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法华经】讲记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4-21 15:42
  • 1791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7638

    宣传达人最佳新人论坛元老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4:1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华经讲记·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别:你对师父讲的这些法明白的多与少、深与浅,由此所得到的功德不一样。就是〈药草喻品〉所讲,『一雨所润,随分受益』。老天爷下雨是平等供养,但是大树、中树、小树,大草、中草、小草,它们的根机不一样,所以得到的受用也不一样,叫作〈分别功德品〉。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听懂了〈如来寿量品〉——无量众生当下『得大饶益』。有没有讲:闻佛讲了〈如来寿量品〉之时,大家回去修行了三年,然后集中在一起,佛给大家发聘书,你们证到什么什么果位——有没有啊?没有。而且是当下,没有离开会场、没有离开课桌、没有离开板凳,『得大饶益』。下面就具体地来说明得到什么大饶益。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些数量不再详细解释,这里的重点是解释证到什么果位。得无生法忍:从「阿罗汉的无生法忍」到「初住位的菩萨的无生法忍」都有。阿罗汉的无生法忍起码是四果罗汉,所以这里起步是四果罗汉,他证「人我空」也是『无生法忍』。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闻持』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按照藕益大师的判定,属于圆教十住位以上的菩萨。像初住到九住菩萨,都属于证到『无生法忍』。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一世界微尘数,就是一个太阳系的国土化成微尘那么多数量,比上面的『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这个数量还要多。乐说无碍辩才,是「四无碍辩才」,处众不惊。判为十行位菩萨。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藕益大师把这个菩萨判为十回向位的菩萨。怎么回向啊?由空回向到有,由有回向到空。我们看到这个茶杯就知道它就是阿弥陀佛,就是由俗谛回向到真谛;我们看到阿弥陀佛,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我,就是一个泥巴瓦块,就是由真谛回向到俗谛。也就是说,你一看到什么东西当下就能知道『一心三藏』,想都不要想,不需要想,现成的,拿出来就讲,仅仅通过嘴巴把语言文字组织一下。无量旋:随便拿出来一个法来,你娓娓道来就是『如来藏』。人家问一句话,抓住他一句话就告诉他,这就是『如来藏』;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想,不需要思维,现成的,拿起来就讲,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人家问你一句话:哦,等我回家回去查查笔记本啊!你那是不懂,那是不懂装懂,依文解字。但是初登台的同修一定要做好笔记,即使你登台不用笔记你也必须做好笔记,有备无患。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这个判为圆教初地以上的菩萨。除了位不退六凡,行不退二乘,念不退初地——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是圆证到「三不退」。你一天当中每一个念都是智慧,叫念不退。十亿个银河系大的空间万物化微尘数,叫『三千大千微尘数』。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一个中国土就是一个中千世界,这个『清净法轮』被藕益大师判为圆教二地菩萨。已经能够证到「人我空、法我空」,在二空之里相互地圆融。在空不空,在有不有;自他圆融,性相圆融。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千国土』就是一千个银河系;『八生』就要成佛,相当于圆教四地菩萨。
    后面,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八地菩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九地菩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十地菩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等觉位菩萨。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相当于圆教十信位菩萨。这个十信位菩萨啊,在七信位的菩萨就可以达到四果罗汉的等级。
    可能有人要问:嗯?当时地球有多少人啊?这里本身就是在传一个大法:一佛说法,十方法界共得受用。他在娑婆世界说法的时候,他的分身佛是不是同时在无量法界同时说法呀?无量分身佛说法,是不是还是一尊佛在说法呀?
