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楞严经] 《楞严经讲记》第四卷(第二版2020)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9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5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楞严经讲记》第四卷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前面已作介绍,在佛弟子中是说法第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这个法非常重要,要复习前面讲的。合掌恭敬:是表福慧双修。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这是由衷地赞叹,而不是恭维。「威德」,表一种力量,表智慧能够断除迷惑颠倒,帮助众生了生脱死。这里的「善」,说法要对机,因病予药,要讲究妙用。有智慧的人讲经说法,要善于打比方,要善于讲我们眼前当下的事,讲司空见惯的事。「敷演」,是展开开示,并带有表演。吹胡子瞪眼睛是不是表演?拍桌子打板凳是不是表演?讲话时抑扬顿挫、打官腔,是不是表演?讲法要主导法会的气氛,扣住人心,善于了解大众的心态。有多少人喜笑颜开?有多少人在那里怒目圆睁?有多少人愁眉苦脸?你心里都要有底。中途上来些什么人,话题就可以转,给他们开点小灶,重复开示。对于已经听过的人,可以进一步提高。这都是教化人的良苦用心。

    「如来第一义谛」,有两种第一义谛。别教的第一义谛就是见空如来藏性,叫真如,也叫真谛;第二义谛叫不空如来藏,也叫俗谛。按照圆教讲,第一义谛是了义第一义,第一义、第二义都叫第一义,也叫真真如性。那么在这段经文,理解为别教第一义、破相见性第一义。因为从富楼那这个境界上来讲,他只能提出这个第一义。那么从佛的开示,我们就能悟到一心三藏。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富楼那的说法第一是被佛授予,在《法华经》中,佛对富楼那的授记是不是非常殊胜呐?他这个说法第一讲起来很滑稽。在因地修行,富楼那特别想说法,但是心里想到了,嘴巴一开就变味了。所以他发心,不管听谁讲经说法,都是跪着来学习。果真有大心,十方诸佛如来都会加持。一个人舍得跪在那里,他就把心全部定在那里。

    有些人一边看光盘一边喝普洱茶,一会儿还磕瓜子、核桃;有时候还聊天、接电话,到最后他讲看不懂。活该你听不懂!为什么讲大家在一起听容易心定呢?最起码你不会嗑瓜子吧?最起码你不会聊人我是非吧?要靠我们会用心。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以上把二十五个法会相归性,归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对于法会大众来讲,那都是未曾有法,是石破天惊的法。听了以后,把自己无量劫以来种种的邪知邪见一下来个彻底的颠倒。所谓「微妙」,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从来不会用心观照它的来龙去脉;一有人点破——哎呀,就是这样啊!过去被时间、空间、万法所执著,为这个身上的四尘六根所局限,为外面的世界所障碍,现在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是我,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这就叫「妙」,妙绝了!妙极了!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蚋」,是一种小虫子,叫沙蚊,「聆」就是听。沙蚊声音很小,百步
    之外来听是不是声音更小了?何况是一个聋子。他在百步之外能不能听到蚊蚋的声音?根本不能。
    「本所不见,何况得闻」,本来听都听不到,何况还那么远?何况还是蚊子的声音?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佛虽然开示得很明白,想把我的这个邪知邪见转为佛知佛见,但我还没有彻底明白这个道理。「斯义究竟」,佛讲的这个道理到底在哪里?「无疑惑地」,就是究竟了义,重复怎样才能叫「斯义究竟」,我现在就是疑惑现前。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段涉及到一个我们修行中很敏感的问题。那些修行严以律己之人,不一定就能成佛;那些乱七八糟、调皮捣蛋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成佛。

    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就是像阿难这样的人。阿难这一类的人虽然开悟,但是「习漏未除」——他习气很重。阿难最大的习气就是男女情执很重,所以富楼那心里不服。这样的人怎么就能开悟?我就想不明白啊。可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修证!根据他前面的那段偈颂,经家判阿难的悟量为八地菩萨境界;而证量位还是初果罗汉。他只要气一断,八地境界当下现前。这种人悟大证小。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就是像富楼那这一类的修行人,已经证到四果罗汉。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疑悔」就是没开悟,还没有懂。第一,怀疑阿难他们的开悟是不是真的?第二,反过来怀疑我们都没有听得懂,阿难那样的却听懂了,那我们证得的四果罗汉是不是真的?第三,怀疑佛所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是什么道理啊?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段经文总体来讲,是说那种执性昧相、执理昧事的修行人,他执著真心本来面目如如不动、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而不懂得真心本来面目可以随缘显现之妙用。
    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根」是六根,「尘」是六尘,「阴」是五阴,也叫五蕴,「处」是十二处,「界」是十八界。其实还漏了一个七大,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佛不是统统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吗?他把这个妙真如性就执著为禅宗的那种偏空涅槃——见空性。而圆教心地法门,不是破相见性,它生动活泼,在相就见性,也就是性相不二。这段经文往下,佛来进一步开示出真心不变随缘,开示这个次第不空如来藏。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在这里呢,富楼那又执相昧性。他不懂得万物之相是相互障碍,万物之性却是相互圆融。他认为地、水、火、风这四样东西都是相互对待、相互障碍的,怎么可能圆融呢?如果说地遍的话,水、火、风就不能遍;如果水遍的话,火、地、风就不能遍。举个例子,水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气、氧气是不是都可以燃烧?是不是火?水当下是不是火?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水火二性相互敌对,怎么能够周遍虚空却「不相陵灭」?其实,水火不仅相容,而且水当下就是火,火当下就是水。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上次讲了,这里是墙壁,把它挖一个洞出来,现的是不是虚空呢?那么在这里没有挖洞的时候,这个虚空在不在?是不是「周遍法界」?而且这还是方便法呀。我们两个手一合,用意念可以使其变长。那在没有长出这么多的时候,它在不在我们心里?虽然在心里,有没有这个形相?没有。这个东西(长长的一截指头)当下是不是就是空?这个虚空当下是不是石头?月光童子在定中就是一滩水;虚空藏菩萨在定中就是虚空。好好用心观照。所以佛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坚固物体的本性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坚固的石头。全在于我们的智慧妙用。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佛讲,一个是虚空之相,一个是障碍之相,却能同时周遍法界,我不知道你这个道理是怎么回事。「攸」是所的意思。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把指望寄托在佛身上,所以五体投地。修行人要拜倒在真理的脚下,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听闻佛法才能入道。你带着逆反的心理、挑战的心理、怀疑的心理,则适得其反。把自己放得最低最低,智慧才能灌得下来。你贡高我慢像高山一样,智慧会求你吗?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呀!如ㄌ欢悄憔陀Ω孟胂肽闶遣皇窃谖逄逋兜兀恳欢ㄒ盐颐堑男奶髡阶罴炎刺
    钦渴如来无上慈诲:这是进一步说明我们的恭敬心。你不能跟老师平班对口。老师就是老师!经常有些人讲「师傅师傅」,我给他们回信:师父不是师傅。师傅教你手艺,教你谋生;师父教你智慧,教你了生脱死。师傅教你手艺,管你一生;师父教你智慧管你生生世世。师父对不听话的弟子仍然充满着无限的关爱,他没有办法改变那种关爱,明白吗?所以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师父,就成就什么样的自己。世间出世间第一之贵就是老师,皇帝都不能轻慢老师,要尊师重道。追求真理要如饥似渴。没有水喝要渴死,没有饭吃要饿死,听经闻法是慧命之食,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个能量。
    《楞严经》精华-第四卷168字讲解(上)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这句话石破天惊。在过去把《金刚经》《华严经》是不是说为胜义法啊?那《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大乘中的大乘,胜义中真胜义法。

    《法华经》是怎么讲的?「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也就是说,我讲了四十一年法之后,现在快走了,所以要讲真话了。我们今天能够遇到《法华经》,能够遇到《楞严经》,是多大的福报啊!圆顿大法,你前世修持过一百万次也好,你前世一天没有修也好,只要你在这里放下我执耐心听课,同样都能成就。乃至一天都没有学的人可能比修过一万世的人成就还要快,为什么?他没有先入为主。这叫早晚上床,一起天亮。因为我们都是一个根,都是一个如来藏。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里几个名相概念解释一下。
    定性声闻:只满足于证到人我空,他不愿意再修大乘佛法,不愿意从空出有现六道众生之相来教化众生。这就是钝根阿罗汉,也叫焦芽败种,可是佛再骂,他也不会再落六道轮回。他已经定型了,已经是圣人。所以佛讲如来藏的道理,首先把这一部分人回小向大修菩萨道。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就是已经证得四果罗汉——证得人我空,还没有证得法我空。这里一般是指四果罗汉,前面的定性声闻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在初果罗汉位就可以学大乘,四果罗汉位也可以学大乘,乃至藏教、通教菩萨位都可以学大乘,学一心三藏。修习圆教法,可以不立次第。人无缘不聚,我们要非常珍惜,同心同德承担如来家业!正法住世的唯一标志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住世!那么,证得人我空以后,再破除一分灭相无明,就证得一分法我空,这就是初住位菩萨境界。初住位以上包括等觉菩萨在内,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都叫佛,也就是分真即佛。那么像阿罗汉在没有证到法我空的情况之下,他是所谓的人我空,不圆满。阿罗汉是没有肉团身这种人我空,他仍然把第七识固执为这是我。那么证到了法我空的人就已经破除第七识,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是有余依涅槃,仍然要利用这个第七识来大做佛事,在第七识而非第七识。回向上乘:暂且理解为次第三藏。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寂灭」就是「空性」,「场地」就是「妙有」。
    那么,证得人我空以后,再破除一分灭相无明,就证得一分法我空,这就是初住位菩萨境界。初住位以上包括等觉菩萨在内,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都叫佛,也就是分真即佛。那么像阿罗汉在没有证到法我空的情况之下,他是所谓的人我空,不圆满。阿罗汉是没有肉团身这种人我空,他仍然把第七识固执为这是我。那么证到了法我空的人就已经破除第七识,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是有余依涅槃,仍然要利用这个第七识来大做佛事,在第七识而非第七识。
    回向上乘:暂且理解为次第三藏。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寂灭」就是「空性」,「场地」就是「妙有」。
    真阿练若:「阿练若」,是专门指那些小乘人,躲在深山老林里关门闭户,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行,持戒精严。这里「真阿练若」就是大乘菩萨入世修行,在烦恼中证菩提。在《法华经》专门有这段论述。
    047正修行处:三藏十二部经几乎都是讲世间善法,叫我们修行,这是方便引导而已;唯有到了《法华经》《楞严经》,佛才讲到究竟。在《楞严经》第一卷,佛已经讲得很清楚:「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你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不明白「心」和「佛」是怎么回事,不明心见性,即使一天到晚修行,你都逃离不了六道轮回。何况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在修行啊?所以「正修行处」,就是讲修心。就是告诉我们佛是谁,心是谁;你是谁,他是谁;老天爷是谁,刮风下雨又是谁,就是叫我们明心见性,明白宇宙人生真理。《法华经》《楞严经》就是提醒我们:修行人要「悟后进修」!没有明心见性,你不要去修,否则你是盲修瞎炼。

    可是这几千年以来修行人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不是悟后进修,而是通过修来开悟。要明白,只有读《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的道理才能开悟!自古以来众口一词,「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所以从我们这一代起,要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可是积重难返。

    「如来藏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全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先把这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搞明白,然后你再去修。佛在《华严经》也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些人讲,我会行善,我会积德……你能把所有的善全部行完吗?谁也不能,佛都不能!即使你能行完一切善,也是魔业!但魔业也能得到人天福报,魔王还可以升到第六层天。其实包括二十八层天,那福报都是魔业。他福报完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唯有明心见性才能获得生生世世的大福报,一劳永逸!

    汝今谛听:「谛听」是要认真听。第一,用世间法来讲,叫专心听;第二,用真实义来讲,你要听着师父的话随文入观。只能跟佛的话保持一致的思路,用智慧来听。当为汝说:一个「当」字,体现佛语真实,三世如来语无虚妄。佛所讲的话都是正当名分,名副其实,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富楼那等:是富楼那与整个的法会大众。钦佛法音:这个「钦」字,是表把佛的教诲视为至尊、至贵、至圣。默然承听:是去掉一切妄想,听着佛的开示随文入观。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富楼那在前面发问:佛啊!你讲地水火风空见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既然是清净本然,那山河大地怎么来的?在富楼那看来,这个心是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有形有相和无形无相在世间法里是相互对立的,好似水火不容。用世间人来讲,既然这个房子里充满了火,你怎么还讲这个房子里又充满了水?怎么水和火在这里都是清净本然?再比如,既然这个虚空里都是虚空,你怎么讲泥巴瓦块也是在这里清净本然呢?按照世间法提出这些疑问是不是很正常?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汝常不闻」,这是古汉语的一种语言风格,意思就是,你不是常常听到我讲吗?注意,佛在讲《法华经》《楞严经》之前,常常不失时机地把这些了义的口头禅提出来,我们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汝常不闻」,这就说明,佛之前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先是不时地旁敲侧击地开示「法华真义」;到最后呢,是绝待地、全面地、专注地来讲《法华经》。特别是这部《楞严经》,根据我们对其前后内容的观照,它是佛在多时多处所讲,然后由弟子们收集整理。「性觉妙明」与「本觉明妙」,「性觉」就是「本觉」,「本觉」就是「性觉」。「性觉」怎么「妙明」呢?用别教来讲,这个「性觉」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性上来讲,它无形无相。虽然真如本性是无形无相的,但它也包含了十法界无量的万法,(注意,讲包含都是方便说,又没有办法用更好的语言来表达),仅仅是没有现相。

    举例来讲:这个拳头算是我们的「性觉」,比喻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这(举拳示之)是锤子相。拳头本来有没有这个锤子相?(没有)。但是有没有锤子性啊?(有)。我们眼睛看到拳头,心能不能看到这个锤子啊?(能)。所以「性是一,相是无量」。这个拳头,它可以现成锤子相,可以现成剪子相,现成扫把相,现成木排相、布相、兔子的耳朵相……这五个指头是表无量的指头。那天相、人相、鬼相、风相、云相、雨相……是不是都在这个手指上?那么这一切的相没有现之前是不是拳头?拳头这个时候叫「性觉妙明」,怎么个「妙」?它无形无相的当下就是有形有相,我们心能不能看到?明白这个道理叫「明心」,叫「寂而常照」。「寂」,就是默默无闻;什么相也没有,但是它「常照」。怎么「常照」呢?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都在心里,这叫「性觉妙明」。这个「觉」就是我们的本体;「性」,按照通教、别教方便说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再比如:现在坐这里,你能不能把家里沙发、电脑、小轿车、床铺、被子以及七大姑、八大姨想起来?能,那你现在能不能拿出来给我们看?(不能)。虽然看不到,在不在你心里?在,这就叫「性觉妙明」,我心里就是有,可是拿不出来给人家看啊!好好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相对照。

    「本觉明妙」,这个「本觉」,用别教方便法来讲,世间人执著有形有相,要有根、要有本,也就是我们的「假人」,佛法里叫「俗谛」,也叫「第二义谛」;那个「性觉」叫「第一义谛」。
    「本觉」,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以假面具显现为十法界万法。我们仍然用「拿手好戏」来说明这个道理。现在以手掌五指表万法,这(大拇指)是太阳、这(食指)是月亮、这(中指)是高山、这(无名指)是大海、这(大拇指)是释迦牟尼、这(中指)是阿弥陀、这是观世音、这是风、这是雨、这是白骨精、这是猪八戒、这是张居士、这是李和尚、这是香的、这是臭的、这是对的一百分、这是错的三十分……是不是全部在这里(手掌)啊?我们面对十法界,要看十法界万法都从哪里来的。通过手掌来打比喻就能明白:我们眼见手掌,手掌是表万法,心是不是看到拳头?(能)。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头?(不能)。手掌表的万法,是不是当下就是拳头?这就叫「见性」,在相见性,以「明」显出「妙」,这在佛法里叫「照而常寂」。「本觉明妙」,明明白白十法界就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

    大根机之人,把这八个字听懂了,当下成就。圆顿大法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一步登天、不立阶梯、无修无证」,耳朵带来就行。成佛就这么快。但是你们也不要说,那既然已经成佛,好了,屁股一拍就走,不要这样。你多听一分钟,就多提升一个品位。明心见性的菩萨有四十二个等级,往生极乐世界有九个品位,每一个品位、每一个等级都有无量的小等级、小小等级、小小小等级……后面的168个字就特别细致地解释了这八个字,集中体现出我们的性与相是怎么样转变的。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为我们就是有来世、有无量的六道轮回,相比之下,今生今世天大的事情都不重要。

    你把《楞严经》听懂,生生世世高枕无忧。佛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又把它们否定,说那是「戏论法」,是「诸法戏论之粪」!可是这几千年以来,当今世界成百千万亿的修行人,有几个人在读《楞严经》,读《法华经》?这是佛法的悲哀!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千万人难有一个人得道。可是讲这样的经典,我们在全国少说有几十个道场,有时只开示两个小时,成批人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乃至百分之百当下成就,真正显示出真理不可战胜!而且都是自己印证自己。自古以来,有些人把明心见性看得非常玄、非常奥妙,比登天还难。告诉大家: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只看有没有人给你点破!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斯义」,就是这个道理,不错,听过。不仅是听过,而且是常听,常听却不懂。这又是修行人的一大劣根。他只是把它当成文章,当成口头禅,而不是用心来观照。我碰到过这样的修行人,包括一些讲经法师,多得很呐!他们都会讲万法平等,那我拿出个茶杯给他看,我说:「这个法跟你是什么关系啊?」他讲它是茶杯,那我讲:「它有什么用啊?」他讲它能喝水。我问他:「你刚才不是讲万法平等吗?」他讲:「哦,跟它不能平等。」他那个万法平等理解为,佛讲的修行法平等。其实,无量法门也是不平等的。

    要讲平等,正法、邪法、大法、小法统统平等,这是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你才可以发言。要讲不平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样东西可以平等,连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都不平等。如果平等的话,佛把《法华经》说为「经王」,把《楞严经》说为「经王」、说为「首楞严」干什么?不明心见性,你讲平等也好,讲不平等也好,都是无稽之谈!你根本都不懂!口头禅不能开智慧,也不能让别人开智慧,你自己都不懂啊!

    也有人讲:「大家都是佛。」我拿着茶杯说:「这是什么?」他说:「这是佛。」那我问他:「为什么讲它是佛?」他说不知道。师父在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的时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一念心变现而已,有情无情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有些人听几句话,他就成就了!人与人的根机不一样,别人感觉他不可思议:你怎么听几句话就成就了?他觉得别人也不可思议:这句话这么简单,你们怎么就听不懂?所以佛良苦用心,面对上中下三等根机,来反复开示「如来藏心地法门」。上等根机人听了对中下等根机的开示,也不会白听,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位。「斯义」,我们要把口头禅升华为自性流露。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汝称觉明」,你富楼那心中所认为的那个「觉明」;「为复性明」,是因为你知道你的真心本性本来就是明的,所以「称名为觉」?如果这样称名为觉,这是觉,这是正觉,这是本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还是觉得我的这个心不明,而要加上眼睛能见(世人认为心能知,眼能看),把这两者合在一起才叫明,「称为明觉」?

