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楞严经] 【楞严经】讲记卷一(2019最新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4-21 15:42
  • 1791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7622

    宣传达人最佳新人论坛元老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5:2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意:本文为旧版本,新版本请转到下面链接下载学习:
    楞严经讲记

    讲在前面………………………
    经题……………………………
    第一卷…………………………
    序分……………………………
    正宗分…………………………

    嫩寒锁梦正初春
    四方云集扬州城
    稽首恭闻惊天法
    六动一时法眼明

    讲在前面

    这一次我们在扬州市文峰寺开讲《大佛顶首楞严经》这样一部妙法,这是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盛事、妙事、微妙之事、殊胜之事。
    大家知道,在佛门无量经典中,有两句自古以来为一切修行人所公认的说法,叫做「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读这两部经典的任何一部,都能叫你当下成就。诸佛出世,根据时间、空间、众生的习气等各个方面的特点,都讲出了无量的法门。但有一部经,是十方佛土共议、公认、共尊的标准经,这是道场经,这就是《法华经》。那么我们今天讲《楞严经》,怎么说到《法华经》了?告诉各位,《楞严经》就是《法华经》。这两部经呢,《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众目归纲。《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是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的方式,一点、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也可以,讲「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也是一样。我这是总讲、概讲,再具体到本土而言,佛在娑婆世界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归宗到《法华经》。
    佛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讲:「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不光是我娑婆世界,十方佛土都只有一部《法华经》,其它经是方便说,乃至喻其为「诸法戏论之粪」。这在《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有佛金口玉言(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那在《楞严经》第四卷讲出:十方如来宣讲了无量的妙法,如恒河沙,只是戏论(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唯有《楞严经》讲真实。
    自古以来有言,「石破天惊说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讲到《楞严经》,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听了《楞严经》使人大开圆解,深叹一口气:哎呀!原来如此啊!我过去修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是白修了,我读了无量的经典都是白读了!因为这部经典彻法源底,把我们当人当下以及所面对的周边环境——从人事环境、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全部说个透彻明了。明白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你当下成就——不需要等一下,而是坐在这里成就,站在这里成就,跪在这里就成就!不需要离开讲经堂,不需要离开板凳,更不需要等临死的时候,更更不需要等什么来世、来来来世才能成就,诸佛菩萨异口同音。
    那么,三藏十二部经大概可以归纳为「八大次第」。今天在这里各自对号入座:在遇到《法华经》《楞严经》之前,你属于哪一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是「人法」。这就是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三宝,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你来世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很圆满,你的人身就很圆满;其中有差错,你的人身就不圆满。同为人道,为什么有些人富贵、健康、长寿,而有些人下贱、贫穷、短命、多病?这就是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个次第,是「天法」。二十八层天都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修天道是在五戒的基础之上加「十善」。十善是对五戒的进一步圆满——不犯杀、盗、淫这三戒叫「三善」;不妄语又分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这「四善」。所谓「不恶口」,好话要好讲,有些人连好话到他嘴里都变味;所谓「不两舌」,不可以背后挑拨离间;所谓「不妄语」,不讲假话;所谓「不绮语」,不讲废话、不讲无聊的话。还有三善,不贪、不嗔、不痴。不贪名闻利养,不对人耿耿于怀,不以下劣心、牛羊眼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乃至坏人坏事。能做到这十善,你可以升到一层天、二层天。
    十善再加未到地定——所谓未到地定就是禅定功夫没有圆满、达不到初禅的境界,你最高升到第六层天。这是在欲界天。如果再修禅定功夫,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以达到第二十四层天。在这四禅之外再加「四空定」可以达到二十五至二十八层天,叫四空天,属于无色界。二十八层天上上胜下下,一层比一层的生命和智慧要殊胜。
    第三个次第,是「声闻法」。修证阿罗汉果位,永远超越六道轮回,连天道都不在。二十八层天的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小则往下界落,重则落到三恶道。它的代表作是《阿含经》,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法门。这些圣人始终保持一个无色的命体,不愿意现肉团相再到六道中来教化众生。
    第四个次第,是「缘觉法」,证辟支佛果位。辟支佛属于中乘,高于阿罗汉。他还可以从空出有,到世界上来度化一些有缘众生,但不像菩萨那样广度无缘众生。其代表作就是十二因缘。我们笼统地介绍就行,在这里不作详细分析。
    第五个次第,叫「藏教」。一般说为是大乘法。藏教修行人发心要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广度一切众生——发的是大乘心,修的是方便行。他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这种般若是小乘般若,从有形有相的法门下手。代表作有《地藏经》《无量寿经》等等。修这种法门呢,永远不能明心见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证的是不了义的大乘果位,因为他不能明心见性啊!他可以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超越六道轮回。祖师说为,一万个人修这种法门,可能有个把人能成就。
    第六个次第,是「通教」。通教比藏教有进步,就是常讲的禅宗,他是从空门入手,破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相,是所谓的「见空性」。其代表作是《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等等。这种法门修行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按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这个法门「恒沙莫一,亿劫稀成」(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稀有一人)。能修禅宗证果的人,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这样的根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亿劫稀成」,无量百千万亿年很少有人能成就。
    那么与藏教法比较呢,通教修得不好容易落空,变成「空散销沉」,像萤火虫这样的一些众生。它的风险很大,《楞严经》后面讲了五十种阴魔境界。但是修得好也能明心见性。而藏教法门不会落空,最起码来世能得人天福报,但是永远不能明心见性。
    禅宗五祖拜四祖拜了两世。第一世这个五祖已经到了八十高龄,打禅坐把腿也盘歪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他的法号叫「栽松长老」。怎么得的这个雅号呢?因为他坐在那里端端正正,就像松树一样栽在那里。所以四祖逗他:「太老了!换一个身来!」实际上是看看他有没有这个功夫。好,栽松长老站在那里就投胎,而且投在一个大姑娘的肚子里——人家还没有结婚,你不是给人家惹祸?那个周姑娘因此而被家里扫地出门。那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在投胎,说走就走,而且不需要男女生活就能投胎,你说有多大本事啊!到第二世又来向四祖拜师,大概是七岁,四祖又逗他说太小了。这个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前世来你说我太老,今世来你说我太小,我到底什么时候来啊?」然后四祖给他剃度了,也就是说五祖是带着宿命通而来。就这样的人还必须来求大法才能成就呀!你说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神通就怎么样怎么样。鬼都有五种神通。到了阿罗汉才有六种神通——要加漏尽通。这是帮助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啊!
    另外一个著名的公案呢,是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来到大雪山——玄奘法师也是开了天眼啊!看到雪山堆里埋了一个人,于是就把雪扒开,三弹指叫他出定。
    那个人眼睛一睁:「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
    玄奘法师跟他讲:「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了!」
    「那好吧,我再等弥勒佛来!」说完马上又入定。可见他在雪山堆里少说已经埋了一千多年,多说千年、万年、亿年都有可能呐!而且他还准备再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不吃不喝不睡,就在那里禅定,等弥勒佛下世。这种功夫都不过是个外道啊!你说修禅定的人能坐个几天、几年又怎么样?这些法门可难了!把这个难字讲在前面,你们学到后面就知道珍惜那个容易的法门,要不然你还不知道天高地厚啊!
    玄奘法师再次叫他出定,说:「像你坐这个鬼窟窿,弥勒佛出世以后谁来叫你?」「那怎么办?」「怎么办?到唐朝去投胎,我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给你剃度,拜我为师。」
    好,也是跟五祖一样说走就走。后来玄奘法师取经十七年回来以后,找到李世民要查问这个人,某年某月某日王宫里有没有人怀孕,他应该在什么时候生。李世民查了一下没有,最后查到了尉迟恭大将军府中,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花花公子了。所以叫他剃头,「我才不干呢!」唐太宗命令他「代朕出家」,他就不敢不出家,可是他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给我一车肉;第二,给我一车酒;第三,给我一车美女——不是要一个美女,而是要一车美女!所以皇帝也犯愁:出家人一个美女都不能有,还要一车美女?于是玄奘法师给皇帝使个眼色:你先答应他再说。就这样,「三车和尚」浩浩荡荡来到了白马寺,而白马寺早有众僧做好迎接准备。当他到白马寺听到钟鼓齐鸣以后,过去世修行的那种自性反应就出来了,当下将三车退回,当生因为受持经藏而成为法相宗一代祖师,此即窥基大师。你们看看受持经典重要不重要啊?
    无独有偶,在终南山有一位道宣律师,持戒极其精严。修到什么程度呢?天人给他送饭。窥基大师就去度他:「听说天人给你送饭,今天我也来尝尝这个味道怎么样。」结果从早到晚天上人影也不见一个。吃不上饭就睡觉吧!可是那个窥基大师一睡觉就鼾声连天。
    所以道宣律师——所谓「律师」,他是持戒第一啊!第二天早上轮到他做人了,说:「你怎么睡觉还打呼噜?」意思是你看我可是常年不倒单呐!结果窥基大师怎么讲的?「一个跳蚤飞到你身上你还想把它捏死了,你的嗔恨心从何而有啊?不过还好,最后想到没有伤它的命,你把它扔到外面去了,但是跳蚤给你摔断了一条腿啊!吵到半夜,我根本都没有睡好觉。」道宣律师听他一讲,呆住了:「他明明在打呼噜,我扔了一个跳蚤他怎么就知道了?」所以不敢再讲话了。然后窥基大师度他:「你坐这个鬼窟窿没有用啊!我前世在雪山堆里修了几千年,有什么用?」但是道宣律师还不太相信。等窥基大师走了以后,天人给他送饭来了,这时候他埋怨天人昨天不来送饭,天人跟他讲:「昨天来找你的法师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漫山遍野都是天人护法,我怎么敢来呀?」这下他反应过来了,方知窥基大师是来度他的。后来道宣律师为《法华经》写了一个《弘传序》,可见他是不是读《法华经》开悟的?
    第七个次第,是「别教」。这是在禅宗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来修,只能破除十二分无明,不能究竟成佛。这是不是比通教更难修?其代表作是《圆觉经》《唯识》,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是从亦空亦有双门而入。《金刚经》所讲的那种佛相当于《法华经》《楞严经》的初住位菩萨,与圆满佛相差四十一个等级;《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法华佛、楞严佛的境界要低三十个等级。
    第八个次第,是「圆教」。代表作有《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无量义经》,称为一乘大法。《无量义经》是为《法华经》打前阵,《涅槃经》是为《法华经》收尾,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说尽了宇宙万法来龙去脉--人怎么来的?佛、菩萨、天、人、鬼、畜怎么来的?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怎么来的?人我是非、香甜苦辣、种种妄想分别这种意识怎么产生的?明白了万法的来龙去脉,我们再进一步地归纳总结这无量的万法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十方三世到底有几尊佛、几尊菩萨、几个人、几个鬼、几个天、几滴雨、几片风……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当下了生脱死,成分真即佛,永远不落六道轮回;往上不封顶,从住位菩萨到地位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可以当下一念就成就,乃至于个别的像龙女那样成为究竟圆满之佛。
    修圆顿大法,无量劫无量次第之功德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就看听经闻法的思维观照如何、你的心态如何。而且,即使你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你只要一念明白「如来藏」的道理,如恒河沙数的罪恶一笔勾销;即使地狱境界现前,你可以当下变地狱为佛土,这叫「带业往生」。只要悟了,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一个不漏、一个不卯,这是不可思议的大法呀!
    我写了四句诗,大家看到了吗?「稽首恭闻惊天法」,这是惊天动地的大法呀!「六动一时法眼明」,所谓「六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以后当下震动。震动什么?把我们的无明烦恼、邪知邪见震动为菩提,震动为佛知佛见。「法眼明」就是明心见性。这些是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反反复复金口强调啊!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印广法师在这里说的法。我对天明誓,我讲一切法都有佛金口玉言为证,有疑惑者当场提问,当场质问,当场请法,我当场给你回答!要破除我们一切的怀疑心,把心定在楞严法会。
    一定要十分地珍惜这场法会,《楞严经》《法华经》在十方佛土都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连佛都不轻易开示这样的大法。《法华经》讲,佛不轻易讲《法华经》;《楞严经》也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我们今天有幸在这里开讲《楞严经》,诸位要珍惜!你们可以把过去最恭敬的祖师大德也好,注解论著也好——你认为哪一个人讲《楞严经》讲得最好的版本,随身带过来。我讲到哪一段,你就对照哪一段,你看我讲错了没有。
    由上看出,在前面讲的人、天、声、缘、藏、通、别这七个法,都非常非常难修难证!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可是你很难圆满。你要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更不要说阿罗汉身,更不要说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想想看,它那么难,《法华经》《楞严经》这么容易,一念就成就,是不是?前七种方便成功的比例那么低,万分之一、亿分之一、无量分之一,而《法华经》《楞严经》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有些同修还带有各个法界里的众生——通常说为附体——这些众生来了也是当下成就!再从成就的时间来看,前者须历经无量百千万亿劫,后者则只需当下一念,这是帮我们选择最佳最快的法门来成就佛道。
    毋庸置疑,《楞严经》的地位不可思议。有些同修可能要问:为什么佛没有一开始就讲《法华经》《楞严经》?为什么要绕大弯子?为什么绕大弯子的时候讲这部经也是第一,那部经也是第一?我们就要从中深刻地理解、体会佛的良苦用心。这是由于众生的福报所决定。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一般来讲,这片国土起码已经有几万年乃至几亿年的时间没有佛法了。你说佛一开始来讲:这个泥巴也是我,瓦块也是我,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泥巴也是瓦块,瓦块也是树木华草,树木华草也是风云雨雾,风云雨雾也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也是观世音,观世音也是白骨精,白骨精也是牛——谁相信啊?
    有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给大家听一听:
    越南的一个新科状元被派往西方去考察,回来以后向国王汇报了三件事:西方国家这个水很好玩,在墙上有个什么东西一拧,水就哗哗地流下来了——实际上他是不是讲自来水啊?可是当时越南没有自来水的概念呐!所以他没有办法打比方,他讲自来水国王也听不懂。国王一听就烦恼了:朕以为你是个老实人,叫你去考察,怎么还学会打妄语?水一定要从井里往上提,墙上怎么能有水流下来?他又讲第二件事:西方那个牛真是奇怪,人不是骑在牛背上,而是坐在牛肚子里,用脚一蹬,那个牛跑得比我们这个牛不知道要快多少倍。国王又不高兴了:人怎么可以钻到牛肚子里去?认为他这是打诳语。他实际上讲的什么?汽车。他又讲第三件事:西方人讲话可好玩了,对面看不见人,拿起个什么东西,对着它说话,里面还就有人讲起话来了。三件事情一讲完,国王下令把这个新科状元杀头。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
    诸佛出世,如果一开始就讲一乘法,修行人可能要给吓死了。所以佛观机逗教,讲了无量的方便法。三藏十二部经,比如说行善积德、持戒,都叫世间善法。修世间善法能得人天福报,乃至能证阿罗汉果位。外道最高境界一念可以看到八万大劫内的时间、空间、万法的变化。比如天人鬼畜怎样变成树木华草,泥巴瓦块又怎样变成妖魔鬼怪,都可以看到。不要一提到外道就汗毛直竖,世间法讲外道特指强盗土匪、坏人坏事,佛法里讲外道仅仅是因为他不究竟而已。
    佛法是讲真,不是讲善,不是讲恶,但是真已经包含善和恶。它圆融一切的万法,归于当人当下一念。简单说来: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时间,东南西北、上下十方无量的空间,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树木华草等一切的有情、无情万法,我们耳闻、目睹、身受,包括打妄想想像到的这一切的一切,你以为有多少人啊?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念,叫「一真之人」。
    一个念可以变化出无量的万法。如人在梦,梦中境界千千万万,都是梦人一念变现而已啊!佛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从梦中醒来。你对此深信不疑,现在就了脱生死,不要等到下课。《楞严经》就是讲啊:「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卷七);「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卷四)。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想成为像我释迦牟尼这样的圆满佛都易如反掌啊!有什么困难?!可是无量劫以来无数人修无量法门,把成佛看得比登天还难。不要说成佛,你说哪个明心见性了,他还要跟你拼命——他不承认,还攻击你,他不服气。这是众生本能的嫉妒心。所以诸佛感慨万分呐!众生都是冤枉受苦,冤枉轮回。众生本来是佛,跟佛一样——跟佛一样都还是方便说,所有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哪一个不是阿弥陀佛,没有哪一个不是牛魔王、乌龟王八蛋,没有哪一个人不是哪一个人,没有哪一部分人不是哪一部分人。这叫圆顿大法,无修无证,不立阶梯,一步登天。许多念佛人只知道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念佛法语,却不知道大师一生开示的精华就是四句话:「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以上讲了八大次第,讲了诸佛开示三乘法的良苦用心。那么该怎样受持《法华经》呢?有些修行人疑惑:佛当年是从小法讲起,再讲中法,后讲大法;你们凭什么上来就受持大法?《法华经》《楞严经》是大菩萨修的法门,你们有什么资格修行?这些话看着是不是很有道理?迷惑了许多人啊!这个问题要搞明白,不把这个预防针打好,很多人可能半途而废。
    讲正法,必须据理力争。第一,《法华经》讲到,日月灯明佛出世是不是依次讲了三乘法呀?佛陀灭度以后,他的继承人是妙光菩萨,是不是像日月灯明佛一样依次讲三乘法?没有。他一开始讲的什么经啊?《妙法莲华经》。第二,大通智胜佛示现成佛以后也是先讲小法、中法,再讲大法;那么大通智胜佛入定以后,十六王子一开口讲的是什么经呐?还是《妙法莲华经》。第三,在《法华经·见宝塔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对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菩萨、天人大众发出了号召:在末法时代——特指末法时代,哪一个菩萨能够承担如来家业、弘扬《法华经》的,你给我站出来!是不是这样讲的?他有没有讲这个末法时代任何人都要像我一样,先讲小法、再讲中、再讲大?而且在〈药王菩萨本事品〉嘱托药王菩萨护持《法华经》。
    从这三段佛经的文字根据,我们是不是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佛出世就是为了《法华经》能够久住于世。所以他讲完《法华经》,即化缘已毕,最后嘱咐弟子继承下去,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意味着:我灭度以后,你们生生世世只可以弘扬《妙法莲华经》!就如同国家宪法一般——五十年代的宪法,六十年代修改了,你能不能再去翻五十年代的宪法?九十年代修改了,你能不能再执行六十年代的宪法?
    所以,对于想要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来讲,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尊重事实,尊重真理,放下过去所修的一切法门,把《法华经》《楞严经》受持好!正如文殊菩萨在《楞严经》所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成佛,「性」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无非是受持「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在这个前提之下,把无量法门作为明心见性以后助修的高级法门,用来增上品位,成就圆满之佛。
    下面简单地来介绍一下《楞严经》的来历。据记载,《楞严经》最早先是藏于龙宫。有一次,龙树菩萨到龙宫说法——龙树菩萨的记忆力跟阿难几乎是无二无别,他不多久功夫就看尽了世间所有的书——后来,他在龙藏中看到了《楞严经》,叹为稀有,便默诵而出,后传至皇宫。《楞严经》由此被古印度视为国宝,藏于国库,禁止外传。
    后来,印度一位和尚见到智者大师,谈到一心三观,对此大加赞叹:你这个止观与《楞严经》的意旨非常相似。所以智者大师为此建了拜经台,每天都要跪在那里向西方祈祷,希望《楞严经》能够尽快传到中国。这一拜就是十八年,遗憾的是,智者大师往生前也没看到《楞严经》。
    不久,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谛法师,想把《楞严经》传到中国,不料出关时被守边官员查获。但是,大师弘法之心反而更加坚决。他用一种极细的毛毡,把《楞严经》写在一种细布上,然后把胳膊剖开,把《楞严经》藏进去后再用线把胳膊缝合起来,方才得以出关。法师乘船来到广州,正好当时房融宰相被贬谪在广州,就和其他人等聚在一起把《楞严经》这部伟大的经典翻译了出来。
    今天想一想《楞严经》的这个来历,我们应该作何感慨呀?!自古以来,《楞严经》被称为天书。现在世界上也有些人在讲《楞严经》,我没有全部了解,其中圆瑛大师、交光大师做的注解基本正确。那么关于《楞严经》呢,我给大家许愿:每一个人都能听得懂,每一个人都能大开圆解!为什么?因为《楞严经》就是我,就是你,就是讲我们的心。真正把《楞严经》听懂以后,你才知道原来《楞严经》最简单,其它的经典最复杂。你过去认为其它经典简单、一读就懂;读懂了《楞严经》以后你才知道,过去都没有懂,都是打妄想,都是依文解字;你才知道你过去读了那么多经,一部经都不懂,一句经都不懂,一个字都不懂,你连一撇、一捺、一点都不懂!相信不相信?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吃饭、穿衣、走路你都不懂,你吃的是饭吗?你穿的是衣服吗?你走的是路吗?统统都是邪知邪见。我讲是饭在吃你,我讲是路在走你,对不对?你去想。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拒绝惊天动地的大法,而去打妄想。一个人这一生如果把一部《楞严经》圆满地听完,你生生世世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没有边没有际,十方佛土任你去留。
    同时,听这样的大法人越多越好,来一个成就一个,来两个成就一双,只问你来不来。《法华经》讲了:你劝一个人来道场听经,哪怕听一会儿,功德智慧暂且不论,你来世的福报就是做天王,比我们现在当国王、将军、元帅是不是要美得多?比我们当大老板发大财是不是更美?何况有些人还在打工,先把大福报捞到手再说。你让半座:「哎呀,我们挤一挤,两个人位置三个人坐,坐这儿听经。」只让半座,你来世就是玉皇大帝。《法华经》是不是这么讲的?领众修行的人,功德不可思议!
    在开讲这部经典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说明:古往今来的法师对于讲经都有一定的仪轨仪式,最典型、最著名、最普遍、流行最广的要算是贤首宗「十门开启」,以及法华宗「五重玄义」。跟大家讲,种种的开讲仪式,无非是为了作一个开堂白,介绍介绍所讲经典的大体情况、重点要害等等,而且这种仪式一般说来很细很长。
    当年智者大师按照五重玄义讲《法华经》,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我看贤首宗的十门开启比五重玄义还要复杂。讲法要对机,根据末法时代众生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特点,如果按照祖师大德那种讲法,我怕一部经讲不了几天,人就都跑光了。因此,我们对佛法的教育也要来一场变革。你与圆顿大法见面,三两句话就成就,没有什么好拖泥带水。
    那么,这次教学采取两重方针:第一条方针是横向综合。即法华道场以《法华经》《楞严经》《心经》和《阿弥陀经》作为道场指导经典;第二条方针是纵向综合,即采取教、禅、净这三个次第深入开展。
    具体展开,从横向来看,这四部经典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一心三藏」的本体。《法华经》是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是纲举目张,一点一滴、一撇一捺、步步深入,展开《法华经》之纲,详细具体开示宇宙人生真理;《心经》是把《法华经》《楞严经》从性、从理这个角度,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体;《阿弥陀经》最滑稽,它是从相上秘密地、含蓄地、采取瞒天过海的方式来暗示「一心三藏」的本体。
    《阿弥陀经》自古以来被说为「法华秘髓,华严小本」。我讲《阿弥陀经》跟任何人讲法不一样。什么叫「一心不乱」?什么叫「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什么叫「饭食经行」?你听了以后,思想会大解放!你到时会发现,三藏十二部经无非是一部《阿弥陀经》,无非是一句「阿弥陀佛」,无非是一个「如是我闻」。十方万法,上至诸佛菩萨,下及天人鬼畜,旁及泥巴瓦块、树木华草,无非是一个「阿弥陀佛」,无非是一部《妙法莲华经》。点点滴滴无非是一句「如是我闻」啊!
    从纵向上来看,佛法里无量法门——自古以来有什么净土啊、禅宗啊、教下啊、密宗啊、相宗啊等等等等,堪为无量法门。其实,只要明心见性,一切法门都是一个法门!佛法就是万法平等,问题是你有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前你讲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统统是无稽之谈。小孩子哭着要吃一个饼饼,老妈到处找,怎么样都买不到一个饼饼,买了一个团团回来了。小孩子还是哭,老妈心生一计:把团团往桌上一放,用手一压,压成个饼饼,小孩子笑起来了,高兴了。饼饼和团团是不是一个东西啊?要明白。没有明心见性之人开口就是错,他还自以为是。
    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第六卷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想成佛首先要明心见性,在此前提下一切法门都能成就。《法华经》《楞严经》采取欲高先低、欲擒故纵的方法,把其它一切的法门统统判为戏论法,看上去杀气腾腾、贡高我慢,其实真正听懂以后,你才知道这是个慈悲法门。你一旦明白了什么是牛屎狗粪,它当下就是诸佛菩萨,当下就是「妙法莲华」,你信不信?因为所有的万法都是我们当人当下一个念之所变现而已。
    鉴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采取教下、禅宗、净土三位一体的方针,从教入禅,归宗净土,这是总体原则。我们这个「从教」不同于「教下」的专门把无量经典展开来研究;而是要利用教下的精华,把它最关键、最核心、最要命的部分提示出来,明白宇宙人生真理。很奇怪的是,当我们在教下的基础上明白了佛法真义,你当下就是禅定——把你禅在「一心三藏」,把你定在当下一念,叫即教、即禅、即定、即慧、即戒,这就叫「圆顿大法心地法门,一修一切修」。到了当下禅、当下定的时候,你当下即是「阿弥陀佛」,即是「极乐世界」,即是「往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千口共认。
    印光大师讲:「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闻」,门字里面一个耳朵,这是表慧耳、表心闻,而不是耳朵听。也就是说,你真正听懂了《法华经》,当下就是佛,你的境界、你的地位可以跟等觉菩萨并论。
    看上去教禅净是三个次第,其实教、禅、净可以成就于一时,成就于当下,成就于一念。圆顿大法心修法门历来为一步登天,不立阶梯、当下成佛。这是从纲领、原则上来讲;如果从方法上来讲,就是八个字:「依文解字,会相归性」。如果再加它的妙用,叫「立竿见影」,十二个字。
    鉴于众生的习气和好奇心,我们讲经不能离开经典,离开经典他会怀疑你,不知你所讲从何而来。所以不仅不能离开经典,还要按照一般的凡夫的心态,按照世间人那种逻辑思维的方式来解释表面文章,叫「依文解字」。你不这样的话人家会怀疑你是歪门邪道,即使你讲的是真的,人家没有办法相信。讲经说法的法师必须按照这样的原则:你讲任何一个法,必须要有佛之教诲为依据。
    「会相归性」,是在依文解字以后,透过现相看实质。怎么看实质?我这个拳头变现为手掌以后,你讲一加一等于二,这就是依文解字,怎么叫会相归性呢?我讲一加一等于一、一加一等于五,对不对?这叫会相归性。你能不能归性?一是不是还是个拳头?二是不是还是个拳头?五是不是还是个拳头?你怎么样讲它都是一。整个宇宙万法就是拿手好戏。在梦中梦到老爸老妈,还梦到一条狗、一只猫,这四个东西是不是你一个人啊?这就是会相归性。明白这个道理,刻骨铭心、深信不疑——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当下就成佛。这就叫「立竿见影」。
    整个教学的次第、讲经的原则和方法就是这样,大家能不能认可?这个方法至简、至易、至快。根据这十多年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在座的各位,这一次来就是对这个法门以及它的教法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检验。


