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讲记》从地涌出品第十五(第四次修订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9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2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华经讲记·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这品是《法华经》从一个高潮又推向另外一个高潮。所谓〈从地涌出品〉呢,佛在〈见宝塔品〉大会上登坛点将,诸大菩萨、阿罗汉信誓旦旦,于佛灭后,弘扬《妙法莲华经》。在此前提之下,娑婆世界大地开裂,涌出了无量百千万亿大菩萨。我们下面看这段经文。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这里是「他方国土」,为下面的「从地涌出」做铺垫。由于他方佛土的菩萨请命,所以引起本方佛土的菩萨应召前来。八恒河沙,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大数。
    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这里的「听」作为批准,同意或者命令;或者作「让」,「如果让我们这些人」。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佛灭度以后,我们就不走了,你给我们安顿。这是表菩萨的诚恳之义。当于此土而广说之:我们发愿留在娑婆世界,哪里都可以去——不管这个地方是通达还是闭塞,是富贵还是穷乡僻壤,我们都去,没有选择权。这是针对以上阿罗汉和学、无学人发愿只到他国土弘法之下劣心。那么在当时有针对性,现在有没有针对性?有多少人愿意到穷乡僻壤,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弘法?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婉言拒绝,为什么?这里有些文章要做。有些修行人呢,一则出于一些好奇心,二则出于一些误解:菩萨有国土之界限吗?为什么其它国土的菩萨不能在此国土啊?
    根据祖师大德的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虽然菩萨没有国土之分,但是因缘利益不可忽略:一者,佛法不离世间法,本乡本土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二者,最关键的是佛在这里要说一个大法。《法华经》前十四品是通过「开权显实」,开示大乘佛法之因。这后十四品是通过「开近显远」,也叫「开迹示本」,来开示大乘佛法之果,以此使修行人打开智慧。三者,也要利用众生的一种情执,显示出娑婆世界众生的这种气氛,不要让他土的菩萨看到我们国中无人,是不是啊?四者,显示出一尊佛成就的不可思议之丰功伟绩。佛讲了有六万恒河沙菩萨,每一个人还有六万恒河沙的学生,六六三十六——那前面是八恒河沙,这里是三十六亿恒河沙——这个气派是不是不得了啊?此地的人力物力不能浪费呀!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这不是地震。明心见性的大菩萨神通无碍,已经证到无量色身三昧,这是一种气氛表达而已。是震而不震,不震而震。你说不震吧,他从地上冒出来了;你说震吧,山河大地完好无缺。初住位以上的菩萨所具备的无量色身三昧与佛不分上下,只是力量有大小之分。连鬼神都可以从地下冒出来。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是表述这些菩萨的境界和道行。
    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这两句话很值得回味。因为后面弥勒菩萨和法会大众起疑也即在于此。怎么起疑法?我们读那段经文再解释。对这段经文我参考了藕益大师的解释:这个国家不属于娑婆世界,因为它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不属于娑婆世界,还又没有离开这个娑婆世界,还又不属于其它的国界,就是这么玄。大概是世间法的两国国界。藕益大师把这段国土说为「常寂光净土」,圆教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可以在那里静修道行,破除无明微细烦恼直至生相无明。「常寂光净土」一般视为圆教中道之义,叫「圆中」;别教的中道叫「但中」,仅仅讲个中道而已。圆教的中道,无法不中。也可以把这段经文解释为住于「如来藏」,住于秘密藏。没有佛力加持,没有特殊的情况,这个「如来藏」谁也解不开。只有在关键的时候通过佛力加持,「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开近说远」,我们能够相见。也可以比照前面大通智胜佛示现成佛那一段,他一成佛,彼土众生什么天人鬼神都有了,而且天人鬼畜互相不干涉,那可好玩了。这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不可思议的妙境。也有对于不信佛法的人往往在这里产生怀疑。他用世间凡夫的心态来诽谤不可思议的佛法。注意,这不是在讲神话传说,都是在讲真实。
    从下发来:应本师释迦牟尼佛号召而来。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这里讲大菩萨一个人就带有六万恒河沙数的眷属;还有些中等菩萨、小菩萨有带五万的,有带四万的,有带三万的,有带二万的,不等。下面还有带一个人的,我们再读下去。还有单枪匹马的。看这里,好好用心观照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境界是不是天地之别啊?这就看各人发心大小啊!同样在这里听师父讲经说法,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等级,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等级,各人心量大小不一样。修行人忌讳打别人的妄想。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众生的习气往往是自高自大,你就会给自己造障碍。乐远离行:阿兰若乐于修清净处,远离热闹;就包括阿兰若听到佛的感召都前来弘法。
