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佛法(南传佛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2 19:23:36 | 只看该作者
    不快乐是内在的,快乐是内在的。外在的只有色、声、香、味、触。
    对该婆罗门的辱骂与恶语,佛陀回应以宁静与喜悦,令该婆罗门的黑暗与嗔恨消除,他的心也被智慧之光渗透。因此他也说:“太美妙了,乔达摩大师!太美妙了,乔达摩大师!”
    他也皈依佛法僧,出家为比丘,独自住在森林里精进禅修,最终成为诸阿罗汉之一。
    阿罗汉已经遵从佛陀的灭绝政策,他已灭绝嗔恨,他就好像是水中的刻印。他是世间的吉祥,因为从他那儿散发出来的只有和平而已。
    第十二讲  魔王的陷阱
    【英语中的the old enemy(旧敌)是指魔王(Mara)】
    (注:Mara为巴利语,指妨害修行的恶魔。可包括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等。)
    今天,让我们再次讨论嗔恨与发怒。
    贪与痴的危险可能比较不容易看到,但嗔恨与发怒的危险则非常容易看到。我们都知道嗔恨,它对所有的人都是明显可见的,它不曾被称赞,而且一切的善人与智者都认为,它是家庭与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来源。然而我们却沉迷于嗔恨。我们知道发怒是危险的,是所有人都批评的,但我们还是让自己发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嗔恨的危险,也不知道无嗔是好的。简而言之,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愚蠢。
    我们的怒火一般都针对嗔恨的对象、针对他们对我们的伤害。但佛陀却从另一方面来说,指出嗔恨对我们本身的伤害。佛陀并没爬上迷猴树,去数它许许多多的刺而被刺伤,他站在树下找出了树根。嗔恨与发怒并非因为迷猴树上的许多刺而产生,嗔恨与发怒是因为迷猴树的种子而产生。那多刺的种子是贪欲、敏感且情绪化的凡心。(注:迷猴树,热带一种长满刺的大树,有游客对此迷惑:此树猴子怎么能够爬上去,因此得名。)
    解释嗔恨时,佛陀说:“诸比丘,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会发生七件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什么是敌人?敌人是恨你的人,是希望你或你亲爱的人遭受伤害的人。敌人与朋友相反。
    当我们以手或武器攻击某人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此人身心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当我们以舌头或圆珠笔攻击某人时,当我们的言语或文字粗野无礼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此人的心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当我们以心攻击某人时,当我们心怀恶念地想“我恨他”时,那是因为我们希望此人遭受痛苦,这是一个敌人的愿望。这些愿望在心中生起。愿望是心的行动,是心的业。佛陀在其他地方解释,最令人厌恶的恶业造作,是心的业。
    敌人并不是在手或炸弹里,也不是在舌头或笔里。敌人是在心里,它引导着手、投掷炸弹、控制舌头、牵引笔。当父亲生儿子的气时,他以手或舌头攻击儿子时,他是儿子的敌人;心怀嗔恨的母亲也是敌人。无论是一个只维持一秒钟的嗔念,还是一个持续一整天或更久的许多个嗔念,它们都是敌人之念。
    由于嗔恨,我们也成为动物的敌人,例如来检查我们食物的苍蝇、在我们家中找到住所的蟑螂、或向我们吠叫的狗。有时我们甚至成为不称心的无生命体的敌人,例如一扇打不开的窗或一台不能操作的手机。有时我们愤怒到刻意打破那扇窗,或把该手机摔在地上来报复。当时心的造作,是把该窗或手机视为敌人。试一试走进任何一间办公室,去看看人们如何对他们的电脑发脾气,就好像电脑拥有自我。这是最高程度的愚蠢,而我们则时常这么做。
    每当生气时,我们是敌人而非朋友。我们是某人一秒钟、一分钟、半小时、一年或一辈子的敌人。
    所以佛陀说,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会发生七件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意思是当我们生气时,敌人希望我们遭受身心痛苦,他会以七个方式将痛苦降临在我们身上。因此每当生气时,我们是自己首要的敌人。
    佛陀解释:“诸比丘,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会发生七件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它们是哪七件?
    于此,诸比丘,敌人希望如此:‘让他丑陋!’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美丽。
    诸比丘,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虽然他沐了浴,涂了油,修饰了头发与胡须,穿了洁白的服装,但他还是很丑,因为他是嗔恨的猎物。诸比丘,这是第一件发生在嗔怒男女身上,令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一点?我们是否思惟过充满嗔恨的面孔?即使嗔恨只维持一秒钟,脸孔也是残酷的。我们的面孔显示我们的心。狗摆出一张凶恶的面孔对人猛吠,而此人也即刻摆出一张凶恶的面孔——他认同了那只狗;快乐的家庭主妇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它快乐地住在厨房的洗碗盆下,然后她黑着脸,喷着她从超级市场买回来的致命毒气;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少女,认为她自己美丽迷人,但当她拍打蚊子时,她有着巫婆的面孔。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外表的圣洁引以为荣,但当嗔恨生起时,我们看起来很邪恶。美丽不能与嗔恨并存,因为美丽从内心出发。由于生气,我们看起来很邪恶,而我们的确邪恶。
    接着,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如此:‘让他睡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睡得安稳。诸比丘,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虽然他躺在床上,上有华盖,以毛皮、白毯子、毛制的花饰床单或羚羊皮铺盖,或躺在两端都有绯红色坐垫的长椅上,但他还是睡不好,因为他是嗔恨的猎物。诸比丘,这是第二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再次,一切外在的条件都适合安稳地睡觉,但是内在的条件却不允许,因此我们睡得不好。我们翻来覆去地躺着,想着某人在一小时前、一天前、一星期前、一年前、十年前、一世前或我们童年时,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许多时候这些只是想象出来的,因为嗔怒的人太过敏感。泰国大师摩诃布瓦尊者说:“我们对已经过了好些年月的事情加温,以便折磨自己的心。”打开报纸,读一读世上嗔怒的人,看他们的脸孔,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你们认为他们在晚上是否能够睡得安稳?