    佛讲了一个〈如来寿量品〉,如果按照当年讲这品经文这么多内容,半个小时是不是就完结了?修行人有没有哪一个离开讲堂啊?当场就证果!从阿罗汉一直到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这好像看到十几个差别,其实啊,无量百千万亿的差别,在每一个位置上都有无量的等级。要懂得,就看我们会不会用心。如果这些人离开道场以后,回去再把佛讲的话再回顾再观照的话,等级是不是又提高了?佛授记是立足于现前,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根据各人发心大小,还有变化,叫「因缘果报」。
    这个『一生』不是以我们这一期生命,它是菩萨的一个等级。在《楞严经》里,波斯匿王以四地菩萨的身份到娑婆世界来已经是一万次,这一万次都是四地菩萨,都是一生。所以这里呢,伸缩性非常大。有的人『一生』可能是几天,可能是一刹那,『一生』就过去了,到第二生;有些人可以三年五年从一生到二生,有些人这一个等级可能无量百千万亿年都说不准;有些人一念信解『如来藏』,可以达到八地九地菩萨;有些人在过去世中修了无量恒河沙劫,也可能这一念信解只达到四果罗汉。
    秘诀即在于用心。不要下劣心、不要贡高我慢、不要我执,尽管放开心量,以柔和心、包容心、恭敬心听法,以佛眼看待一切人,看待一切众生,你容易入道,而且这个心当下即是道。
    对于这段经文就是用法会的事实来证明听经闻法当下证果,有没有任何一点怀疑呀?师父这种讲法能不能经得起这段文字的推敲啊?可是往往粗心大意的人讲不出这个道理来,这就使得《法华经》没有发挥到非常好的效用;他甚至还怀疑法。也有些人讲:这都是菩萨来示现的。这句话可毒了!我们想一想,如果是菩萨来示现,那是不是佛在戏弄我们啊?他不是愚痴到了极点,就是恶毒到了极点。你把一个微妙无比的大法给说得变成谎言!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又讲了六种瑞相来渲染法会的气氛。第一种瑞相叫「雨华瑞」。所谓「雨华瑞」,就是天人散华供养大会。这个瑞相观照为「即因即果」。华是因,落到佛身、菩萨身就是果,「即因即果」。佛讲法就是在「雨华」。亦散一切诸大菩萨:这是普众,从佛到一切的万法无不得《法华经》真义吉祥加持。佛种从缘起。这是表听经闻法的重要,这是特别地表受持《法华经》的菩萨的重要性。你轻慢《法华经》,轻慢受持《法华经》的修行人,罪过比轻慢佛的罪过大无量倍。因为『佛种从缘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显。无缘不足以成道。这是特意叫我们对受持《法华经》的菩萨要特别地恭敬。
    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这是第二个瑞相,「雨香瑞」。这是表佛传法。雨香也好,烧香也好,都是除烦恼薪,变智慧光。
    天鼓自鸣,妙声深远:这是表佛法的法力、道力的这种气氛。这种气氛是圆融、圆满、圆通。如《楞严经》所讲:『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特别灵。在第二义谛上,耳根具足一千二百种功德,不管你前后左右上下,在哪里敲鼓,都从这里进来,不分别,全部闻到。
    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这是第四种瑞,叫「雨衣瑞」。为什么『雨天衣』呢?我们都知道天衣无缝,「天衣无缝」是表护持、覆护、忍力、接近涅槃之义。天衣是无声无言的,也没有喜爱,默默无闻地护持我们的肉体啊,这是表寂灭、涅槃这种功德。
    下面四种璎珞分别表「戒、定、慧、陀罗尼」。我们讲「戒定慧」三学,但最后三学呢,归于「一旋陀罗尼」,总持万法。遍于九方:是以佛界为一方而供养菩萨界六道众生等一切国土。
    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这是「烧香瑞」,解释同「雨香瑞」,都是表智慧香。「雨香瑞」是从上而下,由佛说法燃香;这里的「烧香瑞」是从下而上,由于佛在燃香,众生当下变成一个『香炉』——色身就是『香炉』啊。我们的心就是宝香,以此香与佛道交感应。
    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这第六个呢,叫「幡盖瑞」。『执持』是表成就之义,『幡』是表得胜之义,是表气氛,扛着得胜旗啊。『盖』是表保持覆护之义,证明菩萨已经得到了果位。次第而上,是表随分受益之义。佛同说一相一味之法,众生根据自己的根机深浅得到不同的成就。至于梵天:『梵天』是表究竟。最高的一直到究竟。那「高」与「低」是不是一个本体啊?这里又体现出圆顿大法「一悟一切悟」。即使在最低初信位,他见到的是一个本体。他仅仅是随着修行力量的加深来进一步圆满。虽然在最低,他已经是见到了真,就像初一的月牙跟十五十六的满月,是不是一个本体啊?
