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讲记》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第四次修订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9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1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法华经讲记·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第六品是〈授记品〉,这里是〈受记品〉。一个意思。「授记」是佛对弟子授记。「受记」是弟子接受佛的授记。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这是富楼那请法。自述了几个闻。一闻,明白了佛过去讲的是方便法,是引导法,不究竟;二闻,跟他同修的师兄弟们授记了;三闻,明白了自己和法会大众过去世中与佛的因缘;四闻,明白了诸佛大自在神通力,拓宽了心量。

    心净踊跃:是由上面的四「闻」打开心量。富楼那在楞严会上,他属于那种烦恼障比较轻,所知障比较重的人。往往这些人呢,很难开大智慧;而且他自认为是说法第一,口若悬河。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即从座起,是回小;到于佛前,是向大。回小当下即是向大。「头面礼足」:以他的头去礼拜佛的脚,是不是表佛和众生是一个本体呀?僧、佛一体。

    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这里出来个哑谜。前面在「法说周」,舍利弗是上根代表,听佛几句开示悟入,佛予授记。中间从〈譬喻品〉到〈信解品〉,到〈药草喻品〉等,是「譬说周」,佛通过打比方,摩诃迦叶这些人领悟得解,求佛印证,佛予授记。富楼那是代表下根之人,〈化城喻品〉是不是「因缘周」啊?专为下根之人苦口婆心。而富楼那得解以后耍滑稽了:「我就不讲,难道我心里想的你佛还不知道吗?」这是表现出上中下三种根机,各人求授记的方式不一样,显示出大乘佛法的生动活泼。言不能宣,体现出「以无胜有」。这又是一种妙法,在定中用他心通互相沟通。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见是:不能理解为:你们看到这个富楼那了吗?谁没有看到啊?「见是」是你了解富楼那吗?佛下面就有文章。这段经文就显示出小根机之人特别执著于行善积德,执著于事相;他不像舍利弗、须菩提等人从「智慧门」而入,他是从「行门」而入,所以把他作为下等根机的代表。「说法第一」还包括「乐说无碍」,大慈悲心。这样的话,是富楼自己讲出来好,还是佛的嘴巴讲出来好啊?当然是后者。

    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除了佛以下,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他。所以这个「说法第一」,在某种程度上也恒顺世间人的习气:这个人能说会道,把话讲得很圆满,很好听,是不是啊?但是呢,真正会说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评第一」,带有权巧方便之计。但是他毕竟是宣扬佛的正法。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过去九十亿佛法中说法第一。
    诸佛所说空法:在富楼那的境界是指小乘人的「人我空、偏真涅槃」之法。对富楼那来讲,炉火纯青、无可挑剔,这是不可思议。四无碍智:「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常能审谛清净说法:「审」是思维观照,「谛」是表真实;「清净」是表圆满,对小乘法的方方面面说得无懈可击。无有疑惑:自己没有疑惑,而且能解除别人的疑惑。对于任何问难,也不在话下。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外现是声闻,内密菩萨行。富楼那虽然是讲的小乘法,但他不遗余力辛辛苦苦教化众生,讲的是小乘法,发的是菩萨心。就跟持戒一样,发心不同,功德也不同。

    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当时的人都讲富楼那是个声闻:你是修小乘法的人。
    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富楼那就是以这种方便度他们:好吧,我是小乘,你们也是小乘,我来帮你。一帮帮出这么多,「无量百千众生」,他是小乘人吗?他本身就是在行菩萨道。小乘人他只管自己。佛在教化方便法的时候,四众弟子潜移默化中,已经成就了菩萨道行。常作佛事:就是帮助众生成佛之事。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七佛: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这三尊佛是「贤劫」前一劫「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下面是贤劫的最初四尊)、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连续七尊佛中,富楼那都是说法第一。
    讲经说法叫「音声轮」。他随口而出,不经过脑袋思维。也就是达到了内外圆融,他里面的第七识直接通过嘴巴讲出来,六种意识心都来不及观照,这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法就是由于他的真诚心感动了「上帝」。「上帝」是谁啊?就是第七识。有好几个人跟师父讲:师父啊,有的法我平时看还看不懂,怎么上台一讲莫名其妙地就讲出来了?这就叫「音声轮」,这叫灵感爆发。要懂得,东西现成的都在这里(气球手套)。释迦牟尼佛在这里,阿弥陀佛的东西在这里,猪八戒白骨精的东西,都在这里。只要懂得回光返照,与里面的沟通,他一定是平等供养我们。所以好好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认识一下。这是真的。到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你脱口而出。有时候你看不懂的名相概念,他莫名其妙地就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本来具足,不从外得。修禅者如何得定啊?他就定在这里,用心在第七识沟通。他总有水落石出之日,并不是不能成就,仅仅是这种成就的方法时间太漫长!

