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讲记》安乐行品第十四(第四次修订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9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2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法华经讲记·安乐行品第十四
    印广法师主讲
    这品经文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于初心菩萨来说,说法要谨慎,不要得罪人,不要自找麻烦,防止因为遇到风浪而退转。对于大根机之人无所谓,天塌下来也没有关系,「论心不论事」。第二呢,在「法预灭时」,也就是在末法时代的后半期,特别要注意。越往后人心越坏,你稍不谨慎他都害你的命,要懂得保护自己,不可过于锋芒毕露。我们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因为自古以来传这样的大法,命如悬丝。歪门邪道会千方百计来伤害你,乃至要你的命。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这一开始把这品经文的特殊时间、空间特点说出来。于后恶世,因为这个时候人心险恶,菩萨说法首先要保护好自己。这绝非是菩萨贪生怕死,只有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把佛法继承下来。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这里的「菩萨行处」「亲近处」,前者为正行之处,是主要方面;「亲近处」是个别处、细节方面的问题。
    住忍辱地:「忍辱」,这是菩萨的基本功,在关键的时候叫「不行之行」——「忍」了,是最大的理睬,是菩萨以定力来加持周边的环境。我们面对任何的环境也要沉住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等法门所不能比。往往有些人热情有余但定力不足,你再怎么样勇猛精进、忠心耿耿,你被人所轻慢。这个「忍」,建立在「万法皆是我」的基础上。佛也不度无缘之人,不能以小失大。「住忍辱地」,它是依报随着正报转,它表现出来的气质就是「柔和善顺」。世间法叫作「有容乃大」,你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众生。「善顺」:善于恒顺众生,引导众生。
    卒暴:是指浮躁不安。
    心亦不惊:看破生死的人在任何情况之下镇定自若。彭德怀年轻时,有个当官的想试试他的胆量。两个人面对面坐,拔出枪来,往地下打了几枪。彭德怀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个人想:「他将来必成大器。」有些人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不管世出世间法都要有大忍力。有智慧的人该发脾气的时候他没有脾气,不该发脾气的时侯,全是脾气。他发脾气不是为自己,是恰到火候,用智慧来发脾气。
    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这里重复解释忍辱的范畴。前面讲忍辱负重,这里是对外部的环境不做分别。「无所行」是静观其变;也可以行而无行,是自性流露。为什么?「诸法如实相」,一切法都是「我」,要顺从机缘。菩萨要随缘,不能以自己的心态来强迫改变别人。发心度人与一定要执著于自己的某种见解来强加于人,要区别开来。
    亦不行,不分别:这是对「行」说「不行」,对「分别」说「不分别」,这是讲要自性流露。菩萨「不行」、不做事,那还叫菩萨啊?这是讲中道义,「行而不行」,「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是指不用意识心分别,分别是指「转识为智」,用智慧来分别。所以这里的「不行,不分别」就是身口意这三业要随智慧行。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这里分了十个内容来劝解菩萨作为自己的助道之行,作为自己的安身之处。你想少惹是非,不要给人造成讥嫌,不能一味强调「论心不论事」。
    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要远离豪门权势,以免得到了小的利益却造成大的声势。豪门权势供养很大呀!防止你的心被污染,也防止别人造口业。你明明是在为建道场出力,结果人家认为你是在中饱私囊,你浑身是嘴都说不清。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远离神鬼、邪门外道,防止我们不慎被人拉下水,防止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被转了境界。「梵志」:指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这些外道以为只要不过男女生活就能成佛。其实不过男女生活只能升天,最高升到第七层天。可是到二十八层天,都是外道。「尼犍」:为苦行外道之通名,指出家修行的外道,译作「离系」,也就是离开家庭束缚,离开世俗人情的这些烦恼;也译作「无惭」——这些外道一丝不挂,身上抹的灰啊、泥巴啊,把脸抹黑了人家不认识,不认识我,我就不丑。他们认为修这种苦行就能了生脱死。「世俗文笔」:除了佛法之外的世间书籍、琴棋诗画。「路伽耶陀」:翻译成汉语叫「恶解」,主张地、水、火、风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终,四大亦随之离散,五官之能力亦还归虚空,故吾人死后一切归无,灵魂亦不存在。「逆路伽耶陀」:译作「恶问」。这是指外道以学生的面孔出现来问难老师。他不是出于好心,他属于嫉妒呐、轻慢啊等等这种心态来问、来答。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这是第三个内容,远离恶行,防止纵意。「相扠相扑」,严重伤风败俗。「那罗」一般是大力士。在过去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取乐,让奴隶之间互相打,打死了谁没有关系。这些戒律都是佛的慈悲,防止在我们阿赖耶识里种下那些糟糕的种子。
    第四: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旃陀罗」是专门杀猪宰羊、杀鸡宰鸭的人。下面「畜」就是负责养猪养羊、养鸡养狗这些人。他养了干什么?卖钱。尽管他自己不杀,他也是卖给别人杀的。「畋猎渔捕」是打猎、打渔的人。「诸恶律仪」:指穿那种奇装异服之人。远离其人,防止菩萨心动。那么他们也是众生,来了以后我们也不能拒绝。那怎么做呢?跟他说法,但是不抱多大希望,能度多少算多少,别反被他影响。
    第五: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求声闻比丘」,是指修小法之人。也就说,修《法华经》《楞严经》的菩萨,不去亲近小乘人;而修声闻之人不去亲近修人天福报之人。「经行处」就是修行的道场。「不共住止」:不能在一起。「或时来者」:他非要来找你的,你可以「随宜说法」,要看情况给他传大法。「无所希求」:对这种人不要有什么指望。但是明白「如来藏」并且发了大菩提心,你可以主动去接近他们。佛在这里是保护我们,不愿意让我们去冒险。有的人对「如来藏」道理刻骨铭心,深信不疑,你完全可以跟这些人天天在一起,是不是?时刻找准机会度化他们。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这第六条是远离「欲想」,防止男女之欲扰乱心性。在佛法里讲,妻子舍宅,甚于牢狱。这是欲界众生最难突破的问题。许多人即使学佛多年还放不下。这很可怜呐!许多人想挣脱家庭的束缚去修行,谈何容易。往往家庭破碎,父母不慈不悲,儿女不孝不顺,对于修行人来讲是天大的福报!天大的福报到手你还想扔掉,有没有智慧?已经成家之人,只有用智慧来慢慢地淡化家庭观念,淡化夫妻生活,淡化儿女情长。