    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这是世间常情,感恩佛德;同时也是请佛印证菩萨的境界,也来印证佛所授记真实不虚。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在这里呢,这些常用的名词我们再重复解释一下,因为这两品非同小可。
    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座』是表空智,人空智、法空智;『起』是表菩萨「从空出有」,修证分别智、道种智,成就了就是一切种智。有没有哪一个人从座而起就永远起不再坐下去呀?不会的。起来以后还要坐,坐了以后还要起,起了还要坐,这就是回向。回空向有,回有向空,回一向多,回多向一。菩萨在见道以后,反反复复作此观照、作此行持,不断地加深定力,来扩大、提升智慧。偏袒右肩,是表「开权显实」。右肩膀露出来,虽然看不到左肩膀,你知道不知道啊?肯定是肉团,不是水泥混凝土。
    所以这一段呢,不叫「开权显实」,叫「开近显远」。这是通过释迦牟尼佛本土当下说法这个「近」,而我们悟到他的「远」;也叫「开迹显本」——佛在现量境界有形有相的叫「迹」,在过去的无量时空已经成为过去,叫「本」。「本」不可显,只有通过「迹」我们来比量而知,也叫「显本」。那么前面的「开权显实」是显出一乘之因;这里的「开迹显本」显出一乘之果。以佛现身说法这种现量功德,来比喻我们因地证果。作这种观照。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这是弥勒菩萨给佛在帮腔:佛讲的是够真实,我弥勒菩萨好歹是个等觉菩萨,我有宿命通、他心通。对这些人来讲,弥勒菩萨是不是过来人啊?来证明佛讲的没有错。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

    余有一生在,是等觉菩萨。这里的『一切智』是一切种智,不能解释为空智。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无量无漏,这一定是圆教位明心见性。圆教菩萨知道『一心三藏』、十法界当下一念,不漏一法;无量无量不漏一法。阿罗汉、辟支佛、通教、藏教、别教都是有漏,不是漏「有」就是漏「空」。这个『清净之果报』,并不是讲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没有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这个清净。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雨栴檀沉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这段偈颂跟前面的长行一对照,是不是一目了然啊?唯有一个『供养诸世尊』跟前面的『供养于大会』,要观照一下。那个『大会』是不是就是『诸世尊』啊?『诸世尊』是不是『大会』呀?那个『大会』没有哪一法不是世尊,这就叫我们悟。悟了以后我们就知道:原来我们都能跟释迦牟尼一样成佛。连泥巴瓦块都是诸世尊,何况我们是有情。
    佛寿无量:我们在这里着重观照佛的「化身寿命」,也叫「同源寿命」。这个寿命呢,从纵、横这两个角度观照。纵向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劫这么长时间的寿命。无量的大菩萨从地踊出,本身就要修不知道多少个无量劫,所以与之相应的他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有无量劫的寿命啊?再观照佛讲自己成佛以来的寿命,讲「八个不可计」,讲「尘点劫」,来计算他的寿命。从横向来看,在〈见宝塔品〉是不是无量的分身佛啊?而且在〈如来寿量品〉再三指出,我已在其它阿僧祇恒河沙等国土教化众生,那是不是都是他的分身啊?其他佛是不是这样啊?其他菩萨能不能这样啊?我们每个人能不能这样啊?
    每一个人都能把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时间,东南西北上下无量的空间,十法界无量的万法万相,成就于一念,每一个人这一念又是共同的一个念。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一念信解:一明白就相信了,就能理解了。当然包括一念明白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深信不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棃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注意啊,『八十万亿』是个大数,『那由他』是个大数,『劫』是个大数,也就是无量千千万万亿亿亿亿亿……然后从现在开始,如果舌头不痛的话说到明天都说不完。这么长时间干什么呢?
