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以下两种观点哪个是正确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79

帖子

864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8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14: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人不懂,在学习中遇见两种矛盾的解释,请教高人指点!
1、 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楞严正脉,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
2、明白就是证到了。
1、 印光大师:净土五经经告诉我们: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依照此念佛万修万人往生。
2、 不明白如来藏念佛不能往生。
1、 佛亲口说经王有:法华经、楞严经、大般涅槃经、大乘庄严宝王经、金光明经等。
2、 只有法华经一部经是经王。
1、 法华经: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之。
律藏:初果罗汉有道共戒的功德。耕地时虫子自动离地有4寸远。四十二章经:阿罗汉会飞行变化住动天地旷劫寿命。
2、 不讲神通,自己能印证自己成就。
1、 《大宝积经》:「佛告舍利弗: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烦恼业尽,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
按照此定义,了义经应该包括:《大般涅槃经》《《楞伽经》 《解深密经》 《维摩诘经》《四十二章经》《占查善恶业报经》《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包括《金刚经》和《心经》),还有唯识宗本经《解深密经》。
2、 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是了义经,其他都不是,免谈。
楞严经:决定成佛如微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1、宣化上人解释为:结合上文,有习气不用担心,持楞严咒,习气在此咒面前如微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2、有讲记解释为:成佛就像大风吹微尘那么容易啊。

1、净空法师讲:修佛的次第是:先修小乘法,再修大乘法。
2、先学大乘佛法,明白就无修无证成分真佛,然后悟后进修成圆满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11-13 20:04
  • 48

    主题

    62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78
    沙发
    发表于 2018-8-28 16:23:36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7-1 19:38
  • 218

    主题

    640

    帖子

    8734

    积分

    论坛元老

    周正道

    Rank: 8Rank: 8

    积分
    8734
    板凳
    发表于 2018-8-28 16:59: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前无量法,佛后一法华。法华经举了十多个例子说,法华经是经王。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法华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自然是了义法。
    只要依法华就好说,法华经讲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若不依法华经,那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哪里说的尽呢?
    当然,法华开显,并不是否定小乘法,而是把小乘法的真实义显现出来。就好比三车喻,说好了给小车,佛却没有小车给,只有一大车。你现在硬逼着佛给小车,如何可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6 21:11
  • 3

    主题

    467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地板
    发表于 2018-8-28 20:44:14 | 只看该作者
    师兄:

    末学略说之,纯作抛砖引玉:

    佛说无量的法门,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方便而说,有说顿,又说空,有说有,有说渐,有说性,有说相,最后,无非归于《法华经》圆融、圆满、圆通。

    “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 在《法华经》中,佛已经斩钉截铁,盖棺定论。经王者,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乃至一念随喜,蒙佛授记。

    因此,依《法华经》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悟一心三藏,一念圆修,顿成佛道,中间永无委屈之相。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7-21 10:55
  • 7

    主题

    247

    帖子

    467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72
    5#
    发表于 2018-8-28 23:5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如来使※ 于 2018-8-28 23:53 编辑

    师兄:你看的经再多也不可能比阿难多,看来看去都不求甚解,不如先研究透了一部《法华经》再说。
    请参照你另一个贴中的回复。
    本人不懂,看到以下完全不同的解释,请教高人指教(2)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037
    6#
    发表于 2018-8-29 05:38: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楞严经》是圆教经典,这个法门无修无证,不立阶梯,一步登天。我们悟的当下既已是分真即佛,已经了生脱死,不能用圆人前七种方便来混淆。
    这个理事圆融,往往是修行人用小乘法、方便法来误解大法的借口。《楞严经》讲「发明便解脱」,叫你修了吗?《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你修了吗?《佛说阿弥陀经》讲「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叫你修了吗?《法华经》讲「一念信解,蒙佛授记」,叫你修了吗?我们随文入观《法华经》这部浩瀚的宇宙万法真相经典。经中常出现不可思议的长时间.不可思议大空间.能够相对而言观照一下.这里就证果.这就是我们的果位。学佛就是要拓宽我们的心量.这个心量无非是『时间.空间.万法.万相』,然后再把这么大的『时间.空间.万法』回归到一个念,这就是「证果」。
         时间上明白了「不生不灭」的道理.空间再加时间「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我们从无始以来走到现在.从无量的空间走来.就跟那个电影镜头一样,用这个念对『时间.空间.万法』作一个观照。你能刻骨铭心深信不疑——你现在就解脱。佛在《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听经闻法.无修无证当下成「分真即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037
    7#
    发表于 2018-8-29 05:42: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信、愿、行、证,是从小乘法角度而言。大乘法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了,即信即行即证,(发明便解脱,当下就是证!)在大乘法里还有了义大法和不了义大法。修不了义大乘法,必须信、愿、行、证;而了义大乘法中,信即是愿,即是行,即是证。现在许多人往往把权教大法与实教大法混为一谈,强调解行并重。而《法华》《楞严》圆教了义大乘,无修无证,即信即愿即行即证!明白了就是证!