    所以佛把最佳法门告诉我们: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当下我们就能开智慧。凭良心讲,无量法门没有哪一个法门不能成就,但是要经过无量无量无量……劫,中间要打许多许多许多闲岔……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虽然在弘扬小法,期间已成就了菩萨的心量。
    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观照。从他所得的果位来讲,在《法华经》里几乎是独一无二。一般的佛是以一个大千世界为佛土,他的佛土是「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他成佛的过程呢,是「过无量阿僧祇劫」。时间之所以长,就是因为他太执著于事相,不容易很快开大心量。国土这么大,成就的众生是不是越多啊?就这么圆融。

    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是比喻我们要修平等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分别。作为说法第一之人,他能教化那么多众生,可见他心是多么地平等!有多大的心量,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无有山陵、溪涧、沟壑:这是表无量的种种分别。这个佛土处处都是光明、平等。这与富楼那菩萨无量劫以来的以平等心教化众生相关。七宝台观,充满其中:「台观」是指小凉亭之类,也就显示出这个国土的自在,到处都有歇脚、休息的地方。

    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地上人跟天人可以对话。几千年以前天人下凡是正常现象,后来人却当成神话。古代人心淳厚,但是有些人以此认为末法时期众生根机差,你错了。有时候人越狡猾、越坏,他越容易成佛。他那个可以开发智慧,叫「两头冒尖」。

    亦无女人:如果讲没有男人,对不对啊?男人和女人是相对而言。有了男人就有女人;没有女人,男人就没有男人的那种气氛,所以修出世道没有男女之相。所以你看我们和尚尼姑是不是都光头啊?这是平等相,没有男女相,这是表这个法。
    一切众生皆以化生:「化生」,是「从法化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自己化自己。有禅定功夫的人,他在地球上能直接升到七层天,乃至到二十八层天都行,把肉身丢下来。那么在富楼那的国土,你在人道就可以换一个身体,这是我们的一种本能。
    无有淫欲:没有两性就没有淫欲了,淫欲是破坏禅定的罪魁祸首。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在凡夫位都能得三十二相,就是因为心清净。没有淫欲生活就没有名闻利养,没有名闻利养,我们的心自然清净,身体自然明亮。你就是过几万岁都跟小童子一样
    42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法喜食」:听经闻法,肚子就饱了,为什么?听经闻法,明白宇宙人生真理,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精神力量是最大的能量。记得我原来在外面上学回家,我父亲正在生病,一听到我回来就什么病也没有了,跳起来了,这是不是「法喜食」啊?「禅悦食」:这是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他本身就没有能量消耗。有些人一入定几天、几年、几百年、几千年,他不吃饭。为什么?他没有能量消耗,始终维持平衡。练气功的人,可以几年、几十年不吃饭。所以苏联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就是说在我们人的胃里有一种叫酶,它可以把空气中的那种氮气直接转化为蛋白质。

    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它没有四恶道,只有人道和天道;而且还没有女人,那生儿育女怎么办呢?自己化生自己。无量百千万亿都是菩萨大众,几乎都是愿身菩萨。得大神通,不是鬼神之通。鬼神之通还没有离开男女之欲望。这个「大神通」是明心见性菩萨的神通,他没有任何的执著,都属于自性流露。「四无碍智」:具足大神通,又明心见性的,无论是所见所知都能通达明了。

    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富楼那尊者在因地修行「说法第一」,名师出高徒,老师是这样,带出的学生也是那样。
    宝明:以「佛知佛见」开示众生,令其悟入。
    善净:见「如来藏」之法为万「善」之最。
    法住甚久:包括正法、像法。甚久,就没有办法计算。一般来讲,「法住」要比佛肉身住世的寿命长很多倍。佛当年住世只有八十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还有一万年。
    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这个「七宝塔」就是在他灭度以后,「如来藏」正法遍及全国。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是为了接近众生,隐大示小:我跟你们都差不多啊!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箩筐。

