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言论释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26:19 | 只看该作者
    失毁其已得的地位。
    君主不能稳坐其位的原因有:不求学问、恃权傲慢、恶心害众。就修行人而言,有些人通过一番努力和种种因缘,成为活佛、法师,得了这样一个假名学位后,就止步不前,心高气傲,觉得已经是出人头地,像得到梵天果位、见道位或佛果一样,生起很大的傲慢心,以此为资本再不愿追求学问、进一步深造。自恃名位、傲气凌人摆出一副官架子,却想去成办大事,无疑是不可能成功的。智者得到学位后,应以更高的准则要求自己:行为不违于二规,定解越来越稳固。绝不能如同世间人求得学位就裹足不前。另一方面,一寺之主,一国之君,如果对眷属毫无悲悯心,就像凶手或阎罗卒一样,凶巴巴的蛮不讲理。而眷众如水,君主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若总是伤害眷众,虽一时贵为君主,因不得民心,则终有一天会失去王位。所以君主当学习一切学问,为人谦下,待人慈善,自然会稳坐宝座!
    君主威力之大小,皆随眷属之盛衰,
    是故善加观察后,为民造福即明君。
    君主威望势力的大小,均观待其眷属的兴盛和衰败。所以君主善加观察了知此理后,应为眷民造福才是明智的善举。
    高僧大德的威望高、弘法事业广大,是因为他们所摄弟众越来越多的缘故。若其眷属越来越少,也许其内证很高,但弘法事业不会广大。就像当今的具相上师,他利生事业如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整个世间无与伦比,其原因就是他摄受了数以万计的眷属,其他人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所以,明智之君主能以精诣之识,对任何事情善加观察,教导眷众广行善法,造福于后世。之后,能正确详细地引导弟众对衣食住行、学识修证如法取舍,使其身语意恒时清净,培福修慧,不造少许恶业。这样的君主才是为民造福的明君,他自然会有如海般的眷属云集,有了如海的眷属,弘法事业势必广大,因为弟子的盛衰与上师的事业兴衰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智者若想广弘佛法,必须拥有众多具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的弟众。同样,国王若想令国家立于强国之林,必须拥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眷属,学贯古今的文臣,智勇双全的武将,才能使国富民强。
    第二品 观察智者
    一切殊胜诸君主,为知合理非理事,
    当学种种诸论典,并依具有功德者。
    一切殊胜的君主,为能了知合理与非理的事理,应当学习诸大智者所著有关二规的各种论典,并应如理依止那些具有功德者。
    此明殊胜君主所应为之事。对于修行人来说,为了救度无边众生,得到究竟解脱,必须了知应理与非理的界限,经云:“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受。”但能区分法与非法者犹如晨星,极为稀少,有者甚至对显密的教法也分不清。因此,必须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学习二规的各种格言、五部大论等显密法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智慧圆满,善能辨别合理非理之事。同样,世间国君古来就有依止国师之美德,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处理大事合情合理,依止国师,学习伦理道德、治国之术、五戒十善之学处等,从而使自己成为众人崇敬的贤善君主。
    若未精通诸论义,仅以浅薄之智慧,
    不能广辨取舍处,故当先阅经论疏。
    如果没有精通浩如烟海的论典,也未掌握其要义,仅仅依靠自己的浅薄智慧就不能广泛辨别取舍种种学处,所以首先应广阅佛经论典及善疏。
    只有博览群经,精通世出世间的贤善教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佛陀浩瀚的教法中,有大小乘、显密宗等诸多经论,如果不能精通此博大精深的教法,仅以自己孤陋寡闻的智慧抉择事理,于成办弘法事业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有慈济众生之心,却没有智慧力,也只能是枉费心机。现在有些寺院的住持,只会读诵《金刚经》、《法华经》等几部经论,三藏十二部的经名目录都未能全知,律藏分几部一无所晓,格言教规从未拜读过,怎么能圆满地如法取舍呢?有些大善知识,自幼学习经论,依止善知识,既精通经论教理,又明了待人世规,无论他遇到王法难还是梵行难,都能如理地取舍,再大的违缘,以其广博的智慧也能善巧遣除。同样,对于一位名副其实的贤君,为了造福于民众,又有什么理由不广阅经论,提高自己的智慧呢?