    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等比」就是如是等类。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黙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黙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佛法不离世间法,这是正常的礼节,对老古佛、对现在佛、对分身佛行菩萨的礼节。右绕三匝:是用心绕一下子而已。如果那么多人绕的话,我怕绕到现在两千年都绕不下来。刚才对这段经文呢,随文入观,观照一下这个数量之多,拓宽心量。佛讲一个「大」,讲一个「多」,讲一个「长」,用种种不可思议的天文大数来表达,充满着艺术渲染,这还是其次;我们以此拓宽心量,即使很深妙的《法华经》《楞严经》法义,很容易明白。乃至平时待人接物,本来我们心量很小,好记怀于人,你不知不觉烦恼习气破除,就是这样。这不仅是妙用,也体现出佛的智慧——他就知道凡夫的心量小,专门搞一个大数字来给你对治。
    经常读《法华经》,是不是也在调心?你不明白这个道理,按照小乘修行法,你越调心量越小,越调心越沉重。因为你总是在为自己修行:我要成佛,我要往生,我的老爸身体要好、要长寿,我的儿子要找个好工作,我的女儿要嫁个好婆家……

    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这又是一段很奇妙的经文。菩萨从地涌出来礼拜佛陀就有五十小劫;每一个小劫少说也好几亿年呐!五十小劫就等于是多少?佛当年出世到现在也没有一亿年呐,怎么那个法会就五十亿年?在《维摩诘经》中讲,维摩诘居士为了招待文殊菩萨带领的菩萨大众开法会,居士从娑婆世界往东过三十六恒河沙国土的须弥相世界,借来三万二千狮子座,每一个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这么多狮子座放置在一个房间内,都没有任何妨碍。这就是佛法里面的「芥子包虚空」。那么空间上可以这样,那时间上呢?前面讲了「一时」。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无所不能,无量百千万亿年可以容于当下一念。所以通过佛的神通法力加持,无量的空间可以包含于一个微尘;过去、现在、未来百千万千万万劫,可以融入当下一念。这就是一个妙法:时间、空间、黑夜白天、大小多少、轻重、长短,都是我们的妄想。可是我们都在当真,所以就不得解脱。包括我们这个肉团身,它是肉团吗?它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看你怎样用心。这一杯水——天人看它是石头,鬼看它是火。你认为的这个墙壁,鬼进进出出无所障碍。外道修气功的「穿墙术」,就可以做到。这五十小劫人家感觉是半天,有没有怀疑啊?这是真实语。另外,我们在梦中梦到往事不足为奇;往往梦到未来几天、几个月、几年的事情,是不是经常有啊?再次证明,人类对这时间的感受是不是一种错觉啊?《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发智慧。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徧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注意,是「以佛神力故」,以佛的神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帮助我们开天眼天耳,并不是众生本身成就的道行。在几百几千年以前的农业社会,因为当时物质文明比较糟糕,修行人不得不靠一些神通道力来摄取自然界的能量以生存下来。后来由于这种神通道力比较好玩,比较容易得到某种程度的自在,乃至健康长寿、肉身飞天;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把这种对色身的调理与对法理法义的观照分开,变成单纯地追求神通感应。像这些情况,在佛法里叫「附法外道」。
    但是现代人又走了一个极端,由于过分地依赖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医学技术,使我们本有的一些正常功能丧失了。所谓正常的功能,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跟自己的皮肉筋骨、五脏六腑沟通,自己调理身体,并不需要什么神通。人体就是一个最精密的生物仪器,它有无量的潜能有待于开发。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这个四行菩萨很有意思。万变不离其宗,讲来讲去还是「开示悟入」。
    「一名上行」:怎么「上行」呢?「开」佛知见,顿超九界。超了九界到哪里啊?到了佛界。一「开」就见佛,或者「开门见山」也对,见涅槃山。
    「二名无边行」:这就是「示」佛知见。心地法门,全性起修——一行一切行,一戒一切戒,一见一切见,一证一切证。无量法门唯有《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教,不立阶梯,一步登天,见道成佛。一个念就是「无边行」,十方虚空一念而即,不动而至。它当下就遍及虚空法界!一起念就是超光速。它没有速度,没有距离可言。我们一念到扬州火车站的速度,跟一念到北京火车站的速度一样不一样?好好想。距离不一样,但时间也是一样的。这个一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十方虚空空间,一念就到。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本来面目。
    「三名净行」:这是「悟」佛知见。一「开」,开门就见涅槃山;一「示」,我这个一念十方虚空三世古今,一念而已。「无边行」,「一行一切行」,你见道了,然后呢?再一悟,有三个「如来藏」,有十法界森罗万象。那么这么一「开」一「示」,知道了万法就是一个念呐,理事圆融,性相不二。果真明白,你感慨万分啊!可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这个世界这么奇妙啊!你再看看一个泥巴疙瘩、一片树叶、一根草,它是一片树叶,是一根草吗?你悟到了自己,当下悟到了我们周边的环境,耳闻目睹身受都是谁啊?世界上谁不是谁啊!当我们的心态得到了这种解放,那种自在的法味不可言喻。你没有办法表述。当初开智慧的时候是不是这样的?现在有些人变成了——不能叫「老油条」,该叫「老佛条」了。无所谓了,是老智慧了。所以要检点一下,你开了智慧以后有没有起到菩萨的责任?有没有行使菩萨的义务?