    佛在前面在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里就涉及到这段经文。阿难认为心只能知、眼睛能见,所以在这里提出来讲,就把文字做了省略。我们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把这段文字圆满。注意,特别是初学经典的同修,会有一些障碍。这两句话就是讲:你富楼那认为的那个「明」,是不是心里本来就明?如果心里本来就明的话,佛讲「称名为觉」那就是对的;还是认为心里只能知,心里不明?非要加上所明、眼睛能见以及外面的亮光的话才叫「明」,那就变成「无明」,不是心里本来就明。

    这里呢,由于《楞严经》的翻译有它的不尽人意之处:精通佛法的般剌密谛大师是印度人,他不太精通汉语;而房融宰相特别考究在语言精练上下功夫,加上唐朝那种语言风格,所以造成我们今天对《楞严经》有些经文不大容易理解。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里露馅了,富楼那认为心不能看到。如果把这个心说为觉的话,那「则无所明」,就是他不能看到东西。他跟阿难当初的心态是一样的。他认为眼睛能看,心能知道。其实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是不是心在起作用?我们这个心既能看、也能闻、也能嗅,它仅仅是以眼睛为工具,以耳朵为工具,随缘显现而已,六种觉知性皆因于心。那我们这个心要看东西,到底需要不需要通过眼睛?需要不需要通过亮光?为了解释下面这段经文,我在这里把以前经常讲的几个公案,再来重复一下。大家注意,可不要认为已经听过了就不稀罕。把这段公案听懂了,下面的经文你一目了然。