    作为弘扬《法华经》的菩萨,对女众说法心要清净,不能怀有欲想和邪念。不可以单独对异性传法,最起码要和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人作伴,否则你浑身是嘴讲不清。第二个规定,亮门亮窗。如果确实需要个别交谈,必须是亮门亮窗。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这「不男之人」,虽然是男人,同时许多方面都具备女人的特征。不男不女,古古怪怪。有些还有生理方面的问题,在医学上叫「两性人」,有些上半个月是男人,下半个月是女人;上半夜是男人,下半夜是女人,很古怪。这都是由于我们过去世造种种业而受报。避免和这样的「不男之人」相接触,女人也是。不独入他家:不可以单独地进入别人的家。在寺庙规定,出门都必须请假,一般地都要二人以上。出家人不可以随便在外面招摇过市,惹人讥嫌,而且容易遭到一些想不到的麻烦。特别是女众。不管在什么地方,在本土道场也好,在其它寺庙挂单也好,都要严格遵守道场的秩序。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对异性说法,言行举止要庄严,不要嬉皮笑脸。「不现胸臆」:不讲与佛法没有关系的,以及调情的话语。「乃至为法,犹不亲厚」:纵使传佛法也不要显出特别地亲近。「况复余事」:何况其它事情。在世间法里这也叫洁身自好,严于律己,防止我们中途道心退转,也还要防止外众误解。
    这第九个方面叫远离讥嫌。有些人在这个方面很不注意。你提出来讲,她说我心里怎么样怎么样。你心里怎么样只有你自己知道啊!人家没有讲你心怎么样啊,人家只讲你的行为不检点。特别是男女之间。男女交谈是非多,有公事、有正事三言两语足矣,不要像臭鱼烂虾一样黏在一起。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往往小孩子比较吵、比较烦,这是为保护菩萨的清净心。小孩子好玩啊,就把你的道心影响了。但是培养接班人,另当别论。从我们这一代发心,要使「如来藏」大法生生世世像接力赛一样传承下去。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培养接班人。我经常讲:「如果在路上捡到这么大的婴儿,你可不要错过啊!你给师父。」要不行的话我专门来当保姆,一定要培养我们的第四代,比什么都重要!大家明白吗?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这三句话是对上面这十个内容的总结。「常好坐禅」:是保持清净心,无牵无挂。「在于闲处」:也不是躲起来闭关,在愦闹处保持清净心,就是在「闲处」,在尘不染。「修摄其心」:「修」是修正,「摄」是控制,不好的习气把它改掉,清净的心把它保持好。
    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这段经文涉及到诸多名相概念,还是说修清净心。把一切的法看破放下,在行持一切法的过程中以「无分别心」而行「分别智」。许多名相概念大同小异。藕益大师也是花了功夫,把这上面的内容用如来所讲的「十八个空」一一地对照。我们要非常珍惜他老人家的劳动成果。
    观一切法空:是「十八个空」的总纲,总解有为法、无为法,一切皆空。是包括「人我空、法我空」也空,即「三空真如」。对这句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阿罗汉把它观照为「人我空」;通教、别教把它观照为「人我空」和「法我空」;无想天把它观照为「断灭空」;圆顿大法观照为「一心三藏」。
    如实相:归纳为「十八空」中的「第一义空」。「如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如实」就是「如」,「相」就是「是」,「如实相」就是「如是我闻」。
    不颠倒:对照为「内空」。六根是真心随缘显现出来的妄相。一旦破除了六根,破除了我执,内空了,按照通、别二教,这叫智慧,就进入了「空智」。
    不动:对照为「外空」,对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已经看破了,用《楞严经》讲,「皆如来藏妙真如性」。看破了「六尘」就不为生死所动。
    不退:对照为「内外空」,顾名思义:内也空了,外也空了,请问你退到哪里去啊?破除二边。
    不转:对照为「空空」。怎么「空空」呢?破除了「人我空」,破除了「法我空」,谁在破的?「人我空、法我空」是「所破」,是不是有「能破」的那个东西啊?连能破的东西都要把它空掉。为什么?所破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能破的东西啊?哪还有自己破自己?破除迷惑颠倒,「能所不二」——能破的也是「我」,所破的也还是「我」。「不转」,你就不会被迷惑颠倒,因为一切境界都是「我」。
    如虚空:对照为「真空」。一切方、一切所、一切处都是随缘显现的一种幻象,没有真实的实体。所有的万法,有其名而不可求其实,一切都归于真空。可是真空没有办法讲,所以借虚空来比喻。打比方说:我们有时愣头愣脑的什么事也不想,人家问你在干什么?哎!你一想,刚才什么也没想啊。那就是真空。当你睁开眼睛起念以后,虚空出现。这样观照「真空」和「虚空」。
    无所有性:观照为「毕竟空」,也可以说为「究竟空」。怎么「无所有性」呢?什么也没有。没有「自性」,没有「他性」,没有「共性」,也没有「无因性」。举个例子来讲,人怎么来的。你说我是妈妈生的。那妈妈从哪里来的?你不能讲姥姥生的。那姥姥从哪儿来的?所以你能不能讲是妈妈生的?不是妈妈生的,就是无「他性」。如果说自己生自己的话,那你没有生自己时,你在哪里啊?你怎么样生的?能不能讲自己生的?也不能这么讲,是不是?当然不能讲是「共生」,谁跟谁「共」呐?如果爸爸妈妈共生的话,那只有我这个人,应该前面像爸爸,后面是不是应该像妈妈啊?不可能。爸爸妈妈是亦男亦女啊?你不能说一个人又是男又是女啊!所以不能讲「共性」。但你也不能讲「无因性」,那也不是你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就是生出来了,这是现实啊,就亦无「无因性」。连「无因性」都没有,是不是「无所有性」呐?注意啊,这都是在方便引导。那么既无「自性」,亦无「他性」,亦无「共性」,亦无「无因性」,可是现前就是这东西啊!
    《楞严经》讲,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我们回归大光明藏以后,一念就可以把今天听经的这么多人显现出来,也可以显现出无量的尽虚空遍法界,还可以把自己无量劫以来做人、做鬼、做畜生、做天王、做乌龟王八……统统显现出来,这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法都归结到我们的真心。那么为什么由父母来生我们?这是我们的一种习气,欲界可以胎生;在第七层天就可以自己生自己;在欲界天里男女相互看了笑一笑,眼睛瞄一瞄就能生出来。真心本来面目可以用无量方式方法来变现,既可以「突变」,也可以「渐变」。只要我们愿意。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这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不可思议的智慧妙用。
    52
    以物为例,就是无情物「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比如火:《楞严经》讲到了古人求火,是用一面铜镜对着太阳,然后在铜镜下放一片艾叶,焦点把艾叶点着了。我记得小时候曾经把玻璃镜子对着太阳,镜子下放一张白纸,那个白点就能把纸点着。来分析一下这个火的来历。如果说火从太阳来的话,是不是叫「自性」?太阳是火呀。如果从太阳来,那么太阳到点火的地方,是不是应该有熊熊大火把所有的高楼大厦、树木花草全部烧成焦土?很显然,不是这样。如果是从铜镜来,那铜镜首先是不是要发热?铜镜首先要熔化掉。如果是从那艾叶来,那没有铜镜、没有太阳,它能不能起火啊?所以「非自生、非他生」,是不是?第三,那么是不是铜镜、艾叶、太阳三者来共生的?也不是。那么三者共生的东西,那到底是火,还是铜镜,还是艾叶呢?那个火跟这三者的性质一样不一样啊?那么三者「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可是它又明明生出来了。是不是一定有原因呐?一定有原因就是非「无因」。可是这个「因」我们找不到啊!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念起来的?是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呐?