    求取任何学问时,断除傲慢依上师,
    若恒依止诸正士,则彼功德如夏潮。
    无论希求任何学问,必须要断除傲慢以谦卑心依止上师,如果能恒时依止具德上师,则他的功德会如夏潮般迅猛地增长。
    因海洋性气候风向及空气高压,海水在夏季时会猛涨,三尺浪头,一浪高过一浪。同理,一个普通的人,若恒时依止德行具足的高尚正士,则其相续中的功德就会如夏潮一般的猛涨。但其中必须断除慢心,具足恒心,如云:“断除我慢如扫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法师,故应恒时依止师。”只有于师前谦卑无慢,上师相续的功德才能融入心相续。以前,莲师在摄受藏王赤松德赞时,先以神通调伏其慢心,之后,才摄受他,他自己的一生中因莲师的加持而未损众生的一根汗毛,积集了无量功德。那么,如今幸遇具相如意宝上师,应恒时依止乃至命终也不能远离,以此能使自己的智慧修证如夏潮一般猛增。
    见与不见之一切,功德根本即智慧,
    若无智慧于眷众,仅以慈心不能护。
    见与不见的一切功德之根本是智慧,如果世间的君主或高僧大德不具足智慧,仅仅以慈悲心是不能护持眷属与臣民的。
    闻思修所能现量见到的验相为“见”之功德,如闻思后马上能了知取舍断除疑惑,念咒修仪轨后病马上痊愈等。“不见”之功德有两种:如供养一束花或发愿成佛等,有可能在百千万劫后才成熟其果报而不能现见;有些果报虽当下成熟,但因没有相应的智慧却不能现见,如无著菩萨至诚祈祷弥勒菩萨时,尊者虽已现身他却不能现见,因为这些不见之功德只有依靠智慧才能了知。
    一般的智慧是指能够取舍辨别的意识,而《智者入门》中将智慧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大智度论》、《成唯识论》却将其分为闻思修三种。这里指大善知识在护持道场、摄受眷属时,应具备的摄受能力和处理事务的智慧。否则,上师仅以慈悲心劝弟众修善断恶,却不具足辨别取舍的能力,则如“断臂之老母救不了落水之独子”一样,就不能很好地护持彼等身口意之所作所为,即使只有三个弟子也会吵嘴打架的。而那些悲智双运的大德,善于观察鉴别人格,具有引导弟众修学提高智慧的善巧方便,其弟众即便是成千上万,身心也调柔得如棉花一样。
    同样,世间的大小事情能否成办,其根源也是智慧。如具足世间广博学识,又爱护民众的君主,其民众所享受的安乐,这是“见之功德”;若国王既精通世法又虔信佛法,引导民众行持善法,来世享乐的果报是“不见之功德”。反之君主无智慧无慈心,往往会为私利而劳民伤财,或因一念嗔心而使臣民遭受生灵涂炭之苦。所以,只有像梁武帝、松赞干布这样的贤君,像太虚大师、华智仁波切这样的圣主,方能真正如法地护持眷民。
    若具智慧做何事,无有不能成办者,
    依智力亦能成佛,何况说是其他事?
    如果具足智慧,则无有不能成办之事,依靠智慧力既然能圆满成就佛果,更何况说去成办其他事情呢?
    《大乘义章经》中说:“照见名为智,解了称为慧。”意为照见诸法之本相为智,辨别了解诸法差别等称为慧。具足智慧即能彻见事情的原委而如理取舍,所以大小难易的事情没有不能成办的。一切事情中,没有比成佛更难的,但若具足智慧,明了诸法实相,以智慧摄持修持五度就能圆满成就佛果。经云:“五度如盲,智慧如眼。”佛陀也是依靠智慧,圆满了一切断证功德。既然依智慧能成佛道,则共同与不共同的事业自然会任运成办。
    同样,国君以智慧来治理国家,就能妥善处理举国上下的大事小情,而且对臣民的来世也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智慧是成办一切事情的根本近取因,世间人应广闻博学,使自己具足取舍的智慧。我们更应多闻教法,实修窍诀,显现出我们本有的无漏智慧。
    广增智慧唯一门,即是听闻正法义,
    是故不勤闻法者,忙碌琐事有何用?