    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是布施;『尸罗波罗蜜』是持戒;『羼提波罗蜜』是忍辱;『毗离耶波罗蜜』是精进;『禅波罗蜜』是禅定。特别讲『除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五种修行人,他不修般若波罗蜜就是没有智慧,就是在盲修瞎练;但是都在行善积德。你不讲「第一义谛」法,害得这么多人修『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还不如听《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这与《楞严经》讲的是不是一样的?『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谁叫你去修啊?谁叫你去刻苦修啊?你自找苦吃。你听老师传法,一句话不就成佛了?在《法华经》《楞严经》是不是异口同声呐?把这段记下来。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所以师父说,受持《法华经》,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最低保障线不落三恶道。其实是阿惟越致七地菩萨,可是师父不敢讲。因为许多人瞪着眼睛,把耳朵拉得长长的,时刻在打听印广师在讲什么。但是也好,把标准定得越低,我们胆子是不是越大呀?所以佛讲,这样的人再退转的话,『无有是处』。怎么叫『退』呀?你明白这个道理,你现在是人,你就不会退到畜生道;你现在是八十分的人,你不会退到七十九分,往后只有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叫『不退转』。所以我们听这个法能不能生起信心啊?无有是处:就没有这个道理。一点点都不含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诸有得法者,怀于増上慢,为斯所轻恼,如是亦能忍。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这个『布施』不是一般的布施啊,不仅时间长,而且供养最尊最上。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可不是砖瓦水泥混凝土啊!以园林庄严:还要建设公园、休息娱乐的场所。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这个持戒的人『清净无缺漏』啊,诸佛都赞叹。可是,不如我们生一念信解心。许多人自认为很精进,自己舍得供养,自己还会求戒,这些人是不是很可怜呐?这都是佛讲的啊!有些人可能又要讲:印广师又在讲叫不要受戒了。你是断章取义。
    如是亦能忍:别人骂他,他都无动于衷。
    除睡常摄心:这是不倒单,就像窥基大师埋在雪山堆里,一埋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都不如你一念信解《法华经》。我们好像感到受宠若惊了,都不敢承担了。可是佛是过来人啊!你不承担是白不承担,没有哪个会讲:你真谦虚!只能讲你是个痴汉。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已入定八年了,身上落的灰尘都这么厚了,你掏他鼻孔他都不会打喷嚏。可能许多人就要拜了:哎呀!这是活佛!八年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都没有用啊!修得心如死灰,身如槁木,你用手戳,他都不晓得疼,跟个死人一样——这种禅定都没有用的。
    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这是总结行五种功德。『八十万亿劫,安住心不乱』,一心想成佛,而且得到「一切智」——一切智就是「空智」啊!阿罗汉和藏教菩萨有「人我空智」,通教别教菩萨有「法我空智」。尽诸禅定际:圆满地成就了一切的禅定——什么四禅八定、天定、什么定。『如上之所说』,我们看看这么多功德。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一念信』之福超过上面的功德,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念超过无量无量无量。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这个人过去世可能一天修都没修过,他进这个道场『须臾』就相信,没有一点疑惑,他就有这么大的福报。这是一种利根,一听就信。下面一种情况: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

    有些菩萨无量劫听佛反复讲解《法华经》,这时才能信受。想一想啊!可见你真能听懂并且相信这个『寿量』,可不容易啊!你不是大利根,就是老修行——老得无量劫你都是老菩萨。二者必具其一!知道自己过去世中的功行价值,要倍加珍惜,以此来报答佛恩,供养众生。
    本段前十六句,按照藕益大师判,是行位菩萨。十行位的菩萨呀!行位前面是十住位。现在就可以做《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讲的『佛』。要从空出有,出世教化众生。
    从〈分别功德品〉开始,有些祖师大德已经把它判为〈流通品〉。对于〈如来寿量品〉的信解有四个层次,这一段是第一个层次,叫「一念信解」。「一念信解」是最基本保障线。「一念信解」后一定还有种种功德,那就更不可思议。能一念信解,再发愿将来要讲《法华经》,你就是行位菩萨;如果你现在已经登台讲《法华经》,又不一样!因为讲经功德太大了!你能讲一句《法华经》,等于供养了一切佛。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如是诸人等,于此无有疑:『深心』是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是对前面发心弘扬佛法再进一步地补充说明。清净而质直:『清净』就是不被世间的种种的习气所污染。多闻能总持:藕益大师特别强调『多闻』。不是你读的东西越多叫『多闻』;少闻多解,一闻千解,叫『多闻』。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随拈一法你当下讲出『如来藏』,这叫『多闻』。那是全部懂得,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总持』?你能不能以这个『一心三藏』,以一个念来总持一切万法?有道无道,自己知道。