    经题

    这部《楞严经》前面有一段经序,经序相当于开堂白。那么这个经序呢,由于讲的一些内容太具体,它又不像开堂白,所以把它放在最后来讲解。
    下面开始讲经题。常流通于世的有三种:简称《楞严经》或者《大佛顶首楞严经》,全称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解释的时候按照全称展开,最后再总体概括。
    第一个字:。这个「大」字不可以用世间法、用对待法、用凡夫的心态来解释:哦,这个苹果比葡萄大,房子比苹果大,地比房子大,天比地大。讲真实义,这个「大」就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大」。首先从大字的字形字相来观照。谈到字形字相又必须作一个重要的说明:中华民族的汉字是象形字发展而来,是结构形字——比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等等。那么这种结构形字真正体现了诸佛对汉字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大」字,「一」字加一个「人」字。一个人从相上来看,在宇宙连一粒小小微尘都算不上,可是它的字义是大。这也就回答了我之前提出的问题:十方三世森罗万相、千变万化,到底有几尊佛、几个人、几个天、几条狗、几个太阳、几个地球?这个「大」字就是在回答我们,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就是一个人,这叫「真人」,我们这里都是「假人」。你明白了假人的当下你就是真人。所有的假人都是一个真人,泥巴瓦块、风云雨雾都是一个真人,所有的真人都是一个假人,怎么样讲都是对。大根机之人、大智慧之人,就这么几句话他就成就,深信不疑。一个「大」字,一人之相虽微妙至小,其义其法却无量无边,遍周沙界,贯通三世,就是一个「大」。
    下面我们再分别从时间、空间、万法之量、万法之相这四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照我们的本来面目怎样体现出一个「大」。
    从时间上来讲,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地球人是不是都认为一天比一个小时长,一年比一天长啊?这个时间呢,往过去世看无边无际,没有开始;往未来际看无穷无尽,没有结束。不要说凡夫,就是修行之人都还在执著时间。昨天就是昨天,过去了;未来就是明天,还没有到;现在就是当下,念念分别。这就是我们的同分妄见。现代科学已经意识到,时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但没有办法突破时间的束缚,除非他变成明心见性的科学家。讲科学,是把它局限于世间法来认定。那么也有种种的奇迹出现,说明我们的心可以超越时间的束缚。
    许多人往往在梦中、在定中就能知道未来几天、几年、几个月的事情;或者梦到未来的事情,几天以后、几个月以后、几年以后就真实发生了!我讲几个典型的事情。
    在太原有一位居士梦到自己的嫂子死于车祸,梦到的事情她哪敢讲啊!半年以后果不其然,梦境成真。有一位比丘尼梦到娘家六个侄儿玩火,五个被烧死,一个人被烧伤逃出来,三个月以后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记得在学校的一次考试,大概是起床之前梦到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考物理啊,高中物理不是有一个加速度吗?梦到我把加速度后面的2(平方)忘记了,加速度变成了速度,老师咬咬牙扣了我五分,本来应该扣一分。为什么呢?他把我训了一顿,说我太狂妄,没做到十分钟就要交考卷,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样子。我起床后,果然老师瞪着眼睛把我叫过去,旁边坐的其他几位老师一个都不少。我当时就感到奇怪,怎么提前梦到了?这都是提前梦到了未来的事情。你看这个妙不妙?
    那么自我从登台讲经以来,在全国大概有五个道场,或居士,或出家人,提前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还有提前八年,或梦中、或定中,就看到我在这个道场讲经,什么样的寺庙、多少人参加,最后现实中所出现的场景竟然跟梦中所梦到的和定中所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五台山宝华寺一个寅林老和尚99年端午节往生,往生前他对弟子们讲:我往生以后三年,太原就有法师来传大法,讲《法华经》《楞严经》,你们要去护法。99年来讲我还没有剃度啊!我剃度很晚,我01年才剃度,是年老的小和尚。可是我就是02年去讲《法华经》《楞严经》的。当时太原地区还没有发现有第二个人讲《法华经》《楞严经》。你说这是什么问题?所以时间有没有一个准啊?没有呐!
    我们一个念可以变现出过去现在未来。至于一个念怎么样变现出时间的,后面讲到「一时」的时候再解释,大家先不着急。
    在盘腿打坐的过程中,一般地能够达到两个小时以上的人,他必有灵感爆发。几个小时感觉就是几分钟而已。窥基大师前世在雪山打坐,他眼睛一睁,就问玄奘法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实际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多年了,说明他在雪山里禅定最少一千多年。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活在当下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
    从时间上来看,这个「大」是不是把大小、不大不小、无大无小、有大有小统统圆融为一个东西?它叫「大」吗?它当下就是小,它当下就是不大不小,它当下就是有大有小。有大有小、不大不小是不是都是它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首先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感。你懂得了有来世,懂得了不生不灭,你现在最起码是初果罗汉。初果罗汉永远不落三恶道,往上不封顶,乃至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说不准啊!
    可见听经闻法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舍利弗、憍陈如大根机之人,耳朵过一下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因为他就是修这个心,深信不疑。钝根之人修阿罗汉要七返人天,乃至证到三果罗汉以后,为了证四果罗汉还要修二十万大劫——一个大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想想看,你要不要来听经闻法呀?从明心见性开始,才能真正上路,这是特对初根机之人而言。现在搞反了,认为初根机之人、刚修行之人要从方便法慢慢来,这是颠倒!《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成佛太简单了!这佛不是在鼓励我们,更不是在安慰我们,更更不是在恭维我们,佛是在讲真实语。真人讲真话,要明白啊!我们何必要去受冤枉苦啊?
    第二,从空间来看这个「大」。你问一个凡夫,我们的心在哪?他会说:在我们的肚子里。没有哪个会讲在肚皮外面,或者讲我的「心」在这桌子上,谁会这样讲?人呢?人在房子里。谁也不会讲房子在我肚子里,我人在房子外面包着。房子在虚空里,是不是都这么认为啊?
    有一位官员问禅师:「虚空包芥子」一听就懂,而「芥子包虚空」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呀!禅师反问他:你们读书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啊!你脑袋不就是这么大嘛,怎么装得下这么多书啊?官员很有智慧,一下明白了。现在坐在这里,你能不能把文峰塔想起来?可你脑袋只有这么大,文峰塔那么高大,怎么就装进来了?要开智慧啊!那么坐在这里,你能不能把家里一张沙发想起来?
    世间有一句训斥:「你这个小东西没大没小的。」这叫歪打正着。就是没大没小啊!哪有大小?但是我们的心可以示现大小,这是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来观照这个「大」。
    再从数量的多少来看。比如在梦中梦到无量的人、无量的事、无量的山河大地,那么做梦的你,有没有增加一丝一毫一斤一两啊?醒来以后梦境消除,你有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一斤一两?多多少少都是我们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啊。我们往往把「多」与「大」联系在一起,把「少」与「小」联系在一起。可是以做梦为例,即可观照到大小、多少没有区别。
    有的人对梦不敢相信,那么再以心为例。翻译《妙法莲华经》的法师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随母进庙烧香拜佛,他在外面把大殿门口的千斤宝鼎一手托起,如同玩纸人一样,其他人吓呆了:哎呀!这个小孩力气这么大啊?这个大宝鼎我们十个人也抱不起啊!当鸠摩罗什听到他们的讲话后脑袋里就有了重量的概念,以致这个宝鼎也随即唰地一下落地。他这时再两个手来推宝鼎,它却纹丝不动。由此这个七岁的小孩当下开悟。重量大小是不是我们的妄想执著?那个重、那个轻,那个宝鼎是不是还是一个东西?一念前一念后,天地之别,天地之别的东西还是一个东西。
    再从万法之相来看。大概是05年,我到山西阳曲县传法。一位69岁的老居士向我请法:「师父啊,有一个事情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我有一天按照墓林僧划道道念阿弥陀佛,念到九点多一片光亮。我老婆从门外进来叫了一声:黑咕隆咚的,你在干什么啊?」老婆这一叫着实把他吓了一跳,眼前当下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了。这也就是说,连白天和黑夜都是假的。白天黑夜是不是有形有相啊?我们的心有没有白天黑夜?在《楞严经》叫「同分妄见」。在《楞严经》第五卷,二十五位菩萨各说圆通法门:月光童子修水观,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肉团变成一团水;虚空藏菩萨修空观,到了一定的境界肉团销灭,变成无形无相的虚空。从这个肉团身就要明白,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想在起作用。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皮肉筋骨,所以要吃得好、要穿得好,这里还要描得好、那里还要挂得好;就是因为对这些东西的种种执著,所以叫我们不能出六道轮回啊!那么讲到这里就明白了,白天是不是就是黑夜?有形有相的肉团是不是就是无形无相的虚空?有形有相的肉团是不是就是有形有相的水火?全在我们一念心。
    要开智慧啊!为什么顺治皇帝放下江山当和尚,能海将军放弃功名来剃头?因为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明心见性之人、破除烦恼习气之人,叫「那伽常在定」,他「和光同尘」,可以自在无碍地变现万法。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修行各种各样的法门,最后变成鬼、神、仙。即使二十八层天,层层天都会腾云驾雾、排山倒海,但是福报满了以后仍然要往下落。
    我告诉各位一个秘诀:种种神通不需要修,都是各自本有。你一旦断气,在中阴身内,每一个人都可以上天入地、千变万化,无所障碍。但是好景不长,只有四十九天,对有些人可能只有几天、几个小时,此间他会被各种境界所转,不是落到鬼道就是神道。
    看了《楞严经》后面讲的五十种阴魔境界,你会不寒而栗,倒吸一口凉气!那种神通还叫走火入魔。而现在所谓的那种小小的神通,讲你走火入魔都还是抬举你,可不要不知道天高地厚。修行人特别忌讳以神通来度人。但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可以示现神通,护法的正神可以用神通来帮助、成就人,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是从四个角度来观照这个「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每一个人都能千变万化。梦中想要解手,就冒出一个厕所,是不是你变出来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变啊?因为做梦时,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闻,就剩下一个梦中独头意识在起作用。相对于白天无量的妄想,它就变成了一个妄想。所以,修行的目的是要去除纷飞的妄想,把我们的心由外到内归于清净。一旦归于清净,你就会灵感爆发。为什么道家能够肉团身飞天、腾云驾雾?无非是减少妄想,加上一定的功夫培训。
    经题第二个字,。我们仍然先从「佛」字的汉字结构来看。讲到这里,为了防止有些同修讲:哎呀,你这个人真会强词夺理,真会狡辩!明明一个汉字,你怎么就变出那么多理来?大家要深信不疑:中华民族汉字传统得到诸佛特别加持。为什么这样讲?不是我们想当然呐!诸佛出世之前必须在兜率陀天内宫,也就是在弥勒内院观察四千年(人间几亿年)——就是观察佛将来在哪一片国土、在哪一个王宫投胎,出世以后哪些菩萨来护法,要组织多少场法会;再一个就是研究灭度以后佛法在哪一片国土生根、盛行,哪些菩萨来传什么法,无非是这些。也就是说佛准备第八千次于娑婆世界示现的几亿年之前,就早已经做好了种种安排。中国的汉字文化,据说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这是不是佛有备而来?那么建国以后又进行了汉字改革,有些汉字改革以后更加能够体现出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是不是佛在冥中加持?要作这样的观照啊!
    所以,要在这个前提之下,来开示这个「佛」字。「佛」字全称佛陀耶,由印度语音译而来。它的结构是,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佛的大弟子叫舍利弗,舍利弗又叫什么?舍利子。「弗」是梵语音译而来,就是「子」的意思。「人」字,一撇一捺,一撇就是我们的相,一捺就是我们的性,透过一撇之相你能看到一捺之性,一个真人、一个假人。而真假是一个人,是不是「人」呐?那么这个「佛」,「佛」是什么?「佛」是人子啊!单人旁那个「人」是无分别法,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人;单人旁这边「弗」表这个「子」,无分别不妨分别,这是表因缘法则——成佛要在人中修成,成佛必须在人道。所以,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那么这个「弗」,与「否定」的「否」是不是一个意思呐?这又涉及到一个修行次第的问题。怎么样修行?就是否定——否定错误的思想、否定错误的语言、否定错误的行为。成佛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把我们一切的烦恼习气破除,在佛法里叫一丝不挂、一无所有,你当下就成就了一切的所有,这是辩证法门。听经闻法就是破无明、证菩提,就是在「否」——我们要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破除我们的迷惑颠倒!
    把这个「佛」字按照这种汉字结构这样解释,你们能不能认可?就是这样啊!不要有任何怀疑。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正法在中国。中国的正法在哪里啊?读了《法华经》你就懂了,在哪里啊?就在《法华经》。哪里有人受持《法华经》,正法就在哪里。除了《法华经》《楞严经》,任何一部经典不能代表正法。要「依法不依人」。
    下面我们从如来十号来观照这个「佛」字。他不是讲一个释迦牟尼,也不是讲个什么阿弥陀、观世音,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你如果把「佛」就说成是个释迦牟尼,说成是阿弥陀,那我们是凡夫。《金刚经》怎么讲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见都见不到如来,能不能成如来?听经听到这里啊,你要倒吸一口凉气!我这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生生世世都在干啥呀?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多如马毛」啊?不是多如马毛?讲错了,是「得道者凤毛麟角」。只有听闻《法华经》《楞严经》大法的人才是「多如马毛」!为什么?马比牛大嘛!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菩萨,我们承担着挽救如来家业的重担,都要发如此大心。
    下面我们从如来十号来解释这个问题。有一本经叫做《佛说万佛名经》,在这本经里呀,佛列举了一万一千一百尊佛的名号,分别从一万一千一百种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明白什么是佛、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可是由于我们地球人的心量太小,所经历的时间、空间太小,他没有这个心量来观照。为什么这么讲啊?我们地球人寿命不过百岁、身材不过八尺。即使我们在人均寿命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身材可以达到几百米甚至几公里,但是与其它佛土的众生相比,我们仍然是个小爬虫、是个短命鬼。佛在《法华经》介绍其它佛土众生的寿命动不动就是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大劫,身高动不动就是几千里高、几万里高,乃至几千万里高。所以佛有一本经叫做《观无量寿经》,你地球人去观一观,十个人里有九个半人恐怕要观出心脏病来,你没有办法观。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时间、空间太小——时间来讲,寿命不过百岁;空间来讲,这么个小爬虫,他再蹦很少有能蹦出本省的人,更不用说能蹦出地球到太阳系。这个法是真的。有些人不相信:人均寿命还有八万四千岁啊?还有几公里高啊?这是真的。
    大概在二十年之前我看到一本科学考古杂志,上面有一个考古之谜,是记载在四川青城山挖掘出一具古尸骨,大概长十几丈,相当于几十公尺长,旁边还有木头的痕迹。专家后来分析得出,在几千万年以前四川青城山是在海底,渔人出海打渔葬身海底,几千万年以后海底变成高山,那这个人尸骨变成了化石,但科学家很难分析出,那个时候人怎么那么高?可这是事实啊!那么按照佛法来观照,我们是不是应该相信那个时候可能人均寿命就是几万岁?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讲这一万一千一百种佛号。由于地球人心量小、见识短,所以佛把一万一千一百种佛号又浓缩概括为一千种佛号,也就是常说的将会在贤劫出世的千佛之名号,这本经叫《佛说千佛名经》。其实这一千种佛号也好、一万种佛号也好,都是佛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宇宙人生真理。现在有不少的寺庙在拜万佛忏、千佛忏——可能拜万佛忏的不多,我们慈航净苑是每年一度拜万佛忏。你即使不懂,只要能拜一次万佛忏,可能你这一生一世就会平平安安。唸佛、拜佛不能了生死、不能开智慧,但是能够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这个不要怀疑,它也是一种方便接引。可是这一千种佛号,特别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地球人仍然不能接受,佛一不做二不休,最后归纳为十号。
    我们要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良苦用心、慈悲用心,以这十种佛号集中体现一万一千一百种佛号的精华。这十种佛号,你把其中的任何一种佛号搞明白,即当下成就,了生脱死!成佛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念悟而已!
    如来十号,第一个就是「如来」。有些菩萨曾经问我:是如来佛大,还是阿弥陀佛大?我告诉他,所有的佛都叫如来佛,所有的众生都叫如来佛,所有的泥巴瓦块都叫如来佛,无非是迷悟之差——迷中的佛、悟中的佛、自在的佛、被束缚的佛而已啊!那么我们现在给「如来」来个一锤定音:十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皆从「如」而来;十法界没有一法不是「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换句话说,从「如」而来,从「如」而去。既然是从如而来,从如而去,是不是没有来去?不动道场,周遍法界。
    下面我们分别从打官腔、对比法、打比方这三个角度来理解「如来」。
    首先打官腔。按照别教、通教的分别法,把「如」说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把「来」说为我们的假面具。在诸佛菩萨、天人大众乃至虚空世界、山河大地、风云雨雾出现之前,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就是一个灵体,这个灵体无形无相,什么都没有;他什么都没有,而又灵明不昧,他就知道自己可以现天、现人、现鬼、现畜生、现佛、现菩萨、现风、现雨。这个法在第四卷会作详细开示,这里只作简要概述。在万法假面目出现之前,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纵横方圆、大小多少就是这个东西,叫「空性」。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阴、非阳、非有、非空、非多、非少……非一切,在《楞严经》叫「离一切相」;可是它可以现阴、现阳、现有、现空、现多、现少……现一切,在《楞严经》叫「即一切法」。
    那么,在天地万法出现之前,我在哪里,你在哪里,他在哪里?其实那时我们都共一个灵体,什么相都没有。可是他刻骨铭心地就知道我们是真实存在。这里没有飞机、大炮,没有坦克、汽车,没有电脑、沙发,可是我们心里有没有?对眼睛看来讲是「离一切相」,对心来讲是「即一切法」。这个法妙啊!禅宗就是强调破一切相见空性。他这种「见」是通过顽强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毅力就这么定在那,把对外面一切的观照全部收回,往里集中集中集中……把无量的空间就集中在这一个点,这一个点这个时候什么念都没有,但是就知道自己是存在的。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到最后灵感大爆发,风起云涌,见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自性本心所显现。「法」,毫无疑问是妙法;可是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妙人又当别论。法是妙法呀!可是这个法门百千万亿人难有一人,百千万亿劫难有一人成就。
    这是讲我们的本来面目,把它方便说为「如」;我们现在的面目叫假人假相,把它方便说为「来」。注意,都有「方便」二字。这个「来」——尽虚空遍法界,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牛马猪羊等一切有情,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树木华草,乃至香甜苦辣之味,乃至是非好坏、种种种种的妄想心、意识心,乃至走火入魔出现种种的幻觉,凡是我们能够看到、能够听到的、能够感受到、能够想到、能够说出来的一切的一切,统统叫「来」。
    那这些「来」是怎么样来的?从「如」变现而来。这些「来」都是以它的性具功德的无形无相的形式,本来就储藏在我们的心中。「储藏在」都是方便说,但是不这样说我没有办法开口。你可不要当真,等一下你就知道这是方便说,这些「来」在因缘特定的时候跑出来了。《楞严经》讲了,这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而有无明」。因为心里本来就存在的那些东西,我们随时可以变现出来。怎么变现?有两种情况,乃至三种情况,乃至无量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可以爆发、巨变、突现,一念变化出十法界花花世界无量万法;一种是渐变——怎么渐渐地变?我一念生出来个业相,马上又生出了虚空,依业相而起转相,转相反过来对业相打妄想,而后出现风、云、雨、雾等等那些胜义的色法,形成了「三细无明」(在第四卷会详细讲),然后再慢慢地由浅到深,由细到粗,由境界为缘而长出六种粗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形成了山河大地、人鬼众生,这叫渐变。我们现在是怎么变呢?既不是突变,也不是渐变,我们是中等变。通过男女生活来生儿育女,是不是也是一种变?那第六层的天人眼睛看一看、男女笑一笑他就能生小孩。所以我们将来到天上可要当心啊,你别对着他笑一笑,马上就有小孩喊你老爸、老妈。到了第七层天以上无男无女,自己生自己。既可以一对一地变,还可以自己变出无量的自己,你说好玩不好玩?
    各种各样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全靠我们自己的心力来主宰。佛法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佛法是讲真,不是讲善,不是讲恶。但是讲真,真包括不包括善和恶?包括啊!讲真并不是不要讲善、不要讲恶,讲善、讲恶不能成佛,绝对不是不讲善、不讲恶,要搞明白。
    回归无分别法,「如」即是「来」,「来」即是「如」。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才算懂得了「如来」。比如说,孙悟空摇身一变成了眼镜盒,那么大家能不能看到孙悟空?孙悟空就是「如」,是不是?那孙悟空是「如」的时候,他虽然没有变现出眼镜盒,他当下是不是就是眼镜盒?这个「如」当下是不是「来」?那么当孙悟空变成了眼镜盒的时候,虽然我们看不到孙悟空,这个眼镜盒当下是不是就是孙悟空?「来」当下是不是「如」?「来」和「如」是不是一个东西啊?这就是佛为了帮助我们开智慧,专门讲出了性和相、理和事、「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来引导我们。待会一一地来对照。
    那么,孙悟空不仅能变成眼镜盒,还能变成茶杯,他还能变牛魔王,还能变铁扇公主,还能变白骨精,还能变风变雨,还能翻跟头。他一个人变了那么多东西,这是不是就是他一个人?告诉大家,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孙悟空。你们不是看过《西游记》吗?你游到哪里去啦?为什么西游?为什么没有东游?因为西游呢,西表西方,太阳落山表归宿、表秋天、表收获。所以《西游记》是不是《成佛记》啊?我们也研究《西游记》,这就是佛的智慧。
    所以「来」有无量百千万亿个,无量的「来」就是一个「如」,其中一个「来」是不是一个「如」?那么其中一个「来」的那个「如」,跟无量「来」的那个「如」,哪个如大,哪个如小?都是一个「如」啊!佛法非智莫解,无智莫证。官腔暂时打到这里。这就是佛三转法轮中的第一转(示转法轮),把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直话直说,大根机之人一听当下明白,几句话就成佛。诸佛出世就是讲心法,仅此一举。
    现在,从第二个角度来把「如来」二字与以往所学到的相关名相概念对号入座。最熟悉的就是阿弥陀佛,「如」就是「阿」,「来」就是「弥陀」。想一想,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你知道「阿弥陀」是谁吗?佛在《金刚经》讲: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怎么了?「行邪道」呀!你是不是倒吸一口凉气:原来这几十年我都在行歪门邪道啊!这可是佛讲的,可不是我给你们讲的。最后一句,「不能见如来」啊!如果以色见佛,以音声求佛能成佛,净饭王和他的夫人不知成佛多少多少万次了,你念几句佛号、拜几句佛就能成佛?儿子,你不要去念书,你只要一天到晚跪在那里「南无国家大总统、南无大将军大元帅」——他能不能当总统、当元帅?白日做梦吧!哪有这个道理?「南无汽车大司机、南无汽车大司机……」,然后,哦!我会开汽车了!会不会啊?没有这个道理呀!
    我有一个开示叫做《念佛能不能往生》,我在这个光盘里讲了三段话。第一段话:唸佛不能成佛,唸佛不能往生;第二段话:念佛一定成佛,念佛一定往生;第三段话:念佛当下成佛,念佛当下往生。百分之九十五,乃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听得欢欣鼓舞,可是就有百分之一的人发生误解,说印广法师讲「念佛不能往生」,与一切祖师大德唱对台戏,与《阿弥陀经》唱对台戏。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但这样的人从来不敢当着我的面讲,他站都不敢站出来,因为他讲的不在理。不管佛法、世间法,你不可以断章取义。你如果断章取义,《法华经》《楞严经》也都会成为歪门邪道!修行人更不可以采取这种手段。实际上我是讲怎么样叫念佛、佛是什么,是不是啊?是提示这个问题。
    在这个光盘里我提出:「如」者,「阿」也;「是」者,「弥陀」也;「我」者,「佛」也;「如是我」者,「阿弥陀佛」也;「闻」者,见道也;如是我闻,万法皆成;如是我不闻,万法皆不成。这是对「如是我闻」高度的、精辟的概括。《法华经》《楞严经》无非是讲一句「如是我闻」,无非是讲一句「阿弥陀佛」。千经万论无非是讲一句「如是我闻」,无非是讲一句「阿弥陀佛」。
    如果用《华严经》四无碍法界来讲,「如」即是「理」,「来」即是「事」,理事不二,法法圆融;如果用「如来藏」来对照,「如」即是「空如来藏」,「来」即是「不空如来藏」,「如来」即是「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说「如」当下即是「来」,「来」当下就是「如」,所以这三个如来藏是一个念。如果用「性相」来对应,「如」即是「性」,「来」即是「相」,「如来」即是性相一如;如果用「一」和「多」来对应,「如」即是「一」,「来」即是「多」,一多不二,这叫不二法门。凡是涉及到的相关的名相概念,我们都要学会来对照,它都是讲同一个理。这是从第二角度来讲。
    第三个角度,我们通过打比方来开示。我最常讲的一个比方,每个人是不是都会做梦啊?梦中有时梦到老爸、老妈、姥姥、姥爷;有时梦到七大姑、八大姨、同学、同事、好友;有时梦到我们的仇人、怨人;有时梦到牛、马、猪、羊、鸡、猫、狗、鸭等这些畜生;也有时梦到泥巴瓦块、电脑、电话、沙发;也有时梦到人民币、金耳环、香蕉、苹果、牛屎、狗粪、小儿拉屎撒尿,是不是都有梦到?梦中的一切境界是「如」还是「来」?都是「来」。梦中那么多境界是不是就是做梦的人一个人那个一个念在打妄想?你在做梦的时候能不能知道自己在做梦,看到自己在做梦,听到你在做梦?(不能知道),虽然不知道,那个做梦的人在不在呀?(在),那就叫「如」。所以,梦人就是「如」,梦境就是「来」。如果没有做梦的那个人,有没有「来」呀?所以做梦的人当下是不是就是梦境?梦境当下是不是就是做梦的人?这叫「如来」。
    你别认为做梦就是假的。《楞严经》讲「一真一切真」,梦中没有哪一样事不是真的。但是我们不要执著于梦,你不要老去打妄想。梦中的境界有种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境界是过去世中的事情在梦中再现,你忘记了,所以感到很奇怪;有些境界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不是也是过去世的境界再现?有些境界是未来世要出现的事情在梦中提前出现;有些境界是佛菩萨对你加持;有些境界是过去世的亲朋好友在天道、鬼道、神道,来梦中与你相见;有些境界是过去世的冤亲债主在鬼道、神道的,到梦中来干扰你;有些境界是你自己,比如有什么病马上要好,自己通过梦中的一些境界来告诉自己,然后病就好了;有些境界是因为你修行有了功德,而把本来这辈子该被汽车轧死的果报,在梦中经历一下,虚惊一场,给你重罪轻报了;有些境界是佛菩萨或者护法警告你,你修行中已经出了漏洞,再不注意就要招报应。我们不要单纯依靠周公解梦,那仅仅是一小部分。一般不重要的梦你不要把它当回事,醒了以后耿耿于怀、不能忘记的梦,你可以研究一下。
    在春秋战国时候,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一次在梦中,一个老太太毫不客气拿了一撮泥巴给他吃。后来大臣给他一解:哎呀!恭喜!恭喜主公,这次我们回去就要得到国家了。回去以后,晋文公果然复位。给他泥巴是表得到国土,这是护法神明示现。这就在告诉大家,梦中的事情也是真的。
    可见做梦是不是「如来」?我站在这里讲话,是不是「如来」啊?我讲了这么一大堆的佛法,有声音大小、节奏快慢,是不是?还有字形、字义,这是不是「来」?那这么多话在讲之前,它在不在我心里?不在的话我讲不出来。虽然在,在我脑袋想、嘴巴讲之前它有没有形相?没有,那是不是「如」?那我给大家讲「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是不是「如来」?「一二三四五」本身就是「来」,在没有现「一二三四五」字形、字相、字义的时候,它在不在?那就是「如」嘛!有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来」?在日常生活中随拈一物,无非诸佛如来法身真常。那我讲出来了,你们耳朵听,听到的那个声音是不是「如来」?听到的声音有振动,是「来」,在你听之前,那个声音在不在你心里?(在),因为听了以后跟你心里道交感应了。
    再来看这个眼镜盒是不是「如来」?有一个人读了十八年《金刚经》,也读过《法华经》《楞严经》。我说这是什么?他说这个是眼镜盒。我说这不是眼镜盒。他也知道万法一如,万法都是佛,但遇到具体问题就不明白了,他说这是眼镜盒。这是眼镜盒吗?那有的人很聪明:这就是佛,这就是我。那为什么它是佛啊?不知道耶。这是口头禅。
    现在来分析一下,眼镜盒是塑料做的,它是不是「来」?它现眼镜盒之前,这个眼镜盒在不在?在哪里?(在心里)。这个塑料块是不是地、水、火、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是不是心变出来的?再讲复杂点,这个眼镜盒是工厂里造出来的;工厂从哪里来的?工厂是不是泥巴块堆起来的?泥巴块是不是地、水、火、风呢?是不是还是心变出来的?这是笨办法,因为地球人心力很低。天人用眼镜盒需要不需要造啊?他一想就有啊!哪只是孙悟空能变呐?天人都能变,更不用说诸佛菩萨。可是这些东西是我们的本能,与明心见性、了生死没有关系。不要把心用反了,人不做去做鬼。
    再打一个常用的比方,就是手套大法(看视频更容易理解)。手套里面这个虚空是不是「如」?它没有形相;这五个指头是不是「来」啊?当下是不是一个「如来」?在这五个指头,实际上是表无量的指头、无量的法。比如说释迦牟尼、观世音、地藏王在不在这里(食指)?牛魔王、白骨精在不在这里(中指)?牛马猪羊、乌龟王八在不在(无名指)?张居士、李和尚在不在?风云雨雾在不在?香甜苦辣在不在?是不是都在?这所有的东西是不是就是一个「如」把它撑起来的?如果把这里的猪八戒——这个东西那么好吃懒做,给我滚——砍掉,那释迦牟尼能不能在了?(不能),这叫一假一切假,一坏一切坏。那么释迦牟尼在这里,猪八戒在这里,从这个手套上来看,猪八戒当下是不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不是就是猪八戒?学生考试,一加一等于二是不是在这里?那么一加一等于八是错误的,错误的是不是也在这里?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里的一是不是就是这里的八?这里的三千是不是就是这里的六万?大小、多少、轻重、红黄黑白,这是白天、这是黑夜,是不是都是一个东西?要明白,这就是无分别法。但是我们可别闹笑话,佛法不坏世间法。你儿子总是考得不及格,你去找老师打官司:「印广法师讲的,错的就是对的!凭什么不给我儿子升大学?」
    现在话说回来,既然大家都是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得到了大自在?为什么猪八戒还在这里搞贪、嗔、痴?为什么那个乌龟王八蛋还在这里受轮回?为什么?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生嫉妒心:「老子修了无量劫好不容易有个今天,你那个猪八戒算老几,也能像我一样?」是不是牛魔王和白骨精生嫉妒心:「老子牛魔王好歹是大王,你猪八戒那么个懒东西算老几?我还没有成佛你怎么能成佛?」统统都不是。都是由我们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释迦牟尼在这里,他知道回光返照,往里一看:哎呀!这个里面大虚空、大「如」现出无量的「来」,一切都是我。既然一切都是我,他这个心一亮,还有没有障碍?可是猪八戒在这里,他是往外看:哦,这是我猪八戒,这是白骨精,这是牛魔王那个坏东西啊,这个释迦牟尼,还可以。他在作种种的分别——谁是佛、谁是魔,怎么样怎么样……他被外面的境界所转,搞人我是非,所以他不得自在;虽然不得自在,他是不是释迦牟尼、是不是佛?虽然是佛,他自在不自在?(不自在),所以佛法里讲:成佛不从修得,他本来是佛,要修他干什么?但是不修也不得。不修的话他得不到自在,他得不到妙用。那怎么修啊?是不是叫你磕头?你只要往里一看,当下成佛!最近看了星云大师讲的《六祖坛经》,有一句话我很认可:禅不重成佛,只重开悟,开了悟的人没有不成就的道理。当然我最后还要讲为什么明心见性之人是当下成就。
    那么,讲「如来」讲到现在,「所有的来」是不是「共一个如」?我在这里能讲的那个「如」,你们能听的那个「如」能不能分国界?有没有国界?(没有),因为「如」没有任何形相。比如这个蜡烛。蜡烛点亮之前,它的亮性在不在?那是不是就是「如」?那叫亮性。那么这个麦克风有声音的性能。它在发声之前,这个振动性在不在?那我讲法的这个人是不是叫人性?人性、声性、亮性能不能分开?是不是都是一个东西啊?它没有国界。你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不知道会高兴得怎么样。会在那狂呼万岁:「我解脱了!」吃了那么多苦,原来成佛这么简单!要么就顶风冒雨在扬州城先跑它个七天七夜再说。一个大解脱的人,你没有办法去衡量他的心态,他把整个世界看个底朝天,全部是我。所以我们该怎样珍惜这个大法呀!
    把「如来」这个道理搞明白了,就叫「如是我闻」,借此劝大家都要学会讲经说法。讲这样的大法就跟讲故事一样,关键你懂不懂。你懂了以后不需要像师父这样讲,变成你自己的语言,你怎么样拐弯抹角都能拐到「如来藏」上来。这是佛给我们的特许:「依义不依语」。你哪怕讲得丢三落四、拖泥带水、结结巴巴,只要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你就是如来使。告诉大家:越是真理越简单,越是愚蠢越成佛,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有些聪明人只知道眼睛对着别人找人家的缺点,而不懂得反观自己,不懂得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还在那儿自以为是。一定要记好:聪明人反被聪明误,世间的智慧装得越多,离开真实智慧越远。
    「如是我闻」,你闻不闻?「闻」了以后,吃饭、穿衣、走路、嬉笑怒骂,都是道场,明心见性的人才是真修行。怎么叫真修行啊?无师自通,他不需要问老师。他只要知道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出来的;即使讲第二义谛,生生世世谁没有做过我们的父母儿女、至亲骨肉啊?无论从第一义、第二义他都能成就,但是成就有大小——明第一义是大成就,无论何时遇到何事,他都知道该怎么办,怎么样修都可以,不修也是一种修。
    如来十号第二,叫「应供」。应什么供?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叫「应供」。这是按照《楞严经》来解释。众生都是自己应自己的供养。到寺庙来供养三宝,去救灾放生,你供养哪个的寺庙?你放谁的生?救谁的灾?都是自己的。你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手脚怎么动弹,都是自己受自己的果报。《楞严经》后面讲了六交报——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都要受报应,不是善报就是恶报,或者就是真报。修行人呐,抬腿走路、开口说话,要用心!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可是一般人怎么解释?「佛是十法界众生的老师,我们大家都应该供养他,这叫应供」。这种解法能使我们对佛升起恭敬心,能得到福报,但是不能开智慧,反而造成一种情执。可是那种解释人家还容易懂。
    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本能地存在着心电感应,人与畜生,与无情物之间也是一样。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是讲这个法?为什么?因为都是一个心,你没有办法不相互吸引。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鬼神之间、人与畜生之间、人与泥巴瓦块、风雨寒暑之间,乃至与一切万法的关系,就靠「应供」。两个人之间有了隔阂,有时候你浑身是嘴还越讲越糟糕,越讲误解越深。所以你不要去讲,你只管心里对他生欢喜心:他是谁啊?他就是我。要不了多长时间,那个人也莫名其妙地对你生欢喜心,你信不信?鬼神天人更是如此,他们有他心通,你对他生欢喜心他不会来害你,他只会恭敬合掌护持你。这就是佛讲的:我独无所畏,只看你会不会用心。
    我原来在安庆地区一个肉联厂当厂长。有一次到副厂长家里去,还是第一次,我把后门打开到院里去洗手,有一条很大的狼狗过来,我还摸摸它的头。他们夫妻俩吓呆了:哎呀!这条狗你怎么敢摸?它咬人呐!因为平时人家从门外走,狗听到脚步声它就要叫。因为他没有听到狗叫声,便没有提醒我,这是一件事。我一个老同学是如皋市人事局的局长,他家里养了一条哈巴狗,连他儿子从南京上大学回去都咬个不停。我去了他们家进门的时候一点动静都没有,进门坐下来以后还把我的腿抱住,还要跟我亲嘴,他家人都呆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的心已经跟一切的众生平等了,这里发出的信息都是平和的、平等的,众生不会受到刺激,他没有本能的那种逆反心理。
