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讲记》化城喻品第七(第四次修订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9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华经讲记·化城喻品第七
    印广法师主讲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大通智胜如来:「大」是表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心三藏」;「通」是表它的特征,圆融、圆满、圆通;「智」是指它的妙用,它的报身功德;「智」就是「一切种智」,既包括根本智,又包括方便智;方便智由根本智而启用,所以当下就是根本智;「胜」是形容「大通智」的殊胜无比。如来等十号是通号。
    其国名好(hào)城:「好」是指「欲如意」;「欲」就是欲望,表智慧达到自在、圆满、如意,也就是一切的行持已经能够变成自然流露;「城」是「涅槃城」。劫名大相:「好城」是在这个年代的特点,就是正法气氛非常殊胜,叫「大相」。
    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佛在《法华经》里,往往把一个事情的大、多、长,用尘点劫来计算。这个时间有多长,这个数量有多大,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们要用这种办法来「随文入观」,不知不觉会拓宽心量。然后你听经闻法容易明白,更容易开智慧,你待人接物,更加宽宏。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娑婆世界,把它所有的日月星辰、树木花草、风云雨雾,全部粉碎磨为微尘。用微尘干什么呢?从这里往东方做标记,过一千个娑婆世界作为下一个点,然后再每隔一千个娑婆世界再下一点。把这么多微尘数全部做标记做完了。然后你再算这么多娑婆世界的数量,能不能算清楚?好好想一想。
    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这里是第二个数字。也就是已经作标记的,比如说有一个三千世界作标记,就有九百九十九个三千世界没有作标记;把作标记的与没有作标记的三千世界统统再把它化为微尘,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一个微尘代表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这是第四个层次,大通智胜佛灭度以来是上面的数字的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之倍数,阿僧祇是一百多位的大数字,你说大通智胜佛灭度以来有多长时间了?是不是很殊胜呐?
    更殊胜的是,这么长的时间——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当下这一念就观到,这是从时间上来讲。既然有时间,能不能离开空间?也就是这么长的历史,就必然伴随无量的空间和万法,就是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处。虽然看不到,但我们从那个时候起,有没有谁离开过啊?而且在大通智胜佛之前,从无始劫,我们有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啊?谁都没有啊!就这一点,我们足以观照一下我是谁。难道你就是张老汉的儿子吗?难道你就是你姥姥的外甥女吗?是不是要从这种心态里解放出来?
    《法华经》就是让我们认识自己是谁。我们是不是比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那些老古董还要老古董啊?这点还不重要啊!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那个时期以来就已经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是大通智胜佛的儿子啊!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要承担如来家业,责无旁贷?而且久远劫来,我们生生世世都有父母和儿女,是不是?他们现在都在不在啊?没有一个不在!在哪里啊?天、人、鬼、畜、牛、马、猪、羊、癞蛤蟆、小老鼠都是啊!那些强盗土匪都是啊!明白道理,处处要发我们的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可不能「忘恩负义」,不能忘本啊!只为了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就把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至亲骨肉丢在一边。它真是癞蛤蟆吗?它真是一条蚯蚓吗?包括这些泥巴瓦块都是我们过去世中的父母儿女,泥巴瓦块都是我们的心变现。我们死了以后,那些皮肉筋骨到哪里去了?现在的泥巴瓦块是不是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皮肉筋骨?有没有哪一样不是我们的至亲骨肉啊?有没有哪一样不是我们自己?没有!
    种种的分别都是我们的妄想心。我们认为的臭不可闻,那鬼道的众生感觉是佳肴美味。我们喝的这一杯水,天上人看到是石头,鬼看到是脓血大便。你眼上的眉毛是你的吗?你手上的指甲是你的吗?它都有独立的本体,独立的神识,我们色身就是大独立王国。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真实?连白天黑夜都是我们的妄想执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自己成就了,首先对这个色身来讲,你就是在领众修行。更何况还涉及到我们的周边环境——山河大地、天人鬼畜。那么讲「第二义谛」,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父母骨肉;但是讲「第一义谛」,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呀!没有一法不是我们自己。乃至于爆发世界大战、乃至于爆发天旱地涝、瘟疫、地震也是我们的心在自己报复自己。整个的外部自然环境——刮风、下雨都是我们的心在变化。
    佛把无量的时间、空间、无量的万法归结于自己的这一念,这就是「法华三昧」,这就是「首楞严大定」。把这个道理刻骨铭心地搞明白,你没有办法不解脱,你想赖在六道都不能。为什么?你的心量大了,就跟一个大气球一样,都飞到天上去了。(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38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末为尘,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这段偈颂就是把前面那个长行再以偈颂的形式表述一下,「尘、点、劫」三个字,你观照一下。「尘点劫」的时间、空间、万法,对于已证圆满极果如来来讲,如在当下一念——这是每一个众生都本来具足的智慧和德能,无量时间、空间、无量万法,我们都是一念。
    师父劝你们留下,师父不需要你来给师父做任何事情,师父没有任何事情有求于你们。师父就是求你们来接受师父的帮助。正法道场就是这样,大家明白吗?只是要求你们来接受我的帮助,我给你们吃、给你们住、给你们穿;还讲道理给你们听;还可以讲故事、讲笑话给你们听;有时间我还会唱京剧给你们听。我要用一切办法哄你们来,目的就是要你们成佛。明白吗?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佛这样的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是现成。只要放下我执,放下烦恼习气,你当下就能具足无量功德。当下放,当下得。自己调自己,不需要求别人。每个人都能做到,只是你愿不愿做到。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其它佛土众生的寿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多得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寿命长短都是我们的心所把握。娑婆国土众生很可怜的,在减劫时最低平均寿命只有十岁,最高为八万四千岁。大通智胜佛这是「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需要明白的就是,诸佛示现的寿命是与本土凡夫众生的寿命大致相同,并不是他比释迦牟尼佛长寿。释迦牟尼佛到其它国土也可以示现五百四十万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劫。但是,那个佛土是不是也是他累世的因缘?是他自己成就的。将来的佛土如何殊胜庄严,是靠我们生生世世、点点滴滴的道行积累。因地的一言、一语、一行都要慎重,都会造成生生世世的果报。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破魔军已」,是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示现成佛之前,要经过魔考。波旬魔王先派那些美女过来,勾引调戏他。佛就给这些魔女们传法——别看着你们长得那么美,你们的身体是些什么东西啊?从眼屎、鼻涕、耳屎到肚子里都是乱七八糟,污秽不堪……就把那魔女讲得作呕不已。诱惑不成,魔王恼羞成怒,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佛陀。佛陀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这是考他的禅定功夫,这是最后一道魔关。「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垂得」就是要得还没有得。「而诸佛法不现在前」:「诸佛法」是喻修证佛法最后一道关,生相无明还没有破。
    我们要修自己的定力啊!心不能被境界所转,你能不能经得起魔考?如果脚被人家踩一下子,是不是马上白眼就来了?师父还没有成佛,也经过了些考验。我出家之前,记得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发现有一个人连续三次从后面上来,利用上风向我脸上吐口水。第一次吐,我想都不想,人家无意有什么好计较的?第二次我也没想。第三次我停下来了——我没有嗔恨心,但是我想这样的人如果遇到别人怎么办?我说:「阿弥陀佛,在上风吐口水要当心。」然后他眼睛一瞪:「你还知道上风吐口水啊?你刚才是怎么了?」我这才意识到,可能是我先吐口水了!我马上说:「阿弥陀佛!谢谢您的指教啊!太感谢你了!」他感到不好意思,走了。
    第二个事情,当时我在安徽成家,为了孝养母亲,我背着妻子儿女,把工作换到江苏,单位分配了一间房子给我。那时我每天早晨起来拜拜佛,然后打坐,一个人很自在。有一次天要亮不亮,一位菩萨又拿着碗到我的厨房间去(我不管离家在家,都不关门。我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无非倒点香油而已),我知道她又去倒了,我赶快蹲下来,动都不敢动。为什么不敢动?我怕人家生烦恼。到时见面都不好意思,情愿装糊涂。
    第三件事情,在讲经堂的卫生间,有些人的小便都溅到我脸上来了,我不敢动,没看人家一下。如果抬头看他一下,他一辈子都放在心上:我今天把小便溅到师父身上去了!