    设想,如果当初拿着铜镜,焦点集中在纸上——大家一想:「只要对着太阳,马上就下雨」——当时如果这样想的话,是不是一定会下雨呀?这是由于我们的「同分妄见」共同形成。所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什么原因也找不到。它不是没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心。如果在科学家发明打火机的时候,所有的天人鬼畜,大家都认为这个打火机一打,水就能流出来,那现在打火机一定是什么机啊?一定是「打水机」。这个问题很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变化出来的。如果一开始天人鬼畜一致地认为这个机器把那个长江黄河的水、把水井的水打出来,打到水塔里,然后水塔一开下面就有火的话,那水塔现在是不是统统变成火塔了?一定是这个道理。都是我们由心想生。
    在楞严会上二十四位菩萨讲圆通法门的时候,火头金刚在定中变成一团火,月光童子修水观,在定中身体就是一滩水。对这个身体,你想它什么它就是什么。你可千万不要耍小聪明去好玩儿,既然这样:「哎呀!那个孔雀太美丽了,我专门打坐十年,我一定要变成一只美丽的孔雀。」你到时候真会变成一只美丽的孔雀,到时送到那个世界动物园里去,价值连城。真会成就啊!当然要认真地想,一点点都不要打妄想,你就能成就。
    讲「无所有性」,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法能生哪一法,没有哪几法能生哪几法,没有这回事,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我们的心可以变天、变地、变人。既可以突变,也可以渐变。地球人男女生活生儿育女,这就是我们心的力量的一种渐变。还不算渐变,叫中渐变。渐变、中变、突变实际上有无量的等级。这个心就是这么万能,它愿意怎么变就能怎么变。我们现在因为烦恼习气太重障碍了我们的心力,你能达到天人那种心力,你都能很大程度上把我们人体的这种潜能挖掘出来。但是我们现在不要感到悲观,正因为我们现在烦恼习气重,我告诉你,你才能成佛。因为我们有这种烦恼习气、有这种肉团束缚了我们的妄想,有利于我们修清净心。为什么圆顿大法叫「烦恼即菩提」?正因为地球人烦恼习气重,所以成菩提那个质量是不是很足啊?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太重了也不行。在三恶道里的众生他那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太糟糕,他糟到了极端,他也不能成菩提。天上的人包括仙家,包括那些魔王、怪王,他这个太自在了,千变万化,心不容易守住这个定力。其实那些鬼王神道的比我们人道的福报是不是大得多?真是大得多。往上的人太乐、福报太大,往下的人罪报、苦报太大,都不能成就。唯有人道的人苦乐各半,既容易发奋图强,又利于对比、比较容易开智慧。烦恼习气重这个最大的特点障碍住了我们,心比较稳、不容易去飞扬浮躁。我们要懂得这是我们的福报啊!肉团身隔阴之迷这是一道屏障,它障碍住我们去种种地妄想、去种种地神通万变,而使我们一心归于菩提。
    中午有两个菩萨跟我说:「师父啊,我看了你讲的光盘,也听了你一会儿课,你怎么讲的佛法跟我们过去所了解的佛法根本都不同啊?简直不是在同一个世界讲话啊!」我说这就对了。《法华经》《楞严经》就等于在给我们讲科学、讲哲学,讲万物来龙去脉,讲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它不是叫我们怎么样修、怎么样念佛、怎么样拜佛、怎么样做什么什么事,它不管这些;它只告诉我们什么是佛、佛是怎么回事。诸佛出世没有第二件事,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理。你知道你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头上顶的天、脚下踩的大地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对面吹来的风、头顶下来的雨是怎么回事吗?这是我们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切语言道断:这里观照为「一切空」,这就是通教禅宗的「破有归空」,破一切相而归于自性,叫「无字真经」。没有一个字,没有一个相。开口就是错的。当真理变成了语言,这个「道」也没有了。注意啊,这是禅宗的境界,「真佛无相」。你说你读一部经——拿来!一把火给你烧掉!你说你念一句佛——过去,漱口要漱三天!把你的一口佛味漱掉,什么都不可沾!这是传统的禅宗。
    不生:是指「有为法空」。一切万法,无非生住异灭,因缘和合而有。
    不出:这是讲「无为空」。「无为空」就是讲「非不因缘」。破「无为」是不是立「有为」了?「不生、不出」,才真正把因缘法破除。
    不起:叫「无始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始」,每个法都是个「无始」。前际无始,未来无终,叫「不起」。如果未来有「终」的话,它一定有「起」。本来面目就这么好玩?在《六祖坛经》里把它说成一个怪物——没有胸、没有背,没有头、没有尾,它是谁啊?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这叫「不起」,叫「无始空」。所以想想我们是谁?我们就是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大佛爷,却把自己贬低为:「我是李老汉的老婆」,「我是那个张老太的先生」,「我是王二虎家的小臭蛋」……给我们加上种种名目。你说可悲不可悲啊?我们具有无限的神通道力、法力,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我」,却把自己束缚得这么小,还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乃至拳脚相加,乃至要发生世界大战。「命自我立」,我们要把握好自己。抓住当下,不要等。谁都不能肯定明天早上还能醒来。人命无常,在呼吸之间。
    无名:叫「性空」。任何一法都没有自性。既然没有自性,它有没有名字可言呀?是个假名相,做个标记而已。这个茶杯叫飞机,行不行?叫它大炮,行不行?都行。一切的万法、天人鬼畜、佛菩萨都是个假名相而已。有佛吗?有菩萨吗?有天吗?都没有。都是我们的一个念变化而已。凡夫就在名号上执著,这叫「捕风捉影」。
    无相:指「相空」。任何一法的形相都是由我们的妄想变现而有,叫作「水月道场、镜里看花」。这个人相一入定,一年半载,可变成一滩水,或一团火。可是我们却把它当成真的了。要吃好穿好,描眉化妆,你说麻烦不麻烦?凡夫在死物上用功;有智慧的人在心上用功。《楞严经》讲了「想升情坠」。后者为务虚、浪漫主义,必然往上升;凡夫化妆打扮,有一种情执,就往下坠。所以《楞严经》把我们宇宙人生本来面目讲绝了!你看懂了《楞严经》,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原来成佛解脱就这么简单!
