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颂释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02:1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承许有……”
    辛二(真实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一、认清所得之果;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
    壬一(认清所得之果)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
    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虚空界,在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无有边际,也就是说四方全无边际,如是上下,再加上四隅也不例外,总之它于十方范围无有边际尽其所有之处都存在着,虚空无所不遍,本身无有成为有实的自性,因此不同方向的虚空也不成他体,而且自本体也没有形状等不同的差异。
    癸二、意义:
    过去未来之真如,现在罗汉之真如,
    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无别。
    正如虚空无有差别一样,过去时的万法真如、未来的真如、现在的真如以及阿罗汉等补特伽罗的真如,基——所知诸法的真如,果——佛陀的真如,证悟空性等道位诸法的真如,如此所有真如,均无有各自成立的分别,而于法界的本性中一味一体。如此三有和寂灭、过去和未来等以二法分析的一切,仅仅在名言现相中显为不同他体,并如此假立,但在真正的实相义中,一切法无生无灭的体性于法界自性中成为平等性,因此无有三时、自他、贤劣等差别,这一切都以法界唯一明点的自性存在着,依靠具一刹那的智慧领悟,从而在自然本智具一切相之最的法身本体中圆满一切法而证得菩提。远离盈亏,不迁不变的大菩提就是究竟的果。
    壬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善逝菩提离异法,任何菩萨欲得此,
    具方便行智慧度,无导师慧不可得。
    所得的究竟果——善逝的菩提,具有虚空的特征,远离所证能证等异体的法,无二的自然本智身或者法性身的这一自性,任何菩萨想要获得,必须具足追求正等菩提的信心等方便,行持或精进于证悟万法真如的智慧度,如果没有导师佛母这一智慧波罗蜜多,那么永远也不可获得所得的大菩提,因为究竟果的因决定是拥有般若波罗蜜多名称、一切道之微妙的无分别智慧。
    癸二(广说)分二:一、若离此道最终不成就果之理;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子一(若离此道最终不成就果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丑一、比喻:
    鸟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断无本领,
    彼由忉利天自坠,至此赡洲必遭损。
    打个假设的比喻,有一只鸟,身体庞大量达一百五十由旬,它的翅膀折断而不具备腾飞的技能,如果那只鸟从三十三天自行跳到此赡部洲,那么当时它一定是遭受损伤,也就是说,身体不能不受伤等。
    丑二、意义:
    俱胝那由他劫行,诸佛此五波罗蜜,
    无边大愿世恒依,无方便慧堕声闻。
    纵然在许多俱胝那由他劫中兢兢业业行持成为诸佛之道的布施等这五种波罗蜜多,并且在此世间恒常依于屡屡趋入广大道果的无边大愿,可是仅此一点并非具全获得大菩提的因,因为大菩提的无误之因,是将一切善根回向遍知佛果等大乘的无量善巧方便以及证悟诸法为等性的智慧,如同鸟行空中的双翅一般的方便智慧不相脱离。换句话说,不具备这样的方便,或者离开了证悟真如的智慧,就会堕入声闻的果位中,如同飞禽即使身躯庞大但如果没有翅膀而跳跃,就会一落到底。倘若具备究竟实相的般若,那么这种智慧的本体就是方便智慧无合无离,二谛无二无别的有境。
    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
    乐此佛乘定生者,众生平等父母想,
    利心慈意勇精进,无嗔正直说柔语。
    乐求依于究竟的大菩提之因、唯一经行之道——这一无上佛乘般若波罗蜜多,而决定获得趋至大菩提果位者,要具足什么条件而趋入呢?
    大乘的根本就是缘他利的悲心,它的俱有缘是方便,果位就是乃至虚空际利益有情,因此实际行持大乘的方式、趋入大乘的行者,就是要对于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有平等心,无有偏袒,一视同仁,怀有父母想、兄弟姐妹想等,希望他们永久有利之心和暂时快乐的慈意,勇猛精进行持众生利益,无有忿恨、损恼的嗔心,无谄无诳,秉性正直,口里讲经说法及随同讲说等,说柔和之语。身体也要行持仁慈之事,对一切众生真心实意萌生饶益之心,不怀有与之相违的谄诳和害心等。
    辛三(宣说加行者补特伽罗)分二:一、以请问略说;二、以答复广说。
    壬一、以请问略说:
    须菩提问世尊言:功德海无烦恼相,
    大力如何不退转?功德少分请佛宣。
    须菩提尊者请问三世间的怙主佛陀世尊说:“具足无量功德海、无有烦恼的相兆和征象是怎样的?成办二利的大威力菩萨究竟如何?以什么相表示于大菩提道中不复退转,知是不退转的菩萨?如此大菩萨,他们的无量功德中片面或部分,请佛陀为我明确宣说。”
    壬二(以答复广说)分三:一、认清表示不退转之相;二、不退转之行为特点;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
    癸一、认清表示不退转之相:
    离异体想具理语,沙门梵志余不依,
    依智恒时断三途,十善业道极精进。
    对于须菩提这般请问不退转的一部分相,善逝告言:证悟甚深法性的菩萨,现见一切法于真如中无二无别,从而对染污、清净的一切法远离他体之想;在相应实相善巧宣说深法时,以具备衡量之理的词语来赞叹,他人不能够转变;自己对此道的本师获得不退转信心,不以示道者想而依止其他外道沙门及婆罗门,对他所说的种种道,发自内心不信赖;因为依靠通达因果无欺等法理的智慧和坚信断除明显的不善业,由此获得时时刻刻恒常远离三恶趣及其为主的一切无暇的方法。那些智者本身自然安住于十善业道中,而且极为精进令别人也如此行持。
    无染为众随说法,专喜正法常雅言,
    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无有着眼于利养恭敬等染污的心思,遵照一切佛菩萨为众生如何宣讲而随从宣说波罗蜜多等法;对甚深法义诚信不疑,专心致志欢喜妙法,不特别刻意行持其余事,主要奉行唯一的正法;利他心达到纯熟,为此常常说文雅语言等,具备仁慈的身语意业;由于不放逸串习善法,平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所作所为都杜绝放逸,极具正念、正知。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此在行路时,眼睛视一轭木许之处行走,恒常无有放逸所生的迷路、身体受伤之类心迷乱的现象。
    净行洁衣三远离 ,非图利尊恒求法,
    超越魔境不随他,四禅静虑不住禅。
    随着聪明才智、不放逸之心而安住于无所诋毁之法,为了避免别人不起信心,外内的所有威仪清净而行,身著清洁衣装等;相合所化众生心意的举止纯净,身语意三门远离罪业,如同无垢的水晶般纯洁;现见有为法的(无常等)本性,不贪执它而行持;并非是以取受功德等方式贪图利养,胜伏悭吝等波罗蜜多的违品,以殊胜功德庄严自相续,广行他利,因此自然成为众人之尊;恒时希求甚深正法,自相续与法相融,一切时分都具足法性(即相应法性)而行,由于体悟到甚深法性,内心自然与之不相分离,一切所言所行都与法性相符,不超离法性,就像具贪者一切举止都表现出具有贪欲一样;已经具足甚深法忍,即便魔王波旬的幻现来宣说他道,幻变出地狱等,令对轮回产生恐惧,以诸如此类的种种伎俩使其退出大乘道,开示形象的道,然而了知他是魔,不被各种魔业所害,因此超越魔境,不随他转,也就是说,不依赖于他而具备自己的智力;虽然入定于四禅,或者修行静虑,可是并不以品尝禅味(著禅味)等而安住禅定中。
    非求名誉无嗔恚,在家亦恒不贪物,
    不为维生惨寻财,不行诛业不双运。
    由于认识到万法如幻,以至不追求自我名誉;依靠正法使自相续调柔,无有嗔恨乱心或扰心的情况;不贪执自我私欲,以善巧方便利他,即使成为在家人,也恒常不贪执一切事物而慷慨布施;处于证悟无我与利他的悲心中,断除过分执著自我利益所引起的一切邪命和行业,无论如何绝不为了自己维生而通过杀生、谄曲奉承等有可怕异熟果报的途径来寻觅财产;绝不为了自己以暴行的诛业残害他人,也不以贪欲驱使行持制服或怀柔女人双运的密行。
    不记欲界转男女,极静精进胜般若,
    离争慈心亦坚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语言上,从不为了自我宣扬而授记说“我于欲界的有缘分人中住胎或者本来即将投生,转成男或女”,具足清净这些为例的邪命和邪业的相;三门所为,完全避开喜爱琐事、言说戏论的各种散乱,极其寂静;精进行持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由于相续寂静调柔,住于何处,相互之间都远离冲突、争执等;慈心不被外缘所动,非常稳固;始终以欢喜的心供养遍知佛陀并渴求、希求“我获得佛果”,恒常怀着希求、向往之心以十法行的方式行持佛教正法。
    离野人境诸边地,自地无疑如须弥,
    为法舍命勤瑜伽,当知此是不退相。
    凭借愿力或智慧获得投生自在,远离边鄙野蛮人的境域,佛法不兴盛的边地,依靠法尔力转生于正法富兴的境内;对于自地的功德等确定无疑,不被其他道所动,恒常稳如须弥山王;为了妙法,纵然是自己的性命,也不难舍弃;极度精勤于受持正法、思维意义的瑜伽。应当知道,以上这些就是领受深法的决定要点、安住于加行道及见谛行者的不退转相。如果具足方便智慧瑜伽之道,拥有决定并串习的这种相,那么依靠这些相就能决定不退转,如同由烟知火一样。
    癸二(不退转之行为特点)分三: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 ;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
    子一(胜义之有境甚深行为)分二:一、认清所行甚深义;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
    丑一(认清所行甚深义)分二:一、宣说甚深性;二、行持彼而集福德。
    寅一、宣说甚深性:
    色受想行识甚深,自性无相极寂灭,
    如以箭测大海深,以慧观察不得蕴。
    色、受、想、行、识一切法悉皆甚深,如何甚深呢?无有自性的缘故,是空性,无有变碍的相状,耽著它的希冀完全寂灭,为此心无所缘,犹如用箭测量大海的深度根本不会得到“就在此处”一样,以分析真如的智慧进行观察探究,根本得不到蕴。
    寅二(行持彼而集福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过失。
    卯一(真实宣说)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菩萨于此甚深法,乘之胜义无贪执,
    证蕴界处无此法,何有较真成福胜?
    菩萨对于所证悟法的自性或实相如是以本体成为甚深,殊胜乘——胜义的有境皆不分别而无有贪执安住于一切,哪还有比这样证悟蕴界处的本性并不成立的甚深此法真实形成的福德更为殊胜的他法呢?那是真实成就的最殊胜福德。
    辰二(广说)分四:一、思维此深法之功德;二、传讲此深法之功德;三、入定后得修行之功德;四、视如是福德亦如幻之功德。
    巳一、思维此深法之功德:
    如行爱染之人士,与女约会未遇彼,
    一日尽其行思念,菩萨能得彼数劫。
    如《广般若经》中说:“具足般若波罗蜜多之甚深处,审谛、思维、衡量、观察,如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住,甚至仅在一日行持瑜伽,其于一日内行多少事?”其中,从“譬如耽欲人……所超生死流转数,与耽欲人经一昼夜所起欲念数量等同”到“能远离退转正等菩提所有过失” 之间加以说明。按照经中所说,在这里也不例外,比如,行持染爱心之法的一个男士和女人约会,假设没有遇到她,那个男子的一天,思念的分别心会接连不断涌现,由贪爱所牵,反反复复思念那唯一的对象。尽其所行这样的思念心刹那,在这么多劫中积累的善法,一日之中修行此法瑜伽的菩萨即能获得,因为心的每一刹那也能聚集无量的善资。
    巳二、传讲此深法之功德:
    菩萨千俱胝劫施,罗汉独觉守护戒,
    谁说具胜般若法,善妙施戒不可比。
    某某菩萨在千俱胝数多劫中,对阿罗汉、独觉等作布施,或者为了声闻缘觉的果位而进行布施,守护清净戒律,另外某人仅在一日讲说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法的善妙,布施持戒比不上它一分。
    巳三、入定后得修行之功德:
    菩萨修行胜般若,起定宣说无染法,
    利生回向菩提因,三世间无等彼善。
    某某菩萨入定中修行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从中起定而在后得时,宣讲相应自己所修行的无染之法,也就是无有相分别等过失的法,或者也可解释为:不被追求闻名利养等的妄念所染而讲经说法,如果说法也为了利益众生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那么在地下、地上、天上三世间中没有等同于它的善法。
    巳四、视如是福德亦如幻之功德:
    了知此福不实空,虚无不真无实质,
    如是行持佛智行,行时引摄无量福。
    如此思维、传讲般若波罗蜜多等,虽然在名言中有不可限量、不可胜数、不可估量的福德,但在胜义中福德也无有自性,彻底了知这般传讲等所生的福德自法相也不成立的缘故,为“不实”。同样,由于无有苦等行相,因此是“空性”;无相的缘故为“虚无”;因为自本体不成立,依缘而起,所以“不真实”;远离缘取,为此无有实质。如是行持一切善逝的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在行持这样的行为时,能引摄无量福德。对此,也有解释成:由于无有自相的缘故为不实;空性等三者是指空性;空空、大空、胜义空三种,是不实;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毕竟空、无散空五种,是虚无;自性空等是无实质。实际上,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从反体的角度,似乎是众多积聚、虚而不实,无有坚固性可言,为此是“不实”;诸如狮子等假造的形象,是“虚无”的;不能独立自主而观待他法,虚伪不可靠,因此说“不真”。诸如此类,以虚妄的不同名词来说明。
    卯二(断除过失)分二:一、除胜义中福德果无增无断无得故成佛不合理之过;二、除世俗中亦不该获得佛果之过。
    辰一(除胜义中福德果无增无断无得故成佛不合理之过)分二:一、胜义中无灭无增;二、胜义中虽无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巳一、胜义中无灭无增:
    知佛略广详尽说,此一切法唯说已,
    俱胝那由他多劫,纵说法界无增灭。
    诸佛出有坏简略宣说、广泛结合其义而说明、连同能立证成理而详尽宣讲的所有法,了解到这一切尽管在真实性中能诠所诠皆不可得,也就是无可言说,但在名言中唯是讲说的名称而已。在俱胝那由他多劫之中,纵然宣说无量法门,以遮破或建立的方式来进行诠解,能诠的词句倒是无有止境,然而法界自本体中,过失无有灭尽,功德毫无增长,恒常处于不可言表、无盈无亏的平等性中。所以,在真实义中,一切法无增无灭平等性,原本就是涅槃,而丝毫也不存在再度证得菩提的情况。
    巳二、胜义中虽无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所谓诸佛波罗蜜,诸法唯名普宣称,
    菩萨回向心无执,无失证佛胜菩提。
    所谓的一切佛陀之道——波罗蜜多的所有法,自本体都不成立,唯是以名称表达,普遍宣称,然而单单在世俗中,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了知道果无有自性的菩萨,没有执著彼彼之心,方便、智慧圆融双运,由无欺缘起之理的正道中不会退失,将证得佛陀的殊胜菩提,这在名言中是存在的,原因是:由现证诸法本来涅槃自性清净的实相真如,获得离客尘清净作为差别的菩提,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03:58 | 只看该作者
    从现相的侧面而言真实不虚存在。
    辰二(除世俗中亦不该获得佛果之过)分二:一、断除所断合理;二、获得功德合理。
    巳一(断除所断合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午一、比喻:
    如油酥火相遇时,非初焚油无不焚,
    非触火焰末焚油,无末火焰不焚油。
    如果有人说:从世俗名言出发,能获得菩提的心是刹那性,它无法积聚,为此依靠这颗心怎么获得离障的菩提呢?因为,单单依靠前面的心也不能断除障碍,不依靠前心而仅仅凭借后心也不能断除障碍,这两者也不存在积聚一起的情况。
    首先运用世间共称的比喻来说,(油菜籽)粮食等的油精华——熔酥和油灯火焰这两者相遇时,并不是仅以第一刹那火焰就完全焚尽灯油的,当然没有第一刹那也不能焚尽它,也不是仅仅油汁和火焰接触到最后才烧尽灯油的,当然没有最后的火焰也不能烧尽它,从火焰的第一刹那到最末刹那之间的刹那相续完结时,就烧尽了所有青油的熔酥,灯油全部用尽,以这种存在的现象作为比喻可以了知。
    午二、意义:
    非初心证胜菩提,无其不能证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无其不能获得彼。
    正如刚刚所说的比喻一样,并不是仅仅以刚刚发心的初始心证得远离一切所断的殊胜菩提的,当然没有它也不能证得菩提,也不是由临获得菩提相续末际那唯一的心获得使一切垢染寂灭的大菩提,当然没有它也无法获得菩提,然而,由超胜前前的后后心相续证得断除一切所断的大菩提,这是缘起的规律,不可否认。
    巳二(获得功德合理)分二:一、获得功德合理;二、圆满功德合理。
    午一(获得功德合理)分二:一、无不合理之理;二、从缘起而言决定合理。
    未一、无不合理之理:
    如由种生芽花果,彼灭树木非不存,
    初心亦是菩提因,彼灭菩提非不存。
    有人辩驳说:如果能获得菩提的初心到得果之间一直住留,那就成了常有;倘若它不停住而灭亡,则每一刹那的心,都不生菩提,结果数劫之中修行的菩提功德出生,这在名言中并不合理。
    答复:一切有为法虽然都是刹那性的,但是作为因的所有刹那先前流逝过去,它的果会无有耽搁而产生,这是缘起规律。比如世间中,由种子生出芽、从苗芽中依次长出茎、花、果,在果实之际,各自的因尽管已灭,可是种子灭尽,它的果——树木并非不复存在,虽然种子已经灭亡,但是苗芽等果会逐渐显现出来。同样,在分析道之果的此时,也与此比喻相同,初发起的心或者一开始的心也是菩提的因,彼心泯灭,它的相续之果——菩提并非不复存在,由于因果无欺的原因,由道位时前后心的因中无欺获得菩提之果。
    未二、从缘起而言决定合理:
    有种生出谷稻等,彼果非有亦非无,
    诸佛之此菩提生,离有实性虚幻生。
    如此缘起(即依缘而生)的道理:拥有能产生自果的因缘聚合的种子以后就将生出五谷杂粮及稻果等。那个种子的果,在那一种子上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能生的原因,也并非不存在,原因是,如果先前存在,就不需要因;假设能生而不存在,那么就没有所谓“因”的含义了。这般分析它的自性,虽然是远离有无等万法的自性,但以虚幻等的方式会出生无欺显现的行相,这就是缘起的法则。依此道理也可了知,一切佛陀的此菩提也是以缘起而生的,如果分析它,则远离成实的有实法自性,如虚幻般出生。
    午二、圆满功德合理:
    水滴满瓶始末间,涓涓必渐盈彼器,
    初心亦胜菩提因,渐圆白法终成佛。
    如果有人问:由于一切有实法是刹那性的,不可积聚,纵然在无数劫中修习,也不可能聚集一起而增长,为此又怎么能获得圆满一切功德的菩提呢?