    我有一个弟子反反复复发信息给我,说我是张宏堡的魔子魔孙,又是怎么怎么样。因为我讲经说法必然涉及到不要执著于神通境界。他的神通境界非常高,哪个有什么病,他用扇子一扇:好了!就好了。他两个手一抬,叫雨停止,雨就停止了。所以他认为师父讲的都是针对他的,不知道多少次来向我示威。我说:「谢谢你的指教。」师父今天是现身说法。我不知道各位作何感慨?这是「破魔军已」。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一小劫」也好,「十小劫」也好——就像佛当年在菩提树下示现是几天呐,但几天也好,四十九天也好,这都是不定数。「结跏趺坐」即「双盘」,「身心不动」是表万法归一。等开始讲经说法,又是从「空」出「有」。「一即无量,动静一如」。「身心不动」不是永远「身心不动」,他「身心不动」就是为了将来要「出定扬德」。如果我们成佛以后就永远都「身心不动」的话,那你是见鬼了,要你这个佛有什么?「身心不动」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动」——「转识成智」,现无量的神通道力、法力教化众生。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敷」是准备成就,「师子座」实际上就是一个蒲团而已。在凡夫眼里看的是一个蒲团,在天人眼里看的就是金碧辉煌的宝殿。我们这里的讲经堂,天人看到就跟天空一样美丽;鬼道的众生看到,可能就是个茅草棚。因为各人的心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乐世界的人来看这里就是黄金铺地。在同样一个空间,各人的心量不一样,他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以现在这样的心态,你到极乐世界去看了,也是泥巴瓦块。我们前几天讲了,连白天和黑夜都没有个真实,都在于各人「随心所欲」。你今天真正调整了心态以后,你再回想昨天的、以前的,你感到是不是很好玩呐?佛法就是调整我们的心态。
    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诸梵天王」是色界天。一百由旬就是一万里。
    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天人雨华是出于对佛的恭敬心,也是天人大众用心来供养佛、赞叹佛,都叫「雨华」。我们既要以方便解,又要归入第一义心法来解。「乃至灭度,常雨此华」。生相无明没有破,就不能叫「灭度」。所以阿罗汉叫不叫「灭度」啊?都是佛的方便说。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这个「天鼓」是不鼓自鸣,「常击」是随顺人道的说法。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击天鼓」就是表众生很振奋:哎呀!我们的佛陀就要出世了。唱歌、跳舞,是表一种法喜。击天鼓也好,唱歌跳舞也好,这都是真实,叫「第二义真」;那么在「第一义真」来讲,要归于我们的心性。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已经破除「生相无明」。《楞严经》讲,生相无明在九相之前,一真之后。「一真」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空如来藏」,「九相」就是三细六粗。或者把它说为在一细「业相无明」与真心本性之间,由「生相无明」而生起第一念「业相无明」。如果讲的话,把它方便说为半个念。半个念它不成有相,又不成无相,属于过渡。所以「生相无明」可以作为「业相无明」之因,「业相无明」可以作为「生相无明」之果。
    这都是方便说。究竟讲,无量的念就是一个念。佛为了帮助我们开智慧,硬是把一个念说成什么「三细六粗」。其实讲「一个念」都已经落入分别。「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把一念说成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比喻。佛有时也把一念说成是「业相无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真正说来非「无念」,无念不是变成「断灭空」了?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保持一种灵知性,你不能动心起念,也不能没有念。能够证入这种境界,是证道位的明心见性,叫「寂而常照」;你可以起无量的念,那就是「转识成智」。你在无量的念中,是「念而无念」,那叫「照而常寂」。好好观照一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成圆满之佛。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通智胜佛出家前有十六子,说明他也是半路出家,是不是?为什么要半路出家?他必须要体现众生的种种的欲望呐、习性呐,才能更好教化众生。末法时代,无奇不有,什么邪知邪见都有。有人认为白衣不能登台说法;出家女众不能登台说法;沙弥也不能讲经说法;比丘登台了,又说半路出家不能说法;童子出家的又说这个人没有「明心见性」,不能登台讲法!《法华经》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了?摩诃迦叶他们连大乘佛法都不信,他们明心见性了没有?佛是不是逼着他们讲经说法啊?释迦牟尼、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哪个不是半路出家?人家拖儿带女一大堆。我们怎么就不能讲经了?童男童女出家很容易成就,因为他烦恼障轻。但是有些人他却以此赞自毁他,不是无聊得很呐?
    这第一个儿子呢,「智积」,我们的智慧也要靠积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这是为后面能看破放下作铺垫。
    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皆」,有双重含义:十六个王子都舍下;每个王子把所有的「种种珍异玩好」都舍下。「往诣佛所」:到佛住的地方去,按究竟义说:即舍即得——你舍下了种种珍玩,当下就得到佛果。问题是不是真的舍下了?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此为人之常情。儿子能够舍下富贵去修道,但作为母亲,心里总是有点感慨。如果用「第一义谛」观照,「诸母」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泣」是表法喜,很激动,妄心终于回到真心。想想看,真正明理以后,我们是不是感慨万分呐?恨不得痛哭流泪,那就是「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这是表我们的法喜成就,那个心情你没有办法表达,你感到整个天下都是「我」,无量劫以来帝王、将相、英雄好汉都是「我」。你一下身价百倍,同时也感到任重道远。
    不仅是革命先烈,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不乏那些舍身成仁之人,都是菩萨在示现,让「真、善、美」在这个国土上成就一种气氛。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些人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他时时刻刻想到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供养众生。凡是听到《国际歌》,听到国歌,浑身毛骨悚然、心潮澎湃的人,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他听到这种庄严的、悲壮的旋律,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就时刻准备献身国家民族。
    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心量打开了,你有什么看不破、有什么放不下啊?一点点都不值得你留恋,你这才是大慈大悲。普天之下谁不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啊?讲「第一义谛」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不能当口头禅呐!我们要常常作如是观照。作如是观照,你神不知鬼不觉早已成佛,是大菩萨、大大菩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佛菩萨的心态。我们要救生生世世父母的生生世世,你要有这样的心量。不然你一天到晚是自寻烦恼,你过不了今生、更解决不了来世。我们用智慧来权衡利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这是讲「诸母涕泣,而随送之」。有个小孩子叫当权,剃度以后他那个老师来抱着他哭哭啼啼。那不是「涕泣而随送之」,是「涕泣而抓之」,把他抓回去了。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其祖转轮圣王,是大通智胜佛的父亲。成佛以后只以道处,不以情交;就是贵为父母也都要去礼佛,更何况文武大臣?这里是表佛陀出世以后无量的众生都是法喜。这就叫「应供」。佛之所以能成佛,他已经与一切的万法感应为一个本体。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劫,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诸愿:是佛度众生一切的志愿,在究竟佛为圆满。吉:吉祥无比。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十」,是表圆融;「小劫」,是表时间。有时间必有空间,有空间必有万法。十方三世、十法界森罗万象都圆融为一个念,这叫「一坐十小劫」。这个时候他破除了「生相无明」,他全部证得,把无量的时间、空间、万法圆融为一个念。「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是表「无住涅槃」。
    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淡」是表清净无为;「泊」是表广大无穷。清净无为并不是把自己缩小到一个小的空间。相反,越清净无为,我们的心量越是宽广。在佛的境界,虽然无边无涯,但是「未曾有散乱」,动静一如,乱而不乱。「究竟永寂灭」是「无住大涅槃」。「无漏法」是如来果位的「无漏」。大光明藏中不漏一法,不舍一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破除了一切的烦恼习气,成就了一切的智慧德能。
    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俗话说:天堂门打开,进去者甚少;地狱门紧闭,人却在排队。总是在三善道的众生少,在三恶道的众生多,这也是众生的悲剧啊。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生生世世都在迷惑颠倒中。今生人,来世鬼,来来世是牛马猪羊。对于不明心见性的人来讲,都是「从冥入于冥」。