    接着,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如此:‘让他遭遇损失!’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收益。诸比丘,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虽然遭遇损失,他却想:‘我有收益!’有收益时,他则想:‘我遭遇了损失!’这对事实的歪曲,带给他长久的痛苦与不幸。诸比丘,这是第三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当一个女人或男人生气时,负面与正面被混淆了:黑是白,白则是黑。再以战争为例来说,恐怖分子把一枚炸弹偷放进一架飞机里,当它爆炸时,机上的所有男人、女人及小孩都被炸死了。他想:“好极了!”并被其领导称赞为英雄。为了更加英雄,他准备以炸弹杀死更多的人。他视杀死别人为个人的收益。如果炸弹没爆炸,没人被炸死,飞机得以安全降落,他就想:“啊,真可惜,我失败了!”其领导责备他失职,惩罚他以后不得再杀无辜的男人、女人及小孩,他则认为这是一项极大的个人损失。
    我们也可以在法庭里看到这种对事实的歪曲。家庭成员变成了一辈子的敌人,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比较多的遗产,嗔恨则是要求赔偿的必备条件。胜诉者认为这是个人的收益,败诉者则认为这是个人的损失。包括律师在内,没有人看到自尊的损失。法庭讼诉案就是由嗔恨构成的。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把黑白混淆了。我们因为某人的做法或说法和我们不一样而感到生气,因而生气地给他取个外号。当我们告诉每个人自己想出来的有趣外号时,我们认为坏话是好的。
    我们认为,能够给予尖锐的反驳是聪明的象征,保持沉默则是懦弱的象征。
    狗吠时,我们因为嗔恨而感到害怕,因此拾起一根木棍。那只狗害怕地逃走时,我们笑着继续走,骄傲地把愤怒的头抬得高高的,认为这么做非常善巧……而那只狗也是如此。狗吠是为了吓人及动物,然后快乐且骄傲地回到它的地盘。事实是,由于受到嗔恨所害,我们成为野兽的兄弟姐妹。
    接着,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没有财富!’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富有。诸比丘,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由于他是嗔恨的猎物,无论他的财产是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的、通过手力获得的,通过流汗获得的,或正当如法地获得的,统统都被国王充公到国库里。诸比丘,这是第四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当我们成为嗔恨的猎物,犯法,最终需要上法庭。一个失去自制力、愤怒行事的人不可能会胜诉,这就是说通常他必须付律师费,同时也必须付罚款。有时人们会对公务员生气,例如,对因他们乱停车而开罚单的警察,说他们逃税的税务稽查员。而对公务员发脾气的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我们可能会坐牢,并失去许多生意。
    在所谓的先进国家里,人们会因为巴士迟到发火,当巴士来时则攻击无辜的巴士司机。人们也会因为超级市场太拥挤,而愤怒地攻击其他顾客,这称为手推车之怒火。人们也会因为塞车而故意触犯交通规则,最后造成车祸,或因为感到被轻视而撞别人的车,这称为公路之怒火。微小的障碍只是阻碍我们几秒钟、几分钟或半小时,很少会持续更久,而我们会看到及听到幻觉,感到被冒犯了。于是,怒火生起,我们不能约束自己,接下来就是我们已经伤害了某人或某人的财物,也伤害了自己及自己的财物。
    接着,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如此:‘让他没有好名声!’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好名声。诸比丘,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由于他是嗔恨的猎物,他失去了所获得的好名声。诸比丘,这是第五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什么是好名声?那是人们尊敬及信赖我们。坏名声是人们瞧不起及不信赖我们。无论我们多么善良与温和,当我们生气时,人们看到我们丑恶的脸孔、听到我们丑恶的声音及语言,他们以厌恶的眼光看着我们。人们可能会怕生气的人,但他绝对不会受到尊敬与信赖。
    接着,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如此:‘让他没有朋友!’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有朋友。诸比丘,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由于他是嗔恨的猎物,他的朋友、亲戚及族人都远远地躲开他。诸比丘,这是第六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有谁会喜欢和坏脾气的人在一起?坏脾气的人自私、骄傲且情绪化,因此不理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坏脾气的人什么时候发脾气,因为嗔恨是不遵守任何规则的。情绪化的人所遵守的规则,是他自己及任何人都无法解释的。因此,与这种人相处没有益处。与坏脾气的人相处时,我们可能很难不跟着发脾气。即使别人的嗔恨不会污染我们的心,但与坏脾气及情绪化的人相处,依旧没有益处。
    这就是坏脾气的人朋友不多的原因。子女与孙子们会愉快地拜访及照顾友善又亲切的父母与祖父母。与友善又亲切的人相处很容易并且愉快。子女与孙子们,也可能会拜访及照顾无礼又坏脾气的父母与祖父母,但那只是因为责任感,并非他们所愿。因此其拜访又少又短,其关怀也肤浅。
    抱病家中或住院时,如果我们能够忍受痛苦,愉快又友善地对待医生、护士,来探访或照顾我们的朋友与家人,他们就会乐于来看我们。然而医生与护士并不喜欢去看坏脾气的人,他们会赶快离开。又有谁愿意去探访在医院里发脾气的人?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孤独父亲或母亲的遭遇,多数是因为他们自己在过去、现在坏脾气形成的结果,这是很明显的“业力果报”。
    这些是嗔怒的人实现其敌人愿望的六种方式。对于第七种方式,佛陀解释:“再者,敌人希望如此:‘让他死后投生到恶道、恶趣、地狱!’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希望他的敌人投生到善趣。诸比丘,此发怒者是嗔恨的猎物,受到嗔恨控制。他于身口意造作恶业,死后投生到三恶道。诸比丘,这是第七件发生在嗔怒的男女身上,令其敌人欢喜并如愿以偿的事。”
    受到嗔恨所害,坏脾气的人通过身口意造作恶业,不只在今生为自己带来不幸,也带来未来世的不幸。在生活里发脾气越多,就必须在今生与来世遭受越多的痛苦。如果我们心怀嗔念地死亡,我们肯定会投生到恶道里,例如畜生道或地狱。对于坏脾气的男人或女人,看到即将前往投生的恶道的景象,很恐惧地死亡,并不是少见的事。巴利文称此景象为gati nimitta(趣相,去处之相)。坏脾气的人不能宁静地过活,不能宁静地睡觉,也不能宁静地死亡。
    宁静的人死亡时,其家人都感到惋惜;但坏脾气的人死亡时,其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在这世上,有许多人的晚年,对他们及身边的人来说就像是地狱,原因就是他们的嗔恨。即使遭遇同样的不幸、同样的病痛或更惨,不发脾气的人宁静地对待他们的不幸与病痛,宁静地对待世界,并宁静地死亡,他们可能会看到善道的趣相。
    在这部经的结尾,佛陀以一首长偈作总结。他在其中所说的几项是:
    ●嗔怒的男女不了解嗔恨的一切危险是从内在产生。
    ●嗔怒的男女不知道自己的利益,也不了解真实法。
    ●男人女人发怒时,盲目与黑暗作其主宰,他们乐于造恶,好像这么做很好。
    ●发怒后,他们好像被火燃烧。
    ●年轻人发怒时,他们没有惭愧,言语无礼,失去了立足之地。
    ●嗔恨导致人们弑父、弑母、杀圣人与凡夫。
    ●即使爱自己更甚于爱世上的其他人,嗔怒的男女也会自杀。
    ●简而言之,人们通过嗔恨毁灭自己。
    在该偈的结尾,佛陀解释应该如何对治嗔恨。把嗔恨解释为魔王设在心中的陷阱。心是意处,魔王的陷阱就是从心中弹出来,因此必须在心中破除魔王的陷阱。
    我们应该如何破除魔王的陷阱?如何从心中去除嗔恨?我们以心去除心中的嗔恨,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只有心才能改造心。
    佛陀举出破除嗔恨陷阱的四项必备条件:(一)自制;(二)智慧;(三)精进;(四)正见。
    正见一项最重要,因为没有正见,我们就不能了解嗔恨是不善,不能了解嗔恨,会在今生与来世,为我们自己带来伤害。