    在2005年,我到山西太原阳曲县传法,一位69岁的老居士向我请法,说:「师父,有件事情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一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这个「尘劳烦恼」,在六粗相里就是「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身口意三业同时在造。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三业中的根本就是意业,意业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尘劳烦恼」,「尘」为身烦恼,「劳」为心烦恼。六道众生因为有肉团身这种生命体,有妄想心这种烦恼习气,使得一天到晚乃至生生世世在烦恼中度日,在烦恼中轮回。
    那么在这前面是说明了三细六粗,是这种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在交错进行时现出了虚空相,现出了地水火风这个器世界,现出了有情众生这种种的烦恼、造业之相,这就是个基本的概括。下面来讲,佛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解释。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这就是六粗相中的「业系苦相」,就是种种的轮回受报之相。「起」是作为动相来解释。十法界生住异灭、万法万相千变万化,归结起来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相无明;再把它归纳起来,无非是「生、灭」这两种无明。做人、做天、做鬼、做佛、做菩萨,这是不是十法界花花世界的总的面貌?与之相对的就是虚空之相,虚空包容一切的万法。所以这个业系苦相,也是对三细六粗最后来一个总概括,如此形成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这是进一步地提升,把这一切的万法概括为「不空如来藏」,概括为有为法。「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这是佛想把我们的心从有为和无为这两个方面来讲,让我们来作一个判别,使我们的心更加细腻。「彼无同异」,就是前面讲的「无同无异」。大家看,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再到佛菩萨、天人鬼畜,你说它相同的话,它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所以你不能讲它同。不能把它讲「同」,是不是就是「无同」?你讲它「异」的话,是不是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所以你不能讲它异,不能异是不是就是「无异」?
    再拿在座的听经的同修来讲,你讲他是同嘛,男女老少、红黄黑白、高矮胖瘦,你不能讲是同;讲是异的话,是不是都是一个皮肉筋骨?你讲他同的话,各人的个性脾气一样不一样?不一样的,你不能讲是同。你讲是异的话,大家耳朵都能听,眼睛都能看,嘴巴都能吃饭,所以这本身是不是一种有为法?如果不是有为法,它能不能形成千差万别?更何况每时每刻各人都在动、各人都在想,都在变化,有情在逐步地走向成长,再走向衰老,然后灭亡;灭亡以后投胎,再出来……树木花草,一岁一枯荣;风,前面刮走了,后面又来了,是不是一直在生住异灭?(是)。所以「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呀!那么相对而言,那个「虚空为同」是不是无为法?虚空有没有要怎么样或不怎么样?有没有讲:「啊,这一大群鲜花好,我就喜欢鲜花」?它有没有讲:「啊,这是一堆牛屎狗粪」,就皱眉头:「你怎么跑到我虚空里来啊」?世间法都有一条,叫什么?虚怀若谷啊!虚空就是表我们的心量,表包容的心。
    那么无为法和有为法,方便介绍一下。在佛门内部来讲,藏教菩萨是修有为法,要念佛、拜佛、拜忏、行善积德、供佛、供舍利、供什么什么……有为法是生灭法,修它不能了生脱死。文殊菩萨在第六卷那段偈颂里,把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判为不能成就圆通;把优波离讲的持戒法门判为不能成就圆通。特别是刚学佛的人不能成就,为什么?有为法能够使我们得到一定的人天福报;要明心见性,根本不可能。《金刚经》就把有为法判为邪法,讲得很清楚,「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为法,就是修禅宗,他破一切相归空性,连佛的三十二相都判为无明相,这叫无为法,就是看好自己的心。可是这个法用圆顿大法来讲,以有为之心行无为之法,仍然是有为法。所以文殊菩萨把月光童子、虚空藏菩萨修的禅宗法门判为不能成就,修这些法门的百千万亿人中有那么一两个,由于一种特种的机缘,给他们瞎猫碰到死老鼠,也能成就,但不是普遍修行的法门,要明白。
    所以讲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成就。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什么?非有为,非无为;它可以现有为、现无为。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当下即是非有为、非无为;即有为、即无为,以此心修行,决定成佛!你懂得了这个心,你就已经成佛一大半。《楞严经》讲,果地觉与因地心必须一致,才能成就。因为我们的果地觉就是「非无为,非有为」这么个果,所以我们因地发心修行,你必须要先懂得「非有为,非无为」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法太妙、太简单、太现实!有些人不懂、不信,就是因为它太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用凡夫的心把事情看得很复杂,自作多情,还自以为很怎么样。
    要非常珍惜这个法呀!自从我们讲了这个法以后,十多年来所到过的全国每一个地方——少说几十处,你们可以去调查,都是萍水相逢,当下成就!要好好珍惜呀!不要把眼光盯着外国,不要把眼光盯着台湾,我们要「依法不依人」!要依人的话,我没有名气,没有地位,我什么也不是,而且出家时间很短,到现在才十来年。
    所以这里「彼无同异,真有为法」,也就涉及到我们佛门内部的一种修行次第,这也是带有笼统性地承上启下来解释这个世界众生的成因。下面再进一步地解释无为法跟有为法怎么样交互作用来形成十法界万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觉明」,就是我们的妄明,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用方便语来讲,一切的有为法因它而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它都在动心、打妄想,所以把它说为是有为法。「空昧」,这里就是指虚空。怎么「空昧」呀?「昧」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使我们眼前执著于境界,而忘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叫「昧」。「昧」的这个「空」,就是表真心本来面目,表真空。当我们心里有了一个念以后,就有了虚空的感受,这个时候就叫「空昧」。「空昧」,即晦昧之虚空。
    「相待成摇」,「相待」,即互相对待,「成摇」,即打妄想而形成摇动。怎么「相待成摇」呢?我们这个第七识对着晦昧虚空(即「空昧」)打妄想,有了对待。第七识对着虚空打妄想,一打妄想是不是心就在动?我们有时急得满头大汗、脸烧得通红,心是不是在动?我们为什么急?是不是对着某件事情在打妄想?(是)。我们单个的这个第七识力量大,还是无量的第七识力量大?我们所对的单个的境界大,还是整个虚空的境界大?以此深究,在无明之初的那个第七识跟我们现在的第七识,谁的力量大?(无明之初的第七识力量大)。而且他是面对整个虚空「相待成摇」,那个摇动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呀?所以「故有风轮」,我们心一动就有风。
    在电视里看到过气功师隔墙推牛这个节目或者知道这个事的人,把手举给我看一看。他为什么手能把墙外的牛推倒?是不是心在用力?这就是「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像这种风轮,那是微不足道。我们想象在无明之初,我们靠真心很近的那个见分、见精,力量是不是很大呀?在这里我们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当有了一念业相无明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虚空。在此之前,真空无形无相。
    有了虚空,那当我们第二念根本无明——叫「转相、见分、第七识」,第七识对着虚空打妄想,是不是就有了风?
    我们在前面是不是跟自己的第七识见面了?在此之前,这个第七识天天跟我们在一起,我们还不知道他在哪里,他无始以来有没有离开过我们半步?(没有)。有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秒?(没有)。可是我们却不认识它,你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很糟糕、很悲哀?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已经了生脱死了!
    有公案记载,两个小和尚看到旗帜在飘动,一个讲是旗帜在动,一个讲是风在动。六祖怎么讲的?是仁者心动。
    再比如,这个茶杯是不是风?要细细观照。这个茶杯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地风化、锈蚀,放上二十年茶杯表面就会全部锈光,这就是「风动」。这个茶杯一百年以后可能锈成一堆粉了。它是一百年以后突然锈成粉了,还是每时每分每秒都在锈?那是不是就在动?是不是就是「风」?我们有时候跑到那个钢材仓库里,远远几十米、几百米就闻到那个铁腥味。
    这些坚固的物体,随着我们的妄想而显现出来。可不是由你心生出来的,它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如果它是我生出来的话,它是我的儿子;是我变出来的,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只是因为我们地球人心力比较微弱,要通过岩石炼成铁,铁水炼成铁皮,铁皮再打成茶杯。中间还要盖工厂,还要搞设计……麻烦。而天人心里一想就有,因为他心力比我们强。更不用说诸佛菩萨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这种自在的解脱,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我们现在执著有一个家庭,有一个太太老公,有一个争气的儿子媳妇,有个几百万几千万……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呐!都是我们一个念!你怎么心量这么小啊?更何况你今生执著了,来世就没有了!
    「执持世界」,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下面就是个大风轮。那落实到每一个小世界,比如说一个太阳系,比如说我们地球,下面又有大风轮、中风轮、小风轮、小小风轮、小小小风轮……还有个总风轮。太阳系以须弥山为中心,周边四大部洲这个小世界,作为一个本体来讲,下面这个风轮有多大呢?有十六亿由旬厚,一个由旬少说四十里,多说一百二十里,说法不一,我们一般把它说为一百里好计算。也就是这个风轮1600亿里厚,它的直径是无限的。风轮有多坚固呢?用最大最大的金刚轮,你打到风轮去,金刚轮当下被砸得粉碎。要知道,世界的基础就是风,没有风的话,飞机能不能在天上飞?(不能)。轮船能不能在水上行?(不能)。都是靠风力托住了。
    我们只要想一想,当下是不是心量打开了?1600亿里厚的风轮无边无际,一念观照有多大功德,你知道吗?听经容易听懂,烦恼的事情容易放下,为什么?你心量扩大了。你可不要简单地认为:啊?1600亿里?不止吧?可能2000亿里吧?那些都不重要,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多大,而在于叫我们随文入观,拓宽心量!今后凡是读到《法华经》《楞严经》,佛讲一个大、一个长,往往讲的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国土化微尘,每一个微尘都代表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然后那个大数还是这个数的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倍,佛在《法华经》讲这个法特别多,你可要当心!到底是不是那回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拓宽我们的心量,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
    更微妙的是,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燃灯古佛这三者的关系。佛有时候讲燃灯佛给他授记,是他的师父;可是,燃灯佛又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文殊菩萨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那燃灯佛到底是他师父,还是他徒孙?你认为这是不是佛粗心大意?他是有备而来,看你有没有智慧。大光明中谁是谁?谁又不是谁?全在随机说法。那我讲我是释迦牟尼佛,你们信不信?那我讲我还是白骨精,你信不信?宋朝的岳飞是我,秦桧也是我,信不信?你真正的信,你真正的是「如是我闻」,这个法妙啊!妙极了!
    再提醒各位:我们睡梦中梦到一切的境界是不是千差万别呀?千差万别的境界是谁?是不是你一个人变出来的?你只要一打呼噜,你比孙悟空的神通还要大。你当下就能翻跟头,千变万化。师父讲的这个法是给你们开玩笑还是当真的?梦是不是真的?佛法里没有假的。为什么梦里能千变万化?就是因为我们做梦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鼻子也不闻,心专一了。梦中想解小手就来了个马桶。多自在啊!你现在不行呐,你要方便你到厕所里去,你要人民币就得去打工去。你梦中想要钱,钱就来。《楞严经》讲「一真一切真」,要信这个法——一切的东西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
    所以诸佛着急啊!就是因为这个法太简单了,人家不相信。佛没有办法,拖拖拉拉讲了三藏十二部经。除了《法华经》《楞严经》,其它都是方便法、戏论法!在几千年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就涉及到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就万法……佛是利用善法来引导到正法。佛再三讲:我就是讲了一个法,就是「如来藏」,其它法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才讲的。你一开始讲「如来藏」,说这个茶杯也是我,牛屎狗粪就是我,谁相信?可佛讲的是真理啊!
    《楞严经》精华-第四卷168字讲解(下)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因为我们能见的这个见分、我们这个七转识面对着虚空打妄想,使得真心本来面目中本具的各种境界,包括坚固的物体、流动的液体、流动的气体乃至我们所能耳闻目睹身受的一切万法,应运而现。不能讲应运而生,没有谁生谁;也不能讲由虚空生出来,虚空能生出东西来,它还叫虚空吗?都是本有的,无形无相,一下子粉墨登场,出台亮相。
    「因空生摇」,仍然回到前面的「觉明空昧,相待成摇」,在现出风轮的同时,而「坚明立碍」。「坚」,即是我们心中的一念坚固之相;「明」,即我们心中的一念明亮之相;「坚明」,就是坚固的无明妄想;「立」,即显现出;「碍」,即坚固的色法。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们的性具本具功德。讲到性具功德,它一定是无形无相,但是真实存在。
    比如这个蜡烛在点亮之前,那个光亮之性在不在里面?你眼睛能不能看?(不能)。心能不能看到?(能)。如果没有光亮之性的话,它怎么样点都不会亮,这叫「性具功德」。那么性具功德它是随缘而显现。比如我们用一根火柴把蜡烛点亮了,那里面的亮光是哪里来的?它是不是本来就有,随着火柴点燃而显现出来的?(是)。它并不是因为你点了以后把它生出来的。它现成地就在。世间人认为就是点亮了火以后,这个蜡烛才生起了火。但是来讲,在佛法里头变现的火,没有点亮之前火亮就在;那么火点亮了以后,蜡烛点完了以后,那个火灭了没有?(没有)。没有灭,那火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跑到空气里去了?空气温度是不是增加了?所以讲到「性」,它不仅是无形无相,还是不生不灭,它永远不会消灭。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一个念,无量的天人鬼畜、山河大地,它生了没有?(没有)。它死的时候死了没有?(没有)。从来没有生没有死,它是随着万缘来变现。
    修行人要生惭愧心啊!外道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真理,探求人到底从哪里来的,探求第一个人从哪来的;可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修行人只知道念佛、拜佛……念了有什么用?要开智慧。《楞严经》之外的诸经是佛借助于因缘戏论法和自然戏论法那些相对而言比较带有一点点智慧型的东西来引导我们而已。修行人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外道的身份,乃至连外道都不如!外道中也不乏有佼佼者。古希腊哲学研究了地、水、火、风变化万物,他若再向前迈进一步研究地、水、火、风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就变成佛法了?
    你现在让修行人去研究地、水、火、风变现出万法,他都不会理睬的,连外道都不如,还在自以为是。这就是一种悲哀!乃至现在不少的人,反而回大向小,学《弟子规》去了。国家政府号召大家来学《弟子规》功德无量,可是学佛人去搞《弟子规》,是不是回大向小?讲「人成即佛成」,是吗?人成,持五戒即可。可是佛讲过持五戒能成佛吗?这个法邪在哪里?第一,人成了,佛并没有成,这个不用讲;第二,要成佛不一定要先成人。阿弥陀佛怎么讲的?六道众生是不是都接啊?是不是天人鬼畜都能成佛?(是!)
    所以这个「坚明立碍」,我们种种错误的心态都是「碍」啊!障碍自己!我们每动一个念,就是一个众生。泥巴瓦块是不是众生?(是)千万不要轻易打妄想,凡是那些黑暗的妄想都是我们的障道因缘。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这里继续说明以上的「因空生摇,坚明立碍」。这个「碍」就是「金宝」,这个「金宝」就叫「金轮」,也叫「地轮」。那么从第二层天往下,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四个大洲,地球就在南瞻部洲。玉皇大帝的天就在须弥山顶。须弥山,长336万里,宽336万里,高1008万里;围绕山脚第一重香水海,第一重香水海外面是第一重金山;第一重金山外面是第二重香水海、第二重金山,一共是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七重金山外是第八重海,叫咸水海;咸水海之外是叫铁围山,所以我们这个国土叫九山八海。地球在南瞻部洲,是咸水海里的一个岛屿。
    这个「金宝」有范畴,也有厚度。当然,绝对不是指地球。它是个本土,直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相当于一千二百亿里。这片国土就是由我们的第七识跟虚空在摇,我们心在看虚空,这个心就在摇,就在动,不是用什么东西摇,如果这样摇的话速度太慢了。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这里没有障碍的话,能不能看到在眼前二百米的这个虚空?能。那我看这个柱子到这里大概是八米,我看八米的这个柱子时间比如说是一秒钟的话,那我看二百米前的柱子,是不是也是一秒钟?也就是距离不一样,但是我起心动念的时间是一样,是不是越远这个心力越大?
    当我们心在无明之初,心力很强的时候,我们心里是不是很宽广?看那个虚空是不是无量无边的?一起念就超过太阳光速无量倍,由于这么样一个原因,祖师大德讲「带出了境界之相」,怎么叫带出?说明直径1200亿里的这么大的实体是不是本来就有?它是随着我们这个因空生摇的因缘,而当下显现出有形有相;而且还要懂得,这个第七识在第八识里是无量,无量的第七识是不是也是本来就有?无量的第七识共同地对着虚空打妄想的时候,这叫「同分妄见」,由于同分妄见,现出了山河大地。
    「明觉立坚」,「明觉」,就是无明妄想;「立坚」,不可以解释为「立」,应解释为「带出坚固物体」或「显现出坚固物体」。解释为「立」就已经降低到《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别教的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弥勒菩萨的《唯识》讲,从「识性流出无量如来」,它都有「能」与「所」。到了《法华经》《楞严经》,叫「一切唯心现」。现和变都是一个人自己表演;到了「造」就是一个人生出了另外一个人。
    「保持国土」,这就是我们这一片国土。谁是老总?玉皇大帝。第二层天跟地球是同一片本土,第二层天和第一层天叫地居天,共一个太阳,共一个月亮,就在太阳系里转,属于一个世界;从第三层天往上叫虚空天,第三层天往上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天人自己就是光。所以这个坚固国土的成就,在《楞严经》把它说为「一念坚固妄想」。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两个手合在一起,比较一下然后再分开,打三分钟的妄想,叫左手比右手长长长,三分钟以后一合,果然就长出了几公分。那是不是叫做「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啊?那通过小小的实验来观照这段经文,就容易理解。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这段经文就是解释「火」是怎么样来的。「坚觉宝成」,这里仍然是讲上面的地轮、金轮。「坚觉」,就是坚固的妄想、坚固的无明,坚固的那种明觉;「宝成」,就是成就了金轮之宝。「摇明风出」,「摇明」,我们的无明妄想对着外面的境界打妄想,是不是「摇」?心一动就是风,即「摇明风出」。「风金相摩」,风一出来,看到前面的什么汽车、拖拉机、人,是不是就产生摩擦?那个飞轮一转碰到铁,是不是火星直冒啊?是不是火光就出来了?但是你可不要以为那是摩出来的火光,而是随着「摩」这种因缘和合而显现出火星。
    为什么讲《楞严经》是真理?并不是因为它是佛讲的,因为它讲出了我们的心,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师父讲:即使它是魔王说的,我都拜他为师!这也是佛教导我们:依法为师!甚至有些人为了诽谤《楞严经》,讲《楞严经》是后人伪造的。管它谁造出来的,我们就是认定它是真理,就这一点狠。许多祖师大德也是这样讲,管它是谁写的,只要它是真理就行。何况所有的经典都是后人编出来的。我们在前面讲经典的来源的时候作了解释,是佛五百弟子经过最严密的程序而成就的,要深信不疑!你讲《楞严经》是编出来的,那所有的经典都是编出来的。
    所以「故有火光」,这是不是也符合我们心法?「为变化性」,怎么叫「为变化性」?「火」没有实体,它是寄物而成。这里当下就是「火」,它有温度。有人讲,冰是零下三度,是不是「火」?只要有温度,它就是「火」,零下三万度都是「火」。我们有冷暖的感受,热是「火」,冷也是「火」,这个世界上无非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地」有了,「火」有了,「风」有了,还有「水」。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水是不是现出来了?怎么现的呢?「宝明生润」,「宝」是指固体物。有没有哪个固体物里没有水?(没有)。到了梅雨季节,家里的那个刀啊、家具啊、地板啊……是不是保克遣皇潜灸艿鼐陀兴咳颂逭飧霰λ忻挥兴浚ㄓ校C挥心囊桓鑫锾迕挥兴T绯科鹄吹氖焙颍歉龃盎系乃羝遣皇悄阏飧霰γ髟谏螅