    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稽首」,磕头礼拜;「归命无上尊」是皈依佛学法。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无等伦」,是没有能比拟的;「世雄」,是佛的一个别号。这里作双重观照:佛陀在世,无人能跟佛比;其次要「会相归性」,佛已证得「同体大悲」,都是一个自己,无人可比,这叫「不二法门」。「百福自庄严」:既可以观照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属于「法性五蕴」;也可以归入第一义:「百福」,无量的万法、无量的福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佛的智慧每个众生都能成就,这是讲「佛、法、僧」是一。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我们现前的这些儿孙能成佛,其余众生一样能成佛。「宿命」就是过去世中种种的造业情况。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十方:代表无量方。五百万亿:也是表无量,用什么数目都不能表达。这就是我们真心之妙,显现出一切的万有。「万」是表无量。「十方」表圆融。东、南、西、北这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方,加上下,是十方。「六种震动」前面讲了。我们每次讲经说法是不是都是在「六种震动」啊?在震动的过程中破除我执、转烦恼为菩提,就是这种震动。
    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这个好玩,通过佛力加持而显现。比如我们这个空间听经,同时天人在这里开会,老虎狮子也在这儿玩耍。但是突然出现这些东西,大家都互相感到很奇怪。这个法妙不妙啊?这就是《楞严经》讲「芥子包虚空」啊。
    将来往生的极乐世界在哪里啊?就在这里,就在你耳朵里,就在你指甲里,明白吗?无所不在啊!人道众生执著长宽高的三维空间,而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无量法界。我们只知道鼻子底下这一横,可怜不可怜呐?通过研究佛法,要得到大解脱。十方三世无量万法,只在当下一念,只在当处。
    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这里的「光」胜过天光。《观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的光芒胜过日月百千万亿倍。那这个「光」它有没有光啊?有光就完了,把我们都烧成焦土。佛光没有光,也没有暗,就这么殊胜。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心里是不是光啊?但是它有没有什么太阳光、灯光这个样子啊?没有。可它就是亮的,就是知道的,这就是智慧。阳曲县那个老菩萨念佛念到九点多,眼前是明亮的。他那个时候有没有光,有没有暗呐?没有光、没有暗,他自性就是亮——不能讲他是「光」,也不能讲他是「暗」。当我们执著于太阳光的时候,这个光已经就是无明。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倍于常明」这是方便说,是不可思议的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相诣」就是相互聚集在一起来探讨。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这段偈颂是讲:佛成佛以后的自性光明与一切众生相感应。那么天人大众属于灵性比较高的众生,感应力强大,所以聚集在一起来探讨。「大德」:在印度语叫作「婆坛陀」,婆坛陀是大菩萨,可能是等觉菩萨之类。一般大菩萨出世到人间来,都有天象感应。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因为他在东方,所以是不是要到西方去啊?马上西方的梵天王又要到东方去。推寻是相:调查研究这个情况,前面的这些属于天龙八部。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对这个「菩提树」,许多人非常执著。佛证金身法身,何处不是菩提树?何处不是金刚台?「菩提树」就是表佛成就了,示现庄严相。散华如须弥山:「散华」是表因,「须弥山」是表果,即因即果。这句话是讲:你用什么心,就得什么果。各以宫殿,奉上彼佛:天人的宫殿心里想了就有了,不足为奇。你说佛需要那么多宫殿干什么?「宫殿」是表心,以心来与佛道交感应,求佛慈悲传法。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唯愿哀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世雄两足尊,唯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你看这个「舍深禅定乐」,就知道天人是干什么了,天人就是坐禅定的,并不是电视上演的天天载歌载舞。天人修行也非常用功,禅定之乐胜过夫妻之乐一百万倍。世间这一点点的快乐,算什么东西啊?就是天上的这种禅定之乐,佛还把它说成是「三界火宅」。他虽然快乐,可他在快乐的同时就有担心,生怕一旦失去。除了佛出世间宣讲佛之正法,他认为来学佛能得到更大的福报,愿意把这个禅定快乐舍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在天上有无量的乐,但你闻不到佛名是最大的痛苦;在地狱里受苦,你能听到佛的名声,比在天上受快乐却闻不到佛名,都要福报大。《法华经》是如来全身,你见《法华经》之名、听《法华经》之理,就是看到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三佛全在。学《法华经》就是明白什么是佛。你可不要以为就是那个肉身佛才是佛。你这样执著的话,佛讲你是走火入魔,是行邪法。可现在就是有些人来质问我们:你明心见性了吗?你看到佛在灵山会上说法了吗?他用走火入魔的境界来质问。佛在《法华经》讲得很清:能听懂《法华经》就是见到我,就是见到舍利弗,就是见到比丘大众。你能听懂《法华经》就是见到了。我们读懂了《法华经》是不是时时、事事、处处都是灵山会上佛菩萨在说法呀?要明白这个道理啊!两千年前那个灵山会说法,鬼都能见到,有什么了不起?他明心见性了吗?越是真理越简单,我们见到苹果都叫见佛,简单不简单呐?就是太简单了。时时、事事、处处无非道场,无非诸佛法身真常,一定要刻骨铭心明白这个道理。明白「如来藏」道理之前看到泥巴瓦块,跟明白「如来藏」道理之后看到泥巴瓦块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啊!同样的境界就在于你用心不同。同样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可以分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的境界,是不是?只在于他用心的不同。你即使在外面打工,明心见性前后,打工的价值一样不一样?你就是当老板,在明心见性前后对员工的看法一样不一样?过去是我的员工,现在是我的祖宗、是我的佛,就是我。到最后老板变成为员工在打工,是不是?我在这里奋斗,虽然赚了你们的钱,我的目的是为了供养更多的众生、弘扬佛法,就是不一样。没有哪一件事不在道中,只看你会不会用心。明心见性前后你回去看到小外甥抱起来一样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知道吗?你跟他逗着好玩,就是在开始给他传法了。
    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这个「开」是不是讲「涅槃道」当下就在?
    世雄两足尊,唯愿演说法:「两足尊」,对应为如来十号的「明行足」。「两足尊」就是智慧和福报圆满。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默然许之:以心来沟通。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绕百千匝:是表以心供佛,反反复复地生出欢喜心。如果真绕百千匝的话,那好了,这个法会不要开了……下面几方的天王,经文都大同小异。
    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按照方便义也很殊胜。我送东西给你,还要感恩你,请你慈悲接受。要明白,我们以自己的钱﹑财﹑物以及体力来供养三宝,是三宝提供给我们种福田的机会。供养了以后,还要懂得感恩。谁会用这个心,谁得大福报。同样的钱财供养,你用心不一样,你所得的功德、福报千差万别。
    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迦陵频伽:是一种仙鸟,「迦陵在壳,声压群鸟」。以此比喻佛妙音说法。我们也要学会把声音变得有那么点「迦陵频伽」的味,好话好讲。有些人可不懂事了,好话都不懂得好讲。我们是修行人呐!一言一行都要懂得让别人生欢喜心。身教重于言教,包括对畜生,它都有心电感应。有形众生、无形众生、高等动物、低等动物,我们时时都在度化他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心里不柔和、不平等,你再怎么装,人家都感到恶心。
    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一劫少说几十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我们娑婆世界一劫就有一尊佛,要懂得珍惜我们的福报啊!
    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要遇佛与佛法,没有过去的福报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要白白在这个人间走一遭。
    忍善者增益:要学会修忍辱。忍之为德,是诸功德所不能比的。凡事忍一忍就是海阔天空,你当下得大自在。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你不忍,有可能酿成杀生之祸。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前面是「一百八十劫」,这里是「过于百千劫」。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见,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愍,唯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唯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这里有一个妙法:都是「以天华而散佛」和「菩提树」。「以天华而散佛」表本体,树表智慧,就是我们要智慧来修身。以宫殿供养佛,就是以心来供养佛。越是真理越简单,就是「如来藏」心地法门。这个心地法门就是「一修一切修」。《法华经》在这里反反复复用同样的文字讲,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如果说简单点,就是东方天供养「亦复如是」,西方天「亦复如是」、南方天「亦复如是」,就体会不出这个味道。
