位的功德。要注意佛所讲圆顿大法的特点是次第圆融。往往一个次第就具足其它的九个次第,往往你这一个次第成就了,就能同时成就十个次第。讲是十个、五十个,而你可以一念成就,同时成就,或者反后为前,反中为后,所以叫「发心住」。
    名发心住:这是初住位菩萨的境界。在住位菩萨还要这样理解,住位,从此开始住入佛家;信位,是对佛法产生真实的信念。当然十信位的菩萨也可以说为住入佛家。住位菩萨的境界更为深厚,可以讲一住永住。信位菩萨可以说临时住下来了。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从住位菩萨往后,在圆教里说为四十一分法身大士。注意前面的「中中流入」,它是有次第的,一位比一位更深,后后胜前前,以前面的为基础,后面为发展。
    心中发明:以初住位菩萨那种境界为基础,进一步地加功用道。如净琉璃:「琉璃」已经解释过多次,内外光明通彻。内现精金:「内」是表根本,再进一步地证真。
    以前妙心:是以前面的初住菩萨的心态为基础。履以成地:没有地基能不能盖楼房啊?这是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处。祖师(圆瑛法师)在这里(讲发心住时)还打了个很好的比喻:如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把十信菩萨比喻为中阴身,而初成阴体,这个阴体已经不是中阴身,而是进入了后阴身。二住位菩萨就好像是我们中阴身投胎之时,以父母性生活的时候作为依止之处。
    名治地住:这是二住位菩萨的境界。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涉知:「心」是表智慧,「地」是表本来面目。「心」表用,「地」表体。心里的那种智慧与我们本体相互地作用与反作用,圆融为一体,用智慧来观照我们的本体,以本体来契合这个智慧。「涉」是相互作用,「知」是互相之间已经圆融。俱得明了:明白了体与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用是一。
    游履十方,得无留碍:菩萨的责任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自利,下化是利他。到了这个位置呢,菩萨可以大作佛事,能得无碍。到了三住位,教化众生已经得到自在无碍,没有障碍了。十方世界都是我。事在人为,一切靠各人发心,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最大的志就是菩提心志,就是一心三藏,就是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你应该怎么办?明白这个道理,你即住于佛家,住于佛家就要行使我们的义务。你就不能再为名闻利养所困惑,吃饭、走路、睡觉,都要考虑应该怎样帮助众生。凡是发心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供养众生的人,这种人不可能生烦恼。他即使生烦恼,也是因为众生不听话,恨铁不成钢。许多人调子唱得非常高昂,一遇到具体问题,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原形毕露,这个很成问题啊!这样的人不能往生,不要自以为怎么样,他那种菩提心是假的。修行人一定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不能浮躁,不能装模作样。你哪怕发脾气打人,心里都充满了慈悲心。
    罗睺罗出去参学,回来之后他的床铺被挂单的比丘占住了,正好外面又下大雨。罗睺罗马上讲:「这个床铺是我的,你喜欢我就让给你。」结果那个比丘把他训了一顿,还不领情:「什么你的我的?铁打的寺庙流水的僧。」被训了一顿之后,他就乖乖地跑到厕所打坐去了。现在这个集体生活,首先要想到为别人,为什么不能挤一挤啊?每个人都要有这种责任感,多安置一个人,让他睡一个晚上的觉,他这一生就成佛。修菩萨道,讲「十方无碍」,你能不能做到十方无碍?
    名修行住:这是三住位菩萨的境界。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行与佛同:修行人的身、口、意这三业,能够做到自他不分,就要「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这是讲修行人并不只是表面上行持跟佛相同,最重要的是在于这个心,他已经变成了一种自性流露,这叫「受佛气分」。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胎生众生是由父业、母业、己业这三业和合因缘成熟。这里是打比喻。「自」是表自己的心,以自己的这种智慧。「父」是表佛的权智,「母」是表佛的实智。这里又要作具体的分析,佛的智慧是不是自己的智慧啊?就是自己的本觉智,三个东西当下其实还是一个东西。
    阴信冥通:三种智慧已经相互道交感应。自己的智慧已经知道了有本觉智,知道了始觉智,也知道自己的智慧就是始觉智的一部分,这就开始「阴信冥通」。入如来种:接着前面中阴身打比方的话,就好像已经投胎,好像到了名色这个阶段。
    名生贵住:这是四住位菩萨的境界。投入佛胎成为佛子了,是贵人了。如王子在胎,位压群臣。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即进入如来之家,作为如来之种,「道胎」就是如来种。亲奉觉胤:是绍隆佛种,承担如来家业。「胤」是后代。「觉胤」就是指觉悟的后代,就是法王之子。「亲奉」谁呀?亲奉老佛爷,当佛子。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这里是进一步来比喻方便智慧,也叫始觉智,也叫权智,渐渐具足。「人相不缺」是表基本上圆满。
    名方便具足住:这是五住位菩萨的境界。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如佛:与前面「人相不缺」意思一样,都是讲以方便手段教化众生,与佛没有二样。
    心相亦同:是表真实智慧,已经能够反复圆融、圆满地观照自己的本觉智慧,权实不二。对于几种智慧的分别,明确一下:常说的智慧一般分为真智、实智和权智。真智是表我们的实相本体,是个寂照,在那里并不作分别,但一切的分别智慧都由它而有,也就是真实理体,也是讲真心本来面目。实智呢,你能观照真智,也就是你能观照法身,观照实相理体这种智慧,它叫照寂,能见不见之见。权智呢,就是以实智来对当下以及周边环境万法进行种种的分别。所以也可以把真智说为法身,实智说为报身,权智说为化身。以真智化身为权智在世间大作佛事,以实智观照真心本来面目真实不谬。这个权实智慧都是我们真智、真心本来面目的显现。
    名正心住:这是六住位菩萨的境界。达到以上所讲的境界,叫「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也就是在前面六住位的菩萨基础上,权实不二。日益增长:在不断地增长智力、法力、道力。
    名不退住:这是七住位菩萨的境界。达到以上境界,叫「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灵相:随着智力、法力、道力的日益增长而成就了「十身灵相」,也就是讲我们的智慧、功德圆满到一个新的境界。「十身灵相」是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我们的智慧功德的品位,即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等十身。十身就是十个品位、十个内容。
    「声闻身」,是讲小乘阿罗汉的智慧和道行。
    「缘觉身」,是讲中乘辟支佛的智慧和道行。
    「菩萨身」,是讲藏、通、别、圆这四种大乘修行人的智慧和道行。
    「法身」,是讲无量法门任何一法都能得到某种层次的解脱功德。
    「智身」,是表我们的心力。虚空万法大至佛刹小至微尘,贵至诸佛菩萨,贱至六道众生,都各有各的心智。这种智慧都是我们本来面目,但是高低层次千差万别。
    「虚空身」,这是特指虚空,其实一切法包括虚空。但虚空又有它的特殊性,它距离我们的真空最近。它对其它一切万法在形相上来讲显现得最大,最为包容。其它万法千差万别,虚空相对而言是一个同相。
    「业报身」,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从诸佛菩萨到虚空、世界、山河、大地,无非是「业报」,无非是因果报应、随心应量。
    「众生身」,就是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它的来龙去脉在卢舍那佛的智慧统统包容。
    「国土身」,众生就是国土,虚空也是国土,但这个国土带有特殊性的含义。一般地是指比较大的佛土,比如一个大千世界啊。它有种种的成因,它的真实存在,都是卢舍那佛的报身功德。
    「如来身」,本自具足这十种身。
    名童真住:这是八住位菩萨的境界。比如这个小孩是个人,他过了八十岁是不是还是这个人啊?是的。再比如初三、初四的月亮像月牙,十五、十六的月亮像盘子,是不是一个月亮啊?是的,也就是比喻修行人已经见到了真,虽然见到了真,但是力量没有圆满佛大,此即分真即佛,即明心见性的人,也叫「童真住」。比如十瓦的灯泡也能照满一个房间,一百瓦的灯泡也能照满一个房间,但十瓦的力量是不是相对一百瓦的力量要低一些啊?所以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你到了童真就已经得到菩提不退,要成圆满佛无非是自己怎样继续用功的问题。我们现在虽然还有烦恼习气,但是这十种力量我们都有。只是有时有,有时没有。
    所以听经闻法要与我们修行中的实际情况圆融起来观照,就知道怎样来提升自己。你不能完全变成依文解字,到最后还是佛呆子、口头禅,得不到受用。要学会观照,你一边研究,一边受用,这就证道了。首先要观照,再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你不需要死读硬背,到时候就变成自性流露。如果没有变成自性流露,你经讲不好,你做不到如数家珍。既成就不了自己,也成就不了别人。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八住位菩萨的那个比喻,是中阴身已经投胎了,要十个月才能出胎,所以「形成出胎」,是已经离开娘胎了。亲为佛子:这个时候正式地作为佛子。
    名法王子住:这是九住位菩萨的境界。在娘胎的时候人都还没有看到,不会哪个讲这个人是王子身,所以出胎后即成王子身,叫「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以成人: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关于国家的一些日常事务交给太子一部分,试试看他的能力怎么样,也暗示他——你即将要继承王位。到了这种境界,是要成就还没成就的。此喻佛欲与菩萨授记,恐其智力不堪,且先令代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与授记。(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
    彼刹利王,世子长成:即刹利王之子长大成人。「刹利王」是一国之王,还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等各种轮王,他们的国土就更大了。「世子」即刹利王之子。陈列灌顶:太子长大成人以后,把文武大臣召集在一起,把海水装在宝瓶里,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从太子头顶灌下去,这是王位的传承仪式。这样让全体的国民都要认可这是王法,也让这个太子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仪式后即可施行政。这是比喻菩萨可以代佛传法、大作佛事、担当教化众生的大任了,佛为其授记。
    名灌顶住:这是十住位菩萨的境界。关于这个灌顶位,《华严经》是讲十地位菩萨才能成为灌顶位,等同于《楞严经》的十住位菩萨。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从这里开始往下介绍十行位的菩萨。十住位的菩萨在这个阶段呢,还是以自利为主。到十行位开始以利他为主,大作佛事,在利他的基础上利己。
    成佛子已:十住位菩萨住入佛家,应该说就是佛子。按照圆人的说法,实际从初信位开始即已是住入佛家,他是从十住另外开出了十信,要明白。所以这个「成佛子已」包括十信位和十住位这二十个位次。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这种境界通常说为,初住位的菩萨证得无量色身三昧,智慧德能与佛无二无别,仅仅是在力量的等级上有区别而已。十方随顺:无非是我们进一步地观照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以此念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习气。我们是要随顺十方,而不是要十方随顺我,要把心态调整好。「具足无量如来妙德」是自利,「十方随顺」是利他。
    名欢喜行:这是初行位菩萨的境界。这是一种法喜。遇到障碍、伤害,我们都要欢喜接受,这正是成就自己的时候。菩萨道菩萨道,没有哪个地方不是道。
    那这个初行位菩萨同时是不是十信位的菩萨?是不是十地菩萨?是不是如来啊?初行——欢喜行,它是我们行道的基础,我们在今后的整个过程中,就是要以欢喜心来行菩萨道。哪一行、哪一地、哪一向,包括前面的十住、十信,他能不能离得开欢喜心啊?要懂得次第圆融。没有哪一行不是哪一行,没有哪一行不是哪一地,没有哪一地不是哪一住,要这样来观照。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到这个境界已经没有分别,他能利益一切的众生;在初行位还带有个别性、分别性。初行位菩萨初步尝到法喜,到了二行位来讲,你已经没有什么法喜的感觉,你感觉不到的喜才是真正的法喜。
    名饶益行:这是二行位菩萨的境界。实际上从这里往后一直到十回向、十地,是不是都是饶益行啊?饶益别人是不是饶益自己啊?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这是三行位菩萨,在二行位基础上又提升一步——二行位是没有分别地供养一切众生;到了三行位来讲,你不但要无分别地供养一切众生,而且当人家伤害你的时候,你还要供养他。你要逆来顺受,横来正对,主动地去度化对方,否则你就不能叫觉他,也不能叫自觉。
    佛讲了:忍之为德,布施、持戒所不能及。你行菩萨道到底为何而行?我们有时觉得是受到了别人伤害,其实呢,有时就是诸佛菩萨、护法神明在这里挑拨。看你能不能经得起考验?之所以伤害你,是因为你发了大心,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你的薄弱环节不经过考验,你就永远不能超越。就像平时参加考试,如果那道题做不出来,你是怪老师出考题呢?还是感觉幸亏这个题给你逮到了?这样下次再考的话,就不会错了,你应该感恩老师还是去埋怨老师啊?
    佛曾讲过,提婆达多是他的第一善知识。为什么呀?因为提婆达多在无量劫之前就发愿,要做释迦牟尼的对境善知识。他专门去和佛唱对台戏、去杀害佛的生命、吃佛的肉、推佛下悬崖……总之就是修佛的忍辱波罗蜜。这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时的真实公案。佛一一通过种种残酷的考验,所以早早成佛了。你以为善知识是什么?你该怎么看待提婆达多?
    名无嗔恨行:这是三行位菩萨的境界。我们今后是不是应该感恩伤害你的人?否则你这个关怎么过?何况那些不伤害我们的人是不是更加应该感恩呐?确确实实就应该感恩。如果他是因为菩萨示现来观机逗教伤害你还好一些;如果他是属于嗔恨心来伤害你,他成就了你,消你的业障,他自己还得受果报。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感恩人家呀?要感恩。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这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分别智,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出现了,菩萨的智慧要懂得因人施教、因病施药。
    穷未来际:修行人从来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直到断气都是在教化众生。世间职业还有个退休,但现在有些人也是退而不休,在搞第二职业,仍然是在修我执。现在看来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在当不休息菩萨。
    三世平等,十方通达:我们要时刻准备面临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事情。对明心见性的菩萨来讲,这不是个难题。佛在《法华经》讲,「我独无所畏」。真正明心见性的人,走到哪里他都没有恐惧心,哪里都是他的故乡本土,哪里都是他自己。我们要常常把这个念提起观照。
    名无尽行:这是四行位菩萨的境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数量多了,自然就产生质的飞跃。多行多持,我们必然就会灵感爆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是表无量的万法次第交融、次第圆融。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往往使我们应接不暇啊,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成就智慧的时候。「合同」,就是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大光明藏中不舍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不丢一事。得无差误:真心弘法的人没有差误,赞叹、训斥、帮助、打击,都是慈悲道场。
    名离痴乱行:这是五行位菩萨的境界。他的心态没有我执这种愚痴,他的一切行持都是为了教化众生。在这个五行位的菩萨,我们仍然提起观照一心三藏的道理。提起一次观照,他的定力就加深一层,境界就提升一个品位。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菩萨要善于用各种境界来成就自己。懂得「同」,这叫无分别智,还要懂得万法千差万别。你能以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对待各种情况,而且你念念都是佛知佛见,这叫理不碍事,性不碍相。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他都没有离开真心本来面目这种智慧。它对应前面讲的十八界就是妙真如性,这叫事不碍理,相不碍性。
    名善现行:这是六行位菩萨的境界。这种理事无碍、性相无碍的境界即「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是笼统地讲,十方三世都是一个真如本体。「满足微尘」,不缺一法,也不多一法,缺一法就不圆满,多一法就变成了有二法门,就不是佛知佛见。所以「十方虚空满足微尘」观照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真心本来面目其大无外,没有边际。如果有个边际,边际之外是什么东西呀?可是我们的心量只是执著在一个我,执著在一个家族,你说可怜不可怜呐?一旦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又能一步登天,奇妙不奇妙啊?
    088
    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这个次第圆融的功德不可思议。
    现尘现界:就「现尘」而言,虚空包芥子,以大含小;尘中现界呢,非智莫知,非智莫证,这就是《楞严经》在前面讲,「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也就是「一一尘中现十方界」。我们今天在这个讲堂里,你眼睛看到多大的范围,现在心就有多大的境界。当你破除了烦恼习气,破除了我执,我们的心就能包容整个尽虚空遍法界。不相留碍:你留碍了没有?不需要问别人,只要问自己。
    名无著行:这是七行位菩萨的境界。这里答案已经给我们提出来了。「无著」,你要放下我执,不要自以为是。只有破除我执放下烦恼习气,一切万法才真正是我,那是无我之我,那是大我之我,那是性具之我。圆顿心地法门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他下手的前提就是明心见性,就是首楞严大定,首先把我们定在大光明藏中。这个法门又叫果教派,是带果行因。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啊,他修行了无量百千万亿劫都是白用功。修得好,能得一个人身再继续修;修得不好还要到三恶道里去转,不知转多少个来回再得人身再接着修,修得多苦啊!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手套大法——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任何一法都是阿弥陀佛,都是地藏王菩萨;任何一法都是无量的地藏王、无量的阿弥陀佛;任何两个地藏王也是任何八个普贤王。我们怎样看待都是「第一波罗蜜」。
    名尊重行:这就是八行位菩萨的境界。你走路随便踩一根青草,吐一口唾沫,随便把一个石子踢得老远,随手把瓜子壳烂苹果皮一扔,你都是破戒。那烂苹果皮是不是释迦牟尼?前面刚刚讲了,无想众生是不是也有灵知性啊?所以这些行为都不能有。是不是叫我们尊重一切万法呀?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如是圆融:在前面十信、十住、八行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与一切诸佛的心想在一起,与一切诸佛的嘴巴话讲在一起,与一切诸佛的行持融合在一起,承佛教诲。
    名善法行:这是九行位菩萨的境界。到这里,是不是还在破除我执?在佛法里有我即是恶,无我方称善。把一切的万法都看成是自己,这是真正的无我。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明心见性以后,时时、事事、处处、念念都是道场,真正做到有漏、空漏、欲漏统统清净。「无漏」,不会漏到三界六道轮回,也不会漏到小乘变易生死,也不会漏到通教、别教那种的空漏。一真无为:就是一真法界。性本然故:是讲真真如性这个「性」,讲一心三藏这个「心」。「然」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在迷惑颠倒之中,我们不能知觉而已。
    名真实行:这是十行位菩萨的境界。始终以一心三藏圆顿心法作为我们因地修行的指导思想。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从这段经文往下,开始介绍十回向位菩萨的道行、品位。我们瞻前顾后,在前面十信位是菩萨成就自己的正信,十住位菩萨是成就自利功德,到十行位是成就利他功德,然后自然而然就会研究自与他相互之间的关系,无非是互相回向,回自向他,回他向自。
    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这是承上,承上三十位的修证,通过自利和利他两种功德的成就,菩萨得到了自在无碍。「满足神通」,是菩萨行持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性流露。这里的神通跟外道神通、小乘神通不一样,他是在心态上做文章,是明心之通,见性之通。
    纯洁精真:在行位已经做到了无漏,「精真」是对「纯洁」的进一步解释。在无漏的时候,我们已经由有为之行而提升到无为之行,由刻意地用戒律来管束自己,提升到可以自觉地以定力和慧力来自性流露,行无为之行,这叫「精真」。我们圆顿大法讲的无为绝对不是无所为,而是指自性流露,以无为之心行种种有为之法。
    远诸留患:有些人讲,佛证真如,虚空、世界、山河、大地即一念化为无上菩提,那为什么我们还在这个六尘烦恼之中轮回呢?对这个问题如果不讲清楚的话,会给我们的修证造成障碍。佛证真如,知十方万法皆是他的自性本心,是他自己自觉地证到自己跟一切的万法是一个命运,共一个呼吸。有呼吸没有呼吸,有命没有命,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佛是在他的本体位上得到这种解脱,他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看泥巴瓦块都是自己。所以这里的「远诸留患」,是修行人在这种境界上,证到极果如来的相似法味。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就是不执著菩萨自利利他这种相。因为在前三十位进入信位、住位、行位涉及到的第二义谛比较多,所以从十回向这里开始,我们要懂得回俗向真,向真如本性来回向,使我们的心进一步地由粗变细,由相归性。修行就是这么个过程,会相归性,回俗向真。如果我们不会相归性,不回俗向真,我们就不能圆满解脱;如果我们不回真向俗,不回性向相,那我们也就不能度众生,而度众生的过程本身就是成就自己。要时时提起这个观照,当我们有了一个回向的念,我们就已经落入分别。但是没有这种分别我们就没有办法达到无分别。这就是叫我们要提起观照作回向的原因。
    「灭除度相」,这是不执有、不落有;「度众生」呢,就是不执空、不落空。度众生就要有度相,见性就要灭相。所以度相和灭相是圆融的,缺一不可。
    回无为心:是由有相回到无相,「无为心」就是见性。向涅槃路:前面的回到无为心是证菩提果,这里是证涅槃果。这里的「无为心」是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法。回向来回向去,其实是一念成就的问题,不要落入次第,一闪念观照一下就过来了。所以在回向无为的时候,你也不要执著回向的那种相。「向涅槃路」,我们讲了四种涅槃,这里的「涅槃」说为无余依涅槃。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这是初回向位菩萨的境界。讲来讲去还是在重复总结要救护众生,我们就必须成就自利涅槃功德;同时还要离一切众生相——这个离相不等于离行,不等于离事,不等于无所事事;也不等于就是执著在事相上,我们要学会圆融,始终和光同尘。
    在十回向中,同样来讲这个一向,后面十向、十地、等觉、妙觉,是不是都是在这样回向啊?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是不是也是在这样回向啊?要懂得次第圆融,瞻前顾后。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只要有相就要离。第一个「坏」是动词,是离,第二个「坏」是相,可坏。我要离,这个「离」要不要离呢?连这个离相都要离。你这个相不离的话,是不是还是著相啊?是不是著了那个离相的离啊?但是你不著相不能教化众生啊,把这个道理好好想圆满。实际上就是离而不离,不离而离。
    远离诸离:是不是还是「坏其可坏」啊?这里是重复解释,度众生不著相,离相不离心。包含能离的我,所离的生死和诸众生之相,通通要离,连菩提心、涅槃果都要离。离的这个菩提心就是《楞严经》所讲,「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所以能离、所离都离开以后,是什么东西啊?就是真真如性。真真如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名不坏回向:这是二回向位菩萨的境界。这第二个回向就是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里讲得更加具体一些,其实在第一个回向里已经包含这种含义在内。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菩萨在这个位时,自觉与他觉,本觉与始觉,他已经能够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湛然」,明明白白就是这回事。觉齐佛觉:在三回向位就知道,我的本觉跟佛的本觉是一个本体。
    名等一切佛回向:这是三回向位菩萨的境界。回向的目的就是证真真如性。自与他、性与相,通过回向来圆融、圆满、圆通为一个本体。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本觉循序始觉,性具功德来显现事造功德,这就是发明。地如佛地:这可以从行为上来说明,从事相上来观照等同佛地的境界。
    名至一切处回向:这是四回向位菩萨的境界。我们以此心圆融贯穿万法,能至一切处而无所障碍,来体现出因果不二、即因即果。所以第三回向也可说成是「等佛觉回向」,第四回向说为「等佛地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是器界,作为依报。如来:是根身,作为正报。互相涉入:互相回向,以依报入正报,以正报入依报。得无挂碍:以依入正,一毛孔内能容无量佛刹;以正入依,一微尘内无量如来转正法轮。依也好,正也好,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自在变现。所以心法不可思议,佛法不可思议。在五回向位的菩萨,他就已经尝到这种法味。注意,这里佛讲的是现量佛土证道位菩萨的功德,他已经具足无量的色身三昧。
    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这是五回向位菩萨的境界。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回向到当下、当处。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这是总结五回向菩萨已经证得依正互融,一多无碍这种功德。所以叫「同佛地」。觉也同,行也同;菩提果也同,涅槃果也同;正也同,依也同,是无量之同。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这是在修差别智、道种智。「各各生清净因」是带果行因,因为前面「同佛地」已经是果,所以所生之因是「清净因」。
    任何一项菩提、涅槃、差别智功德,他这个因地心都是果地觉,都是一心三藏佛知佛见。所以圆顿大法妙啊,妙就妙在带果行因。修行人一上路,首先要明心见性,首先要成分真即佛,叫「同佛地」。打一个比方,明心见性好比看到前面就是灯,是不是进入佛土了?然后我们一步一步地往灯前面走,叫做「各各生清净因」。怎么「清净因」啊?始终对着灯光行走,这就是「清净因」,这就是因地心,这就是不生灭心。我们在看到光的同时已经看到灯,进入了佛土就好像是初三、初四的月牙,然后对着灯光跑,跑到十五、十六是不是大圆满呐?那时是究竟圆满之佛。
    依因发辉,取涅槃道:是不是对着灯跑啊?我们已经尝到了法味,无非进一步扩大成就而已。这个时候呢,就如佛讲的取涅槃道,「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并且中间没有一切委曲之相,你不会打闲岔。所以依正因发真辉,发真亮,证真果,因正果圆,直通宝所。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是六回向位菩萨的境界。这里的「平等善根」就是带果行因,修因证果,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因果一如,这叫「平等」。没有因大果小,也没有因小果大。「善根善根」,一切万法唯一之根,没有第二根。我们平时讲根机大小都是方便说。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都是一个根,就是一心三藏。
    不管你是无量劫的老修行还是从零起步的新修行,只要你能抓住当下,早晚上床,一起天亮。这是我们这十来年来在全国各地弘法的经验证明。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就是前面的「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这是六回向位在求差别智、道种智,叫无分别不妨分别;到了这里第七回向位,是进一步把分别回向无分别。第六回向位是回同向异,到了第七回向位进一步地回异向同。这个回异向同就相当于前面的「无尽功德藏回向」。是不是回来回去的?看上去好像一样,实际上我们的心性一步比一步圆满,定力转深、转固。所以这个「真根既成」,是通过回同向异来修道种智,从实践来证明,第五回向位得到了真根,第六回向位把真根来发挥作用,来证明。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这叫回他向自,回分别向无分别。这个我既是无量分别的我,又是一个总体的我,又是这一部分人的我,又是那一部分人的我。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无量的人都是一个人,没有谁不是谁的本性,要作如是的观照,否则你就不是回向了。所以阿罗汉破除了人我空以后,在进一步破除识阴的过程中犯了这个错误,他看到一切众生都是我变出来的,佛把这种阿罗汉判为大我慢种、外道种。一切众生都是你变出来的,那你是不是众生变出来的?没有谁不是谁。这个法很难讲,唯有靠智慧来细细观照。
    性圆成就:性无大小、多少、内外、自他、是非、好坏,万法就是一念之心。不失众生:你不能有一点点分别心,真如真如,在真之外只要有一个假的,这个真就不真;只要你对众生有一念的嗔恨心,那你就不是佛,你不要自以为是。必须明明白白提出这个问题,改变我们的心态,没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否则即使你能背诵讲解三藏十二部经,能够受持无量法门,你也都是白用心。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这是七回向位菩萨的境界。一切众生都是我,讲「等」就已经落入方便,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讲一个等。谁跟谁等啊?都是自己。不是把他当成是自己,而是真正明白他就是自己。这是佛恒顺众生的习气而讲,一切众生回向到自己,所有的人都是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这个名字比较长,可以简称为「等观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讲要去广度众生;「离一切相」是讲要灭除度众生相。「离一切相」,连我相都没有,你有一个我在就是生死凡夫;「即一切法」,没有哪个不是我。「离一切相」是回向真如,「即一切法」是回向法界。唯即与离,二无所著: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名真如相回向:这是八回向位菩萨的境界。「真如」就是「离一切相」,「相」就是「即一切法」,把真如和妄相都回向那个真真如性,即「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前面的真如相回向,实际上叫双相回向,把真和妄统统回向到真真如性。这在五十五位菩提路中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梯,由此就开出了回向位菩萨。
    真得所如:就是真真如性。十方无碍:这是真正的无碍,他明白「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真正把三藏十二部经判为戏论法的同时,它当下就是我,当下就是《法华经》。妙就妙在这里,破的当下就立起来了。「十方无碍」,其实是进一步强调「四无碍法界」。
    名无缚解脱回向:这是九回向位菩萨的境界。他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念念自在。烦恼即菩提,受苦即是法身,造业即是解脱。比如说,如果现在你蒙冤入狱,你快乐不快乐?要自己问自己。环境没有好坏,有好坏的是我们这个心。在我们眼见中有光明黑暗、香甜苦辣、是非好坏,都是同分妄见在作怪。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你要嚎啕大哭啊!我们活得太悲惨了,现在终于解脱了!我们现在虽然没开宿命通,你怀疑不怀疑过去世吃了无量苦啊?是不是一点点都不怀疑?所以我们应该无限地感恩如来藏大法,这是救命的法宝,不需要求别人,站在这里就解脱。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这是总结上面九回向位的境界,究竟而言,是总结以上三十九个位置的成就。概括地讲,八回向位不是真如相回向吗?这里呢,性德全体已经圆满。真正来讲,九回向位是在性德全体圆满的基础之上所发挥的妙用,也就是大用成就。到了十回向位,体用已经具备。