    「火光上蒸」,这里理解为随着我们的温度热量往外蒸。如果讲「火光外蒸」就好了,正因为讲这个「上蒸」造成了两个祖师(圆瑛大师和智定大师)打官司——也就是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的次序排列,到底谁先谁后?下面有两个公案,我们来看,可有意思了。
    「故有水轮」,我们这个「火光外蒸」,不要以为我们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它才外蒸呐,我们时时都在外蒸,我们有没有哪一时哪一刻离开水?(没有)。空气里面有没有水呀?(有)。我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这个「尘劳烦恼」,在六粗相里就是「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身口意三业同时在造。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三业中的根本就是意业,意业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尘劳烦恼」,「尘」为身烦恼,「劳」为心烦恼。六道众生因为有肉团身这种生命体,有妄想心这种烦恼习气,使得一天到晚乃至生生世世在烦恼中度日,在烦恼中轮回。
    那么在这前面是说明了三细六粗,是这种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在交错进行时现出了虚空相,现出了地水火风这个器世界,现出了有情众生这种种的烦恼、造业之相,这就是个基本的概括。下面来讲,佛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解释。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这就是六粗相中的「业系苦相」,就是种种的轮回受报之相。「起」是作为动相来解释。十法界生住异灭、万法万相千变万化,归结起来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相无明;再把它归纳起来,无非是「生、灭」这两种无明。做人、做天、做鬼、做佛、做菩萨,这是不是十法界花花世界的总的面貌?与之相对的就是虚空之相,虚空包容一切的万法。所以这个业系苦相,也是对三细六粗最后来一个总概括,如此形成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这是进一步地提升,把这一切的万法概括为「不空如来藏」,概括为有为法。「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这是佛想把我们的心从有为和无为这两个方面来讲,让我们来作一个判别,使我们的心更加细腻。「彼无同异」,就是前面讲的「无同无异」。大家看,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再到佛菩萨、天人鬼畜,你说它相同的话,它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所以你不能讲它同。不能把它讲「同」,是不是就是「无同」?你讲它「异」的话,是不是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所以你不能讲它异,不能异是不是就是「无异」?
    再拿在座的听经的同修来讲,你讲他是同嘛,男女老少、红黄黑白、高矮胖瘦,你不能讲是同;讲是异的话,是不是都是一个皮肉筋骨?你讲他同的话,各人的个性脾气一样不一样?不一样的,你不能讲是同。你讲是异的话,大家耳朵都能听,眼睛都能看,嘴巴都能吃饭,所以这本身是不是一种有为法?如果不是有为法,它能不能形成千差万别?更何况每时每刻各人都在动、各人都在想,都在变化,有情在逐步地走向成长,再走向衰老,然后灭亡;灭亡以后投胎,再出来……树木花草,一岁一枯荣;风,前面刮走了,后面又来了,是不是一直在生住异灭?(是)。所以「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呀!那么相对而言,那个「虚空为同」是不是无为法?虚空有没有要怎么样或不怎么样?有没有讲:「啊,这一大群鲜花好,我就喜欢鲜花」?它有没有讲:「啊,这是一堆牛屎狗粪」,就皱眉头:「你怎么跑到我虚空里来啊」?世间法都有一条,叫什么?虚怀若谷啊!虚空就是表我们的心量,表包容的心。
    那么无为法和有为法,方便介绍一下。在佛门内部来讲,藏教菩萨是修有为法,要念佛、拜佛、拜忏、行善积德、供佛、供舍利、供什么什么……有为法是生灭法,修它不能了生脱死。文殊菩萨在第六卷那段偈颂里,把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判为不能成就圆通;把优波离讲的持戒法门判为不能成就圆通。特别是刚学佛的人不能成就,为什么?有为法能够使我们得到一定的人天福报;要明心见性,根本不可能。《金刚经》就把有为法判为邪法,讲得很清楚,「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为法,就是修禅宗,他破一切相归空性,连佛的三十二相都判为无明相,这叫无为法,就是看好自己的心。可是这个法用圆顿大法来讲,以有为之心行无为之法,仍然是有为法。所以文殊菩萨把月光童子、虚空藏菩萨修的禅宗法门判为不能成就,修这些法门的百千万亿人中有那么一两个,由于一种特种的机缘,给他们瞎猫碰到死老鼠,也能成就,但不是普遍修行的法门,要明白。
    所以讲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成就。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什么?非有为,非无为;它可以现有为、现无为。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当下即是非有为、非无为;即有为、即无为,以此心修行,决定成佛!你懂得了这个心,你就已经成佛一大半。《楞严经》讲,果地觉与因地心必须一致,才能成就。因为我们的果地觉就是「非无为,非有为」这么个果,所以我们因地发心修行,你必须要先懂得「非有为,非无为」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法太妙、太简单、太现实!有些人不懂、不信,就是因为它太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用凡夫的心把事情看得很复杂,自作多情,还自以为很怎么样。
    要非常珍惜这个法呀!自从我们讲了这个法以后,十多年来所到过的全国每一个地方——少说几十处,你们可以去调查,都是萍水相逢,当下成就!要好好珍惜呀!不要把眼光盯着外国,不要把眼光盯着台湾,我们要「依法不依人」!要依人的话,我没有名气,没有地位,我什么也不是,而且出家时间很短,到现在才十来年。
    所以这里「彼无同异,真有为法」,也就涉及到我们佛门内部的一种修行次第,这也是带有笼统性地承上启下来解释这个世界众生的成因。下面再进一步地解释无为法跟有为法怎么样交互作用来形成十法界万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觉明」,就是我们的妄明,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用方便语来讲,一切的有为法因它而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它都在动心、打妄想,所以把它说为是有为法。「空昧」,这里就是指虚空。怎么「空昧」呀?「昧」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使我们眼前执著于境界,而忘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叫「昧」。「昧」的这个「空」,就是表真心本来面目,表真空。当我们心里有了一个念以后,就有了虚空的感受,这个时候就叫「空昧」。「空昧」,即晦昧之虚空。
    「相待成摇」,「相待」,即互相对待,「成摇」,即打妄想而形成摇动。怎么「相待成摇」呢?我们这个第七识对着晦昧虚空(即「空昧」)打妄想,有了对待。第七识对着虚空打妄想,一打妄想是不是心就在动?我们有时急得满头大汗、脸烧得通红,心是不是在动?我们为什么急?是不是对着某件事情在打妄想?(是)。我们单个的这个第七识力量大,还是无量的第七识力量大?我们所对的单个的境界大,还是整个虚空的境界大?以此深究,在无明之初的那个第七识跟我们现在的第七识,谁的力量大?(无明之初的第七识力量大)。而且他是面对整个虚空「相待成摇」,那个摇动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呀?所以「故有风轮」,我们心一动就有风。
    在电视里看到过气功师隔墙推牛这个节目或者知道这个事的人,把手举给我看一看。他为什么手能把墙外的牛推倒?是不是心在用力?这就是「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像这种风轮,那是微不足道。我们想象在无明之初,我们靠真心很近的那个见分、见精,力量是不是很大呀?在这里我们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当有了一念业相无明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虚空。在此之前,真空无形无相。
    有了虚空,那当我们第二念根本无明——叫「转相、见分、第七识」,第七识对着虚空打妄想,是不是就有了风?
    我们在前面是不是跟自己的第七识见面了?在此之前,这个第七识天天跟我们在一起,我们还不知道他在哪里,他无始以来有没有离开过我们半步?(没有)。有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秒?(没有)。可是我们却不认识它,你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很糟糕、很悲哀?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已经了生脱死了!
    有公案记载,两个小和尚看到旗帜在飘动,一个讲是旗帜在动,一个讲是风在动。六祖怎么讲的?是仁者心动。
    再比如,这个茶杯是不是风?要细细观照。这个茶杯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地风化、锈蚀,放上二十年茶杯表面就会全部锈光,这就是「风动」。这个茶杯一百年以后可能锈成一堆粉了。它是一百年以后突然锈成粉了,还是每时每分每秒都在锈?那是不是就在动?是不是就是「风」?我们有时候跑到那个钢材仓库里,远远几十米、几百米就闻到那个铁腥味。
    这些坚固的物体,随着我们的妄想而显现出来。可不是由你心生出来的,它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如果它是我生出来的话,它是我的儿子;是我变出来的,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只是因为我们地球人心力比较微弱,要通过岩石炼成铁,铁水炼成铁皮,铁皮再打成茶杯。中间还要盖工厂,还要搞设计……麻烦。而天人心里一想就有,因为他心力比我们强。更不用说诸佛菩萨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这种自在的解脱,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我们现在执著有一个家庭,有一个太太老公,有一个争气的儿子媳妇,有个几百万几千万……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呐!都是我们一个念!你怎么心量这么小啊?更何况你今生执著了,来世就没有了!
    「执持世界」,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下面就是个大风轮。那落实到每一个小世界,比如说一个太阳系,比如说我们地球,下面又有大风轮、中风轮、小风轮、小小风轮、小小小风轮……还有个总风轮。太阳系以须弥山为中心,周边四大部洲这个小世界,作为一个本体来讲,下面这个风轮有多大呢?有十六亿由旬厚,一个由旬少说四十里,多说一百二十里,说法不一,我们一般把它说为一百里好计算。也就是这个风轮1600亿里厚,它的直径是无限的。风轮有多坚固呢?用最大最大的金刚轮,你打到风轮去,金刚轮当下被砸得粉碎。要知道,世界的基础就是风,没有风的话,飞机能不能在天上飞?(不能)。轮船能不能在水上行?(不能)。都是靠风力托住了。
    我们只要想一想,当下是不是心量打开了?1600亿里厚的风轮无边无际,一念观照有多大功德,你知道吗?听经容易听懂,烦恼的事情容易放下,为什么?你心量扩大了。你可不要简单地认为:啊?1600亿里?不止吧?可能2000亿里吧?那些都不重要,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多大,而在于叫我们随文入观,拓宽心量!今后凡是读到《法华经》《楞严经》,佛讲一个大、一个长,往往讲的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国土化微尘,每一个微尘都代表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然后那个大数还是这个数的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倍,佛在《法华经》讲这个法特别多,你可要当心!到底是不是那回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拓宽我们的心量,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
    更微妙的是,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燃灯古佛这三者的关系。佛有时候讲燃灯佛给他授记,是他的师父;可是,燃灯佛又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文殊菩萨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那燃灯佛到底是他师父,还是他徒孙?你认为这是不是佛粗心大意?他是有备而来,看你有没有智慧。大光明中谁是谁?谁又不是谁?全在随机说法。那我讲我是释迦牟尼佛,你们信不信?那我讲我还是白骨精,你信不信?宋朝的岳飞是我,秦桧也是我,信不信?你真正的信,你真正的是「如是我闻」,这个法妙啊!妙极了!
    再提醒各位:我们睡梦中梦到一切的境界是不是千差万别呀?千差万别的境界是谁?是不是你一个人变出来的?你只要一打呼噜,你比孙悟空的神通还要大。你当下就能翻跟头,千变万化。师父讲的这个法是给你们开玩笑还是当真的?梦是不是真的?佛法里没有假的。为什么梦里能千变万化?就是因为我们做梦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鼻子也不闻,心专一了。梦中想解小手就来了个马桶。多自在啊!你现在不行呐,你要方便你到厕所里去,你要人民币就得去打工去。你梦中想要钱,钱就来。《楞严经》讲「一真一切真」,要信这个法——一切的东西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
    所以诸佛着急啊!就是因为这个法太简单了,人家不相信。佛没有办法,拖拖拉拉讲了三藏十二部经。除了《法华经》《楞严经》,其它都是方便法、戏论法!在几千年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就涉及到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就万法……佛是利用善法来引导到正法。佛再三讲:我就是讲了一个法,就是「如来藏」,其它法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才讲的。你一开始讲「如来藏」,说这个茶杯也是我,牛屎狗粪就是我,谁相信?可佛讲的是真理啊!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这里继续说明以上的「因空生摇,坚明立碍」。这个「碍」就是「金宝」,这个「金宝」就叫「金轮」,也叫「地轮」。那么从第二层天往下,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四个大洲,地球就在南瞻部洲。玉皇大帝的天就在须弥山顶。须弥山,长336万里,宽336万里,高1008万里;围绕山脚第一重香水海,第一重香水海外面是第一重金山;第一重金山外面是第二重香水海、第二重金山,一共是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七重金山外是第八重海,叫咸水海;咸水海之外是叫铁围山,所以我们这个国土叫九山八海。地球在南瞻部洲,是咸水海里的一个岛屿。
    这个「金宝」有范畴,也有厚度。当然,绝对不是指地球。它是个本土,直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相当于一千二百亿里。这片国土就是由我们的第七识跟虚空在摇,我们心在看虚空,这个心就在摇,就在动,不是用什么东西摇,如果这样摇的话速度太慢了。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这里没有障碍的话,能不能看到在眼前二百米的这个虚空?能。那我看这个柱子到这里大概是八米,我看八米的这个柱子时间比如说是一秒钟的话,那我看二百米前的柱子,是不是也是一秒钟?也就是距离不一样,但是我起心动念的时间是一样,是不是越远这个心力越大?
    当我们心在无明之初,心力很强的时候,我们心里是不是很宽广?看那个虚空是不是无量无边的?一起念就超过太阳光速无量倍,由于这么样一个原因,祖师大德讲「带出了境界之相」,怎么叫带出?说明直径1200亿里的这么大的实体是不是本来就有?它是随着我们这个因空生摇的因缘,而当下显现出有形有相;而且还要懂得,这个第七识在第八识里是无量,无量的第七识是不是也是本来就有?无量的第七识共同地对着虚空打妄想的时候,这叫「同分妄见」,由于同分妄见,现出了山河大地。
    「明觉立坚」,「明觉」,就是无明妄想;「立坚」,不可以解释为「立」,应解释为「带出坚固物体」或「显现出坚固物体」。解释为「立」就已经降低到《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别教的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弥勒菩萨的《唯识》讲,从「识性流出无量如来」,它都有「能」与「所」。到了《法华经》《楞严经》,叫「一切唯心现」。现和变都是一个人自己表演;到了「造」就是一个人生出了另外一个人。
    「保持国土」,这就是我们这一片国土。谁是老总?玉皇大帝。第二层天跟地球是同一片本土,第二层天和第一层天叫地居天,共一个太阳,共一个月亮,就在太阳系里转,属于一个世界;从第三层天往上叫虚空天,第三层天往上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天人自己就是光。所以这个坚固国土的成就,在《楞严经》把它说为「一念坚固妄想」。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两个手合在一起,比较一下然后再分开,打三分钟的妄想,叫左手比右手长长长,三分钟以后一合,果然就长出了几公分。那是不是叫做「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啊?那通过小小的实验来观照这段经文,就容易理解。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这段经文就是解释「火」是怎么样来的。「坚觉宝成」,这里仍然是讲上面的地轮、金轮。「坚觉」,就是坚固的妄想、坚固的无明,坚固的那种明觉;「宝成」,就是成就了金轮之宝。「摇明风出」,「摇明」,我们的无明妄想对着外面的境界打妄想,是不是「摇」?心一动就是风,即「摇明风出」。「风金相摩」,风一出来,看到前面的什么汽车、拖拉机、人,是不是就产生摩擦?那个飞轮一转碰到铁,是不是火星直冒啊?是不是火光就出来了?但是你可不要以为那是摩出来的火光,而是随着「摩」这种因缘和合而显现出火星。
    为什么讲《楞严经》是真理?并不是因为它是佛讲的,因为它讲出了我们的心,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师父讲:即使它是魔王说的,我都拜他为师!这也是佛教导我们:依法为师!甚至有些人为了诽谤《楞严经》,讲《楞严经》是后人伪造的。管它谁造出来的,我们就是认定它是真理,就这一点狠。许多祖师大德也是这样讲,管它是谁写的,只要它是真理就行。何况所有的经典都是后人编出来的。我们在前面讲经典的来源的时候作了解释,是佛五百弟子经过最严密的程序而成就的,要深信不疑!你讲《楞严经》是编出来的,那所有的经典都是编出来的。
    所以「故有火光」,这是不是也符合我们心法?「为变化性」,怎么叫「为变化性」?「火」没有实体,它是寄物而成。这里当下就是「火」,它有温度。有人讲,冰是零下三度,是不是「火」?只要有温度,它就是「火」,零下三万度都是「火」。我们有冷暖的感受,热是「火」,冷也是「火」,这个世界上无非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地」有了,「火」有了,「风」有了,还有「水」。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水是不是现出来了?怎么现的呢?「宝明生润」,「宝」是指固体物。有没有哪个固体物里没有水?(没有)。到了梅雨季节,家里的那个刀啊、家具啊、地板啊……是不是要转潮?它是不是本能地就有水?人体这个宝它有没有水?(有)。没有哪一个物体没有水。早晨起来的时候,那个窗户上的水蒸气是不是你这个宝明在生润?
    「火光上蒸」,这里理解为随着我们的温度热量往外蒸。如果讲「火光外蒸」就好了,正因为讲这个「上蒸」造成了两个祖师(圆瑛大师和智定大师)打官司——也就是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的次序排列,到底谁先谁后?下面有两个公案,我们来看,可有意思了。
    「故有水轮」,我们这个「火光外蒸」,不要以为我们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它才外蒸呐,我们时时都在外蒸,我们有没有哪一时哪一刻离开水?(没有)。空气里面有没有水呀?(有)。我们是不是时时都在大海里?(是)。我们有没有谁离开火?(没有)。我们是不是时时都在大火里?(是)。而且水和火就是一个东西。
    天人看这里,当下就是虚空。到了晚上五点钟以后,大街上天人鬼畜到处乱跑,有没有哪个跟鬼或者跟天人撞得鼻青脸肿?(没有)。他就跟你对面相撞,你过去,他过来,互不相碍,很好玩,你还以为我们就是个肉团啊?我们在一定因缘的时候也能显现出虚空,这个世界上你不要把哪一样东西就当真,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奇怪的是,你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当下就是真的,妙不妙啊?(妙)!
    真心本来面目非真非假,它随缘现真现假;非空非有,它随缘现空现有;非水非火非地非风,它随缘现地水火风;而且在现空的当下就是有,现火的当下就是水,你说这个妙不妙?诸佛出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天机。所以在灭法时代,《楞严经》首当其冲遭受灭顶之灾,因为它说破了天机,我们却不懂得珍惜这样的大法,你说天理何在啊?!
    那么多人,我们想把他们度进佛门里来。他们用小人之心、门户之见,带着种种的怀疑之心,就好像我们是去算计他们一样,你说可怜不可怜呐?乃至佛门内部一些信众都还在怀疑,包括我的一些弟子。你要是给他们讲得严厉一点,他还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你。好好想一想,因为这个法太重要了!百千万劫都难遭遇!轮回百千万劫你能听到《法华经》之名都不容易啊!师父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逮到一个是一个,越是坏人你越要来听,这是真的!你一念明白「如来藏」道理,天大的罪过给你一笔勾销!如果不勾销的话,你统统交给我。《楞严经》倒数第三段是不是这么讲的?
    关于这个地轮、水轮、火轮、风轮先后产生的次序,历来有两种说法,互不相让。一种说法呢,以圆瑛大师为首,基本上按照《楞严经》的次第来讲:先有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真心本来面目中本来就有虚空世界、山河大地,本来就有三细根本无明、六粗枝末无明,他这是一一地按次序来出场,不存在谁生谁。就跟演戏一样,是不是演员要一个一个挨着登台?一个一个登台的演员,你能不能讲第二个登台是第一个演员肚子里生出来的?不能。这都是本来存在的一本戏。大家注意,这是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迷惑颠倒,今天在这里画一个句号,从根本上开悟!这是按照别教的分别法,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方便说为如如不动的真空。一定要注意,这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