    能增上深广智慧的唯一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并思维法义使其融入自心,所以,不精勤闻法而忙于日常生活琐事,则此人生将有什么意义呢?
    古德说:“愚者求财产,智者求智慧。”愚者一生中仅为财产而忙碌,智者一生中唯于智慧真理而上下求索,行住坐卧都是对智慧的探寻。许多具德上师的弟众,几十年常随师尊听闻佛法,有些听闻过两三遍《大藏经》的传承,其闻思妙慧自然与日俱增而成为大智者。往昔常啼菩萨为求智慧波罗蜜多,七年内未安坐与睡眠。欲求究竟的智慧,只有像古德先贤那样精进闻法,将法义融入自相续,才能现证最了义的智慧。
    如果没有闻思的智慧而不知取舍,却忙于修庙、化缘等无意义的琐事,只修庙不修心,乃至于死也未能闻思佛法。比如有些道友来到学院不是先闻法而是先化缘造房子,把房子做得坚实又华丽,待万缘俱备时,他自己却被业风吹走了,一个传承也没圆满。这样的忙碌又有何义?更谈不上增长智慧。所以,如今我们得到人身宝,遇到了善知识,应当精勤于生生世世有意义的大事——听闻正法,切不能因为无义琐事而空耗一生!
    法财欲果四圆满,彼等之源即智慧,
    虽赐增智之善论,不需之人岂非畜?
    圆满得到世间的财食欲妙,以及出世之胜法果位的根源是智慧,虽然赐予增长智慧的善论却不希求,这样的人与畜生又有何异?
    世间所求得的受用财产为财圆满;色声香味触之五种欲妙为欲圆满;使热恼得到清凉的甘露妙法为佛法圆满;求解脱所得到的声闻、缘觉、菩萨、佛为果圆满。这四种圆满唯一依靠智慧才能得到。圆满受持佛法,获得清净的财产,享受人天福报和欲妙,以及从轮回中获得解脱都来源于智慧,而智慧存在于具证上师的论著和增长智慧的善疏中。就像本论这些殊胜的窍诀,能赐予你很多智慧,若不希求、生不起信心、弃之不理、束之高阁,就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说:“不察有益和无益,不求智慧不闻法,唯有寻求充腹者,真实一头无毛猪。”所以,应依止善知识闻思修持圣者的善说,自然能得到圆满的智慧。
    具慧一个亦能胜,强有势力怨敌众,
    犹如光芒璀璨日,震慑一切诸星辰。
    具足殊胜智慧者,即便是一人也能战胜强有势力的众多怨敌,犹如万丈光芒的太阳出现于虚空中时,能震慑一切星宿之光芒,使之隐而不现。
    太阳亦名千光轮,词藻学中亦称之为一切星宿之主尊,此喻智者一人亦能震慑无智诸众。因具慧者有各种善巧方便,可以毫无畏惧地战胜一切怨魔敌众,并能使彼等信服皈依于自己。如释迦世尊在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前,不计其数的魔众施尽伎俩欲加害扰乱,世尊毫无畏惧,如如不动。又如莲花生大士在入藏的途中,各种恶魔化为人形、旁生形、山形等欲夺莲师之性命,而莲师毫不费力全都慑服了他们,使彼等发愿护持佛法。还有米拉日巴尊者等都是以悲智慑服了怨敌魔军。如是具有智慧的人,能调伏一切愚昧无知的众生,也能以智慧的宝剑斩断自相续一切烦恼魔敌。
    同样,世间具有智慧者,即使一人也能敌过强盛的大国,如大唐的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联姻,当时有达日、格色格等很多国家强欲聘娶公主,但藏王的大臣拥卜呷当巴,以智慧和善巧方便为藏王巧娶了文成公主。此犹如千光日仅一轮亦能震慑空中的一切星辰。
    无智虽具财富等,亦与敌众共享用,
    虽有势力成他仆,犹如象为铁钩驯。
    无智慧的人,虽然具足丰富的财物,也会与敌众共同享用,即使拥有强大的势力也会变成他人的奴仆,犹如狂象力量虽大,一旦被铁钩驯服后,孩童也能役使。