    法界量灭:八回向位是双向回向,是不是得到性德全体啊?得到全体是不是般若智慧?这是双向回向,那个真如是性回向,这个相是数量的回向。既然已经回向了,性与相是不是圆融了?量与无是不是也圆融了?所以叫「法界量灭」。「量灭」也是表无分别这种法身功德。「法界量灭」是对生说灭,「灭」非真灭。「法界」是即有,「量灭」是即空。讲来讲去是不是一心三藏?是不是不生不灭?生而非生,灭而非灭。
    名法界无量回向:这是十回向位菩萨的境界。
    089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尽是清净四十一心:这个「四十一心」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前面的干慧地。在干慧地已经是明心见性,证得无生法忍。《楞严经》讲修心,四十一个位置无非是讲心,就看你心里明白不明白。圆人修行,只愁悟不愁证,证就在悟中。佛的教诲是通过听经闻法来明心,来开悟,即悟即证,即心即行。要抓根本修,从悟门打开,那就势如破竹,下面一切的关卡都会迎刃而解。

    在成就这四十一心的境界里呢,经家把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说成是三贤位。注意,包括前面的干慧地和十信位,一般是归于初住位,十信位满登初住位。实际上证到圆教信位菩萨即是贤位菩萨,就做好登地的准备。到了地位,你是真正的菩萨。地上菩萨以金刚之慧——金刚之慧实际就是前面四十一心所成就的那种比较圆融的法体,来破除最后的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所以把地上菩萨说成是圣位菩萨,合起来就是三贤十圣。在登地之前,佛又说出四个加行位。这是针对这四十一个心的次第当中仍然有些不圆满的人而加行,也就是他们这个心力还欠一分火候,虽然圆满了,力量还不足。由于这四个加行有些人需要,有些人不需要,所以没有把它列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作为登地菩萨的前方便,「加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这是印证佛即是己心。方便来讲,释迦牟尼就是我的心,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究竟来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的心。上自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牛马猪羊,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雨云雾,都是我的心。我们以此来检点,也就是进一步回佛心向自心。佛是再三再四提醒:你明白了没有?你明白了没有??你明白了没有???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这就是我们的行持。佛是你的心,老爸老妈是不是你的心?冤亲债主是不是你的心?泥巴瓦块是不是你的心?老鼠药是不是你的心?要问你自己。是,为什么?在这里提出一个现量的标准。
    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古时候是不是钻木取火啊?起火之前,木头是不是先发热、发烫啊?到那个程度,就是快要起火了。这是比喻调整我们的心也要有一个过程,这就要靠我们常常提起观照,看看我们的心有没有到暖地。「若出未出」,虽然还没有出,但是快要出火了。
    名为暖地:这是第一个加行位的境界。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上面是讲佛即心,这里是讲心即佛。上段是回佛向己,回他向自;这里是回己向佛,回自向他。这四加行仍然是在回向。就是证自他不二,即自即他。

    成佛所履:把我们的心作为一切万法的依靠。若依非依:怎么「若依」呢?好像是成佛了。心相有所销亡,也就是我执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破除。「非依」,这个心相、我执还没有完全破除。如果你「若依」多一点,「非依」再浅一点,你即已是登地菩萨。
    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佛这里打了个比喻,就像一个人登高山一样,到了山顶的时候,虽然身子已经进入虚空,但是脚底有没有离开山顶呐?没有。也就是说,他已经体会到这个心就是佛了,但是仍然还有个我在这里。下有微碍:脚底还没有离开山顶,还有微碍,是这么一点点区别。还有一种「我与佛、佛与我」这种障碍,心里还没有达到彻底的清净。
    名为顶地:这是二加行位菩萨的境界。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心佛二同:也就是即心即佛,在这里是承上启下。在顶地和暖地的时候仍然有心相和佛相这两个相。那么通过不断地回向,回己心向佛心,回佛心向己心,在这个巡回的过程中,慢慢地把这二相圆融为一,变成自性流露。

    善得中道:这是进一步解释「心佛二同」这种境界,在日常的行持中,不知不觉地显现出佛法的功用——你不用刻意地去想,读经时对法理法义自然而然恍然大悟;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也是自性流露以佛法的教诲来处理,叫即心即佛;在遇到逆境时,你当下想都不用想就把境界给转过来了:这就是应该的,这就是对的,我就应该做到,我就能够做到;并不是想:这么难我怎么做到?这是不是印证的标准啊?
    所以修行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事情,不是马马虎虎、说说而已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我们的法身慧命,涉及到我们生生世世的自在解脱。不能因为这一生的名闻利养,更不能因为一时的一点点人我是非而丧失自己的法身慧命,否则无量劫的果报苦不堪忍啊!
    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如忍事人」,就好像一个人心里有事情,想要讲出来又难以开口。「非怀」,不讲出来又不甘心,他知道自己已经铁了心非讲出来不可,无非是在寻找机会,只是要有一个过程;「非出」,这个事情终究要讲出来,但是讲又不好开口,他只是暂时还没能讲出来,放在心里。这就是比喻我们已经到了将证未证,已经刻骨铭心知道自己就要成佛,但是他现在还没有成佛。《楞严经》的比方是不是特别多啊?我们能把《楞严经》的这些比方讲清楚,也能很好地教化众生。
    名为忍地:这是三加行位菩萨的境界。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是总结以上三个加行——一加行是讲心量,证佛即心;二加行是讲佛量,证心即佛;三加行是讲同量,证即心即佛——这个心量、佛量、同量在这里是「数量销灭」。怎么销灭了?已经没有这种分别心了——没有你是佛,我是心;没有他是佛,我是心;也没有他和我,就是一个心。种种分别都没有,这就是检验自己这个无分别法达到了什么境界。我们在处理一切日常事情的过程中,再也不用刻意地去观照,自然就会自性流露。当我们感到,「你就是我,佛就是我,所以我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能够提起这样的观照固然也很难得,但这已经低了一个层次。
    迷觉中道:「迷」就是凡夫,「觉」就是圣人,「中道」就是即凡即圣。这些东西统统销灭,叫「数量销灭」。连一也要销灭,一也是数量。一是对多而言,都是方便法。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非佛非凡,非一非无量;他可以随缘变现出佛相、菩萨相、凡夫相、泥巴相。要达到这种境界。

    藏教是讲有形有相、讲量;通教是讲无形无相、讲一;别教是讲亦一亦多——所以法界量灭,统统销灭。要不要灭啊?销灭后归于真心本来面目,连销灭也销灭,你有个销灭是不是还有个量啊?真心本来面目没有任何的执著。所以进一步体会,有情无情一切众生、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讲一都是方便说,但不讲一又没有办法开口。

    名世第一地:这是四加行位菩萨的境界。出了一个问题,都没有用心想,一个妙法就讲出来了,这叫「世第一地」。佛法是不是天外的法呀?是不是讲我们心里的法啊?你自己就是佛。无非我们在这个十法界逗留时间太长,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佛出来告诉我们一下:你就是佛啊,这些东西都是你本有的。成佛不从修得,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但是不修也不得,不修的话你得不到妙用。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教你学会正确使用自己的智慧和财富,并不是佛菩萨给你的,谁给谁啊?一切都是自己本有的。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从这里往下开始介绍十地菩萨的境界。

    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这是总结上面,已经是四十五个心了,「大菩提」当然是指一心三藏。非一心三藏不可谓「大」,非明心见性不可谓「菩提」,明心见性必得「通达」。「善」,是表进一步圆融、圆满、圆通。
    觉通如来:「觉」是指始觉智,「如来」是指本觉智,这里进一步体证到始觉、本觉不二法门。始觉当下就是本觉所熏成,本觉当下就是始觉之妙用。始觉是妙用,本觉是本体;始觉就是本觉,妙用就是本体,这叫「觉通如来」。尽佛境界:登地菩萨的菩提智慧即达到佛那样的圆满,只是力度还不及佛,空间范围跟佛圆满无二。
    名欢喜地:这是初地位菩萨的境界。从初行位的菩萨已经得到法喜,在这个位的法喜更加圆融圆满圆通。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入同:这个「同」比前面的四加行中第三个加行的「同」的境界要高一些。这个同量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品位,所以要再进一步破除心里的同,这也是一种我执。已经登地了是不是一种我执啊?所以无次第不妨幻立次第,幻立次第就是为了我们达到无次第,这就是佛的用心良苦。你如果不懂得分别法,那怎么能懂得你已经证到无分别法呀?所以通过分别法再证到无分别法,自己有这个无分别的概念仍然是分别,再进一步破除无分别的分别,又证到高层次的无分别。
    同性亦灭:本来到「世第一地」时就已经连同量都破掉了,但是到这里又来了同量,这是同量之中有不同量,不同量之中还有同量。前面不是讲连离也要离吗?然后是不是就出相了?那出了相再来离,在刚刚离了以后又要把它离掉。是不是反反复复?这就是在锤炼我们的心性。

    名离垢地:这是二地位菩萨的境界。前面的那个同是不是垢啊?五十五位妙菩提路是后后胜前前——前为垢,后为净,一步一步往上提升。

    所以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我们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拿着一个拖布在拖地。一边后退拖地,一边把自己前面走的脚印就擦掉了。一直到四十九年的说法到最后,都是把自己前面讲的否定、否定、否定,一边否定是不是一边提升啊?我们自以为已经得到自在,但是,你感到自在的这个心还要破掉。你感到有自在的时候,必然就有你感到不自在的地方。修行人要会历事炼心。正当你感到不自在的时候,注意,正是成就你的时候。所以欢喜地、离垢地,我们不要错用了心。前面是欢喜心,后面就是离垢,你执著了离垢你就是垢,我们还要离离垢,离离垢是不是又要欢喜啊?妙不妙啊?只看我们怎样用心,永远不要停留在一个境界上。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净极明生:就是智慧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定力也随之而升。在前面「离垢地」是不是有定力了?定必生慧。始终在这个动静、静动、动静、静动的过程中来提升境界。那前面「离垢地」是不是心清净了?所以「净极明生」是不是又到欢喜地了?除了法喜还是法喜,除了清净还是清净,心就始终保持在这种平衡状态。

    名发光地:这是三地位菩萨的境界,又生出了新的智慧。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明极觉满:前面是有了明,有了智慧;这里是明到极点,觉悟到圆满。

    名焰慧地:这是四地位菩萨的境界。「焰慧」,带有炽热、强烈的含义。火力特别旺盛的时候丢点东西进去,一下就会化成灰烬,这比喻什么?当我们定力、智慧很强的时候,遇到烦恼刹那一念就转过去了;如果定力不够,智慧不圆满,你想半天也想不开,转不了境界,甚至还要别人劝一劝。只有常常自觉地提起观照,历事炼心,才能达到「明极觉满」。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这是针对前面四个地位菩萨而言。在初地位时已经讲过「异性灭」,前面四十一个位次的种种的住啊、行啊、信啊、回向啊,是不是种种的差异?全部圆融为初地,是不是「异性灭」?「异性灭」是不是证到同性?所以初地是同。到了二地就是「同性亦灭」,有一个同是不是还有执著在啊?所以二地叫「无垢地」。同性灭了以后到了三地,又显现出更深层次的智慧,叫「明」。到了四地,这种智慧达到「明极觉满」。到了五地呢,前四地种种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了。没有什么同,也没有什么灭同,也没有什么明极觉满。这就是「一切同异,所不能至」,所以第五地比较前四地是不是更加得到大自在了?
    名难胜地:这是五地位菩萨的境界。从前面四地的境界到第五地已经是邈不相及,是非常难得的胜地境界,叫「难胜地」。「难」是表殊胜。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在五地的基础之上,一切的言行举止、种种行持,以那种自性流露得到进一步地圆融圆满,他进一步加功用行,那种真正的无为法已经现前。

    无为真如:这里的「无为真如」不是「言妄显诸真」的真如,而是真真如性。圆教的无为真如是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法,是真无为。不行有为之法不能度众生,不以无为之心不能自利。
    性净明露:「性净」就是以无为之心,「明露」就是行有为之法;「性净」就是离一切相,「明露」就是即一切法。
    名现前地:这是六地位菩萨的境界。这个时候真正体现出无为真如本体,就是一心三藏。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尽真如际:在六地的时候,我们的真真如性已经显露,进一步地加功用行;到了七地,不是显露,而是全露,全方位的体现和突破。
    名远行地:这是七地位菩萨的境界。到这一步是不是跟无明妄想就更远了?这叫「远行地」。无明妄想能不能断掉啊?不能断掉。虽然很远很远很远,那个无明妄想是不是还在这里啊?这个法可难讲了。无非是我们把当下这个妄想转过来。即离不离,即妄即真。它有没有离开我们一丝一毫啊?