    真实说那就是,我们的真心非真空、非妙有;它现真空、现妙有,讲来讲去不就是「真空妙有」这两回事嘛!我们刚才讲的虚空、金轮、水轮……是不是都是妙有?这个「本觉」就是别教讲的「真心本来面目」,是真空,什么也没有是指「相什么也没有」;「什么都有」就是后来出现的虚空世界、山河大地,都由性具功德所显现。法尔如是,本来存在着。
    既然有了这么多性具功德,那它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点,是不是也可以随时跑出来啊?(是)。所以先跑出来一个业相无明,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虚空,由绝待之真空变成相对之对待的虚空。我们把它说为是「空轮」,十法界首先是不是要有虚空?叫「空轮」。在空轮与真觉之间,就是一念业相无明,有了空轮以后,因为有了业相无明了,有了第一念,何愁没有二念、三念、无量念?所以二念、三念、无量念就对着第一念、对着虚空打妄想,就生出了风轮。到这里两派的说法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先有「本觉」,再有虚空——空轮,再有风轮。那么随着有了风轮的同时,那个本来就存在的坚固妄想,这个时候登台亮相为金轮,就是刚才讲的我们的地轮。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来讲就不同了,智定大师认为不是地轮,而是水轮,为什么?他的理论就是说,完全有可能是水轮出现,水是不是也是境界之相?而且讲为什么形成金轮呢?就跟煮牛奶的时候一样,牛奶上面是不是有一层油?烧稀饭,稀饭上面是不是有一层油?是这样的物体而和合为金轮。他的理论根据在于,因为看到这个地球是水中的岛屿,我们不是讲「三山六水一分地」吗?地和山是不是金轮?它只占四成比例,水占六成,所以我们在太虚空看这个地球的时候,是不是水上的海岛?
    讲这个法的人应该是开了天眼的,想重新来对《楞严经》进行解释。按照《楞严经》来讲,是把金轮排在先,把水轮排在后。金轮是不是有润相?刚才讲了,我们脸上是不是会流汗?往往这些金属到了梅雨季节,外面有一层水气,就这个道理。所以在这两派,到底谁正确谁不正确,我们今天来给他结案。
    到底是先有金轮,还是先有水轮?作为圆教来讲,我们可以讲都是对的。比如: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讲:也可以先有蛋后有鸡;也可以先有鸡后有蛋;也可以同时有蛋有鸡。
    这里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啊!我们这个一念既可以突变、剧变,也可以慢慢地渐变,全靠我们自在把握。佛为了教化众生,恒顺众生的一种习气:先上幼儿园,再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怕把我们吓跑了,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而成佛以后,我们当下可以普现无量色身三昧。
    049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这里进一步帮助我们分析液体的海和固体的陆地是怎么形成的。从究竟义讲,我们知道,都是心的性具功德随缘显现。佛为了开导众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是火与水这二性的交互作用。以上讲过,我们心里的性具功德既可以突变大海高山,也可以渐变,用相互之间的和合、分离的那种因缘、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来显现。所以「火腾水降」,火性跟水性都是我们的性具功德。
    一定要注意——这是佛恒顺众生的心态,认为火往上升,水往下降。所以在这里来讲,火和水,火是热性,水是剐裕导噬暇褪且恢纸换プ饔茫源浴D闳绻桃馑嫡馐巧舷碌幕熬痛砹耍馐欠鹈挥邪旆ǖ陌旆ǎ闼呈兰淙硕病富鹜仙陆怠埂U馐俏颐亲孕灾械谋纠垂Φ拢鸩徽庋簿兔挥邪旆ǹ冢蛭鍪兰涞姆挥邪旆ㄓ檬兰涞挠镅岳幢泶铮舛际乔看识崂怼QЬ荒芤牢慕庾郑弥腔劾垂壅眨部梢园颜飧鼋渤伞杆鸸采怪濉
    「交发立坚」,「交发」,究竟法理解为这两种因缘对待而引发出器世间的这种物质。「坚」,这是指海水和陆地,包含固体,也包含液体;「立」,这里解释为「成就」,也可以解释为「显现出」。你不能理解成因缘和合而产生,那是讲小乘法,好像把面粉和米粉和起来制成了饼干,不是这样理解。这个「交发立坚」,如果打官腔的话,就是水火相济、因缘和合而成为器世间。
    「湿为巨海,干为洲潬」,这两者因缘和合,如果相互都是半斤对八两,它们和合不能形成大海或者高山,那你还是火性,我还是水性。那么它在对待的过程中,有时候是火性胜于水性;有时候是水性胜于火性;有时候是两者平衡,没有一定。如果这个火性胜于水性,那就是「干」。「干为洲潬」,「洲」,是大块的国土,我们这里是五大洲中的亚洲;「潬」呢,就是海中间的一块陆地,比如台湾岛、海南岛,叫「潬」。「干」是火性胜于水性;水性胜于火性叫「湿」,「湿为巨海」——大海、长江、小河,是不是也等于是「湿」?「湿」,遍于天下。那么水火交互,在大地上是这样,在太虚空那就是星星月亮。这是讲我们看到的虚空万相的来历。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以什么义故呢?就是水性和火性,是「性」的交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即「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有的人听了就不相信,怎么水里还会起火呢?因为水里起火百年不遇。有些人几十年的生命,他哪能遇得到?所以别人说了他不相信。这些人很古怪,凡是自己没有看到的,他一概都不相信。
    讲到这个现相,有一则公案要提出来。佛在世的时候琉璃大王诛戮释氏家族,到最后还要去杀佛,但是被佛的庄严相所震撼,不敢动手,跪下来了。佛讲:「你七天之内,必为烈火烧死,下无间地狱!」他害怕了,就开了许多战船到海上,为什么?他认为水可以灭火啊!果然七日之内,大海内升起熊熊大火,葬身烈火地狱!他能逃得了?海中是不是可以起火啊?
    再者,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往烧着的干柴干煤上加一点水,火力增强还是减弱了?(众答:增强了)。那是不是水里就有火性啊?(众答:是)。所以「大海中火光常起」,因为它是水火交互而成,它仅仅是这个时候火性占上风,它火性(干性)有没有消失啊?没有啊!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会出现水中起火,实际上是什么道理啊?这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帮助我们开智慧!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这个我们都知道——那么,人身看上去是固体,可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这是不是也是「彼洲潬中,江河常注」?万法都是这样。包括这个不锈钢茶杯,里面有没有水?都有呀!水火相济,形成这个固体物,它是不是也是火胜水弱,所以形成这个铁块?(是)。那么我们喝的自来水是属于水胜火劣而形成,它是不是同时也是火?冷水是不是火?冰块是不是火?往往冰块里头的火比热火还厉害,喝了以后它给你强刺激。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前面讲这个水火交互,它带有一种平和的对待,平和的合作和交往。而这里就是水势劣火,它是一种激烈的、有点带情绪的对待。这就反映出同样的两种物体,它这个心态是不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时比较平和,有时比较刚强……用世间法来讲,它还涉及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那么带有烈性的对待就不是普通的泥巴,火特别刚强的,就变成高山岩石,是不是很硬啊?我们在对待自然界的时候,是泥巴好对待还是这个石头好对待呢?(泥巴好对待)。所以教化众生呢,我们一般地专门去多度「泥巴」。有的刚强的众生真是比花岗岩还厉害呀!佛都度不了!就是这样。
    「水势劣火」即是水势劣于火,也就是火强盛,所以「结为高山」。一般脾气暴躁的人比较贡高我慢,恨不得比天还大!慢山,傲慢如山!你看那个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的人,我劝大家,你赶快躲开他,咱惹不起。这些人度不了的,他眼睛是长在头顶上的。但也有例外的,有些人专门低头探脑的,那种人也不好度。他那个心里鬼点子很多,他总是在算计人。这两种人,说是大家不要度,实际上是叫大家发心度,懂不懂啊?多用点智慧,他是不是也是我们自己呐?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气。修行人一定要学会逆来顺受,横来正对,就不会冒火星。做一个好的老师就要懂得“欺软怕硬”。你软,老子就欺你,你给我老老实实的,不然的话老子左右开弓;对于那些硬的人来讲,因为我想度你呀,好吧,你当爷,我就当孙子。诸佛菩萨可以示现各种相度化众生,但心里要有分寸,不然到时要互相伤害。好,这是讲「山石击则成焰」。
    「融则成水」,那矿石熔化了以后是不是岩浆?如果我们相互之间和气的话,是不是融成一体了?有情法跟无情法是不是相对应的?所以无情的法界是这样在生住异灭,有情的法界也是这样在生住异灭。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这就涉及到树木花草怎么来的,土性跟水性交互作用、互相对立。对立呢,也互相地惹一惹,看看咱们谁厉害。它是带有这种心态来对待。如果土性占下风、水性占上风,那就「抽为草木」,也就是它会显现出树木花草之相。「是故林薮」,「林」就是树木,「薮」就是花草。「遇烧成土」,烧了以后是不是灰啊?是不是「土」啊?就证明它原来带有土性的这种成分。「因绞成水」,树木花草如果把它挤压、绞起来,是不是有水呀?那么「成土」呢,如果用伦理学来讲,表它不忘父亲的那种恩德;「成水」呢,是表它不忘母亲的那种恩德。
    有些人讲:「明明这个树木花草是泥巴里长出来的嘛,明明我们周围那些生长的树木花草都是许多种子种下去的嘛!」那么我再问他:「那花草的种子是怎么来的」?所以我告诉大家,水性、土性交互作用成为树木花草,这是真理!至于怎么样变现,既可以从泥巴里长出来,也可以先变现出一个种子,再下到泥巴里去。我们的心可以随缘变现,树木花草当下是不是都是我们一个念呐?水是不是我们一个念呐?土是不是我们一个念呐?认真观照。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这里的「交妄发生」是总说。地、水、火、风有各种各样的因缘相聚,都叫「交妄发生」。特别不要忘记了,在讲到「交妄发生」这个过程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我们的心」这种妙用!回顾一下佛在前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树木花草、泥巴瓦块都是有情,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烦恼习气重,你没有办法跟泥巴瓦块沟通而已,各有各的同分妄见。正是因为有这种障碍,所以才交妄发生出十法界万法——树还有大中小;还有直弯曲、带刺、光滑;还有红黄黑白。其中任何一种因缘和合来发生以后,就会出现其它的一种现相。
    比如现在苹果树和梨树还可以互相嫁接,嫁接的那个果子既有苹果味,还有梨子味,叫「苹果梨」。这虽然是人工在搞嫁接,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心在变?(是)。这个世界上无奇不有!去年在江阴,我第一次看到一个试管婴儿,过去是听说,那次是亲眼见了,跟我们正常人一模一样。
    所以这个「交妄发生」,不是局限于在自然界里,它有没有离开我们的念?(没有)。人是万物之灵,好事坏事都从这里引起。在六道中,在十法界中,这是一个最敏感的法界。它可以上管天,下管地。你看我们还在供佛、供菩萨、供天、供鬼、供神,而且还供那些畜生。鬼道众生、天上的人,如果我们念经、念佛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也能得到福报,就这么不可思议!所以佛讲人身难得,没有讲天身难得;也没有讲鬼身难得,就是人身难得,我们要珍惜啊!
    有的人讲我们人生寿命这么短,而寿命这么短正是我们最大的福报!如果说有几万岁的寿命,那是定业啊,你修到猴年马月?在修行人来讲,一岁修行不为早。怎么不为早?谁知道他能不能活到两岁?八十岁修行不为老,怎么不为老?因为他知道没有几天了。没有几天了,他这个心力是不是特别大呀?你就不知他的力量有多大!谁都不能肯定明天眼睛还能不能睁开。
    「递相为种」,前面「交妄发生」是讲因,这里「递相为种」是讲果,「递」是讲带有这个次序性。这种次序既有横向的次序,什么因缘和合而现出什么样的法相,当下现前,即因即果,我们现在造了什么因,果就已经形成,叫横向;又有纵向,前世因是今世果,今世因是来世果,而形成十法界的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现。如果用佛法里两句话来讲,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前面的「交妄发生」是其理,后面的「递相为种」是其事。修行人要把持住自己啊!命自我立,成佛、成菩萨、做人、做鬼就靠我们怎样起心动念,要好自为之。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这个「因缘」讲到根本,就是无明与空昧在交互作用。讲得细一点,就是地、水、火、风等一切万法相互之间的因缘和合。「交妄发生」就是这种因缘。虚空、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天人鬼畜,这样一个世界相续,说尽了十法界的万法万相。这就是从根本上和全局上来开示宇宙人生真理。千古以来无量的伟人、圣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各大宗派、流派、哲学家、思想家……所孜孜不倦探求的宇宙真理就是这个东西。但是他们谁也讲不清,只有过来人,也就是佛把这个道理合盘托出。这一百六十八个字,加上前面的序文和这里的后续,总地来讲,篇幅是不是太短太短了?有慧根的人从这段经文,你即能当下成就!
    后面讲这个世界成因已经是比较细了,下面佛还要细上加细。前面讲到无情的万法,下面还讲有情万法是怎么样形成的。佛在《楞严经》讲十二类众生,其中的山河大地实际上就是讲无想众生如何形成,在此归纳为世界这一类,其它十一类众生属于有情众生。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明妄」就是无明。在这里的「明妄」,既是精神无明又是物质无明。一切山河大地、天人鬼畜是不是都是我们的无明之相啊?明明白白现前的这一切的万法都是无明相,连诸佛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都是无明相。「非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我们当下这一个念,不是别人。「觉明为咎」,这个「觉」是本,「明」是本明。「觉明为咎」,是我们的真人自己犯错误,叫做真如不守自性。虽然犯了错误,是不是还是自己啊?所以十法界万法都是一个本体,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我们一个念变现了释迦牟尼,又变现出这么多万法,没有谁不是谁。那么这个「咎」是不是功德?真心本来面目非功非咎,它能现功现咎;非佛非凡,它能现佛现凡。就是这么好玩。
    所妄既立:前面讲了「因明立所」,因为生相无明打妄想来观照这个真空,真空它哪能看得到?看不到,就带出了一个业相无明。业相无明就是一个念,这一个念当下把我们无形无相的真空浑浊为晦昧之空。所以这个「所妄」就是业相无明,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面前出现了虚空,从此我们跟自己对立起来。
    明理不踰:「明理」,这是讲我们的第二个根本无明,叫转相。就是我们的见分、见精,也就是第七识。怎么「不踰」呢?见分通过眼睛来看,通过耳朵来听,通过鼻子来嗅……「不踰」,就是不能超越虚空世界,不能超越色、声、香、味、触,它在这里著相,超不过它,你就得受它的摆布。佛在前面讲的山河大地、地轮、风轮、水轮、火轮、树木花草,以此概括了十法界万法。这里来一个「明理不踰」,为什么?就在这个虚空风雨、花草树木里执著了,叫「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以是因缘」就是「明理不踰」这个因缘。外面的境界出现了,见分通过六根在六尘里攀缘放逸,执著这个因缘。所以出现什么情况呢?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耳朵对于超出动音和静音之外的世界,就不知道了;眼睛更超不出明暗、红黄赤白、大小多少……就在这里执著,不懂得色与无色之外还有真空,如果超越就好了;甚至不知道肉团身之外还有无色界天人、阿罗汉的人我空。所以可怜不可怜呐?你要来叫他解脱,他还不相信。为什么,他「见不超色」啊。他不知道一切法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听不出声」下面省略了四句,应该是「嗅不出香,尝不超味,身不超触,意不出法」。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这里四妄包含了法妄和声妄。六妄成就什么呢?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六妄成就了六根。大概来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每一个尘都有两种对待的表现形式——比如色尘对开为明与暗,香尘对开为通与塞,味尘对开为恬与淡,触尘对开为离与合,法尘对开为生与灭——相对的这两种尘分别就对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发生作用,就像胶水一样黏住了真心本来面目,叫黏湛发妄——其实它也是真心本来面目,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来引导说法——然后真心本来面目又跟它再进行反作用,这个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应运而生,这叫「六妄成就」,成就了「见闻觉知」。这里四根实际包含了六根。这个觉根可以包括舌根、嗅根和触根,触根就是身根呐。六根成就,肉团身就出来了。实际上六根就是一个身根。眼根、鼻根都是身根呐,但是眼根、鼻根在身根的基础上,又还有它的特殊性。这是从总体上来看身根、命根的形成,下面逐步来分析四类众生。
    同业相缠:是指胎生和卵生的有情众生。胎生的众生,像人、牛马猪羊等等,胎生就是从母体内而分离出来的肉团生命。卵生的众生,像鸡鸭鸟一类,从母体出来是一个蛋,然后加温再出来,是不是很好玩?我们心就这么妙。
    合离成化:这是介绍湿生和化生的众生。怎么合成呢?湿生的众生在中阴期内是一个灵体,随它自己造的业与那一点点水气——凡是有味的是不是总有一点气氛呐?是不是有水?有点水,有点热量——它当下成就一个小虫子。所以你看看那个水果里有虫子,各种谷物里也有虫子。外面什么也不破,里面有米粒大的虫子,它怎么进去的?那是不是一个中阴灵体?那些特别贪味的人你可要当心,断气的一瞬间钻到苹果里,你就是个小爬虫。
    有一个人中午做梦,他看到一个做官的带着六个人到一个茶馆里坐下来喝茶,那六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披了一件披风,红的、黄的、白的都有,但是还带了一件大概是黑色的放在那里。所以他好奇,他想把那件黑色的披风披在身上。那个当官的讲他不能披,说因为他听过一句《金刚经》。
    一觉醒来以后,到他梦到的地方(茶馆)去查证,在他家隔壁不远处,是同一条街上,他到茶馆看看有什么情况。结果茶馆中午生下了七头猪,有一头小猪是黑的,生下来就是死的。他吓出一身冷汗。他梦中如果把那一件披上,就已经投胎做小猪了;后来又想到梦中那句话,就讲给他老婆听。原来,三个月前隔壁人家做佛事,他从门前经过一下,听了一句《金刚经》,就免去这个胎。
    所以,我们与佛结了法缘总能得到福报。他中午没有走,也不等于他这一生完结以后就不落三恶道,听一句《金刚经》的果报让你没有提前投畜生胎。特别是我们听《法华经》《楞严经》的同修,你不会白听。
    050
    那么,胎生众生需要有三种业来因缘和合。父业、母业、自己所造之业这三个业。湿生众生,它必须遇到外面的一些因缘,比如说这一点点水、湿气、味道,和合而成。「离化」是另外一类的众生。比如蚕,在蚕蛹里面长出了翅膀飞出来,它离开自己原来的形相变成新的形相;还有小蛆虫,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变成苍蝇。那么高等的生命,有很多是化生。第七层天初禅境界的人,可以自己变自己,他不需要经过娘胎。第六层天往下的天人还要经过娘胎,当然这个时间很短,而且生育没有痛苦。
    这四类众生来源是不是很好玩呐?不要以为我们就是胎生的,地球人在生命之初,就同时具足这四种方式。
    外国历史记载,有个叫邬波世罗,翻译成汉语叫小山,是个卵生阿罗汉。有一个女居士叫毘舍佉,翻译成汉语叫长寿,她一共生了三十二个蛋。这三十二个蛋,统统都证到阿罗汉果位。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么现在因为我们同分妄见,认为我们这个人还是以胎生为好,其他的那些类型慢慢地就淘汰掉。另外还记载,有个外国人腋下有个水泡,他生儿生女是在这个地方。实际上这里是在讲众生相续的问题,也就是有情众生是怎么来的。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这段经文是讲比较高级的有情。比如人类是胎生也好,卵生也好,一般的是胎、卵这两类的众生,死了以后在中阴身期间投胎,一投胎就已经成就后阴身;所以在人没有死之前这一期叫现阴身,我们现在都是现阴身。现阴身死了以后就进入中阴身,中阴身一般有四十九天。也有些人只有一天,也有些中阴身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那是极个别的。我们平时讲,现在听经闻法证得比量功德,在中阴身期间现量功德现前,那是借一个中阴身来说明而已。这是讲在中阴身期间的众生怎样投胎,具体来看这段经文。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中阴身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计划中的投胎,每七天一个小光明期,每两个七天是两个小光明期。按照这个计划来讲,也可能第一个七天就走,也可能第二个七天就走,但是最多不超过第七个七天。这是计划,也有的是变化打破了这个计划。他可能两天、三天、九天、二十天就走,他不一定逢七。还有遇到特殊的情况被引诱走了。他正好看到一种境界,好像花花世界一样,一去,好了,钻到草堆里变成一条蛇。也有一些相对而言,有一定的修持功夫,反而被一些鬼道、魔道里的众生装模作样带走。这都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一类的情况都比较复杂。
    「见明色发」,跟那个计划投胎的人有点相似。怎么「见明色发」呢?这也是讲带有普遍性的按照计划性来投胎的人。在它投胎之前,整个尽虚空遍法界一片黑暗,唯有在他未来的父母那个地方露出一团光。所以他不管父母距离他有多少路,哪怕就是无量百千万亿个太阳系,他只要看到这个光,一念就到。在中阴身期间,心力起步就是超光速。速度就是距离,距离就是速度。不管多远都是一念,这就是我们的本能。那他在什么时候去投胎呢?就是在他的未来父母过夫妻生活的时候。这个时候,平时持戒清净、没有男女欲望的人,他眼睛一闭,念一声阿弥陀佛就走了。如果心里很乱、很糟糕的人,这可来劲了,去当第三者去了。所以「见明色发」,「色」就是色欲、贪欲。「明见想成」,看到一种情况,妄想成就了。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这两句话从文字上来讲比较费解。按照道理,「异见」应该是成爱,男女相异,应该是同见成憎。因为中阴身期间,你是个男众的话,你看到未来的父母在过夫妻生活,你不知道是自己的父母,明白吗?他如果知道自己的父母,他不会去。所以男的见了男的,是不是情敌啊?应该是「同见成憎」。
    「同想成爱」,他这个男女生活的欲望,他跟那个是一样的想法,就成了爱欲。