    佛陀说过,嗔怒的男女是嗔恨的猎物。由于嗔恨从我们内在产生,而且我们自己必须遭受痛苦,那就是说我们既是猎人又是猎物。嗔怒的男女既是老鹰又是兔子。然而通过正见我们了解到自制的利益。拥有自制,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老鹰飞不起来,兔子逃走了。
    佛陀说嗔怒的男女受到嗔恨控制,让我们不得利益。拥有自制,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老鹰飞不起,兔子逃走了。当我们发脾气时,那是魔王在控制我们,主宰了我们的心。当我们控制自己的心时,魔王已被推翻,我们占据了王位,我们在统治自己。
    但要推翻魔王并不容易,他已经在王位上很久了。从无始以来即是如此。魔王是宿敌,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2 19:24:19 | 只看该作者
    是最旧的敌人。想推翻他必须拥有极大的精进力——许许多多的精进力。改造心并不是愚人、心力软弱者或怠惰者的事。
    正见导致正见,意思是我们了解什么对我们有益后,通过自制与精进,我们拥有的智慧获得增长,它增长得越多,魔王就离我们越远。当我们继续培育自己的心时,陷阱已被破坏,魔王已被击败,即如佛陀在该偈的最后所说:
    “嗔恨止息时,自制、离欲者证悟涅槃。”
    涅槃是什么?佛陀重复说了许多次,涅槃是贪之灭尽、嗔之灭尽、痴之灭尽,它是一切嗔恨止息时的最终寂静。
    且让我引用佛陀在《法句经》中所说的其中四首偈,来结束今天的开示,也总结两场探讨嗔恨与发怒的开示: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心怀此念之人不能止息嗔恨。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心不怀此念之人能止息嗔恨。
    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
    唯有慈爱方能止恨,
    这是永恒的真理。
    有些人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
    了解这一点的人平息了争论。
    如果我们思惟这四首偈颂,并且在身口意皆依法实行,我们都会在个人、家庭、社会及世界上拥有宁静。
     
    第十三讲  与诸阿罗汉同行
    我们再次讨论贪嗔痴,从与它们相对的无贪、无嗔及无痴的角度来探讨。让我们先看一看已断除贪嗔痴的阿罗汉果。
    巴利圣典里有许多关于阿罗汉的记载,《中部》里的其中一则说:
    以前有贪,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
    以前有嗔,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
    以前有痴,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这是善的。
    如是,他(阿罗汉)就已在此生解脱了渴爱,静止又清凉,受用乐,犹如梵天般地安住。
    (注:梵天(Brahma)在此是指第一禅天的大梵天。任何人投生到梵天界时就会跟大梵天一样无嗔,拥有慈、悲、喜、舍。因此任何拥有此四心者被称为“与梵天同住”。)
    贪嗔痴不复存在时,我慢与执着也不存在,没有执取,不再感到“我是这个,这是我的,我是我的自我”。优婆舍那阿罗汉就是一个例子。他和兄长舍利弗尊者及其他比丘们住在一个山洞里。某日,他正在修补袈裟时,一只小毒蛇从茅草屋顶上掉了下来,落在他的肩膀上,咬了他一口。他感觉剧毒散布到全身,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因此,在自己还未变成一具尸体前,他请其他比丘们把他搬到山洞外面。他极其平静地说:“朋友,在它还未像一把谷壳般四散之前,请把我的身体抬上床,然后把它抬到外面去。”
    阿罗汉即是如此,他不执取身心。因此,知道即将死亡之后,优婆舍那阿罗汉仅存的念头是很实际的,他请其他比丘们把他的身体搬到山洞外面,平静得好像请他们拿一杯水一样。他完全没有恐惧,没有激动,脸色完全没变。舍利弗尊者说,他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他说:“您谈到自己即将死亡,但我们没看到您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也没看到您的诸根有什么变化。”当时,优婆舍那尊者解释,只要还会执取眼、耳、鼻、舌、身、意,身体与诸根就会有变化,否则的话就不会。通过这点,舍利弗尊者明白他的弟弟是位阿罗汉。那些比丘将优婆舍那尊者抬到外面,刚到山洞外他就圆寂了。一切在几分钟内就结束了,而且是完全平静地进行,没有人向那只毒蛇报仇。
    从舍利弗尊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阿罗汉的行为。佛陀称赞舍利弗尊者为智慧第一的弟子,把舍利弗尊者称为他的大儿子。在圣典里,舍利弗尊者时常被称为法将(Dhamma senapati),然而他的行为与世间的将军行为有着本质的差别。
    有一次一位比丘诬赖舍利弗尊者打他。在僧团中,佛陀询问舍利弗尊者这是否是真的。舍利弗尊者谦虚地解释,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嗔恨,因此不可能做这种事。舍利弗尊者谦虚的程度,使得诬告者再也无法听下去,他跪倒在佛陀脚下,承认自己说谎。佛陀叫舍利弗尊者原谅该比丘,舍利弗尊者即刻照办。不单如此,原谅了那位两舌并说谎的比丘后,舍利弗尊者并没有维护自己的无辜,反之双手合十(anjali)地说:“如果我曾以任何方式冒犯了这位比丘尊者,请他也原谅我。”
    (注:双手合十(anjali),是一种礼敬方式,把双手合着举于胸前、脸上、额头上或头顶上。)
    舍利弗尊者对该恶比丘的超凡行为,对他自己来说很平常,但却给予其他比丘很深刻的印象。佛陀解释:
    犹如无嗔之大地,
    具德者固若门柱,
    亦如无泥之清池,
    其生死轮回已断。
    同样地,临终前躺在病床上时,舍利弗尊者请他的弟子们原谅他。如果在过去许多年之中,在身体、言语方面他曾使得他们感到不快的话。这些超凡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深邃的智慧与绝对的谦逊同时存在。法将没有我慢,因为跟其父佛陀一样,法将也是一位阿罗汉。
    佛陀解释,有九件事是阿罗汉绝对不可能去做的:
    一、他不可能故意杀生;
    二、他不可能偷盗;
    三、他不可能行淫;
    四、他不可能故意说谎;
    五、他不可能像他是在家人时那样通过储藏东西来满足欲乐;
    六、他不可能基于贪欲做任何事;
    七、他不可能基于嗔恨做任何事;
    八、他不可能基于愚痴做任何事;
    九、他不可能基于怖畏做任何事。
    阿罗汉不可能做这九种事,因为他是阿罗汉。犹如把自己双眼挖掉的人不能再看见东西,已证悟阿罗汉果的人已挖掉了贪嗔痴,因此不可能再做这九种事。
    如果我们都不做这九种事,这世界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就只举一件事来说,如果没有人储藏东西来满足欲乐,那会怎么样?你们能够想象吗?如果每个人只有基本的必需品,或每个人都没有我慢与嗔恨。
    当然,这么说是愚蠢的,因为想象每个人都成为佛陀或阿罗汉是愚蠢的。但尝试效法他们并不是愚蠢的事。
    如果我们已经出家成为僧团的一份子,尽力效法诸阿罗汉就是我们的责任,尝试成为阿罗汉是我们的责任。僧团是为人们成为阿罗汉而运作的团体,戒律——僧团生命之血,它的目标是成就阿罗汉果(请参考“比丘之皈依处”与“现代比丘继承的遗产”)。制戒是为了协助比丘培育禅定,以便他能够实行任务,成为阿罗汉。
    然而,在家人就是在家人,不选择出家,便不能效法阿罗汉到那种程度。如果在家人效法阿罗汉的比丘行为,他就不能继续做在家人。已经成为阿罗汉的在家人不可能继续做在家人——要么,他必须在当天证入般涅槃,要么,他就得出家成为僧团的一份子。(《律藏·大品·出家论》记载:佛陀告诉刚成为阿罗汉的耶舍尊者的父亲,说他的儿子不可能回到在家人的生活,必须出家。《弥兰王问经》的“问漏尽”)
    然而,在家人还是能够效法阿罗汉到某个程度,由于这种效法,已皈依佛法僧的在家人,有别于还未皈依的在家人。在基本的层次上,在家人持守五戒来效法阿罗汉,在更高的层次上,则通过持守八戒、禅修与研究圣典来效法。
    阿罗汉与其他圣人不可能故意杀生,(出家与在家)的非阿罗汉、非圣人则可能故意杀生。虽然非阿罗汉、非圣人不具备阿罗汉那种不可能故意杀生的绝对能力,但却能够效法阿罗汉与其他圣人不故意杀生。
    因此,受持第一条戒时,我们说:“我受持禁止杀生之学处。”五戒或八戒的每一项都是受持一项学处。学习什么?圣典说那是学习戒律(sila)。