    所以佛在哪里啊?近在眼前,当下即是,自他不隔毫端。歪门邪道不也是我?不也是释迦牟尼?牛鬼蛇神、牛屎狗粪,当下是不是如来正法呀?哪一样不是我啊?如果总是把它当成歪门邪道搞掉了,那你这如来正法是不是正法啊?只要有一个不真,你这个所谓的真就是邪的。所以这个正法不可以用世间的逻辑推理来观照,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用世间的语言逻辑推理来方便引导。讲出来的都不是真的,但是凭我们的智慧我们能悟到这是真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这是八地位菩萨的境界。既然是「一真如心」,那个「远行地」远了没有啊?要用智慧观照。到了八地菩萨,也叫「不动地」,大用现前。十法界万法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非是「一真如心」。怎么样无而忽有,怎么样有而忽无。上至诸佛菩萨,下及天人鬼畜,无非「一真如心」。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风云雨雾,无非一真如心。这都是我们的智慧妙用,真心显现,我们到十方三世都是不动而至,这叫「一真如心」。动与不动都是我的一念心,这才叫「不动」。动的时候没有增加我的一丝一毫,不动的时候没有减少我的一厘一分,这叫「一真如心」,也叫「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发真如用:要发真如智慧的正用、妙用,转凡成圣。这全靠我们一念心自在把握,灵活运用。

    名善慧地:这是九地菩萨的境界。圆教以中道为至善,不是前七方便之善。只有达到一心三藏这个无漏智慧,你才是真正的「善慧」。你能念念在道,念念行道,戒在道中,定在道中,行在道中——这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一戒一切戒。这个真如本体在六地、七地是显现圆满,到八地、九地是大用现前。
      090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从此已往:是从九地开始往后,不包括九地,往到哪里呢?往到十地菩萨,往到等觉菩萨,往到妙觉菩萨。

    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此地」是九地菩萨,修习的功德到这里圆满。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都是无功用道,心都不用。

    也有的法师讲,从八地开始往后,都是无功用道。这有一定道理。注意,按照道理,从初信位的菩萨就是无修无证。他那是不要在形相上执著,明白这个道理了,叫无修无证。但这是不是还是有修有证啊?在用心。那么到了这个十地菩萨往上,连心都不用了,就是更高层次的那种无修无证。这两种无修无证要搞明白。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慈阴」是表慈悲心,「妙云」是表智慧。大热天看到天阴了,是不是给人以清凉啊?这是表智由心发。「覆涅槃海」,下面是大海,上面是云,「涅槃海」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表究竟极果如来。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呢,这个「慈阴妙云」跟「涅槃海」是一个本体了。只等妙云变现成雨的时候,就是无住大涅槃。
    名法云地:这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是等妙觉的前身。那么讲这些境界,我们在这个位置体会比较困难一点,能够理解就很不简单。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如来逆流:有时候我们把顺流说为攀缘、攀染缘,把逆流说为回光返照;这里把「逆流」说为佛从大光明流而出,就是从空出有来教化众生。凡夫逆流是从真转凡,背觉合尘,他叫出流,不叫逆流。佛是和光同尘,现十法界众生相,又始终在大光明藏。也就是佛正从大光明藏中出来,正从涅槃海出来。
    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而等觉菩萨正是要进涅槃海,「顺行而至」,他还没有究竟成佛,自然要走向成佛的道路上去。
    觉际入交:佛从涅槃海出来,等觉菩萨要进涅槃海去成就,是不是相交了?这是等觉菩萨的境界。都在涅槃海边,所以等觉菩萨要破最后的生相无明必须要有诸佛如来加持,是不是这就有机会了?由此而证入妙觉位。

    其实到了法云地、到了等觉,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德可言,他没有讲什么什么境界了。实际上到了八地就没有什么境界可言了,他就是进入无功用道。他这些微细的无明烦恼是在无功用道中,自然而然地转烦恼为菩提。所以这个「等觉」要解释为,一个是等觉,一个是妙觉,这两个觉是一个觉;或者解释为,十地菩萨顺流而至,也就是从「慈阴妙云,覆涅槃海」这个阶段到涅槃海边等到了妙觉,叫「等觉」——等到了妙觉,是不是等到了佛啊?这个是蛮有意思的,这样观照以后,心里就清晰多了。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干慧地就是前面通过三渐次而圆满的那个位置,已经是见到无生法忍的菩萨,是登五十五位妙菩提路的前方便。

    干慧心:再回顾一下,是干去了烦恼习气,还没有接触到明心见性的菩萨的习气;干去了贪嗔痴的欲流水,还没有接到如来法流水。至等觉已:中间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就是这五十五位妙菩提路。
    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这是对等觉位菩萨的说明。「初干慧地」这个「初」是无始之初,相当于原始佛,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生相无明以及一切万法都是从生相无明开始出现,等觉菩萨现在就是在生相无明这个位置。「金刚心中」就是妙觉菩萨,就是究竟即佛。

    原始佛这个真心本来面目中无明不觉有了一个生相无明,为什么叫「初干慧」呢?业相无明是生相无明之果,生相无明是业相无明之因——虽然是个无明,但是它还没有给我们造成十法界凡夫那种业流、那种轮回之苦,它还在业相无明之前,因此称之为干。所以它也是个干慧地,是把生相无明也作为一种智慧,但这种干慧已经有分别了。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没有干湿之别,到这个地方有了干。这个法很难讲,连等觉菩萨到了破生相无明之时也没有办法讲清楚,只有诸佛加持才能破。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这是对妙觉位菩萨的说明。「重重单复」,我们刚才讲的这五十五位,每一个信、每一个住、每一个行,每一个回向、每一个地都有十种,是不是「重重」啊?干慧地、四加行、等觉、妙觉都是单独的。信、住、行、回向、地是五个重重,干慧地为三,四加行为四,是七个单位,加起来就是单复十二。

    「尽妙觉」,这么多次第圆满了,是妙觉位的菩萨。「成无上道」,这个「无上道」就是究竟极果如来。诸佛也是菩萨,是妙觉菩萨。究竟说,「无上道」是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非有非空,万法都是一个念,就是一个真实绝待,就是这个东西。你不能讲它是一,也不能讲它是无量,是这样的「无上道」,不能落入任何一个分别,但是它当下即是一切的分别。就这么妙。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所以这里又重复提起,从干慧、从信位菩萨开始,我们就是无修无证,是对有形有相而言无修无证,但没有离开用心,用的是什么心呢?「金刚观察」,也就是一心三藏的智慧,就是如来藏心地法门,就是法华三昧,也叫「如幻闻熏闻修」——我们心里是一心三藏,虽然行为举止看起来一样,但是用心不同,乃至上一堂课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即证到十住、十行、八地、九地,乃至等觉,所以谁也没有看到我们在修,我们就证到大果位,这叫「如幻」。

    「十种深喻」是打了十种比方,要用智慧细细地体会。这十种深喻,如《大品》云: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花,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此中喻虽有十,所喻之法,不出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已。然,既曰不可取,则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曰不可舍,则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曰一切空故,则取舍双忘,忘心亦寂,故云深也。古德有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者,此也。(节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奢摩他」,是表我们的法身理体,与悟门相对照。佛在第一卷就提出,要先明心见性才能修证,否则「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妄图通过种种方便法门来明心见性,这是颠倒用心。而明心见性,非从《法华经》《楞严经》开悟不可,这就是「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没有第三部经可言。当然,懂得了《法华经》《楞严经》之一心三藏,再讲《金刚经》,讲《华严经》,也能叫人开悟,他讲任何经典都能叫你开悟,他讲牛经、马经、狗经、泥巴经,都能叫你开悟。如果你不明心见性,不懂得一心三藏,即使讲《法华经》《楞严经》,也不能叫你开悟。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如来的法门,也就是修门、行门,具体来讲,就是「反闻闻自性」。比如说六根,我不是六根同时进行,我抓住一根;或者比如六尘,从某一个方面悟入——观一个风也好,观一团火也好,观一根草也好,随便拿起一个东西,这是什么东西,这叫「反闻闻自性」,这是「毗婆舍那」。这个眼镜盒就是我,为什么是我啊?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四大从何而来啊?由心变现,那张三心、李四心、牛心、马心、狗心,能不能分谁的心啊?不能,是不是一心三藏啊?就这么几句话,你成就了。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小根机之人不妨给他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慢慢地来,他也总有个悟处。

    「清净修证」,这个「清净」,万法都是一个心,你只把定这个关,你就是坐镇涅槃山。说一千道一万,一切万法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我们反复把做梦这个道理搞明白。

    「渐次深入」,即使像龙女那样一步登天,她有没有渐次深入啊?她也要经过六十圣位啊,她只是忽地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渐次深入」跟一步登天没有矛盾,讲出一个次第来供我们研讨,对自己的修行心里好有个底,要不然你走到哪一步你还不知道呢。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这个三渐次不只是修证圆顿大法的前方便,从前方便一直到后来的究竟,有没有一步离开三渐次?所以六十圣位,位位圆融。在修三渐次的时候,是谁在修啊?是不是等觉菩萨在修啊?都没有离开。要作如是的观照。所以在整个的过程中,也就是保持某种心态就形成我们的定力。三渐次是最基本的禅定功夫,严格来讲,只有刻骨铭心地知道「首楞严一心三藏」这种自性本定以后,我们才能圆满地修持三渐次。

    所以我们从前干慧地一直到后面的初干慧地,整个的过程中任何一位的修证都没有离开三渐次,也可以讲任何一位都没有离开任何一位,一步一步地转胜、转深。

    这是讲「真菩提路」,我们再回想一下修行基本的次第。从悟门而入,见到一心三藏就叫大开圆解,然后经过了第二步的行门、修门,由二十五位菩萨各说圆通法门,文殊独荐观音法门,这就是「反闻闻自性」,既可以在衣、食、住、行中「反闻闻自性」,也可以两条腿一盘「反闻闻自性」。那么到了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就是讲证门,每一位一个标准答案提出来供修行人去参考,你参考的过程就是在证。

    佛为什么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发明便解脱」?因为你懂了就证了。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感恩佛陀,感恩大法?再想一想,我们过去修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是不是倒吸一口凉气啊?差一点这一辈子又是白来一趟。再想一想,当今世界无量百千万亿人是不是很可怜?你把《楞严经》《法华经》读一读不就知道了吗?《法华经》关于「听经闻法当下成就」这个道理反反复复地讲,你不需要老师解释就能看得懂啊!这是老佛爷亲口讲的呀!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就是佛在《法华经》《楞严经》讲的,「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这些钢铁一样的戒律,谁都不能违反!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文殊菩萨在关键的时候再次请法。机缘成熟了,佛该讲的基本都讲了,这个经叫什么名字啊?否则师出无名,不好受持,必须要名正言顺。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这第一个经名比较长,内容非常丰富。「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前面已经解释,不再重复。「无上宝印」,既可以理解为第一宝印,这是方便说;也可以究竟说,它圆融圆满圆通一切法,就是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一切万法,叫「无上宝印」。不管什么法,都必须经过《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来印证。《楞严经》是照妖镜、降魔杵、试金石,这三项必须把握。「十方如来」,包括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清净海眼」,大海里风平浪静,是不是可以把天空的风景倒映出来啊?等于是照妖镜,你在哪里,都把你照出来现了原形,也可以把它作为择法眼、慧眼。有了这本经,我们能识别一切的经典、一切的人法。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这是第二个经名。「亲因」,阿难是佛的堂弟。「性比丘尼」,也就是摩登伽女,跟佛非亲非故。一亲一疏这是表一切的万法都是佛的亲因,都是真心本来面目的亲因,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法,无一例外。任何人想成佛,都必须要学「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就是「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菩提也好,遍知海也好,都是讲智慧。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是第三个经名,这个比较干脆。它说破了天机,是「如来密因」,把秘密合盘托出。你懂得了「密因」,你就是「密因」,特别加个「修证了义」。圆顿大法,见道即是修道,即是悟道;修证了义,一了百了。虽然后面讲行门、讲证门,但是有没有离开这个「密因」啊?他无非是以「密因」来反复地观照,加深理解而已。我们通过听经闻法都能一了百了。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这是第四个经名。这是不是讲「莲华王」啊?前面讲「是名妙莲华」。所以《楞严经》是不是《法华经》啊?两部经实际是一部经。《楞严经》是解释《法华经》,《法华经》是概括《楞严经》。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不要把这两部经说成两部经,这是上下部。

    「大方广」,不是《华严经》的「大方广」,《华严经》只能破除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只有《法华经》《楞严经》可以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大」是表我们的体,在法会开篇讲这部经题的时候,我们是从时间、空间、万法、万相这四个方面来观照的。这个「大」,观照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时间上,非长非短,即长即短;空间上,非大非小,即大即小;万法上,非多非少,即多即少;万相上,非生非灭,即生即灭,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处处体现出圆顿大法双非双即,双照双遮,这是无上妙法啊!「方」是表正,来肯定这个「大」是怎么回事。「广」表相,这是解释那个「大」体。我们讲了时间、空间、万法,是不是从相上来框定啊?「妙」是讲它的用,它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无量次第,我们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乃至成就于一念,就看各人用心如何。「莲华王」,「莲华」二字已作解释。

    「十方佛母」,十方三世佛的成佛之母,就是《妙法莲华王》,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这是一切如来成佛的唯一之路。「母」带有出生义,成佛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从法化生是不是佛母啊?「陀罗尼咒」,「陀罗尼」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楞严经》通过经显、咒密两种方便手段来揭示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揭示我们修证了义之法当下成佛的秘诀。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是第五个经名。现在知道什么叫「灌顶」吗?《楞严经》是不是天天在这里给你们灌顶和摩顶啊?你明白一个法理法义,纠正一个错误的知见,开了一个智慧,这就是「灌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前面已作解释。