    实无所有:佛也没有,空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实」,这里讲真实,是通教、别教的真实,讲「法我空、人我空」这种真实。这种「空」到底有没有啊?如果有的话你能不能现佛相、人相、天相啊?就不能。所以在这里「实无所有」,叫「三空真如」。「实无所有」就是专门破除藏教、通教、别教的那种所谓的「真实」。破除了以后在《楞严经》重新取名,叫什么?叫「真真如性」。你不能讲什么也没有,那是「断灭空」,你还修什么啊?「真真如性」——空也是「我」,不空也是「我」,空不空也还是「我」,有相、空相都是我一个念变出来的。讲「一个念」都是方便说,这一个念当下就是无量念、无量法、无量相。没有哪一个念不是哪一个相,没有哪几个念不是哪几个念,就是我们常讲的「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
    无量:是「有法空」,有法就有量。有法当下就是「空」。
    无边:即「无法空」。有了边是不是表界限、表断灭?「无边」则恒为「有」,能不能走到尽头啊?所以不能讲它是无法,就是表「有」。有些名相概念就近似于玩文字游戏,我们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无非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观照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核心的核心是从「空」和「有」这两个角度来观照。
    无碍:指「有法」与「无法」这两个法都空。有法、无法都空了,会不会给你造成障碍啊?都是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
    无障:这里是讲「三空」,分成了三。怎么「三空」呢?任何一个法分析到最后都是个空,没有实体。祖师大德曾经以那个芭蕉树来打比方。把芭蕉树剥皮,剥到最后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了?就是空。这是比喻分析到最后皆归于空。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这就是讲「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而有,因缘分散而灭。注意,因缘分散而灭是不是也是因缘和合而有啊?生和灭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生」和「灭」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示现而已。
    这里讲「从颠倒生」,仍然是讲「从因缘有」。颠倒生出来的东西,你能不能把它当真啊?怎么「生」出来的?它不是世间人认为的非要从老生小,非要有一个东西生一个东西。它这种「生」是无而或有,有而或无,所以叫「变化而有」。既然是「变化」,能不能叫「生」呐?这个拳头「变」成了手掌,手掌还是拳头才能叫「变化」;如果是拳头「生」出了手掌的话,对不起,应该一掌一拳,两个东西,是不是?拳头「生」了个手掌是二,这就是「有二」法门;拳头变出了手掌,叫「不二」法门。既是二,又是一。这个法至关重要!「以因缘有,从颠倒生」,「颠倒」即生相无明,在生相无明之前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作这样的观照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境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増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这段话特别体现出佛的慈悲心。初心菩萨你要想安隐说法,没有恐怖心,没有人来找你的烦恼,你要注意:从根本原则上来开智慧,把心安定下来,夹紧尾巴做人。这是特别保护初心菩萨,不至于才一开口就遭到许多人的围攻。为什么?有些法尽管你讲的是对的,尽管你问心无愧,但是别人不能接受。
    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就是指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把大藏经全部通读个几十遍、几百遍,叫「贪著」。连佛法也不可以贪。你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了,什么经你都不想读,那是劳命伤财。你读它干啥呀?你自己讲的一切话都是经文,都是经典,你耳闻目睹,看到的一切万法都是三藏十二部经。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这都是些贡高我慢之人。你去教他,他比你学问还要高,你三句话没有讲完,他给你话把子堵住了,他炫耀他懂了什么、什么。所以特别是初心菩萨,这些人你不要惹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你就走。捡那些老实巴交的人。求现灭度:是指证阿罗汉果位。
    诸优婆夷,皆勿亲近:「优婆夷」是指在家的女居士,男居士叫「优婆塞」。屠儿:屠夫,杀猪杀羊的人。「魁脍」也是杀猪宰羊的人。「魁」是大的意思,「脍」就是刽子手。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特别是初心人,不可以跟这些人接触,防止你被他们拉下水,也防止别人造口业。你有足够的道行,你可以去度他们。
    诸淫女等:是指妓女,前面的「炫卖女色」一般地是指歌伎,卖艺不卖身。莫独屏处,为女说法:不要一男一女在一个地方。「屏处」就是说把门也关了,窗户也遮了。佛法里有严格的规定,实在有必要在一起,应该是亮门、亮窗。「为女说法」:为异性说法。如果女为女说法、男与男说法,没有这个规定。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出门必须两人以上。男的就带比丘,女的带比丘尼。不可以一男一女在路上走路,年龄悬殊的又当别论,有的一男一女,老人们你还要扶扶他;或者一大一小,小孩子你要牵着他。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这里是讲在法门里种种的分别。不行:是不要去分别。上法,指别教;中法,是通教;下法,是藏教;而圆教包容万法,万法都是一个念。你如果不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你讲这个法不行,那个法不行——你是谤佛谤法!有为无为:所谓「有为法」,执著于事相而昧于理性;所谓「无为法」,执著于理性而昧于事相。佛以「性、相」方便引导,其实是一。实不实法:「实法」就是唯「一心三藏」;「不实法」就是权教法、方便法,我们既不能执著实法而轻慢权法——没有权法怎么能到达实法?又不能执著权法而不顾实法。权法是手段、是道路,不可作为宝所。
    不得诸法:就是「无所有性」。一切万法跟剥芭蕉树一样,剥到最后都没有真实的实体,那怎么来的?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不知不见:这是讲初心菩萨想安乐传法的一个原则:保持清净心。「不见」就是视而不见,「不知」就是充耳不闻,要学会安定我们这个心。是则名为,菩萨行处:这都是一些基本原则问题。在这种前提之下行一切法,你能得到自在。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有形有相最后归结到「空」。那么「空」有没有啊?为什么没有?因为它当下就是妙有。它不是「断灭空」——连「空」都没有了。「空」——真空当下就是妙有。我们是面对「有」来说「空」,然后对「空」再来说「空」,把「空」都空了,当下不就变成「有」了?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这两者是不是互遮互显呐?通过生灭,我们观照其不变之性。就是「通过起灭之相见常住之性,叫在相见性;通过常住之性见起灭之相,叫在性见相」。是名智者,所亲近处:应该常作以上观照。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颠倒分别」就是「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楞严经》说为,心显现出「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细,细相无明又生出「起业相、智相、相续相、名字相、执取相、业系苦相」这六粗,由「三细六粗」而显现出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万相,叫「颠倒分别,诸法有无」。「诸法有无」就是生住异灭十法界。
    「是实非实」:「是实」为「在相见性,随缘不变」——相由心随缘变出,相当下还是一念,它仍然「是实」,是真心本性。「非实」为「在性见相,在空见有」——「真空」随缘显现出十法界的有形有相的「妙有」。「是实」为「性、如、阿」;「非实」呢,为「相、是、弥陀」;「是实非实」就是「阿弥陀、如是我闻、如来」。「是生非生」:这是再一次帮助我们观照因缘万法。今天张家生了一个儿子,他生了没有?因为他没有生之前就在,仅仅是借张家因缘来示现一下。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生过,从来没有死过,都是无量寿。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这是比喻定力。真正认准了万法都是唯我一念所现,此「法华三昧」,「楞严大定」,无论你在醒着、梦中、定中、中阴身期间,你根本都没有办法改变的,「须弥山」都不足以比喻你的定力。有些人怀疑:「那些东西那么傻,怎么一听就信了?」我们对他们也感到遗憾:「他们怎么就不信呢?」所以迷惑颠倒是不是也如「须弥山」呢?但是他到最后要动。而开智慧的人,永远不会动。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这是在重复说明破除我执。见道之人的我执已经破除了一半,即使我执现行,他有惭愧心,「戒坏见不坏」。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不生」为无始;「不出」为「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不生」,我们从来没有生过;「不出」,你往哪里出啊?孙悟空他本事再大,能不能飞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啊?因为他就是佛手掌心。整个十法界万法都是「我」,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你往哪里出?这是成就我们的大慈悲心。
