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悟达国师的公案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4-21 15:42
  • 1791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7676

    宣传达人最佳新人论坛元老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3:2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朝悟达国师的公案故事
    来自法华楞严平台

    悟达国师(公元810—882年),唐代高僧,四川眉州洪雅人,俗姓陈,法名知玄,字后觉,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悟达尊者的曾祖图南,曾任梓(zǐ)州射洪县令,祖父陈宪和父亲陈邈(miǎo)却屡试不中,与宦途无缘。悟达其母魏氏梦月入怀而诞尊者。尊者自幼与佛有缘,尚在哺乳中见到佛像与僧人就喜笑颜开。他聪明颖慧,五岁时随祖父赏花,数步吟成《花落》诗: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其祖惊叹曰:“吾有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今见孺子志矣……必从空门矣!”七岁时,法泰禅师在离他家不远的宁夷寺讲《涅槃经》,他一听经就“若见前因”,当晚梦见寺中“佛手摩其顶”,于是每天都去听讲经,有所领悟,后请求祖父许其出家。十一岁时,家人见他出家之志坚定不移,只得任他削发为僧,随法泰法师出家。


    尊者出家后,随师到唐兴邑(yì)四安寺学习佛经,被授给大经42卷,共125万言,经过深研后得其奥妙。十三岁时即大有成就,当时宰相杜元颖镇蜀,兼任西川剑南节度使,邀请尊者到成都号称“震旦第一丛林”的大慈寺普贤阁开坛讲经,听经僧俗日达万余人,无不“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名震蜀中,被尊称为“陈菩萨”。李商隐后来作诗赞颂此事:

    十四孩提解讲经,如师年纪只携瓶。
    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

    尊者十九岁时(828年),到净众寺辩贞律师处受戒,又随本师下三峡,历襄阳,抵达京城长安,在当时四海信众聚集之处资圣寺讲经,听众日多,轰动长安。唐文宗李昂得知后,宣尊者入宫中顾问,甚受恩宠。后又就学于安国寺信法师,研习外典、经籍,博识百家之言,造诣更深,一些朝官和名士常登门请教。传说尊者不通秦音(当时流行于长安的普通话),讲经说法影响效果,于是到象耳山诵大悲咒,是夜梦见神僧为其断舌换接,次日即满口秦音。此事反映了尊者为宏扬佛法普渡众生,学习语言之勤奋。


    此时尊者从入唐求法日本僧人处,见到扶桑名僧最澄著的《显戒论》,读后致书与日本僧人交流,称赞该书“绝是佳作”。尊者应是历史上,洪雅人最早同外国佛教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之先驱。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不接受朝臣忠告,下诏灭佛,在全国拆毁佛寺4600多所,强迫僧尼26万余人还俗,还召道士炼丹,筑高台祈求羽化成仙。尊者不惧杀身之祸,以大无畏精神反对武宗灭佛,奉诏进宫,在麟德殿与道教“高士”辩论。他舌战群道,阐述:“帝王应以教化为根本,神仙之术乃山野匹夫独擅之业,非王者所宜。”尊者辩言滔滔不绝,如“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大忤上旨”,在场的文武官员无不“为之股栗”。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等惜尊者才辩,恐其遭遇不测,示意他作赞扬圣上之诗,尊者立即成韵含讽喻的诗五首,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

    武宗虽不纳尊者忠谏(jiàn),但很赏识他的见识和口才,对其不予追究。尊者随后离开长安,乘船进入湖湘间。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服食道士丹药中毒死亡,宣宗李忱(chén)即位。与武宗反其道而行之,改信佛教。统左禁军杨汉公奏请访求尊者,遂尊者被请进京入住宝应寺,后于寿昌节讲赞。大中三年(849年),李忱借助尊者名望,大力恢复被武宗废毁的寺庙,尊者因其功德和学识得到宣宗的优待和重用:宣宗下诏将旧藩邸(dǐ)改建为“法乾寺”,将寺内玉虚亭作尊者卓锡住地,命画工绘尊者图像列宫中;“赐予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


    “三教首座”,即为儒教、道教、佛教的第一首领或教主。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道教和佛教的地位,常随帝王的好恶而变化。但儒教自汉武帝“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处于国家主流意识地位,它既是国家宗教,又是官学,地位远在道、佛二教之上,孔子被奉为神圣的儒教教主。尊者被宣宗钦封为“三教首座”,其地位在孔子、老子之上,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甚至绝无仅有。这可能是佛教高僧在中国历史上获得的最高殊荣,开创了佛教东传华夏之先河。