    汝当奉持:这五个经名都非常妙,我们应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此经。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开示密印:「密印」是指楞严秘密神咒。明白了《楞严经》的深义,你就把握了楞严咒的全部智慧妙用。般怛啰义:是楞严咒妙义。「般怛啰」是大白伞盖,它是表一心三藏护持一切万法。
    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圣位增上」,五十五位妙菩提路一步一步的标准答案拿出来。「妙理」,你自己去印证,自己去对照,妙理就妙在即悟即证,你听懂了就证道了。了义名目:把这个「名目」搞明白,你算了生死了。
    091
    顿悟禅那:妙禅那属于证门,妙三摩属于行门,妙奢摩他属于悟门。你从悟门而入,就是从悟即修即证,悟了就证果,是分真即佛的果位。悟后再修叫带果行因,在修中进一步成就这个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心虑虚凝:「虚」为广义,包罗万相;「凝」为一义,万法都是一个念。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你听经闻法,明白了四圣谛就是初果罗汉,这就破除了身见;初果罗汉破除了欲界前六品这个思惑就可以证二果罗汉,前六品思惑主要是贪、嗔、痴、慢、疑;再把欲界后三品思惑破除,就是证三果罗汉;然后在五不还天进一步破除在四禅八定这八个地的七十二品思惑(色界四禅天加无色界四空天,叫八地,八地每地都有九品思惑——九品思惑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是他迷惑的程度不一样,各有特色,都是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 ,这是七十二品思惑) ,而证四果罗汉。因为这个法不是我们修行的法门,所以只能是笼统地提一提而已。
    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阿难心里有所收获就感慨万分,就要顶礼佛足,就要谢恩。这是修行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懂得知恩报恩。今生今世能够遇到如来藏大法,不知要怎样感恩才好,要知道好歹!我们整个的身心都要用来供养三宝,弘扬正法,让更多的众生同受法益,这是菩萨的责任!不是做口头革命派,不是做口头禅、佛学家!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要承担如来家业,绍隆佛种!有那么多修行人都在迷惑颠倒,都在受人误导,反而讲正法的人被人家说为是邪师。天理何在啊?
    凡是诽谤、轻慢一个受持《法华经》的人,即已下地狱,只等气一断就去。还有些人动不动就口出狂言:我不怕,我下地狱!因为这些人心里根本不信佛,所以以不怕下地狱来为自己壮胆。这样的人根本都没有资格谈论佛法,连世间法都不如。世间法还讲你要否定一个东西就必须先了解它,这是最起码的原则,怎么可以这样武断?就是上法庭,你也要拿出证据来啊!这是涉及到法身慧命的事情,怎么可以这样浮躁啊?
    大威德:「大」字在经典里屡见不鲜,这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威」和「德」皆由「大」而来。「威」是表力量,「德」是德性。心量大的人跟你开口说话,眼睛看人都不一样,你们好好去体会。人有道无道就在于你举止言谈,你有没有定力——既不能过于浮躁,也不能过于深藏不露,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无非是化人利物,这是菩萨的责任。
    慈音无遮:佛发起狠来,那叫不叫「慈」?那叫特种慈,不如此不足以惊醒迷惑中的众生。金刚藏王菩萨说要把那个敢障碍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人碎尸万段、粉身碎骨,是不是这样发誓的?那叫不叫慈啊?那也是大慈大悲。有些人听一句比较刺耳的话就会生烦恼,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教诲?过去祖师大德对待弟子,可以把他从楼上推下去,可以把他的胳膊腿打断,无非慈悲法门。当然我们现在要根据不同的国情施教,你现在打人把人打伤了是要犯法的。
    「慈音」不是讲恭维的话、顺耳的话,而是讲真话。可是这样人家就会认为我们在狂妄、说大话,可是你们还感到不过瘾。世间法还有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何况出世间法?不是老要人抱在手里哄骗,真修行不是这回事。
    善开众生微细沉惑:我们看佛前面打了那么多比喻就知道什么叫「善开」。我们讲一个法一定要想办法让人家听懂,那么要做到这样就离不开打比方。这些「微细沉惑」是无量劫以来积聚在我们心里的那种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他已经身心快然了好几次,每次一快然就跪下来磕头。磕一个头有什么好处啊?你又提高一个品位了,这不是给师父磕个头。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妙明真净妙心:像这样的话在佛经典里司空见惯,每次读都要观照一下。「妙」就妙在一心三藏,「明」就明在妙用现前,「真」就真在无妄。注意这个「无妄」,妄也是真才叫真正的无妄,「净」就是无染,包括染也是净才叫净,万法都是我一念变现的,净和染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我们的真心非佛、非菩萨、非凡夫,可以现佛、现菩萨、现凡夫,要经常提起观照。
    三藏十二部经唯有《法华经》《楞严经》开权显实,显真真如性。自古以来很少有人作此观照,很少有人把这个问题从《楞严经》里反复提出。讲真如之性的时候,必然就有一个相对的妄心、妄相、妄觉,这是不圆满的。多数人都是在讲证菩提,可是《楞严经》讲,菩提心生也是生灭心,真心非菩提非烦恼,烦恼菩提当下是一,这才是真正的菩提。
    本来遍圆:「本来」,自来如此,本来如此,不是以后才有,也不是从他而有。万法当下都是一个念。没有开始,没有中间,也没有未来。你讲现在,现在当下就是过去。怎么就是过去?当我们解除了隔阴之迷,过去无量无量劫你可以观照到无穷无尽。所以有没有过去啊?哪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怎么没有未来?未来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我们就能提前知道。发大心的人可以改变定数,把今生今世的福报改得更大。
    你不要认为财产是自己挣来的,财产是靠布施得来的。比如种庄稼,你拿钱去买肥料、买种子,是不是布施啊?浇水是不是布施啊?你不舍能不能有收成啊?这个道理太简单。越是不肯布施的人越是不能发财,越是不能健康长寿。这个道理太简单太简单。你供养三宝,舍一得万报。许多修行人连这个信心都发不了,明心见性的人就是舍了不得,他也愿意舍,何况有舍就有得?你该怎么样用心?我们的生命都可以供养众生,何况身外之物?这个道理好好观照。最大的布施就是法布施,我们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这是最大的布施,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不落三恶道,这是不是最大的财产啊?但是,也有罗汉托空钵,为什么呀?他修慧不修福。我们为了利益更多众生,就要福慧双修,这才能圆满。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这里讲得妙啊!大地是不是无情?草木是不是无情?「蠕动含灵」是不是有情啊?「本元真如」,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楞严经》不止一次讲这个问题。
    即是如来成佛真体:成佛以后证到一切的万法都是我。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阿赖耶识,这是不是证据?这里的「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是不是包容一切万相?都是「成佛真体」。我们是不是佛的真体啊?佛是不是我们的真体啊?就是一个体,所以佛法里叫同体大悲,只有一个体才能叫同体大悲。如果你按照一些人钻牛角尖来讲,那他生生世世都悟不了道。虽然这句话出于阿难之口,但他一定是引用了佛语,而佛并没有讲这个不对。所以我们要明白,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这段经文从两个角度来观照。第一,阿难向佛请法,地狱、饿鬼、畜生等万法是怎么生起的?第二,他又具体说明,是本来就有还是我们众生的妄习生起?他现在还有点含糊。佛在前面那个168字是不是讲得很清楚啊?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堕无间狱。
    这段经文如果不讲详细一点,会让许多人造口业——有些人就是搞邪淫,他不仅没有下地狱啊,还得个好死啊!你要看真一点:第一,她是「持菩萨戒」的比丘尼,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第二,「私行淫欲」,这是犯了身业;第三,「妄言行淫非杀非偷」,这是犯了口业,而且充当了教唆犯;第四,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她心里就这么认为了,是不是破见之罪?所以她一共是四个罪,她戒坏见也坏,而且还教人坏,所以像这种人当生必下无间地狱!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琉璃大王:是祇陀太子的弟弟。祇陀太子后来随佛出家,结果琉璃大王登基之后,要杀害释迦族。释迦牟尼佛三次劝阻,以失败告终。
    善星比丘:是佛的亲侄儿,宝莲香比丘尼是他的剃度弟子,都遭罪业之报,当着佛的面下地狱佛也救不了。在这个法是不是应该有点感慨啊?那佛就讲了,不是我没有能力救,这是各人因缘果报。也就是说,佛不能度无缘之人,也转不了众生的定业。
    关于这场琉璃大王对释迦族大肆屠杀的历史公案,是有原因的:在无量劫以前有个村庄大旱,以致于大水塘的水都干了,于是村民就把小鱼小虾全部捞来吃,其中有两条大鱼是鱼王。一条鱼叫麸,译作恶声王;一条鱼叫多舌。当时有个小孩没有吃鱼,只是用棍子敲了鱼头三下。那个小孩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所以在无量劫以后,果报成熟,琉璃大王带兵血洗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还头疼了三天。当时的两条鱼王,那条叫麸的鱼就是这个琉璃大王,另一条叫多舌的鱼则是跟着琉璃大王的一个侍臣。所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而琉璃大王本身并不知道过去这个因缘,那为什么要举兵灭释迦族呢?这就涉及到这一世的因缘。波斯匿王虽然是国王,他是刹利种,不是婆罗门种,又想到婆罗门种选一个王妃。王妃次于王后,那婆罗门贵族认为贵族的后裔只能嫁给贵族,你就是国王有什么了不起啊?我不嫁给你,但是又不能抹他的面子。所以释迦族的老人找了一个婆罗门贵族的佣人来顶替,这个佣人嫁出去以后,就生下了琉璃大王,跟祇陀太子是同父异母兄弟。所以释氏家族在这个方面来讲算是欺骗了他家。
    有一次释氏家族做法座,给佛讲经说法用的。这个时候琉璃大王——当时他还是小孩子,他觉得好奇便坐了上去,结果遭到释氏家族的训斥:去,婢生子!意思来讲,他是个佣人养的一个东西,怎么有资格坐这个位置啊?所以琉璃王从此就怀恨于心。终于在琉璃大王登基之后,由多舌鱼转世的那位近侍大臣来挑拨离间,重新提起前面这个事情,所以琉璃大王便举兵报复。
    其实琉璃大王举兵之前,曾经被佛劝退三次,说明他也不是一点善根都没有。可是就因为多了这么一个挑是非的大臣,反复在后面嘀咕,他母亲也再三劝阻还是不听,母后觉得没有脸见释迦家族,所以就自杀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多生多世有这个缘分。没有智慧的人怎么样也想不开:我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他怎么对我就耿耿于怀?或者我对他好心还不得好报。还有些人认为:我是赤胆忠心地为国为民为三宝,你们怎么可以对我这样啊?他不懂得生生世世的这种因缘果报。
    我们作何感慨啊?我们生生世世有无量的恶缘,都要去应酬。但是我们今生今世通过听闻大法而明心见性,就可以一了百了。但是也推不翻,过去世的冤亲债主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学生、弟子、信众,我们要去教化他们,是变成这种因缘果报。这叫示现果报。也有的得一场癌症,有一场车祸,就重罪轻报了,但你不在三恶道里受报,是在人道、天道受报。所以即使明心见性的菩萨,你也不要放纵造业,造业必受报,也很痛苦。我们生生世世要做一个健康长寿、福慧具足之人,要好自为之。
    那为什么明心见性的人不受恶道的果报呢?首先他放弃了报复一切人的念头,况且我们还要通过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人家轻慢我是邪师,那是因为在过去世我也曾经轻慢过人家。如果从个人恩怨来讲,根本不值得计较个人恩怨,我还要教化他。
    有些人因为家里障碍,就不来听经、不来学佛,说是因为自己前世障碍他了——你这是愚痴。你不能被他牵着鼻子走,反而应该坚持学佛,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度化他才是,就看你是用什么心。圆顿大法这样讲圆不圆啊?应该这样来观照。
    那琉璃大王率兵屠城之后,又准备去对佛下手,但是瞬间被佛的威德所震慑,不敢下手。佛告诉他报仇过头了,七天之内必为大火焚烧而死,然后下无间地狱。当然,一切如佛所说。琉璃大王虽然带兵跑到了大海上,但是仍然没有躲过火难这一劫。
    所以当人过分地穷凶极恶的时候,在果报现前之前首先得花报,他今生遭受的烈火之报是花报,接着是在地狱里受无量百千万亿年之苦的果报。要好自为之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这个「善星」比丘是佛的侄儿,是提婆达多之子。「妄说一切法空」,他宣传拨无因果,并且把四禅天说为四果罗汉的境界。这都属于大妄语。而且他认为没有涅槃可证,他这个邪知邪见已经到了极点。所以当着佛之面便下了无间地狱。而善星比丘对三藏十二部经也能够背诵如流,仅仅次于阿难。可是他拨无因果,完全以歪门邪道的心态来邪解三藏十二部经。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此诸地狱为有一定处所,虽然造业不同,但皆归此处,同受其报?是因为一定的因缘关系才有地狱——因为你犯了特别的罪过而妄业成就,所以有此地狱之报?这是别业同受。
    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还是地狱本来就有,因为各人造了不一样的业,所以各人也要遭受不一样的地狱之报?这是别业别受,实际上阿难已经悟到这个理,现在等于是请佛来印证,那佛借此开示大众。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阿难慈悲大众,代众请法。「童蒙」,众生在迷惑颠倒之中,就跟小孩子一样不懂事,比喻我们在迷惑颠倒中。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从这段经文往下开始,佛要讲为什么有些人下地狱?为什么有些人做鬼做畜生?为什么在地狱里受各种各样的苦还不一样?前面讲怎么成佛,怎样随净缘而了生脱死,这里讲随染缘而受苦受难。
    快哉此问:这个话说得痛快。谛听:佛讲一切法皆是真实语,不可以带着逆反心理来听,否则不能入道。要善用其心,不能用自己的妄想来分别不可思议的佛法。当为汝说:佛讲一切法皆是正当名分。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把过去的三乘法统一归为一乘,开权显实,过去讲的三乘法不过是化城而已,只有学习《法华经》才能达到真正的宝所,真正的涅槃。这是真正的如来本义。
    众生实本真净:真心本来面目非真非妄,非净非染,他可以随缘显现为真、为妄、为净、为染,所以我们本来是佛,但现在随染缘而为六道众生。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真了,《楞严经》讲知妄即真。
    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妄见」就是无明,无明造业养成了习气,就是「妄习」。无明也好,妄习也好,都是我们的本有。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现菩提现烦恼,现真现妄,只在于你怎样把握当下。
    因此分开内分、外分:所谓「内分」是执著于这个肉团身,所谓「外分」是懂得在肉团身之外还有精神世界。由于这个内分和外分,《楞严经》提出想升情坠。想就是外分,我们如果思想富有浪漫,富有光明,一定是往上升,叫想升。如果我们执著这个肉团以及肉团之外的那些肉团,就是情执,情往下坠。这些肉团就涉及到名闻利养,这就是情执。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讲得是不是很形象?就是执著这个名闻利养。老佛爷也是,什么都讲,男女这些话也讲。这就是由于执著我们这个肉团身的享受,这种情执把自己拖得很累、很苦啊!这段经文一目了然,就不解释了。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虽然各种各样的贪心贪的不一样,但都是「流结」。好吃的人嘴里就流水了,往下流,想到名闻利养,怎样把钱要变得越来越多,防止七大姑八大姨来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防止人家搞假合同来上当受骗,防止人家来绑票……心是不是很重啊?这都是结。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这就有点智慧了。不要老盯着这个肉团身,你要放开眼量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能够富有幻想和浪漫主义想象的人,是一种高超的修养。连外道都能得到一定的福报,他看破了名闻利养,想到有一种天堂还是蓬莱仙岛,他想这些东西就能得到福报。胜气:这是殊胜之气。那鬼王、神仙、天人是不是比三恶道自在许多啊?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这个「心持禁戒」是指三聚净戒。光持律仪戒不能清净,本来心事就沉重,加个戒又沉重;加上饶益有情戒,老是想为大家服务,这个心量是不是大了?最根本的就是摄善法戒,明白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是我,这是不是把自己戒住了?这是心地大戒,所以「举身轻清」。所以这三种戒来讲上下回旋的余地很大。
    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咒和印是两个内容。咒就是佛咒、菩萨咒乃至鬼神之咒。「印」,是修某种禅定。心定一处,必有所成。任何法门都能得到一定的解脱功德,包括歪门邪道,他仅仅是究竟不究竟而已,福报大小而已。但是外道邪法在得到一定福报以后,最后又要落入三恶道。「顾盼雄毅」,是艺高人胆大,心里有了定心丸。
    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修禅定、气功的人,能够每次打坐两个小时腿不酸,一般这些人晚上在梦中都是在天上飞。梦中天上飞,你们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可不要认为是假的,它就是真的。为什么梦中能飞?因为梦中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嗅,舌头不尝,手也不会乱动,心清净了,他就只一个梦中独头意识,无量的妄想归于一个妄想,这个时候能飞了。我们眼睛一睁是不是就在打妄想?修行就是把握自己的心,怎样把握呢?明白一心三藏的心是不是最大的心啊?
    我们一天到晚修净土,只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心量是不是很小啊?懂得了什么是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是我,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心量比只是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那个心量是不是大无量倍啊?要懂得正法呀!
    我原来读《楞严经》的时候,虽然一看就懂,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别扭的问题。我有一次做梦就梦到一个小洞,洞口很小,我弯腰钻进去,越钻进去洞越大,一看我父亲还在那里。父亲说:你给我打点水嘛,里面有个井。一打呢,已经见到井底了。这个梦是不是很有意思?从口进去是不是始觉智啊?越往里观照是不是越大?见到父亲是不是见到根本了?井里的水到底了是不是彻法底源?我一醒来以后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092
    事善知识,自轻身命:一个人真正的为正义事业而奋斗,有这样境界的人就是大善知识。他会重法轻身,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我们讲依法不依人是为了破除迷信,其实依法本身是不是也是依人?法由人传。依法不依人就是用智慧去依人,要寻找真正的善知识作为自己的导师。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讲白了,外分就是说人要有一点精神信仰,人要有一点理想,并不是活在名闻利养之中,还有超越物质文明、超越名闻利养的东西。
    有些人天大的事情,哈哈一笑就没有事了。他走到哪里人家都喜欢,他不需要刻意地去自我推销,他自然就有一种气氛能摄受人。有些人芝麻皮大的事、一句不轻不重的玩笑,他可能永远耿耿于怀。世间人叫做阴间里不要,阳间也不收。他走到哪里处处碰壁,他就总认为世道对他不公,这种人把路已经走得竖起来了。那就非常糟糕。
    诸想虽别,轻举是同:他这个人身心很轻,自然就有一种向上的气氛。这是不是靠我们自己把握自己啊?世间法都是这样,有多大心量就能成就多大事业。那些成就大业的人有几个人就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修行人讲到底就是修心量,修肚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帅头上能跑马,这还是世间凡夫;修行人的心量是十方三世万法万相都在我心里,时时以这样的境界提醒自己,你怎么可能不成佛?所以「自然超越」,这个境界高低不同。小至鬼王、天仙、二十八层天,中至阿罗汉、辟支佛、藏、通、别位菩萨,高至圆顿菩萨、极果如来。你能有一点点空间为别人着想,不至于受大苦恼。即使在地狱,你都是小地狱官。不要以为在地狱里都是受苦啊,地狱里也有天堂。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这是讲我们在临断气之前的那种心态,这个时候对人是巨大的考验。
    一切世间,生死相续:是指十法界生住异灭这种普遍现象。天人鬼畜、树木花草乃至泥巴瓦块都是在生、住、异、灭,没有一样是永恒的。那么在对待这个生死之交的问题上,各人的心态千差万别。生从顺习,死从变流:因为我们的习气都是求生不求死,所以面临死亡的时候心里很痛苦,很悲哀,不知道该怎么办。
    临命终时,未舍暖触:当下这个灵体还没有离开,更不用说阿赖耶识,都还在。快断气的时候身体还是暖的。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这个时候,我们一生中所造之业,不分善恶都全部展现在面前。这个时候百感交加,是心最乱的时候。天堂、地狱、饿鬼、畜生道、冤亲债主,种种现象都会现前,主要是今生乃至前世的一些情况现前。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怕死和求生这两个习气交织在一起。凡夫或者没有开智慧的修行人在这个时候就要面临决策;明心见性之人心地坦然,就跟小孩盼着过年一样,等待自己将要到佛土去的那一刻,他一点都不慌;那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呢,如果他这世的业障不深,包括过去世的业障不深,平时用功也得力,并且这个时候能够提起正念,他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只怕你提不起正念。而大部分的人几乎是提不起正念的。有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到最后人家给他助念他还摇手:「不要念了,不要念了……」为什么?因为他心里难受。所以这个时候很复杂,也就是三恶道的境界现前了,你能不能把握住你自己的心?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纯想」,这是富有想象、富有浪漫、富有理想的这些人,他在平时生活中已经养成了习气。过去有些居士——不是佛教的居士,他们崇尚空谈,不为名闻利养所惑,也有点钱财,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喜欢捧着一壶茶谈古说今;以及那些研究哲学的人——这些一般是世间智慧较高,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
    因为他淡泊了名利,形成了习气;不管活的时候还是死的时候,他都是这种习气。这种境界现前了,他自然而然往天上飞,那飞到天上去干什么?就是过去小说书上讲的什么太白金星啊、文曲星啊等等,像他们一样去那修行一段时间,再下凡或者怎么样。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如果这个人富有理想,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无论是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还是东方琉璃净土,还是弥勒净土,这个时候都是「随愿往生」。因为他的心已经飞起来了,无非是往哪里飞的问题。如果没有智慧,没有佛法,有可能在二十八层天这些天上享受人天福报,但是等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前面是「纯想即飞」,在天上飞得很高,乃至四禅八定天,乃至诸佛菩萨天。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这里「情少想多」,是想的成分比情执高,他也可以飞,但是飞得不远。「飞仙」,包括肉身飞天,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这就是鬼王。
    游于四天,所去无碍:佛在前面讲,修禅定功夫而没有断除杀、盗、淫、妄,但是他以顽强的意志力修禅定,是一种未到地定,他可以在一层天之内的范围获得一片国土,这是不是有福报的鬼啊?他不可能超过一层天。也有的把这个「四天」不是解释为四天王天,而是解释为一四天下那个天,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但是也不会超过第二层天。第三层天以上叫焰摩天,他不需要太阳,因为天人本身就能发光。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特别强调行善积德很重要啊,这些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他对三宝赤胆忠心,希望所有众生都能成佛。所以「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总之凡是修行人他都护持。
    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绥」是安稳之义。什么叫「法忍」?这种人为了弘法,他有很大的忍辱心,他能恒顺众生、恒顺外界环境;他能「亲住如来座下」,变成在佛土的护法。秽土、净土都是佛土。这些众生可以说为护法正神,像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金刚力士等等,包括有些附体的鬼神,他们都是护法正神。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如果把这个情想合为十分,那有五分情、五分想的话就可以保本做人。人道是基本道,情少想多往上飞,情多想少往下坠,「情想均等」保本做人。