    「四名安立行」:这是「入佛知见」,再进一步地来表述见道即是证道。怎么「安立行」呢?心安身安,自安他安。这个「开示悟入」分述有四,其实是一。「开」的当下即是「示」,即是「悟」,即是「入」。它没有先后次第,但是用世间法来表达必须有先后次序。其实他是一念而成就这就是圆顿大法一步登天。虽然你是一步登天,你在表达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地来表达,这是佛法表达的一种困难。菩萨五十五位菩提路也好,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也好,六十个圣位也好,讲了这么多,给我们这么个印象:「噢!要一步一步地修,一步一步地证。」这是误导自己。别看那么多位次,修行人可以一念成就,一时成就!这是心法。你可不能把它当成次第。诸佛菩萨怎么样讲都很难讲清楚,唯有智慧者能够悟到。为什么劝大家来听经闻法呀?你别看这一本经书写的多少多少次第,你一念就能成就。就跟讲「戒定慧」一样,分述有三,实际上是一念!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戒」当下是不是就是「慧」?没有智慧的人说我要守戒干什么?别人好吃好喝,我怎么不能好吃好喝啊?所以开了智慧的当下是不是就是「定」啊?所以「戒」当下就是「定、慧」。「定」当下是不是「戒」和「慧」啊?定在那里不做坏事了,不做坏事是不是就是「戒」?那没有智慧的人他还定在那干什么?所以一定要明白「次第圆融」,大大地解放我们的思想。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菩萨见佛,学生见老师,首先要请安,问讯。佛法不坏世间法,这是成就我们的恭敬心。虽然是在老生常谈,也还要强调一下。这吉祥的问候也是对尽虚空遍法界的一种吉祥加持,在行善道。按照佛的教导,在日常生活中,举止庄严,就会为世界增加一份吉祥的气氛。你这一念心发出,对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具有普遍的影响。我们这里这么手摆一摆,那太平洋的水浪动不动啊?那银河系的虚空在不在振动啊?都在振动。因为我们的心是超光速,它的力量特别特别大,我们却感觉不到。感觉不到就是因为它速度太快了。我们现在披着一张人皮,用隔阴之迷一隔,所以我们的能量连万分之一都没开发出来。
    不要看那简单的日常问讯,一定要懂得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为什么会地震呢?为什么会有种种的什么水涝干旱?都是我们自己在造业。贪嗔痴的念一旦发出来以后,就跟旋风一样,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波动,何况你无休无止地在发。到了一定时候,必然毁坏世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量变引起质变。我们一念心是善还是恶,是真还是伪,就是质量。所以这个心发出来就形成了数量,人越多、你发的次数越多,数量越大;数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引起质量的变化。比如烧水一开始发了一个气泡,然后两个三个、八个十个、五十、一百;然后一半、三分之二……到最后那个水全部发起来的时候那就是开水,是不是质量发生变化了?没有开之前只是热水,没有热之前就是冷水。所以我们要懂得量变引起质变。对于整个虚空世界的天灾人祸,存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对于我们一个人修行证果,也存在量变质变的关系。你善念量多,你得人天善报;真理量多,你就得佛菩萨这种智慧解脱的果报。所以命自我立,好好把持好自己啊!修行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质变就是我们要明心见性,要知道我们现前当下及其周边环境万相万法的来龙去脉怎么回事。明白以后,我们怎么样放下,怎么样去除烦恼习气,这就是数量的问题。修行人质量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一个真实,那么与真实相应的就是行善断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惓。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虽然是问讯,也是妙法呀。不是说说客气话而已啊!我们开口讲话就是在宣传,就是在加持——不是吉祥加持就是污染加持。不要信口开河。
    那个牛呞尊者,就是憍梵波提,一句并没有多少恶意的玩笑使自己受五百世做牛这种畜生之报。我们可不能麻木不仁。你更不要动不动对别人去生瞋恨心,说恶毒语,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起一个念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动!当我们知道自己现在起心动念都是真,你成佛了,根本不用怀疑。当你感觉到一个恶念都不能生起,你成大菩萨。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不是凭你能读多少经,拜多少佛。没有用,没有用就是没有用。你的心调整了没有?这是真实。表面上是向佛问安,实际上是告诉修行人要尊重、关心、爱护老师,这也叫旁敲侧击。世出世间法教育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是否尊师重道。不尊重老师的人是不可能成就的,即使成就也是邪鬼邪神。