    所以懂得心法重要不重要啊?你看起来一天到晚在念经诵经,结果还在搞人我是非,你能不能成就啊?有道无道,自己要知道,不是装模作样给人家看。你看我会念经、会诵咒,还会盘腿,一盘几百天呢!
    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在那盘腿,像金刚一样;一个在那儿睡懒觉,还打呼噜。师父跑上来对那个一本正经的拳打脚踢:你这个混账东西!看人家多会修行呐!修行不是看相,而是看你的心。你的心平等了没有?平和了没有?包括做梦都是在修行。这个心法妙啊!太妙啦!哪是叫你去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对那些刚上路的人,他也不懂得什么法,叫他在相上约束约束也有好处,也能得到人天福报,但不能开智慧。那么我们跟这个泥巴瓦块能不能心电感应?照样心电感应呐!
    无锡有一位老总叫朱斌,我给他传了这个法,即人与无情物相互之间怎样沟通。第二天他就打电话告诉我:「哎呀,师父啊,太不可思议了!我跟儿子今天浇华儿,我们用心跟华儿沟通,每朵华儿都跟我点头,老婆在旁边看得发呆,这不是作怪了?」同理,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人生病,你们到他家里去是不是感到凉嗖嗖的不舒服?为什么?因为他家里的天花地板、桌椅板凳、电脑电话统统都在唉声叹气,这种气氛对你非常悲哀。如果一个家庭里和和睦睦,快快乐乐,我们到那里去是不是很自在呀?因为他家里的天花地板、桌椅板凳都在嘻嘻哈哈、快快乐乐。同样的两栋房子,一栋房子住人,一栋房子空着,哪栋房子容易坏呀?一定是不住人的房子容易坏。为什么?「你们都不来理我,我也破罐子破摔算了。」
    要懂得,天地万物都是有情,都可以跟我们道交感应。成佛、成菩萨,做鬼、做畜生,上天堂、下地狱,命自我立,就看你怎么样用心。「修心」可以当下了生死,悟后「修行」可以成究竟圆满之佛。开悟以后的修行是不是还是修心?都是我们自性流露。这叫「应供」。
    如来十号第三,叫「正遍知」。可以分说为「正知」与「遍知」。「正知」,知道万法都是一个念、都是一个心,在佛法里叫「总相智」。阿罗汉证得人我空的总相智;通教菩萨证得人我空、法我空的总相智。「遍知」叫「道种智」,知道万法的来龙去脉,也叫「差别智」。所以这个总相智、一切智,一般地是从总体上、全局上、根本上、战略上来对这个世间万法的观照、认知;差别智、道种智带有方法论,从具体、个别、局部、战术上来观照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总相智、一切智一般与世间法里的世界观相对照,差别智、道种智与世间法里的方法论相对照。这两种智慧圆融圆满,叫「一切种智」。这是圆顿大法的智慧,是如来果地的智慧。
    举例子讲,我把手掌升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五个指头,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这就是叫道种智,或者叫差别智。我们眼看手掌,心是不是能看到拳头?你知道这些手指都是一个拳头变现出来的,这就叫一切智,也叫总相智。那么把道种智和一切智圆融以后,你不仅知道一加一等于二,而且知道一加一等于一,一加一等于八都是我,这就叫一切种智,圆融不二。
    「正遍知」可与「如来」相对应。我讲了这么多话,是不是都是各种各样的差别智?讲之前在不在心里?那就是总相智。当我讲出总相智就是差别智,差别智就是总相智的时候,就讲出了一切种智。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无量的万法,我们随拈一法都能讲得清、道得明。提醒各位,你们要非常非常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这些说法你到哪里都找不到,佛学大辞典也找不到,这叫我们当下明心见性。
    如来十号第四,叫「明行足」。可以分说为「明足」与「行足」。明足证菩提果,行足证涅槃果。也把它说为「两足尊」。两足尊可不是美国人理解的两足尊,说我们的脑袋拜倒在佛的两足之下,表示对佛的恭敬。这种解法能使众生对佛升起恭敬心,能得福报,但是与开智慧没有关系。「明足」,是明心见性,见「一心三藏」之法理法义;「行足」,菩萨万行,无量智慧德能来庄严,叫「行足」。「明足」实际上就是「正遍知」。怎么「明」?明白了道种智,明白了一切智,明白了一切种智,在佛法里也叫「智德」。「行足」在佛法里也叫「断德」——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习气而成为菩提,了生脱死,证如来果位。特别强调,没有明足,你行足不了。菩萨万行你怎么修?谁都没有办法修。
    如来十号第五,叫「善逝」。「善」,在这里解释为善于;「逝」,就是逝世。善于干什么?善于死,也就是「死得好」。世间人讲死得好,认为你是骂人、挖苦人。在这里来讲啊,却是正法。怎么叫死得好?死得好的当下就是生得好,你没有死才叫死得好。凡夫死的时候很痛苦,来世还要下三恶道或者六道轮回,不叫「善逝」。
    修方便法、修些外道法的人、升天的人,他死的时候没有痛苦,笑眯眯地走,可以坐在那里走,可以站在那里走,也可以躺在那里笑眯眯地走,但他修的是人天福报,修的是色身调整,在气功里叫坐化,也不叫死得好。
    阿罗汉、辟支佛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证得一个人我空,他不敢再现人相、天相、鬼相来教化众生,也不叫死得好。为什么?他有恐惧心啊!生怕再现人相、天相再受轮回,他不自在。
    通教菩萨证空性,他不能以无量的色身三昧像圆顿菩萨那样广结善缘,也不叫「善逝」。即使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在究竟圆满成佛之前仍然有生死来去之形,愿身再来的菩萨也投胎,他死了以后也不叫「善逝」。
    唯有究竟极果如来方称「善逝」,不住生、不住死、不住中流,生当下就是死,死当下就是生。他证得一切的万法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关;大至佛刹、小至微尘,有相无相,无非诸佛法身真常,这叫「善逝」。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证得「善逝」。这个「善逝」用四种涅槃来讲,叫「无住大涅槃」。极果如来不住于一形一相,而住于一切形,住于一切相,这叫「善逝」。以此我们来观照,佛法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众生法不可思议。
    如来十号第六,叫「世间解」。这个「世间」包括世间、出世间以及器世间。世间、出世间是讲正报,讲有情,器世间是讲依报、讲无情。究竟成佛以后,对三千性相、三世间一切的万法全部见到、证到,然后以此教化众生,叫「世间解」。前面的「明行足」、「正遍知」都是「自利」,后面的「世间解」是「利他」,这是诸佛菩萨自利、利他的两种功德。圆顿大教的菩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世间解」。一切的万法随手拈来,你给我讲个一清二楚,叫「世间解」,与辩才无碍智相对应。
    如来十号第七,叫「无上士」。这个「士」,在传统里是对那些有权威、有地位、有作为、有名望这样一些人士的尊称。「无上士」,不要理解为是世界冠军、是头等的大好人。那样的话,你把佛变成一个鬼王,变成一个英雄好汉,不能体现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上」,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没有上,没有下,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内,没有外,没有空,没有有,万法都是圆融为一个本体。
    如来十号第八,「调御丈夫」。这是说,教化众生,我们要讲究智慧。「调」,一般地是指用慈悲、柔软、善良、耐心的方法去帮助引导那些比较正直、慈悲、善良的众生,或者一些胆小的众生。「御」呢,一般是指用恶劣、残忍、暴力、打击乃至伤害的手段去强制管理那些刚强、顽固不化的劣等众生。这是用方便说。用究竟说,残忍是特种慈悲。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去妄加评测同修、同事和老师。
    所以一个道场刚刚兴起的时候,一般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来的都是佛;人多了以后,就采取比较有压力的那种手段强制管理,否则要乱。有些佛呆子可多话了,你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的时候:「哎呀!这哪像个道场啊?慈悲出祸害!」;你采取一种暴力手段的时候:「哎呀!佛氏门中慈悲为怀呀!」总是他们有理,正法总是没有理。特别是大乘道场,我们以包容为主。不管你是强盗土匪、卖淫嫖娼,只要你来,都是我的老子,都是老佛爷,我都要帮助你!
    老师对学生有的就要打,有的就要骂,有的还要哄,有的还要骗,无非是慈悲。任何人不可以去妄加评论,「哎呀,师父怎么不平等啊?」就是这种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人怎么可以平等?因为人本身就不平等,你怎么用平等的办法对不平等的人?这叫平等吗?要明白。你不要说对别人怎么样,对你就怎么样。对你怎么样是你的问题,师父必须采取这种办法教化你。哪一个师父不想自己的弟子能成佛成菩萨?你不成佛成菩萨,老师要受你的牵连、拖累啊!你看那个天王殿,一进门是谁啊?弥勒菩萨。那就是「调」,挺着个大肚皮:「来啊!大家都来啊!」弥勒菩萨后面是谁?韦驮菩萨,拿着个大铁棍:「你给我老实一点!你不老实就对你不客气!」那就是「御」。
    「丈」,就是丈量,带有权衡、比较、分析、测量之义。该调到什么程度,该御到什么火候,他要权衡比较。「方丈」,是教化一方的教主,不是山头王,不是庙主。后面的「夫」是感叹:「哎呀!你真是个调御丈啊!」在这里是个语气助词。
    如来十号第九,叫「天人师」。顾名思义,佛是天人和俗人的老师。那人家就要问:佛是十法界一切众生的老师,怎么就只讲「天人师」?这就是佛的良苦用心。十法界是指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四圣法界,和天、阿修罗、人、鬼、畜生、地狱这六凡法界,加起来是十法界,其实是无量法界。佛对十法界的众生都有教化的责任和义务,为何对人道和天道情有独钟?
    打个比方。一对父母生了一大堆儿女,其中总有一些比较富贵、比较健康的人,也有一部分比较贫穷、多病多难的人,是不是?你想父母如果有一点点能力的话,他应该帮助那些富贵、健康的儿女,还是帮助那些贫困、多病的儿女?一定是帮助贫困、多病的,是不是?这就是平等法。四法界的圣人已经解除了后顾之忧,而六道凡夫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佛应该是锦上添华,还是应该去雪中送炭?
    那么六道凡夫里,如果仍然按照雪中送炭,就应该给予三恶道的众生帮助。可是佛心有余力也有余,问题是三恶道的众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太糟糕,他没有办法接受佛的帮助。佛也不度无缘之人啊,它没有这个福报。地狱道的众生一天一夜万死万生,枪打、炮轰、刀劈、下油锅、上刀山……你说:「阿弥陀佛!听我来传法。」他忙着受苦都来不及,如何能定下来?你把小孩子打得嗷嗷叫,还说:快点!跪下来念佛!他能跪下来吗?饿鬼道的众生惶惶不可终日,饱汉不知饿汉饥啊!那饿得浑身发抖啊!你叫他听经闻法,他能听吗?畜生道的众生不用讲了,它没有这个智慧。所以有根机的人情愿在地狱里受苦能听到佛法,也不愿意在天堂里享福而听不到佛法。因为听不到佛法就要堕落为畜生道,那些癞蛤蟆、那些青蛙,你讲法它能听得懂吗?它听不懂啊!所以佛对这一部分众生是爱莫能助,自然而然就在人道、天道里用功夫。不妨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人道、天道的又是哪一道为主啊?人道。
    由于天人只有福报,没有灾难;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特别是从第三层天以上,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天人自己就是一团光,所以第三层天叫夜摩天。由于福报太大呀,他生不起精进心;由于只有光明没有黑暗,他没有办法通过分别比较来开智慧,所以在天道的人不容易成就。佛在人间讲法的时候,有智慧的天人会来听法。人道既有苦,也有乐;既有黑暗,也有光明;既有是,又有非,有利于我们通过分别比较来选择正法、善法,有苦有乐有利于我们奋发图强。
    佛在《无量寿经》怎么讲?在娑婆国土修行1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100年。在另一部经讲,西方极乐1天的感受,相当于娑婆世界的1个大劫。1个大劫少说52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所以你看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以及《楞严经》第六卷所讲观世音菩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其中就有一段讲,有些天人情愿舍去天堂的福报到人间来修行,还要求观世音菩萨帮忙。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正法难遇,即使佛陀在世,那么多剃度弟子没有听到正法;等他讲正法的时候,可能不少人就已经往生了。可是我们现在不仅闻到佛法,而且当下闻到正法,要作何感慨?全世界50亿人有宗教信仰,可是能够闻到正法的有几个人?要好好想一想啊!道场难逢今已逢,这是不是我们的正法道场啊?凡是讲解《法华经》《楞严经》的道场都是正法道场。
    如来十号最后一个,叫「佛世尊」。你可不要像一般人讲:佛——世出世间最高贵的人,我们要尊敬他。你这样只能培养恭敬心,得到人天福报。这个「佛世尊」,它没有讲无量尊,也没有讲一尊,讲到「一」即已落入分别,「一」都是对待法。所以这个第十号最后带有总结性、概括性。「佛世尊」,没有一、没有多,就是这么个「尊」,就尊在这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多无量,其小也是无量,它没有量。
    这十种佛号讲到现在,就好像是在讲科学,好像是在讲哲学,跟佛讲的其它无量的万法相同不相同?天地之别。可是真正明白这个法理,无量的万法你都可以讲成「妙法莲华」。一切的资生产业、人文科学、天文、地理、语文、数学,乃至泥巴瓦块、树木华草、黄金白银、臭狗屎臭羊粪,统统是「妙法莲华」呀!这一杯水,人喝了就是甘露,天人看到是块石头,鬼道的众生看到是一团火,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在作怪。讲是十方法界,其实是无量的法界。所谓「同分妄见」,是大家共有的、共同认为的一种妄想,它就能造成气氛。至于「别业妄见」,那更是五花八门。我们在学校里曾经有一位同学,大男孩,上街买了一双红布鞋回来穿到脚上,大家笑他:你这个东西,怎么男子汉穿女同学穿的红鞋?他说:不是啊!这是黑鞋,你们胡说!那就叫「别业妄见」,是他自己的业障。好,经题的第二个字「佛」,暂且讲到这里。
    经题第三个字,。什么叫「顶」?每个人都有头顶,但是谁能凭空看到自己的头顶?看不到。虽然看不到,你有没有头顶?要深信不疑,明心见性即在于此——你看不到我们的真心,你就相信我们就是一个真心,就是一个「如」变出来的,就跟相信自己有头顶一样。有些人呢,你说哪个明心见性了,他要跟你拼命,他想尽一切办法来攻击你,诽谤你。这是众生本能的嫉妒心、下劣心,他不愿意别人明心见性;他认为自己不懂得明心见性,别人也跟我都是一个样。他哪知道人与人之间天地之别。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不可以以自己的下劣心去看待同修、同事、老师、伟人、圣人。这一点很重要啊!
    我到太原去讲了一课,许多同修认为自己明心见性了,还有些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明心见性,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成佛。除了释迦牟尼佛和六祖慧能,没有一个人能够明心见性,能够成就。这不是弘扬佛法,这是取笑佛法,这是与诸佛如来唱对台戏!《法华经》《楞严经》讲任何人都能成佛,任何人都能当下成佛,一切众生皆能成佛,问题是你要遇到增上缘。包括天、人、鬼、畜,只要因缘具足,放下我执,都能成佛。所以「大佛顶」,是不是有智慧的人才能观照到?这是考察我们的根机。
    如来密因:是对以上「大佛顶」三个字概括,这就是「如来密因」。「因」就是表真理,表本。没有「因」,什么都无从谈起。「因」之所以「密」,是迷惑颠倒的众生不懂。他本身就是「因」,本身就在「因」,他却不懂得这个「因」。「密」在哪里?「密」在其中,非经过来人指示而不可破密,不可见密。《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破天机之法,就是如来灌顶之法。
    《楞严经》五种标题,其中一个就叫「灌顶章句」。我在这里传「一心三藏」是不是在给大家灌顶?是不是在给你们摩顶呐?佛给阿难摩顶:不要怕,我马上给你传大法了。而现在佛法里却搞得那么糟糕,一些歪门邪道随便来摩摩顶,就可能被糊弄得团团乱转。我跟你讲,凡是这些做怪的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我讲错了,愿受恶报。哪有这个道理?谁给谁摩顶?我有时也给人家摩摩顶,比如看到小孩给他摩几下头顶,哄哄小孩:你真乖,来听经,来拜佛。那是安慰法呀!
    「如来密因」:那个「如」是不是密因?「来」是不是相?通过相来破这个密,来解这个因。如果用因果关系来对照,「如」是不是因?「来」是不是果?因如而来,这叫「如来密因」。念佛拜佛是不是因?这不是因;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缘。「因」带有根本之义,「缘」带有方便、权宜之义。
    修证了义:这是对「大佛顶、如来密因」的高度肯定。「如来藏」道理彻法底源、究竟圆满呐!《楞严经》被诸佛菩萨封为什么?降魔杵。一切的妖魔鬼怪,包括佛门内部的外道,在「一心三藏」面前统统原形毕露,都必须拜倒在「一心三藏」这个法理之下。《楞严经》也是试金石。你讲的到底是正法还是邪法?唯以「一心三藏」来检验。任何人不可以强词夺理,这是老佛爷金口玉言。《楞严经》还是照妖镜。你不要讲得天花乱坠,也不要以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能怎么样。只问你懂不懂「一心三藏」?
    真正明心见性的菩萨没有我执,既可以把自己说得比天还大,也可以把自己说得连乌龟王八蛋还不如。明白吗?这是教化众生的智慧。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现相。我在这里是不是传大法呀?我们要把释迦牟尼佛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把弥勒佛下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灭法扭为正法。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就要靠我们用各种善巧智慧。这也是佛的教导。
    怎么叫「了义」呢?更妙了。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叫一了百了。「如来藏」心地法门是「全性起修」,叫果教派。怎么果教派?它是无华果,即因即果。按照印光大师所讲:「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听明白了就成佛了,最高一念达到等觉水平。「华开莲现」,有些人讲的可天真了: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派了一朵妙莲华把我们接到极乐世界,华一开,阿弥陀佛来跟我握手。华开莲现喽!其实不是的。「华开」是表因,「莲现」是表果。莲华开华,莲子当下现在其中。也就是说你明白了「如来藏」,你就是如来藏,叫「了义」。
    《阿弥陀经》讲:「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就是「了义」之法。可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么天真:极乐世界的菩萨呀,有神足通啊!吃饭前去供养了无量佛,回来的时候正好敲板子吃饭。极乐世界的菩萨还要吃饭吗?我们娑婆世界天上的凡夫都不要吃饭。「即以食时」是以吃饭打比喻——吃了甜食就是甜嘴巴,吃了咸食就是咸嘴巴,吃了苦瓜、辣椒就是苦嘴巴、辣嘴巴,吃了臭豆腐你就是臭嘴巴,表即因即果。比喻我们听了佛法,你把阿弥陀佛悟解为一个人,你就得人身;悟解为天,你就得天身;悟解为鬼王,你就得鬼身;把阿弥陀佛悟解为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人,就是一尊佛,你就得佛身。妄想心见到真心,妄想心当下就是真心,叫「还到本国」——「本国」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阿弥陀经》是讲这个法呀!
    另外一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是表道交感应,「命终」的「终」表圆满。这是表妄心见到了真心,我们这个生生死死的苦命与不生不灭的法身慧命圆融为一个本命,叫「临命终时」。诸佛菩萨有没有讲哪个人死了以后往生?都是活生生地成就。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修行人跪在那里请一个法,佛再开示,然后给他摩摩头。好!成就了!往生了!有没有讲:「好,现在把他给我扔到火葬场去!」有没有这样讲?法华会、楞严会,无量的菩萨成了佛、成了菩萨,有没有讲当下来了几万部大卡车统统拉到火葬场去?你们可不要害怕,不要以为一提到往生就是死啊!不是啊!你连什么叫往生都不懂,还在那求往生,求什么往生?因为《阿弥陀经》被说为「法华秘髓」,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如来藏」心法来给予解释。这是不是在讲「修证了义」?就了在这里一了百了,没有什么好拖泥带水。
    《法华经》也是这样讲:读一句《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即蒙佛授记。这个一念欢喜心,你可不要打妄想:我读了《法华经》,哈哈!《法华经》万岁!我生了五个欢喜心,成佛了。不是的。这个「一念欢喜心」就是懂得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一念之所变现。《大方广佛华严经》怎么讲?「菩萨初发心,即成正觉」。问题是「初发心」,你发了没有?「发」,就是成就的意思。「发心」,把这个心发到「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这个心」,这个心要达到这种境界。《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是不是三部王牌呀?这些法不需要老师来解释,一目了然,只是因为我们心不往那上面想而已。只要我们好好用心悟,这些法都不需要解释,一看就懂。为什么我们不敢相信?
    在《佛藏经》倒数第三页,「恶魔及诸眷属皆大忧恼,如堕十六种大坑,大啼哭言:瞿昙沙门知我觉我,我常长夜。愿佛灭后,破持戒者,助破戒者,欲令诸恶比丘不知佛法,但知读诵,我欲于佛法中破安隐心……」,波旬魔王与魔子魔孙嚎啕大哭发恶誓,流着眼泪发恶誓是不是最毒啊?!我就是要叫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只知道读、只知道诵,而不懂。所以我们现在只读、只诵,而不解其义,多可怕啊!难怪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离开了这两部经,你怎么样修都不能成就。你能成就,那就是文殊菩萨在打诳语,诸佛如来在打诳语。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了义」法,了生脱死之法,唯有搞明白「一心三藏」,一了百了。
    诸菩萨万行:这是虚晃一枪。一切菩萨,一切的行持法门,怎么了?
    首楞严经:「首」表第一,「楞」表坚固。一切的无量的法门,《楞严经》是第一坚固之法,无法不破,还无法不收,无法不包,无法不我,无法不成。
    所以「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就是在肯定「大佛顶」之法,肯定「一心三藏」之法是密因,是了义,是第一。古人说:「自从一读楞严经,不看世间糟糠书」。读了《楞严经》,整个天地万法一目了然,其它世间一切的法都是糟糠,没有必要读了。
    那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在经题里属于别名,「经」属于一切经典的通名。对这个「经」字,真正明白了,也是当下成就。
    经:梵语叫做「修多罗」。「修」就是「长」;「多罗」是印度的一种树木。这种树叶很大,很坚硬,有利于保存。那么把修多罗翻译成汉语,一开始叫「契经」。中国人图省事,简称「经」。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喜欢简明扼要。印度人喜欢重复啰嗦,各有各的特色,不可以厚此薄彼。中国人的简明扼要显示出中国人的刚强、干练、果断;印度人的重重啰嗦,表现出印度人耐心、细心、慈悲。你看佛讲经,本来前面长行讲了,后面短行里又在重复。但我们在解释的时候要按照「契」字来解,这个不可省略。怎么个「契」?「上契诸佛智慧,下达众生根机」。佛所讲的一切的经典,就像一条纽带,像一座桥梁,把佛、众生、万法连持为一个本体。自古以来的经家从「贯、摄、常、法」四义来解释「经」,无非是解释一个「契」。
    所谓「贯」,就是贯通、连贯,而不会混淆、错乱。用方便法来讲,人之常情,一句话、一篇文章必须有条理性。比如说,「我刚刚吃好了饭」。你不能讲「好我吃刚刚」。这样讲,人家要笑话,老师要打病句。一篇文章也是这样,「今天是礼拜天,我和老爸到体育馆去看篮球赛。当我们来到了篮球场,那个游泳池里堆满了人。」这个文章行不行?老师肯定要说不及格,重写!佛法也是一样。当年就是用贝多罗树叶刻上《法华经》,叶子连起来据讲八里路长,你不可以有一点点混淆。这叫「贯」。
    三藏十二部经都在讲「贯」。刚才讲的那种贯,贯通了世间法,还没有贯通佛法呀!三藏十二部经都是讲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都是讲要行善断恶,这是贯通了世间法。那么到了第一义法,没有善,没有恶;是非、好坏、黑白、正确错误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好也是我,坏也是我;一加一等于二是对的,一加一等于八万九千也是对的。叫糊涂官断糊涂案,统统都是对的,大哥、二哥、麻子哥都是我。这一贯,把一切万法统统都贯起来。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了「一心三藏」,佛法、菩萨法、天法、人法、鬼法、牛经、马经、狗经、泥巴经统统都是《妙法莲华经》。十法界万法都是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这才叫「贯」。在读懂「如来藏」之前,佛把自己讲的三藏十二部经说为戏论法,说为牛屎狗粪;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以后,戏论法、牛屎狗粪统统都是诸佛如来法身真常,这才叫「贯」。贯也是贯,不贯也还是贯。说天道地、讲到底,十方三世就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叫「贯」。要想一想,你平时的修行贯了没有?身、口、意这三业贯了没有?
    所谓「摄」,凡是佛所讲之法一定能摄受人、摄受众生,凡是众生一定能够摄受佛法。被视为天书的《楞严经》为什么我们一听就能懂呀?因为我们就是《楞严经》,因为《楞严经》就是我。除了《法华经》《楞严经》,其它任何一部经没有这样说法。在好几十部经典里,包括《圆觉经》等等都提到「如来藏」,但是详细解释「如来藏」的只有《楞严经》。所以「一心三藏」贯通万法,摄受万法,并且为万法之所摄受。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不是一个摄像机?要当心啊!《楞严经》讲了「六交报」,你这个摄像机摄到了真善美,你就是真善美;如果摄受到假丑恶,你就是假丑恶。世间法里讲一人做事一人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放火,你受不到法律的惩罚,与你无关;但是在佛法里,你看到别人做坏事,听到别人说坏话,甚至怀疑别人做坏事,你都要受惩罚。
    所以我经常告诫弟子,千万不要把别人往坏处看,不要把别人往坏处想,不要把别人往坏处说。你说了以后不仅自己受报,听你说的人还要受报,你罪加三等!在小乘法里跪在佛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老佛爷,我昨天做了个大坏事……用大乘佛法来讲,你本来做了一件坏事,忏悔一次你就变成两件,忏悔三次就变成四件,你试试瞧。我们的心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你输进了烦恼的种子,必受果报!现在修行人内部都喜欢搞人我是非,要明白呀!因为我们这六根就是六个摄像头,只要摄进去,就必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楞严经》就是传这个法。要好自为之啊!
    所谓「常」,带有永恒之义。凡是诸佛所讲之法,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可以以任何理由擅自改变一个字,擅自增加一个字,擅自减少一个字,否则你是大逆不道。诸佛金口玉言,无价之宝,无价就是无价,你不要有任何幻想,多大的价都不足以来衡量。真理是无价的。那么在有些经典中,有些段落、有些句读、有些文字确确实实很费解。为什么会费解呢?一个是由于时代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语言风格不同造成的障碍;一个是由于佛法文字在流通的过程中出于无意疏忽而造成差错。那怎么办呢?佛法里有特许,叫「存疑」。讲解的时候,你可以根据当时当地具体的情况适当圆通;但是在流通经文的时候,你不可以随便改动,这是一条原则。曾经有外道来问难佛法:还说什么常不常,你们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文字,那些经典都是后人编写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影响我们对佛法的正信。
    那佛在当年为什么不留一个文字?以佛的智慧和神通法力,他完全可以眼睛眨一眨,一本经书就出来了;手一拍,就可以把唐朝的经、秦朝的经、中文汉语的经、藏文的经、英语的经全部变现在各个国家的那个历史博物馆里,是不是啊?他完全有可能啊!为什么不这样干?是不是佛偷懒呐?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现在好像有点头绪了。佛就是要求我们不著文字相。讲经说法一定要变成自性流露,不可以像读报纸、念讲稿一样。所以我要求所有讲经说法的法师,一定要离开讲本,讲真实义。刚上台的同修情有可原,你要有笔记本有备无患;一般地讲过两三年以后,一定要离开讲稿,你才能讲出自性,你才能当下成就众生。可是没有一个语言文字来讲,何以叫后来人相信?所以无分别不妨分别,佛的弟子大众通过回忆,而把佛所讲法整理成文字经典,并且流传于后世。一定要注意,不要执著在文字相上,我们要看到文字以外的东西,我们的智慧观照要超过文字的层面。
    佛灭度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五百阿罗汉组成集结经典的僧团,由博闻强记的阿难登台,将每一品、每一章、每一句、每一字当场说出,经五百阿罗汉百分之百举手表决通过,只要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这句话就必须重写。古今中外有什么样的经典、文献能够做到如此地缜密?这是独无仅有。
    那么佛法传到中国以后,有些是由梵文直接译成汉文;有些是由梵文译成藏文,再由藏文译成汉文。佛法在中国的流传跟其它宗教不一样。其它宗教是随着外国人侵略中国,作为一种文化侵略强加给中国人,造成一种既成历史事实;而佛法的传承是由于帝王对佛法的恭敬迎请而来。
    在过去清朝以前,那些大的寺庙、方丈就跟地主一样,都有田产,农民种这些地要交租。这足以证明中国历代帝王对佛法的恭敬。所以中国对佛经的翻译,同样体现出当年印度五百罗汉集经的那种气氛。由皇帝亲自任命当朝宰相或者状元协助,召集全国进士以上学位的才子和中外高僧大德,共同组成一个译经道场,一般都还是出家僧人为主译。
    在清朝乾隆皇帝之前,出家人要经过严格地挑选。第一个条件:你必须具备进士以上的学位(到现在为止,一些南传佛教国家以及日本那些出家人,如果没有大学文凭是不能出家的)。进士学位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下面是举人,举人下面是秀才,考到举人就可以有官做。由于出家弘法是最伟大的事业,这种人连做官都不在话下。然而,放弃做官来出家也正显示出他的真诚。不光是具备进士学位,还必须经过地方政府考核、评审,左邻右舍来证明这个人在社会上很正直、很孝顺,再上报皇帝批准,朝廷发放度牒,他才能出家。唐朝皇帝李世民有评价:皇帝、将军、元帅不能称为大丈夫,唯有出家人才可以称为大丈夫。
    乾隆皇帝看到出家这么好,何必来限制他们呢?他老人家做了一件好事,也做了一件坏事——坏在哪里?从今以后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造成当今社会上的人看不起和尚,他明明知道和尚高尚伟大,他都不愿意让家里人出家。为什么?他害怕更多的人来轻视出家人,他认为家里出一个和尚就丢脸。所以我们出家众要生惭愧心呐!我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和尚?和尚是来了生死的,要来受苦,要来受气,我们为了众生连生命都可以置之度外。和尚如果为了钱,必下三恶道。做一个假和尚不仅仅是对不起三宝,更主要的是对不起你自己的法身慧命。
    所以给我当剃度弟子,有两句话必须讲在前面:第一要来受苦,第二要来受气。我这个师父是不讲道理的师父。在道场里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不要指望出了家就跟极乐世界一样,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事情,你都要包容,都要忍受。忍下来了,你成就了。就是赵朴初老居士所讲: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再难你都必须要忍。因为我们修的是出世法,没有什么好强词夺理。这是修的没有道理的道理,你不要指望在这里还有什么道理好讲。什么道理都没有什么好讲的,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天大的事情都不值得一提。
    鉴于社会上对出家人这种看法,是出家人自己把事情做差了,不能怪社会上的偏见。但是也不能千篇一律来看待,要么都好,要么都坏。一个宗教、一个团体其中都不乏有些败类,也不乏有许多正人君子。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没有哪一个团体是铁板一块。正法道场过去有些黑暗的事,今天有些黑暗的事,将来还不可避免会有种种黑暗的事,但是绝不影响正法道场的光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当然出家人要自尊自重,要不然怎么叫修心啊?
    好,回过头来再来讲以出家人为主形成的这个译经道场,多达几百人、几千人在一起,也像当年印度那样,一人为主,二人为副,先把梵语翻译成汉语,当场宣布经全体通过了,再由皇帝批准进入藏经阁。我们现在看的《乾隆大藏经》,就是经过乾隆皇帝批准的。所以我们对法宝啊,要恭敬!要相信!古今中外没有哪一部文献经典的整理像佛法这样慎重,这是出于对真理的崇拜,而不是个人崇拜。这是讲「常」。
    再讲「法」。「法」跟「常」大同小异,都是讲在时时、事事、处处不可以离经叛道。「常」,是在文字上来约束,「法」,是在行持上来约束。凡是佛所规范的一切的行持——三皈五戒、菩萨戒、比丘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等等等,修行人都必须依教奉行。不管在哪一个时空点,我们都不可以违犯,特别是这些根本大戒。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一般规范性的小戒我们可以通融。比较常见的,比如像佛当年在印度的时候,规定出家人只准穿三衣,超过第三件,半个月之内你要供养出去,否则视为破戒。那在我们这里不可能,我们身上可能十多件,像这些情况可以通融。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就是假密宗吃肉的问题。这个不讲清,会使许多同修误入歧途啊!当年的西藏跟印度一样,也是盛行修行的国土,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有种种宗教信仰,但大多数都是修外道。吃肉这个习俗的由来么,第一,因为当年的西藏只长草不长五谷,长了草喂动物,人再以动物为肉食,想吃五谷杂粮,谈何容易啊!第二,西藏属于高寒地区,没有足够的动物脂肪不足以补充热量。第三,西藏的习俗有天葬,人死了以后不是火葬或者土葬,而是人一死,就由天葬师把尸体用刀砍碎了,再扔到荒郊野外喂食动物,所以死者当生债务当生了。
    但是,在今天来看,即使在藏地的密宗也不可以吃肉。可是现在有些喇嘛在藏地吃肉,到汉地还要吃肉;甚至有些居士还把那些喇嘛养在家里,陪着他吃肉,还大言不惭地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要赶快悬崖勒马呀!你说「佛祖心中留」,可以,你能把一个泥巴瓦块、钢钉铁块吃进去,我允许你吃肉,我顶礼你。你以为佛祖那么好做?当年莲池大师呵斥那些所谓的狂慧之人说「酒肉穿肠过」:好嘛!你去吃一口大便,我许你吃肉。
    所以,今后再看到这样的修行人,不要看成是密宗和尚,看成是强盗土匪,你就不会造业,懂不懂?那是假和尚,要搞明白。如果说净土的和尚吃肉,那也是假和尚,他不是真修行人。我们看了以后心里不要受污染,可以生慈悲心:阿弥陀佛,希望上天不要惩罚他。你要帮助他消业障,不要生嗔恨心,不要生轻慢心,不可以轻慢假和尚。即使吃肉喝酒,他在这个时代种下一点善根,在将来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第三场法会他照样得度。不管怎么样,他种了善根了。但是假和尚自己也不要以此:「哦!那行啊!到那时得度也行。」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呐!地狱之苦、饿鬼之苦、畜生之苦你要受啊!
    因为我这个讲法是要向全世界流通的,我不怕得罪人,我也没有办法不得罪人。有些人讲:那个印广师?我知道,他胆子最大,什么都敢讲啊!其实我胆子最小,我是不敢不讲。别人敢不讲,我不敢不讲。因为这是佛法,我们必须讲出真理,我没有办法回避。大家明白吗?你回避不了要得罪人,也只有硬着头皮得罪啊!情愿得罪人,不能得罪佛菩萨、三宝和一切众生,是不是?我是权衡利弊。
    这是讲「贯、摄、常、法」。这是不是都是在讲「契——契经」?离开「契」能不能讲?也有的把「经」说为「门」,不读经的人是门外汉,不读懂仍然是门外汉。也有解释为「径」,是成佛之路。也有说为「涌泉」,涌泉就是泉水洞。只有把经读懂,我们才能彻法底源,开智慧。也有把经说为「华蔓、华丛」。这是表想成圆满之佛要修无量法门。我们平时讲的「当下成就」是指成分真即佛;要成圆满之佛,无量法门都要修,即使魔讲的经典我们都要修。你以此方便教化无量众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现天相、人相、鬼相、畜生相、泥巴相、瓦块相,三十二应身遍入一切国土。也有把经说为「绳墨」。过去有一种墨盒,那个小木盒里面有黑绳,木匠锯木之前先用墨盒里的黑绳在切割处打一个黑色线条状的印迹,然后沿着印迹的地方锯开——也就是把经典作为一种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成佛,必须以经为师,来规范身、口、意这三业。
    那么对于经典的翻译者,这里也作个简单的介绍。主译人是「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介绍译者,就是在与这些菩萨结法缘,在我们今后修持《楞严经》的过程中,还要拜托这些菩萨多多关照。「唐」,是唐朝,「中天竺」,是印度中部地区的国土。古印度疆土很大,分为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北印度、中印度五大区,他出生在中印度。「天竺」,译作「月邦」,有圣贤继化,如月照临。「沙门」,这是对出家修行人的通称,翻译成汉语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菩萨的法号都带有教化众生的含义,不是介绍他因地修行的特征,就是对治众生的种种的习气。「般剌密谛」,翻译成汉语是「极量」,表才华、智慧到了极点。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乌苌国」,是古印度北天竺。「弥伽释迦」,译作「能降伏」。「译语」,般剌密谛法师不通汉语,那么弥伽释迦呢,精通两国语言,可以把梵文翻译为汉语,定言词,成章句,居功至伟。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罗浮山」是广东的名山之一。山上有南楼寺,怀迪法师住于此处。「迪」,是精进的意思,「怀迪」就是常怀精进。「证译」,是负责参详校正,对翻译进一步圆满。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这是一大堆的官帽子。「房融」,是武则天时期的一个宰相,为在家居士,受过菩萨戒。「正议大夫」,是唐朝的一个官职,史称正谏,是言官之名;「大夫」,有举荐贤能,倡导正义的责任。「同中书」,同就是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在唐朝相当于宰相一职,主要负责处理政务,掌管王言,彰显法度等。「清河」,是房融宰相的出生地。「笔受」,房融也是状元出身,文采特别好,所以持笔记录译文并作润色。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楞严经》,语言非常精炼,文义俱佳。