    想明斯聪:思想开朗、开明的人就聪明,这就是世智辩聪,能做官、能经商、会管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名誉和物质利养等等。情幽斯钝:思想比较固执、黑暗、偏激,这些人一般比较愚钝,不开窍。他专门是一种逆反心态,所以遇到这些人,佛菩萨、老师只有把嘴巴挂到墙壁上,由他去。佛法对这样的人不予开示,你怎么样讲都教化不了。这种人很可怜,他对一切的善知识教诲都拒之门外。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这些讲得多真切啊!如果名闻利养重于这种理想,就会成为畜生。
    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怎么为重?比如是六点五情,三点五想,是不是情重一点呐?那就是在地上爬的畜生——牛、马、猪、羊等等;轻者,比如是五点五情,四点五想,情比前者轻一点,那就是在天上飞做鸟,鸟是不是比下面的东西又稍微自在一点呐?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啊,分分己获,就靠你怎样用心。
    多一个善念,多一个善语,多一个善行,你就多一分善报。当你开始生烦恼心、嗔恨心的时候,就是在自己造恶业,在把一根一根的绳索往自己脖子上绕,要这样观照。身、口、意三业,意业最重要,你一天到晚在想什么。特别是不能拒绝老师的教诲,你尊敬师父,相信师父,对师父没有什么好坏,是你自己的功德最重要。修行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尊师重道,不尊重师父那是欺师灭祖之罪,要明白!因为你的法身慧命是师父给的!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七情三想:这下明确了,情更重一点,想更轻一点。
    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这叫饿鬼道。怎么「下水轮」呢?前面在168个字的时候讲,当我们无形无相的真空起了一念妄想之后,就形成了虚空,绝待之真空而形成对待之虚空(晦昧之空),这叫「空轮」。当我们对着这个虚空再打妄想的时候,而有坚固的物质世界,那叫「地轮」。有了地轮自然而然同时它这个动是不是风啊?这就是风轮,风轮就把这个地轮给托住了。那么地轮也是金轮,金与风是不是产生摩擦,是不是要生热啊?一生热,那我们知道,金轮本身里面是不是就有水呀?经过受热以后,金轮里面的水就会渗出来,那这个水轮是不是把金轮托住了?那么有风轮在外面托住水轮,水轮托住地轮,所以太阳系这片国土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然后加四大部洲而形成的一个基本国土。注意,这个地轮的底部,方便说为底部,实际上叫外部。比如说地球下面是水,地球是不是转的?那么我们现在在上面,好像水轮在下面。那当我们转到下面的时候,水轮是不是到了上面啊?所以不能讲上下,只能讲内外。地球在转,整个太阳系也在转,没有什么上下南北之分,都是方便说而已。
    所以鬼道众生一般是在「下水轮」——海水那些地方,生活环境很艰苦啊!那么大海又是怎么形成的?在那个世界相续里怎么讲的?水火之性相交,一定讲是性,不是水火这种形体,这种性是无形无相之性,如果说水强火劣就是大海,但是大海中还经常有火冒出来,表水是母,火是父,不忘父性;如果火胜水劣,那就会形成陆地、平原乃至海岛。
    那土和水也有因缘和合,如果土性胜水的话,就造成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挤出来的是水,说明有水的气氛,烧了变成灰是不是土的气氛了?如果水和火不是一般的对峙,它是带有嗔恨心的对峙,带有强烈的相克,而且是火胜的话就会形成高山,就不是普通的陆地了。所以自然界处处都体现出我们众生的这种心态的变异,为什么会造成地震?是因为众生的心不平衡,在不断地使这个地壳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讲,要常思地狱苦、常思饿鬼苦、常思畜生苦,你才知道应该怎样珍惜今生,怎样抓住当下!你现在开始就要发愿,我应该怎么办。你不要等,因为三恶道的苦太可怕!
    「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属于水火二气集成的这个饿鬼身多苦啊!
    常被焚烧:饿鬼的这个心常被焚烧,活不了还又死不了。水能害已,无食无饮,经百千劫:水怎么能害自己啊?在水里是不是很痛苦啊?「无食无饮」,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一碗粥、一碗水,一到嘴里,却变成一团火把嘴唇烧烂了。一定要相信啊!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在变现,在遭受报应。他在这个时候已经惶惶不可终日,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啊?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上面饿鬼的地狱在水轮的内半部;那么这里两个地狱在水轮的外半部,外半部接近风轮,风轮上面是水轮,水越深,压力是不是越大?是不是众生越苦恼啊?到了风火之交就点明,是在海水的最深层,压力最大。重生无间:就是九情一想。轻生有间:就是八情二想。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这是十分情一点想都没有,也就是这个人一生中从来不想到一点点为别人,都是为自己想。在杀生中特别是以杀人罪过为重,什么坏事他都能做,这种人已经麻木到极点,命终下阿鼻地狱。
    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这里厉害啊!下了地狱的人都是属于杀、盗、淫、妄等等,罪过已经很重。如果这些人中还有诽谤大乘,那你更加是苦报无量。「毁佛禁戒」,无论是对小乘戒、大乘戒、菩萨戒、一心三藏戒,都不可以诽谤。修行人吃喝玩乐照干呢,只要心里有佛就行了——这是「毁佛禁戒」。「诳妄说法」,有多种情况。狂妄说法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用私心、恶心、欺骗心说法的人,必下无间地狱。
    虚贪信施:没有功德却受到别人的恭敬、供养,叫无功受禄。滥膺恭敬:他不该得到别人的恭敬,却想尽办法来叫人家来恭敬他。为什么?他会装模作样,他会诈现善知识。要想一想,没有这个金刚钻,你就不能揽瓷器活。要教化人,首先把自己教化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没有这个道理。
    五逆十重:「五逆」是指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特别是大乘正法道场,这是和合僧,你对这样的道场来轻慢诽谤、挑拨离间,这个道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唯恐天下不乱,你是破和合僧!「十重」,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杀、盗、淫,口四是妄语、绮言、恶口、两舌,意三是贪、嗔、痴,这是五逆十重之罪。
    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就是这上面生了一方的阿鼻地狱以后,还要转到无量的阿鼻地狱让你去受苦。所以我们要好好掂量自己,好不容易得一个人身,你不要让它轻轻易易地去下无间地狱。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循」就是依照,依照所造的恶业来看。「虽则自招」,虽然各有各的个别性。「众同分中」,比如大家都是杀猪宰羊的,这就是同分业;大家都是杀鸡宰鸭的,这又是同分业。「兼有元地」,「兼」是有一定之处。杀牛罪跟杀牛罪在一起,杀人罪跟杀人罪在一起。分分己获,我们要好自为之啊!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这句话是承上启下:把上面的总结了一下,下什么样的地狱、飞什么样的天,都是众生自己的因果报应。下面具体地再解释要下什么样的地狱,受什么样的报,地狱满了做鬼是什么样的鬼,又是受什么样的报?鬼道满了再做畜生,又是什么样的畜生,受什么样的报?畜生道满了再升人,又是什么样的人?他一步一步往上升,非常有意思。
    也就是说,你这个人今生今世是什么习气导致来世下地狱,受什么样的罪,然后做鬼、做畜生、再做人,仍然是这个习气转来转去的。下面佛讲有十种习气,实际上是无量习气。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楞严经》前后中间都是讲,万恶淫为首。这是欲界众生修行中最敏感的问题。
    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淫习交接」,是指男女生活。「发于相磨」,过来人都知道怎么磨法。
    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研磨不休」,这是一种情欲冲动,不能停止。「如是故有大猛火光」,「大猛火光」从何而来啊?男女生活跟着就是精血耗散,而且积淫成火,形成业薪,就像干柴一样,一点就燃。人在临终之前,大猛火光出现的时候,就是预现地狱境界。这个时候如果你会念佛,能真正功夫成片,提起正念,即可避免地狱之报。可是绝大部分人是提不起正念的。对明心见性的人而言,他念一转,这个大猛火光就变成智慧火,他心里是明亮的。为什么我们要听《法华经》《楞严经》啊?一旦我们明心见性成为一种习气,梦中、定中、病中、断气前后,他没有办法失去,要明白。这个法太妙了!《楞严经》倒数第二段讲了,不管你多大的罪过,只要一念明白如来藏,所有的罪过一笔勾销。
    「于中发动」,告诉你,要准备上路了。「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是打比喻,他能体会到,手一搓是不是发热了?「二习相然」,这里的「二习」是指种习和现习。种习是过去世中就有这种男女欲望的习气,现习是今世这种习气。「相然」,烈火与干柴燃起来。
    故有铁床、铜柱诸事:这就是铁床地狱、铜柱地狱。所以男女淫欲心重的人,在那个断气的庄严时刻,他心里就乱了,因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兴趣、最大的喜好。这个时候来讲就会出现幻境,什么幻境呢?比如说男人,他眼前出现美女了,这个时候他气要断不断的时候,他离开身子一抱,就抱到铜柱地狱了。这个铜柱有六百由旬——六万里高的大铜柱烧得通红通红,而且就这样一天一夜万死万生。或者是一个大铁床,本来想过男女生活,结果躺到了这个大铁床上,满满的火在床上烧得通红通红,把这个众生烧得皮烂、骨头烂,一次痛苦以后还会反反复复地就出现这些现象。或者在男女二根,注意啊,好好听,不要怕难为情,那个铁嘴虫在男女二根里咬来咬去,让你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成,一日一夜是九百亿生死。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十方如来把男女生活看成一种火宅地狱。「色目」,就是向人形容、开示说明的意思,就是佛是这样看的,也是这样描述的。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菩萨在对待自己这方面的事情,要断绝要避开,这是一个火坑。佛讲的,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无论你怎么样修都不行。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这是讲贪心的习气所受之报应。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贪习」,一种是种习,一种是现习。「交计」,无非是挖空脑子来打妄想,算计别人。「发于相吸」,「发」是成就,什么「相吸」呢?以根身对外面的境界,以自对他,来相互算计。
    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吸揽不止」,这是贪得无厌。搞名闻利养的人他始终都没有满足,官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吃穿玩乐越好就越好。「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贪心属水,脑子打妄想是不是属风啊?所以水遇到寒风后结寒为冰,这是在临终之前预现地狱境界。前面淫习属火,所以是大猛火光。这都是在讲科学。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这是打比喻。特别是冬天我们呼吸的时候,那个冷空气是不是很刺鼻孔、刺喉咙啊?让我们体会那个贪心有了无明之后而形成坚冰冷冻那种情况。这种情况属于预现地狱境界,有定力的人念佛就可以转,明心见性的人不受这种境界的束缚。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二习相陵」,种习和现习交互作用,推波助澜。这个贪心发起来的时候可是控制不了。「吒吒、波波、罗罗」,这是冰寒地狱的那种现状。大冷天冰寒地冻,穿那种高棉靴走路,是不是吒吒、波波、罗罗的声音?叫人不寒而栗啊!所以到这里已经是业果成就,马上受报,包括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也是「吒吒、波波、罗罗」啊?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多求」就是贪心之人啊,贪心就是「贪水」。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的时候,洪水来临之时,人们是不是望洋兴叹啊?这个时候人就没有主张了,只好听天由命。日本这次发生海啸是不是把多少高的楼房都淹进去了?到那个时候你就做不了主了。
    菩萨见贪,如避瘴海:菩萨面对自己的贪心生起恐惧心。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瘴海」,就是瘟疫流行,像霍乱、疟疾等等。在过去疟疾是没有办法治的,现在可以治了。「瘴海」就像一个毒气的大海。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第三个恶习就是慢习,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的人可不得了啊,目空一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慢,你慢谁啊?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还要看来世。你看你这一世拽什么?你来世是小爬虫,在地狱里受苦受难,得饶人处且饶人。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慢习」,有种习和现习。怎么「交陵」啊?「陵」,带有对峙、抢夺、争霸之义。「发于相恃」,两个人虎视眈眈,一个撸袖子,一个就卷袖子。
    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驰流不息」,傲气傲气,是不是带有水分之义?这个气是不是往上升啊?往上升是不是居高临下?所以把人看得很低。傲气升上去以后,就「驰流不息」,是不是往下流?自己总是要居高临下。「如是故有腾逸、奔波」,这里往后是预现地狱境界。「腾」就是水气往上升,然后再往下放逸奔波,跟洪水爆发一样。「积波为水」,他在临死之前看到的是波浪滔天,洪水暴发,气势很吓人。念佛功夫得力的人能够避免。「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这是打比方。舌头在嘴唇上舔舔,是不是就有津液出来了?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二习相鼓」,现习和种习互相鼓动。「血河」,若人生前傲慢如山,以势压人,死后即遭受两座山把他压成肉酱之苦,叫血河地狱。「灰河」,这个地狱的河水滚烫滚烫的,为什么有灰呢?贡高我慢那个神气飞扬,是不是跟灰一样在飞啊?如果是灰落在热汤里,是不是更烫啊?「热沙」,这个地狱的沙子有许许多多的铁刺、铜刺,也是滚烫滚烫。贡高我慢的人是不是心也很热啊?所以与火相感应。「毒海」,这个贡高我慢与杀习相关,他杀人眼睛都不眨,何况畜生呢?这实际上就是自己作孽,杀了那么多的人啊、畜生啊,血肉模糊,腐烂变成毒海。「融铜、灌吞」,把铁水、铜水融化了以后,往众生嘴里灌。我们想一想这个地狱苦是不是毛骨悚然啊?可不得了啊!今天遇到这个大法,我们应该怎么办呐?要抓住当下啊!你现在就要发心,我应该怎么办?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应该怎么办?明天、后天,这一辈子怎么办?你不发心不得了啊!遇不到这个法,跟你们没有话讲,现在多叮咛几句,尽我的责任。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一切诸佛向别人形容说明,这个贡高我慢就像喝愚痴的水,自己害自己。
    菩萨见慢,如避巨溺:菩萨对自己有贡高我慢的习气感到害怕,就像躲开滔天洪水一样。「巨溺」是灭顶之灾,无可挽救啊!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第四种是嗔习。「嗔习」就是嗔恨心,报复心,可通说为发脾气。这人脾气大,肝火旺。「嗔习交冲」,种习和现习交冲,你冲我,我冲你,互相鼓动,所以这个脾气越发越大。我们有时候发起脾气来就不可收拾,恨不得一口把对方吃掉。「发于相忤」,就是相互对抗,硬顶、硬抗、硬闯。一个比一个不服气,一个更比一个厉害。
    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忤结不息」,相互之间动起了火,没有人能解劝。「心热发火」,发了火,浑身都火烫火烫的。「铸气为金」,发火、发气是不是由肺发出来?肺属金,这是「铸气为金」,就是嗔火。
    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显现出刀山火海。「铁橛」,就是铁棍。「剑树」,树上的枝枝杈杈很锋利,都可以杀人。「剑轮」,剑不光是长条形,也还有半圆形,更加锋利。「斧钺」,铁斧、铜斧之类。「枪」,长矛之类。「锯」,农村比较多见,一般是锯树,还可以锯人的脑袋、大腿。这时还是预现的地狱境界,有定力、有智慧的人可以避免。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这是打比方。一个人受到冤枉的时候,他感慨不已,杀气腾腾:「我要和你拼个你死我活,这还能过日子啊?从此不共戴天!」人到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理智。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二习相击」,种习和现习互相作用。报复是不是带有打击啊?越击,这个情执就越重,「故有宫割」,「宫割」是一种酷刑,把男女二根割掉,这种刑罚惨无人道。「斩斫」,是砍脑袋,或者砍你的四肢。「剉」,很高很高的人把你头和脚硬是搞成一团,把你压缩在一起就像搞压缩饼干一样。「刺」,是刀刺。「槌、击」,是用大铜槌或者棍子槌后背。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十方一切如来」,一个不卯,佛佛道同,都是如此的看法。这个嗔恚心就是自己杀自己的利刀、利剑。你贡高我慢也好,你嗔恨也好,都是害自己。而你善心、真心、诚心,都是成就自己,要会用心。
    菩萨见嗔,如避诛戮:菩萨如果感觉到自己还有嗔恨心的话赶快放下,那个东西将来就要杀害你的法身慧命,叫你受苦报。
    093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第五种习气是「诈习」。「诈习」一般是采取哄骗、设圈套这种手段对待对方,明明白白地来占对方的便宜。「交诱」,过去世的种习和今生世的现习这两种习气互相抬,也有的是双方相互诈骗。「发于相调」,「相调」就是挑弄、捉弄。
    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引起不住」,这个诈骗的心一般地来讲,永远都不会停止。诈骗了一次还想诈骗第二次,被诈的人又再想办法诈骗其他人,如此就形成了三角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三角债特别多,很多人在互相诈骗,甚至亲人之间都要互相诈骗。「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在临死之前,首先出现这种监狱之相。为什么出现这些东西啊?就是诈骗所导致。「绳」就是圈套,「木」就是枷锁。把你套住了,把你夹住了。「绞」就是用绳子把你捆住了。「校」是木头盒子,让你蒙在鼓里。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这是打比方。诈骗的圈套一步更比一步深,就像地里有了水,草木一天天往上长。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二习相延」,你诈骗过来,我诈骗过去,诈骗越搞越大。许多人都是从一开始尝到的一点甜头,而发展到麻木不仁的时候,以致于最后倾家荡产。「杻」是手铐,把你双手先铐起来;「械」是脚镣,把你两个脚锁起来;「枷」是架在脖子上;「锁」是喉咙前面的大锁;「鞭」是皮鞭;「杖」是木条;「檛」是头很大的大锤子;「棒」是木棍。到这里已经是业果成就。诈骗人的人要受这个苦;被骗的人呢,他心里必然有嗔恨心,他又受另外一种苦。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能骗的、被骗的都要下地狱。他没有那个贼心,人们怎么骗到他啊?他被骗并不冤枉,因为他也是想搞外快,贪心,说不定他能骗的心比人家能骗的心还要强,只不过是他的骗术没有人家高明而已。所以受罪是不是也是应该的?没有白受的冤枉罪。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一切佛在向别人形容说明这个诈骗的情况,把诈骗看得像奸贼一样。
    菩萨见诈,如畏豺狼:菩萨如果发现自己身上还有诈骗的习气,就看成是豺狼一样。这些东西不能玩,这是在玩命。不要看自己能诈骗别人好像是占到什么便宜,到最后却是害自己下地狱,你得不偿失。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这是讲第六个习气,诳习。诳和诈有点相似,都是骗人。「诳」是又吓唬、又诈骗,乃至无中生有、造谣、诽谤、陷害人。诈骗是在明中取,「诳」是在暗中取。「诳习交欺」,也是种习和现习两种习气在一起就变本加厉。「发于相罔」,成就于造谣、诽谤。「罔」,就是似是而非,乃至无中生有。
    诬罔不止,飞心造奸:「诬罔不止」,怎么「不止」呢?有些情况无风不起浪,起了这个浪却不能停止。有些属于明知不对,既然得罪了,就把他得罪到底。一不做二不休。他是破罐子破摔,反正已经得罪了,再怎么样也不是个好人。「飞心造奸」,像这些人的品质已经败坏到极点,他专门想办法去陷害别人。「飞心」,说明他这个心非常下劣,而且眼睛一眨就是个阴谋诡计。随便开口造谣都不从心里过一下,他根本都不用想一想他造谣的后果,先把谣造了再说。
    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这就是地狱相提前现前。要下这样的地狱,是因为你这个人的心不正、嘴不干净。「尘土、屎尿,秽污不净」,这个地狱是尘土、屎尿地狱。所以佛是讲真法,是把真实道理告诉我们。「如尘随风,各无所见」,漫天都是灰沙土。那个屎啊、尿啊,乱七八糟,你都看不清楚。在这个时候,有定力、有功行的人可以避免,明心见性的人不会出现这类境界,即使出现这种境界,他一转念就是极乐世界。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故有」后面就是业果成就。「没溺」,这个下地狱的人已经掉进了粪坑地狱,而且又臭又烫。修行要常思地狱苦,要抓住当下啊!「腾掷、飞坠」,看到这种情况,想飞腾出来,心里一想就飞起来了,虽然飞起来了,但是由于自己情执很重,到最后又会掉下来,这样掉下来就更加苦,还是堕在这个苦海里。「漂沦诸事」,轻者飘,重者沦。轻者脑袋可以漏在外面,重者连脑袋都闷在里面。始终都是惊慌失魄,这都是因为他在因中以恐吓、欺骗等种种手段,使别人伤心、恐惧,所以如今都报在他自己身上。有其因必有其果。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以欺骗人、恐吓人的手段从中渔利,就跟抢劫、杀人一样的罪过。菩萨见诳,如践蛇虺:「蛇虺(huǐ)」是毒蛇,菩萨在检点自己时,把欺诳的习气看成毒蛇一样。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这是第七种习气,「怨习」,就是受到别人伤害,而记恨在心,想报复又没有能力,所以一直耿耿于怀,伺机报复。「交嫌」,本来就有好记恨这种习气,再加上在当生遇到的这些事情,这个怨习又现行。所以种习与现习互相作用,这个怨恨心就更重。「发于衔恨」,成就了受到别人欺骗和伤害的时候,那种怀恨在心、想要报复的心理。
    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这是提前显现地狱的境界,是在人快要断气之前。「飞石、投砾」,这是恨不得远远地用石头投掷。「砾」是小石头,「石」是大石头。「匣贮、车槛」,在心里想要报复又报复不了,憋得很难受,就像被囚在牢笼里一样。「瓮盛」,是古时候一种残酷的刑具,有个成语叫请君入瓮。「囊扑」,是秦始皇时代的一种酷刑,把一个人捆得紧紧的,然后装在袋子里从很高的地方把他扔下去摔死,或者用棍子再把他打死。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因为受到别人伤害而怀恨在心的人,当时想要报复又报复不了,所以心里很痛苦而遭致的恶果。
    按照道理,一般受到别人伤害的人,他这种冤屈大家还都能同情,可你同情也没有用,他也一样要受报应。因为他用什么样的心就要受什么样的报应。比如夫妻之间一方被另一方抛弃了,本来被抛弃了就放下嘛,反而又因此生起病来,这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是不是赔本儿的买卖呀?那怎么办呢?来学佛,把伤害你的人当佛菩萨一样供养、恭敬。不是因为这样你还不能入佛门呢,你说要不要感恩啊?那是大善知识。如果你去怀恨他的话,那对不起,今生今世要得大病,来生来世还要受报应。你说值不值啊?
    「如阴毒人」,「阴」就是放在心里,但不管你有理没有理,只要有想报复的心是不是就是毒心啊?「怀抱畜恶」,把恶放在心里,既伤害自己今生今世的健康和长寿,来世也要受果报。世间人这个善良的心态往往对这些人都是同情:「哎呀,受这么大的苦啊,还气出这么多病来……」你不要去可怜他,因为他那个气带有报复心,不过讲来讲去,也应该可怜这些人,要好好开导他们,让他们从根本上明理。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二习相吞」,要报复的心是不是要把人吃掉啊?种习与现习共同作用,一直延续到来生来世。「掷」,是用麻袋装好以后扔石块砸他;「擒」,是用囚车把他关起来;「捉」,把他捆起来;「击」,用棍棒打或石头砸;「射」,用箭射;「抛」,就是前面放在麻袋里然后往上抛;「撮」,不让他自在,手也捆,脚也捆。这里已经是业果成就,要在地狱里受苦了。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诸佛开示说明这种怨习的情况,这种怨恨心就跟违害鬼一样,违害鬼专门害人。菩萨见怨,如饮鸩酒:「鸩酒」就是一种毒酒,人饮了这个酒当下就会死亡。所以菩萨把这种怨恨心的习气看成是毒酒,千万不能饮,要放下。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第八个习气是「见习」。「见习」,就是那种自以为是、强词夺理、以牛羊眼、下劣心看待一切好人、好事的这种习气。这种人也叫常有理,不管你讲什么话,他都跟你对着来,他没有是非原则,他唯一的原则就是我要跟你对着干。你讲什么都没有用,他都感到怀疑。这种人虽然为数不是太多,但毕竟还是有的。这种人永远不肯占下风,他一定要占上风。我们要好好检点自己,哪怕有一点点坏习气,都会障碍自己的道行。对于修行人来讲,只有把一心三藏的道理搞明白,我们才能真正开智慧,否则你就是在搞见习。
    「见习交明」,也是种习与现习来相互抬,相互杠。「交明」就是交织在一起,得寸进尺,声嘶力竭就是为了自己的论述来争辩。「萨加耶」,就是身见。「见戒禁取」,就是戒禁取见,一般属于思惑。「邪悟」,包括一切的邪知见。所以这些人在跟人争辩的时候,都是强词夺理,他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而讨论佛法,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闻利养而不肯认输。