    佛菩萨教化众生,不拘一格。该说大话的时候要说大话,你看前面〈药草喻品〉,是不是啊?老子是「如来、应供、正遍知」,还不来听我说法?该示软的时候他能示软:我们来探讨探讨。

    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有教无类。对那些懈怠的、贪心重的,我们都要耐心成就他们。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能三两句话就跪下来磕头:「嗯!我明白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这是刚才讲的「隐大示小」。人道中不乏许多老古佛、大菩萨乘愿再来。肉身相就是「外现是声闻」,他内在的素质「内秘菩萨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

    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少欲厌生死」,这是小乘人修行的一种心态和行为。从行善断恶这种「因缘法」下手。「实自净佛土」,佛土就是自己的身心。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示众有三毒,有二义:一者,告诉大家贪嗔痴三毒;二者,有时也示现自己的贪嗔痴,但是菩萨内心清净,他示现贪嗔痴有功德。「又现邪见相」,先示现恶业,然后再示现改邪归正。所以诸佛菩萨到这个世界上既可以现善相、智慧相教化众生,又可以现恶相、愚痴相来教化众生,不一而论。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为了方便教化众生,可以示现种种的手段——该骂的骂,该哄的哄,该骗的骗,该打的打;有时候也可以示现世俗的那种人情关系,但是目的,是你必须至始至终为了把众生引导至正法。如果你把人家吓走了,要检查你用的是什么心,不可以利用大乘法来为自己的私心杂念作辩解:你不是讲吗?可以示现恶相教化众生嘛!你辩解不了。在我这个道场有一个标准:你示现善相恶相,都可以。你必须能留住人,能安定人心,不管是强盗土匪,都要把他留下来,因为我们要成就他。我们这个道场不是搞子孙丛林。对于我的弟子和来挂单的和尚,我们不是一视同仁。为什么呢?挂单的和尚一定比我剃度的弟子更重要,后来的人比先来的更重要。因为我们建立这个道场的目的是要成就人,非常明确!所以我们到外面去接道场,由于有了这条原则,人家不能住的我们能住。

    一个道场如果没有众生来接受教化,道场再大,钱再多,我都不要。我最近就拒绝了福建一个道场。他说叫我派五六个人去,每人开工资一千块。功德箱里的钱、香火钱全部是我们收,他们只收门票,还供养我们吃住。因为他是搞旅游的。我不干,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这个道场有人可以教化,再穷、再破、再小,我们都去,就是这个原则。正法道场就是为了成就人,没有其它事。

    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佛在这里大概地说一说。如果讲很真实、很多的话,众生可能要怀疑。比如说:这个人知道吗?他前世就是舍利弗,那个人前世是阿难,那个人前世是摩诃迦叶……讲多了以后了人家要怀疑你,是不是造谣惑众呢?

    那过去已经成就的诸佛菩萨到哪里去了?六道里都有!不要轻视一只猫或者一只老鼠。你不妨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佛菩萨一样看待。当你开始对某某人生憎恨心之时,不妨提醒自己一下:哎呀!他可能是个菩萨啊!
    由此而知,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地震呢?就是众生有眼无珠,以下犯上。诸佛菩萨不会生你的气,可是他们的护法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憎恨心。无量的护法大部分都还没有明心见性。他看到你诽谤他们的老师,他这个心里的无明火压制不住,明白吗?我们人与无情都是道交感应的。那这个地球某方面承受不了的时候,它这个薄弱的环节就要出事情。就跟我们人发脾气一样,如果这个人肝脏部位本来就是薄弱环节,这个时候可能从肝脏部位就突破,明白吗?就得肝癌。道理都是一样的。有些人不懂佛法,认为我们讲迷信:哎呀!地震是地壳的运动嘛!这与人有什么关系?地壳的运动是不是我们的心在运动啊?这是大到佛土,小至我们个人,你要受报应。这是不是佛传的法呀?你对受持《法华经》的人皱一皱眉头,都要下无间地狱。你心里一念轻慢心,这个力量不可思议。何况整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迷惑造业,尔虞我诈,怎么能不乱呐?而且受宰杀的那些众生,其中有带着隔阴之迷来示现的菩萨,你杀了他,还得了?佛讲这句话用心良苦。他要真正把事情讲出来,反而众生会起疑惑。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智,知诸根利钝,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于诸佛所:前面讲的九十亿佛法中,这里又讲贤劫千佛中。
    现居弟子上:「现」就是现量,在诸佛法中他都是上座,都是大弟子。「居弟子上」也就是一般地在大丛林里都有长老。大会一开,中间方丈,两边是长老,坐在大众前面。