      55讲(回顾上集9:33)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其实他一点点都不快乐,经常头疼脑热,还要阿难给他捶背。其实那些众生一点点都不好度,还想害他的命。六群比丘、五百比丘、比丘尼还另立炉灶,跟他分庭抗礼。但他只有自己打肿脸充胖子,哪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哎呀!这些东西可把我伤心透了。在客人多的时候有没有哪个老爸老妈讲自己儿子媳妇不孝顺的?没有,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看了这个问候啊,凡是将来当老师的,你们都会感慨万分。有的人看到老师:啊!真了不起!出门前呼后拥、个个恭敬……这是他只看到这一面。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苦也好,不苦也好,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学生,有这个责任啊!有这个义务啊!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这叫「开佛知见」,赞叹这些众生。「始见」:一开就见到「我身」。是见到释迦牟尼身,还是见到自己的身,还是见到泥巴瓦块身呐?一切都见到了。「闻我所说」:明白佛所说,「见我身」即见万法之身。「如来慧」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如是我闻」。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如来」二字,讲「阿弥陀佛」四个字,讲「如是我闻」四个字,是一个意思。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小乘者」也是「如是我闻」,也是「阿弥陀佛」,只是他在迷惑颠倒之中,还不知道自己就是「如是」,就是「阿弥陀佛」。「我今」就是现在的机缘已经成熟,就是我正让他们来听这个《法华经》。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既赞叹佛,也赞叹四众弟子:哎呀!佛,经过您这么一说,我们随喜您老人家的功德,随喜这些师兄弟们的功德。能问诸佛,甚深智慧:「能问」者必是机缘成熟之人,必是追求真理之人,必是真诚恭敬之人。这不是恶问,恶问是问难、刁难。「甚深智慧」,这是所问。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所以诸大菩萨发一个「随喜心」,佛都赞叹「善哉善哉」。我一定要明白,我们发一个善念,佛法里叫什么「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何况是正念?一人果真发真心,十方何处不加持!这是真的。我们要学会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专门有「发心功德品」讲发心的功德。那发心谁不会发啊?穷人、富人、健康的人、长寿的人......不都是用心吗?我们用心了,这个肉团身都能飞到天上去,问题是我们现代人对于物质文明依赖太多,对医学依赖太多,把我们许多在人道就可以发挥的智慧德能都已经忘记了,退失了,很可惜。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这里弥勒菩萨作为当机,代表法会大众向佛请法。其实他已经是等觉菩萨,他对在常寂光净土修行的这些大菩萨一目了然。这里是作为代众请法,示现而已。他自己又不好解释——你不能抢在佛前面开口。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两足尊:就是前面如来十号讲的「明行足」。哪两足呢?智慧也足了,福报也足了,在如来果地的功德,叫「两足尊」。
    巨身大神通:前面讲了,这些菩萨最起码都是初住位以上的现量境界,能够证到初住位以上境界的菩萨,他的无量色身三昧可以与佛等同。
    智慧叵思议:这个「叵思议」是很难思议、不可思议之义。
    其志念坚固:是指他们的定力。「和光同尘」,「同尘」是现无量色身三昧,「和光」是所证得的「首楞严大定、法华三昧」。比如这个手套,它现一个畜生的时候,它并不是跟畜生那样愚痴。现畜生身叫「同尘」;知道整个全体都是我,就叫「和光」。实际上这三句话,「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就是讲我们的三身功德——「志念坚固」就是法身功德,「智慧叵思议」就是报身功德,「巨身大神通」就是化身功德,「法、报、化」三身。
    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有大忍辱力」,这是表教化众生的恩德,加前面三种就是四种德。这样的菩萨已经证得同体大悲,所以为「众生所乐见」。我们早晚都要走上讲台,早晚都要承担起教化众生的重任,这就是当老师、当领众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功德。以此检点自己,你能不能与众生打成一片?你自己能不能感觉到众生对你的信任程度?要有自知之明。有些人那种自知之明是虚伪的,是自己的误解,因为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自以为人家对他怎么样,可是恰恰相反,人家对他就是不怎么样。有些事情我不好讲明。这个要靠智慧,要靠我们柔和的心,你才能感受到。有时人家为了打发你、应付你甚至畏惧你,惹不起躲得起你,他对你敬而远之,你还把它当成:嗯,我有了道行,这么多人在恭敬我!其实不是这回事。而往往这种心态造成距离越来越大,到最后造成一些不好收拾的局面。当然这种情况是属于双方的。往往直话直说的人反而来讲得不到人家的信任,忠言逆耳。那是对你真正的关心和尊敬,你却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的话,那换句话,其他人可能就换一个方式来应付你了。既然是这样,人家只能不理睬你,对你敬而远之,或者讲几句恭维的话。这种凡夫的心态对我们修行人障碍极大,我们要当心。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这里前面一段最重要。每一个人能够领六万恒河沙数的众,这是不是大菩萨呀?能领六万恒河沙数这样的大菩萨有六万恒河沙,明白吗?这是第一个数字。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还有二等大菩萨,他领五万恒河沙众。但是这些菩萨比领六万恒河沙的菩萨还要多。大家注意随文入观,就此把我们的心量来调一调,这个可重要了。你不要以为讲到数字这么枯燥无味,有什么意思啊?你好好观照一下。
