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第四次修订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9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3:5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华经讲记合集(第四次修订版)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印广法师主讲
    开经偈       01讲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这是第二次来到文峰寺,与各位菩萨共同学习研讨《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样一部非常不可思议、非常殊胜的大经,它在佛法三藏十二部经中举足轻重。我们能共聚此会熏闻正法,是古今中外十方三世之盛事。
    佛陀金口玉言,称赞《法华经》为「诸经之王」;以种种譬喻言辞,把《法华经》说为「无上妙法」,无量国土之无量众生历经无量劫,欲听闻《法华经》之名而不可得。今天,在座诸位不是听闻《法华经》之名而已,而是从根本上了解它的经义。等我们把这部《法华经》圆满地听完以后,你就能刻骨铭心地知道:《法华经》在诸佛一切经典中是什么地位;在十方三世虚空法界一切万法中,是什么地位;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的修行次第中,有什么作用。
    这个开堂白呢,我们主要探讨几个最关键、最敏感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成佛?怎样成佛?何时成佛?且看史实为证,祖师大德共论:「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可是从修行的理论而言,历来便有争议。
    一种呢,认为成佛比登天还难——只有释迦牟尼、六祖慧能这样的大根机才能成佛,九成以上的人都是中下等根机,此生此世无非结个佛缘;另外一种认为,成佛很简单——见性成佛,当下往生,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我通过深入《法华经》而发现,修行人听闻「如来藏」道理,当下成就,而且自己印证自己成就。千真万确!所以告诉诸位,我这次来,不是教你念佛,也不是教你拜佛;是来教你当下成佛(分真即佛)。事实胜于雄辩。千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的局面,要就此画句号。
    至于怎样当下成就,修何法门,我们要对佛四十九年说教作一个基本了解。那么三藏十二经呢,可大概分为两类:「结缘法」和「成就法」。
    所谓「结缘法」,顾名思义,与佛法结缘,它可以作为你未来的出世之因,可以让你因此而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乃至于成就阿罗汉、辟支佛,不落六道轮回;甚至有极个别的极个别,能够证到禅宗的明心见性。但是,这些法都是佛的方便说。从根本上来讲,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你不能以此成就!那么这些法呢,又被祖师大德判为「圆人前七种方便」——人、天、声闻、缘觉、藏教、通教、别教,七大次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次第叫「人」,受持三皈五戒,即能得人身。
    第二个次第叫「天」,在三皈五戒基础之上,还要修十善业,可以升天道,但限于欲界天以下。如果在色界天以上,还要加四禅八定。但是,即使修到第二十八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仍然是凡夫外道。
    由于邪见横行,导致大部分修行人认为受持三皈五戒、念念佛、拜拜佛……就能成佛,这是打妄想。这一部分人来讲呢,你劝他听闻《法华经》,「不行啊!来不及啦!只有一句佛号可以成就!」付诸行动来讲,仍然是懈懈怠怠。还有一小部分人呢,自以为会修行,自以为勇猛精进,自以为有智慧……他们修所谓的天道和禅定,很容易开天眼、天耳、宿命通、他心通乃至神足通,并以此执著而拒绝正法。在《楞严经》讲到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观世音菩萨明明是从「闻思修」入,「闻」就是反闻自性,见道继而修证,所以文殊菩萨把它判为第一之法。可是外道呢,「闻」什么?闻海潮音、看天光,心外求法。
    第三个次第叫「声闻」,代表作是《阿含经》。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为指导思想,修得很苦很苦,可以证到阿罗汉。仅仅从三果罗汉到四果就要修二十万大劫。一个大劫少说几十亿年,多说百亿、千亿年。
    第四个次第叫「缘觉」,修十二因缘而证果,高于声闻。声闻从苦、集、灭、道的「苦」开始修起,明白什么是苦。缘觉从「因」起修,研究六道轮回之因。那么根机特别利的缘觉人,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根据自己过去世中的善根,凭宿命通与前世联系起来也能成就,果位是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都能了脱六道轮回,但是不能「明心见性」,他只能证到人我空;而法执全在,尘沙烦恼未破。二者被称为佛门内部的外道,仍然是外道。那么进入大乘法呢,分「了义」大乘和「不了义」大乘。「了义」大乘叫「实法」,「不了义」大乘称为「权法」。那权法大乘涉及到「藏、通、别」这三个层次。
    那么第五个次第就是「藏教」。它从「有」门而入,相似于修「人道」,执著在事相上来行持。虽不通理,但心量大,发方便菩提心愿意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由于心量大,也能超越六道轮回,但不能见空性。所以「藏教」既是小乘法,又是大乘法——讲是大乘法因为它心量大,讲是小乘法因为它不能明心见性。代表作有《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
    第六个次第是「通教」,也叫禅宗。它从「空门」而入,代表作有《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强调破一切相见空性,连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这种法门修得非常非常认真,非常非常准确,能够破除一分灭相无明证得空性,叫「摩诃萨」。但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人成就」。
    第七个次第是「别教」。从「亦空亦有」两门而入,代表作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既要见空性,然后从空出有,大作佛事。在某种程度上,它圆融了通教、藏教、小乘、人道、天道。所以《华严经》有无量法门,修得好可以破除十二分无明。而且,这个法门比通教更难成就。往往接触了《华严经》,你心易乱。你要把它读一遍的话,都不知道要读多长时间。
    这以上就是对「人、天、声、缘、藏、通、别」这圆人前七种方便简单概括了一下。也就是佛陀前41年所讲之法,把它说为「戏论法」。
    讲完了「结缘法」,就是「成就法」,毫无疑问,是「圆教」。它的代表作有《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心经》等。它是从「非空非有」二门而入,但是这个「非空非有」是「对有说空,对空说有」。它把八大次第圆融为一体,叫「一心三藏」;而「别教」是讲「次第三藏」。「别教」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啊!阿僧祇在印度里是一百多位的大数:一劫是百万亿年,你算算看多少。可是到了「圆教」,不可思议啊!哪是三大阿僧祇劫?三世要不了,三年要不了,三天要不了,三个小时也要不了……你当下一念就能成就!一步登天!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少说十几处,多说几十处都在提醒我们,当下就成佛!
    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奥秘:当明白了正法,那前七种方便统统都是正法!妙不妙?乃至歪门邪道统统是正法!乃至刮风下雨、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泥巴瓦块、树木花草统统都是正法!没有哪一法不正,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没有哪一法不是我!耳闻目睹身受……你能感觉到的一切,还有感觉不到的那一切的一切,都是我,都是一个念!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只有一尊佛,只有一个念,而且当下就是这一个念!这个法妙啊!妙极了!当然,我这是讲口头禅。
    所以我们在今后对《法华经》的研讨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讲这个道理。只要当下明白万法都是由我一念所现,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而且你知道它怎样变出来的,你现在就成佛!不需要等到散会以后。
    02讲(回顾上集11:37)
    那么在正式开讲《法华经》之前,还涉及到教学次第的问题。在历代讲经法师创立的不同教法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一个就是「贤首宗十门开启」,它是从十种角度对整部经典的要义分别论述。再一个就是「天台宗五重玄义、七番共解」,这是智者大师所创立的释经方法,也就是先把一部经的要义分成五个大的方面(一、释经名。二、辨经体。三、明经宗。四、论经用。五、判教相)提纲挈领地申述明白,然后每一个大方面又分成七个小的方面(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每一个小方面又分为「四意消文、四悉檀义」来作详细解释。
    比如说「四意消文」,对于每一句经文乃至某一个名相概念,它要从四种不同的角度来分述:第一,因缘,即从发起的因缘来看,这个法怎么产生的?它的来龙去脉如何?第二个,约教,即从教育的法门方法、名相概念次第上来解释。第三,本迹,即从「本」和「迹」来分析。比如说佛是「本」,他的弟子就是「迹」;佛在第一次成佛的时候所传的法叫「本」,那么乘愿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所传的法又叫「迹」。第四个角度呢,从「观心」来解释。所谓观心,每一部经、每一句经、每一个名相概念,都是我们的心,这第四个角度就讲到事情的根本。
    怎么讲「四悉檀」呢?「悉」带有普遍之义,「檀」带有供养之义,就是讲一句经能够产生四种效益。一者,世界悉檀。比如讲「布施」,把自己的财产舍出去供养大家,让大家普遍地得到欢喜;二者,为人悉檀。布施者知道舍一得万报,他能对这个法生起信心;三者,对治悉檀。布施能够破除贪心;四者,第一义悉檀。通过布施证得人我空、法我空,而悟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以上我们笼统地介绍了「十门开启,五重玄义」,如果按照祖师大德这种教学方法,讲完这一部《法华经》少说也要两年时间!智者大师当年讲一个「妙」字就讲了90天。末法时代众生急功近利,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实现。所以佛法也是与时并进。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为常不轻菩萨的时候,当时的《法华经》有多少啊?可能这个房子里都装不下。我们现在得到的《法华经》,也不过是佛当年讲《法华经》的一个提纲而已。
    所以师父对古大德的教学方案作一个参考,按照适合于现代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改革,目的就是要长话短说,简明扼要。按照「依文解字,会相归性,立竿见影,当下成就」这十六字方针来进行佛法教育。
    所谓「依文解字」,是指仿照世间法,按照第二义谛,将这段经文作大概的解释,使上中下三等根机皆能接受,皆能生欢喜心。所谓「会相归性」,也就涉及到智者大师讲的,按照「第一义悉檀」来讲它的真实义,使得上等根机的人当下明白,心开意解;使得中下等根机的同修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照,也能很快接受。
    按照这十六字总方针,师父又总结出第二种次第,叫作「从教,入禅,归净」。「从教」这是讲根本,讲核心,就是从佛的教法、教义上来下手。诸佛出世都是讲经说法,令众生开智慧。这是强调「教下」的重要,要明理,要见道。
    「入禅」和「归净」,为无量法门。「禅」有种种禅,「净」有种种净。「净」无非是行善断恶。只有在「教」的前提之下,才能展开修行次第。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教」,你当下即已证果,叫「果教派」。小则不落三恶道,大则地上菩萨、等觉菩萨,就看你见道浅深而已,然后「带果行因」。要成为究竟圆满之佛,必须要「解行并重」。
    奇妙的是,明理以后,「教」当下即是「禅」,当下即是「净」,在佛法里叫「非纵非横,非不纵非不横」。「教、禅、净」,你不能讲它有纵向的次第关系,你也不能讲它没有纵向的次第关系;你不能讲它有横向的并列关系,你也不能讲它没有横向的并列关系。这就是「圆顿大法」的奇妙!一念当下即是无量,无量当下即是一念。非纵非横,非非纵非非横。
    在教理方面,我们着重强调《法华经》《楞严经》《心经》《佛说阿弥陀经》。《法华经》和《楞严经》是一部经,《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只立不破;《楞严经》有破有立,详细解释「妙法莲华」之义;《心经》重点从「性」和「心」的角度,而《阿弥陀经》从无量的万相高度,概括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这四部经圆融圆通圆满为「一心三藏」,按照这两种教学次第展开,大家会感受到妙不可言。这种教学方法,再现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让修行人当下闻法成就的那种气氛。
    讲完开堂白,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那么这部《妙法莲华经》,首先讲一讲它的缘起——是在佛讲经41年,年龄已经到了72岁,还有8年即将进入涅槃之时所讲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也就是临终遗嘱。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一部《妙法莲华经》。那么从它的「法体」而言,《法华经》是「如来全身」。它既是肉身佛,又是法身佛,又是报身佛,藏教菩萨认为佛的「法体」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通教菩萨认为佛是无形无相的一个灵体;别教菩萨认为佛既可以由法身变化为化身,又可以由化身变现为报身;而圆教菩萨认为,任何一个法当下都是三身齐全。这一块木头当下就是法身佛,当下就是报身佛,当下就是化身佛。我们这里任何一位同修,讲经说法的我、听经闻法的你们,当下就是三身佛。
    至于怎样修行才能成就,很简单——听经闻法,不历修证,一步登天,带果行因。这就是宗旨,就是这么修。
    下面我们来解释《大乘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有的叫《妙法莲华经》,也有的叫作《法华经》。我们解释时,按照「大乘妙法莲华经」这七个字来解释。
    所谓「大」,观照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就是表「法体」。从这个字的字形结构而言,是「一」字加一个「人」字,一个人在天地万法之间是不是显得非常渺小啊?可它的法理法义却是表「大」,而且这个「大」无所不包啊!这一个人表「大」,就是告诉我们: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东南西北上下等十方,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日月星辰、风云雨雾,生住异灭,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非一个人,无非一个念,这叫「大」。
    真正的佛法就是开示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十方三世到底有几尊佛?几个菩萨?几个天?几个人?几头牛?几条狗?有几片风?有几滴雨?几块泥巴?这是我们作为人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你解脱,你了生死,你得自在,否则你白来一次。白来一次还算事小,来世还能得人身。就怕你是冤枉一生呐!如果你来世做鬼,做畜生,下地狱,可惜不可惜啊?
    在佛法里这个「大」字出现得太多太多。不要说世间人,就是学佛人也不知道「大」是谁。你讲到「大」——哦,我知道,这个地球比苹果大,天比地大——他用对待法来解释。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来解释这个「大」,你会大吃一惊。大至佛土、小至微尘都是我。无量就是一,一就是无量。从时间上来讲,无量百千万亿劫,千劫一念,一念千劫。它就是一。如果从空和有这两个角度来讲,有形有相肯定是大,无形无相连小都说不上,是不是?可是佛法里来讲,空当下即是有,有当下即是空。
    注意,在开讲经题的时候涉及到的口头禅比较多,首先给我们生起一个疑念,这到底怎么回事?在整个讲经说法期间,你的这种疑念会统统消除。总体上来讲,大小多少、长短空有、生住异灭,都是一个「大」。我们由此而展开,啊?原来佛法就是如此啊!从经题来讲,就是对整个经文的高度概括,而经题这第一个字,开宗明义第一炮,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下面的「乘」是表法门,什么法门啊?有「大」字在上面,这是「圆顿法门」。大乘大乘,是成佛之法。乘《法华经》这个大法船,而使得我们回到佛土。
    「妙法」,这两个字可以联系起来讲。这个「妙法」就是「莲华」法。
    「莲华」,就是荷花。我们首先从「莲华之根」讲起,山西人叫它莲菜,扬州人管它叫藕。藕切开以后,最中心是不是一个孔啊?围绕着中心孔,是不是还有八个孔?注意,一般地都是九个孔,少数藕的九个孔之间还有些小孔,明白吗?那是表正法、邪法,不二法门,都归宗一体。但正法是讲九个孔,九品莲华。那中心孔跟藕肉是不是一体啊?这叫「空有不二」。那用「阿弥陀佛」来对应的话,「阿」也就是表「空如来藏」,表性,表理,表真;「弥陀」表「不空如来藏」,表相,表事,表俗。还可以细分来讲,中间那个孔就是「阿」,旁边那些小孔叫「弥」,藕肉是「陀」,小孔和藕肉都是「不空如来藏」,合在一起叫「弥陀」。没藕心,就没藕孔与藕肉。「阿」即「弥陀」,「弥陀」即「阿」。「空」即「不空」,「不空」即「空」,「一心三藏」。这一只藕就足以叫我们开智慧。这是讲「莲华」,它第一个法妙不妙啊?太妙了!
    第二个法,「花开莲现」。许多人解释这个「花开莲现」非常天真,非常好玩:「啊!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阿弥陀佛派莲华来接我们。一到极乐世界,那个莲华一开,啊!我们蹦出来,看到阿弥陀佛了,叫花开见佛」。其实呢,这个「花开莲现」,是讲圆顿大法之妙用。
    世间花有多种。有些是先开花后结果,比如桃花、梨花、杏花;有些是开多花结一果,这一般地是表阿罗汉的修行,修无量的许多的法门成就一个小小的果位;还有些花呢,是只开花不结果,像柳树花、杨树花、槐树花,这是比喻外道无益的苦行;还有些是一花一果,比如像柿子树,这是表缘觉人修证辟支佛果位,从十二个因缘法中的任何一个因缘起修都能成就。
    那么「莲华」的特点是,它开花的同时莲子现前,叫「花开莲现」,这是比喻「圆顿大法」——明白佛法真谛以后当下成就。在佛法里叫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注意,并不是指那些强盗土匪,我只要不杀人了当下成佛;最大的屠刀就是「我执」,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这是杀害我们法身慧命的利刀。一旦明白了自性本心,你当下破除了我执,叫「放下屠刀」,你当下就是佛。
    在《楞严经》说为「知妄即真」,在《阿弥陀经》说为「即以食时,还到本国」,是表这个法呀!所以我们看无论是塑像也好,画像也好,诸佛菩萨来此世间,脚踩莲华台,身坐莲华座。为什么叫《妙法莲华经》,没有叫「妙法桂花经」呀?我们要作特种的观照。在《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佛告诉弥勒菩萨,听了〈如来寿量品〉半个小时的开示,无量众生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地上菩萨、等觉菩萨,是不是「花开莲现」啊?
    《法华经·法师品第十》讲: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简单概括,「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这就是「花开莲现」。怎么叫「一念欢喜心」呢?可不是凡夫的那种情执啊!你可不要错用了心:「法华经万岁!五个字,我生了五个念,我成佛了!」你这是打妄想!我刚才讲了,从诸佛菩萨到天人鬼畜,从风云雨雾到泥巴瓦块,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而已。这叫「一念欢喜心」。有些人听这一句话他就明白,并且深信不疑,他一句话就成佛。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讲这个法叫「果教派」。
    第三个特征,比喻在烦恼证菩提。这个藕是不是在那又臭又脏的烂泥巴里,还能长得又肥又大又白啊?出淤泥而不染,这个法妙!这是表大乘菩萨道入世修行才能成就,与大众打成一片,历事练心。
    这就是通过「妙莲华」,从这三种角度来解释这个「妙法」妙在何处,讲无量义不如简单讲这三义。
    最后一个是「经」字。注意,「大乘妙法莲华」是别题,下面「经」是通题,它通一切法。不管是《地藏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金刚经》也好,那个「经」都是统一的说法。「经」在印度语叫「修多罗」,翻译成汉语叫「契经」。中国人习惯简明扼要,所以把「契」字去掉,简说为「经」,但我们解释的时候要按照「契经」来解释。
    所谓「契」,是上契诸佛智慧、下达众生根机之义。所谓「契」,佛法僧是一是三,非一非三。总体讲,佛法僧是一个本体,是一个念。也就是说,通过佛所讲之经教,把佛与法与众生和一切的万法圆融为一个本体,圆融为一个念。所以这个「经」相似于桥梁纽带这种作用,即由经文而体悟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自古以来有些人把《楞严经》说为天书,把《法华经》说为那是天书中的天书。这是一种迷信。经过这几年我们讲解《法华经》《楞严经》的情况来看,打破了这种说法,为什么?就是一个「契」。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本身就是一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一部《楞严经》。人即是法,法即是佛。诸佛出世也就是为了讲这个「契」,看你契不契。(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03讲(回顾上集)
    如果再细细讲来,祖师大德把这个「契经」,又说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八个字。
    所谓「百界千如」,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由一个念,而随缘自在显现为十法界森罗万象,十法界其实是无量的法界。佛为了启发众生,把它简单概括为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这四圣法界,和天、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这六凡法界,总说为「十法界」。那么这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同时都是十法界——比如人道,在人这个本体,同时又具足佛道、菩萨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天道、畜生道、鬼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的习气和德性,所以又把十法界次第圆融为一百个法界,此即「百界」;其中的每一个法界按照《法华经》来讲,又都具足「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在后文具体作解释,这就是「百界千如」。讲这个「千」,不可以把它理解为九百九十九加一,这个「千」是表无量,但是我们以有限的生命来讲无量的法是不可能的,所以佛硬是把它概述为「百界千如」,也就是说一千种功德。
    怎么叫「三千性相」呢?这一千种功德又分为「实法」和「假名」而言。比如以人为例,我是一个「人」,这是「假名」;人身上有皮肉筋骨,人能看、能听、能想,这叫「实法」,在《心经》里叫作「五蕴」。这个「实法」以五蕴为代表,也是一千,一千仍然是无量。那么这个「假名」呢,又具体地把它分为「正报」一千和「依报」一千。所谓「正报」,是指天、人、鬼、畜等这些有情众生;所谓「依报」呢,是指山河大地、风云雨雾等这些无情物体。这样实法一千,加上假名里的正报一千,依报一千,这就是「三千」,仍然是表无量。
    怎么叫「性」和「相」呢?这三千之法各有「性相」这双重功德。以蜡烛为例。蜡烛点亮之后有,火光就是「相」,叫作「事造功德」。那么,在火光没有出现之前的那个蜡烛里,它有没有火光?一定是有,如果没有的话它怎么样也不会点亮;虽然有,但在点亮之前它没有任何形相,那就是「性」,在佛法里说为「性具功德」。这个火属于「依报」。火是这样,那么其它任何的有形有相的物体是不是也是一样啊?都是一样。
    那再落实到「正报」而言,以人为例。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二,红颜黑发,这是不是「事造功德」?那么人体在出现之前,在出娘胎之前,乃至在进入娘胎受生之前,它在不在啊?(在。)虽然在,有没有什么形相?(没有。)那就是「性具功德」。注意,我们就在这里开智慧。人是这样,其它牛、马、猪、羊、佛、菩萨……是不是都是一样啊?
    所以实法也好,假名也好,正报也好,依报也好,没有哪一法不同时具足这个「事造功德」与「性具功德」这两重德性。也就是说,「性具功德」是不是阿弥陀佛的「阿」呀?「事造功德」是不是「弥陀」啊?我们在这里还局限于个体户的阿弥陀佛,下面我们要涉及到最圆满的阿弥陀佛。
    这是特别强调这个「契」,按照智者大师所讲:读经,每一句经会相归性,读经是修行;讲经,每句经会相归性,讲经是修行;听经,每句经会相归性,听经是修行。智者大师这个说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真正体现出「如来藏心地法门」一步登天、不立阶梯、无修无证。
    许多许多的人都认为听经是口头禅,是只解不行,他不懂得读经、听经、讲经是最根本的修行。智者大师在「四意消文」中最根本的就是讲「心法」,从「心法」上修是真修,这个法重要啊!所以《楞严经》是讲「修心」,而不是讲「修行」。「修行」是方便引导,对中下等根机而言是一种安慰法。因为我们凡夫无量劫以来的习气都是认为动手动脚才是真干实干,他不懂得用智慧来成就。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真传一个字,就是这个「契」,看你契不契。这是我们从总体上来概述这个「契经」它的含义。那么还有一些经家往往又从「贯、摄、常、法」这四个角度来分别解释这个「经」字。
    所谓「贯」,就是一贯如此。那我们做文章也好,讲话也好,每句话每个字都有它的连贯性、条理性、次第性。比如说,我要吃饭,你如果搞乱了,就是饭要吃我,是不是啊?古时候的印度文写在贝树叶上,当年一部《法华经》据说写在贝树叶上有八里路长,八里路长啊!令人感慨万分啊!菩萨、前辈,为佛法的传承付出了不可思议的艰苦劳动,才有了今天的局面。那么只从事相上来讲这个「贯」,是依文解字。
    我们刚才不是讲的「契经」吗?真正来讲佛法,一切法都是贯通的。虽然佛讲了无量的经典,但是当我们真正把「如来藏心地法门」搞明白以后,没有哪一法不是《法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楞严经》。就比如,现在反过来讲,饭要吃我,是对的,是不是?如果在没有明白「如来藏」之前,讲饭要吃我,老师肯定给你打上病句。佛法就是强词夺理——强世间之词,夺世间之理,而归于一个「契」。
    我要吃饭,饭要吃我,是不是都是假名相啊?「我要吃饭」四个字没有哪一个字不是我,没有哪一笔、哪一划不是我,大家明白吗?我讲1+1=2是对的,1+1=8是错的,但是「错」是不是也是我啊?在1+1=8之前没有想的时候,这个「1+1=8」在不在啊?在,都是我们的本性。
    如果用小乘法、方便法来讲,我们要行善断恶;用究竟法、圆满法来讲,善和恶是不是都是我自己啊?你没有办法把恶断掉,否则善还有没有了?比如说这个拳头是善,手掌是恶,你把手掌断掉,拳头还有没有了?拳头也是我,手掌也是我;善也是我,恶也是我。要懂得怎样去调理,断是小乘人、是方便法门的权宜之论。真正懂了如来藏,更要行善断恶。行善断恶不能成佛、不能往生,但是如果你不行善断恶就更不能往生,更不能成佛,可不要错用了心!所以讲这个「贯」呐,我们要如此地「贯」。
    虽然在《法华经》《楞严经》中,佛把一切方便法统统判为戏论法,不足为道;但完全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就会圆融,佛所讲一切法当下即是「如来藏」,明白吗?而且一切的歪门邪法,乃至没有文字的泥巴瓦块统统是「如来藏」!统统是「真心本来面目」!所以这个法是不是讲得妙啊?!所以这个「贯」是不是还是在讲「契」啊?
    我们现在是从普遍意义上来阐述这个「贯」字。大家一定要明白:讲「如来藏心地法门」叫「次第圆融」。所谓「次第」,这个法那个法、大法小法、小小法要有次第;实法、假名、有情、无情都叫作「次第」;所谓「圆融」,就是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这就是「贯」。
    (此段内容看讲解视频更易懂,以医用橡胶手套吹满气)我们用手套大法来表示。这是一个气球手套,首先明白它的特征,这是不是一个本体啊?就是一股气把这里鼓起来了,这个指头如果破一个小孔,整个手套还有没有了?没有了。比如说大拇指是《法华经》,那其它都是小法,因为我们在不明白「如来藏」道理的时候各执其是,什么《地藏经》《阿弥陀经》《阿含经》《金刚经》等等等等,各有各的法门,天啊、人啊、鬼啊、畜啊、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等,是不是都在(手指)这里啊?
    他在念佛,他在拜佛,他在打禅坐,他在念咒,他在放生,他在印经书,怎么样怎么样……总各自以为自己这就是在修行。那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统统说为方便说,引导读《法华经》。而《法华经》讲,一切万法森罗万象都是由一个念所变现而已,都是整个的「一真法界」。如果不把其它法门砍下去,不足以使我们来研究《法华经》,是不是?把《法华经》读懂了以后,「啊!原来如此!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这里(五个指头里的空性)是不是都通的?这里的《地藏经》(拇指)当下是不是就是《法华经》呐?这里的孙悟空(食指)当下是不是就是《法华经》呐?这里的一只小老鼠(中指)是不是就是这里的阿弥陀佛(无名指)?这就叫「贯」。「如来藏」中,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再比如做梦:梦到老爸老妈、姥爷姥姥、同修同事、强盗土匪、香蕉苹果、牛屎狗粪、桌椅板凳……梦中的这一切与梦外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啊?没有。都是做梦的一个人在变现而已。所以梦中的老爸是不是你自己啊?梦中的老妈是不是梦中的那一个苹果啊?可是我们在梦中的时候把它当真的啊!有时感到很快乐,有时感到很痛苦。比如说你梦中被狗咬了一口,醒了以后是不是那个脚后跟还在痛啊?实际上狗咬到你没有啊?所以要明白啊!我们在六道轮回就是因为妄想心在执著,醒来以后是不是叹了一口气啊?哎呀!原来是一场梦啊!
    佛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从梦中醒来!我们现在都在做梦,睡觉的那个梦是梦中梦。有时做梦的时候还在给人家讲,我前天做了什么梦,是不是?这是不是「贯」起来了?「无量即一,一即无量」。梦中的任何一人一法都是梦中的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法;梦中的任何几个人几个法都是梦中的另外几个人几个法。一切名相、数量、大小、轻重都是我们的妄想变现。要这么「贯」。
    我在05年到山西省阳曲县传法,一个69岁的老居士向我请法:「师父啊!我有一件事情总是想不明白。有一天呢,我按照墓林僧画道道念阿弥陀佛念到晚上9点多,还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婆进门叫了一声,说黑咕隆咚的你在干什么?把我吓了一跳,当下什么也看不到了……」明白吗?连白天黑夜都是假的,白天就是黑夜,黑夜就是白天。人看的是白天,鬼看的是黑夜;人看的是红太阳,鬼看的是黑太阳,这个白天黑夜是不是贯起来了?
    翻译这部《妙法莲华经》的鸠摩罗什法师七岁的时候,随他的母亲到寺庙里去念佛。他在外面把那个千斤宝鼎一只手举起来举着玩儿,七岁的小孩子啊,其他的人赞叹得不得了,「哎呀!这个小孩子怎么力气这么大啊?这个宝鼎我们十个人也抱不起来啊!」当他听到这句话,脑袋里有了重量的概念以后,宝鼎一下就落下来了,然后再用两个手怎么推也纹丝不动。一念前后,判若天地,所以轻和重是不是我们的妄想而有啊?这叫「贯」。一两跟一百万吨,一钱跟一个地球的重量有没有区别啊?没有区别,区别在于我们的妄想心。那既然这样,妄想心是不是我啊?如果一个人连妄想都不会打,你能不能成佛啊?不能。「知妄即真」。这叫「贯」,这叫「契」。你贯不贯?你契不契?
    第二个字是「摄」。凡是佛法,一定能摄受众生。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万法都是一个本体,它没有办法不互相吸引。当年维摩诘居士助佛弘法,以种种开示教化佛的弟子们,要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传不同的法,这是方便法中的「摄」。
    当年文殊菩萨代众请法:「佛啊!您快要涅槃啦,能不能把四十九年所讲之法,给我们再讲一遍啊?」文殊菩萨是以方便的「摄」来向佛请法,佛眼睛一瞪:「我哪讲了一句法?」这个「我」字讲得特别重,佛的本义是,「哪有我?我就是你!哪有讲什么法?法就是你们!」佛是从根本上来讲这个「摄」。没有哪一法不是你,没有哪一法不是我。为什么我们能把佛法听懂?并不是因为有这个法,并不是因为佛会讲法,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法。为什么佛讲法我们能听懂?因为「佛即是我,我即是佛」,要这样来观照。所以这里的「摄」跟前面的「贯」是同一个理啊!
    「我没有讲过一法」,这本来是方便说,但有些人把它解释为「断灭空」,或者最多把它解释为禅宗的性空,而漏掉一切万有。
    那么我们要破除一个顾虑,没有文化听经能不能听懂啊?告诉大家:只要你沉下心来,即使一个字不识都能把经听懂。因为你就是经,经就是你。如果你心地浮躁,以分别心、轻慢心、挑剔的心来听经闻法,你即使是大学生,即使是博士生、博士后,你也不能入道!因为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自己的邪知见已经把你与真理隔离开来。
    第三个字,「常」。世间法来理解,你常回家看看,一个月来三次五次就叫常。佛法里的「常」,解释为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常」是表佛法之真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改动增减佛经的任何一段一句一个字,否则你是大逆不道!有些外道诽谤,佛经为后人所写,怎么可以相信啊?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佛经的来龙去脉作一个说明。
    首先要明白,以佛的智慧和神通道力,他完全可以把四十九年说法在一念之间就变出经本,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佛法不坏世间法。同时,以佛空口白牙说法,弟子们以文字表法,这本身就不可思议。佛不留经书表「空」,弟子们结集经典为「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
    那么,再来看佛的弟子们如何结集经典。当年由摩诃迦叶尊者带领五百大阿罗汉,组成一个非常严密的译经团体,由过目不忘、入耳成诵的阿难尊者登台,把佛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处所讲之法一句一句地背诵出来……佛法大海水,阿难心中流。阿难每诵出一句,必须经五百阿罗汉全体举手表决,只要有一人有不同意见,那么这句话必须修改。古今中外有没有哪一个宗派的学术,像佛法这样慎之又慎?没有啊!
    佛法传到中国,由梵文译为汉文又怎么样呢?同样如此。佛法的传承有别于其它宗派,它是封建帝王出于恭敬心礼请而来。经典的翻译往往由当朝宰相或者当朝状元组织全国进士以上学位的人,包含高僧大德,组成一个译经道场,一主两副。首先宣读梵文,大家表决没有错,然后再当场译为汉文,仍然是全体通过,最后经皇帝批准进入藏经阁。所以对于佛经,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啊!
    美中不足的是,经典的有些语言文字我们非常费解。这里有多种情况:有可能前人在刻版的过程中无意中造成错误;第二,古今语法以及文字表达的含义的差别所致。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法里允许「存疑」。也就是说,对于个别的章句,个别的文字,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允许通融,但是你必须讲清楚;或者我们怀疑这个字可能是错误的,但不能改变。如果形成这种风气,你也改他也改,将来佛法面目全非。
    「贯摄常法」最后一个是:「法」,带有规范之义。凡是佛所制定的戒律,必须依教奉行。想成佛嘛,你要常随佛学。对于一些小法,在佛法里也允许通融。比如佛当年在印度规定出家人仅三衣。超过三衣,你必须把它布施出去,否则你是破戒。这个法在我们这里就没有办法实行,大陆的气候不同于当年印度。
    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剃度到四祖门下,是两世投胎。他的前生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头子,叫栽松长老,双盘把腿也盘歪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然后请四祖给他剃度,四祖讲,「太老了,换个身来」,他站在那里就投胎,到一个马姑娘肚子里,人家还没有结婚——没有结婚他就能投胎,有的人还不相信。
    后来马姑娘被逐出家门。那么当五祖七岁时,又去请四祖剃度。他有宿命通,前世找他今世还找他,四祖讲了,「太小了」,这个时候五祖着急了,「我前世来你说我太老,我今世来你说我太小,我到底什么时候来啊?」四祖没有办法,给他剃度了。他修禅定功夫到这种程度都是一个外道,都没有成就,而是通过深入经藏才开悟。这个问题现在对我们修行界困惑太大!至于神通,连鬼都有五种。
    许多在家修行的居士说:没有关系,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你赶快转变这种心态!人命无常,不要等待!何止是密宗?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都有假净土、假密宗、假和尚、假居士,明白吗?那些嘴巴一天到晚念佛拜佛,想到的只是自己健康长寿、自己成佛……都是假的!我们一个街坊修净土,七十多岁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啊!我那个媳妇太坏了!让她早点死啊!把她的命给我啊!」这也是念佛?!这不也是假净土吗?是不是假念佛?
    不管修净土也好、修禅宗也好、修密宗也好,你必须先受持《法华经》《楞严经》,你才能成就。因为《法华经》《楞严经》是基础课,是公共科。可见,贯、摄、常、法,统统圆融,统统包含。
    那么还有些经家呢,把这个「经」说为「径」,依着这条路我们就能成佛;也有把「经」说为门,不听经闻法你是门外汉,当然听经闻法一定要懂,懂了才叫「闻」;也有把「经」说为「泉」,从山泉水逆流而上可以找到泉水洞,以此表我们通过「经」而达到彻法源底,明心见性。也有人把「经」说为叫「绳墨」。过去木匠锯板,是用一个小木头盒子,里面装根绳,用黑墨汁染成黑色的,然后往板两边一挂,在板上拉弹出一条黑色的线,依着那个线来锯板,叫绳墨。这是表「规范」的意思,是讲我们按照佛的经教来规范「身、口、意」这三业。
    「大乘妙法莲华经」这个经题呢,暂讲到这里。这七个字,没有哪一个字不是哪一个字。整部《法华经》几万字,没有哪一个字不是哪一个字,但是各段各句各字,它又都从不同的层面来说明这个真实的道理,由此扩大到三藏十二部经、扩大到宗教、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的森罗万象,没有哪一个相不是哪一个相,没有谁不是谁。越是真理越简单啊!
    下面我们把《妙法莲华经》的译者——鸠摩罗什法师介绍一下,他是精通三藏的法师。三藏是指「经、律、论」。「经藏」就专门介绍宇宙人生的真理,介绍无量的修行证果的法门;「律藏」是为了保护修行人的清净心,保护修行人既得的功德,规定我们在身口意三业而制定的戒律等,主要是约束我们的身,但身也离不开意;「论」呢,是对「经藏」和「律藏」加以解释、加以发挥,这个「论」可以由佛来论,也可以由菩萨来论。
    鸠摩罗什法师是古天竺人,他的母亲在世时已证三果罗汉,她分析说:「你的使命是在中国,但可能会对你自身不利。」但鸠摩罗什大师不为所惧,发愿粉身碎骨也要弘扬正法,最终来到中国。那么他译经的特点,是「义译」。怎么叫义译呢?他把梵文的意思圆融为汉文,显得比较自在;那么玄奘大师的特点是「直译」,一般显得比较生硬。相对而言,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经文,更受大众欢迎。他曾经在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出世时翻译经典,而且准确无误。
    下面我们就开讲正文。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印广法师主讲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大家知道,佛陀弥留之际,由阿难尊者受阿那律尊者之托向佛请法,说:「佛啊!你灭度以后,我们结集经典的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说?」于是佛讲了「如是我闻」。由于有了「如是我闻」,所以三藏十二部经,不管是《阿含经》《地藏经》《金刚经》……统统都是《法华经》!万法都能平等!可悲的是,如果讲不出「如是我闻」的真实含义,那「如是我闻」就等于白讲;如果我们真正把「如是我闻」搞明白,那一切法就都能成就!所以对「如是我闻」怎么样解释,至关重要!