    39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唯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唯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天堂上也未必都是安定。「阿修罗」在欲界天、有色界天都有;无色界没有听说。这类众生好战,也时不时在天上挑起战争。总地来讲,他比人间福报要大。天人福报尽了以后,大多掉到恶道里去。为什么?他福报享尽了也不会修福啊!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一切的功德都从佛法来。想发财,你用钱财来供养三宝;想健康长寿,你不要杀生,用体力为众生服务;想升官,想有智慧,你要听经闻法。我们今生今世一切的福报也好,苦痛也好,都是前世定下来。前世福报已定,来世就靠今生。听经闻法开智慧,以道受乐,生生世世得大福报,大智慧。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学佛不闻法的人,只会增加罪业罪报,只会使邪知邪见越来越顽固。「不识善仪则」:「善仪则」就是善知识,老师站在你前面,都不认识。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佛出世间作「世间眼」,没有佛法来指引,我们都是睁眼瞎,看什么东西都是邪知邪见。「超出成正觉」,佛在世不染世,叫作「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出世是「同尘」,「超出成正觉」是「和光」。也就是说佛在世间出世间现一切相,他都是住于「无住大涅槃」。
    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蒙光」,蒙大通智胜佛吉祥加持这个法力。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垂哀」:以上对下叫「慈恩垂哀」,就是以慈悲心把手伸下来,接引众生。
    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敷演」,就是开示「无量劫习法」。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这个「三转十二行法轮」,是佛在传小乘法时期,对修声闻法求证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所传的法门。小乘法的根本的修行次第是「四圣谛」法门,也就是「苦、集、灭、道」。那么四个法门各转三次叫「十二行法轮」。一者,示转法轮: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佛讲了「三苦八苦」怎样使得我们受尘劳之苦;然后讲「集」,「集」就是苦报之因,讲出「身见边见」,从见惑、思惑、五利使与五钝使这些角度帮助我们分析;然后再讲「道」,无非是三十七道品等等,在《阿弥陀经》就有二十五道品——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那么还有「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十二个道品,共三十七个道品:然后再讲「灭谛」,能证得「一分人我空」,解脱分段生死,这是第一转法轮。二者,劝转法轮:反复劝告、反复宣讲、反复动员。「此是苦,你应知」,对于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再三强调:你要明白呀!你就是在苦中啊!死到临头你还不知道反悔呀?几十年的寿命刹那间就没有了。我们所遇到的是无量千万亿年的地狱、恶鬼、畜生之苦,不能麻木不仁呐!所以「此是苦,你应知」。「此是集,你应断」——你要赶快看破放下,不要麻木不仁。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放下了;唐朝庞居士把万贯家财扔到海里,打草鞋为生。有智慧的人丢下的东西却被没有智慧的人拼命地抢夺。得千万还想得千亿,这山望着那山高。三者,证转法轮:往往佛是示现神通来表法。「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如果讲「苦集灭道」这四谛,师父不敢吹大牛;讲「法华大法」,我敢,这个「大牛」,「大白牛」是也。「此是苦,我已知」,不仅是我知,大家统统知,「一知一切知」。「此是集,我已断」,「集」就是苦因,苦是无明为因,「法华三昧」统统包含。「此是灭,我已证」——我们讲这个法多年来,讲到哪里,成就到哪里。「此是道,我已修」——「圆顿大法」心地法门,「一见一切见,一知一切知,一修一切修,一灭一切灭」,祖师大德众口一词。心地法门在见道位所见到的「真如」与证道位证到的「真如」无二无别。开、示、悟、入,「即开即示即悟即入」,这就是「华开莲现」,不历修证。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佛法之理,唯佛能「转」。那么佛「转」了以后,弟子们可以继承如来家业。世出世间,天也好,人也好,历代的宗教家、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理,可是谁都讲不明白,只有佛出世间才开示明白。「十二因缘法」呢,就是证辟支佛果位的缘觉修行人,或者叫独觉修行人所修行的法门。那么这十二因缘法呀,凭缘觉人之利根,在没有佛或佛法的时代,以他们的宿命通和修行的功德,通过观察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结合在过去世中的善根,他能继续成就。这些人如果遇到诸佛出世或者菩萨传法,他们也会走出深山丛林,在佛法座下来修行。
    十二因缘法:也就是把三世因果报应分为十二个方面、三个阶段来说明众生六道轮回的来龙去脉,也是对「苦、集、灭、道」的细说、深说。
    无明缘行:这里是讲小乘法,不能按照《楞严经》深说「三细无明、生相无明」。在这里的「无明」已经进入「枝末无明」,也就是「发业无明」,或「造业无明」。在造业之前就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些很粗糙的无明妄想,由它作为这「十二因缘」的灵魂,它始终起指导支配作用。它是「等流果、异熟果」。怎么「异熟果」呢?在过去世中造的业在今生今世来受报。有些人他不理解:我一生从未作恶,怎么受恶报呢?这是「隔世而报」,都是你自己造的因,自作自受。这个相当于「集谛」,是受苦之因。「缘行」,因为无明而形成了我们的造业。也可以解释为「行缘于无明」,「行」就是我们所做种种善恶无计。「无计」,有些业非善非恶,属于中性。比如走路,也是一种业,也要受报。我们生生世世也都有「善恶无计之业」啊。这个「行」属于「集谛」,是来世受身之因。
    行缘识:「识」就是「阿赖耶识」。所有的万法都共一个「阿赖耶识」,共一个种子仓库。不管来世做什么,都离不开「阿赖耶识」这个仓库。决定你来生来世怎样受报的,是在你这个时空点活动力最强、对你影响最深、你最执著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呢,就是根据你各个方面种种的习气来汇合起来的情况——你是贪、嗔、痴、慢、疑,还是慈悲、忍辱、行善、积德,正反各方面的这些最现行、执著最深的善恶和无计,来给你算总账。来世不管是在天、在人、在鬼、在畜,它总同时有善报和恶报。抓住当下最重要!如果无量劫来已经决定了你受报——比如来世做一头猪,你能抓住当下,就能因此而扭转无量劫以来的命运;乃至最后断气那一刹那,那一个念你能抓住,都能大功告成。「八识田中强者牵」,你把「如来藏」道理明白了,其它一切的业报统统让位。为什么要劝大家放下一切呀?天大的事情都放下。人家连皇帝都不要当,我们一天到晚在家里不就是领导姥姥、姥爷、丈夫、儿女。那个说相声的人讲,领导锅碗瓢盆这么点官有什么舍不得啊?所以讲这个「识」,也叫我们的心地,也叫我们的心田,跟土地一样,里面许多宝藏可以开发。
    识缘名色:「名色」就是受报的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末那识。这个时候已经成为我们第七识,投胎。最初它仅仅是像牛奶那样的一滴液体。所谓「名色」,名义上是一个色法,它还没有「皮肉筋骨」,但是它已经有了殊胜意义上的「皮肉筋骨」,也就是「四种极微:色、香、味、触」,是胜义四大。也可以解释为,「名」是「受想行识」这四种意识心,属于心法;「色」是「地水火风」四大,叫「名色」。从「阿赖耶识」到成就为「名色」,这个之间有「中阴身」,非常重要。一般人死之后,往生佛土的人没有中阴身,下地狱的人也没有中阴身,升天要看情况,色界禅定以上的没有,欲界以下的还是有的。那么我们现在在人道,就着重于人道来讲,所以一般地「中阴身」期间对于人道的、鬼道的、畜生道的众生有实际意义。中阴身一般是四十九天,但是也有例外——有些第一个七天,第二个七天,逢「七」就走,这是带有计划性;也有的不逢「七」就走;还有的中阴身可以延续几年,乃至几千年、几万年。这个取决于各人的执著心。首先讲那些不正常的投胎。比如通过助念往生的,他不用逢「七」,可以说走就走;也有的把天堂误以为是极乐世界;也有的把魔道来的误以为是接引——因为妖魔鬼怪、冤亲债主也能变现阿弥陀佛的殊胜之相;也有的在中阴身期间,由于冤亲债主太多,到处被追杀,这个时候他就狂奔,如果钻到草堆里,好了,变成一条虫子;也有的在中阴身期间,由于生前贪吃,闻到一股香味后一念贪心就是一只小爬虫,叫「湿生」。明心见性之人,他反而感到很好玩,专门来考察考察:小爬虫怎么来的?地狱道怎么回事?他来看一看,然后到极乐世界报个到,再来娑婆度众生。是不是很自在?即使阿弥陀佛来了,你还考察一下真假:若是真的,讲讲「如来藏」的道理,看看对不对;若是假的,你一提「如来藏」,他马上就没有影儿了。其实你并不需要谁接,你一念想极乐世界就走了。在实际的中阴身投胎之前那一刹那,一秒都不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漆黑一团。这个时候呢,在按照计划中,你要投胎的未来的父母之处自然露出一团亮光。在中阴身期间,没有速度、距离可言。即使太阳系、银河系之外的无量恒河沙数银河系之外的一团光,一念就到,这个心一起步就是超光速。那么什么时候去呢?就是在未来父母过夫妻生活的时候。已破除男女之欲之人,他不会受这种干扰。他一看就是:哎呀!到欲界投胎。他眼睛一闭,「阿弥陀佛」一声就走了。那么淫心未除之人,他就凑热闹去了——作为第三者进去了。一念妄想融入父精母血之中。所以胎生的众生要具备父缘、母缘和己缘这三种因素,再加上你的妄想。你没有这个妄想,当下就解脱。为什么佛规定:你真想了生死吗?不可以有男女生活。在家修行也可以,男女生活要断除。这当然是对修小乘法的人而言。修大乘之人,可以带业往生,但是也要节制。你果真在梦中、定中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能带业往生,否则也难免欲界之苦。当然了,在佛座下做龙天护法,都有可能。名色产生以后,在第二个七天有了黄豆大,然后在第四个七天小老鼠大,然后慢慢地每隔七天一个变化,在《佛说入胎经》讲得很清楚,与现代医学通过超声仪器对十月怀胎进行检查的结果无二无别。想一想,几千年前连电都没有,哪有仪器啊?佛是什么人呐?如果是男胎,他肚脐眼一定跟母亲的肚脐眼保持相反的方向;如果是女胎,则是保持同一方向。儿女到底是什么啊?祖师大德讲,人如果有慧眼,有天眼,要丑得无地自容。
    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什么不叫「根」而叫「入」?因为它既能进入尘世间去造业,又可以从尘世间进入心里世界,它有双重性。到了「六入」啊,起初阶段可说为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再发展呢,为「浮尘六入」,也就是有了皮肉筋骨。
    六入缘触:「六入」一旦形成,就会与外界产生接触。有些法师解释为在子宫这个阶段,有的解释在出世以后几个月。我们知道在娘胎内与出胎后都涉及到「入、触、受」这种情况就行了。
    触缘受:接触以后就会有感受,此时产生五种俱生意识。那么「受」了以后呢?