    下面: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从万恒沙、千恒沙、百恒沙、十恒沙到一恒沙;就是一个人领一恒河沙也就不得了的了。
    半及三四分:半恒河沙、三分之一恒河沙、四分之一恒河沙。
    亿万分之一:亿万分之一恒河沙。
    千万那由他:也就是说这个千万个那由他——「那由他」是一百多位的大数,我们看了是不是数字很大呀?——还抵不上亿万分之一个恒河沙。这是衬托一下。你看这恒河沙数有多大?而且万亿恒河沙。
    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这慢慢小了。一个亿是九位数,那由他是一百多位的数。
    其数复过上:也就是说下面的菩萨虽然领的菩萨众人数慢慢少,但是这样的菩萨人数很多,可能六万恒河沙、八万恒河沙、十万恒河沙、万亿恒河沙都不止。这是观照一个大数字。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如果说这些不带兵的个体户是不是更多了?那就是万万亿恒河沙都说不清。所以我们看看,一佛出世,他这个丰功伟绩不可思议。前面的分身佛就足以使我们瞠目结舌。至于他的弟子大众又是不可思议。可见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啊!将来成佛每个人都能具足这种功德。想一想,无量的分身佛、无量的这些菩萨大众做你的弟子。可是现在,你不就是能领导你的老爸老妈、夫妻儿女,再领导家里的那些什么沙发、电摩、电脑啊,不就领导这些东西?大一点的领导一个省、领导一个国家。可是你成佛以后,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能跟我们保持同步。这就是叫我们发心,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了,我们就能像诸佛如来一样,成就不可思议的丰功伟绩。
    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筹数」就是计算。过去计算用的简略的方法用筹码来作为教学演示。
    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你来计算的话,恒河沙数的劫数,一劫少说几十亿、几百亿,多说万亿、千亿,恒河沙数的劫数你都算不尽。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面对这么多无量的菩萨大众,弥勒菩萨示现糊涂。这么多数的人,谁是他们的老师啊?他们第一个老师是谁呀?他们是学的什么佛法啊?读的是什么经啊?修行的是哪一个法门啊?在某种意义上,经也是法门,法门也是经。但是一部经往往可以引出种种法门。比如说《佛说阿弥陀经》,这个法门就无量啊!念佛是不是一个法门?拜佛是不是一个法门?嘴巴念佛是不是一个法门?眼睛念是不是一个法门?耳朵听是不是一个法门?一个经可以引出无量法门;一个法门也可以贯穿于无量经,从各种经典经教里来总结。在佛法里它是次第圆融。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这是用这种「神通大智力」的一种气氛。四方地震裂:这个「震裂」是震而不裂,从地涌出来了,地不震它怎么涌出来?可地还是完好如初啊!就是比喻他们的这种神通道力。
    这是弥勒菩萨示现,明知故问。菩萨教化众生,往往叫「示生非生,示灭非灭」。那么这里示不知是不是非不知啊?你不能说:我都知道,不过还是佛请你讲吧——就显得没有那么多味道。这也是要显示出那无量菩萨大众的神奇。是诸菩萨,要知道两个「是诸菩萨」。前面「是诸菩萨等」是法会大众,后面「是诸菩萨众」是从地上涌出的菩萨。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本土菩萨要问,他土菩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疑惑。佛法不离世间法,显得特别地真实。这些分身佛他们知道不知道啊?统统都知道。但是都遵守会场规矩,是不是?你跟老师、跟长者在一起,不要抢嘴。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善哉!善哉:第一个「善哉」,上契佛之本怀。我正要讲这个事。第二个「善哉」,下契众生根机。众生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通过弥勒菩萨穿针引线,机缘成熟。赞叹他能问这样的大事,这是智慧。
    然后佛在开示之前打预防针,防止许多人生起疑惑心,否则会障碍自己的道行。当共一心:作双重解释,一者不要分心,要认真听;二者,从根本上来用心,不可以用世间的凡夫心态,来妄解不可思议的如来真实大法。
    被精进铠:双重含义:一者,你只能听着佛的音声随文入观,是名大精进;二者,不可以用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来看待不可思议的佛法。这就是「精进铠」。「铠」是保持、覆护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身慧命不受伤害。
    发坚固意:对佛所讲之法,不管你懂不懂,你可以怀疑,你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来研究,来请法。绝对不可以用世间法来诋毁、怀疑。很重要。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智慧」二字,通达事相叫「智」;明白事理叫「慧」。这个事理就是空理。这两个字既可以做相同的解释,也可以仔细分别。「智」为「慧」所用,「慧」为「智」所依。比如师父在这讲经说法,这是不是「智」啊?表出一个道理就是「智」。那么在没有讲出这个「智」之前,它的存在就是「慧」,由慧现形为「智」。