    如是我闻,它说尽了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我们先来打官腔,从名相概念上来对号入座,最后再打比喻,用心来观照这个「如是我闻」。

    如果用「如来藏」来讲:「如」就是讲「空如来藏」,「是」就是讲「不空如来藏」,「我」就是「一心」,「如是我」就是「一心三藏」。

    对照「理事」:「如」就是「理」,「是」就是「事」,「我」就是理事不二,「闻」就是观照,就是智慧。

    对照「性相」:「如」就是「性」,「是」就是「相」,「我」就是「性相一如」。

    对照「真俗」:「如」就是「真」,「是」就是「俗」,「我」就是「真俗一体」,「真俗不二」。

    用「三身功德」来讲:「如」就是「法身功德」,「是」就是「报身功德」,「我」就是「化身功德」,「闻」了就是佛。佛具三德。

    对照「阿弥陀佛」:「如」就是「阿」,「是」就是「弥」,「我」就是「陀」,「闻」就是智慧,就是「佛」,「如是我闻」就是「阿弥陀佛」。

    下面打比方来说明「万法一如」。

    比如说:我讲「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它有字形有字义,是不是「不空如来藏」啊?发出来的声音有振动,是不是「不空如来藏」啊?「不空如来藏」是不是「事造功德」?是不是「相」?那么我动脑思维,动是不是也是「不空如来藏」啊?它动了就不空了。那我在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南无阿弥陀佛」它在不在?在。虽然在,它有没有形相啊?没有。那就是「如」。「如」无形无相,表法身;脑袋想就是「是」,指我们的智慧妙用,表报身;讲出来了,有声音的震动,有字形字义,就是「我」,表化身。那么以无形无相存在的那个「如」,通过思维「是」,讲出有形有相的这个「我」,这就是「如是我」。明白了这个「如是我」是不是就是「闻」呐?是不是「如是我闻」?告诉各位:你明白了这个「如是我闻」,你即已不落三恶道!这个法太重要太重要!

    我们之所以在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执著于「我」,而不明白「如」,叫「执事昧理、执相昧性」。但是我这是讲的带有个体户的「如是我闻」,既然「如」无形无相,那么我这个如、你那个如、他那个如、牛如、狗如、马如、佛如、菩萨如、泥巴如……能不能分清张三如、李四如、王五如、杨八如?(众答不能),所以叫千佛一如。那么由这个「如」变现出来的无量的「我」,有没有哪一个「我」不是哪一个「我」啊?明得此理,就是明心见性,你的品位就是「摩诃萨」,在初住位以上。
    04讲(回顾上集)
    在《楞严经》第四卷,就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皆为我们一念心坚固的妄想所现。

    在《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第四关「心现识变」时,大家不是做了一个实验吗?三分钟让手指长长,就是帮助大家体悟这个法。但是我们地球人现在心力比较小,变化得比较慢。那天人一念就可以窜到九霄云外,一念又变得比老鼠还要小……外道鬼神皆有这种道法,更不用说诸佛菩萨。为什么我们不能?其实搞名闻利养,通过精打细算挣到人民币、搞到小别墅、小轿车,是不是也是千变万化呀?而且能够千变万化出什么高血压、糖尿病,是不是?这都是我们的智慧妙用。如果一个人不能生病,不能搞名闻利养,想害人都没有本事,这个人能不能成佛啊?(不能)。他想做坏事的那种本事是不是智慧啊?我们的心是万能,就妙在这里。当破除了我们全部的烦恼习气以后,一切都能自在变化,那是圆满究竟之佛。这个法妙啊!我们之前讲过,白天黑夜都是心变出来的。

    这是讲「如是我闻」。「如」者「阿」也,「是」者「弥」也,「我」者「陀」也,「闻」者「佛」也。如是我闻,万法皆成;如是我不闻,万法皆不成。

    要知道,佛讲三藏十二部经就是为了讲「如是我闻」;佛讲《法华经》《楞严经》,就是为了讲一个「如是我闻」。「如是我闻」就是为了讲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如果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找都找不到,能成佛吗?不是异想天开?

    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明白了吗?就是因为没有得到正法,而自以为得到了正法。这种悲哀的局面,从今天起,要画一个句号!我们发愿:要把释迦牟尼佛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把在弥勒佛出世前这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灭法扭为正法!这就在于我们把握住「如是我闻」,这是佛法的命脉!

    这个法重要啊!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怎么样修都成佛!你戴金耳环的时候,你观照金耳环是什么东西?嗑瓜子时观照,我在嗑瓜子,还是瓜子在嗑我?你一念观照就明白,念念观照,定力加深。即使你还有种种烦恼习气现前,不会落三恶道。

    一时:这两个字也很重要,在每部经的第二句话都是「一时」。外道不能理解而再次轻慢,「佛法是搞迷信嘛,我们讲法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你们讲那个一时稀里糊涂,一时是什么时啊?」

    其实,「一时」的「一」,表真心本来面目,万法都是归于「一」;「时」表无量的时间。大家注意!在佛法里有非常重要的秘诀:有了时间,能不能离开空间啊?有了时间、空间能不能离开万法?有了万法能不能离开生住异灭?东来西去,上升下沉,能不能离开这万相?「一时」,将时间、空间、万法、万相统统归为「一念」!

    当明白「一」能够显现出万法,是「明心」;明白万法当下就是「一念」所现,这就叫「见性」。所谓「明心」,即「在性见相」;所谓「见性」,即「在相悟性」。

    其次,从世间法来讲,佛用「一时」也堪为殊胜之法。古印度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分割全国,各自都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权,所以对时间的记载,也各立一家。全国没有统一的计时标准。而当年的印度分为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北印度、中印度五大片,每一片都分成若干的小国。你如果说佛于某年某月某日在哪里,那好了,那几百个国家,应该是张三王几年,还是李四王几年呢?是不是很麻烦?所以这本身来讲就是一种智慧,这是横向地来看佛讲「一时」。

    从纵向来看,从人道往下有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往上有二十八层天的天道,各自对时间的感受都不一样。比如在我们人间50年,在第一层天的感受是1天;在第二层天1天是人间感受的100年;第三层天1天是人间感受的200年;由此双倍递增一直到二十八层天;那猫啊、狗啊……畜生道众生,人道过1年相当于它们过7年;再看人道,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不知不觉,「啊!怎么天又黑了?」人在烦恼中、重病时,是不是度日如年啊?这也是一种「定」,但是这是乱定。

    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从雪堆里发现了一位禅修者,三弹指叫他出定了。他眼睛一睁,问:「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啊?」唐玄奘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可见他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之前就入定,少说一千多年,多说几千几万几亿年……好,他老人家还真潇洒,「等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再说嘛!」说入定就入定了。玄奘法师又是三弹指,叫他出定,说:「像你这样坐鬼窟窿,即使弥勒佛出来,谁来叫你啊?」他说:「对啊!那怎么办?」「现在就到唐朝去投胎,等我取经回来拜我为师,我给你剃度」。他说:「好!」当下就去投胎了。这个公案就讲到这里为止,以后的文章以后再说。也就是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他还准备再入定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在定中这几百千万亿年是一念而已,他没有时间的感受。

    现代科学已经明白,时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但是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办法突破时间的束缚。想突破只有用禅定功夫。时间都是我们的妄想在执著。那么,时间从何而来啊?

    先来打官腔。在虚空世界山河大地、过去、现在、未来……这些万法万相没有显现之前,我们的真心就是「真空」,但真空不空,它能现出妙有。一切的万法当下具足,叫「法尔如是」。

    再打比方说,家里有十万块钱存款。有没有哪一个家庭通过这个家长会议决定:这十万块钱,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一忘记就丢了。从先生开始,南无十万元存款,南无十万元存款……就这么念,有没有必要啊?虽然不念,那十万块钱存款他知道不知道啊?以此比喻「真空」。这里他有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虽然没有,是不是「本自具足」啊?能保持这种心态,你是无量寿。永远不会死,永远都不会老,青春永驻。

    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就在清净心中;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森罗万象种种分别之中。那我们再想一想,某天儿子看到邻居家买了辆新车,就想让老爸也买。这时老爸想起了,「我家里还有十万元存款」,一下十个字,十个念,是不是?这十个念叫不叫时间的产生?不叫,这是「因缘法」。也就是说时间的概念在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在佛法里叫「心生法生,法生心生」。

    那么也有特殊的时候,他坐着发呆,突然想起来家里有十万元存款——什么事也没有,就想起来了。虽然是无因无缘,其实这个因缘是不是「法尔如是」?清净心中起了念,「十、万、元、存、款」五个念,第一个念是「十」,第二个念是「万」,是不是就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从此,心就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执著。当取款买了新车,这个时间、空间、万法是不是就具足了?是不是清净心中变现出来的时间呐?这个法呢,看《楞严经·168字》,才能更加刻骨铭心地去观照和理解。这个法很难悟解,但是我们一定要突破。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一时,佛:这个「佛」字,是每一部经典第三炮。第一炮「如是我闻」,第二炮是「一时」。那么师父在解释「佛」字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如来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到后面再具体解释。「如来十号」是诸佛通号,是从十种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阿弥陀佛」,什么是「如是我闻」,什么是真心本来面目。

    在这里简单解释,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觉悟到万法即是我,我即是万法,这是「自利」解脱;「觉他」,是出世教化众生,为什么要「觉他」啊?众生还在迷惑中,要来成就一切众生;「觉行圆满」,「觉」仍然是「自利」,「行」仍然是利他,「圆满」,怎么圆满呢?十法界一切万法无一法不真,无一法不如,无一法不是我,无一法不是他。这里的「佛」呢,特指当年的释迦牟尼佛。

    下面一个字叫「」。按照如来真实义,唯有《法华经》讲「住」,其它经典是讲「在」。但是我们发现,其它少说也有几十部经典也用「住」,有些同修提出疑惑。比如人们见面会经常讲:「请问您家住哪里啊?」「您在哪个单位工作啊?」所以,「住」是表根本,「在」是表权宜。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是当年印度摩羯陀国的都城,摩羯陀国的国王叫频毗娑罗王,也是佛的在家弟子。这个「王舍城」呢,我们先从方便法来解释,它有两个美丽的传说,对解释佛法真实义也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体现出佛传法地点的殊胜,怎么殊胜法呢?先讲第一个。

    在古印度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生下一个王子,但是这个王子生下来是两个人背靠背,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奇形怪状。国王以为是妖怪,怕他祸害人类,把他一劈两半扔到荒山野外。一个罗刹鬼看不过去,就用神通把王子复原,用自己的乳汁把他喂大了。所以王子长大以后,把当时的印度万八千国,通过武力征服而统一,把这万八千国王就全部集中到「耆阇崛山」中。干什么呢?也不杀害他们,给他们养老。一开始房子很简陋,结果连遭七次大火把茅草棚都烧掉了,于是国王发慈悲心,另外建造了城市住宅区,所以叫「王舍城」。

    另外有个传说呢,也是在很古远之前,有一位国王叫班足。由于人类尚处于野蛮时代,国王上山打猎与一只狮子发生了两性关系,因此狮子生下了一个王子,还把这王子背到了皇宫。这个王子他既有人性又有畜生性,非常残忍,特别地贪吃,每天都要换一道菜,所有的菜都给他吃尽了以后,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食欲了。后来一个大臣在城外发现一个弃婴,他心里一动,捡回去给太子吃。但要吃人肉的话,不可能每天都有死小孩扔来供他吃,因此就逼着大臣把活的小孩来供养他。眼看暴乱一触即发,有一千个小国的国王联合出兵,强迫国王把这个王子囚禁起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将来还怎样治天下?」

    后来这个王子与山神勾结约定:「你能够帮助我夺取国王的位置,我就把这一千个王用来供养你。」所以当他取得王位以后,抓捕了九百九十九个国王,漏掉一个,叫普明。过了一段时间,普明国王找上门来自投罗网,这国王讲:「我正要找你,你上门来找死啊!」普明讲:「我可不怕死啊!我怕死还跑来找你干什么?」「那你来干什么了?」「我在学一个法,等学完以后,我再来送死,行不行?」那国王讲:「不行!那谁能找到你啊?」普明说:「这次你没有找我,我不是来了吗?」所以国王一想也对,他既然第一次敢来,那第二次还会来,所以就特意放他回去。多日以后,普明国王学法圆满了,又来见国王,并传于他明心见性之法。所以他不仅赦免普明,而且把这一千个国王统统释放,然后就说:「你们每人刺一滴血意思意思,来供养山神。」

    大家可不要把这个神话传说看得那么糟糕,净看它的阴暗面,这里的法理奥妙无穷啊!像野兽那样的恶人,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况我们这些行善断恶的修行人?一旦明白宇宙人生真理,能不能成佛啊?能!所以这个「王舍城」呢,也叫「王赦城」。所以有些经典叫「王舍城」,有些经典翻译为「王赦城」。那如果翻译成「王赦城」的时候,我们就是后一种说法。但一般地来讲,我们兼顾圆融这两种传说。

    「耆闍崛山」翻译成汉语,叫灵鹫山。灵鹫是一种大鸟,这种鸟很有智慧。因为这个山的形相就像一只灵鹫。讲到这里,我们要会相归性。「王舍城」是表「涅槃城」,表法身坚固而不可动摇,灵鹫山是表无量万法;也可以把「王舍城」说为「心法」,「耆闍崛山」说为「色法」;或者「王舍城」表「正报」,「耆闍崛山」表「依报」,「依正不二」。

    这个「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万法都是一个圆融的本体,万法都是一个大光明藏,大家注意!阿罗汉证到人我空以后,看到张三、李四、王五、山河大地,认为都是他的心变出来的,在《楞严经》被判为大我慢。可是佛菩萨明白,无量的万法都是一个心。许多人对这个问题很难突破,如果你还有迷惑,就好好把做梦观照清楚。在梦中张三、李四、王五各有各的肉身、思维、语言,是不是都是做梦的一个人一个念在变现的?佛法讲到这里,「唯智能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与大比丘众:出家人落发以后,年满二十岁,出家修行两年,机缘成熟方可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比丘尼」,但必须要「明心见性」。

    「比丘」含三义:一者,乞士。「乞」表下贱;「士」表高贵,高贵的叫花子,它有双重含义。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对出家修行人非常恭敬。佛陀规定僧人托钵乞讨为生,既可以破除贪心,又可以破除贡高我慢,并作众生福田。也有解释「乞士」为「上乞佛法,续佛慧命;下乞衣食,维持生命」。那在我们中国,由于佛法是由皇帝礼请而来,对出家人生活待遇很高。寺院是由国家拨地,并且管理地产。

    二者,破恶。「破恶」就是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保护好身、口、意这三业。

    三者,怖魔。出家人登坛受戒时,三师七证问:「汝是大丈夫否?」回答:「是大丈夫。」那女众受戒也是这样回答。「大丈夫」是带有承担如来家业,教化众生的含义。再问第二句:「汝发菩提心否?」回答:「已发菩提心。」这个话铿锵有力啊!「发」是成就的意思,表示已经「明心见性」,否则他不会舍下一切的名闻利养来佛门中修苦行。这个时候,地行夜叉上报空行夜叉,空行夜叉上报天行夜叉,这个天行夜叉在第六层天,报告波旬魔王:「三界又少了一名众生,佛界又多了一名菩萨。」魔王听到汇报以后,生烦恼。他是出于本位主义,不愿意人才外流。

    藕益大师明心见性以后退掉比丘戒,一生叫菩萨戒沙弥。怎么叫「比丘」?只有拿如来正法这个标准,自己来衡量。当然,在家人不必在名相上执著,出家人对这个问题应该慎重。所以藕益大师退戒,也是为了以此现身说法。
    05
    「比丘」加个「大」字,含二义。一者方便说为万二千比丘,根机深厚,影响力大,地位尊贵;二者从根本来讲,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万二千人俱:佛的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么这次是佛在临终之前要传《妙法莲华经》,所以将在各地弘法一方的众多弟子全部召集回来。佛法不离世间法,最后之教,临终遗嘱,该到的都要到。

    皆是阿罗汉:「阿罗汉」在这里是表果位,前面的「比丘」是对照为在因地修行。所以这里介绍的那一万二千个比丘都已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含有三义:

    一者,应供。这里的「应」解释为道交感应、因果报应。方便说为阿罗汉已经是超越轮回的圣人,理所当然接受人天供养。其实「应供」也是基本法,不仅阿罗汉、佛菩萨,一切天人鬼神大众都是应供。应什么供啊?应自己对自己和一切周边环境的供养,而得相对的报应。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万法,你得善报;反之而受恶报;你以佛心待己待人,对待一切万法,你受佛菩萨果报。这就是讲「花开莲现」。在《楞严经》说为「当业轮转」——当恶业轮转为恶报;当善业轮转为善报;当佛菩萨之业轮转为佛菩萨之报。

    二者,杀贼。这里的「贼」涉及到肉团身五蕴四大,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最大的敌人,所以阿罗汉把它看破,放下,当成仇人一样。这个肉团身不是我,是「我所」,是我利用的一种工具而已。

    三者,无生。无生:证得自在的灵体,可以独立于肉团身之外,而自在无碍。然后在证道位就知道,这个肉团身无量劫以来的生死都是虚妄的,生生世世的这个肉团,就好比是衣服而已——隔三差五换一件。但是穿衣服的人,他死了没有?生了没有?没有。是打这个比方。果真听得明白,我们当下解除对于死亡的恐惧。再比如,拳头变成手掌,拳头灭了没有啊?手掌当下就是拳头啊!手掌生了没有啊?也叫「无生法忍」。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这里涉及到「阿罗汉」的四个等级。一是初果罗汉,也叫须陀洹。初果罗汉破除了身见,明白人有来世,以及不生不灭的道理,懂得生死是一种因缘法则,你就证初果罗汉。功德有二:第一,永远不落三恶道;第二,七次往返人天。二果罗汉叫作斯陀含,还要一返人天。三果罗汉,叫作阿那含,也叫作「不还」。怎么不还呢?他在天上最后一生,再也不到人间来;或者在天上只有最后一生,如果圆满以后天上也不来。因为二十八层天都是凡夫天。那么这里的「诸漏已尽」,一定是指四果罗汉,也叫阿罗汉。这个「漏」主要是指在三界六道中的粗重粗浊的「见、思」这两种烦恼。「见」,一般地对应于世间法里的世界观,他懂得了人没有生死;「思」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杀生、贪、嗔、痴、慢这些粗重的烦恼没有了。「无复烦恼」,就是「诸漏已尽」,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逮」就是「得」,「得」就是「逮」。指四果罗汉已经成就了自己的功德。「尽诸有结」,「尽」在这里解释为断除了一切的「有结」。这个「有」呢,既可以笼统地解释为三界里的见思烦恼;也可以细讲为三有、九有、二十五个有。

    所谓「三有」,就是把六道分成三界——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包括六层天,第六层天往下都叫欲界,此界众生对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非常执著。

    从第七层天到第二十四层天,叫「有色界」。有色界的天人不需要通过男女生活来生儿育女。利用禅定功夫,由下层天往上实行生命的进化,越往上越殊胜,自己生自己,从下面一层天生到上面一层天。天人几百万岁,身体都净如琉璃。

    还有另外一种天身更加殊胜,也就是从二十五层天到第二十八层天,叫无色界天。他嫌有色界天人这种肉身拖累,不自在,故证得一个灵体,跟「阿罗汉、辟支佛」很相似,但是阿罗汉、辟支佛那个灵体永远不会六道轮回。而无色界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原因即在于,天人修的是凡夫禅定,他以一种强烈的意识心命令自己,这个肉身空空空……就想这肉身没有,但是他烦恼没有除,贪、嗔、痴、慢、疑还在;而阿罗汉、辟支佛是通过艰苦的修行把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这些粗重的烦恼习气全部破除,所以他永远不落六道轮回。如果愿身再来,又当别论。

    有色界天十八天,禅悦胜过男女之欲的快乐一万倍!欲界众生最难放下的就是男女生活。我们要权衡利弊啊!要修行啊!男女生活不断,你都超不过第六层天!欲界六天还有夫妻生活,但比起人间来不知道要文明多少倍。第四层天、第五层天、第六层天的天人,他们笑一笑、看一看、手拉一拉就满足了,而且就能生儿育女。

    也有的把它说为「九有」。欲界一个,有色界四禅天是四个,无色界四空天也是四个,叫「九有」。这「九有」也是从九个方面来划分众生的类别,都有各自特殊的烦恼。

    「二十五有」呢,地狱、饿鬼、畜生和阿修罗道,叫四有;以须弥山为中心,分四大部洲,也是四有,地球在南瞻部洲;四禅天加四空是八有;再加欲界六层天这六有,还有带有特殊性的一个无想天、一个五不还天、一个大梵天,一共是二十五有。

    那么无想天的天人其实包含在四禅天中,他修无想定,也能得到四禅天的大福报,但是福报完了以后下无间地狱。现在有些人把修禅定偏离成无想定,或者开天眼、开天耳,在动相都还没有破除,就自以为是。大梵天是指一种外道,这种外道把这大梵天看成是一切万法的主宰、看成是佛、是上帝。「五不还天」是三果罗汉寄居之处。

    这是「尽诸有结」的「有」,讲到这里。「结」就是烦恼,障碍我们开智慧、证涅槃。「有」即是「结」,「结」即是「有」。

    讲「尽诸有结」也好,「诸漏已尽」也好,「无复烦恼」也好,一般地都是在介绍四果罗汉以上的境界。当然这个烦恼,这个「结」,这个「有」啊,既通大乘也通小乘,但最低保障线是解决了三界六道里粗重的见思烦恼。如果讲大乘,那就涉及到阿罗汉、辟支佛破除尘沙烦恼以后明心见性,尚有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需要破除;包括等觉菩萨的生相无明,都叫「有」,都叫「结」,都叫烦恼。

    心得自在:心得自在,身必然就得自在;身得自在的人,你心不一定得自在。身得自在的人,你在某一个时空点,可以说为心得自在,但是不究竟。这个「自在」的含义我们要明白,是讲自在自在,再也不会为自己、为名闻利养去生烦恼、打妄想。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㝹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从这里往下,介绍法会大众的代表。要注意,以欢喜心跟听故事一样来学习,你容易进入境界。但是,每一个菩萨的公案,都是现身说法,启发我们修行的智慧。要放心,把每一个菩萨就当成是你自己。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微妙法。懂了以后讲给别人,这也是讲经说法,度化众生。

    阿若憍陈如

    五比丘之一,婆罗门种。「阿若」是名字,讲全了,叫「阿若多」,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是姓氏,译作火器。在无量劫以前,这个憍陈如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佛得道以后,首先度他。因为佛在因地发愿,得道以后首先要度化自己的恶缘。佛讲了小乘的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憍陈如当下证阿罗汉果。

    摩诃迦叶

    译作「大龟氏」。他的先祖修行,有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所以叫「龟氏」。「摩诃」可以解释为「大」,因为在佛的弟子中姓「迦叶」的人太多。这个迦叶因为是佛的大弟子,所以叫「摩诃迦叶」,属于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作「抖擞」,即去除尘劳烦恼。

    修头陀者有十二个规定:(1)要选择空闲的地方;(2)要过托钵的生活;(3)次第乞食不择贫富;(4)每天日中一食;(5)要适量饮食;(6)午后不得饮浆;(7)要穿粪扫衣;(8)只有三身衣;(9)要常树下坐;(10)要常露地坐;(11)要在坟间坐;(12)要常坐不卧。

    我们要懂得珍惜福报啊!几十个人睡大通铺,是不是很苦、很乱七八糟的?可是比起佛菩萨老前辈来看,我们现在是天堂啊!而且人多在一起,是不是很快乐,很自在啊?往往就能以此更好地调整我们的心态,就看会不会用心,修行人要了生死啊!

    但是佛也规定,这十二种苦行你任意选择其中三项,你就叫苦行僧,可是摩诃迦叶他全部修,所以叫「头陀第一」。这个第一还有缘故。摩诃迦叶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婆罗门贵族,大富翁,他把所有的家产来供养三宝、供养穷人、放生等等。他皈依佛剃度的时候已经一百多岁。富贵而入道,年老修苦行,我们作何感慨啊?讲老实话,就是过去皇帝国王的生活标准,都不及现在啊!我们要当心呐!虽然时代变了,成佛的标准没有变。把多余的钱财用来供养三宝,用来办慈善事业,这是菩萨道。

    摩诃迦叶还有一个别号,叫「饮光尊者」。关于这个别号的来历,有一个公案。久远劫前有一讨饭女,为了求佛加被,每天佛前礼拜。礼拜时,她看见佛脸上的金脱掉一块,心里很难过,心想若我有了钱,一定要为佛装金。她发了这个愿马上就有感应,有一天走到路上捡了一枚金币,等于发了一笔财,这下可满她的愿了,于是就拿到金店里去找打金的师傅。而迦叶尊者的前身就是这个造金师,他问道:「你从哪里得来的金钱呢?」贫女答:「我在路上捡的!」造金师再问:「捡了金钱,为什么不买衣服穿,买些吃的,或者住间好的房子呢?」她说:「我曾经发了愿,要为佛像装金的!」造金师感动了,说:「好,我也随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像装金不要工钱!」从此以後,第二生,贫女和造金师两人都感得了果报,身上有光明。到了释迦佛成就时,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同时出家。

    那么真正讲这个「饮光」的含义,是指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你能给人以安全感、智慧感、庄严感,这就叫佛光普照。依报随着正报转,一个人心地光明、慈悲柔软,他表现在举止、言谈、衣食住行,他的气质就能摄受人。这个东西是装不出来的,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有些人尽管长相很庄严,但他心理阴暗,别人看到是不是感到恶心呢?总感到这个人是装模作样。

    有一个小孩子在大街上看到许多人亲近残疾人。回去就跟他爸爸讲,又问怎么那么多人都很喜欢他?他爸爸又问他:「那你喜欢不喜欢他啊?」小孩想了一下说:「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他看起来特别慈悲。」所以他爸爸告诉他:「那就是贤人」。

    这是不是我们修行的秘诀啊?你不要老想去改变别人,那是打妄想。老想改变别人,他表现出来的气氛一定是与别人格格不入。当然你发慈悲心,为了度化人又当别论,那你一定是充满了慈悲,无我。

    优楼频螺迦叶 伽耶迦叶 那提迦叶

    三个迦叶三兄弟,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优楼频螺,翻译为汉语叫木瓜林,这个迦叶常在木瓜林里修行;伽耶,译作城,其家在王舍城南;那提,译作河,住在流经伽耶城东的尼连禅河旁,故得斯名。兄弟三人都是修崇火外道,也就是修火观。

    怎么修火啊?观想自己就是一团火,然后在火里走路,在火里吃饭,把火吃进去就跟喝清凉水一样。连火都可以跟我们自己相容,那么我们的冤亲债主能不能跟我们相容啊?能。要注意从中开智慧啊!