    随义解佛语:『随义』不是随便,『解』是自性流露,不需要打草稿。人家指到哪里,你就要讲到哪里;别人有问,你必有答,这就是讲无碍辩才。只要刻骨铭心把『如来藏』搞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无碍辩才」。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了,因为「无碍辩才」是我们本有,本来就是我们。你不要看什么唐朝的杜甫、李白、宋朝的苏东坡怎么那么有文化呀?有什么了不起啊!你开了智慧以后比他们强无量无量无量倍!因为那些东西都是我们本有的,都在这里。破除了我执回归到大光明藏,都是你的。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他马上对历史上那些过去所谓不可思议的英雄豪杰呀,不足为奇。当然不是看轻他们啊!这是我们心量大了,我们自身的位置高了。这是破除我们的一种自卑感,叫「佛慢不可无」。但是我们只能可怜他们,不是看不起他们,要可怜所谓的这种历史观。
    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一念信解,我们只要确确实实地一点点都不怀疑,刻骨铭心地深信,你就是『于此无有疑』。一旦开口传法,你就嘴巴关不住,不信试试看。你越讲越想讲,越讲越会讲。现在你是不敢讲,你开讲了以后你就关不住,你看到一个人都想讲,甚至耍无赖:来听我讲法吧!我讲得可好了!希望大家都能这样。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对于佛所讲『寿命长远』,信解的程度是逐步加深:一者,一念信解——不怀疑为『信』,懂了叫『解』;二者,能够『解其言趣』,讲出来给人家听。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你讲给一个人听,就等于供养一切佛。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信解,由信解了『寿命长远』,进而到『广闻是经』。读懂了整部经典;并且还劝人来读《法华经》,而且亲自把《法华经》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劝大家一起来受持,并且以种种的『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来供养——这都是造成这一种气氛。那像我们现在供养《法华经》,根据现代人的情况,主要是组织法会,通过各种渠道流通法宝,等等。你能做到这一点,功德更是无量无边。
    能生一切种智:你能够成就如来果位上一切的智慧和德能。『一念信解』的功德,比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修得非常圆满,而且修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功德,还要大无量倍。这里在那个基础之上,更是无量无边,能成就如来果位。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则为』就是比量功德,你能深心信解「如来寿量」这个法义,最起码是阿罗汉位的现量功德。所以把这个信解判在前十信位。这是生『一念信解』最低保障线。最高一直到等觉菩萨。佛翻来覆去就强调这个问题,就是『信解』。信和解有没有涉及到什么动作行持啊?『则为』功德。见道即为证道。法华大教就是强调一步登天,只愁悟,不愁证。有形有相的行持是间接提醒这个心,它属于助行;听经明理属于正行。不要搞颠倒。修是修心,不是修行,就把这个心调理好。耆阇崛山:这段经文相当于二乘、藏教、通教菩萨的实证功德。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根据藕益大师判教,这是菩萨的实报庄严土相。比量于圆教初住位、别教初地位现量功德。『耆阇崛山』跟娑婆世界比的话,是恒河里一粒沙子而已。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这是菩萨的平等心,哪像阿罗汉在耆阇崛那个山——看到的仍然是坎坷不平,而菩萨的净土就不一样。
    阎浮檀金,是表真实。下面种种的名相概念,自己去复习一下。圆顿大法啊,就是乘理修观,只是一念信。一念妙理就圆满具足。你真正明白了万法就是我们一念心之所变现,你作如是观,就已经圆满具足。想得清楚明白,深信不疑,这就是圆满功德。
    这里问:何须以国土来譬喻我们这个信解之相?我们不著相,怎么还著相了?藕益大师这样回答:藏教、通教修行,初期修行的时候都要灭六根。怎么灭六根呢?不往外看,不往外想,六根六尘统统都要停止妄想,然后成就了;了脱了这种分段生死以后才能见到方便土。而别教菩萨也是直到五蕴破了以后,明心见性以后,才见到实报庄严国土。所以藏、通、别都要强调实修实证。破除了肉团身这种生命轮回以后能够现出这个灵体,才能见到菩萨净土。所以前面的见『耆阇崛山』,后面的见娑婆世界庄严土,都是在同一个空间。同样在这里,我们是肉眼看,二乘人是一种灵体,看到的是方便土,仍然是讲经堂,跟我们看到的没有大的区别。而菩萨在这里看的是整个娑婆世界,空间大了,但这里就不是这个东西了——黄金为地、楼台宫殿,等等,不一样。他必须是灵体出窍才能看到。
    藕益大师强调是这样的,唯有圆教当下一念具足「三谛三千」。圆教一念就知道三个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整个十法界森罗万相,他不需要分析就知道都是我们一个念观照的。这实际就是「无观而观、观而无观」,但你必须是深信不疑。这种情况为藕益大师称作「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就是讲手套大法:我这一个心,就是一切无量的心;我这一个身体,是不是就是无量的身体?我这一片国土就是无量的国土。也就是说「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佛唯恐我们缺少信心,在这里举出藏、通、别实证的境界来打譬喻。你只要是『一念信解』了,则为藏、通、别那种现量功德。因为许多人非要执相啊——你说我成佛了,为什么我现在肉团还在这里?我怎么没有飞到灵鹫山?我怎么现在没有飞到整个一个银河系?