    受缘爱:「爱」,有爱必有恨,这就进入了「想阴」阶段,他就可以打妄想了。讲到这里,再把前面的十个因缘作大概分类。在十二因缘中,把前面的「无明」与「行」划分为「能引」,「引」什么?能引未来的生死。把「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项划分为「所引子」,怎么「所引子」呢?是由「无明」和「行」造业以后所引起来的这种果报。
    下面: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爱、取、有」这三个可划分为「能生子」——第二世的「爱、取、有」即已孕育了第三世的果报,叫「能生子」。有了爱憎之心,就必有取舍之心,叫「爱缘取」,取与舍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取缘有」,造了恶因的当下就已经孕育了来世的果报,这叫「有」。这种果报就已经保存在我们种子仓库里——「发业无明」随时可以爆发,只要机缘成熟。所以这个「爱、取、有」是属于来世的,属于「集谛」。前面的「名色、六入、触、受」属于「苦谛」。「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里就涉及到「生、死」这两个缘。这两个缘就是第三世的「所生子」,属于「苦谛」。这十二因缘概括了三世因果轮回,可以把它说为「生相」,也可叫作「生门」。这也是对「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中「集谛」和「苦谛」的展开说明。对于小乘人来讲,明白十二因缘就知道了过来的道路,但也没有涉及到明心见性,是佛作为方便说,依此修行可以出分段生死。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是「灭门」,比较好懂。比如说我们知道了从家里到这里的来路,现在回去,轻车驾熟。这十二因缘从哪个问题解决,你都能成就。比如「取缘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取。明白这个道理,现在不取,就保持一个清净心。所以辟支佛利根就利在这里。他明白以后往山洞里一钻,不成功便成仁,他不「取」——眼睛不往外看,耳朵不往外听,不吃不喝,他修禅定功夫。真正胆大的人,他没有禅定功夫也能成就。不就是这一条命吗?不要还不行?有禅定功夫的人,他可以修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总有水落石出之日;但是修不好,要走火入魔,变成山精鬼怪。法门是能成就,关键是你能不能成就?百千万亿分之一。讲一句公道话:佛讲的无量的方便法门,没有哪一个不能成就,总有个水落石出之日,但是遥遥无期。修小乘法特别强调要有不可思议的顽固意志力;它又比外道法好修——外道法想修升天,吃泥巴瓦块,吞云吐雾,更难修。所以我们要感恩大法啊!祖师大德看到外道修行、看到小乘人这种经历,感慨万分!这些菩萨呀,如果明白「一心三藏」,刹那常住!「刹那」,一刹那就能「常住」,因为他们这个意志力太惊人了。你想想看,吃烂泥巴,甚至还叫人家把这两条腿挂起来,甚至求人家把自己杀掉。他已经断除了身见,明白吗?他知道这个命不重要。我们这些懒东西,能遇到大乘法呀,真是便宜占光了!应该怎样感恩呐?那「十二因缘」通大通小,如果明白「如来藏」之后,你可以按照十二因缘法去闭关。但是我们一般地不主张这样,好不容易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不要马上就走,因为要教化众生。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八解脱」是凡夫的「四禅八定」。「三明、六通」无非是证阿罗汉果位,因为「六通」中有「漏尽通」,「三明」中有「漏尽明」。「深妙禅定」是指在因地的功夫,「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在果地的功德。这里也有个次第的。「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心得解脱」首先是见道。下面,「深妙禅定」是修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证道。当下证果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小乘人解脱也可以从听经闻法中解决。「说是法时」,一目了然。
    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每时之间相隔恐怕也要几十万大劫,甚至更多。有些人听经闻法当场解决,有些人要经过多生多世反复修证。是不是强调上根机之人当下解脱,中下等根机之人是听法以后修证解脱?后者不听法的话能不能解脱啊?更不能。正因为你是中下等根机,所以更需要听法。要会用心呐!往往有些人讲:听经闻法是你们的事,我们只能一句佛号。真正对众生负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听,我都把大法讲出来。因为有第七识,他能明白,能种下这个种子。即使今生不能成就,你「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也能成就。你就明白你今天带一个人来听一堂课,明天带一个人来听十分钟,你的功德有多大,明白吗?你把他带这来听十分钟,他最晚在弥勒三会的时候成就。那么这个成就的人,他将来又可以带十个八个——不止是带十个八个,有的带千个万个,都是你的功德。前面是「六百万亿那由他」,后面的是「千万亿恒河沙」——一个恒河沙就有无量个「百千万亿那由他」。要接走多少多少人啊!有些同修担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到底能不能度尽?能度尽。他烦恼无尽,我智慧无量!他众生无边,我智慧是无尽!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哪有度不尽的道理?但是到底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只告诉你有度尽之时,到时候就度尽。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童子出家:没有染过男女生活的人,称为「童子」。童男童女都叫童子;按照大乘佛法来讲,半路出家之人真正断除了男女欲望之念,也叫「童子」。诸根通利:就是「六根互用」,这是一种神通法力,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破除烦恼习气以后,这种功用自然现前,叫「六根通利」。
    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求圆满成佛。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这些人已经成就了小乘果位,现在应该回小向大。
    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这是求佛印证:你是过来人,我们现在已经明白「如来藏」,我们心里怎么想的你知道。也就是告诉佛,现在讲大法的机缘已经成熟。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凡是障碍别人出家的,果报在地狱。这些转轮圣王是不是老老实实的?「八万亿人」,你们一走不就空了吗?我这个国王不是当草头王呐?他不会这样的,他不敢不允许的。出家人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报,你怎么能障碍他呀?
    将来龙华三会,第一批大部分都是出家人,不管曾经是真比丘假比丘。所以不可以轻慢出家人。他造业,自作自受;你轻慢他,你更加要受报,他就是未来佛。而且他成佛是指日可待,但是也不要就错用了心,五十六亿七千万亿年之苦可不好受啊!三恶道的苦你一天都不能受,不能受也得受。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你看《法华经》多难讲啊!请法以后,还要等二万劫。还不是因为机缘没有成熟?所以「百千万劫难遭遇」呀!这一生错过了,来生能不能碰到《法华经》都是未知数。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都在护念。(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40
    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这是大通智胜佛时代传《法华经》的气氛。「十六沙弥」一马当先,皆能受持信解。这就是大根机之人,随后这「十六沙弥」先后于十方成佛。在声闻众中呢,「亦有信解」。亦有信解,就显得很没有力量,是不是?其中有人信解,并不是一个没有。「其余众生,千万亿种」:包括转轮圣王众中八万人都在其内,大部分皆生怀疑。说明就是肉身佛在世,对于《法华经》产生怀疑的,大有人在。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的,两万弟子里(其中大比丘一万二千,学无学二千,比丘尼六千)退席的就有五千,所以能信解受持《法华经》,非大根机者不可。我们要非常珍惜自己的根机。你今天能坐下来,与过去世的善根和福报有重要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今生今世你遇到了增上缘。你能不能把持住当下?这是关键。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一个大劫少说几十亿,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这很有意思。大通智胜佛把《法华经》圆满讲解以后,即入定。「入静室」干什么?是不是在那儿养老啊?在他入定八万四千年,而十六沙弥就在这期间继承如来家业,弘扬《妙法莲华经》,他在冥中加持菩萨说法。师父在这里讲经,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定中加持啊?佛佛道同。讲「入静室」也好,讲涅槃也好,名相概念不一样,实际上是不是一个道理呀?佛已证金身法身,哪有什么「入定」,还有什么「涅槃」,都是做样子而已。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十六沙弥各自度化了「六百万亿」,这是大数字;后面还有「那由他」,这么多众生;第三个大数字,「恒河沙」,想一想。示教利喜:「示教」就是「开示悟入」,「利喜」就是令成就,「喜」是法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是使得,「发」就是成就,成就无上菩提之心不退转。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从三昧起:就是出定,这无非是来给十六沙弥授记。大通智胜佛赞叹「十六沙弥」的功德,在八万四千劫中广演《妙法莲华经》。
    智慧明了:对「如来藏」的道理通达明了,这已经是证道位。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观照为对「一心三藏」法理法义明了通达,对十法界一切的万法道交感应。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虽然佛在这里是叫亲近人,实际上是依法。如果他不讲《法华经》,佛叫你亲近他干什么?