    那么佛成道以后,把目光对准了这弟兄三人,先从老大开始。佛以旅途借宿这个名义开口,说:「长老啊!我长途疲劳啊!能不能借贵方一块宝地,给我睡一个晚上啊?」他说:「我们这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住宿呀!倒是有一个地方,但是在山洞里,那里有一条火龙啊!你去,它会把你吃掉啊!」佛讲:「那也没有办法呀,将就一下吧!」好!到了半夜,火龙用邪火烧佛,佛陀入于三昧,不得其害,然后把火龙收入钵中并给它说法,所以火龙皈依佛陀。佛在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多次示现神通,最终收服这个「优楼频螺迦叶」。那么老大带着五百弟子一来,老二老三自不待言,相继带几百弟子皈依佛陀。僧团一下扩到一千多人。

    舍利弗

    译作「鹙鹭子」。印度有一种鸟叫舍利,也就是中国的鹙鹭鸟。它的两只眼睛特别明亮,舍利弗的母亲因为眼睛特别明亮,所以叫舍利。那生下的舍利弗跟他母亲一样地庄严,眼睛明亮有神,所以又叫舍利子。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他在娘胎里即已崭露头角。这里要把下面一位菩萨提前来解释,叫「摩诃拘絺罗」。

    摩诃拘絺罗

    「拘絺罗」译作「大膝」,因膝盖特大故以此得名。摩诃拘絺罗跟舍利弗的母亲为姐弟二人,常常辩论。那这姐弟二人在过去的辩论中,总是拘絺罗占上风。但是突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反过来,他一辩论就输。拘絺罗正在纳闷的时候,他猛然想到姐姐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明白了,一定是姐姐肚子里的这个外甥,是个不可思议的圣人投胎。

    因为拘絺罗野心勃勃啊,他还想统领印度修行界。所以一发心,上外边求法十多年,修种种苦行,研究种种学问,故而自以为什么都懂,回来首先想拿舍利弗开刀,在外甥头上做人。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几乎通晓一切经典,堪称辩论第一,所以就成为长老。你不要以为胡子那么长,你就是长老;我师父今年146岁,就是长老。不一定,那是「年龄长老」。七岁称长老叫「性德长老」。拘絺罗回来以后听说自己的外甥已经皈依佛剃度,心里愤愤不平,说:「我这个小外甥八岁就已经名闻天下,释迦牟尼何德何能作他的老师?」

    所以跟佛要讨回这个小外甥,说:「我跟你辩论,我赢了,小外甥给我带走;我输了,脑袋给你。」讲话这么狂妄。其实他哪里是佛的对手啊!佛问他:「汝以何为宗?」宗就是宗旨,立论的根本叫做「宗」。他说:「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不受就是不执著,我一切法不受。佛又问:「还受是见否?」就是说,你既然一切法不受,那你接不接受你这个「宗」呢?是不是自相矛盾了?你看佛多有智慧啊!拘絺罗哑口无言,耍无赖,屁股一转就跑了。为什么跑啊?他进退两难。如果接受的话,他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我讲一切不受,我怎么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的话,还立什么宗啊!跑到半路还是回来找佛:「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数,脑袋给你。」佛讲呐:「我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这个时候很乖了,跪下来剃头。

    这个菩萨有一个外号叫「长爪梵志」。长爪,就是指甲生得很长很长,为什么长呢?他为了修行,修指甲的功夫都没有。小乘人修行非常精进啊!脸不洗、牙不刷不说,指甲不剪,头发也不剃。僧团当初也是蓄发的。那么后来怎么剃头呢?是因为有居士看到出家人脸也不洗,牙也不刷,指甲也不剪,澡也不洗,头也不剃,形成了一些传染病,瘟疫流行。就是修正法,我们不注意因缘法则也会生病。所以居士向佛建议僧人把头发剃掉,这才规定:出家人要剃光头,每半个月要洗一次澡。

    舍利弗的「智慧第一」还有一个缘起。有一天,马胜比丘穿着袈裟,手持钵盂到村子里乞食,他的举止上下都非常庄严,自然威重,过路人都为他的仪容举止所打动,而油然生出恭敬之意。舍利弗正好看到,他心想,这位长老必定是得到了一位高明的师父调教,否则不会这般庄严。于是,他当即上前问马胜比丘:「你的师父是什么人?给了你一些什么教诫?请你能如实回答我。」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得到了一切种智,是天人之间伟大的导师,相貌端正威严,而且具有极大神通,无人能比。他教了我几句偈语,我就说给你听吧: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舍利弗听了偈颂,当下即证初果罗汉。

    憍陈如当下证四果罗汉,舍利弗当下证初果罗汉,是不是讲「花开莲现」呐?是不是讲见道当下就成就啊?而且苦集灭道四圣谛,它远远不能跟「一心三藏」万分之一比,无量分之一都不能比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大目犍连

    这个「大」字在这里来讲,应该叫「摩诃目犍连」。在佛法里,「摩诃」不可以翻译为「大」,但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词语来翻译,所以勉强解释为「大」。僧团内好几个「目犍连」,那这个是大弟子之一,因此叫「大目犍连」。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与舍利弗是拜把兄弟。他与舍利弗同为首座和尚,帮助佛陀管理僧团,降服外道。很好玩的是,目犍连见佛后,佛讲了一声:「善来比丘,须发落地,袈裟著身!」目犍连眼一睁,啊?没有看到剃刀,当下头光光的,胡子也没有了,因为他自己以为是「神通第一」,是不是?这个衣服没有谁给他穿,袈裟就穿起来了。

    所以佛教化众生,观机逗教。你不是神通第一吗?给你个下马威。所以老师帮助弟子,既可以行善法,也可以行恶法,可以安慰,可以赞叹,可以哄骗打骂……那作为弟子,不可以任何下劣心来对老师妄加分别。现在有些弟子他还跟老师平起平坐,强词夺理,甚至诽谤。刚才讲了「应供」,好好掂量掂量自己,你要受什么报应。

    但是目犍连最后呢,不得善终。那么在解释这种公案的时候来讲,曾经有些同修向我提出来,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说为什么目犍连已经证到神通第一,却不能保护自己?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中记载:目连报言。我本所造行极为深重。要索受报。终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报。由此可见,这是过去世中目犍连的恶业现前,而今受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所以业报现前,目犍连尊者并没有用他的神通去躲避,而是坦然接受。

    再看,舍利弗与目犍连这两个人是把兄弟。目犍连不是神通第一吗?有一次非要叫舍利弗跟他一起到哪里去,舍利弗说:「不行,我没有时间去。」于是目犍连用了百般的神通,舍利弗动都不动。一个智慧第一,一个神通第一,为什么他动不了舍利弗啊?因为舍利弗理都不理他,他用一种逆反的心理把它隔开了。所以我们如果在遇到天魔、鬼魔干扰的时候,我们的护身法宝——你不要理睬他,什么事都没有。他甚至还磕头皈依你、做你的弟子,你信不信?一定要明白。

    其实我们的智慧就是清净心,不乱动心起念。走火入魔、被鬼神附体的人,大多是好打妄想的人。他一念心害怕了、恐惧了、打妄想了,就给他们有机可趁。修行人修到一定的阶段,他心里没有东西。你问他刚才想什么,他想了半天:「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这是自然的成就。你经常观照「如来藏」,观照清净心,形成习气以后,你想打妄想、想生烦恼都生不了。这就是圆顿大法——一步登天,无修而修,无证而证。

    为什么修其它无量法门——我今天要放生;我明天要拜忏;我今天要念一万声佛号;今天我拜三百拜……结果你还一天到晚在妄想,而且越修情执越重!虽然这也能得一点人天福报,但是你不能开智慧。佛在《楞严经》讲,「想升情坠」!「情」就是我们太执著于有形有相的种种种种法门,叫「情」。「想」带有浪漫主义,海阔天空,他这个心是不是往上飞、往上扬?不学佛的人,他能以此升天。学佛的人加一个「如来藏」道理,一定是往生佛土。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
    印广法师主讲
    06
    摩诃迦旃延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在佛十大弟子中是「论议第一」。讲经说法特别灵活,铁嘴铜舌,就是活人能说死了,死人能说活了。据说现存有《迦旃延论集万八千颂》,专门记载他怎样讲经说法,所以对讲经说法的同修来讲,很值得借鉴。

    比如说人家跟他讲:「世界上有鬼啊?我们怎么从来就没看到?」他就能讲出道理来,说:「鬼是三恶道啊!是受苦啊!就跟人坐监狱一样,坐在监狱里你能不能看到他呀?那你看不到他,能不能说他不在啊?」那么人家又问他:「那么天堂的人是最自在喽!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天堂的人啊?」他又讲了,说:「天堂的人啊,到我们人间里来,就好像我们到那个臭茅屎坑去一样,谁愿意来啊?」很多同修困惑,说:「我家里的那些老顽固讲啊,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念阿弥陀佛,请问谁去种地,谁去做工?请问吃什么?穿什么?师父,我就没有办法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容易回答了,你就这样讲:「如果全世界人都在学佛,地球当下成为天堂。天上的人也好、佛菩萨也好,一定会用直升飞机来空投大米白面……」他说:「这怎么可能啊?」那你再反过来讲:「那你讲全世界的人都来学佛,怎么可能啊?」即使没有道理也是道理,叫以牙还牙。但是,如果真的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佛,我们还愁吃穿吗?佛讲他会带领天人大众来供养,根本不用操心。

    「迦旃延」有一个外号,叫作扇绳。他的父亲早早过世,他为了拖住母亲不使母亲改嫁而扔下他当孤儿,所以把他母亲哄得团团转,使他母亲不忍心扔下他。这个小孩子很会用心机,所以人家给他取个外号,叫扇绳。印度天热,到哪里都要随身带一把小扇子,为了防止丢三落四,就养成一种习惯,用个小绳子把扇子拴在手上。所以我们当老师教化众生,也要善解人意,你要琢磨对方的心里在想什么,要琢磨,讲话要逗机,法门也要逗机。

    阿㝹楼驮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是佛之堂弟,在十大弟子中是「天眼第一」。这个菩萨有一个别号,叫作「无贫尊者」。缘起于在因地修行啊,有一世他是农夫,看到一位老比丘(已证到辟支佛果位)下山托钵,空钵而回。于是生出同情心说:「这袋粗米饭若你不嫌弃的话,我供养你。」

    当这个老比丘走以后,阿㝹楼驮收工,随后一只兔子活蹦乱跳地跳到他的肩膀上。阿㝹楼驮很有感慨,人都难以糊口,怎么还能养活一只野兔子,于是把这只野兔子放下来。可是三放三上,这只兔子连续三次就是要跳到他的肩膀上,所以他也觉得这也是缘分啊!善人就是善人,如果是恶人的话,是不是正好回去肥噉一餐呐?回家以后呢,这只兔子一放下来,立地变成一只金兔。所以从那以后他连续九十一个大劫长命、富贵,叫「无贫尊者」。佛在《地藏经》讲啊,供养三宝,舍一得万。应供应供,到底谁供养谁啊?你不是供养寺庙,是供养自己,你是种福田。

    劫宾那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译作「房宿」。他年老的父母没有儿女,向天上的星星「房日兔」祷告赐给一个儿子,所以劫宾那菩萨从天上下凡。「房日兔」在二十八星宿里属于第四星宿,劫宾那在佛弟子中他是「星术学第一」,在中国历代朝廷都有专门观察天文的官吏。这些人一般都是天星下凡。
    同样一个人相,来历千差万别,大体说来有四种:一者,过去世是人,今生今世保本又得人身,这一类的人比较少。一般来讲比较安分守己,没有大的特殊才能,也不会太愚痴,太野蛮。二者,从三恶道而来,这一类的人为数较多,但是五花八门。有的比较愚痴,有的比较凶暴等等。三者,从二十八层天下凡。这一类的人为数也不少。一般长相比较庄严,为人平和,讲道理。四者,那就从佛土来的菩萨。他比较有智慧,到哪里都有一种号召力、摄受力。在座的同修属于哪一类,大家听了《法华经》以后你自己去对号入座,你自己就知道你是从何而来,来干什么,后面在〈方便品第二〉就要讲到。

    憍梵波提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这是个梵语,翻译为汉语叫「牛呞」。他吃饭就像牛吃草一样。牛吃草,是先囫囵吞枣,吞进去再说;等没有事的时候,消消停停地把胃里的草再吐到嘴巴里来重新嚼,叫反刍。那这个菩萨怎么得到这样一个外号的呢?缘起于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轻慢挖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在吃饭,没有牙齿是不是很麻烦呐?嘴巴啵嗒啵嗒的,憍梵波提跟他闹着玩说:「你这个老和尚,吃饭像牛吃草啊!」这个老和尚当下就沉下脸来:「你还不赶快忏悔,我已证到阿罗汉,你要受恶报!」所以他又吓出一身冷汗,赶快跪下来忏悔。地狱没有下,连续做了五百生生世世的牛。

    虽如今转生为人道,习气还在。佛为了防止其他人重蹈覆辙,再犯像他一样的错误,就把他送到天上去,由天人供养。所以他这是「受天人供养第一」。他这是因祸得福,由于他有过去世中的善根,所以这次遇佛闻法,证四果罗汉。

    憍梵波提一句并没有多大恶意的玩笑,尚且受此果报,何况我们还带有恶意的那些恶语、恶行?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啊!修行人要善护意业,善护口业,善护身业。

    离婆多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译作「室宿」。按古印度以天际可见群星为标据,分东西南北各七宿,宿各有名,其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在古人看来,这些星宿各有一神主宰,轮流值日,掌理人间吉凶。离婆多之父祈于室宿神阿醯多陀难而得子,因以「室宿」为名。
    有一次离婆多因事远行,旅居客店,独处一室。夜半,忽见一鬼,扛一死尸,放在自己面前,由于灯光晦暗,看那死尸不甚真切,然而似曾相识,颇类自身。正在惊诧,又来一鬼,一手揪住先来之鬼,一手指地上死尸,厉声责问:「此物为我所有,你为何私自窃据?」先来之鬼抗辩道:「是我之物,我自扛来,与你何涉?」后来之鬼骂道:「放屁!明明是我扛来!」二鬼相争不下,便动手抢夺死尸,扯来拉去,不分胜负,所以就让离婆多作证。

    离婆多吓得半死:「糟糕,我若说实话,后来之鬼不饶;若吐谎言,先来之鬼不赦。唉,左右为难,终不免一死。还是实话实说吧。」于是,便壮起胆子答道:「我亲眼看得真切,是先来的这位大爷扛来。」后来之鬼一听,勃然大怒,一把抓住离婆多的胳膊,咔嚓一声,折断下来,摔在地上,狞笑道:「不老实的家伙,看你还敢说谎话?」离婆多血流如注,疼痛难忍,先来之鬼忙上前抚慰道:「乖乖,不要紧,待大爷替你重新接上。」随即从死尸身上拧下一只胳膊,为离婆多接在原处。说来也怪,转眼之间,创口愈合,完好如初。不料后来之鬼不肯罢休,又把离婆多的另一只胳膊折断,前来之鬼复又扯下死尸的另一只胳膊为他接好。继而,断腿,接腿;断头,接头;断胸腹,接胸腹......不一会,离婆多的身躯竟全由死尸的各部组凑而成,而其原来的头颅和肢体,东一块,西一块,狼藉在地,血肉淋漓。二鬼哈哈大笑,迅即蹲在地上,随拣随吃,大嚼一通,连骨带肉,囫囵下咽。顷刻吃尽,抹了抹血盆大口,跳跃而去。房间里又剩下离婆多一人。

    离婆多当下目瞪口呆,自问道:「究竟我现在是有身体还是无身体?若是有,刚才明明被两鬼吃掉,而我此身尽是他人的身体;若是无,为何有此身随着我走?」他好像发疯似地逢人即问:「你见到我否?」后来遇到舍利弗,他问道:「我现在是有身体还是无身体?」舍利弗问他:「你是何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非人。」就把之前的事情告诉舍利弗。
    舍利弗语诸比丘:「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道。」而对离婆多说:「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的四大而成,不是自己所有,假名为身。」离婆多一听到此身假和合,即得道果。《增一阿含经》说他「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即离婆多)比丘是」,在诸罗汉中,被誉为「无倒乱第一」。

    毕陵伽婆蹉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译作「余习」。怎么叫余习呢?毕陵伽婆蹉乞食常渡恒河,每次到河边,弹指言︰「小婢,给我让路。」水即两断。河神不满,去找佛告状。佛叫来毕陵伽婆蹉,向河神忏悔。谁知道这个尊者呢,说︰「小婢莫生气!今天向你道歉。」大众笑成一团,怎么向人家忏悔还叫小婢?佛解释这个因缘︰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自恃高贵,常轻慢他人。他叫河神小婢并无恶意。虽然已证到阿罗汉,犹有余气。

    薄拘罗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这个菩萨在佛弟子中叫「善容第一」。小孩子落地是不是千篇一律「哇」地一声就大哭啊?可是这位菩萨一出生就笑容满面:「爸爸好、妈妈好!」这本来是个好事,却把爸爸妈妈吓死了,这生了一个妖怪啊?一不做二不休,狠心地往那油锅里一扔,他仍然是嬉皮笑脸的;又把他扔到锅里开水煮,盖子一揭还是活的;最后把他扔到海里去了,一条大鱼过来把他吞到肚子里,渔民把这条大鱼又捕起来,一刀刺进去,小孩子又蹦出来,还是嘻嘻哈哈的,叫「五不死」——火烧不死,汤煮不死,水淹不死,鱼吞不死,刀刺不死。

    之所以得其果报,据《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薄拘卢品》中记载:在往昔毗婆尸佛时代,薄拘罗曾于盘头摩国卖药,以药布施众僧一年,令一年内药品无缺。以此布施因缘,于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在天上人间,其福自然见。所作德少耳,受福不可量。又云:其年百六十,于此无垢浊,未曾有疾病,所生处常安。

    摩诃拘絺罗,我们已经提前作了解释。
    难陀孙陀罗难陀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后面还有个「阿难陀」,在须菩提后面也还有阿难,所以我们把这三个难陀呢,一起来解释。「难陀」都叫欢喜、善欢喜。

    先讲第一个难陀,是「放牛难陀」。他就牧牛问题向佛问难,佛陀讲出牧牛十一妙法,令其折服,剃度出家。

    第二个难陀是「阿难陀」,是佛的堂兄弟,跟提婆达多是亲兄弟。提婆达多把佛视为仇敌,而「阿难陀」当佛侍者,这体现出佛法里,只以道处,不以情交。阿难陀呢,在十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无量诸佛所讲无量万法,阿难过目成诵,入耳不忘。所以摩诃迦叶赞叹阿难,佛法大海水,阿难心中流。他是这样一种善根。他与佛同时在空王佛座下发心修菩提行,释迦牟尼已经成佛无量无量百千万亿……的年代,这个期间已经又有几万尊几亿尊佛都成就了,可是阿难还是一个初果罗汉。所以在佛法里,聪明反被聪明误,愚蠢人得大利益。但是阿难又有他不可思议的长处。他特别慈悲,处处与人为善,在楞严会上处处为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而请法。因为此善根,使得他在无量劫中没有落三恶道。对于自己已有善根,要保护,不能丢失;未生之善,要慢慢培养。

    「孙陀罗难陀」,这是佛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前面「孙陀罗」是他老婆的名字,印度第一大美女,为了区别三个难陀,叫他「孙陀罗难陀」。

    佛陀回迦毗罗卫国故里,依然入城乞食。孙陀罗难陀在王宫楼上见此情景,便祈请佛和弟子们每日来王宫乞食,以便他供养。第二天,佛在精舍,让阿难等人去外乞食,让孙陀罗难陀把饭送到精舍来。这夫妻俩很恩爱,孙陀罗在难陀手心吐了口口水说:「要是口水干了,你还没回来,就不用回来了!」当然,难陀无法做到口水干之前赶回去,所以到佛精舍以后被佛强令剃度。然而难陀出家以来,心猿意马,思念其妻,常垂热泪。

    佛为了度他,领他去散散步,「难陀啊!」佛指了一只猴子:「你看看,这只猴子好看,还是你老婆好看啊?」难陀讲:「当然是我老婆好看嘛!」佛当下把他带到天上去,又看到一大群天女,佛就问了:「你们这群天女在这里,怎么看不到你们的主人啊?」那些天女讲:「我们的主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叫孙陀罗难陀,等他百年之后升天,就是我们的主人。」佛又问难陀:「天女好看还是你的孙陀罗好看?」难陀答道:「肯定是天女好看啊!」这小子是不是喜新厌旧啊!天人福报很大呀!一个天子可以配八万四千个天女。从此孙陀罗难陀开始修人天福报。

    有一天佛又领他去参观地狱,看到两个小鬼在一堆柴火旁边懒洋洋打瞌睡,难陀问道:「你们这两个懒鬼,这么自由没人管啊?」两个小鬼也很有道理,说:「没事的,佛的一个弟弟叫孙陀罗难陀,现在还在人间,等他上天堂的福报满了以后堕地狱,下油锅。我们现在提前把柴草准备好就可以了。」难陀一听,从头顶冷到脚后跟,说:「哎呀!上到天堂以后还要下来受苦」。佛说:「当然了,叫六道轮回嘛。」从此孙陀罗难陀才安心修道。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富楼那」是父亲的名,译作「满」;「弥多罗尼」是母亲的名,译作「慈」,后面再加一个「子」,叫「满慈子」。在其它经典里讲满慈子,就是讲富楼那,他在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所以《法华经》后面的授记无比殊胜。他的讲经说法第一之因缘,叫我们感慨万分。富楼那在因地修行听到人家讲经说法非常羡慕,轮到自己开口呢,心里想的嘴巴讲不出来。为此发下大誓,我在来生来世一定要做讲经说法第一人。他不是发空愿,所以不管听谁讲经,跪在那里一动不动,由于这个因缘,他不仅成为当代佛弟子说法第一;而且是九十亿诸佛法中,都是说法第一;也是将来的贤劫千佛法中说法第一。

    罗睺罗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译作「覆障」,因为他六年在母胎中,为胎所覆,佛陀讲了这个因缘。

    往昔有一国王,婆罗门种,名人天王。生有二子,长子名日,次子名月。父王命终之后,大王子把王位交付二王子便出家修道,所有眷属也都相随出家。大王子出家后,持戒精严,勤苦修行,为人称赞。日仙人先有誓言:若非他人布施,不得自取乃至一口水、一枚杨枝。一日日仙人于病中,未经他施,自取地上药草而食,便觉违背誓言,在王城中遇到月王便要求治罪惩罚。尽管月王再三申明无罪,但日仙人坚持要求,随后在月王的园苑中关了六日。彼时的日仙人就是释迦牟尼,月王就是罗睺罗。那耶输陀罗又为何怀孕六年呢?

    往昔无量世有一牧牛场,牛场主人有一女。有一天,母女二人到牧牛场取乳,装满大小两器。大器女儿担负,小器母亲担负。行到中路,母亲对女儿说:「此处危险,快走。」时彼女因负大器,心中不满:此器既大又重,何能快走?母亲催促再三,女儿起了瞋恚心,就说:「你暂且担负大小二器,我要便溺。」于是母亲便两手持取大小二器而行。女儿空手跟在后面慢慢走,令母兼负重器行走六里。彼女即是耶输陀罗,由此业报,今生得怀胎六年之报。

    回头来看,这六年正好是释迦牟尼离开王宫的六年。佛是在耶输陀罗刚刚怀上罗睺罗的时候,连夜逃出王宫而出家。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风言风语来了,「这就肯定是个大佛爷,释迦牟尼在娘胎里不过呆了14个月,他一呆就是6年!」这话中有话呀!丈夫离家六年,老婆再生儿子,这什么意思?她虽然明白,可浑身是嘴讲不清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国王发誓,生起一堆柴火要跳进去,说,「如果这个儿子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我与儿子一同葬身火海;如果是,请老天爷开眼。」火生起来以后,奇迹出现:一朵金莲华把母子托出火海,大火变成清凉池。所以在戒定真香赞里有一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罗睺罗在十大弟子中是「密行第一」。佛是激将法,讲它秘密就已经不是秘密了。他就是《妙法莲华经》第一,就是「如是我闻」第一。他明白这个道理,当下成佛。佛以自己的儿子做证明,「如来藏心地法门」一步登天,不历修证。

    当然他在刚刚剃度的时候,也很调皮捣蛋,利用自己的身份来戏弄比丘。人家来找佛,当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在耆阇崛山;佛陀在耆阇崛山的时候,他就说在竹林精舍……因为这两地约有两里多的路程,罗睺罗开玩笑会使大家徒劳往返,结果仍然是拜见不到佛陀。所以人家向佛告状。

    佛为了教化他,有一次从外面回来:「罗睺罗,我要洗脚,拿个脚盆来。」罗睺罗恭恭敬敬打水来给佛洗脚。水打来,佛把脚盆翻过来底朝天,他问佛:「佛啊!这样我怎么装水啊?」佛讲:「罗睺罗,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子里的水,只有那么一些些而已;现在因为说谎的习惯,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撒出去的水,丝毫不剩半点!你玩笑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

    罗睺罗当下开智慧,跪下来忏悔。
    罗睺罗有一天去听佛说法,等到黄昏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挂单的比丘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则安住在里面了。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问那位比丘为什么要住他的房间。

    他痴痴地站在门外,感到进退两难。当时又下起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并打坐,努力想着佛的教诲: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无论遭受什么麻烦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地游到厕所里来了。

    佛以天眼察知到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佛陀问道:「里面是什么人?」「是罗睺罗!」「出来!我要跟你讲话!」罗睺罗想不到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就拥抱住佛陀,双目滔滔流泪。

    讲到这里,与罗睺罗比一比,我们的我执破除了没有啊?甚至老师教诲、同修劝导,竟还反目相待、恶口相还!你想不想成就?你怕不怕因果报应?诸佛菩萨就是示现这个相,你既然进到佛门就是想成就,不是来搞世间恩恩怨怨。跟大家讲,没有恩恩怨怨、没有是非好坏,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跟自己的烦恼习气画一个句号。大乘佛法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须菩提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翻译成汉语叫「空生」,或者「善吉」。一个礼拜之内三易其名,这很有意思。须菩提一出生,家里的百万财产不翼而飞,所以他父亲很烦恼——这下生了个灾星,他一生下来,家里就一贫如洗,所以给他起名叫「空生」。但生下来了又不能把他害死,所以请人给他相命,一个、两个、三个……都讲这个小孩子是大富大贵之相啊!所以老头子没有办法,就把烦恼的名字改成「善吉」,看这个名字能不能得到加持。好!几天以后,所有的财产失而复得,莫名其妙全部出现了,老头子更高兴了,又改名叫「善现」。实际上这个菩萨是来示现,他在《楞严经》讲,他在无量劫以前即已证得空性,所以《金刚经》的当机是谁啊?须菩提。

    有一个公案叫「须菩提坐虚空」,你可不要以为须菩提有神通,腾云驾雾,就坐在虚空中打坐。比如说,须菩提站在这里,只要有一个人讲:「你这个人站在这干什么?碍事!」他一屁股就坐下来,跟你没有二话讲。又来一个人:「怎么坐在这里啊?碍事!」须菩提马上一屁股就站起来,只要没有人再打岔,他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逆来顺受,横来正对。要叫我们有些人可不是这样啊!定是针锋相对,无理也要辩三分,何况他还有理。所以修行是难行能行,难成能成,一反世间心态。

    如是众所知识:就是这些大弟子。按照第一义来解释「如是」,就是如来藏、阿弥陀佛、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里不再重复。「众所知识」就是指对十法界万法万相无所不知,无所不识,当然这里分「见道位」和「证道位」的功夫。

    大阿罗汉:这是解释「众所知识」,解释「如是」。我们前面解释了「阿罗汉」,上面加一个「大」,这是指大乘菩萨外现声闻相。菩萨为了「和光同尘」,必须现跟众生一样的相。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学、无学:这是特对阿罗汉而言。无学者已证四果罗汉。从初果罗汉、二果罗汉、到三果罗汉、乃至还未证初果罗汉的学人,都叫「有学」。注意!这里讲的「有学」,乃至没有证初果罗汉的人都包括在内,是为后面对学无学二千人授记,打下一个伏笔。也就是后面那个有学的人,从来连初果罗汉都没有的人,从百分之百的凡夫起步的人,听闻《法华经》之后即蒙授记。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译作「大爱道」。她和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为姐妹,摩耶夫人生下佛一个礼拜后去世并升忉利天,于是摩诃波闍波提嫁给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抚养。那么太子成佛以后,她和耶输陀罗带领五百释迦女来皈佛剃度。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女众受到歧视。据律典说,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比男众艰苦得多。还有往来,住宿,教化,以及男女之事,生理问题等,麻烦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重,感情胜于理智,心胸狭隘,体力弱,这些积习所成的一般情形,无可避免地会增加僧伽的困难。佛陀出于现实的考虑,再三拒绝女众出家。好在阿难菩萨呢,跟女众特别有缘,多次跪在佛面前痛哭流泪,为之求情。所以这一大群宫女自己剃头披上袈裟,跟着佛长途跋涉,不相舍离。最后佛给她们提出八敬法,说:「你们能够做到,就准予出家」,这些要求很苛刻啊!没有想到她们道心非常坚固,乐意遵守八敬法。僧团中第一次出现了女众出家。现在女众受戒比男众受戒多98条,当然这是对小乘人而言呐!

    耶输陀罗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翻译为「持誉」,她相貌庄严美丽,又生下罗睺罗,天人赞咏,故得此名。为证明血缘关系,母子二人跳火海,一朵金莲华把他们托起。举头三尺就有神明,我们修行人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身体怎么力行,诸佛菩萨鬼神大众有目共睹,我们可不要自作聪明。行善必得善报,行恶必得恶报。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为「觉悟」,「萨埵」为「有情众生」,「菩萨」含有二义:

    一者,觉有情。「觉」是作为定语,觉悟了的众生啊!不觉悟就是凡夫;二者,「觉」是作为动词来解释,为教化、度化之义,讲菩萨的责任是教化众生。前面是自利,后面是利他,这叫菩萨道。后面的「摩诃萨」是特指明心见性的菩萨。
    07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佛法里是一个常用的名相概念,总解为「无上菩提」,也表我们的三身功德。那细解呢,「阿耨多罗」译为「无上」,表「法身德」。这个「无上」呢,是绝待之义——没有上下,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内外空有,不要把它解释为最高、第一、冠军。「三藐」是译为「正等」,表「解脱德」,是表已得到解脱自在。「三菩提」译为汉语「正觉」,是表「般若德」,表智慧,正而不邪。就修行的次第而言,「阿耨多罗」是表究竟圆满之佛,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究竟圆满地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指我们的烦恼习气,迷惑颠倒;「分段生死」就是我们有形有相的肉团身这种生死。「三藐」是表菩萨果位,已经破除一分或者多分无明微细烦恼,证得一分或者多分法身。「三菩提」一般地是表小乘圣人的果位,已经得到正觉,解脱六道轮回。

    「不退转」:是专门来说明这八万菩萨摩诃萨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已经证到不退转的境界。此境界在佛法里莫衷一是,大概有三种不退转——证到「位不退」,起码不会再退到六道轮回;有的说为「行不退」,不会退到二乘人那种心态和行为;有的说为「念不退」,这个念不退是说明菩萨的定力更加加深,乃至于到七地、八地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能证到其中任何一个不退,都叫不退转的菩萨。对于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修行人而言,一般地都说为「阿惟越致菩萨」。

    阿惟越致菩萨呢,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为七住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一种说为,七地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但是这个七住位和七地位,又有两种说法:有别教和圆教的说法,圆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别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所以对这个法我们知道就行,没有办法去执著,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后面的《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里讲到,无量众生仅仅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就能证到等觉位。那我们可以大胆地判定,能够对《妙法莲华经》「一心三藏」深信不疑的人,为「圆教七地位」以上的菩萨。这个不算过分,就看你悟解得深与浅。

    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初住位」,明心见性完全是来自听闻经法,不存在修证的问题——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听经、读经、讲经即修!即行!即证!我们要调整这种心态非常困难!非常困难!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师父就抓住这一点不放,始终强调这个问题。即便这样,仍有些人还容易反水倒转,而且说出一种谬论——法华会上那些佛菩萨当下成就,是大菩萨来示现的。可悲啊!你是彻底地诽谤《法华经》!那《法华经》《楞严经》不成了伪经?佛不成了打妄语?《法华经》还有什么用啊?让已经登天的人来示现一步登天,佛岂不是戏弄人?