    第一卷


    序分

    下面我们来解释这段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如是我闻:三藏十二部经每一部经典前面的第一句话必是「如是我闻」,包括《心经》。《心经》的译本有多种,其中一个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有「如是我闻,一时」,是全的。那么由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之所以不用「如是我闻」,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心经》通篇二百六十个字就是在讲「如是我闻」。
    它是千经万论开宗明义第一炮,不能小看呐!中国人写文章往往在标题里就包含了这篇文章的主旨。那每一部经前面第一句话都是「如是我闻」,它是不是三藏十二部经的总标题?不仅如此,它是整个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法的总标题、总纲领。纲举目张,不把这个纲举起来,你目张不开。把这个纲举起来,即是明心见性。文殊菩萨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如是我闻」,前面在讲「如来」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同时,它还有几个重要的作用。佛在世的时候说法,从来没有讲过「如是我闻」,这是佛在灭度之前按照阿难的请法而规定的。当时阿难说:「佛啊,您灭度以后,我们整理您四十九年所讲之法,每一部经典之前第一句话应该怎么写?」为什么请这个法?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当时的各家各派为了互相区别开各自教派内的经典,所以各自教派内的所有经典都必须用同一句开头语。那些自然外道,以「有」为宗的,每一部经开头必然用「吁」;以「空」为宗的,它一定是用「阿」,这是打比方。九十六种外道的经典开头语都各自不同。而佛法诠释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当然绝对不可以混同于外道。所以佛恒顺世间法,用「如是我闻」作为佛教经典的开头语。这是讲它的缘起。
    那么这个开头语形成了以后,起到了四个作用:
    第一,是断除众疑。怎么个断疑呢?阿难尊者无量劫以来,虽然没有成正果,但是他非常庄严,心地非常慈悲善良。据说佛有三十二大人相,阿难就有三十。所以当集结经典时,阿难当众复述佛陀四十九年所讲之法,第一句经文——「如是我闻」一出口,大家就明白了,这是阿难代佛传法。否则的话,大家会以为,佛不是灭度了吗?佛怎么又出世了?或者以为,现在阿难成佛了?或者以为,是不是又有佛到我们这里来示现?这也是干扰清净心。所以以「如是我闻」作开头语,大家就都会知道这是佛的临终遗嘱。
    第二,息诤。参加收集整理经典的都是证四果的大阿罗汉。你说阿难是过目不忘,这些阿罗汉哪一个不是过目不忘、入耳成诵啊?谁不想登台像阿难那样统领大众,集结经典啊?!但是大家请不要误解,阿罗汉已经破除了我执,他丝毫没有名利之争;但是弘法利生,人人有责。阿难把「如是我闻」一说,这些阿罗汉自然也就解除了竞争的心态。阿难身为佛的侍者、佛的法藏,依佛的教诲讲出「如是我闻」,然后再把佛在各个时空点所讲之法复述出来,这是理所当然。
    第三,区别于外道。有些人读经时,他首先要看这是哪一派的经典。所以这个「如是我闻」会让大家一目了然,知道这是佛法经典。
    第四,利于修行。「如是我闻」通大通小,各种不同层次的修行人可以以不同的观照,指导自己的修持。
    跟各位讲,有了「如是我闻」以后,万法平等。不管是什么经,泥巴经、瓦块经,只要有「如是我闻」,它就是《妙法莲华经》。遗憾的是,许多人没有讲出「如是我闻」的法义。
    比如说,「如是我闻,一时,印广和尚在文峰寺,与二百多四众弟子俱。尔时,印广和尚拿出一个眼镜盒,汝等当知,此即是释迦牟尼佛。说是法已,大众欢喜而去。」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呐?这是不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呐?但是你必须把「如是我闻」讲清楚。你不把「如是我闻」讲清楚,即使是讲《法华经》,讲《楞严经》,仍然是讲的戏论法。《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讲「如是我闻」。不把「如是我闻」搞明白,你讲万法平等,是诽谤佛法!万法平等,佛为什么讲《法华经》是「经王」?为什么讲《楞严经》是「首楞严」?
    同样讲一句话,要看时间,看空间,看众生根机,要看你的境界。明白了「如是我闻」,万法平等也平等,不平等也平等,就是你一个人,有什么平等不平等?还用讲吗?就是这么妙,只看你闻不闻。不闻的人,你再怎么样讲,都是装模作样,不懂装懂,白白地造口业。我们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要对众生负责。一个人只要开口讲话就是在做宣传,不是吉祥加持就是恶意污染。言为心声,祸从口出,要好自为之!
    至于怎么闻法,就是讲「如来」。把「如是我闻」讲成「如来我闻」是不是一样的?讲「如去我闻」是不是一样?讲「如非我闻」是不是一样?要学会举一反三。明白了「一心三藏」,你讲一切法都是如来正法,都能圆融、圆满、圆通。像这样讲法是不是很容易啊?每一个人都能讲,而且如数家珍。因为都是我们的自性宝藏。
    一时:此二字是千经万论开宗明义的第二句。按照世间法来说,上来头三炮最厉害。第三炮呢,就是这个「佛」字。所以千经万论,前三句最重要。外道当年就讥笑佛法:你们释迦牟尼是讲迷信,讲经说法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时日;看我们讲法,在某年某月某日……乃至后来的修行人对这个问题也在含糊:怎么佛讲经没有个具体的年月日啊?他不知道这个「一时」啊,就是讲「如来藏」的真理,就是讲我们的本来面目!
    「一时」这个「一」,按照分别法说,就是「空如来藏」,就是真心本来面目——这是无分别法。按照圆顿大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一片叶、一根丝尽足为一真法界,尽足为真心本来面目的全体。但是这样讲呢,很少有人能够接受。所以佛用通教、别教把它逐步开示引导。所以「一多无碍」——「一」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多」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千变万化为万法。「一」就是如来的「如」,「时」就是「来」。按照世间法来讲,时间是不是无量呢?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分分、秒秒。而这个时间呢,在佛法里又要注意它的特征。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时间、空间,必有十法界万法、万相。所以这个「一时」是不是「如是我闻」?「一」即是「阿」,「时」即是「弥陀」,你不要光把它看成是时间。时间、空间、万法、万相都在内。
    可见这个「一时」,是继续从另外一种角度来开示宇宙人生本来面目。这是总讲。按照世间法来说,也足以显现出佛的智慧和「一时」这个名相概念之殊胜。
    第一,在佛当年,印度国土四分五裂,全国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纪年方式;即使从世间法来看,佛用「一时」是不是也是智慧啊!如果用什么晋文公八年,那么楚国人看,是楚国哪个王什么年,是不是浪费时间,节外生枝?干脆用「一时」。你们不用对此打妄想,时间并不重要,听法最重要,这不是搞考古研究——要不然三藏十二部经这一部经是哪一时,那一部经是哪一时,是不是又浪费我们许多的精力?正好给外道钻空子,把我们的注意力往那些无聊的地方给引导去。
    第二,再从这个宇宙空间而言。第一层天过一天相当于人间过五十年,第二层天过一天相当于人间过一百年。往上数,第三层天一天是人间二百年,第四层天一天是人间四百年……往上翻,八百、一千六、三千二、六千四,乃至一天等于人间几万年、几亿年。而诸佛出世说法是面对十法界,不光是人道。如果按照外道来讲,它是仅仅面对人道说法。就是对人道说法都不能圆通,何况对十法界说法?从这个角度上讲,是不是也可以打开你的心量?
    尤其是在《法华经》以及其它很多经典,佛为了讲一个大,讲一个多,讲一个长,从空间到时间往往用许多大数字——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劫数、无量百千万亿等等;恒河沙数的国土化成微尘,每一个微尘又代表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数的国土;然后呢,那个数还是这个数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数的多少多少倍……那这些数字到底是不是这么多呢?也可能比这个还多,也可能比这个还少,并不重要。佛的良苦用心就是让我们随文入观。你这么想象想象想象想象……不知不觉你的心量就会变得宽广。心量宽广以后,同样来听经闻法,他容易明白。你这个心量不断地扩大扩大,自然而然心力是不是强了?心速度是不是快了?心速度快了,是不是亮了?不知不觉中那些烦恼习气不翼而飞。你就感到:哎呀!我现在怎么生不起烦恼来了?遇到一些麻烦的事情,过去你会耿耿于怀;那么现在呢,你心里压根就动不起念头来。这是不是妙法呀?要不然佛讲那么大数字有什么意思啊?我们也不要去计算。佛讲三藏十二部经,就是在调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心调得很亮、很清净,并不是来图热闹,这是在讲无上心法。由时间到空间到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佛都是在拓宽我们的心量。
    讲到这里,还是世间法意义上的殊胜,还没有讲到根本上去,还是在讲皮毛。那么这个「一时」,到底怎样进一步地来观照?殊胜意义上的方便是什么?
    现代科学已经意识到,时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飞船进入太空以后,跟地球的时间差就出来了。我们在梦中、定中,乃至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是个不定的量。有时候感到:哎呀!怎么又天黑了?啊!怎么又过年了?对于生活比较轻松的人是不是这样啊?在穷困潦倒、灾难重重、疾病痛苦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度日如年呐?两个人犯相思病,是不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这是不是叫禅定呢?禅定在相思中,禅定在痛苦中,禅定在快乐中,都叫禅定。
    至于我们在梦中梦到未来的事情变成现实,或者在定中、在梦中你会看到过去的事情,说明什么?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啊?就是当下一念。百千万亿年就是当下一念,无量百千万亿年就是当下的一念。时间只是我们的一种妄想。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活在当下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对时间的执著。这是我们从第二个殊胜的方面来观照时间。这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时间到底怎么来的?
    打一个比方。有时候一个人在那里傻傻呆呆的,好像别人看了觉得他有点不正常,然后一拍:「嗳,老伙计,你在想什么?」他醒来了,想了下:「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就是「如是我闻」的「如」,就是「阿弥陀佛」的「阿」。你这个时候心里什么都没有。如果始终保持这种状态,你永远也不会老,永远也不会小,永远也不会生病,你就是停止在这种状态,这就是真空。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都可以提示我们开智慧。比如,当人家准备叫醒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听到人家叫你后:「嗯?」动了一下,一个念,这个时候就是《楞严经》讲的「一念业相无明」,产生了第一念。此时已经产生了虚空的感觉,首先第一念感觉有一个空间了。阿赖耶识形成,真心和妄心已经和合在一起。将来在讲《楞严经》168个字的时候,还会详细地开示这个法。有了这第一个念,然后就有了第二个念、第三个念,一个念以后的无量念都作为第二念,这就叫「转相无明」,叫「见分」。就想着:「哦,时间不早了,要回去烧饭了。」当你想到要回去烧饭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出现了米相、水相,这就是三细无明里的「现相无明」。你这个时候眼睛看不到,但心里知道,在心里已经有这些相了,叫「胜义色法」。等到最后眼睛看到了米啊、水啊等等,就已经变成了六粗之相。以上这些过程就是:「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种粗相使你开始造种种业。我们的心法不可思议啊!就是这样在千变万化。糊涂了,你就在六道里轮回。一念、二念、三念,过去、现在、未来是不是有了?这就是时间的产生。时间一产生,与空间是同步进行。
    所以「一时」怎么产生的?是不是由我们的心变化出来的?在变化时间的同时,时间、空间、万法,就开始「自相混淆」;在《楞严经》叫「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把时间问题搞明白了,你当下成就。万法都是由一人一念在变现,所以我们在梦中烧饭、吃饭,你不要以为是假的,其实这些都是真的。梦中变得就更快,要吃的话就有东西来了,因为梦中心比较清净。
    佛:讲经题时,作了解释。
    记好,每一部经上来三大炮:第一炮是「如是我闻」,第二炮是「一时」,第三炮是「佛」。你把这三炮打响,大功告成。下面实际上是作些具体的解说而已。这三炮是提纲,纲举目张。这三炮厉害呀!可是一般人怎么解释啊?「哦,如是我闻——这件事情是我阿难亲耳听佛所说。一时就是佛讲经的那个特定的时候,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样解释都是误导众生!佛怎么讲?不讲第一义谛法,非我弟子。
    坏人害人止于一生,而且来世要还;好人善人以不了义法、以善来代替真,他害人是无量的生生世世!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那好人就是好人呐!他真是好心,可能比我还要好,他恨不得大家都成佛。可是好人不能当老师啊!往往那些妖魔鬼怪讲正法,佛还拜他为师,还用生命供养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我们是不是最慈悲?可是他们不能当老师啊!好人你可以拜他为干爹、干妈、干姐姐、干姥爷,但是不可以拜他为师。拜他为师,就是《楞严经》讲的:「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迷惑不知,堕无间狱」。正法是讲真、讲实,不是讲善,不是讲恶。一切的真、善、美、好、丑、坏、香、甜、苦、辣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
    在:这个「在」字也很重要。在诸经里,一般都是讲「佛在」,而《法华经》是「佛住」。「住」和「在」之别:比如平时讲,「请问您在哪里工作?」「您家住在哪里?」你会不会这样问:「请问您住在哪里工作?」「请问你家在哪里?」不会。因为「住」带有根本之义,「在」带有方便权宜之义。按道理来讲,只有《法华经》可以用「住」。因为《法华经》被说为「如来全身」。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楞严经》呢,它带有方便法来解释《法华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讲经说法的法师,把《楞严经》看懂更重要,因为他要承担教化众生的责任。就次第而言,如果只想自己成佛,把《法华经》读懂就行;那么讲《楞严经》呢,是锦上添华,专门培训弘法人才。
    室罗筏城:这是佛的在家弟子波斯匿王的侨萨罗国都城,就是《金刚经》里的舍卫国,解释成汉语叫「丰德」。怎么丰德呢?此地物华天宝,众生多具善根,盛行修行。佛在兜率陀天观察四千年,其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选择他将来出生之地和将来弘法的道场。
    祇桓精舍:就是《阿弥陀经》讲的祇(qí)树给孤独园,也有的叫祗(zhǐ)树给孤独园。梵语译成华文,因译经的法师不一,所以同一个概念有多种名称。「祇桓」,就是祇树林,「祇」,就是祇(qí)陀太子,「桓huán」是树林。祇桓精舍的树林是祇陀太子供养,「精舍」,是须达多供养。
    关于「祇桓精舍」的来历,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有一个长老叫须达多,这个老菩萨呢,他发慈悲心,用钱财来帮助那些孤寡的老人和小孩,所以得到一个美号叫「给孤独」。
    有一天夜里,须达多长者进城办事,发现他的老友家里上上下下张灯结彩,忙忙碌碌,心中便起了疑惑:「办什么喜事?也不招呼我一声」?老友跟他讲:「我们要准备迎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应斋」。他听到「佛」这个字,汗毛一下就竖起来了。他知道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这也是个妙法啊!《无量寿经》怎么讲的?若人听到佛号,听到钟声鼓声,心里感慨万分,恨不得流眼泪,乃至汗毛都竖起来,这不是凡人。有些人你跟他讲:走!去念佛。他神差鬼使,不用你劝他就跟着来。你讲:「走!去听经,去听《楞严经》。」他一下心里好像要爆炸了:哦,要听《楞严经》!
    这次是哪一位菩萨说来听经之前,老有一个人在她耳朵里讲什么「《楞严经》大圆满」,不知道讲了多少次。她从来没有听过什么《楞严经》,后来问了一个同修,说你们到哪里去啊?到扬州听《楞严经》。她猛然想起来,说菩萨叫她来听《楞严经》呢!
    真正能与正法结缘的人,佛在《法华经》怎么讲的?我们已经在十万亿佛法中积累了善根福德。可是有些人你跪在面前求他,他也不来听。我有个弟子发心说:你去听经,听一天我给你十块钱!他都不来,甚至还诽谤:哪有什么《法华经》《楞严经》?我就是修什么什么法门。这也不奇怪。佛当年开讲《法华经》还有五千人退席,根机不一样啊!你如果听到《法华经》《楞严经》,不管懂不懂,反正离不开这里,要听明白,《法华经》讲,你是阿惟越致菩萨。没有这个根机的人,他坐个三分钟五分钟,屁股一拍就走。有根机的人走不了,莫名其妙地有一种力量把他定在这里。这也是帮助我们印证自己在过去世中的成就,做到心里有底,这样就可以自己给自己肩上压担子,明白你今生今世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如来家业是别人的事还是你自己的事?
    好,再来说「给孤独」。须达多长者当下萌发要见佛的愿望,佛陀感知须达多善根成熟,便用神通放光照在须达多身上。虽然是半夜,但须达多感觉是白天一样。他情不自禁往外走,城门自动打开,一直来到城外的竹林精舍,见到了佛陀。他跪下来向佛发愿,回去找地方,请佛住在城里附近。他回去就落实场地,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园,开口问价。祇陀太子说:「行呐!所有的地皮铺满了黄金,我来验收,园子归你,黄金我收走」。他老人家二话不讲,大车小车把家里所有的金银全部拖出来,请祇陀太子验收。祇陀太子一看傻眼了,说:「你疯了,我跟你说一句笑话你怎么可以当真?哪有王太子卖家产?你这不是叫天下人耻笑我?再说也没有这个价钱,我这样做人家不得讲我倚仗权势,漫天要价?我这个名声往哪里放啊?」须达多抓着不放,「那你就不怕你失信于民?」祇陀太子一想也是,「不如这样,园子归你,这个树上面你也没有把金子铺满。那就把树算我的,供养佛陀。」这是「祇树给孤独园」名字的来历。
    与大比丘众:「比丘」含有三义:一者,乞士。「乞」是表下贱,「士」是表高贵,高贵的下贱人、下贱的贵人,这是不是辩证法呀?是不是符合无分别法呀?下贱、高贵当下是一。佛陀制戒,规定出家人托钵乞食——一可自利,破贪心,破我执,破贡高我慢;二可利他,广泛地为众生作福田。当然,在大陆这个国情下可能不行,你上门托钵的话人家可能还要骂你,他还造业。
    这个「乞士」呢,也就是下乞衣食,保养身命;上乞佛法,成就慧命。即便不能托钵乞食,我们也要带着像乞丐讨饭那样的心态来求佛法,把老师、把善知识当做贵人。就如印光大师所讲:「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这是真的。不以谦卑之心求法,你不能入道;你是来求法,不是来斗法。《法华经·药草喻品》讲得很清楚:老天爷下雨,平等供养一切树木华草,可是一切树木华草得到的受用不一样:大树感到多多益善;中等树,「哎呀!吃饱了,胀的」;小树吃撑了它还生烦恼;小草直接就给那个雨淹死了。可是老天爷是平等心供养啊!师父登台说法,也是以平等心供养一切众生。心量大的人呢,赞叹:「太好了!太妙了!讲得越多越好啊!」心量中等的人呢:「还可以嘛!」心量小的人他生烦恼:「你算老几?你来教化我?」当你讲到什么事情,「啊?是不是指桑骂槐对着我来的?」心量大的人:「哦,师父讲的这个事情正好是我的毛病!」他感恩戴德,一下把毛病习气丢掉了。听经闻法,首先要调理好自己的心态。这叫「乞士」。你乞了没有?一定要放下我执,要破除先入为主种种的心态。
    二者,破恶。一讲就懂,破除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中的恶业,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信口开河,不要去胡乱造作。把我们一切的烦恼习气破得精光,一丝不挂,究竟成佛。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我们不能明知故犯。听经闻法是不是从心地上最大的破恶?把我们的恶知恶见转为佛知佛见。在这个前提之下,「方便有多门」,无非还是在破恶。不光是破知破见,还要破语言、破行为、破种种的习气,叫「破恶」。
    三者,怖魔。出家人剃度两年,年满二十岁,可以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叫三坛大戒。因为有些人剃度连沙弥戒都没有受,这是补上一课。当受戒人登上戒坛以后,主戒和尚问:发菩提心否?回答:已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就是说我已经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才可以受戒。藕益大师当年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自己跪在佛前,退戒。大师这种做法是对的,但他是按照小乘的观念来行持,有他的功德。按照大乘法来讲,得戒不得戒,还在于自己的心,不全在于形式。同样烫疤,有些人是发心燃身供佛,消除业障;有些人是为了能够出去参学、挂单,能够做法会被人认可。
    第二句,主戒和尚问:「你是大丈夫吗?」回答:「我是大丈夫。」女众你可不要生烦恼:「不!我是大女人!」这个「大丈夫」不是讲男子汉大丈夫的那个「丈夫」,就是前面讲的「调御丈夫」。「大」,就是发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按照「如来藏」的道理教化众生,叫「大」。「丈」,就是智慧。什么智慧?我会分别、选择、思维,用各种各样办法和手段来成就众生,叫「丈」。「夫」,这是表感叹,语气助词,表示慷慨激昂,也就是「我是大和尚啊!」只要有这样的气派,你当下已经得戒。至于后面传戒,那是形式而已。
    在这个时候呢,地行夜叉上报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再上报天行夜叉——夜叉是鬼道里的众生,他过去世也有修行,经过改造,后被天人提携。由天行夜叉鬼上报魔王,三界又减少一名众生,佛界又增加一名菩萨。然后波旬魔王生烦恼。生烦恼干什么?本位主义。他认为这个三界是归自己管,不愿意人才外流。问题是我们自己要生恐惧心:你怖不了魔,要怖你自己。灵岩山八十多岁的老和尚道安老法师讲:「我们出家人很可怜呐!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十方常住的供养不好消化啊!」出家人如果有了为个人谋取名闻利养的心,就意味着你将堕落恶道!但是,如果及时悔悟、悬崖勒马,精进修习、了悟如来藏正法,亦可消除罪业,当下成就!我们始终要以此警戒自己。
    「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就是这些比丘「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这叫「大比丘」。也可以叫回小向大,也可以叫现小藏大。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的常随众弟子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经常跟佛在一起生活共修。太子成佛以后首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然后又把频罗迦叶三兄弟一千多人度了,舍利弗和目犍连各带一百人皈依佛剃度,这是集体剃度。讲笑话,跟搞批发一样。还有耶舍兄弟等五十人,所以总数是一千二百五十五。这是早期的大弟子,简单地说,有时候讲千二百五十人,也有时候讲一千二百。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无漏」在不同的经本、不同的上下文之间,含义有差别。初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三恶道;三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入到人道,在天道修行;四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六道轮回。但是四果罗汉也叫有漏,还漏在法我执里,他还没有破法我执。禅宗的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小乘;也叫有漏,漏在哪里?漏在那个偏空涅槃里,他还没有证得妙有。别教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偏空涅槃;但漏在「一心三藏」之外,他证得的境界是次第三藏。圆教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别教那个次第三藏以下;也叫有漏,他在行持上、证量上还没有圆满。真正的「无漏」是极果如来,他证得十法界万法时时、事事、处处无非诸佛法身真常,与一切的万法同呼吸、共命运。我这里抓抓头,释迦牟尼知不知道?那个青蛙在叫、狗在跳、鸡在飞,释迦牟尼佛知道不知道啊?都是他在叫,他在跳,他在飞。虽然知道,他都自在,他没有任何的执著。
    你看阿弥陀佛,黄金臂昼夜常垂,有没有哪个看到阿弥陀佛:「算了,这样(收起手)一会儿」。有没有?他一直伸在那里,随时接引你。明白了吗?这都是真心妙用,否则不能叫「无漏」。有一念恶、一念善、一念正他不能感应的话,就不能叫「无漏」。同样一个名相概念,解释的伸缩性很大,不必执著于一端。
    「阿罗汉」,是梵语音译而来,含有三义:
    一者,应供。因为修了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他是应自己的这种修行而证果,是不是叫「应供」?因果报应。也有解释为他应该得到人天的供养。
    二者,杀贼。可不要以为他是专门去杀强盗土匪,是自己杀自己这个「贼」。佛把我们的肉团身说成是什么?是地、水、火、风「四大毒蛇」啊!是劫夺我们法身慧命的强盗土匪。阿罗汉开了宿命通以后,观察到自己无量的生生世世在六道轮转受苦、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流泪,因此而感到无比恐惧。其根本原因就是把这个肉团当成了我。因为把它当成了我,所以才贪吃、贪玩、贪乐;因为贪吃、贪玩、贪乐,所以才生生世世都在受苦。贪吃、贪玩、贪乐,你必然会伤害到其他众生;伤害了其他众生,你必然要还债。所以他不敢再到六道里来示现。阿罗汉只是保持一个灵体,他已经破除了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把肉团当成是贼。
    有智慧的人修活物,就是修我们的心、修我们的精神;没有智慧的人修死物,要喝、要吃、要穿。要权衡利弊啊!最起码我们要具足小乘人的智慧。在大乘菩萨不一样,当明白了这个肉团是贼的当下,这个贼就是成道的法器,就是教化众生的工具!我们要加倍地爱护、保养。圆顿大法跟小乘法不一样。在没有明白大法的时候,修行人为自己成道,可以不吃不喝;明心见性以后,他为了众生可以大吃大喝,全在于怎样用心。
    三者,无生。阿罗汉证得果位以后,他知道生生世世做人、做天、做牛、做马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这一世是人身,那一世是狗身,前前世是猫身……都是表面假相,真实来讲就是一个念。当然这是一种我执,而我们这个念可以独立于肉团之外,相对而言比较自在。他证得我们这个念以后,就再也不要什么肉团了,连二十八层天都不要待。所以无我的这个灵体啊,相对于六道轮回的众生而言,他是大自在。
    作为大乘菩萨道来讲,明心见性以后这个肉团身是不是我啊?泥巴瓦块是不是我?都是我。有这样的心量,我们才能证大圆满、大自在。真心本来面目非无生、非有生,有生、无生都是一个念。包括阿罗汉的那个人我空、包括通教菩萨的人我空与法我空,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我们的真心非真非假、非有非空,他会现真现假、现有现空。通教、别教认为空性是我;圆教认为这个我非空非有,空也是我现出来的,而且空当下即是有,有当下即是空,一当下即是无量,无量当下即是一。
    佛子住持:这个「佛子」,从广义上来讲,天人鬼畜、一草一木都堪为佛子,这是方便说;从狭义上来讲,特指明心见性的菩萨;究竟说,没有佛,没有子,都是一个念。可是你不作这种分别,就不容易启发众生。在这里来讲,也就是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从「大比丘」的「大」、「大阿罗汉」的「大」和「佛子」三个角度来观照,他们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有些是愿身再来的菩萨,有些是当生当世成就的菩萨,在常随众中。「住持」,住于佛家,持于正法。无量的经典,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是正法。
    善超诸有:进一步解释以上的概念。「超」,就是超越、解脱;「诸有」,可以笼统解释为烦恼习气、名闻利养、贪嗔痴慢疑。四果罗汉在人我空最起码证得漏尽通,三界六道里粗重的见思烦恼他已经破除;那么明心见性的菩萨已经破除了一分、几分、十几分或者几十分无明微细烦恼。在这里「诸有」呢,可以方便说为三有、六有、九有、二十五个有。「三有」,就是三界。三界是哪三界?从二十五层天往上到二十八层天叫无色界天,也叫四空天,四空天有四空天的烦恼;从第七层天到第二十四层天,这十八层天叫有色界,这十八层的天人有肉团身,非常光亮,一层比一层殊胜,但也有他的烦恼;从第六层天往下包括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都叫欲界众生,有烦恼身。再具体说,这三界又分为六道众生,或者「九有」。哪九有呢?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二十五有」呢,四大部洲、四恶道(在这四大部洲中我们属于南瞻部洲,有四恶道。四恶道就是三恶道加一个阿修罗道),是八个有;加上欲界天(六有)、四禅天(四有)、四空天(即无色界,是四有),这就十四个有;其中还有把大梵天、五不还天、无想天各单提出来算一有,是三个有,总共是从二十五个角度。这样又把它分门别类地更为细腻一些,各自有特点。
    善超诸有:是指这种种的烦恼习气,大菩萨们已经没有了,但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还有。除非他究竟成佛,否则包括等觉菩萨都有一分生相无明。「善超诸有」,是相对凡夫来讲,相对圆满究竟佛而言,他还有「有」没有超。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方便说为,吃饭、穿衣、走路都有威仪之相。特别是出家弟子,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规范自己。身穿出家服,所现之相是人天师表。那么作为居士来讲,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究竟说,什么是「国土」?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国土」。举头三尺就有神明。依报随着正报转。这里没有办法展开讲。我们要以「一心三藏」来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包容、圆融、圆通好我们周边的环境——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道场住宿条件简陋,这正是成就道行的时候。凡是我们感到不自在的时候就是成就自己的时候,而且要感恩逆境,否则你怎么样检验自己的道行呢?
    从佛转轮:含二义。一者,帮助佛转法轮、教化众生;二者,依据佛法、依佛教诲规范自己的行持,破除迷惑颠倒。这个「从」,也可以解释为依据,依据佛法来变化自己。成佛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妙堪遗嘱:「妙」,在这里是肯定这些菩萨的智慧和德能已经达到微妙境界;这种能力能够承担如来家业,叫「堪」。「遗嘱」,就是佛之教诲,由佛金口玉言而出。众弟子皆是佛之法藏,弟子将佛的教诲受持为自己的智慧德能,叫「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毗尼」,广义来说,就是三藏十二部经;狭义来说,指种种的戒律、戒规。「严」,是表圆融、圆满、圆通、庄严之义,「净」,是表究竟根本之义。对于持戒,在佛法里传统的、究竟的、圆满的说法叫「三聚净戒」。
    所谓三聚净戒:
    第一种戒,叫「摄律仪戒」。律仪戒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八关斋戒,等等等等。这种戒律叫「止恶」——防止你做坏事。
    第二种戒,叫「摄众生戒」或「饶益有情戒」。「饶」,大、多、丰之义,「益」,是利益造福。修行人不仅应该将自己的钱财帮助众生,乃至生命都应该用来帮助众生。「有情」,一般地是指有情众生,这里不包括无情众生在内。
    第三种戒,叫「摄善法戒」。在佛法里有我即为恶,无我方称善。善法戒,说为「如来藏」心地大戒,非明心见性、见「一心三藏」之法理法义不可为「善」。这是根本戒,这种戒「一戒一切戒」,它叫全性起修。修行人把持戒仅仅局限于律仪戒,这是不圆满的。
    每当看到那些持戒很认真、很圆满的修行人,我们感慨万分。这些人不愧为是人头尖子,他们真心修行,一心想要了生脱死,可是却被那种方便戒所误导,而不能成就。而且这些人呢,往往还自以为是,特别是对大乘佛法指手划脚,更是增加了自己的情执。
    但也有些人迷惑颠倒,把「如来藏」心戒大法错用心——我受持心戒,我就可以小戒不受、破小戒。这种人罪加一等!一个能受持「如来藏」心戒的人,怎么可以去破小戒?这种人属于发狂慧。受持小戒不能开悟,不能成佛;但是如果连小戒都不能受,你来世连人身都得不到。明心见性之人所持种种的戒律叫道共戒、慧共戒、定共戒,所有的戒律都在智慧当中。即使他有时候示现出破戒犯戒之行为,那仍然是圆满的持戒,就看你用心如何。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修行人不可以用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去对别人妄加评测,只管用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行。你如果确实感觉到别人犯过,你是出于慈悲心,二人当面不为是非。否则你只要一开口,就是在污染法界。
    三聚净戒还有第二种解法: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而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
    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
    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摄律仪戒在断烦恼,配于「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在成就佛道和修学法门,配于「佛道无上誓愿成」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摄众生戒在度众生,配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又摄律仪戒,如持不杀,止恶不生,离诸染污,是为法身之因。摄善法戒在行诸善,深究法门而证佛道,是为报身之因。摄众生戒在以慈悲利益众生,是为应身之因。
    弘范三界:「弘」,是表大、表亮、表扬,它带有神采飞扬、影响扩大之义;「范」,就是模范、人天师表;「三界」,就是无色界、有色界、欲界,也就是六道众生。菩萨出世是人天表率,包括出家、在家四众。在佛肉身住世的时候,具代表性的是出家众;在末法时代,往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家居士。
    当年魔王对着佛发恶誓,说:「佛啊,等你灭度以后,我叫我的魔子魔孙披着出家人的外衣,占据道场丛林,毁你的正法。」你有什么办法?现在还有出家人,一百年以后、二百年以后,还有没有出家众?还有没有寺庙?即使有寺庙,又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吗?「狮子身上虫,还食狮子肉」。歪门邪道没有办法毁坏佛法,能够毁灭佛法的都是佛自己的弟子!
    师父发心:从现在开始,要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将弥勒佛下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灭法时代扭为正法!告诉大家,佛法永远不会灭亡!大家愿意不愿意发这个大心呐?(愿意!)好,阿弥陀佛!
    这个「弘范三界」啊,诸佛菩萨出世,我们不要在相上执著。明心见性之人即为出家,这是真实出家,这是第一义出家。出家众要赶快生惭愧心,赶快发大心!那在家众是不是更应该发这个心?《法华经》《楞严经》是发心的经,让我们重温过去我们自己在佛前立下的誓言。好好读《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佛在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菩萨、护法神明面前登坛点将:佛灭度以后,能够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的菩萨,站出来当着大家讲一声!就是这种气氛,叫「弘范三界」。
    今天四众弟子都有责任啊!浅根机之人,他在这里坐不下来,三分钟、五分钟屁股一拍就要走。「明天儿子从美国回来」,「后天媳妇要回娘家生小孩」,他马上就回去了。大根机之人如如不动,就像孟婆念佛——「孟婆!你家里失火了!」孟婆讲:「随它去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孟婆!你儿子掉到水里去了!」「随他去啊,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啊!
    《妙法莲华经》是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的功德的无量倍!《法华经》还讲,受持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菩萨、无量众生。要好好掂量掂量。我们不是只有今生,我们还有无量的生生世世,要有此心、有此量,为「弘范三界」而来,此堪为人天师表。在天堂里,佛都把它说为「三界火宅」呀!要明白。
    应身无量:两种解释。第一种「应身无量」,一个人果真清楚明白、深信不疑,十方法界万法万相皆由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他当下即是「应身无量」,胸怀全宇宙,都是我。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啊!果然到达这种境界,你高枕无忧,这是一种「应身无量」。第二种「应身无量」,如同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遍入一切国土教化众生。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说大法、说小法、说正法、说邪法是不是都是我?是不是如来说法?鸡飞狗跳、牛吼马叫是不是如来在说法?统统都是啊!你以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就是「我是观世音,我来教你一加一等于二」?小学老师教一加一等于二,他是不是观世音呐?强盗土匪开会,他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在说法?明白好事是谁,坏事是谁,做是谁,不做又是谁,你就知道你应该以什么样的应身来教化众生。教大法、小法、善法、恶法统统都是诸佛如来,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观世音!重要的不是要改造世界,而是要认识世界,从世界观这个根本点来把握。
    度脱众生:我们要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想一想,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有没有谁不是地藏王菩萨?
    拔济未来:「拔」,是救拔,「济」,是供养。并不是说我今天搞几把米、几块饼干丢到水里去供养水里的众生;我今天到市场上买几条猫、几只鸡、几条鱼来放生;今天哪里闹地震,我寄钱寄衣服过去……这样「拔济众生」,是皮毛而已。在《法华经》佛金口玉言:生一念欢喜心,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受持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诸佛如来大菩萨。明心见性的人当下即是供养一切佛,当下即是拔济一切众生。口头禅好讲啊,真实义难解——「我就是明白了万法都是我啊,可是不明白怎么就供养了一切众生?我没有给他一块人民币,没有给他一粒巧克力啊!怎么就供养一切众生?」这一段,我们好好结合现代科学、心理学来观照,看我们会不会用心。
    昨天讲了,人与一切有情、无情是不是都可以道交感应呐?再打一个比方。一杯冷水跟一杯热水掺在一起,是不是冷水升温、热水降温呐?冷水得到了热水的加持,热水也得到了冷水的加持,是不是互相加持?那么整个十法界归纳集中到一点,是不是就是正与邪的相互加持?一旦我们明心见性、心量拓开,充满了真善美,在佛法里叫「预流果」,也叫「入流圣人」。无论你自觉不自觉,你已经进入大光明藏,你这一念心当下就是对十法界吉祥加持。而且这种加持不可思议,因为你已经心包太虚。为什么佛毫无吝啬之心,给我们发出「受持一句《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这样的宣言?这不是鼓励,也不是恭维,这是讲真实语,我们要相信。从第一天开始,我们是不是已经在这里「拔济未来」?这种气氛不可思议啊!十方三世有目共睹。这是一个光亮的世界,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道场。在十方三世都会铭刻我们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越诸尘累:这是对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最后一次总结。「尘累」,就是烦恼习气,身受到束缚,心感到很累,身劳心苦啊!这些菩萨已经得到自在。虽然两千五百年前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很差,对于修行人来讲,无处不道场,无处不极乐,在苦即乐。大解脱之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感到自在快乐,凡夫没有办法去测度他的心量。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这是介绍这次楞严法会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一些比较大的丛林里开法会也是一样,一些德高望重的出家众分别坐在方丈左右。佛法不离世间法,无非是要形成一种庄严的气氛。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这两位菩萨呢,分侍佛左右,称为「上座弟子」。舍利弗居左为大,目犍连居右为下。在有的经上把舍利弗称为「长子」,并不是说他是佛的大儿子。这个「长子」是表首座和尚。之所以叫「舍利弗」,是因为有一种叫「舍利」的鸟,眼睛特别明亮,像秋天的露水一样。舍利弗的母亲也是一位修行人,相貌十分庄严,特别是一对眼睛特别明亮,所以被称为「舍利」。舍利生了个儿子,继承了优秀的基因,特别聪明,故而叫舍利子——「舍利子」和「舍利弗」是一个意思。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称为「智慧第一」,在没有出娘胎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这里涉及到「摩诃拘絺罗」。
    摩诃拘絺罗:「拘絺罗」,译作「大膝」,因膝盖特大,故以此得名。摩诃拘絺罗跟舍利弗的母亲为姐弟二人,常常辩论。那这姐弟二人在过去的辩论中,总是拘絺罗占上风。但是突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则是相反,他一辩论就输。拘絺罗正在纳闷的时候,他猛然想到姐姐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明白了一定是姐姐肚子里的这个外甥,是个不可思议的圣人投胎。
    因为拘絺罗野心勃勃啊,他还想统领印度整个修行界。所以一发心,出外求法十多年,修种种苦行,研究种种学问,故此自以为什么都懂,回来首先想拿舍利弗开刀,在外甥头上做人。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就几乎通晓一切经典,堪称辩论第一,因此而成为长老。你不要以为胡子那么长,你就是长老;我师父今年146岁,就是长老。不一定,那是年龄长老。七岁称长老叫性德长老。拘絺罗回来以后听说自己的外甥已经皈依佛剃度,心里愤愤不平,说:「我这个小外甥八岁就已经名闻天下,释迦牟尼何德何能作他的老师?」
    所以要跟佛讨回这个小外甥,说:「我跟你辩论,我赢了,小外甥给我带走;我输了,脑袋给你。」讲话这么狂妄。其实他哪里是佛的对手啊!佛问他:「汝以何为宗?」宗就是宗旨,立论的根本叫做宗。他说:「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不受就是不执著,我一切法不受。佛又问:「还受是见否?」就是说,你既然一切法不受,那你接不接受你这个宗呢?是不是自相矛盾了?你看佛多有智慧啊!拘絺罗哑口无言,便耍无赖,屁股一转就跑了。为什么跑啊?他进退两难。如果接受的话,他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我讲一切不受,我怎么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的话,还立什么宗啊!跑到半路还是回来找佛:「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数,脑袋给你。」佛讲呐:「我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这个时候很乖了,跪下来皈依佛剃头。
    这个菩萨有一个外号,叫「长爪梵志」。长爪,就是指甲生得很长很长,为什么长呢?他为了修行,修指甲的功夫都没有。小乘人修行非常精进啊!脸不洗、牙不刷不说,指甲不剪,头发也不剃。僧团当初也是蓄发的。那么后来怎么剃头呢?是因为有居士看到出家人脸也不洗,牙也不刷,指甲也不剪,澡也不洗,头也不剃,形成了一些传染病,瘟疫流行。所以就算修正法,不注意因缘法则你也一样会生病。所以居士向佛建议僧人把头发剃掉,这才规定:出家人要剃光头,每半个月要洗一次澡。
    舍利弗的「智慧第一」还有一个缘起。有一天,马胜比丘穿着袈裟持钵到村子乞食,他的举止上下都非常庄严,自然威重,过路人都为他的仪容举止所打动,而油然生出恭敬之意。舍利弗正好看到,他心想,这位长老必定是得到了一位高明的师父调教,否则不会这般庄严。于是,他当即上前问马胜比丘,「你的师父是什么人?给了你一些什么教诫?请你能如实回答我。」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得到了一切种智,是天人之间伟大的导师,相貌端正威严,而且具有极大神通,无人能比。他教了我几句偈语,我就说给你听吧: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舍利弗听了偈颂,当下即证初果罗汉。然后回去带领一百个弟子皈依佛剃度,七天之内证四果罗汉。
    再来讲「摩诃目犍连」。其实,「摩诃」不可以翻译为「大」,但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词语来翻译,所以勉强解释为「大」。僧团内有好几个「目犍连」,那这个是大弟子之一,因此叫「大目犍连」。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与舍利弗是拜把兄弟,也同为首座和尚,帮助佛陀管理僧团,降服外道。很好玩的是,目犍连见佛后,佛讲了一声:「善来比丘,须发落地,袈裟著身!」目犍连眼一睁:啊?他自己以为是「神通第一」,但是到佛前,没有看到剃刀,当下头光光的,胡子也没有了,这个袈裟没有谁给他就到身上了。
    但是目犍连最后却不得善终。曾经有些同修向我提出来这个公案,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说目犍连已经证到神通第一,却不能保护自己?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中记载,目连报言。我本所造行极为深重。要索受报。终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报。由此可见,这是过去世中目犍连的恶业现前,而今受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所以业报现前,目犍连尊者并没有用他的神通去躲避,而是坦然接受。
    再看,舍利弗与目犍连这两个人是把兄弟。目犍连不是神通第一吗?有一次非要叫舍利弗跟他一起到哪里去,舍利弗说:「不行,我没有时间去。」于是目犍连用了百般的神通,而舍利弗动都不动一下。一个智慧第一,一个神通第一,为什么他动不了舍利弗啊?舍利弗理都不理他,他用一种逆反的心理把它隔开了。如果在遇到天魔、鬼魔干扰的时候,只要你不要理睬他,什么事都没有。这就是心电感应,我与他不感应,所以不会受害。即使凡人,你一个不理会,他都没有办法对付你。为什么佛不度无缘之人呐?城东老太太与他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同生,佛都度不了她。他眼睛看着她,那个老太婆却往天上看,是不是啊?她就不理睬他。同样,歪门邪道害不到无缘之人,你别理会他!太简单太简单了!你如果自己疑心重重,外道不害你,你也会自己害自己,太冤枉太冤枉了!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心亮了,心力大了,心速度快了,任何歪门邪道都害不了你!因为他的等级比你低,邪咒邪人靠近你,他经不起你这种心力的震动。不要说害你,他找都找不到你!唯有正法才可以救护我们。如果身上被一些鬼怪神仙附体,要解决的办法也是这样,你赶快听经闻法,赶快明心见性——要么那些附体的邪神邪鬼,他经不起你的心力的震动而离开你;要么他被你度过来,也明心见性了,变成你的大护法。因为你听经明心见性了,他同时受益啊,这是作这一点补充。
    凡是走火入魔、被鬼神附体的人,大多是好打妄想的人。他一念心害怕了、恐惧了、打妄想了,就给他们有机可趁。修行人修到一定的阶段,心里没有东西。你问他刚才想什么,他想了半天:「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这是自然的成就。你经常观照「如来藏」,观照清净心,形成习气以后,你想打妄想都打不起来,想生烦恼都生不了。
    我能这样做到,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如来藏惊天大法叫你当下成就!心量一开,就跟炸弹爆破以后一样,能不能再把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啊?在佛法里叫菩提不退转,他没有办法退转。圆顿大法嬉笑怒骂、拳打脚踢皆是慈悲,不是装模作样做能装出来的。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就是佛讲的,「我独无所畏」。明心见性的人,走遍天下都不怕,哪里都是极乐世界。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是父亲的名,译作「满」;「弥多罗尼」,是母亲的名,译作「慈」,后面再加一个「子」,叫「满慈子」。在其它经典里讲满慈子,就是讲富楼那,他在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所以《法华经》后面的授记无比殊胜。他的讲经说法第一之因缘,叫我们感慨万分。富楼那在因地修行听到人家讲经说法非常羡慕,轮到自己开口呢,心里想的嘴巴讲不出来。为此发下大誓:我在来生来世一定要做讲经说法第一人。他不是发空愿,所以不管听谁讲经,他都跪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由于这个因缘,他不仅成为当世佛弟子说法第一;而且在九十亿诸佛法中,都是说法第一;也是将来的贤劫千佛说法第一。
    那么在楞严会上,他虽然说法第一,而阿难开悟在先。阿难烦恼障很重,往往一些戒律戒规不能严守,但是他所知障轻(相对于富楼那而言)。富楼那执著自己持戒严谨,而且已经证到四果罗汉,就是由于这种执著,他不容易开悟。
    世出世间,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双重性,往往优点当下就是缺点,缺点当下就是优点。有些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追求完美,但这种人心量小,脸皮薄,他不能受侮辱;有些人对自己马马虎虎、散散漫漫,往往这些人能修忍辱。你说他一句,骂他一句,他压根就不往心里放。修行人相互之间要懂得取长补短,你没有必要去轻慢别人。谁是谁,谁又不是谁啊?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这是讲第二义;讲第一义都是你一个人。不能做口头佛子啊!
    我经常跟一些人讲,我的常随众经常也不少于几十、几百,各地的弟子更多。你们相互之间有误解有矛盾,是一对一、二对二、一对十、十对八,而师父是一对百、一对千、一对万,你们谁能理解师父?各人用自己的角度来观照师父。只有你们自己当了师父的时候,你们才知道师父有多难做。一人难称百人心。任何人不可以以自己的下劣心来打师父的妄想。对也是师父对,错也是师父对,师父总有师父的道理。
    须菩提:「须菩提」,翻译成汉语叫「空生」,或者「善吉」。他在佛十大弟子中是「解空第一」。一个礼拜之内三易其名,这很有意思。须菩提一出生,家里的百万财产便不翼而飞,一贫如洗,所以他父亲很烦恼,这下生了个灾星,便给他起了个「空生」。但生下来了又不能把他害死,所以请人给他相命,一个、两个、三个……都讲这个小孩子是大富大贵之相啊!所以老头子没有办法,就把烦恼的名字改成「善吉」,看这个名字能不能得到加持。好!几天以后,所有的财产完璧归赵,莫名其妙全部出现了,老头子更高兴了,又改名叫「善现」。实际上这个菩萨是来示现,《楞严经》后面讲,他在无量劫以前即已证得空性,《金刚经》的当机是谁啊?须菩提。
    有一个公案叫「须菩提坐虚空」,你可不要以为须菩提有神通,腾云驾雾,就坐在虚空中打坐。比如说,须菩提站在这里,只要有一个人讲,「你这个人站在这干什么?碍事!」他一屁股就坐下来,跟你没有二话讲。又来一个人,「怎么坐在这里啊?碍事!」马上一屁股就站起来,只要没有人再打岔,他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逆来顺受,横来正对。要叫我们有些人可不是这样啊!定是针锋相对,无理也要辩三分,何况他还有理。所以修行是难行能行,难成能成,一反世间心态。
    有两个人走到师父面前来评理,只要你两个人敢来,我就是左右开弓:都给我滚!来评理的人有理也没有理,没有理也没有理。修行人有什么理讲啊!抓住当下。他是谁?你是谁?你有一个评理的念,你就已经在堕落。大家明白吗?你心里还有人我是非啊!什么叫「一心三藏」?话好讲,行难持啊!可是就是要难持能持,难行能行,否则你不得解脱。有的人听经时感慨万分,一离开道场依然故我,这是难题。你要成究竟圆满之佛,就需要像须菩提这样时时事事处处提起观照。
    优波尼沙陀:他因为观照六尘性空而证果。「优波尼沙陀」,译作「尘性」。「尘」,是指我们能够耳闻、目睹、身受、想象到的各种有形有相的万法,统说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包含无量的万法。把一切看破、看空,而证阿罗汉果位。这对末法时代的修行人也至关重要啊!那个名闻利养是什么东西?高官厚禄是什么东西?家庭财产、父母儿女又是怎么回事?金银财宝又是怎么回事啊?都是一场虚梦。你把它看成是金银财宝,有智慧的圣者看的是浮云、虚空、泥巴瓦块、烂狗屎;你把它看成是金银财宝,耽误了、束缚了你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在轮回受苦啊!它是强盗是土匪,害得我们家破人亡、六道轮回。重要啊!特别特别是出家人,你眼睛里还有钱财,你要当心,三恶道里已经给你挂了号!许多弟子出去做法会的钱,以及居士们供养的钱,回来统统交公,要建道场。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到两个和尚在抢钱,乾隆皇帝叹了一口气:我不灭僧僧自灭。这样的出家人都是自取灭亡。要钱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出家人是这样,在家人是不是这样?也是一样啊!明心见性的人就是出家人,我们都要按照第一义谛出家人来规范我们自己的行持。
    唐朝的首富庞居士把所有的家产变卖为金银细软,装入一条船扔到海里,已经到手的钱财还把它扔掉。有智慧的人把到手的东西扔掉,而没有智慧的人却拼命地去争,拼命地去夺。人家到手的东西都还扔掉,何况我们还没有到手呢?你去争它干啥呀?顺治皇帝拥有江山美人、无量金银财宝,皇帝不当,当和尚。所为何来?我们要想明白。有些人以种种的借口:我现在要拼命赚多少多少的钱,然后我怎么样……这种发心都不真实。
    当年释迦牟尼散步,看到一位小伙子放着一群羊,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佛走过去问:小伙子你有什么计划啊?小伙子夸夸其谈啊——这群羊卖掉以后再买一群牛,牛再生牛再卖钱;然后盖房子,讨老婆,生个小儿子;等到儿子长到十五岁,我再出家了生死。佛讲:小伙子,你现在不已经了生死了吗?佛这一句话,就使他马上跪下来磕头,发心出家。与其走一段弯路再来了生死,何必去节外生枝?何不抓住当下呀?等有了钱财有了家庭,再怎么长怎么短,可能又要打一个问号。人心是可以变化的。你现在本来就很清净,本来是个穷光蛋,你还不赶快了生死?有智慧的人抓住当下!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辟支:讲全了叫辟支伽罗,属于缘觉乘。他通过修证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位。还有一种缘觉,叫独觉。他如果出生于没有佛法的时代,就可以凭借宿命通,记得过去世中曾经修过的十二因缘继续修证。虽然叫独觉,其实还是缘觉,他仍然按照十二因缘在修证。那么这些人成就了以后,他敢肉身再来。为什么?要度化他的一些亲朋好友,而菩萨是行无缘之慈。如果出生于有佛出世的年代,这些在深山老林、雪堆里,在此国土或在他国土的这些缘觉人都会来随佛修行。无学:此处特指四果罗汉,修小乘法已经圆满。并其初心:「初心」是指三果罗汉、二果罗汉、初果罗汉乃至还没有果位的修行人。同来佛所:这是讲因缘际会,酝酿着一场大法会就要开启。为什么「同来」呢?这里有个情况。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这是陈述辟支佛的来意,现在正当休夏之时,佛陀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诸比丘,是与会的大众。什么叫「休夏」呢?佛在世时,不像如今有什么水泥马路、铁路,还可以坐飞机;到了天暖了,青草也长出来,小虫子也满地跑。在此之前呢,佛弟子们都是在外面托钵、参学,要走路。天暖了,一方面防止弟子们误伤生命,一方面也正好关起门来听佛传法,三个月禁止外出,叫「休夏」。自恣: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特别是到最后三天,还要跪下来向别人求法:请你指出我的问题,指出我的毛病!那么,正法道场天天都讲大经,一结一切结,一学一切学。法华道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结夏安居,安居于「如来藏」。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前面是佛的剃度弟子,「十方菩萨」呢,来自于十方佛土。「咨决心疑」,来当面向佛请法,排除心中种种的疑惑。有哪些法还不明白的,本着这样的心态。
    钦奉慈严,将求密义:「钦奉」,是以无比崇敬、恭敬的心情,把佛当成太上皇。其实要胜过对太上皇的百倍千倍万倍啊!每个人检查一下,你作为弟子对师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经常有些人发信息,称呼为「师傅」。我曾经给一位菩萨这样回信:师父不是师傅。师傅教你手艺,师父给你法身慧命。师父不是父母,父母给你一个肉团,师父给你智慧。师父不是父母,父母只养你十八年,师父养你生生世世。父母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儿女、不孝顺的儿女还嫉恶如仇,势不两立,是不是?师父对弟子,即使弟子背后向他开枪,他仍然视他为佛子,仍然发慈悲心。师父之恩、师父之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谁能想得清楚明白,谁得大受用。这是在成就弟子还是在成就师父啊?「慈严」,是对佛、对老师的恭称。这也是相对的,「严」,是很严厉,带点恶相;「慈」,是很和善。老师之相既可以善,也可以恶。「将求密义」,带着这样的诚恳心来向佛求法。「密义」,就是求如来密因,宇宙人生真理。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即时」跟那个「一时」不一样,「即时」,是讲因缘方便之法,是道交感应之时。因缘不和合不得传法,这叫「即时」。「敷坐」,把一块布展开,或者坐在一个草团上。没有草垫的话,腿盘着会很难受。现在有个天大的误解。怎么误解呢?你看诸佛都是盘腿打坐的,不盘腿不能成佛——这是倒果为因。佛跏趺坐是示现果地庄严相,并不是通过盘腿来成佛。六祖讲这是干什么?修臭骨头。禅定禅定,坐也是禅定,走也是禅定,站也是禅定,听经闻法也是禅定,无处不禅定。「宴安」,是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好说大法。佛这么一坐呢,自然这个会场就安静下来。佛一站起来呢,那些会上就热闹起来,大家都来亲近佛说话,是不是?「深奥」,意味着要讲「如来藏」大法。「如来藏」大法彻法底源,为深,为奥。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筵」,就是摆宴席请大家吃饭。这里吃饭呢,吃的是智慧饭,吃的是功德饭,以佛法来招待大家,以佛法来供养大家。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叫「法筵」。「清众」,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清众,以清净心来听闻佛法。「得未曾有」,这种气氛在过去是没有的,意味着一个大法就要当众开启。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迦陵」,被说为是仙鸟、鸟王,全称叫「迦陵频伽」。这种鸟还没有出壳时就能唱歌,而且胜过一切鸟。以此声音来比喻如来法音微妙。「遍十方界」,佛之音声,一经发出,十方法界都能听到。这是方便说。究竟说为次第圆融,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一种声音不是仙音真音,没有哪一种颜色、没有哪一种香味、没有哪一种色彩、没有哪一种形状、没有哪一法不是我们的真心。我在这里讲一句话是不是遍十法界?那一只狗汪汪叫、一只鸡咯咯叫的声音是不是遍十方界?我在这手摆一摆,太平洋的水动不动啊?须弥山的树木华草动不动?我们要时时作如是观照。每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能道交感应。并不是说:我开悟了,我跟佛道交感应了。那也是一种真实的、高级的、绝妙的感应。其实万法之间时时、事事、处处皆在感应之中。
    我们要发心:每一个人都要当一个很好的老师,把「如来藏」大法向十方法界开示,佛法要从我们这一代中兴啊!每当看到这段经文呢,我总是感慨万分!都是直指人心,可是有人却迷惑不解呀!
    由一音推广到无量的音——邪音、牛音、马音、狗音、人音,由音又推广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由六尘化解为无量的万法,无量的万法无不次第圆融为一个本体,这就叫音性。音性跟光性、香性、苦性、人性、狗性、泥巴性能不能分彼此啊?都是一个东西。
    大家看到这个电灯是亮的,有亮性;这个麦克风有声音在响,叫音性;电风扇在动、在转,是不是叫动性?动性、亮性、音性是不是都是一个电性?是不是都从电瓶表现出来的?那个电在一个这么大的电瓶里,它无形无相啊,它表现出光性、表现出音性、表现出电风扇的动性,那它到底是什么性?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是。性无分别,它可以显现出无量的分别之相。生活中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都是在帮助我们明心见性。
    十法界一切的万法是不是都是我们自己变出来的?我们却把它当成你、我、他、泥巴、瓦块、黄金、白银去执著。《楞严经》把这种迷惑颠倒叫做「自心取自心」。你吃的一个苹果,「哎呀!这个苹果真好吃!」苹果是谁啊?是你自己,自己吃自己。也可以说你吃苹果,也可以说苹果在吃你,都是自己。这个法要好好想啊!好好想明白了,你得大自在。那是老板、我是员工,老板和员工是谁?都是一个东西,都是一个念在变化。诸佛出世就是叫我们从梦中醒来啊!他也在梦中教化我们,叫梦中佛事。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那有人就打妄想了——恒沙菩萨?地球上现在也不过六十多亿人口,两千五百年之前有没有一亿人口都说不准啊!哪有那么多?往哪里站呢?大家信不信?可是「恒沙菩萨」就是有啊!十方法界的菩萨不动而至,在现量的证道位各大菩萨、诸佛如来没有离开本土就参加娑婆世界的法会。你们知道十方佛土有多大?对于在现量位的诸佛菩萨而言,只有芝麻粒那么大呀!十方菩萨在不在我们这里?统统在。
    人到了中阴身期间,可以初步体会出这种「不动而至」的境界。那时,鬼道、神道、天道的众生和诸佛菩萨可能都在一起。那个时候你还能看到人间的人啊、猪呀、牛呀,多个法界并存。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有时就听到别人在说话。这个人他知道:哎呀,我正在做梦,你别说话了,让我把这个好梦做好。还有的人在禅定过程中开了天眼,看到天上、人间,看到老子、吕洞宾,看到玉皇大帝在跟他们沟通。一边在这看其他鬼道、天道的众生,一边眼睛还看到这个地球上的东西。
    要明白呀!十方法界其大无外,无边无际;其小无内,比针尖还小。针尖那么小的东西也包容十法界。佛法不可思议啊!心法不可思议!我们何苦执著眼能看到、耳能听到的那一点点东西呀?当进入一种禅定状态之时,这里当下静悄无声,或者狂风暴雨、山崩海啸、枪炮连天,乃至几万年以前,乃至你可能遇见几万年以后某一个星球的大战呐!我们的心当下就具足无量的法界。普贤菩萨一念进入无量法界,那是不可思议的神奇啊!每一个人都能啊!心量要放开啊!无量的智慧德能,这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只要放下迷惑颠倒,放下烦恼习气,我们就能回归大光明藏。
    我们现在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争得面红耳赤,乃至要拼命。明明所有的人都是自己一个人,非要分别这个人坏,那个人还可以,我很好或怎么样。有些人明明懂得「如来藏」道理,屁股一转,仍然习气作怪。他还强词夺理:无分别不妨分别啊!这是邪解如来义。这样的人当心走火入魔,他很容易被天魔附体——利用他的那种偏执和过激。他看一切人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他才是佛菩萨。可要当心啊!
    「恒沙菩萨」,都在我这个头发丝里,行不行啊?坐在你那个眼睫毛上面,行不行?谁行,谁得大自在。前面讲过,没有大小、多少、长短,没有轻重、香甜、苦辣,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念。「来聚道场」,这是方便说为当时释迦牟尼佛要开示的那个道场;究竟说为时时事事处处都是一个道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在十方菩萨中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他是三世古佛倒驾慈航,示现菩萨。文殊菩萨被称为「三世佛母」,一切菩萨想证佛果,都要经过文殊师利的帮助指导。文殊师利就是「一心三藏」的化身。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时:即众僧自恣之时,诸佛欢喜之日,供佛斋僧,功德倍胜。这一天波斯匿王为他的父亲做功德,请佛菩萨应斋。
    波斯匿王:是佛的一个在家弟子,译作「月光」。波斯匿王跟佛同年同月同日生,佛出世的时候是不是有许多瑞相啊?各种祥瑞之光不仅在印度本土出现,而且当时中国处于周朝,也有这个历史记载。当时这个瑞相根据周朝专门观察天象的官员讲,这一定是有圣人出现,于是就把瑞相记下来刻在石头上,埋在咸阳城南城门脚下,留待后人验证。后来在一千多年以后,当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古人根据历史的记载,从咸阳城南门脚下挖出这个石碑,来印证印度来的使者所传的佛法中记载的是否属实——某年某月某日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果然不谋而合,就是那个时候。那么佛出世的这种瑞相呢,被波斯匿王的父亲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的瑞相,认为这是个圣人,所以叫月光。月光就是表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啊!那么波斯匿王他出世的时候有没有瑞相?也是有瑞相的,但是被佛的瑞相掩盖住了。
    讳日营斋:「讳日」,就是父辈往生的日子。这一天有很多的忌讳,不可以饮酒、吃肉、作乐,不可以唱歌、跳舞,不可以过夫妻生活,讲话不可以带有轻慢、快乐、放纵的心态。这一天要怀着非常感恩、非常崇拜的心情,缅怀先人等等。「营斋」,利用这一天办理饭食供养三宝,为父母积功德。在先人往生日,特别是在往生四十九天之内,你供养三宝或者举行法会,或者印经书,等等等等,都能使先人得到福报。但是,如果酒肉营斋的话,那就适得其反。不仅得不到利益,而且加重罪过,要当心。做法会一定要到正法道场,不到正法道场的话,你花钱再多都没有功德,最多只有福报。
    请佛宫掖:请佛在掖庭吃饭。王宫为施政重地,当然不宜饭斋,故而在王宫两侧的掖庭供斋。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自迎」就是亲自迎接如来;「珍馐」就是美味呀!供养各种最好吃的东西。「无上妙味」,这显示出国王弟子对老师、对三宝的恭敬心。兼复亲延诸大菩萨:波斯匿王还亲自迎接大菩萨们。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长者」,(长者不独年高,应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一般是指那些在一方本土相对而言比较年老、德高望重、善于帮助大众排解忧难的人。有些家庭吵嘴打架、财产纠纷,他找官府可能没有多大意思,找一个长者说几句话就能调理清楚,大家共同认可这个人,很公正,都信得过。「居士」,在这里是指那些士人有一定的学问、才干、财产,但不为名、不为利,他懂得修身养性。他们觉得当官还不如在一起泡一杯茶,谈古说今,消耗时光,表示自己的清高,不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污染。这种人最起码来世能得人身,他心里没有情执啊!「饭僧」,是供养僧众。
    「伫佛来应」,是表恭敬心。怎么「伫」呢?就是脚后跟离开地,踮着脚,脖子伸得长长的:「怎么还不来啊?」以恭敬心、诚恳心等候佛的僧团。「来应」,就是来吃饭,接受供养。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文殊菩萨带领其他的一些大菩萨和阿罗汉,跟佛分开来应付国王乃至臣民百姓的宴请。「敕」,是指帝王对臣子下达不可抗拒的命令,除了国王和法王,其他人不可以用「敕」。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这么多人就落了一个阿难。为什么落了呢?「先受别请」,在此之前已经受到其他斋主的宴请。阿难呢,人缘特别好,他到哪里都招人喜欢。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经常有人请他吃饭。那我们现在对于饭店请客,要尽量婉言谢绝,不要把钱浪费到饭店里去,多一分钱都用来发展如来家业,放生、救灾都可以;但是那些非常非常必要的应付又当别论。「不遑僧次」,「不遑」就是来不及,「僧次」就是在僧众队伍里,没有赶得上和僧众一起应斋。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上座」,在一个僧团里,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僧众能够得到大家的恭敬、认可。上座有四种。
    第一种是「年龄上座」。这个人哪怕才出家一天,他年龄大,都是上座,一切人都必须恭敬。遇到事情,有理也是他有理,没理也是他有理——佛法不离世间法。年龄大的人就跟小孩一样,你可以把他当成小孩一样去哄、去骗、去恭敬、去供养,跟他没有理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修行人没有多少是非道理好讲,要懂得互相包容。
    第二种是「戒腊上座」。戒腊,就是受戒的年数。只要出家一年,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出家人穿着袈裟就是代佛传法,走到哪里就给哪里的众生种下金刚种子,功德不可思议。即使一个很坏很坏的和尚,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佛讲了:出家人即使破戒、犯戒,他是一个破了的金碗,在家人修得再好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装潢很美的木头碗。这是讲对出家人必须要恭敬,连妖魔鬼怪都恭敬出家人。但出家人也不要以此就麻木不仁。为什么?因为决定你的果报是你的心,不是你的外表。你的外表能度众生,你的心破戒、犯戒,照样会在地狱等三恶道受报!但是,他在来世只要能投人胎,仍然有机会出家为僧。
    第三种是「福德上座」。这个人不管有没有道行、出家时间长短、年龄大小,他善解人意,人人欢喜,广结法缘。不像有些人一天到晚脸都板在那里,大刀斧头都砍不进去,非常坚固,比涅槃城还要坚固三分。不要那样,没有哪个欠你八辈子债。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没有必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敞开我们的心量,包容一切的万法。修行人是快乐的人、自在的人、和平的人,菩萨利他必须要具备这种品格。
    第四种叫「法性上座」。与年龄大小、表现好坏、长相庄严丑陋都没有关系,这种人有智慧,能弘扬佛之正法。有一个国王看到文武大臣都在拜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想这个小孩肯定是个神童啊!拜的话有失国王的体面;不拜的话,错过了会感到非常失落啊!于是国王悄悄地去给他顶礼,而且顶礼的时候专门讲:我今天来拜你,你可不要跟别人讲啊!一抬头,嗳!这个小孩子怎么看不到了?小孩子从这么大的罐头瓶里钻出来,说:我今天钻在这里,你可不能跟别人讲啊!
    现在有些人:「嘿嘿,我师父146岁,胡子这么长!」他用年龄大来炫耀师父,同时炫耀自己——我师父是某某省的什么会长,是某某国家的有名的大法师,我拜了十五个师父,怎么样怎么样……他没有讲我师父帮我开智慧,而是用这些来炫耀,以为师父越多他就越有本事,这是盲目颠倒!
    释迦牟尼佛当年以命供养魔鬼。有个魔鬼说法,青面獠牙呀!讲了一句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然后不讲了,佛就求他:「你讲了上两句,还有下两句啊!」那个魔鬼讲:「我肚子饿了怎么讲啊?」「没有关系,饿了我给你找吃的。」「我什么也不要吃,我要吃你!」「行啊,我给你吃,只要你把法传下来。」按照一般人来讲,你这个妖魔鬼怪连人都要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屁股一拍就走了。然后,「这是个妖怪,大家不要去!」就到处去宣扬了,他怎么怎么坏。菩萨不是的,只要你传正法,我管你是佛还是妖魔鬼怪。佛再三请求,「你必须先传法,我才给你吃。」于是魔鬼传了下两句:「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然后佛把这四句刻在石头上,用自己的血再涂上去,最后打算供养魔鬼。这时魔鬼现相了,原来是忉利天主来考验这个修行人是不是真心求法。
    那么我们刚才讲的这四种上座啊,也有说为长老。讲每一种上座与其他三种上座都可以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如果把这四种长老都能做到是不是更好?哪怕做到两种、三种,并不是讲你不需要做到其他三种,而是讲你没有其他三种,任何一种都可以称为长老。如果把四种「长老」都具足,那你就是一个非常圆满的老师。

