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佛究竟学什么?如何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5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13:52: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佛学什么?
学佛是学会生活。因为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
马祖云说:善恶事上不滞,即是修行。
也就是于一切善恶、好坏、是非、得失当中,心能平和自在,如如不动,不受扰乱,就是修行。
所以,许多人学佛,以为是加法,从而不断的向外驰求,想证个什么,得个什么,修个什么,结果徒劳辛苦,一无所得。
而事实上,学佛是减法,先认认真真的对着自己,把自己心中许多让自己苦的东西,拿开。苦因即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乐何必寻?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证自明……
所以六祖大师说:于彼相中,不生憎爱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名一相三昧……
解脱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
不是离开生活的,而是让我们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不是让我们抛弃工作、学习、责任和义务,而是让我们于工作、学习、责任和义务当中,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叹、不计较;
不是让我们没有感情,而是让我们的情,变成大情,这情能融纳到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大慈悲。
有些时候在生活中,往往为了自己,哪怕是为了修行、学佛、行善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痛苦,让人生举步维艰。
其实是只顾着向前跑,却忘了学会退步;只一心想着成佛,却没想到还须做人;只知道积功累德,却忽略了打扫自心……
始终没有找到修学的焦点,不在别处,只在于自心。所以,虽然是修行、学佛、行善……
依然是迷惑、痛苦的。
心是痛苦之本;
也是自在安乐之本。
既然心,可以让我们痛苦,让我们迷惑……
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解脱、自在……
心,让我们怨叹、计较,也让我们赞叹、宽容心,让我们失衡、是非,也可以让我们心怀平等、泰然……
心,让我们患得患失,也让我们不计得失。心,可让我们爱欲、缠绵,也可以让我们于一切苦难众生,慈悲、不舍……
心如天空,可以充满乌云,也可以遍洒阳光;心如湖水,可以激荡浪涛,也可以净如明镜。心如高山,可以野兽出没,也可以开满山花。
所以,当我们把修行投向自心的时候,生活将洒满阳光,净善如水,芬芳遍地 ······
明心后“我见”未能即除,习气未能净。
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能转并化之,是真明心……
若转化力小,此另一问题。
只怕不知转、不知化,即不能转、不能化
故学佛既除习气的过程
实践佛法的过程,也就是降伏、断除烦惑习气的过程,习气除到怎样的程度,就是开发佛知佛见到了怎样程度。
所谓习气,原是自心的虚妄作用,有善、恶、无记的三性,是由六尘缘影的妄心,数数熏习造作而成。
既要断除烦恼习气,还得从烦恼习气上下手,躲避压制是绝对无用的;而且习气是往往随人事而发露,因此借一切顺逆人事来磨练,把病苦作良药,把患难作解脱,甚至“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历境验心,刻苦忍受,实是除习气的重要关键。
二祖开悟以后,韬光混迹,或入酒肆,或习街谈,正是做这个除习气功夫。
我们平时的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是执著不舍,不易化除的,就是苦恼生死的根本,便应用大精进力、大忍耐力,常常与自己习气战斗,练个无住无着的功夫,由小战而大战,由小胜而大胜,学习再学习,深入又深入,才是成佛作祖的样子。
《华严经》说:
“善观诸法,慧根增长,
勇猛精进,摧伏众魔,
无量智慧,威光炽盛。”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除习气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功力愈深,习气翻腾出来也愈多,它常会忽然而来,突然兴起,如果不经过长久的努力磨练,督饬照顾,决不能一觉便直下顿消必得用种种善巧方便,使它销落,这正是力量和功夫的问题。
一般人们终日烦恼妄想,认妄作真,总是坠入于主观的迷阵而不自知。一旦因痛苦而感觉,知妄想习气为害不浅,方肯修习佛法,来作对治。
但在初修时,其意境必定是半信半疑,忽明忽昧,只有理解,没有事证;
说戒则偏于事相,
说定则执于死定,
说慧则用禅门的口习,
习气来时,仍无力和它相抗,正是
“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经过专精地修习佛法,千百次的磨练、抵抗之后,意境逐步开朗,力量逐步充足,便能悟见自己本来的体性……
这时便知一切是非、顺逆、美丑、憎爱等等,无非都是自心的虚妄分别作用,而能不随其流转,并逐步灭除自己的习气:
由粗重转轻微;
由长时转短时;
由浓厚转平淡;
由大事转小事;
由勉强转自然;
由无力转有力;
由着意转不觉。
总之,习气之根,已经拔松,不象过去的坚固执著……
这样,再继续不断以般若扫除习气,
定慧力便日益强盛,有沛然莫之能御的情况,对自己习气,能处处观照,时时成觉,自性渐渐成为一浑然圆明的整体,寂寂然了无一念,却又活泼泼地不可思议,不必去着意收摄,自然能心不散乱,习气来时,一转就了不可得……
修一切法门,离不开觉照,因心和境相接时,不照就不转,不转就不空,不空就不定,不定就不慧……
在扫除习气过程中,
开觉知、如得财;
用其觉知,如用财;
并觉知而亦空之;
无所谓空不空,本来如是。
如真富贵人,自忘其多财也
觉照一起,习气即消,但此中迟捷,各有不同……

此过程有十:
一、境来而不觉。
二、境来而再觉,惟起觉极费事。
三、境来时,起觉不难。
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
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
六、同起而可以勿忘。
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
八、常觉不动。
九、觉尚未净。
十、常寂而常照,并觉亦无住,此是力量真充足时。
从来大习气易去,小习气难除……
仍有惊、怖、畏之果。
其间忽上忽下,不得以退转名之……
平时常用反观法,考察自己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
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便是进步……
除习气,犹如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
明心后,方具可以交战之资格,此即起用,由小战而大战,小胜而大胜,而根本破敌,永无后患……
用功夫,压制不得、躲避不得;
如贪嗔之根,必拔除、化解之。
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
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
故勿压制、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两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
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
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
至动静一如,无可无不可时,则大定矣。
练心要练机,此在洞明因果之理。
时时起观,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
一切烦恼,都由情见;
情为我爱,见为我执,情见坚固,则成覆障,观因达果之机即不灵,此机用所以不起……
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了。
见他人过在,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
用功痛切时,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时,故曰如丧考妣。盖痛切之至,必失于礼节威仪也。人每不谅,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此人人必经之过程,难为辩也。
(勿辨)
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疑忌,此是进功时,万勿性急而懊丧……
南无阿弥陀佛
供养众有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