    讲这些法有罪过啊!如果这样的话,佛法只能走向灭亡,一代不如一代,很可怕啊!每一代的人都认为今不如昔,只有过去人才有智慧;只有释迦牟尼佛和六祖慧能才能成就——那你弘扬佛法干什么?佛口口声声: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他并没有讲,只有我们这一代的人能成就,后人不可能。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平等,而且越往后来越容易成佛,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是后后胜前前。是不是这个道理啊?佛法也是与时俱进。

    皆得陀罗尼:这个「陀罗尼」也是对「不退转」的一个补充解释。为什么「不退转」啊?因为他得到了「陀罗尼」。「陀罗尼」翻译成汉语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表明修行人已经得到了法理法义的真实受用,这一定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所谓「总」,森罗万象,随拈一法,就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闻」;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这本经书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一个字的任何一撇、一捺、一点,都是「陀罗尼」。

    一大本书即使毁坏到只剩一个小纸角,现代全息摄影技术从这个小纸角就可以还原整本书的原貌。这是打比喻,它还不足以叫「陀罗尼」。一片风、一滴雨、一个草叶、一根草丝、一块泥巴,它就是我们整个一真法界。这一个小小的泥巴、一滴水它就是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无量的法界。无一不是真心所变现。这个法好啊!妙啊!真正搞懂了,你晚上觉都睡不着,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有一位菩萨把《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一口气连续看了十遍,五六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真正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看了一遍再看,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听经、读经、看光盘看你怎样用心,怎样来理解「陀罗尼」?你的心态当下彻底改变,当下得大自在。因为你懂得了「陀罗尼」。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乐说辩才:这都是在进一步在圆满、圆融「不退转陀罗尼」。前面「得陀罗尼不退转」是自利;「乐说辩才」这里变成利他。「乐」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观照:一者,表慈悲心、度众生的心,开悟的人会如痴如醉,走到哪里,就把如来藏的金刚种子种到哪里。二者,表圆融、圆通、圆满无碍。活嘴活下巴,怎么样讲怎么样好,善解人意,随顺众生。一般来讲,我们把「乐说辩才」说为「四无碍辩才」。

    所谓「四无碍」:第一个叫「法无碍」,何义呢?随拈一法,他都能就此法说出宇宙人生真理;第二个叫「义无碍」。无量法都有无量义,无量义都归于这一个义,无量法都是由一个念变现而已;第三个叫「辞无碍」,辞就是表达的语言、表达的方式,他不是说来背诵人家讲经的文稿,而是演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自性流露;第四个无碍叫「乐说无碍」,他受到佛力加持,教化众生而孜孜不倦;其次呢,无论你是帮助别人答疑解惑也好,还是回答问难也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所畏惧。因为他明白了「一心三藏」,胸有成竹。那么这个「乐说辩才」,除了见道,还要实修。所以我每到一处,劝导大家发心登台说法。师父不在身边,你们三五个人自由结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互相成就。

    转不退转法轮:一般是指菩萨利他功德,对众说法,讲经说法就是「转法轮」。这里特指讲大法,而非小法。不把《法华经》《楞严经》的「如来藏」讲清楚,你讲三藏十二部经都不能称为「转不退转法轮」。当然涉及到自利,我们自己也可以转法轮。为什么?你听经读经就是转法轮——把你的迷惑颠倒转为智慧。「转法轮」,「轮」有轮转、运送之义,通过听经闻法、讲经说法,把自己和别人运送到佛土。

    那么按照圆顿大法来讲,「转法轮」利他即是自利,自利即是利他。为什么?万法都是一个本体。利他,他是谁啊?自利,自己是谁啊?自己也是别人呐!于方便法而言,也能讲得通。登台讲经的法师,既在教化别人,同时也在教化自己,成就自己。有些菩萨呢,常常为自己的烦恼习气着急,而向师父请法如何断掉。我说:「你断它干什么啊?烦恼就是菩提,你断了它就没有菩提了。你可不能断哦!我想烦恼,还想不到呢。」那怎么办呢?讲经说法。你的习气会因此潜移默化,成为佛习、菩萨习。你不懂得「如来藏」,不去登台讲经说法,你有烦恼习气想改也改不掉。有些菩萨登台一段时间以后呢,跟师父讲:「弟子感到很奇怪,现在对任何人都恨不起来了。」他不知不觉地把嗔心改掉了。讲经的法师、听经的信众,时时都在转法轮。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注意!「无量」就是无量。那我们想一想,从第一尊佛出世到现在已经成就的圆满佛,这个数字是有量还是无量啊?一定是有量,对不对?那么这里讲「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怎么解释啊?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看你懂不懂。凡是「明心见性」者,知道一切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皆为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他当下即是「供养无量诸佛」。这个功德大呀!为什么他叫不退转呐?心放开了,真正放开了。他能不能再缩小啊?所以难怪佛讲《法华经》是第一难懂之经,你如果解释为:这些人不得了啊!都供养了无量无量的佛啊!这是依文解字,你没有读懂。「诸佛诸佛」,十法界我们耳闻目见,有没有哪一样不是「诸佛」啊?

    我零四年在江阴讲《法华经》,有一位居士请法:「师父啊!如果在拜佛的时候,猫狗在大殿里转来转去的,我们能不能拜它啊?」我说:「怎么不能拜啊?!我们是不是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啊?那猫狗是不是未来佛啊?」讲未来佛还是方便说,其实就是佛,它就是你自己,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这是真实法呀!为什么佛陀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无量的经典呐!你若一开始讲这句话——猫就是我!狗就是我!狗屎也是我!谁相信啊?为什么佛到最后八年才讲《妙法莲华经》啊?要明白,以前一切的经典都是在为宣讲《妙法莲华经》铺路。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此处作双重观照:第一,我们不能忘本——虽然是「依法不依人」,但没有人也不能把法传出来,所以对我们的老前辈、老古佛、大菩萨、祖师大德,我们应该恭敬;第二,通过这些已经成就的圣贤弘传教法,使我们得到受用。所以于这些佛所,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佛一个念,你叫「植众德本」。这个「众」是无量,这个「德」使你立于不败之地。「万法即是我,我即是万法」,这才是「万德之本」。

    佛在后面就要讲,你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无量佛,开口之劳啊!「生一念欢喜心,即蒙授记」,这是开耳之劳。按照方便法就是强调怎么修,怎么证,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除烦恼……而且讲得振振有词,很容易迷惑人。因为他是利用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这种习气是最可怕的力量。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首先从方便法来观照:你们修得不错,诸佛赞叹,也讲得通。从究竟法来讲,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当下得诸佛菩萨、天人鬼神大众乃至风云雨雾、泥巴瓦块「之所称叹」,这就是讲的心电感应。这是不是在讲「应供」啊?你怎么样供养别人,别人就怎么样供养你。这一定是等量代换,这个法很重要啊!

    佛在《法华经》讲「我独无所畏」,为什么「无所畏」啊?就是这个「我独」与无量的万法感应为一体;也就是万有引力,一切万法相互之间都有吸引力。是不是啊?你以慈悲心对万法,万法就以慈悲心对你,叫「称叹」;你以下劣心对待万法,万法也以下劣心回报给你,这叫「障碍」。障碍也好,称叹也好,是不是都有这种万有引力啊?你能不能跳出心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佛法里叫「命自我立」,看你怎样用心。佛将真理昭告天下,信不信由你。

    以慈修身:你看这个「慈」字,上面一个兹,下面一个心。兹就是此,以「此心」修身,所以《楞严经》讲「修心」。我们现在把修心变成修行,本末倒置。这里的「慈」就是四无量心,在这里叫「无缘大慈」。世间人讲慈,是有血缘的父母、儿女、姥姥、姥爷,要互相慈;好朋友对我有恩了,他要慈;素不相识的人与我无关,他不慈;对我有矛盾有误解的,他不能慈。佛法来讲,不管有缘无缘皆是慈,是不是最圆满的慈啊?一切人都是我一个念,这是不是最大的缘呐?这叫「法缘」。你有这种「慈」即是「修身」。以慈修身,没有讲是以行修身,以放生修身,以什么什么什么去修身。懂了这个「慈」,我们更要去广行善事,广积恩德。不可对师父的话断章取义。师父从弘法第一天就讲,持戒不能成就,但是不持戒更不能成就。可是有些人只抓住第一句话而理解为师父反对持戒!如果这样,我们这个道场的人不变成强盗土匪了?哪一个破戒犯戒都要受到惩罚!哪有持心戒的人,还去破小乘戒?去搞杀盗淫妄酒?

    善入佛慧:这里的善体现出圆满、圆融、圆通。圆人前七种方便不能称为圆满之善。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样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行一切善都是魔业,何况谁也不能行一切善。所以明白「一心三藏」,这是「万善之最」。世间法里讲魔业是杀人、放火、强盗土匪、坏人坏事,佛法里讲魔业是六道轮回之业。修行人不明「一心三藏」,有「我」即是恶。

    所以生人道、生天道,这叫「世间善法」。阿罗汉、辟支佛、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的「善」,是出世间善,但是他没有达到「一心三藏」的境界。这个「佛慧」就是「如来藏」真实法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通达大智:是对「善入佛慧」的一个提升。「善入」就是入门了,表「见道」,见道了以后我们反复观照,定力加深,叫「通达大智」,它是境界提升的问题。「大智」就是「佛慧」,「大」是表我们的「本体」;「智」是表我们的报身智慧妙用。所以「通达」在这里带有修证之义,虽然圆顿大法见道即是证道,一步登天。它是相对于方便法而言,要成圆满佛仍然要悟后进修。

    到于彼岸,要作两种观照:第一种观照,明心见性的人即已到达彼岸,到达佛土,但是这里的等级也是逐步提升;第二种观照,究竟成佛,是究竟彼岸。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同样作两重观照:这些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他们的名号在十方法界都有登记造册,这是从方便法观照,说明他们的地位影响;从究竟法来讲,道交感应,心电感应。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你,一切万法是不是都跟你结缘了?诸佛菩萨天人鬼神大众看着我们,山河大地、泥巴瓦块、风云雨雾与我们息息相关。你的一个念,无论善恶,当下就是「普闻无量世界」。我手在这里摆一摆,太平洋的波浪都要动;你那边把门一开,这里的窗户就要晃。可是如果这里没有窗户动的话,你能不能感觉到风啊?不能。虽然感觉不到,它有没有风啊?一枝动百枝摇。你这里动一动,美国人、月亮人、太阳人……脸上都有风。

    所以这个自然界的风云雨雾从何而来?水涝旱灾从何而来呀?都是我们的心在变化。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课,整个的尽虚空遍法界这样的气氛它在不在啊?一百万年一亿万年以后,这个信息还在不在啊?永远不会消失。将来成佛以后,其实不要等成佛,在中阴身期间,你会知道你宿世的各种身份:啊!唐朝的杜甫就是我啊!那秦始皇的大儿子也是我啊!一万年以前,我还是个乌龟啊!明白吗?你的信息永远不会消失,叫「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世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

    讲到「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我们要生恐惧心、出离心,不要自我放纵,不要掩耳盗铃,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名」和「称」,这里就是讲因果报应。「名」就是因,「称」就是果。不管你在何时何地,是何因当下就是何果。至于报,要在一定的机缘成熟现前。比如你行的是佛因,你就是佛,中阴身期间无量色身三昧现前;你行的是鬼业,你现在就是鬼,但是现在还有人身,定业不可转,到中阴身期间就报为鬼。果与报有相对独立性;而果与因是一,是绝待的,即因即果。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作双重角度观照:方便说为他能教化无数众生,只要你是有缘、愿意接受帮助;那从究竟义来讲,明心见性之人当下就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包括给他们以吉祥加持——打个比方:冷水跟热水掺在一起,冷水升温,热水降温,所以热水是不是在布施供养度化冷水啊?冷水是不是得到真实利益啊?世间出世间,无非是正与邪、明与暗、菩提与烦恼。那么当我们明白如来藏以后,是不是自然就归于明、归于善、归于菩提?是不是归于这一个流派?汇为一个本体?是不是就对十方一切万法的加持?你是不是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呐?

    佛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是不是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啊?明理太重要了!那么我们过去一念只知道自己,只知道家庭,现在我们一念知道十方虚空世界万法都是我,所以心量变大,心力变强,是不是给一切万法增加了光明呐?你就是「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本来你就已经有这个能量。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印广法师主讲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这是在八万菩萨摩诃萨中,提起一些老前辈来作代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文殊师利菩萨 译作「妙吉祥」,也有叫「妙首」。在四大菩萨中叫「大智文殊」,那么跟舍利弗的那个智慧第一是有所区别的。舍利弗当时在修小乘法中,他的智慧比较圆满;文殊菩萨的智慧,特指修证教化「一心三藏」这个大智慧,自度度他。文殊菩萨是三世佛倒驾慈航现菩萨相,帮助在世佛教化众生——他过去佛名叫「龙种上尊王佛」,现在佛名叫作「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佛名叫「普现佛」。古佛倒驾慈航示现菩萨相护法,给我们什么启发啊?真修行人没有名利,唯有服从真理。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观世音菩萨 他是老古佛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得大势菩萨 就是西方三圣里的大势至菩萨。 现在有些人在宣扬《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要慎重啊!前面不加《楞严经》这三个字,你光介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完全可以;可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被《楞严经》后文否定的法门,你怎么前面加个《楞严经》?请看《楞严经》第六卷文殊菩萨的评判。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我再讲清楚,明白了「如是我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就是第一,就是《法华经》,包括泥巴瓦块法门都是《楞严经》。问题是「如是我闻」你懂不懂?这就是《楞严经》讲「一真一切真」,否则「一假一切假」,乃至《法华经》《楞严经》都是假的。你没有讲出「如来藏」的道理,但最起码在名相上你不要搞假,防止误导众生。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 「常精进」就是「不休息」,「不休息」就是「常精进」。诸佛菩萨名号都是为了对治众生种种习气。按照佛法真实义来观照,这里的「常」一定是指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当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而已,你怎么样修都是「常精进」。即使你这个假人不精进,有你的真人在替你精进。在法华道场,曾经从四种角度提出精进之说,这里是供参考:

    第一种精进叫「择法精进」。「法」就是佛的经典,佛所讲的法门。我们所择之法,就是选择《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心地法门」,这个大法被诸佛菩萨说为:一精进一切精进,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一证一切证。它是全性起修的法门,大家可以看在《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后面的偈颂,以及〈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等等……找到依据。受持《法华经》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你听闻正法,当下就证果,乃至到等觉位。所以择法,也叫「择法眼」,是选择法门的慧眼。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两部经互为表里,它是一脉相承。

    第二个精进叫「择土精进」。「土」就是我们生生世世修行的国土。佛在《无量寿经》讲,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相当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有些人对此产生疑惑了,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太好,所以修行比较懈怠,不容易奋发图强;而我们娑婆世界由于有苦有乐、有明有暗——当然这是对明心见性的菩萨而言,他通过对比能够快速成就自己。那佛在另一部经又讲,极乐世界一天相当于娑婆世界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万亿年,说不准。我们暂且以最小五十二亿年而论,那再加上佛在《无量寿经》讲在这里一天等于在那里一百年,合计一下,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分钟——注意,是真修一分钟,相当于在极乐世界的比量功德1333亿年。所以我劝导大家,你想赶快成佛吗?可不要留在极乐世界养老,往生净土以后跟阿弥陀佛打一个招呼,赶快回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

    第三个精进叫「劝进精进」。佛讲了,你劝一个人修行,胜过自己精进。凡夫以二十四小时不吃、不睡、不喝、念佛,叫「精进」。那你劝一个人来呢?等于你一天修行是二十四个小时变成四十八个小时,为什么?你劝一个人,他将来还会劝其他人,那么其他人还可以劝其他其他人……每一个功德是不是都有你的份啊?师父常讲,我们要用心在亲朋好友同修里物色,哪些人能够劝他来听经。他哪怕来听一课种下善根,快则当下成佛,慢则将来弥勒佛下世时,他也能得度。这是龙华三会的宗旨,凡是在释迦牟尼佛佛法中,在三宝门中结过法缘有一念善根,彼时皆可得度。

    第四个精进叫「发心精进」。两种角度观照:一种「发心」呢,我发心要劝大家行善积德,劝大家来听经闻法,这种发心也有功德,你一念善心,十方三世永远都记录在案;第二种观照,那就是明心见性,成就了我的菩提心,这种精进不可思议。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宝掌菩萨 「掌」是表力量,来教化众生,成就众生,否则不能称为「宝」。你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名闻利养,那叫邪恶。修行人发了菩提心,连生命都愿意供养众生。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药王菩萨 「药王」之所以称为「王」,不能单纯理解为他是最好的名医。这个「药王」不仅治众生的身病,而且治众生的心病。这位菩萨在因地修行发了两个大愿:第一个,在没有佛法的时代,他一定以良医来帮助众生治疗身苦。在有佛法的时代,他一定帮助众生治疗心病。首先证明《法华经》能教人当下成就,所以称为「药王」。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勇施菩萨 有些人解释「勇施」,哦!这个人可舍得花钱了,成百成千成万一出手,那叫花钱,我跟大家讲,这不是「勇施菩萨」。勇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在于你的心,哪怕你用一分钱来供养三宝,你都可能是「勇施菩萨」。如何布施供养啊?在布施时,你没有想这是我在供养;没有想我供养了多少钱;也没有想我供养给谁。一切都是自性流露,随意而为,这叫「勇施菩萨」,这种勇施福慧双修。而著相布施也能得到很大人天福报,舍一而得万,但是不能开智慧。所以我们在供养三宝,帮助别人的同时,要观照心,不著相。在佛法里叫「三轮体空」——没有所施之人、没有受施之人、也没有布施的财物,达到这种心戒,叫「三轮体空」。若不明白「如来藏」,他没有办法做到。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谁不是谁啊?所布施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自己啊!没有哪一样不是自己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宝月菩萨 月光菩萨 满月菩萨 我们都解释为「月光菩萨」。「月光」:一表自在,二表清凉;但是最根本的表法,叫「月光三昧」——这个法在《妙音菩萨本事品》我们再解释。
    08讲(视频有段不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大力菩萨 「大」是指从本体而言,特指明心见性的人是「大力菩萨」。「大」就是我们的「法体」啊!也有些法师用十波罗蜜来解释。所谓「十波罗蜜」就是「六度」:六度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加第六度「般若」。细说为五度——一个叫「慧度」,指大智慧;第二个是「方便度」,逗机观教,对症下药,带有世间法的那种味道;第三叫作「力度」,表精进之义;第四叫「愿度」,你不开口不动手,你有这个心,你就有力量;最后一个叫「智度」,也就是世智辩聪,会搞发明创造,会搞经商、务农等等……都是智慧。总之,就是把大法、小法、方便法统统能够圆融、圆通起来。根据不同根机的众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来逗机观教,叫「大力菩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无量力菩萨 我们可以解释为「大力菩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越三界菩萨 「越」带有超越之义,超越是当下。超越三界而不离开三界,指菩萨愿身再来,叫「越三界」;示现六道凡夫之相,而行佛、菩萨之道,叫「越三界菩萨」。
    (视频从此处开始)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跋陀婆罗菩萨 译作「贤守、贤护」。按照「四正勤法」而言:「已生善令长,未生善令生。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人有一滴之善,善加护持也能得救。这个菩萨在因地修行曾经我执很重,贡高我慢,讲口头禅。《法华经·常不轻菩萨本事品》讲到,常不轻菩萨针对「跋陀婆罗」这一群贡高我慢之人,专门行礼拜——你贡高我慢,我来修忍辱对治。「你们是佛,你们一定会作佛。」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弥勒菩萨 「弥勒」是姓,译作「慈氏」;名「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无能胜」是来源于慈悲,慈悲之人无敌于天下。弥勒菩萨姓氏的由来,有几个方面的缘起:第一,弥勒菩萨曾经在因地于一位阿逸多佛法中出家修行,而这个阿逸多佛弘法的特点就是以「慈悲」为特长。弥勒菩萨感到很受用,与自己的性格很投机。所以当下发心,我生生世世都要名「阿逸多」,以此加持自己慈悲心。第二,在往昔弗沙佛时,弥勒菩萨与本师释迦发菩提心,常修慈悲法门。对一切天人鬼畜,就是发慈悲心,生欢喜心。可是有些同修,他怎么样都欢喜不起来,你何苦来哉?你今生难得遇到正法,天大的福报啊!你只管欢喜,你的身心状态会大改变,人际关系大改变,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欢喜、欢喜……把许多病都欢喜得无影无踪。要明白啊!我们这个肉团身,每隔七年它所有的机体细胞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清理,大更换;每隔七个月、七天、七个时辰,它都要进行一次小更换、小小更换。所以当我们在生欢喜心的时候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身体内所有的机体细胞都在调理新陈代谢。弥勒佛也叫欢喜佛,也叫笑佛。第三,弥勒菩萨无量劫位居国王、转轮圣王,实行仁政。在汉地的寺院,门口第一眼看到是谁啊?弥勒菩萨。他就是现欢喜相来教化众生。那烦恼习气重的同修,不妨经常在弥勒佛前面去看,你看他,他看你,你笑他,他笑你,哈哈哈哈哈……把毛病习气都哈掉了。人与人之间无缘不聚,人与天地万法也是一样,有什么过不去呢?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宝积菩萨 「宝」,无非是法宝、财宝;「积」表示成就。像这样的菩萨来讲,已经有了很大的智慧和福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导师菩萨 「导师」,能引导众生入于「中道第一义」,方为「导师」。《楞严经》讲: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唯有讲「真实」,讲「中道第一义」方为「正法」。你看《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所讲,一位太虚空级法师能讲无量的经典教化无量的众生证阿罗汉果,不足为奇;有能读一句《法华经》、写一句《法华经》、问一句《法华经》者才是殊胜稀有,他的功德比前者超出无量倍。这个法不可思议。我们简直都不敢承担啊!我经常遇到一些同修说:「师父,你讲见道当下成佛……」我马上纠正:「你不要抬举我啊!这是我讲吗?这是佛讲啊!佛有金口玉言啊!」当然也是我讲——佛是「本」,我是「迹」。


    如是等:这个「如是等」在《法华经》《楞严经》中屡见不鲜。所以在经典里反复出现的名相概念,意义非凡,我们要当心。「如是等」如果依文解字,这些人等等而已。其实,这是佛在关键的时候画龙点睛,再次提醒众生要认清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前面的「如是我闻」。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介绍了这么多菩萨,介绍来介绍去,叫「开权显实」。「开权」就是讲这么多情况;「显实」就是个「如是等」,都是一个念所变现而已。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前面首先介绍了佛当世所剃度的弟子;次而介绍了佛在过去世中所成就的菩萨大士,下面开始介绍佛的外护,通常说为「天龙八部」。首先介绍「天」。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释提桓因 是第二层天忉利天之天主,在《菩萨璎珞经》里于释迦牟尼佛前得以授记成佛,佛号叫「无著尊如来」。他当这个天王,是缘起于这位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曾经是一位讨饭的女人,她与其他三十二名讨饭女共同努力,将乞讨而来的经济,修复了一座古老的佛寺庙,并以此功德、福报而升天。在第二层天周边东南西北三十二个小天,他本人居中叫「中天」。所以一共是三十三个天,各自为王,但是中天统领三十二天。有些同修疑惑,到底是二十八层天还是三十三层天啊?我告诉大家,也是二十八天,也是三十三天。这三十三天是二十八层天中的第二层天所分成的三十三个小天。第二层天居于须弥山山顶,须弥山居于太阳系中心,在半山腰,是四大天王之国土;山脚分布东、南、西、北四大部洲,地球处于南瞻部洲。忉利天也称「地居天」。从第三层天往上叫「虚空天」,已经脱离须弥山。地球直属于第二层天总管,所以释提桓因就是我们的老总,是道家讲的「玉皇大帝」。

    与其眷属万天子俱:「与其眷属」:包含下面的各个天子、四大天王,乃至地球人,统统都是他的。佛法里讲「眷属」是上下级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称为「眷属」。「二万天子俱」:包含了释提桓因的子女,以及也包含有他的部属臣下。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明月天子 普香天子 宝光天子 这三位天子可以笼统说为「日月星」三光天子。「明月天子」也叫「月光天子」,或者叫「月亮神」;「普香天子」说为「明星天子」;「宝光天子」可以说为「日光天子」或者「太阳神」。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四大天王 他们是玉皇大帝的外臣辅佐玉帝管理人间;上面的天子为内臣,辅佐玉帝管理天庭之事务。一般人间大事,比如国王、总统的任命、战争的爆发和结束、瘟疫的流行等等事情,都要经过四大天王调查、核实、研究、决定,上报玉皇大帝批准。我们在冥冥之中都有诸佛菩萨、护法神明在暗中操持调理。在四大天王中,东方「持国天王」护持东胜神洲,他手持琵琶是表安邦定国——表法持中道:太严,会失去民心;太松弛,没有规矩,会造成国家的动乱。修行人也是一样,不吃不睡勇猛精进,容易走火入魔;但是懈怠也不能成就。而通过听经闻法,吃下「如来藏」这颗定心丸,方可高枕无忧。南方「增长天王」护持南瞻部洲,手提宝剑——表法要斩断烦恼,对自己不留情面。西方「广目天王」护持西牛贺洲,手持赤龙,小龙就是变色龙,颜色可以多变——表以「一心三藏」之不变应万变,谁都逃不出「如来藏」手掌心。北方「多闻天王」,护持北俱卢洲,手持宝伞——表修忍辱、持戒,用戒律护持自己。

    与其眷属万天子俱:天王也好,帝释也好,其实都是菩萨愿身再来。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前面的「自在天子」是指第六层天欲界天的最高天王;后面的「大自在天」,是指第二十四层天是有色界天的最高顶。实际上来讲,这个二十八层天的天主都会来参与法华这个大法会。这里不需要一一列明,是代表性地表述而已。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娑婆世界主 「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土。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管佛法教育;那么梵天王,他是娑婆世界的行政管理。「娑婆」,译作「堪忍」。具有双重含义:一者具有讽刺、挖苦之义,激将法——在十方佛土中娑婆世界最苦,此地众生麻木不仁,不懂得解脱,他就能忍受种种之苦;二者赞叹之义——国家往往把要提拔的干部,送到西藏高原去锻炼,环境越艰苦,越是能成就人才。对于真修行想赶快成佛的人而言,娑婆世界是一块风水宝地。你看十方菩萨都到娑婆世界来下海,在本土修行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我们是不是应该倍加珍惜这个娑婆世界啊?我们都是娑婆世界主。为什么?乐也是乐,苦还是乐,是不是叫「堪忍」呐?这种忍就叫「无生法忍」,叫「空忍」。我们感到快乐。我们这种快乐是智慧的快乐,而不是那种迷惑颠倒的快乐。那种快乐,吃肉喝酒不叫快乐,我们是越苦越快乐。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梵天王 印度民族把梵天作为自己的老祖宗,认为自己都是梵天所生,有一种外道修行,把「梵天」作为佛土。在这里的「梵天」是表第七层天到第二十四层天,诸天有色界之王,他总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尸弃大梵 「初禅天」之主。尸弃,译作「火」。将来进入坏劫时期首先火烧初禅天。为什么?由于他的恐惧心、烦恼心的火种还没有断,所以必然与无明之火相感应。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光明大梵 这是二禅天「光音天」的天王。二禅天的人不用嘴巴说话,只是通过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光亮,来进行人事沟通。