    「流爱为种」,凭着自己的一念男女欲望心,一念爱情,去作为那个男女生活的后代,作为他的种子。「纳想为胎」,因为那一对夫妻本来就要想生儿育女,把他这个妄想就变成自己的胎儿。「交遘发生」,胎生众生是通过雄雌相交来成就生儿育女。「吸引同业」,在父、母、子三者之间,多生多世有一种不解之缘。我们在每一个时空点都在广结各种各样的缘分,像我们在座的同修,将来有可能在未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你就可能成为父母儿女这种家庭缘分。都从这样而来,所以为什么在佛法里叫我们要放下情执?放下情执就断除了我们将来在这个欲界轮回的缘分。如果放下这种情执,最起码你能在第七层天以上来受报。
    「故有因缘」因为有了父业、母业、己业这种因缘和合。「生羯罗蓝」,就成就了「羯罗蓝」,汉语叫「凝滑」,由父精母血凝聚而成的液体。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人在中阴身投胎为后阴身以后,在第一个七天,这个后阴身就是一滴牛奶那么个液体。这个阶段就是十二因缘中的名色。它还没有肉团身,是介于中阴身投胎为后阴身最初的那个阶段。「遏蒲昙」,翻译成汉语就叫皮。在第二个七天,这个生命体就像黄豆大那么一点点东西,它已经长出了皮,但是还没有肉,更没有骨头。
    这个主要就大部分情况而言。对卵生的众生也很相似,但是中间不一样,胎生众生一般地要十个月才能出来,卵生的众生只要几个月、几十天乃至几天,那生命层次更加低等。我经常讲笑话,在座的是不是要看破放下啊?你那个儿、那个女是个什么东西?再想想我们自己又是个什么东西?如果人有天眼的话,你无地自容。不用说人与人之间,我们与牛马猪羊之间,多生多世都是至亲骨肉。没有这个缘分你不能相遇,就是这样。
    胎卵湿化:这段经文是介绍胎类的众生,卵生、湿生、化生的众生一带而过,不再一一地列举。随其所应:各人随自己的因缘、随自己所造之业而来受报。
    卵唯想生:这类众生一般是那些心特别不定的人。有人一天到晚坐立不安,寝食不安。他就没有收敛的时候,心里很乱。
    胎因情有:这类众生感情比较执著,这个情主要指男女之情。
    湿以合感:这是湿生众生,中阴亡灵钻到水果中一转眼就是一点点小爬虫。
    化以离应:小蛆虫都能变出翅膀飞走了。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人道众生也可以肉团身飞到天上去,老子、吕洞宾,就是这样的。你看那虚空许多星星,就是不少修道家的得道了。他在天上有一定的空间,他为什么能飞?他也是靠顽固的妄想而成就。我们看的切榭眨衔撬墓粒驮谀抢锇簿印5牵颐俏蘖拷僖岳从形蘖康纳馍硪卜晒欤瞬闾煲泊艄难挥凶龉坎蚶腔⒈⒛喟屯呖椋挥凶龉客惩扯甲龉N颐呛貌蝗菀鬃叩浇裉欤褪窍衷谕煞穑⒚滞臃稹⒌夭赝跗腥几锌蚍郑砹耍√倭耍『慰瞿慊瓜朐谀抢锞啦切┬》ā⑼獾婪ǎ渴遣皇钦飧龅览恚课颐怯惺裁椿怪档萌ス备呶衣砸晕牵慷嗫闪牛∥颐堑那氨渤煞鸲家丫蘖堪偾蛞谝谝诖蠼伲颐窍衷诨乖谡舛鸩剑共缓菹乱惶跣模徊蛔龆恍荩煞鹱髯妗:貌蝗菀捉苏飧龅莱。按蠹仪虿灰呋赝仿贰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从这里往下是解释业果相续的问题。众生相续其中是不是涉及到业果啊?所以是再进一步地加深解释这个世界相续和众生相续的问题。看上去是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把它说细而已。
    想爱同结:「想爱」指欲爱,我们前面不是讲「同业相缠」吗?同业怎么就缠起来了?就是因为有男女之欲。「结」就指束缚。男女这种欲望束缚着我们不能得到自在解脱,我们的心被男女欲望所转。
    爱不能离:男女欲望就如火如焚啊、如胶似漆啊。有些人什么都能放下,就是男女生活不能放下。讲老实话,在第二层天,一个天子可以找八万个老婆啊,几十年的苦咬咬牙就过去了;而且,第七层天以上的人没有男女生活,这个禅悦之乐胜过欲界男女生活一万倍,你就不知道禅定多快乐;到无色界人的快乐又是有色界人的快乐的一万倍;那更不用说阿罗汉、辟支佛的快乐;最不快乐的就是佛和菩萨,为什么?他还愿身再来教化众生。但是真正懂得这种快乐的人,佛菩萨的痛苦和烦恼比四空天、四禅天,比所有人的快乐都快乐,这是凡夫所不能理解的。
    为什么过去许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临走的时候还喊着共产党万岁?他豪情满怀,视死如归,他愿意以苦为乐啊!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你叫他一天到晚住在故宫里,给他山珍海味吃,他干不干呐?还不如跟平民百姓在一起,吃小米粥,啃生红薯,人各有志。
    各人因缘果报,全在于怎样用心。凡是为了自己一点点快乐而去损害众生的利益,都是鼠目寸光。几十年而已,转眼就遭恶报。那种享受非常低级,连鬼神都看不起。举头三尺就有神明,诸佛菩萨时时刻刻知道不知道我们呐?天人鬼神大众知道不知道我们呐?众目睽睽,你以为耍什么小滑稽能瞒得过菩萨、护法神明?修行人首先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有道没有道自己要知道,不是靠自己嘴里标榜。这涉及到男女生活,是欲界众生最敏感的问题,要当心。欲界众生最可怕的也是这个东西。
    在《楞严经》里讲,不管邪淫正淫,都是要受果报。为什么佛强调要出家修行啊?他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断绝这个问题。即使在家居士,一般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最好断掉,年轻人也要稍微克制,最好不要染。因为我讲到这一点没有办法回避,大家要原谅。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训,所以真修行人拍桌子打板凳,哪怕是门口草高一丈,我也仗义执言。为什么草高一丈呢?你讲的这个事情,连夫妻生活都不能过了,谁来学佛?谁来供养你啊?门口是不是要长草啊?但是,在家菩萨戒,守住不邪淫就可以了,这点自己把握。而如来藏心戒,要求会高一些。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继续解释这个众生相续,就是因为这种情执。是等则以欲贪为本:在无量烦恼中贪、嗔、痴三毒为最,在三毒中是贪毒为最,在贪毒中又是欲贪为最。所谓万恶淫为首,祖师大德把它叫做什么?坏定大魁,是破坏我们定力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在家居士,要读《法华经》《楞严经》,这是救命法宝。你看《楞严经》讲到现在,都是在讲真实理。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一贪爱是不是就生出有情这个命呐?有了命是不是要保养,要保养是不是就要滋润啊?那么在这个物质文明没有极大限度满足众生的时候,互相就要争斗;而且贪心一发,只会越来越贪,没有止境。今年有了一万,明年要争取一百万,有了一百万,下次搞一个亿,欲望始终是膨胀的,他不知道这种贪心就是一种情执。贪心的人总是考虑应付什么七朋八友,总在算计着自己的员工,算计着亲朋好友……还怕黑社会来绑票,儿子不能轻易出去……他的心是不是一天到晚沉甸甸的?他快乐不快乐啊?不快乐。他还不如那个要饭的乞丐自在。
    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众生之间互相争夺啊,弱肉强食,最强的就是人。人可以算计一切的畜生,乃至算计到天人鬼神。跟天人鬼神怎么算计啊?烧一点纸搞贿赂,掏钱求保佑。
    我在江阴的时候,那里有些居士做法会,还收钱,而且讲什么呢?说一些人被鬼神附体了,他们老师带着他们就能把那个附体的鬼神赶走。我问怎么赶走的——每天杀七只鸡供那个大仙,请大仙把这个小仙带走,把病看好了。我说你罪过无量!为什么?我们相信小仙给赶走了,可是你杀的那七只鸡要找你算账啊!有些附体连释迦牟尼都没有办法,佛都不度无缘之人,强求不得。
    「随力强弱」,也就是弱肉强食,谁能白白吃?谁能白白被你吃?十方三世没有一个人会占便宜,没有一个人会吃亏。你今生今世钱财再多,你并没有占便宜,那是你前世修来的。可是你自己以为今生今世通过自己的种种的算计占了便宜,沾沾自喜——你这种心来世要受报。即使你今生今世老老实实,也少不了你的钱财。就是强盗抢的东西,告诉大家,他前世没有修,今生抢也抢不到。至于通过抢这种方式,来世要受报应。所以我们今生今世在这听经,是不是在修生生世世的福报啊?我们今生的福报就是前世修来的,能发财的人他是通过布施;能在这里听经闻法的人,前世也听过经或者供养过经卷,供养过讲经的法师。因缘果报,丝毫不差。
    「递相吞食」,从横向来看,互相吞食。蛇在暖和一点出来,要吃老鼠,蛇到冬天冬眠又被老鼠吃;那人与人之间互相谋财害命,乃至挑动世界大战,是不是「递相吞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从纵向上看,前世你杀我,今生我要杀你,互相之间转相为报。所以这里讲「递相吞食」是不是因果报应?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特别是诽谤正法的人,佛在《妙法莲华经》第三品讲得很清楚。你的果已经形成了,要想改变这种报应,只有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天大的罪过一笔勾销。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这些人就是因为起了杀心。那些杀鸡、杀鱼、杀鸭的人,眼睛都不眨,因为他的心已经完全麻木,他认为这些东西该杀。这些人可怜呐!好不容易得一个人身,你一定要抓紧今生的缘分了生脱死。否则人身一失,万劫难复。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这是从纵向上看。如是乃至十生之类:十二类众生除了无想和无色两类。「无想」是泥巴瓦块,「无色」是一个灵体,它没有肉吃。
    死死生生,互来相啖:今世你吃我,下世我吃你。所以有没有谁沾光?有没有谁吃亏啊?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只要没有遇到正法,他这种冤仇相报永远不会了结。除了诸佛菩萨出世,除了正法住世,才能化解生生世世的恩怨。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相杀相吞怎么变成盗呢?杀本身就有盗。在佛法里,不予取为盗。你想杀只鸡,鸡答应你没有?没有答应你,你就是偷盗,就是偷盗加杀盗。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这是男女情执。修行人就要破除情执。如果是我们过去世中有种种的因缘,应该互相鼓励,共同成就道业。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杀、盗、淫是三个根本,三个根本是对三个相续中的业果相续而言。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是指众生相续、世界相续、业果相续。
    皆是觉明:皆是因为我们本觉那种生相无明。我们在前面讲了三细六粗这九相无明,是不是把这三种颠倒包含在内?如果讲生相无明,实际上是十种无明。生相无明居于真心与九相无明之间,在九相无明之先,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这个生相无明在操作。明了知性:我们可以把它说为九相无明——由三细(业相、转相、现相)到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所以从头到尾都是我们的无明妄想在颠倒造业。
    因了发相:是指因缘和合。这种缘具足了,圆满了。「发相」,就是成就种种的相。从妄见生:前面佛讲,见不能生色,不能生声,所以这个「生」可以改成「从妄见有」,或者「从妄见现」就可以。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诸有为相:「有为相」,就是生住异灭种种之现相。这里重点说的就是无明之相,重点说的后面的六粗我们能够明显感到,细说要包括前面的三细。三细里面就已经有了在胜义上的山河大地,就跟种子的胚胎一样,已经有了胚胎,它也是一种迁流之相。
    次第迁流:「次第」,既有横向,也有纵向。「迁流」,就是生住异灭种种变化。六道轮回就是纵向的轮回。「次第迁流」,就是我们在今生今世的种种社会环境、人事环境、自然环境中,我们种种的经历变化。那就十法界来讲,我们能够耳闻、目睹、身受一切的万法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因此虚妄:「虚妄」,就是因为这三种颠倒相续,十法界万法万相查无来处,却宛然现前。终而复始:这是在没有遇到正法之前,我们消极地随着自己所造之业而受无尽轮转。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这段经文很好玩。既然山河大地、天人鬼畜就是由我们真心本觉妄现,那么你佛已经证得了真心本觉,你什么时候再来轮回为天人鬼畜、山河大地啊?也就是成了佛以后还会不会再轮转了?
    若此妙觉,本妙觉明:就是如同你佛所解释的,这个「本妙觉明」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觉」是我们的本体,「明」是本体的智慧妙用,「妙」是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真心本来面目随着智慧的妙用而显现为十法界万法,而显现为十法界万法之时,当下我们这个真心本来面目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减损呢?(没有)。所以,真心本来面目显现为十法界众生,十法界生了没有?真心妙明灭了没有?十法界众生再回归到本觉妙明的时候,十法界众生灭了没有?本觉妙明生了没有?(没有)。这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051讲(回顾上集)
    与如来心:这个「如来心」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已经回到大光明藏中。不增不减:以做梦为比喻。梦中的境界那么多对梦人来讲,有没有增加一丝一毫?梦醒了以后,对梦境来讲有没有减少一丝一毫?富楼那这个时候还在执著回到真空本性,还停留在通教、别教的那个不增不减上。以圆教来看,这是没话找话讲。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是变现出十法界万法并生住异灭。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你释迦如来现在通过修证,已经能够回到大光明藏中。你现在来讲经说法的这个肉身是有余依涅槃。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既然真空本性可以现出十法界万相,那你现在要回归真心本性,什么时候再又变出山河大地来啊?再又现出我们肉团身?肉团身是不是山河大地之相啊?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
    佛在《楞严经》的一个特点,大家要注意到:处处打比方,处处不离当下,处处不离我们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情。这实际上是讲一个人转向以后的情况。比如我到了这里,我一直以为这个大门是朝南,其实这个门是朝西。那么这个迷向的人,他为什么会迷向?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个迷生出来的?还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个悟而生出来的?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富楼那回答也是对的。这个世界上从十法界法理来讲,有没有专门有个迷在那儿制造迷啊?悟都不能生悟,悟怎么能生迷呢?迷不生迷,悟不生悟。迷不生悟,悟也不生迷。这里是比喻什么东西呢?这个迷,注意,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念,一个念是不是可以现迷现悟啊?
    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所以这个富楼那讲,「迷本无根」,从世间法里来讲,没有个迷根;从出世间法里来讲,迷有没有根啊?它自己既是根,又是木,又是叶,对不对?如果它有根的话,也是我们的本性。迷之前哪还有个迷啊?没有啊。那么迷没有根,没有能生之迷,也没有所生之迷。这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把我们的心引导到当下,无始以来的无始就是当下一念,无穷未来的未来的未来的未来还是当下一念,无量的太虚空的太虚空的太虚空就是当下一念,十方三世就是当下一念,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那迷无根,悟有没有根呐?因为迷当下就是悟,悟当下就是迷。这就是当下一个念在变化,它只存在遇缘显现。所以我们本来是不是凡夫?本来是不是佛啊?遇凡夫缘显现为凡夫,遇佛缘显现为佛。佛当下就是凡夫,凡夫当下就是佛。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讲得很别扭?佛也只能讲到这个程度,要学会悟啊。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迷人遇到悟人,当下开悟。富楼那回答是对的。比如说我在这里,本来认为门朝南,人家讲门朝西,那我再对着太阳一看,果然就是。太阳在这里下落,那不是西啊?这点就相信了。虽然习气认为它朝南,但是我会不会再犯错误了?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带业往生。虽然我们还有烦恼习气,但是我们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不会落三恶道。这就是花开莲现。
    所以《楞严经》妙不妙啊?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即悟即证。读了这段经文,对于听经闻法当下了生脱死是不是更加有信心了?就是这样。不仅是因为佛说,而且是因为佛讲的有道理。我们还懂得为什么就当下了生脱死了。
    迷和悟都是一个东西,明和暗是不是一个东西?那么当暗遇到明以后,暗还在不在了?暗当下就变为明,它就是一个东西变来变去的。比如说我们迷变成悟了,再也不会变成迷;但其他人有的还在暗中,我们还可以现迷来教化众生。愿身再来的菩萨是不是示现迷啊?再带领一大部人弃暗投明,翻来覆去地变现,这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用种种办法帮我们开智慧。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十方如来亦复如是:这是以喻合法。迷和悟是喻体,十方如来成就的次第是本体。
    此迷无本:这是指在世间万法里,你能不能把一个迷拿出来给我看一看?性毕竟空:迷之性是不是我们的真空啊?「毕竟空」可不是断灭空,它就是真空。
    昔本无迷:这个「昔」是就前面那个迷人没有到这个聚落之前,他有没有这个迷啊?(没有)。似有迷觉:「似」,这里是解释为因缘显现。因为有这个聚落,到这来有这么个缘而现的迷觉。
    觉迷迷灭:「觉迷」为什么「迷灭」啊?因为迷遇到了觉,它又现为觉。迷灭了没有啊?当下就是觉。觉不生迷:觉和迷本来是一个东西,谁生谁啊?迷不生觉,觉不生迷。不存在谁生谁,就是一个东西。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怎么绕都绕不住。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佛继续打比方来说明问题。这个「翳人」就比喻前面的迷人,「翳病」是表迷觉,「见空中华」呢,就比喻前面的迷南为北。「翳病」也好,迷觉也好,青光眼也好,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些东西都是本来有的,有没有哪个生哪个啊?没有。所以这个「翳病」遇到一定的因缘显现出来了,然后看到空中华,或者看到灯上的圆影,那是不是迷南为北了?一样的道理。
    「翳病若除」,是不是前面遇到悟人啊?或者遇到个医生,然后讲,那是你自己看走了眼,他当下不再执著。「华于空灭」,是不是就灭了?原来是这样。即使还没有灭,在他心里灭了没有啊?这就是带业往生。仍然看到花,这是我自己的幻影,也就是知妄即真。
    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愚人」就是执著很重、自以为是的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这个人眼睛有病才看到有花的,现在看的怎么没有了?然后回到老地方接着等,什么时候还再出来花了?你眼睛好好的人能不能看到「华更生」啊?看不到。实际上就是讲,成了佛以后哪还再能堕湮谏咳旯凼侨宋尬邸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空元无华,妄见生灭:空中本来没有花,是因为眼睛有了病,才看到空花生或者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本来就没有花,是妄现的花,你说花灭了是不是还是讲虚妄呐?花本来就没有生,哪有灭?所以打这个比喻是不是效果非常好啊?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在这里是比喻一个人已经顽固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本来也没有生,本来也没有灭,还想让那个空中花再出现。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那这个「狂人」呢,讲愚蠢也好,讲有智慧也好,没有必要再提这个事了,就不值得讨论这个问题。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是不是富楼那一下给套住了?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还问我成佛以后还会不会沦落众生相啊?众生相是不是山河大地相啊?我们这个肉团是不是山河大地?当然如果说沦落为这个有情的肉团已经是可悲,再沦落为山河大地是不是悲上加悲啊?
    「诸佛如来妙觉明空」,这里的「妙觉」就是菩提、智德,「明空」就是涅槃、断德。我们今天明白如来藏的道理,在菩提位衔颐侵さ搅嗣罹酰さ搅酥堑拢颐堑亩系履鶚勎坏降资浅踝∥换故堑染跷唬衷诰鸵丫范ǎ善刑嶂堑抡庵志辰缋淳龆ā5敲钣茫谖颐潜酒谑倜热缫话偎辏馐嵌ㄒ怠飧龆ㄒ底艘院螅毕孪智啊N颐窍衷谠谀持忠庖迳系闹ち抗Φ驴赡芰矶疾蝗纾墒俏颐且ба溃柑臁⒓父鲈隆⒓改辏疃嗉甘辏颐且徊降翘欤ㄊ鞠治蘖可砣粒馐堑堑谝灰逄臁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又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简直是妙极了,太妙了!金矿里面是不是有金呐?金矿里的金是本有还是炼出来的?它本来就有。你炼也好,不炼也好,它都是金啊。但是不炼的话,金能不能现前呐?好,那么金炼了以后,它有没有办法再变成原来那个金矿呐?不能啊。这比喻什么?真本有。那么真遇缘显现了妄,出妄了以后,真会不会再变妄啊?(不会)。明心见性的菩萨可以从真现妄,那是为了教化众生又当别论。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这个比喻又是妙极了。木头烧成了灰,灰能不能再变成木头啊?灰不能复生为木。也就是说,我们的妄遇到真显为真以后,妄不会恢复为妄。那么,你会不会再怀疑我成佛以后再堕落为凡夫?再不会怀疑这个事。一念无明之前的那个灵体,我们把它方便说为原始佛的位置。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十法界,所以第一次迷惑了。那我们有了这个经验教训,现在成的是什么佛啊?究竟佛。原始佛可以沦落为众生,究竟佛能不能沦落啊?因为他经过了无量的时间、空间沧桑之变,充满了经验教训。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这是以法合喻。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藏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富楼那对佛所讲的七大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怀疑。最典型的就是,他认为水火不相容,怎么可能圆融?他不懂得水本身就是火,火本身就是水;不懂得这个茶杯当下就是水和火,他用凡夫的那种粗浊的心态在执相。比如虚空和大地,一个是空,一个是碍,互相对立。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这个法司空见惯。虚空那么大,它有没有讲鲜花可以来,牛屎靠边?它不拒绝任何万法万相的自在发挥。在这里,以虚空比喻我们的真空。虚空是不是随缘变现的?前面讲的,从这个墙上挖一块土出来看到洞了,没挖之前那个洞在不在啊?(在)。所以佛常常以虚空来比喻真空,就叫我们悟。


