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uqing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比量功德?哪部经对比量功德有提到或解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20 09:57
  • 90

    主题

    630

    帖子

    9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91
    26#
    发表于 2018-2-11 10:00: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你今生学《法华经》,生生世世受益!

    净界法师


        我们《禅观与净土》有个课程,叫作功德篇,师父还没有讲,但我有在做一些准备。净土的功德篇有两块,一个是《无量寿经》的功德篇,一个是《观经》的功德篇,但是这两个功德篇在利根的上辈中辈没有太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下辈。


      《无量寿经》的三辈是在修净业三福,上中下辈都要修的,所以在《无量寿经》,只要往生,这个人一定是标准的好人,坏人不会往生;《观经》不一样,《观经》的下品基本上都是造恶凡夫了,五逆十恶但是不能毁谤正法和邪见知,罪业可以带业,邪见那就不能往生了,它是不可以毁谤正法的,其它的五逆十恶是可以带业往生的。


      有人就问智者大师,为什么《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都是善人,《观经》能够摄受五逆十恶的众生?智者大师说,《无量寿经》是专修事修的,这个人他没办法内观真如,所以他对烦恼业力没有抗拒力啊。你说临命终的时候起烦恼,遇到地狱的火现前,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他没那本事啊,所以他必须要乖乖的守规矩。就是说你那水沟你跳不过去,你就好好的绕过水沟,这个你要务实你是什么根基,你就要走你自己相应的路,因为《无量寿经》是摄受事修人的;《观经》是强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理观的智慧,所以他造业只是一时糊涂啊。


      那么理观的人当然就不一样了,他遇到烦恼,他只要稍微让他静下来,稍微回光返照,他能够灭业障如翻大地!所以他能够融缩五逆十恶的罪业,因为他理观强,他本质的善根是强的,他只是一时造恶的。所以这样讲的话就是说,那每一个人真的不一样,但是如果从你自己栽培的善根,也非常公平,就是你学了《法华经》,未来你遇到恶因缘,你产生的反转力量会比一般人不一样,就是你是污泥里面的莲花,你不容易受到污泥的干扰,你功德的成长也容易相续。


      诸位,如果我们今天是污泥里面的玫瑰花,后果怎么样,那就不太妙了。玫瑰花肯定被污泥污染,因为莲花的叶子是很特殊的,你这个脏东西泼上去它不会沾的。


      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愿意静下心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把心中的莲花种下去,我告诉你一句话就好:你呢,生生世世受益!在你的成佛之道都会因为你今生学《法华经》而受益,它不是今生哦,莲花会开会谢,莲子永远都在那里,这叫金刚不坏种子。


      我们今天先简单讲到这,讲到妙法跟莲花的关系。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净界法师 妙法莲华经讲记17


    金刚种子也算是比量功德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25#
    发表于 2018-2-11 07:20:56 | 只看该作者
    比量死后自动转成现量,这个说法我觉的是没有经典依据的,这个问题如果含混过去,很容易让人周游于闻思,而偏废于修证。之前我说楞严经中有暗说,是个人的臆测,特此更正。

    人死后,没有了冷、热、痛、触等感受,没有了物质和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做到在物质空间中做不到的事情,自然就会具备一些在物质界被视为神通的能力,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它不在物质界,就不被物质束缚。但是由于没有漏尽通,遇到境界相,虽然如生前一样,在比量上明白这是幻化相,其体性是空,但是不能当下认取,没有现量的智慧,所以仍然如生前一般,会被情绪左右,被境相禁锢而流转于生死。

    我在这里并不否定比量的功德,解一义具圆通之见,闻一偈有成佛之功。但比量只是闻思慧,并没有真实的安乐受用。许多佛学研究者,终其一生都在闻思上面打转,无法顺入修证道,就是因为不了解闻思慧的极限。闻思慧的特征,是不脱名言概念的思惟方式,而所谓的“名言概念”,无论是否与经教相符,本质上均属妄想,不但与实相了不相干,还是修定的障碍。

    闻思慧的本质,虽然不离妄想。但是它可以统合我们分歧的思路,使思想有体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思虑。经过不断的思惟整理之后,行者必然能够找到一句了义法,可以用来贯串所有的见解和行持,这句了义法,即是行者的“总持门”。