    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无量色身三昧之力。
    诸佛师子奋迅之力:是指一念当下这种威力。无量色身三昧每一个色身三昧都具有「师子奋迅之力」。
    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是对「神通自在之力、师子奋迅之力」的重复强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重复上面的长行,打预防针:我要讲这个大法,你们可不要怀疑啊!佛的智慧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态来思维。
    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就跟前面〈方便品〉一样,《法华经》不是可以轻易传的。佛讲《法华经》要打招呼,都要打预防针。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为什么现在才给你们讲真话?以前不是不讲,也不是不愿意讲,而是不敢讲,怕把你们吓怕因此而遭到制裁。一制裁,这个大法,好了,没有人传了。可是众生却把佛的方便说当成了真实。我们想一想,现在普天之下有多少人信这个法呀?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无量无数阿僧祇:「无量」一个大数,「无数」一个大数,「阿僧祇」是一百多位的大数。观照数字,放大心量。这些无量的菩萨都是我的弟子,都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后教化的。他的本义并没有错,可是法会大众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是佛在娑婆世界这几十年成就的,认为佛是第一次成佛。其实佛在《梵网经》讲他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是第八千次,这就造成一个反差。
    这里,令发道意:「令」是使得,「发」是成就,「道意」就是成道了。整部《法华经》就是在「调伏其心」。也可以用「调御丈夫」来理解——佛就是「调御师」。「御」在防御我们的邪知见、烦恼习气,「丈」就时刻观察我们的心态来对症下药。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世界之下」呢,我看其他法师的解释,娑婆世界下方有「十六万八千由旬」。那么这个国土里,也是七宝楼阁,诸大菩萨在这里务虚。那么我们这个秽土、同居土来的菩萨,在佛法里叫「务实」,跟世间法也一样,是不是?那些领导干部平时在处理政务叫「务实」,那么党委办一个党校、办一个学习班,叫「务虚」。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务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务虚,所以行菩萨道也是「虚实圆融」,也叫「理事圆融」。所以这些菩萨在一段时间里专门从事理论研究。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先介绍这些菩萨的处所,再介绍这些菩萨的境界。由读懂《法华经》而知「权实不二」之理。《法华经》是「实」,无量的经典是「权」。你真正读懂了《法华经》,「权」就是「实」,「实」就是「权」。知道一切万法皆是《法华经》,由此知道《法华经》是「经王」,由此知道一切法无非「经王」,叫「正思惟、分别、正忆念」。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牛屎狗粪都是「我」,你懂了。但是你对那些没有读《法华经》的人不能这样讲,仍然按照佛的良苦用心反复劝导。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诸佛无量法门各有喜好,各有特征。这类菩萨,
    不乐在众:有二义,一者,乐于在静处观照。注意,不能等同于「人我空、法我空」,而是理解为圆教菩萨在证得「法华三昧」后,在静中「寂而常照」,以这种定力加持法界。就跟诸佛证入无余涅槃一样。同样在寂中,看你的心量境界。二者,不乐于现肉团身来教化众生。前面「不乐在众」是对他而言,第二个是不乐于通过「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肉身来教化众生——「众」也指五蕴之众。
    多有所说:也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当成是「人我空、法我空」,这是一边;别教菩萨呢,他又从空出有,有是不是又是一边呢?所以这些菩萨你不能认为他是「空智」或者「有智」。「所说」是指二边,执著那种说法。也就是这种菩萨呢,他是按照圆教的中道之义。如果按照别教的中道之义,你既要在空,也要出有。按圆教的中空之义,你在空也是有,在有也是空,叫「多有所说」。
    常乐静处:这是法界一相之「静」,绝待、无对、无余之「静」。空也好,有也好,中也好,都是我们当下这一念。通教的一念只见空不见有;圆教的一念「空、有、中」当下具足。但在这里他是示现空寂这种法相,成就自己,成就众生。因为这些菩萨连弥勒菩萨示现的都摸不着他们的底,你能讲是通教、别教、是藏教吗?想都不用想。
    勤行精进,未曾休息:怎么「勤行精进」呢?念念入「萨婆若海」。就是我们常讲的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左右圆融、头头是道。这种功夫靠平时的修持和观照。无论在家出家,无论衣食住行,都可以修行这种功夫。但是根据世间的情况,一般以专修为好。专修又以出家为好,容易成就。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既可以理解为前面的「不乐在众」——他不愿意在这个实报土、同居土、方便土来修行。