    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这个法在第十品讲得更为透彻明白。亲近人是为了受持法;受持了这个法,就「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因为这个法就是「如来之慧」——我们这个心明白什么,你当下就是什么。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与「乐说」都是形容十六沙弥讲《法华经》圆融、圆满、无碍。时时事事处处,皆能以「法华三昧」把一切的法圆融起来。嬉笑怒骂,拳打脚踢,皆是正法。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左右逢源。好好观照一下。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你一开口,里面的意识思维就飞快地运转,到最后灵感爆发,人家有问,你能必答。同修之间互相讨论,跟家人之间互相沟通,不要忘记你的本行就是弘扬《妙法莲华经》。佛讲了,你能赞叹一句《法华经》,则为供养一切佛。你是对整个虚空宣扬宇宙人生的真理。
    要信佛所讲之法,只要你把这个「如来藏」道理弘扬出去,人家一定能相信;即使诽谤佛法的人他都能相信,因为这是真理。这已经被我们在几年来弘扬这个法门的过程中铁的事实所印证。这与佛在这里讲的是不是对上号了?只要能信持《法华经》,「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这是讲十六王子学生的功德。「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每一个王子都有这么多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因为听经闻法得到什么功德呢?生生世世都能跟十六沙弥在一起。我们现在读《妙法莲华经》,是不是和释迦牟尼佛在一起呀?「从其闻法,悉皆信解」:只要明白《法华经》的道理,你就是见佛,见佛就是明心见性。
    佛在前面对舍利弗讲,只要能信受舍利弗所讲的《法华经》,他就见到了佛。需要不需要肉身佛在场?听懂了《法华经》是不是见佛啊?是不是见菩萨见比丘?可是现在有人认为见到天上那个佛示现瑞相了,或者在定中看到佛了,叫「见佛」。这个并不叫「见佛」。叫不叫明心见性呐?都不叫。
    「见佛」在《楞严经》叫「见不见之见」,这叫「真见」;你不能「见不见之见」,那你能见一切的东西都是「妄见」,不要当真。你不懂得一加一等于八是对的,那么你讲一加一就是等于二对不对呀?不对。你如果懂得一加一等于八是对的,一加一等于二十万也是对的,那么你讲一加一等于二对不对呀?就对了。对与不对都是我们心里的自性功德显现。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几个不是哪几个,都是一个念在自在地变化。
    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以此因缘」,就是大通智胜佛时代与十六王子结缘的这些弟子;「四万亿」,每一尊佛住世的时间相隔就算它五十亿年好了,你就知道我们在过去世中已经修行了多少生生世世呐!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十六沙弥都已经成佛了。
    先看东方佛,阿閦:译为「不动佛」,是药师佛;欢喜国:药师琉璃光世界。二名须弥顶:「须弥山」是表佛的法身。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师子」,作两种解释:一者,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为人中人、天中天,以此作为一个代号;二者,把「师」和「子」分开解——师,世出世间最受人尊敬的就是老师;「子」在古汉语里,一般地是对有权威、有地位、有学问、有威德、有成就这样的人的尊称。所以「师」和「子」合起来作为佛的一个别号。「师子音」是表佛说法的威力。狮子入林,百兽震恐,是表佛以音声降伏群魔,度化众生的这种威力。「师子相」是比喻以佛的气质来摄受教化众生。「音」是言教,「相」是身教。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这两个名相也是表法。「虚空」,这是比喻真空;「住」,是表妙有;「虚空住」,是真空妙有。「虚空」就是「阿」,「住」就是「弥陀」,「虚空住」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如是我闻」。「常灭」,用《楞严经》解释,「常」就是「即一切法」,「灭」就是「离一切相」。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帝」,在这里是表「自在无碍」,表诸法之王一统天下,这是比喻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尊贵自在。「梵」,是表清净,佛断两种生死、破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得大清净、大自在。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这个「阿弥陀」不再重复解释。「度一切世间苦恼」:世间包括世间和出世间;「一切」,表无量万法;「度」,表成就。自己跟一切的万法圆融、圆通为一个本体,叫作「度一切世间苦恼」。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多摩罗跋」,译作藿香,表消除一切的烦恼习气;「栴檀香」,表菩提,通过「多摩罗跋」转烦恼而成菩提;「神通」,是表法力。「须弥相」的解释,同「须弥顶」。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云」,是表慈悲心,云有无量的智慧,因此而得自在;「自在」和「自在王」同解。「自在」就是「王」,「王」即是「自在」。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坏」,解释为「破」,破一切世间怖畏而成「我独无所畏」。佛证金身法身,证万法同体,没有对待。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以前的种种办法都是方便引导,而佛在冥中加持一直都是以「一心三藏」这个念在观察时机,等待时机。以前学了那么多声闻法,经过「一心三藏」一引导,当下明了。怎么明了啊?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
    比如说一个杀人犯,开始学小乘法的时候是不是提心吊胆?我这么大的罪过,什么时候能够将功赎罪呀?当明白「如来藏」以后,思想一下解放了。魔王也是佛啊!原来是这样啊!他这个心就翻天覆地。明白了「如来藏」道理以后哪一法不是菩萨道啊?在《楞严经》倒数第二段讲得很清楚啊:十恶不赦之人犯了无量无量的罪过,就要下无间地狱的,就剩下一口气,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所有罪过一笔勾销,当下成佛。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前面的「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是哪些人呢?两千五百年之前是哪些人?就是我们这些人。注意啊!我讲我们现在是「声闻弟子」,同时我们是不是「菩萨弟子」啊?我们现在仍然是「外现是声闻,内密菩萨行」。我们已经明白了菩萨道,但是现的形相是在听经闻法,弘扬佛法,以这种方式作为我们的教体,度化众生。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我灭度以后,有的弟子听不到《法华经》,也「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是自认为能灭度。这是种妄想,因为你还不懂得什么是佛。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这个人虽然在打妄想,因为他与佛结下法缘这个功德,「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仍然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这也是佛强调结法缘的重要性,你自然就有护法神明、诸佛菩萨冥中来安排你,引导你。
    不要以为我们就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啊!这里都有定数。为什么天南海北、千里迢迢来听经;那没有结法缘、没有福报的人,即使就在鼻子底下他都不来听,你以为怎么样?冥中都有诸佛菩萨在引导。《法华经》是三世诸佛共同守护的「秘密之藏」,跑都跑不了。但是,你执著定数的话,这就是外道;还要懂得变数。在某种情况之下定数比变数硬,在某种情况之下变数比定数又要硬,这个是圆融的。变数就是讲缘分,就是讲菩萨发心,讲今世缘;定数是讲前世缘、前世因。如果只讲定数,那我们要修行干什么?反正规定到某年某月某日成佛。所以佛在给某人授记的时候,什么几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这都是圆融的数字。定数就是说你一定会成佛,指日可待;变数还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不要打妄想。不读懂《法华经》你是不可能「灭度」,叫「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斩钉截铁,就没有其它的经能叫你成就,翻来覆去强调这个道理。所以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
    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是指至于我讲的其它经呐,那都是方便说啊!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这是强调,讲解《法华经》要有机缘。第一个前提,自知涅槃时到,佛知道快要涅槃了,再不讲就来不及了,不讲的话是白来一趟;第二个,众又清净,「清净」是心地柔软,已经破除了粗重的烦恼习气。
    信解坚固:不带有挑剔性,没有逆反心理。了达空法:证得「人我空」、「法我空」。「人我空」是二乘和藏教菩萨的境界,「法我空」是通教和别教菩萨的境界。这个「了达空法」一般地还是指证道位。前面的「信解坚固」这个条件来讲,余地比较大,不管你清净不清净,不管你烦恼习气重不重,也不管你证道位了达不了达,你这个人能够相信人、能够相信正法、心地比较柔软,是这一类的人。深入禅定:他能够研究观照宇宙万法的来龙去脉,他有追求真理的信心。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菩萨」就是过去世已经成就的弟子来做影响众;「声闻众」就是前面讲的这些条件成熟的。
    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没有第二个法来教你灭度,只有《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就是一味之法呀!