    在佛门内部,为了寻求真理相互之间探讨,这是可以的,而且应该发扬。不争论,不分辨,不能提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自己的用心对不对。每一个人都要准备随时坚持真理,随时改正错误,而不是在那强词夺理,争个你高我低。「诸业」,就是见业,这是一种我见所造的业。「发于违拒」,「发」就是成就。「违拒」,这种人是本能的逆反心理。「出生相反」,可以理解为自相矛盾,因为这些人他根本没有标准,他往往到最后前言不搭后语,变成自己对抗自己。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这下面是讲预现地狱境界。实际上这也是真心本来面目给你一个机会,如果这个时候你有定力、有智慧,即可以转危为安。「王使主吏」,他把你种种的意业、口业记录在案,就等着你来兑现。祸从口出,我们只要一开口讲话就是在作宣传,不是吉祥加持这个世界,就是当教唆犯污染这个世界。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嘴巴长在自己身上,要怎么讲还不是我自己的事?有那么便宜的事吗?你要好好掂量掂量。你信口开河试试看;电脑在我手里,我可以在网上发表任意的东西,诽谤任何人,你试试看。包括在网上搞那些男盗、女娼、诈骗的人,你不要洋洋得意,举头三尺就有神明,你要受报应。
    「王使」,就是阎王菩萨的使者,相当于钦差大臣。「主吏」,是法庭上的主审官之类。「证执文籍」,所有的资料都给你如实记载,出世间的管理有着不可思议的重要。是不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出我们的心法不可思议啊?在第二层天有个阿卡西图书馆,每个人生生世世的所作所为、来龙去脉、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全部都有明确记录。你以为怎么样?而且不需要我们填表上报,很直观地把你记录下来,比你自己还了解你。懂得这一点,我们就要好自为之啊!到时候受到惩罚你还得服服贴贴,你不服贴也没有用啊。「如行路人,来往相见」,这是打比方。证据如山,你赖不掉也瞒不掉,就跟两个人走路相遇一样,你没有办法躲开。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二习相交」,种习和现习互相误导、互相鼓励来造业,这个下面就是业果成就,进入地狱受报。「勘问」就是审问;「权诈」,是用一种圈套叫你回答;「考讯」,是用刑,你不招就打;「推鞫(jū)」,「鞫」是一种实心球,这是比喻慢慢地来分析探讨,亦有严加审讯之义,把它运用在法律上,就是不能操之过急;「察访」,还要察言观色,走访左邻右舍——特别是修行人,你最起码要调查研究,尤其不可以信口开河出口伤人,即使调查到事实准确,你还得与人为善,而不是幸灾乐祸、添油加醋、捕风捉影;「披究」,是查清楚,「披」就是把这个面纱一层一层地揭开;「照明」,是要真凭实据。
    「善恶童子手执文簿」,每一个人专门有两个护法,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死」,记录你从进入娘胎一直到断气这一生的经历。一个人专门记善,一个人专门记恶,这是「善恶童子」。记好,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念,都有护法神明在记录。「手执文簿」就是记录的内容。「辞辩诸事」,「辞」就是语言文字,「辩」就是告诉你怎么回事,跟你对辩。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毒壑」就是有剧毒的水沟。菩萨在检点自己有没有强词夺理、信口开河这种习气的时候,把这种习气看成是一个有剧毒的臭水沟。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这是第九种习气,「枉习」,就是冤枉好人。种习和现习「交加」,变本加厉。「发于诬谤」,成就于诬蔑、造谣、诽谤,完全是有意识、有目的,明知故犯地来冤枉他人。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这是在断气之前预现地狱果报。「合山」是两座山平行地合起来,因为你冤枉别人,害死人命,所以两座大山合起来把你挤成肉巴酱,让你逃也没法逃。「合石」,是两块石头上下来压你。「碾」,是大石磨、大铁磨,跟压路机一样在你身上不停地碾压。「硙(wèi) 」,是平行的两个磨都在磨你,把你磨得粉碎。「耕」,是把你埋在地下,用一个犁从你头上耕过去。「磨」,是大石磨。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这是诽谤、诬陷他人,他人却有冤没处叫,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又像被两个山压住了,又像被两个石头压住了一样,逃不出来。这种心态会随之反馈给前者,然后他就会受这种果报。
    因为所有的第七识就共一个阿赖耶识。你在公交车上踩人家一个脚,人家痛得「哎呀」一下,他这个信息已经反馈到你那个系统里,然后在一定的时空点,在无量百千万亿年以后,可能你还被他踩一脚。因缘果报一丝一毫都不会有错的,要好自为之。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二习相排」,业果已经成就,定业不可改变。种习与现习好像是排练一样。「押」,是押送;「捺」,叫你把头低下来;「槌」,是打;「按」,也是把头按得低低的,不叫你挺着胸脯走路,也不是弯着腰走路,把你腰弯得不能再弯了,几乎把头和腿扣到了一起;「蹙漉」,是把人用麻袋装起来扎得紧紧的,头脚捆在一起,然后用什么石头或者用木棍再击打。「衡度诸事」,「衡度」就是定罪。所以这种种的刑具就是让你体会你冤枉别人时给他造成的伤害。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所以一切佛向人们形容、说明这个诬陷别人的情况,就跟吃人的老虎一样可怕。菩萨见枉,如遭霹雳:菩萨在检点自己有没有冤枉别人的这种习气的时候,把这种习气看成是天打雷轰。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这是第十种习气,是好打官司,好无事生非、节外生枝。他唯恐天下不乱,别人有什么事情,他不是去帮助和解,而是火上加油,甚至怂恿打官司。世界上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多?本来应该劝一劝,有的人可会激将法了,坐山观虎斗,自以为聪明,这个报应很重啊!任何人都不要耍小聪明,要懂得息事宁人,安定团结。
    「交喧」,「喧」是喧闹、喧嚷,煽风点火。种习和现习变本加厉来无事生非。「发于藏覆」,「发」是成就,把自己的真心藏起来。他本意是要坐山观虎斗,表面上还是帮你的忙。「覆」和「藏」是一个意思。
    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下面是预现地狱之相,这是在临死之前。「鉴见」,这个「鉴」就是镜子,在地狱门前有一个镜子叫孽镜台,死了以后在没有进地狱之前,你在那个镜子面前照一照,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即当下现前。一般的人到那个时候可能就瘫在那里了,屎尿拉一裤子,完蛋了。这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照烛」,你前面把那个害人的事情藏在那里,就跟蜡烛一样,一亮了就知道,你还是这么个心啊!「如于日中,不能藏影」,太阳从东方出来的时候,影子在西方;太阳在西边落的时候,影子就在东方。太阳当头有没有影子啊?没有。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二习相陈」,业果已经成就,定业不能转,老老实实受报。「恶友」就是证人,过去跟你同谋来害人。这个时候他已经提前在地狱里等你,即使他还没有死,他的灵体也会跑到地狱来作证;那到他将来该死的时候,你这个地狱的鬼也出来给他做证人:「老朋友,咱们终于在阎王殿相会了……」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味儿了。「业镜」前面解释了,「火珠」就是照烛。「披露宿业,对验诸事」,要给你算账,要了这个业。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阴贼」就是家贼,家贼难防。他什么时候害你,一害就是个准。因为他在暗中,你在明中。我们往往会失败在自己人手里,这个历史的教训太多了。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菩萨在检点自己有没有讼习的时候,把这种习气看成是头上顶着高山,本来是不是就戴不起?「履于巨海」,「履」就是走路,脚下踩的是海,是不是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啊?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前面讲到这种习气造业是不是要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主宰啊?前面的十种习气实际上是由六种意识心在指挥,所以还要追根到底。六种意识心是不是由六根而出?所以在受报的时候就会体现出六根怎么样受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这段经文是讲见报。由眼识造业,眼根受主报,其余的鼻、舌等五根受交报。因为眼根、眼识造业,离不开其它诸根的配合。
    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此见业交」,是指眼根、眼识所造之见业,与其它五根、五识所造之业交相在一起受报应,这就是「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这是讲临终之前预现地狱境界。有智慧、有定力的人可以避免,没有定力、没有智慧的人就要提前有个心理准备。见有光,光是不是属火?我们往往眼睛造业的时候,眼睛是不是特别明亮啊?他一点点都不含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角落,就像猎人一样要搜索。所以「先见猛火满十方界」,讲来讲去,一切唯心所现,用好自己的心,时时事事处处,慈悲、忍辱、光明,你不会现出这些境界。把慈悲、光明磊落养成我们的习惯,生生世世跟你不相舍离。
    「亡者神识」,往下已经是业果成就,定业不可转,瞬间就要去受报。「飞坠乘烟,入无间狱」,他下地狱以后心里是不是想逃命?逃命是不是要想往上飞?但是怎么又坠了?因为他的情执往下坠。所以是不是自己伤害自己啊?如果你没有情执的话,心一飞是不是就飞出来了?如果是明心见性之人,一飞就走了,因为他心量大,再大的情执拽不了他。「乘烟」,是乘着自己的业掉下来。
    发明二相:这个「二相」是罪报的主相和许多细相,叫你慢慢去体会那种地狱的滋味。
    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见有二尘,一种是明,一种是暗。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可怕的景象。为什么要看到种种恶物?你当时在明目张胆做坏事,杀人都不眨眼,所以叫你生恐惧心。心地慈悲之人杀一只鸡都不敢。
    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黑暗不见的时候,就跟那个做贼的人晚上去偷东西一样是不是心虚啊?往往越静他越是害怕,好像见到鬼一样,但是他还要壮胆来做坏事,一不做二不休。这是显现出作案前的那种心态,做坏事总是见不得人。
    「如是见火」的后面有一句经文要加上去,就是「烧见,能为铁床、铜柱」,因为后面的五根都有主报,唯有这句丢了。这个「烧见」是主报,落实到眼根上,见到的就是铁床、铜柱,前面讲过。
    烧听:能为镬汤、烊铜:这是讲耳根受交报。如果你强暴对方,那种哭喊声是不是撕心裂肺呐?所以这个时候就与之相对应地变成镬汤、铜汁,然后把火锅里滚烫的镬汤、铜汁倒到你耳朵里。
    烧息:能为黑烟、紫焰:这是讲鼻根受交报。眼睛贪色,眼睛是火;鼻子贪香,香是不是一股气息啊?气息遇到火,是不是要烧成紫焰?所以这个鼻子吸的就不是香,吸的是火炭。
    烧味:能为焦丸、铁糜:这是讲舌根受交报。眼睛是火,舌头吃东西是不是食品啊?所以火与食品相烧,就变成焦丸——滚烫的铁丸、灰炭。还有「铁糜」,喜欢吃肉的人把肉煎成肉糜,他是不是感到特别有味?但是下到地狱以后吃的就是铁糜,而不是肉糜了,这个味道是特种味道。
    烧触:能为热灰、炉炭:这是讲身根受交报。邪淫之人只是强调肉体的感受,那好吧,现在你肉体的感受是滚烫的热灰、炉炭在烧。而这些感觉既有与自己相反的那种报应,也有来自对方的那种恐惧心、仇恨心、痛苦心,现在来反馈给他。
    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这是讲意根受交报。是不是心里感到火烧火燎的?因为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心本身就是热的,再加上对方那种痛苦的心理报应于他。所以我们有时候感到心不能安,一个是过去世的那种业报,一个是今生今世你曾经做过一些亏心事,这个时候不是想出去找个避风港,找个地方来排遣排遣,你要赶快生忏悔心,观照如来藏的道理,而不是去变本加厉,再寻求新的刺激。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这段经文是讲耳识造业,耳根受主报,其它五根同受交报。
    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耳朵属水,所以造水业就感招水报,在临终之前看到满天满地都是洪水泛滥。但是有定力、有智慧的人能转。这是预现地狱之相。「亡者神识」,以下是业果已成,已成定业。「降注乘流,入无间狱」,「降注」是水往下流,就是自己的这个情执逼着这个心流入无间地狱。
    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发明二相」,就是成就了两种主要果报。声尘分为动尘和静尘,那么听到动尘叫开听,听到静尘叫闭听。「听种种闹」,听到动相的时候是种种闹。因为我们在世的时候喜欢好听的音乐,喜欢制造人我是非来搞精神刺激等等,如此用心不良,你既然喜欢听就让你过过瘾。「种种闹」,无量劫以来,特别是今生世你造的种种业,这个时候统统现前。「精神愗乱」,设想一下,如果整天在这种喧闹的环境中,就跟打雷一样,你要不了一个星期就会得精神分裂症。有的人喜欢听靡靡之音,喜欢听那些很无聊的东西,你要受这个报应啊!这个「开听」,是直接针对我们看电视、电脑、手机这些事情,可要当心啊!
    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这是耳根受主报。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就和那个月黑风高在想做鬼事的时候一样,他心里恐惧。「幽魄沉没」,魂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提心吊胆的。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闻」,听属水,这个水就灌到耳朵里,是不是很难受啊?「为责为诘」,我们都喜欢听好听话,听到逆耳的话心里是不是非常愤怒啊?「为责为诘」是表现出那一种要大声地训斥人家、抵抗人家的心态。
    094
    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见」是眼根受交报。由于在生前听到逆耳的话就怒目而视,所以现在就感应到雷鸣电闪,毒气来熏自己的眼睛。
    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息」是鼻根受交报。生前在耳根造业的时候,鼻子好像就能同时闻到香味。六根在用中虽然相背,在性中能相知。比如耳朵听到什么声音,就好像知道来的是什么人,鼻子就好像能闻到这个人最喜欢的香水等等,那么死后感召的就是雨啊、雾啊洒出来的那些毒虫钻到鼻孔里是不是很难受啊?
    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味」是舌根受交报。在生前的时候由于耳根造业,听到一种声音,心里马上就能想起一种味道,乃至舌头上口水都能生出来;而现在这个舌头里感觉到的都是些脓、血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触」是身根受交报。在生前耳根造业之时,我们从声音中就能使身体产生种种的享受。所以在地狱里从相反的方面来遭受报应。「为畜为鬼」,身体想来寻欢作乐时,这些东西是畜生、是鬼,你敢不敢去跟他抱啊?「为粪为尿」,屎和尿谁也不愿意粘在身上。
    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注意」是意根受交报。生前我们不能听逆耳声音,听了以后心里就打妄想,恶心恶意地想要报复;或者听了以后就心猿意马想到寻欢作乐,所以死了以后就在地狱里受这种报应,惶惶不可终日,这个心就好像时时刻刻在面对闪电、打雷、下冰雹一样,心可能都要被炸碎了。
    再次提醒大家,圆顿大法讲,地狱、饿鬼、畜生,无非解脱法门,我们要真实理解。我们的真心本来清净无染,没有分别心。但是由于我们在做人的时候喜欢分别美丑、香臭,所以这种情执越重,我们的灵体就会越加堕落。那么成佛以后,这地狱的种种苦就感受不到了,因为佛对一切没有分别心。所以在地狱里就是用那种痛苦来破我们的分别心。你不是想寻欢作乐吗?专门给你体验苦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地狱是不是慈悲解脱法门啊?但是我们要解脱,选择地狱这种解脱法门会感到很痛苦,而我们通过听经闻法即可破除烦恼习气而得以解脱,这种解脱是不是很自在?这才是讲如来心法。
    想一想啊,我们在集体生活中能有这样好的条件,有些人还在这样长、那样短。为什么正法道场不给出家人发钱?为什么正法道场要过苦日子?就是要以此来把我们的心逐步地拉向平衡。为什么顺治皇帝放下江山来出家?为什么唐朝庞居士把已经到手的万贯家财变卖成金银细软扔到海里,然后每天靠打几双草鞋换几粒米过清贫日子?要明白呀,要舍呀,就是要把我们的财产,乃至我们的生命,乃至种种习气都要舍干净,要修清净心。
    我们这是一种潇洒、自在、快乐的解脱法门,不要等待地狱、饿鬼、畜生来收拾自己。连地狱道都是慈悲法门,对于那些罪大恶极之人,就得示现地狱相来对治他。就像一个人生病以后,有些人用心就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是不是很自在啊?有些人不会用心,只有通过动手术开膛破肚来消业,那是不是地狱之苦啊?你能讲那个医生是杀人魔鬼吗?他也是行菩萨道。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砾,击碎身体。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这一段是讲鼻识造业、鼻根受主报,其它五根是连累受报,这叫「此嗅业交」。
    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这是在断气之前,预先出现地狱境界。有智慧、有定力的人就可以避免。「毒气充塞远近」,这是鼻根的主报。不管造业者闻不闻,这个毒气都围绕着他,让他无处逃避。「亡者神识」往下,已经是业果成就,定业不能转变。「从地踊出,入无间狱」,为什么「从地踊出」呢?我们的灵体离开肉身以后是不是上天下地无所障碍啊?他看到空气里有毒气,便灵机一动钻到地下去,可是地下还是毒气,而且又很闷。所以本来进去了,可是又不得不从地下踊出来,这是他自己的心把自己逼到无间地狱。他自然而然按照这个渠道来成就自己的地狱果报。
    发明二相:「发明」就是成就。在地狱的种种果报虽然不同,但这「二相」是主报,怎么样爆发都离不开这两种主业的报应。
    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鼻子的功能一个是通,一个是塞。通的时候「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不要说毒气,我们闻到臭气是不是也会很恶心呐?闻到那个烟气是不是也会很呛?可惜的是,由于众生执著于这个命,所以到了地狱里想死还死不掉。
    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感到胸闷的时候就要晕倒,但仍然不会断气,所以「闷绝于地」,是另外一种生命的形态。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息」是鼻识造业,鼻根受主报。主报分为通、塞两种。疏通呢,臭极了,难闻极了;闭塞呢,又难受极了。一个人再会闭塞也超过不了几分钟。
    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见」是眼根受交报。眼睛见是不是属火?鼻根是不是呼气?所以气遇到火是不是就着出火光?这种种的报应都是我们的本性在变化,而且都是根据我们的习气来变化。
    再一次提醒各位,好好观照命自我立。上天堂、下地狱,靠自己把握,只看你怎样用心。修行就是操作自己命运的过程。佛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来掌握命运。
    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听」是耳根受交报。鼻根在造业的同时,耳根是不是也出了贪心?也属水。现在是耳朵「为没为溺」,而且「为洋为沸」。那是烧得滚烫滚烫的屎啊、尿啊,往受报者耳朵里灌,他能受得了吗?看他耳朵还敢不敢再去分别美妙的音乐、老鼠的叫声、美丽的赞叹、糟糕的训斥……恶报就是在破分别心,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对于不可救药的人,只有采取最后的绝招,给他动手术。一般情况下能让你自己治好的病不要到医院,到了医院能吃药的不给你打针,能打针的不给你输液,能输液的不给你动手术,是不是这种程序啊?三恶道也是一样。有些人下畜生道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下鬼道,下鬼道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好了,下地狱道,一步一步地来。地狱道满了以后,业报轻了;再到鬼道,烦恼少了;然后再到畜生道。佛法不离世间法,是一样的道理。
    冲味:则能为馁为爽:这是舌根受交报。由于这里是鼻根造主业,舌根在配合造业的时候,无非是贪味而已,所以舌根受的报应就不是太重。「馁」呢,一般就是食品变味;「爽」呢,是汤水变味。跟毒药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
    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这是身根受交报。「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身体贪图睡好、摸好、男女邪淫等种种肉体的享受。「为绽」是皮肤开裂,「为烂」是浑身流脓、流血。「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像个大肉山一样,有无量的虫子在那里咬。为什么有无量的虫子咬啊?过一次夫妻生活,有七万八千个风虫遭到杀害,这就是在报复。欲界众生特别执著男女生活,可这是杀生呐。在家居士要适当地克制,年龄大一点要自觉断除,这是自己解救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个东西乱我们的心、乱我们的行,许多人为此而家破人亡。
    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砾,击碎身体:这是意根受交报。妄想是动,属风,当进入地狱以后,六识已经不复存在,而一念心集中在第七识这个意根。所以这个时候就像大风中夹杂无量的灰尘、无量的恶气、飞沙走石一样,把身体砸得粉碎,心里惶惶不安。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燃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第四个问题是讲舌识造业、舌根受报。
    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这是舌根受主报,余根受交报。「则临终时」,这是预现地狱之相,提前警告,你的末日已经来临,看你怎么办,有本事就躲过去,没有本事就请进来。「先见铁网」,因为舌属金,舌体是个肉团,是不是属于地轮、金轮啊?再者,将入地狱者在世的时候想着给鸟兽设种种的陷阱——过去捉鸟捕兽,是不是用网捉捕啊?让那野兽自投罗网。所以临终之前就把自己的业相都显现出来了。「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这里已经是业果成就。怎么「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呢?断气以后看到铺天盖地的大罗网,是不是想冲出去?心里想冲也就冲了,可是他的情执会把他往下拽,反而被网挂住了,并且倒悬其头。在因中捉捕鸟兽的时候,当鸟被网挂住以后是不是在里面乱扑腾翅膀啊?这是当时鸟啊、畜生的那种心态。心里知道末日到了,当时的这种心态就已经反馈到造业者的这种心理系统里,所以哪有不报的道理啊?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怎样从现在做起,再也没有时间去什么人我是非,什么亲亲爱爱;就知道了生死为要,刻不容缓啊!谁知道明天后天还有没有我、还有没有你啊?你不知道啊!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岁修行不为早,为什么?因为不知道他能不能活过两岁。八十岁修行还不为老,只要他抓住了当下,他的念不退转就有救。黄泉路上无老少。何况在现代社会里,人一上四十岁几乎没有健康的,我们随时都要准备接受无常的到来。你可以以千般理由、万般理由不来修行,可是无常到来的时候你什么理由也讲不了,根本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所以要常思地狱苦,好好看看这些地狱苦不苦。这是诸佛金口玉言。
    发明二相:这个「二相」是这个舌识造业后舌根受的两种主报、主相。
    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因为舌根尝到味道,味道是不是一种气体?现在从外而入,外面来的是风寒,故生寒冰。冬天的时候,鼻孔也好,嘴巴也好,我们呼吸冷空气是不是都很难受啊?
    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吐气的时候,里面是热的是火,外面是气,气遇火薪是不是要燃烧?「焦烂骨髓」,这个就是以我们舌根造业而受报,主要是吃众生肉。你把动物的肉身都焦烂了,让你体会到众生当时的那种痛苦。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这还是主报。「则能为承为忍」,舌根受报是不是舌头很难受啊?可你能不能躲得掉啊?忍也得忍,不忍也得忍。你在因中造业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众生满腹的怨愁向谁叫啊?他是不是不忍也得忍啊?叫你体会这种心态,凡事都是自己自作自受。「忍」和「承」是一个意思,「承」是一种行为,「忍」是一种心态。
    历见:则能为燃金石:见属于火,在因中见到了杀,这个杀心是不是都属火啊?现在眼睛受报,好像把金石放到火里炼一样,就是把眼睛烧得很痛很痛。
    历听:则能为利兵刃:这是耳根受交报,就好像锋利的兵刃戳到耳朵里一样。因中为了满足舌根的贪味,杀害众生那种叫苦声惨不忍闻。我曾听一个人说过取熊胆的过程,我听了以后头都要晕掉。有一次我看到电视里面人吃猴脑,是把活猴拿过去直接挖脑,那猴子痛得哇哇直叫。猴子这个灵性仅仅次于人。人到了这种程度,比妖魔鬼怪还要妖魔鬼怪。
    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这是鼻根受交报,就好像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大铁笼。大铁笼里因为捉了鸟、捉了其它那些动物,它是不是有腥味啊?
    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这是身根受交报。你当时是怎么样杀害众生的——当你的箭刺到众生身上的时候,那么他那种仇恨心已经反馈给到你的阿赖耶识。进入你的程序以后就在安排你将来什么时候怎么样受报应。除了受地狱报应,你到畜生道的时候,仍然要受同样的报应。
    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这是意根受交报。你杀生的时候总是想着美味,这是在因中;那么到了果中,你就受这个「飞热铁从空雨下」的果报。到时候你这个心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躲避的余地。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这是第五种,身识造业,身根受报。注意,在「如是合触,历触(听),则能」中,历触改成历听,否则经文不好解;往下还有「历听,则能为撞为击」,同理,把历听改成历触。下面解释的时候可以按调整后的顺序解释。