    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在这里呢,把三禅天、四禅天的天王都省略,前面的「梵天王」是总领四个禅天,所以天龙八部总讲叫「诸天」。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龙族的众生比较特殊。他在人道修行的时候,喜好研究佛法,尤其精进大乘。可惜的是,他没有明心见性,又自以为见道,而且不认真持戒,容易破戒犯戒。主要在男女生活上,这是欲界众生最难突破的关卡。由此业报,他往生以后受双重报应,投生龙胎。由于他能够认真研习佛之经藏,所以他在执行公务时,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可以示现天人庄严相,他有智慧德能呼风唤雨、护持国土,能够在佛座下听经闻法;又由于破戒之罪,故其生老病死之时、酗酒淫欢之时,他现龙蟒之身,很丑陋,很痛苦。其实不光是龙,人也是一样啊!有些人腰缠万贯却百病缠身;有些人位高权重却英年早逝;有些人高寿却穷困潦倒一生。任何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分分己获。祖师大德讲到龙族时候,往往要开示一下「戒与乘」的主次问题:「戒」就是持戒精严,勇猛精进;「乘」就是大乘佛法、智慧法门。那「戒与乘」,分四种情况:一者,戒急乘急——认真持戒,受持大乘,其果报非常殊胜,即生大成就;二者,戒急乘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戒为师,但对于研究大乘开智慧不重视,将来能得人天福报,但是叫「三世冤」,前世修今生得,来世落,在佛法里叫「享痴福」;三者,戒缓乘急——忽视持戒,但他研究佛法很认真,喜欢读诵听闻大乘经典,可惜没有到位,如果明心见性了就不会下三恶道,即使在三恶道里,他也有机缘听闻佛法;四者,戒缓乘缓——其人之来世必下三恶道。我们要好好掂量呐!所以祖师大德才评价:你能「戒急乘急」,好上加好;次则「戒缓乘急」,做鬼、做畜生都有机缘听闻佛法,何愁解脱之日?听经闻法太重要了。下面分别介绍一些有关的龙王。这个龙种族包括龙王、龙子、龙孙在内。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难陀龙王 摩羯陀国常年风调雨顺,就是得益于「难陀龙王」护持国土,深得百姓欢喜。故「难陀」解释为「欢喜」。摩羯陀国王也是佛的弟子,其国众生都能信奉佛之正法。这有诸多因缘和合。若此国土众生很凶恶顽劣,难陀龙王会不会来护持?不会的。心法一定是「道交感应」。不要忘记,我们一点一滴的事情都与自己生生世世的因缘果报相关。讲到「难陀龙王」必然就涉及到在许许多多的时空点,有风灾、雨灾、旱灾,怎么难陀龙王不来啊?你能怪难陀龙王吗?因缘果报是方方面面的事情,但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们能把持自己的心,时时事事处处我们能置于欢喜地,你永远自在。怎么永远自在啊?即使世界大战,即使地球爆炸,即使把你投入监狱,一个明白道理的人,自在不自在啊?正好,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明白道理的人,没任何道理不欢喜,他首先解除对死亡的恐惧。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跋难陀龙王 跟上面「难陀龙王」是兄弟,这两个龙王都是「欢喜」。一个叫「欢喜」,一个叫「善欢喜」。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娑伽罗龙王 「娑伽罗」是大海之名,此龙王住于此海而得名。此龙为降雨龙神,古来祈雨皆以之为本尊。又此龙为千手观音之眷属,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身呈赤白色,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状甚威武。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三》就讲到,娑伽罗龙王之女年八岁,智慧利根,听文殊菩萨讲《法华经》,当下成为圆满佛。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和修吉龙王 和修吉,译作「多头」。它有九个龙头,专吃小龙之类。多头是不是就是多舌啊?他一个身虽然「多头」,是不是还是一条龙啊?「多舌」再怎么样讲,是不是他一个人在传法呀?好话坏话是不是都是自己的心在变现呐?表「无量是一,一即是无量」。《楞严经》讲「一真一切真」,他那么多头有一个是真的,其它的真不真?都是真的。那么多舌头,一个说真话一个说假话,真话假话是不是都是他自己啊?明白这个道理,这是表「万法归宗于一」。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德叉迦龙王 德叉迦,译为「多舌」,又谓能损害者。据说此龙王怒瞪人或畜生一眼,对方便告命终。此龙王乐说无碍辩法门,迹示多舌。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阿那婆达多龙王 此龙王是从池得名,译作无热。山顶有池,名阿耨达池。中有五柱堂,龙王常处其中。这里是表我们的自心本性,自在清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摩那斯龙王 译作大身龙王,此龙身长能绕须弥山七匝,故称大身。此龙主要降雨时要先起云,然后再待七天才算是完事,起云就告诉众生要下雨要做好下雨的防范,故称为是慈心。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优钵罗龙王 以其居于青莲华之池,故有此名。「优钵罗」就是「青莲华」。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这是龙子龙孙,还有他的学生部属,都叫「眷属」。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罗,译作「疑神」。怎么「疑神」呢?他的外相跟人一样,就是头上都有一个角。他的职业是专门演奏法乐。我们唱佛歌、赞子,不同于世间音乐。佛赞含义深刻,庄严、肃穆、开智慧。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法紧那罗王 妙法紧那罗王 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 在这个法乐里,这四种「紧那罗王」分别表小法、中法、大法与持法,表我们修行的次第。「法紧那罗王」就是小法,入门法;「妙法紧那罗王」是提升境界;「大法紧那罗王」,究竟成就;「持法紧那罗王」,无论小中大,关键在于你要受持,不能形同口头禅。所以「持法紧那罗王」还带有修证、证果之义。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乾闼婆 译为「嗅香」,也属于鬼神一道。他的职业是搞俗乐,常为玉帝演奏。玉帝点上栴檀香,他就来演奏了。像人世间一样有俗乐和法乐之分:比如《九九艳阳天》就是俗乐,那《国际歌》,《国歌》就是法乐。不光是我们人间喜欢唱歌跳舞,一些鬼神也是。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阿」译作「无」或「非」;「修罗」译作「端」,或「正」,或「天」,或「善」。所以「阿修罗」可以译作「非天、非善、非端正」。什么意思呢?他有天人的福报,但品行顽劣,好吵闹,好搞人我是非,打架,耍无赖,是这种情况。在有些经典里只有五道,把阿修罗道取消了。因为阿修罗众生在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之中都有。人道里的「阿修罗」,特指那些强盗土匪,不安分守己之人。畜生道是不是也有啊?有的鸡特别好斗,同样的两只猫,有的猫一下跳到你怀里;有的猫你不碰它,它都抓你一下。都与各自过去世中的习气相关。在鬼道的阿修罗呢,他也是无事生非!害人啊!吃人啊!但大部分的鬼都很善良。鬼比人善良。人三分怕鬼,鬼七分怕人。下面再分别解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婆稚阿修罗王 婆稚,译作「被缚」。此王与天军交战,被玉帝俘虏,后改邪归正,护持正法。「被缚」作双重观照:第一种观照,被烦恼所缚就会做坏事,后遭恶报;第二种观照,被智慧「如来藏」所缚,就会破除无明烦恼和习气,而得智慧福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佉罗骞驮阿修罗王 佉罗骞驮,译作「广肩胛」,他身强力壮肩宽,发起脾气来,一拳可以把山都打碎。所以「广肩」表力气大,这是表我们「自性本来面目」。我们自性本来面目力大无穷,力大无边,在迷惑颠倒中我们造大恶业,开了智慧以后我们造大佛业,这都是我们本具的智慧、道力、法力。所以对于四众弟子来讲,这个「广肩」是表我们有承担如来家业这个义务、这个责任。承担如来家业,弘扬正法,广度众生,任重道远叫「广肩」,这叫「铁肩担大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毗摩质多罗,译作「净心」。这位阿修罗王是玉皇大帝的老岳父,他的女儿叫「舍脂夫人」,嫁给玉帝。这父女二人都是疑心病重、嫉妒心重。玉皇大帝办公事,听经闻法,这个舍脂夫人就是不放心。因为玉皇大帝长相很庄严呐!她怀疑他出去跟天女搞男女关系,天人也是这样。一次玉皇大帝听佛讲法,她以神通隐藏在玉皇大帝身后,使玉皇大帝感到很不是味,当着佛和诸天大众的面丢自己的面子,把她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为此她向她的父王「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告状,引发一场战争,阿修罗每战必胜,后玉帝找到佛帮助才得以平息。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罗睺阿修罗王 罗睺,译作「障持」。怎么个「障持」呢?他可以一手遮天,可以一口吞日吞月。但是正确理解「障持」,也是我们的成佛之道。我们以圆顿大法中道之义,可以障持「空、有」二边,而得究竟圆满之道。
    09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王,是大鹏金翅鸟。它那个翅膀有多大呢?两翼相距三十六万里,它平时呢?栖息于须弥山北。它专门以海里的龙为食,一次五百条,所以龙王就向佛告状:「迦楼罗以龙为食,这样下去我们都没有办法传宗接代了呀!」佛说有办法,但是龙族要受持八关斋戒。受完戒之后,佛赐给龙王一件旧袈裟,说:「你拿回去之后,把这件袈裟拆了,分给你的龙子龙孙,每一条龙分一缕袈裟线,系在龙角上,这样大鹏金翅鸟就不能吃你们了。」从此之后,大鹏金翅鸟即使把海水搧干,露出海底,也找不着龙了。然后看见佛的袈裟在那儿,就知道这是佛现神通来帮龙。龙王生大欢喜心,就皈依佛,做佛教的护法。大鹏金翅鸟就去找佛理论:「世尊!您现在对龙是慈悲了,但是对我们可不慈悲;我们没龙吃,那就会饿死,也要断种了。」佛说:「在我法中要戒杀护生,你吃龙是杀生;杀生,冤业就越结越深。你不要吃龙了,就吃斋吧!」「我到哪里去吃斋?」这时候佛就说:「不要着急!今天你们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那么我会吩咐我的弟子,在每逢上供时,送一份斋饭给你们吃,你们自然就可以吃饱了。」于是,大鹏金翅鸟也皈依三宝、受五戒,以后也就吃斋,不吃龙了,并且成为佛教的护法。所以现在佛教寺庙,出家人每次上供的时候,就拿出一点米饭到外边施食,念:

    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满。社会上有些人把僧人看得跟寄生虫一样,他不懂得出家人承担着供养十法界一切众生的重任。做法会放焰口也好,普佛也好,三时系念也好,我们通过咒语加持变现出无量的美味食品供养鬼神道众生。再没有用的出家人,他参加做法会,也供养了天人鬼神大众。以此福报即使今生今世因为贪嗔痴慢,可能下无间地狱,但是出地狱以后,即使在鬼道、神道,他也像这个法会上的这些天龙八部一样,在佛座下护法。对于出家众要另眼相待,没有大福报是不能出家的。许多人想出家却障碍重重。这是总讲一下「迦楼罗」。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大威德迦楼罗王 这一般是群族首领,威信比较好。修行人要把这种世俗的情执转变为教化众生的责任,真正做到佛光普照。走到哪里,都成就众生。这叫「大威德」。「威」必有力;「德」必有助。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大身迦楼罗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连大蟒蛇都有几万里长的,切莫怀疑。那些人迹不能到达的什么七金山、香水海、昆仑山呐,多得很。当然在我们地球人类这种气氛中,很大的身体不一定好,会畸形发展。那么在其它佛土来讲呢,大身又属于正常现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身」也是暗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之大。从横向上来看,无边无际。从纵向上来看,无穷无尽。我们的「真心法身」不仅有空间,而且有时间。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又可以当下显现为一粒微尘之大,乃至一念之间;也可显现为无时间、无空间、一个真空,这些都叫「大身」。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大满迦楼罗王 大满,在这里是表贪心。因为迦楼罗王吞食量很大,那么以此来暗喻佛法的圆满。叫什么?大贪、大嗔、大满,才能成佛。贪一切众生都要成佛,这就变成佛菩萨的心量。真正的「大」,真正的「满」,唯有见「一心三藏」,你才能真正体会出其中的妙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如意迦楼罗王 此处「如意」是表放任自流,吃得痛快,玩得痛快。暗喻我们修行人借闻「一心三藏」之理,破除烦恼习气,才能真正如意。这个时候的如意,快乐是如意,受苦也是如意。别人赞叹你是如意,别人诽谤你也还是如意。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真有意思。龙有龙王,鸟有鸟王,其实苍蝇、蚊子都各有神王。所以前面讲的包括一些人、非人,这是拣主要的来说明而已。人有人精,鬼有鬼怪。那么笼统地来讲啊,鬼道、神道、畜生道之类的众生造业受报,其中有一部分人虽然造了很多的罪业,虽然落入恶道,但是由于在世的时候能够读诵大乘经典的这个因缘,所以他即使落入恶道,也有机缘听闻正法。天龙八部,包括各种畜生类成王、成怪、成精,有缘者皆能在佛座下听闻正法。即使师父在这里讲经说法,一些鬼怪精灵都有在这里听闻正法。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
    印广法师主讲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这里涉及到好几个人。

    韦提希 摩羯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的夫人。
    阿阇世王 上面这位国王和王后的儿子。 韦提希,译作「思维」。阿阇世,译作「未生怨」。有公案记载,皇后怀胎时,占师预言此子长大后将会弑父,频婆娑罗王与皇后十分惊恐。就在他出生不久,把他从楼上抛掷至地面,但只摔折了他的手指,婴儿却活了下来。由于他处胎时就与自己结下恶缘,所以频婆娑罗王便把他取名为未生怨。

    阿阇世长大以后,受提婆达多的挑拨离间:「把你的国王杀掉,你当新国王;我做新佛。我来害释迦牟尼,你害你的老子。」两个人勾结起来,阿阇世把他的父王关禁闭,重重把守,不准人送饭,要让他父亲饿死,七天以后看见他父亲还没有死。所以查问站岗的怎么回事,那卫兵就告诉他,只有你的母亲韦提希夫人把葡萄等物藏在璎珞(璎珞,是头上戴的饰品,里面是空的)里送给你父亲。阿阇世王一怒之下,连母亲也要杀头。名医耆婆再三劝谏,虽韦提希夫人未被杀,也被关在监狱内。阿阇世王又受提婆达多的怂恿,以狂象加害佛陀。然而,不久提婆达多因犯五逆重罪而灭亡,阿阇世王也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生悔悟,全身长满了恶疮,臭秽难当,他自知业报现前。后来经耆婆劝说,择日拜访佛陀,真诚忏悔。佛陀身放光明,其光清凉,照其身上,恶疮马上痊愈,顿感轻安无比。佛陀再为阿阇世王传授三皈五戒。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佛陀刚入灭,就有一位愚痴比丘,不但不觉得悲伤,还非常欢喜地对众比丘扬言:「如今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沙门的束缚了!」大迦叶听到这句话,心想:假如今后在教团里出现许多这种破戒的比丘,则佛陀在世时的法与律制必将很快消失,因此必须马上结集经典,以保存正法。于是将此事告知阿阇世王,请王护持,安顿大众,并在结集期中,每日供应饭食,以免分神去乞化。阿阇世王听了大喜,就在当年雨季安居的三个月期间,提供五百罗汉的饮食等,于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郊外,进行佛教第一次的经典结集。

    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为何拜佛足呢?表破除我执,把自己放到最低位,把老师放于至高无上之位,学生跟老师不可平班对口。不管世出世法皆有师道,这是我们成就的一个秘诀。自古以来诸佛菩萨教导修行人,学生不可以见老师的过错,更不要去专门盯老师的过错打妄想,这是保护我们的自身功德。「退坐一面」:顶礼老师以后,静静地等待老师传法。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为道交感应之时。佛陀刚讲完《无量义经》,法会大众都充满着恭敬心、欢喜心,此时开讲《法华经》的机缘成熟。

    四众围绕,从两个角度观照:一者通常说为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传统的佛法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二者,四众又分为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和结缘众。所谓「发起众」,为法会的发起者,或者法会上请法之人——有的是为整个大众请法,乃至为未来世的众生请法,故「发起众」很重要,功德无量。所谓「当机众」,就是这场法会所能教化成就的目标,当然这个当机众根机有千差万别——老师同样讲一句法,有些人听得法喜充满、痛哭流泪、感慨不已;有些人听了以后来讲,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也有些人烦恼倍增、妄想纷飞。所谓「影响众」,那就是菩萨大众——在当年像文殊师利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都属于影响众,带领八万菩萨来捧场;那我们法会也同样有影响众,有些同修已经明白「如来藏」,来参加法会既是进一步深造自己,也是以此来影响、引导其余同修。所谓「结缘众」,你来听一课两课也结下法缘,即使没有当下成就,也已经成为未来世出世之因,最晚在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统统解脱。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供养」是总说。只要进入这个道场,你就是供养三宝。我经常对一些同修讲,你来听经闻法就是对老师最好的供养。「恭敬」是「身业」恭敬——你用目光专注着老师,坐得端端正正,当然我们埋头写字也是端正,这就是「身供养」。「尊重」是「意业」供养,心里对老师生起无比的恭敬心。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发信息也好,写东西也好,讲「师傅」……告诉大家,这个「师父」不是那个「师傅」——那个「师傅」教你手艺,解决你这一生的问题,这个「师父」教你开智慧,解决生生世世的问题。而且这个「父」是「师父」,不是你的生父、养父,「师」是世间出世间第一尊贵;生父、养父只能这一世生你这个肉团,「师父」是给你「法身慧命」;生父、养父止于一世,「师父」是生生世世。所以你尊重了没有?「赞叹」是「口业」供养——一个人只要开口,就是在宣传,宣传必然就要发生因果报应。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一者,法大。它把三藏十二部经乃至一切万法,统统归纳为一法,都是佛法。这是「大乘」,绝对没有排除小乘,但它是通过排除小乘而达到圆融小乘。

    二者,心大。发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注意:一切众生还包括牛、马、猪、羊、泥巴瓦块,何况人道。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讨价还价。

    三者,解大。明白了大乘法对一切法都能理解。那真正是理解万岁,这种解是「自性流露」的解,不是叫你去解方程,解答天文地理。随便拿出一个法来讲,你就能解释出「如来藏」真实法义。

    四者,净大。始终以清净心待人接物。能得自在。不管在顺境逆境、升官发财、遭难遇祸,宠辱不惊,你都是清净心。一切万法都是我,没有什么好去分别执著,叫「净大」。

    五者,庄严大。「庄严」就是修行「如来藏心地法门」,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怎么样走路?怎么样吃饭?处处都是自在庄严。泥巴瓦块、牛粪狗屎、一根草叶、一粒微尘,尽足以为一真法界,叫「庄严大」。外道之所以为外道,他只知道看红红绿绿,皇宫宝殿,腾云驾雾;他不懂得牛屎狗粪、臭气熏天也是诸佛如来。要信这个法可不容易啊!

    六者,时大。时间的真相是什么?无量劫是「时大」,当下一念是不是「时大」啊?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名正言顺,义正词严。依《法华》《楞严》所教,坚信不疑弘扬「见道当下成佛」这个正法。「一念成佛」是不是真正的「时大」啊!佛法修证,无量次第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这就是《法华经》所讲啊!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

    七者,果大。因果不二。因大,大到什么程度?十法界森罗万象万法,一念而已。这是不是因啊?这就是成佛之「真因、正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深信不疑这个因,当下证果——即「花开莲现」。此处「大乘」是实教大乘,圆教一乘。

    名无量义,教菩萨法:这就是佛的教诲。读一句《法华经》,胜过大法师读讲无量的经典并教化无量众生证得阿罗汉果位。具体地讲「无量义」,即「无量归于一,一即是无量」。一片草叶、一滴雨、一粒微尘当下具足「一真法界」,当下具足「无量义」。我们的任务是讲明为什么它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它就是「无量义」。任何一个泥巴瓦块、一个布头、一根头发丝,它就是释迦牟尼,它就是阿弥陀,它就是你、就是我,信不信?这个法妙啊!所以叫「无量义教菩萨法」。佛在《法华经》讲,在我法中,没有「声闻法」,只有「菩萨法」。菩萨法就是《法华》《楞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佛所护念:《法华经》是三世诸佛共同守护的「秘密之藏」,「藏」解释为宝藏。

    「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四句话要从两种角度来观照:一者方便说,所有的老古佛都是赞叹弘扬《妙法莲华经》,帮助我们生起信心;二者究竟说,「佛所护念」的「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三世佛即是一切万法——一切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树木花草、有相无相万法,就是一部《法华经》,就是一个念,叫「佛所护念」。任何人没有办法不护念。你即使在诽谤《法华经》,你也在护念。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因为你就是《法华经》。你再怎么样诽谤《法华经》,你都是《法华经》。你护念也得护念,不护念也得护。因为诽谤《法华经》,还加快了成佛的步伐。与《法华经》结恶缘也能得度,但是要受无量的苦。为什么讲诽谤《法华经》也能提前成佛啊?是他自己与自己比提前成佛。一个人要诽谤《法华经》,他终究要诽谤。他今生不诽谤,来世还是要诽谤。那么今生诽谤,是不是提前受苦啊?提前受苦是不是提前解脱啊?

    所以我们也不要怕,有些人讲,我不敢劝家里的那个人念佛啊!他一谤法就有罪过啊!这是戏论说。即使他诽谤了佛法,他也能提前成佛。我们发慈悲心,是要尽量地把话说好,他能接受就更好。真正有些人,你怎么样讲他都要诽谤,你也必须硬着头皮讲。好好理解这个「佛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跏趺坐,就是俗称的双盘。很多人把禅宗的打坐仅仅理解为双盘腿,他看诸佛菩萨像都是双盘。这是天大的误会。读经、听经、讲经,是不是在打坐啊?这才是真正的打坐。至于诸佛菩萨打坐,是在示现果地庄严相,你不要倒果为因。讲经说法是不是修禅宗呐?这是真正的如来禅。当然,结跏趺坐可以疏通经络,强身健体,这是另外一回事,你不要把它当成「成佛之因」。三昧,「三」是正,「昧」是糊涂。把糊里糊涂纠正过来就是智慧,这是依文解字。还可解释为「禅定」,由禅入定,是一种心态。这个「三昧」,既有因地三昧,也有果地三昧。一般从三种角度加以观照,叫作「调、直、定」:

    调,调心之暴。娑婆世界众生非常浮躁,刚强固执,麻木不仁。如果不明理,你调伏不了恶习。那就叫空调。大乘修行,是「明心见性」以后再调,真正受用。

    直,直心之曲。怎么曲啊?因地的凡夫,心口不一,拐弯抹角。修行人「直心是道场」啊!懂了「如来藏」,一切人都是我自己。这是不是笔直的?当下成就!

    定,定心之乱。凡夫一出娘胎心里就乱。怎么乱呐?一出娘胎,就哇地大哭一声,心里不乱他不哭。这中间长大成人,心里一直是乱糟糟,一直到死都还在乱。为什么怕死?这死了怎么办呐?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些人不怕死,其实他不是不怕死,他是没有办法,反正最终都是要死。他想得开一点,但是他怕疼。哎!早死早升天,是不是都在乱呐!

    可是明白了「如来藏」,他当下就定,当下解脱对死亡的恐惧。即使他怕疼,他心里也不乱。比如天王禅师,圆寂之前,痛得嗷嗷乱叫啊!他说:「我这个东西痛,我那个东西不痛!」肉团身是劣质产品,有生老病死之痛苦,但开悟的人乱而不乱。他即使习气现前,身不由己做了些坏事,他心里知道忏悔,戒坏而见不坏。因为戒坏见不坏,你就能「带业往生」。如果不带业往生,过去现在未来不可能有一个人成佛。但是可不要错用了心——既然明白道理,我照吃喝玩乐,不吃白不吃,不玩白不玩。那就要验证一下你「见道」了没有。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即使你见道了,破戒、犯戒你在人天道仍然受报应,要还债,要受苦,仅仅你不落三恶道而已。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身心不动:这也是佛的示现。讲话嘴巴要动,是不是由心而有啊?心动身动。那么「动」是不是由「不动」而有啊?那么现在「身心不动」了,这个「不动」是不是又由「动」而有啊?孙悟空摇身一变,变为这个茶杯,这个茶杯当下是不是就是孙悟空?所以佛由动转为不动。这个「不动」当下是不是就是「动」?佛出世、入涅槃,无非是告诉我们动而不动,不动而动;生而不生,死而不死。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是时」也是表法,佛讲了《无量义经》就进入「无量义处三昧」,是表「即因即果」。这个「天」是指第一义天。

    下面这四种花分别来对照菩萨修行四十个位次,实际有无量的位次。那佛为了教化众生,按照次序,把它大致地分为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

    在《楞严经》分得还细一点,还有十信位、三渐次,还有四加行、前干慧、后干慧,有六十个位次。那么在这里「曼陀罗华」是表十住位的菩萨;「摩诃曼陀罗华」是表十行位的菩萨;「曼殊沙华」是表十回向位;「摩诃曼殊沙华」是表十地位。

    而「曼陀罗华」和「曼殊沙华」是天上的花,特点就是善解人意。它的意识心层次比人间的花要高。有情和无情是佛为恒顺众生而方便说。其实有情无情都是一个念之所变现,都有见闻觉知。这一点很重要啊!有几个人相信啊!有时把桌椅板凳看得碍事,一脚踢得老远;发脾气时把门「砰」地一下关起来,你都要受报应。你以下劣心对待无情物,必受其报。没有一样不是有情,要当心。那么在上层次的天上的这些植物,灵性更高,它可以直接投人胎。要明白。所以这里天上的花,是来比喻我们听经闻法,道交感应。那么这四十个位的层次,也表示我们同样听佛菩萨、听老师传法,我们各人心态不一样,他的受益天地之别。有些人可能悟到八分、九分、十分,乃至超过老师的境界。不要认为学生就一定比老师差。也有些人可能悟到一分、三分、五分,你只要听闻,就有受益。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怎样把持好我们的心。

    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这是将「曼殊沙华」作为佛与众生境界的印证——印证佛讲的一切法,讲什么法他就是什么法,这是现量境界。那么众生来讲,既可以是「现量」境界,也可以是「比量」境界。在某种意义上,按圆顿大法讲比量境界,视同为现量境界。比量境界就是见道位,他明白这个道理了,但是由于六根俱在之障碍,无量智慧德能不会当下现前。进入中阴身后,六根妄识销毁,故他证得的境界现量现前。既然是这样,现量的功德是中阴身证得,还是在肉团身现身证得啊?是现身证得。

    是故圆顿大法把「见道位」即可视同为「证道位」,实际上这是开示为什么当下成佛了。此处的四种花「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在佛法里叫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生佛是一,因果不二啊!是表这个法。这是通过「雨天曼陀罗华」来圆融、来印证。众生和佛是一体,是道交感应,当下是即因即果。但是心态不一样,各人的悟处也不一样,所以分为四十个位次。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六种震动」一般说为,击、震、吼、动、起、涌。「击」了以后是不是有「震」动啊?重击声音很大,叫「吼」。它是表这个力量次第。从力度「动」、「起」、「涌」,它是表它的范围——外相这是「动」,「动」从原地开始,「起」就离开原地,是不是动作更大了?「涌」,扩散到四周。从形相上来说法,那么这个「击、震、吼、动、起、涌」统称为「动」。

    这个「动」,我们又把它说成三个次第:动、遍动、等遍动。「动」不离处,当处在动;「遍动」由当处,这是以山河大地为比喻,而涉及到部分国土,比如太阳系;「等遍动」就涉及到整个大千国土。

    我们刚才讲了四十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不是「四处」啊?上面还有等觉、妙觉,合起来是不是「六处」?这「六种震动」,是表修行人从因地起修有一个过程,直至成佛。那么这「六种震动」是不是也有「三种动」啊?第一个「动」是听经闻法当下,六根之动;然后再到了「遍动」,整个十法界有情都在动;进而再涉及到依报,山河大地无情物也在动,叫「等遍动」。动来动去,不是大地六种震动吗?是不是就是一个「地」啊?一个「地」是表无明,「震动」就是表修行证果。动来动去是不是这一念无明在动啊?一定要明白。从震无明开始,一动一切动,我们才能由此回归「真如本性」。

    也有的把这三种动分为十八界来说明。第一个「动」,是六根在动。第二个「遍动」,就是六尘在动。第三个「等遍动」,就是六识在动。
    10讲(回顾上集)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比丘、比丘尼:前面作了解释。
    优婆塞:为在家男居士,优婆夷:为在家女居士。真实含义叫作「近事男﹑近事女」。在家居士有一种责任义务,要到寺庙去亲近三宝,做一些必要的服务。四众弟子的分工,出家众是弘法,在家众是护法。护法包括供养钱、财、物、建寺庙、塑佛像、流通经典;包括出体力,来做一切大小杂事;还包括引导众生入正法道场成就。毫无疑义,在家居士要近事出家众,使其放心弘法。

    天龙﹑夜叉:「天」和「龙」,前面讲到。「夜叉」是鬼道众生,译作「大力」,或「捷疾鬼」。其形相丑恶,勇健暴恶,能食人,有的受佛陀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

    摩睺罗伽:意译大蟒神,一种人身蛇首的怪神。人非人:这里的「人」,主要是指那些肉团身飞天的仙人,人中之王!「非人」这是笼统概括一切众生。

    其实人是基本道。天人是不是也像人呐?什么乾闼婆﹑紧那罗是不是也像人呐?除了人之外的一切的众生,在同类中都有他们的佼佼者。参与法会,有的现相,有的不现相。当然即使现了相,我们也不一定看得到。因为各人的心量不一样,明暗不一样,所以他发出来的光波不一样,好比不在一个电视频道。除非佛力特别加持的时候,这些境界可以现出来。不仅现出十方空间,而且能现出过去现在未来的境界。你看好玩不好玩呐!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不要以为肉眼看不到的就不存在。就在我们肚皮里都有无量法界,无量众生。天上的人开个宇宙飞船从你肚子里嗖地一下穿过去了,你肚皮也不会破,他的宇宙飞船也不会爆炸。互相不干扰。到了下午五点,街上人鬼共行,互不碍事。但是也有些有恶缘的,在一个时空点他碰到以后,得种种怪病。那是因为他的光波跟鬼神那种光波接近了。所以保持清净心重要啊!你如果心很阴暗、很悲伤,很容易跟这些众生结缘。这是真的。《楞严经》讲,一个微尘里就有大千法界,都有无量的众生在开大法会。佛法不可思议。

    及诸小王﹑转轮圣王:「小王」可理解为国家主席、总统等。「转轮圣王」有四:「金轮王」统管须弥山脚下东南西北四大部洲,并兼管北洲(因为北俱芦洲福报太大太大,社会文明也比较高尚);「银轮王」专门管东洲、南洲、西洲;「铜轮王」专门管东洲和南洲;「铁轮王」专门管南洲,但南瞻部洲,特别是地球最复杂,所以由四轮王共同管理。但轮王出世呢,金轮王一定在人寿八万岁以前出世,银轮王乃至铁轮王则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铁轮王,而于人寿百岁时出世。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这里是总结性地讲。大众聚集在一起,你看到他,他看到我,现在才明白:哎呀!还有这么多众生啊!天王、人王、鬼王、鸟王、蛇王、蜈蚣王都在,是不是「得未曾有」啊?这是借助于佛力加持,在特定的时空点让我们开眼界。

    欢喜合掌:总说与会大众法喜充满。在佛说了《无量义经》以后,你看前面的四种天华,就是表法会大众已经证果。从初住位,一直到十地位,四十位次。讲「如来藏心地法门」,每一会、每一时都有可能证果。不要有任何怀疑。这是法华会的前奏。

    一心观佛:这里的「一心」,是万众一心。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是一」。你讲是「一」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个心在看佛。你讲「无量」的话,大家的心是不是都是一个心,都在观佛?是不是一个本体啊?这也是在表本来面目。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徧,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我们把佛说法之「六种瑞相」作一个概括,从这里往前倒着讲。这里「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叫「放光瑞」,是第六种瑞,这是佛以神通力加持。前面「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是第五种瑞,叫「众喜瑞」;再往前面「六种震动」,是第四种,叫「地动瑞」;第三种瑞「天雨四华」,叫「雨华瑞」;再往前,佛「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叫「入定瑞」,是第二种瑞;入定之前「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是第一个瑞,叫「说法瑞」。所以,以这六种瑞相来成就一个法会,叫「因缘成熟」,这也是「六种成就」。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下面我们来解释这段经文。
    尔时:道交感应,机缘成熟。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眉间」表中道实相之义,不偏两边,圆融两面。这个「白毫相光」,佛在《观无量寿经》讲,就像一个筒子一样收缩自然,舒卷自然。「白毫相光」是不是很柔软呐!随顺呐!柔软这是表我包容一切,破除我执,必然柔软自在。「白」是表根本,表清净。故此经文是显示出我们证入大涅槃那种「常乐我净」。

    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几乎在所有经典里讲一个空间位置,总是从「东方」开始。东方,表修行人修因证果,表因地开始。太阳从东方升起。在五行上「东方」属于木,树木表智慧。没有智慧,一切事情都谈不上。佛在这里讲了《无量义经》以后,进而要讲《妙法莲华经》。这里一光东照,就表示修行人听闻《法华》真义,当下即「住于佛家」,当下即「往生佛土」。这里的「万八千世界」是表无量法界。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漏一法。无量法界呢,佛在《楞严经》把它归纳为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共一十八界,无量法界不出这十八界。佛在《法华经》又讲了「十如是」,在第二品就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如是本末究竟。「十如是」贯穿圆融于十法界。而十法界呢,它又次第圆融为一百法界。怎么叫次第圆融呢?天、人、鬼、畜、阿修罗、地狱众生、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佛把它说为十个法界。这每一个法界的众生,都同时具足其它九法界众生的本性。比如我们人道,我们有没有佛菩萨的品行?有没有鬼啊、畜生那种恶行啊?一样的道理,即使鬼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他也同样具足佛、菩萨、天、人、鬼、畜的品行,他不能断的。那么佛菩萨,他有没有天人鬼畜那种品行啊?也有。如果没有的话,他没有办法跟众生结缘、沟通。所以十法界是不是次第圆融为一百个法界?一百个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有「十如是」,是不是变成一千个法界呀?一千个法界再把它圆融为十八个法界,是不是「万八千世界」啊?所以这个「万八千世界」说尽了无量法界,无量万法。「靡不周遍」。「靡」就是没有的意思,没有不周遍呐!「周」就是「遍」,「遍」就是「周」。周遍恒沙,穷尽三世。这是总说,下面是分说。

    下至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是最苦的佛土。此地众生一天一夜万死万生。受尽无量的刑具之苦,无有一时喘气之机。刚给刀砍,旋即又是枪打,枪打之后老虎来咬,是不是生恐惧心呐!祖师大德告诫众生「常思地狱苦」。人命无常,呼吸之间。

    所以,佛当年并没有继承王位;祇陀太子也放下江山,跟佛剃度;顺治皇帝追随先贤,义无反顾。当然出家,不一定非剃头。明心见性为「真出家」,否则即使剃头也是「假出家」。出家人啊,「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连常住供养一滴水都不能消化,地狱门前僧众多!为什么啊?他不了道,裨贩如来家业,混饭吃。这个果报不可思议呀!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上至阿迦尼吒天:这是第二十四层天,有色界的最高天顶。也有把「阿迦尼吒天」说为是二十八层天。佛为了恒顺世间人,往往很少提四空天。但四空天的众生也能护持佛法,佛灭度时无色界天人泪如雨下,他没有肉团身还能泪如雨下。色有「浮尘」与「胜义」之别。浮尘色,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有形有相;胜义色,天眼可以看到,现代高倍的电子镜也能看到。这里是从这个空间上来总概括。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于此世界」即于现前、当下,以近见远。在现量的境界能够得到特别的提升,这是借助佛力。「六趣」就是六道,从地狱到阿迦尼吒天。彼土,十方法界都有诸佛在说法。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这是四众弟子「诸修行得道者」,有修有行必有得。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这个「种种因缘」无非是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种种信解」无非是佛的「五时说法,八种教法」,由浅入深而信,而解。「种种相貌」,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诸佛菩萨行持,不拘一格。这里指大乘修行,论心不论相,但是我们入乡随俗,恒顺他人著相。这里要学会圆融。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庄严自己,对别人要包容、要理解。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不可以以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对别人横加评测,但对自己必须严格要求。「种种因缘、种种信解」:明心见性以后,你才可以种种行,不拘一格,万法平等。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涅槃」就是证入「不生不灭」的境界,汉语译作「圆寂」。「圆」就是「槃」,「寂」就是「涅」。「涅」和「寂」是表寂静义,表无形无相义;「槃」和「圆」是表具足圆满一切功德,有形有相,普现于十方法界,显现出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叫作「无量色身三昧」。这是真正的「涅槃」义。「涅槃」通常说为四种:

    一者,性净涅槃,也叫自性清净涅槃。一切众生,法尔如是。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还是如是。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无非「自性涅槃」。随拈一法,当下即是「阿弥陀」。这是从理上而言。

    二者,有余依涅槃。佛出世三十一岁成道,即已进入涅槃,但是仍然以肉团身于世间弘法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依靠这个肉团教化众生,叫「有余依涅槃」。

    三者,无余依涅槃。佛在八十岁那年以三昧真火焚于自身,从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佛的肉团身,这叫「无余依涅槃」。现在普遍认为「涅槃」就说成是「无余依涅槃」。

    四者,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中流,心无所住,无处不住。十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大至佛刹,小至微尘,尊贵至佛菩萨,下贱至地狱畜生,无非「诸佛法身真常」,现空现有,空有一如。这叫「无住涅槃」。它包含了前面三种涅槃。

    此处「般涅槃」是「无余依涅槃」。佛为什么要「般涅槃」?这个法妙呀!所以这个法义,大家拭目以待。我们在讲〈如来寿量品〉的时候,会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舍利」译作「室利多」,也可以叫作「灵骨」。凡夫火化后是骨灰,佛火化后是「灵骨」。闪闪发光,非常坚固。「起七宝塔」干什么呢?供养舍利。此为方便法,以此让众生与佛结缘,无可非议。「舍利」也好,「七宝塔」也好,不能帮助你开智慧。《法华经》《楞严经》也不妨「开权显实,权实并重」。不懂得究竟法的人,把《法华经》《楞严经》也视为方便法,而执著「权法」,不懂得佛是通过「权法」来显示出「实法」的殊胜。有些人读《法华经》《楞严经》到最后变成持楞严咒,到最后就变成泛泛地去行善断恶,变成藏教著相修行法。「无上大法」丢掉,去学小法,还振振有词。这个法自古以来很难传,为什么古今中外很少有人能成就啊?《法华经》《楞严经》讲得清清楚楚。佛都不轻易讲这样的大法,不免被断章取义、乃至诽谤。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菩萨的责任,做为第一当机,须时刻注意观察法会的动向、众生的心态。所以我也曾跟有些同修交代,要注意大家对师父讲法有何反应,并及时反馈,以便于说法时观机逗教。佛在多次法会凡是对请法的菩萨总是赞叹善哉善哉!往往老师讲一个法并不是很如意,可因为有人请一个法,他讲得更加圆满。这是当场得到佛力加持。

    世尊神变相:不可以理解为佛的「入定瑞、说法瑞」,神采飞扬。这个「神变相」是纵贯全体,一光东照无量佛土,种种万相使法会大众当下亲目所睹,这都是佛的「神变相」。没有佛力加持,不可能出现这种气氛。以何因缘而有此瑞?弥勒菩萨好歹是未来佛,也是身经百战。经验告诉他,佛一定有大法要说。作为教化众生的老师、同修,我们要善于察颜观色,才能使我们的教法能够恰到好处。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入于三昧,是整个法会道场的气氛。
    当以问谁﹖谁能答者:直接问佛,好像显得太唐突。那该问谁呢?