    印广法师到扬州来,扬州有没有多一个印广法师啊?山西有没有少一个印广法师啊?任何人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动而至,叫「不出」。「不动不退」:「不动」,不为生死所动,不为烦恼所动;「不退」,明心见性之人他没有理由退,他没有办法退,他想退都退不了。你退到哪里?「心外无法」,处处都是你。这就是明心见性的重要性,想不成佛都没有办法,因为你已经上了佛船。
    「常住一相」:这就是《法华经》所讲一念授记。你知道万法就是「你」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一个念,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几个法不是哪几个法,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常」为时时、事事、处处,耳闻、目睹、身受,都是一个自己。要常常提起这个念,不能说是在听经闻法的时候才想起这个念,否则我们在修持中还要走些弯路。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你走到哪里胆子很大,气势很壮,绝对不会为歪魔邪道所吓倒。真理就是真理,有佛的金口玉言,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认可。这里的「入于静室」就是要有思想准备,能以不变而应付万变。
    以上的长行和偈颂是第一个安乐行,叫「身安乐行」。你能如实做到,可避免遇到危险,避免别人算计。因为自古以来弘扬正法,「命若悬丝」,务必小心谨慎,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是「口安乐行」。有几种语言最敏感,要避免。一者,「不言人非经过」。人家是非好坏与我们没有关系,读什么经典与我们也没有关系。你讲了以后就变成是非,除了在我们讲经堂专门弘自己的法——按照佛门规矩,按照祖师大德遗训,修行必须一门深入,其它法门一律放下。这是保护修行人的清净心——否则你不可以论别人长短,不可以讲其它经典的过错。那么在对经讲经之时你没有办法装聋作哑,又当别论。
    到禅宗道场你就要赞叹禅宗,到净土道场你就要赞叹净土。到禅宗道场你如果带经书的话他全部给你销毁,那个不叫「说经过」,他是一门深入。你到净土道场去修禅宗,他把你赶走。这个里面有界限,要分清楚。有些属于不明就里、乱打棍子。在禅宗道场,把有关的经典全部除了,他认为人家这是谤经典、赞自毁他,你这是不公道的。一门有一门的规矩。在本道场内是这样,相互之间不可以诋毁,可以沟通,可以交流。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你不能为了赞叹自己的师父去轻慢别人。我们这个道场是开放的。我授权给所有的弟子,凡是发现有其他讲经说法的法师,你们都有权利代表师父邀请他到法华道场来讲经。但是如果涉及到法理法义的究竟与否,我们「论法不论人」。他这个法在这里讲得不对,不一定这个人就不是大菩萨,明白吗?因为我们没有研究他的全部著作。「论法不论人」。不能讲这就是赞自毁他,但是也要防止「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历来是邪门歪道诈骗佛门的一种手段。你说「不轻慢诸余法师」,佛讲那些不讲「第一义谛」的法师比强盗土匪还要坏无量倍,这叫不叫轻慢?佛一会说那些「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是不是轻慢那些邪师啊?一会又不准轻慢。佛怎么样讲都是对的。看你在什么时空点,怎样把握。你怕受委屈,你就要谨慎一点;胆大的人还是胆大。这是对胆小人的一种安慰。所以明白「如来藏」道理,你怎么样讲都是「如来藏」,都是「如是我闻」。不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你讲得再庄严、再气派、再美好,也不得真实受用。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对一切人都不可以乱讲。不仅不可以讲短和恶,长与好都不可以讲。不搞人我是非,就是不讲人坏,也不讲人好。佛法不是讲善恶长短,是讲真实。
    祖师大德讲的这四句话请记好:「自赞是贡高人」——自己称赞自己的,是贡高我慢之人;「自毁是妖好人」——我这个人可不行!我什么也不懂,我懂得一点供大家参考,等等等等。你是个妖怪,假装好人。没有这个本事就不要登上讲台。既不能贡高我慢,还不能假谦虚;「赞他是谄佞人」——谄佞人是小人;你这个人一定是心怀不轨来称赞人。你是心怀鬼胎,标榜自己就是好人。那我不赞他,我来毁他呢?「毁他是馋贼人」——你专门讲别人坏,这是贼人。
    这可麻烦了。讲人家好也不行,不好也不行,那怎么办?没有必要讲那么多废话!开口就是宣传真理,讲天地日月、山河大地是怎么来的。但有时候这四种办法都要用,看你用心。比如说:「我懂的这个道理就是对的,大家听我讲,没有错」——这不叫自赞,是为了让人家生起信心。你没有金刚钻,怎么能揽瓷器活啊?有时候赞他毁己也是对的——「我有些什么毛病不好,大家不要跟我学。」有时候就要赞他——「某某人真好,他对人很慈悲」,给大家树立学习榜样。有时候就可以毁他——「这个人你可不能跟他在一起!你跟他在一起你完蛋了」——这是保护他人。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不要执著于一端。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对修小法的人,你不要去说他不好,也不要去赞叹他修行真认真!防止造成一些宗教团体相互之间的矛盾。可以发慈悲心,但是要用智慧来引导。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这是不怨嫌小根机之人。怨嫌他属于贡高我慢;发慈悲心是菩萨发心,要引导他,做众生的不请之友。「善修如是安乐心」。
    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他虽然根机浅,如果来问你的话,你不能回答——你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读读《地藏经》就行了——不是的。凡是懂得「如来藏」道理的人,必须劝他读《法华经》。他来向你请法,你必须传大法;他没有请你传大法,你跟他沟通的时候要当心。你可以引导他,我最近在读《法华经》;否则你得吝法果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安隐说法:没有谁愿意去冒着风险说法。不仅自身难保,而且会给如来家业的传承造成障碍。所以要用智慧,要善于调理好周边环境,才能「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而施床座:「清净地」是讲清净心;有了清净心,才能定下来。「床座」是表定力。以油涂身:热带地区的人一般走路不穿鞋,脚底磨得很厚很厚的茧,尽管这样,脚上还要涂油,防止毒虫叮咬。实际上就是讲持戒,要守戒律。澡浴尘秽:洗澡就是去除恶习。著新净衣:通过四摄法等等自利利他。这个「内外俱净」,内「清净」是指意业清净,外「清净」是指口业和身业清净。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这两句话就是成就了。能做到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安处法座」就是「安隐说法」,能够满足求法者的需要,他问什么都能作答。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増益,
    入于佛道。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随义而答:这个「义」一定是真实义。你不要给他牵着鼻子转,你要能掌握主动权。有时候可以变成反过来问他。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不管是善问还是难问,我们都要能够教化他。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无上道」,这个一定是指「一心三藏」法理,非此不可以言「无上道」。「无上道」者,无前后、左右、上下、内外,无相无不相,万法归于一念。
    有希望必有失望。修行人随遇而安,不管到哪里讲经说法,想到的只是供养众生,不提任何条件。没有饭吃,放几块红薯、带一点咸菜也能过;没有地方睡,大通铺也能挤。现在不需要坐到树底下了,这也已经是大福报了。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安隐说法」。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心无嫉恚:「嫉」是嫉妒,「恚」是嗔恚。诸恼障碍:各种烦恼习气是自己障碍自己。亦无忧愁:心无牵挂、心胸开阔。及骂詈者:不去骂人,别人也不会骂你。又无怖畏,加刀杖等:弘扬《妙法莲华经》,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都要顾及在内。亦无摈出,安住忍故:不可以随便地把道场里的信众赶走,即使强盗土匪我们都要招降纳叛。特别是负责道场的领导、居士、方丈、住持,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断一个人受持《法华经》的慧命,其过在无间地狱。除非他是强盗土匪在那现形捣蛋,能教育的尽量教育,叫「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这是讲第二,叫「口安乐行」。
    53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这段经文往下是讲「意安乐行」。于后末世,末法时代有前末世、中末世、「后末世」。佛特别说明「法欲灭时」,也就是在一万年末法的后五千年,乃至后一千年,众生的心更加麻木不仁,心狠手辣。所以弘法之人需倍加小心。
    怎么样做到「意安乐行」呢?一者,无怀嫉妒:「嫉妒」就是好占上风,不愿意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修出世间的法,是希望一切的人都比自己强。谄诳之心:「谄」就是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诳」是吹嘘自己,说大话来欺骗人。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不可以轻慢人,侮辱人。许多人好为人师,总感到只有自己会修行。不懂装懂,误导别人。我经常听到一些修行人说「我认为」,我最头疼听这句话。「你认为」对的话,你还来修行干什么?