    身根受主报,余五根受交报。身根造业最重的行为——一个是杀生,一个就是强暴妇女。所以经家有些是从杀生来解释,有些是从强暴妇女来解释。这两种解释可以圆融,总之他要通过身体来造业。
    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则临终时」,这是在没有断气之前,预先现出地狱境界,给造业者有个心理准备。「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四面大山就是四大。当时发生强暴犯罪的时候,受害者感到叫天不应,入地无门,他的心痛苦到极点,这是当时的心态,同时就反应给造业者的阿赖耶识。那么杀生呢,受害者有的是掉入陷坑,有的是被网捕、枪打,他是难逃一死,产生极度绝望的心态。
    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大铁城」,这就是无间地狱。「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等等这些众生都是干什么的?叫你怎么逃也逃不掉。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地狱果报,是不是也感慨万分呐?
    你别看有些人现在那么潇潇洒洒的,西装革履,昂首挺胸,觉得自己很有钱,又是下馆子,又是怎么样……这些人死到临头还不知道悔改。你要看看这个地狱之苦啊,看他们还能猖狂几天。这些人可怜到极点呐!没有可神气的呀!下地狱完了以后还要做个古里古怪的鬼,鬼出来做个小爬虫……要生恐惧心啊!
    像范仲淹那样出将入相,所有的俸禄都用来供养三百户穷人,堂堂的一国宰相,一碗玉米糊划成四份分给别人,有几口咸菜就着吃,就算一顿饭。退休还乡过长江,船夫拒绝开船,为什么?你就一个人,风浪太大,船太轻过不了江,他搬了许多石头压在船上过了江。死了以后没有一分钱留给后人,左邻右舍七拼八凑地买了一口薄皮棺材给他下葬。这就是我们的宰相。他是谁呀?他不是菩萨再来,那就没有天道了。可是我们就是这么愚痴颠倒啊,一天到晚想着钱钱钱、名闻利养,就不知道生生世世了生脱死比什么都重要。有智慧的人扔掉的东西,没有智慧的人还拼命地在争在夺,这个心就是三恶道的心。你看看这个地狱苦好不好受啊?这都是真的。
    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这是身根造业而受的主报。四面大山向受报者逼来,叫他粉身碎骨。
    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在因地作恶,刀刺进去再拔出来,是不是离合啊?刀拔出来痛不痛啊?叫受报者去体会。一定要明白,自己造业,自己受报。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撞为击,为剚(zì)为射:这是身根受主报。怎么「为撞」呢?那种痛苦让他恨不得一头撞到墙上去撞死,他受不了。「为击」,是锤子打、棍子敲。「为剚」,是用刀刺进去。「为射」,用箭来射。
    历见:则能为烧为爇:这是身根造业,眼根受交报。眼根属火,邪淫也属火,杀人那个仇恨心也属火,现在眼睛要受到烈火烧伤之痛。
    历听: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这是耳根受交报。「为道」是地狱之道的痛哭声,铁链哒哒地响,脚镣哒哒地响;还有些是罪犯摔倒在地上,用铁链就在地上拖、拽,是那种声音。「为观」,「观」是指观房、走廊,就是从罪犯的住处到大堂的中间那个过道,两旁都站着守卫,「为观」是带他们路过走廊听到的这种恐怖的声音。罪犯听到这些声音,是不是魂飞胆破啊?「为厅」,一个是审判的时候询问,再就是那些狱卒的叫唤,罪犯听了毛骨悚然呐。「为案」,那就是宣判你要受什么样的苦,下哪个地狱。
    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这是鼻根受交报。「为括」,是用东西把鼻孔塞起来,连嘴巴也塞起来;「为袋」,把你装在麻袋里闷死;「为考」,给你烤热热的炭火刺激你的鼻根;「为缚」,是各种捆绑。杀生也好,强暴也好,都叫人家不得解脱。
    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这是舌根受交报。「为耕」,是把你埋在土里,用犁去耕你的舌头。「为钳」,是用老虎钳子把你的舌头活活拽出来拽着。「为斩」,是把舌头全部割掉。所以你贪味,你贪了要自己承受恶果的,不能伤害众生啊!你以为那肉啊、鱼啊好吃,割舌之苦你也要体会。「为截」,是把舌头割掉一半。
    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这是意根受交报。因中杀害众生,众生是不是想逃啊?你有想逃的那个心就能飞,但是他逃不掉是不是坠下来了?「煎」,是用油来煎,「炙」,是专门用火来烤。心就好像火烧火燎的一样难受。有些人心脏病啊、高血压啊,是属于前世的业障。你前世杀生业重,众生心里是不是痛啊?这些信息都会反馈给你的阿赖耶识。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这是最后一个六交报,意根、意识造业,与五根、五识搅在一起造业受报。
    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这是在断气之前先给造业者提前警告,告知其将要下地狱,所以预现地狱之相。「恶风吹坏国土」,意根造业是不是心动啊?心动就是风,受大风之报。
    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这里往下是业果已成,定业已不能转。「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解释同前,看到害怕想脱离,就往上飞,但业力却往下拽他,并堕入地狱。
    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意根是不是通过回忆和忘记这两种心态来造业啊?「不觉」就是忘记,是不是很迷茫啊?「迷极则荒,奔走不息」,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他迷惑了。
    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不迷」,就是心里很清楚。「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造业者生前用意根造业时,是不是会去指挥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怎么样做坏事啊?所以被伤害者的那种心态反馈到造业者的阿赖耶识,在一定的时空点受报。地狱之报是重报,重报以后还有余报,进一步地来清算。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邪思」是坏心肠。「为方为所」,在因中造业的时候就是以意根这个大本营指挥五根,果中受报的时候,意根受主报。
    结见:则能为鉴为证:「鉴」是孽镜台,眼睛所看到的就是自己有生之年所做的种种罪过,也要让你服罪、服气。这是眼睛受报,一看到东西,心里是不是想这下完蛋了?可是后悔已经迟了。将来开了宿命通以后,我们无量劫以来所做的一切的事情统统都知道,别人做的无量事情你也能知道。这是真心本有的智慧。
    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听就是耳根受交报。耳根呢,听属水,水遇到风寒是不是结冰?所以「大合石」都是冰山、冰石。那么这个水遇热呢?
    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息」是鼻根受交报。意根属风,鼻根呼吸的是气,鼻根与肺相通,肺属金,因为他这里是交报在一起。所以金啊、风啊,遇在一起是不是大火车、火船、火槛啊?它是综合在一起报。叫你置身于大火车、火船、火槛之中,眉毛胡子统统给你一把烧。眼睛看到的是火汤,鼻子嗅到的是火味。「火槛」也是船,古时候把两个船并在一起叫做槛。「大火车」不是现在的火车,过去的车子是木制的。
    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尝」是舌根受交报。这里通过语音来发泄心中的冤屈?
    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结触」是身根受交报。意根造业必然是身根去执行,所以身根受苦非常重,一天中万生万死啊!「为偃、为仰」,一会大是不是很胀人啊?一会小是不是很闷人啊?「偃」是趴倒,「仰」就是仰面。一会翻一会滚,因为他是疼得不可开交。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佛在这里回答阿难,地狱并不是本来就有,也不是别人加给他的,是众生迷妄所造,是我们自己的迷惑颠倒在报复自己,实际上是清除业障。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怎么「同造」啊?十种因兼而有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同时参加。阿鼻地狱是最苦的地狱。
    受无量苦,经无量劫:下面还有讲不是同造,有别造的。也就是你六根尽量少一个造业就少受一次报。眼睛看到那个东西,赶快避开,耳朵不要听,嘴巴也不要问,脑袋也不要想,念阿弥陀佛。你不能耳朵听到那个东西之后,屁股一转,然后又想——哎呀,那个人可坏了。你提起一句阿弥陀佛,既教育了他,又保护了自己。我有几个弟子这一点很好,人家讲人我是非,他念阿弥陀佛,意思叫他不要说这些是非。你耳朵听了就要受报应,要知道保护自己。
    有些人可不是的,天天讲人我是非,你给我讲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如果是你为了帮助他、教化他,你功德无量,看你用什么心;你如果是为了好玩,为了去添油加醋,你就等着受报吧。
    095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六根各造:就是六根都造了业,但不是同时,这里细节分得很清。及彼所作兼境兼根:就是兼十种恶习中的几个习气。「兼根」,你能控制六根中的一部分,就少受一部分报应。看到别人做什么坏事的话,要马上就走,不要多停留,你好奇心就是在造业,要尽量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你不要看到打架、吵架,马上就围上去看热闹,这都要受报,但你如果是发心上去解劝就另当别论。
    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讲这个「无间地狱」,一个是时间无间,不知道有多长,这一方地狱受了,还要到那一方受,所有的苦都给你受够了;再者是苦无间,没有你喘气的时候,死了以后一阵风把你吹醒,马上又接着受,又是来惩罚你,一天之内万死万生;第三是刑具无间,一会儿刀劈,一会儿枪打,一会儿锤子敲,一会儿下油锅、锯子来锯、磨子来磨、用山来压、枪林弹雨、飞沙走石等等;第四是形无间,这么大的地狱你一个人在里面也能把它住得满满的,无量众生在里面也是满满的。
    对众生来说,我们一般不传这些法,不要让他们阿赖耶识种下一个不好的种子。但是对于那些罪过特别大的人要讲讲地狱,让他升起恐惧心。那么一般受持《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人很多,但是,你最好把地狱那一段省掉,原因就是六交报。你只要读,阿赖耶识里就种下地狱的种子,未来的某一个时空点一旦成熟,你就要去受报。这个很可怕,要慎重。
    有的人读《地藏经》之后家里不安宁,这些事可不少。《地藏经》有两个问题:一个呢,这部经的护法都是些鬼神,就跟人一样,总有些人宽宏大量,总有些人心量很小,鬼神也是一样。你如果受持《地藏经》,而心里不清净,家里人不清净——心量大的鬼神看到等于没有看到,心量小的鬼神他给你唾一口水,眼睛瞪一下,就够你难受的,甚至就要捉弄你,他有嗔恨心。所以你必须家里非常清净,你一读那些鬼神就到,他要看你家里如法不如法。第二个,地狱的境界太现实、太客观,你只要看了以后,在那阿赖耶识里就种下了这个种子,可要当心。还有十八地狱,这里都有些地狱的名号,我们在这里省略不讲。八无间地狱里的受苦比无间地狱要轻,造业越轻,受苦就越轻。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这里更减轻了,身、口、意是六根中主要的三根,杀、盗、淫是前面十种习气中的主要的三种。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这十八、三十六,不是讲十八种或者三十六种,是从等级来讲。「三业不兼」,就是身、口、意这三种不是都有的,或者其中两种,或者一种。「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所造之业中间或者就是一个杀业,或者就是一个盗业,或者就是一个淫业。「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这是三十六号地狱。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见见」是六根中的一根来造业,或杀、或盗、或淫。这个受报是在第一百零八号地狱。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造的是别业,但是无量的别业中间按照类型来划分,有的属于杀业在一起,有的属于偷盗之业在一起,有的属于邪淫之业在一起,这是「入同分地」。当然这个杀业中或者其它业中,也还有轻重不等,又要分不同的同分地。造相同的业,来受相同的果报。
    妄想发生,非本来有:这是回答前面阿难的请法。这个地狱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众生的妄习而有?佛明确回答,都是由众生妄想造业,在同分地中受罪。地狱本来空,本来也是虚妄,是众生造业随缘显现而已。
    讲到底,菩提涅槃、烦恼生死、升天享福、入地狱受罪,做鬼、做畜生,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一切的万法归结到唯我们一心之所变现。这就给我们超越生死提供了一个秘诀,你如何把持自己的心?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燃,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讲完地狱,再分析在鬼道的情况。
    非破律仪:这里的「非」是诽谤,诽谤、破坏佛的戒律、戒规、戒仪。犯菩萨戒:概括地讲就是出家人十重、四十八轻这种菩萨戒。毁佛涅槃:是诽谤大乘教典,唯有大乘教典才堪称为究竟无住大涅槃。它是一步一步地由浅到深。诸余杂业:就是讲十习因六交报,那才是杂业。
    历劫烧燃:讲不清楚有多少个劫,一个劫少说几十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害怕不害怕呀?后还罪毕:在地狱里的业火给你烧掉了。
    受诸鬼形:但是你这种习气还没有清除,所以还要再到鬼道里去继续受苦。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这是讲贪习物怪之鬼。贪物为罪:你看看,在人道的时候就是贪心。
    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在地狱里受到种种的苦难出来以后,他那个习气还没有改,本性就是贪,在鬼道里仍然还是贪物。他可以附在一块金子上,附在一张人民币上,附在那些名贵的古玩、古董上。这是第一种鬼,叫怪鬼。
    在《楞严经》讲十二类众生,实际上是无量类,要拓宽我们的心量啊!不能自以为是,我们懂得了多少?《法华经》《楞严经》就是给我们开智慧,我讲这个法的时候,你时时分分都在证果,你以为五十五位菩提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这些法佛不讲,谁能讲得清楚、讲得这么真切啊?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这是讲淫习风魃之鬼。贪色为罪:这是讲尤其是对男女生活特别执著的人。
    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从地狱出来以后,他(她)这种邪淫的习气依然不改,做人的时候是风流人,做鬼的时候还是风流鬼。这种鬼附在一片薄薄的气流之上,然后随着这个风到处去放纵,遇到合适的、机缘成熟的,就抱住你把你嘴咬歪了你也不知道。这种鬼能力大点的,他(她)到哪里都会造成大旱。他(她)就是一股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固定住处。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这是讲诳习畜魅之鬼。贪惑为罪:这种人欺诈习气很重。
    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他从地狱出来到鬼道,然后附到像狐狸、野干这类畜生身上,被这个鬼附了以后还能说话。「魅鬼」,它是由一种诈骗的习气而形成,跟附在人身上道理是不是一样啊?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这是讲嗔习蛊毒之鬼。贪恨为罪:他的嗔恨心、报复心很重。
    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平时心猿意马、心情不稳定的人死了以后,他的鬼魂就会被邪咒招过去成为邪神,或者附在这种毒虫的肉粉之上变成蛊毒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所以我们到一些偏僻阴森、人迹稀少的地方,尽量自备干粮和饮料,要十分当心。
    有一种人很坏,叫蛊师,他把一些毒虫——比如蛇、蜈蚣之类杀死,然后把它变成干粉,再念一种邪咒,嗔习很重的这些鬼就会被这种咒吸引过来,然后就附在这种肉粉上。如果人吃了这种粉,这个蛊鬼就随着这个粉附到他身上,然后他就会受到用蛊的人的控制。至今在云、贵、川一带,仍然有这些事情。做这个事情的人,死了以后必下无间地狱。前面讲的那种「呼召乱想」就包括这一类。
    我在火车上就碰到一位退役士兵,听他讲到过这个事。他有个战友在广西就给少数民族的人家招为女婿,结果中了这个蛊以后就不敢随便回家;回家可以,你一个礼拜之内不回来,两个人就都会死去。他就是受到蛊毒鬼的操纵。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这是讲怨习疫疠之鬼。贪忆为罪:这是指对有怨仇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衰」是指衰气、病气、不好的阴气。往往到一些人迹稀少的地方你会感到阴森森的,那就是一种衰气。在这种衰气中,有些鬼附在一片气流之上,然后兴起报复。这个衰气也可以叫瘟疫之气,很多大的瘟疫实际上就是些疠鬼在作乱。那无量的众生被杀害以后,他个人没有力量来报仇,他们就集中在一起形成一股大的力量来向人类报复。上次哪个国家说把多少多少家禽之类一下捕杀了,但是捕杀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又会造成后来更大的困难。那么多众生给他捕杀了,它们能善罢甘休吗?冤有头,债有主。
    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这是讲慢习气饿之鬼。贪傲为罪:这是指慢习。他还没有改掉自己的贡高我慢。
    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他从地狱里受报出来以后,也是附在一片薄薄的气流之上在虚空成形,开始做很久的饿鬼。饿鬼很苦,肚皮有麻袋那么大,嗓子有针眼那么小。这是因为它做人的时候贡高我慢、气壮如牛,所以现在做鬼了看到一粒米也咽不进去,端来一杯水送到嘴边就变成一团火。不要说吃饭、喝水,多少劫连想听到什么水啊、浆啊、米啊这些名字都听不到。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这是枉习幽魇之鬼。贪罔为罪:「罔」就是莫名其妙、似是而非的东西,这种人特别会冤枉人,有些是捕风捉影,有些是连影子都没有,他也能说得活灵活现。
    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这种人在地狱出来以后,遇幽成形。他是遇到那种阴阳不分的气氛来成形,所成的身体形状就像腌酱菜的坛子一样。这叫魇鬼,他比较喜欢恶作剧,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鬼压床。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这是见习魍魉之鬼。贪明为罪:「贪明」,也就是见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就是常有理。
    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他从地狱出来以后,就是遇到日月精华而成形,这种鬼有一定的智力,成形以后可以显灵、显异。这种鬼喜欢伤害人,身体形状像小孩,还会学人说话,还会叫人。魍魉鬼也是莫名其妙的一种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这是诈习役使之鬼。贪成为罪:「贪成」,属于诳习,说假话、大话、空话,还吓唬你。
    是人罪毕:这种人从地狱出来以后。遇明为形,名役使鬼:「遇明」,就是遇到咒语,如果说遇到护法的正神念的咒语,这种鬼也能加入到正法队伍里;遇到邪鬼邪神的咒语,他就加入邪鬼邪神的队伍。蛊毒鬼也有这一类型的,他随着咒力去造业。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这是讼习传送之鬼。贪党为罪:「贪党」,就是结党营私,他喜欢惹是生非,唯恐天下不乱,怂恿别人争斗,自己在旁边看笑话,幸灾乐祸,喜欢张扬别人的短处,专门搞一些什么桃色新闻。
    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这一类的众生从地狱里出来以后,遇人为形,也就是附在人的身上,这样的情况我们见得可多了,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这个传送鬼是传送人道与天道、鬼道、神道各方面的信息。这里说得比较笼统。
    实际上来讲,除了一些鬼神,还有一些大仙、蛇仙、狐狸仙等等。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区别对待。有不少的护法的正神、附体是来弘法利生,有时候也有佛菩萨来借助这个媒介来作开示,救护众生。有些附体几支烟一抽,然后:「狐爷今天来此……」如果佛菩萨借你一张嘴巴讲话的话,你不会有任何的难受,也不会打喷嚏,也不会流眼泪,因为佛不会叫你难受的,他如果示现一个庄严的圣相也不大好,这样会使人著相。有时妖魔鬼怪也能示现三十二相。所以佛法里不轻易以神通相示现。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再次强调,这些鬼下地狱之前是由于情执太重,罪业太深,那么在地狱里受苦以后,虽然业火已干,余习未断,所以升鬼道继续了业。
    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佛这个话吊胃口啊!如果在鬼道里明心见性的话,悟到菩提「本无所有」,业火当下转变为智慧之火。作为一个罪大恶极之人,即使地狱相已经现前,他能一念明心见性,当下地狱业火转为智慧之火,他不需要下地狱受苦,也不需要在鬼道、畜生道受苦,你看《楞严经》末页是不是讲这个道理。
    要开智慧啊!一心三藏是立地成佛的法门,自古以来,诸佛菩萨狂呼乱叫,此法不历修证,一步登天。这是登第一义天,不是登二十八天,不是登罗汉天、辟支佛天,也不是登《金刚经》之天、《华严经》之天,而是登《法华经》《楞严经》之天。大道至简,真理至易。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吃的、用的花样百出,往往就是你致病的根源。思想越单纯越健康长寿,越容易开智慧。所以「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我们要多观照这句话。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情执妄想的业火在地狱道、鬼道烧尽了。「情」就是情执,「想」就是妄想。虽然在三恶道业火已经烧干,问题是我们再转为人道的时候,他往往又架不住物质利诱,再次造业。人身难得啊,这世遇到正法你还不成就,更待何时?祖师大德拍桌子吼,佛法难遇今已遇,人身难得今已得,大法难逢今已逢,还不快走啊?还赖在这里干啥呀?得一个人身可不容易啊,多少苦你也吃过来了,你怎么还想进三恶道?
    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冤家、债主是一对,一个是能对,一个是所对。「相值」,两个人碰在一起开始还债,还债就作为畜生。「酬其宿债」,「酬」就是偿还,偿还过去世欠他的债,看怎么偿还法。
    下面又有十种畜生,讲得非常科学,也非常奇妙。这是佛作为过来人来告诉我们生生世世做人、做鬼、做畜生是怎么回事。你不是可以随便做一个鬼,也不是可以随便做一个畜生,他都有种种的特征和标准。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物怪之鬼:昔因贪习,遇物成形,名为怪鬼。(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
    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怪鬼在人间的时候很贪心,以物作为自己的载体。比如附在一张人民币上,附在一个兰芝草上。鬼道的业障消了,那么到畜生道贪物的余习依然改不了。「多为枭类」,枭鸟附块为儿,泥巴块变成它的儿以后,枭鸟还在定中就被小枭鸟吃掉了。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风魃之鬼:昔因淫习,遇风成形,名为魃鬼。(同前)
    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咎」是报凶,「征」是作为一种征兆、预兆。「一切异类」,还有些色禽淫兽,特别执著这种两性生活。还有种小鼠能叫人的名字,如果你碰到小鼠叫你的名字,注意,你忏悔就可能避免一些灾难。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畜魅之鬼:昔因诳习,遇畜成形,名为魅鬼。(同前)
    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这种鬼本身就附在狐狸身上,当狐狸死了以后,他可能自己就要投胎变成狐狸。狐狸也是修行的动物,一百年就能修成美女,一千年就能修成白仙。但是狐狸这一类动物在淫欲这关过不了。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虫蛊之鬼:昔因嗔习,遇虫成形,名蛊毒鬼。(同前)
    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蛊毒那一堆肉粉用掉以后,蛊毒鬼的任务就完成了,就跟人一样气断了,就要换一个身体了。因为他嗔习不改,所以投生为「毒类」,一般就是毒蛇、蜈蚣这一类众生。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衰疠之鬼:昔因冤习,遇衰成形,名为疠鬼。(同前)
    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他怨心、仇心大,报复力小,是不是怨上加怨?「衰穷报尽」以后,投生到畜生道是什么呢?就是蛔虫那一类。想报复人没有力量,「好,我钻你肚子里咬你……」咬不了几天就让人家用几片药给打下来了。现代医学认为蛔虫、钩虫是因为吃东西不卫生,这是邪知见。再干净再干净的人,他吃的东西里面都充满着细菌,防不胜防。该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少不了一个,不是你的你想也想不到,你再把它用药打下来了,又是结仇结怨;但你打下来的时候要给它立个牌位,诵诵经超度超度:「我对不起你,不要再执著做蛔虫了,来世投人胎修行。如果我身体不健康,我没有办法成道啊!我成道以后先来度你!」要这样来用心做回向。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受气之鬼:昔因慢习,遇气成形,名为饿鬼。(同前)
    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他贡高我慢,余习未干,在畜生道里做食类——鸡、鸭之类的,从此是任人宰割,叫你再贡高我慢。我们想想是不是不寒而栗啊?因缘果报都是自作自受。「食类」,就是被人家吃,这是定杀,比如猪、羊、鸡、鸭之类。而牛、马、驴是不定杀,它是来还你债的。那么大的东西你杀了它,就变成你欠债了。但是杀猪、杀羊有没有罪?也有罪,只不过它是定杀,你杀猪的罪没有杀牛的罪大,杀鸡的罪没有杀鸟的罪大,鸟是不定杀。杀鱼的罪也很大,它在水里与你不相干,你不可以动它。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绵幽之鬼:缠绵幽暗,昔因枉习,遇幽为形。(同前)