    有些人因往昔些许善业成熟的果报,今生富如多闻天子,但因他不具足取舍善恶的智慧,舍不得上供下施积累资粮,只是贪得无厌地积累,一生处于积财、守财、失财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有些世间人本来拥有大批的钱财和眷属,但由于没有智慧,交一些狐朋狗友,行为放逸,最终财物耗尽时,反沦为他人的奴仆。就像印度的狂象,虽威猛无比,令人畏惧,若为人驯服之后谁都可随意役使。
    若具足智慧,即可将有漏的财富转变成无漏的福报。如藏地犹如太阳般的伏藏大师蒋扬钦哲旺波,其财富圆满具足是无与伦比的。但尊者都用于济贫供僧等有益的善法方面,他虽然具有取之不竭的财富,而圆寂后,弟众中没有因财产引起微小的争论。
    何人若欲成智者,每日当记一偈颂,
    如是不断渐积累,则智增如上弦月。
    任何一个人,如果想成为智者,每天应当牢记一首偈颂,这样不间断地日积月累,则其智慧就如上弦月一样能明显增上。
    如果一个人具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及正确的修学方法,必定会成为智者。《萨迦格言》中云:“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有些修行人自幼背诵讲辩经论,到十五六岁就成为精通五部大论的智者。有些大成就者在摄受弟子时,采取一种同修共学的方法,每日让大众在一起闻法、背诵、辩论等,以种种善巧方便促使彼等不断增上智慧。因为滴水可以盈器,聚沙能够成塔。
    同样,世间学识渊博的人,也是依靠不断积累而得来的,如科学家爱迪生无有间断地每天记一句名言、作一篇日记而成为名扬世界的智者,类似的科学家、文学家也都是通过渐渐积累才有累累的硕果。所以,世间学问和出世智慧都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加上滴水穿石、坚忍不拔的恒心精进修学,才会有成果。
    无精打采不学者,纵过百年无进步,
    若欲获得智者位,则当刻苦勤奋学。
    无精打采懈怠散乱而不求学问的人,纵使经过百年也没有进步,如果想获得智者的学位,则应当刻苦勤奋地学修。
    如果一个人对学法、求法没有一点兴趣,即使修学一百年也如水中泡石,到死时还不会明白修学的目的。如贡塘大师《水木格言》中所说:“若不求学者,则如水泡石,纵经百年后,性干不会变。”
    同样,世间人要想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也是需要多年的刻苦勤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说明了智者之位是来自于勤奋。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数学家陈景润等,他们无不是从刻苦钻研、昼夜勤奋、精研细读中博得超群绝类的智慧。
    若不精进无学问,无学问者虽向往,
    荣华富贵亦无果,犹如冬季之树木。
    如果没有精进是不可能有学问的,若没有学问,虽向往荣华富贵也无法得到,如同冬季的枯树不可能开花结果。
    世间的地位权势、荣华富贵是由学问得来的,学问是由精进而成就的。如果一点学问也没有,却希望得到王位等,就如同向往空中花园一般。从前,有一个乞丐躺在城门的过道上,妄想:国王的头断掉,自己做君王。结果,他自己的头被国王的车乘辗断了。不造任何福德、不希求学识的人,怎么可能梦想成真呢?