    所说无所畏:富楼那的「无所畏」除了精通佛法,还表现在他重在「实修实证」。所以在佛弟子中他的证量很大,不像阿难。阿难是悟量大于证量,他的心能达到那个境界,他的行为未必达到那个境界。富楼那呢?是证量大于悟量,他所能讲到的他一定能做到,因为他的证量已经大于悟量。所以他这个也是「所说无所畏」。

    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惓:他所教化的国土范围那么大,他肉身住世的时间那么长,因缘即在于此。他教化众生从来不知道疲倦,他是作为一种快乐,作为一种法喜。

    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这里「一切智」应该是「一切种智」。因为这段偈颂是五个字,如果是六个字的话它就是「成就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圆顿菩萨因地修行的智慧、圆教佛果地圆满成就的智慧。

    一切种智,包括「一切智」和「道种智」:「一切智」是「明心」,「道种智」是「见性」。「一切智」呢,它知道我们这一个心能够变化出无量的万法;「道种智」呢,它知道万法任何一法皆由我的真心所变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知其然」者一般地来讲判为「见道」;「知其所以然」者一般地判为「证道」。但是这是方便说,在我们圆顿大教,往往见道即是证道。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这里提醒一下「供养诸如来」,不能仅仅说为供养他的老师、老古佛,这是皮毛。这里「供养诸如来」一定要观照到「第一义谛」:即供养一切的万法。对天人鬼畜、有情无情一切众生,对它的来龙去脉明了、清清楚楚,叫「供养诸如来」。弘法利生就是最大的「护持法宝藏」。所以前面讲「供养诸如来」可以着重为「自利」,与一切万法道交感应;后面的「护持法宝藏」可以观照为「利他」,护法、度众生,都是利他。这是菩萨的「自利利他」功德。到了极果如来,「自利利他」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法明」是富楼那未来佛的别号,与他「说法第一」这个因缘相关。「法明」,一切法明明白白。

    其国名善净:这个与他们国土的众生没有男女之欲,都是莲华化身这种殊胜的功德相关。「善净」是清净到极点,几乎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什么差别。
    劫名为宝明:「劫名」是年号,从时间、从国土来显示出这个佛土的气氛庄严。有关的名相概念我们自己去把以前所讲复习一下。

    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前面长行里已经作了解释。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㝹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各见授记:各自得到授记。不亦快乎:我们不也是跟他一样很快乐吗?
    憍陈如比丘是「供养六万二千亿佛」,像他这么快成佛,可能还是唯独仅有,这个人特别利根。他仅仅听了一次「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开始学小乘法就是这样,如果后来再听一遍《妙法莲华经》,他是不是一下就证到等觉位啊?

    在《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谁叫你去认真修?谁叫你去刻苦修?把两个耳朵拿过来来听一听,你成佛了,就这么简单。现在有几个人信这个法呀?可是《法华经》《楞严经》金口玉言,不是讲一次、不是讲十次八次,而是反反复复在讲!如果讲一次的话,情有可原,可是佛是反反复复讲、反反复复讲,简直是太多了。而且不是一部经讲啊!《法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都在讲。所以他在「六万二千亿佛法」中,就能究竟成佛。与那个什么无量诸佛法中,什么十天下微尘数佛中成佛,相比而言,是不是等于一步登天呐?

    普明:是他的别号。十方三世,十法界森罗万象,无所不明,无一不明,叫「普明」。如来十号,每一号都能叫我们开智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前面讲了「六万二千亿佛」,怎么又变成了「阿僧祇劫」啊?这里的「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是说,从时间、空间万法上皆得成就。「过」是成就,十方三世森罗万象,皆通达明了,皆证得法身,叫「见无量佛」,叫「过阿僧祇劫」。

    咸升妙楼阁:「升」为成就之义,「妙楼阁」是表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是「不二法门」。大雄宝殿是不是「妙楼阁」啊?外面看是二层,进去看是一层。你不能讲它是「一」,也不能讲它是「二」,叫「妙楼阁」。所以「楼阁」你不要以为住在二层楼,这个「楼」是不一不二的一个楼,这叫「不二法门」。

    「阿弥陀佛」是不是「不二法门」呐?「阿」是表「空」,「弥陀」是表「有」。「空」和「有」就是一个「阿弥陀」。明白这个道理啊!我们讲《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讲「阿弥陀佛」。你连阿弥陀佛你都不懂,你念什么「阿弥陀佛」?所以这是不是「妙楼阁」啊?