    尽管一切有实法的确是刹那性的,但是依靠前前心,而使后后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最终就会圆满功德,比如,就拿一滴滴水积聚众多会盛满瓶器来说,第一滴到最后一滴之间逐渐涓涓细流,积少成多,到最终就会盈满那个瓶器。同样,观待五道十地依次发心的数目圆满能得以成佛,也与此比喻相同,胜解行阶段最初的发心也是殊胜菩提的因,虽然并不是依靠独一的它圆满功德的,可是逐步向上,通过圆满白法功德终将得以成佛,就像一滴水不能盈满瓶器,但众多水滴能盈满一样。
    一滴水不能盈满而众多可能盈满,来作为具足发心的许多刹那获得佛果的比喻,尽管水是刹那性的,但所有水滴相续齐备就能盛满瓶器。同样,刹那心的相续,后后超胜前前也可凭借这种方式来理解。
    丑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其功德。
    寅一、真实宣说:
    行空无相无愿法,不证涅槃不持相,
    犹如舟子善往来,不住两岸不住海。
    如此诸法自本体是空性,因此是完全寂灭一切有缘见解的意义;所缘之基或因的相不存在,是完全断除一切分别念的意义;为此对它无有耽著或者对果无有愿求,是远离一切三界之愿的意义。行持所证悟以上三解脱门的甚深法——有寂平等性的意义,依靠它的威力,不证寂灭一边的涅槃,不行持耽著三有之相,如同聪明的舟子,善于往来大海的两岸,可是他既不住于彼此两岸,也不住于海中。在讲般若的此处,用三解脱、无生、真性、真如等尽其所有的别名来说明,也都是同一个意义,空性即是无相,也是无愿等,所以我们要知道,各种异名虽然反体不同,但就像蜂蜜同一味道一样,所证的法界是一味一体的。
    寅二、宣说其功德:
    如是行持之菩萨,无佛记证菩提想,
    此无菩提无畏惧,此行即行善逝智。
    如是行持有寂平等性之义的菩萨们,心里并没有“我将蒙受具十力者——佛陀授记,证得所得菩提”的执著想,因为他们完全通达了这一实相意义无有任何所遣所立、所得所断,所以对菩提虚空的法相全无不能接受的畏惧而胸有成竹地如此行持,这就是在行持善逝的甚深智慧。
    子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修行刹土:
    世间荒途饥馑疾,见而不惧披铠甲,
    后际恒勤尽了知,尘许不生厌倦意。
    在这个十方世间界,不清净的显现、无水无城贫乏荒寂的野外路途,似乎到处充满了凄凉的景象、粗糙的处所和凶残的猛兽等器世界的瑕疵。有情世界,缺乏正法与财富的饥馑,身心痛苦之病以及内在种种烦恼之疾。(行者菩萨)目睹此情此景,了知这一切是虚幻的心无所畏惧,于是披上修行刹土的大铠甲而实地行,并由衷感叹:悲哉!这些众生福报浅薄,才这般被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所折磨,因此,我为了利益这所有众生,要修行刹土,有朝一日,我成佛的佛土,全无这样的弊端,富饶完美。为此目的,乃至究竟后际(即尽未来际)之间恒常精进修行波罗蜜多资粮,由于完全了知这也无有自性,而对此丝毫不生厌倦之意。
    子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丑一、略说:
    菩萨行持如来智,知蕴本空且无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间佛法不退失。
    所有菩萨随时随地行持并安住于如来之母——智慧波罗蜜多中。那是怎样的呢?
    他们凭借有境智慧力,知晓蕴等所有这些法原本空性、无生,以无二的方式入定于法性义中,然而在没有如此入定的阶段,以大悲心趋入千差万别不可限量的有情界,而入定安住在唯一法界中,也并非舍弃众生利益,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智悲双运的甚深、殊妙瑜伽。在行持众生种种利益期间,也不退失佛陀之法——不住之住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获得了智悲无二的善巧方便智慧。这里所谓的“未入定”,也可以解释成:在以悲心趋入没有入定(即平等安住)于甚深法性义的迷惑众生界;或者菩萨自身没有入定之时,以悲心趋入众生界;或者安住于智悲双运之间或者中道之类的时候,从十力等佛陀之法中不退失。由于具足如此善巧方便,而不现前唯一的寂灭。不管怎样,都是说明智悲双运善巧方便的本体。
    丑二(广说——以八喻说明)分八: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寅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
    如有善巧诸德人,具力知技勤难事,
    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术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众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众多士,安稳行程还家园。
    尔时善巧之菩萨,于众生界生大悲,
    尽越四魔及二地,住胜等持不证觉。
    如果有人问:智慧大悲圆融双运的善巧方便者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依次以比喻说明:
    比如,具有善巧降伏怨敌方便一切功德的人,自己身强力壮,心有魄力,精进做出他人无能为力的难事,是什么事呢?了达身体跳跃等技能之事或者方法,射箭等投抛以及工巧明众多学问达到究竟,不仅如此,而且还知道成办展示种种幻术的方式,他是极其渴望利益道中的众生或者精进于其他众生之利的大悲尊。这样的人,自己偕同父母及妻子去往有众多怨敌的荒郊野外路途,如果成群的仇敌来到那里,此人本身无有怯懦而幻化出英勇、具有力敌对方气魄的众多人士,全然不受怨敌等所害,而安稳到达想去的目的地,并顺利返回自己的家园。菩萨在此修道阶段,也与比喻相同行持众生的利益,当时,善巧方便的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界普遍萌生大悲心,完全越过成为大乘道违缘的天子魔等四魔及声闻缘觉二地以后,安住于具三解脱的殊胜等持中,不以现前唯一真实际寂灭法界的方式而证得菩提。
    如果有人认为:按一般来说,真实际单单是指远离一切戏论,以一味的方式融合其中的入定无分别智已达成熟的清净地大菩萨之类的圣者们可能趋入唯一寂灭法界的涅槃吗?
    那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他们以善巧方便摄持,在圆满佛陀的一切法之前不会现前真实际;其余经中宣说了经佛陀劝请等把他们从寂灭中唤醒的情形等,遮止寂灭的道理,真实际法界的本体中并非存在一个堕入寂灭边的基,如果存在,那么就成了不是以体性不住于有寂的基般若。所以,证悟它趋近果般若的基智,也就不合理了等等。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大乘的要点,而般若波罗蜜多就成了三乘共同的道,而不该是大乘不共的道了。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法界真实际,是自本体二谛无别平等性究竟实相的意义,不住于有寂,如果原原本本现前它,那就是佛陀。为此,在学道中不可能现前它,因为现前的因尚未齐全之故。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对此就无需顾虑,既然中间不可能现前它,为什么还宣说善巧方便等呢?
    在学道位,方便智慧的部分有多有少,而从真实际无缘的反体来讲,如果万一唯独耽著它,那就成了一边的寂灭,从宣说善巧遣除边执之方便的角度,为了认识到真实法界究竟的现空无别是那些住地菩萨也要再度趋入的深法。八地菩萨,安住于自己内在的善巧方便力,加之外缘——诸佛也劝勉“善男子,你尚未得到我的十力等法,因此当精进。当悲悯无量有情界”,这也是一种法尔。八地菩萨尽管获得了无勤安住于现空无别境界的瑜伽,然而智慧方面安住于寂灭法界的等持占大部分,仍然没有获得法界现空无别、普皆清净的本性、方便智慧无不平等而圆融一体等同诸佛的究竟入定行境,所以还需要, 趋入逐步向上的道,而绝对不是指万一偶尔也可能有中间涅槃的清净地者的意思,因为从一地开始就现见了二谛无别的法性,为此决定是佛陀的种姓,然而在不清净七地尚未获得与清净地相同的无分别智慧,因此安住方便分占大部分。
    如果有人问:经中不是说“万一诸佛未劝请,他无疑将趋入涅槃”吗?