    「途中独归」,就预示着阿难要遭难。戒律里规定,僧人外出一般要有两人以上,而且不可以一男一女;其中一个要求是要有上座陪同,如果没有,最起码要两个同性人作伴。这样破戒犯戒的可能性不大,一般地不会两个人同时做坏事。居士来讲,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尽可能两个人一起。既要防止自己破戒,也还要防止受到意外的伤害。
    「其日无供」,大家知道,今天波斯匿王设斋供佛,僧团都到城里应供去了,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家里就没有准备饭菜。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平时他们吃饭之前,首先把供斋盛在旁边,听到外面摇铃后,就跑出去跪在那里,把饭顶在头上供养出家人。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应器:就是手托的饭钵。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在他回来的路上所经过的城市,挨门挨户托钵。「次第」跟「循」同义。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是解释「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从心里一开始就是这么求法,并不是中途或者最后想起来「我没有饭吃了,托到哪家就吃饭」。「檀越」,就是布施。布施之功德:小则脱离贫贱生活,大则超越生死苦海。佛在《地藏经》讲,供养三宝,舍一得万报。可见,到底是你供养寺庙还是寺庙供养你啊?要明白,今生今世的福报是前世修来的,而今生今世的一切的作为来世才能得到回报,佛法讲三世因果。佛规定,出家人托钵不得超过第七户。如果你托到第七家还托不到,就不允许再托第八户,必须回来好好地闭门思过:这是自己前世没有修到,今天该自己挨饿。确实如此。
    「以为斋主」,供僧吃饭的人叫「斋主」。「无问净秽」,不分别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富贵的人还是贫穷的人,是健康的人还是有传染病的人……不可以分别的,这都是你的缘分。
    「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是解释「净秽」。「刹利尊姓」,是印度阶层里的第二个阶层,做官、当官的这个层次,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这个层次。讲全了叫刹帝利,译作王种,也就是王家种族,其地位仅次于婆罗门。「旃陀罗」,是古印度的劣等阶级之一。他没有政治权,没有经济权,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如果他跟在婆罗门贵族后面,踩到他们的身影都是死罪。而且这个阶层还有特别的规定:走路的时候要么扛着红旗,要么敲锣鸣铃(以示身份),不能和良民共处,与人异道而行,因为这个阶层是以杀猪宰羊为生。最尊贵的是婆罗门贵族。
    五大阶层中间省略了三个阶层,一个叫「吠舍」,这一般是指经商这一类的人,搞商业、做生意;还有一个叫「首陀」,一般是指做手工业、农业、各种资生产业这一阶层。也就是对这些人不管他是非长短,只要在七户之内,我就要挨门挨户地去托钵。
    「方行等慈」,「方」是表正;「方行」,依佛教诲,依法行持;「等慈」是平等的慈悲心。不管你是贵人、贱人,我都行慈悲心。出家人去讨饭就是慈悲心,让你种福田,看你种不种。不要搞反了,在家人倒变成慈悲心。一定要注意各人修各人的心!「不择微贱」,托钵不选择富贵人家或者贫穷人家。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他发的这个心圆融、圆满、圆通,是成就各种不同类型的众生。我去托了他的钵,就让他修了来世的功德福报。这个「一切众生」代表平等心。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阿难已经知道,佛曾经严厉地批评过须菩提和大迦叶不以平等心托钵。须菩提专拣富人托钵,大迦叶专拣穷人托钵。两人发心都是善的,不为自己。须菩提看到富贵的人太可怜,今生今世趾高气昂、财大气粗,可一到来世可怜可悲呀!他还怕他们来世受苦,想让他们种点福田。大迦叶呢,他是可怜穷人,想让他们来世多得点福报。佛批评他们不可以这样,要成就平等心;同时这种分别容易给别人造口业——人家看到须菩提托钵会以为他是巴结富人,肯定是为了自己多吃多占;大迦叶明明是可怜穷人,人家会说这个人那么傻,为什么不到富人们那里去托钵,却往穷人堆里钻?他肯定与这一家有不正当的关系。所以做人难呐!一人难称百人心。你不要去随便打妄想,这只会污染自己的心,要明白。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他佩服佛的智慧。「开阐」,开示说明。如来说法无遮无掩,掷地有声,绝不拖泥带水。直心是道场啊!当老师不是专门给人家贴福字,夸人修得好。反之,你可以吹胡子瞪眼睛,可以拳打脚踢,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你也不要怕别人说短论长,你只要发心真,是为了对众生负责任;除了直话直说,还要以平等心、慈悲心。讲第二义谛法,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讲第一义谛法,所有的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念。你必须要有这种心态,否则你开口就要受报应。
    同样一个道场,四众弟子根机有别。可是在台上,你不可能同时讲一百个法。就跟老天爷下雨一样,这一片土地有小华,下的雨就少一点细一点;那片土地有大树,下的雨就猛一点多一点,行不行啊?不可能的事,都是平等供养。所以谁能得到多大的收获,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度诸疑谤」,修行人要心正、心直,讲话有理有据,方能「度诸疑谤」——可以回答、解决、平息一切的怀疑、误解、诽谤,因为他讲的是「如来藏」大法,有佛金口玉言为据。《法华经》讲,一个真正明白「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的人,而独无所畏。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过去的城墙外面有护城河,「隍」就是没有水的城壕;「郭门」,就是城门。「徐步」,「徐」是慢慢的。出家人有规矩,走步要四平八稳、自自在在,不可以慌慌张张,失去威仪。任何时候都要镇定自若,既是成就自己,也是给天人鬼神大众做出示范。这点很重要啊!当年倓虚大师跟着难民一起逃难,日军这个飞机在天上扔炸弹,一个接一个,他老人家还是踱方步,潇潇洒洒。你说天龙八部不护他护谁?我记得汶川地震时,慈航净苑当天有几十个人剃度,大雄宝殿都有震感,大众没有一个人惊慌,仍然在殿内共念「阿弥陀佛」。那天太原城里已经乱成一团糟,有的鞋子都没有穿就往外面跑啊!可是真的!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气度。受持「如来藏」的人,即使在大难临头之时也依然能够稳住阵脚,不乱方寸。
    「严整威仪」,阿难的威仪是很好的,据说佛陀圆满的三十二相好中,阿难具足三十相好,因为他无量劫以来都能「严整威仪」。举止威仪非常重要,这也是接引众生的法门。出家人是这样,在家人也应该如此。我们显现出的威仪不一样,同样讲一句法,人家受用也不一样。你威仪具足,讲一句话就落地有音,一句就能把这个气氛稳住;乃至你站在那里不要吭声,眼睛转一转问题解决了。娑婆世界的众生一个比一个硬,你想领众修行,打铁先要本身硬,你要成就一定的气质来摄受众生,而不是强迫人家来听你的。
    「肃恭斋法」,「肃」是肃穆,「恭」是恭敬。托钵要有托钵的样子。讨饭的可以垂头丧气,一副可怜相;而出家人是人天师表,要肃穆庄严。当然我们也不要贡高自慢:老子是来给你种福田的,还不赶快来啊?不可以这样,但必须体现出不亢不卑。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凡事皆有利弊。如果阿难专门找那些高贵的人托钵,他会不会遇到这些麻烦事啊?不会。但也不能以此否定所有下贱的人,以为以后托钵就不能找那下贱的人。要明白,一个正法道场,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可能会出现种种莫名其妙的破戒、犯规之事,这是难免的。佛当年在世,那些强盗土匪、卖淫嫖娼出身的弟子都有啊!六群比丘、五百比丘、比丘尼,跟佛唱对台戏,败坏佛的声誉也有啊!正法道场不可避免要有一些败类,要有一些坏事。但正法道场就是正法道场!有智慧的人发现正法道场有问题,主动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落井下石,捕风捉影。歪门邪道往往利用一点不及其余,以此来毁坏正法长城!任何人不可以此来指责正法道场。
    因乞食次:他执行平等托钵的法令。经历淫室:「淫室」,就是妓院,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下九流。遭大幻术:「遭」,是遭遇,「幻术」,就是邪咒、邪术。有些人会念邪咒来扰乱人的清净心。加一个「大」字,就说明这个人功夫还比较深。
    大概是零一年,我的一个师兄弟,他父子二人同时出家。香港来了一个女居士,她一念咒,父子两人头就垂下来,那口水哇啦哇啦往下掉。我感到很奇怪,我说:「你在搞什么名堂?」她就不敢吭声了。任何邪咒,你只要不理睬它、有这个逆反心理,它就不能伤害你。念邪咒的人不过是在玩鬼把戏。同样一个气功师给人治病,这个能好,那个不能好。他与气功师配合就好了,如果是怀疑、不信的心理,就不能好。正法邪法都是一个道理啊!就跟我传「如来藏」一样——他相信了,感恩戴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哎呀,我解脱了!我成佛了!」这样便得到大受用;他在用对抗、逆反的心理,越听越生烦恼:「你这讲的什么东西?」若是如此,你还不如不学。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能降妖除魔,走遍十方法界,无所畏惧。有些人看到一些顶神的示现一点神通,马上就认为遇到佛菩萨了——你这个人不走火入魔才怪呢!神通是我们的本能,不需要修啊!你死了以后当下现前。我们现在是要开智慧去管好神通、降伏神通、利用神通。神通不需要修,本来就有,只是用隔阴之谜把它封住了。不要迈入那一步,颠倒行事,人不做去做鬼。
    摩登伽女:「摩登伽」,译作下贱种,或者小家种,「女」,是摩登伽的女儿;女儿叫钵吉帝,译作本性。怎么本性呢?虽然这一世是下贱女,但其过去世中也有修行,本性不失,所以她日后听佛几句法当下证三果罗汉。
    娑毗迦罗:是九十六种外道之一,译作黄发或金头。这种苦行外道头发是金黄色的,故取其名。先梵天咒:就是前面的大幻术,是一种邪咒,为过去先梵天所传授。
    摄入淫席:通过这种咒力使阿难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到淫舍里去。据说摩登伽女与阿难尊者在过去世中曾做过五百世的夫妻。无缘不聚啊,所以就发生了今生今世这个糟糕的事情。她见到阿难以后就魂不守舍,一定要与阿难怎么样。她母亲就想了个办法,让她送了一碗饭,上面蒙了一条毛巾,然后念了一个「先梵天咒」就把阿难给吸引过来了。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阿难也是个老修行,他与释迦牟尼同年同月同日在空王如来座下发菩提心,释迦牟尼成佛已经无量百千万亿个大劫的大劫的大劫,光在娑婆世界就已经有八千次,在其它世界更是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可是阿难这个时候仍然是初果罗汉。而阿难的善根却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诸佛所说之法,他能过目不忘,入耳成诵。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都是望尘莫及,所以他很是自以为是,他也是辩才无碍,但是局限于小乘法。
    而且阿难最大的习气呢,就是男女情执很重。他跟摩登伽女不做夫妻则罢,一做夫妻就连续做了五百世,差一点做第五百零一次——这是差一点呐。在机缘成熟的时候,一见钟情,动心了,所以才被摩登伽女一个邪咒就引过去了。如果一个人心清净,定力很强,管你是些美男还是美人在这里招招摇摇,他就跟木人看花鸟一样,动眼不动心。
    「将毁戒体」,这时很危险,已经到了快要毁坏戒体的时候。按照小乘法,破这个邪淫之戒是断头罪,怎么样忏悔你都没有救;大乘法不是这样,一念心即可以把天大的罪过一笔勾销。我们难免在生生世世乃至在今生今世中做了许多的坏事、臭事、丑事、脏事,你只要把《楞严经》一念观照明白,所有的罪过一笔勾销。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如来怎么能知道的呢?其实还是阿难自己救自己。阿难就在将要破戒这个关头,想起了佛的教诲,他动了一念,佛马上感应到。斋毕旋归:佛吃完了饭,迅速回道场。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随同佛吃饭的国王呐、那些文武百官呐,以及一些长者居士,这些人都是佛法的信众或者佛的弟子,看到佛一吃过饭,也不跟大家讲开示,就急急忙忙地回来,便知一定有大事要处理。愿闻法要:一定是佛有最重要的开示,都积极地随佛来听闻。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段经文呢,是对佛宣说楞严咒这个法门的描述。
    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这个「顶」,在前面讲「大佛顶」时已作解释。「顶」,用分别法来讲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是一种真实存在,可是用凡夫的心态感觉不到,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顶放」,是表这个咒也是由我们的清净心一念心之所变现。「百宝」,这是表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具足无量智慧德能。「百」是表无量,「宝」是表根本,根本智慧是从自性所变现。「顶放百宝」,这是根本智。在放之前,以及这个放的这种功能都是表根本。那么现出了相、现出了光、现出了明,已经变成能够感觉得到的方便智慧,表起了作用。「无畏」,是表我们的智慧德能之妙用,这个妙法威力无穷无边。「光明」,是表方便智。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这是进一步描述这个光明,从光明中变现出千叶宝莲。「宝莲」,十方法界都有莲华,这在佛法里是一个根本法。《法华经》全称《大乘妙法莲华经》,《楞严经》也叫《大方广妙莲华王》。诸佛菩萨身坐莲华座,脚踩莲华台,是不是?这莲华是特别表法呀,应用到究竟了义大乘之经,把它说为「华开莲现」,表即因即果。这个法不可思议呀!一般的华都是先开华后结果,或者只开华不结果,或者先结果后开华。而这个莲华呀,当下华开,当下莲(莲子——果)现。就是表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你当下了生脱死。
    《妙法莲华经》的精华就是「莲华」二字;《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精华就是一个「大」,就是「大佛顶」三个字。「大佛顶」是不是一朵「妙莲华」呀?涌现出「妙莲华」,体现了《首楞严经》的特点:明白了《楞严经》的法理法义,你当下成就。
    那「法华三昧」呢,可比喻为三斧头:
    第一斧头砍下去,我们就能明心见性,这就是「一心三藏」。你看莲华那个根,在江苏叫「藕」,在太原叫「莲菜」。藕切开以后中间为空心,那就是分别法所谓的「如」,所谓的「空如来藏」;周边的肉就是「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是不是一个东西?没有空有没有周边的肉啊?这是对藕而言。有的人讲:怎么没有啊?那个山药蛋、地瓜、芋头中间有没有空啊?可是那不叫藕啊!这个法非常之妙,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根藕。我们读一部《法华经》,读一部《楞严经》,就是在吃一根藕:你搞懂了,你这根藕就吃好了,消化了。再看看藕肉的边上,数一数是不是九个小孔?对应为「九品莲华」。我发现个别的藕有十个小孔或者更多,这是表佛门内部的小法。什么小法呀?阿罗汉、辟支佛是不是修人我空?虽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可能一些小法、外道法占主导地位,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最终一定归于正法。所以这个九孔是主流。这是讲第一斧头,叫「一心三藏」。把握了这个根本问题,你高枕无忧。
    第二斧头,华开莲现——表即因即果、即念即佛,不历修证,一步登天。法华会、楞严会上,修行人听佛一段经、几段经或者几个小时经、几分钟经,不离讲堂,当下成就。这都是历史记载。我们这十来年传这个大法,事实也是一再地证明真理不可战胜。
    第三斧头,在烦恼即菩提。世人常赞叹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这就表大乘菩萨入世修行,而不是像小乘人那样把自己关起来,躲到树林里,坐到树下,一看到有人来马上逃出十里开外,就像逃命一样;或者把自己关在山洞里,把洞口用石头一封,不成功便成仁;或者叫亲朋好友把自己锁在家里,给自己护关,给自己美其名曰:「闭关」。大乘菩萨道呢,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糟糕的环境,越是乱七八糟的地方,越是人我是非的地方,越能成就人。你只要一念正,进入这个地方马上就成就自己的定力,不可思议。大乘人叫「入世修行」,在烦恼证菩提。不是把自己关起来还自以为是:「你看我修行多认真啊!」——就这一念执著,那个天魔飞精附人。因为你会执著啊,他就来满足你的虚荣心,然后你马上就看到天人天女下凡,跟你打交道:我是吕洞宾、我是老子……这些人时时刻刻都在这里呀!他看到有空可钻就进来,然后你就自以为是了:「我终于和天上的菩萨沟通了。」能这样有什么用?
    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我们来适应环境,包容环境,改变环境,而不能要求环境适应我,环境包容我。越是艰难困苦的地方,越是生欢喜心:「这下给我逮到了,正是成就我的机会!」有人诽谤你、侮辱你,打你、骂你、伤害你,你都应该真诚地感恩。佛在因地修行时,有一世是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诽谤为调戏他的宫女,然后歌利王挖仙人的眼睛,割他的耳朵。仙人双手合掌,一口一声:「大王啊,我该怎么感谢你啊!」这是修行人很敏感的问题呀!不是要时时事事处处都在想「怎样维护我的尊严」。哪有什么尊严?当你还有「我的尊严」,这就是你的障碍。
    好,这就是「莲华三斧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一朵「莲华」,就是一个「如来藏」。
    有佛化身:这里很好玩,释迦牟尼本来就是化身佛,在这里又表演化身。用三身佛来讲,释迦牟尼表法身,佛顶表报身,莲华上现出的佛表化身。三身当下就是一体。一粒微尘、一片草叶,当下既是法身佛,又是报身佛,又是化身佛。报身佛是随化身、法身起妙用,在智慧妙用中观照,非有相非无相。到了圆顿大法,反过来倒过去都是一样,无非是我们一个念在起妙用。
    结跏趺坐:这是双盘。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要示现庄严相。那么现在呢,修行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眼睛一眯,盘腿打坐才能成佛。而且把这种法美其名曰是修观音法门,是修禅宗,是叫打坐。非也!按六祖慧能大师讲,那叫「修臭骨头」。当然这种打坐可以保健身体,但不能开智慧。窥基大师在雪山堆里坐了几千年,还准备坐几十亿年,都不一定能成就;五祖在前世把自己盘得成罗圈腿了都没有成就。
    宣说神咒:念咒要注意三密相应:第一,口密——音要准;第二,身密,也就是打手印;第三,意密——会观照,是什么形、什么相、什么光。否则你这个念咒是装模作样。
    首先讲口密,有一则公案要否定。有位老和尚看到山上一个茅草棚里晚上通明透亮,上去一看,是个老太太在念:唵嘛呢叭咪牛,唵嘛呢叭咪牛……老和尚讲:「老人家,你念错了,念唵嘛呢叭咪吽」。那老太太非常听话:「哦,好!唵嘛呢叭咪吽」。一念「唵嘛呢叭咪吽」,茅棚黑了。为什么?因为她刚念这个东西,还没有形成定力。老和尚马上讲:「老人家你还是念唵嘛呢叭咪牛吧」!再改回来,房间马上又亮了。有人以此公案否定口密,说是怎么样念都行,这是邪法。念咒能发光是因为你有定力,与开智慧了生死没有关系。你念「一二三四五」保持一段时间,照样能发光。因为心定于一处,心力就强,就有光。
    那么,扬州人念《大悲咒》的「南无喝剌怛那哆喇夜耶」,是念「夜夜」吧?如皋人和江阴人念「南无喝喇怛那哆喇丫丫」。你说念「丫丫」还是念「夜耶」?《往生咒》五十多个字,有十几个字有多种读音。「哆地耶陀、哆阇耶陀、哆沙丫陀……」,还有的不知道怎么念法。谁能证明到底应该怎么念?只要有一密否定,就是一票否决权,何况第二密、第三密?
    第二是身密。这个打手印非常非常重要。人天站着走,畜生爬着走,身相不一样,接收的宇宙信息就不一样。电视上演的那个打醉拳、醉剑,就是来源于「禹步」。大禹的祖父和父亲治水,都是无功而返,到大禹时成就了。为什么?这是一种意外的机遇。大禹工作非常勤恳,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在半山腰累倒了,想着休息休息,可他再想一想这个任务很重啊,于是睡得要醒不醒的时候,起来走路。那走路是不是东倒西歪呀?他突然发现:漫山遍野的大石头随着他往下滚。这下他来劲了,精神振作。但是当他停下走路时突然什么也不动了。他很有智慧,就想一想:刚才为什么石头跟着我动了?他再恢复到那个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走路跌跌撞撞,石头就统统又都跟着他来。这是不是身密啊?由此后人发展出了醉拳和醉剑,这种功夫炉火纯青,鬼神莫测,谁都动不了他。
    无独有偶,在西方国家有一个老师上课,讲到一半,课桌、板凳竟然跳起舞来了,很有节奏。学生都吓坏了,一哄而散!老师没有办法上课,就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了。一擦掉字,桌凳便立即全部安静下来了。老师就想:这是什么道理?于是他把刚才写的字又描出来,这时课桌又跳起舞来了。可见,宇宙间一切的形相都有它特别的信息。
    我前年得了一次肩周炎,有一位气功师叫我念数字,说只要念「968」,肩周炎用不了几天就会好。我当时不相信,哪有那种怪事?几个月以后,我又碰到一位老中医,为人忠厚,他就是研究这个学问的。他说这是真的,叫做象数疗法,是一门学科。这个数字是不是也有形状,是不是也有数量多少?念出来还有声音,都有不同的信息。这就明白念咒为什么三密相应,不然的话我过去还认为这是搞迷信呢!至于手印打得准不准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叫意密。意密就是观照,一切的万法之间都可以进行心电感应。你的想法不一样,得到的信息也一定不一样。现在即使有一尊佛飞下来告诉我们怎么念咒,你敢相信吗?因为阿修罗、歪门邪道都可以示现三十二相。持咒是八地以上的菩萨进修的法门——八地菩萨知道自己的境界,明白吗?济公持咒有用,你持有用吗?有人讲:「我念咒把病念好了。」那简单,我教你念「南无一二三四五」,你照样把病治好。这是真的。你把心集中一处,必然有力量。修行全在于怎样拓开心量。要培养你的意志力,修清净心。做不到那个程度,你不要嗔怪:那我念「一二三四五」怎么没有治病呢?你偶尔想起来念一句「一二三四五」,有什么用?以这种心态念什么咒都没有用。
    如果你确实能如理如法地受持楞严咒,成就是非常快的。问题是能不能做到三密相应?到最后来讲,还是听经闻法功效大。将来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在进修的时候,你也许选择这个法门。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佛一边宣说神咒,一边命令文殊菩萨带咒去救护阿难。「恶咒销灭」,说明楞严咒的威力不可思议。「提奖」,「提」是提携,不要理解为提审犯人;「奖」呢,也不是表扬他是英雄好汉,而是安慰他不要害怕,犯了错误抓住当下改正就行。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这里的摩登伽是摩登伽女,她跟随阿难一起来拜见佛陀。






    正宗分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阿难在楞严会上多次痛哭流涕。一方面,联系到今生今世这么丢人;再一个方面来讲他已经意识到跟佛同时剃度出家,佛成佛已经是无量百千万亿亿大劫,自己还是个初果罗汉,好像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这里的「恨」是后悔、悔恨。前面讲了他两个习气:一是依文解字,二是男女情执,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向多闻」。他对于佛法是皮毛性地理解,而不是追究真实法义。这里「多闻」,因为前面有一个「多」字,说明是浮而不实。
    未全道力:没有成就圆满的定力。阿难当时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他仅仅从定力来讲,还没有认识到慧力,没有认识到定共慧。修行首先要开慧,开慧的当下就是定力。用方便法来讲,他不是从听经闻法一门深入,是通过有形有相的行持来成就一种定力,硬把自己逼在一种环境里,六根关闭,往内观照,形成一种定力。这叫凡夫定。圆顿大法叫「慧共定」。当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你一切的想法、一切的言语、一切的行持自然而然就定在这个法理法义里,这是「法华三昧」,这是「首楞严大定」。即使在定中遇到一些鬼魔境界,他害怕不害怕?他才不怕呢!佛来佛度,魔来魔度。不是躲开他,而是相互沟通、相互成就。
    自从道场成立以来,我前后邀请了十几位法师过来传法,凡是我的弟子都知道。而且,凡是看到讲经法师,每一个弟子都可以直接代表师父对其邀请。我们的道场是开放的,没有闭关自守。一定都要有这样的心量,因为真理是经得起检验的。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殷勤」,是指勤恳,「启请」,是以下对上请法。请什么法呢?十方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圆满菩提,他是怎么修证的呢?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三个妙法。
    「妙奢摩他」,是「悟门」。悟门居于首位。这个悟门就是明心见性,明白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文殊菩萨的偈颂里讲「归元性无二」:归元就是成佛、证菩提、证涅槃;「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悟门,就是修行要先从悟门而入,没有第二个门。要开悟,必先读《法华经》《楞严经》。
    「妙三摩」,是「修门」,是讲因,是讲法。这就是「方便有多门」:你怎么念佛、怎么布施、怎么供养、怎么修禅定、怎么持戒,这都叫「修门」。
    「妙禅那」,是「证门」。修什么法、修什么因,你能相应地得到什么名分、什么果位。我们现在修行是不是颠倒了?念佛的人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这哪叫修行?所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啊!读一段经就要对照自己修行的次第。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事半功倍。
    那么这里的「奢摩他」就是「一心三藏」。认清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即解、即修、即证。虽然如此,要成圆满之佛也离不开「三摩、禅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要经过修证成究竟之佛。倘若直接达到理论上的开悟,我们可以当下成就「分真即佛」。但其它种种方便之门,即使证「分真即佛」也是所谓的「解行并重」,而且那种解是一知半解、有漏之解,所以就要修要证。既然涉及到修,那我们就要知道怎么修法呀!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在修行的同时它就告诉我们证到了什么样的果位,所以它是「妙三摩」和「妙禅那」同时并举。
    最初方便:他总认为有什么捷径的办法。这里的「最初方便」,根据观世音法门,就是从「闻、思、修」入,先要「闻」,先要开智慧。这里的「最初方便」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开智慧,就是从《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而入门。二十五个菩萨讲法门有禅宗、有别教、有密宗,也有净土。学了观世音菩萨法门,他是以「闻、思、修」来修禅宗,而不是盲修瞎炼。这里的「闻」,是闻「一心三藏」,而不是闻《金刚经》的空如来藏,也不是闻十二因缘法,也不是闻四圣谛法。
    现在有一种颠倒知见,认为初修行的人只能修小法,不能修大法,错了。正因为是初修行,所以他才必须先通过读《法华经》《楞严经》而开悟。把《楞严经》读懂了以后,你才知道,《楞严经》是最基础的法门。不把这个基础打好,你没有办法深入。然后你才知道:「过去我以为懂得了《阿弥陀经》,以为懂得了《金刚经》」,其实你没有懂,你一句话都没有懂,你一个字都没有懂,你一点一捺都没有懂。过去你认为是,「啊,我知道吃饭,白米、白面。」你没有懂。那不是白米,不是白面,是你自己。你才知道你几十年、无量劫以来所有的知见都是错误的。《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这么妙。可是这么最简单、最根本的东西,却被我们看成是最难。这就证明我们的迷惑颠倒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你说好玩不好玩?《楞严经》哪一句话不是我们的基础课?这就是世间凡夫的好高骛远。世间的学问装得越多,离开真实智慧就越远。聪明反被聪明误啊,老实人得大利益。学《楞严经》是不是最初方便?你再也不用讲:「我们是小根机呀!我们要从最初方便。」你那不是最初方便,你那是好高骛远。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这是形容法会的气氛。「退坐」就是放下分别妄想,放下逆反心理。「默然」,停止妄想,停止分别心,更不用说来挑斗、来问难。「圣旨」是对帝王而言;佛是法王,用「圣旨」理所当然。「承受圣旨」,学生对老师也应该以此心态。按照规矩,弟子对师父应该跪在那里请法,老师讲话时,你只有认真听的权利。问你的时候你可以答,不问你的时候你只有把嘴巴闭起来。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这样。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世尊在大众中:佛是时时事事处处都在「大众中」。那这个茶杯是不是佛在大众?看你懂不懂。圆人说圆法,随拈一物,无非诸佛如来正法。没有哪一尊佛不在大众,没有哪一尊佛能够离开大众,既要作方便解,又要作真实解。
    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舒」是表开放、提奖、动作,「金色」表真实,真实道理,「臂」是提拔之力,表佛法的法力、道力。为什么要「摩阿难顶」呢?因为阿难在哭啊,在伤心啊。佛安慰阿难:「不要激动,不要害怕,我马上给你传大法了,好好听话。」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佛在后面还讲了一个事情,就是国王给太子灌顶。那是用海水来灌顶,作为权利的交接仪式,代表太子要掌握大权。《楞严经》也叫「灌顶章句」。「灌顶」,就是明心见性,宣扬宇宙真理。我们今天在这讲经说法是不是灌顶呢?这叫真正的灌顶。也有的气功师通过一种功力帮你打通穴位,除病健身,灌一次顶,有的人感到好几天都暖烘烘的,有的人还因此开神通。但这个灌顶不能开智慧。
    三摩提:是定之总名。而佛定,则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大佛顶:「大佛顶」是不是「奢摩他」?表悟门。把三个门圆融在一起讲还是一回事。首楞严王:「首」是第一,第一坚固修行法门;「王」,表自在,表第一。具足万行:你把这个法门搞明白了,就等于修持了一切的法门。「如来藏」心地法门在佛法里叫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一证一切证。如《阿弥陀经》所讲「饭食经行」,连吃饭都是全性起修,都是成就无量道行。所以讲《阿弥陀经》是「法华秘髓」呀!你如果不这样解释你「闻」不到、体会不到秘髓的那种法味。
    十方如来: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哪一个如来能够例外。在佛法里有十方必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门超出:唯此一门,唯此「一心三藏」之门。与文殊菩萨在第六卷讲「归元性无二」异口同音,一个腔调。也就是「如是我闻,万法皆成;如是我不闻,万法皆不成」。妙庄严路:修无量法门必须先进这个悟门;然后呢,我们才能以种种方便来成就自己。种种方便,你任修一门都可以成就无量门,要作如是的观照。如果我们要修无量法门的话,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能成佛。无量就是无量,他永远都修不完。
    汝今谛听:在佛法里也是常用的一个术语。「谛听」,含二义。第一,用方便法来讲。「谛听」,你要认真听,思想不能开小差;你要以恭敬心听,不可以轻慢;你要以诚敬心听,不可以怀疑;否则不能叫「谛听」。不谛听的人,首先在方便法里给你关大门,你不能进来。你要明白,你不是来看热闹,不是来逞能,不是来跟我斗法,你是来「承受圣旨」。第二,作真实观照。「谛听」,必须按照老师的话随文入观。不能一讲到「这泥巴块也是我」,你马上「这怎么可能?」你必须想:「泥巴也能成佛啊?也是我?看看怎么回事。」好,循序渐进,你开智慧。首先不是怀疑,而是把它听懂了以后再说。即使他传邪法,他邪在哪里,我要听个究竟。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佛经里是不是出现这么个「顶礼、伏受慈旨」。实际上是在干什么?调我们的心,使其很柔和、很平等、很慈悲、很恭敬。这是我们入道的增上缘,往往到这种心态后可以事半功倍,一句两句你就能开大悟。要不然你听了半天,还不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别人法喜充满你还不服气:「凭什么你们就开悟了?凭什么你们就成佛了?我怎么就没什么感觉?」因为他没有用心。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与阿难倾谈他这个出家的心态。
    汝我同气: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同一个血脉」——阿难跟佛是堂兄弟,是这个「同气」。情均天伦:中国有天伦和人伦的说法。这个父子、兄弟、七大姑、八大姨,沾亲带故、带有血缘关系的,一般地把它说为天伦;君臣、朋友、同学、同事、好友意气相投、有恩德、互相感应的,称为人伦。
    当初发心:你当初怎么好端端地想起来出家,跟在我后面修行?那么在我们道场,要来出家,首先丑话讲在前面:不能为名闻利养、为出人头地而来;来就是要受苦,来就是要受气,最终是为了成佛;要听经闻法,自利利他。要不然你剃了头心也不会安,甚至还会牢骚满腹,老是感到不平。会修行的人在什么地方他心都很平和,越是遇到不平和的事情他越是高兴,要不然他体会不出平和的法味,他也体会不出能够修忍辱、修证定力的这种法喜。
    于我法中,见何胜相:在我带领弟子大众修行,在一言、一行、一举,种种情况中,是什么事情感动了你?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顿」,是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说走就走,说丢就丢。有些人发了大心,要来听经闻法,有的要来剃头出家,但总是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深重恩爱」,无非是父母、儿女、夫妻之情。
    已经学佛之人,乃至已经出家之人,对这三种情仍然有不同程度的执著。真正的出家人更应该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在家居士也应该认真检点。这三种恩爱能够尽责、尽力,在世间人里算了不起。可是这三种恩爱在佛法里被视为三把枷锁。许多人谈到这些问题感慨万分,乃至能叫你感动得流下眼泪来——哎呀,这个人对父母这么孝顺!这对夫妻之间这么样恩爱!这个人对儿女这样慈悲……这是人间的美德啊,而且讲起来振振有词:我父母能不管?我夫妻怎么怎么恩爱,我能不管?我儿子还小,能不管?可是佛讲得很清楚。
    老佛爷当年就是这样,趁父母、妻子呼呼大睡的时候,深更半夜逃离王宫,出家修道。难道佛不慈悲吗?顺治皇帝,深更半夜逃离王宫,他把王宫都看为牢狱。至高无上的皇帝,无量的福报享不尽,他还来受这份苦。倓虚大师出家之前整整一个礼拜思前想后:要是我出家了,老婆改嫁怎么办?三个儿女讨饭饿死了怎么办?最后他还是选择走出来。深重恩爱啊!「如来藏」大法救命呐!一切的天人鬼畜包括泥巴瓦块,都曾经做过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至亲骨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些人出来听几天课却都被家庭束缚得死死的,不敢越雷池半步。
    曾经有一位同修赞叹、挖苦、讽刺,说:「哎呀,老倪呀(我俗姓倪)!你真是放得下呀!我们可放不下。」我说:「不,真正放不下的是我,真正放得下的是你们。」他说:「为什么这样讲?」我说:「我不过放下了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你们却放下了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咱们是谁放得下?」嗳,他们不好意思了。天就那么大一点东西,掉下来还掉到我心里。有多大的事情放不下?因为我们就是有来世啊!来世就是有六道轮回啊!不把这个法学好,你无量劫的生生世世受大苦恼啊!你不要以为在这里听课的人乃至出家的人家里都没有事啊!可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就看各人的智慧、各人的心量。佛讲法就在拓宽我们的心量,把一切看破。
    我们道场就有许多居士放下一切,一心弘法、护法。人才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放下了以后怎么样?他们的家庭比以前更圆满。在放下之前一想,什么事情都是越缠越多;放下以后再回头看,什么事情也没有,反而更加圆融、圆满。有时候家庭眷属无非讲些气话吓唬吓唬我们,真正走到那一步,他比谁都乖巧。人就是这样的,欺软怕硬,你退一步,他进十步;你进一步,他可能要退一步半。许多人说:「我要是来学佛,家人就不过了。」这都是无聊。有没有哪一个父母因为自己儿女死了,就说:「算了,我也不过了!」有没有啊?有没有哪一个子女因为父母去世,就说:「算了,我也不过了!」有没有?何况我们不是来送死啊!你就是来送死,他也不会死,你放心,他会活得更加坚强。
    我的小外甥,今年(2011年)也不知道多大了,可能三岁多了,我到现在都没见过面。我离家十多年,没有跨回家门半步。小外甥还不到半岁两次住院,从头顶输液,家里人打电话说:「你是狼心呐还是狗肺啊?」我说我是佛心菩萨肺,可不是狼心狗肺呀!可是我那个冤亲债主包括八十五岁的老丈母娘,去年五月一号还来过,本来是来准备跟我打官司,到最后给几个小和尚七哄八骗的还皈依了佛门,拜我为师了。你看,事在人为啊!
    「深重恩爱」,何深、何重!每一个人都是过来人,都有底啊!大丈夫不是好当的。唐朝皇帝李世民说,皇帝、国王、将军、元帅不能称为大丈夫,只有出家人才能称为大丈夫。好好地想一想怎样才能不愧为一个出家人的称号!出家人披上袈裟就是人天师表。所以要发大心,要成就自己,要帮助众生。做师父的有了问题都要忏悔,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深重,时不时就有些不规范的行为,但是我们要懂得及时改过。不光是人,诸天护法神明都在看着我们。修行人就是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持人所不能持,而不是用世间凡夫的心态来说短论长。修行成佛是没有道理的道理。
    到现在还有些弟子跟我争理,讲什么冤枉不冤枉。有什么冤枉不冤枉的?歌利王挖忍辱仙人的眼睛,割他的耳朵,他有没有道理?一点道理都没有。可忍辱仙人再三地感恩、再三地感恩。我再讲一点,你对也不重要,不对也不重要;有这个问题也不重要,没有这个问题也不重要,就是要修忍辱心,就要把这个我执要破下来!你做的对我也不给你发奖金,做的错我也不给你罚款,有什么好争的?我们这个心要静下来,要平下来,要忍下来。我再三讲,没有是非对错。正因为你没有这个事情,我还故意讲这个事情,我看你能不能忍受?遇到这样的事情属于芝麻皮大的一些事情,师父讲过去就没有了,大家听过去也就没有了,可是当事人还放在心里,像一座山一样压住自己,你怎么来悟道?除了忏悔还是忏悔,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因为我们这个「如来藏」大法是不讲道理的道理,你不要用世间道理来套。师父就是讲「如来藏」大法这个不讲道理的道理的师父,不是师傅的师父,跟世间的师傅不一样。没有许多事情、许多时间去给你说短道长,那些不重要。
    这段经文是在摸阿难的底。我是不是也在摸你们大家的底呀?好好想一想,你为何来听经闻法?为何发心要受持《法华经》《楞严经》?为何发心要出家?为何发心要当居士?不是为世间的名闻利养而来,是为了如来家业、利己利他。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这就是典型的藏教菩萨的境界:著相修行。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来解释这段经文。
    如来三十二相:这是我们常说的三十二种大人相。
    胜妙殊绝:佛在证到妙觉菩萨以后,还要花一百个大劫专门修相好。为什么要修相好?这是为了恒顺众生。众生喜欢看庄严相,不是为了自己去臭美。我们不一定非要等到成佛以后再去修,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庄严自己的身心。一个人把别人、把事情、把环境总是往美好的方面想,心地光明、待人和善平等,他来世的这个肉团身的果报一定很庄严、很圆满。大部分的众生取貌于人,所以我们修相好并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为了让众生生欢喜心。
    有一个残疾人在路上,有许多人跟他亲近,儿子想不明白,回去跟爸爸讲。他爸爸说:「你觉得那个人怎么样?」儿子想了想:「我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轻慢他,我也很想跟他接近,尽管他长得比较丑陋。」父亲说:「那一定是圣人。」如果心地不美好、装模作样,你即使长得很美,别人看到也会恶心,总觉得你这个人不可靠;有些人尽管很丑,人们看他很可爱,很欢喜。
    有一位干部的儿子,小时候误入歧途,好不容易给父母找来,交给我来教训。我给他传的第一个法就是看镜子,哪天看着镜子里的那个人满意了再来见我。他真听话,回去照做。大半年以后父母带他来见我,这个儿子一副庄严相!他说:「师父,我天天照镜子,爸爸妈妈也督促我。一开始看自己都无地自容,这哪是我?完全像个魔鬼。后来,开始对自己逐渐欢喜了。」修行人首先要示现慈悲相、庄严相,不要让人家看了惹不起,恨不得马上躲起来,可不能这样。
    形体映彻,犹如琉璃:这里讲出这三十二相的本质,外表和内心必须要一致,要像琉璃一样透明。这里表直心是道场。作为自己来讲是这样,至于看别人来讲,我们也不要去打妄想。你不要管他是不是琉璃,你只管往好处想、往好处看,这是修行成就的秘诀。相由心生,依报随着正报转。人家看到你的相就能看到你的心,就能看到你的德。像琉璃一样,内外都是透彻的。你讲任何一句话人家都深信不疑:嗯!这就是他的自性流露。我们讲真话、讲假话、讲直话、讲拐弯抹角的话,你以为别人听不出来呀?大家都是从大光明藏而来,你可不要小看别人。想掩饰自己,那是徒劳的。「我是为了人家好、我是为了如来家业」,是这回事吗?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真实的,其他人也会认为是真实的。所有的人都是共一个心,心是通的。有道无道,自己要知道。
    此相非是欲爱所生:藏教菩萨知道,以凡夫的心态行凡夫的事,不可能得到殊胜的果报。「欲爱」,就是男女生活、生儿育女,因为凡夫的男女生活充满着贪嗔痴,他的心是扭曲的,带有黑暗的。
    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过来的人都明白,不需要多讲。特别是地球人,于此就要看破。从这里往上、往天,一层更比一层殊胜。就是欲界六天男女之间的生活,越往上越轻、越薄、越殊胜,乃至往上两者相视一看,他就满足了精神的需要。所以天人不管多大年纪,看起来都跟小儿童一样,形体光亮。从第七层天往上没有男女生活,完全靠禅定,自己变化自己,形体更是殊胜。
    那么在人道修行,你离开了那些很肮脏的生活,换一种高尚、文雅的方式——比如说弹琴、听音乐、练毛笔字、打禅定,这些人当然是有福报的人。这个福报是不是也是前世修来的?这种人生生世世比较庄严;天天埋头于什么拉板车呀、种地呀、卖白菜呀,像这些人的相貌,相对而言就要差一点。因为我们的心就是一面镜子,你经常造作的这些事情,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执著。从现在开始,就要不断地注意自己的相好。为什么一般来讲儿子像母亲,女儿像父亲?就是我们心里的一种贪求。时时管好这颗心,我们既能得到相好,又能得到智慧。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胜净妙明,紫金光聚」,一般是对诸佛如来庄严相的描述,这是表殊胜。「金」,是表真实,「紫金」,是表殊胜。「紫金光聚」,这种形体也是表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智慧德能之义。所谓「聚」,佛把一切的真善美集中于一体。这是佛恒顺凡夫的心态,示现庄严相。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这反映出藏教菩萨的著相修行。以上讲了八大次第。藏教这个法门就是讲「有」;到了《金刚经》把这个法门判为什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所以这里要开始向《金刚经》过渡,讲不可说法;那么过了般若时期往后,又变成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一可说一切可说、一不可说一切都不可说。佛法几大次第要把握清楚,不能搞瞎子摸大象。一个瞎子摸住了象的一条腿:「哦,我知道象是什么东西了,是一个大圆柱啊!」另一个瞎子摸的是象的肚皮:「胡说!象明明是一堵墙。」还有一个瞎子哈哈大笑:「你们两个都在胡说,象是一把芭蕉扇子。」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一心三藏」,这个名词在第二卷就要涉及到。一切都是假的,就是讲一切不可说、佛法不可说;一切都是真的,就是讲一切都可说。
    那么可以由此看出,阿难出家,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修相好。所以阿难往往为尘色所乱,这也是他差一点与摩登伽发生破戒悲剧的原因。他著相了,而且执著美相。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善哉!阿难:这个「善哉!阿难」带有安慰之义。他明明是讲的是错的,佛却说:「哎呀,你说得好啊!」意思来讲,你能把心里话倒出来也是好事。在这个时候要安慰,但是并不代表就肯定他讲的对。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佛由阿难而推及到整个迷惑颠倒的众生病根之所在,也就是执相昧性、执事昧理。就像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还不知道阿弥陀佛是谁;想往生极乐世界,还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
    「一切众生」,一个不卯——不管是凡夫还是修行人,不管是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一个都不卯。就是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第六卷讲:「归元性无二」。这是对一切众生而言。要成佛,先要明心见性。「归元」,就是成佛;「性无二」,「性」,就是明心见性。它没有讲「归元相无二」。
    比如用一块铜制成佛、制成菩萨、制成人、制成牛、制成马,相是不是无量?性是不是都是一块铜?要明白这个道理。我这个拳头变成了锤子、变成了剪子、变成了扫把、变成了木排、变成了兔子的耳朵,它可以这样变,还可以那样变,变来变去。相是无量的,性呢?就是一个拳头。明白了性就是拳头,那么拳头是不是锤子?锤子是不是剪子?用数学里面的等量代换,有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这个「拿手好戏」,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拿手好戏。
    再比如做梦,梦中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做梦的一个人一个念变出来的?既然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念,那一切的一切有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梦中那么多人有没有第二个人呐?再提醒你们:讲没有的扣5分,讲有的也扣5分!就是有没有,叫不二法门——既是无量,还又是一。
    「从无始来」,无始就是无始;你不要讲总有个开始,没有开始。许多同修问:既然讲一切东西都是一个真心变出来的,真心从哪里来?诸佛菩萨千口一词:法尔如是。你非要追究从哪里来,诸佛菩萨没有办法回答,只有把嘴巴挂到墙壁上,你去问墙壁去。讲到这里,无话可说。因为无始啊!本来就是啊!由此我们判定,时间的长短、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妄想,前无始,后无终。如果有始有终的话,我们还修行成佛干什么?反正大家最后都完蛋,早晚都是死。所以这个「无始」不能解释为最初。没有最初,也没有最后,还没有中间,当下就是一个念。诸佛出世就是要讲这个妙法。
    「生死相续」,在后面第四卷会讲到三种相续——众生相续、世界相续、业果相续,实际上就是讲生死相续。讲「生」和「死」都是方便说,讲到底都是我们真心变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不是生也不是死,也不是不生不死。它可以变现生、变现死,变现不生、不死。这个法要好好观照啊!说是证「无生法忍」,当我们证到无生法忍的时候,无生法忍也变成邪法。也就是「见真重增一重尘」。什么无生法忍?那我这个有生法忍是不是我?无生法忍也是我,有生有死还是我,都是我变现。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生、非无生,它可以现有生、现无生。
    能把这个道理彻底搞明白的人,他会高兴得在地打滚、狂呼乱叫:「我解脱了!我成佛了!」不需要佛给他授记,他自己给自己授记。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佛只讲此理,看你明白得怎么样。所以这个《楞严经》就相似于世间讲哲学、讲科学,一切的世间法它离不开哲学指导。
    众生无始以来执著于有生、执著于有死,执著于太阳升起与落下,执著于白天过去黑夜来,都是在有形有相中执著;执著于升官发财、寿命长短,却不懂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一切的造作都是「自心取自心」。开口吃饭,饭是谁?是不是自己?明争暗斗,斗来斗去是斗谁?斗的是自己呀!他认为是别人啊!明白此理,你真正是恍然大悟啊!然后你才感觉到《楞严经》最简单,《楞严经》是学前班呐!我们过去的一切都是在迷惑颠倒,《地藏经》怎么讲的?南阎浮提众生,开口就是错的,动念就是错的,我们却自以为是。「怎么会错?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大家都是这么认为就对吗?在佛法里叫「同分妄见」。《楞严经》后面讲了眚眼——也就是眼睛有毛病的。有个大男子买了一双大红鞋,他非讲这就是黑鞋。这是比喻。我们现在都戴上了有色眼镜,非常顽固地认为我想的就是对的。可一旦明白了,一悟一切悟。「风起云涌演楞严」啊!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常住真心」就是「大佛顶」,就是「一心三藏」。
    「阿罗汉、辟支佛认为的常住真心」是人我空——这个肉团身是假的,我证得一个灵体,也就是第七识,这就是我。我无形无相,再也不受六道之苦,他认为这是常住真心,其他人都是其他人,泥巴是泥巴、瓦块是瓦块,都是我的外部环境。
    「藏教菩萨认为的常住真心」就是第六识的妄心——我修无量的行善断恶法门,将来要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将来我为大家服务;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真心,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尊佛——所以这种佛不是佛,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最多能够证得不落六道轮回。
    「通教菩萨认为的常住真心」是法我空。也就是《金刚经》《六祖坛经》讲的「真心」,他认为一切的有形有相都是假的,都归于一个空性;佛法不可说,真佛无相,真法离开语言、离开文字;他把一切的有形有相漏掉,这是通教禅宗的真心;连释迦牟尼现的三十二相,都是无明相。
    「别教菩萨认为的常住真心」,空性也是我、有形有相也是我,要不断地从空到有、再由有到空,它带有次第性,比起前面有很大进步。代表作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法所认为的常住真心」,上自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泥巴瓦块、山河大地一切的有情无情、一切的万法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有形有相当下即是无形无相,无形无相当下即是有形有相。比如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一个眼镜,眼镜当下就是孙悟空。藏教菩萨认为这是眼镜,他不认为是孙悟空;通教菩萨一定要把眼镜这个相去掉,现出一个孙悟空来才是真佛;别教菩萨认为孙悟空也是我、眼镜也是我;圆教菩萨认为眼镜即是孙悟空,孙悟空即是眼镜、即是我。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寺院早晚课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别教的境界。到了《法华经》《楞严经》,那就得改一个字:「一切唯心现」。现跟造一样不一样?造必有能造与所造:工厂造出了个眼镜,工厂为能造,眼镜为所造。这就变成了有二法门。孙悟空变现为一个眼镜,孙悟空没有了,就现出一个眼镜,孙悟空当下就是眼镜。
    「性净明体」,就是讲「阿弥陀佛」——「性净」就是「阿」,「明体」就是「弥陀」。这是采用分别法来讲,「性」是无形无相,「净」是清一色,无所不包。虽然无形无相,但一切万法性具功德皆本来具足。「性净」就是「离一切相」,就是禅宗讲的「真佛无相」,就是「不空如来藏」,真法没有语言、文字、思维;「明体」就是「即一切法」,就是「不空如来藏」。
    打比方来讲:拳头就是「性净」,锤子、剪子、木排、兔子耳朵就是「明体」,性净和明体是不是一个东西?是不是一个拿手好戏?做梦的时候,做梦的那个人就是「性净」,梦中的一切的境界就是「明体」。梦人和梦境当下是不是一个东西?真理啊,至简至易!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诸」解释为于,「用诸妄想」,就解释为我们都是执著于妄想;「诸」也可以解释为一切,「用诸妄想」,就解释为我们在执著一切的妄想。这个妄想既包括一点也不懂得修行的凡夫妄想,也包括一切外道修行的妄想,也包括小乘人的妄想,也包括通教、别教菩萨的种种妄想。所以这个「轮转」呢,既有三恶道里的轮转、六道里的轮转,而阿罗汉是不是也有轮转?通教菩萨、别教菩萨有没有轮转呐?他那种轮转叫变易生死轮转。六道众生是两种轮转:一种是分段生死轮转,一种是变易生死轮转。变易生死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一天到晚在打妄想。阿罗汉、辟支佛破除了分段生死的轮转,仍然在变易生死里轮转;菩萨破除了分段生死轮转,又破除了几分、十几分,乃至几十分变易生死的轮转,但仍然还有一部分的变易生死的轮转。包括等觉菩萨在内,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在轮转。只有成了圆满大佛、破除这个两种生死轮转,才究竟圆满。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无上菩提」就是指「一心三藏」,不可以把它说为最高级、是第一个菩提,不是的。「无上菩提」,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空无有,无是无不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的万法不可漏其一,皆是当人当下一念。好好想一想,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别教呢,一也是我,多也是我,仍然有次第性。这个「无上菩提」首先就是讲在见道位证菩提果,乃至证到一部分涅槃果,听经闻法就可以达到;而成圆满佛还要修证,证究竟的涅槃果。
    「真发明性」,「发」,就是成就,「明」,就是明心见性、见真。刚才讲,小乘见到人我空,通教别教的菩萨见到了人我空和法我空,圆教的菩萨不仅见到了人我空、法我空,还见到了真空妙有,这叫「真发明性」;在《楞严经》把它叫成「真真如性」。通教、别教见到「真如」,圆教是见到「真真如」,要明显地分别开来。「真真如」就是「真真真」,因为「真」就是「如」;或者讲「如如如」,是一个意思。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直心是道场。修行人不要学会拐弯抹角,躲躲闪闪讲话。但是要注意用智慧,好话好讲。有些人跟凶神恶煞一样,出言就是恶语相加,还说是直心;这个不是直心,那是痴心。我也不说那是坏心,讲话还要考虑人家的接受能力。「酬我所问」,「酬」,在这里是应对、对答的意思。我怎么样问,你就怎么样答,而且讲老实话——讲老实话不等于讲蠢话,讲有智慧的话不等于讲些阿谀奉承之语。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不仅讲十方如来直心成佛,而且讲为什么要直心。打个比方:在过去到山上砍树,没有马路,甚至连土路都没有,要把木头送下山,是不是砍掉枝枝杈杈,然后利用高处的坡度往下一滑就很轻松地下去了?如果你不把枝枝杈杈砍掉,从山上能不能滑下来?砍柴如此,修行更是这样。你那个心理歪歪曲曲的,怎么能出离生死?明白真心本来面目以后,你不要再三心二意,对于一切的万法再不要搞人我是非。有智慧的人是随喜功德,见贤而思齐。怎么见贤思齐?人家长,我短,我想办法一定要变得长,还要超过他,这没有错,但不能通过人我是非去诽谤。
    心言直故:言为心声,同修之间、师徒之间直话直讲,这样可以相互成就,便于双方做出判断。如是乃至终始地位「始」,是表凡夫修行因地,「终」,是表成就究竟如来极果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诸委曲相」,是在成佛的路上打闲岔,包括菩提退转,包括落入六道轮回,包括这中间走火入魔,等等等等。果真明心见性,你这一切的障碍都不复存在。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缘于如来三十二相:你不是在执著我的这个三十二相吗?将何所见:按照常人来讲,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我难道是用鼻子看见、耳朵看见的?还不是眼睛看见呐?有智慧的人一听就明白,佛是话中有话呀!你如果说是用眼睛所见的话,难道佛不知道?问这句话就是告诉你,不要以为你是用眼睛看到的。
    谁为爱乐:明明就是阿难一个人,你如果讲,是我们还是别人呐?是不是答非所问?这是问阿难,你是用什么东西来执著这个相?是谁在发生这种情执?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果然不出佛所料,阿难执著于心能想、眼睛能看,把心和眼分开。这段经文一目了然。凡夫都是这样认为:眼睛能看,心能想,并产生情执,而且他这种心还停留在第六种意识心里。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如汝所言,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佛是一步一步引导阿难。既然你讲是心目,那应该知道心和目在什么地方。一般人讲,眼睛在额头下面,心在肚里面啊!这就叫同分妄见。恰恰这就是无量劫以来的大悲哀。所以在这里佛首先指出来问题所在,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明白,就不能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打这个比喻一目了然,非常形象。要去打仗,你如果不知道敌人在什么地方,你还出什么兵?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这是正面提出使你六道里轮回的根本的原因。因为你想错了,你看错了,你没有明白真理。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人身难得,你如果稀里糊涂一辈子,都不知道人怎么来的,不知道为什么眼睛能看不能听、耳朵能听不能讲话、嘴巴能讲话不能走路,不知道我这个皮肉筋骨是怎么回事,你是白来一趟。这是了脱生死的一个根本问题。可是许多人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天天看到我、天天看到你、天天看到他,却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还在那里我长你短、这么样那么样,那是不是节外生枝?是不是无聊?
    诸佛哀叹啊:众生可怜!最该解决的问题他不去过问!就像宣化上人讲: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晓。因为我们就是有来世,来世就是有无量的来世啊!有来世就有轮回。幸亏得到一个人身,你还不抓紧时间一了百了?听经闻法能把人饿死、冻死吗?我们是要解决无量的生生世世的大事。今生今世就是把这个地球上的财产全部给你,把地球上的那些大官全部给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你又能怎么样?我们要善于比较,要看破、要分析、要选择。
    所以一般人是不是感到很好玩呐?「还问这样的话?」你如果问那些修行人眼睛在哪里,「肯定在面部的!眼睛难道还长在头顶上啊?」他甚至还冲你一下子,「心在哪里?心在我口袋里!」意思是,「这个话你还值得问吗?」可是把像这样很平凡的问题提出来问,真是石破天惊呐!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阿难也是辩才无碍啊,但他是强词夺理。他本来可以直接讲眼在脸上,心在肚里,而他却找出种种的理由作为挡箭牌。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在这里他引用的是同分妄见,认为大家都认为对的东西就是对的。这是阿难在这里的第一种妄见,「一切世间十种异生」。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这样认为的,以自己的想当然来代表真理,在世间逻辑里叫诡辩。有些烦恼习气很重的人,他往往引用的话是那些和他烦恼习气一样重的人说的;他不去学习那些有智慧的人讲了什么真理。
    即使引用所有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都不足以为真理;就是引用佛的三藏十二部经,都不足以为真理。大家明白吗?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所讲了义大法是唯一的真理。所以我们教化众生的难度很大呀!很大很大呀!几千年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在法华会、楞严会你看看,往往讲一品经、讲几段经就有无量的人证果了。因为他明白了真理,因为真理不可战胜。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大家都认为心在肚子里。如果不讲《楞严经》,讲其它经的话,讲心在肚子里,没有一个不鼓掌的。大家都认可嘛!都是这么认为的。那讲这样的法还用你讲吗?还要讲佛法吗?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这个更厉害了,就拿你这个佛来讲,还不是跟我们一样?虽然佛眼长那么好看,像青莲一样,但它也是长在佛面,而不是长在佛背!注意啊,许多人都是这样,他打种种比方就是来为自己强词夺理。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浮根」,即浮尘眼根,乃色、香、味、触四尘所成,非清净四大所成之胜义根(详解见《楞严经》卷四末)。胜义根只有高层次的天眼才能看到。它也是色法,还不是心法,相似于现在所谓的神经、纤维、细胞这一类,但还不是,只是相对来说可以这么观照。眼睛看不到,通过仪器可以观察到,等我们能感觉到的这个东西已经很粗糙。只在我面:这个解释为就在脸上。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他这个「识心」是含糊的,到底是心脏,还是这个意识心?是在肚子里,还是在脑袋里?但他知道在身内,不会跑到身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这段经文呢,是佛在设计套阿难。阿难所答,按世间法并没有错。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这句话佛为什么情愿绕那么多弯子?佛在逗机观教。你可以跟他讲一个小时的话、讲半个小时的话,其中你只要记好,把你关键的那一句话一套,就把他套出来了。我们向人家弘扬真理的时候,你如果一开始就来讲:我给你讲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法!讲了以后叫你当下成佛!人家屁股一拍就走,「你犯神经病呢?」所以我们要学会因势利导。这是不是佛的办法呀?
    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户」是门,「牖」是窗户。门窗开着,叫「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所以我在这个讲堂里能够远远地看到。这句话很有意思,佛下面就抓住这个做文章。简单说,眼睛是借着打开的门窗而看到讲堂外面的祇陀林。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好吧,就像你所讲的这种情况,坐在讲堂里能够借助门窗看到祇陀林。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有没有这样的人——坐在讲堂里看不到室内的东西,却能看到室外?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眼前的东西看不到,外面的东西却看得到,有没有这个道理?一般情况下没有。也有个别情况,就是老花眼,老花眼是照远不照近。但是这是个别性,个别性不能作为普遍性,开玩笑逗乐可以。佛讲的法是带有普遍性,你不能拿特别性、个别性来逗乐。
    林泉:仍然是指祇陀林,仍然是讲给孤园。给孤园里是不是有树林,有河流?注意,这就是《楞严经》文采的特色,同一个事物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如果我们讲经说法为了让大家明白的话,我们最好反反复复地就是「祇陀林」。讲佛法是「依义不依语」,只看怎样讲能够叫大家明了就怎样讲。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这是佛对阿难当头一棒。阿难讲没有这个人。佛讲,「怎么没有?你就是这个人。」这里才露出了真面目。所以佛这么一绕,阿难是不是上当了?到最后加到他头上去了。汝之心灵一切明了:「心灵」,就是光明、灵智,能见、能知、能识,无所不知,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如果你当下这个灵明之觉、灵明之性,确确实实在你肚子里。尔时先合:「尔时」,就是当时,「先合」,是首先应该。了知内身:知道里面的五脏六腑、皮肉筋骨。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先看到自己的内脏,再看到外面的景物——有这样的众生吗?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退一步来讲,即使你里面看不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那指甲怎么生,头发怎么长,筋络怎么动,脉搏怎么跳,你应该都能看到。如何不知:你现在怎么不知道?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肯定地来讲,你里面都不知道,怎么知道外面?至此,佛把阿难的第一个妄想心破除掉了。
    告诉大家,佛这是方便说!如果站在他面前的是目犍连或者阿律多,佛会不会这样讲?这样讲就使自己处于被动了。那目犍连和阿律多就会讲:「我就是看得到我的五脏六腑啊!」哪怕一个外道都能,他还要把佛数落呢。这段话就是欺负阿难,他没有开天眼。真正来讲,你说心在不在内?它哪里也在,没有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心。可惜因为阿难他不懂得所有一切都是我的心。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所以阿难不懂得外面也是心,他讲心在内,这就是错误的。对于我们懂得了心无处不在的人,他讲在内是不是对的?对。要明白这个道理。
    这段经文就是佛第一次审问阿难,到底真心在哪里,也就是第一处破妄识。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这个世智辨聪名不虚传。在整个七处破妄中,破「识在内」,这是根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都这么认为。那到其它六处,就是阿难被迫转计了。阿难既然强词夺理,佛就跟踪追击。
    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阿难是典型的世智辨聪,他用世间法的那种逻辑推理——反正有个心,你既然讲不在内,那肯定就在外了。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从其室门后及庭际:阿难打了一个比方:我们的心就像一盏灯,如果这个灯在室内,自然先能照室内,然后从门窗再能照到室外。「后及庭际」,「庭际」,就是室外,是房间和庭院的交界之处。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所以阿难下了结论:众生不见身内而见身外,就像这个灯光一样,灯光在室外不能照内,所以我们的心在身外,不能照内——在身外只能看到外面的境界,而看不到自己的五脏六腑。
    是义必明:这里的「必明」不是讲肯定,带有发问、带有试探性:这个道理「必明」,应该是对了吧?将无所惑:应该再没有什么疑惑了,再没有什么过错了。同佛了义:与佛所讲的了义法。得无妄耶:总没有什么不同吧?总没有什么错吧?看上去显得谦虚、好像征求意见,实际上是耍小聪明,反问这下总没有错吧?
    下面进入第二处破妄识,破心在外。看佛怎么讲。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是诸比丘:你看这些比丘大众。适来从我:即刚刚随我。「适」,是刚才的意思。室罗筏城:是波斯匿王的国都,也叫舍卫城。循乞抟食:「循乞」,挨门挨户托钵;「抟食」,吃饭。古印度人吃饭怎么「抟食」呢?用手抓饭往嘴里吃,可能不像中国人还用筷子。归祇陀林:我们一起回到了祇陀林。我已宿斋:我已经吃过饭。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你看众位比丘,如果一个人吃饭,其他人能不能饱?或者这么多比丘吃饱了,我能不能饱?一个意思。
    很明显,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你们要深思啊!谁都救不了谁,没有救世主、没有神仙、没有皇帝,佛都不救人。听经闻法何其重要啊!可是现在五花八门的法呀,让我们抱以种种的幻想。佛讲了,那些方便是用来引导大家呀!根本的根本是,除非你自己明心见性,自己救自己。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面讲各人吃饭各人饱是虚晃一枪,其实是把心和身分开比喻为你和我——你如果讲心在外的话,那么心就是张三比丘,身体就是李四比丘。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比如说心在外的话,可能就是目犍连,那身就是阿难。身心相外:是不是两个人呐?自不相干:各人吃饭各人饱,与你没有关系。则心所知:比如说张三比丘所知。身不能觉:李四比丘不能觉知。觉在身际:李四比丘所知。心不能知:那么张三也不能知。
    这一段经文就是说,你想的我不能知道,我想的你不能知道,把身和心比成两个人。因为他把心放到外面来了,那就不能相互知道啊!比如说我的心在外面知道了冷、暖、痛,那我这个身知道吗?不知道。注意啊,这些比方不是很严谨。佛讲一切法都是权宜之计,无非让阿难自相矛盾。如果对两个有神通的人,佛会不会讲这个话?对于他心通的人他敢讲吗?因为他心通的人可以在禅定的过程中互相沟通。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兜罗绵」,是印度的一种小棉华,比中国的棉华壳子要小,华朵也要小,但是更白更细,以此比喻佛手柔软。汝眼见时,心分别否:这里把眼睛和心分开,仍然是来探讨阿难这种心态——他把心和眼是看成是一体还是二体。
    如是,世尊:阿难回答了,眼睛看到了,心里肯定也知道。眼睛看到是不是在外?心里知道是不是在内?在这里把阿难的结论打乱。因为前面按照阿难的道理来讲,眼睛在外面看到,心不能知,就跟阿罗汉个人吃饭不能令众饱一样;可实际上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心里就能感知。从这个道理推论上不能知道,但在实际上又知道了,就造成这个矛盾。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若相知者,云何在外:你眼睛看到,心里分别,那就是身心相干,怎么能说心跑到外面去了?仍然是在诘问阿难。实际上我们的心有没有内外?没有。所以七处破妄啊,你不能讲这些比方是对或者不对,它经不起逻辑推理,只是帮助我们把心往细处引。佛法里允许以邪破邪,用一种假设来破除对方的论据。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这是正论。你讲心在外,没有这个道理。佛在分别法中善巧地用各种比喻来引导阿难。那么按照究竟法来说,我们的心是不是在内、在外,无所不遍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又突发奇想,他脑子非常灵活。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维,知在一处:为什么讲不在身内?因为它不能见内;为什么讲「不在身外」?因为眼睛往外看了,心里能够知道。所以「见」与「知」它没有相离。他不仅提出新的理论,而且有理论根据。既不在内又不在外,那总有一个所在。