    深著五欲:就是贪著「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检点一下,你对财产贪不贪?「色」是表一切的物质享受,你对名贵衣服贪不贪?你对名声执著不执著?你对「食」——民以食为天——挑剔不挑剔?这个「睡」还包括懈怠、懒惰的心态,这是「深著五欲」。为什么讲涅槃法呢?你著于「五欲」呀,将来要受五欲之报。讲到涅槃法,用殊胜的「禅定之乐」来取代那个粗敝的「五欲之乐」。因为众生急功近利呀,你要破除一个东西,你必须先树立更好的一个东西,这也是对治之法。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从这里开始就是讲「化城喻」。珍宝处:宝所,指「无住大涅槃」,成圆满之佛。那我们要到这个地方去,讲有「五百由旬」长的路。这个「五百由旬」是指从凡夫起修到究竟成佛的这个过程。险难恶道:是表我们要受种种的苦难,要破除无量的烦恼习气——在《阿弥陀经》说为「十万亿国土」。旷绝无人:是说明修证之程度,连人都没有,要找吃喝更难。本来就很困难,又没有人帮助,是难上加难,困难重重。怖畏之处:是加重说明其难度。
    若有多众:这是讲修行人。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这个「导师」呢,可以比喻是佛,也可以说为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为菩萨或者祖师大德。「聪慧明达」是圆顿大教的明心见性,见道位、证道位都能讲得通。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是「菩萨中的菩萨」,不能等同于藏教、通教、别教菩萨。「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这里的「善知」观照为,圆顿大法「一知一切知」。通教、别教的菩萨即使在修证位能够排山倒海,腾云驾雾,飞檐走壁,都不能称为「善知」。不明白《法华经》《楞严经》,修无量法门皆不能成就。「将导众人」,「将」就是「导」,「导」就是「将」。「欲过此难」,领导大家破除我执,破除烦恼习气。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难免有些人要生退转心。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修小法都已经累了,何况听闻大法啊!「前路犹远」,前面是大法,他们认为大法比小法要困难无量倍,现在小法都吃不消了。所以听经闻法作用妙不可言!这是我们救命的法宝!明白了以后要反复观照。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特别是明白「如来藏」之后,我们都要对自己生「导师」想:一个人好不容易到了这个道场却离开,是不是很可惜呀?这个办法给他想绝了。他不是讲二百五十由旬,是三百啊,过半了。就像带着小孩到姥姥家里,有五里路,你硬把孩子哄哄哄……哄到前面,哄到三里路了,小孩怕累,累啊!这怎么办?如果回家的话是三里路,到姥姥家还有二里路,小孩子肯定是到姥姥家去。意思先把他哄到化城来。佛有智慧呀,而且这「三百由旬」到了以后佛就讲:过去讲你们是灭度了,是哄你们的,说着玩的。那现在只有横下来一条心来,只有成佛了。读《法华经》就能成佛,读《法华经》一步登天。如果不读《法华经》,你没有得到真实涅槃的话,将来还要六道轮回。比如说我们最后一天搞圆满,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怎么样?你陪我听两个半小时的经,我再陪你听两个月的经,是不是把他哄到这里?一定用人家能够接受的心态来跟他调理。
    若入是城,快得安隐:他证得了小乘涅槃的时候,他即使不愿意成佛,他也不落六道轮回了,也就解决了当务之急;如果愿意成佛呢,就「回小向大」。
    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到了化城便以为:哦!这下太平无事了!证到阿罗汉了!这下灭度了。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无复疲惓」,这是恢复体力了。阿罗汉脱离了六道轮回,已经心得自在。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告诉你呀!这个化城是我用神通变化出来的,不是久留之地啊!比喻小乘涅槃并不是真实灭度!我法中没有声闻弟子啊!「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呐,就是「开示悟入妙法莲华」,就是让众生究竟成佛。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所作未办」:你们的修行还没圆满呐!近于佛慧:五分已经到了三分,已经过半。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你们好好地观照距离真实法理你还差多少路。懂得「所得涅槃」不真实,叫「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不能把佛的方便说当真。
    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那只是如来以「方便权智」把唯一佛乘善巧方便,说为什么小乘、中乘、大乘。其实小、中、大、万法都是一个念。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回归真心本性。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这是以法合喻,把佛要讲的真正法理与佛前面打的比方,这二者圆融起来,这叫「开权显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雨:在这里作为动词,就是天人散华。香风吹萎华:吹去已经枯萎的华,再换上新华,比喻天人大众对佛的供养是一念接着一念,法喜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法喜生起了,前面的法喜是不是过去了?叫「吹萎华」。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佛在破除生相无明,天人大众期盼;破除之后,究竟圆满成佛,天人大众欢欣鼓舞。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不闻佛法则已,一闻佛法,我们就要亲近受持,要请法,要皈依。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许多修行人明白了《法华经》的重要性,到处奔走呼号,想方设法引导众生学《法华经》,在各个团体想办法来组织法会。这是「因」,佛菩萨加持是「缘」。菩萨发心的功德不可思议!你发了心可能就有信息来给你了,因为有护法神明。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
    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受请黙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
    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
    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这在《法华经》讲得很多,有些是一百个大劫、有些是一千个大劫、有些是无量劫,各个佛土情况不一。由此我们要特别珍惜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国土。我们这个国土虽然困苦、虽然苦难多,但是我们能够在不到一个大劫的时间里诸佛纷纷出世,相比较而言,十方世界我们这个佛土福报最大——能够遇到诸佛出世,这是最大的福报。你即使在地狱里也胜过天堂!什么叫福报?什么叫苦报?这是祖师的教化,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心。你如果闻不到佛法、或者闻到佛法以后无动于衷,那你是真正的苦上加苦。当我们懂得了这个人根本都没有生死的时候,你家里有没有什么难啊?!一个人没有智慧,根本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是好还是坏。
    比如三岁的小儿子掉到水里去了,一般来说全家会嚎啕大哭,他并不知道这个小孩子其实是童子下世,只是与他结三年的缘,就升天了。有一个人经商,他老子在秤底下玩鬼,儿子怎么样说服老子都无济于事。老子一死,儿子把秤一掰两段,从此改邪归正。但是老子死了,他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死了,他想不开,晚上做了一个梦,菩萨告诉他:你这两个儿子,就是因为你父亲作恶,投胎来就是败坏你的家产;现在因为你改邪归正了,所以老天爷把他收回去。你放心,马上又有儿子给你。过了年半老婆又生下,那是正人君子。
    这个世界上没有苦乐,所谓苦乐都只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妄想。你明白「如来藏」道理的时候,你即使受苦,也能感到很快乐。别人打你骂你、伤害你、骗你,你高兴:第一,高兴我还债了,前世欠他的;如果晚还了利息更高,是不是平衡了?第二,他是来成就我,让我修忍辱,让我开智慧。连白天黑夜都是假的,有什么好执著?