    为何要学习古代的禁止性戒律?现代正统信仰说这是反民主,是不是?它说这些禁止不自然,违反人的本能,会导致压力与精神病,是不是?根据现代正统信仰,佛陀给予出家众及在家众的道德指导,只适合古代,但对信奉人性、人权及其他现代信条的现代来说,它是完全不适合的,甚至属于极端。根据现代正统信仰,每一种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时空,举例而言,好像堕胎、安乐死与投掷炸弹一样,杀生也可以是好的,沉迷于身体的欲乐也可以是好的——“它是自然的,甚至动物也这么做!”(事实上它们并没有)“说谎也可以是好的,不说谎怎么能在事业上或政治上有所成就?”饮酒也可以是好的,“它有型又酷,令你轻松。没有酒的舞会又成什么样子?”有时破坏五戒的行为被视为是好的,因为它提供欲乐或享受欲乐的方法。再者,这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切善的尺度。
    这是新的见解吗?这是现代正统信仰吗?若要求人从古代正统巴利圣典中举出讨论这种见解的例子,他将会以所有的巴利圣典为例子,因为佛陀的教导就是关于贪欲、贪欲的危险及解脱贪欲的利益。事实上,在这些所谓 “现代见解”、“现代信条”的本质与现代无关。它们只是错误的见解,也就是邪见而已。邪见几乎是本能的,它时常都存在。邪见是自然的,甚至动物也有邪见。然而正见不是自然产生的,极少出自本能,动物就没有正见。正见非常非常地稀有,因为它需要智慧。
    在《长部》的第一部经《梵网经》里,佛陀解释存在的六十二种邪见。第五十八种邪见是:“在此,某位沙门或婆罗门持有这样的见解:‘我获得五欲并享受它们时,我当下体证至上的涅槃。’并且有些人教导这种见解。”
    这种见解认为通过眼、耳、鼻、舌、身五根享受欲乐,就能够证悟涅槃。人们就是为了这些欲乐而破五戒,而且想到涅槃就是通过五根享受欲乐时,我们认为那是好的方式。在佛陀认定它为邪见后,我们发现,这种正统信仰并不“现代”,而且完全错误。
    但科学的见解是现代的,是不是?英文字science(科学)一词源自拉丁文的scire(知道)。Science是知识,nescience则是无知。现代科学是关于数字、身体、男女生理现象、细菌、物理原则、分子、原子、月亮及外太空、核子反应炉及炸弹等等内容的。现代科学是关于这五欲世界的基本知识,它的目的是操纵外在的世界,以获得最多的五欲之乐。之前我们已经探讨过,根据现代正统信仰来说,这就是“涅槃”。
    如何证悟这种“现代涅槃”?中学生与大学生读经济学、商业管理、销售学、广告学、旅游学、会计、法律、工业、工程、电脑软件、政治学、核子学、大众传播学……其科目无止无尽,而一切科学都认为,人可以通过物质世界证悟涅槃(达到心灵的喜悦与宁静)。然而,当问道:为什么有些人生为女人,有些生为男人,有些美丽,有些丑陋;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癌症或痴呆症,有些人则不会;为什么有些人不明白任何事情,有些人则智慧敏锐;为什么有些人长寿,有些人早逝;为什么会有痛苦,以及如何克服痛苦等等,提及这些问题时,现代科学一无所知。在这个范畴里,现代科学只好投降,或依靠神秘主义。
    现代科学家就好像古时的炼金术士,这种术士终其一生研发石头——一种能够把劣质金属变成金子的石头。当然,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现代科学一样,他们不曾成功,因为他们尝试通过研发物质来证悟涅槃,就好像尝试用铲在水里挖洞一般。
    佛陀以神通在河水泛滥的尼连禅河中制造了一个洞,然后在洞里的干沙上行禅。我们能够在古代任何宗教派别的典籍中,看到这类有关神通的典故。根据书中的记载,有人的确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块;(例如根据律藏的《舍忏犍度·药学处》所记载,毕林达瓦札尊者把一个草制头环变成了金环。)有人能够飞,能够在水面上行走;有人能够看到天堂与地狱;有人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有情,例如鬼与天神,并能跟他们交谈,也能跟动物交谈;有人能看到过去与未来,能够读别人的心等等。甚至现在也有人拥有这些能力,而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能够通过禅修获得这些能力。然而现代科学如何看待这“古代神话”?现代科学斥责它为迷信。
    这种自大是现代的吗?这种自大属于《梵网经》中的第五十一种邪见,它是一种唯物见。在《长部》的第二部经里,阿阇世王向佛陀提起这种邪见。他说那是一位名叫Ajita Kesakambali的导师教的。(注:Ajita Kesakambali,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主张心物二元共归断灭,否认有善恶祸福、因缘果报、过去未来等,唯于现世尽其快乐,亦即所谓顺世外道中之断灭论、唯物论、感觉论、快乐说。)
    该(愚蠢的)导师说:“没有施予的东西,没有供养的东西……没有善业与恶业的果报。”意思是没有业力果报,行善持戒不能获得任何利益,造恶与不道德也没有什么好害怕。
    他说:“没有这世界,也没有下一个。”意思是不会有来世,来世也不会投生到这一界或其他界,没有上界与下界。他又说:“没有母亲或父亲。”意思是没有善待或恶待父母这回事。
    他接着说:“在这世间,没有修行圆满,宣说今世与来世,并以正智亲自领悟它的沙门或婆罗门。”意思是没有佛陀与阿罗汉,没有证悟,没有法。他又说:“人由四大组成。死亡时,地回归地,水回归水,火回归火,风回归风,诸根消逝于虚空之中。”意思是一切东西都只是物质、生物等,神识会随着身体的分解而断灭。
    他也说,如果有人说的法不是这样的,那就是空话且不真实。
    这位导师见解说,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空话且不真实。他认为五根享受之乐可以达到涅槃(现代正统信仰),并认为一切东西都来自物质(现代科学也持此见解)。通过这里,我们了解到,所谓现代科学与现代正统信仰的见解,原本是古代无知的一种邪解。
    把无知说成科学的结果是什么?阿阇世王问其国内的所有宗教导师,舍弃在家生活而成为出家人的成果是什么?唯一能够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佛陀。包括Ajita Kesakambali(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在内,其他大师依自己对世间的见解回答。对于国王的问题,他们答非所问。国王告诉佛陀,那就好像在问及芒果时,他们却形容面包果。
    这是一个对“现代科学见解”的适当形容。现代科学并不是为了寻找真理,现代科学是为了掌握唯物见。有生以来,我们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证悟涅槃之道,寻找至上之乐、至上宁静、至上安全处。为了这一点,我们花了许多年在学校里,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商业、经济等;在毕业后,我们则努力工作,以获得现代文明的成果。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得到,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快乐、宁静与安全。我们被许诺会获得许多芒果,但却得到一粒面包果。但每个人都自欺欺人地坚持说所得到的是芒果。它必须是芒果,不然的话,整座邪见大厦的根基被破坏,这纸牌屋就会倒塌下来。
    为什么一切变得这么愚蠢?因为现代人的唯物见令他成为奴隶——成为欲乐世界及他为之创造的工业世界的奴隶。现代人是奴隶,没有自由,没有宁静,没有安全,也没有快乐。快乐不是“现代”,不是“酷”。那么现代人的愚蠢信仰是否是属于现代的?
    且让我们认识另一位国王——憍萨罗国聪明的波斯匿王。有一次,他向佛陀说:“尊者,当我独自一人坐着时,心中生起这么一个问题:‘谁受到保护?谁没有受到保护?’”(试想一位国王独自坐着思惟,然后和一位智者讨论他的想法。这肯定不现代,也不“酷”。)
    国王接着说:“尊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2 19:25:02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我想:‘造作身口意恶业的人没有受到保护。即使有一支骑象兵、一支骑兵团、一支马车兵团或一支步兵团保卫他,他还是没有受到保护。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保护是外在的,易变的,并非内在的,坚固的。然而造作身口意善业的人则受到保护。即使没有骑象兵团,也没有骑兵团、马车兵团或步兵团保卫他,他还是受到保护。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保护是内在的,坚固的,并非外在的,易变的。’”
    对于这点,佛陀说:“的确如此,陛下。的确如此,陛下。”
    国王在说什么?他在说皈依。皈依外在的世界并不能保护我们,只有皈依内在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行等才能保护我们。
    又有一次,国王向佛陀说:“造作身口意恶业的人,就好像敌人般对待自己;然而造作身口意善业的人,就好像是良友般对待自己。”
    这一次,佛陀也说:“的确如此,陛下。的确如此,陛下。”然后佛陀解释:“当人被终结者(死亡)捉到时,当他舍弃人身时,他能说什么真的是他自己的?离去时,他会带走什么?什么会如影随形地随他离去?”
