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uqing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比量功德?哪部经对比量功德有提到或解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21#
    发表于 2018-1-22 07:47:17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是因为真理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依法不依人,这个法不是指经典,而是指了义实相的真理,经典是文字相,理解了文字般若,再通过观照般若,现证实相般若,转识成智有了正觉受才是功德不可思议!否则,法华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从他圣解,塞自悟门」、「三藏经典,总是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见与师齐,减师半德」等等,都是说明不可执着圣言量。祖师大德甚至呵斥那些只知道依赖圣言量不知道要亲证佛法的人为「附草木精灵」。
  • TA的每日心情
    大哭
    2018-2-19 12:43
  • 23

    主题

    9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25
    22#
    发表于 2018-1-22 08:37:14 | 只看该作者
    小乘修戒定慧
    大乘修闻思修
    再加上‘亲近善知识’
    就是《大涅槃经》讲的‘涅槃四因’

    养悟无比重要
    就是
    必须‘有自己的东西’
    不停留于前人的口头禅
    而达到‘自性流露’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6 21:11
  • 3

    主题

    467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23#
    发表于 2018-1-22 09:48:34 | 只看该作者
    xiang96 发表于 2018-1-22 07:47
    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是因为真理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依法不依人,这个法不是指经典,而是指了义实相的真理 ...

    谁说只要读经不要修行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3 13:34
  • 0

    主题

    152

    帖子

    152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0
    24#
    发表于 2018-1-23 21:5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尘之外 于 2018-1-23 22:04 编辑

    随喜赞叹师兄们!学佛第一要正知见,知见正才不会盲修瞎炼。但是见地多了,说的都是果位上的事情,因地上的行持就很难达到。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把人家果位上的见地当成知识,而要融入到证道的实践中,身口意与佛的开示相应了,才是受持。否则,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见地反而会成为所知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25#
    发表于 2018-2-11 07:20:56 | 只看该作者
    比量死后自动转成现量,这个说法我觉的是没有经典依据的,这个问题如果含混过去,很容易让人周游于闻思,而偏废于修证。之前我说楞严经中有暗说,是个人的臆测,特此更正。

    人死后,没有了冷、热、痛、触等感受,没有了物质和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做到在物质空间中做不到的事情,自然就会具备一些在物质界被视为神通的能力,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它不在物质界,就不被物质束缚。但是由于没有漏尽通,遇到境界相,虽然如生前一样,在比量上明白这是幻化相,其体性是空,但是不能当下认取,没有现量的智慧,所以仍然如生前一般,会被情绪左右,被境相禁锢而流转于生死。

    我在这里并不否定比量的功德,解一义具圆通之见,闻一偈有成佛之功。但比量只是闻思慧,并没有真实的安乐受用。许多佛学研究者,终其一生都在闻思上面打转,无法顺入修证道,就是因为不了解闻思慧的极限。闻思慧的特征,是不脱名言概念的思惟方式,而所谓的“名言概念”,无论是否与经教相符,本质上均属妄想,不但与实相了不相干,还是修定的障碍。

    闻思慧的本质,虽然不离妄想。但是它可以统合我们分歧的思路,使思想有体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思虑。经过不断的思惟整理之后,行者必然能够找到一句了义法,可以用来贯串所有的见解和行持,这句了义法,即是行者的“总持门”。

    刚开始修的人,一定会用语言文字来思惟,但是只要经常、反复、不断的思惟,到最后必然会变成一种没有语言文字相的直观,那只是一种“纯然的感觉”而已。这个时候,“总持门”已经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您,无论面对任何情境,都不会丢失正觉受,此即是现量功德、即是定力。这个过程即是修证,修证是生前的事情,现量智慧(定力)的形成与肉团身是否解体无关,与平时的思惟熏习有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20 09:57
  • 90

    主题

    630

    帖子

    9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91
    26#
    发表于 2018-2-11 10:00: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你今生学《法华经》,生生世世受益!