    「求其长短」:有些人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修行是要想成佛,本身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短处,你还老去看别人的短处,何苦来哉?越看别人的短,自己就会越来越短。你不要随便地指责人家。看到一切人都是恭敬合掌,甚至都可以向他们顶礼;哪怕是歪魔邪道你都要向他顶礼。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有人不懂《法华经》《楞严经》,讲万法平等,这就是「戏论诸法」。见道之人你要善于分别诸法,这是菩萨的责任。当我们明白了「一心三藏」,才是万法平等。真正明白了万法平等,你才真正相信《法华经》是王。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起大悲想」,对治「自私」;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众生、如来都是一体,也就是对一切众生都要「起慈父想」,对治「嫉妒谄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是对治「恼乱」。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这是对治上面的「诤竞」。这里众生也好,如来也好,十方诸大菩萨也好,我们观照为一切的人、事、物,种种的环境,以此来成就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
    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讲经说法要有平等心。不能说喜欢的人我跟你多说几句,我不喜欢的人就跟你少说几句,这个心都不能有。凡有上门求法者,有问必答,你都要对众生负责任。这个是平等说法。不过有一条要强调,对于那些毛病习气特别重的人,应该多说法,你是出于公心;对那些发心特别大的人,也应该多说法,那是培养老师。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如实按照佛的教诲,做好身口意三安乐行,就可以避免麻烦,也会促成许多爱好修行的人在一起共修。为人师表者,要尽可能圆满自己的教学方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嫉妒、嗔恚、我慢,叫「嫉恚慢」。谄诳邪伪心:「谄」是虚伪、伪装,专门讲好听的话;「诳」,狂妄自大。这个「邪伪」就是对「谄诳」的注解,是一个意思。常修质直行:这里的「质」是讲忠诚、老实;「直」是忠诚老实的外在表现,把自己的心交给众生。
    不轻蔑于人:「轻」是轻慢,「蔑」是蔑视、看不起。亦不戏论法:所谓「戏论法」,你并不真正懂得诸法真实义,你却在狂妄地厚此薄彼。真正读懂了,一切经都是一部经,都是一个念。正法、邪法、大法、小法、有文字的法、没有文字的法,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不令他疑悔:讲法要让人家明白,不是把人家讲糊涂了。当然,同样一句话,你讲得很清楚,也可能有个别人听糊涂了,那与你无关。
    云汝不得佛:这些话太伤人心。你不要讲:「你不能成佛。」你讲:「学了《法华经》,才能当下成佛。」实际上就暗示他不这样不能成佛。你别讲:「你这个小孩这么愚痴、这么笨!」你讲人家那个隔壁的小孙子多聪明啊、多勤劳啊、多有智慧啊!就是拿一根长绳子来比这个短绳子一样。「事实胜于雄辩」,用对比法。这是做人的智慧,也是教人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讲你这部经怎么怎么短,我们只讲《法华经》怎么怎么好。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憍」是自己高傲的那种气氛,自己显得非常高傲。「慢」呢,是自己对别人显示的那种鄙夷不屑。修行人一定不能有这种心。修行人看一切人、事、法皆是佛、皆是老师、皆是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这是修行人的心态。
    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第三法」就是「意安乐行」之法。你这个心态始终是柔和、平等的。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这段经文往下是讲第四安乐行,叫「愿安乐行」。在行持之前先发愿,以慈悲心、以智慧力,观机逗教。
    「在家出家」「非菩萨人」,不管他是修行人与否,我们都要发心度他们,要观察时机。有些人纵然不是居士,不是出家人,纵然不信佛、不懂佛,但人人皆有佛性。有些人一经引导,比那些老修行进步还要快。每一个人都是从大光明藏而来,当下就是大光明藏!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怎么「大失」啊?遇不到佛法的人这是最大的苦报。我们看到车水马龙,心里就有怜悯心:「这些人一天到晚为生活在奔波忙碌,可是来世怎么办?」看那么多人在歌厅喜气洋洋,醉生梦死,这些人死到临头还不知道反悔啊!而不是在那幸灾乐祸。我们一些朋友聚会,有时候我叹一口气:「你们真可怜!」他们哈哈大笑:「你看他,他还可怜我们呢!」如果修行人贪图玩乐,放任自流,真是「倍可怜悯者」。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六个「不」显现出这些人的特征。「不闻不知不觉」,这是对修行人而言;「不问不信不解」是对非修行人而言。修行人是盲修瞎练,「不闻」,他不知道修行是什么意思,念佛拜佛,他连佛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开悟也就是「不知」,「知」就是观照,他没有办法观照。「不觉」,不观照能不能照见啊?所以「不闻」就是不开悟;「不知」,他没有办法观照;「不觉」,他找不见,找不到。
    「不问不信不解」:是指那些非修行人。他不信佛,问都懒得问;即使问了他也不信,不信当然不解了。有些人即使能信,他也不能解,但毕竟还能得人天福报。迷信者也能得人天福报,乃至能得三恶道中的福报。念佛、拜佛不会白念、白拜的。做人、做鬼、做畜生乃至下地狱,你念佛的福报不会少掉。即使下地狱,你都可以少受痛苦。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行菩萨道,要做众生不请之友。不是像小乘法,不请法就不传法。大乘菩萨道还要去攀缘,还要去套近乎,跟小乘佛法高高在上不一样。但是首先你必须开智慧,不可以去盲目地做老师,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这就叫「应供」。你怎样供养别人,别人就会怎样供养你,心地感应。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天龙八部就是你的「如来衣」。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来受学的人都能成就,都能得到法喜充满。与你道交感应,就是你的「如来座」,就是你的「如来室」。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这句话在其它经里有没有啊?「无量国」连名字都不能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所以我们要非常珍惜啊!「无量国」,有无量国土是不是就有无量劫啊?有无量国土、无量劫,是不是就有无量人?三个无量,想得《法华经》名字都不可以。没有大福报不能见闻受持《法华经》。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这里佛又打一个比喻来说明《法华经》的重要性,也说明《法华经》在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于世,百千万劫难遭遇啊。
    强力转轮圣王:为「金轮王」,管须弥山脚四大部洲,此处是比喻佛。欲以威势降伏诸国:「威势」是佛法的法力、道力;佛欲「降伏诸国」,就是教化众生,降服众生的邪知邪见,规范众生的身口意这三业,成就我们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种种的殊胜功德,这叫「降伏诸国」。
    而诸小王不顺其命:「诸小王」就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叫作「心魔」。包括病魔、包括死魔。「不顺其命」,就是说不能按照佛的教诲而行持。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难克服。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种种兵」就是无量的法门。先是无量方便法来引导,劝修「戒、定、慧」。
    「讨伐」就是修证。在比丘三法里叫「破恶」,在阿罗汉三法里叫「杀贼」,佛把六根说为是「内贼」,外面六尘是「外贼」,我们的种种妄想分别心,叫「贼媒」。凡夫把色身当成是宝,其实我们无量劫以来就是受其伤害,它害得我们家破人亡这还是轻,它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在三恶道受大灾难!看上去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夫妻恩爱,乐不可支,其实这样的家庭比家破人亡还苦啊!因为你在迷惑颠倒之中享福,转眼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这种快乐在佛法里叫作「坏苦」,也叫「行苦」。你当下就是「苦」,在增长情执啊!按照《楞严经》讲,「想升情坠」。所以我们要开智慧啊!派兵讨伐是为了破我们的我执,破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快乐」——那都是「痛苦」。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有种种小法门都能成就不同的果位,修什么得什么,无非大小而已。