    佛陀的答案是,我们通过身口意所造的善业与恶业,这是我们所能带走的。这也是为何当阿阇世王问成为比丘的果报时,佛陀解释,当比丘根据戒律抑制自己、看透最微小的过错和危险时,他成就了戒与定慧。至于其果报,佛陀说:“该比丘……看到任何一边都没有危险……他亲自体验持守圣戒所产生的、无可指责之乐。”
    这不就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芒果吗?看到任何一边都没有危险,不怕生与死,永远宁静。在任何一界里,没有任何一个有情,会不在过去或未来拥有这些愿望。这些愿望是自然而然的,甚至蚂蚁也有这些愿望。每当有冲突时,因为我们要宁静与快乐而产生的。拥有正见时,就能找到这种宁静,但是拥有邪见,把芒果说成是面包果时,就不能获得宁静。
    研究巴利圣典,或者与拥有正见的人相处,我们会发现造恶者被视为最大的愚人。造恶者是愚人,因为即如波斯匿王所说,他不保护自己,也不是自己的良友。造恶者正在铺设通向地狱、畜生道、饿鬼道、不快乐来世的人生道路。反之,不造恶者,正在铺设通向善趣与快乐来世的人生道路。
    佛陀在禅修中看到这点。佛陀教法的一部分是教导别人看这一点,而且如果也想如佛陀般明鉴的话,我们是能够办到的。虽然与佛陀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在具足良师指导等条件下,我们也能够培育禅那,照见其他界有情以及自己过去世的能力。然而,在达到这点之前,我们必须通过口说书写(经典),或与智者相处,并以理智的信心遵从他们的话。让我们和已培育这能力到最高程度的人——佛陀相处,再聆听他对恶业与善业的解释。
    有一次,有一位婆罗门学生问佛陀,为什么人类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些人病弱,有些人则健康;有些人愚笨,有些人则聪明等等。佛陀解释说,那是因为业力,恶业导致投生到恶趣,善业则导致投生到善趣。但是造了恶业之人还能够投生为人,因为导致他投生为人的善业报还在运作。杀生的男女会短命,不杀生的人投生为人则会长寿。用手、棍子等伤害众生的人会生病、受伤,不做此行为的人则健康。坏脾气、暴躁、易怒的人将会丑陋,不做此行为的人则美丽。嫉妒导致没有影响力,不嫉妒则导致有影响力。不布施导致贫穷,布施则导致富裕。不尊敬当敬者导致出身低贱,尊敬则导致出身高贵。不与智者相处、不问有关善恶等问题导致愚蠢,与智者相处则导致智慧。
    这是业力法则,无论我们是否知道它,是否尊敬它,是否认为它在政治上正确,它依旧运作。犹如地心引力原则不会随着时间改变,业力法则也不会改变。很明显地,去了解这一点,然后依法实行是个好主意,因为这样会导致投生到善趣,并在今生获得宁静、安全与快乐。思惟佛法,以佛法作为正统信仰来过活,其中一项利益是其成果当下可见。
    佛陀解释,不通过持守基本的五戒抑制自己的贪嗔痴的人,会遭受五种危难:
    (一)由于忽略了修行,他遭受财物的损失。人成为嗔恨的奴隶时,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又有谁未听过这样的事——成为偷盗、邪淫、妄语、赌博、酒、毒品奴隶的人毁了自己?
    (二)由于不道德与行为不良,他名声败坏。这种名声不会带给人任何利益,它招来邪恶与愚蠢的人,善人与智者——甚至自己的父母或子女都避而远之。
    (三)无论去什么集会,他都感到没有自信又羞耻。不道德的人不相信别人,也没有自尊,这就是说他的自信心很弱。缺乏自尊是许多种“现代”疾病之一,令心理学家有生意可做。为了解决它,“现代”正统信仰降低了行为的道德水准,宣布不受控制的自由是好的(是人权)、受到控制的自由是不好的(是封建、反民主等等)。一点也不现代的“现代”正统信仰说,无论人们做什么,他们都是好人。这是身见,相信自我,不相信业。(注:身见:执着身是我的,执着我所有是我的,为五利使——五种不正见之一,是根本烦恼之一。)
    (四)他迷惑地死亡。不道德的人老时及临终时感到懊悔,这是最好的情况。最糟的是压制懊悔、不愿面对自己,这导致扭曲事实,其心错乱,因此他迷惑地死亡。
    (五)死后他投生到恶趣。不道德的人投生到恶趣,成为动物、饿鬼或地狱的有情,或投生为低贱的人。
    如果内心谨记着业报法则,再来看看那些遭受饥饿和不幸的人,看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我们知道受苦的原因是他们在今世或过去世里造下了恶业。当然,若是出家人的话,这五种危难就会倍加严重,因为作为出家人,他的行为水准必须高出在家人许多。
    反之,通过持守五戒抑制自己贪嗔痴的人,将会获得五种利益。佛陀说:
    (一)通过细心照顾自己的修行,他获得许多财富。意思是他不会浪费自己的财富。
    (二)由于有道德与行为良善,他获得好名声。这种名声带给人利益,它招来善人与智者,拒绝邪恶与愚蠢的人。
    (三)无论去什么集会,他都有自信。有道德的人有自尊,不会不信赖别人,这就是说他有自信,以及自然又真实的自尊。有道德的人令心理学家无生意可做。
    (四)死亡时,他不迷惑。有道德的人老时及临终时,对过去感到平和,意思是其心清晰、正直,没有恐惧,没有迷惑。
    (五)死后他投生到善趣、天界。有道德的人投生到善趣,投生到较高层次之界,或投生为高贵的人。
    如果内心谨记业报法则,对那些富有、生活舒适的人,我们知道其富有及舒适的原因,是他们在今世或过去世里造下了善业。当然,若是出家人的话,这五种利益就会倍加高等,因为作为出家人,他的行为水准本身就高出在家人许多。
    如果不曾持守基本的戒律,我们会习惯性地让自己成为贪嗔痴的奴隶,并无法明白这些恶习如何影响心。心黑暗时,人就会盲目。然而心清晰时,从持戒产生的快乐当下可见,且是任何其他原因导致的快乐无法比拟的。
    当你生气地想要拍死蚊子时,心中记起你持守的戒,因此停手不打。圣典解释,这种害怕造恶的心,是来自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尊敬。当你想对子女、伴侣、父母、亲戚、朋友或陌生人恶言恶语时,心中浮现舍利弗尊者,并想:“法将(舍利弗尊者)尚且能够对自己没犯的错,都请求原谅,我又算得上什么人,怎么可以不忏悔自己所犯的错,请求原谅?”因此你请求他人原谅。忏悔之后,你感到快乐。如果你获得原谅,你会感到双重的快乐。如果对方也请求你原谅他,你会感到三重的快乐。睡觉前,当你想起法将,因此向与你相处的人道歉,请他们原谅你可能令人不快的任何言行。在某些寺院里,这是一项比丘每天都要做的事,以确保每位僧人与整个僧团获得安宁与和谐。
    具备了这种信心、知识,并持守着戒律,我们就是在与佛陀及诸阿罗汉相处。唯有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他们才能活着;唯有通过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说自己与诸阿罗汉同行。
    当我们闭上眼睛睡觉时,想到一切我们不做的恶,想到我们所行的善,就会安稳地睡眠。如果这是一生中最后一次闭上眼睛,我们会安详地死亡,毫无恐惧。
    且让我引用佛陀在《法句经》中所说的两首偈颂,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这一世他感到悲哀,
    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
    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
    他感到悲哀与苦恼。

    这一世他感到喜悦,
    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
    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
    他感到喜悦,非常地喜悦。
    ……………………………………
    附:如法教育子女
    开示过后,有位信徒发问:孩子们做错事时,例如讲话无礼时,为了教育而打他们是否算是恶业?这引起了一番对话,经过编辑如下:
    比丘问:假设你的儿子对你讲话不礼貌,然后你打他,接着他不再不礼貌了。为什么他不再不礼貌了?