    佛言:处今何在?

    你讲的心在的那个地方是哪里呀?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这个心虽然看不到里面,但是它却能看到外面。如我思忖:根据我的考虑思维。潜伏根里:潜藏在眼根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阿难打了个比方,如同有人「取琉璃碗」——「琉璃碗」就是眼镜——「合其两眼」就是戴着眼镜。虽有物合,而不留碍:我通过这个眼镜看到东西,没有障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我的眼睛通过眼镜看到一切东西,当下就能分辨出是什么。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他讲「觉了能知之心」之所以不能看到里面,「为在根故」。怎么「为在根故」呢?因为我受这个身根的障碍。分明瞩外,无障碍者:之所以能够明明白白看到外面,没有障碍。潜根内故:因为心潜藏在眼根,通过眼球能往外看。为什么不能往内看呢?因为里面不是眼根了,眼根是亮的,就像眼镜一样。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讲:既然你把眼睛比喻为眼镜,那么,当我们戴着眼镜看外面的时候,眼睛能不能看到眼镜?能。那你的心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不能。既然我们不能,那你讲心潜在根里,而且打这个比方,能不能成立?不能。
    这是第三处破妄识,破心潜眼根。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眼睛,那还是自己的眼睛吗?有一个人很有智慧,说他能看到。在哪里看到?在镜子里。那把镜子打破了,还能看吗?他不做声了。幸亏他聪明。他没有讲,「我在你眼睛里,就能看到我的眼睛。」那我绝对不会讲,「我把眼睛掏了你能看到吗?」这是个笑话,很有意思,是不是?所以如果你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眼睛的话,眼睛还是你吗?就成了别人的东西了。镜子里的眼睛是镜子的,不是你的。「眼即同境」,眼睛就是外在的境界。「不得成随」,不是你的。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这是以法合喻。阿难认为心潜在眼根后面,并随眼根对外境的分别而分别。并打比方就像眼睛戴着眼镜看到外面的山河一样。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实际情况是,眼睛可以看到眼镜,而心看不到眼睛。既然看不到眼睛,那这个比方就是不成立的。最后,阿难的第三次狡辩仍然被佛否定。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这是阿难的第四个转计,执心分明暗——开眼见明,闭眼见暗,都叫见。
    腑藏在中,窍穴居外:「腑藏在中」,五脏六腑在肚子里(《白虎通》云:五脏,即肝、心、肺、肾、脾;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五脏者:肾为精藏;心为神藏;肝为魂藏;肺为魄藏;脾为志藏);「窍穴居外」,七窍(窍穴即七窍——眼二、耳二、鼻二、口一,为七孔穴)在外。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有藏则暗」,因为五脏六腑藏在皮肉里面,既然是藏,就必然在暗处,看不到;「有窍则明」,有窍穴就明明白白知道,耳朵听到声音、眼睛看到光、舌头尝到味、身体有感觉,都叫「明」。
    今我对佛:我现在站在佛的面前,这个「佛」代表一切的外界。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开眼见到外界就叫「见外」,闭眼见到黑暗就叫「见内」,都叫见。
    往后来讲,是充分展现出阿难的这种世智辨聪,一般的人还转不过来。由此可见阿难的悲剧:他太聪明了!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这里是先破阿难的后半段转计——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佛问:眼睛闭起来,这个暗境与眼睛是不是相对?在眼前,还是在脑后?在眼前、在外。那么如果暗境在眼前、在外面,怎么说是闭眼见内呢?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佛在这里故意地网开一面——就算你说见内是对的,在暗室中没有太阳、月亮、灯光,你既然见暗,那这里的东西都是你喽?佛也好、舍利弗也好、阿罗汉也好、我们在座同修也好、这些泥巴瓦块也好,都变成了你肚子里的蛔虫喽?暗室的境界都是你的焦腑了?焦是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三焦为命府,是六府之一,所以叫焦腑。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相对的话,那眼睛能看到什么?你什么也看不到。我们能看到前面的摄像机,是因为摄像机与眼睛相对;看到天花地板,因为天花地板与眼睛相对。如果这些东西与眼睛不对,不在眼前,你看得到什么?啥也看不到。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进一步说明,眼睛闭起来见到暗,就说为见到身中。那么好了,「开眼见明,何不见面?」睁开眼睛看到明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到明,能不能看到自己的额头啊?
    佛先顺着阿难的那种心态——暗明明在这里,明明眼睛往外看,看到了暗,你非讲眼睛往外看的时候却能看到内(见暗执为见内)。这个「见」是不是带有弯钩的性质?那么沿着这个道理,我们眼睛往外看的时候,是不是它也可以弯过来?弯过来看到自己的面。怎么不再弯过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啊?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如果你开眼见不到自己的面,那么假设的那种「内对」也不能成立。佛一步一步地把他套得紧紧的,这个带有比较紧密的逻辑性。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见到了面,你站在对面能看到自己的话,那你这个心还是你的吗?变成心外,变成别人的心了。那么你的心和眼睛是在虚空里。
    一定要注意,这都是方便、善巧说法。其实我们心就是有这种功能。在没有达到这种功能的时候,用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把他当成傻瓜来哄他,是为了把他哄到那条路上去。用究竟法来讲,虚空山河大地是不是我们的心啊?都是的。这就是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上来传这样的法,要注意。
    《楞严经》的次第就是有破有立,立的仍然是错误的,这叫权实并重、以邪破邪。否则没有办法叫人开智慧,诸佛没有办法开口。学习《楞严经》,你如果只看到前面第一卷,不看后面第二卷,你一定会把《楞严经》也变成邪法,佛是边立边破,讲到后面就逐步地把前面的理论都否定掉。比如说从第一步引导到第二步,第二步是真的;再往第三步引导的时候第二步又变成假的了;再引导到第四步,第三步又是假的。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如果你的心已经跑到身外,在虚空里,那就不是你的身体,不是「我所」了。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这是开玩笑。如果你一定要认为心眼在虚空能够看到你的脸上,那我这个佛能看见你的脸,难道我也是你的身体?是不是很好笑?如果很多人都看到你了,那么是不是很多人就都是你的肉团了?你承担得起吗?那么用圆顿大法来讲,能不能承担得起?当下即是。
    可见,这里仍然是方便说。我们当下是不是释迦牟尼?是不是阿弥陀?是不是观世音、天王大老爷?风云雨雾都是我,那么我是不是你?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大光明中谁非谁?你以此形成个口头禅,必有奇迹。你把它丢给里面的第七识,让他想去。睡觉之前、吃饭的时候留个念:「大光明中谁是谁?」往往你在梦中、定中、散步的过程中,你根本没有想这个事情,突然里面的人告诉你一个道理。这是真的。有时候前面第三页一个问题看不懂,先放下它,读到第一百零八页,第三页的问题突然明白了。心法不可思议呀!那就是真人在告诉我们,是不是?所以,有时候听不懂的问题你不要苦思冥想:怎么还不懂啊!怎么还不懂啊!你不要着急。把这个事情搁一搁,真人自然就会告诉你。这是真的。不要让里面的那个人在那睡懒觉啊!你要给他下任务。这就是师父传的秘诀。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如果你一定认为眼在虚空能看见,身体不应该知道,眼睛看的、身体知道的,分成两回事。这是反问,难道身体就应该不知道吗?就应该眼睛知道、身体不知道吗?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讲,眼睛能看到、身体能感觉到,这是两个感觉,那么,「应有二知」,你就有两个心了。即汝一身,应成两佛:那你这一个肉团身应该成两尊佛了——阿难将来成佛,一个叫阿佛、一个叫难佛。行不行?不行,是不是?这是佛的反问。一人只能成一尊佛。当然,这个佛是十法界讲的方便佛,真正的佛只有一尊。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这是第四处破妄识,在七处破妄以后,我们再系统地、逻辑地概括一下。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这是阿难在前面第四个转计——「执心分明暗」遭到佛的驳斥以后,引来的第五个转计——「心在随合之处」。
    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在阿含时,佛讲了「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那么这四句话真正来讲,通小通大。
    所谓通小:众生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而产生出六种意识心,佛把这六种意识心说为是「心」,把这六种意识心说为「遇尘即有,离尘无体」。
    比如说,我眼睛看到电灯,产生了电灯光对眼睛的刺激,(随即分别出这是电灯),这就是眼识,这也是「心」,这叫「法生心生」。如果离开了电灯光,能不能产生对眼睛的刺激?不能,这叫「离尘无体」。有尘呢,意识心就随有。那当我想起了——这里太暗了,我要去安置一个台灯来——这个意识心想起了,然后就去买台灯。如果心里没想要一个台灯,他会不会去买?不会。这就叫「心生法生」。
    佛是通过这种因缘法来教导小乘人行善断恶,离开外面的六根、六尘、六种意识心而回归到后面的第七识;在第七识的功夫上修证阿罗汉小乘果位,解脱对六尘、六根、六识的那种束缚。这时阿难还执著在以往的这种境界上,把六种意识心作为自己的心。其实凡夫是不是都这样?能看、能想、能听、能嗅、能吃,以为这个「能」就是我们的心;在十八界里——六根对六尘产生六种意识心,都是「我所」,而不是我。
    所谓通大,也就是在大乘因缘法则里,以阿赖耶识为心。第八识里分见、相二分。见分就是我们的第七识,第七识可以分前、后七转识,先有前七转识。因为我们真如不守自性,不觉而有一念无明——这个第一念无明就是业相,跟着有第二念无明叫转相。因为第一念产生以后就造成了虚空,即造成第八识(业相),也叫真妄和合之识;有了第一念不愁第二念,第二念就感觉出有个虚空,第二念对着第一念打妄想,已经把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本有的智光转为能见的见分之光——即转相;进而由于转相无明不断地打妄想,有形有相的色法——地、水、火、风即应运而生。最初这种色法叫胜义色法,天眼、佛眼能看到,现代的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也能看到。
    什么叫「心生法生」呢?由转相——第七识(前七转识)对着虚空久久打妄想,带出了胜义色法,叫现相。然后以这三种根本无明为境界为缘,又生出了六种粗相无明——智相、相续相、执取相、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这六种粗相无明中,包括心法和色法——智相、相续相、执取相、名字相属于心法;后面起业相和业系苦相都属于色法。这六粗相中的心法和色法相对于三细无明中的心法和色法就显得粗糙一些。三细无明中的心法就是转相、第七识,色法就是现相。由于这六种粗相的产生又形成了后七转识,后七转识一般地说为智相、相续相、执取相,是不是「法生心生」?
    我今思维,即思维体,实我心性:这个「思维体」不仅仅是指第六意识,包括眼、耳、鼻、舌、身这五种俱生意识,都叫「思维体」。眼、耳、鼻、舌、身只有第一念思维,叫直觉。眼睛感到灯光的刺激,这是第一念直觉;然后,「哎呀,灯光怎么这么亮啊?」「灯光怎么这么亮」,变成七个念了,这个时候就转为意识心。
    那么阿难在这里,他是把六种意识心作为「思维体」。佛当初就讲这个六种意识心「离尘无体」,它不是我。阿难在给逼得穷途末路的时候耍赖:「那我只有把那个东西当成我的思维体了,我怎么也找不到嘛!」只有这个东西我能看、能想,那这不是我,还有其它什么东西是我?
    我在这里打一个比方。你们现在想不想跟自己的真人见见面?你不要搞得现在老师讲真人、假人,到底真人在哪里?假人在哪里?那我另外还有一个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比如我们第二天要到北京去,晚上睡觉的时候跟家人打一个招呼:「明天早上五点半叫我一下。」或者把闹钟调到五点半。可是往往到了第二天早晨,闹钟也没有叫、家人也没有叫,五点二十八自己准时醒来。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这个情况是不是很真实?谁叫你的?那就是你的真人叫你的。白天你东张西望、南听北听,又要吃、又要喝、又要玩,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心一起上阵搞贪、嗔、痴,你根本理不到他。虽然你理不到他,但他就是存在啊!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不可能看啊、听啊、吃啊、玩啊,这个时候他钻了这个空子。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留给他了,他来告诉你一下。你别忘记了,这是我的功劳哦!把你叫醒了。这就是我们的真人。
    所以禅宗祖师讲「二人同饮一杯水」。两个人能不能同饮一杯水?两个鸡、两个鸟可以同饮一杯水,它们的嘴是尖的,可人的嘴巴是秃的。他那个「二人同饮一杯水」是哪二人?一个就是假人,一个是真人。这就是叫我们开悟。
    那么在《楞严经》到第四卷,那就是专门讲大乘因缘法则,就不是前面六种意识心的问题了。但是我也要告诉你,你没有必要发傻,到了第七识的时候,前面的六种意识心灭了没有?仍然是原班人马啊!它摇身一变,六种意识心变成了第七识。你可不要以为七种意识就是七个东西,就是一个念。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把它分解开来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第八识后面还有第九识,第九识后面还有第十识。但十识来讲我没有听到有多少人传过这个法。我是带有半发明、半创造。佛法就是把我们的心由粗变细,等细细细了以后,就变得非常非常非常「粗」——粗到无边无际;细呢,细得你怎么样细都不能把它细掉,很细很细。「实我心性」,这是我真正的心。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由因缘和合而有心。「心则随有」,叫随缘而有。下面讲了,因缘分散,这个心就没有了。所以他这个是没有道理的道理,他没有办法了而来搪塞。因为佛有后半句:离尘无体,合尘就有。所以这就是妄心、妄体。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因为他前面讲到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中间,甚至讲到见明、见暗,也并没有离开内、外、中间。所以这个内、外、中间包括前面的四种转计统统在内,自己也承认前面讲的四种转计是错误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在我当年讲的小乘因缘法中,这个意识心是说为「离尘无体」,你把我讲「离尘无体」的东西拿来作为我今天提出大乘的这个心,你要讲出个长短来。你阿难不是讲「随所合处」就有嘛,那你必须要有个东西。你讲把茶杯盖跟杯子合起来,如果没有茶杯盖,这个合是不是无稽之谈?那你这个心到底在哪里?你给我讲出来。这是针对阿难、针对凡夫的一个我执,非要认为有一个我,所以佛步步引导,破除凡夫的这种执著。我们不是总是讲我怎么样、你怎么样。明白「如来藏」道理了,哪有我和你?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我,都是一个你,都是一个他,你、我、他就是一个念。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清楚这一句话。这就是什么叫「阿弥陀」、什么叫「观世音」、什么叫「如是我闻」、什么叫「如来」。要时不时地提起这个正念。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如果没有一个体却能合的话,那就出现了笑话。本来是十八界啊,关键在于「七尘」。为什么叫「七尘」呢?因为前面已经有六尘了。那阿难所认为的这个心在六根里面找不到,那就作为尘理解,非根即尘。无形无相的第七尘能不能讲得通?有了一个第七尘,十八界之外是不是增加了一个第十九界?第十九界是什么东西?七尘和十九界又是如何对应的?
    这上半段呢,其实这一段辩论就可以结束。但佛一再让步:好,就算你强词夺理非要认为,我这个心就是没有体,就是能合,就算你讲得对吧!那么又会造成什么笑话呢?
    若有体者:假设,就算你讲的有体吧。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又在重复前面的错谬。如果你认为遇到环境所产生的这个心是有体的话,那么好,「自挃其体」,比如说用手捏自己的耳朵也好,捏大腿也好——捏的时候是不是有感觉?那就是阿难所讲的「随所合处」有这个心,那感知被捏的这个心从哪里来的?无非是内和外。如果心从内而来的话,那是不是又重复了前面的错误——执心在内?如果感觉从外来的,是不是还是重复了前面的错误——执心在外。所以这个七处破妄中间联系得很紧密。那好,先讲从内来——那你现在里面能不能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如果从外来的话,有没有看到你的后脑?都看不到。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他把眼见与心知隔离开。阿难以心能觉了,但名为知;以眼有照明,方称为见。所以阿难认肉眼为见,更反劣于认识为心。为见非义:阿难认为这个心不能见。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这段经文就联系到前面讲的身在大讲堂中,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林泉。那么,如果说眼睛能见的话,那窗户能不能看到林泉?窗户能看到寮房,它还是窗户吗?实际上佛暗喻什么东西?是心在里面,眼睛是窗户。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在这里就讲能知、能见都是我们的心,眼睛等于是个窗户而已。能看到林泉的是人不是窗户,能看到外面境界的是我们的心,不是眼睛。如果眼睛能看到的话,那么死了的人为什么看不到?如果能看到的话,还叫不叫已经死了?
    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佛在这里感到意犹未尽,又在重复地把这个问题加以发挥。你如果还是那么顽固地执著你能知的心一定有体,那么,下面提了几个问题。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所谓「一体」,是我的整个心就是一个本体在这里,没有枝枝杈杈。所谓「多体」,就是在我这个身上,把这个心分得好几个部位。所谓「遍体」,跟「一体」道理是一样的,一体遍布全身。所谓「不遍」呢,它仍然是一体,或者在上半部,或者在下半部。那分这四种情况来看,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挃」就是捏。假设一体的话,你捏这一个手指头,下面的两条腿、这整个的全身是不是都应该有感觉?因为「一体」嘛!实际情况呢,脚并没有感觉;耳朵能不能感到?不能。那是不是讲「一体」不能成立?
    若咸觉者:就算你强词夺理,就算你都有知觉了。挃应无在:怎么「挃应无在」呢?就是捏的地方不应该在这里,而是在四个地方都有。你一只手能不能同时又捏脚又捏耳朵?若挃有所:这是正论,如果说你捏的地方就是有所存在的话。则汝一体,自不能成:那么这个一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如果你这个心多体,有好几个心,那到底谁是你?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这个省略了。「遍体」就是一体。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假设我这个身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体,但是它不遍;要么在上半部,要么在下半部,要么在脚部,要么在手部。既然「不遍」的话,我捏耳朵也同时捏脚后跟,如果耳朵有知的话,脚后跟应不应该有知?不应该。如果脚后跟有知的话,耳根应不应该有知?不应该。可是事实怎么样?都有知。所以,讲「不遍」的话也说不过去。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这是破第五种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仍然不死心,又有了第六种转计——执心在中间。他引用自己当年听到的佛跟文殊等法王子在谈实相的时候讲的一句「心不在内,又不在外」。那么,佛跟文殊菩萨还需要谈实相吗?都是古佛再来,为什么要谈啊?这是故意谈给阿难听,种下金刚种子。
    诸法王子:文殊菩萨实际上是古佛再来,示现法王子。从广义上来讲,没有哪一法不是法王子,没有哪一法不是佛;狭义来讲呢,一般在等觉位菩萨,称为「法王子」。弥勒菩萨就是「法王子」。
    谈实相时: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实相有三:一是「无相之实相」;二是「有相之实相」,也叫「无不相之实相」;三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这就是「一心三藏」啊!「无相之实相」就是「空如来藏」;「无不相之实相」就是「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就是即空即有。「空如来藏」当下即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即是「空如来藏」,三个实相是一个东西。
    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这个茶杯,藏教菩萨来看,茶杯就是「无不相之实相」;通教菩萨一定要在这里等,非要等到茶杯没有了,孙悟空原形毕露了,才见到「无相之实相」;可是圆教菩萨看呢,这个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这个「无不相之实相」当下是不是「无相之实相」?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当茶杯消失,孙悟空现前的时候,孙悟空当下是不是茶杯?所以那个「无相之实相」当下就是「无不相之实相」,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由于世界上著相修行的太多太多,藏教修行占了主导的气氛,所以祖师大德以禅宗来破相,往往就以「真佛无相」说为是实相,却不懂得「见真重增一重尘」。真真假假、分分别别皆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叫「真真如性」。
    「实相」是不是「阿弥陀佛」?「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实」就是真空,「相」就是妙有;「实」就是理,「相」即是事,理事不二、理事圆融。「实」,在《楞严经》叫「离一切相」;「相」,就是「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像这些话要当成口头禅,时时提起观照。
    实际上佛讲「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下面接着就是「无所不在,即内即外」。阿难或者未听到下文,或者未听懂下文而故意断法。内无所见,此阿难自知前失,初计内,而不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故曰无所见;外不相知应该改为外又相知。次计外眼见佛手,心即分别,故曰外又相知。其义则顺文理。与下身心相知可合。(引用自圆瑛法师主讲《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所以心不在内。身心相知,在外非义: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心里能知道,所以心在外面也不成立。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在这里呢,「复内无见」应该加一句「外亦如是」——我内也见不到,外也见不到,可我知道,所以叫「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仍然是抓住一句话不松口:你不管是在哪里,要有个东西,要有个方位,要有个处所。「非无所在」应该打一个问号,带有反问意味:「难道就没有一个所在?」因为讲到现在,无非强调一个「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你现在又讲出一个「中」,在哪里?指出来。为复在处?为当在身:「处」就是身外,那你的心是在身外还是身上?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身上的话,手上能不能叫中?头皮能不能叫中?不能。中间,要注意,每个字都咬住不放。这个「中」怎么解释法?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处」就是身体外面,身体的前后左右。你找个地方出来。就算心在外,你给我看一看。无表同无:没有所在之处,就无从谈起。表则无定:如果有个「表」的话就说不准是中,还是东、南、西、北了。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你说表中,在这叫「中」,那你们那边人看到在哪里?是不是在北面?我看的是不是在南面?那边人是不是看在东面?东面人看到在西面,哪有个东西南北?哪有个中?我们看到佛这样讲,是不是感到很痛快?说得痛快淋漓!
    我在这里传授给你们一个秘诀:要想攻击明师,必须使你自己首先成为明师。否则你不要开口,你一开口就是造业,就是出洋相。这是不是秘诀啊?你要想攻击明师,你首先要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在你读懂之前不要开口,你一开口就是在造业。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谁也不要来以身试法。国法、佛法你能试得吗?所以对「一心三藏」的道理,我们要刻骨铭心地搞清楚。我们果真搞明白、深信不疑万法都是我当人当下一个念,他哪来许多的妄想分别?就没有呐!他当下感恩戴德!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能表中的这个体既然是混乱的,是不成立的,那你这个心也是杂乱的,所以你讲这个「中」不能成立。下面呢,阿难还有一套。按照一般人把嘴巴闭起来就算了,而他又来含糊地概念,很能搅惑人心。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眼色为缘:眼根与色法为因缘。眼为能缘,这个色法、灯光为所缘。生于眼识:什么「眼识」?「这个灯光很刺激」,是眼睛对灯光的一念直觉,是这个眼识。这个「眼识」叫所缘缘,也叫增上缘。那么耳根对声尘来讲,耳根为能缘,我发出的声音为所缘;然后你耳根直觉到声尘的震动叫耳识,叫所缘缘;耳识再起分别,也叫所缘缘。那么鼻、舌、身,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眼有分别:有分别即是心。色尘无知:尘法就是色法,就是无情法,没有知觉。识生其中,则为心在:这个眼识,乃至形成这个意识,就是根、尘因缘和合而有,他把这个作为「中」。这个「中」就说为心。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第一个破法,你这个心体是不是「兼二」?第二个破法呢,是不是「不兼二」?仍然咬住他这个「中」。阿难的这个「中」是带有分别法的、相对待的那种中。圆顿大法的「中」是圆融、圆满、圆通一切万法的「中」,而且圆顿大法讲的「中」仍然带有方便说,但相对而言是微微地带有。不这样讲,就没有办法开口。所有的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哪有什么中不中?所以即中即不中,中与不中当下是一个念。
    再来看佛是怎样对待阿难: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是尘法,「体」,就是我们的心体、心法。「杂乱」,就是因缘和合。物非体知,成敌两立:「物非」,就是物没有知,「体知」,指我们的心有知。一个有知,一个无知,「成敌两立」,敌对的两方有没有「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他是按照世间的逻辑法,以邪来破邪。一个肉牛跟一个铁牛能不能配种生出一个又不是肉牛、又不是铁牛的那个牛?在逻辑上来讲这也是一种假想,叫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未必是真,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那不兼有这两种,它既不是有情也不是无情,是不是连体都没有了?体都没有了,你还谈什么中?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第六种转计,心在根与尘这个中间,这种说法再次被佛驳斥。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觉知分别心性:这不是讲心相,讲心之性来破一切的有形有相,归于无形无相这个空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在这段法里,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之相。俱无所在:一切都不执著。一切无著:在禅宗说为一丝不挂,说为见空性。名之为心:这是佛讲的《金刚经》的境界。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我达到这种境界,我见到了心吗?一切无著,一切无相,见到了所谓的空性,叫不叫心啊?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佛把它叫做心。当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佛马上又翻脸不认人——「见真重增一重尘」。
    这个法应该是在般若时前后所讲,此时小乘因缘法还占有一些分量,前面讲了,法生心生。由六根这个能缘,与六尘这个所缘,和合而有了六种意识心这个所缘缘。可见,六识妄心并无实体可言。依之修行可证小乘人果位,但很难。注意,这是小乘因缘法。圆顿大法,没有一法不是真心。真心非有体非无体,而随缘现有体现无体。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真心随缘变现而已。
    「一切无著,名之为心」,真心不著一相,这是禅宗讲的真心。(而这个真心在《楞严经》后面被否定,叫做「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就是通教与圆教的区别,已讲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他把佛在般若时期讲的真心一切无著,附会己意,说成是自己的心一切无著,还在执著自己的这个妄心就是真心,把佛讲的真心作为自己理解的妄心。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这是指有情、无情一切的万法。这里来讲,就是这里的电灯、天花地板、课桌,到了外面来讲,就是蓝天白云、文峰寺、那个大运河,我们随时随地看到的一切东西。
    汝不著者,为在为无:这个「不著者」就是你的心。佛在这里双破,提出两个问题:你讲的是离于万物而有一个心的存在,这个心不著一切呢?还是说你的这个心就不存在,离于万物,一切不著呢?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如果讲你这个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你讲「不著」是不是无稽之谈呀?既然不著,就有对待,就是有二;那你的心既然无体,不存在,还谈什么不著呢?比如说,如果没有这个茶杯,我讲这个茶杯它不执著,放在桌子上也行,放在地上也好,你这是不是无病呻吟?是不是讲废话?「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如果兔子头上本来有角,这个角给我掰掉了,所以没有角了,还讲得过去;兔子头上本来就没有角,你讲兔子头上有角是不是废话呀?如果龟身上本来就有毛,因为它要出家当和尚,我给它剃掉了,所以没有毛了,你讲龟身上有毛,可以讲得过去;它本来就没有毛,你讲它身上有毛是不是废话?都是节外生枝。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这是详细说明,你有一个不著的心就不能讲它是无。无相则无:这里仍然是针对阿难的藏教境界;讲究竟法,真正的无相也是实相——无相之实相、无不相之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用世间法「无」,那是妄想的无。龟本来就没有毛,那种无叫什么无呢?断灭空。断灭空跟真空要区别开,真空里面是妙有。我们能够耳闻、目睹、感受的这个虚空,叫「顽空」;变现出顽空、变现出十法界一切万法的那个无形无相的空叫真空。实际上这个顽空当下是不是就是真空变现的?一切的有当下是不是真空变现的?但那个断灭空是子虚乌有,没有那回事。如果堕落到断灭空,最后证到的是什么也不想,连这个念都不存在了,果报是在无想天,福报也很大,但是福报尽了,直堕地狱。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要硬讲它有,是不是也是一种有?但是它是另外一种有。它不是真空,不是虚空,它是另外一种情况。
    非无则相:「非无」,数学里叫负负得正。不是无,那它一定有相。相有则在:既有相就一定有个所在,你拿出来给我看呐?云何无著:在何处,即著何处,云何得说一切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七处破妄到此为止。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七处破妄识,阿难已经理屈词穷。
    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句经文很有内涵啊!你解释成「阿难马上站起来,跪下来磕头」,这是皮毛。「阿难在大众中」,我们有没有哪一法不在「大众」中?我们时时都在万法之中!宇宙无中心,宇宙无处不中心。任何一个法,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丝,俱尽作为一真法界,俱尽作为我们的本体。注意这个「大」,在前面是不是从时间、空间、万法、万相四个角度讲出了本来面目?众,三人成众,是不是三个如来藏?要好好观照啊!
    你以为那些文字专家是谁呀?他就是佛化身来成就大乘佛法。谁对这个问题观照得明白、深信不疑,谁得大自在。这是真的。类似这样的汉字很多很多,繁体字、简体字都有它的道理。那为什么当今世界正法就在中国,而正好这个结构型的汉字也在中国?这难道只是个偶尔的巧合吗?可不是啊!
    「即从座起」,这就是六种震动。他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开始改变了,已经在破除自己的部分邪见——但是程度怎么样又当别论,他已经「即从座起」。告诉我们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执迷不悟,每一个人都要懂得「即从座起」。来听经闻法就是为了「即从座起」,多听一课、多听一句、多听一个字,就会提升一个品位。「即」,就是当下,即听、即起,不要等以后。要好好把这段经文观照到位。
    偏袒右肩:古印度以坦露右肩为敬,现在南传佛教地区的僧人身披袈裟仍然是偏袒右肩。方便法来讲,一般右肩力气大,它是表方便菩提,表承担如来家业,来听经闻法的人有没有做好准备要「偏袒右肩」呢?讲到真实义,简直是妙不可言。当你看到了袒露右肩的时候,你会不会想一下:「那个印广怎么不把左肩也露出来啊?这家伙左肩肯定是钢筋混凝土。」会不会?不会。你虽然看不到左肩的皮肉,心能不能看到?(能),这就叫明心见性。右肩就是「不空如来藏」,左肩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不是一个本体?
    右膝著地:文官拜皇帝是双膝跪地,武将拜皇帝是单膝跪地。表示什么?随时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这是以军队、军人见国王那种姿势来表出家人随时准备护持正法,承担如来家业,弘法度众生,行菩萨道。
    合掌恭敬:右手表福德,左手表智德,双手合掌表福慧双修。合掌当胸表恭敬,求佛赐给我智慧、福报,表这个法。所以我们同修之间相见合掌都是表把别人当做佛、当做老师:「我向您老人家求法,阿弥陀佛。」这是谦虚学习。而白佛言:「白」,是说的意思。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从这里开始讲老实话,服输了,乖了。刚才那么犟嘴,你要原谅我。这个意思都包含了。阿难在「四王八子」之中年龄最小——净饭王兄弟四个,生了八个王子。阿难是佛的堂弟,孙陀罗难陀是佛的同父异母之弟,而提婆达多跟阿难是亲兄弟。
    蒙佛慈爱:因为阿难出家以后作为佛的侍者,与佛朝夕相处,所以他特别感慨「蒙佛慈爱」。那么多弟子,对这个堂弟特别地关爱。往往天天跟师父在一起的人他不一定就能成就,离开师父十万八千里的人可能几个电话、几个信息他就成就了。这就是我们的一种逆反心理——天天跟师父在一起,他还就专门观察师父的毛病和习气,结果把师父的毛病习气他全盘接受,成了师父的垃圾桶;跟师父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人,他只看师父的长处。有些人看到师父一个信息、看到师父的光盘,把「一心三藏」道理一转,他成就了。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啊!
    虽今出家,犹恃憍怜:虽然我也出家了,但是我仗着佛的慈爱作人来风,撒娇,无所顾忌。一般而言,除了阿难,谁敢跟佛那样犟嘴啊?所以多闻,未得无漏:怎么个「多闻」呢?无量佛讲无量经典,阿难过目成诵,入耳不忘。这种善根,连观世音、地藏王、释迦牟尼、阿弥陀佛都望尘莫及,可是却成了阿难的障碍。他「多闻第一」啊!「未得无漏」,没有见道,没有成就「一心三藏」。文殊菩萨在后面偈颂里讲:「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境界现前的时候被境界转了。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在那不干净的地方,被摩登伽女以邪咒所迷惑,差点毁掉戒体。如果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在尘不染,戒坏见不坏。对于小乘人来讲破了大戒,无可救药,叫断头罪,所有的忏悔都不能免罪;唯有大乘,一念可以销灭一切的罪过,一念可以把整个虚空世界翻个底朝天。所以在座的各位啊,无量劫以来、今生今世以来有谁心里没有一些阴暗的角落?谁没有些毛病习气?要想按照小乘人修那种无漏成就,你去试试看。我们要坚定这个信心,天大的事情都不重要,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明心见性最重要。你能带业往生呐!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真」,就是真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和「诣」和「际」这三个字是一个意思,都是表方位、处所。这个真理在哪里呀?
    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奢摩他」,是悟门。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修、不愁证,即悟、即修、即证。是不是两次问话现在提高了?我修了无量无量无量劫,我还求什么修、求什么禅、求什么定?我现在要求开悟,到底怎么回事?我现在不是要念佛、拜佛,我是要明白到底什么是佛,佛是怎么回事。阿难是不是逐步地提高啊?这个我们是看得很清楚啊!一路走过来了,到最后还是回头。现在一不谈修、二不谈证,先来看看这个悟的事。真正的「奢摩他」就是「一心三藏」。
    令诸阐提:「阐提」,指一阐提,梵语音译而来,意译为信不具,就是不具善根的众生——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这种人完全是邪知邪见,所以佛在早期说法时讲这些人不能成佛;后来在方等时期又提出这些人也能成佛。隳弥戾车:「隳」,就是毁灭,破坏;「弥戾车」,是梵语,译为「乐垢秽」,亦云「恶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这句话讲得很真诚,很感慨,一个人牵动了整个法会的气氛。所以他这个「五体投地」也代表了整个法会的气氛。这个「五体投地」就是头面接足礼,四肢加头,这是「五体」。怎么「投地」呢?把自己放到最低位,像大海一样包容百川,有容乃大。
    修行人要注意啊!我们时刻要想到我们要「五体投地」,才能包容百川。不要总是昂首挺胸、居高临下,这叫「慢山」呐!它不能储存一点点水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是非曲折,你不理睬,什么事都没有;你越理,事情还越多,叫人多话多、秃子头上疤多。要明白这个道理,好好想一想啊!天大的事情笑一笑,什么事儿也没有;芝麻皮大的事情,你认真起来就变成天一样大,还可以无止境地发展下去。
    就像两个人对骂一样,骂起来一步一步地升级——一个人骂,「你放屁!」另一个人说,「你放狗屁!」然后这个人,「你放臭狗屁!」是不是?如果他骂了一下,你说,「阿弥陀佛!谢谢你的教诲。」不就什么事也没有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特别是我们修行人呐,要好好检点检点,因为我们是修行人,连世间人都懂得相安无事。许多人老是要争个理,没什么理好争!都是一个人,有什么理不理?争理那都是在迷惑颠倒!你讲谁是谁、谁又不是谁?那么我们学「如来藏」白学了。
    所以我们当习气来的时候,想想「五体投地」,你有没有做到五体投地?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考虑的时候,你想一想「偏袒右肩」,你右肩「袒」了没有?你是承担如来家业的料子啊!不能一天到晚在搞个人名闻利养啊!当我们在讲废话的时候,你想一想是不是「而白佛言」?你是白佛言还是黑佛言?时时提起观照,必得奇迹。你莫名其妙地发现,「哎呀,我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好了?」讲起法来头头是道、灵感爆发,就是因为你破除了烦恼习气。佛眼中一切众生皆是佛,可不是口头禅哦!凡夫眼里连佛也是凡夫,他就那么认为。
    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叫韩非子,作品中有个《说难》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家里丢了一把斧头,他老怀疑隔壁的人偷他的斧头,他怎么样看他都是个贼,连笑他认为都是装出来的。等他自己从床肚子里面把斧头找出来,一下想起来了,「哎呀,是自己昨天下午做事情放在这里。」再看那个人,怎么样看他都不是贼。
    所以当我们感到别人很坏、很黑暗的时候,你赶快忏悔,是你已经变得很黑暗、很坏!你马上对这个人生欢喜心:「哎呀,他不就是佛?」「他就是我前世的老爸、他就是我。」你心里马上改变过来,会感觉到他很可爱,你马上会注意看他的长处,「这个人对三宝赤胆忠心,他总是一心想大家都成佛,我怎么会这样看待他?」你马上就改变过来。我们这个心很奇怪呀,它时刻都会千变万化。所以怎么样成佛啊?命自我立,只看你怎样用自己的心。人家打你一拳、踢你一脚,「阿弥陀佛,谢谢指教!谢谢关照!」
    及诸大众,倾渴翘伫:「倾渴」,是非常饥渴,一时等不得三刻了,当下就渴得要命;「翘伫」,是讲小鸟在老鸟喂它吃东西的时候,尾巴撅得很有劲,头翘得高高的——这是比喻大众以非常饥渴的心态来求佛法,求开智慧。
    钦闻示诲:「钦」,旧时对帝王的决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冠以「钦」字,以示崇高与尊敬。佛为法王,所讲真理更为金口玉言,弟子理当尤为恭敬。在这个问题上要会用心。你们现在有老师,你们今后也要当老师,自己检点一下学生对老师的心态、对父母的心态、与对一切亲朋好友的心态、对各个层次领导的心态。老师是世出世间第一尊贵,上至国王皇帝,他有没有老师?上有父母,有没有老师?一个对老师不恭敬、不忠诚的人,他是没有出路的,是没有前途的;但是要懂得找一个真正的老师。佛在经典里也有教诲:你如果找到邪师,那就叫「师与弟子俱下地狱」;你找到明师,「师与弟子皆成佛道」。在《楞严经》反反复复强调这个问题。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这里的「面门」与后面的六种震动相对应。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都在「面门」?虽然讲意根在心脏,但真正起妙用的是不是在头脑里?这是表「始觉智」。六根对六尘、十八界开始觉悟,首先从六根觉悟,与下面「六种震动」相对应。佛在讲开示之前是从哪放光?是从这里(指头顶),是显现出「不空如来藏」——自己虽然眼睛看不到,心里就知道有头顶。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表根本智慧。在开示了一段法理以后,信众已经有所悟处,这个时候呢,就体现在「面门」,这六根也叫始觉智。「种种光」,是表无量的智慧德能。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这是打比喻,法力无边。你如果真的认为佛后面现许多许多光,不要说「百千日」,有两个太阳的话水陆空众生也统统会变成焦炭。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方便说为一佛出世,面对十方法界讲法,皆得受益。用四悉檀来讲叫「世界悉檀」,普遍能得到受用。讲究竟义,当人当下六根对六尘产生六种意识,就是完整的「普佛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叫「普佛世界」。
    「六种震动」,同样作两种观照:先方便观照。哪六种震动?从声音上来讲,击、震、吼。比如敲桌子,这是「击」;那么击了以后是不是感到空气里有震动?量变引起质变,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吼」。我们境界总是不断地提升,定力总是不断地加深。这是击、震、吼。它是表修行中的一个次第过程——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外形变化而言,动、起、涌。我在这儿是不是在动?等站起来的时候,比「动」的幅度是不是要大?那「涌」呢,大家从中间往上涌、往四面涌,是表它波及的面越来越广。这是恒顺世间法,循序渐进,叫做六种震动。
    它又分三个层次:动、遍动、等遍动。动,是指本方这一片国土在动;遍动,比如佛当年在印度说法遍动了全国;等遍动,遍动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讲「动」在地球,「遍动」是整个大千世界,「等遍动」是无量法界。这都是讲方便说。讲究竟说,是表我们破除邪知邪见,树立正知正见的境界。所以把这六种动呢,联系到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震动。
    师父每讲一句法,这六根是不是在震动?这个震动不是那个震动,动到最后牙齿动了,还要掉牙齿了(众笑)。是讲你这个心态在调整,这六根在动。大家明白吗?是这样的动这叫六「动」。动了以后,我们再看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遍动了没有啊?原来看到这就是茶杯,现在一看到茶杯就知道这就是我,是不是六尘在动啊?叫「遍动」。六根对六尘遍动以后,看到这个茶杯是我,然后我们马上想到一切的万法是不是都是我?然后进一步想到这个茶杯是由地、水、火、风因缘和合而有,地、水、火、风是由于我们的心变现而有,是不是动到六种意识界了?十八界整个都在动,叫「等遍动」。
    可见,这六动是比喻明心见性的一种过程——第一「动」,首先破除我执,第二「遍动」,破除法我执、人我执;第三,「等遍动」,法我执破除了,变成空了,还要从空出有,一切的形形相相都是我,叫「等遍动」。
    如是十方:这就是讲明心见性的境界。「如」就是「阿」,「是」就是「弥陀」。十方没有哪一方不是阿弥陀佛。在佛法里,有空间必有时间,有时间空间必有万法。所以这里的「十方」是表时时、事事、处处、法法,没有一法不包含其中。这就叫「如是我闻」,这就叫「阿弥陀佛」。也可方便说为佛的神通示现,度化下等根机众生。
    微尘国土,一时开现:小至微尘、大至国土,表一切法;也可以讲像微尘数那么多的无量国土一时涌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法在我们心中当下显现。这个「一时开现」,就是华开莲现,即开即现、即悟即入。诸佛出世都是为了开示佛知佛见,令众生悟入佛知佛见。在这里是预示着佛要开讲这样的大法,让大家明心见性呐!因为阿难跪地求法呀,阿难在七处征心的过程中做了种种的转计。这是一种瑞相。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这里的「佛之威神」理解为我们的报身智慧妙用。通过肉身佛特别的加持力,使法会大众与正法道交感应。「威神」,在三德里是与般若德相对照。「令诸世界合成一界」,这就是「一心三藏」。诸世界,就是三个如来藏;合成一界,就是一个念。成佛不从修得,不修也不得。听经闻法就是借助佛法来化去我们的贪、嗔、痴种种的习气,而把整个的虚空法界一切的万法刻骨铭心地认识到都是我当下这一个念,把一切世界「合成一界」。这是打比喻表真实义——我们一切万法本来就是一个念。
    不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我们天天讲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我们不要杀生,每个人每一天讲一万遍,能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叫扬汤止沸,说说而已。所以我们发大愿,肩担如来家业,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在这个地球上弘扬「如来藏」的道理,才能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才能拯救一切众生。这叫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发心把这个法要向全世界去流通。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这后面讲得更妙,「皆住本国」,怎么样?十方道场不动而至啊!
    既可解释为:诸大菩萨,住持本地风光,而得全体照用。正显根性、尘性,一切诸法,皆是不动周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对显一切众生,皆具此光,昧而不知。若肯舍识用根,当下解脱。(引用自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也可以这样解释: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还有什么十八层地狱,在哪里呀?就在这个房间里,就在我们的毛孔里,就在指甲缝里!你信不信?下午五点钟以后,开了天眼的人好好看一看,大街上人鬼共行,人鬼并肩,你从他肚子里穿过去,他从你腋下穿过来,谁也不会把谁碰伤。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粒菜籽就是无量的虚空。
    电视机这么大空间,有好几百个频道。好几百个频道就意味着可以变成无量的频道,无量的频道是不是就在一个空间?你开了二频道的时候是中央台,开了三频道的时候是江苏台;那开了江苏台的时候,二台没有开,中央台在不在里面?(在),但是你不开它,你能不能看到?(不能),虽然你没有看到,它在不在开?(在),这就叫明心见性。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佛讲众生可怜呐!他本来跟佛同样具足如来德性,无量智慧德能在圣不加一分一毫,在凡不损一分一厘,可是凡夫就是因为迷惑颠倒不能证得。「种种颠倒」,后面讲到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概括说为「种种颠倒」——心颠倒想、口颠倒说、身颠倒行。
    业种自然:起一个心,动一个念,讲一句话,永远永远都不会消失,会作为阿赖耶识的种子永恒地保存。你就是成了佛也不能消灭,叫「业种自然」。现在讲的这些话,做的什么事,在你无量百千万亿亿年以后成佛了,一念当下都能现前。
    明白这个道理,要好自为之。我们过去做的种种的恶业,成佛以后也要受报。怎么报?报为与众生结法缘,你去度他,但是也很辛苦;或者生病,也很痛苦。没有解脱的人你要去还债呀!你杀生了,就要被别人杀去;你欺骗了别人,那这一世人家来欺骗你。凡夫的果报与诸佛菩萨的果报不一样:前者是轮回果报,后者是示现果报。
    如恶叉聚:「恶叉」,树名,一个枝节必定结出三颗果实,在佛法里比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自从无始以来,一念生相无明为咎,继而三细六粗,渐次产生。我们由原始佛而背觉合尘,产生种种的颠倒分别,这是惑道。有惑便开始造业,有造业即有业种,为将来因,这是业道。有业,则必然受报,产生苦果。所以,惑、业、果三者俱生,缺一不可。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无上菩提」,特指「一心三藏」,就是文殊菩萨在第六卷那首偈颂所讲:「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不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你不能究竟成佛。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在「无上菩提」与「声闻缘觉」之间还有不了义大乘。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都是歪门邪道,但有别于世间法的歪门邪道。这里仍然是好人、善人、行善法,但是不究竟,他连人我空都不知道。
    我们现在最容易混淆的就是说,有些人开了天眼、开了天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自以为是明心见性,这是诈骗佛法!鬼都有五种神通,二十八层天的人个个能腾云驾雾、排山倒海,都是外道。因为我遇到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有些人手一伸,这个手上站了五尊阿弥陀佛;有些人口一吐就是一道金光、吐出一个阿弥陀佛相来;有些人坐到那里,开了天眼的人你看到他身上金光闪闪……这些与道行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色身调整,连鬼都有这种功夫。
    那么作为我们修圆顿大法的同修,在离开这个道场以后看到人家搞舍利子啊、什么肉身佛啊,包括送往生的过程中出现的瑞相啊,我们一定要恒顺,并说:「嗯,功德无量!」这是怎么样怎么样……是要借此把那些不信佛法的人「骗」进佛门、引导进佛门。你不要跑到九华山去:「这个东西给我把他毁掉!是个妖魔鬼怪!」你罪过无量。在那里我们要恭敬虔诚地礼拜,做给人家看,但是我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一点很重要。大乘佛法圆融、圆通。
    包括送往生,死人笑起来了、骨头软起来了,与往生不往生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它作为往生来宣传。我们不能以此作为往生的标准,只能作为一种法门方便引导他。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下面佛具体有讲,一个是「生死根本」,一个是「菩提涅槃」,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都叫「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你没有明心见性而在这里修行,等于用泥巴来煮白米饭、蒸馒头,这样行吗?不行,那不是煮饭的材料。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我们由大光明藏沦落到六道轮回有没有开始啊?这是一种没有开始的开始,所以叫「无始」。有开始的话,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永远讲不出来,它永远没有边际。没有边际就是没有边际,这是不可思议的开始,所以叫做「无始」。什么是「无始生死根本」呢?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今者」,是当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意识心,把它当成我,这是「攀缘心」。我看到这是电灯光,这是攀缘心;我听的你是讲话,这是攀缘心;我吃的这个饭很好吃,这都是攀缘心。把这个东西当成是我了,所以我们就在六道里轮回。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里说菩提心还带有方便意义。怎么「菩提心」呢?我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脑袋能想,那么,在我眼看、耳听、心想之前,这个能看、能听、能想的东西在不在?可以把它方便说为「菩提心」,也就是第七识,也就是意根。可是很少有人往这个方面想啊!注意,我这是方便引导,第七识后面还有第八识,第八识后面还有第九识,第九识后面还有第十识。现在呢,我需要画龙点睛:告诉各位,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是攀缘心,后面第七识是菩提心,这是几个心啊?一个心。
    (以下内容看光盘容易理解,看文字稍逊)
    举例来讲,(伸手掌)我们前面的攀缘心在这个指头上。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我们在这里往外看、往外听、往外想、往外讲,这是攀缘心;但是来讲,在我们看、听、想之前这个心是不是在这里?(指根关节处)这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当我明心见性的时候,这几个心是一个心。我们本来是一个心,但是我们执著在前半段,就把后面的半段忘记了;当我们明心见性以后,后面也是我,这前后是不是一个本体呀?
    在这段经文中,你不要把两种「根本」变成两回事,两种「根本」就是一种「根本」。比如说这个眼镜盒,你只知道用了前半截的心,而不是用后半截心,后半截是不是也是你呀?前半截后半截是不是一回事呀?只是我们在迷惑颠倒中,由于这个浮躁,执著在粗浮的这种意识层面。