    如果自己精进求学,其学问与日俱增,则名声、地位、财富等将不求自得。所谓“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正说明了精进是获得学问必不可缺的助缘。如果自己以铁杵磨成针的毅力精进学法,智慧则如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虽不希求也自然能得到学位、名誉、权势、财富等。若不精进希求学问,一切所欲则如冬季枯树,绝不可能呈现枝繁叶茂之景。所以作为佛子应发起决心,勇猛精进闻思修法。
    若是具有学问者,暂时纵然受衰败,
    不久享受安乐果,犹如春季之妙树。
    如果相续中具有学问,纵然暂时受到挫折衰败,但不久就会享受其智慧所赐的安乐果,犹如春季的妙树一般,生机盎然结出硕果。
    具有定解和证悟的高僧大德,不为世间八风所动,纵遇命难也毫不气馁,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25:1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众人都很羡慕、恭敬他,后来他自以为大权在握,便恣意妄为,致使公司倒闭,甚至负债累累、家破人亡,其手下的职员们也随之下岗到处流浪。
    作为大德高僧也是一样,有些因往昔的福德因缘,具足财富地位,却不能恒时以正知正念护持自相续,自认为圆满具足了一切,不再反观自心,为所欲为,结果,身败名裂,到处漂泊。某地有一位老和尚,任一寺院的住持,本来名誉、地位、属眷等比较圆满,却因为在女居士前不拘小节,别人添油加醋地编造一些奇闻,一传十,十传百,众口铄金,最终他只得到处流浪,弟子更是四处奔跑。所以,作为修行人应常观自心,慎勿放逸!
    此外国王君主众,善恶诸行为如何,
    一切眷属效仿之,彼等之行亦复然。
    一些世间国王或高僧大德,他们的行为是善是恶,其一切眷属也随之效仿,他们的行为也会随君主而趋向善恶。
    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说君主行得正,下面的人也行得正,反之亦然。如君主注重道德教育,民众也会如是实行;若国王只重视发展经济,则整个社会风气也是一切向钱看。国王若很贤明,言行慎微,如理取舍善恶,则他的臣民也是见贤思齐,奉行善法。另一方面,修学人更应该随学上师的言行和意趣,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上师相应,犹如印模里取出的塔像一样。如一个道场的住持,虽然已是年逾古稀,但每天仍然坚持传法,他所培养的法师们,也是从不间断传法;上师平易近人、乐于赈贫济穷,他的弟众也是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因此作为一寺之主,为了利于后学者的言行和相续,理当大行也顾细谨!
    设若国王贪财物,以财将毁其王法,
    君主若喜淫乐事,娼妇女众气焰高。
    如果国王贪执财物,以此必将毁坏其王法,如果喜好淫乐之事,娼妇女众就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国王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大都取决于其自身的两个原因:一是贪财导致毁坏王法,二是因溺于淫乐事,使红颜女人妄自尊大,左右国事,危及朝政。有一定权位者,若依仗权势明目张胆地贪污钱财,其欲壑难填,今日贪一千明日贪一万,贪心犹如喝盐水一样,越贪越厉害,不能自制,终有一天,会走进监狱的大门,毁灭自己。另一方面本来足智多谋的君主,往往因贪淫好色而导致朝纲大乱,失去江山,如历史上的唐玄宗,为讨得贵妃的欢心,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遭致民众怨声鼎沸。一般娼妇女人,若得宠幸,会以自私的狭窄心胸,控制国王的行为,不顾国家百姓的存亡,以此使天下大乱。
    若听离间遭挑拨,不知观察受妄诱,
    倘若轻信为众动,若喜面谀闻诈语。
    如是此等狡诈者,发现君主乐于此,
    彼等依此寻时机,想方设法欺骗之。
    如果喜爱听信离间语就会遭到是非的挑拨,不知道详细观察就很容易受妄语的引诱;容易轻信别人就会为他人所动摇,若喜欢表面上的阿谀奉承就会经常听到狡诈语。这样,那些狡诈的人,一旦发现君主喜欢这些,他们就会寻找机会想方设法欺骗君主。