    信徒答:因为他已经明白那是不好的。
    比丘说:是因为他害怕。
    (信徒微笑)
    比丘问:如果暴力能够带来智慧,那就是说佛陀应该每天给所有的比丘三顿痛打,使他们全部成为阿罗汉。对不对?
    (信徒点头)
    比丘说:我们可以不采取暴力,反之以智慧教育孩子。当你的儿子对你讲话不礼貌时,尝试理智地与他讲话也没用,因为那时候他的心里充满嗔恨。所以你可以等待,再问一问自己:“他为什么生气?”佛陀说缘起,因此他不可能毫无缘故地生气。如果我们肯坦诚地探讨,那么在每次反省后,我们都能够明白,别人是因为我们做或说了什么才会生气,或许我们说了某些不好的话,或不善巧地说了某些话。
    或许临睡前,你儿子的心已经恢复平静,那时你就可以跟他讨论。但是如果你隔天才说,他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最好在短时间内,在记忆犹新时讨论。
    其中一个好办法,是先记得你跟你的儿子一样,都不是阿罗汉。换言之,你不是圆满的,因此该项讨论是为了你儿子及你本身的利益。聪明的父母永远都明白,他们跟子女一样,需要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教育自己。
    你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忆念舍利弗尊者,然后请你的儿子原谅你使他生气。由于我慢,父母们几乎不可能这么做,只有非常稀有且具备智慧的父母才有勇气向子女道歉。如果你道歉,你儿子的心就会变得柔软,不会由于我慢而保护自己的无礼,反之会坦诚地与你沟通,而且几乎肯定地是,他也会向你道歉。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都不需要继续讨论。俗语说:“说得最少,好得最快。”如果不过分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度。如果双方都已经认错及道歉,那就不需要继续下去。流行心理学的方法,是毫无必要地详尽讨论一切事,其结果会无可避免地产生新误会。为什么呢?因为身口意的疏忽,流行心理学已经变成尝试把错误的行为合理化的复杂科学。流行心理学的方法是否认已经发生的错误行为。
    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较好方法,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而依它实行。当父母能以较高尚的行为来对待子女时,他们受到子女的高度尊敬,这就是说子女的道德标准也随之提高了,这对外人也会产生影响力。家庭中因为无礼而被打的孩子,也时常会在外面无礼,因为他们已在父母的暴力管教范围之外。
    提高自己行为标准的方法,就是比较这两种行为:儿子说话无礼,接着母亲打他。何者比较无礼,说话无礼还是打人无礼?
    信徒答:打人。
    比丘说:所以儿子生气、无礼,母亲则以更生气与更无礼来回应。在怒冲冲地离开宴席的婆罗门故事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这点。在此,为了制止儿子的言语暴力,母亲则以暴力程度更甚的身体暴力来解决它。那些喊不要再喊的人,或那些在自己店外墙上贴禁止字条的人也是如此。这些人不懂自己的心,也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他们对别人的行为明察秋毫,但对自己的行为则毫无所见。这是无明的自然结果,我们都有这种错。然而智者致力于克服它,培育对世界的正念。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以暴力来教育子女的父母,肯定教子女说,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子女自己为人父母时,他们也会打自己的孩子。
    这是鼓吹战争者的方法。在报纸上,我们看到总统们如何宣战,并尝试以暴力来解决问题,在家里,我们则做着同样的事。
    无礼因发怒而起,暴力因发怒而起,发怒则因嗔恨、我慢与无明而起。无论是谁做或为何做,这些全都是不善。这便是今天我们讨论阿罗汉的原因。因为思惟阿罗汉的行为,对证悟至上法来说,是一个好办法。舍利弗尊者被诬打人,但他既不发怒也不追究,而是原谅该比丘,以及请求该比丘原谅他所造成的不快。他用水倒火,然后任由它去。
    这随我们的意愿,我们要效法鼓吹战争者,还是阿罗汉?

    第十四讲  凡俗与圣者的布萨
    有人要求我开示八戒,也就是“具足八支之布萨”(八关斋戒)。但为了获得正确的观点,且让我们看一看佛陀对于“劝导”所给予的开示。
    佛陀说,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接受劝导,应该先以五种尺度来衡量它:
    一、所劝导的事对我们有益或无益?
    二、它是善的,还是不善的?
    三、它是当受指责或无可指责的?
    四、智者非难或赞叹它?
    五、它带来伤害与痛苦,还是带来利益与快乐?
    这五种尺度,使得我们能够依据果报来衡量身业、口业及意业。佛陀直接指出重点,劝导我们纯粹依据果报来衡量业,并决定自己的行为。
    不应依据谁做来衡量业,例如父亲骂儿子看足球赛太多,但自己却又花许多时间在肥皂剧上。不应依据对谁做来衡量业,例如对客人有礼,但却对子女无礼的母亲。不应依据何时做来衡量业,例如有比丘以“现代”作为借口来使用钱。为什么呢?因为拥有双重标准,从而无礼、破戒,这是自己的损失,是自己的不善。这些会受到指责、被智者非难及带来痛苦的事而对自己无益。
    因此佛陀也说:“不应该因为它是传闻,不应该因为它是习俗,不应该因为它是传统,不应该因为它符合俗典,不应该因为它符合某种理论,不应该因为逻辑,不应该因为推理,不应该因为某人似乎知识丰富,不应该因为心想‘此沙门是我们的导师’而盲目接受劝导。”
    很明显,佛陀并没有说应排斥一切的习俗、传统等,只是说习俗等并非我们衡量的尺度。
    举例而言,在佛陀时代,有位名叫莲华色的阿罗汉比丘尼住在森林里而被强奸。发生这件事之后,佛陀禁止比丘尼住在森林里。又发生了几件事之后,佛陀把比丘尼独自出门定为戒律中的重罪。
    佛陀是否刻意制这些戒来为难比丘尼众,阻止她们证悟涅槃?这么做是因为他是大男子主义者吗?因为他是男众世界的一份子,企图阴谋扼杀女人的自由与人权?因为他对女人持有偏激的政治观点?请回答我的问题,你们认为佛陀为什么制那些戒?