    「菩提涅槃」这是两个概念:「菩提」,是智德,表见道;「涅槃」,是断德,表证道。把「菩提」与「涅槃」分开讲,这是就分别法而言。
    那么,声、缘、藏、通、别的五个「菩提」是有漏菩提,明白以后还要修证涅槃。「菩提」,是觉悟,开了智慧;「涅槃」,是不生不灭,不再生死轮回了,身心得到解脱;也可以讲「菩提」是心解脱,「涅槃」是身解脱。在圆顿大法而言,菩提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菩提。
    星云大师也讲,修行贵在开悟,没有开悟的人是不能成就的。尤其是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悟,即悟即证!在《法华经》《楞严经》这个法会上一次次地用这个菩萨当下成就的事实来奠定「华开莲现」、「即念即佛」的这个理论基础。要搞明白。《法华经》《楞严经》少则十几处,多说几十处,就是讲听经闻法当下了生脱死!
    可是很多修行人就是不相信,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敢相信。这是因为我们做贱人做惯了,本来当下得到无量珍宝是无比殊胜之事,但他一下受宠若惊,而不敢当真。就跟一个国王的儿子一样,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寄托在平民百姓家里,可是他不知道自己是王子。等天下太平的时候皇帝接他回去,他受宠若惊。他过穷日子过惯了,根本不相信,「是不是要把我抓过去害我?我怎么可能是皇帝的儿子呢?」可他是不是皇帝的儿子?他就是啊!这是打比方(穷子喻)。
    涅槃通常有四种:
    一者,自性清净涅槃,也叫性净涅槃,一切众生当下即是涅槃。不管你是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你都是涅槃,不可否认。圆顿大法讲,牛屎狗粪、一粒微尘、一根草、一根丝,尽足以为一真法界,当下就是圆满佛,是一个本体。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你都是一个性净涅槃,你都是阿弥陀,你都是观世音,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啊!你可以当下解除对于死亡的恐惧。你不懂不信就得不到当下受用。
    二者,有余依涅槃。佛当年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成道,讲经四十九年,成道后的这四十九年就叫「有余依涅槃」。「余」了什么?余了这个肉团,依靠这个肉团来讲经说法度众生。
    三者,无余依涅槃。他已经成佛了,在八十岁时用三昧真火化掉自己,肉身已经不复存在,进入自性大光明藏。
    现在一般人讲解「涅槃」大多按照「无余依涅槃」来讲,这是受禅宗的影响——「真佛无相」啊、「真法不可说」啊。《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几千年以来比较普遍的说法。
    四者,无住大涅槃。这就是「一心三藏」,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中流,一无所住而无所不住。有相、无相、是非长短都是我们的一念真心变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非空,但是它可以现有、现空、现中,而且是即空、即有、即中,即一即无量。真正成圆满之佛,即当下具足四种涅槃。实际上第四种涅槃是不是就具足前面三种?统统具足了。
    「元清净体」,这四个字是表述「菩提涅槃」的特征。所谓「元」,法尔如是,原来如此,本来就是这回事。有的人问到最后,那我们的真心是从哪里来的?从什么时候来的?这个没有办法讲。它是个「元」,本来就是这样。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就是这样,叫「元」。不能按照世间人的逻辑推理来想,一个事情总有开始、总有结束。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没有开始,没有结束,这就是不可说,没有办法说。其实「没有办法说」是不是已经说出来了?圆顿大法就是这么妙,没有办法说,它也说出来了。
    这个「清」呢,是表不夹杂。注意,不夹杂是特对夹杂而言。我们看到是非、好坏、长短、黑白、香甜、苦辣、天、人、鬼、畜,是不是无量杂七杂八的?黄金白银、臭垃圾、老鼠药……是不是夹杂?圆顿大法妙就妙在这里。这也是夹杂嘛,它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
    我经常讲,这一杯水对人是甘露,鬼看到是一团火,天人看是块石头,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呀?你讲牛屎狗粪,鬼看了是美味嘉馔;那这个色身呢,修行人在定中可以变成一股风,可以变成一团火,可以变成一滩水,它到底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是,就是我们一念心变现。好好明白。世界上没有是非好坏长短,是非好坏长短都是我们的心在变现。当你看这个世界、看别人一片黑暗的时候,你赶快忏悔,要使自己的心转亮。那都是你的妄想心!心里黑暗之人往生的前景一定非常糟糕。
    「清」,是这样清,在清为清,在浊也为清。这是「妙莲华」的本质啊——生于污泥浊水,妙莲华仍然清香、洁白、微妙。「净」,可以看成是「定」。十法界花花世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我们一定要明白变中有不变、动中有不动,动与不动都是我们的智慧德能。明白了一切的万法皆是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这就是「首楞严大定」。这种大定绝对不是叫你坐在那里像个木头像个石头一样如如不动,你那是以有为之心行无为之法,仍然是有为法。用圆顿大法讲,叫「坐鬼窟窿」。
    什么叫「首楞严大定」?一天到晚坐在那发呆,谁去教化众生啊?行菩萨道,是转妄想分别心为道种智、分别智,去教化众生。祖师大德到什么地方修禅定啊?最热闹的地方。不在于你事相上怎么样,而在于你怎么样用心。
    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吃饭、穿衣、走路无非念佛、拜佛,无非修禅、修密!不明白这个道理,你修任何法门,都是「错乱修习」。一定是先明心见性再修无量万法;不明心见性,修无量万法都是颠倒行事。佛在这里是不是讲得很清楚?不明心见性就是「错乱修习」。
    几句话就能明心见性,我们怎么看得那么复杂啊?佛在世的时候几句话叫人了生死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要破除这个迷信。到这个道场来,你只要是很认真地听课,都能成就。讲两个半月,是要成就登台弘法的讲师;就成就了生死而言,几句话你就了了。这叫「石破天惊的大法」呀!老天爷听了都害怕,是不是《妙法莲华经》讲的?舍利弗再三请法,佛讲,「哎呀,这个法不能传!」传了以后天人、阿修罗都会害怕、吃惊,连通教菩萨、别教菩萨都不敢相信。不光石破天惊,连菩萨都吃惊。不要怕,瞪着《楞严经》,或者把一些你们非常崇拜的祖师大德、高僧大德的高论放在旁边对照,看我们讲错了没有。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识精元明」就是第八识。由八识中见、相二分而生诸缘。我在这里把《楞严经》的法理法义讲给大家,这些道理在我讲、在我想之前,在不在我心里?虽然在我心里,它有没有任何形相?有没有任何动静?这就是「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我这个「识精元明」生出什么「诸缘」呢?生出了声音之形,生出了文字相,生出了文字义。「缘所遗者」,当我生了这个诸缘以后,我们执著在外面声音的大小、文字的形相、文字的义理,我们都往外看了,却不懂得往里看,是不是把那个「元明」遗失掉了?
    佛讲了,你如果只知道往外看,这是讲的什么什么理,不知道里面那个元明,叫「缘心听法法也缘」。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了吗?一定要懂得,讲出来的这个有文字相、文字义,有声音振动的这些东西,就是里面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是一个本体。你不懂这一点,你听法是白听呐!许多人打口头禅,那叫一知半解。
    换句话说,你们能听的那个东西,在听之前它在不在?也在啊!那就是你们的「识精元明」。你那个「识精元明」跟我这个「识精元明」能不能分开呀?是不是都在这里?气球手套的空心,我在这里讲出来,你在这里(二指)听进来,能讲的、能听的是不是都在这里(中指)?所以我在这里讲法是不是叫「自心取自心」?你们听法是不是叫「自心取自心」?我讲是不是就是你们讲?你们听了是不是就是我在听啊?有没有老师和弟子?回答「没有」的扣十分。也有也没有。
    所以拜我为师的人,第三个条件:你必须要发心来世你要做我的老师!要不然我每次都这么辛辛苦苦的,这个吃亏的买卖俺不干,大家轮流来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与燃灯佛,你们能不能搞得清谁是谁的师父?你根本都搞不清,他全部稀里糊涂的。有些人反而以此来诽谤:释迦牟尼糊里糊涂的,一会儿是燃灯佛的师公,一会儿又变成燃灯佛的弟子,一会儿是文殊菩萨的师父,一会儿又是文殊菩萨的徒孙,搞得莫名其妙。可有意思了!你以为佛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啊?他故意地讲乱,看你懂不懂。这就是叫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你本事再大都不要贡高我慢。
    修行人不可以自暴自弃,那么根据众生的需要,有时候要示现尊师重道,并不是老师需要。分别法与无分别法我们都要次第圆融,只看具体的时间、空间和众生的根机。所以佛有时候慷慨激昂:「老子就是人天师!天人大众都来听我说法!」有时候又把自己装成个掏大粪的老头子、跟乞丐一样。
    圆顿大法自在无碍,只是根据众生根机而示现不同的形相、身份——你贡高我慢,我比你还要贡高我慢;你是军长,老子是元帅,老实一点;你感到自暴自弃的时候,我比你还要自暴自弃;你是小学毕业,哎呀,我斗大的字也识不到两篓筐,我都能听懂,你为什么不能听懂?大家明白吗?这要根据众生的根机。有时候你把自己讲得很下贱、很谦虚,人家看不起你,「谁听这个东西讲法?走,还不如去听我小孩子念三字经呢!」你有时候把自己说得贡高无比了,人家看着你:「这个人是狂人。走!不理睬他。」
    所以我们讲经说法能够得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听众的认可,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讲经者;但你非要得到百分之百的人都来认可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自己要量自己的力,要有自知之明。菩萨说法,不拘一格。
    那么「缘所遗者」,「遗」到哪里去了?就在我们迷惑颠倒之中。圆顿大法不是教你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去打坐,而是告诉你:你是谁、你周边的环境是谁,告诉你这一切的一切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告诉你一切的一切的来龙去脉。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一步登天。就是把这个「缘所遗者」找出来。把这个东西找出来是不是三句话、两句话就了了?哪有那么复杂的事啊?佛在《楞严经》就是讲啊:「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谁叫你去苦修?谁叫你去认真修?可我们有些现在认为自己能修苦行、能做许多许多事情的人,他听了马上就生烦恼。你想叫他做一本万利、万万利的事情他不愿意做,他只愿意去做一本十利、一本二利、一本三利的事情,慢慢地来。这是我们一种本能的下劣心。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是不是仍然讲的跟文殊菩萨一样啊?「归元性无二」,要成佛首先明心见性,没有第二条路,明心见性以后再去修。那么这里呢,「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不能明心见性,是不是?「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一天到晚「行」,你都不能觉悟,不能开智慧。「枉入诸趣」,是冤枉地受轮回。这个「终日」是表无量劫生生世世行都在六道轮回呀!这几千年是一个大颠倒。他不是先从「如是我闻」、从《法华经》《楞严经》明心见性再修无量法门,而是想通过修无量法门来明心见性。没有这个道理啊!事实胜于雄辩。「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是这几千年以来在修行人所公认的历史事实,而佛当年肉身在世,一场法会——楞严法会、法华法会中间几个阶段,每讲一段经、每讲一部经,佛马上宣布多少多少人成就!不离讲堂、不离板凳,当下成就。
    有些人读《法华经》、读《楞严经》他是过过而已,要害的东西他是一点点感觉都没有。因为他是以浮躁的心读经,他认为读经诵经就能成就,他压根儿就没有想去理解去,所以他不懂。有一个人读《法华经》读了十几年,〈药王菩萨本事品〉里打了十个比喻讲《法华经》是经王,讲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是菩萨中的菩萨,他还不知道有这个内容。而会读经的人,往往前面第二页不懂的事情,他往下来读到第一百页的时候,里面的人就会告诉他,帮助他读懂。你只要用心,总会有个悟处。
    关于「听经闻法当下成佛」,在《法华经》《楞严经》里根本都不要解释,是不是?所以这段经文大家要刻骨铭心。佛就讲: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终日行」还「枉入诸趣」,冤枉,怎么冤枉呢?他还自以为怎么样,到最后还要落入三恶道。有些人「枉入诸趣」太容易了——佛在《妙法莲华经》第三品讲啊,你对《法华经》以及受持《法华经》的人皱一皱眉头就会下无间地狱,不费吹灰之力就会下地狱,是不是?但是圆顿大法妙,你一念悟,当下变地狱为佛土!所以我们希望这样的同修赶快觉悟,你可不要恩将仇报。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愿出生死:小则出六道轮回,中则出部分变易生死轮回,大则圆满地解脱两种生死。今复问汝:这是给他打预防针,你既然有这个心,要老老实实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阿难的第一个回答是含糊不清——他没有讲心见还是目见。
    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是心目同时见。佛也不傻,非要问个水落石出。
    汝将谁见:你到底用心见,还是用眼睛见?不能让他蒙混过关。
    阿难言:我与大众:这就是他狡猾的地方,他把大众扛在前面,哪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的?在世间法里叫转移注意力。真理就是真理,不在于人多人少,真理就是讲真实。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啊!包括修行人队伍中也有这样。而且有些人下劣到什么程度?他说:「大家都这么认为。」我说:「你这个大家到底有几个人?」他硬着头皮举出来一个两个人,那正好跟他一样都是烦恼习气重的人。
    同将眼见:马脚终于露出来了,他不讲心见,认为是眼睛见;到现在还没有转过弯来。前面佛已经讲了,窗户能见吗?实际上眼睛是窗户,心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来看。人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林泉,虽然是通过窗户,窗户自己能不能看?六根叫内六尘、内尘,跟外尘稍有区别,这个心时时在摆弄它。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佛继续追问。你既然是以眼睛来看到的,那么你「以何为心」?是以眼为心?以心脏为心?还是以什么为心?一直是追问,到底心在哪里?所以这里呢,相当于第二个阶段来征心。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就是前面的攀缘心、六种意识心。你如果能懂得意识心能见的话,相对而言,比眼能见是不是要稍微好一些呢?所以在佛再三追问之下,是不是有所进步啊?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佛在这里是棒喝,相当于现代人的:「胡说!这不是心!」带有一点咄咄逼人的气氛。如果我们听到这个话,是不是也害怕呀?这个心还不是我?能吃饭、能看、能思维、能讲话的这个东西还不是我?那我的心在哪里呀?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矍然:是害怕、惊慌不安的样子。想一想啊,阿难跟佛一起发菩提心,无量百千万亿年的老修行,遇到这样的大法尚且怀疑。所以我们对于身边的同修各种各样的误解,我们是不是应该发慈悲心呢?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即使他们诽谤甚至伤害我们,我们也要发慈悲心帮助他们。情有可原呐!连阿难都还在稀里糊涂,何况这些普通的凡夫?这些人并不是坏人,他们是一时糊涂。避座合掌,起立白佛:这里不是从座而起了,这叫慌乱而失常人之态。
    此非我心,当名何等:前面刚讲了,攀缘心是生死根本,而阿难不往这方面想。他正是带有一定逆反心理。为什么?他的我执很重,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恨不得来战胜佛。他的悲剧就在这里,因为他太聪明了,脑袋转得非常快。所以佛法里聪明反被聪明误啊!老实人呢,你讲一他就听一,讲二他就听二,他当下成佛。所谓的聪明人呢,你讲一句话他马上就反驳你,叫逆反心理。这点很重要啊!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这里是进一步解释六识妄心。
    前尘虚妄相想:在六尘里属于什么?法尘,即前尘影事。什么叫「法尘」?比如说眼睛看到了灯光,灯光是色尘;耳朵听到声音,是声尘。当我们眼睛离开灯光、耳朵离开声音以后,在头脑里是不是留下色尘、声尘的影子?这个时候可以不经过具体的实际环境,在头脑里就出现这个东西,也可以称为「回忆」。这叫「法尘」,像影子一样;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头脑里再现,叫「法尘影事」。然后呢,大脑就可以不用再看电灯、不用再听声音、不用再闻香味,就可以闭门造车去想象,这叫「前尘虚妄相想」。凡夫在这六种前尘影事里反复地执著,张家长李家短……所以必然在六道里轮回。
    惑汝真性:当后台老板的第七识,我们平时谁想得到它呀?虽然想不到它,它在不在?它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你,可我们就是不知道。这里把它方便说为「真性」,是步步引导啊。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我们一直就是这么认为能看、能听、能想的这个心就是我。当明心见性以后——阿罗汉都知道这个肉团身、这个妄想心是贼。佛把组成色身的地、水、火、风这四大说成是四条毒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说成是「家贼」;把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说成是「外贼」,把这六种意识心说成是「贼媒」——为家贼和外贼来搭桥、铺路、搞联系,叫贼媒。这三贼、四蛇勾结起来破坏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在六道里轮回受报,我们却把这三贼、四蛇当成宝、当成我。想一想,我们有智慧没有?顺治皇帝懂了这三个贼,皇帝都不干,毅然出家修道。
    失汝元常:「元常」,就是前面的真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真性」和「元常」有不同的境界——阿罗汉的等级、通教菩萨的等级、藏教菩萨的等级、别教菩萨的等级,对这个「真性」和「元常」的解释都不一样。我们讲课以来这个问题已经强调过好几次了,不再重复。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它说为第七识,比如像阿罗汉那样的「元常」、那样的「真性」,一步一步地引导。
    故受轮转:自己的如意宝都忘失了,受轮转是不是很冤枉啊?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当下能得到大福报。可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明白,他当耳旁风,半明白半糊涂,他也不愿意去进一步地深究。于六道轮回而言,钱再多、官再大,这些都是虚妄,都是我们的贼。修行人要于此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呀!这是小乘方便引导,对于圆顿大法而言呢,看破放下的当下就要提起来。这四条毒蛇、这三个贼当下就是法器,自利利他。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是不是很可怜呢?讲到现在,他还不知道真心在哪里。阿难顽固地认为六识心就是我,他供养一切佛、做一切善事就是靠它;当然做坏事也是它。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有一句经文:「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意思就是讲,不明心见性的人修无量法门、行无量善,都不能成就。何况谁能修无量法门、谁能行无量善呢?佛的教诲啊,我们要刻骨铭心!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这就是主观武断,他认为离开了这个能想的心哪还有什么东西啊?他看不到。稍微想一想,「我这个能想的东西,在想之前它在不在?」他就明白离开能和所还有一个东西在,一定要追根寻源。
    我实惊怖:这是他讲老实话。检验一下,如果你们听了这个法,感到「哎呀!原来如此啊」,或者认为「哪有这么回事」——这是不是两种境界啊?佛讲了,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已经在十万亿佛法中积累了善根;而能够提起一句佛号的人,在《无量寿经》讲,是四百亿佛法中种了善根。四百亿跟十万亿是不是有天地之别?有些人你再怎么劝他念佛他也不相信。他自己不相信还好,别人要相信的他还感到怀疑:那些人怎么就相信?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以此来检验我们的根机。检验我们的根机可不是要贡高我慢——哎呀!我真是个了不起的大菩萨——而是要我们去承担如来家业。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这是他的下劣心。他认为自己疑惑,所以别人也疑惑,这是一种错误的估计。别人是这样也好,不是这样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只讲你的想法,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你别开头结尾都要把大众拿起来给自己作掩护。真理与多数、少数没有关系。比如讲「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就是一个人都不相信,影响不影响它是真理?你讲名闻利养,就算无量的人都相信,它能不能成为真理?不能。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无生法忍:在不同的次第含义也不一样。阿罗汉的无生法忍,是了脱肉团身分段生死,证得一个空性灵体;通教、别教的无生法忍是破一切相,见人我空、法我空;圆教的无生法忍,没有哪一法不是无生法忍,没有生、没有灭,随缘现生现灭,都是自性变现。我们成佛以后可以把过去死过的无量个身体一念现前;生过无数次的人、鬼、畜生,一念现前。有生、无生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同分妄见也是我。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生、非无生,可以示现有生和无生。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唯心所现与唯心所造一样不一样?这就体现出圆顿大法与别教大法的根本区别,一字之别。孙悟空造出一个茶杯,他必定熟知这个茶杯是我造出来的;孙悟空如果现出个茶杯的话,你能不能看到孙悟空?是他自己变现出来的。妈妈在梦中生儿子,梦中儿子是不是妈妈自己变现出来的?妈妈在医院里生了个儿子,是变出来的还是生出来的?要搞明白啊!往往一字之差呀,天地之别。所以别教叫「次第三藏」,它有次第性,有「能」与「所」;到了圆教,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真心变现出来的。这是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要讲清这个道理。至于「诸法所生」是先恒顺世间说法,然后以唯心所现来开示。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切十法界的正报,凡、圣;染、净;因、果;与依报之大至世界,小至微尘,皆因心而能有体,而能存在。真心不生不灭,而随缘现生现灭,变现一切万法。真心既能变现万法,故真心必有体。真心有体,则其所变现之万法必有体。
    草叶缕结:这把物体说到较小的地步。把草叶撕开以后,里面是不是还有一根叶脉,叫「缕结」。诘其根元:刨根问底,问清楚、查明白。咸有体性:有体有性。如果草有体,那就是长条的;有什么性呢?如果用方便法来讲,也有根、有种子,能发芽生长。当然这种「性」在佛法里仍然是相。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这空旷通达也是一种相。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何况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怎么会无体呢?我们能看、能讲、能听,到底是谁在主宰?要把真面目找出来。清净、妙净就是以上所解释过的,这是讲两个「净」。「清净」,是讲如如不动;「妙净」呢,是讲我们一个念能够现空、现有、显现一切的万法。「妙」,在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佛就是人,人就是鬼,鬼就是天,天就是泥巴,泥巴就是风,风就是雨……世间人讲水火不相容,其实水就是火,火就是水,这就是「妙」。
    举个例子:干柴、干煤掺一点水,火力是增强还是减弱啊?(增强)增强了是不是证明水就是火?把岩石放到炼钢炉里,化成了铁水;把一块铜、一块铁、一根金、一块银放在锅里,用火是不是烧出了铁水?(那本来是个固体的东西又没有掺水,完全是通过温度变成了水,证明那个火是不是就是水?即使在世间法里,只要我们细细地用心观照,就可以破除很多的邪知邪见。如果读过化学的同学就明白,在实验室里把一滴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氢气本来就是着火,氧气是助燃。)所以「清净妙净明心」呐,就是要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这个妙心所变现而已。
    性一切心:这就是「即一切法」,没有哪一法当下不是自性。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真心当下变现,真心变现的万法当下是不是心?孙悟空变现了茶杯,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可是茶杯没有孙悟空的相啊,所以叫「离一切相」。为什么「离一切相」呢?我们的心不是任何一个相,但是它可以现任何一个相。
    《楞严经》后面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实际上是不是「离一切相,即一切相」?也可以讲「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相即相。没有哪一法不是心,没有哪一相不是心。那为什么佛有时候讲「离一切相」呢?因为凡夫执著我这个妄心,所以叫你找出来到底哪一个心是你。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之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那么佛在这里批判,说阿难你执著你这个「分别觉观」的「了知性」一定是心。对于明心见性的人,这个分别心、妄心是不是真心啊?就是真心。这是阿难在这个阶段来讲,他仍然有顽固的我执。
    所以佛在这里是以邪对邪。因为前面讲了,妄心是前尘虚妄相想,是因尘而有,离尘无体的。既然你有一个真心存在,那它一定是离尘有体的。诸尘事业:「事」,是名词,表万法;「业」,是动词,表万相动静之相。这个「诸尘事业」说尽了十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
    别有全性:怎么「别有全性」?你说的这个「性」是离于一切的根尘而单独存在。比如说离开这个茶杯「别有全性」,一定有个东西站出来,有名有貌、有形状大小、有方位处所,看得见摸得着,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按照别教讲的那个「空如来藏」,按照别教讲的那个真心,离开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它是不是有「全性」?但就是拿不出来给人家看,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看到。比如,我把拳头变成手掌了,你眼睛看不到拳头,心能不能看到拳头?心看到拳头是不是拳性呐?心能不能看到这个样子?这个样子与这个手掌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心看到的这个无形无相之性,跟眼睛看到的有形有相之相,有没有区别呀?(没有),这就更能显现出它的智慧。这个拳头就是真实存在,心就能看到。
    比如嘴巴讲了「一二三四五」,心里想了「一二三四五」,那么没有讲、没有想一二三四五的时候,它在不在呀?虽然无形无相,我们用智慧来观照,比有形有相还要真切,非常真切。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那你这个听法之心就是对境起念的,以此类推,见色、嗅香、尝味、觉触、知法,而产生的种种心是不是都是前尘虚妄相想?是不是前尘分别影事?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里的话讲到位了。即使不看、不听、不嗅、不尝、不触、不想,一切见闻觉知、六种意识心统统停止。「内守幽闲」,「幽」,是表无形无相,「闲」,是无动无静,在佛法里一般地把它说为后七转识。怎么后七转识呢?
    我们刚才讲到,比如我讲「一二三四五」的时候,头脑想了就变成第六种意识,头脑想之前是不是在心里啊?我们把它说为第七种意识。可是第七种意识来讲,一定要注意,第七种意识后面还有第八种意识。那么第七种意识这前半边的七转识,把第八识里的种子运输到这后七转识;后七转识再来通过六根来对外攀缘,集中在这里。到了这个位置来讲,看上去它是不是没有任何分别心?它时刻在这里等待使用。这叫「内守幽闲」,闲在这里。虽然没有动,它有一个所,「守」是不是还在用心?也有将之说为定中独头意识,也有方便说为第六识中的忘记功能。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我不是非要强迫你,把你这个妄想分别心说成不是真心。你对第六识心,包括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意识心,统统包括在内,自己细细思维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如果离开前尘,离开这个灯光,眼睛有没有刺激?离开声音,耳朵有没有震动?离开脑子里那些回忆,你有没有思维?统统没有。这是按照凡夫思维来讲。离开前尘,如果还有分别性的话,也许是你的真心。这是佛再次退一步来讲。那么,再用智慧来观照,离开了前六尘,心有没有分别性?如果没有分别性的话,你怎么能想起来?如果是死东西的话,你前面六种意识心再怎么想都想不起来。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这里的「分别性」就是六识。你现在用来分别的这六种意识心如果「离尘无体」,那就是前尘影事。
    尘非常住:六尘生住异灭,变化不停。风过去了就没有了,雨落地了就变成水了,整个世界都是有为法,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这是于分别法而言。用究竟法而言,没有哪一法不是永恒常住,它仅仅是示现种种变化而已。永恒常住是无始无终之义,它也生不出来,它也死不回去。在物理上有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帮助我们开智慧:不管什么东西,作为一种能量的存在,它都灭不了,仅仅是变化。一碗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它真没有了吗?它只是变成水蒸气升到天上去了,仍然是在啊!一块木头烧掉没有了,它真没有了吗?有没有减少?它变成热量在虚空。虚空是不是仍然在我们心里?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消灭,什么东西都不可能出生,示生示灭是我们心的这种妙用。
    就像我们以拳为掌,手掌生了没有?它就是拳头;拳头灭了没有?还在这里。张家生了一个小孙子,李家死了一个老爹爹,张家的小孙子生了没有?他就是前世的王老八来投胎的;李家死了个老爹爹,他死了没有?他又跑到赵八家里去做了人家个小外甥,是不是?都是不生不灭的。好好想想真心本来面目,我们还图什么呀?
    那佛在这里讲「尘非常住」,这是以邪破邪。什么是「尘非常住」?一切东西都是一个念,一真一切真,一常一切常。《楞严经》很难讲的,它是权实并重,在立的当下你要能把它破掉,在破的当下你要能把它立起来。不把「一心三藏」的道理彻底掌握,你没有办法圆融。
    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六种意识心离尘无体,离开前面的六尘是不能存在的。六尘如果变灭,那六识必然也不复存在。那你这个心跟「龟毛兔角」一样,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啊!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连心都没有了,法身是不是也不在了?如果用究竟法来讲,你一个人的心断灭了,所有人的心是不是都断灭了?叫一断一切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那我们还谈什么修证无生法忍啊?你讲六识是你的真心,那六识离尘无体,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都不存在,谁来修证成佛啊?在这里「无生法忍」呢,可观照为禅宗的见空性。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默然自失:怎么「默然自失」了?开不得口了,心里感到若有所失。佛讲的这些问题他们已经有所触动——这六种意识心,确确实实不能把它作为自己的真心;可是又不知道真心在哪里;虽然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但他知道自己真实存在。也就是说,自己明明是个真实存在,却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不明白真心、妄心当下是一个心,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只在于他一念的转变。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九个次第之前八定分别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四定两种合称为四禅八定,其中诸定都是由低而高、次第而入,修证到四禅八定后,便可进一步修证第九个次第之定。四禅八定为凡夫定,其果报还是在三界之内,无法灭除烦恼。而第九次第定则是小乘圣位所修,证得阿罗汉。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这里是什么「漏尽」呢?阿罗汉虽然解脱了分段生死,证到人我空,但是他还有个法我执没破。他与其他人还有你、我之别,虚空世界、山河大地、风云雨雾对他来讲还属于是外部的环境,他不懂得这一切的外界都是自己,所以「不得漏尽」。他还漏在人我空里,(证得人我空)还没有进入到法我空,所以只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不能成就菩萨果位。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这里的「生死妄想」就是讲这个人我空它有一个「空」,是不是跟「有」还相对呀?它仍然是生灭法。这种生灭法只涉及到尘沙烦恼和无明微细烦恼这种变易生死。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这个「多闻」,注意,他是向外闻,而不是向内闻。这里的「圣果」最起码是四果罗汉,这是凡夫中的「圣果」。对于明心见性的菩萨来讲,这种圣果仍然是佛门内部的凡夫外道。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恃佛威神,常自思惟:仰仗佛是自己的老大哥,好像有种依靠,放松了自己的修行。阿难作为佛的堂弟,他有一种美好的妄想。
    无劳我修:不需要我认真地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我是你的老弟,又是你的侍者,送还不送一个佛给我当当?这个「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证果位。佛也好,分真即佛也好,四果罗汉也好,总不会让我在六道里轮回,他是这样想。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却不懂得各人吃饭各人饱。
    失我本心: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明心见性呐!知道一个心在,却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回事,稀里糊涂地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也就是始终把这个肉团当成是我,把心当成我心里的这么个东西。不知道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一个人一个念。身虽出家,心不入道:真正的出家是明心见性,出烦恼家。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虽有多闻:他是针对自己的特点。无量佛讲无量法,阿难看一次、听一遍,过目不忘,入耳成诵。摩诃迦叶感慨,「佛法大海水,阿难心中流」。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在小乘法里「解行并重」,只解不行与不解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也有区别,真正解了可以永远不落三恶道,这是初果罗汉的境界。初果罗汉一般经过七返人天就能成就;可是阿难呢,别说七返,七万万万万亿亿亿返他还没有证四果罗汉,因为阿难的烦恼习气很重。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这是讲口头禅。现在口头禅很多啊!我经常碰到这样的修行人。他还能讲「如来藏」——千佛一如、万法皆是我。我有一次拿起一支笔,问他:「这是什么?」他讲:「这是笔呀!」我说:「这个笔难道不是我啊?」「这个笔是我写字的笔啊!」「你不是刚才讲万法皆我吗?」他这个时候不讲「万法皆我」了。这就是口头禅。也有的人口头禅又深一点,你若问他:「这支笔是什么?」「这笔就是我啊!」「那为什么讲笔就是我啊?」「不知道耶。」这叫「说食不饱」,很有意思。
    现在这样的口头禅太多太多了。他对佛法没有系统地理解,就在那里随便打妄想,随便造口业,随便诋毁正法,这要受报应的。有些人讲:「那个印广师我知道,那个人胆大呀!什么都敢讲啊!」其实我胆最小,比老鼠胆还小。因为《法华经》《楞严经》讲的,你敢皱一皱眉头,你下无间地狱。你不如实地把《法华经》经理传出去,你将来是周利槃陀伽第二。所以我是最胆小,不敢不讲。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万法止于一朵「妙莲华」,止于「首楞严大定」。因为几千年以来没有人拍桌子、打板凳狂呼乱叫,所以我传这个法大家感到很奇怪。可这是佛的苦口婆心,金口玉言啊。两千多年前,魔王率领他的魔子魔孙,当面对佛发恶誓——他要让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只读、只诵而不懂。谣言重复三遍就变成真理,何况有些谣言重复了无量百千万亿遍?我们都已经麻木不仁。
    在座的同修啊,个个都要发大心,要让正法久住于世,要把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把弥勒佛下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灭法扭为正法!只要我们发心真实,就一定能成就!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讲《法华经》《楞严经》,一切的妖魔鬼怪都不敢出来横行霸道。
    我等今者二障所缠:「二障」,就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种种的习气,障碍我们证涅槃、障碍我们了生死;所知障障碍我们证菩提,障碍我们开悟。就是我们自以为懂得了多少,那种所谓的世智辨聪障碍了自己,不愿意跨出雷池半步。他用已经知道的、既定的所谓的世间的学问把自己捆住了,不愿意再向外探求真理,叫所知障。所以往往世间的学问装得越多,离开真实智慧就越远,这些人也就越难度。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良由不知」,实在是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啊!「良」,是实在;「由」,是原因。「寂常心性」,「寂」,是本不动摇,「常」,是不生不灭,「寂常心性」,就是常住真心,就是「如来藏」。天天抱佛面,朝朝还共起,却不知道真我在哪里。这个肉团不是我,能看、能听、能讲、能吃饭的这个六种意识心也不是我;真正的我就藏在迷惑颠倒中。明白了真正的我,你这个六种意识心当下是不是我啊?就这么妙。明白了什么是真人,假人当下就是真人,从心起用。绝对不是像通教一样非要把这个假人破掉,然后两条腿一盘来证真人。能不能证到?能证到,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人成就。法是妙法,人未必就是妙人。可是圆顿大法通过「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当下即可明白。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穷」,就是迷惑颠倒,没有开智慧;「露」,就是在六道轮回,无处安身;求佛哀悯我这个没有解脱的众生。
    发妙明心:既可以理解为求佛用你的妙明心来照照我,也可以理解为来成就我这个「妙明心」,让我知道它在哪里。「妙明心」,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妙」就妙在「一心三藏」,三个东西当下是一。「妙」就妙在不二法门,你讲它是二呢,它性是一;你讲它是一,它是两个相。这个拳头妙不妙啊?眼睛看到拳头,心还能看到手掌,是不是?你讲它是一的话,它有拳头相,还有手掌相,还有锤子相、剪子相、扫把相……无量相,它是不是一?它是无量。你讲无量的话,它就是一个东西啊!这个锤子是不是剪子?剪子是不是扫把?扫把是不是拳头?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就妙在这里。不二法门讲,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同时性相不二、空有不二,叫「妙明心」。这一个拳头就是我们宇宙人生的本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拳头,还有其它什么东西?这是打比方。
    开我道眼:就是开「奢摩他」,先从悟门而入。《楞严经》讲到现在少说讲了三次了,要从悟门而入。你不先开悟,不先明心见性,「虽终日行」,都是「枉入诸趣」!
    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同修,承担着挽救如来家业、整顿佛法的历史重担!我们不要怕人议论,不要怕人生嫉妒心,不要怕人说三道四,我们只看在如来家业的份上要敢于承担,忍受种种的一切误解、指责与诽谤,这是难免的。佛当年在世也在所难免。佛当年讲《法华经》还有五千人退席,何况我们现在讲这个法?
    我们明明讲的是法我是非,但是由于众生的无知,他非要牵扯到人我是非。可是我们没有办法超越,因为众生这个习气在。我讲这个法,包括我自己的弟子曾经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师父都能理解。所以你们只有把这个法真正搞明白了以后,你们才能真正理解师父。你们将来也要当师父,明白此法很重要。
    所以「开我道眼」,关键性的一些名相概念我们可以用笔做一个小小的记号,便于将来容易找出来,帮助开导一些还在迷惑颠倒中的同修。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他读诵经典不是为了理解而读,他是为读而读,所以明明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法理,他却看不到,像这样的字眼太多太多。
    就跟走路一样,你都不知道从扬州到南京怎么走,你不能看到一条路就走啊!人家讲:「那里不行,从这里才能到南京。」他说:「你胡说,我走惯了,是路就行。」他认为法法平等,都能成佛。结果你就跑到安庆去了。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这段经文我们不可以用那种神通的境界来说得天花乱坠,这是表万法同一个本体。
    如来从胸卍字:「卍字」,表无漏性德,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三十二相之一。卍,还比喻为法轮。这个「卍」字是不是像个轮子?它转转转,车轮转来转去是不是把地上高低不平轧平了?就是表证平等心,万法都是一体,把种种的迷惑颠倒妄想都推平。我们就是转「一心三藏」这个法轮,万法都是我,是不是一个平等心呢?通过转「一心三藏」这个法轮,我们由凡夫的生死彼岸而过渡到佛菩萨涅槃的彼岸。涌出宝光:表智慧。我们讲了「一心三藏」,破除了邪知见,是不是「从胸卍字涌出宝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这是表我们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无量就是无量,我们不仅能做佛做菩萨,还能做鬼做畜生,做乌龟王八,做泥巴瓦块。如果一个人的心不能做泥巴瓦块,他能不能做佛?不能。圆顿大法,烦恼即菩提,苦即是法身,造业还是解脱。你信不信?地狱、饿鬼、畜生,无非诸佛法身真常。明白这个道理,只在于你感到哪一样自在你就往哪方面去用心而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这是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无穷无尽。「十方」,是无量的方向,按照世间人的习气把它说为东、南、西、北四方,再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十方。以这十个方向代表无量的方向,向整个的宇宙空间扩散,无穷无尽。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时辰、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动作不是我们的真心所变现,这是「遍灌十方所有宝刹」,所有宝刹表一切的万法。「诸如来顶」,任何一个法都是如来。这里的「顶」,表道交感应,表我们的智慧德能。
    「遍灌」,无一不「遍」,不漏一法、不漏一人。只要有人讲「一心三藏」的道理,泥巴瓦块都能得到加持。谁把这个问题观照得深刻,谁得大利益。为什么?就是因为你这一念已经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万法。《妙法莲华经》讲得更为具体: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功德的无量倍。佛并不是鼓励我们,也不是恭维我们,佛是讲真话,就看我们信不信。那么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德?因为我们的心力大了,心里光亮了,所以包括泥巴瓦块都能得到受益。一念信解「如来藏」,就是一念回归到大光明藏,叫「入流圣人」,你永远不落六道轮回。这个法要好好地往细处观照。
    「所有宝刹」,粒微尘、一根草叶、一堆狗屎,都是「宝刹」。你们听我这样讲法,害怕不害怕呀?牛屎狗屎、黄金白银都没个真实,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真正一念信解「一心三藏」,你就是「从胸卐字涌百宝光,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你一念之中,你的心已经包容了整个宇宙太空一切的一切。要常作如是观照啊!祖师大德讲,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沙门一只眼。这一只眼就是一念,就是我们的智慧眼,就是我们的法眼。我在法会第一天写的那首偈子:「六动一时法眼明」,就是讲这个法。
    旋至阿难,及诸大众:上面是讲普遍,下面是讲特别,特别把「阿难」和「诸大众」点出来,表上齐诸佛,下至众生。生佛一如,无所欠缺。
    吾今为汝建大法幢:非《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不可言「大法」,「大法」就是「一心三藏」。「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幢」,是条幅。名将出征时,军旗一竖,条幅一挂,既可鼓舞军心,又可震慑敌人。这是表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大法幢」,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以「一心三藏」作为大法幢号令天下,不可思议。无量的法门、无量的经典都在这大法幢的统辖之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纲举目张」——以「一心三藏」为纲,以无量法门为目,纲举目张。万法都要以《楞严经》为纲,它对一切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既是一个独立的法门,又是一个普遍的法门;它既能单独成就你,又可以先帮你开智慧,然后你任选一个法门都能成就。为什么?无量经典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如是我闻」?《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讲「如是我闻」。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妙微密、性净明心」,就像这样的名相概念在《楞严经》已经出现好几次了。「妙」就妙在「一心三藏」,即空、即有、即中;「微」就微在我们不容易感觉到。我们当下就是「一心三藏」,你之所以感觉不到,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你本身就是「一心三藏」,你却把自己当成了名闻利养、六道轮回。「密」在哪里?它就藏在你身上。一旦开了智慧,当下现成的,不劳修证。怎么不劳修证?我当下就是佛啊!圆顿大法一步登天,你懂得了你是佛,当下即是佛。
    「性净明心」,「性」,分别法来讲,透过现相看实质,就是我们的空性、真心,就是「阿弥陀佛」的「阿」,是我们的本性;「净」,是来解释「性」和后面的「明」。怎么个「净」呢?性也好,相也好——后面的「明」就是相,就是「弥陀」——都是清一色,一个人一个念。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其它人,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念。「心」呢,就是概括「性净明」,就是一个心,就是一个念。
    得清净眼:「清净眼」就是法眼,就是智慧眼。我们以「清净眼」——以法眼、以慧眼,就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我。圆顿大教的明心见性只能从《法华经》《楞严经》来当下成就。佛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这样讲:阿罗汉、辟支佛的慧眼是肉眼——他那个慧眼虽然见到了人我空,能看到恒河沙数世界里的种种现相——但他是肉眼。为什么呢?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耳、目、手、足是怎么回事。而受持《法华经》《楞严经》大乘经典的人,肉眼就是佛眼。我们现在没有开天眼,也没有看到什么,但是我们能见到真心,能见到一切的万法都是我,而且刻骨铭心、深信不疑。
    这句话我们记好,往往有些人以外道神通来问难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人:你能看到天堂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看到两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开法会的场景吗?这是一种鬼神通,连阿罗汉的神通慧眼、天眼都是肉眼;可是读懂了《法华经》《楞严经》,你就是佛眼。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佛在这里还在紧追不舍:到底你用什么东西来见?因为前面佛已经呵斥他了,说这不是他的心。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难仍然是著相。那跟普通的凡夫回答没有二样,换作我们也是这样回答你说你那个光明怎么形成的?肯定是由身体放出的光。
    阎浮檀金:「阎浮」,是一种树名,这里涉及到地球的地理情况。太阳系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脚有四大洲,南边的就是南瞻部洲,也叫南阎浮提,地球是南瞻部洲的一个小岛而已。南瞻部洲盛产阎浮树,故又被称为南阎浮提。「阎浮檀金」,是流经阎浮树间之河流所产的沙金。此处用「阎浮檀金」来比喻佛的形体非常殊胜,也就是常讲的「紫磨金色」。
    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他还在著相,认为是从皮肉里放出来的。「赩如宝山」,金光赤焰,犹如一座宝山。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都有光,这是真的。那么,这个光是由皮肤发出来的,还是由心发出来的?《阿弥陀经》讲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那就是讲因果报应,依报随着正报转,那就是华开莲现。你是什么样的心,就放出什么样的光。
    《楞严经》讲的一切法我们都可以自己去亲证,只要把心放细,从对名闻利养的执著来反观自性本心。将来在往生的过程中,就靠自性的光明来成就自己。你走到哪里,天上天下都有无量的护法来护持你。因为天人鬼神都开了天眼,谁的光亮怎么样他们都知道。要会用心,修持好自己的心性才能成就。这个不是可以装模作样的,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只要深信不疑:「我已经把我的整个身心奉献给如来家业」,你高枕无忧。别人再怎么吹捧你,你别当回事,大家明白吗?那都是假的。必须是自己知道自己。
    那么,我们在对外界的回话要有智慧。比如说有些同修问我,「那你明心见性了没有?」因为我是个讲经的法师,我说,「我明心见性不明心见性与你没有关系,我也不会给你讲。」他问为什么?我说,「我为了保护你。我讲我没有明心见性你马上就轻慢我——你没有明心见性你讲什么经?我说我已经明心见性了,你不相信,你说我吹牛。这个没有必要跟你讲,只有我自己知道。」各人管好自己就行,大家明白吗?心一回光返照,明白整个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出来的,深信不疑,你就是明心见性、你就是佛。这是不是佛在《法华经》给我们肯定了,给我们授记了?
    我实眼观:我确确实实是用眼睛看到的。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五轮」,这是指五个手指,「五轮指端」,张开就是掌、捏起来就是拳,手不动的话不能称为拳。那么是手动了还是心动了?如果没有心,人死了以后你手会不会这样抓来抓去?不会的。我们要在这个上面细细地用心。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这是佛在套他。佛讲,如果没有这个手的话,能不能握成拳?那么因为阿难他执著用眼睛看,所以这个比喻就是在讲,如果没有眼睛能不能看。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看阿难多乖,「嗯,是的。」他毕竟比不上佛的智慧,一套就套住了。他肯定佛的说法是对的。他如果想一想,「这么个道理你还用问吗?」他也许就能开智慧。往往人家问你一个司空见惯的东西,这里面必然就有文章,你就要注意。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你觉得这个比喻合适,也就是说你认为没有眼睛不能见,这个道理不能成立。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为什么?如果没有手肯定不能握成拳。彼无眼者,非见全无:那没有眼睛的人,并不是就没有见。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盲人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眼睛一闭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们开眼看到灯光,眼睛闭起来能看到什么?能看到黑暗。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怎么「见何亏损」呢?因为眼睛是光明球,那个光明球没有了,现的是黑球,它就见黑球。它亏损了没有?没有亏损。天人、阿罗汉、辟支佛可以见好几个大千世界,那我们只能见十公里之内的范围,我们见亏损了没有?没有,我们的见跟他们的见一模一样,而且都是一个见。那为什么我们只能见十公里?是因为被我们自己烦恼习气障碍住了,大家明白吗?所以我们就要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
    所以见没有亏损,这个见,你烦恼习气来了它就见烦恼习气,在十公里范围中是不是烦恼习气?妙就妙在这里。佛来见佛,凡来见凡,因为万法都是一个念,都是一个见。所以「见何亏损」要这样理解。正因为见从来没有亏损,方能示现出它没有亏损。如果它只能见佛、不能见凡夫的境界,只能见万法的大千世界、不能见这小小的空间,那它还真成「亏损」了。它既能见大也能见小,证明它没有亏损。所以法就靠我们心里怎么想就能怎么讲。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他还在钻这个牛角尖,他认为暗就不是见。他这样认为。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暗有别?为无有别?