    净界法师


        我们《禅观与净土》有个课程,叫作功德篇,师父还没有讲,但我有在做一些准备。净土的功德篇有两块,一个是《无量寿经》的功德篇,一个是《观经》的功德篇,但是这两个功德篇在利根的上辈中辈没有太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下辈。


      《无量寿经》的三辈是在修净业三福,上中下辈都要修的,所以在《无量寿经》,只要往生,这个人一定是标准的好人,坏人不会往生;《观经》不一样,《观经》的下品基本上都是造恶凡夫了,五逆十恶但是不能毁谤正法和邪见知,罪业可以带业,邪见那就不能往生了,它是不可以毁谤正法的,其它的五逆十恶是可以带业往生的。


      有人就问智者大师,为什么《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都是善人,《观经》能够摄受五逆十恶的众生?智者大师说,《无量寿经》是专修事修的,这个人他没办法内观真如,所以他对烦恼业力没有抗拒力啊。你说临命终的时候起烦恼,遇到地狱的火现前,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他没那本事啊,所以他必须要乖乖的守规矩。就是说你那水沟你跳不过去,你就好好的绕过水沟,这个你要务实你是什么根基,你就要走你自己相应的路,因为《无量寿经》是摄受事修人的;《观经》是强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理观的智慧,所以他造业只是一时糊涂啊。


      那么理观的人当然就不一样了,他遇到烦恼,他只要稍微让他静下来,稍微回光返照,他能够灭业障如翻大地!所以他能够融缩五逆十恶的罪业,因为他理观强,他本质的善根是强的,他只是一时造恶的。所以这样讲的话就是说,那每一个人真的不一样,但是如果从你自己栽培的善根,也非常公平,就是你学了《法华经》,未来你遇到恶因缘,你产生的反转力量会比一般人不一样,就是你是污泥里面的莲花,你不容易受到污泥的干扰,你功德的成长也容易相续。


      诸位,如果我们今天是污泥里面的玫瑰花,后果怎么样,那就不太妙了。玫瑰花肯定被污泥污染,因为莲花的叶子是很特殊的,你这个脏东西泼上去它不会沾的。


      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愿意静下心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把心中的莲花种下去,我告诉你一句话就好:你呢,生生世世受益!在你的成佛之道都会因为你今生学《法华经》而受益,它不是今生哦,莲花会开会谢,莲子永远都在那里,这叫金刚不坏种子。


      我们今天先简单讲到这,讲到妙法跟莲花的关系。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净界法师 妙法莲华经讲记17


    金刚种子也算是比量功德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6 21:11
  • 3

    主题

    467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27#
    发表于 2018-2-11 12:33:33 | 只看该作者
    比量和现量都是方便说,都是为了强调听经闻法明心见性的重要性。

    《楞严经》最后一卷,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为什么一个瞬间要下地狱的人,一念明白一心三藏道理,即可将地狱变安乐国?

    下地狱的那一刻,他可有时间来修,可有时间来证?比量的当下是否就是现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28#
    发表于 2018-2-11 16:06: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ng96 于 2018-2-11 18:12 编辑

    当你将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的时候,比量就是现量,生死即是涅槃,种种说法都是方便说,何来比量死后转成现量?当下就是了。甚至不存在比量现量的说法,这是果地上的正知见。

    龙女能当下成佛,是她有能力当下转识成智,当下比量即是现量。我们能吗?我们还是被六七识所控制的傀儡,所以比量是比量,现量是现量,生死是生死,这些名词本来就是因地上的说法,干嘛要扯到果地上去呢。所以慧能大师说:六七因上转。没有说六七死后转。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这个说的是因地上的事,理悟是比量,现量是理事圆融的境界,是果地的觉受。楞严经并没有说:理则顿悟,身死事除,一蹴而就、一死即了。当然,如果你能在比量的境界中保持正觉受,不被迷惑,就没有理事之别,比量现量之分,无因无果,不随业流转,也不在这个讨论的话题之内了。

    关于带业往生,这又是另一码事了,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使我们不致于堕落分段生死,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学堂,在那里明师出高徒,可保证我们一步一步成佛。但我们在那里也还是要继续修行、明心见性,将比量转成现量。不是说往生就可以把这个环节给省了。