    佛陀制那些戒,是为了协助比丘尼众证悟涅槃。佛陀所制的一切戒,都只是为了协助比丘与比丘尼众证悟涅槃。在此,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2 19:25:46 | 只看该作者
    他明白恶人能够毁了比丘尼的梵行这项事实。也要保护比丘尼的声誉——依据古印度的习俗,因为可能会被人非礼或强奸,故女子不可以独自四处走动。佛陀于古印度社会,明白潜藏在女子之中的真正危险,因此想要给予女子应得的尊重与保护。
    至于现代习俗呢?如果去城里走上一圈,或去看看电视等媒体就知道,现代习俗是要“现代”女子故意在街上、郊外独自走动,穿着暴露地呈现她们的女子体态,以激起他人的欲念。如果以逻辑、推理来衡量这两种相对的习俗,我们可能会说:“如果男人可以在街上走动,为什么女人不可以?男人与女人是平等的!”或以人权或女权的理论来衡量:“女人也有权力做她们喜欢做的事!男人只是想要控制女人,令人看不到女人的存在!”结果男人与女人变成了引人注目的课题,却掩盖了真相。最后产生了另一种所谓的现代习俗,那就是许多年轻女子不想要孩子却又怀了孕,而这又导致了另一种现代习俗:杀死不想要的胎儿。以前堕胎是少有的事,而且无论在哪里都是非法的,但它现在已经成为“现代”、“进步”、“发达”、“民主”社会的习俗与合法事。
    在“现代、进步”的社会里,堕胎已不再受到指责,因为其理论认为,女子对她们自己的身体拥有自主权。这种理论视胎儿为母体的扩展物,但闭目不见胎儿也拥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血型、自己的心跳、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命根等事实。胎儿被杀时所感受的痛苦是他自己的痛苦,母亲的痛苦则是另一回事。
    依据逻辑,堕胎也是合理的,因为胎儿还不是发育完整的人,所以事实上他不是人,因此不算谋杀。因此杀死胎儿的现代空想是“以医疗手术终止怀孕”。这使得杀害听起来无辜地好像是拔掉蛀牙一样,它已成为普及性的医疗手术(许多“现代、进步”的社会里都如此),只涉及一人,完全无辜。往更深一层去探讨这件事,我们就会看到更多被众树遮蔽的茫茫森林。
    然而,若把空想与政治因素置之一旁,遵照佛陀劝导,很快我们就会了解,哪一种习俗对年轻女子是善的、有益的,无可指责,被智者赞叹,为她带来快乐与安全。通过遵照佛陀的劝导,我们以实际智慧分辨,照见真相,而不依赖见解、感受、我慢等。
    另一个例子是允许雇主剥削员工、以微薄的薪酬来支付长时间工作的旧习俗。例如在工业革命初期如此,甚至在现今的许多东西方国家里还是如此。但若遵照佛陀的劝导,我们就能够很快确定该旧习俗是否是好的,而止息一切争论。
    这个世界有好的习俗和坏的习俗,好的传统和坏的传统,好的理论和坏的理论等等。这是为何佛陀劝我们不要看习俗为习俗、传统为传统、理论为理论,而应越过这些,直接去看业报的真相。
    在此,最重要的是辨别的智慧。毫不分辨地遵照劝导是盲目信仰,可能会导致我们造恶,却以为那是善的;导致我们行善,却以为那是恶的;导致我们造恶,却不知道那是恶的;导致我们行善,却不知道那是善的。看看人们基于对宗教与政治理论的盲目信仰而做出的事,就可以明白这点。举例而言,对民主的盲目信仰,导致认定多数人认同或所做的事就是好的。相信质取决于量,但量则依据多数人的共同点——无知。因此一切事都以自由、平等与政治正确的名义,在毫不分辨的情况下被平等化了,极明显的真相则变成了模糊的空想。
    同样地,对佛法僧的盲目信仰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信仰肤浅、软弱。信仰肤浅、软弱时,我们太过依赖那些看起来像是很有知识的人。我们盲目地遵照他们的劝导,这就是说,我们可能会无知地遵照不好的劝导。于是,本造了微小的善业,却以为已造了很大的善业。因此,虽然我们在佛法依然存在时获得了难得的人身,却不能从中尽可能获取所能得到的利益。
    因此,佛陀说不应因为某人似乎知识丰富,不应认为“此沙门是我们的导师”而盲目接受劝导。能谨记佛陀的劝导是很好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比丘给予的劝导就不加思考地接受它,或只因为我们尊敬该比丘就接受它。无论如何,如果我们的信仰是盲目又没有分辨力的,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某某比丘是值得尊敬的,又怎么知道他的劝导是应该遵从的?
    佛陀的劝导使得迦拉麻人能够真正地依靠真相、实相来思考,而不是盲目地依靠导师。应该谨记佛陀最为重视的是我们的慧力。这就是说,他的弟子们不应该把他看成一个人物来崇拜。有一次,佛陀去拜访一位名叫瓦迦利的患病比丘时,瓦迦利说他因为没有见到佛陀而感到伤心。佛陀就说:“够了,瓦迦利。为什么你要见这副污秽的身体?见法者见我,见我者见法。”
    这就是说我们只应视佛为法。如果视佛为他物,我们就是在看一种幻象。我们就不能够自称为真正的佛教徒,因为我们没有皈依真正的佛陀。我们的皈依处可能是“佛学”、“佛教文化”、“佛教历史”或“佛教传统”等等。更糟的是它可能是“佛教国民”与“佛教民族”,这可能导致某个佛教民族丢脸。
    当我们皈依这些毫无意义的空想时,佛陀则变成了我们足球队的队长,而我们仅仅为穿上该球队的球衣骄傲。最终,我们可能会以“我们的”佛陀的名誉,而作出足球迷流氓的行为。假若如此,我们不单贬低了自己,也贬低了佛法,从而把它变成纯粹是一种空想、习俗、传统、哲学等。我们的“佛学”则与历史上的佛陀无关。它变成一种玩物,八圣道法则成为一场足球赛,而比丘与在家众则在玩弄佛法、戒律与禅修。但足球与智慧就好像是火与水,完全不同。
    当然,在业力方面,支持佛陀的足球队并不是我们所做的最糟的赌注,因为即使是只持守某些戒,而且只在每个布萨日持戒几小时,也肯定好过不持戒。但这是凡俗布萨,使得我们变成凡俗佛教徒,遵循八凡俗道分,而不是八圣道分。且让我们看一看佛陀对于这点怎么说。
    有一次,有一些释迦族的“佛教徒”在布萨日去见“他们的”佛陀,佛陀就问他们是否在持守“具足八支之布萨”(即八关斋戒)。他们答道:“尊者,有时我们持守具足八支之布萨,有时则没有。”
    你们熟悉这回答吗?佛陀规定,布萨日是佛教徒(已经皈依佛法僧,受持三皈依的人)更加精进的日子。当天,他们不是持守基本的五戒,而是持守八戒。但那些释迦族人却在布萨日玩足球。
    佛陀是怎么回答他们的呢?佛陀首先解释:考虑到生命充满恐惧、忧虑与死亡,时有时无地持守布萨八戒对他们来说是项损失。佛陀接着问他们:“释迦族人,你们认为如何?假设有人没有遭遇任何不幸,而在生意等事上赚了一块金元。人们会说他是‘一位聪明的人,充满精进力!’” (注:金元,古印度用黄金制成的一种钱币。)
    释迦族人答道:“是的,尊者,他们会这么说。”
    佛陀接着说:“释迦族人,你们认为怎样?假设有个人每天都赚百千金元,并把所赚的钱储蓄起来,活到一百岁时,他是否已经储存了一大笔的财富?”
    “是的,尊者。”
    “释迦族人,你们认为怎样?这人是否能够因为他的财富,而享受至上的快乐一日一夜,或半日半夜?”
    “肯定不能,尊者。”
    “为什么不能?”