    狡诈者最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寻机图谋私利。君主如果喜欢听离间语,则那狡诈者就会在金刚道友之间,金刚道友与金刚上师之间,金刚上师之间“不辞辛劳来往传音”,使彼此误解,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有些狡诈者观知上师慈愍病人,喜于放生,他们便以此为借口,“下山看病”、“为了上师长久住世去大城市内大量放生”而放弃自己的闻思,在外面却胡作非为。对这类似的花言巧语,上师若不加观察就很容易被妄语所引诱。如果君主没有主见,轻易相信他人,经常会因为众说不一而不能做主,处理事情总是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如果君主没有一定智慧鉴别他人所说的话是真是伪,喜欢听当面的赞叹,自然就听不到真实语,只能听到那些狡诈者的阿谀奉承。所以,作为君主应该行得正坐得稳,让他们无机可乘。对人的性情详加观察,对人的语言莫易轻信,以智慧抉择取舍,无论他们如何想方设法,也欺骗不了君主。
    众人想法各不一,国王乃是诸众主,
    彼王若未善观察,最终亦将毁国政。
    众人的想法各有不一,如果作为众人依怙的君主,对此若未善加观察,最终会因此毁坏国政。
    一国之内,有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想法各有不同,正如古人说“三十个人有三十颗心,三十头牛有六十个角”,其中有的希望君贤民善风调雨顺,有的却是自私自利,心存不轨企图乱政。因此,国王若不善加观察而用人不当,则终将毁掉国政。在修行人中,或是为一切如母众生发无上菩提心而修学,或是好奇而试剃光头,有的是为骗取钱财而假冒僧人。因此住持若不识别真伪一律摄受为眷属,则终将毁灭佛法。
    修行人在见修比较稳固、不会被世间种种迷乱现象所转时,仍然需要依靠各种途径了知世间人的各种思想动态,如是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一定的帮助。上师住持更应该对人事全方位地了解,因为各宗的见解行为都不尽相同,世人皈依、出家的目的各有所异,所以对任何事情的抉择都需要详加观察。否则,一个道场中即使仅有一个伪劣者,也将对整个道场带来很不良的影响,甚至毁坏整个道场。目前,有些大佛学院和名山大寺,道风败坏,不注重闻思修,其原因大多基于此。因此,大德住持们应该时刻善加观察,防微杜渐,一旦发现某种不良苗头、心存恶意的假冒僧人,应马上想法制止,使其不得蔓延。同时在很正常的时候,应经常了解掌握各人的不同想法,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候,应自己依法为据当机立断,这样才能于僧团无害。
    于诸身处高位者,恶劣眷众常面赞,
    过失亦说为功德,是故难辨功与过。
    在那些身处高位的君主前,恶劣的眷众经常喜欢当面称赞,把过失也说成功德,因此,不具自知之明的君主是很难辨别功德与过失的。
    如果是身居要职之人,应该以智慧辨别他人的赞语,别人在歌功颂德时,应不为所动。如法师、活佛等,其眷众中之恶劣者,他们不会实话实说,常当面赞叹:您老人家真是了不起,当初佛陀初转*轮才五位比丘,而您摄受的眷属是如此的广大;您与萨 哈大成就者一样,杀盗淫妄都是功德……对这些只要稍作观察,无论他们如何吹捧,自己也不会因难辨功过而作非法行。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领袖,曾深有体会地开示道:所幸的是我出生于贫穷家庭,如今生活在享乐中也能体谅穷苦人;幸亏自幼我依止过两位大善知识,有了一定的智慧,如今无论人们如何称赞我,我也能明知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真正的大德对称谀赞叹不会执著,面对非议诽谤也能了知自己,对自己的功过很善于辨别,“不因赞称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从前在讽刺幽默的报栏中,有一个没长头脑的上级和一个讨好卖乖的职员。一天领导欲外出游乐,领导说:“今天我们坐车去。”职员说:“坐车很好,别人一看这车,就知道您是如何的富有。”“不,开车油费太贵,我们步行。”“步行很好,别人一看您的西装革履,就知道您肯定是个大老董。”“路不好走步行不稳,你再想个好办法。”“爬行肯定不至于跌倒。”“不,爬行太慢。”“那就滚,又稳又快又省油。”结果,他们一齐开始滚着游乐。这虽然是一则讽刺与幽默,但也确实说明了面赞者与无智者都是如此的可笑。所以,一般的国王领导们都会听到如雪花一样多的赞叹语,若不加观察,则很容易受恶劣眷众蒙蔽。