    会用心的人因祸得福;不会用心的人因福得祸。家里儿孙满堂,要什么有什么,产生贪著。好了,你来世必下恶道。你今生今世的福报是前世修来的,福报满了以后你还会往下掉;而对前世已经明白道理的人,今生今世在福报的位置上,他会用福报来供养众生,护持三宝,这叫「以道受乐」。明心见性之人,他不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处处都是道场。
    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明白万法为一念所现,心量因此打开,你这一念就是「震动于一切」。就是〈方便品〉讲:你赞叹一句《法华经》,等于供养一切佛,一切佛就是「震动于一切」;也是〈法师品〉讲:读一句《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因为你已经「震动于一切」,你在见道位已经把万法归于当人当下这一念。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检查一下,你到了这个境界没有?很简单,信了、高兴了,你就见道位到位。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姟,
    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姟(gāi」是「那由他」,即「六百万亿那由他」。虽然众天王请法,但是时机未成熟,佛以「四谛十二缘」来方便引导。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营从:随从眷属、学生、办事员之类。童子心:表他们发的心很真实,很诚恳。
    41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这「六度」是菩萨所行之道,概括了无量的法门,这是采取对治法来帮助我们去除种种烦恼习气。
    一者,布施。从整个修行来讲,「六度」是次第圆融。整个的佛法的修行可以归纳为一个「布施」。布施就是舍呀!「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部舍全部得,舍光了成佛。舍财得财,舍口福,得健康长寿。有句话叫「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啊!舍愚痴得智慧,就看会不会用心。
    二者,持戒。持小戒,能得人身安全。不杀生,得健康长寿之报。不伤害别人,就不会有人来算计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沾光,没有人会吃亏上当。那么我们持了心戒,知道万法皆是「我」,你当下成菩萨。
    三者,忍辱。世间凡夫能够修忍辱,他也能成就一定的事业。后汉刘秀修忍辱心,成就一代帝王事业。能忍者自安。如果修大忍,修无生法忍,你成佛了。你知道一切都是你,你跟谁忍啊?你忍谁呀?用忍辱来对治嗔恨心,以布施对治贪心,以持戒来对治毁坏。
    四者,精进。以精进对治懈怠。外道的精进也能得人天福报。「如来藏」心地法门乃是最大的精进。精就精在万法归一。所以在《法华经》佛讲啊:受持《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称赞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这就是精进。我们果真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呀,你会拍案称绝啊!佛出世间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修行不是去傻呆呆地盲修瞎练,你白吃苦。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讲究用智慧。
    五者,禅定。以禅定来对治恼乱。凡事「三思而行」,不至于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现在有些人讲什么「点式思维、线式思维、面式思维、立体思维」,这都是凡夫的心态。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他只懂得「点式思维」,就事论事。他有时要么就忍不下一口气,往往把事情办得很糟糕;稍微有点理智的人他会瞻前顾后,他想想过去、再看看未来,叫「线式思维」;智慧再深一点呢,他知道左顾右盼,这就形成「面式思维」,会涉及多少人、多少面;智慧再深一点呢,他从长宽高全方位地考虑,面面俱到,不是哪一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就看你会不会权衡利弊,这就是「禅定」。那么这里「如来藏」心地法门是「如来禅」,无量法界包含其中。海陆空、十方法界有情无情,哪一法不是我?这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
    六者,般若。对治愚痴,般若解释为智慧。前五度没有哪一项能离开智慧,仅仅是有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小智慧与大智慧之别。这个智慧就是对一切万法的观照和运用,它贯穿于五度之中,也成就于五度之中。「六波罗蜜」体现了佛的智慧。
    根据天台宗判教,对佛49年说法分为「别五时」和「通五时」。怎么「别五时」呢?别五时中,先后为华严时、鹿苑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具体时间见《五时说法颂》: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时,五时互通,不可拘泥于别五时。否定别五时,就不知如来说法之次第;否定通五时,就不知如来说法之融通。
    怎么叫「通五时」呢?佛在「华严时」就涉及到小乘、中乘,乃至《法华经》《楞严经》;在「般若时」仍然涉及到《华严经》、小乘、中乘、大乘;在「法华时」仍然没有离开「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它是圆融在一起。
    其实佛也不乏对那些大乘根机已经成熟之人,在「华严时」、在「阿含时」、在「方等时」就已经给他们宣讲「一心三藏」。气氛不一样,时间长短没有多大的考究。有些人几句话一点,当下就能成就。
    这「六度」呢,通大通小,通凡通圣。同样讲「布施」,对小乘根机讲小乘根机的「布施」,对大乘根机讲大乘根机的「布施」。当然讲《妙法莲华经》在前四时没有大张旗鼓,没有显讲,但是并不影响在小范围内、小时间内对个别人讲。我们一定要明白啊!万法都是次第圆融。你看从前面舍利弗那个说法,最起码佛在前几时对舍利弗就是讲过「如来藏」的道理。
    及诸神通事:外道误以「神通」为「究竟」。神通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手段。
    分别真实法:这个「分别真实法」「会权归实」。「会权」就是分别啊!到最后:是非、好坏、长短、多少、佛、菩萨、妖魔鬼怪、泥巴瓦块,都是一个念,叫「分别真实法」。分别把一切法归于一真、一实,也就是归于一真法界。所以「圆顿大法」讲呀:一尘一刹、一草一叶、一丝,一个草丝尽足以为一真法界,叫「分别真实法」。我们会不会分别呀?「无分别不妨分别,分别不妨无分别」,要这样来圆融。所以这里的「分别真实法」,我讲到这里是不是也是「阿弥陀佛」法呀?「分别」就是「弥陀」,「真实」就是「阿」。「分别真实法」是不是「阿弥陀佛」?佛就是这么良苦用心。他总是没有忘记了提醒我们一句,这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如是我闻」呐!「分别」是不是就是「是」?「真实」是不是就是「如」?「如是」,「是如」,就看我们「闻」不「闻」?
    菩萨所行道: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一切法皆是菩萨道,皆是成佛之法。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前面讲了大通智胜佛入于静室,在定中加持十六沙弥说《法华经》。在这里就是「开权显实」,为实而权:十六沙弥是「权」,大通智胜佛是「实」;禅定中是「实」,出定传法是「权」。所以「知佛禅未出」,可以观照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形无相,叫「未出」;那么十六沙弥说法,这就是「开权显实」,以有形有相的万法来显示不可说的真心本性。
    宴寂:是在禅定之中。两个特点:保持一种不静不动、定慧均等的心态,这是「宴」;「寂」呢,不落于任何的形相。
    与师俱生:从大通智胜佛之后就分四万亿佛法。这些修行人是不是我们呐?在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以后,我们就已经在四万亿佛法中成就。那在大通智胜佛之前,如果没有福德因缘,你能不能与十六王子结法缘呐?所以《法师品》讲啊: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已经在十万亿佛法中成就了功行——也就是说我们在此前已经在六万亿佛法中成就了福报善根,才有缘与十六王子结法缘,听《妙法莲华经》。要想听闻《妙法莲华经》,谈何容易呀!你听闻《法华经》就有一种石破天惊、耳目一新的感受,能当下能沉下气来,这可不容易啊!你不要认为太简单了,在你看来太简单,在别人看来比登天还难。
    讲得不好听一点,在座各位都已经属于下下等根机。这是与大通智胜佛时代以来相比而言,是不是下下等根机啊?上上等根机的人早就到其它佛土成佛去了。我们现在成佛都太迟了。要生惭愧心呐!有些人还在等,你等什么啊!你明明知道万法就是一个人一个念,这么多东西都是假的,你还在执著什么?我们与现在世界的众生比,你可能是上上上根机。人家还不来,还没有这个福报来听呢!人家来听还未必就信呢!
    分析一个问题要懂得圆融。特别是把自己想得很平常、很庸俗的时候,你要生惭愧心。我们就是佛,你为什么自己看不起自己?佛从来不敢轻视一个众生。谁不是从「大光明藏」而来呀?谁当下不是「大光明藏」啊?明白自己就是佛,就是菩萨,怎么不去行使你的权利,承担你的义务?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有些还没有成佛,仅仅是在声闻位。有些人已经成佛,或者有些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都是佛在大通智胜佛时代的学生弟子,所以佛生生世世引导我们。
    譬如险恶道,逈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顿乏:疲劳到极点。你要「退还」,不得了啊!可能无量百千万亿年难得一个人身!而你不退还,咬咬牙,多则几年、十几年,少则一年半载、几天,你成大菩萨。因为你好不容易遇到正法,中途退出太可惜!无量百千万亿年六道轮回,甚至三恶道受苦。这就是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苦口婆心劝导修行人,原因即在于此。诸佛菩萨也好,当老师的也好,他不需要学生弟子给他帮忙,他只需要学生弟子来接受老师的帮助。唯此一个信念。
    而失大珍宝:这个「珍宝」就是生生世世的解脱。好好地想一想,今生今世人命无常,一旦眼睛一闭,来生来世无量百千万亿年万亿年呐!那是个大大的未知数啊!你即使来世再得一个人身,你能不能再遇到《法华经》?即使再遇到《法华经》,你能不能信?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寻时」就是及时、当下,要考虑一个权益之计,叫「思方便」。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这六句偈可以笼统观照为小乘、中乘、不了义大乘法的种种法门,各有其所得之处,各有其通融作用之处。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这是佛在讲《法华经》之前打这个比喻。我们现在已经是传《法华经》,所以把这个已经公开的秘密我们在这儿宣布,我们千万不要打妄想:既然佛当时讲了无量法,设了「化城」,师父能不能也搞一座「化城」啊?这个「化城」可能来不及,因为我今年已经六十有二,像佛那样讲四十一年「化城」的话,可能城没有化起来,我自己就化掉了,是不是?没有必要。我们这么讲了一下,这个「化城」就已经给我们化掉了。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包括了圆顿大法前七种方便,别教、通教、藏教、二乘,通通包含在内。
    十力等佛法:我们在〈方便品〉介绍了佛的十种智力。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这两句话很重要。藏教菩萨执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通教连佛的三十二相都判为「无明相」。我们在这里对「三十二相」要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三十二相」呢,也就是「法性身」,是极果如来证金身、法身、圆满身所显现出来的「法性五蕴」。它与下面的「真实灭」相对应。上面的「三十二相」就是法性色身、法性五蕴;后面的「真实灭」呢,叫「法性空」。如果用《楞严经》的说法,「三十二相」叫「性空真色」,或者叫「性空真相」;后面的「乃是真实灭」应该讲「性色真空,性相真空」。
    由「三十二相」我们就可以观照到什么是「阿弥陀佛」。「具三十二相」就是「是」,「乃是真实灭」就是「如」,「如是我闻」;「三十二相」就是「弥陀」,「真实灭」就是「阿」。无论是前面「三十二相」也好,下句的「真实义」也好,都是「涅槃四德」,究竟「常乐我净」。「三十二相」当下就是「真实义」,「真实义」当下就是「三十二相」。这是如来果地的圆满功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心涵太虚,量周沙界,万法皆我一念!一念即是无量万法。如来法藏自在圆融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