    至于楞严经最后的大恶人,他是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转的,并不是死后才转。印师说:往生是活着往生,不是死了往生。况且这个大恶人以后还会不会退转,楞严经并没有说。所以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很有必要,阿弥陀佛能保证我们永不退转。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29#
    发表于 2018-2-11 20:30:34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总结一下,我想要表达的。
    1、比量转成现量,与死这个行为没有因果关系,与能否转识成智有关,识就是分别。
    2、转识成智与时间没有关系,可以是一瞬间的当下,也可以是无量劫。看自己的根基了。当然,你真转识成智了,无量劫也是当下一念,时间就是分别产生的嘛!
    3、如何转识成智,如果是次第修证的根器,在因地上是需要修证的,修的重点不在于行为方式,(当然行为方式也可以积累资粮,从而影响情绪稳定,但这个不是重点)而在于平时内心的不断熏习、体验、观照实相,具体的方法很多,比如:平时观照“万法皆是一人一念变现”,其目的是先通过思惟扭转知见,并逐步将正知见转换成正觉的心理体验,并将这种心理状态保持不变,直到修行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看到境界相,就不需要通过语言思维来提醒自己,当下就是自他不二的觉受。比如:别人吐了你一脸痰,你如条件反射一样,中间没有停顿,当下见到:人我痰都是空性的幻化,连动手擦掉的念头都不会生起,这就是知见转成觉受的状态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3 13:34
  • 0

    主题

    152

    帖子

    152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0
    30#
    发表于 2018-3-4 08:06:20 | 只看该作者
    摘自冯学成《心灵锁钥》

    阿赖耶识的见分,这是精神—— 心理的重要功能部分,见分除了在自身上可以纵深分为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外,在横向上又分为现量、比量、非量(即似现量)和圣言量四大部分。这可是逻辑学上的重要范筹,是佛教内特有的逻辑范畴和系统结构。

      什么是现量?现量的现是对感觉的显现,也就是如实的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的种种直接的感受。这种感受,清楚明白,用不着通过思维活动去进行判断、分析、综合等推理程序。如看见一头牛、嗅到花香、听到钟声等。这些都是真实直接的感受。量指度量,形体的大小、光线的强弱、声音的清浊等不带有思维的直觉判断。

      现量义分为三种,一是“非不现见相”,指一切直接的感受,其中又因为感官健全,分同类性质、不同类性质、没有障碍、空间距离、正好适合等真实直接的感受。第二是“非思维所构成相”,指行为、活动、运动中的状态形象。三是“非错乱所见相”,这是排除“想错乱”、“数错乱”、“形错乱”、“显错乱”、“业错乱”、“见错乱”这几种因受精神、感官、情绪、认识和行为等病态及不正常状态所感受到的幻觉和错觉,以保持感觉和认识的准确性。这三类“现量”,是认识得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在修持中,因修行的层次还有许多世俗人生中不能感受的内容,如修禅定中的感觉感受,在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中所见到的种种世人不可思议的那些现象。如六道轮回、色界无色界和佛国净土,这些都是人们感官不能感觉和认识的,但在高层次的修行中,却有“现量”的感受和认识。

      比量是纯理性的活动,是认识得以展开的依据,包括了判断、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概念的逻辑推理及其过程。在唯识学中,这种逻辑推理的比量,又有“相”、“体”、“业”、“法”、“因果”这五种形态。

      相比量是对事物形体相状所作的推理与判断,并应符合其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也是经验的必然反映。如“见山有烟,必知有火”的判断,基于有火必有烟这种因果和经验等等这一类基本的认识规律。

      体比量是对事物属性的稳定性的一种推论和判断。如盐是咸的,糖是甜的。盐菜、盐肉当然也是咸的;蜜饯、糖果当然也是甜的。

      业比量是对事物作用和状态的一种推论和判断。如听见救火车的警笛声,就能推断某处一定发生了火灾;听见街上有爆竹声,就能推断某家有红白喜事等等。

      法比量是对事物进行概念性的普遍的推论和判断,并有深入的因果关系。如从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这类因果推论判断,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类自然法则的认识,乃至一切科学技术的理论、逻辑及数学的推导等都是法比量。

      因果比量与法比量同类,也是对事物进行概念性的普遍的推论和判断。不过法比量侧重于面上的“广”,因果比量侧重于质上的“深”。

      因有比量这一对现量的审核,现量分为“真现量”和“似现量”两大类。真现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现在”对“现有”并处于“显现”或“现离”状态中的事物所得到的真实直接的感受。