    若有能如是观者:『观』是「见不见之见」。你可不要著相,就是从理上深信不疑,这就是靠智慧。当知是为深信解相:从横向看,无量的分身佛所体现的佛寿无量;从纵向看,无量的大菩萨众体现的佛寿无量——都是佛一念之所成就。佛能一念如是成就,任何一个众生都能一念成就。所有的念都是一个念,这一个念又是十方三世十法界万法,「自他不二」。这是『深信解相』,就看我们信不信。
    到这里为止,佛从四个不同的层次来描述这个『一念信解』的特征和比量的功德。比量功德是方便说,在某种意义上,比量功德就是现量功德。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前面是讲听闻〈如来寿量品〉之『一念信解』的功德。既包括佛在世,也包括佛灭度以后,这等众生的根机。从这里是专门讲佛灭度以后,根据众生对这《法华经》的态度来判这个人的境界和功德。要分清楚。佛灭后呢,如果一个人听到这个《法华经》不会毁谤,不会怀疑指责,而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什么意思?这个人是再来的菩萨。
    在我传法的过程中,先后有三个人:一个人来听经,我讲这是「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她马上汗毛就竖起来了。还没有读,就发心这辈子一定要把《法华经》《楞严经》要读懂。第二个人呢,听说《法华经》以后,第二天上午就把《法华经》请到手,开始读诵。第三个人呢,他到寺庙里去请《法华经》。一边讲话一边把经书放到香袋里去了,钱就给人家了。她已买好了,才想起来,高兴得不得了。
    前面讲了能够生欢喜心,你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再来,不用怀疑。这里来讲,你『何况读诵受持』,你即使一个人读诵,是不是尽虚空遍法界都能听到啊?就像宝塔上的众宝铃在妙音传法。而且『受持』,包括观照,发心生生世世弘扬,还劝导别人来修行。『斯人则为顶戴如来』,是什么样的菩萨啊?都是观世音那样的大菩萨。你看那阿罗汉头上有没有顶戴如来啊?没有的。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有些人向藕益大师请法,涉及到执著事相的问题。藕益大师这个回答也是良苦用心。他讲,这是诸佛慈悲关照初发心的菩萨,防止被事情来妨碍正修。护法属于助修。正修是听经闻法,明白道理。他是防止初心菩萨有退转心,适合放下那些事情,专门从理论上来观照明白。
    藕益大师讲,「废事从理。所益宏多。若至后心。理观既熟。则涉外不妨内观。事资于道。如油多火猛。顺流扬帆。又加橹桌。其势转疾也」。
    所益宏多:「宏」就是大,所得到的利益太大太多。后心:理念已经坚固的菩萨。理观既熟:观照已经熟悉了;想都不要想,他刻骨铭心就知道万法都是我一念所现的。涉外不妨内观:「涉外」就是做外相上的种种法会啊,种种护法啊,也「不妨内观」。事资于道:事相上来帮助我们的正行,助行帮助正行。如油多火猛:就好像油越多,火就越猛。若顺流扬帆又加橹:本来船是顺流,又有了帆,又有了摇船的橹,是不是更快了?佛在后面也还是这么讲:你又明了理,又能怎么怎么样,那又是更加殊胜。
    塔寺:『塔』是宝塔,『寺』是寺庙。『僧坊』一般指居士道场。『僧』是修行人团体组织——不管在家人出家人,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叫『僧』。一个家庭里有四个人在修行,就是『僧坊』。『坊』是处所。
    四事供养:供养出家人「衣食住药」。为什么这么讲啊?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则为起塔』,明白了《法华经》,你这个色身是不是就是「法华塔」?你这个心就是《法华经》。明白了《法华经》,你这个「身」就是『僧坊』,色身就是修行场所。你这个「心」就是「僧团」在修行。怎么叫「僧团」啊?我们讲了,你这个色身是无量的众生啊。所以我们成佛以后,那么多分身佛、化身佛,是不是都是一个「僧团」呐?