    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找到答案了。文殊菩萨是三世佛倒驾慈航。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这也叫「次第圆融」。虽然众生千差万别,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都有共同的心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这里解释「自他不二」。自己虽然知道,但是也想弄个究竟,看文殊菩萨讲的是不是跟自己想的一回事;同时考虑到法会大众都是这个心念,就说明弥勒菩萨是不是有他心通啊?别人怎么想,他自己就知道。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下面提出「以偈问曰」。在佛经里,往往前面是长短句,后面变成偈颂。偈颂就是每句话固定的字数,有点相似于中国的五言诗、七言诗。但中国人写诗讲究押韵,文采很美,印度人的偈颂显得很自由自在,各有特色。那么以偈颂说法往往它有几种情况:

    一者,表示说法者殷勤慎重之义——对自己所讲之法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以前面讲了以后,后面再来重复一次;二者,有顾全先来后到之义——法会中途时常会加入新人,再重复一遍就照顾到后来者;三者,为方便众生理解。又有两种情况,有些人他喜欢就跟闲话一样慢条斯理,容易了解;有些人喜欢简明扼要——比如有些人你跟他讲半天法,他不一定懂,你讲一个成语「马到成功」四个字,他可能当下恍然大悟。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11
    这里以是因缘,地皆严净:以什么「因缘」呢?是不是讲因为佛的毫光一放,天上人一散花,这个香风一吹,大家一高兴,所以整个地面都干干净净的,那些垃圾堆什么的,都变成黄金铺地了?不是。要注意啊!依报环境并没有改变,而是我们的心改变。心净即是佛土,这就是「地皆严净」。这个「地」就是我们的心地。

    比如说,我们人在高兴的时候,看到小孩子即使手上很脏,脸上像三花脸一样,身上到处是泥巴,你看到他摸摸头:「你这个东西怎么这么调皮?」讲是讲这么调皮,但心里还充满着欢喜,是不是?当你烦躁时,即使小孩子身上干干净净、欢欢喜喜,而且拿着一块巧克力说:「老爸,吃块巧克力。」你眼睛一瞪:「给我滚!」你这个时候地严净也是不严净。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咸皆欢喜」,可以用智者大师的「四悉檀」来解释。虽境界千差万别,但大家都有欢喜心,这种气氛非常不可思议,叫「世界悉檀」;每个人都生起了信心,发心我要成就,这叫「为人悉檀」;每个人都破除了部分迷惑颠倒的知见,有些人不相信有来世,有些人不相信大乘,有些人贪财,有些人贪色……等等等等,在这个时候都得到对治,叫「对治悉檀」;那么根机深的人,当下悟到真心本来面目,这叫「第一义悉檀」。这是「四悉檀」,实际上是无量悉檀,只要参加法会都各得其所。最差的,最起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出世,他也能够解脱。

    「身意快然」,这就解除了「尘劳之苦」。「劳」是劳心;「尘」是身苦。「然」,就是明明白白这个样子。一个见道之人,他的快乐不可思议。没有这种境界的人,他怎么样都没有办法理解。只有我们自己见道以后,你才知道你有多快乐!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万八千土,皆如金色「金色」:这里是表「真实」。那个「万八千土」既有天堂,是不是也有地狱,也有饿鬼、畜生啊?既有黄金白银,也有垃圾堆啊?「皆如金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不漏一法,不舍一人,万法皆是一个念。什么金?什么银?什么铜铁?泥巴瓦块?有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没有。梦中的黄金白银、香蕉苹果、垃圾堆,是不是都是你一个念变出来的?是非好坏,是不是都是一样东西啊?黄金当下是不是苹果啊?苹果当下是不是就是垃圾堆啊?「皆如金色」这是画龙点睛呐!万法皆是真,万法皆是我。所以「皆如金色」。下面马上防止我们在这里执着,马上就跟上来说明。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阿鼻狱」是不是「皆如金色」?圆顿大法「烦恼即菩提,受苦即是法身,造业即是解脱」。前七种方便从人、天、声、缘到藏、通、别,都是分别法,都讲天堂美好,地狱糟糕。到了《法华经》《楞严经》,「凡所有相,皆是实相」。「皆如金色」,这就是立地成佛的圆顿大法。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生死所趣」就是指六道轮回。生生世世以不同的身份而存在,谁示现呐?从分别法来讲,是各人第七识;从无分别法来讲,是不是都是一个念现出了无量的万法呀?在这个问题上要多一层观照。所以这个生死是假,何况我们在有生之年那些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好好坏坏,是不是都是假的?明白了都是假的,它当下是什么?它当下就是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圆融,假的当下就是真的,真的当下就是假的。

    演说经典,微妙第一:注意看,诸佛出世,都是讲「演说经典」。有没有看到哪一尊佛带领大家念佛、拜佛、盘腿啊?没有啊!讲经以后,那么弟子们、菩萨们,该吃饭的要吃饭,该走路的要走路,该盘腿的要盘腿,是动静相间。那些事情不需要佛去教。明白了道理以后,自己修一切法都是真修行,一切法都在道中。「演说经典」就是演说经典,怎么还要「微妙第一」?

    经典本来就是我们当人当下,可是由于在迷惑颠倒中,对自己本来面目最真实的东西,我们反而陌生,叫「微」。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已经很难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微」。但是不讲也不行,所以佛强词夺理,硬是把不可思议的出世间法,而用世间法来表达,这就叫「妙」,「微妙第一」。说法者要注意这个「妙」,按照佛在《法华经》的教诲,我们要善于打比方。为什么有些人讲经说法并没有错,但是人家不懂,因为他是打官腔,打的是口头禅,他说法不「妙」。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这个「清净」一定是恒顺真实义、恒顺真实相,不是依文解字,叫「其声清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离第一义。「出柔软音」,这个「柔软音」在这里可以特指为一切法它的「本体」——就是当人当下!你看一切法都是一个念,一切法都是一个人!这个法慈悲不慈悲啊?柔软不柔软啊?即使他像牛叫狮子叫一样,他也是「柔软音」;即使打你骂你,他也是「柔软音」。能让他心里感受到这种温暖慈悲,是不是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梵音」就是前面的「柔软音、清净音」。所谓「深」和「妙」是指它达到「第一义谛实相」,彻法源底、究竟了义。「深」,本不可测,那么通过佛的智慧来表达,我们可以由浅及深,叫「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这里「乐闻」应该解释为容易明白道理,不要解释为「喜欢听」,「喜欢听」那是一种情执。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这个「无量喻」就体现出微妙,没有比喻不足以让众生开智慧。「种种因缘」好理解,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顺境、逆境……都是我们劝导众生入佛门的因缘。有人家庭和睦美满——「你福报这么大,还不赶快来进入佛门,来修更大的福报,来开智慧了生死。」一个人家里遇到灾难,痛苦不堪——「你看看,就是前生没有修好啊,入佛门可消业障,改变命运。」劝人进入佛门,任何一种因缘都足以引导他来。朋友关系呢——「我们好了一辈子,我还能害你?学佛就是好啊!」升官发财都是入道的因缘,只看你怎样引导。菩萨要发心啊!只看你用心正不正,这也体现出「微妙法」。

    照明佛法,开悟众生:由于众生在迷惑颠倒中执着于虚妄相,把真正的我忘记了,所以明而不明。诸佛出世把这个道理讲明白,用智慧来照破我们的迷惑颠倒,叫「照明」。用因缘法、打比喻的法,叫「方便智慧」。所「照明」了的那个智慧是「真实智慧」。「开悟」二字特别重要。有人讲「开悟」就是明白了道理嘛!讲得对不对啊?你还没有讲到根本上,明白什么道理?道理是谁啊?你本来就是道理,否则不能叫「开」。但在迷惑颠倒之中,佛来帮你开——如果你这里没有的话,开了还是没有。这个「悟」,我们本来就有。佛来告诉我们,「你就是佛啊!」你明白了就开悟了,成佛不从修得,本来就是,但是不修也不得。佛给你一开,你得了,这叫「开悟」。「开悟」的当下就是佛。

    所以上面这段经文是从总体上来概述。下面呢,来具体地分述。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这就体现出种种因缘。那这种因缘是对小乘根机人说法,包括藏教菩萨。「遭苦」,就是这些人感到困苦不堪,已经意识到在六道中轮回之苦,对肉团身这种生老病死已有出离心。「为说涅槃」,这里的「涅槃」是指证到人我空的阿罗汉境界,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这种「方便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他法执没有破,对于个人身外的一切环境,他仍然执著为实有。「尽诸苦际」,我们在缺衣少食、生病、做牛、做马,知道是苦;可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快乐的当下即是苦。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这里属于中乘,修缘觉法,证辟支佛果位。他是从「集」谛下手,从「因」上下手。具体说为缘觉法,它从十二因缘入手。在《法华经》后面有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到时具体解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这段是对菩萨人而言,这是综合起来讲。修种种行,无量行啊!有门、空门、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六度万行,叫「种种行」。「无上慧」,是究竟成佛。「为说净道」,这里的「净道」也就是说「菩萨」根机比较利,从「道谛」上直接下手。「道谛」就是什么该做,不该怎么做。注意这些都是方便说。你说前面阿罗汉「尽诸苦际」从「苦谛」下手,「苦谛」是不是「道」啊?都是「道」。但相对而言,菩萨行这个「道」呢,它意义深广——即使不该做的,明白道理以后也能做;该做的也可以不做,他本身没有执著,这就是最大的「道」。前面小乘人在没有见这个「道」之前,他执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行的是有漏之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明白了「道」,有漏无漏是不是都是「道」啊?都是我们一个念所变现而已。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这是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话:「文殊啊!我住于此。」不能解释为,我住于这个娑婆世界,我住于印度这个道场,那太狭隘了。「我住于此」,就以我这个境界(这是一种谦虚),我是向你请法,我说出来你看看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见闻若斯」,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这么多。「及千亿事」是对「见闻若斯」的一个补充说明。「如是众多,今当略说」:「当」就是「正当其时」,就这种气氛。那么根据我的这种智慧呢,我说多少也就算多少,叫「略说」,就是请你文殊来开示啊!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
    印广法师主讲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码碯,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从这里开始,弥勒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把前面释迦牟尼佛「眉间放光」,一光东照「万八千土」所显现出来的诸佛菩萨怎样修行,在这里详细地分述,来向文殊请法。

    彼土:这里可以概述为十方法界一切佛土。
    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这是总说,下面是分说。「或有行施」往下这一大段,专门向文殊菩萨请问关于菩萨布施。「行施」就是布施,把自己的财物拿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施」带有供养之义。「金银珊瑚……」这往下这一大段呢,是讲外财布施。

    金银珊瑚:「金」:是表以真诚心来修行。人类社会最初以贝壳、布匹作为一种稳定的货币,参与商品的交换。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铁、铜、金、银这种比较稳定的货币。那么在这其中金子最贵、最稳定。故而在佛法里以「金」比喻真实。「银」:这是比喻智慧、判别能力。古代王公贵族吃饭用银器,因为银器可以鉴定食品有没有毒,变质了没有。银器上出现一块绿色的斑块就表示食品有毒。「银」还表方便智慧——在古时候,一般金子储藏在家保值,「银」具有流通性,这是表修行人既有根本智慧又有方便智慧。「珊瑚」是海里的一种珍宝,由众多珊瑚虫及其分泌物和骸骨构成的组合。天长日久,由动物而变为矿物化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像小山,也有像树枝。大的还可以形成暗礁,再大的形成一个岛屿叫珊瑚岛。

    真珠摩尼:「真珠」即珍珠,主要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摩尼」,就是摩尼宝珠,或出自摩竭鱼之脑中;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此如意宝珠是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地藏菩萨等之持物,能满众生之愿。

    砗磲码碯:「砗磲」:一种海洋生物,形如蚌蛤,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它的直径约有一点五米,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在此种动物的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砗磲」。「玛瑙」:是一种矿物,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玛瑙的历史十分遥远,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它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份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玛瑙的种类很多,产地也很多。据《本草纲目》讲,玛瑙有清热解毒、除障明目之效。

    金刚诸珍:「金刚」就是钻石之类,是金中之金。「诸珍」:是按照方便法讲,这些东西都是宝物,在人间稀有珍贵,就是以这种最宝贵的东西供养三宝。究竟法,如果非要要搞金银财宝来供养,穷人怎么修行?这也是表法。

    奴婢车乘:「车乘」作为主导法门;「奴婢」为管理、护持、打杂的人员。这是表在一门深入的同时,我们不妨参考其它一些助修法门。佛法是讲圆融,大乘法是生动活泼。见道以后,无量法门任你选择。

    宝饰辇舆:这是对「奴婢车乘」的加重强调解释。大乘法门离不开方便法门,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哪一法不是「宝」,但是前提,你必须见道。

    欢喜布施,回向佛道:「布施」,把自己的东西给人家还要欢喜;用钱财供养三宝,我还要感恩三宝。用世间法来讲,这是强盗逻辑。佛法就是强词夺理。怎么「欢喜」啊?张三供养一百块钱给李四,李四是谁啊?李四是不是就是张三啊?供养的一百块钱,一百块钱是不是就是张三呐?你明白这个道理,是调养自己这一种习气。世间人讲恶习难改,善习好不好改啊?有些人行善的话,你用刀架着他的脖子叫他行恶,他都不干。那么佛习、菩萨习是不是更难改啊?是调养我们的习气。

    我今天供养了你钱财,你要让我成佛,这是不是「回向佛道」啊?你这是回向魔道。「回向佛道」就是没有我,布施谁啊?一切都是我啊!这是我的责任!明白吗?大乘修行叫「不回向法门」。明白「如来藏」,你回向也回向,你不回向也回向,一切都是你。我们之所以要念个回向偈,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已。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愿得是乘,三界第一:「愿得是乘」,不要解释为我愿意、我想成就大乘法门。「乘」明白道理你就是「乘」。「愿」,原字下面一个心——在当下凡夫的妄想心见到了真心,你就是「愿」,你就已经成就了。「愿」当下就成就了「是乘」,「是乘」就是「佛乘」,这就叫「花开莲现,见性成佛」。「三界第一」,用方便法解释为,心地法门在无量法门中是第一。无分别不妨分别,没有分别不足以显现出佛法的大中小、胜与劣。

    诸佛所叹:「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佛都是一个佛,都是一个念,叫「诸佛称叹」。这段经文是讲舍财,用身外之财供养三宝。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驷马宝车」,是一车四马,为显贵者所乘,表示地位显赫。「栏楯华盖」,为国王、大臣、贵人所用。横者为「栏」,竖者为「楯」,是讲这个车子四面的护栏都有讲究啊!有金、银、铜、铁、木头乃至玉石做「栏楯」。「华盖」,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轩饰布施」就是豪华布施,就相当于现在那些大功德主,出手阔绰,建寺院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都不在话下。但是要注意,布施功德大小在于你的一念心!以上都是讲外财布施。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这是舍身供佛。「身肉手足」是舍内身。「妻子儿女」是外身。大乘小乘都涉及到「身肉手足」供养的问题。那么在《金刚经》里讲,你用恒河沙数的生命供养佛,还不如受持四句《金刚经》;在《法华经》里讲,你燃一根指头供佛,都能成就。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其实不然。

    《金刚经》叫「不了义大乘」,连诸佛三十二相都要破除,他半见半不见。把无量生命供佛,都没有多大用处。可怜不可怜?现在动不动就燃一根指头,有什么用啊?那到了《法华经》,你燃一根指头供佛,你就是法布施,不可思议。为什么?他在明心见性情况之下来布施,是全性起修。讲到底,是不是听经闻法比什么都重要啊!要倒吸一口凉气啊!这可是佛的金口玉言呐!至于以「身肉手足」供养佛,在佛法公案里也没有少听啊。慧可大师,断臂求法;舍利弗挖眼睛供养众生;释迦牟尼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里不多讲。

    「及妻子施」:注意,不要用那种庸俗的心态——菩萨要修行,非要把自己老婆送给别人啊!不要这样想,你离开家庭出家或者不离开家庭,破除对自己亲人的这种情执,就叫「及妻子施」。你想一想,哪一个人、哪一条狗、哪一只猫在过去世中没有做过你的父母儿女?哪一片风、哪一滴雨、哪一块泥巴瓦块,在过去世中没有做过你的父母儿女?你何必就是痴情于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啊?!无量的万法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12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黙。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増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饍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在这里是以贵例贱——高贵的国王都必须要受持戒律,何况贫贱之人?何况平民百姓?「而被法服」:不仅僧服叫「法服」,是比喻修行人能够受持戒律,以戒为师,这是讲戒。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里与修「忍辱」相对照。「而作比丘」是指落发出家。为什么与「忍辱」相对照呢?出家要有不可思议的忍辱精神。有些人即使想出家,他对着镜子看来看去:哎呀!头发怎么样都舍不得丢!一丢,留下个肉头,那像什么东西呀!你不相信你试试瞧,你来剃一天头,当一天和尚怎么样?看看你是什么滋味。当然这个是对真心出家了生死、度众生而言,这就不简单呐!你能对出家生起恭敬心,就有福报。即使今生不能出家,也为来世出家结下了缘分。

    独处闲静,乐诵经典」:闲静,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烦恼,这也是修忍辱。佛在《遗教经》上讲,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有些人叫他吃点苦,他愿意;要他持戒,也行;但修忍辱啊,可不容易!特别是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一张脸皮比纸还薄,伤及一点点个人的自尊心和利益,他会耿耿于怀,跟你没完没了,这种心态不能成就道行。「独处闲静」呐,世间法里叫「独善其身」。「乐诵经典」这个「诵」字可不是读,也不是背诵。「乐」和「诵」已经能做到圆融、圆满,道交感应。我当人就是「经」,当人就是「典」,这个「经典」就是讲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时时事事处处都知道自己即是万法,万法即是自己。始终保持这种心态,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灵感爆发,得到大自在。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这段经文是与六度中的「精进」相对照。精进到什么程度啊?「入于深山,思惟佛道」:不可单纯理解为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苦行。「深山」,观照为「涅槃山」。就是把宇宙人生的道理,已经彻法源底,到于深处。「思惟」即是禅定,他的心已经与宇宙本体定为一体,所以这个「山」叫「涅槃山」。佛法里也以「山」来表我们的「法身」。什么「须弥相佛、须弥光佛」……提到「山」,提到「海」,提到「水」,我们都要会相归性。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里与六度中的「禅定」对照。「禅定」有无量:有人天的凡夫禅,有出世间的圣人禅,也有成佛之无上禅。但是修禅,不管是人禅、天禅、圣禅,有共同的基础,就是要离开男女之欲。你能把男女生活这一关突破了,当下就是出尘罗汉,很重要。你能离欲,便可「常处空闲」。「常」,你时时事事处处感到清净自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一般的是指「世间禅」。《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不乏「权实并重」,以此来显现出无上大法之妙。那么这五种神通呢?连鬼神都有。在佛法里,「神通」说为叫「圣末边事」。「末边」,于佛法而言,是个皮毛而已。可我们许多人执著于此。如果不明理见道,非常容易走火入魔。「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果加一个漏尽通,你解脱了。加漏尽通就是六神通,证到阿罗汉。那么我劝修行人,不要练神通。为什么呢?你如果想成佛成菩萨,要听经闻法;想修神通的话来讲,你不用修,死了以后自然现前。你现在修的话是不是浪费时间啊?做鬼你不要急呐!死了以后自然是。没有必要!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这仍然是在讲禅定。这里的「禅定」是指「出世间禅」,也可以叫「世间出世间禅」。修得好一点,能得二十八层天的福报;更好一点,可以证阿罗汉、辟支佛。为什么讲他是「世间出世间禅」呢?他有个「安禅合掌」,「安禅」表心已安。「合掌」是表「福慧双修」。他不像世间禅、外道禅那样,还要执著于非要在空闲地方、执著于在形相上怎么样。这个「以」是以佛法来修禅定。「赞诸法王」,一般是以佛之正法来行持。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这段经文仍然是讲修禅定,这里一般的我们把它说为大乘第一义禅——「如来禅」,亦名「出世间上上禅」,也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是「一心三藏」。外不乱叫禅,内不动为定。外不乱:万法归一,一念万法,这叫不乱;内不动:知道万法皆是一人一念而已,心里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叫「见道」。这是真正的禅定,为一切禅定之王,所以称为「智深志固」。智慧深,怎么样「深」呐?已经彻法源底。怎么「志固」呢?「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这就是我的「心」,如涅槃山一样坚固,而不可改变。「能问」,已经是智慧,就怕你不能问,这是在菩萨道上修持。「闻悉受持」:凡是佛所讲之法全部能够受持。你明白了《法华经》的真谛,一切法不管是非大小红黄黑白香臭,皆是《法华经》。森罗万象皆是一人一念,皆是一个法,这叫「妙法」!你可不要以为《法华经》是排斥其它经。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此段讲菩萨自利利他。「定慧具足」是利他的前提。他能把持住当生当下以及周边的环境,这叫「定」。「慧」,他能善于分别万法万相种种差别,并且能以种种语言表达。「定慧具足」是总讲,下面「以无量喻」是具体地说明。「无量」就是无量,他讲任何一个法可以以种种的比喻,深入浅出,依佛的教诲。有智慧的人讲经要善于打比喻。

    「欣乐说法」,与「四无碍辩才」来观照。一个人明白「如来藏」以后,见到人就想传法,这是慈悲心。说法圆融无碍,不管是答疑解惑,还是面对刁难质疑,都不在话下。「化诸菩萨」,怎么「化」呀?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要成就自己,无非是化掉我执化掉烦恼习气,化凡夫为佛菩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破魔兵众」:既有我们自身的病魔、苦魔、心魔,也有身外所面对的鬼魔、天魔。兵众,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就跟交兵打仗一样。用世间法来讲,也是很残忍,硬是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只有把心魔化掉,我们才有办法对付鬼魔、天魔。对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轻描淡写,甚至为自己种种辩护。我们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任!也跟用兵打仗一样,来正视我们的种种邪气、习气。「而击法鼓」,就是要用大力量、大决心。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从这里往下面,是杂说。讲完了六度,这里又再次提出「禅定」的问题。「寂然宴默」这仍然是修禅定。「寂」就是寂静,无形无相,不动声色,与世无争。「然」就是这个样子。「宴」和「默」,都是「寂」的意思。「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老天爷、龙王爷来赞叹他,他无动于衷,叫「宠辱不惊」。「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妖魔鬼怪甩他一个耳把子,他会不会发脾气啊?不会。这种禅叫「舍禅」,舍一切的境界。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这是讲「悲禅」。圆顿大法,历事练心,出世间而不离世间。「处」即时时事事处处,「林」表智慧。我念念在道,念念与一切万法道交感应,这就是「放光」。得道之人,其言谈举止,你都能得到智慧,得到安全感。佛光普照是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的气质。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只要常作如是观:万法皆是我。以慈悲心、平等心、柔顺心,种种的智慧,不需要你刻意地表演,而自性流露、自性现前。你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片的人,为你所摄受,这叫「处林放光」。「放光」,即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气质。

    「济地狱苦」:地狱苦,可笼统说为烦恼习气。一个人心地光明、慈悲,与其有缘众生及周边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皆蒙其益。任何一念,与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分不开啊!相反,你一念恶就是对万法的污染伤害。所以,「明心见性」何其重要!不管你感觉与否,它是真实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法尔如是。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这是讲「精进」,这属于凡夫精进,方便解为「不住念佛三昧」。法是妙法,但是几乎就没有人能够成就。九十天不可以睡觉来念佛。有四种修法:一者「常行三昧」,走路不停;二者「常坐三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三者「亦行亦坐三昧」,走累了就坐,坐那防止困了,再走;四者「随意三昧」,站也好,走也好,坐也好,躺下来也可以,但是不能睡觉。念佛念到最后吐脓吐血,大死一场,乃至天王下界来安慰你,帮你调理,鼓励你:要成就了。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这里又重新提起「戒律」的问题。这里的「具戒」,是「三聚净戒」。「威仪无缺」,这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真正的「威仪」那是无量的,一般说为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净如宝珠」:「净」表持戒精严,丝毫无犯,如同护持宝珠一样。「戒为无上菩提本」。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是又提起「忍」,比前面更为具体。这个「忍」呢,在佛法里有这么几种境界: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一者,生忍。也就是「强忍」,他心里想不通,但是他权衡利弊,小不忍则乱大谋。凡夫能够做到这种忍,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你别看现在的国王、将军、元帅、乃至企业家,没有一定的忍度,他一事无成。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受胯下之辱,所以最后称王称霸;后汉的刘秀也是得利于这个忍,当了皇帝。

    在世间法里你能带兵打仗、你能说会道、你会写文章,会怎么样,都叫小才;你能容人,这叫大才;你自己可以非常无能,你信人、用人,这是最大的才,这就叫忍。所以像杜甫啊、李白啊,这些人都叫小才,一生不得志;韩信那种人也还没能忍到底,所以到最后来讲,死于非命;刘邦才叫人才,张良才叫人才,他会忍。我为什么将凡夫这种忍提出来啊?现在修行人连这种忍都做不到啊!是不是?何况修行人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即使讲第二义谛,也是我过去世中的父母儿女,你有什么不能忍?

    二者,恩忍。这个「恩忍」是真实的,一切的好人、坏人、牛、马、猪、羊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儿女。他来讨我一点,骗我一点,甚至伤害我一点,他是谁?我是谁?以报恩的心态,什么事也没有了。打了我一个巴掌,老子打我还不是正常的?骗了我一百万,儿子没有钱,本来我要送给他,何况他找上门来?另外这个「恩忍」呢,还可以解释为,他是老师来成就我的忍德。就跟考试一样,我即使答不出来,正因为答不出来,所以我又把它搞懂了。表面看起来好像打叉扣掉十分,是不是伤害他了?但是扣了他十分的当下就得到了十分,明白吗?是不是应该感恩老师啊?所以佛法叫我们感恩一切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忍辱的功德。现在也有些人感恩,但是他那种感恩是满腔仇恨,「阿弥陀佛,谢谢你!阿弥陀佛啊!」甚至听了以后毛骨悚然。看上去是在感恩,实际上是无比悲愤的抗议。

    三者,报忍。报就是还债,他再怎么样伤害我,是我前世欠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沾光,也没有人会吃亏,都是过去世中的因缘果报。他伤害了我,心理平衡了,这样债还掉了,谢天谢地。修行人不就是这么修行吗?