    尽管如此,但那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八地菩萨的等持极其寂灭、超群伦绝,才以假设句来说明的。事实上,诸佛不劝请他的情况在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八地菩萨依靠内在善巧方便的智慧自在,加上外缘如是劝请以后,修行真实门,也是一种必然规律。而且,从转生为大乘种姓、不退转获得一地开始便是这样,更何况说八地菩萨了?所以,在没有获证究竟果位不住之大涅槃佛果前,中间涅槃也绝不是寂灭一边的涅槃。善巧不入灭于此的方便,也就是二谛无别的有境空性大悲无二的般若而并非其他。可是,我们要理解,趋入这种善巧方便的不共方法是说在清净地修行的时刻,这是相当关键的重大要点。
    以上对于至关重要的疑点稍加分析而阐释了。
    寅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世界形成、安住时,最初风轮依靠虚空而形成,水依赖于风,这个大地依赖于水,而住于地面的四洲等众生依附于大地,一切有情积累、造作共业的因或基础,就是如此。所有大种这般互相依存,但最终虚空依于其他何法而住呢?思索这一意义时,必将认识到虚空任何法也不依赖的道理。同理,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中,以了知有情之名言和胜义自性的无缘大悲,而为了一切众生发下无量宏愿作为依处,依靠愿力所生,在一切有情界中展现多种多样的利乐之事,不证一边的涅槃果位,也不住于单空之道。
    寅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在修学大乘道的过程中,如此菩萨自己精通胜义并能驱散他众的愚痴黑暗而带来光明,在空性的有境——这一寂灭的微妙等持中行持,于学道期间,丝毫也不修行所缘相,安住于无相之义中,寂灭轮回分别念、完全寂灭涅槃的分别念而行持。然而,就像飞翔在虚空中的鸟并没有所依的其余处,既不是安住于虚空任何地方,也不是堕落地上。同样,菩萨行持三解脱门,以方便不证得涅槃之边,依智慧不行持三有之相,因此不住于任何法,也不堕于任何边。
    寅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比如,认真学习箭法的人,向空中射出带有木板的箭,紧接着所射的其余箭,随着前前箭的后面,连续不断,一个接一个(指后箭不断射前箭的箭舌) ,使前面的箭得不到落地的机会,而向上飞跃,当那些人想停止这种功力而没有射的时候,那些箭就会坠落于地。与此比喻相同,行持殊胜般若者,在道位时,依靠无缘的智慧以及大悲回向等方便、信心等之力、身体随心所欲显示神变等而行持的那些圆满、成熟、修行该达到究竟的一切善根在没有圆满期间,就不会获得微妙空性无漏的法界,也就是实现愿力之事没有完成前要积累资粮的意思。
    寅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例如,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05:26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具备高超神变力的比丘,安住于虚空中顿时大显神奇,变幻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种种举止,可是他没有以各种行为心生厌烦,他的身体也无有疲倦。与此比喻相同,聪睿的菩萨,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之义中,善巧方便的智慧和神变达到究竟,尽管以对任何法也无有缘执的方式安住,然而为所有众生,能展现相应各自的无边种种利乐事,纵然在俱胝无量劫之间,也不厌其烦,身体没有任何疲劳。
    寅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
    如人处于大悬崖,双手撑伞空中跃,
    身体下落不坠入,大深渊底直行进。
    具有智悲之菩萨,手握方便智慧伞,
    悟法空性无相愿,不证涅槃法亦见。
    比如,有人处于大悬崖边,双手撑两个伞,向空中跳跃,身体下落时,手拿的伞借助风抬起的力量,使他不会立即坠入大深渊底,在那期间,一直缓缓行进。同样,具足通晓真如之智、心怀大悲的菩萨,撑着方便智慧两把伞而住,如此持着智慧的伞而证悟诸法空性、无相、无愿;持着方便的伞,不证得寂灭一边的涅槃,一切尽所有法也得以现见。
    寅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
    如欲珍宝赴宝洲,已得珍宝返家中,
    商主非独以安生,令亲友众不悦意。
    菩萨诣至空宝洲,获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独自证涅槃,而令众生心忧苦。
    我们知道:例如,高贵种姓的人,为了使亲友等人幸福安乐而想求得珍宝,于是赴往宝洲,已经获得众多珍宝以后返回自己的家中,商主并不是以本身独自所得来安然维生而一丝一毫也不给其他亲友众人,使他们心不悦意。与此比喻相同,菩萨到达空性之等持的宝洲,获得了禅定之乐、五根及五力等无量功德法时,并不欢喜独自一人证得涅槃不饶益其余所有众生而令他们内心忧苦,因为正是为了众生的利益才修行那些法的缘故。
    寅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比如,谋求珍宝利的商人们由于熟知道路的缘故,从自己家到宝洲之间虽然经过所有都市(即大城市,旧译王都)、城邑(中等城市)和村落(小城镇或乡村,旧译聚落),可是他知道自己留在那没有意义,也就不住在中间的城市等处,他也明白即便是留在宝洲也对自己的家起不到利益作用,也不住在宝洲,在行途当中,熟悉、了解道路,他们也不住在自己的家里,而善巧行程并精勤行路。同样,我们要知道:追求利乐有情的菩萨正当修学方便智慧之道时,对此道理明明了了,这样一来,精通中间之城等般的声闻、缘觉的道——智慧及果——解脱的所有道理之后,自己不安住于下劣之道、果中,也不以耽著的方式安住于如宝洲般的佛智中,又不以享受(即著味)的方式安住于如自家般的无为涅槃法界中。充分理解暂时行道般的声闻、缘觉、菩萨三道之理后,而利益各自种姓的无量有情。
    丑三(摄义)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寅一、意义:
    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
    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什么时候,以大慈心摄持而结缘众生之后行持空性、无相、无愿的微妙等持自性的菩萨,他既不可能获得唯一无为法界涅槃,也不可能安立是流转有为*轮回之处者。
    寅二、比喻:
    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
    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我们要知道:尽管不能这样来安立轮回、涅槃任意一种,但菩萨并非随时随地谁也不知、谁也不见,比如幻化人的身体并非在谁的面前都不显现,他以名称也能够安立,世间中也有表达他的方式。虽然依靠名称假立,但幻化终究不成为人或非人的其他补特伽罗。同样,行持三解脱门的菩萨,虽然不住三有和寂灭,但在世间中能够显现并且以名称也能安立。
    癸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
    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某位行者请问某某菩萨:佛子所安住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行者对甚深之理如实信解、如实思维的信根及慧根等根是怎样的?那位菩萨并不宣说所证空性无相的深法,对于根性成熟的那位(询问的)行者不能够传讲能使之诚信的不退转地之法的验相和行相等,由此可知他还没有获得不退转的授记。比如说,有人问:“如若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当如何熟练空性、如何是不现行?”以此为例,询问不退转的行为、根、相是怎样的?对此,由于自己没有领会体悟而无法讲述这一点。如经中说:“行菩提者多,能答复者少。” 自己已经现前了不退转之道法者,对于别人如何提问,都能以极其肯定的方式予以回答,由此就能确定这是领会体悟如此深法的不退转者,否则,无法确定是不退转者。
    第四品终

    第五品
    子二(广说)分二:一、不退转之清净地;二、被魔欺惑之差别。
    丑一、不退转之清净地:
    罗汉地及缘觉智,三界梦中亦不希,
    见佛亦为众说法,知彼得不退转记。
    梦见有情三恶趣,刹那发愿断恶趣,
    谛实加持熄烈火,知彼得不退转记。
    人间鬼魅疾病多,利悲谛实加持息,
    而无执心不生慢,知彼得不退转记。
    对方便智慧圆融的大乘道生起定解之人,对于声闻阿罗汉地和缘觉的智慧——寂灭边以及三界轮回,不用说是真正,即便是在梦中也不希求,在梦境等中见到诸佛由如海眷属围绕,并且目睹佛也为众生说法,由此可知,他是被授记由无上菩提中不退转于下劣道者。
    此外,具有慈悲心的菩萨,在梦中见到有情三恶趣,那一刹那,就能发愿斩断所有恶趣相续,目睹他消除所有痛苦。再者,无论是在睡眠或醒觉时,看见火烧城区村落以后,这位菩萨以“如果我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那么愿依此真谛和谛实语而熄灭此火”之类谛实力的加持而熄灭烈火的威力得以成功,由此可知他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
    在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鬼魅和繁多的疾病,作为菩萨,怀着想利益他众和希望救离痛苦的慈悲心口说谛实语等,从而依靠谛实的加持止息了这些。然而,他并没有“我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我具备威神力”的执著心,不生起认为自己超胜的我慢,由此可知他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
    如此能够体现对道有稳固定解、内在的暖相、在梦境等中见到外缘佛陀、现前内在的功德力者,全然无有执著,那就是不退转相。
    丑二(被魔欺惑之差别)分二:一、魔业;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
    寅一(魔业)分三:一、以功德自诩之魔;二、由名而来之魔;三、以寂静自诩之魔。
    卯一、以功德自诩之魔:
    自在种种谛加持,我得授记起慢心,
    执余菩萨予授记,当知住慢智浅薄。
    如若某位行者,由于依靠自己或魔力等他缘成就或自在了种种真谛的加持而认为“我具有如此功德的缘故成了得授记者”,生起慢心,或者萌生“其余菩萨会授记我、宣扬我名声”的妄执,就会处于以自我美名传扬而功德骄傲自满的心态中,由此可知,他具有妄执的缘故智慧浅薄、尚未成熟,很可能被魔所欺骗,那是由加持的因所导致的着魔。
    卯二、由名而来之魔:
    名因生魔至近前,说此即汝及父母,
    汝祖七代之间名,汝成佛号乃是此。
    头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
    闻此骄慢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由名字的因中也会出现执著魔,那是什么呢?魔王波旬身著佛陀等任何一种装束来到某位修行者的近前之后,如此说道:这是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祖宗七代之间的名称。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且迎合自己心里以前的意愿等,说某时你成佛的名号就是某某。现今你这位行者,具有次第乞食、但一座食等头陀功德,具足清净戒律,思维、修行等瑜伽,将来如何获得。同样,明确地提到:你以往行头陀功德等的情形也如同现在这样。听到魔所说的这番话,依靠宣讲自己功德等有名无实的因缘,而生起骄慢心的菩萨,可以知道,已完全着魔蒙蔽而生起执著心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卯三(以寂静自诩之魔)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
    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当自己依于、安住在不与他人接触极其幽静的村落、大城市、深山、远离城区的阿兰若以及无人的静地、林间之类的任何一处时,心里这样想:身居寂静处,受到如来高度赞叹,我住在静处。以寂静的因而产生骄傲自满心,自我赞扬、诋毁不住在静处之他人的这种菩萨,要知道,已经中魔诱惑或动摇相续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辰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内寂静;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
    巳一、宣说内寂静: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远离。
    常时始终如一居住在里帕等之类的村落,鹿野苑、瞻巴嘎等一类的城邑,巴札勒布札等之类的都市,在那里成熟一切有情,精进于菩提道的菩萨,永远不会生起希求阿罗汉和独觉的果位,这才称为善逝之子菩萨的真正远离。仅仅做到身体远离繁杂(即身寂静),不能达到心远离垢染。内心安住于远离自私自利和劣道的心态,也就是安住于最殊胜的寂静之中,比如《圣宝箧经》中记载:往昔圣者文殊菩萨立誓夏安居,没有住在祇陀园僧团之中,而在波斯匿王的王妃中,成熟众生。
    巳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
    午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在大约五百由旬以内无有人来人往的幽静深山——空无一人、布满毒蛇、难以呆住的地方,住了俱胝多年,然而不知内在真实寂静的菩萨,自己有了增上慢,混杂下劣作意而居住。其原因是,寂静就是不相混杂的意思。如果问:与什么不能混杂呢?菩萨的相续不能与过分贪执自我、作意劣道相混杂,不知晓这样的寂静而单单是以身体寂静而傲慢,懈怠利益众生,那就成了内心与违品的烦恼同流合污,所以并不是安住于寂静之中。
    午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未一、真实宣说: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某位菩萨精勤利益众生,获得四禅、五力、五根、三解脱门等持以后,周游村落、城市,为了成熟一切有情而示现种种事业。另有不了知他的甚深密行之人,轻蔑地认为这并非在行持寂静,佛说这种造作者是住于魔的行境——魔有机可乘的处境中,如《佛说诸法无生经》等中记载往昔说法比丘净行与行慧的公案一样。
    未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任何菩萨无论是住在村落或者寂静处,内在远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心而对大菩提之道有定解,这种方式就是实际利益众生的真正寂静,其他菩萨不知此理而对具备如此寂静的菩萨以妄念揣度他的境界,觉得这不是安住于寂静……如此一来,他将毁坏自己已得与未得的功德。因此,佛在诸经中说:“除非我与如我者以外补特伽罗不能确定补特伽罗。”“菩萨当观察自相续而莫寻他之过失。”
    寅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对于寻觅正道者来说屡屡出现魔业,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点,应当依止外摄持和内摄持。它是指什么呢?依止者,是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之意乐并且善巧修行其方便的行者。如何依止呢?决定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其余善知识,如同患者为了治愈自己的病而依靠其余高明良医一样,在听闻期间,也具备自己是病人、说法师是医生、正法是良药、精进修行是治病这四想,毫不懈怠地依止。依止谁呢?依止善知识。其中的善在这里是指大乘法。善妙宣说大乘法者就是善知识,因为善知识通过给我们开示正道、让我们认清道障魔业、宣讲超离其方便的途径摄受而令我们不退失正道。因此,我们务必要依止善知识。
    卯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二、分说内摄持。
    辰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具足波罗蜜多之道,依止善知识,也就是说,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此大乘道,为此称为外摄持。他们所宣讲的这一波罗蜜多道,是所实修或修行之地或者处,所以称为内摄持。依靠外摄持内摄持而不堕入胜乘道以外的他道,为此凭借两种摄持的这两种因将迅速证悟佛陀菩提,因为完整无缺的因已圆满的缘故。
    辰二(分说内摄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如果有人想:众所周知,诸佛菩萨是善知识,但是般若波罗蜜多成为善知识的道理究竟是怎样的呢?
    过去已经出世的圆满佛陀、现在没有出世的未来佛以及现在成佛安住于十方也就是说三时的一切如来之道均是此般若波罗蜜多,而并非除此之外的余者,原因是:没有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其他道,在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因为依靠不具备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而凭借他道决定不能成佛。一切如来均说:“这一智慧度是所有步入大菩提者的光明、明灯、太阳和殊胜导师。”因为(般若)按以上比喻次第宣说了人无我、法无我、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和究竟遍知菩提的道。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体;二、教诫必须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
    未一、真实宣说:
    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
    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圣般若八千颂》中对于请问般若法相的回答说“般若是空性之法相”,没有指出名言的法相,宣说了胜义的法相。有变碍是色的法相等这种名言的实相,在胜义中并不成立,仅是以心识假立的,经不起观察。诸法的本来实相就是空性,是无过的本相,所以才如此宣说。这里也是同样,不但般若的法相是空性、真如的法相是空性,而且了知色等一切法的法相都与般若相同是空性。如果完全通晓尽其所有的一切假立法,本体空性,无所缘相,如此行持就是行持善逝的智慧波罗蜜多。
    未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分三:一、真实意义;二、其比喻;三、如是宣说之结尾。
    申一、真实意义:
    众生妄执欲求食,贪轮回意恒流转,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虚空打疙瘩。
    如果有人问:假设一切万法是寂灭、空性,那么一切有情如何能成为染污者与清净者呢?
    与经中对此回答的意义相符来宣说染污、清净合情合理:一切众生由于非理作意的妄执所牵,对于能增长妄念的欲妙食生起欲求之心,由这种欲望驱使怀着贪恋轮回之心的众生,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06:14 | 只看该作者
    如同猪出没于不净淤泥中一般恒常流转在世间中,因此在现相中就会存在染污法。虽然在现相中由迷惑导致而存在,但实相中从来不曾如此存在,以分别妄念而执取的我与我所的二法,并不成立真实性,而是空性,因为原本无生的缘故。尽管对境本不存在,但不知此理的凡愚本性就是执无为有,就如同想将虚空打疙瘩一样,虽然在诸法的空性法相中不存在染污,但对于不明其法相的迷乱者前是存在染污法的。
    申二、其比喻:
    如顾虑想引发毒,毒未入内而昏迷,
    凡愚执我许我所,我想非真念生死。
    如果有人认为:有实法的外境不存在,那么执取它的分别心如何产生?
    比如,当自己以顾虑之想而引发毒性,认为毒已入体内而明显生起中毒的分别念,尽管外境中实际毒并没有入于他的腹内,然而以那种妄念所致,觉得毒似乎已发病,也会恐慌而昏迷,如同在胆小人面前,用厉鬼的形象吓唬或者仅仅说“敌人要杀死你……”他就会瑟瑟发抖一样,虽然没有服毒,但是以自己的妄念而执著,以至于出现昏迷不醒等情况。同样,所有愚昧无知的凡夫异生,明明不存在而执著我存在,把属于自相续的法许为我所,一直串习,从中对所谓我的对境产生非真实的我想妄念。由此所牵,出现在三有中连续感受生死的迷乱相。
    申三、如是宣说之结尾:
    如是执著说染污,无我我所说清净,
    此无成为染与净,菩萨证悟智慧度。
    如是尽管在实相中不存在,但执著我与我所存在,如此以自己的妄念而言染污法,如果按照万法的实相,不缘我与我所,那么就说为清净。即使这般在世俗中成为染污、清净法,但在真正的这一实相中,全然不存在补特伽罗成为染污与染污法得以清净的情况,(了达了这一点的)菩萨就是证悟了本来平等性的智慧度。
    午二(教诫必须依般若)分三:一、以必要教诫精进般若法;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三、宣说如是精进行持之功德。
    未一(以必要教诫精进般若法)分三: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二、成为一切众生之应供处;三、成为为所化众生示道之师。
    申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
    赡洲尽其有众生,无余发胜菩提心,
    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
    何人精进于般若,甚至一日随同行,
    布施福蕴不及彼,故当不懈恒入智。
    作一个假设的比喻,赡部洲尽其所有的众生无余获得人身,他们都发起无上殊胜菩提心,而在数俱胝千年中广作上供佛陀、下施众生的布施,并将那所有善根为利益众生普皆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尽管也有无量的功德利益,然而,另有某人,精进于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暂且不说长时间,甚至仅仅在一日随同般若奉行,自己思维并为他众讲说等,那么上文中所说的布施的福蕴远远比不上它的福德。为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趋入这一智慧度。
    申二、成为一切众生之应供处:
    行胜般若瑜伽者,起大悲无众生想,
    时智者成众应供,恒行乞食具实义。
    行持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的瑜伽行者,虽然对于所有众生界生起大悲,却无有众生之想,具备如此无缘悲心的当时,那些智者就成了一切众生殊妙的应供处,恒时于诸国境化缘等具有实义而行,因为对他供养具有广大的意义。
    申三、成为为所化众生示道之师:
    菩萨为度长结缘,人天三途之众生,
    大道彼岸欲示众,昼夜精进行般若。
    某某菩萨在此轮回中为了救度以前长久结缘成父母子孙的天、人、三恶趣即五道的一切众生脱离束缚和痛苦,想把能从中获得三菩提、能为无量众生提供机会、依靠它能达到轮回彼岸——涅槃的宽广大道,指示给一切有情,因此日日夜夜精进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如若精进于此,将成为能讲说佛陀之无量法的大师。
    未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
    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
    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
    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
    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比如,一个人,前所未得也就是从来不曾得到过的至宝,在另一个时候已经获得,心里无比欢喜,刚刚得到就由于不谨慎而遗失了那个珍宝,由于丢失了难得的珍宝,所以一心迫切渴求这个珍宝,恒常忧愁苦恼。如此比喻一样,趋入了大菩提道者,对于如妙宝般难得难逢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要修行,切切不要舍弃。就像那人失去以后又再度得到那个珍宝时会满怀喜悦取受,十分勤恳精心地缠裹在衣服等里面,为不失坏而隐藏起来,唯恐丢失、被别人夺去,疾速而行返回自己的家里,从而消除远离珍宝的忧伤和一切贫困的痛苦。
    未三(宣说如是精进行持之功德)分五:一、胜他修行之功德;二、成为人天指望处之功德;三、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四、摄集一切波罗蜜多之功德;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
    申一、胜他修行之功德:
    如离云日光灿灿,驱散所有重重暗,
    映蔽一切萤火虫,含生群星明月光。
    行胜般若之菩萨,善行空性及无相,
    摧见浓暗胜众生,罗汉独觉多菩萨。
    比如,离云的太阳光灿灿,驱散重重黑暗及其余所有黑暗而升起,映蔽所有自身一部分具有微光的萤火虫、凭自身的光芒及拿灯盏等的力量能照亮附近的所有含生、稍稍发光的群星以及照亮部分的明月光——这四种光芒。同样,行持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宛若离开遮障云雾的太阳,他善巧行持空性及无相,尽情放射出正法的璀璨光芒,无余摧破我见、法见的浓重黑暗而胜过萤火虫般的一切众生、其余含生般的阿罗汉、星辰般的缘觉及明月般无有此般若之善巧方便的其余众多菩萨,从智慧的角度超胜其余所有不具备此的修行。
    申二、成为人天指望处之功德:
    王子施财欲实义,成众尊主乐亲近,
    此今尚令群生悦,得势在位何须说?