    尤其具诤之浊世,眷属之中卑者多,
    过失亦视为功德,以自私心骗君主。
    在此五浊兴盛的时代,眷属中多数是卑劣者,把过失也看成功德,以自私自利心去欺骗君主。
    如今有声望的大德们摄受了很多眷属,其中肯定有很多劣慧者,因为时处烦恼炽盛邪见深重的恶世,自己不深入经藏,未解如来的真实义,把非法行、世人的陈见认为是功德学处。如美国人共许:出家极不好,破戒很光荣。那些见解很高的法师侨居美国后,深受他们的影响,见解也变了,根本不敢讲《入菩萨行》等一些经论中的真实义,违心地宣讲一些迎合他们心理的观点。反把真正具功德的传承渐渐灭尽,兴盛恶见恶行。这些深刻应时的教言,人们若能融入自相续,则很多道场的住持都不至于受蒙骗而不能弘扬真正的教法。世间人于此道更精,下属们因存自私心、畏惧心而将上级的过失说成功德,企图骗取钱财地位。从前有一个织布人,他毛遂自荐对皇帝说,自己织的布是如何如何华丽,一般人是看不见的。结果,大臣们实际上什么也看不见,为了迎合皇帝,也说“布很华丽”,给皇帝做新装,又让皇帝穿上“新装”游街,其实皇帝裸身于大街示众。这样一层层互骗,皇帝也是出尽洋相。如今类似的骗局屡见不鲜,下属们为了一味的溜须拍马,顺着领导的心意,颠倒黑白,对他们贪赃枉法、胡作非为也倍加赞叹,自己也当作功德而随学,一时春风得意,如是不能持重之人,其名位必不能持久。
    思维集体众利益,如是之人极罕见,
    君主善加观察后,听取实语舍非语。
    如今很少有人为集体利益着想,思维利益众生的人就更为罕见。所以君主应善加观察后,听取真实有利之言词,舍弃一切非理语言。
    君主在抉择任何事情时,应采纳真实利众的意见,舍去不合理的提议。因为,真正为集体着想,发心令一切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利益的人,寥若晨星,极为稀少。如今末时的众生中,真正能考虑到整个佛教前途、提高整个人类文化素质的人,也是极为难得。大多数只重视自己的利益,见到什么样的众生都是“好好好”,从不指出任何人的缺点,普通的学佛人更是如此。所以,真正住持正法者,对众人所陈白的意见,一定要详加观察,辨其真伪而作取舍。因为,他们大多是以自私的发心反映问题,若认真追问其理据,只需几个问答他就会理屈词穷露出马脚,由此可推知所反映的也是属虚假臆造。所以,我们以后在因缘具足、住持道场、摄受弟众时,应铭记这个教言,听取真实言舍弃非理语。
    君主不会受穷困,亦不缺乏面赞语,
    不应欢喜能诱财,以及面谀狡诈语。
    君主根本不会感受穷困,也不会缺乏种种面赞语,因此,不应该对诱人的财产和狡诈者的表面赞叹产生欢喜心。
    君主为人处世应断除两种过失:一是不应贪财,二是不应信狡诈语。因为君主以其往昔的福德因缘,如今地位显赫,福报具足,一生中绝不会感受贫困。作为寺院的住持,若能严持净戒,慈悯众生,财产名位不用追求便垂手可得。因为,佛经中说:真正的修行人,即便到了在家人于指甲上耕种的时候,也不会感受困苦。所以不应该对诱惑自己坠入轮回的钱财生起贪喜之心。再者,身居高位的人,因为眷属中各有所求,不敢违上,会用花言巧语竭力逢迎,当面伪心赞叹一番,以讨君主的欢心,所以君主前的好话多如满山的鲜花。君主若不观察,就很难觉察到自己的过失。有智慧的君主,对那些善说动听悦耳之语的狡诈者,应详察其动机,不要因别人奉承两句便心花怒放,上当受骗后才悔恨当初。
    所有一切诸君主,恒时应当慎思维:
    所属此等诸眷众,一切苦乐皆依我,
    故我必须利彼等,首先我若不了知,
    何为应理何非理,尔时不能自做主。
    世间的君主应时时刻刻细心思维:眷属能安居乐业是依靠我,造业受苦也是观待于我,所以我必须尽心尽力饶益他们。为此,如果我事先不了知何为应取、何为应舍之理,就不能抉择辨别是非取舍而利益他们。
    国王若想利益一国之臣民,首先必须明晓世理,精通治国之道。否则,应取则舍、该舍却取,颠三倒四,即使是名遍三界,位同梵天,但遇到处理具体事情时,不能如法决断,即便是想如理为民众造善,也只能是枉费心思,甚至适得其反。如清末的慈禧太后,既不懂世法之规,又无治国之术,遇到八国联军瓜分中国时,听信李鸿章卖国求荣的下策,今日割一地,明日卖一城,苟且求得几日的安乐,这样的卖国君主谈何利益民众呢?