    常乐深智,无有障碍:「常」是时时事事处处;「乐」,已经形成一种定力,念念在道。这里的「深智」非「一心三智」而不可言。一个心三种智慧,三种智慧实际上都与三种如来藏相对应——「空智、俗智、中智」。「空智」就是明白「空如来藏」,「俗智」是「不空如来藏」,「中智」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只有这样才无有障碍。你不能圆融「一心三智」,你还有障碍,还有魔,叫「菩提障、菩提魔」。唯有读《法华经》《楞严经》,成就「一心三智」,才是圆满大智慧。
    亦常乐于诸佛之法:由一心三智、三观而与万法圆融为一个本体。没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智」,没有哪一智不是十法界万法,这就叫「诸佛之法」。「诸佛之法」讲到底就是「一心三藏」与十法界。一心就是三藏,就是十法界,三个藏没有哪一藏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没有哪一法界不是三个如来藏。
    一心精进,求无上慧:十法界始终是这一个念,咬住不放。这就是「精进」,咬住「一心三藏」就是智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有无空,无所不包,叫「无上智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阿逸:就是阿逸多。可是按圆教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什么都没有行,可他就是行了「头陀」,这就是圆顿大法。无修无证,即修即证。这个妙,就看你会不会用心,处处都在破我们的种种执着。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但是你如果误解了大乘佛法:既然用心的话,我什么事也不做,我专门来用这个「心」。你这个心不是那个心,你这种心是钻空子,「恶心持法,罪加一等」。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啊!
    虽然那么多的菩萨都在虚空界下面修「寂而常照」,但是在佛需要他们的时候就出来亮相,这是一支庞大的后备军。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这个「久远」提出来了,法会大众一心执著于这一次几十年,明明提醒他,他都不在意。等明白以后:「哎呀,对啊!佛都提醒了嘛!」他才知道。所以,我今说实语:佛再三强调诸佛如来语无虚妄,汝当正信,不可怀疑,否则罪报无量。
    这里有一个地名叫「伽耶城」,在伽耶城边有条尼连河,尼连河旁边有一棵菩提树,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打坐,示现成佛。(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菩提树,是帮助我们开智慧,不要执著。不要认为就是那一种菩提树。
    56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弥勒菩萨讲了一大堆,其实就是一念之差。在前面偈颂,佛讲了,「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后面佛又打比方,在《法华经》里可能是最殊胜的一个比方。从成佛以来无量无量无量……百千万亿百千万亿……劫,可是弥勒跟法会大众只认为是这四十年的功夫,一念之差。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这是打比方:一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容光焕发,指着一个一百岁的人,老态龙钟:「大家知道吗?这是我的儿子!」这是叫人家相信不相信呢!而那百岁的老头子呢,也还指着这个小年轻:「这是我父亲!」这更加让人疑三惑四。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这里进一步来论证他们的疑惑。从这些菩萨大众的境界、道行来看,以弥勒菩萨等觉位的境界和智力,那这些菩萨绝不会超过弥勒菩萨,所以弥勒菩萨有发言权。他知道成就这样的道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看弥勒菩萨对这些菩萨的道行是怎么样评价?首先总地提出这些菩萨。
    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在无量的百千万亿劫已经发菩提心,勤求正觉。
    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这一定是明心见性,而且是圆教菩萨明心见性,初住位菩萨以上的功德。那么「善入出住」,是以「善入、善出、善住」,来形容无量百千万亿色身三昧。人天道之「四禅八定」,包括小乘的「四禅八定」,谈不上「善」。明心见性,方可言「善」。包括《金刚经》的禅定都不能叫「善」,他只能「入」,不敢「出」。所以这里「善入出住」起码是别教位以上的境界。根据藕益大师的评判呢,别教初地到十地的菩萨,才能「善入」这种三昧;别教初地到十地相似于圆教的初住位。所谓「善入」,入而不入。在行住坐卧中他就见到任何一种三昧。注意啊!这种「三昧」是现量境界上千变万化的三昧,没有隔阴之迷,来示现佛法的教理教义,而是在现量的境界千变万化——变人、变鬼、变天、变菩萨、变佛、变风、变雨,是这个等级。两只眼睛一眨、眉头一皱,好,一变就变出来了。「善出」是讲出定,示现本身。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之相,那就是本身,也就是成佛之前的本身。他由这个本身成佛,出定就这个样子。一入定,他可以把过去百千万亿年的百千万亿的化身——做人、做天、做牛、做马、做乌龟、做风、做雨,统统示现出来,还可以示现出其他人的种种相,那叫「色身三昧」。其实现那种相是不是还是他自己啊?