    四者,慈忍。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对于加辱之人要慈悲包容,发愿度脱他。佛在因地修行为忍辱仙人,遭到歌利王无理的指责,遭到歌利王挖眼睛、割耳朵的伤害。佛口口声声:「大王啊,我该怎么感恩你啊」!这是发自内心。不仅不生嗔恨,而且发愿成佛先度他。

    五者,空忍。连一个忍的念都没有,他都想不起是该忍还是不该忍,压根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最上层次的忍。一切的一切自在无碍,这就明白了「如来藏心地法门」,一切都是我。如果现在还有一个忍的念,你的境界就已经落入分别,就已经低下。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这段经文还是讲禅定。「戏笑」是表散乱,是表无聊。修行人「相见无杂言,互勉念佛声」,有嬉笑就必有怒骂,这都是相对待之法。「痴眷属」既包括亲人,不懂佛法,执著于贪嗔痴;又包括自己的贪嗔痴。我执就是最大的眷属。肉团身不是「我」,它是「我所」。「亲近智者」:凡夫的心态总是以下劣心怀疑别人。「一心除乱」:这个「乱」特指除去我们的贪心。一切的乱起源于我们的贪心。

    「摄念山林」是讲我们念念在道,「山」是涅槃山,「林」是表智慧。时时处处,转识成智,善于用智慧来分别。「亿千万岁」如何理解呢?对十法界众生讲,有些佛土的众生不是「亿千万岁」,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亿亿亿岁。那么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少则平均寿命十岁,多则八万四千岁,怎么谈得上「亿千万岁」呢?问大家,我们这里有没有在清朝时候出生的人啊?有没有宋朝人呐?有没有唐朝人?秦朝人?大通智胜佛时代的人,威音王佛时代的人在不在啊?从无量劫以来,谁死过没有啊?没有。你当下就是一个出土的文物,明白吗?哪一个人没有亿千万岁的反复修行啊?

    有些菩萨质疑正法,说当年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讲小乘法、中乘法,涅槃之前才讲《法华经》。你印广师怎么劈头盖脸,就是从《法华经》起步?所以我问他:「难道你过去世没有修过无量的小乘法吗?」他不回答了。「难道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从《阿含经》起步吗?」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这段经文都是讲布施、供养。要想破除我执,首先从布施开始。

    「肴膳饮食」:「肴」是表美味的饮食,「膳、饮、食」笼统解释为吃饭、吃菜、喝汤。「百种汤药」以吃、住、衣、用,这四事供养,这是在家人对出家人有这种义务。「施佛及僧」,「僧」泛指修行人。这里的「僧」,大家注意!在传统的佛法里「僧」是解释为修行团体。由出家人和在家人,四人以上即为「僧」。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这些东西都一目了然。
    「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栴檀宝舍」那个「栴檀木」,不到一两,价值一个银河系,无比地尊贵。这是比喻,要尽最大的努力供养正法道场。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这是讲给修行团体,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环境。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说寂灭法,是「破有归空」入通教佛之智慧。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观诸法性」,即一切法之性。这里说为「假观」,「假观」是讲别教「从空出有」,历事练心,来体会俗谛。就是「处林放光」,不从空出假不足以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足以圆满自性功德。前面「说寂灭法」叫「空观」。那么「空观」呢,可以证到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就是《金刚经》所讲的佛。「无有二相」,没有生死相,也没有「涅槃相」。(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13讲(回顾上集)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此处讲「中观」,也叫「圆观」,他可以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究竟成佛;无所著,既不执著于空,又不执著于假;非空非假,又是即假即空。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无数恒沙」是表数量,比喻我们的心量无比宽宏。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这里带有「会相归性」。「塔」称为「宝」,注意!它这里隐藏着真实义:你懂了「如来藏」,它就是你的「法身舍利」,你的心就是「宝塔」,你就是在「供养舍利」。「高」就是深,无上甚深,这一定是指「明心见性」。

    下面「五千由旬」也好,「二千由旬」也罢,它都是表不定量。「纵广正等」:「纵广」表长宽高,这是从立体方面来说「宝塔」的身量。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幢幡」表胆量。过去军队上阵,那大旗一竖,「岳」!名将出征,它起威震敌胆、鼓舞士气的作用。明心见性之人,如佛在《法华经》所讲:我独无所畏。这叫「各千幢幡」,「幡」跟「幢」是表同样的意思。士兵打仗,只要自己的军旗在,军心就是稳的。如果军旗没有了,这个军队大败而逃。也就是说有了「幢幡」,是比喻我们修行人明白了真理以后,心里有了方向,有了主心骨。

    珠交露幔,宝铃和鸣:「珠」是表「圆融、圆通、圆满」;「露幔」,表护持、覆护。明白「如来藏」道理以后,就是「珠交露幔」。对一切的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能够圆融,时时、事事、处处把自己置于安全地带,破除了恐惧心,这叫「露幔」。「宝铃和鸣」:是讲菩萨利他。风吹铃铛发出的声音,是表传法教化众生。「和鸣」,指所传之法与学生道交感应,就如上面讲「天人散华」一样。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香」是表讲经说法。香气表你开了智慧;那个香烧成了灰表你破除了一个迷惑颠倒,这叫「烧香」。「华」特解为「妙莲华」,也就是《妙法莲华经》——花开莲现、即因即果,你听经闻法,明白了佛你即是佛。「伎乐」,「伎」一般说为载歌载舞,种种的技艺;「乐」是乐曲、歌声,这里是表无量的法门。
    「常以供养」的「常」解释为时时事事处处。前面有了「舍利」,有了「塔庙」,又有种种的「幢幡露幔」,这是表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这就是《阿弥陀经》所讲,饭食经行,以「饭」和「食」来代表无量法。就是说,真正懂了「如来藏」,你吃饭、穿衣,一切的行持都是「如来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这是弥勒菩萨再发大慈悲心,感到前面所讲意犹未尽,所以这里重复赞叹菩萨精进。从方便法来讲,是讲菩萨利他——通过造塔、供养舍利来引导众生;从究竟义来讲,会相归性——我们听闻大法就是「供养舍利」,调整心态就是在「严饰塔庙」。《法华经》就是「如来全身」,就是如来的「法身舍利」。

    「国界自然」:「国界」,大至佛土、小至微尘,无非「国界」,此处特指肉团身;「自然」,是讲「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表圆融圆满圆通,自在无碍。「国界」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国界」。「自然」表圆融圆满圆通,自在无碍。「殊特妙好」,形容「如来藏」之法殊胜,不可思议之美好。「天树王」,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其华开敷」,天树之花非常奇妙。以此比喻修行人听闻《法华经》以后,身心快然,殊胜不可思议。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法会大众参差不齐,有百分之百的凡夫,也有天、神、阿罗汉,也有佛菩萨。但都受益于佛力加持,万千境界相互都能了知。「种种殊妙」,即以上所讲六种瑞相: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众喜瑞、放光瑞,六种瑞相。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这四句话是对上面四句话的加重,重复说明,道理是一样的。佛以一光把无量的万法显现起来。如果没有佛光的话,当下佛、菩萨、天、人、鬼、畜他能不能互相照面呢?不能。那我们现在在这里,虽然不能照面,在这么大的空间里,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在不在啊?都在。乃至我们一个毛孔里,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在不在?都在。这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所以这两段经文我们要仔细地观照,谁能观照到深妙,谁得大受用。
    《楞严经》讲「于一毛端」,里面都有无量的大千国土在开大法会,这可不是谈玄说密,这是真实法。不管你看到看不到,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法尔如是。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因为烦恼习气重,看不到。我们现在因为眼睛是盯着名闻利养,所以我们那个真人被名闻利养「调虎离山」。虽然是真如实相,但是由于我执和烦恼习气,现量的智慧德能不能当下现前起妙用;虽然不起妙用,但它就在这里,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这里是弥勒菩萨代众请法。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四众」,是讲整个法会大众;「欣」,表法喜;「仰」,表恭敬心;「瞻」,是以期望心注视;「仁」,是对文殊菩萨的恭敬;「及我」,是讲法会大众都知道你是三世佛再来,我是未来佛,没有再超过你我二人的,法会大众就把期望寄托在你我身上。「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到底这里有什么因缘?「放」,是成就;「斯光明」,是整个法会这种气氛都是由佛力加持才成就。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这是表一种殷切之心。「佛子」,是对文殊师利菩萨的恭称;「时答」,带有迫不及待之义,你要抓住这个时机来解答;「决疑」,解除我们的疑惑;「何所饶益」:「何」是「什么」;「所」是「给予」,要给予我们什么利益;「饶」是表大、多、丰;「演斯」就是「放斯」,就是成就这样一个殊胜的气氛。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佛坐道场」,指佛在因地修行。「坐」是表因缘;「道场」泛指「修行」。「所得妙法」:成佛到底修了什么法门?成佛的因缘是怎么回事?成佛有无量法门,但真正能叫人圆满成就的只有一个法,这到底是什么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是要说这个成佛的「妙法」呢?还是要给这些有关的菩萨授记呀?因为当年佛讲法已经四十一年,有些人该授记。所以弥勒菩萨也就是探文殊菩萨的口气——没有你老人家来印证,我不敢乱讲呐!显示出这个法会的和睦气氛。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此处再次总结前面种种胜相。「示诸佛土」:一切佛土,无论远近,如何庄严,以及诸佛,同时显现于大众面前。「此非小缘」:要显现出这种气氛来,一定有大事发生,一定有大法要传,否则不会花这么大的成本和代价。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前面是「瞻仁及我」。这里是点明,虽然看上去是你和我,但是来讲啊,你是「三世佛」再来,所以大家的本意,还在看你怎么个说法。「瞻察」,「察」就是看呐。恭敬地看着你,看你怎么个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大士,指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善男子,是吉祥语。

    惟忖,是思维、估量之义,这里应该解释为逻辑推理。文殊菩萨几乎肯定佛就是要讲《法华经》,但是佛毕竟还没有开讲,所以这里只能用「惟忖」。

    欲说大法:当然就是《妙法莲华经》。
    雨大法雨:是打比喻。甘露雨入了心田以后,心是不是得到滋润?
    吹大法螺:与「众喜瑞」相对应。大众聚会,吹起号来,边跳边唱,是形容这种气氛。

    击大法鼓:与「地动瑞」相对应,表力量。表《妙法莲华经》的法力大。
    演大法义:与「放光瑞」相对应。明白了「如来藏」大法,这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光亮,把我们心照亮了。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文殊菩萨讲了自己的判断以后并提供理论根据,因为我在过去见过这种情况,而且不只一次。

    斯光,这里不要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一种白毫相光。整个法会的气氛,六种瑞相以及见彼佛国土森罗万象,都叫「斯光」。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过去诸佛」为「本」,「今佛」为「迹」,本迹不二,以「本」来证「迹」。

    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咸」是全,都;「得」是「成就」,这两个字至关重要。「闻」就是开悟;「知」就是证得。世间出世间六凡四圣,这叫「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华经》是第一难信之法。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印广法师主讲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阿僧祇,印度数目之一,据说是十的五十六次方,是个天文大数。在《法华经》里经常用「阿僧祇、那由他、阿閦婆」这些大数来说明一个很长、很多、很大的法。我们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到底数量有多大?到底准不准?并不重要。我们随文入观,拓宽自己的心量,这是关键。这个很妙啊!心量扩大以后,你听经闻法,很容易开智慧;同时会潜移默化,烦恼减少。

    日月灯明:这是这尊佛的别号,下面的「如来、应供」……这是佛的通号,我们先来解释这个别号。「日」,是表「智慧」,表「菩提」——日照万法,破除黑暗,帮我们开智慧,也叫「般若德」,也叫「智德」;「月」,是表「涅槃」,表「断德」——月亮圆满、清凉、自在,表我们破除了热恼,得到了解脱,证到了涅槃;「灯」,是表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恩德」。灯,不管白天黑夜,随时可亮可灭,是表方便菩提,逗机观教;「日、月、灯」本体都是智慧妙用,叫「明」。

    下面这个如来十号,在《法华经》里反反复复提了有十来次。它集中地概括了宇宙人生本来面目。《佛说万佛名经》里有一万一千尊佛名;《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有一千尊佛名,都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由于地球人身材矮小,寿命短暂,所处的时间、空间极为局限,决定了我们的心量非常狭隘。所以佛慈悲良苦用心,硬是用十种佛号概括了万千种佛号的精华。我们今天在学这十种佛号的时候啊,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来理解佛的慈悲心、良苦用心。这十种佛号,我们无论把哪一种佛号真正搞明白,你都成就。

    如来:「如来」就是「如是」。众生都是如来,没有哪一个不是「从如而来」,仅仅是因为烦恼习气障碍了我们的智慧德能,使自在妙用不能现前。「如」就是「阿」,「来」就是「弥陀」,跟那「如是我闻」对应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茶杯是不是「如来」啊?就茶杯有形有相的本体而言,它是一个「来」,是「弥陀」,是「不空如来藏」。茶杯是个铁皮,在《楞严经》讲「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是不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如果再细讲,铁是从泥巴里炼出来的,泥巴从哪里来的?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我们两个手一伸,打三分钟的妄想,左手比右手长出了这么多,是不是心变出来的?由此而知,整个色身都是心变出来的。那么这个泥巴变出来之前,它在不在心里啊?虽然在心里,它有没有形相啊?虽然没有形相,它是不是就是泥巴呀?那就是「如」。这叫「如来」。所以「千佛一如,万法一念」,叫「如来」。

    应供:就是因果报应、因缘果报。我们不能像一般地泛泛而谈:哦!「应供」,佛是法王,他应该得到一切众生的供养。这里「应供」,从佛到菩萨、到一切万法,都是应自己对别人的供养而受其报。一切万法相互之间都可以心电感应。我们的心念对树木花草、泥巴瓦块起什么样的心,那么其它的万法就得到什么样的供养,并同样反馈给你。

    在国外呢,有些心理学家对两棵大树来进行测试:每天对一棵树拳打脚踢、吹胡子瞪眼、辱骂;每天对另一棵大树呢,微笑、抚摸、浇水。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仪器来测量,这棵树只要走到跟前还没有开口,没有动手,就吓得直抖;另一棵树呢,走到它面前,是摇头晃脑欢迎。所以这棵树发抖,表示紧张恐怖,就是恶的感应;另一棵树会摇头晃脑,表示感恩欢喜,是善的感应。

    要明白,即使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很浮躁的心态感受不到,我们里面的那个第七识都能感受到。两个人见面的时候,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就很意气相投;有时莫名其妙地就互相反感,为什么?就是里面的真人。因为他们记得过去的事情。过去有善缘,便很投机;过去有矛盾的,已经在开始斗了。这是讲过去的因。那么佛法里,只讲因不讲缘是佛门内部的外道;通过缘——现在的这种假人假心它的妙用,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变数改变定数。如果我们以欢喜心对待一切的万法,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都是我们的善缘、增上缘;如果我们以憎恨心、轻慢心对待一切的人事物,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重重障碍,到时候你怎么病、怎么死、怎么样走火入魔,你都不知道!只知道怨天尤人,你却不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法讲到底,讲透了,就是「命自我立」,这叫「应供」。

    再比如,人死了以后,我们给他送往生,死人还笑起来了,柔软起来了,是不是?但是那不意味着就往生,与往生没有多大关系。但也不意味着他没有往生,仅仅是无情物跟你沟通了。那么死人很僵硬、板着面孔,他也是抗议:「看我死了以后,你们没有一个好脸色给我看,脸板板的!」但也不能证明他就没有往生。往生不往生与瑞相或者这个恶相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往生的瑞相宣传为往生。这是方便说。而且修行人一定要认真做好送往生,在中阴身期间送往生成功的把握非常非常大!但是呢,即使大,我们心里没有底。到底怎么样真正地往生?真正地成就?一定是活着的时候,自己就能证到自己往生。在《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讲这个法。没有谁不是「应供」。成佛、成菩萨、下地狱与别人没有关系,只有你自己把持自己。

    正遍知:分为「正知」与「遍知」。「正遍知」就是「明心见性」。「正知」,知道心可现万法,这是在空见有,叫「明心」;「遍知」,知道万法唯心所现,这是在有见空,在相见性,叫「见性」。所以「正」与「如」相对应,「遍」与「来」相对应,所以「正遍知」就是「如来」。

    明行足:分为「明足」和「行足」。「明」表见道,「行」表修证;「明」表智慧,「行」表福报。「明行足」也叫「两足尊」。也可以把「明」具体说为「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天眼明」能知道十方空间;「宿命明」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漏尽明」是表十方三世,有时间必有空间、有空间必有万法;时间、空间、万法、森罗万象,无所不知、无所不明,叫「漏尽明」,一个都不漏。所以这三个明呢,也就是笼统解释为开了智慧,圆满智慧。这里的「行」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一行一切行」,叫「明行足」。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善逝:就是逝而不逝,死而不死,去而未去,来而未来,所以特指如来境界。诸佛「非生示生,非灭示灭」,以此教化众生开佛知见,无生法忍。所以整个〈如来寿量品〉就是在讲怎么样「善逝」。明白了「善逝」,你不落三恶道。光相信不行,光相信是迷信,你要懂得为什么「不生不灭」。仅仅一个〈如来寿量品〉就足以使修行人不离道场,不离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地上菩萨、等觉菩萨。越是真理越简单!越是成佛越简单呐!可是现在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信这个法呀?师父在一个地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大量的人都转到了「见道当下就能成佛,就能往生」。可是被个别人的几句话,境界又被转过去了。所以众生可怜呐!为什么?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太重太重,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回潮。所以「养悟」至关重要!

    那么这里讲「善逝」能不能叫「善生」?也能。善逝、善灭、善生……皆可。那么前面讲「如来」,叫「如去」行不行呐?所以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开口即是佛法,没有哪一法不能圆融。

    世间解:「世间」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世间。如果说多了,人世间、狗世间、猫世间、男人世间、女人世间、小人世间、头发世间、手指甲世间、泥巴世间……无量。所以这个「世间」呢,是指十法界无量世间、无量万法。「解」就是明白知道那么回事。

    佛在《金刚经》讲「无量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无量众生」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有情无情。《楞严经》讲得更加具体:松树为什么直?荆棘为什么弯?乌鸦的头毛为什么黑?天鹅的羽毛为什么白?乃至恒沙界外一滴毛毛雨,到底有多少头?多少丝?「如来悉知」。他为什么知道啊?一切法都是他自己啊!我们要用智慧来悟。如果我们不去除烦恼习气,你别说知道别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你知道你这个心有多大?肺有多红?肠子有多长?你知道你肚子里乱七八糟的是些什么东西啊?你都不知道。所以佛讲了,你没有证到四果罗汉,连自己都不要相信你自己!那么从这个方面来看,好像成佛那么难、那么玄、那么妙,是不是啊?

    无上士:这个「士」在古汉语里是对那些有权威、有学问、有大功德的人一种尊称。称为勇士、烈士……什么什么士。在现代社会是对人的一种恭敬:尊敬的各位男士、女士……所以这个「士」呢,是吉祥的字眼,所以用来作为佛的一种名号。关键是这个「无上」,我们不能把它解释为世界冠军,不能把它解释为第一。「无上士」是表「圆融、圆满、圆通」。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大无小。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而已;也就是说我们是无分别法,万法都是一。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证金身,十法界森罗万象,大小多少、香甜苦辣、有情无情……无非诸佛法身真常,无非当人当下一念现前而已,叫「无上士」。

    调御丈夫:这里是集中说明佛教化众生的手段。「调」是以正面的、柔软的、慈悲的种种手段来劝导、教化那些比较正直、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御」是用一种负面的、强制的、暴力的手段对那些刚强众生进行强制管理、打击。佛法不离世间法,也是以两种手段来成就众生。这个「丈」呢,就是分析、权衡、比较、选择,是用「调」?还是用「御」?「调御」要到什么样的火候为适宜?这是佛的良苦用心。所以「丈」,带有衡量之义。这个「夫」呢,是一个语气助词:啊!佛啊!你真是调御丈啊!

    天人师:如果讲,佛是天上和人道众生的老师,这样讲法未免不圆满。佛是十法界众生之父,为什么只对人天道情有独钟啊?这个不是佛单方面的因缘,正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十法界里,四圣法界固然需要佛来帮助教化,但是相对于六凡法界而言,他已经解脱了轮回之苦,所以对这一部分众生的教化叫作「锦上添花」,完全可以放在轻重缓急那个轻和缓的位置,重点对六道众生来「雪中送炭」。那么在六道众生里,如果按照轻重缓急,是不是应该重点教化三恶道里的众生啊?可是因为三恶道的众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个条件非常糟糕,地狱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就比如,一个人被拳打脚踢刀劈,他痛得嗷嗷乱叫——你说:「阿弥陀佛,我现在给你讲一段《法华经》怎么样啊?」他能听吗?他一秒钟也不会理你。饿鬼道的众生一天到晚惶惶不可终日,饿得浑身直抖啊——你讲:「来,听经。」他能坐下来听吗?畜生道的众生更不用讲,对牛弹琴,你对着那个癞蛤蟆、青蛙:「亲爱的青蛙您好,我们交个朋友怎么样?」它咕地一下就跳走了。所以对三恶道的众生,佛是爱莫能助啊!那么在人道、天道、阿修罗道里,最起码它有教育的时间、空间可言。所以叫「天人师」。(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14
    佛世尊:从这个「世」字来看,是表十方三世。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空间必有万法。时间、空间、万法就是一,就是一个「尊」,就是一个「佛」,就是一个念,画龙点睛,综合概括。说一千道一万,十方三世森罗万象万法就是一个「佛」,就是一个「尊」。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在佛法里呀,讲真空、讲无形无相之法,为「正法」;讲有形有相万法,为「大法」;讲空有不二,圆融一体为「妙法」。但是,我们在这里这个「正法」,当下即是「大法」,当下即是「妙法」。如《楞严经》所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正、即大、即妙。「演说」,「正法」本不可说,不可说但又必须说,所以借助于世间的语言文字强词夺理,所以叫「演说正法」。

    「初善、中善、后善」,作三种观照。第一种观照:「初、中、后」表「过去、现在、未来」,「善」就是「善哉」,「过去、现在、未来」是当下一念;第二种观照:「初、中、后」三善,表佛良苦用心教化众生的次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具体体现在后面的「十如是」;第三种观照:还可以用五时说法来观照,第二说法时应该是「初善」,第一说法时、第三说法时、第四说法时应该为「中善」,第五说法时,也就是法华涅槃时为「后善」。「后」是表圆满、究竟,成就了。

    「其义深远」:佛所说之法,是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是讲真理,非任何世间法所能比拟,故其「深」;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无量法界森罗万象当下是一念,故其「远」。时间、空间、万法,皆是一念而已,所以其深无底,其远无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此体悟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妙不可言,妙不可思!那么懂了的人,妙也可言,妙也可思,但是永远讲不尽。诸佛出世讲无量劫都讲不完,可是我们能够观照到。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但通过言语文字的表达变成了相,你永远表达不完。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其语巧妙:这是显示出佛的智慧德能,善解人意,善于演说,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打比方。特别是讲「如来藏」大法与一切法之差别,那个比喻简直妙不可言。你看了就是容易开智慧,这是真的。

    纯一无杂:《法华经》是唯一的「一乘法」。万法都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而已。这个法太重要!这是救命的法宝。

    那么我们现在再想一想:无量的修行人都在这样念佛、那样拜佛,这样做事、那样做事,种种分别法。在佛法里叫「愚痴法」、叫「愚法教人」、叫「下劣法」。真正的大法始终抓住「万法都是一个念」,而且「当下是一个念」。

    所以,我们经常讲我们当下是不是唐朝人、汉朝人、秦朝人、是不是大通智胜佛时代的人?可是我们老讲我们是现代人。过去还有古人啊,将来还有未来人呐。未来人是不是也是我们现在这个人?所有的人当下是不是都是一个人?是不是当下就是一个念?好好把「做梦」这个道理搞明白,梦中的一切的境界是不是就是做梦的一个人一个念?是不是当下就是一个念?你从梦中醒来以后,是不是当下还是一个念?梦中醒来以后,梦中的那些境界当下是不是还是你?是不是还在?所以我们这里在座的,有没有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啊?你以为只有「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啊?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我们没有生命的开始,也没有生命的结束。这个道理很难讲很难讲,唯智者能入,所以听法一定要专心致志。这个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的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从何而来?他是谁?我是谁?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呀!

    所以这个「纯一无杂」就是强调「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其在任何万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唯此一事实」。「无杂」,其它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在打杂,都是在打闲岔;而这个法很简单,对上等根机之人而言,两三句话拉倒了事。所以佛在前面放光现瑞,上等根机之人借助于佛力之光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万法现前,仅从光的这种气氛即已开悟,当下成佛。尽管佛讲了那么多,那么由于众生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他仍然不能当下明白,所以就要靠晚辈后生,生生世世反反复复来传这个大法。

    纵观几千年修行人的历史,一目了然,到底有多少人成就了?要建立起我们的信心呀!有些人问说:「师父呀,我现在学了《法华经》,我还要不要诵《金刚经》?要不要诵《地藏经》?」我说:「怎么不要呀?」「但哪有许多时间呢?」我说:「没有时间就诵《法华经》呐。诵《法华经》难道不是诵《金刚经》吗?」诵一句《法华经》等于诵无量的经典,叫「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具足」这是讲「圆满、圆融、圆通」。「清」是表无量的万法清一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白」是表根本、究竟、了义。「梵行」是表没有污染。这里的污染有别于方便法。后者执著恶垢为污染;可是圆顿大法讲,是非好坏、香臭善恶统统皆是「梵行」,统统皆是佛。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相关名相概念在前面偈颂中已作解释,不再重复。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最常见的一个名相概念。如果简单地把它用汉语来对照解释,那么:「阿」就是「无」,「耨多罗」就是「上」。这个「三藐三菩提」是按照梵文音译过来的,「三」就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觉」。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一切种智」就是圆顿菩萨因地修行的智慧、圆教佛果地圆满成就的智慧。包括「一切智」和「道种智」。「一切智」就是知道我们的心能够变现出万法,在空见有,叫「明心」;「道种智」呢,知道万法皆由我心变现,在相见性,叫「见性」。这两种智慧圆融圆满,叫「一切种智」。比如:在拳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拳头就是手掌,就是锤子,就是剪子、就是什么什么,这叫「一切智」;当变现出手掌、锤子、扫把等等,你知道这一切都是拳头,这叫「道种智」;每一个法的来龙去脉你都知道,乃至由此推论,锤子就是剪子,剪子就是扫把,扫把就是木排,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这个时候就叫「一切种智」。只有圆教才能证得「一切种智」。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在十法界里,同名同号的诸佛菩萨不可胜数。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曾经在三十亿同名同号「释迦牟尼佛」法中修行,这是纵向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这是横向;那么从究竟义来讲,它就是表法——万法同一个本体。

    这个「二万」,说起来比较绕。《十善业道经》讲十种慈善功德,这十种慈善功德都具足「百界千如」;所以十善功德又叫「万善功德」;「万善功德」又具足自利利他,所以叫「二万」,这是佛以十善功德来教化众生。

    颇罗堕:译作「利根」。没有哪一法不是利根,所有的法都是一个根,这就是「一心三藏」,这就是一个念。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増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八王子,在这里与八识相对照来解释。

    有意:与「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相对应。从如如不动的真心,起了一念业相;由于有了这一念业相,把我们的真空浑浊为虚空,浑浊为「阿赖耶识」,故名「有意」。从第八识开始就产生了「有」,所以第八识属于真妄和合之心。

    善意:与「第七识」对应,也叫「末那识」,也叫我执「」。在「无明不觉有三细」里叫「转相」。怎么叫「善意」呢?它能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的性具功德转变为六种意识心;又能把六种意识心回光返照转为「大光明藏」,转识成智,所以叫「善」。转圣成凡,转凡成圣,都靠它。

    无量意:很明显,「第六意识心」念念无量。它可以攀缘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攀缘东南西北上下十方;又可以攀缘天人鬼畜、有情无情、无量万法;又可以攀缘生、住、异、灭,无量动静诸相,所以叫「无量意」。

    宝意:与「身识」相对照。在没有看破之前,五蕴之身是个臭皮囊;明心见性以后,它是成就道行的法器。

    增意:与「舌识」相对应。舌头贪著美味,搞人我是非,增长恶业;那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又增长佛业、菩萨业。

    除疑意:与「鼻识」相对应。我们看某种食品合不合口味,是不是用鼻子闻一闻?就是为了除去疑惑,增加信心。

    响意:与「耳识」相对应。

    法意:与「眼识」相对照。眼睛能够分别无量的万法。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领一个四天下就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福报很大呀!宇宙虚空,无奇不有。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闻父出家」:注意!不是听说父亲出了家,这是懂得了父亲出家修行成佛,开了智慧。「闻」必有慧。出家是出烦恼之家,是出「两种生死」之家。「悉舍王位,亦随出家」:故修行证果从「舍」开始。在见道位也好,证道位也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的修证,归纳到一个字,就是「舍」,看你舍不舍。舍财、舍物、舍身、舍命、舍烦恼习气、舍我执,舍得一无所有,圆满成佛。佛法就这么妙,舍的当下即是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舍了我执,当下是不是就快乐就自在啊?你即使坐在监狱里也自在。

    我们在吃素之前,吃鱼啊、肉啊,是不是恨不得嘴里都吃臭了?其实,那时候也有时感到快乐,有时就体会不到快乐。开始吃斋以后吃一粒白米、吃一粒咸菜,是不是感到比山珍海味还美味啊?那个一口唾沫放在嘴里,都像甘露水一样甜甜的,是不是啊?所以什么叫苦?什么叫乐?全在于我们一念心。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转轮王不当而出家?为什么顺治皇帝,江山美人放下,来剃头?为什么唐朝的庞居士把万贯家财扔到海里,靠打几双草鞋来度日来修行?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

    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发大乘意」,怎么「发」呢?在八个意识心里来做文章,以第七识为轴心,我们只要学会「转识成智」。

    打比方,比如我在这里讲「阿弥陀佛」,这就涉及到六种意识心。耳听音,是不是耳识?那我这个「阿弥陀佛」,它有字形,是不是眼识?从殊胜意义上来讲,它还有香味,鼻子也能闻,舌头也能尝。但是我们人道众生烦恼心重,你体会不出来。那么「阿弥陀佛」,还有字义,是不是意识啊?这六种意识心怎么发出来的?就跟电力一样,可以点亮灯盏,可以运转风扇,可以播放收音机,这就是第七识。那么第七识在转出来之前,第七识后面有没有「阿弥陀佛」四个字啊?那就是「有」。那个「有」有没有任何形相呐?那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那我们在七识转的时候,七识跟真心是不是合为一个第八识啊?如果我们强词夺理的话,可以把真心变成第九识,第九识就是我们原来的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那当我们转回来原来的真心,你再想一想这个原来的真心,它是原来的真心吗?不是了。所以原来的真心叫「本觉」。那么原来的真心,由于一念无明妄想,现出了七识、六识以后,再由六识、七识回到原来的真心,它是不是经过了时间、空间和万法,它变了没有?这个时候变成了「究竟觉」。所以我们不妨发明创造,把「究竟觉」可以说成第十个心。但这种说法是师父在这里方便创造,其他人没有讲过,我们这样讲大家能不能理解呀?

    所以这叫「发大乘意」,就是这样「发」,大家会发了吗?会发,我们要常发、常常发,这叫「养悟」。不养悟,我们这六种意识心容易退转。但是开了悟的人,即使在六种意识心上退转,他也永远不落三恶道。

    皆为法师:没有见道之人,讲种种善法,无非邪说。《楞严经》云,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凡是不能讲「第一义正法」,统统是戏论法。即使佛金口玉言所讲一切的善法也不例外。

    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从纵横两个角度观照。所谓「纵」,在过去世中老修行,追随诸佛,在其座下成就;所谓「横」,当然是指「明心见性」,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万法万相,皆是一人一念。这样的「善本」,如佛在《法华经》所讲:我独无所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妙光:就是文殊菩萨前生。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日月灯明佛」先入于三昧,这里又从三昧而起。我们知道,已证金身的究竟佛,叫「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并没有出入三昧之说。佛在这里是表法,示现给众生看。我入定这是什么东西呀?无形无相,谁也看不到,勉强说为一;如果再出定,就是把我刚才这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讲给大家听。这是表空有不二。不入定,就不能启发佛法的真义;不出定,就不能使这个法随缘而现。佛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帮助我们开智慧。

    有智慧的人把「入三昧」跟「出三昧」作一个观照,他不需要读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他当下成就了。好好观照,为什么《法华经》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像我们讲「如来藏」这样的大法,当这个讲师,跟大家讲:最伟、最殊、最妙,而且最简单。一切的东西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你把师父《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这个光盘,看不了十遍八遍,你就能背诵如流。要变成你自己的语言,跟讲故事一样。而且可能讲得比师父还要好,讲法要「依义不依语」。这不是简单得很?开口之劳啊!