    修行人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自始至终以智慧来充实自己,对任何根基的人都能应机施教,既合世间人情,又合佛法道理。如当今的有些大德,几岁便亲近善知识,对戒律的开遮持犯了如指掌,对甚深的法要了了分明,在遇到任何违缘时自有高见,根本不会进入任何圈套。这样让人心悦诚服的圣者,不论是其眷属,还是心存不轨的恶人,只要有缘亲近他,都会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利益。这才是众望所归的君主。
    成办诸众取舍事,故当闻佛菩萨众,
    所造君规经论中,所说一切诸教义,
    专心思察所闻义,于此获得定解时,
    此君即能护众故,赞为怙主或众目。
    君主如果想引导众生断恶行善,就应当听闻此汇集诸佛菩萨智慧之窍诀——君规论典,并专心致志地观察思维一切教义,对此获得稳固的定解时,方能护持众生的三门,也堪誉为众生怙主、人天眼目。
    修行人若要救度普天下之众生得到究竟解脱,就必须闻思诸佛菩萨的经论教理并获得甚深的定解,才能如法成办自他二利。有些高僧大德精通三藏十二部经论,以及印藏历代祖师的教规格言,若随时随地向他请教,他都会正确无误地引导众生修持甚深法要。这样的大德虽是藏在深山不离坐垫,也会有众人舍弃自己的高官地位,放下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远万里,飞洋渡海纷至沓来,归投于他的足下,如群兽敬畏雪狮般地紧依在他的身旁。
    我虽未胜平凡者,岂能等同卑劣者,
    如是观察不放逸,此君名副其实也。
    君主应恒时如是反省自己:虽然我的见解行为没有超胜平凡人,但岂能同于卑劣者的行为?如是反复观察自己的言行而不放逸,才堪为名副其实的君主。
    作为君主,在实际生活中,言行举止应恒时不放逸。自己虽然没有超凡入圣的境界,是一个烦恼所缚的凡夫异生,但不能不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像一个世间的卑劣者一样,任随自己的分别念作非法行。至少也应该像世间有道德、有修养、有学识的人一样,时刻观察自己的三门,毫不放逸,并以种种学处和威仪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正知正念束缚自己如狂象般的心。如是,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或修行人。如汉地寺院每天晚课结束时,一定要念警众偈:“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如此日日以此警策,暂时虽是一介凡夫,但日增道长,也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圣者。
    君主若具善功德,则彼所有眷属众,
    始终无有以私欲,为非作歹之时机。
    君主如果具足善妙功德,那么他身边的所有眷属,自始至终都不可能有以自私心胡作非为的机会。
    君主具有威德是弟子不作非法行的关键。具足智慧和修证等功德的上师,如严持净戒,具有殊胜闻思修行之功德,处理事情具有非凡的能力,摄受弟子具有无比的威力,则他所有的眷属就不可能造恶业。即使是成千上万的弟众,也没有造杀盗淫妄等恶业的机会,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是在上师身边忙于闻法、诵咒、顶礼、转绕、背诵经论等善法。反之,若上师不具威德,则眷属会造下无量的贪嗔恶业,甚至认为自己胜过上师,利欲熏心,任意妄为,将戒律置于脑后,对甚深法义不闻不问,行为放荡,做尽坏事。世间君王若具善功德,其眷属也唯有断恶行善,如斯里兰卡前任总统,他具足学识、威德,又虔信佛教,每天要求大臣等早晨三点起床,与他一起坐禅、诵经。他手下的眷属唯有行持善法,根本没有作恶的机会。所以,眷属们造善造恶,关键取决于君主是否具德。
    不求任何学问者,仅以高位起傲慢,
    并害自己之眷众,虽为君主亦将毁。
    若君主不希求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仅凭借自己的高位权势,起大傲慢心,因无善心而加害自己的眷属,他虽然一时成为君主,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