    这第二个比喻是说,盲人看到的暗,与正常人在黑暗的房子里看到的暗,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都是黑暗,没有差别。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见眼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这个比喻是不是很有意思?有一个盲人,只能看到黑暗,突然眼睛治好了,可以看到种种色尘了,如果这个叫做眼睛能见的话——那么在黑暗中的人因为开灯看到了光明,这个就应该叫做灯见了。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灯能看到东西还叫灯吗?那就叫眼睛了。又则灯观,何关汝事:那灯能看到与你有什么关系?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为什么眼睛能见呢?我们眼睛随着房子里的黑暗能够见到黑暗,随着房子开灯就能见到灯光,我们眼睛随缘显见,而不是灯能见。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盲人因为恢复光明而重见光明,不是因为开眼能见,闭眼就不能见了。开眼能见到明尘,盲眼能见到是暗尘。眼睛可以显色,而能见的是你的心,不是你的眼睛。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亦默然:阿难不敢犟嘴了。心未开悟:仍然不能明白真心在哪里。犹冀如来慈音宣示:他心态是好的,还要听佛继续详细的开示。我们「心未开悟」的同修也应该以这种心态来听法,你不要以嫉妒心、逆反心来对待师父的讲法。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对待善知识,对待大法,放下我执,以诚恳心随文入观。随着老师的教诲来观照自己的自性本心,千万不可以以逆反心理对待。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兜罗绵」,是印度的一种小棉华,白而嫩,极其柔软,以此来比喻佛手。「网相」,每个人都有手纹,不一样。手纹就可以揭示我们今生今世的智慧、福报等信息。看手相也是一门学问,但是不能执著。那么作为再来的佛,他那个手相是不是更加殊胜?佛的手端,皆有缦网之相,而且有金光,所以叫「兜罗绵网相光手」。
    开五轮指:就是伸出手掌。讲经说法就是「演讲」——「讲」是用嘴巴,「演」是用身体。指手划脚是不是叫演?摇头晃脑是不是也叫演?声音的大小长短也叫演,这是用肢体语言配合声音语言,更好地传达信息,形成一种气氛。当你对法理法义非常圆融、圆满、圆通的时候,你不想手舞足蹈也做不到,明白吗?当你仍然心存疑惑,心里有拘谨时,你想挥手都不习惯。想有演讲能力,就要逐步使自己达到圆融无碍。演讲时,演讲者要观察整个的会场,一举一动就要把气氛调动起来。有的人好打瞌睡,他讲一个笑话,气氛就起来了。讲课是一门艺术,要让听众感到是一种享受——当然,个别的人会有各种心态,他看不惯,又当别论。只要能使大多数人欢喜,你这个演讲就是成功的。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诲」,是教诲;「敕」,是帝王法王的命令。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关于「鹿园」的由来,有一个大因缘。往昔时,印度有一个国王,带领文武大臣去打猎,把一个地方围得水泄不通。这个树林中有两群鹿,一群由释迦牟尼带领,一群由提婆达多带领,各有五百只鹿。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都是两个老修行啊!这是他们过去世中就示现畜生相来教化众生。诸佛菩萨既可以示现人相、天相,也可以示现鬼相、畜生相。这两个鹿王就商量:这样下去到最后不就得被他们赶尽杀绝了?怎么办?后来商量了一个主意,一起来见国王。
    国王一看到两只鹿来给他讲话,感到很惊奇。怎么鹿还会讲人话呀?鹿王就跟国王讲:「你把我们赶尽杀绝,你也只能快乐一时。不如你把军队撤回去,我们每天送一只鹿给你进贡,这样你每天都可以吃到鹿肉,我们又可以繁殖后代。」国王一想:哎呀,这个鹿还能讲人话,而且讲得很有道理,就撤退了。
    过了几天,在提婆达多的队伍里派了一只母鹿要去送死。母鹿就流着眼泪跟提婆达多讲:「我不是怕死啊!我肚子里怀孕了,能不能先派其它的,等我把鹿生下了以后再去进贡吧。」提婆达多说:「不行,谁也不愿意早死一天,轮到你就派你去。」母鹿没有办法,就找到释迦鹿王把情况讲了一下:「我们的王不允许,你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释迦鹿王一想,达多鹿王讲的话也对,谁愿意去早死?然后说:「这样吧,我代替你去吧!」
    释迦鹿王走到国王面前,国王感到很奇怪,说:「难道你们的鹿已经被吃完了,轮到你这个做王的来?」释迦鹿王把这个情况讲了以后,国王被感动,讲了四句偈:「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然后下令,从此以后不准打猎,而且保护鹿园。从那以后,这个鹿园就变成了修行的道场。
    「阿若多五比丘」,「阿若多」就是大家熟悉的憍陈那,也叫憍陈如,也就是《金刚经》里的歌利王。太子刚出家时,净饭王命令憍陈那等五位大臣把太子找回去。他们找到太子说:「你若不回去,我们怎么敢回去交差?」但是,悉达多太子很果断,把自己的头发砍下来:「就说你们已经找到了太子,我坚决不回,与你们没有关系。」可是再怎么讲,这五个大臣也不敢回去,就跟在太子后面修行五年,这五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佛,去了鹿苑。
    所以佛最初成道时,就考虑先度谁?然后在定中看到这五个大臣都是自己过去世中的仇人。所以佛发了一个愿心:成道以后首先度自己的冤亲债主,并不是首先度自己的恩人。我们想想,连冤亲债主都能度,还有谁他不能度?
    「阿若多」,译作「最初解」,也叫「解本际」,因为憍陈那比丘是佛弟子中第一个证果的人。佛把小乘苦、集、灭、道四圣谛宣布了两遍,憍陈那当下证四果罗汉。他从听经闻法直证四果罗汉。舍利弗听马胜讲了四句偈,首先证初果罗汉;再听佛把苦、集、灭、道四圣谛讲完了,当下证四果罗汉。
    这个法对我们也很重要。不仅是大乘法,即使是小乘法,你个人相信、悟解的程度不一样,成就的速度也不一样。他一听就明白,一明白就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证四果罗汉。钝根之人,对法存有怀疑、信得不深的人,从初果罗汉到证四果罗汉要七返人天——七次做人、七次升天,在人间的寿命很短,在天上的寿命很长啊,也不知道多少个百千万亿年。即使证到三果罗汉以后再证四果罗汉,就跳这一级,钝根之人还得多修二十万大劫——一个大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想一想,听经闻法何等重要!
    佛讲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了义法,自古以来公认的就是《法华经》《楞严经》。无量劫的了生脱死的功德,修圆顿大法可以成就于一生、一时、一念,只看你会不会用心,只看你认可不认可《法华经》《楞严经》。每当讲到这些问题,我们都感慨万分。为什么人家当下就能成就?就是他信得很真实。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客」,是执著于这个肉团身是我,其实它是我所;乃至六种意识心也不是我,也是我所,是真心示现出来的一个形相而已。实际上它是客人,不是主人。「尘」,是我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人事环境到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乃至在名闻利养里执著。因为这两个问题,使得我们不能成就菩提果,不能证得涅槃果。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这也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艺术。到一定时候,别开生面,不光是由自己在这里讲,这时如果再换一个人、换一种口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往往就能起到妙用。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憍陈那:就是前面那个阿若多。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解名」,就是阿若多。「长老」,我们在前面讲「上座」的时候讲了「四种上座」,也就可以叫「四种长老」,是一个意思。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这个不用解释。有没有人没做过行客的?去旅店也好,朋友家也好,住好了,就要离开。那毕竟不是你自己的家。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俶装」,就是把东西整理好;「前途」,就是奔向前途,离开。不遑安住:他不会安闲自在地住在那里。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那么客人走了,那开店的老板会不会说「客人走了,我也走了」?会不会?走了谁赚钱?傻瓜。这是比喻法性常住不灭。「攸」,就是所的意思,自无所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打比喻,真心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主人,整个的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是不是都是我开的旅馆呢?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这是解释「尘」字。
    新霁:雨过天晴以后,露出了太阳,叫「新霁」。这个时候空气比较清爽。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在过去人家一般住茅草棚,难免从墙缝里偶尔一下有光射进来。那么射进来的时候,家里那时候是不是还有微尘飞?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虚空之内森罗万相、千变万化,虚空有没有动啊?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不变,你怎么样变他都不变,这是叫我们回归自性。所以在这里「尘质摇动」,首先抓住当下。「摇动」在哪里?在六道轮回受苦受难。所以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不是镇定自如?「虚空寂然」,虚空还一本正经。「寂」是如如不动;「然」,是这个样子。尘怎么摇动,虚空都不动。
    澄寂名空,摇动名尘:这里的「澄」表清净心,这里的「寂」表自在身。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憍陈如解释:「哎呀!这个肉团身这个妄心是客;见性才是主人,才是真我。本来我是虚空,我却只把摇动的浮尘当成自己。」把这个看破了,当下是不是就是主人了?当下是不是虚空了?憍陈如当下证四果罗汉。
    证四果罗汉的时候到讲《楞严经》的时候已经好几十年了,他有没有当下就到火葬场去?是不是成佛、成阿罗汉都是活着走啊?可是我们现在变成什么东西了?现在大倒退!以为到临死的时候请大家来助助念就可以送往生成佛。诸佛菩萨三藏十二部经没有这个说法。人都是活生生地证果、了生脱死,不是等死了以后去证果、去了生脱死。有些人把往生就理解为死。从开始讲《楞严经》,我们就已经往生,天天讲,天天在提高往生的品位。

    佛言:如是!

    佛予以印证。菩萨讲法,佛在场印证,此法就不叫「论」,叫「经」。如果讲这部经时佛不在场,是菩萨所讲,就是同样的话也只能叫「论」。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佛这个时候借机说法,等憍陈如这么开示以后就再来考阿难,看他怎么样。是不是还是原来的拿手好戏?展来展去,你再看看怎么样。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他仍然讲「见」。佛呢,已经习惯了他讲见了,以前也讲见,现在也讲见,但现在境界已经不一样。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这个法问得多有智慧啊!到底是「我手」有开合,还是「汝见」有开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这下讲对了,「我见」没有开合。见性是开来现开,合来现合。我们的真心可以随缘显见,在当人当下你要找出你的自性。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不住」就是动。佛进一步地考核他,实际上开合是不是动静?防止他这里打口头禅,把同样一句话换一种说法来问一下。这就是帮助众生进一步来微细观照。
    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因为我们这个见性不动——「静」就是不动。一定要注意,动与不动、与静都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但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可以现动、现静、现不动。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搞明白。(阿难的这个回答稍微绕了一点。佛的手有动静开合,但是我的见性常住不动,所以谈不上动,谈不上静。)这个法佛花了好大的精力,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开示这个道理。在后面十番显见、八还辩见里讲得更为详细。

    佛言:如是!

    佛就好像松了一口气,阿难终于有点开窍了。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这是佛在示现神通相。每个人都有这个功能,晚上你就能看自己的手可以放光,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放光,也可以看到别人头上会放光。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经过三番五次,阿难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六种意识心有动、有止,而我们的见性不动。耳目手足都可以动,我们能见的心从来没有动过,也永远不会动。如果有动的话,谁都没有办法回到自性本心之中。虚空中万法都在动——风起云涌、鸟飞鱼跃,但是虚空从来寂然不动。以此来比喻、来观照我们的真心法尔如是。
    以头摇动、以眼在动,比喻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沉沉浮浮、轮回受报,可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来没有动过。眼也动、耳也动、鼻也动,我们的见性不动。人也动、鬼也动、牛也动、马也动、风吹草也动,这个十法界一切的万法共一个念,这个念从来没有动摇,这就是法尔如是。按照分别法来讲,这就是空性、真空;而一切动,对明心见性而言,都是妙有。这里呢,阿难知道了我的见性没有动,他这个境界,很难把他的见性说成是人我空还是法我空,还是这两个空也空。但最起码在人我空,乃至法我空。

    佛言:如是!

    最起码他这里的口头禅已经正确。到底是真懂还是假懂,很难讲,但是比过去有了进步。过去他种种的说法一再受到佛的呵斥,这里得到佛的肯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佛在这里适时地画龙点睛。
    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这里的「客」,是表十法界万法万相,「摇」,是表十法界万法万相千变万化。我们看十法界花花世界无非是各种万法,无非是各种万法的千变万化,都是我们的真心所变现,而真心不动。
    手自开合,见无舒卷:怎么「舒卷」呢?变成手掌是不是叫舒开?变成拳头叫卷起来,叫「舒卷」;开拳为掌,收掌为拳,叫「舒卷」。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段是正论。通过阿难头动、佛手开合,引导阿难和大众认识到动的是客,不是主;动的是尘,不是虚空。也就是说在我们无始以来把尘、把客当成了虚空,当成了主人。这是比喻我们把这个能动、生灭的肉团身、这个妄想心当成了真,这是我执——阿罗汉破此我执证得人我空;把我们所面对的周边环境——在生住异灭变化的环境,当成了真正的天地,这是一种法执——通教破此法执证得法我空。
    实际上,用通教、别教的分别法,讲出一个如如不动的真心,这是帮助一切著相的众生破除我执、破除法执,回到我们的自性。这也是诸佛教人的一个手段。《楞严经》是通过权实并重,藏、通、别、圆这四个次第圆融起来,把我们引导到圆顿大法。
    那么,讲禅宗的同修就执著在这里——佛讲的,你怎么可以以身为境呢?怎么可以以环境为境呢?他不懂得这仍然是佛的方便说,是通教次第,是不了义大乘,是权教大乘。圆教讲,真正明心见性了,这个肉团身是不是我?山河大地是不是我?
    往往有人讲《楞严经》悲剧就在这里,或者讲到这里以后,后面没有办法了,要哭了。哎呀,怎么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是那样,他没有办法了。你如果后面九卷没有把握,你前面第一卷讲的就全部是错误的,你那是依文解义了;你如果讲前面第一卷有把握的话,后面九卷你全部讲对了,全部能讲,就是这个道理。三藏十二部经你把一个字真正搞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就全部懂了;你一个字不懂,哪怕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不懂,你三藏十二部经统统不懂,讲出来的都是错的。
    修行人没有明师指导,是不能成就的。佛法里依法不依人,我们要用各种办法,把「如来藏」的道理渗透到每一块佛土。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同修,肩上担子非常重。我们始终要发这个心,要度化天地万法一切众生。谁把这个心发得真实,谁得大受用。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这个生死的肉身为我。「以动为境」,以外部生住异灭的种种环境——天、人、鬼、畜、风、云、雨、雾等等,当成是他。这就是法执。「从始洎终,念念生灭」,生生世世从生到死都在这么样执著。「遗失真性」,众生认妄为真,便是遗失真性,其实遗而非遗。这个「真性」就是不动的见性。比如说,我在这讲「一二三四五」,在头脑想之前存在的那个「一二三四五」,在这里方便说为「真性」。只知道往前面开口讲话、张耳听话,却不知道里面能讲、能听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一切皆是由它变现出来的。
    「颠倒行事」,明明一切的万法都是我,我们却认为万法中只有这个肉团身是我,其他都是别人,然后造种种分别妄想,行种种恶业,是不是「颠倒行事」?并不是说吃饭、走路就是颠倒;问题是看你把吃饭看成是什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再吃饭、再走路,颠倒不颠倒?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还照样地念佛、拜佛——你念的是自性佛、拜的是自性佛。
    所以同样念佛、同样拜佛,天地之别啊!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天天念佛,天天在骂佛;天天拜佛,天天在打佛。有人以为这是讲笑话。这可不是笑话。没有明心见性,你念「阿弥陀佛」,你是把他当成一个鬼王,当成一个神仙,当成一个救世主,当成一个英雄好汉,那是不是骂佛?是不是诽谤佛?那是阿弥陀佛吗?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拜佛的时候跪在拜垫上——有没有哪一个捧着这个拜垫:「拜垫啊!我的佛啊!」他会不会这样?「你是一块木头、是块布,我要靠你来拜佛。」他把头顶上的那个泥巴当成佛,把脚下的木头板子当成什么了?当成是无情。这是不是打佛?你跪的那个拜垫是不是佛?你说,「那我不跪拜垫,我跪在地上。」那地是不是佛?你真正知道什么是佛的话,没有你拜佛的地方,到处都是佛。早晚功课本前面你注意看,有一段小文字:要拜虚空佛、拜法界佛才有功德;拜佛堂上的雕像,用心不对还有罪过。你懂得虚空也是佛,泥巴瓦块也是佛,牛马猪羊都是佛,这叫拜佛。
    「性心失真」,「性心」和「心性」,注意,这两个字在佛经里经常出现。提醒各位,这两个字其实是一个意思。那么两个字同时出现的时候来讲,我们可以把它来分别解释一下。「性」表体,「心」表用;或者「心」表体,「性」表用,通用的。如果这两个字只出现一个,就按照体和用这两个法理来解释。
    也就是把我们的本来面目忘记了,把这个假人当成真的;把无量的智慧德能忘记了,而把能吃、能睡、能喝、能赚钱、能走路的当成是我了。现代科学都知道,人的潜能真正开发出还不到千分之四,其实还不到无量分之一。为什么?我们过分依赖于现代医学、现代科学,在佛法里来讲就是「性心失真」,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当真了。
    「认物为己」,还有一个「认己为物」,这八个字要作为口头禅,经常提起观照。既然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那么茶杯是不是自己?刮风下雨是不是自己?我们却不认为它是自己,它是茶杯、它是风、它是雨;那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牛、这是马……这是不是叫认己为物?那么现在来讲,如果它是物的话,那四大和合的色身是不是也是物?可是我们却把它认为是自己啊!是不是「认物为己」?这就是众生的悲哀。如果我们懂得一切的万法都是自己,那你就解脱了。但是不能像那个走火入魔一样:「这都是我,你们都是我变出来的,我生出来的!」佛讲这是大我慢,成外道种。但这个念也有大福报,毕竟心量扩大了。
    「轮回是中」,这一生做人、下一生做牛,再来世做马,乃至变泥巴瓦块。这个「是中」就是迷惑颠倒之中。讲话一定要讲得彻法底源、讲到根子上去。六道轮回是不是还是我?都是我的迷惑颠倒。
    「自取流转」,至关紧要!是不是别人逼你流转的?佛法里上天堂、下地狱,成佛、成菩萨,做牛、做马,命自我立。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第一卷到这里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2 分享淘帖 顶2 踩1
    敬请关注法华论坛:http://www.fahua123.com/portal.php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

    帖子

    14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6
    沙发
    发表于 2022-4-22 16:42:08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讲记 卷一
    -----------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那么佛在这里批判,说阿难你执著你这个「分别觉观」的「了知性」一定是心。对于明心见性的人,这个分别心、妄心是不是真心啊?就是真心。这是阿难在这个阶段来讲,他仍然有顽固的我执。
    -------------
    此处“之”似应为“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24 14:18
  • 0

    主题

    1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板凳
    发表于 2022-8-24 10:07:52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要WORD版或者PDF版,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