这是用分别法来说他的「无量色身三昧」,没有哪一个「色身三昧」不是他自己。这个「本相」也是方便说,是他由第一次开始成佛的那个凡夫相作为本相。所以出定了,现本相。这个「出」也是指别教十地以上的菩萨从空出有,大作佛事,在俗谛中,在世俗中,来成就这种分别智。「善住」:是指别教的妙觉菩萨圆满成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那种佛。这种果位相当于圆教的二行位菩萨,相差三十个等级。至于圆教的「善入出住」,它可以成就于几年,成就于几天,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圆教不可思议,「即入、即出、即住」。对「善入出住」作如是观照。生住异灭,森罗万象,当下一念,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里最低等级是别教初地以上。这个「百千万亿三昧」就是百千万亿种神通变化。前面讲了阿罗汉的「色身三昧」,一般地说为不超过十八种。那么到了通教、别教,又要多、又要高。但是只有到了别教初地位以上——相当于圆教初住位以上,可以化现无量百千万亿三昧,乃至于等同于佛的那种千变万化。
    得大神通:跟佛的神通变化相似,法力、道力不可思议,「戒定慧」三者均等,随智慧而显现。
    久修梵行:「梵行」为「清净行」。「清」为如如不动之义,「净」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之义——万法都是「我」,这是最大的梵行。
    善能次第习诸善法:「次第」说为无分别不妨分别,「善」说为分别不妨无分别。所以「善」与「次第」圆融,因为森罗万象皆是一人一念而已。
    巧于问答,非明心见性的菩萨而不可。首先能问能答,难不住他;其次还要「巧」,你的回答能让人听懂。有的人虽然能答,但是人家听不懂;有的人虽然能问,但是人家也听不懂,不知道他在问什么,这都是靠我们的智慧。所以问也好,答也好,我们要下决心让别人能听懂。只要我们真正明白「一心三藏」真实法义,你要相信,只要是有诚心来请法的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他当下一定能信佛,而且当下自己就能认可自己成佛。这就是你讲法成功不成功的标准答案。这是我们这几年来传法啊,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实真理不可战胜。
    人中之宝:这是赞叹,也可以讲是菩萨中的菩萨。这是明白了「一心三藏」道理,真正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菩萨。
    一切世间甚为希有:包括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六道凡夫世间;出世间,阿罗汉、辟支佛、藏教、通教、别教菩萨,都叫出世间。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提出疑问:这些菩萨已经修了无量百千万万亿亿年,已经成就了这么大的道行。以佛讲经说法四十年,能成就他们这么大的道行吗?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作为我们这些大菩萨能相信,佛讲话一定有他的道理啊!但是我们现在不明白道理在哪里啊!
    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同时考虑到新发心的菩萨以他们的下劣心来看待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会造口业,造意业。这点也是告诫末世修行人,佛语无妄,你可以不懂,但不可不信,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圣人,要受报应。圣人不报复我们,佛也不惩罚我们,是受我们自己的报应。因为你那是一种黑暗的心,就只能到黑暗的气氛里去受报应。
    所以,唯然,世尊:「唯」,只有这样啊!佛啊,请你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
    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佛讲一切经典,既是面对当前弟子,也是面对未来世众生。有些人说《法华经》《楞严经》叫人当下成就,那是佛在世啊!意思是佛灭度以后,谁能做到啊?如果佛灭度以后这个讲经说法的人不能通过《法华经》《楞严经》成就人,佛把这个经书留下来干什么?那个大通智胜佛到静室里干什么啊?他就是在冥中加持十六王子讲《法华经》。那现在释迦牟尼佛在定中在干什么啊?就是加持后世讲经法师来弘扬《法华经》《楞严经》,否则他就失职。因为大通智胜佛加持十六个王子,那么我们现在来讲,就是这个普天下的人都来讲《法华经》,佛有没有力量来加持啊?何况十六王子啊!何况当今世界还没有几个人讲啊!大家明白师父讲的话吗?我上次在江阴,好几十个人登台分享心得,那个小妙祥在登台之前思想斗争了三天。她讲她这一生做梦都没有想到要登台,还讲话?她思想斗争了三天,讲过了以后一身轻:「哎呀!也不过如此!」我们本来都是佛,智慧都是现成的,到时候一逼就把你逼出来。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
    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巧于难问答:是「四无碍辩才」。
    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不信佛语,不信《法华经》,佛在前面〈譬喻品〉和〈法师品〉讲到,那种恶报非常悲惨呀!再三强调,对《法华经》要深信不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心涵太虚,量周沙界,万法皆我一念!一念即是无量万法。如来法藏自在圆融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