    有人讲《楞严经》是天书,我们不要被吓住了。你讲它是天,我当下就是天;你要讲我是人的话,那好,《楞严经》当下就是人。这就是迷与悟的问题。我遇到什么就是什么。为什么?《楞严经》是佛,我就是佛。因为我原来本来就是佛啊。以原来的佛来读现在的佛,能不能读懂啊?一读就懂。迷人遇悟人当下就是悟人,凡夫遇佛法当下就是佛法,是不是这个道理?太亲切了。
    052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彼太虚空:这是举例说明虚空不拒群相发挥,以此来比喻真心本来面目随缘变现。

    日照则明:注意,光明并不是太阳生出来的,是随着日出而显现光明。鬼的同分妄见就是随着太阳出来显现出黑暗。云屯则暗:虽然是在白天,如果浓云浓雾能不能看到太阳?

    风摇则动:起风了,树木花草就在动。六祖慧能怎么讲的?仁者心动。霁澄则清:「霁澄」,是雨过天晴那一刹那,一切都很清新。气凝则浊:「气凝」,是指大雾,天地浑浊。土积成霾:尘土飞扬,形成暂时的空气混浊。水澄成映:清水能把河岸上的树木花草倒映出来。

    以上的明相、暗相、动相、清相、浊相、霾相、映相,都是随着种种因缘而显现。那种种因缘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心显现的?而随缘变现无非是由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所决定。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对于眼前的境界佛又提出发问。

    如是殊方:如是有差别的方方面面。十法界是不是千差万别呢?「殊」,就是差殊、分别对待这种现相。「方」,是方方面面。诸有为相:是一切生住异灭之相。

    为因彼生:这些现象是不是由他生的?他生包括个别生及因缘和合生。为复空有:还是由虚空而生?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若彼所生:这个「彼生」,举阳光为例。实际上太阳在这里呢,已经代表了风动、云暗、霁清、气浊、土霾、水映。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其它「亦复如是」。

    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如果是太阳生明的话,那么整个十方世界就是一个明亮,其它什么都没有。既然就是个明亮,为何「空中更见圆日」?应该看不到太阳啊。又如妈妈生儿子,怎么可能母子永远同在啊?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如果这个光明是虚空生出来的,那与太阳就没有关系了。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同时既然是空生的话,空性是永恒的,它应该始终是亮的,它怎么到了晚上又变暗了呢?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这个光明既不是太阳生的,也不是虚空生的。但是离开了太阳,离开了虚空,有没有光明啊?没有。所以光明在太阳或虚空找不到它的根源,但是离开了太阳和虚空又无从谈起,这自然而然归结到——这个光明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它随着因缘和合而显现出来,这就解除了自然外道论。

    光明也好,太阳也好,光明就是太阳,太阳就是黑暗,黑暗就是泥巴,泥巴就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我,我就是这个茶杯,有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都是我们一个念在变现。《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在讲这个法,我们要好好用功。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从这个相上来看,怎么妄呢?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它明明现出来了。「无可指陈」,在世间法里,我们真心本来面目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

    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这是一举三破,破三个妄,指空华为真就已经是妄。「空华」是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空华是无生而现。「结为空果」,空华能不能再结空果啊?华已是妄,果何能真啊?空华空果,已经是二妄,还在问「其相陵灭义」?空华已是妄,空果更是妄,还看华是怎么灭法啊?本来就是妄,还要灭吗?你也没有办法灭。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这是在相观性。明啊、暗啊、浊啊……从相上讲是虚妄,从性上讲「元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情是这样,何况是有情啊?无情和有情都是一个东西。

    先非水火:「先非」,这是方便说,是假设一个当初,它并没有水火之相。水火之相仅仅是一种性具功德,本来存在,也就是没有水火这种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之相,它本来就是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包含着水火是一,包含着水火可以现二,包含着水火相容,包含着水火对立,它会现种种相,那是它在表演呐,你不要当真。

    云何复问不相容者:它的本性是一个东西,它是随缘变现在演戏,你怎么问它相容不相容?这是不是节外生枝啊?妄上加妄。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注意,「真」和「妙」就是真妙觉、真妙明、真觉、真明、妙觉、妙明。明白了这个道理,万法无非我一念。「觉」,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明」,是表随缘显现的十法界一切万法都是真的。既然是真的,是不是很妙啊?就是「真妙觉明」。「觉」就是「明」,「明」就是「觉」。十法界大小多少、是非好坏长短、圣人凡人、牛马猪羊、黄金白银、垃圾堆、臭狗屎,都是明明白白的,当下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 这段经文就是解释真心本来面目随心应量,循业发现。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由我们地球人的同分妄见显现出这个虚空,那四空天、无色界是不是也由他们的同分妄见现出无所有处、空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天呐?那么虚空藏菩萨现的天、阿罗汉的天一样不一样啊?都不一样。

    这个道理我们要好好考虑,命自我立啊!同样是地球人,他显现的虚空大小一样不一样啊?可不一样。心量越大的人,定力越深,气质也越好,你不用跟他交谈,就看得出这个人心量如海。有些人你就一句话不注意刺伤了他,马上那个脸阴沉下来。所以这种情况来世的果报一样不一样啊?他今世的果报就不一样。前者大胸大量,他健康长寿。特别是修行人,有些人修得神经兮兮的,时时刻刻严阵以待,稍微有一点点刺着他的自尊心,马上就以十倍的力量来还击。这种人不能入道。即使与你没有关系,作为一个真修行人还要往自己身上拉,你应该感恩才对。你非要来解释我不是怎么样,作为老师一听,这样的人没有出息。真的假的并不重要,有时候就故意搞假的来试探试探你。在师父眼里,好人坏人并不重要,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就是这个道理。

    谁没有毛病?谁没有缺点?哪个心里没有一点阴暗的角落呢?有问题不怕,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哪有我?哪有你?哪有是非好坏?有时候看上去是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是有三世因果的。你在我面前显个英雄好汉有什么用啊?你要自己能够了生脱死才有用。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我们也从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来看。地球人的同分妄见现出山河大地、风云雨雾,冬寒夏炎;别业妄见呢,胆结石、肝结石……月光童子是不是修水观可以把自己变成水呐?所以十法界万法无非是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这都是讲具体的个别性的,下面还有好玩的。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俱发明」的时候,狂风暴雨,椎缃患樱馐遣皇峭滞。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这个例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我们两个人随便分手的时候,这也涉及到两种妄见。首先同分妄见来讲,大家都认为太阳在水里的影子跟人方向保持一致;别业妄见,一个人往东就感觉影子跟着往东,一个人往西就感觉影子跟着往西。这是不是讲我们的真心随缘显现呐?

    先无准的:这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不同。太阳并没有说一定要在水里向东或者向西分开,没有这个规定。「先无准的」,而是随各人所造之业而定。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对于这个情况,大家都不会有疑问,都知道这是影子,这是我们的同分妄见,你这样问的话——怎么一个太阳能同时跟着两个人走呢——真是节外生枝。

    各日既双,云何现一:这是昧于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否则他就不会问出这种可笑的话来。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离开对一心三藏的观照,我们对世间一切的万法都是颠倒妄想,除了颠倒就是妄想,除了妄想就是颠倒。「无可凭据」,是指没有办法用第二义谛这种逻辑推理来搞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唯一可以凭据的就是一心三藏,万法都是由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万法就是一个自己,这个凭据在大乘法叫一实相印。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这就明显体现出菩萨与凡夫所根本对立的两种心态。

    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这个「汝」就是指没有明心见性的凡夫;「色空」,他把色和空用凡夫的心态来对待而相互障碍。凡夫迷于藏性,在佛法里叫背觉合尘,他不懂得即空即有。自性本来无碍,是自己著相昧理,无碍而成为有碍。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这里在进一步地说明,由于诸佛如来圆融圆满圆通藏性之理,所以在整个十法界中自在地变现。风动、空澄也好,日明、云暗也好,都是比喻,都无所障碍,都是它。大至佛刹,小至微尘,有情无情万法,无非诸佛法身真常。再次提醒,不能用我们地球人的耳闻、目睹、所感受的——这是泥巴、这是电灯、那是水泥柱——来妄自执著,这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在诸佛菩萨眼里,一切都是自己。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众生迷闷:还是执相昧理,闷在相上,迷在性上。背觉合尘:「背觉」就是昧性,「合尘」就是执相向外攀缘。所谓「背觉」,真正背了没有啊?他那个合尘当下是不是觉啊?似背而非背,非背而背。他得不到觉的妙用叫背,他的觉跟佛菩萨相比,有没有少一丝一毫啊?诸佛菩萨跟众生就是共这一个觉。他虽然背了,有没有离开这个觉啊?没有,他是不是在觉中啊?这个尘当下是不是还是他呀?是不是还是一个东西?

    故发尘劳:「故」是讲因缘果报,「发」是显现。「尘」是指身苦,六道轮回之苦,「劳」是指心累,迷惑颠倒。贪心、嗔恨心、发财的心、享受的心都叫劳。官大钱多,既要想办法怎样去快乐享受,又要想办法来增加财产,还要想办法防止别人来算计,活得累不累啊?唯有修行人看破放下,心里坦荡,随时随地可以迎接那个庄严时刻的到来,你多自在。圆顿大法怎么讲,烦恼就是菩提,苦就是法身,造业就是解脱,它是一个东西,随着我们这个心的迷与悟在随缘变现。
    有世间相:世间相就是十法界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我以妙明:就是我以明明白白的现在这个肉团身,我以明明白白的山河大地在相就见性。不灭不生:是对生说不生,对灭说不灭。

    合如来藏:因为世间这个妙明相是不是生住异灭啊?对生住异灭说非生住异灭,在相即性,这叫「合如来藏」。当下这个不空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也就是不二法门。为什么能合起来啊?因为有个空不空如来藏,是智慧妙用,是报身功德。明心见性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证到事无碍法界。怎么事无碍法界呀?有形有相当下就是无形无相,当下就是性,它没有感觉到我现在有什么障碍。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这里因为在用次第三藏接引,所以这里的「如来藏」就说为空如来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心「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不空如来藏。「圆照」,就是圆融圆满圆通,在性即是相,这是证到极果如来的功德。他在大光明藏中,无形无相中,当下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那我现在是不是他呀?你们是不是他呀?这个茶杯是不是他呀?这叫理无碍法界。理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与整个有形有相的十法界万法没有一丝一毫的障碍,十法界万法当下就是它,就是它的本体。那么释迦牟尼在大光明藏中,多宝如来、日月灯明如来、大通智胜佛如来、当下是不是释迦如来呀?无量的老古佛都是一个佛,无量的老古佛当下就是我,我当下就是无量的老古佛,没有哪一法当下不是无量的老古佛。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个释迦如来是不是无量的多宝如来呀?那一万一千一百尊如来是不是无量的如来?是不是无量的虚空藏菩萨、韦陀菩萨呀?是不是无量的玉皇大帝、七仙女啊?是不是无量的张居士、李和尚啊?是不是无量的桌椅板凳?是不是无量的乌龟王八呀?这是「一为无量」。反过来讲,这无量的东西是不是一个释迦牟尼?是不是一个多宝如来呀?是不是就是一堆牛狗屎?这就是真理呀。

    有些人听得害怕,你认为那是牛屎狗粪,佛眼里一切众生皆是佛。你怎么不敢当佛啊?这个世界上有墙壁吗?连鬼都能穿墙越壁。我们这个肉团是肉团吗?它是一股风、一团火、一滩水。我们执著是什么东西,那是同分妄见在随缘变现,是好玩,玩游戏。仅仅我们是玩傻了,玩呆了,不知道回家了,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佛出来告诉这条路——你就是我,你就是如来藏,就是迷人遇到悟人当下成为悟人,就这个道理。

    所以「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把上面的一段经文概括起来,就叫理事无碍法界。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是把两个法界合在一起。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中现大」是不是芥子包虚空?「大中现小」,就是虚空包芥子。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心变出来的,可是凡夫自认为我们的心在肚子里,就拳头大那么点东西。他不懂得是这个肉团装在心里,这个房子装在我心里,虚空装在我心里。小中不仅含大,而且含多。这个脑袋是不是百味瓶啊?什么都有。寺院的那座宝塔你现在能不能想起来?是不是在你脑子里?心法不可思议啊!「大中现小」,这是讲无分别不妨分别,这不叫妄想分别,叫智慧分别,以此方便门来示真实义。把不思议的佛法变成语言文字,已经把它变小了,就是「大中现小」。现小的时候,我们却能明白它的整个全性之义。分别不妨无分别,无分别不妨分别。

    那么这段经文,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事事无碍法界?注意啊,四种法界真是四种吗?理无碍法界当下是不是事无碍法界啊?要懂得次第圆融。
    053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能不能把你家里的电视机、沙发想起来啊?在见道位就可以作这种观照。你现在心能不能跑到十年以前去?能,但身能不能跑过去啊?不能啊,现在和十年前是不是二啊?可是现在跟十年前当下是不是都是你?是的,这就叫不二法门。真心本来面目这种妙,妙不可言。用世间凡夫的心态没有办法来理解,只有智慧才能观照。以此推论到十方法界,是不是都是我们?我们现在一念心可以跑到美国,可以跑到太阳,是不是「不动道场周遍法界」?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照。比如说张居士从南京跑到扬州来听经,南京有没有少一个张居士?这里有没有多一个张居士?因为南京也是张居士,扬州也是张居士,太阳、月亮是不是张居士啊?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我们在众生位分南京、上海、北京,有彼此,这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其实十法界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

    再作第三种观照,不动道场就是空如来藏,十方界就是不空如来藏,中间的那个「遍」字理解为空不空如来藏、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我们每一个人当下是不是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啊?从全体上来讲是这样,从个体上来讲也是这样。一粒微尘、一根草丝缕结,尽足为一真法界。所以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任何一个小微尘当下就是十方法界,并不是说许多东西综合起来才是个十方法界,十方法界中每一个法当下都是十方法界。

    六祖惠能讲,有这么个怪物,没头没尾没面没背,他是谁啊?就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方便说为真心。那么有头有尾有面有背是谁啊?还是真心。没头没尾没面没背的那个东西跟那个有头有尾有面有背的东西是什么关系?就是一个东西。无量就是一,一就是无量。这一部分就是那一部分,那两个部分就是那八个部分,就这么古怪。我们好好把它转,谁转得刻骨铭心,谁得大自在。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身」指法身,法身无相,为一切相所依。这都是方便说,没有方便说我们不可能悟到究竟说,而究竟说没有什么法身、报身、化身。法、报、化当下就是一个念。「含」就是报身,是智慧妙用;「十方」就是化身。「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有方所有空间必有时间,必有万法万相。这段经文是妙语连珠,口头禅都会讲,但是我们贵在要变成自性流露,要懂。
    《楞严经》从头讲到尾就是在讲一心三藏,就是讲我们的心。所以读懂了《楞严经》,三藏十二部经即使是方便法,方便法是不是我啊?行善的善是不是我?被断的恶是不是也是我?行善的行、断恶的断,是不是还是我?明白了《楞严经》一心三藏,十二部经乃至外道邪法乃至种种资生产业,乃至种种学科,没有哪一样不是我,都是一个念在变化。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毛端」,是人身上的毛端,是表正报,表有情;「宝王刹」,是表佛宝法王之国土,表依报国土,表无情。正报之最小能现依报之最大,这就继续讲事事无碍法界。「宝王刹」比喻为无穷无尽的十方虚空,我们一毛孔就能包含它,而且就能当下现出它的全体之相来,是不是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啊?表这个法。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表无情之最小。转大法轮教化众生,一般是针对有情而言。无情里能包容着有情。所以这两句经文,继续强调法界真心本来面目不可思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如果按照通教的「灭尘合觉」,叫做无余依涅槃。它离开了肉团身,离开了一切有形有相的法,进入那种空如来藏大光明。用圆顿大教来讲,可说为无住大涅槃。无住大涅槃包括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当下是一个本体。所以我们现在在这里,已经灭尘合觉的那些古佛如来知道不知道我们呐?都知道。我们动一动就是他们自己在动,虽然他们知道我们,如果我们不发心的话,他能不能度我们啊?不能。

    就像我们在梦中一样,变现出来那么多人,他们在梦中能不能听我们的话呀?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可是梦中那么多人是不是我们自己啊?我们做梦的自己度不了梦境中的自己。所以诸佛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是在做梦中佛事啊?你自己不发心,佛度不了你。虽然我们就是他,但是必须自己发心才能得度。那么一旦我们成佛了,跟他是不是圆融为一个本体啦?这个时候你才体会到,哎呀!原来我就是多宝如来,原来我就是观世音啊,原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日月灯明佛都是一个东西啊;原来那个牛魔王也是我啊,原来那个泥巴块也是我啊!可要度他们,只有出来讲经说法啊!所以这个法就是不可思议,唯有智慧能够观照。

    没有明心见性的人绝对不能相信自己,你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你怎么能知道别人呢?可是我们在迷惑颠倒中总是自以为是。所以这个「灭尘合觉」,看我们灭了多少,合了多少。同时还要明白,这个尘能不能灭啊?把这个一灭掉就什么都没有了,释迦牟尼、阿弥陀佛统统完蛋。这就是《楞严经》讲的,一假一切假,一灭一切灭。

    比如说这个手掌比喻为尘,我灭尘合觉变成拳头了,手掌灭了没有?没有。它当下就是拳头,拳头生了没有啊?它当下不还是个手掌?所以既然不能灭尘,能不能合觉啊?你跟谁合啊?尘当下就是觉,觉当下就是尘。所以灭而非灭,合而非合。无合不妨说合,要不然这个嘴巴怎么开口啊?讲到底,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念,我们咬住这一点,经文就好理解。

    即使佛在讲经的时候,许多语言也都是不圆满的,但是他没有办法,出世间的真理没有办法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圆满。所以「灭尘合觉」错不错啊?本身就是错的。虽然是错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却能悟到真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

    我们虽然本来是佛,不从修得,但是不修能不能起妙用啊?就跟那个矿里的金一样,它本来是金啊,你炼也好,不炼也好,它都是金,但你不炼的话,能不能把它显发出来?不能。因为佛灭尘合觉,也是依照一心三藏的道理,用法来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化掉。灭与合是不是讲修证啊?因为修证了,「故发真如」。「故发真如」就是把自性本心的妙用成就了。你不修行真如也在,但它发不了妙用,所以真如并不是因为我们修出来的,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就是真如,否则就不能叫真如。