    所以「阿弥陀」是不是不二法门呐?有没有哪一个人不是「阿弥陀」啊?我在讲「阿弥陀」的时候,这个声音就是「弥陀」,是不是?在没有讲、没有想「阿弥陀」的时候,这个阿弥陀在不在我心里啊?在。虽然在,有没有形相啊?没有。那就是「阿」。所以我当下是不是「阿弥陀」啊?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妙楼阁」。

    三藏十二部经,处处指归,没有哪一句话不指归。你们随便从《法华经》《阿弥陀经》《地藏经》任何一部经,你随便找一句话,随便找一个字,我都能讲成「妙楼阁」。或者把学生讲的那个语文、数学、天文、地理……你拿来,我也给你讲成「阿弥陀」,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我统统能讲成「阿弥陀」,俺吹的是「大白牛」,就叫你们懂得怎样才叫修行。是修我们这个心开智慧,叫你当下成佛。你哪怕儿子女儿给你写一封信,我都能讲成「阿弥陀」,而且叫你自己就不得不信。并不是由我来强词夺理,这是对于这些很明显的名相概念我们适时地提醒大家,要理解佛菩萨的良苦用心。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他都慎重考虑。所以「咸升妙楼阁」是讲这些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

    游诸十方国:一念明心见性,当下「游诸十方国」,供养一切佛。
    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无上供具」是什么?就是这一念明心见性。一念就供养无量佛。心就是「无上供具」。不要理解为要买供桌、水果,要买佛像、念佛机、念珠……师父非常吝啬,走到哪里连一个念珠都舍不得给你们。但是,我会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无上供具」,还不用我花钱。开口之劳,当下现成。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法无定法。这里呢,是五百比丘在同一个国土、同一个空间、是不同的时间成佛。所以「转次而授记」,前者为后者授记,而且是同名同号。后面还讲到那二千个声闻啊,他是在同一个时间在不同的国土成佛,也是同一个名号。

    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五百尊佛,每一佛出世这个众生的情况都是一样,在佛法里叫「同分」,造「同分业」,我们在「同分土、同分时」受同样的报。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再次强调一下,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这是表「即开即示,即悟即入」,见到了佛,明白了佛,你就是佛;所以「即从座起」就是妄心见到了真心,离开了原来的迷惑颠倒;「到于佛前」,见到了佛,当下就是佛;「头面礼足」,以众生之头与佛之足相合,就是表「即已食时,还到本国」,僧佛是一体。

    悔过自责:菩萨明心见性以后,自己左右开弓,打自己的嘴巴:太愚痴了!这么简单的事,还吃了那么多苦,原来成佛就这么容易!所以「悔过自责」。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自以为证得阿罗汉果位就是「灭度」,就是「成佛」。那么现在知道了,这是愚痴。「如无智者」就是愚痴。为什么这样讲呢?我等应得如来智慧:「如来智慧」是我们本有,「应得」是「道交感应」,一旦「道交感应」了,我这个智慧就现前;不现前的时候,它本来就在。而我们却以阿罗汉那种小智小慧而满足,只知道执著于一点点既得利益。这点既得利益在前面摩诃迦叶他们打比方讲:比如我们证得「涅槃」,无量的时间空间万法都是「我」;那么证得「阿罗汉」只是「一日之价」。越想越惭愧。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这段比喻在佛法里也是有名的,叫「乞丐怀珠,枉受贫穷」。
    譬如有人:是指那些小乘修行人;至亲友家:这是大乘法门;醉酒而卧:这是讲无明烦恼;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亲友」是比喻佛;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佛传大乘佛法,「系」是以「如来藏」这个宝给他种下金刚种子。我们对号入座以后再作解释。一个穷人到亲友家里去攀缘,还不是想讨一点借一点?所以亲友先给他一顿酒肉。他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的酒肉,还不是酩酊大醉?这体现出众生的无明烦恼和贪心。那么亲友他不能陪着他睡觉,如果等他醒来再给他东西的话,就耽误时间了,索性提前离开了。丢了个如意宝珠给他,不也够意思了?可穷人起来以后压根不会相信亲友会给他如意宝珠。所以醒来后还是去外面乞讨。