    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田」是表禅定——修任何法门都能得到程度不等的定力。「宅」是表解脱——有房子住了,不至于穷露在外,禅定和解脱都有无量的等级。「聚」是指初果罗汉。「落」是指二果罗汉。「城」是指四果罗汉。「邑」是指三果罗汉。
    「或与衣服严身之具」:「衣服」是指一种忍德、法忍。「衣服严身之具」,这个高于四果罗汉的境界。因为往藏教、通教、别教,那更有无量的等级。所以这个「衣服」不仅是「生忍」,包括「法忍」在内。「严身之具」,这里的「身」为「法身」。这个法性身已经不同于小乘人的那种「人我空」,那是一种「偏真涅槃、偏真法身」。通教、别教的法身是「真法身」;那么圆教的法身叫「真真法身」。圆教的法身包括化身、报身,统统是法身。「之具」是以衣服为主,还有其它一些成就——忍、定、精进、布施等等。
    「种种珍宝」:这里一般地是指藏教、通教、别教菩萨果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前面讲过,不再重复。「琥珀」:是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我们有时看到一种化石里面含藏蝴蝶或昆虫。内外通透。那是不是不二法门啊?它没有任何间隙,里外是一体。「象马车乘」,是比喻一切法门。「奴婢」,是比喻神通法力。「人民」,是比喻有漏的善法。「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国王的髻中明珠是显示其庄严相,它是权威的象征。如果赏赐的话,文武百官心里就要起种种的误解、猜测。这个「宝珠」举足轻重。这里是比喻《妙法莲华经》不到时机成熟,不能轻易地开示。用这种办法来赞叹《法华经》,在其它经典是没有的。佛几乎使用了一切的手段把《法华经》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王诸眷属」,这是比喻佛的诸弟子大众。「必大惊怪」:小乘人承受不了;初发心的菩萨听了以后心里也感到吃惊。如果是这样的话,会适得其反。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这里以法合喻。前面打比喻,这里说法。文殊啊!我也是这样,用戒定慧种种的办法「得法国土」。「得法国土」是佛自利之德,成就了我的法身功德。
    王于三界:是佛成就以后示现于世间来教化众生。这个「三界」,此处观照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个法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这里的「魔王」可以分别对照为「同居土的见思惑、方便土的尘沙惑、菩萨土的无明微细惑」。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贤圣」,在讲《法华经》之前,我们只能把它说为前七种方便;如果讲成「三贤十圣」的话,那十地的菩萨早就是受持《法华经》的大菩萨了。「与之共战」就是讲前面的三种魔王、三种烦恼。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根力」是五根、五力;「禅定、解脱」是四禅八定,「解脱无漏」——四禅八定就是八解脱。但四禅八定包括灭尽定,灭尽定是属于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所以从小乘果位到人天福报,叫「诸法之财」。
    又复赐与涅槃之城:「涅槃之城」就是前面〈化城喻品〉讲的,包括阿罗汉的涅槃城,包括通教、别教的涅槃城,各自的境界都不一样。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佛在一步一步引导。
    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就是讲《法华经》的机缘还没有成熟。佛讲其它任何经典,从来没有这么卖关子。《法华经》从第一品开始,再三讲《法华经》机缘没有成熟,不能随便讲。可是这个说法反而被一些人误解,错用了心——「佛都讲《法华经》不能随便讲,机缘不成熟不能讲啊!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讲《法华经》呢?」——这种误解可深了。佛之所以这样讲,就是告诉我们《法华经》难得;既然是这样,既然你们已经得到了,你怎么可以放下啊?如果按照有些人说的,先小法、中法、怎么怎么,他永远都是这个次第。他以此作为借口,来拒绝大乘法。
    今后再遇到人说机缘没有成熟,告诉他:「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就已经成熟了!从佛开讲起到现在,我们不应该停止。我们没有理由停止,没有权利停止!」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这就是表示讲《法华经》的机缘成熟。
    如果国王对那些功劳特别大的人,你不把这个宝珠来奖给他,不足以安定天下。这是举足轻重的问题。所以佛在法华会上这个时候公开宣示。
    五阴魔:就是《心经》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障碍我们证涅槃。「五蕴」色身是一种痛苦,是一种魔障。本来我们的清净心自在无碍,就因为这五蕴而受束缚。这是阴魔啊!你不要当成我。烦恼魔,苦因是什么?「我见」,诸邪知见——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就是「烦恼魔」。死魔: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种痛苦,死亡以后还要受报。明白了有佛可做,有阿罗汉果位可证,证到了「灭谛」这种果位,我们才能离开「死魔」的报应。在小乘法里,还讲「坏天之魔」。小乘人不能降服天魔啊,但天魔也不能障碍他证小乘涅槃。有大功勋:是指小乘人能够破除了三界内的这四种魔而证得涅槃。
    灭三毒:这个「三毒」就是贪嗔痴。在前面的四种魔里已经把贪嗔痴包含在内。出三界:就是降服这四种魔、证阿罗汉果位。这里的「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世间之三界。破魔网:前面讲三种烦恼——界内烦恼、界外烦恼、无明微细烦恼,那么已经破了「界内烦恼」,就是部分地「破魔网」。再进一步破除「界外烦恼」,也叫「界外魔」;「无明微细烦恼」也叫「无明微细魔」。下面就涉及到佛要传《法华经》了。这个已经不是过去的小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智」是「一切种智」,「能令众生至一切智」是成就一切种智。如果讲「一切智」,在别教里把它说为「总相智、空智」,那《金刚经》就能到达,更不用说《华严经》,那还要用你《法华经》干什么?所以同样一个名相概念,我们要贯通前后文,贯通整个《法华经》、整个佛法次第来观照。
    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即使佛在世时传《法华经》,也是「多有怨嫉」。为什么《法华经》难信难解?就是因为它太简单。一言说之,一切万法就是由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你能深信不疑,当下了生脱死。许多人明白道理以后自己打嘴巴:我怎么这么愚痴!那么多年苦修、苦行、苦证,日不睡夜不眠、读经、诵经、念佛,到处跋山涉水,访求善知识、参学好法门,到头来要成佛却这么简单。
    《法华经》《楞严经》都是这么讲的。修行人没有离开课堂,他成佛了。菩萨可说为分真即佛。明白道理以后,我们去做一切善事是为了帮助别人,并不是因为这样你才能成佛,这是菩萨的责任。在教化的过程中又不断提升我们的品位,不要把这个问题搞混淆了。有人认为你这个人口头禅:「只讲解,不讲修、不讲证,是歪魔邪道。」他就是利用众生的这种愚痴来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末后赐与:这是讲佛的最终遗嘱。其它经有没有讲「末后赐与」啊?没有。赐与给谁了?「赐与」给所有的经典。每部经典第一句话是不是「如是我闻」呐?这叫「末后赐与」,一切的经都要归到《法华经》来。
    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这个「秘密之藏」显示出佛法的不可思议,显示出众生的滑稽和无知。我们天天看到,天天听到,天天感觉到,它跟我们形影不离,我们却不知道,这是不是最「秘密」啊?往往最秘密的东西放的地方你想不到。天天跟我们在一起,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却不知道;知道了以后却不相信,所以这个秘密是最冤枉!其实一点点都不秘密。只是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承认它,这是无可奈何啊!于诸经中,最在其上,把一切经搬出来,法华至上。
    长夜守护,不妄宣说:不到机缘成熟不能传。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言外之意,要听这个《法华经》可不容易啊!