    此时,相国裴休等朝廷重臣钦崇佛法,与尊者交往颇深。唐代同李白、李贺齐名,并称“三李”的大诗人李商隐(约公元813—858年),虽与尊者是同龄人,却仰慕其佛学造诣和诗才,甘心拜尊者为师,对其执弟子礼。李商隐曾患眼疾,“虑婴昏瞽(gǔ),遥望禅宫,冥祷乞愿”。尊者寄去《天眼偈》三章,李“读终疾愈”,这更加深了他们的友谊。李商隐卧病时,曾对尊者弟子僧彻僧录说:“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云云。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尊者上表请求归四川彭县九陇(lǒng)丹景山隐居。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僖宗李儇仓皇避难西蜀,曾驻跸(bì)新都城北宝光寺中。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定名宝光寺,寺内佛塔称宝光塔。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下令全国毁佛寺,宝光寺和宝光塔被毁。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宣宗命重修天下废寺时,修复了宝光寺,但未修复宝光塔。新都离成都不远,环境宜人,僖宗下令在宝光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至今尚存宝光寺七佛殿前廊柱下)。僖宗崇尚佛事,派郭尊泰捧玺书去彭县九陇丹景山,抬轿迎请尊者到驾前随行,甚获僖宗信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田令孜等许多朝臣显官常向尊者问道。
    僖(xī)宗欲封尊者为国师,命众学士拟名,均不满意,最后僖宗御笔亲批:“朕以开示悟人《法华》之宗旨也。悟者,觉也,明也。悟达大道,悟佛之见。”又云:“悟者一刹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今赐‘悟达国师’为号,虽曰强名,用表朕意。”尊者再三推辞不遂。


    佛、佛陀是梵语的音译,其意为觉醒、觉悟,是大彻大悟的智者,是觉醒者和唤醒者。而悟达其义正与佛、佛陀本义相同,悟达本身就是一位最大的智者、觉醒者和唤醒者。


    一夜僖宗心情郁闷,在行宫内散步,忽见宝光塔废墟处霞光四射,惊惶问询悟达:“此何征兆?”悟达答曰:“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命人挖掘废墟,掘得一石函,内存十三粒佛舍利,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于是僖宗令悟达在废墟上重建十三层宝塔,赐名“无垢净光宝塔”。遂又命悟达为住持,扩建宝光寺,使之成为蜀中规模最大之佛寺,僧人达千人以上。悟达被尊为唐代宝光寺开山祖师,在罗汉堂内塑像供后人朝拜。清人傅荐元诗云:“悟达能神通舍利,唐宗何意镇琼瑶”,就是指的这个故事。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撰刻的《重修宝光寺浮屠记》,对此事也有详细记载。至今宝光寺祖堂还悬挂着一副高度评价开山祖师悟达国师的楹(yíng)联:

    笑祖法灵、明,东土西天,相传得鼻
    国师封悟、觉,南能北秀,奉祀馨香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悟达因年迈乞归彭县九陇丹景山旧庐,当年七月圆寂,世寿七十三岁,僧腊五十四年,建墓塔于九陇丹景山中三昧,俗称国师坟,至今犹在。后宝光寺弟子将悟达圆寂火化所得坚固子六十粒,供奉于宝光寺舍利塔顶之复钵中。依据《嘉兴续藏经》记载,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所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碑》所刻名号,悟达国师被尊称为“悟达尊者”,在五百阿罗汉中排名117位,在全国各地有“罗汉堂”的佛寺中塑像供人参拜。


    悟达一生持戒甚严,过午不食,只穿布褐,常卧蒿秆(hāo gǎn),行道坐禅,至老不渝。悟达视众生平等,不分贵贱长幼,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悟达平生著作较多,有《礼忏文》六卷、《如来藏经释疏》二卷、《胜曼经疏》四卷、《般若心经疏义》、《金刚经疏义》、《释氏杂文外篇》及箴论、碑、志、歌、诗、礼、忏等数百卷,共三十万言,又抄录宗密《圆觉经修证仪》著成《慈悲三昧水忏》三卷,收藏于《大正藏》第45册,至今犹流行于世。他还精通梵文,翻译外典。宋代高僧释赞宁称赞悟达为“全才”,“可以副人之求备哉!”“多才行道,近古罕闻,法嗣繁昌”。