    “尊者,因为欲乐是无常、空洞、虚假、不真实的。”
    因此,那些释迦族人可能愚痴得不持守布萨八戒,但却不会愚痴地认为金钱与欲乐是导向至上乐之道。佛陀继续解释:“释迦族人,假设我的弟子认真、虔诚与坚决地依照我的劝导修行十年,他将能够享受至上乐一百年、一万年、十万年、一千万年。而且他将成为阿那含、斯陀含或须陀洹。”
    在此,佛陀所说的至上乐是指投生到天界的快乐生活,人们能够通过持守布萨八戒获得它。佛陀也说人们能够通过更认真地遵从其劝导修行,而证得圣道与圣果。佛陀解释,甚至只这么做一日一夜,人们也能够获得这些利益。持守布萨八戒及遵从佛陀劝导修行的利益,是不属于这世间的。然而我们并不能通过玩弄获得它们。
    当然,那些释迦族人即因此而宣布:“好的,尊者,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会持守布萨八戒。”
    佛陀没有说因为自己规定那样做,所以释迦族人必须持守布萨八戒,他只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会比较好。佛陀要释迦族人运用慧力,由于他们的慧力及对法的了解,他们决定更改自己的做法。他们决定不再玩弄,因为他们了解持守布萨八戒有益,是善的,无可指责,智者赞叹,能带来利益与快乐。
    如果没有这种了解,在最糟的情况之下,布萨八戒可能成为我们乐于舍弃的艰巨任务。在最好的情况之下,布萨八戒是我们盲目追随的“佛教传统”——没有人真正知道它是什么。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都不介意破戒,因为我们的了解肤浅,也就是说我们的责任感微弱。然而,当我们以智慧探讨布萨八戒时,它即变成一个获得快乐的黄金机会,到时我们不单会发觉持守八戒容易,也会发觉持守它们是非常好的。我们乐意持守八戒,也对破戒感到害怕与不快。这就是佛陀再而三地告诉比丘,当见犯最小戒的过患。
    我们不快乐地持戒,代表了我们正不快乐地跟随佛陀的劝导,也就是说我们并非真正地相信佛陀是无上的觉悟者,因此,我们的信心即被邪见污染了,不相信佛陀的证悟,就是一种邪见。
    相信佛陀的证悟为正见是一个佛教徒的标志,而且佛陀也劝我们要在布萨日,忆念佛陀的证悟。在向他最大的女施主毗舍佉说三种布萨时,佛陀给予了这样的劝导。那三种布萨是:牧牛人的布萨、裸体外道的布萨、圣者的布萨。
    “布萨”(uposatha)的意思是“持守”,它是指满月日、新月日与半月日。(注:古印度历法为一年二十四个月,每两个月大致相当于中国历法的一个月,满月日、新月日与半月日即指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为一个月的斋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一个月的斋日。)在这些日子里,古印度人民都会实行宗教的修持。“布萨”一词并不是佛陀所发明的,而是古印度的一种习俗。即如之前(当佛陀与释迦族人讨论布萨时)我们所见,布萨持续一日一夜,从黎明升起到隔天黎明升起(Aruna uggamana直译为“黎明升起”,其时四方光明初现,汉传佛教将此翻译为“明相”,以自然环境下看见掌中细纹为标志。)各教的教徒会在当天当夜开示,信徒则会去聆听开示,根据他们各自的信仰实行布萨的修持。开始时,比丘众并没有跟随这种习俗,但当频毗娑罗王建议他们这么做时,佛陀答应了。过了一些日子之后,它演变成虔诚的在家信徒持守布萨八戒,穿白衣的习俗。然而,即如佛陀给予毗舍佉的解释,布萨有不同的种类。第一种是牧牛人的布萨。
    傍晚时,牧牛人把牛群还给他的主人,心想:“今天这些牛在某某地方吃草,在某某地方喝水。明天它们将会在某某地方吃草与喝水。”佛陀说,同样地,有些人持守布萨时心想:“明天我将吃这样那样的食物。”他们把整个布萨日花在想隔天的食物上。这是牧牛人的布萨,佛陀说这种布萨没有大成果、大利益,没有大光彩,没有大光明。它是一种世俗与微小的布萨,只有微小的果报。对于佛法,我们只付出很少,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自己的信心与精进很吝啬。
    接下来是裸体外道的布萨。这种外道赤裸着身体四处走动,甚至现在也还是如此。对他们来说,赤裸是舍弃一切的象征。因此,在布萨日时,裸体外道的弟子就会脱掉所有的衣服,宣布:“对于任何东西与任何地方,我都没有份,我对任何东西都没有执着。”
    然而,即如佛陀所解释,他的父母依旧视他为儿子,他依旧视他们为父母;他的妻子与子女依旧视他为丈夫与父亲,他依旧视他们为妻子与子女;他的奴隶与工人依旧视他为主人,他依旧视他们为他的奴隶与工人。因此,佛陀解释:在应该遵守真实的时刻,却遵守不真实。
    布萨日是遵守真实的日子,但那些裸体外道却教他们的弟子玩弄真实,说他已经舍弃了一切,虽然他自己与每个人都知道他没有舍弃一切。佛陀说:“这就好比是在说谎。”
    并不需要正等正觉的佛陀智慧,才能发现“郑重地说要受持自己不能受持的戒”是说谎,是自己的损失、不善,当受指责、智者非难及带来痛苦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点,即使是此人的五岁孙儿。
    夜晚过去,布萨日结束之后,裸体外道的弟子穿回他的衣服,恢复平时的生活,再次受用自己的财物。然而,当他受持布萨时,他说他舍弃了自己的一切财物,因此已不再属于他的。别人并没有把那些财物还给他,就自己擅自使用,佛陀说那好比偷盗。因此,裸体外道的布萨受到妄语及偷盗的污染,佛陀说这种布萨没有大成果、大利益,没有大光彩,没有大光明。这是一种世俗与微小的布萨。
    接下来是圣者的布萨。这是佛法僧的圣弟子受持的布萨。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真正的佛弟子”:(无论是)男人、女人、男孩、女孩。
    首先,佛陀说真正的佛弟子应该以正确的程序清净他的心,那就是忆念五法。
    真正的佛弟子应该忆念的第一种法是佛陀的九种特质:
    世尊的确是:
    一、阿罗汉;
    二、正等正觉者;
    三、明行足;
    四、善逝;
    五、世间解;
    六、无上调御者;
    七、天人师;
    八、佛陀;
    九、世尊。
    佛陀说这是清净心中烦恼的正确程序,就好像头肮脏时清洗它。佛陀也说,做如此思惟的佛弟子,可说是受持梵天布萨,与梵天同住。由于梵天,其心宁静、生起喜悦。
    真正的佛弟子应该忆念的第二种法是法的六种特质:
    一、世尊善说之法。(法乃世尊所善说,是初善、中善、后善,说明有义有语、完全圆满清净的梵行。言“善说”者,谓佛所说,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故名善说。世尊所说“苦集灭道”为真正圣谛。)
    二、自见。(也可翻译为“现见”、“当下可见”,意即经学习奉行,就能亲自见到。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于现法中,即可入苦集灭道。)
    三、无时。(此具有即时,不待时节,实时效应,时无间断等含义。圣道生起后无间断即带来圣果,无需很长时间。也有解释为:正法不受时间限制,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人都可以修行实践。)
    四、来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修行证道是存在的,不是空虚的。人修习正法的成果可以在此生当下看到,不必等到以后或来世。)
    五、导向。(法超越时间与空间,请你来亲自查看,亲自求证,亲身体验真理。也可翻译为“诱导”、“导引”、“返照”等,即法可导向涅槃。)
    六、智者内证。(也可翻译为“智者可各自证知”,人修道、得果、证灭皆是自知自证,法可在心中证知,无需依赖他人,也不能互相代替。世尊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智者修行后能自内心证知,了解世尊所说苦集灭道。)
    佛陀说这是清净心中烦恼的正确程序,就好像身体肮脏时清洗它。佛陀也说,做如此思惟的佛弟子,可说是受持法布萨,他与法同住。由于法,其心宁静,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9 20:09
  • 3

    主题

    527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8894
    15#
    发表于 2017-11-13 09:18:39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感谢老师的布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