    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这就是前面的魇鬼,遇到这个阴阳不分的一股气流而成形。「服类」,就是牛、马、驴这一类,它们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给你杀的。还有蚕,现在养蚕的人常常为了抽蚕丝把蚕杀死了,这个罪过很大。蚕出来散籽以后,它就完成任务,然后就会被人杀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和精之鬼:昔因见习,遇精为形,名魍魉鬼。(同前)
    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应类」主要是指燕子和大雁。魍魉鬼就是以日月精华的一股气流来执著而成形,所以这种鬼一般比较精明一点,在畜生道的燕子和大雁是不是比一般的鸟灵性要高啊?这一类众生就是见习,不管是不是自以为是,好歹有一点头脑。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明灵之鬼:昔因诈习,遇明为形,名役使鬼。(同前)
    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役使鬼是附咒为形而显灵、显异。他的习气是诳习说大话,报尽以后多为「休征」一类。「休」是吉祥,「征」是预兆,报人以善事来还债。还什么债?过去害人,现在讨讨好,报报喜。比如喜鹊这一类,还有过去有人曾看到过麒麟,一般看到这些吉祥的动物,你家里就要有好事。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依人之鬼:昔因讼习,遇人为形,名传送鬼。(同前)
    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生前喜欢生事,唯恐天下不乱。鬼报业尽,转为畜生。「循类」是猫、狗、鸽子这一类。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怎么「傍为畜生」呢?这些东西它都要依人而活,离开人没有办法生存。
    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若悟菩提」,他还要去做人、做鬼、做畜生吗?只看你懂不懂。修是修心,开智慧。不把这个心修好,你是「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本自发明」,是自己造业自己受报。也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也叫「循业发现」。因为自己造的这个业就引起现前这种果报。
    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不是老天爷惩罚他,也不是阎王老爷惩罚他,也不是其他妖魔鬼怪、正人君子嫁祸于他,都是他自招的。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这个心好玩,一切善恶、是非都是自己在变化,果报都是自己招来。
    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你的菩提心。而没有认识到菩提心的那种心叫做「浮虚妄想凝结」。其实「浮虚妄想凝结」当下是不是菩提心?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这个「浮虚妄想凝结」,既然是浮虚,当下是不是就空掉了?
    所以佛法里讲,了则业障本来空,不了还需还旧债。你明白了以后还有谁还谁的债吗?明白我害的是我自己,那么我从此再也不害人了,就没事了。你看这个好玩不好玩?只看你明白不明白。修什么?行什么?真本有,谁叫你去求啊?妄本空,谁叫你去破啊?不知妄、不明真,你在那里盲修瞎炼,没有用。所以佛的开示从地狱道到鬼道、畜生道到人道,每一段后面都来一个画龙点睛,提醒一下我们,无论曾经受多少的苦,你只要明心见性了就什么事都能解决了。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
    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做人也难做啊!它是来还债的,比如他本来只欠你八分债,那如果还了十分,这就又多还了两分。结果还得他来做人,你做畜生去把那二分还给他。可是我们也没有明心见性,你怎么知道多少正好是八分、十分?所以「分越」,是超过了他应该还的分量。比如说牛、马来给你做劳力,你喂养得不好你就欠它的。它来做多少苦力,应该得到多少供养,你必须要满足;再者,你不能超过它的负荷,不能没日没夜地去使用它,它也需要劳逸结合。那么,它病死了你不给它看,或者把它杀了吃掉,是不是都属于超过了?
    反征其剩:就被它反过来向自己讨债。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如果这个人有力,有力也就是有福,或者有智慧、有道行,你不舍人身就能还它们。怎么还呢?你将来可以度它们。我们要相信,只要现在明心见性了,我们在今生今世乃至过去世中所杀害的一切的众生,就有力量还他,再不会用被杀、被用这种方式来还债。我们可以用功德回向给它们,这个功德在鬼道、畜生道都能使它们得到一定的待遇,减轻它们的痛苦。在今后的生生世世中,你当学生,我当老师,我来教化你;或者做同修,我来引导你。这是菩萨示现还债的方式。
    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没有智慧、没有道行,又没有这个福德,你只有做畜生还他去。如果你还过了头,来世他也还你,生生世世就这么纠缠不清。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这还债很难还得清啊!谁能保证正好就平衡了呢?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今世我杀你,来世你杀我;今世我吃你,来世你吃我。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车轮有没有哪个是终点,哪个是始点?没有啊!比喻众生之间于无量劫中不停地相食相杀,这种冤冤相报无休无止。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有两种情况可以解除这种恩恩怨怨轮回报应:一种就是「奢摩他」,也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一切报应停止;第二种是如来出世,《法华经》就是如来全身,当然肉身佛出世要更加殊胜。
    096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枭伦者:这种人属于在过去世贪习很重,下地狱受苦以后又变成怪鬼;鬼报既尽,到畜生道为枭类,以儿子的身份可以把父母吃掉;出畜生道到人道,成为「顽类」,也就是社会上那些强盗土匪、地痞流氓之类。所以这一类人是阴间不要,阳间不收,甚至连父母、师长都不恭敬,性格非常刚强、非常怪异。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咎征者:这种人属于前世淫习很重,在地狱受罪满了以后,到鬼道成为魃鬼;鬼报既尽,在畜生道里专门喜欢报凶信;出畜生道为人道,做一些古怪人,也就是「异类」。怎么叫「异类」呢?比如我们看到过的那种连体人,两人背靠背。这种情况就是两个人在过去世中对男女生活特别贪著,乃至搞邪淫,完全不顾廉耻。这种人报应可重了。还有那种不男不女的人,叫阴阳人、两性人。因为这些人心很古怪。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狐伦者:这种人属于过去诳习很重,下地狱受罪之后升到鬼道,也就是魅鬼,附在畜生身上;鬼报既尽,在畜生道里做狐狸;出了畜生道后再回到人道,成为「庸类」,也就是喜欢溜须拍马、讨好卖乖之人。在文学作品里把他说成傀儡、走狗。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佷类。
    毒伦者:这种人属于过去嗔习很重,在地狱里罪满以后就做蛊毒鬼;鬼道出来以后在畜生道就是毒蛇、蜈蚣一类;出了畜生道再回人道就是做「佷类」,也就是强盗土匪这一类。往往从一个人的现在世就能看到他过去世的习气,他生生世世都是在随习气而流转。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蛔伦者:这种人属于过去怨习很重,在地狱道受冤枉苦,出来以后就是疠鬼,再到畜生道又是蛔虫、蛲虫,他总是想报复人,再回人道就是做「微类」,也就是那些卖娼的人,做妓女、妓男、佣人、奴隶之类的人。在封建社会这些人还没有民主权力,给打死了也没有人问。有时候被人家欺负,你心里放下不就没有事儿了吗?你把它记住了,还要在三恶道受种种苦。所以我们当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去感恩。往往受到别人伤害之后,那些好事之人还来怂恿你:「怎么不跟他斗啊?我们支持你。」这就是害人。我们讲一心三藏,一切人是不是都是自己啊?人家来害你,是因为你前世伤害过人家。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吃亏,也没有人沾光。你调整好心态不就一了百了吗?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食伦者:这种人属于过去慢习很重,下了地狱以后,罪满做饿鬼;无量劫中一口水喝不上,一粒米吃不到,惶惶不可终日;从饿鬼道出来在畜生道做猪、羊、鸡、鸭,专门供人食用来还债;畜生道报满再回人道就是「柔类」,也就是比较懦弱的那一类人,不能自主自立,喜欢依靠别人,但常常被人欺负。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服伦者:这种人属于过去罔习很重,从地狱道出来还是想害人,在鬼道里属于魇魅鬼这一类,时不时地就给人搞个恶作剧;投畜生道就是做牛、马、驴这一类;再回人道属于「劳类」,也就是专门做苦力的人。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应伦者:这种人属于过去见习很重,好自以为是,所以下地狱出来之后到鬼道,是魍魉鬼一类;鬼报满后升到畜生道就是做燕子、大雁等等这一类众生;那畜生报满后再回到人道,就是做「文类」,做写写算算之类的事情,也小有文采,但并不是那些满腹经纶的文学大家。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休征者:这种人属于前世诈习很重,满脑鬼点子,在受了地狱苦之后,到鬼道里仍按照那个习气做役使鬼;鬼报满后升畜生道,是做麒麟、喜鹊这一类,通过报喜来还债;畜生报满后再回到人道做「明类」,属于有点小聪明的人,但这种人不是经天纬地之才,只能说他比较善解人意,人们有什么事情总喜欢跟他们商量商量。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循伦:这种人属于过去讼习很重,他唯恐天下不乱,喜欢挑弄是非,那么在历经地狱之苦之后会升到鬼道,因余习不改而做传送鬼;鬼报既尽升至畜生道,成为狗猫、鸽子一类;那畜生报满再回到人道就是做「达类」,这类人比较聪明,处事圆融,比较讲义气,比较可靠。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这是对以上十种习气、十种鬼类、十种畜类、十种人类的情况来作一个总结。
    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怎么颠倒啊?都是造恶业。比如某一世张三杀了李四,然后李四在下一世要来杀张三,但是张三并不认为这是他在还前世的债,所以又反过来杀李四,那李四也再反过来杀张三……就这样「业计颠倒」。只认当下,不认前世。所以修行人最起码要懂得三世因果报应,否则你不能在这一个时空点看谁是谁非,你搞不清楚。那么「业计颠倒」后面跟着就是「相生相杀」,这是因为他总是憋着一股冤气、杀气,执著这个仇一定要报,所以生生世世都卷在这里头。
    不遇如来,不闻正法:遇到如来也能解脱,遇到正法也能解脱。佛不在世时就是依法为师,正法就是如来全身,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法尔轮转」是感慨之义,就是这样再来轮回受报应。
    此辈名为可怜愍者:遇不到佛法固然可怜,遇到佛法不信是不是更加可怜呢?遇到佛法了,也相信了,却不能持之以恒下决心搞懂,是不是更加更加可怜呢?甚至已经到了解脱的边缘,他还会下三恶道。
    如果遇不到也就算了,可是给你遇到了,你应该怎么办?你可以不来听法,但不可以在外面诽谤大法,毫无顾忌地来与大法结仇、结怨,你慎重考虑过后果吗?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要在地狱里被千刀万剐,那个日子不好过啊!可是真的。我是真正替这些人消业障。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十种地狱、十种鬼、十种畜生、十种人,再往上排,就是十种仙了。
    不依正觉,修三摩地:不依本觉真心,发起始觉正智,而修楞严大定,以证究竟坚固之理;而反别修,虚妄之念,拨弄精魂,存想固形,以求长生不死。殊不知欲求长生则可,欲求不死,实是空言,纵使寿千万岁,亦不过后死而已。(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别修妄念:就是用自己的一种意识心想当然。存想固形:他是保身、修身,正法是舍身、修心。
    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须弥山下七金山那些地方,大海岛那些地方普通人不能到达,现代的那些什么舰艇、轮船都不能到,那里的水连一根鸡毛都浮不起来。一般的鸟也没有在那个地方,普通的海洋动物也没有办法在水上游。只有仙人可以在那里如履平地,也可以飞,还可以在里面洗澡。至于山呢,仙人在那里可以自在修行。所以须弥山、七金山、昆仑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科学家在那里考察,因为他达不到这种境界。「仙」,这是翻译而来,梵语叫茂泥。顾名思义,仙是在山上修行的人,把自己与整个自然界融为一体。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就是把那些药通过反复地、长时间地蒸啊、煮啊、泡啊,那么成品以后就当成像食品一样来吃,久久服用,得其功效而功夫成就了。名地行仙:就是地行仙,健步如飞。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草木:他以山上种种的一些中药材,比如灵芝、黄精、松树枝、柏树叶等等直接服用,作为食物来补充能量,不食人间烟火。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不是不睡觉,而是长期不断地服用这些药材而得功效,成为飞行仙。飞行仙比地行仙速度要快,如果来参加世界跳高比赛的话,肯定是冠军。可是这些人已经不要名闻利养了,否则不能成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金石:据道家炼丹术中记载,是以五金八石等多种药物按照不同的配比来炼制各种不同功效的丹药。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其中有的丹药长期服用以后可以脱胎换骨、长命百岁,还可以点石成金等等,成为「游行仙」。游行仙比前面的飞行仙更加厉害。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动止:他明显地带有气功色彩。静以养心,动以运气。动和止相互协调。气功有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等几种修炼法。一般打坐几个小时能够腿不酸的人,他总有几分钟乃至几秒钟会觉得自己像个气球袋一样,飘在大海上。这是一种刹那间的感受。气精圆成,名空行仙:我们确实可以使自己飘起来,所以「空行仙」已经能腾云驾雾。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津液:这也是一种养生的功夫。中医有讲,舌头在牙齿周围这么搅,而且是正转三十六,反转三十六,然后嘴里唾液就会满满的。这是上等的补肾良药。咽下去之后,你能水火既济,脸色跟小孩子一样红润。润德圆成,名天行仙:我们最好不要搅到天上去,保养保养身体还是可以的。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精色:也属于气功之类。而不休息,吸粹圆成:「粹」,就是日月精华、天气、地气。采气,他既可以对着太阳、对着月亮张大嘴巴去吸,也可以对着树木花草,用眼睛、用皮肤、用手掌进行吸气,全身上下都可以采,全靠我们用心。特别是身体有毛病的同修,你每天拿出几个小时来恢复,效果非常非常非常好。而且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观想尽虚空遍法界就是红红绿绿各种各样的光啊,通过我全身的毛孔进入我的体内,我就变成一团光,光又变成了我……全靠用心,会用心还可以使身体飞起来,况且一点小小的病呢?
    名通行仙:通行仙这种功夫到最后,可以穿墙越壁,可以踏水而行,身心与天地万物都可以相互沟通。类似这种气功修法多得很,我仅仅是介绍了一点点而已。什么气功都突不破「升降开合」这四个字。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咒禁:以持咒持戒作为一种法门,用来止恶、利生、降魔。持咒要成就,必须做到三密相应。术法圆成,名道行仙:持咒真正做到三密相应,功夫得力即可以成为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思念:就是完全在用心观照。道家的想念主要在百会穴,也叫顶门,他把这里打开。其实这个地方很容易打开的,宇宙间的真气就是从这里下来的。不过最好要加个意念,不要让自己的阳神出去,否则会造成麻烦,有的人出去就回不来了。修这种功夫,必须要气沉丹田,再把阳神顶出去,就像火箭一样飞上去。思忆圆成,名照行仙:观照得力,可以成为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交媾:就是坚固男女生活,而成就精行仙。这种法门在佛法里是判为邪法,判为魔教魔论,在仙家也把它鄙为下品,正人君子也绝口远之。什么法门不可以修,修这种卑鄙下流的法门?吃肉喝酒过夫妻生活,这是下无间地狱的勾当。即使要修这个法门也必须经过考验——拿出一瓶硫酸来,你通过男女二根把它吸到肚子里再放出来,你这样能安然无恙,算你能耐,可以修,否则不要夸这个海口。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坚固变化:这是指修神通,包括阳神出窍,改变自己的形体,乃至隐身,更包括腾云驾雾等等。觉悟圆成:这个「觉悟」是邪觉、邪悟。怎么叫「绝行仙」呢?到了这种功夫之后,他能够排山倒海,变异四时。明明是个火热的夏天,他能变成冬天一样寒冷。外道都有这么大的功力,那么我们修了正法,将来更是无量色身三昧。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上面讲的是十种用意识心人道中修行成仙的情况。
    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他得到另外一种殊胜的生命,寿命可以延长千千万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他们的国土就是深山老林,各种大海之类,人迹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大海岛」,有的是离开地球,比如蓬莱仙境。
    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仙人福报满了以后一般是往下落,落入人道乃至鬼道、畜生道。而他曾经的那个肉团呢,这个时候就有可能被一些妖魔鬼怪来利用造业。我们有时候看到天上那些怪异现象,有的就是因为这些仙人的肉身能放光而造成的。天上无数的星星当中就有不少属于仙人的身体。
    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祖师大德看到这些修道仙人,便感慨万分:这些外道根机这么好,能够吃苦、忍辱、顽强,如果能够听闻正法,刹那常住。刹那是二百四十分之一秒,他就常住,他就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因为他根机特别好,人不能跟人比啊!这些人就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是。他们认为能够成仙飞天就很了不起了。
    吕洞宾飞到南京黄龙山那里,看到一片亮光,原来是黄龙禅师在传法。黄龙禅师知道他在听法,便说有外道偷法。而吕洞宾却大言不惭,说自己能腾云驾雾,还偷什么法呀?禅师讲,原来是个守尸鬼呀!经过黄龙传法以后,吕洞宾当下皈依佛门。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从这里往下介绍二十八层天的人是修什么法门而成就。我们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啊!天人鬼畜是怎么来的?泥巴瓦块、树木花草都是怎么来的?风云雨雾怎么来的?我们都要讲明白,这才是讲佛法。佛法就是讲真实,是从最基本的教育开始,叫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真理。
    这段经文是讲第一层天。四天王天是在人道修行的时候,夫妻正淫还不能舍,但是他没有邪淫的行为,相对而言心地比较光明。在佛法里讲,邪淫不能升天,正淫不能出欲界天。这个四天王天距离地球的高度是四万两千由旬。第一层天的天人身高在75丈—80丈。他也属于地球人,在地居天。因为须弥山跟地球是一个本土,是连在一起的。天人寿命是九百万岁,是不是不可思议啊?我们地球人最高寿命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现在是人均寿命70岁左右。四天王天也叫耆婆天,在须弥山半山腰这片国土。天人的夫妻生活跟人间一样,但是他只出风,不出那些乱七八糟的液体。越往上界,夫妻生活就越加干净文明。
    在天人福报享尽之前,就会有五种衰相现前。一是衣服变脏,二是天花枯萎,三是身体散发臭味,四是腋下流汗,五是不乐本座。这个时候已经坐立不安。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这是第二层天的人。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天人一般修十善业道,除了持五戒、修十善,还要加一些禅定。但是他主要的判别标准是——因为万恶淫为首——看你对夫妻生活的执著程度。这也是欲界众生最难突破的一个关卡,我们要认真对待。
    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还会有这种妄想,所以命终之后在第二层天。前面一层天是「邻于日月」,因为太阳和月亮在须弥山半山腰运行,第二层天在须弥山的山顶,超过了日月。虽然超过日月,但太阳和月亮仍然能照到第二层天,所以在人间顶。第二层天跟第一层天在佛法里叫地居天,跟地球连在一起。第三层天以上叫虚空天,跟我们这个国土就分开了。
    第二层天叫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东南西北这四方每一方都有八个小天,加上中间的主天,是玉皇大帝住的地方,一共三十三天。忉利天人这个夫妻生活就是拥抱一下,拥抱一下就能生小孩。他临死之前也是五衰现相现前。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这是第三层天的境界。
    逢欲暂交:能够生到第三层天的人,在人间的时候对夫妻生活已经不执著,境界现前的时候来一下子,不过逢场作戏而已。去无思忆:分开以后,一个人在的时候,他怎么样都想不起这个事情来,没有这种兴趣。也就是前面讲的「不得全味」,这里得到全味了,他知道这个清净心的重要。于人间世,动少静多:活动很少,基本上就修禅了。实际上也是一种未到地定。
    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第三层天没有太阳,天人自己就会发光。
    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也叫焰摩天、善时天。这里不以白天、黑夜来计时,是以莲华的开放来计时。莲华开了就是白天,莲华闭了就是一天的时间过去了。虽然闭了,但它没有夜晚。怎么计天数呢?夜摩天的一天相当于人间的二百年。莲华开合一次就是人间的二百年。此界天人拉一下手就是夫妻生活,他就可以达到那种满足,照样可以生小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这是第四层天的境界。
    一切时静:是欲界定,基本上二十四个小时都是在修禅定,不与外界接触。有应触来,未能违戾:比如配偶双方有那么个事情来了,他觉得从良心道德方面不好违背,完全出于应付,但味同嚼蜡。
    命终之后:就是往生以后。上升精微:一般说成是弥勒净土。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兜率陀」,译作知足。第四层天呢,有的说法是指弥勒菩萨的国土,也有的说法是指在第四层天有个弥勒内宫。这两种说法我们都没有办法肯定。从「三灾不及」这句话可以判为是弥勒净土。因为大三灾一直波及到十几层天都免不了。弥勒净土虽然在欲界天,但是它是个特殊情况,所以三灾坏不了弥勒净土。那么第四层天到地球的距离是三十二万由旬,天人身高三百二十丈,寿命是五亿七千六百万岁。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这是讲第五层天的境界。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这层天的天人在地球修行的时候,淫欲之心更加淡薄,他已经没有那个念,完全是在应付别人。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就是过夫妻生活的时候味如嚼蜡。
    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越」是超越下贱之义,「化」这个天的天人,可以自在地变化种种的物质文明。下界天也能变化,不像这个第五层天的天人变化得那么圆满、殊胜。所以叫「乐变化天」,他能够自在地变化五尘为己所用,不需要向外去取,自己随心所欲。此界天人双眼对视一会就可以完成一次男女生活,生育也没有任何痛苦,不知不觉地小孩就坐到他腿上去了,第四层天的天人可能是从右肋而出,不像我们现在还要开刀。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这是第六层天的境界。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第六层天的天人就更加淡薄了,几乎就断绝男女生活了。虽然没有这个心,他毕竟还有这个事,所以不能超出欲界天。
    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化」是指第五层天,自在变化五尘供自己享用。「无化」,是指下四层天。下四层天也有化,能力相对较差。怎么叫「他化自在天」呢?此界天人需要的东西不需要自己去变化,因为第五层天的天人就能供养。他心里想了,第五层天人就送来了。此界天人过夫妻生活最文明,眼睛瞄一下,不是盯着你看,这就完成生育了。如果有朝一日哪位升到第六层天,你可要当心,你不要不知不觉就生下儿女一大堆。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六层天的人不像人间的人一天到晚动个不停,从第一层天开始相对而言,他已经比较安静下来。心迹尚交:心里还有人世间的情欲。自此已还,名为欲界:从第六层天往下一直到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都叫欲界。这里是讲到天和仙,下面还要讲有色界和无色界。
    天和仙也有个区别。仙道是佛门外部的外道,修仙道的人一般的是对这个人体非常贪恋,他把这个肉团身就当成自己了,要长命百岁,他最害怕把这个身体失去,他是保身修行。天道属于佛门内部的外道,他懂得用心,他是舍身修身,舍前身修后身。
    仙人一般地住在海岛,这些地方都不能叫天上,连第一层天的境界都够不上。而天人境界就高多了。第三层天以上就不是像我们看到的这种国土了,我们看的它是虚空,但是天人来看就不是虚空,明白吗?
    天人有个肉皮囊相在这里,但没有筋骨、血肉,他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天人也没有大小便溺,直接通过这个气体双面交换。天人男婚女嫁跟地球人差不多,也一样搞得热热闹闹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心涵太虚,量周沙界,万法皆我一念!一念即是无量万法。如来法藏自在圆融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