    如是巧行智菩萨,施甘露令人天喜,
    此今尚勤利群生,住法王位何须说?
    例如,国王的一位太子为了救济百姓而布施财物,精通君规论典而渴求维护国境的实义,也就是说他知晓有利之事、行持有利之事,而并非无有实义,由此他成为国王所有太子中的尊主,所有百姓都尊敬、爱戴他,众百姓会怀着希望乐于到他面前亲近。这位王子现今没有得成为君王之时尚且能够使芸芸有情心怀喜悦,那得到王位灌顶、头戴皇冠等执掌国政的权势,换句话说成为拥有国政的君主以后能饶益、利乐所有民众就更不需说了?与此比喻相同,善巧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具义智者菩萨,施予一切有情正法甘露,使众人天皆大欢喜,天等众生来到他的面前,将其作为指望处而恭敬,这种菩萨在学道的现阶段,尚且能精勤利益群生,那么成为法王,住于佛智以后饶益有情就更不言而喻了。
    申三(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分二:一、能令诸魔畏惧;二、魔不能害彼之理。
    酉一、能令诸魔畏惧:
    尔时恶魔怀刺痛,忧凄苦恼气焰消,
    何能退此菩萨意?威逼诸方烧陨石。
    菩萨具足要点如此行持般若的当时,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恶魔,心里这样暗想:这个菩萨必定超越我的境界,他成佛以后将使我的境地化为空无。由此原因而心怀刺痛(如箭入心),想到依靠自己的力量也难以镇服他,而忧伤凄惨,因此身体痛苦、内心忧恼。由菩萨的功德威慑,使自身的威力傲气荡然无存,气焰消弱。如此一来,那些邪魔实在忍无可忍,一直琢磨如何才能使这位菩萨的心从遍知之道中退失、退转?思量:能寻得搅扰遍知的一念之心的机会吗?为了对那类菩萨进行威逼,从四面八方用火焚烧、抛落纷乱陨石,显示诸如此类魔的种种幻化。
    酉二(魔不能害彼之理)分二:一、宣说无机可乘之理;二、附带说明违品有机可乘之因。
    戍一、宣说无机可乘之理:
    智者具有勇猛心,昼夜观胜般若义,
    如鸟飞空身心净,魔众岂能有机乘?
    当魔显示神变之时,那些智者菩萨,具备不退转大乘道的勇猛意乐,行为上日夜常观殊胜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如此而行的当时,菩萨的身心清净,犹如飞翔空中的鸟一般,无有有寂险隘之惧而行,这来自于安住于不住之般若的威力。所以,对于他来说,凶恶魔众又怎么能有机可乘呢?就如同飞在空中的鸟不会受到狗等所害一样。
    戍二(附带说明违品有机可乘之因)分二:一、宣说主要是争论;二、宣说脱离彼恶业之方法。
    亥一(宣说主要是争论)分二:一、总说争论;二、别说未得授记故于得授记菩萨争论之过患。
    (一)总说争论:
    何时菩萨起斗争,相互不和具嗔心,
    时魔最悦心舒畅,思彼二者远佛智。
    彼二将远如罗刹,二者失毁自誓言,
    嗔恨离忍岂证觉?彼时诸魔皆欢喜。
    如上所述,虽然对于具足善巧方便和智慧盔甲的菩萨来说魔无机可乘,但是对于不具备此德相智慧浅薄者而言,魔有机可乘。《般若八千颂》中讲了魔乘机的七种过失,《般若二万颂》中在宣讲十二种过失之末尾这样说道:什么时候,菩萨相互之间,发生身体打斗、语言争论,彼此之间不和睦,怀有嗔心,那时魔王波旬欢喜若狂,争论越增长,他心情越舒畅,其原因是:想到这两位菩萨违背方便智慧之道,由争论的罪业所致将远离如来智慧,我就有机可乘。如此一来,这两者将距佛智遥远,相续不调,犹如罗刹、饿鬼等食肉众生一样,以嗔还嗔的双方依此争论也将失毁自己所立下的“以利他悲心想证得正等菩提并实修其道般若”的誓言,因为怀着嗔恨争论,与慈悲菩提心和现见无我智慧等完全相违的缘故。心怀憎恨、远离其对治法安忍,岂能获证菩提?就如同种子焚毁的苗芽一般。如此争论的当时,所有恶魔及眷属将皆大欢喜,因为他们已经如愿以偿。所以,对菩萨来讲,在一劫之间生起贪欲的罪过,比不上一刹那生起嗔恨的罪业严重,因为它与慈悲心完全相违的缘故,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诸经典中有广说。尤其是对于菩萨对境心生嗔恨,罪业更大。正如《大宝积法·弥勒狮号声品》中说:“当逃离有嗔恨之争论处百由旬,切莫生嗔心,对于其他菩萨生起嗔恨之心,比责骂、殴打、刀砍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罪过更重。他将嗔恨、失毁了菩萨,就像铁能断铁而土块等不能断铁一样,菩萨的善根也能以嗔恨另一位菩萨灭尽,而其他法不能灭尽。因此,彼此要怀着尊重、恭敬,对于初发心的菩萨也当生起本师想。”
    (二)别说未得授记故于得授记菩萨争论之过患:
    未得授记之菩萨,嗔得授记起争论,
    尽嗔具过心刹那,需彼数劫重披甲。
    尤其是,没有获得不退转授记的某位菩萨,嗔恨已得授记的菩萨,发起身体的争斗和语言的争论,乃至没有依靠后悔的方式舍弃嗔心而作忏悔,没有放弃争论期间,使相续不堪能、不会增长善法之种子诸如嗔恨之类具有过患的心生起了多少刹那,就需要在同等数的劫中重新披上入道的盔甲。萌生有过失的争论心,尽其数目的劫中转生地狱,以嗔恨能灭尽其数劫中所积累的善根,罪业同样增长的缘故,尽其劫数中,在没有重新披上铠甲修学布施等一切道之前,一切道不能恢复,为此证得无上菩提的时间将延迟这么久。
    亥二(宣说脱离彼恶业之方法)分二:一、世俗中具足四力而忏悔;二、观胜义无缘而忏悔。
    (一)世俗中具足四力而忏悔:
    佛依忍度证菩提,思嗔非妙起正念,
    发露忏悔亦戒后,不喜彼学此佛法。
    诸佛是依靠安忍度而证得菩提的,认为与之相反我的这个嗔心实在不好,它能焚毁多劫的善根,与菩提道极度相违,生起知过为过的正念,对所造的罪业追悔莫及,这是厌患力;对罪业一一发露忏悔的外所依力十方诸佛菩萨了了明知,即是所依对治力;讽诵甚深经藏,念陀罗尼咒,入定于甚深义等任意法行次第,这是现行对治力;返回力,也就是戒后,即从今以后再不造这样的罪业。心想:这种恶行不是作为菩萨我所应作的,心生厌恶而不再喜爱邪念争论等品行,那就是修学佛陀的此法,而不是修学魔法。
    (二)(观胜义无缘而忏悔)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如是了知之功德。
    1、真实宣说:
    何者学时不许学,不缘学者所学法,
    是学非学不分别,彼学即学此佛法。
    任何行者在学道之时,不以耽著的方式承许所谓修学的任何所为,也不缘修学者我与其所修学的法——所有波罗蜜多,对于修学对治法与不修学其违品也不加分别而了知一切法无所得的自性,这般来修学,即是正确无倒修学这一遍智之因、佛陀之法的般若波罗蜜多。
    2、如是了知之功德:
    菩萨了知如此学,永不失学不破戒,
    为得佛法修学此,善学胜学无缘执。
    智者学修发光慧,不善一念亦不生,
    如日行空光辉映,前方虚空暗不存。
    某位菩萨了知如此不学之修学,永远不退失慧学与定学,不会破戒,因为断除了罪过之因——有缘之见的缘故,如同没有毒种就不会生长毒叶毒果一样。这样的菩萨,为了证得或成就佛陀的(十)力等法,才修学如此甚深智慧之道;另外,也见到有解释为:安住于令佛欢喜之法的意义。这类菩萨,善巧增上殊胜定学、戒学和慧学,其原因是,安住于无缘执之道。言外之意是说,如果带着执著(有缘),就会由于被我见等所蒙蔽愚昧的缘故也就不成为殊胜之学了。精通二谛的智者菩萨应当如此修学放射正法光芒的智慧。倘若这般修学,则与遍知之道相违的染污分别、不善之心一念也不会生起,因为自相续中遍布甚深智慧的光明,恶分别念的黑暗无有容身之地,就如同太阳行于空中的光辉映照的前方虚空黑暗绝不会有存留之处。
    申四(摄集一切波罗蜜多之功德)分二:一、成为修学一切波罗蜜多之理;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
    酉一(成为修学一切波罗蜜多之理)分二:一、成为根本之比喻;二、成为核心之比喻。
    戍一、成为根本之比喻:
    修学般若波罗蜜,诸波罗蜜皆归此,
    坏聚见摄六十二,如是摄集此等度。
    修学智慧波罗蜜多,布施等一切波罗蜜多各自的学处都归集于此智慧波罗蜜多当中,无不归属于此范畴。为什么呢?因为:(通达了)道般若,就是真实精通了二谛之理,依靠这种智慧能铲除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等,凭借善巧方便而不舍大菩提果,对此,也是以三轮无分别而使一切道成为现空无别之一波罗蜜多的本体,这一切在现空无别之本智——一切种智中一味一体。为此,如果具备了这个智慧波罗蜜多,那么所有波罗蜜多的学处将圆整无缺而具足,依靠这一根本而出生一切度。例如,四种常派等依靠前际的十八种见以及说有无派、断派等依于后际的四十四种见解,也就是《梵网经》中所说的六十二种见,这所有见都是认定差别基“我”存在,进而分析它的种种差别法。所以,我执或者坏聚见包括那六十二种见解,因为它们是依靠此因而生并且辨别其差别,如果没有它,那么其余一切也不复存在。如此了知与比喻相同,这一智慧波罗蜜多中也摄集了所有这些波罗蜜多。
    戍二、成为核心之比喻:
    譬如命根若灭尽,所有余根皆灭尽,
    如是行慧大智者,诸波罗蜜皆集此。
    例如,虽然眼等若干根已经具足,但住在这个世界的命根如果已经灭亡,那么属于今生的所有其余根都将灭亡。同样,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07:45 | 只看该作者
    行持智慧波罗蜜多的大智者菩萨们的其余一切波罗蜜多学处,均摄集在这一般若中,如果不具备她,那一切通通不复出生,有了此般若,那一切都将成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多。与从中获得成佛的证悟无我不相关的布施等,行持多少,也都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又怎么能成为大菩提之道——波罗蜜多呢?绝无是处。
    酉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
    善巧菩萨能修学,声闻独觉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学故学。
    善巧般若的菩萨,通晓三乘,如同一藏斗包括一藏升(一藏斗等于二十藏升)的比喻一样。如果了解到堪为圆满方便智慧道之最的这一般若,那么自然了知相似方便智慧的声闻缘觉之道。因此,(经中云:)般若中详细宣说了三乘之道,欲求修学声闻地者也要修学此般若 。如同大国王的宝库里有各种各样的财宝,所以下层人物所需要的财物在那里一定会取到。同样,入于自利相似之道者的道果,在此般若中自然会更透彻更完全地了解。这样的菩萨,也能够不愚昧地修学声闻所修学的一切功德,诸位缘觉修学的所有功德,并且通过相应他们各自种姓而摄受他们,那些菩萨自己不住于低劣之道,对它也不生起希求之心,然而他们会思量:这种法理是我所要修学的,为什么呢?证悟人无我等的法理,也要同样向往,作为下劣之道的相似的方便智慧部分,自己应该理解以后超越,为了摄受其他种姓者,理当宣讲。为此而修学一切乘。
    申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原因。
    酉一、真实宣说:
    于不退趋大菩提,发心诚意作随喜,
    三千须弥秤可量,随喜彼善非如是。
    暂且不论精进于般若者的无量功德也就是精进者的现行福德,就算是随喜精进般若也获得大福德。为什么呢?对于通过强烈的意乐和加行实修般若的方式不退转而趋入大菩提的行者菩萨的如此发心,如果他人诚心诚意作随喜,那么位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须弥山用秤可以称量,而随喜的那一善根并非能如此定量。
    酉二、彼之原因:
    求善欲利诸众生,一切福蕴皆随喜,
    故获如来功德已,为尽苦于世法施。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功德呢?
    直接随喜那位菩萨行持唯一善法,间接也已经随喜了世间中追求自己善妙以及想利益他众的所有众生的福蕴。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善根就是成为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不退转的那些菩萨依靠此道而获得导师如来的功德之后,为了永久灭尽重重痛苦,在一切世间中进行法布施,能满足诸位追求善法并渴求利他者的意愿。例如,精心保护药树,直接是使药树成长,间接则维护许多众生的利益,以上的意义与此道理相同。
    辛四(如是趋入行者之超胜功德)分三:一、获得无分别之行;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三、获得如是证悟之功德。
    壬一(获得无分别之行)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癸一、意义:
    菩萨无念而彻知,法空无相无戏论,
    不以二慧寻菩提,瑜伽者勤胜般若。
    某位菩萨,安住于无分别当中,彻底了知染、净所摄的一切法是空性、无相、无戏或无愿,他不以分别染污清净、所取能取、近和远等之相执著二边的智慧寻觅菩提。远离了执著二法分别念的瑜伽行者,就是在精勤于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癸二、比喻:
    虚空界与彼违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萨,亦如虚空寂灭行。
    如是远离执著近、远菩提等一切分别心的道理,如同虚空界既不能与它自本体相违也不能与虚空共存,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因为虚空自本性原本无有,以什么法也得不到它,一无所得的虚空本性,与任何法既不相近也不相违——不远。同样,一切万法于菩提的自性中圆满正觉,就是虚空的方式,在胜义中谁也不会重新获得,善巧行持与何者也不远、本来安住于等性的甚深智慧的菩萨,也如同虚空一般,具有止息(即寂灭)一切分别而行持的殊胜特点。
    壬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分三:一、以幻师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三、以木匠工巧之喻说明不分别果。
    癸一、以幻师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
    人中幻人无此想:取悦此人彼亦行,
    见显种种之神变,彼无身心亦无名。
    如果有人问:获得这般无分别行境者,是怎样利益众生等的呢?