    54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这上面三句话很重要,这是对讲经法师的三条基本要求。也就是佛在前面讲到「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方可登台弘法,方可领众修行。
    常行忍辱:就是「忍辱衣」。为什么要忍辱啊?被辱者是谁?受辱者是谁?明白这个道理,哪有什么忍不忍?可是世间凡夫就是因为一口气——小则人我是非,大则家破人亡,再大者乃至一场战争,最后万劫不复。
    哀愍一切:这就是「入如来室」,成就我们的大慈悲心。明白万法皆唯我一心之所变现,深信不疑,大慈悲心便可成就。修行人贵在明理。不明此理,纵行一切善也是魔业,这是佛在《华严经》所讲。
    乃能演说:就是「坐如来座」。言为心声,演说佛法需要开智慧,此慧从何开?「坐如来座」——把一切万法看空。「入空」是开智慧的基础标准。这个「空」、这个「如来座」是圆顿的三空。「能空、所空」统统空,所以空的当下就是妙有,妙有当下就是妙空。也就是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万法当下是一个念,这叫「如来座」。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会处众无惊,面对一切人的问难,辩才无碍。只有把「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这三点成就了,你才可以处众说法,自在无碍。
    佛所赞经:一切诸佛之所赞叹。包括一切的有情、无情。它没有办法不赞叹,即使诽谤他也在赞叹,因为经就是他。要作如是的观照。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大失」就是断送法身慧命。这样的大经,无量国土之无量众生于无量劫,连名都不可得。你能得而不得,这是不是大大失?跑到你门口来你都得不到,这是大大失。真正把《法华经》的地位、妙用、利害关系搞明白,此经不可思议。此经叫你当下成佛,解决你无量劫无量劫生生世世的生死问题!
    后面〈随喜功德品〉那讲得更是感人:一个人修六度万行,用金银财宝供养无量百千亿的天啊、人啊、鬼啊、畜啊,四条腿的、两条腿的到八十岁,又把他们培养成阿罗汉;一个人从法华道场出来就传《法华经》,传到第五十个人,第五十个人仅仅听到一句《法华经》,仅仅生了一念欢喜心,他的功德是前一个人功德的无量倍,没有办法比。为什么?你听闻《法华经》,即得解脱。其它任何经典没有这样的功德。而且要得到这个功德又太简单,几句话就成就了。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这就是菩萨发心。听不到《法华经》就算了;我听到了《法华经》,日不睡夜不眠也要想办法把这部经告诉我的亲朋好友等一切有缘众生。
    我们这个心发得怎么样?你度一个人进来,胜过你自己精进。这个功德福报不可思议啊!《法华经》后面还有讲啊,你坐在这里听经,外面来一个人,你让半个座给他坐一下。你这一让的福报,来世转生忉利天王。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
    如有勇揵,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如来亦尔,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不妄开示:如果机缘不成熟,让别人对《法华经》生起怀疑,生起轻慢,这些人都要下无间地狱。这是佛的慈悲心。那么大家不要害怕,这几千年以来我们大乘佛法的气氛已经遍及地球,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具有深厚的大乘佛法的基础,从孔老夫子「仁政爱民」到孙中山「天下为公」,再到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对谁都可以讲《法华经》。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如是四法:指「身、口、意、愿」这四种安乐行。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从这里往下就是受持《法华经》的人得其报应,而且是现报。一个人能够天天读诵《法华经》,你想生烦恼都生不了。「又无病痛」:我有个弟子一开始一天读一部《法华经》,现在坚持一天读两部,日中一食,精神饱满。「颜色鲜白」:你当下这个心态良好,气质非凡。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这四句是讲我们的业障转了,是来世的胜报。今生读《法华经》,你来世是最起码不会出生在贫穷下贱人家。你的相貌不会卑贱丑陋。六根具足,地位高贵。「众生乐见,如慕贤圣」,你走到哪里,不用推销自己,自然就有一大群人亲近你。这种气质并不是自己装模作样,而是自性的流露,与过去世中的善根、与今生今世的福德因缘圆融成一种很好的气质。这叫「佛光普照」。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这是天人恭敬。我们在冥冥中都有诸天护法神明护卫,坏人、邪鬼、邪神伤害你,你能受到护法神明的护持。人家恶口骂,你当听歌一样,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不管是走到哪里,你处众无惊。这里的「刀杖不加,毒不能害」不要单纯理解为歪魔外邪来伤害你,主要还是指自己的烦恼习气像刀杖、毒箭伤害自己。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这是讲愚痴转化为菩提。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能随智慧而行,叫「智慧光明」。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
    这是梦中的境界。在《楞严经》讲,一个人修禅定看到满天都是佛光,这是魔境。《法华经》这里怎么圆融呢?
    文殊菩萨在评判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来修禅宗,有没有讲什么魔境啊?没有。而在后面专门讲的五十种阴魔境界,是特指传统的禅宗修行人会遇到的种种阴魔境界。特别是在最后一关,专门讲了修禅定在破除行阴以后未破识阴,都还要下无间地狱。阿罗汉破除了身见修禅宗法门,他即使犯种种错误,不下地狱,但不成增进。
    受持《法华经》的人,即使走火入魔都没有关系,你叫「走火入佛」。你去度魔鬼,照样可以。你梦中也是修行。这个妙不妙啊?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在梦中、定中、在魔中都是在成就众生。你在鬼道、地狱道中都很自在,你都是愿身再来。这段经文讲到的梦境,藕益大师判其为十信位的菩萨。圆教从初信位菩萨即不落三恶道,相当于初果罗汉,不落三恶道。所以《法华经》这里梦中的境界与《楞严经》那五十种阴魔境界,我们要作很好的区别。将来如果有人问你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会解释。否则要给别人造成疑惑。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证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陀罗尼:在梦中都能清清楚楚万法都是一念之所变现。在梦中能有这种心态,藕益大师判为是住位菩萨。初住位到十住位,一切论心。
    证不退智,前面讲了三种不退转:「位不退六道轮回」,那最起码是四果罗汉以上,因为三果罗汉还在天道轮回;「行不退二乘」,不退二乘就是已经是初住位以上明心见性的菩萨。二乘人必须破除界外尘沙烦恼而明心见性,所以你这个「行不退二乘」就是明心见性;「念不退」更加殊胜,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有些法师判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有些判为七地以上的菩萨,也有的判为七住位以上的菩萨,最起码是七住位。
    这段经文一共二十六句。你在梦中有这样的境界,梦到有佛给你授记,你起码是住位菩萨,也就是真正圆教初住位明心见性的菩萨。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这六句按照藕益大师判为是行位菩萨。前面住位——住入佛家,行位——走出佛家,深入到世间行菩萨道。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这段还是围绕做梦来做文章,经文一目了然。这个梦非常殊胜,非常奇妙。又是当国王,又是放下江山修行,又是在菩提树下示现庄严相,又是成佛转法轮。对于受持《法华经》的人,不要把它当成是梦,我们可以印证自己,这是起码在地上菩萨以上的境界。
    佛不做梦,即使到十地菩萨都会做梦。做梦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属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些梦是过去世的事情,或者未来世的事情提前出现——往往经过几天、几个月、几年以后就能成真;有些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对我们有所相求,在梦中见面;有些属于好朋友在梦中鼓励我们;有些属于冤亲债主在梦中干扰我们;有些就是佛菩萨通过神通变现来指点我们。
    做恶梦又有两种情况:如果你这一向修行比较懈怠,做了一些亏心事,那这个恶梦就是警告你,或者就是因为你精进,而重罪轻报。本来你要车祸,在梦中惊虚一场,报掉了;本来你要癌症,在梦中让你死一次,就报掉了。记不清楚的梦,你不要去想,那些没有用;有些梦记得清清楚楚,你要好好地研究,检查一下修行中的漏洞。
    凡是受持《法华经》的人都要发心,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做讲经「大法师」。这个「大」,名副其实。因为我们讲的是大经,方称「大法师」。不是看你在世界上的名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钱财有多少,弟子有多众……那都不叫「大」。这是「依法不依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心涵太虚,量周沙界,万法皆我一念!一念即是无量万法。如来法藏自在圆融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