    证道,一定要在禅定中得道吗?是的。但禅定有两种禅定,一种禅定叫性定,自性本定,这种定不需要打坐,明白道理当下就是证,这是最高级的禅定。这种定包括打人骂人,呵佛骂祖、焚经毁像都是禅定,只看你懂不懂!现在我们执着的一种禅定,就是两条腿盘在那里观照,这叫境定,被一些祖师讽刺为坐鬼窟窿,修臭骨头!窥基大师前世在雪山里坐了几千几万几亿年,不吃不喝不睡,谁也不知道他坐了多少年,都不能成就。

    你现在能坐几天、几个月有什么了不起呀?!这个对修行人误导太深。乃至禅定开了天眼天耳,那也是凡夫天人境界。凡夫禅定六关,你第一关还没破,那是动关。把天眼天耳都闭上了,才进入第二关,叫静关!静关什么也没有,修得不好的还自杀呢!然后才是根关、觉关、空关、灭关(也叫六结: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全部通过你才能明心见性——但也只是禅宗的见一份空性而已。不要自以为有什么修行!即使到了阿罗汉的那种禅定也是凡夫,这是释迦牟尼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讲,阿罗汉的天眼也是肉眼,唯有受持大乘经典的修行人,肉眼即是佛眼。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0 17:00
  • 822

    主题

    203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037
    8#
    发表于 2018-8-29 05:51: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修行的次第: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
    一、“悟,见,入”道,就是明心见性。“悟、见、入、”三,悟也罢,见也罢,入也罢,均属顿门!即:顿悟,顿见,顿入,都是顿然一下子,就在当下。如人在旷野,先闭眼良久,突然睁眼,此人则顿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森林泉池,虚空白云,一切万物!一切万法,无不一时顿现!明心见性,亦复如是。
    吾等之真如本性,不离身心六根,说见,当下即见;说悟,当下即悟;说入,当下即入。没有任何次第可言,如暗室开灯,屋内杂物,一时顿现!若说:“见性是逐渐逐渐,一点一点,慢慢见到。”无有是处!
    二、修道,修道就是悟后起修。见性之后,性,是般若之体,坚守自性,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就是悟后起修。因坚守自性,自性的无作妙力,就会发挥不知不觉、不可思议的巨大作用,那就是,将此人无始劫以来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照破,遣除,荡涤,直至归空,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五蕴破尽,六根互用,漏尽神通,无不自在,身在三界而不堕三界,超越轮回,然后,严净佛土,成熟有情,自利利他,穷未来际!由此可知,修道是一个渐破五蕴的过程,此乃也正是为什么要“悟后起修”的道理所在。
    简而言之,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就是顿悟与渐修。简称,顿悟渐修,或顿悟渐修门。
    入道是顿入,修道是渐修。比如做饭,先得到生米,如同先见道;淘米入锅,如同入道;生火开蒸,是修道,是守道。米如自性,在因地是生米,在果地是熟米。米是一个,“生、熟”相用不同,权仗去蒸。
    因地性,与果地性,性是一个,发“用”不同。在因地,因五蕴之障碍,不能发大用;在果地,因五蕴即除,即发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妙用。权仗悟后起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所谓神通,就是自性的发用;修行人,发凡夫所不能发的“神用”,凡夫称之为“神通”。由此不难理解,所谓“神通”,就是随五蕴的渐破,“真如自性”发用能力的渐增。对大乘佛法而言,神通不过是圣末边事,皮毛而已。
    《楞严经》中讲五十阴魔境界,都是以神通变化为能事,但是不明心见性,是为魔境!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显差别。无为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修道。所谓差别,从“五蕴”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贤圣们的五蕴破尽的程度不同而现出来的差别。从“神用”的角度讲,就是贤圣们各自的神通道力不同而显现的差别。如,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大乘的菩萨摩诃萨,如来。五蕴突破的越多,道力、果位就越高。
    由此可知,因地凡夫,若不见性,要想成佛,穷未来际,若真能成,无有是处!
    佛在《楞严经》说: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所谓“理即顿悟,乘悟并消。”就是顿见自性之后,乘着见性之后的切身体会,自己一下子就把往日的、对佛的、对佛性的乃至对明心见性的等等的一切疑惑,当下消除了!“啊,原来‘佛是这个!’,原来我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原来自性是如此微妙的,难以言表……。”此时此刻,自己对佛所说的大乘话,乘悟得解,乘悟无疑!乘悟并消,消什么?是消疑惑!不是消五蕴!哀哉房丞相,言辞虽华丽,子孙难开解。理,就是自性;事,就是五蕴。
    所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行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不可能因顿见自性而一下子就在当下破尽无余。比如人做饭,米缸里的米,不可能在一入锅的当下,就变成了熟透的、香喷喷的米饭!
    纵使佛陀在世时,也要12年渐修,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深入禅定,量变质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用一刹那般若智慧,将无始劫以来的最后烦恼习气,断尽无余,证入无上菩提!
    而菩萨摩诃萨,要生生世世,明心见性;要生生世世,悟后起修;要生生世世,修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大乘经中常有“生生世世不忘失菩提心”之说,这个“菩提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真佛。
    故说偈曰:
    淘米入锅是顿,蒸米成饭是渐;
    见性入道是顿,悟后守道是渐。
    ------------悟后起修,方为真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28 22:10
  • 2

    主题

    58

    帖子

    23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04
    9#
    发表于 2018-8-30 09:39:58 | 只看该作者
    悟到菩提心,只是个种子。春天把种子种到心地之中,经过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到秋后方可收获。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修证!也可以说是情。想到一句话: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自己理解。望以佛经为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79

    帖子

    864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864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4:09:28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