    下面以比喻来说明:例如,在会集的大庭广众之中,虚幻的人也就是依靠虚幻的咒语等威力显现的那个人并没有“我显现天尊等色相,依此取悦这众多人群”这种想法,但事实上他也做了让所有观众欢悦的事。尽管众人看见他这般显示摇摆等各式各样的神变,但实际上虚幻的人身体无所成立,心也不存在,如此以设施处为空性,名称也无所成立。
    如是行慧永不思,证悟菩提度有情,
    种种生具众多事,如幻示现无念行。
    同样,行持智慧波罗蜜多无所得之义、无有分别的菩萨,永远也不会这样思维:“我证悟大菩提以后度化所有众生。”但事实上,他在世间界中示现种种投生,并具有调伏所化有情的众多所为。尽管如无而显现幻术般来示现,但那是以无分别的方式行持的。
    癸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
    如佛化现行佛业,于行骄傲毫不生,
    如是行慧巧菩萨,亦如幻化显诸事。
    就像寂慧如来的传记一样,一切佛陀化现为佛陀,行持讲经说法等佛陀的一切事业,然而幻化者,对于自己行持佛陀的事业丝毫也不会产生“我在行持佛陀的事业”这种骄傲,因为他仅仅是幻化的显现。同样,修行、串习证悟诸法如幻现而无自性的智慧并且已获得无分别善巧行境胸有成竹的菩萨,也是如幻化、幻术般显示讲经说法等一切事,但全然不生分别。
    癸三、以木匠工巧之喻说明不分别果:
    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
    如是行慧巧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擅长工巧之事的木匠,制造出男女像,所造的男女也能做行走等一切事情,而不分别“我做了此事”的果,因为它没有思维的缘故。同样,善巧行持智慧的菩萨也无所分别,但在安住于无分别智慧中的同时却能行持圆满、成熟、修行的一切事。如此万法本来就是如幻般现而无自性,这般修习的明了智慧达到究竟时,将唯一显现诸法的实相。为此,我们要知道,如同虚幻的人一样无分别而生,凭借无分别智慧的威力示现任运自成的各种事业,恰似如意宝珠一般,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到,无分别智慧,从有学道阶段相似具足直至佛地完全圆满。
    壬三(获得如是证悟之功德)分二:一、受到众天顶礼之功德;二、能击败恶魔之功德。
    癸一、受到众天顶礼之功德:
    如是行持诸智者,众天合掌亦顶礼,
    十方世界诸佛陀,亦作赞叹众功德。
    如是善巧行持无分别行为的诸位智者,梵天、帝释等世间众天尊双手合掌,以最大的恭敬躬身顶礼,堪为尊中尊的十方世界所有住世的佛陀也不断尽情宣说赞叹获得无分别行境之菩萨的众功德,如同诸佛赞说文殊和普贤菩萨那样。
    癸二(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原因。
    子一、真实宣说:
    等恒河刹诸有情,假设普皆成恶魔,
    一毛亦化相同数,彼等无法障智者。
    等同大恒河微尘数的刹土中尽其所有的有情,假设通通变成了恶魔,每一个魔的每一汗毛也幻化出相同数目的魔,尽管这所有魔都对获得无分别智慧的菩萨寻机挑衅,可是他们对那种智者连动摇其毛孔的障碍也无法做到。
    子二、彼之原因:
    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
    安住空性不舍众 ,如说而行佛加持。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无法制造违缘呢?
    依靠四种因,菩萨具足善巧方便和证悟法性的力量,使天子魔等四魔难以胜过,不能令其从正道中动摇。何为四因呢?安住于空性意义的智慧;不舍一切众生的大悲;按照以往自己曾承诺过的“我要为利益一切有情修行无上菩提”所说而如实不退转修行的坚定誓言;积累二资而令诸佛欢喜,依靠法尔在他们相续中融入了诸位善逝的加持。菩萨凭借以上这四种因能击败一切魔。
    辛五(彼所修学法之超胜功德)分三:一、入果由经之一道;二、堪为一切住道者之最;三、是一切修学所知之最。
    壬一、入果由经之一道:
    讲此佛母般若时,若有菩萨起信解,
    诚心精进而修行,知静者入一切智。
    在传讲一切如来之母这一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某位菩萨对此法理由衷生起信解,诚心诚意精进实修或者修行她,那么应该知道三门寂静调柔的菩萨,趋入一切种智的道理,因为她是趋入遍知智慧果独一无二的道。
    壬二(堪为一切住道者之最)分二:一、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癸一、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云无住住,
    咒师无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
    如果问:菩萨的住所到底是什么呢?菩萨安住于般若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
    法界以外的法丝毫也得不到,因此一切法就成了法界的自性。了知此理而心住法界的名言,任何法也不住的意义是说,远离一切所缘的真如就取名为法界,而它并没有所缘的基础,为此法界真如或真实性,也不可以执著的方式安住。它是不住一切,由此称为不住之住。证悟如此远离一切所缘行境平等性的智慧就如同空中的云不依赖于一切一样,对任何法一无所住而安住。虽然不住一切,但依靠甚深不住之住的威力能自在拥有如海的圆满、成熟和修行,这就好比某位持明咒者,并没有为自己安住营造的房屋等而是行于空中,如果他想安住,就依靠明咒的威力,随心所欲地加持,刹那间在虚空界就能够呈现并不是时间成熟从地里生长等,具足悦意的鲜花和果树等庄严的美妙乐园等。
    此行明智之菩萨,不缘能证佛诸法,
    不缘视为讲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如是借助堪为无上甚深明咒的不住而住之般若的加持,可以随心所欲行持圆满、成熟、修行之理的善巧菩萨,明了他相续,能使别人趋入不可思议的圆满、成熟、修行,却不缘于为自利能证悟的道法和所得的佛陀一切法。不缘也就是不视为利他讲法和求法者即讲经说法的对境,因为已经证悟了一切无所得的自性。这种方式,仅在名言中,就是希望消除其余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己欢喜大乘之道果功德的诸位菩萨的安住。
    癸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罗汉解脱如来外,此住堪为诸声闻,
    缘觉息具寂乐定,众住之最是无上。
    不包括摧毁二障之敌的阿罗汉卓越的解脱等持和如来的安住之内,即除此之外,菩萨的此安住,堪为其余所有声闻及缘觉止息所有烦恼、具足寂灭、无漏之安乐等持所有安住之最。在它之上别无其他,因此这是无上的安住。
    飞禽住空不坠地,鱼住水中无闭死,
    如是菩萨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尽管安住于无余灭尽戏论的等持之处,然而不成为一边寂灭。比如,众飞禽,虽然住于无所依处的虚空中,但是不会坠到地上;鱼儿虽住水中,并没有耳鼻等闭气而亡的情况。同样,菩萨依靠不住而安住的禅定力抵达轮回彼岸的寂灭涅槃法界,虽然已经证悟、安住于空性中,但是无有所依,如飞禽一般不堕于有寂之边;由于也不耽著空性,因此如同鱼儿不被自己的住所水所闭气一样,不成为寂灭一边的涅槃。
    欲成众生功德最,证最稀有佛胜智,
    发放上胜妙法施,当依利者此胜处。
    因此,凡是希求成为一切有情界尽其所有的功德之最、渴望证得诸法之最——稀有佛陀的殊胜智慧并渴求对一切有情发放上等、最胜、微妙的法布施者,当依止利益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这一最殊胜之处(般若)。
    堪为一切有情功德之最对应去往超越一切世间的法身处,具足稀有佛智对应报身,于世间发放法布施对应化身,上等法布施对应随福德分道,最胜法布施对应随解脱分道,微妙法布施对应胜乘之法,尽管有此等对应来解释的,然而没有分别对应,只是作为功德超胜的异名也可以。
    壬三(是一切修学所知之最)分二:从本体角度说为最;二、从生无尽之果角度说为最。
    癸一、从本体角度说为最:
    此学处乃导师说,诸学之最是无上,
    智者欲学到彼岸,当学佛学此般若。
    这一般若的学处,堪为导师圆满佛陀所宣说的种种法门无量学处的所有学处之最,较此更胜的学处丝毫也不存在的缘故,是至高无上的,希望达到一切诸学彼岸的某位智者,应当修学佛陀的学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学处。
    癸二(从生无尽之果角度说为最)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
    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
    这一般若是三世诸佛所说的一切无尽正法的源泉,堪为正法第一大宝藏,能产生十力等果功德珍宝,也能产生波罗蜜多、陀罗尼、菩提分法等道功德的种种财物,因此是微妙、稀有、广大的法藏;也是出生诸佛的种姓,因为诸佛由此诞生的缘故;她还是众生的身心安宁、快乐的宝藏;由证悟这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获得甚深广大的一切法,能出生世间正见之间的所有妙道。我们要知道,以缘于基般若、实修道般若、获得果般若中出生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善妙。因为:如果没有她,那么一切不复存在,有了她,一切应有尽有,是随存随灭的关系。过去、未来和现今住世的十方世界的所有怙主佛陀,都是由实修此般若诞生的,然而作为此般若之本体的法界,永远不会穷尽,无盈无亏而安住。如果没有基般若,就不存在如理如实证悟而实修的情况;倘若没有道般若,也就不存在果。但是,我们应当了知,如实证悟并宣说安住基法界无二的义理或者法性的智慧也就是因的道理。
    子二(广说)分二:一、以外缘起而阐释;二、以内缘起而阐释。
    丑一(以外缘起而阐释)分二:一、外缘起之比喻;二、宣说般若意义。
    寅一、外缘起之比喻:
    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
    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
    如此法界的本体虽然一成不变,可是有法缘起的游舞不灭,即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缘起而生,所有树木、果实、花朵、林园,均是从大地上真实生出并呈现在大地上。尽管屡次三番生长尽其所有的树木等,可是大地并不存在以前相续泯灭、穷尽的现象,也无有增长,而结出一切果,并不存在从开始的阶段变迁、退失的情况,也没有分别“我生出这些果”的心念,虽然反反复复长出所有果实,却从无厌倦。我们要知道,由一切众生的业因所感,乃至世间安住期间,从大地上生出草木等,并没有其余作者,就是缘起的规律,以此为例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由各自因中产生并且无有分别而造作。
    寅二、宣说般若意义:
    佛子声闻独觉天,一切众生安乐法,
    悉由殊胜般若生,智慧无尽亦无增。
    诸位佛子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以及除此之外的人类等所有众生的一切安乐幸福的法,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佛陀由般若所生,佛陀说法而出生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功德,而他者不会宣说,甚至他们通达善恶因果的世间正见也决定不会获得,因为依靠自力无法了解的缘故。如果不具备世间正见,那么也就不会成办、产生世间的一切安乐,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09:25 | 只看该作者
    灭除精勤的三轮之想而行持无有二边或自他二者的法理,利他者一切佛陀说:这就是希求消除垢染、永不退失大菩提果位的诸位菩萨的精进波罗蜜多。
    庚三(宣说安忍度)分三:一、谛察法忍;二、耐怨害忍;三、安受苦忍。
    辛一(谛察法忍)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壬一、真实宣说:
    若闻他说粗恶语,我乐善巧菩萨喜,
    孰说孰闻以何说,具胜忍度是智者。
    假设听到别人出口不逊说诋毁我等粗恶语时,心里想:如此得到了安忍的对境才能安忍,这是我安乐之因,进而善巧方便的菩萨满怀欢喜。再者,胜义中,谁说、谁听此恶语,以嗔恨等什么因而说,依靠某某恶语刺伤别人心等为什么目的而说,如果对这些加以观察,那么通达了本体不成立如幻般的缘起显现,具足殊胜安忍波罗蜜多的人就是智者,因为领悟了对于依缘所生的法无所嗔恨的意义。而不知此理的愚者则以嗔还嗔,失毁自他。
    壬二、彼之功德:
    菩萨若具忍善法,三千世界满宝供,
    罗汉缘觉世间解,施蕴不及彼福德。
    任何菩萨如果具足安忍的善行之法,那么另有某人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奇珍异宝,供养一切世间解佛陀、罗汉和缘觉,所作的布施福蕴比不上具足安忍的一分福德。
    住安忍者身洁净,三十二相力无穷,
    于诸有情宣空法,众喜具忍成智者。
    住于安忍的异熟果,身体变得如纯金般洁净,具足三十二妙相,威力无穷;谛察法忍的士用果,能对一切有情宣讲最极的空性法;增上果,在这个世间中,一切众生都喜欢具有安忍者并将其作为依处;离系果,成为不愚昧的智者。
    辛二(耐怨害忍)分二:一、如何安忍;二、如是安忍之果。
    壬一、如何安忍:
    有众生取檀香包,恭敬涂敷菩萨身,
    或有火烬撒其头,于二者起平等心。
    假设有些众生拿出檀香包,以极其恭敬的心(用檀香粉)涂敷菩萨的身体,或者另有某人以损害心把火烬撒在他的头上,对于这两者,菩萨应当无有贪嗔而生起平等之心。
    壬二、如是安忍之果:
    智者菩萨安忍已,发心回向大菩提,
    勇士为世安忍胜,罗汉独觉众有情。
    如果精通义理的智者菩萨如此进行安忍之后,将具有安忍的发心,普皆回向大菩提,那么菩萨勇士为了利益一切世间而安忍,能胜过声闻阿罗汉、缘觉和其余众多有情界。其余经中说:“舍利子,声闻之安忍唯断自之烦恼,故是相似安忍,菩萨之安忍是为一切有情,故不可估量。”之后又以赡部纯金和红铜、须弥山和芥子、大海与发梢水滴的差别比喻作了说明。
    辛三、安受苦忍:
    能忍者当生此心:狱畜阎罗界多苦,
    欲因受害不自主,我为菩提何不忍?