    则为供养众僧:你发出一个念,就是供养色身内外无量的众生。这就是佛在〈方便品〉所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这上面种种的『箫、笛、箜篌、众宝铃』,都是表一念供养的气氛殊胜。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这是佛灭度后流通《法华经》第三种情况的功德。与第二种相比,多了一个『若教人书』,多了一个『为他人说』,特指讲经说法的法师。那这个功德比前面第一、第二的功德更加殊胜。怎么殊胜?你看看,用红色的栴檀做殿堂,三十有二——过去做殿堂要三十二间啊,表四方、八正道。『高』呢,八多罗树:一个多罗相当于七仞,一仞相当于七尺,你看多大的价钱啊?而且又有百千比丘于其中止:『百千比丘』是表无量的,因为这个『殿堂』也是无量的。后边讲『若干百千亿』这样的殿堂、僧坊,而且其中公园、浴池、禅房,衣食住药,皆充满其中。
    所以佛再三讲『是故』,我灭度以后啊,如果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能够书写——『自书』,过去没有经典,你写一本经典功德不可思议。不像我们现在『自书』。现在『自书』是成就你自己,过去『自书』是成就别人。过去有的大财主倾家荡产也只能供养一本经书。
    或教人书:你自己拿钱,请别人做书,这世界上就增加一部经典。当年印度的梵文佛经是刻在贝树叶上,不知道要耗多大的心血。所以佛讲啊,你能够讲经说法、利益他人,就等于做这么大的供养。这是比量功德。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这是讲第四个层次了,他不仅能读经,讲经,还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什么都修,那这个人的功德就如虚空一样,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很快就成佛。
    在这里藕益大师有一段论述,他提醒修行人:「勿慕大节而昧存亡」,不能只知道正行观照:我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而对这些行持麻木不仁。第二个,「勿据小文而迷观道」,也不要执著于这些有形有相的行持,而对佛之正法正理麻木不仁。「若得今意」,你真正明白佛的良苦用心。「先以理教定,次以行位验」,先以法理法义把你这个心定下来,接着呢,要从行持上来验证你是不是真修。「倘不尔者,鸟鼠人也」,两条做不到,你是小鸟小老鼠那样的人,谈不上「论品论位」。这个意思是圆融的。
    见道明理之人,哪有不严格要求自己,哪有不为众生着想的?我们强调不明理,只是在事相上执著行善积德,你不能成佛,绝对不是讲我们明理以后不需要行善积德。这往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菩萨的责任就是要「自利利他」,特别是在「明理见性」以后的种种修持,既是利他,又是更好地利己,成就定力,提升品位。
    藕益大师还这样讲:「圆观渐深,涉事不妨正行」。按照『一心三藏』圆融、圆满、圆通这个法理法义来观照,慢慢地我们会越来越成就。这个时候呢,做有形有相的助行,只会使我们的道行更加「渐深」。也就是以助行来帮助正行,这个功德更加殊胜,不可思议。
    譬如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东、南、西、北,属于「四方」,这是八方;加『上下』叫「十方」,这是比喻无量无边。『四维上下』有没有边啊?没有边。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这种功德最殊胜,基本上就到等觉妙觉。已趣道场:坐在树下就等着示现成佛。坐道树下:佛坐在菩提树下示现庄严相,破除生相无明,究竟成佛。
    所以这里呢,就是在总结前面那四种功德的基础之上,又加了一些『供养赞叹声闻众僧』。前面佛是保护初心,不准与声闻人接触。这里也不妨了,你定力成就,怎么样修都行。对佛讲《法华经》前后浅深这个次序,要搞明白。不要到最后自相矛盾。
    对一些修小法的同修啊,我们不要轻易讲:你是小法,我们是修的大法。你可以引导他们:这个《法华经》讲『一念信解』的功德有多大?你要尽力地看一看,我们互相来成就。一定要注意引导。只要我们发心是度他们,你跟这些小法的人在一起没有关系。佛是防止我们跟修小法的人在一起,你反而被他转了境界。对《法华经》深信不疑的人,你不妨跟他们在一起。你始终知道,你一念明白『如来藏』,比他修多少多少功德,怎么怎么精进地持戒,怎么大把大把供养,怎么怎么修忍辱……比他那无量的功德还大无量倍。你始终抱着这个信念来帮助他们。特别是对一些非常老实非常认真的修行人,他们特别注重戒律,这并不是坏事。越是这些人越要让他们懂得,明白道理是你持戒功德无量倍的无量倍,但并不是不要持戒。明白道理的人反而去破戒,那说明你这个明理是假的。
    有些人别有用心利用大乘佛法——听说这一念信解比那持戒、忍辱、精进的功德要大无量倍,他心里高兴了:这下我可以去放心地破戒,去干坏事了。你这个戒是一破一切破,你那一念信解已经破了,你是没有『信』,也没有『解』,这是狂解。恶心持法,罪加一等!现在就有这样的修行人啊,非常放纵自己,自作聪明,背着僧团破戒犯戒,而且是破大戒。
    这段经文是佛灭度后弘扬《法华经》的第五种层次,是最高层次。哪怕是你今生今世才开始起修,你能做到这一点,都快成佛。人家可能无量劫,你可以几年、几天。我们这个『一念』心性千差万别。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就成佛,算不算早啊?都已经晚了。无量的老古佛都在前面啊。更何况还有些人:哎呀,成佛怎么可能这一下子的事情啊!又是用无量无量无量劫,这都是些无稽之谈。心性不可思议,只在于你会不会用心。易如反掌啊!