    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不明理的人是盲修瞎练,甚至修出名闻利养来,把道场作为经商的场所,把传法作为交易。修行人如果为了名闻利养,你是把自己送到地狱里去。真正当四众弟子,连生命都要来供养众生,供养三宝,何谈名闻利养?你想都不敢想。

    若少有所得:得一点就满足了。这就是「乞丐怀珠,枉受贫穷」。这就是比喻我们,有没有哪一个没有如意宝珠啊?都有。之前不知道我就是「阿弥陀佛」。讲了「如来藏」的法,就是「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这个「如来藏」之法已经装到你的阿赖耶识里去了,这就是你的「衣里」。

    这里「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通小通大,通凡通圣。通圣:小乘阿罗汉证得「人我空」就满足了,再也不愿意到世间来教化众生;通凡:我们在凡夫因地修行,得到一点人天福报满足:哎呀!还是念佛好啊!你看看,儿子考上了大学,老公发了财,女儿嫁了个好婆家……你把修行变成了一种情执。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后来亲友遇到了,看到他在那里做苦工或者乞丐之类的。咄哉:是个语气助词,哎呀!丈夫:伙计啊!你为了糊口饭吃,落到这步田地呀?那年你到我家里去,我不是给了你个如意宝珠吗?你就能发大财呀!怎么还受这份苦啊?

    这是比喻佛开讲《法华经》之时,开讲「一心三藏」的道理。明白了「一心三藏」,没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藏」;明白了「一心三藏」,你当下即是「一心三藏」。没有明白的时候,你虽然是「一心三藏」,得不到其妙用。我过去不是也给你们讲了吗?佛在五时说法「次第圆融」,小法时期也讲过《楞严经》。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你现在用这个如意宝珠可以变换成资生产业,你就可以得到自在快乐啊!比喻当我们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以后,一切的万法是不是都是我们自己啊?是不是都是我们的「资生产业」啊?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这是五百罗汉打比方来求佛印证,印证他们明白了一心三藏没有。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不管你会不会用,我们的如来智慧德能从来没有失去。只是你不明白,你冤枉受苦受累。
    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你们证这个阿罗汉呐,虽然是我教你们的,但真正来讲,那只是方便安慰而已啊!不是真正啊!

    我久令汝:在过去二万亿佛法中我就是你们的老师啊,让你们修种种的善根,这都是以方便的手段来引导你们成佛。方便的手段包括示现小乘人的那种「方便涅槃」,但是你们却信以为真,当成「究竟大涅槃」。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啊,我们现在听闻了《妙法莲华经》才知道,我们其实就是菩萨,行的是菩萨道。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无量智:也是佛的一个别号,无量的智慧。我们可以把「无量」解释为「阿弥陀佛」。「无」就是「阿」,「量」就是「弥陀」。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咎」就是「过」,「过」就是「咎」。小乘阿罗汉果位是「少涅槃分」。少到什么程度啊?无量分之一,也就是「一日之价」。真正来讲,「大涅槃」才是无价之宝。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系著内衣里。默与而舍去,时卧不觉知。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肴膳:是表无量的小法。
    无价宝珠: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法义已经通过这个「肴膳」在旁敲侧击,只是小乘人不往里想,佛又不好过分地明讲。过分地明讲,他会生起逆反心理,反而造成更大的障碍,反而连那小小的善根都要丢失。这是佛的良苦用心。
    默与而舍去:不能讲得太明显,讲得太明显就好像逼人太甚,也会把他们吓跑。时卧不觉知:他们当时在迷惑颠倒中,不明白佛的良苦用心。诣:就是到;他国:是修其它的法门。

    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求衣食自济」显现出小乘人「个体户」的心态,他修行是为了自己。菩萨道修行是为了教化众生,让大家来成佛。现在那些念佛的,有几个人是为了让别人去成佛的?都是自己要往生。这是自了汉,心量没有打开,不能往生。

    示以所系珠:这就是到了讲解《法华经》的时候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就是「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这里「欢喜」是法喜,明白万法皆是「我」,所以「富有诸财物」,无一不是我,「同体大悲」。「五欲而自恣」:你就感到奇怪了,明心见性的人还「五欲自恣」啊?这个「五欲」,是表「胜义五欲,法性五欲」。吃喝玩乐无非解脱,看你怎样用心。过去吃一口饭:哎呀!真好吃!这下给我逮到了!现在是为了众生而吃饭。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转次受决:给五百个阿罗汉一个一个往下授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心涵太虚,量周沙界,万法皆我一念!一念即是无量万法。如来法藏自在圆融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