    鞭棍兵刃打杀缚,砍头断耳鼻手足,
    世间诸苦我能忍,菩萨安住忍辱度。
    能安忍者,也应当生起这样的心思维:地狱、旁生、阎罗世界——饿鬼有着寒热、饥渴等难以忍受的众多痛苦,那些众生由贪恋欲妙的因所致,不由自主遭受那些损害,并且依靠它,自他利益一无所作,尚且毫无意义地感受痛苦,那么我为了成办自他之利的无上菩提,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安忍呢?心想:鞭子抽、棍子击、兵刃刺、用石头锤子殴打、灭绝生命杀戮、用铁镣等束缚、砍断头颅耳鼻及手足,诸如此类世间中所有的痛苦,我都能忍受。这样的菩萨就是安住于忍辱波罗蜜多中。
    庚四(宣说戒律度)分二: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
    辛一、具足殊胜戒律之功德:
    戒令求寂者超胜,十力行境戒无失,
    戒行随行于一切,回向菩提为利生。
    依靠戒律,能使希求寂灭涅槃者变得超胜,因为戒律如同趋往解脱的双足一般。本体的差别:菩萨的戒律住于十力者的行境,十力者是指佛陀,菩萨的戒律就是随学佛陀的戒律,与作意劣道等不相关联,并且不被大乘道的一切所断之垢所染,因此戒律无有缺失,这已说明了严禁恶行戒。戒律的所为随行于所有一切善法,防护违品,实行对治,以此作为戒律的本体,这称为摄集善法戒。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将如此护持戒律回向大菩提,即是饶益有情戒。以上略说了戒律的本体。
    辛二(宣说戒律胜劣之分类)分三:一、以回向而分;二、以发心而分;三、以有无慢心而分。
    壬一、以回向而分:
    欲得独觉罗汉果,破戒无知失行为,
    回向寂灭胜菩提,勤欲妙亦住戒度。
    假设以想要证得独觉菩提、声闻阿罗汉果的心守护戒律,观待大乘而言,那位行者就已经破戒了,意乐愚昧无知,也失毁行为,因为从大义中堕落的缘故,失坏意乐和加行。如果守护戒律,回向于成就消除二障的寂灭殊胜无上菩提,那么即便那位行者以勤于享受五种欲妙的方式安住,也称为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者,因为为了殊胜道果趋入而无有退失的缘故。
    壬二(以发心而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法解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通过发心而对学处的法生起定解,能产生菩萨们所得的殊胜菩提功德,这就是具功德法菩萨们戒律的意义所在。以下劣等起(即发心或动机)摄持的法,能退失能利益者——菩萨们的所得大菩提果,这就称谓破大乘戒,此为导师佛所宣说。
    癸二(广说)分二:一、所行殊胜;二、所止下劣。
    子一、所行殊胜: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某某初学菩萨纵然以沉迷的方式享受五种欲妙,但如果诚心皈依佛、法、圣僧,心想我要成就佛果而不离开作意遍知,那么应当知道:通达意义的智者他就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中。
    子二、所止下劣: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假设有人在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业道,然而如果对声闻阿罗汉及独觉地生起希求之心,当时,大乘戒就出现了过患,实是失毁了真正的戒律。大乘行者为声闻缘觉果位发心,作为菩萨,罪业比比丘犯四他胜更为严重,因为即便是犯他胜罪,但如果没有舍弃发殊胜菩提心,仅以此就不会断绝大菩提道的缘分,而发小乘心者在没有放弃它之间,没有缘分趋入大乘的道果。
    壬三(以有无慢心而分)分二:一、应取;二、应舍。
    癸一、应取:
    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
    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
    如果守护戒律并将此回向大菩提,而对戒律无有相执的骄慢心,不以戒律等赞叹自己,全然断除我想、众生想,那么这样的菩萨,就称为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者。
    癸二(应舍)分二:一、真实应舍;二、宣说彼之对治。
    子一、真实应舍: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假设行持大乘佛道的某某菩萨思维:这些众生是具戒者,这些是破戒者,起种种想而耽著,唯有这种想法就称为破戒,因为依靠具有耽著而轻蔑别人等的垢染已经失坏了大乘戒,那位行者不具备清净的戒律,因为他的戒律以有缘之想已经失毁了。
    子二、宣说彼之对治: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任何行者,具备无有我想、众生想——人无我的证悟,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所生的贪执,那怎么会有恶戒——破戒的现象呢?因为所有不善业就是由贪执我之想的根本所致,如果没有了我执,自然就不会有罪业产生,因为因不存在的缘故。任何行者,通过了知诸法无自性而无有执著戒非戒、具戒破戒二法的心,导师佛说这就是菩萨的戒律。如果具足这种戒规,则远离所有恶行,具足圣者欢喜的戒律,也是无有缘执,因此完全清净。
    庚五(宣说布施度)分二: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
    辛一(了知发放布施之功德与未发放布施之过患后当欢喜布施)分三: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
    壬一、菩萨发放布施之方式:
    清净有情具戒律,不见可爱不可爱,
    施头手足无怯心,布施所有恒无执。
    知法无性我不实,纵舍自体无怯心,
    尔时况施身外物?无有悭吝之是处。
    相续清净的某某有情,如刚刚所讲远离想和贪执而具足清净戒律,他对于可爱不可爱一切不视为某某相,布施头颅、手足给他众,当时,没有无能为力的怯懦心,以这种方式舍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恒时也不会对所拥有的一切有耽著,如此了知诸法无自性、无我、依缘而起、空而不实之后,纵然施舍自己的躯体尚且不生怯懦之心,当时更何况说布施身外之物了?何时何地都无有悭吝的情况,因为无有贪执之故。
    壬二、平凡者没有如此发放之过患: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原本无有而执为我想,将眼睛等事物执为我所具有贪执的愚者们怎么能有如此施舍之心,他们没有。具有吝啬者将转生到饿鬼趣,万一有机会投生为人,当时也成为贫穷者。
    壬三、如是了知后当乐于布施之理:
    菩萨知众贫乏已,渴求舍施恒博施,
    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
    当时,诸位菩萨知晓一切众生由于吝啬所感而贫乏之后,自己断绝悭吝之心,意乐上渴求舍施,行为上恒常无遮而慷慨博施。实际上,这个庄严的四大部洲如果没有布施而置之,那么就成了有为法无常的自性,没有可靠的实质性可言,如同唾沫也就是唾液吐出的细屑一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从无有实质中取受实质,将四大部洲布施给他众之后菩萨满怀欢喜,而获得那些大洲并非如是欢喜,其原因,正是刚刚所述的那一点。
    辛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壬一(真实宣说)分三: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癸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
    三有众生发放施。
    明智的菩萨,哪怕只是布施一口食物,也以悲心作为前提,想到:但愿依靠这样的布施,施予属于三有的所有众生,使他们拥有无罪的财富以及成就入于三乘之果,悉皆获得无上佛果。进而发放布施。。
    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
    利生回向大菩提。
    发放布施的福德,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界,为了我与一切有情现前大菩提成佛而普皆回向。
    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此菩萨发放布施以后,内心对于布施物和回报之事无有以贪执或执相能安住的心(即心里没有贪执和相执)。不仅如此,而且这种菩萨何时也不希求“布施的异熟果报将成为我所有”,不贪执事物连同异熟,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施舍。
    壬二(彼之功德)分二: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癸一、总功德: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如刚刚所述,这样布施的菩萨具足善巧方便的作意而精通布施,不贪著而舍施财物与其异熟果报这一切,如此一来,即便是施舍少少的财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也将变成如此多的数目,不可限量。
    癸二(别功德)分二: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三有之中所有的众生无一余留,假设他们在无量劫期间,广兴供养世间解佛陀出有坏、声闻阿罗汉及缘觉,而为了求得它的果声闻菩提。如果某某精通大乘、善巧方便的智者菩萨,在心的一个成事刹那中随喜刚刚所讲的那些众生所做的福德事,并且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普皆回向最极殊胜的菩提佛果,那么仅仅依靠如此回向的一念心,就胜过一切群生的善根。比如说,碔砆宝纵然积成大堆,可是一个琉璃宝王,就能胜过那所有的碔砆宝。同样,其余众生的所有布施虽然极其广大,可是以绝妙意乐作一次随喜的菩萨已经胜过它。
    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假设菩萨对一切众生发放布施之后,对于布施的福德不执为我所,对于所布施的事物也无有吝惜,如果以这样全无贪执的方式慷慨博施,那么发放这种布施的善根,就具足圆满资粮、断除障碍的大威力而与日俱增。布施的违品就是贪执所牵而怀有吝啬,对此根本不让贪执有机可乘,就像万里无云、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样。
    第五品终


    第六品
    戊二(宣说道之果)分二:一、分别道之果;二、道圆满之果。
    己一、分别道之果:
    菩萨布施离饿鬼,中止贫穷诸烦恼,
    行时广得无量财,布施成熟苦有情。
    菩萨的一切道无不包含在六波罗蜜多中,因此大乘和广般若的教义实际上也包括在六度中。
    以上说明了这样的六度实修法。
    接着阐述六度的果:
    菩萨依靠布施而断绝转生饿鬼趣的相续,而且也能中止受用贫乏和一切烦恼。自己凭借发放无缘的布施,断除吝啬、无明等所有烦恼。依靠对他众作法布施,也能断除他们的一切烦恼。菩萨在行持(菩萨)行之时,生生世世能得到无量无边、有增无尽、所需要的丰富圆满、受用。财布施、法布施,归纳而言能成熟处于苦因及苦果中的一切有情。
    依戒能断旁生体,离八无暇恒得闲,
    忍得广大微妙相,宛如金色众乐见。
    依靠戒律,能断除旁生趣种姓、身相等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本体,不仅如此,而且还能远离八无暇处,依靠持戒恒常获得闲暇的殊妙所依身份。通过安忍,一直到能获得相好庄严、广大微妙的色相——佛身,宛若金色般可人、众生乐见。
    精进白法不减失,得无边智佛宝库,
    禅定舍弃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依靠精进使一切白法的功德不会减退而与日俱增的威, 力,将获得无边智慧佛陀的功德宝库。依靠禅定,能舍弃由过患严重、安乐甚微、受到呵责的欲界欲妙,并且以现前成就三明 ——宿命通、漏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境通三通 ,总共六通,以及狮子奋迅等等持。
    依慧遍知法自性,真超无余诸三界,
    人中之尊转宝轮,为尽苦于众说法。
    依靠智慧,能完全了知万法自性空性,进而断除实执,真正超离一切三界,成为具足二身、人中之尊法王佛陀,连续不断而旋转驾驭所有世间界的事业宝轮,为了永久灭尽一切痛苦,也为众生展示殊胜的妙法光明。
    第六品终

    第七品、第八品
    己二、道圆满之果:
    此法圆满彼菩萨 ,受持净土摄净情,
    受持佛种及法种,圣僧之种一切法。
    住于大乘种姓的某位行者,从最初发菩提心起,在三大阿僧祇劫等期间,以善巧方便的方式实行所说的无余(包含)六度大乘道的此法。其中善巧方便是指什么呢?所有波罗蜜多不相脱离而归为一义,如此以相辅相成或一者具足一切进行实修,这一切也都是以成为现空无别智慧波罗蜜多之本体的方式实地修持的。通过这样实修,所有波罗蜜多的实修达到究竟圆满以后,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11:49 | 只看该作者
    菩萨依靠一刹那的智慧就能现前无不齐全一切无漏法现空无别的法界,获得十地相续末际的大智慧,依靠它而于无学大菩提地现前圆满佛果。之后,凭借证得的究竟转依力,而受持天边无际、不堕偏方、普皆清净的刹土——自现密严刹土,摄受内清净有情十地大菩萨为眷属。由于获得了与诸佛平等的智慧身而受持十方世界遍虚空际本师三身自性佛陀的种姓——无有时空边际的本性,也受持教法、证法的无边法脉,还受持奉行佛陀之法十方世界中无边无际的圣僧之种,以及依靠广大事业受持属于有寂利乐的一切法。法界所及的智慧身断证究竟、恒常稳固、无有迁变,以如虚空、如摩尼宝珠般任运自成的大事业乃至轮回际行持利乐,这就是获得究竟的果。
    丁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疗众生疾大明医,示慧说此菩提道,
    摄功德宝菩提道,为众生得说此道。
    能通过彻底根除的方式疗愈众生身心的一切疾病、堪为之最的大明医,就是佛陀,而作为疾患的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实执,从中产生的所有烦恼,以及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产生的有寂一切衰败,依靠所有如来的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甘露能够恢复。这样的医王出有坏释迦佛亲口宣说所诠般若波罗蜜多,到底有什么殊胜性呢?佛宣说了具足大乘的甚深、广大所有法的这一殊胜菩提之道。此经的名称,以世间、出世间之道果功德宝无余归集于此,故而称为摄功德宝的大菩提道。
    如此宣说的必要,就是为了让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才解说了这样的道,这是从往昔无数劫以来“为了救度众生我要现前成佛”的誓言已经圆满的结果。以无缘大悲,将自己所领悟的甚深究竟之法为所化众生宣讲,当时近的所化众生,直接听受佛亲口宣说,一切远的所化众生也间接听到。通过这般闻法打开思路,依靠思维理解意义,凭借观修实地修行,逐步得以成佛。无边无际智慧身平等性的一切佛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以这种词句和意义,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道中。
    第七品、第八品终
    乙四(末义)分二:一、无余宣说剩余经义之句而总结;二、为表明来源可靠而说译师之译跋。
    丙一、无余宣说剩余经义之句而总结:
    圣般若摄颂圆满!
    丙二、为表明来源可靠而说译师之译跋:
    印度堪布布雅嘎热桑哈与主校译师万得拜则(即著名三大译师之一的噶瓦拜则)由梵译藏并校勘抉择。
    这以上《圣般若摄颂功德宝经》直接宣说的意义已经解释完毕。
    甲二、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
    对应道现观次第的内容,当从他论(指麦彭仁波切著的《经论对照》)中了知。

    此言:
    善说经教之大海,堪为精华之般若,
    无价珍宝之精髓,是摄功德宝神珠。
    妙相满月之色身,深寂意界中安住,
    吉祥喉中引生出,如此法理世稀有。
    当忆真实语佛陀,临近入灭留遗嘱:
    所有法理宁失毁,般若只言莫损失。
    十地菩萨恒河沙,不表其智之一分,
    善逝亲口所说经,讲闻著论兴趣增。
    且观此法善男子,广大甚深之宝藏,
    圆满二资佛智因,即此妙法当爱重。
    实修现观之次第,意义明了而直叙,
    注疏无垢之妙论,凭依教理窍诀著。
    愿以此善生生世,悟深空性缘起义,
    于如来喜之妙道,永时不复退转也。
    愿我自此至成佛,世世得以增智慧,
    依离自私之悲心,善巧方便行众利。
    愿以思报佛恩心,受持如来诸法藏,
    佛子普贤文殊同,弘扬佛业至有际。
    愿见闻思此论等,于我结善恶缘者,
    速除见解之稠林,安住不复退转地。
    愿依法尔善说此,真谛诸佛及佛子,
    令受持此慧辩才,得以发挥胜诸方。
    愿此经函安放处,害佛教鬼野人等,
    恶人非人众眷属,永息作害之心行。
    愿诸伪法之谬论,依此加持无遗摧,
    正法璀璨光明力,利乐有情与日增。
    愿今时浊盛暗际,散发利他之凉光,
    多种庄严得彰显,胜心上弦月升起。
    愿持教尊久住世,佛法施主财富增,
    佛教精华众信奉,佛教珍宝至殊胜。
    愿普天下有情海,唯独由我善安置,
    般若波罗蜜妙道,一切皆成圆满佛。
    愿此论兴之方所,消除疾病贫困争,
    意愿如法成吉祥,喜宴日日得增上。
    无倒趋入佛母密意的此注释,我从小就对此法有着殊胜信解,为了使自相续中保存深法的善习等,有想撰著之心,以此作为近取因,应前译大圆满瑜伽持明那凑扬珠以最大的诚心再三劝请,前译自宗殊胜上师龙多也策励劝请,多闻的多昂等诸多法师劝请,以此作为俱有缘,对此法理具有坚固诚信的麦彭文殊欢喜金刚,依靠印藏注释善说,于自寿四十七岁水龙年,于莲花生大师加持的圣地嘎姆达仓(白色虎穴)吉祥给仓古玛札士白班玛得丹洲,自六月十四开始,每天持续,一有空闲就相应写书,到本月二十八日吉时,缘起圆满,撰著完毕,依此愿遍及十方三时,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12:39 | 只看该作者
    无偏不断殊妙弘法利生。愿增吉祥!