      “似现量”,就是“非量”,没有理智的“比量”审核判断,这种“非量”也会混淆于“现量”之中,所以称为“似现量”。“似现量”是一种复杂的、非由真实客体引发的那种主观的精神感受和认识(这种现象反映在认识活动中又称为“似比量”)。“似现量”有五种不同类型的表现,一是“散心缘过去”,指人们心神不定时对过去情境的那种零乱的回顾所得到的“现量”感受;二是“独意缘现在”,独指独头意识,就是不缘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纯意识感受,“现在”就是对感受的那种直接的、现在的作用,如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事情感的那种直接的、非理智的“现量”感受;三是“散意缘未来”,与“散心缘过去”相类似,不同的“缘过去”尚有对过去感受的经验,而“缘末来”则是基于过去和现在,进行“非比量”、非理智的臆测、憧想所得到的那种虚幻的“现量”感受;四是“缘三世短智”,三世指生命形态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这是超越一切生命现象进入连续生命形态的一种超时空的指谓。只有在佛教修行的高层次上才能有“现量”的感受和认识。一般的世俗众生,没有如此的“道行”,没有证得“三明六通”,附会佛教圣贤言教,臆度三世因果现象,也是一种“似比量”,属伪理论和伪科学。他们也会因之而有种种感受,如炼气功而走火入魔,精碑失常的人见神见鬼,妄谈三世,都属于“非量” ——“似比量”的这个“缘三世短智”;五是“缘现在诸惑乱解”,前面我们曾提到见浊,颠倒见、邪见、禁见、见见等谬误的认识,这些都是“非比量”,属于“惑乱”、“浊乱”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中所得到的那种自欺欺人、自以为是的感受,就是“缘现在诸惑乱解”。

      佛教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心识,也是世界、生命、精神、认识的根本依据,还是成佛的根本依据。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这七种识,都是依据阿赖耶识而产生,是它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并以“种子”的形态,存在、潜在或显现于其中。前七识是阿赖耶识的变相,眼耳鼻音身意末那这七识,都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变化。而阿赖耶识的“相分”,还有三种存在的状态而相对于“见分”,这就是“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

      “性境”的性,指事物的客观属性,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性境就是人们直接面对的客观存在,如五根对五尘所生的那种种直接真实之境。这是有实体实法并有现实作用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也不接受人们的主观改造,如日月星辰、大地大海及人们必须遵循的种种自然法则和规律。

      独影境是纯意识的产物,因其不随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活动而起,也不因色声香味触等外界事物作用而起,是人们头脑中浮现的那种影象境,是没有“种子”缘生的,所以称为独影境。这在艺术、文学和科学构想上有积极作用,但也是谬误和迷乱的根源所在。梦境和酒醉吸毒产生的幻像,就是独影境典型的表现。但独影境与“见分”相通,没有“见分”也不会产生独影境。

      带质境是相分的最有价值的一种状态。质就是本质,本质就有稳定性和规律性,人们才可以因之而产生和开展合理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所以与“见分”密切相关,是“见分”和“相分”有机融合的那一部分。

      见分的最高层次是“圣言量”,也被称之为“佛言量”、“圣教量”,是佛菩萨在高层的清净智见中所证见,并宣示和指导众生修行的一种“现量”,如佛所具有的“三身四智”中的“四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中所出现的境象,这是真实的,但对凡夫俗子而言却不可能有“现量”的感受,只有通过“比量”对这个“圣言量”信奉和修持。圭峰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归纳说:

      量有三种勘契须同者,西域诸贤圣所释法义,皆以三量为定:一、比量,二、现量,三、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远见烟,必知有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现量者,亲自现见,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诸(佛)经为定也。勘契须同者,若但凭佛语,不自比度证悟自心者,只是泛信,于己未益。若但取现量自见为定,不勘佛语,焉知邪正?外道六师,亲见所执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谓为正,岂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既无圣教及自所见,得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须三量勘同,方为决定。禅宗已多有现比二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矣。

      圭峰大师的这席话极为重要,禅宗的修持,尚需以经论作印证,何况其它。今天修习各种“气功”的人更应结合参照,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参照三十七道品与资粮道至究竟道的有关“佛言量”经常检查自己的修为在“气功状态”或“特异功能状态”中所出现的“现量”境,是正是邪,是佛是魔,那是万万大意不得的,是与生命攸关的大事啊!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