    「妙觉明性」,是我们自性智慧德能妙用现前,可以理解为三身功德。一个「妙」贯穿三个字,妙觉、妙明、妙性。「觉」,就是空如来藏,方便说为法身;「明」,就是不空如来藏,方便说为化身;「性」,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方便说为报身,是智慧功德妙用。所以这个「妙觉明性」是不是「阿弥陀佛」?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这段经文比较长,先作个提示。在「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之前这一段,佛带有笼统性用不同的语言来开示一心三藏,这是从总体上概括;那从「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这一段往下呢,佛从具体的、个别的角度来开示一心三藏。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佛在这里是用别教的分别法来开示空如来藏,也就是阿弥陀佛的阿、如是我闻的如、真、性、理。「本妙圆心」的「本」就是根本。有些同修问我们的真心从哪里来啊?是本有的。本来就是这样,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来就有,不是从它有;一向就有,不是后来才有;在时间上来讲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中间。「妙」就妙在一个「本」,法尔如是。世间人总认为一个事情定有方所和有来龙去脉;但真心本来面目就是没有方所,没有来龙去脉,就这么妙。这个「圆」,圆融圆满圆通一切万法。这叫「本妙圆心」。
    我问大家,我们有时候愣头愣脑地在那里发呆,就好像失去了常态一样,人家喊了三次还不知道,等反应过来,问我们刚才想什么,是不是什么也没想啊?那叫「本妙圆心」。虽然什么也没有想,你家里的多少人、多少朋友、有多少东西,在不在心里啊?在心里。只要需要就想出来,这是打比方。怎么圆法呢?下面有讲。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这是讲七大。这里「心」包括第七识和六种意识心。严格地来讲,第七识、第八识都在这里,第七识、第八识共为意根,识就是六识。「非心」,这个七大刚刚讲过。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七大真空,性空真七大,能不能这样讲啊?七大之性就是我们的「本妙圆心」。在本妙圆心里,它有没有一天到晚装那个七大之相啊?这里「非」,就是没有这个七大之相。注意,佛这个办法是把在形相上执著的人引导到空性来。讲有也好,讲非也好,这个七大之性当下是不是七大之相?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现相。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少了四个「非」字,就是「非眼、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这是非六根。注意,在这里这个六根是把它作为肉团,意根没有肉团,但方便说是心脏、是肉团,是不是?或者把那个寤寐之相、心脏开合之相方便说为意根。因为前面一个非心,已经把六根的一种见性说了。如果前面没有非心的话,要注意,这六根既包括六个肉团,还包括它们的见性。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实际上就是「非色、非声、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译者的本意无非是每句话要凑成四个字。六根攀缘六尘,就产生下面的。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也就是非眼识界、非耳识界、非鼻识界、非舌识界、非身识界、非意识界。在前面十八界会相归性的时候,我们已经解释过,在这里我省略。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这段比较拗口。「非明、无明、明无明尽」,也就是「非明、非无明、非无明尽」。
    「非明」呢,这是讲修行人通过十二因缘来证辟支佛果位。十二因缘呢,把这个人的三世因果轮转分成十二个细节来开示。这十二个方面包含了今世、中阴身、来世、还有来来世。它是讲三世,其中还包括一个中阴身。如果把中阴身作为一世的话,就四世。这个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这十二个因缘。这个十二因缘解释了我们这个人今生怎么样造业,造的业然后进入阿赖耶识作为种子业,当我们这期生命结束以后,在中阴身期间呢,所有的这个种子业中八识田中强者牵。
    比如做狗的这个业力种子最强就投狗胎,这个时候投胎就进入名色,名色一开始像一滴牛奶那个样子,然后在娘胎里经过十个月,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六根、有点感受,一直到出世就开始爱啊、取啊、造业啊,到出世是不是变成第二世啦?第二世又造业呢,就取了,有了,然后接着第三世……缘觉修行人从这十二个因缘中任何一个环节起修,他都能成就。那么在这里把这个法门也否定掉,真心本来面目中没有这些什么缘啊、取啊、名色……没有这些相,它是性具功德。
    「非无明」,也没有这种无明相。无明变成一个念出来,是不是就有形有相啊?可是讲到真心本来面目,它连一个念都没有的。它是无念而知,不需要起心动念它就知道。所以把这个无明,把这个十二因缘破掉了,把与无明相对的智慧也破掉了。
    还有「非无明尽」,就是没有十二因缘的因地法,也没有十二因缘的果地法。「无明尽」就是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了,是果地法。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如果这样来解释的话,「乃至」就是把十二因缘每个因缘前面加一个非,这是一个一个把它否定掉。老死尽了实际上就是无明尽了。非苦、非集、非灭、非道:这是讲声闻法。这是修阿罗汉果位的人。小乘人修行法按照「苦、集、灭、道」四圣谛为指导。
    所谓「苦」,就是讲六道凡夫之苦。苦有无量,可概括为三苦或者八苦。三苦有「苦苦、坏苦、行苦」。所谓「苦苦」,好理解,三恶道的众生苦上加苦,人道里的众生也有种种的苦,叫苦苦。没有吃没有穿就很苦,没吃没穿生了病是不是苦上加苦?生病没钱看,是不是苦上加苦再加苦啊?所谓「坏苦」,就是你快乐的当下就是苦。能吃到山珍海味,这是不是快乐啊?可是当下你可能各种各样的毛病在身体里已经郁结。遇到什么事情心里高兴得狂喜不禁,这是不是快乐啊?你不知道当下心脏病、高血压已经在悄悄地走来,大喜伤心。所谓「行苦」,是指来世苦果由今生业因。
    所谓「集」,就是造成苦的原因。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就是我们严重的我执,就是我们损人利己,就是我们杀、盗、淫、妄造种种的恶业。
    讲是苦、集、灭、道,实际上应该叫苦、集、道、灭。按照次序来讲,找到了原因,是不是找到下手的地方了?我不做就行了嘛。针对小乘人的修行,佛专门讲了三十七个道品。三十七道品在《阿弥陀经》里就讲了二十五个,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证道分,这里不能作详细解释。果真如此修行,我们就证到阿罗汉道。
    这里是把四圣谛也否定掉了,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里没有四圣谛,它都是作为性具功德本来存在。需要教化众生的时候,一念它就能变出来。
    非智、非得:这是从笼统上来讲,修行人一是要证菩提果,也叫智德,一个是证涅槃果,也叫断德。这四个字是承上启下。承上,小乘人、六道轮回的众生;启下,从阿罗汉、辟支佛到菩萨果位到如来果位。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这是分述菩萨修行的法门,也叫六度。
    「檀那」就是布施。有这么几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又分为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就是以金钱物质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内财布施是用我们的能力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比如到寺庙里来打扫卫生等等叫内财布施。
    「檀那」,带有超越之义,也就是布施超越贫穷苦海。超越之义就是有舍必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超越你原来的贫困,超越你原来的富贵,更加殊胜。布施对治贪心,要养成一种习惯。说到底,你布施给谁啊?布施你自己啊。有些菩萨向我请教怎样搞经营,我告诉他叫许愿经营。你跪在佛面前发愿,所得利润百分之多少供养三宝。你有没有任何风险啊?没有!
    所谓法布施,我们今天在这里听经闻法是不是法布施啊?诸供养中,法布施为最。法布施既能开智慧,又能得财富。讲经、听经、印经书、组织法会,都是法布施。所谓无畏布施,就是不杀生。吃斋茹素就是最大的放生。
    「尸罗」,是讲持戒,最圆满的持戒叫做「三聚净戒」,也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
    054
    「毗梨耶」,是精进。《妙法莲华经》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功德的无量倍。所以我们选择了《法华经》《楞严经》,这是最大的精进。劝一个人到道场听《法华经》,他来世的果报是大梵天王。佛还讲,劝一个人修行胜过自己精进。受持一句《妙法莲华经》,胜过金银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你这个功德大不大?再一个精进,佛在《无量寿经》讲,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凡是成就的菩萨,你想赶快成佛,必须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
    「羼提」,是修忍辱。
    「禅那」,就是修禅定。禅定有无量,有四禅八定可以升天的,有外道禅定最后变鬼变神的。现在大部分人修那种气功是介于外道禅和世间禅之间。有些是生天道,有些是堕鬼道、神道、魔道。还有出世间禅,是阿罗汉、辟支佛等小乘人修行的禅定。再有出世间大乘禅定,特指禅宗,最终证得虚空粉碎,明心见性。最高的禅定是什么?出世间上上禅,这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你一念当下就是十方三世无量万法。随拈一法,当下就是一真法界。
    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求,不需要你去证,太简单了。只是通过听闻《法华经》《楞严经》法理法义,你当下成就。越是真理越简单。《法华经》《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这个法,可这个法古今中外有几个人信啊?再三提醒各位啊,我们要无比地珍惜这个法缘。今生就要成就,这次法会就要成就,我这一堂课就要成就。
    「般剌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跟禅定一样,也有无量的等级。佛法的八大次第,讲的就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总讲,波罗蜜是修行的法门,翻译成汉语叫到彼岸。你可以到阿罗汉的彼岸、到辟支佛的彼岸、到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的彼岸,一直到圆教菩萨。所以这里前面都有一个「非」,那是提前把这个具体的法门解释一下,因为后面还有「即」。那么在解即的时候,我们就一带而过。在我们原本清净心中,这些法门都是无形无相的;在十法界万法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是怎样一种心态?就是那么样清净,一丝不挂。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前面是没有泥巴瓦块,没有凡夫的有情,也没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的有情,这里连佛都没有。讲到这里,是典型的禅宗的境界。连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无明相。《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怛闼阿竭」就是如来,「阿罗诃」是应供,「三耶三菩」是正遍知。这三个佛号就代表如来十号。所以这三个佛号呢,是否定能证之佛、能修之佛。下面「非大涅槃、非常、非乐」是否定所证之法。他只有证到了大涅槃,证到了「常、乐、我、净」才能叫佛。「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以一切皆非——非到什么程度?其它不讲,连诸佛如来三十二相,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统统都没有,都要作为无明相把它否定掉——这个如来藏是「元明心妙」。「元」是表寂,「明」是表照。在这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里,十法界万法明明朗朗的在心里,这是寂而常照。拳头大法,要好好观照,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比方。拳头可以变现手掌、锤子、剪子等无量相,那么,拳头就是「元」,就是一切「非」——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无明、非无明尽、非老死;非十方如来、非大涅槃……但我们眼睛看这个拳头,心能不能看到这个锤子、剪子、扫把?心能看到,所以叫「明」。真空不空,真空里面有万法性具功德,叫「元明」。「心妙」,妙就妙在无形无相当下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性具功德。
    上面是讲「一非一切非」,下面是讲「一即一切即」。怎么一切即啊?当你懂得了一切俱非的时候,当下一切俱即。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这些概念前段已讲,不再重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这就是不空如来藏。这么多法是表不漏一法,至尊至贵的佛竟跟牛屎狗粪还是一个东西,想想这个法,好玩不好玩呐?再想一想,我们认为的牛屎狗粪,鬼看它是什么?美味佳肴。一切的万法都是由各个不同法界众生的同分妄见所造成。所以这里「以是俱即」,就是一切即一,一即是一切。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把一句口头禅记好:大光明中谁非谁?以此提醒我们看破放下。佛一开始如果不用三藏十二部经来引导,这个法敢不敢讲啊?《法华经》是不是这么讲的?祖师讲,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即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它的特点就是「妙明心元」。「妙明」,这里是妙有。一切法并不是因缘而生,而是因缘而现。一切法也包括因缘,因缘包括一切法。「明」是表一切法。怎么妙啊?它当下就是真的,当下就是我们心那一个念。「妙明心元」,这叫即有即空,也叫照而常寂。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两句话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注意,它是对即说离,对非说离。「离即」当下就是空,「离非」当下即是有,是不是讲空不空如来藏啊?所以这个「离」字呢,是双遮双照。它离开了空,离开了有,是不是双遮?离即的时候照到空,离非的时候就照到有,是不是双照啊?所以「离即」当下就是双遮双照。双遮空有二边,双照空有二边。遮空照有,遮有照空。「是即非即」,就是「是即是非即」。上面「离即离非」,是从体上来说明这个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是即非即」,是从用上来说明这个问题。道理是一样的。
    再以这个手掌为例。这个拳头变现为手掌,「是即非即」讲是手掌也不是手掌,为什么?你看到它当下就是拳头。这是表一心三藏的妙用,当下这是一个全体,当下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同样的对拳头来讲,也是一样。这是妙用。
    「一切俱非」就是讲如,「一切俱即」就是讲是。这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就是讲我,也就是讲如是我闻。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三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无色界。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以所知心」,这就是意识心。六识为身根和外尘之境界所转,向外攀缘。所以佛讲了,你怎么以这样的心来测度如来无上菩提啊?以这种心怎么能看到一心三藏的法理法义啊?特别是在末法时代,我们甚至还用种种的下劣心、门户之见,来看待弘扬大法的修行人。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真传一个字。把一滴雨、一根草丝、一粒黑泥巴搞明白,三藏十二部经你通达无碍。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佛知佛见这是出世间的真理,不可以用世间的语言来开示,不可以用世间人的心态来观照。所以诸佛容易吗?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来引导,结果有人执著在上面,赖在路上,赖在桥上不愿意动。所以最后把它否定掉,可是不讲又不行。即使讲了如来藏大法,是不是还是用世间语言呐?但这种语言已经非常非常强辞夺理,所以我们要凭智慧才能观照。真正明白了《法华经》《楞严经》,不管讲《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地藏经》,乃至讲《圣经》《道德经》,乃至讲天文、地理、语文、数学,统统能讲出《妙法莲华经》。把《弟子规》的「弟子规」三个字也能讲出《楞严经》,你信不信?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妙音」是表藏性,我们任何人都共一个如来藏性。「妙指」是表增上缘,你遇不到增上缘,就不能把如来藏性起妙用。「终不能发」,要找善知识啊,要求正法呀,善知识、正法就是妙指。否则怎么成就?
    055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富楼那等法会大众与一切众生,也是这个道理。你们都是如来藏性,但是遇不到一心三藏这个正法、这个妙指,就不能显发你们的真实智慧。宝觉真心各各圆满:所有人都共一个宝觉真心。你用也是白用,不用也是白不用。在佛不增一丝一毫,在凡不减一丝一毫。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以弹琴比喻动心起念。海印三昧是佛一个比喻。大海澄清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倒映万法万相?在很浑的水里能不能现出月亮啊?显不出来。因为佛已经明心见性,破除了烦恼习气,所以佛的心里是清水。凡夫一动心,一起念,就有尘劳烦恼。为什么?他把自己与一切的万法对立起来了。
    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看一些东西是不是感到很光明、很可爱啊?生烦恼的时候看一切都不顺眼,病人气多。老师同样在这里说法,对一个一心追求真理、一心要了生脱死的人呢,他恨不得老师把他罚在这里,打他、骂他。对那些我执很重、名利心很重、逆反心理很强的人,他一听以后——哎呀,师父是不是又在指桑骂槐?又在说我了?他是不是「尘劳先起」啊?
    修行人贵在用心。我们为了了生脱死,弘扬正法,连自己生命都不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总有个干干碍碍。这正是成就自己的大好时候。每一个人都修好自己的心,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现在常住听经,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用不好,首先都要想想别人。好好检点自己尘劳起了没有?你想不想成就?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由不勤求」就是不去追求真理。「无上觉道」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的道理。「爱念小乘」,什么小乘啊?我会念佛、我会拜佛、我会拜忏、我会持戒……这都是有形有相的小法。「得少为足」,你只能得一点人天福报啊,就是升到二十八层天,就是做阿罗汉,都是个「少」。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对了,他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他和佛是一个心。这里的「宝觉圆明」是特指一心三藏,是三个如来藏圆为一个心。「真妙净心」仍然是指一心三藏。说法不同,怎么样讲都是个一心三藏。「真」,就真在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都是一个;「妙」,就妙在这个一当下就是无量,无量当下就是一。明明的十法界万法就是当下一个念。「净」在哪里呢?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二圆满」就是不二法门。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遭」是遇到,贬义词,一般是遇到灾难。无始妄想就是讲无明,这一切的迷惑颠倒对我们来讲就是最大的灾难。「久在轮回」,轮回也是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仅仅是我们感到这种轮回不自在而已,所以我们想回到大光明藏。只是我们要把住机遇,抓住当下。「今得圣乘」,我现在蒙佛开示了三个如来藏的道理。「犹未究竟」,我还不是彻底明白,所以下面还要向佛请法。
    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诸妄」,有妄惑、妄业、妄报。妄惑就是种种的邪知邪见。妄业包括意业、口业、身业。妄报也叫三障,我们不是常讲「愿消三障诸烦恼」吗?三障就是惑障、业障、报障,是求解脱的三大障碍。「圆灭」,第一是全部灭,第二是灭而未灭。佛灭一切妄而证涅槃,对不对?那妄到底能不能灭?不能灭。那么我们身上的这些惑障是不是佛的惑障啊?都是他的。但他在解脱位不受牵连。那么佛的解脱是不是我们的解脱啊?(是)。因为我们烦恼习气还没有破除,所以得不到受用。「独妙真常」,方便说为释迦佛,你独自得到了真理的解脱。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妄没有因,妄哪有因呢?根本无明之因,并没有一个无明跟它生无明,妄和真是一个东西。他还在查「何因有妄」?在妄找因,是不是在心外求法呀?你这个妄当下就是真,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蔽妙明」,他把妙明和妄分成是两个问题,其实这两个东西是不二法门。「轮纭咕褪锹只亍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也就是说富楼那的见道还不够真实,有点似是而非。只知道有曰笥忻蠲鳎床恢烂曰蟆⒚蠲鞯毕率悄阕约阂桓瞿睢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这是讲笑话。室罗筏城里有一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早晨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那个人长得很庄严,他看镜子里的人有脑袋,所以他自己以为脑袋没有了,发狂到处乱跑。这个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发狂乱跑啊?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他自己迷惑颠倒了,其它没有任何原因,是自己在吓唬自己。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妙觉」,就是讲真心本觉之妙。妙在哪里呢?以寂净之体,当下就本具一切有形有相之万法。十法界一切有形有相之万法,当下就是无形无相之寂净本体。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它可以现空现有。妄是什么?当下就是真。真心随妄缘现妄,随真缘现真。所以演若达多照镜子,那个镜子是不是妄缘呐?他把里面那个东西当真了,把自己这个真实的东西反而当假了。所以佛在这里讲「妙觉明圆」,是接着前面三个如来藏来重复肯定。「明」,就是明明白白,妙就妙在三个如来藏是一个东西,无量万法是一个念,把一切的真妄统统包含在内。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既然知道妄,你还查什么其它因啊?在《楞严经》许多地方显示出这个意思。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一心三藏,哪有许多废话讲啊?你还找什么因啊?前面在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二十五个法的时候,任何一个法有没有找出一个所因啊?没有啊。找到一个所因,它就已经是心外之法。所以前面把二十五个东西我们统统归纳为「性二十五真空,性空真二十五」,是不是这个道理?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自诸妄想」,这是由于一切的妄想。「展转相因」,是万法万相。这几个因缘和合显现为那一个法,那几个因缘和合显现为另外一个法。都是由于我们的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在反复地妄想执著,而有万法万相。「从迷积迷」,也就是从妄想积妄想,始终没完没了地在分别执著。「以历尘劫」,「尘劫」就是无量的时间和空间。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时间空间必有万法。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佛有再大的智慧、再大的神通、再大的法力,他也不能代替众生解脱,他只能把真相真理告诉众生,佛只「发明」,解脱要靠大众。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识迷无因」,就是明白了这个无明没有因。既然无明没有因,妄想有没有所依啊?没有。无明没有根,无明也没有生,需要你去灭吗?你知道了无明,你当下即已解脱。所以这里讲妄本空,何待灭?这是不是讲不历修证呢?真本有,何待证?它本来就是真,要你去证干什么?这就是一步登天的圆顿大法,也就是解释在法华法会和楞严法会上,为什么修行人没有离开讲经堂而当下成就。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证到菩提的人,佛这里打了个比喻,就像清醒的人说梦中的事情。你即使心里再怎么样精明,有什么办法能把梦中的事情拿出来给人家看?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梦中的东西为什么拿不出来啊?它本来是虚妄的,它没有根本。梦中生了个儿子,你能不能抱出来给人家看啊?抱不出来。他本来就是梦中变出来的。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哪有演若达多自己身外的什么原因叫他发狂乱跑啊?也并不是镜子里的那个人叫他狂走,是通过他看到镜子的那个因缘而引发了自己的这个狂心,这个狂心是不是也是他自己?这个时候就现狂,并没有其它的因缘。那个狂走就是他自己,也是他的本性。因缘现前了,这个法就现前。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忽然狂歇」,就是病好了。头是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这是讲迷人和悟人都是他一个人,脑袋一直在自己肩膀上。正在狂的时候,头有没有丢掉啊?没有丢。没有狂了,头有没有生出来啊?(没有)。这就是无生法忍,不要去心外求法。这段经文也可以解释为,悟外无迷,迷外无悟;悟不生悟,迷不生迷。没有谁生谁,悟和迷当下是一个东西。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妄性如是:作两种观照——妄性就是这回事,它本身是虚,因为它查无来龙去脉;同时又是妄,怎么妄呢?宛然现前的这个妄是不是真啊?哪有其他人啊?也可以说为「妄性如是」是不是如是我闻啊?
    因何为在:除了真心本来面目,除了这个如是,除了这个阿弥陀,心外能不能找到个什么因啊?找不到因,一定要明白,因只有一个,就是法尔如是,原来如此。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又是在讲「花开莲现」。不随分别:不随分别什么呢?就是已经转识成智,再不会用意识心去分别,而是用佛知佛见明白这些事情。三种相续:总体上包含了我们所有的妄想。三缘断故: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不会再去搞杀盗淫呢?那么这三种缘断了,按照因果关系来讲,它会不会再有果呢?所以圆顿大法贵在开悟,贵在抓住当下。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进一步解释明心见性之时,迷惑颠倒当下停止。「歇即菩提」是不是讲知妄即真啊?是不是花开莲现?一切的果都是由我们这个心来体现。菩提心当下是不是就是菩提果?烦恼心当下是不是尘劳之果啊?所以圆顿大法即因即果。根据圆瑛大师的开示,圆教从十信位的菩萨到等觉后心,都可以从听经闻法、从见道而得。按照圆顿大法,听经闻法当下证到最低果位是十信位满,是初住位的菩萨果位,也就是分真即佛。但你要究竟成佛,一般而言,在等觉位还要靠诸佛来帮助破除生相无明。几乎除了龙女,可能就没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能当下成圆满佛。印光大师也讲,「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就看你怎么样用心,这个法我们要引起重视啊!!!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胜净明心:「胜」就是无边的殊胜;「净」就是清一色,十方法界都是一人一念。「明」就是表十法界万法明明白白现前,这就是一念真心,就是本来面目。本周法界:从来如此,就是周遍法界的。不从人得: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本来共有的。石破天惊!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这一句话又是石破天惊!「何」是哪里,「藉」是靠,「劬劳」是辛苦。哪里靠你认真修?哪里靠你刻苦修?因为你本来就是周遍法界,是因为你的烦恼习气把你障碍住了。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那些迷惑颠倒是不是都没有了?但是有道无道,自己知道。
    后面这个比喻一目了然,实际上这个宝珠就是他自己。这个穷人在外面乞讨,过得这么艰苦,忽然有人告诉他,「你自己就有如意宝珠啊!」他一下明白了,当下成为富翁,他本来就是富翁。我们本来就有无量智慧德能,可是,如果不是佛来告诉我们,我们不知道还要在轮回中受苦多久。包括我们修一天到晚念佛,是不是跟讨饭一样呐?我讨你,我念你,我拜你,到时候我死的时候,你看着办啊……我们从明白这个道理开始,还要不要六道轮回啊?那个乞丐虽然是富人,他有没有得到受用呐?那现在牛马猪羊是不是都是佛啊?它有如意宝珠,能不能得到受用?得不到。所以必须明白自己就是佛,当下受用。这个比喻是不是非常好啊?
    这个法理法义并不深,稍微心细一点就能知道,但是由于我们太执著于有形有相,太执著于自己是一个凡夫,所以甚至连明心见性都不敢想象。这就可悲。所以佛作何感叹呐?讲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整个十方法界都是我,这是不是致大饶富啊?谁还有我们这么饶富啊?佛讲,你能够受持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供养无量佛是舍一得万报,是不是得无量的七宝满虚空啊?你就知道「神珠非从外得」,不是佛给你的,佛不过提醒你而已,你就是神珠。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富楼那这段告一段落,阿难又来劲了。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阿难前面已经悟到这个空如来藏之法;那么这里呢,佛又讲到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就涉及到因缘法了。所以阿难马上就回潮了,你既然讲不空如来藏,这里明明白白就是讲因缘法呀,在此之前你跟我阿难要破因缘法。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他这个开悟还没有到位,为什么没有到位呢?他容易把这个因缘法和自然法混淆。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我等年少有学声闻:就是还没有证四果罗汉之人,比如初果、二果、三果。
    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须菩提这些人是已经证到四果罗汉。不仅是我们这些初果、二果、三果罗汉,连四果罗汉都无一例外。「从老梵志」,这是舍利弗、目犍连他们的老师。「闻佛因缘」,就是从老梵志那里转到佛这里来,听了佛的因缘法,否定了老梵志的自然外道。「发心开悟」,是指从小乘因缘法发心开悟。得成无漏:是不漏到六道轮回,不漏到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这些四果罗汉呢,在佛法里叫最后身,他再不会到六道里来示现肉团身。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佛今天又断然否定因缘法。他不明白菩提是本有,它随着因缘而显现,并不是因缘而产生。
    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拘舍梨」,也是当时六种外道之一,他们所讲的自然是妄想自然。怎么妄想自然呢?他们讲八万大劫之后,我们这个人自然就成佛。不修也成佛,修也成佛。他为什么有这种邪知见呢?因为外道最高的定力,可以看到八万大劫时空之内的万法生住异灭。一个大劫少说几十亿,多说百亿千亿年。可是我们一般只知道几十年、几百年……最多几千年之间的事情。外道能够有这么大的心量也不可思议啊!
    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它可以随缘显现为因缘,显现为不因缘,显现为自然,显现为不自然。一切的万法不管大小、多少、长短,当下都是一个念,我们可以随缘变现。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这句话高度概括。比如那个室罗筏城的演若达多,发狂奔走。
    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就是让他发狂的因缘如果灭除掉。则不狂性自然而出:狂与不狂是不是当下就是他啊?他这两种相遇缘显现。遇狂缘现狂相,遇不狂缘现不狂相。
    因缘自然,理穷于是:因缘自然当下是一。「理穷于是」,你看阿难还在争什么自然?还在争什么因缘?所有的说法都是非常勉强。要转到这个弯子上来谈何容易?所以佛在前面讲谛审审谛、谛审审谛,你要好好想,你要仔细想,你要认真想,你要细细细想,可谁都不能用语言把它讲得很清楚。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这五句话是用来破自然法,阿难在执著自然。
    头本自然:头本来就是这样。本自其然:是重复讲,就是除了自然还是自然,头本来就有,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其然」,就是这个样子。
    无然非自:没有这个样子就不能算自然。这三句话是是加重语气。自然自然,你要保持那种正常的状态。你看太阳自然每天按部就班,东升西落,你不能今天从南方升起,北方落下。「自然」,它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既然是这样,他头是自然的话,那到底怎么会抱着个脑袋到处狂奔啊?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这段经文是破因缘法则。如果你讲因缘的话,这个「自然头」是因为什么因缘发狂了?那为什么自然头没有因缘就失掉啊?所以到最后还是恢复到那个自然。
    056
    在上面这个「何不自然」的「自然」后面加一个「头」,这个文句才好解释。在这里是借头来做文章破因缘法。
    所以这段经文呢,仍然是讲一心三藏。如果我们非要执著于这个自然,因为自然是不变的,那我们的真心永远不会随缘变现为众生,也没有这许多麻烦。怎么天人鬼畜都有了?就跟这个头一样,你如果讲头是自然的话,那他怎么好端端的,发狂干什么?如果你把真心本来面目说为是因缘,那么,我们现在这个众生位永远也不能成佛,永远也不能回归自性的妙用。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在事实上来讲啊,这个头本来就没有失去,本来就是好好的,是由于他发的这种狂病。这个狂病呢,注意,要从一心三藏的道理来观照。我们头疼脑热、感冒伤风、泻肚子这些病,是不是本来面目啊?一切万法都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它都是随着一定的因缘变现而已。从生到死,大病小痛,都是这个道理。没有什么其它的原因不原因,其它的原因属于生病的一种缘起,它随着这个因缘而现。所以这个「狂怖妄出」,一个「妄」字,妄本无根,在十法界里找不到妄根、妄因,而病妄宛然现前。
    曾无变易,何藉因缘:头本来就没有丢掉,所以狂病是因为自己造成了妄想。「曾无变易」呢,就是讲这个头啊,你不狂的时候是这样,狂的时候它也还是这样。它哪是靠什么因缘来叫它狂?又是再靠什么因缘来叫它不狂?狂和不狂,与头失和不失没有关系。不管在凡在圣,我们的真心本性有没有因为我们成为凡夫了就失去,又因为我们成为佛菩萨而恢复啊?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何藉因缘」,前面怎么讲的?「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啊!要想成佛哪是靠你怎么修怎么证啊?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即是知妄即真,歇即菩提,把烦恼心、妄想心调整了,当下证得菩提。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如果说我们这个狂性自然就有,「本狂自然」呢,外道讲这个自然是不是永远不变的?比如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是永远不能变化的。如果我们这个「狂」是一种自然的话,那么这本有的狂怖永远不会变化,永远不会变化就是生来就有。既然生来就有,那么「未狂之际」,狂藏在哪里呢?
    这仍然是在讲我们自心本性非自然非因缘。所以通教破有见空,把真心作为一个永恒,这种理论是不圆满的。那真是我,妄是谁啊?你把这个无明、狂相说成是自然的话,那我们众生到现在都是凡夫,永远不能成佛。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这里如果把「不狂」说为自然的话,如果说我们本来是佛这是自然的话,那怎么会现出天人鬼畜、泥巴瓦块这些众生啊?仍然以头为例,头本来就没有狂病,可是没有狂病怎么会狂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如果你明白这个头本来就是在的,你狂它也在,你不狂它也在;狂它没有失去,不狂呢,它也没有生出来。这是比喻知真本有。
    「识知狂走」,你知道是因为有了狂病,心里有了迷惑,才到处狂奔,动荡不安。这是比喻知妄本空。有形有相的万法本来就是虚妄,它当下就是我们那个真心的变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当下就是我们一个念变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一个念,也不是十法界万法。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妄的。真妄空有、大小多少、香臭苦辣,无一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遇缘显现。无量无量的法就是一个念,一个念就是无量的法。所以这个真心是不是不好说啊?如果一定要强词夺理,《楞严经》给了一个说法,叫「真真如性」。这个真真如性就是刚才这一段话,非真非妄,现真现妄。
    所以这里「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实际上就是前面的「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把这个道理说尽了,说圆满了,说到底了,就是这回事。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这十二个字至关重要。你讲我烦恼断掉了,我菩提心生出来了,实际你这还是生灭心。菩提心是谁呀?生灭心又是谁呀?贪嗔痴的生灭心是不是菩提心啊?
    「三缘断故」就是前面的「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所以「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是不是通教破相见真啊?那这里是不是还是不究竟?《楞严经》就是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是生灭心灭了?在这个时候是一切相都破掉了。「而生其心」是不是「菩提心生」啊?所以这里是不是生灭法呀?好好想,为什么是开悟的楞严?为什么「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灭生俱尽」,生灭心也好,菩提心也好,都要把它破掉。所以双非法门必须同时并存,所以非生灭心非菩提心,讲来讲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在妄心和真心上做文章。那非妄心当下不就是真心了吗?非真心当下不就是妄心吗?这就叫「无功用道」。明白这个道理,不劳修证,当下成分真即佛。
    若有自然: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谈谈那所谓自然因缘再说吧。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道理是一样的。阿难不是在执著自然法与因缘法吗?如果按照你阿难来讲,你把因缘心灭掉了,我们来修自然心,自然心生起来了,这自然心是不是还是因缘心呐?「此亦生灭」,他是以有为之心来行无为之法、行自然之法,仍然是有为法。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自然有三个含义。第一,圆顿大法把我们整个宇宙人生真理就说成是个自然。第二,通教、别教把无形无相、如如不动的那个真如说为自然。第三,外道自然,讲什么所谓的自然现象。
    那外道自然往往以极其有限的这段生命,没有办法观照到无量无量长久的那种时间和空间,所以把出现的这种很强盛的业作为自然,这是无知众生的一种妄想。其实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它不是自然。外道的自然就是本有的,不可以改变的。某种意义上,相似于通教那种所谓的真如。通教把因缘所生法说成是虚妄,包括诸佛三十二相都要破除,那才是真正的解脱。圆教的自然是真真如性。它可以随缘变现为自然,随缘变现为因缘。这才叫真正的自然。下面呢,佛又打一个比方。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这个比方很笼统,我们来发挥一下。比如黄沙与石子这两样东西杂合在一起,变成一体了,是不是叫「和合性」啊?用世间法来讲,虽然和合在一起,我们能不能看到黄沙和石子啊?所以这个是非和合,它仍然有非和合相在这里啊,是不是称本然性?本然性是不是它本来面目?所以把和合一体作为因缘之法,把黄沙和石子作为自然之法。这个概念先要对上号,下面我们才能做文章。做什么文章呢?要讲「本然」的话,「本然非然」。本然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然?原来的那个然——黄沙在扬州,石子在南京,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然了,是不是改变了?你不能叫它是自然了。
    和合非合:「和合」一定是变成一体,那么现在看上去和合在一起,但是我们明显地就看得出黄沙和石子之间的痕迹。它和了没有?合了没有?所以这里「和合非合」就是破因缘法,前面的「本然非然」是破自然法。合然俱离:这是总结上面这两句话。
    离合俱非:是非本然非和合,非不本然非不和合。非不本然,你讲「本然非然」的话,它石头、沙子那个形相是不是宛然现前呐?你不能讲它不是本然。非不和合,你讲它不和合的话,它合在一起呀。本然也好,非本然也好,和合也好,不和合也好,这种相都在。它就随着各种因缘和合这个机缘而显现出来,非常非常好玩。你只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成就了,你得大自在。但是我劝大家要把《楞严经》耐心听下去,我们将来都要当大法师,许多人发心还要超过师父,你不学怎么行呢?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这就是一心三藏,就是《法华经》讲「唯此一事实」。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注意,这句话是针对阿难而言。「菩提」就是开智慧,「涅槃」就是了生死。一开智慧,当下就了生死。是就阿难无量劫以来都没有成就而感慨阿难的辛勤修证。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并不是你无量劫以来「辛勤修证」所能成就。与前面佛讲,不懂得菩提心,「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是不是一个意思啊?我们要瞻前顾后,联系起来观照。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又妙了。不光是我释迦牟尼,无量诸佛如来讲的恒河沙数的妙理,尽管你多闻第一,能够过目不忘,入耳成诵,也只不过是增加你的戏论法罢了——你在因缘、自然二法里不能明辨,不能圆融。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这里带有挖苦讽刺。你虽然会讲小乘因缘法,讲无量的三藏十二部经讲得清楚明白,可是你讲到底还是不能圆融。阿难也是辩才无碍,可他是口头禅。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佛在感慨万分呐!你阿难是无量劫的多闻第一,却不得要领,盲修瞎炼,差一点被摩登伽女拉下水。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第一卷讲到,佛敕文殊通过楞严神咒的法力而救护了阿难和摩登伽女。关于持咒,后面讲到第七卷楞严咒的时候,再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这是以佛咒来消除邪咒,使她心里得到清净。「阿那含」就是三果罗汉,翻译成汉语叫不来。怎么不来呢?他这一生结束以后,就永远在天上,在天上成就四果罗汉。二果罗汉还要一返人天,初果罗汉是七返人天。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就在我释迦牟尼佛法中,她属于精进派。不在于一天到晚念佛、拜佛,磕头如捣蒜,而在于她明白道理。「爱河干枯」男女习气能够得到解脱。「令汝解脱」,摩登伽女再也不来缠阿难了,首先解脱这个男女束缚了。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历劫忆持:讲过好几次了,阿难与佛一起在空王佛所发菩提心,可是释迦牟尼已经成佛无量百千万亿亿亿年都说不清,阿难却至今还是个初果罗汉,而且修得还很苦。「忆」,是能够背诵三藏十二部经;「持」,是老老实实依教奉行。
    如来秘密妙严:是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这个「无漏业」特指如来藏。后面文殊菩萨讲,「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只有如来藏才是无漏业,是无漏的佛业,其它任何法都是有漏。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只有读《法华经》《楞严经》,明白如来藏道理,我们当下就变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虽然我们生在红尘,生在苦恼,但是我们已经远离红尘,远离烦恼。我们现在还在世间憎爱二苦啊,有欢喜的,有讨厌的,但这个是你凡夫身的苦恼,而真人已经瞒天过海,到菩提彼岸。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淫女是下九流,像这样无聊的人因为有神咒力的加持——明白如来藏道理是最大的神咒之力,这是不可思议的神咒之力,楞严咒就是《楞严经》的高度概括——而淫火顿歇,爱欲烟消云散。法中今名性比丘尼:摩登伽女过去多生多世都是修行人,今生虽然沦为淫女,却不失本性,而且又出家修行,恢复了本性,所以叫性比丘尼。
    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其实呢,阿难和摩登伽女在过去有五百世是夫妻;那么耶输陀罗和释迦牟尼也是做过更久的生生世世的夫妻。在其它经典有讲到这些事情。所以,这种男女恩爱轮回之苦是刻骨铭心的。就是因为贪著这个情执,否则我们何苦来哉啊?
    057讲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这些法石破天惊啊!「一念熏修」就「得出缠」,是不是「花开莲现」?与前面讲「何藉劬劳,肯綮修证」,都是强调听经闻法开悟的重要性。这个「无漏善」非一心三藏而不可。你一念熏修一心三藏的道理,「或得出缠」就是超越六道轮回,「或蒙授记」就是明心见性的分真即佛。
    在佛法里,一般来讲,起码是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相当于圆教十信位或者初住位,这样的根机才能得到佛的授记,再成佛已经是指日可待。如果不能信解一心三藏的话,那还不能授记,距离成佛还是遥遥无期。别教初地位的菩萨要苦修苦行苦证,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可以一念听闻一心三藏而成就。这又不一样。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这是就阿难的病根批评他。你怎么还在自己欺骗自己呀?「观听」,就是还在出流攀缘,循声流转,不肯放下分别识心来用智慧观照一心三藏。摩登伽女以淫女之身都能当下证得三果,而你阿难作为王子出身,又是佛的侍者,多闻第一,难道就甘心做个罗汉吗?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情」是胎生众生,「想」是卵生众生,「合」就是湿生众生,「离」是化生众生。怎么「更相变易」呢?从无量劫以来我们的那种习气,以及今生今世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缘分,在这个总体因素中选择哪一种成分占优就先受哪一种报。所以命自我立,我们还是做个老老实实的人,来开智慧、开悟,成就一心三藏这个不可思议的道行。
    所有受业:我们在这个轮回之中,根据自己所造的各种业。逐其飞沉:「其」还是业,随着我们的业或飞或沉。「飞」是往上,比如三善道;「沉」是向下,沉入三恶道。同样是畜生,也有飞有沉。同样是人,也有飞有沉。是飞还是沉,是天堂还是地狱,命自我立。就靠我们怎样用好这几十年的生命,就看我们有没有长远的理想,能不能舍下今生今世的毛病习气、名闻利养,乃至连生命都不足惜?能者,来世必得不可思议殊胜之报。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要想今生今世过得非常潇洒自在,又要想得到来世的大解脱,这个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所以从这里就看看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条路,一条是飞,一条是沉。你怎么选择?有智慧的人只要今生今世有口饭吃不饿死,有几件衣服披着不冻死,能够念佛了生死就是最大的福报,其它的统统舍掉。舍给谁啊?舍给三宝,舍给众生。眼前一点名闻利养或者男欢女爱值得了几个钱?我们咬咬牙几十年过去,就得到不可思议的大自在、大快乐,你怎么不干?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这是讲有情众生相续,都是在这个名闻利养中执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1 踩
    心涵太虚,量周沙界,万法皆我一念!一念即是无量万法。如来法藏自在圆融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