    刚开始修的人,一定会用语言文字来思惟,但是只要经常、反复、不断的思惟,到最后必然会变成一种没有语言文字相的直观,那只是一种“纯然的感觉”而已。这个时候,“总持门”已经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您,无论面对任何情境,都不会丢失正觉受,此即是现量功德、即是定力。这个过程即是修证,修证是生前的事情,现量智慧(定力)的形成与肉团身是否解体无关,与平时的思惟熏习有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3 13:34
  • 0

    主题

    152

    帖子

    152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0
    24#
    发表于 2018-1-23 21:5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尘之外 于 2018-1-23 22:04 编辑

    随喜赞叹师兄们!学佛第一要正知见,知见正才不会盲修瞎炼。但是见地多了,说的都是果位上的事情,因地上的行持就很难达到。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把人家果位上的见地当成知识,而要融入到证道的实践中,身口意与佛的开示相应了,才是受持。否则,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见地反而会成为所知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6 21:11
  • 3

    主题

    467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23#
    发表于 2018-1-22 09:48:34 | 只看该作者
    xiang96 发表于 2018-1-22 07:47
    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是因为真理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依法不依人,这个法不是指经典,而是指了义实相的真理 ...

    谁说只要读经不要修行的?
  • TA的每日心情
    大哭
    2018-2-19 12:43
  • 23

    主题

    9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25
    22#
    发表于 2018-1-22 08:37:14 | 只看该作者
    小乘修戒定慧
    大乘修闻思修
    再加上‘亲近善知识’
    就是《大涅槃经》讲的‘涅槃四因’

    养悟无比重要
    就是
    必须‘有自己的东西’
    不停留于前人的口头禅
    而达到‘自性流露’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21#
    发表于 2018-1-22 07:47:17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是因为真理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依法不依人,这个法不是指经典,而是指了义实相的真理,经典是文字相,理解了文字般若,再通过观照般若,现证实相般若,转识成智有了正觉受才是功德不可思议!否则,法华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从他圣解,塞自悟门」、「三藏经典,总是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见与师齐,减师半德」等等,都是说明不可执着圣言量。祖师大德甚至呵斥那些只知道依赖圣言量不知道要亲证佛法的人为「附草木精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20#
    发表于 2018-1-21 19:52:42 | 只看该作者
    比量功德当下就是现量功德,这是悟后的证境,不是悟前的观行方法。
    一心三藏,既是悟后的证境,也是悟前的观行方法。

    比量是认知,现量是实践。从道德的认知到道德的实践是否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哲学上是有争议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主张「知即是德」,认为在道德上有了认知,必然能够实践,一个人之所以会在道德上犯错,必定是出自无知的结果。中国明代的大儒王阳明也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与行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然而希腊另一个哲学家亚理斯多德(Aristotle)则主张,道德上的犯错并不一定是出自无知的结果,因为确实有人知而不行,而且也有人明知故犯。 比如:很多宗教徒虽然相信「善人死后升天堂、恶人死后下地狱」,可是却偷偷摸摸的做坏事,信仰和行为严重的脱节,成为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6 21:11
  • 3

    主题

    467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19#
    发表于 2018-1-21 19:20: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法华之子 于 2018-1-21 19:28 编辑

    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18#
    发表于 2018-1-21 16:45:26 | 只看该作者
    闻在本识,是指反闻、入流,就是反闻闻自性,见性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糊里糊涂在法会上打瞌睡,第七识也能瞒天过海偷偷成就。如果有这等好事,只要有播经机的地方,那里的山精鬼魅、畜牲凡人都能免受轮回之苦了。那佛还辛苦一辈子,善巧方便何苦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17#
    发表于 2018-1-21 16:31:39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讲比量当下就是现量,见道当下就是证道,这个我能理解。因为法华经纯实无权,是佛境界。在佛境界没有任何分别对待,明暗、色空、成住、三途六趣、四生九有、诸恶苦趣皆是佛境界。离佛境界外,别无众生境界;舍众生境界,别无佛境界。所以,比量当下就是现量,是成佛之后得出的结论。
    三界唯心,万法归一,这是佛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我们都知道了,问题是我们能体悟佛当年得出结论时的精神状态吗?肉团身一解体就能体验这种精神状态?谁能保证?看看法华经,佛的授记并不是一死之后就成佛的。
    中学生都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但是他们能还原牛顿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吗?能说中学生都比牛顿聪明吗?所以,圣言量是别人的经验,证量才是自己的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