    「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在〈方便品第二〉讲,释迦牟尼佛也是从三昧起。因为他前面已经「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一出一入,妙义无穷啊!所以祖师大德讲,叫「出定扬德」。「德」,是不是「入于无量义处三昧」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啊?看你怎么扬出来。

    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妙光菩萨」在这里是作为法会的一个当机众,对「妙光菩萨」说,实际上就是对整个法会大众说。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三句话不再重复。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这里又是个妙法,我们前面在讲「一时」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

    「六十小劫」:「一个小劫」是怎么算的呢?按照娑婆世界的众生来看,人均寿命最低是十岁,最高是八万四千岁。人寿自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而至十岁,后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也就是八十个小劫,为一个「大劫」。这个大劫的时间来讲,说法不一。有的说为几十亿年;有的说为百亿、千亿、万亿年。所以这个「六十小劫」我们可以笼统把它说为万万亿亿年。后面在〈见宝塔品〉也出现这种情况,一讲法就是万万亿亿年,佛也不离座,听经的人也不离座。

    「身心不动」:这是表道交感应,佛、法、僧圆融为一体。感觉呢?「谓如食顷」:「食顷」是说一餐饭的功夫而已。不可思议啊!我们前面讲了,对于白天黑夜的感受都是一种错觉;那么对于一年、十年、百年这种感觉,还是错觉。时间是我们的妄想,在佛法里叫「同分妄见」。另外呢,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说法,也是一坐几亿年,大家感觉一个时辰而已;佛把法华会开完以后,这个地球已经过了百千万亿年,当我们地球人醒来的时候,以为只过了昨天一个晚上。因为大家都在同分妄见中。你们能不能听得懂这个法呀?这是真的。

    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活在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活在大小多少、皮肉筋骨、名闻利养当中。所以从这个「六十小劫」与「谓如食顷」,我们作如是的观照,由时间到空间,由时间、空间到万法,都是我们的心在执著而已。我们这个心很奇妙,你执著什么,它就是什么。

    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这就是整个法会磁场的力量加持,很重要。我经常跟一些同修讲,你看光盘比不看要强,但是你看十遍光盘不如现场听一堂课。因为我们看光盘的时候容易走神,这个开门拿东西,那个跟你讲讲话,喝杯茶,还嗑嗑瓜子……往往在关键的时候,一念分岔,你得不到真实受用。有些同修讲:「师父啊,我喜欢听你讲经,我本来是尿频呐,现在都没有了!憋得难受也不知道了。」为什么?他契入了境界。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这是诸佛的规矩。涅槃之前宣讲《法华经》,否则是白来一次。这无异于世间人「临终遗嘱」。讲了《法华经》以后,宣告拜拜!这是我最后的交代。这里排列得很好玩。

    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梵」一般地是指印度外道修行人。「魔」呢,波旬及其徒众。下面才有「沙门、婆罗门」,然后「天、人」。把修正法的四众弟子、天、人排在外道邪魔之后,这是不是《法华经》的良苦用心呐!可是在其它经典里,佛讲对那些外道邪魔恨得咬牙切齿;在这里呢,一反常态。好人、坏人是谁呀?都是自己呀!

    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一般地来说,佛出世是在午时十二点,那么灭度就是选择在夜里子时十二点。都是表中庸之道,是表万法的一个标准。诸佛的一言一行都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要当心。他其实也可以上午,也可以下午。但他一定要选这个时候来示现,也表现了佛的去留自在。准时,说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大家都是千篇一律地来示现,否则就不能叫表演涅槃,表演生死。

    我们之前讲了「四种涅槃」。把「涅槃」的含义搞明白,你当下成佛。《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就是讲「示现涅槃」的问题,开示众生「无生法忍」。明白这个道理,跟着后面第十七品佛就告诉弥勒菩萨,无量众生证到了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地上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成佛到底容易不容易呀?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授记」有两种功德:一者「现量功德」,二者「比量功德」。「现量功德」,是从授记时开始,你就得「不退位」果报。比如说你现在是人道听法,明白「如来藏」以后,你生生世世不会退转于人道。不仅不退转于人道,比如你所有的功德加起来是七十分的话,那你从现在开始往后,比如到了明天、明年,你只会七十分八十分往上涨,绝对不会降到六十九分。「比量功德」呢,在若干千万亿年以后于某某佛土成究竟之佛。

    特别是见道之人,他生生世世只会越来越圆满。严格地来讲,「授记」是自己给自己授。佛不能让你成佛,只有你自己让自己成佛。你在现量位虽然证果了,但菩萨有四十二分法身,你不清楚自己具体到了哪一步,离圆满佛还有多远。佛是过来人,所以给你授记,告诉你明确的答案。因为你成佛了才得到授记,而不是因为授记才成佛。前后逻辑要理顺。(此处相对原视频有出入,得圆融起来观照)
    15讲(回顾上集)
    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德藏菩萨作当来下生佛。「净身」是这尊佛的别号,「法身德、报身德、化身德」这三身功德,叫「净身」。极果如来一定要圆满三身功德。

    所谓「法身功德」,是指无形无相、如如不动的那个「空如来藏」不仅明白,而且证得。所谓「化身功德」也叫「应身功德」,可以显现出无量的色身三昧,示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天人鬼畜等这种有形有相的不空如来藏,也叫「解脱德」,解脱了。所谓「报身功德」,由法身而显现出化身,由化身而显现为法身,互相转变的那个「能」就是「报身功德」,是智慧妙用。这是按照别教来分说。

    三身功德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因为迷惑颠倒,不能自在现前受用,所以叫「三德秘藏」。「秘藏」,你比佛一点点都不少,佛比你一点点也不多。问题是众生在因地,他还没有启用。所以叫「秘藏」。

    比如,我当下就是「三德秘藏」。我在这里讲经说法、吃饭、穿衣、走路,这就是我的「化身功德」。但是我在这讲话,比如讲「一二三四五」,在没有讲、没有想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那就是我的「法身功德」。我这个人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他在不在?在「我」还没有第一次出世的时候,在整个世界是一个「空如来藏」,无形无相、清净心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在第一次做人之前,这个人在不在?在。这就是我们的「法身功德」。那由「法身功德」显现出后来无量的生生世世的天人鬼畜,以及到现在这个肉团,怎么样变现出来的?那就是我的「报身功德」。

    原始佛大光明藏由「报身功德」显现了在六道中轮回的那种众生,那么再由在六道中轮回的那种众生,回归大光明藏,是不是还是「报身功德」?这就是我的「般若功德」,自在妙用。泥巴是不是也是三身功德呀?它现在是不是「解脱功德(化身功德)」?它解脱为一个泥巴瓦块了。那它出世之前在不在呀?有没有形相呀?那就是它的「法身功德」。那么它的「法身功德」随着一定的因缘而显现为「化身功德」,是不是它的「报身功德(般若功德)」啊?比如说我们两个手一伸,打妄想三分钟长出了这么多,它是不是随着我们意识心这个缘,由无形显现出有形啊?没有哪一法不是我们的心现。

    多陀阿伽度:译作「如来」,「阿罗诃」翻译成汉语为「应供」,「三藐三佛陀」为「正遍知」。如来十号,这里以如来三号来代表。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出世是「非生示生」,他灭度是「非灭示灭」。现身说法来帮助众生开佛知见。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妙光菩萨代佛传法。妙光菩萨并不是像佛那样「初中后善」,而是直接传《妙法莲华经》。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啊!佛当年在临终之前传《妙法莲华经》,就意味着佛灭度以后,他的弟子们必须是生生世世弘扬《妙法莲华经》,就这个意思。「八十小劫」正好是一个大劫。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是拜舍利弗为师。这本身就是破一种我执,以佛现身说法。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注意!不可依文解字。佛是无量的,要供养无量佛,那他到未来的未来都不能成佛。讲第一义谛,对「如来藏」深信不疑,你即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在〈方便品〉有佛金口玉言: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一切佛是不是「无量百千万亿佛」?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归到「明心见性」——见性即佛,见性即是供养一切佛。为什么佛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换句话说,「一念随喜」是不是「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啊?

    这就是《阿弥陀经》讲的「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个「供养」就是一念而已。「常」就是时时事事处处,「清旦」就是清净心。他时时事事处处都是清净心,时时事事处处都是在「供养无量佛」。就这么殊胜。千万千万别像有些人解释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大早起来啊,就用这个兜、这个衣裓去采花,然后十万亿佛一个个地供养:阿弥陀佛!给你一把花;阿弥陀佛!给你一把花。供养回来以后吃饭,因为有神足通呐!十万亿佛供养回来正好开饭。」如果这样的话,我第一个声明我才不去极乐世界呢!所以这样读《阿弥陀经》不能成佛啊!用《法华经》的心地法门来读《阿弥陀经》当下成佛,妙不妙啊?那叫「妙法弥陀经」。我们讲「妙法弥陀经」,那才叫《佛说阿弥陀经》。

    「皆成佛道」,作双重观照:一种,明心见性,即已成佛道;第二种,悟后进修,成究竟圆满之佛。圆教的菩萨怎么叫「皆成佛道」啊?圆教也有「明心见性」之说,通教、别教也有「明心见性」之说,但是这两种「明心见性」不一样。通教、别教见一分或者几分法身,最多不超过十二分;圆教呢,明心见性了当下是四十二分。打个比方说:大米、面粉、西红柿、香蕉、苹果、黄豆,别教菩萨他是一样一样地吃;圆教菩萨呢,他是把这些东西全部圆融在一起,他吃一口就全部吃到了,所以他有全局性。同时别教菩萨强调解行并重,以此来加深体会,他那种明心见性并不能保证不落三恶道;圆教菩萨一旦「明心见性」,就「住入佛家」。怎么「住入佛家」呢?他见道,明心见性的情况不一样——通教、别教「似见非见」,圆教菩萨来讲是「真见」。

    《法华经》《楞严经》,见道当下成就啊!为什么有些人不敢信不敢讲啊?他被「解行并重」束缚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声嘶力竭、狂呼大叫,「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一步登天、不立阶梯」。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印广法师主讲

    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讲到「燃灯佛」,有几个敏感的问题啊!我们要分析一下。燃灯佛在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曾经把燃灯佛说成他的老师,燃灯佛给他授记;那么文殊菩萨又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所以许多人就不理解了。「燃灯佛」到底怎么回事?到底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如果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的话,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啊?其实呢,徒孙、师父、师公是一个东西啊!是表这个法。

    求名:就是贪图名利,他也读诵经典而不懂,「口头禅」而已。多所忘失:嘴上一套,做起来一套,不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求名」即是在名义上读经,事实上还是凡夫心。

    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因缘」,这里一般是指行善积德。他虽然贪图名利,但对人特别慈悲大度,有福同享;故而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不落三恶道。

    文殊菩萨在这里揭求名菩萨老底,是以此教化众生,并不是赞自毁他,借以抬高自己。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为了教化众生,自己好就是好,当仁不让,只看你发心。你这个人明明很慈悲,很有智慧,完全可以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但你非要谦虚:「大家可不要学我。」你罪过无量,这叫「吝法」,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你明明没有那个德行,一味吹牛,你是妄语罪。

    如果你为了利他,即使自己坏,你把自己说好了,有没有罪过啊?没有。如果你言过其实,是为了捞名闻利养,你有没有报应啊?一定有。你有时可以把自己说成是博学多才、财大气粗、地位高;有时也可以把自己说得一钱不值、很低贱。只问你发的是什么心?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要把持好。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一般地是理解为行善积德。他形成了一种习气,这叫「妄中之真」。他是用凡夫的心态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而不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供一切供」。如果明心见性的话,他早就成佛了。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里又是在说大法。我经常讲,我们这里的同修是不是清朝人、唐朝人、秦朝人?是不是日月灯明佛时代的人?谁都没有死过。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燃灯佛这些老古佛时代,我们哪一个不在啊?都在啊!你可能是天身,可能是人身,也可能是鬼身、畜生身……这是不是在讲「无生法忍」呐?!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这里又回到正题上来,当下看到释迦牟尼佛佛力加持所显示的这种法会气氛,就是「此瑞」;而回顾当年日月灯明佛出世讲《妙法莲华经》显示出当时的那种气氛,叫「本瑞」。「本」与「迹」,今为「迹」,昔为「本」。每个人是不是「本迹不二」啊?过去世无量劫是「本」,现在是「迹」。未来无量无量世我们还在,那么未来是「迹」,现在为「本」。「本迹不二」,我们能观照明白,是不是也当下成就啊?只要用心,时时事事处处无非道场,念念成道。

    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当时那种气氛佛讲了《法华经》,以此来判断今天这种气氛,释迦牟尼佛又要讲《法华经》。这是用过去的「本」来推导当下这个「迹」。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也是逻辑推理。所以「今日如来」,就是当年的如来。佛佛道同,所以这个「当说」,表道交感应,时机成熟。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三句话在这部经文里反复出现,解释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人中尊」又是佛的一个别号。佛为人中之人,万法皆以佛为王,所以叫「人中尊」。这里用分别法来讲,是人师、天师、鬼师、神师,一切万法无不以佛为师。佛讲法是面对十法界众生。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要好好观照啊!这句话可不简单呐!一佛出世,他度不度这个茶杯盖啊?如果他不度茶杯的话,这里就不能这样讲。应该是「世尊演说法,度无量减一」的众生。那么,为什么说他连茶杯盖也度?这就涉及到,茶杯盖有没有见闻觉知。

    当我们的六种意识心回到第七识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特别细。怎么细呢?它一秒钟有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所以到了这种心态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泥巴瓦块、树木花草都会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强调听善法的重要,听正法更重要!不听正法,我们行善法,它总是有限的。

    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就要归入「第一义谛」。如果说「无量众生」是相对而言,比如说这个佛这一世度了一万个人,那一万个人每个人又去度一万个人,就是一亿个人。这样滚雪球度无量众生是方便说,还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度无量众生」,当下就是「度无量众生」,这叫「第一义谛」,也叫「第一义悉檀」。

    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解释同上。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没有哪一法不是菩萨,没有哪一法不是众生。佛、法、僧当下是一。讲到佛法,这一切的法是不是就与佛的智慧结下了法缘呐?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天鼓自然鸣:天鼓不需要你去敲,随着天人的意念它就鸣起来。从人道往上到二十八层天,包括泥巴瓦块、树木花草、风云雨雾,上上胜下下。这是指它的灵性。天鼓自然鸣,这个茶杯在不在「自然鸣」呐?仅仅是双方烦恼习气都很重,没有办法用凡夫的意识心来相互沟通而已。但它在「自然鸣」也是真实的,包括我们身上的皮肉筋骨无时无刻不在「自然鸣」,只看你能不能听得懂。

    琉璃玻璃色:「琉璃」:是一种化石,内外透明;在佛经上讲的「玻璃」,就是水晶。「玻璃」是表清净心,不打妄想;「琉璃」是表摄受性,是比喻佛法的摄受力。比如《法华经》是「琉璃」,我们这儿读《法华经》,你就是「琉璃」。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自然成佛道:不要理解为由众生位不需要修行,就「自然成佛道」。此句特指圆教初住位以上或者在别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萨,二者品位相同。圆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他悟后进修不需要老师来教导。他真正明白了「万法唯一念所现」,境界现前,一念即转。这是「真修」。

    所以一个明心见性的人,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我、都是我一个念变现出来的。比如说人家打了你一拳,你要不要问老师:「哎呀!他打了我一拳,我应该怎么办啊?」人家骗了你五百万,你要不要问他,「他骗了我五百万,我应该怎么办呐?」他自己就懂得怎样调整这个心态,叫「真修」。所以有道无道,我们自己要知道。这叫「真修」,叫「自然成佛道」。所以师父教学生的标准,我只帮助各位见道。见道以后怎么修,不需要管,因为你会「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身色如金山」,这就是明心见性当下转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四大假合之身已经不是臭皮囊。「金」是表真,你已经是「分真即佛」,何况圆满佛是不是「身色如金山」呐?山更大了,圆满佛能显示出他的气派更加殊胜。所以这个「金山」也可以说为涅槃山,表大。大到什么程度?一切万法都是佛一尊,把自己与整个的万法圆融为一体,「身色如金山」。

    这个「端严甚微妙」,是不是黄金就庄严,牛屎就不庄严呐?庄严不庄严都是我们心里的妄想执著。可是我们总是讲这个花儿好看呐!癞蛤蟆是个丑八怪呀,是不是谁也不愿意把癞蛤蟆抱在手里,说「好一朵茉莉花」?就是我们的妄想心,我们有这种分别心,这个法很重要啊!太重要了!你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你互相之间不能沟通。总是把自己看成一朵花,而把别人看成是个豆腐渣。就是这个道理。凡夫可悲就可悲在这里,这需要开智慧。

    「端严甚微妙」,没有哪一个不「端严」,没有哪一个不「甚微妙」,没有哪一个不是「十如是」。接下来在〈方便品〉要讲「十如是」。所以佛眼中一切众生皆是佛,众生眼中佛也是众生。你讲你是佛、是菩萨,他才不相信呢!他看你很坏很肮脏。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前面「琉璃」之法我们已经作了介绍,是表成佛的境界。「琉璃」是表法。我们成佛是不是「从法化生」啊?「琉璃中,内现真金像」,这个法就是「琉璃」;通过学佛法化去我们的我执、烦恼、习气,而回到本来面目,叫「真金像」。
    16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回顾上集)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方便法解释为肉身佛出世间领众修行。「敷」表开、表放、开示;「演」包括打比喻、种种手势,乃至示现涅槃等神通现象。「深」是从纵向,指过去、现在、未来;「广」是从横向,东南西北上下,是对当下这个空间万法而言。

    那么从究竟意义来讲「世尊在大众」,「世尊」就是我们一念的心,「大众」就是十法界无量的万法——一念当下即是无量的万法,万法当下即是我们一念的真心。「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无论哪一法皆是一个「世尊」。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方便法说为:娑婆世界有无量的声闻众,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声闻众;究竟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佛土,一个泥巴瓦块就是一个佛土,一根草丝就是一个佛土,一个木头屑、一滴毛毛雨都是一个佛土。这一个佛土声闻众无量,那么菩萨众是不是无量啊?鬼众、天众、人众是不是无量啊?「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理解佛法到这种程度,你什么法都不想读,一切话都是废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你成佛了。虽然其它法你都不想读,但是任意一法你打开来,当下明白,当下能读、能解、能讲。

    佛法就是这么妙。闻一悟千,举一反三。「三」和「千」都是表无量。就跟讲《阿弥陀经》一样,声闻众无量,菩萨众无量,没有哪一个声闻不是哪一个菩萨,没有哪一个声闻不是无量的声闻,不是无量的菩萨。真正讲透讲彻,石破天惊。啊!原来如此啊!叫自己印证自己,我开悟了,我成佛了。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佛光」即是自性智慧。眼睛能看到室内,心能不能见到室外的十法界一切万法呀?能见到。这就叫「见道」,这就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定是「见不见之见」,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耳闻目睹都不是真的,叫「见见非见,见犹离见」。明心见性的人看到一切东西都是真的,看不到的也是真的,明白吗?他的心能见,这叫真见。所以「悉见悉见」,佛氏门中不漏一法、不舍一人,这个「悉见」才是真见。「彼大众」,「大」字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悉见彼大众」:一众即无量,无量归于一。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前面是讲无分别法,笼统讲全局。这里无分别不妨分别,叫「佛种从缘起」。你要见性,必须从相而悟入。这下面再分别解释万法,带有代表性。这个「净戒」,我们前面对「三聚净戒」作了解释,无所不戒。为什么要全部持啊?一切万法都是我啊!你任何一个身口意业,必受其报。成佛不从修得,但是不修也不得。所以要持戒、要护戒,要保护我们的既得功德。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这里的「见」,就是明白行布施、行忍辱的真实义。布施,你布施谁啊?布施自己。忍辱,你忍谁啊?都是忍自己,成就我们的诸善功德。持戒,首先必须「见性」。不见性,行种种功德不是自性流露,你会感到是在约束。在行的当下,功德就打了折扣。《楞严经》处处强调「修心」。行是一个方便,提醒方便引导而已。「斯由佛光照」。这个「佛光照」是照彻心源,照彻这个法门的真实义。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禅定有无量,有外道禅、凡夫禅、出世间禅、圣人禅、如来禅、无上禅,还有动禅、静禅。所以「身心寂不动」不可以单纯理解为坐在这里像枯木头一样。往往外道就是这样修禅定,这种禅对于明心见性的人来讲,也是无上禅;对颠倒者来说,被圆顿大法视为鬼窟窿!所以「身心寂不动」,动中有不动——吃饭、穿衣、走路、嬉笑怒骂无非如来禅,动的当下就是不动。讲「寂」,讲「不动」,是对非寂说寂,对动说不动。

    祖师大德教我们禅定到哪里修,到广场、到超市、到最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这是「如来上上禅」——入世修行,在烦恼中证菩提。可按照外道法,修禅定是钻到山洞里躲起来闭关,他带有这个浓厚的个体心态,自我封闭。大乘佛法,它是转识成智,是圆融一切万法。在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历事练心,以心转境,成就自己的这种智慧。「无上道」,「无上」二字司空见惯。真实义来讲,无上也无下,也无前后左右,也无内外中间,无空无有。这个「无」就是不执著于任何一法;不执着于一法就是包揽一切法。这是讲我们的真心本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这个「寂灭相」,同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者见通,圆者见圆」。通教、别教讲一切法都是寂灭之相;到了圆教就好玩了,一切法当下「即空即有」,「即空」就是「寂灭」,「即有」就是「相」。「寂灭」就是「阿」,「相」就是「弥陀」。一切法当下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如是我闻」。这个妙不妙啊?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方便讲,菩萨自利又要利他;讲究竟法,没有哪一法不在说法,没有哪一法不在求佛道。但是见道与不见道天地之别,不见道者你越求还越远。虽然越求越远,那个远、那个苦求的那个乌龟王八,它是不是佛?都是佛啊!明白这个道理,就看我们要成哪一种佛,要得到哪一种受用而已。佛也是你,菩萨也是你,地狱也是你,都是,都有他的求法,你全部搞明白了,你自在无碍。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适从三昧起,是「出定」。我们前面讲过入定与出定所表的法义。入定的时候是静,出定的时候是动。静和动是不是他一个人啊?入定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出定的时候,把他自己在干的什么全部讲出来。所以有相和无相是不是当下是一个本体啊?

    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世间眼」就是世间的老师。可不是瞪大两只眼睛专门来向外面攀缘,专门来看名闻利养,专门来看别人的过失。这个「世间眼」是充满了智慧,他以清净心、柔顺的心来认知一切万法。

    你看一切诸佛菩萨坐在这里,是不是眼睛半闭?有没有哪一尊佛像伸头歪脖子瞪眼?没有啊!诸佛示现这个相就是教化众生。我们要修清净心,要自净其意,自安其心,不能浮躁。当你烦恼心重的时候,不妨多看看佛像,就能把这心定下来。

    大家看啊,我以拳头为例,当拳头变成手掌以后,我们眼见掌、心见拳。所以这里的「世间眼」就是心,是心见拳,这就是「明心见性」。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呐?不能。所以这个眼睛是不是睁眼瞎呀?它看不到拳头,可是我们拳头在不在啊?就在。这叫「唯智能见,唯心能见」。

    「一切所归信」:既可以方便说为由于妙光菩萨的道行,日月灯明佛众多弟子以及民众都能归信于他,也可以讲究竟义,他明白一切万法都是自己一个念,得「一切所归信」——他归于万法,万法归于他,自他不二,叫「一切所归信」。这种「信」是「正信」。方便法说的「信」是相信,是一种情执。

    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法藏」即是「如来藏」。没有哪一法不奉持如来藏,它没有办法不奉持。但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即使在奉持,他也不懂得自己在奉持。心外无法啊!懂得自己在「奉持」,他当下大自在。

    「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日月灯明佛所讲一切法,只有妙光菩萨一人能证知。见道、修道、证道为一体。「唯汝能证知」:是故日月灯明佛授记妙光菩萨,承担佛业。这里的「能证知」,还包含有「已证知」之义。

    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赞叹」二字不同于恭维。恭维是违心地去奉承人家。「赞」字是名副其实地给予评价,叫「赞叹」。「令妙光欢喜」,这里的「欢喜」不是情执,这是一种法喜。当年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满六十小劫」,而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八年。因为在其它佛土众生的寿命长达千亿、万亿、万万亿年,所以相对而言,《法华经》的内容也非常地浩瀚;而娑婆世界众生生命短暂,所以佛必须把《法华经》适当压缩。

    佛当年出世讲法时人均寿命一百岁。到了唐朝智者大师讲经说法时,人均寿命可能是八九十岁。我们现在人均寿命是七十岁(减劫)。我们讲经说法也要与时并进。越是这样,越是体现出《法华经》的「妙」。既可以讲无量劫,也可以讲几千年,还可以讲几天、几个小时。将来人均寿命十岁的时候,可能这部《法华经》十几分钟就要讲完。人寿命越短的时候,越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口气就成佛。

    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已在十万亿佛法中积累了道行。根据自己能不能受持《法华经》的法理法义,你可以检验自己的境界。最关键、最要命的问题是,《法华经》《楞严经》处处讲听经闻法,当下了生死成佛。最要害的问题往往最明显,连解释都不要解释,你一看就懂。可是往往许多人他一看不懂,十看不懂,怎么看都不懂,怎么劝他都不信。这种人就是过去世中他没有种下善根。佛在《法华经》《楞严经》这经王所讲之法你都不相信,你白修了。但有些人一听就能信解。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诸法实相义」就是「妙法莲华」,就是「法华三昧」,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弥陀佛」。「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也可以叫「诸法阿弥陀义」;「实」就是「性」,「相」就是「相」,「诸法性相义」;「实」就是「空」,「相」就是「有」,「诸法空有义」;「实」就是「如」,「相」就是「来」,「诸法如来义」。

    明白了以后你怎么样讲都是《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中,在「意功德品」怎么讲?受持《法华经》的人他想什么、说什么都是《法华经》,都是佛说,你不要去争。即使现在佛没有讲,即使在佛三藏十二部经找不到,那也是过去古佛所讲的法,不要有任何怀疑;即使我释迦牟尼佛没有讲,也是过去迦叶佛讲的,是尸弃佛讲的,是燃灯佛讲的,是日月灯明佛讲的。你也没有办法去搞政审,老老实实地跟着讲解《法华经》的法师去成佛,不要再打任何妄想。即使他打你、骂你,都是在传正法,明白吗?如果觉得他讲的错了,你可以讲错在哪里,这可以沟通的。

    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你看讲得多自在,我今天就走,也就是说「非灭示灭」。释迦牟尼佛从娘胎一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叫「非生示生」。成佛以后,能够自在地示现生灭。生和死是我们在表演啊!你能明白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你就成为大菩萨,这是不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可是我们有些人就不敢捡便宜,你不捡也是白不捡呐!捡了也白捡啊!所以我们有些弟子问我说:「师父啊!我去听经要带什么吗?」意思来讲,要不要带点好吃的给你啊!我讲:「每人带耳朵两只就行了。」成佛最简单,明白《法华经》的道理当下成佛。

    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历来赞叹精进,鞭策懈怠,懈怠不能成就。

    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娑婆世界的众生算有福报啊!从第四尊佛到第五尊佛,也是五十六亿年一遇佛。我们要非常珍惜。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这种「悲恼」,不要单纯理解为凡夫的情执,总希望肉身佛长久住于世。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也希望肉身佛常住于世。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对德藏菩萨的授记好比是释迦授记弥勒菩萨当来下生佛,妙光菩萨相当于佛陀嘱托大迦叶作为继承人,或者最多类似地藏菩萨作为代理佛的位置。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薪尽火灭,是通过比喻来说明这种「无余涅槃」。

    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再次强调,这个肉团身就是「塔」。我们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就是佛的「舍利」。会相归性,作如是的观照。

    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这一般是佛肉身灭度以后在正法时代,修行的气氛也比较浓。

    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坚固无上道」,与妙光菩萨八十小劫中宣扬《法华经》相对照。听闻《法华经》《楞严经》,并不是说一次两次就行了。听一次就坚固一次,见道位的境界千差万别。少则阿罗汉,多则地上菩萨、等觉菩萨乃至像龙女那样直接圆满究竟。听经闻法就有这样的功德,这是圆顿大法的特种修法,是「全性起修」。

    「当见无数佛」:「当」解释为道交感应,正当名分。我们在见道位明白了一切万法皆由我一念所变现,当下就是「当见无数佛」。「当见」,在圆顿大法,「见道」即是「证道」。「无数」就是无数,包括已成就的古佛,今成就的现在佛,未成就的未来佛这一切万法。

    「供养诸佛已」,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观照。横向说,果真明白万法皆为一念所现,你已经供养了无数佛;但是要成究竟圆满之佛,还有个纵向,须证得四十二位法身。

    「随顺行大道」,就是前面的「自然成佛道」。

    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相继得成佛」是指八个王子他们能相继成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讲到「仙」,在《楞严经》有分类,大致十种。诸佛菩萨,包括阿罗汉,属于圣仙。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族姓」就是大姓人家。大姓人家钱多财多,去化缘的话,出手要大一点呐!

    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你看看,这个文殊菩萨当着法会大众的面都敢揭弥勒菩萨的老底。弥勒菩萨就没有讲,「你难道不是这样?」他反而还生欢喜心,是不是?以此教育大众。当一个人毛病习气被人指责的时候,不管有或者没有,他都应该生欢喜心。有的话给他消了业障,没有的话成就了他的忍辱心。修行人就是要逆来顺受,横来正对。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讲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那个懈怠的人就是你这个东西,那个勇猛精进的就是我。他这里有没有丝毫的贡高我慢呐?发心为大众,没有自他这种分别执著。他是为了现身说法:你们就要像我文殊这样勇猛精进深信《法华经》,可不能像弥勒菩萨这样贪名求利,搞到现在才搞个候补佛,难不难为情?我们现在成佛,佛都嫌我们太迟了,你还等什么?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这是按照世间的逻辑推理来说明这个法。古佛今佛,佛佛道同。就是要弘扬《妙法莲华经》,这是成佛之本,正所谓「成佛的法华」。

    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佛放光加持让法会大众相互之间见到彼此。无量法界显现于当下、当时、当处。那么这种「见」是用眼睛来见,仍然是方便引导,眼睛见的还不是真;但是当你知道了眼睛见的不是真,它当下即是真(知妄即真)。这个「见」一定要在能避开眼睛的情况之下,你心能见能信。这叫「真见」。这叫「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虽然是逻辑推理,文殊菩萨充满了信心。「合掌」就是把心要定下来,保持一个庄严相。「充足求道者」:整个法会大众只要你在,都能得到满足。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这个「佛」就是「如来藏」的道理,以法为佛。真理不可战胜。佛法也是与时并进,越往后,佛法成就的效率越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越往后我们的智慧是不是越来越大啊?你怎么可以说今不如昔啊?虽然讲末法时代的人怎么怎么怎么样,那是方便说啊!在五六千年以前,人和畜生都不分的。到了孔老夫子时代,才开始来正三纲五常、正名分。明白这个道理吗?人类一步一步进入文明,所以我们把有关说末法时代怎么长怎么短,只能作为方便说。这个不是真理,不是真实说。

    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妙法莲华经》就是叫我们断疑、生信、发心。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顶 踩
    心涵太虚,量周沙界,万法皆我一念!一念即是无量万法。如来法藏自在圆融无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