                         2008年8月26日
    (藏历土鼠年六月二十五)                                                      
                          译毕于色达喇荣静处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
    波罗蜜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  奉诏译
    卷  上
    行品第一
    尔时世尊。为令四众各得欢喜。说是般若波罗蜜经使获利乐。即说伽陀曰
     
    所有菩萨为世间  灭除盖障烦恼垢
    发净信心住寂静  当行智度彼岸行
    诸江河流阎浮提  华果药草皆得润
    龙王主住无热池  彼龙威力流江河
    亦如佛子声闻等  说法教他方便说
    乐最圣行求果报  此诸如来胜威德
    云何佛说此法眼  令诸弟子如佛学
    自证教他及方便  此亦佛力非自力
    最上般若不可知  非心可知非菩提
    如是闻已不惊怖  彼菩萨行知佛智
    色受想行识皆无  不着纤尘无处所
    彼若不住一切法  行无受想得菩提
    菩萨若求出家智  照见五蕴无实相
    知此不求于寂静  彼是菩萨之行智
    复次云何智所得  照见一切法皆空
    不着不惊照见时  自觉觉他诸菩萨
    色受想行及识蕴  是蕴见行而不知
    菩萨照见蕴皆空  行无相化不着句
    无色受想行识等  不行是名无相行
    若行不得最上智  无相寂静三摩地
    若菩萨行自寂静  过去诸佛咸授记
    身苦乐等皆不及  由知因果法本性
    若行于法不可得  行如是行乃佛智
    行无所行了知已  是行最上般若行
    彼无所有不可得  愚痴着相谓有无
    有无二法皆非实  出此了知乃菩萨
    菩萨若知诸幻化  色受想行识亦然
    寂静行离种种相  此名最上般若行
    善友方便令知觉  使闻佛母不惊怖
    恶友同行及化他  坏器盛水非坚牢
    云何得名为菩萨  一切乐行皆无著
    求佛菩提无所著  是故得名为菩萨
    云何得名摩诃萨  得第一义众生中
    断众生界诸邪见  是故得名摩诃萨
    大施大慧大威德  佛乘最上而得乘
    发菩提心度众生  是故得名摩诃萨
    幻化四足俱胝数  多人众前悉截首
    一切世界皆幻化  菩萨知已得无怖
    色受想行识缠缚  知不实已不求解
    行菩提心无所著  此名最上诸菩萨
    云何得名为菩萨  乘大乘行度众生
    大乘体相如虚空  菩萨由得安隐乐
    大乘之乘不可得  乘涅槃往诸方所
    行已不见如火灭  是故名为入涅槃
    菩萨所行不可得  初后现在三清净
    清净无畏无戏论  是行最上般若行
    大智菩萨行行时  发大慈悲为众生
    为已不起众生相  是行最上般若行
    菩萨起念为众生  修诸苦行有苦相
    是有我相众生相  此非最上般若行
    知自及诸众生等  乃至诸法亦复然
    生灭无二无分别  是行最上般若行
    乃至所说世界等  名离一切生灭法
    最上无比甘露智  是故得名为般若
    菩萨如是所行行  了知方便无所求
    知此法本性非实  是行最上般若行
    若不住色亦无受  亦不住想亦无行
    复不住识住正法  是名最上般若行
    帝释品第二
    欢喜地摄布施波罗蜜伽陀
    常与无常苦乐等  我及无我悉皆空
    不住有为及无为  住无相行佛亦然
    若求声闻缘觉等  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  如渡大河不见岸
    若闻此法彼定得  成等正觉证涅槃
    见于一切如自身  是大智者如来说
    佛子当住四补特伽罗。是行大智行。一真实善法。二不退心。三应供离垢无烦恼无求。四善友同等
    大智菩萨如是行  不学声闻及缘觉
    乐学如来一切智  是学非学名为学
    学不受色不增减  亦复不学种种法
    摄受乐学一切智  若此功德出离者
    色非有智非无智  受想行识亦复尔
    色性自性如虚空  平等无二无分别
    妄想本性无彼岸  众生之界亦复然
    虚空自性亦同然  智慧世间解亦尔
    智慧无色佛所说  离一切想到彼岸
    若人得离诸想已  是人语意住真如
    彼人住世恒沙劫  不闻佛说众生声
    众生不生本清净  是行最上般若行
    佛说种种之语言  皆具最上般若义
    过去佛为我受记  于未来世证菩提
    持无量功德建塔品第三
    无垢地摄持戒波罗蜜伽陀
    若人常受持般若  所作上应诸佛行
    刀剑毒药水火等  乃至诸魔不能为
    若人于佛灭度后  建七宝塔以供养
    如是圆满千俱胝  佛刹恒沙等佛塔
    众生无边千俱胝  以妙香华涂香等
    供养三世无边劫  所有功德之数量
    不及书写于佛母  诸佛由此而得生
    若受持读诵供养  功德倍胜于佛塔
    大明般若诸佛母  能除苦恼遍世界
    所有三世十方佛  学此明得无上师
    行般若行利有情  使学大智证菩提
    有为无为诸快乐  一切乐从般若生
    譬如大地植诸种  得和合生种种色
    五波罗蜜及菩提  皆从般若所生出
    又如轮王出行时  七宝四兵为导从
    若依佛母最上行  一切功德法集聚
    功德品第四
    发光地摄忍辱波罗蜜伽陀
    帝释有疑问佛曰  恒河沙数等佛刹
    佛界圆满如芥子  能受佛刹般若力
    如是了知般若已  此界云何不供养
    譬如人王人所重  住般若者合亦尔
    佛界般若摩尼宝  具一切德价无比
    经函安处经有无  供养悉获宝功德
    佛灭供养于舍利  不及供养于般若
    若乐受持供养者  是人速得证解脱
    首行布施波罗蜜  次戒忍进及禅定
    受持善法不可坏  彼一一生一切法
    如阎浮提种种树  百千俱胝无数色
    虽一一树影皆别  无量影同一名摄
    五波罗蜜五名异  般若波罗复一名
    一切回施为菩提  一味同归菩提名
    福量品第五
    焰慧地摄精进波罗蜜伽陀
    彼色受想行识等  菩萨观照悉无常
    各各现行而不知  非法非生智者见
    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法无得复无生
    了知一切法皆空  是名最上般若行
    如化恒沙等佛刹  诸众生证罗汉果
    若能书写此般若  令他受持功德胜
    如佛修行云何学  信重般若诸法空
    速证声闻及缘觉  乃至无上正觉尊
    世间无种不生树  枝叶华果悉无有
    无佛谁指菩提心  亦无释梵声闻果
    如日舒光照诸天  普使成就种种业
    佛智菩提心亦然  从智生诸功德法
    如无热池无龙主  即无河流阎浮提
    无河华果悉不生  亦无大海种种宝
    世间无佛无大智  无智功德不增长
    亦无佛法诸庄严  无菩提海等等宝
    譬如世间萤有光  一切萤光集一处
    比日一光照世间  微尘数分不及一
    随喜功德品第六
    难胜地摄定波罗蜜伽陀
    所有声闻众功德  布施持戒观照行
    不及菩萨发一心  随喜福蕴之少分
    所有俱胝那由他  无边佛刹千俱胝
    过去现在佛说此  法宝为断一切苦
    先发最上菩提心  至成正觉及入灭
    彼量所有佛功德  咸成方便波罗蜜
    及彼声闻学无学  有漏无漏诸善法
    菩萨等一普回施  当为世间证菩提
    菩萨施已不住心  住心即名众生相
    有见有念名著相  非是菩萨之回施
    如是施非无相施  是法当知有灭尽
    若作非法非施心  乃可得名为回施
    作有相施非真施  无相回施证菩提
    如上妙食杂毒药  自法着相亦如是
    是故回施应当学  如佛众善悉当知
    若生若相若威力  悉皆随喜而回施
    以功德施佛菩提  菩萨之施皆无相
    此施佛许而印可  如是得名勇猛施
    地狱品第七
    现前地摄智慧波罗蜜伽陀
    无量盲人不见道  无一得入于城郭
    修六度行阙般若  无力不能成菩提
    譬如画像不画眼  因无眼界无功德
    若有受行于智慧  得名有眼及有力
    有为无为黑白法  如微尘等不可得
    智慧观照如虚空  故名般若出世间
    菩萨谛信行佛行  度那由他苦众生
    如是若着众生相  此非般若最上行
    菩萨若行最上行  过去未曾求大智
    今闻般若如佛想  速证寂静佛菩提
    过去信佛那由他  不信般若波罗蜜
    或生嗔恨或诽谤  是人少智堕阿鼻
    若人乐证诸佛智  不能信重诸佛母
    如商入海欲求宝  返失于本而复还
    清净品第八(此品摄第九叹品)
    远行地摄方便波罗蜜伽陀
    色清净故果清净  果色二同一切智
    若一切智清净时  如虚空界不断坏
    菩萨出过于三界  断尽烦恼而现生
    无老病死现灭度  斯即是行般若行
    世间欲色之淤泥  愚人处中如风旋
    亦如鹿在屋中转  智者如禽飞虚空
    若不着色无受想  亦无行识乃清净
    如是离诸烦恼垢  解脱名佛大智行
    菩萨如是行大智  得离诸相脱轮回
    如日解脱罗睺障  光明普遍照世间
    火烧草木及树林  如一切法性清净
    作如是观亦非观  如是最上般若行
    称赞功德品第十
    不动地摄愿波罗蜜。善慧地摄力波罗蜜伽陀
    帝释天主问佛言  云何菩萨行智慧
    佛答微尘数蕴界  无此蕴界之菩萨
    菩萨久行应可知  于俱胝佛作胜缘
    新学闻此生邪疑  或不乐求而不学
    又如人行深恶道  忽见边界牧牛人
    心得安隐无贼怖  知去城郭而非遥
    若闻最上般若已  复得乐求佛菩提
    如获安隐得无怖  心超罗汉缘觉地
    譬如人住观大海  先见大山大树林
    见此所爱祥瑞境  必达大海知非远
    菩萨若发最上心  闻此般若波罗蜜
    虽未授记于佛前  此证菩提亦非远
    如见春生诸草木  知有华实而非遥
    若人手得此般若  得证菩提亦非远
    亦如女人怀其妊  十月满足必诞生
    菩萨若闻宝德藏  速成正觉之祥瑞
    若行般若波罗蜜  见色非增亦非减
    见法非法如法界  不求寂静即般若
    行者若不思佛法  不思力足及寂静
    离思非思无相行  是行最上般若行
    魔品第十一
    法云地摄智慧彼岸伽陀
    佛告善现汝谛听  凡夫声闻缘觉地
    斯即名为如来地  一切如一彼无疑
    所有称赞离言说  从彼遍照如来时
    乃至成所之作智  住持大金刚佛地
    观察无相住虚空  应知不断佛种故
    善现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之魔事
    佛言菩萨魔事多  我今为汝略宣说
    有无数魔种种变  当书最上般若时
    速离天宫如电灭  来于世间作魔事
    或有示现乐欲说  或不听受返嗔恨
    不说名姓及氏族  如是魔事咸应知
    愚痴无智无方便  无根宁有枝叶等
    闻般若已别求经  如弃全象返求足
    如人先得百味食  或得稻饭为上味
    菩萨先得般若已  弃舍乐求罗汉果
    或为乐求于利养  心着族姓留种迹
    舍彼正法行非法  是魔引入于邪道
    若人闻此最上法  当于法师深信重
    法师知魔不应着  身适悦及不适悦
    复有无数种种魔  娆乱无数苾刍众
    欲求持诵此般若  不能获得无价宝
    佛母般若实难得  初心菩萨欲乐求
    若十方佛而摄受  一切恶魔不能为
    卷  中
    现世品第十二
    如母爱子子疾病  当令父母心忧恼
    十方诸佛般若生  般若摄受亦复尔
    过现未来三世佛  遍十方界亦复然
    皆从佛母般若生  众生心行无不摄
    如是世间诸如来  乃至缘觉及罗汉
    迨及般若波罗蜜  皆一味法离分别
    过现大智诸菩萨  各各住此法空行
    彼诸菩萨如实已  是故如来名作佛
    般若园林华果盛  佛依止故甚适悦
    十力诸根等净众  乃至声闻众围绕
    般若波罗蜜高山  十力诸佛而依止
    三涂众生悉救度  度已不起众生相
    师子依山而大吼  诸兽闻已皆恐惧
    人师子依般若吼  外道邪魔悉惊怖
    如日千光住虚空  普照大地诸相现
    法王住般若亦然  说度爱河之妙法
    色无相以受无相  乃至想行亦复然
    识亦如是五法同  是法无相佛佛说
    起虚空见众生相  虚空无相不可得
    佛说法法非相应  不说非有非无相
    不思议品第十三
    若如是见一切法  一切我见悉皆舍
    佛行法及声闻等  皆从般若而成就
    如王不行于国邑  所有王务而自办
    菩萨离相依般若  自然获佛功德法
    譬喻品第十四
    若菩萨发坚固心  修行最上般若行
    超过声闻缘觉地  速能证得佛菩提
    如人欲渡于大海  所乘船舫忽破坏
    不依草木命不全  若得依附达彼岸
    若人不发坚信心  依于般若求解脱
    溺轮回海无出期  处生老死常苦恼
    若有信心持般若  解有无性见真如
    是人获福智有财  速证最上佛菩提
    如人担水用坏器  知不坚牢速破坏
    若用坚牢器盛水  而无破坏无忧怖
    不见具信诸菩萨  远般若行求退堕
    能发信心持般若  证大菩提超二地
    未有商人欲入海  不造坚固大船舫
    依坚固船无怖畏  获多珍宝到彼岸
    信心菩萨亦如是  离般若行远菩提
    若修最上大智行  当得无上菩提果
    如百岁人复病患  是人不能自行立
    若得左右扶侍者  随意行往无所怖
    菩萨般若力微劣  往菩提岸不能到
    兼行最上方便行  得佛菩提无挂碍
    天品第十五
    所有菩萨住初地  发信心行般若行
    为求无上菩提故  亲近善友及智者
    大智功德云何获  当从般若波罗蜜
    如是一切诸佛法  功德皆从善友得
    修行六度般若行  一一回施于菩提
    佛蕴非有不可求  勿为初地如是说
    菩萨修行功德海  救度世间无度者
    求菩提意离颠倒  说最上法如电光
    发于最上菩提心  不求名称不嗔恚
    离蕴识界及三乘  不退不动不可取
    于如是法得无碍  达甚深理离妄想
    闻般若信及化他  知此菩萨住不退
    彼甚深法佛难知  无有人得不可得
    为利益故证菩提  此非初心众生知
    众生愚痴复盲冥  乐住世间求境界
    法无所住无取得  从无所住生世间
    如实品第十六
    东方虚空界无边  南西北方亦如是
    乃至上下及四维  无种种相无分别
    过去未来及现在  一切佛法及声闻
    一切如实不可得  不可得故无分别
    菩萨乐求如是法  应行方便般若行
    离种种相即菩提  菩萨离此无由证
    如鸟能飞百由旬  折翅翼故飞无半
    忉利天及阎浮人  忘失般若故自坠
    难修前五波罗蜜  经多俱胝那由劫
    复以广大愿资持  离方便坠声闻位
    乐行佛智心平等  犹如父母观一切
    当行利益及慈悲  常宣善软妙言教
    不退地祥瑞品第十七 此品摄普遍光明佛地
    时须菩提瞻仰问  不退菩萨何殊胜
    离言声相云何说  愿佛说彼功德藏
    不住沙门婆罗门  及行十善离三涂
    大智离于种种相  如山谷响声相应
    若欲法无碍行化  一向善说诸言教
    行住坐卧四威仪  一念观心悉通达
    三业清净如白衣  不为利养故乐法
    降魔境界及化他  观四禅定而不住
    不求名誉无嗔恚  乃至在家尘不染
    或为富贵及脱命  不染纤毫之欲尘
    本来寂静无所有  更互相相业所缘
    若求清净不退时  当行最上般若行
    求正遍知心柔顺  不求二地离边地
    为法舍命如须弥  是名不退之菩萨
    空品第十八
    色受想行识甚深  本来寂静而无相
    如海之深杖莫测  得般若蕴亦如是
    菩萨知此甚深法  住真如乘不可染
    六尘十二界体空  无蕴宁有所得福
    如人思彼染欲境  心着女色如目见
    乃至日日心所行  菩萨思觉亦如是
    若多俱胝劫布施  罗汉缘觉持戒者