    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你现在一槌定音:我从现在开始,什么坏事都不做,什么坏话都不讲,什么坏事都不想——不想是不可能的,想了以后,当下转念,回光返照。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抓住当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这段并不是说讲经说法的人在哪里坐一下站一下,都要起一个塔。现在土地这么贵,你买不起,有钱也不给你起,起满了,那好了,妨碍交通。正解呢,是讲这个人的功德不得了。他站在那里就是塔,坐在那里就是塔,走到哪里就有塔。为什么?成就了一个人就是成就了一个塔。他也成就了无量的塔。
    一切天人皆应供养:一切天人跟那个法师都是道交感应,互相供养。他也供养了天人,天人也供养了他。他帮助众生开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道交感应,就是「自他不二」。弘扬《妙法莲华经》的人,你回家给爸妈讲『一心三藏』的道理,他们当下就是如来塔,你天天在造宝塔。跟夫妻儿女、同事同修,你讲给一个人,你就造了一座宝塔。同时还有一些天人鬼神大众在旁边听你讲法,他们是不是也变成「如来塔」了?真理不可战胜,关键是法靠人弘。现在那么多讲经法师,如果都能把『如来藏』的道理公诸天下,地球环境马上改观!依报随着正报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然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表刹:『表』是装潢,『刹』就是佛刹、佛塔。这段是恒顺众生在事相上的执著,显示出有形有相的比量功德。而受持《法华经》的人,就等于做了这么大的供养。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蔔,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经行,一般地就是念佛堂、诵经堂。禅窟,是专门打坐的地方。『须曼薝蔔』是一种小黄花,也叫适意花,这种华善解人意。阿提目多伽,这是「龙吐珠华」,就像龙嘴里含着一个宝珠那种花,在台湾有。上面这两种花籽榨出的油特别香。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所以前面就是说排除那个布施忍辱等五种功德,只修智慧,得那么大的功德。这里呢,如果你不仅修智慧,而且修忍辱、禅定、布施这无量的事相上的功德,你这个人就已经快成佛了。是这个意思。
    应以天华散:这是讲修行到已经感应道交天地万法都在跟你沟通感应。好,大家到市场上买点华,今天往印广师头上一甩,这不是『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你走到哪里都无所畏。你已经置于安全地带,已经解脱。生心如佛想:我心即是佛,佛即是我心,念念都是这样。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又应该这样看,这个人马上快成佛了。『诣』就是到的意思。不用太长时间,就会到菩提树下。得无漏无为,这是究竟如来果位。就是到等觉菩萨都还有漏,漏在「生相无明」。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讲这个『一偈』是不是就是佛的舍利啊?所以听者闻者是不是当下就把这个舍利装到肚子里去了?那听者闻者当下是不是就是塔了?所以『应起塔』,不是叫你应该给他起个塔,那我在这里你马上起个塔,你往哪里起啊?当下就感应为这里,是不是起了许多塔了?种种以供养:与『如来藏』,与佛道交感应。一供养,就是一切供养。
    佛子住此地:这是佛子到了这种境界,不是讲住在哪里。则是佛受用:代佛传法就是佛受用。他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大喜大悲。即使有,他是在喜不喜,在悲不悲。修行人到了这种境界已经自在无碍。苦就苦一点,乐就乐一点,不是刻意地追求执著。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讲法也好,听法也好,吃饭也好,都在道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敬请关注法华论坛:http://www.fahua123.com/portal.ph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