    “三昧水”音译于梵文,乃佛教用语,意为排除一切杂念,获得心神平静。因悟达国师著《慈悲三昧水忏》一事,使彭县九陇丹景山在丰隆镇境内山区被称为“三昧水”,从山脚至山顶分别称下、中、上三昧,保存了不少纪念悟达国师的遗迹。


    大约在唐文宗时期,那时的尊者还是位云水僧,初游历长安时,在禅林遇到一位挂单老僧,浑身长满毒疮,恶臭难闻,无人肯接近他,惟有尊者以慈悲之心悉心照顾他,为其清洗敷药。病僧康复后,感念尊者的慈悲佛心,临别时对尊者说:“你以后如遇到灾难,到西蜀彭县九陇丹景山找我,那山上以两棵青松为标志。”


    尊者被僖宗封为“悟达国师”后,却因权势而生起一念傲慢心,从这时候开始,他左膝上生了一个人面疮,状如人面,眉目口齿俱备,每次用饮食喂他,都能像人一样的开口吞啖,痛不可忍。因此遍请名医治疗,均无效果。正在此时,悟达忽然记起那老僧临别留言,乞准回彭县九陇丹景山。入山后,果见有两棵青松,后面是金碧辉煌的寺院,当年他救治过的老僧,正站立寺门前迎接他。
    悟达国师就把所患的怪疾和痛苦相告,向老僧求治人面疮良方,老僧安慰说:“不用忧愁,明天我唤童子领你去崖下,用三昧水一洗即愈。”


    次日悟达到泉旁,正要掬水洗人面疮时,疮口突然开口说话:“不可洗啊!”


    悟达问:“为什么不可洗呢?”


    人面疮说:“你是博古通今之人,应该知道西汉史书上所载袁盎杀晁错于东市之事。你是袁盎转世,而我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累世以来都在寻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十世皆为高僧,持戒严谨,苦无机会下手。直到现在,你受到皇帝恩宠,生起名利之心,有失戒德,我才有机会化为人面疮加害于你。今蒙迦诺迦尊者慈悲,叫你用三昧水洗清你我累世冤孽,至此我们相互和解,不再冤冤相报了。”悟达这才知道,那当年的病僧竟是十六大阿罗汉之一的迦诺迦(迦罗迦伐蹉(cuō)尊者!


    悟达双手捧泉水洗疮,突然痛彻肺腑,晕倒在地。待他苏醒时,人面疮已完全消失,周身通畅。老僧与寺庙皆杳无踪迹,唯见两棵青松和一潭三昧泉水,方知是圣者点化。悟达国师感迦诺迦圣者恩德,三昧水之神力,使他免除了今生病痛和多世宿冤,于是在此修寺,广结善缘,用三昧水治愈人间不治之症,并誓愿说法引渡众生,报答圣恩,因此著《慈悲三昧水忏》三卷,早晚念诵,毕生精修。此忏以净除三障为因,作祖成佛为果,主旨在解冤释结,消除往昔冤孽,回向无上菩提。


    据1989年编纂的《彭县志》记载:“下三昧安国寺院内有泉水一泓,据清嘉庆《彭县志》记载:‘自石窦中喷出,方大如斗,不竭不溢,相传即唐悟达国师洗人面疮处。’今水池犹存在。”安国寺大殿前的石刻楹联:“袁盎逞一时之忿;晁错念千古之冤”,概述了这段历史宿冤。


    一桩十世前的冤仇,十世后虽是身为高僧,只因一念名利心起,还是逃不了因果的报应,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的警醒不可说不小,谁还会轻忽任何一个念头的生起?谁还会怀疑因果的不虚呢?
    悟达国师圆寂一千一百多年来,《慈悲三昧水忏》仍然广为流传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敬请关注法华论坛:http://www.fahua123.com/portal.php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0-1-16 11:21
  • 195

    主题

    706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6271
    沙发
    发表于 2019-1-29 20:58:06 | 只看该作者
    感恩师兄法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9 18:27
  • 143

    主题

    263

    帖子

    6853

    积分

    论坛元老

    豆芽菜

    Rank: 8Rank: 8

    积分
    6853
    板凳
    发表于 2019-1-29 22:04: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感恩师兄法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6 14:13
  • 40

    主题

    1362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956
    QQ
    地板
    发表于 2019-2-2 11:49:08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