    不如说行般若法  百千万分不及一
    若菩萨观般若理  安住说法而无相
    回施一切证菩提  彼三界师无有等
    所说成就而无相  非空非实不可得
    若如是行名觉智  得受成就义无边
    于一念知一切法  信佛所说及他说
    演说俱胝那由劫  法界不增亦不减
    此得名佛波罗蜜  菩萨于中而说法
    如名施已心不着  亦不言证无上觉
    昂誐天姊品第十九
    譬如灯光从众缘  假以膏油芯火等
    光非芯火及膏油  非火非芯光不有
    或有菩萨初发心  不求无上菩提果
    岂唯不得证菩提  亦复不得寂静故
    从种生树及华果  无种华果悉皆无
    发心不为佛菩提  修行终远菩提果
    从种子生麦谷等  彼果非有亦非无
    佛菩提果亦如幻  离彼有性及无性
    譬如涓滴水细微  渐次必能盈大器
    初心为求无上果  久修白法终能证
    行空无相无愿行  不求寂静无行相
    亦如船师善济渡  不着两岸非中流
    菩萨修行无所著  乃得受佛菩提记
    若了菩提非所有  此即是行佛般若
    譬如疾疫饥馑道  菩萨中行无怖畏
    小人知已悉往来  得无苦恼如微尘
    善解方便品第二十
    菩萨奉行佛般若  了知本来蕴不生
    佛法众生界悉空  以空三昧起悲智
    如人有德力最胜  善解一切幻化法
    乃至器仗及工巧  而能一向为世间
    彼人父母妻及子  游行远路多冤中
    是人勇猛众所知  安乐还家无怖畏
    大智菩萨为众生  安住第一三摩地
    降伏四魔离二乘  亦复不求佛菩提
    譬如虚空无所有  风水火地皆依住
    世间众生得快乐  虚空无意住非住
    菩萨住空亦如是  现于世间种种相
    以众生智及愿力  非彼寂静非空故
    若菩萨行大智时  住空寂静三摩地
    此中不见一切相  亦复不见彼非相
    菩萨行此解脱门  非求寂静非行相
    如鸟飞空而往来  非住虚空非住地
    亦如有人习射法  习之不住经多岁
    射法久习得尽妙  一一箭发无不中
    最上般若行亦尔  修习智慧及方便
    直至众善悉圆满  方获最上神通力
    若苾刍证神通力  现神变化住虚空
    行住坐卧四威仪  经俱胝劫不退倦
    住空菩萨亦如是  修无相行到彼岸
    行种种行现世间  经俱胝劫不退倦
    如人经险遇大风  二手持盖心专注
    是人怖险不能行  直至无风乃前进
    大智菩萨住大悲  智慧方便为二手
    执空无相愿法盖  见法不住于寂静
    如人求宝往宝洲  获宝安隐而还家
    是人心足而快乐  岂有眷属心苦恼
    诣空宝洲亦如是  获得根力禅定宝
    菩萨不住欢喜心  令诸众生离苦恼
    商人为利悉所经  聚落国城诸里巷
    虽达宝所亦非住  大智善道而复还
    大智菩萨悉了知  声闻缘觉解脱智
    乃至佛智亦非住  何况行彼有为道
    大智菩萨为世间  住空无相愿三昧
    若得寂静无所著  乃可得知于无为
    譬如人生人未识  称其名故众乃知
    菩萨若行解脱门  于解脱门众知识
    菩萨闻彼甚深法  而于诸根悉照明
    住空无相无愿法  无退无思无授记
    观于三界如梦幻  不求声闻缘觉地
    如佛说法为世间  名不退地应授记
    知诸众生堕三涂  发愿刹那灭恶道
    以真实力灭火蕴  名不退地应授记
    诸恶宿曜及鬼神  作种种疫恼世间
    真实愿力悉灭除  无我能作应授记
    魔业品第二十一
    我得授记非能所  是实愿力得增长
    若见授记及能所  是名执著及少智
    菩萨有执魔即知  现亲友相来娆恼
    或作父母七代人  言汝名此佛可证
    魔所现作无数相  皆云愍汝作利乐
    菩萨闻已有所忻  是名少智魔所著
    或住城隍及聚落  山林旷野寂静处
    自称己德毁他人  应知少智为魔作
    虽住城隍聚落中  不求声闻缘觉证
    此心为度众生故  我说是名为菩萨
    五百由旬山险深  共诸恶兽多年住
    若见逼迫着我慢  若无分别知菩萨
    菩萨住彼为世间  得力解脱三摩地
    彼着山野寂静行  此亦知彼魔所作
    虽住城隍及山野  乐佛菩提离二乘
    修如是行利世间  一念如秤名菩萨
    善友品第二十二
    有大智者依师学  速疾得证无上觉
    亦如良医除众患  学从善友心无疑
    菩萨行佛菩提行  依彼善友波罗蜜
    此最上地能调伏  为二种事证菩提
    过去未来十方佛  行此正道无异路
    行佛菩提最上行  说波罗蜜如电光
    如彼般若空无相  知诸法相亦如是
    了知一切法皆空  此即名行佛般若
    系着色欲及饮食  常在轮回不休息
    此愚迷人所见倒  于不实法生实想
    譬如得食疑有毒  以虚妄见而不食
    愚人妄心生我想  以我想故有生死
    亦如恒说诸烦恼  于诸烦恼不着相
    烦恼清净俱无有  如是菩萨知般若
    如阎浮提诸众生  皆发无上菩提心
    多千俱胝劫布施  回施一切证菩提
    若复有人于一日  奉行最上般若行
    千俱胝施不及一  行般若功无为故
    菩萨大悲行般若  度众生故不起想
    恒行乞食于国城  是得一切名大智
    菩萨欲度于人天  乃至三涂极苦众
    皆令速到于彼岸  昼夜勤行于般若
    如人欲求无价宝  必过大海诸险难
    无心忽尔而获得  忧恼皆除喜无量
    求菩提宝亦如是  勤行般若诸功德
    得无取舍无上宝  菩萨速证于菩提
    卷  下
    法王品第二十三
    日出光明照世间  云幻焰散黑闇灭
    所有萤光及众星  乃至满月皆映蔽
    菩萨住空无相愿  行于最上大智行
    罗汉缘觉证皆超  一切邪见俱能破
    譬如王子施财宝  自在能利诸众生
    众生欢喜悉随顺  无疑当得嗣王位
    菩萨勤行大智行  施甘露法利群生
    一切人天悉爱乐  决定当证法王位
    我品第二十四
    魔恐菩萨证法王  虽处天宫常忧恼
    放火掣电现诸相  欲令菩萨生退惧
    大智菩萨心不动  昼夜常观般若义
    如鸟飞空心泰然  一切魔事无能为
    菩萨若起嗔怒心  于昼夜分或斗诤
    时魔欢喜而精勤  菩萨是远于佛智
    菩萨或诤或嗔怒  毗舍左鬼得其便
    入彼菩萨身心中  令退菩提魔所作
    菩萨授记未授记  或起嗔怒或斗诤
    乃至心念皆过失  知已倍更勤修行
    菩萨思念于诸佛  皆从忍辱证菩提
    忏悔如说持正行  是如佛法而修学
    戒品第二十五
    若学戒法有作相  而于戒法不善学
    知戒非戒无二相  如是乃名学佛法
    若有菩萨住无相  受持不离名持戒
    于佛法学乐承事  是名善学而无著
    是大智者如是学  心永不生不善法
    如日虚空而往来  放百千光破黑闇
    若学般若住无为  能摄一切波罗蜜
    六十二见身见摄  般若摄受亦复尔
    譬如有人具诸根  命根灭故诸根灭
    若诸菩萨行大智  亦行一切波罗蜜
    声闻缘觉诸功德  大智菩萨悉皆学
    虽学非住亦非求  所学之学此为义
    幻化品第二十六
    若发志心而随喜  最上菩提不退行
    三千须弥重无量  随喜善法重过彼
    众生为求解脱法  一切随喜作福蕴
    作佛功德法回施  当为世间尽诸苦
    菩萨不着诸法空  了知无相无挂碍
    内心亦不求觉智  是行最上波罗蜜
    如虚空界无障碍  无所得故亦不有
    大智菩萨亦复然  住寂静行如虚空
    如有幻师作幻人  众人见幻而皆喜
    幻人虽现种种相  名字身心俱不实
    行般若行亦复然  为世间说证菩提
    乃至种种所作事  如幻师现悉无著
    佛佛化现诸佛事  所作皆无彼我相
    菩萨大智行亦然  一切现行如幻化
    如木匠人心善巧  一木造作种种相
    菩萨大智亦复然  无著智行一切行
    妙义品第二十七
    大智菩萨行如是  天人合掌恭敬礼
    乃至十方佛刹中  亦得功德鬘供养
    假使恒河沙佛刹  所有众生皆作魔
    一一毛变无边相  不能娆动于菩萨
    大智菩萨有四力  而彼四魔不能动
    空行亦不舍众生  菩萨慈悲处利乐
    佛母般若波罗蜜  菩萨了知深信重
    内心真实而奉行  应知是行一切智
    法界如实不可得  由如虚空无处所
    如天宫殿应念生  亦如飞禽思果树
    大智菩萨如是行  住彼寂静之功德
    法不可见亦无说  菩提非得非不得
    所有声闻及缘觉  修行寂静三摩地
    爱乐寂静得解脱  唯佛超出于一切
    菩萨依禅到彼岸  不住寂静行如空
    如禽飞翔不堕地  如鱼水中行自在
    菩萨若为诸众生  当求未曾有佛智
    施与最上第一法  此名最上行行者
    散华品第二十八
    如来说戒波罗蜜  一切戒中为第一
    智者欲奉一切戒  当学佛戒波罗蜜
    今此法藏诸佛母  为最第一快乐所
    过现未来十方佛  生此法界而无尽
    一切树林华果等  皆从大地而生长
    大地不厌亦不着  不减不增复不倦
    佛及声闻缘觉等  天及世间安隐法
    皆从般若之所生  般若无增亦无减
    世间上中下众生  一切皆从无明生
    因缘和合转苦身  无明无增亦无减
    乃至方便诸法门  皆从般若所生出
    彼方便法随缘转  般若无增亦无减
    菩萨了知十二缘  乃至般若无增减
    如日云中放光明  破无明障证菩提
    聚集品第二十九
    大菩萨修四禅定  如所爱乐而无住
    或复不住于四禅  当得最上之菩提
    得最般若住禅定  四无色等三摩地
    为得最上大禅定  而复不学诸漏尽
    此功德藏未曾有  行三摩地而无相
    住彼不破于我见  有心所思生欲界
    譬如南阎浮提人  未生诸天生北洲
    见彼境界而求生  作彼住已而复还
    菩萨所修之功德  三摩地行而相应
    虽同凡夫住欲界  由如莲华不着水
    菩萨度脱于众生  圆满净土波罗蜜
    不求生于无色界  而求菩提波罗蜜
    譬如天人获宝藏  虽得不生爱乐心
    或言天人而起心  欲收彼宝不可得
    大智菩萨不乐住  四禅寂静三摩地
    出彼寂静三摩地  而入欲界为世间
    若菩萨行三摩地  不乐罗汉及缘觉
    乃至散乱凶恶心  无知迷乱无功德
    色声香味触五欲  及彼缘觉声闻等
    如是之法悉远离  等引不离菩提心
    菩萨一向为众生  修行精进波罗蜜
    由如奴仆事其主  利于众生亦如是
    如仆事主心专注  虽被嗔辱而无对
    凡所动止常在心  唯恐彼主责其过
    菩萨为求佛菩提  如奴事主利众生
    证得无上菩提已  利生如火烧草木
    昼夜勤行利他行  利已内心无我相
    如母爱子常卫护  寒暑虽苦心无倦
    常欢喜品第三十
    菩萨爱乐为众生  修治佛刹清净行
    恒行精进波罗蜜  无如微尘心退倦
    大智菩萨俱胝劫  久修苦行为菩提
    不离精进波罗蜜  无懈怠心终得证
    从初发心为菩提  乃至得获寂静证
    恒于昼夜行精进  大智菩萨应如是
    有言能破于须弥  方证无上菩提果
    闻已懈怠而退心  是彼菩萨之过失
    大智菩萨闻是言  谓须弥卢甚微小
    于一念间可破坏  亦不住证佛菩提
    于身心语行精进  度脱世间作大利
    或着我相起懈怠  而不能证佛菩提
    无身心相无众生  离诸相住不二法
    为求无上佛菩提  是行精进波罗蜜
    大智菩萨行利乐  令人闻言悉欢喜
    说法无说无听人  名最上忍波罗蜜
    譬如宝满三千界  施佛缘觉及罗汉
    不如知法忍功德  百千万分不及一
    持忍菩萨得清净  三十二相到彼岸
    一切众生悉爱乐  闻法信受而调伏
    或有众生以栴檀  涂菩萨身为供养
    或有持火遍烧然  行平等心无嗔喜
    大智菩萨持是忍  或为缘觉及声闻
    乃至世间诸众生  悉皆回向佛菩提
    譬如世间贪五欲  甘忍三涂无边苦
    菩萨为求佛菩提  今何不勤持忍辱
    割截首足劓耳鼻  禁缚捶拷诸楚毒
    如是苦恼悉能忍  是住忍辱波罗蜜
    出法品第三十一
    持戒当得高名称  亦复证得三摩地
    持戒为利诸众生  后当证于佛菩提
    心重缘觉及声闻  及见破戒说他过
    虽实持戒为菩提  是名持戒行五欲
    欲证菩提功德法  持戒具足行利乐
    若行毁破于尸罗  是则灭坏于菩提
    菩萨虽乐受五欲  归命佛法及圣众
    念我当证一切智  是住尸罗波罗蜜
    菩萨经历俱胝劫  奉行十善无间断
    心乐缘觉及罗汉  是犯波罗夷重罪
    持戒回向佛菩提  而不作念求自益
    但念利他诸众生  是则持戒波罗蜜
    菩萨若行诸佛道  于众生离种种相
    不见破戒诸过患  此为最上善持戒
    菩萨要离于诸相  无我无人及寿者
    不着戒相及行相  是则持戒之殊胜
    如是具足而持戒  一切无碍无分别
    头目手足施无吝  一切所爱皆无著
    了知法本空无我  乃于此身无恋着
    况外财物而不舍  及彼非处而嫉妒
    于内外施生我慢  是菩萨病非为施
    或起嫉妒生鬼趣  或得为人处贫贱
    知彼众生贫贱因  菩萨发心恒布施
    施如四洲草木数  如是广大亦无相
    大智菩萨行施已  复念三有诸众生
    菩萨亦为彼众生  悉皆回向于菩提
    如是行施无所著  亦复不求于果报
    名大智者为一切  施因虽少果无量
    乃至三有诸众生  一切皆以尊重施
    如供养佛及菩萨  缘觉声闻之功德
    大智菩萨以方便  用彼施福行回向
    当令一切众生类  皆悉证得无上觉
    如假琉璃宝大聚  不及一真琉璃宝
    回施世间一切众  不及回施无上觉
    菩萨行施于世间  不作我慢无所爱
    修行而得大增长  如月离障出云中
    善护品第三十二
    菩萨布施济贫乏  令得富盛度苦恼
    果报永灭饿鬼趣  及得断除诸烦恼
    持戒远离畜生趣  舍八非念得正念
    忍辱当得最上色  如金世间悉爱乐
    精进善法获无边  所有功德不可尽
    修行禅定离五欲  从等持得神通明
    智获无边佛法藏  慧了诸法本来因
    佛知三界诸过咎  为转*轮灭诸苦
    菩萨此法得圆满  佛刹清净众生净
    受持佛种并法种  圣众种及一切法
    医世间病最上师  以智慧说菩提方
    宝德藏有种种药  令众生服悉证道







    因果-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38
    學佛日誦-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409
    淨修捷要-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13/8
    淨修捷要(五念簡課)【難字漢語拼音】-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900
    【禮拜版】淨修捷要32拜有聲書-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1/243
    淨修捷要報恩談-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750
    淨修捷要報恩談有聲書-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1/210
    無量壽經-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27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902
    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

    愿以此功德,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6:13:28 | 只看该作者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