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莲宗的宗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20 09:57
  • 90

    主题

    630

    帖子

    9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2:2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宇井伯寿 陈兵


      日莲宗是从天台宗分出的,故从其法脉之外相承而言,就迹门相承说,是从始成正觉的释迦牟尼佛付嘱迹门《法华》的药王菩萨,传于智者大师,再经传教大师(最澄)而递传至日莲上人,只以《法华经》为唯一之经,以本门为其精髓。日莲上人以受释迦付嘱的从地涌出大菩萨的上首上行菩萨于末法出世为己任,从这一自觉的内相承来说,就本门相承而言,是从释迦牟尼佛传于上行菩萨,再直传于日莲上人,并无智者大师、传教大师为中介。日莲宗一方面汲取了天台宗的教相和观心,另一方面有其独得的东西。日莲宗的教义,可分为教判和宗旨二分,就宗旨而言,即是三大秘法:本门之本尊、本门之题目、本门之戒坛。
      天台宗一心三观之教义,以一念三千为根柢,以在观心门中体验身证为究竟。日莲宗的见地,以一念三千的法门为主,谓天台宗只说理具三千,遗憾的是其未达明确的事具三千。理具的三千,谓在理上具三千,无相无差别的真如,显现为有相有差别的三千,三千之有相有差别的诸法互具互融,由无相而显现差别,这尚非事相原样互具互融之说。日莲宗则进一步发明事具三千,从事相上说三千互融,谓理离事而不存,有事相故方知理性,以事体理用为主。实际上,日本天台宗已以事具、事观为主,高唱无作三身佛与众生平等,故事具三千之说未必始于日莲宗。特别是在日莲上人曾学习过的天台宗慧心流一系,事具三千作为本觉法门之义,是其常谈。事具三千即使非日莲上人的创见,从事具、事观的角度说一念三千,乃至说一切众生皆成佛、草木亦成佛或非成佛、说即身成佛,乃日本天台宗独具的日本特色,而日莲上人使这一念三千在本门寿量品的久远实成义上建立其根据,以本面迹里为主,其三大秘法皆是本门之说。
      *本篇从日本佛教学者宇井伯寿(1882—1953)《佛教汛论》一书第二编第十八章《日莲宗》中译出
      所谓三大秘法,即三大秘密法门。谓佛道的要轨皆具于此三门中,此乃《法华经·寿量品》中“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祗劫,常住不灭”一大事之法门,为《法华》的心髓,这是释尊出世的大事,表示三身即一身,法身常住,是为三大秘法的正体,这被称为如来秘密神通之力,谓一身即三身为秘密,又过去未说而成秘,唯佛自知故成密。神通之力是三身之用,“神”乃天然不动之理,即法性身;“通”是无壅滞、不思议之慧,即是报身;“力”是斡旋自在,即是应身,由此名为三大秘法。此中,本尊是意所念者,题目是口所唱者,戒坛是身所持者,此三者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为体。本门的本尊,据日莲后学所说,乃此宗行人所归依的佛体,为根本的主尊,具体说即是十界劝请的曼茶罗。此曼荼罗中央大书“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为总体,左右画以各种天部诸尊为别体,横遍十方,竖穷三世,历然无量的十界,森然无边的差别界,互具互摄,自然表现一大曼荼罗妙境之旨趣,其形相即是表示久远的本佛即本地佛。久远的本佛以十方法界的五大为法身之体,以十方法界的五蕴为报身之性,以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六根为应身之形相,又以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四威仪为此佛的动作,以十方贤圣的智德、三世诸佛的成道为此佛的神通,以十方法界的国土为此佛的住处,乃经无量劫而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常住不变的佛。此佛亦称久远实成的释迦牟尼,又称无作三身的本佛。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的一切十界的依正色心,皆是这本佛的垂迹、分身。释尊于《寿量品》中开示我身即是此本佛之佛体,不仅释尊,一切众生亦皆如此,此本门的本尊在众生心中亦常住不灭,不论何人,十方法界皆为其身体,十界依正悉为其分身,三世十方的诸佛菩萨、无量国土的君子小人,三恶道的火血刀,天地山川、风雨霜露,皆不离我,离我身则无一物,离我心则无一法,我身是万法之本,万法是我心之影,十界之本尊是我身之形相,是我一心之图画,我身是无作三身的佛体,十方法界的主尊。信此念此,是观本尊的要义。此义完全来自事具三千、本来是佛,是把事具三千应用于宗教上的产物。将此义用曼荼罗来表示,显然得自真言宗,然此宗曼荼罗者详说则有四种,第一,法界自然的曼茶罗。这是把法界三千的全体全用皆作为一大本尊,大千百亿日月星辰在其中回旋,诸佛菩萨和一切众生悉于其中行住坐卧,天地国土皆在其中,皆悉常住。第二,灵山显现的曼荼罗,是释尊在灵山说《法华经》时,宝塔从地涌出,多宝佛与释迦佛在宝塔中并坐,本化迹化的一会大众,信解如来寿量的佛慧,各各住其本位,严整妙法莲华福智圆满的仪则,现俨然的仪相。第三,行者心具的曼茶罗,是一心的当体圆具三千妙法,无何等缺欠,而分身遍体于遍十方法界,互融互即,悉以在自心的实在为本尊之相。第四,道场庄严的曼荼罗,是日莲上人的创作,纸墨缘起的宝形,显,是灵山显现的仪相,冥,表法界自然的尊容,是光显行者心具的曼茶罗之实物,是成本门观心之妙境、道场中心的庄严之实物,行者归命此曼茶罗,礼拜此曼茶罗,自然具足其它一切曼荼罗的功德,与无作的本尊冥合,其时行者之身亦成为大曼茶罗界中之一人,乃至显现无限的功德。此外,加上念念缘起的曼荼罗和依正各具的曼茶罗,共有六种曼茶罗。
      本门的题目,谓乃本尊所定,故必须归投之,本宗以唱题为归投它的方法。唱题的“题”即题目,即题号名目,即是“妙法莲花经”五字。因表归投于它,故加上为归命、归投义的“南无”,唱“南无妙法莲花经”七字,这叫做唱题,日莲宗教义中,本尊与教主完全同一,其结局是十界十如的实相本性,而又是《妙法莲华经》的本门,故“妙法莲华经”之本尊,不外是指十界十如、一念三千之妙法。而且因此,这经题,含《法华》一部之肝要精髓,表一代圣教的要旨、十界依正的旨归,是一切诸法无始本有的实相,是本地果德的秘要。从行门来看,即是“南无妙法莲花经”的唱题妙行,故依唱题,不管是否知其义蕴,自然得与本尊一如不二,得以即身成佛。然唱题是身口二业,作为其前提,必须有意业清净的信心,这是不待说的。即便信口唱题,只是信口而唱,又称作“但受持信唱”,也以信而得入。其根据,是《法华经》中“以信得入”的经文,在这里是以信代慧,这在经中有明证。故唱题即是慧,依唱题,必然得定,又能远离诸恶,成就戒行。因此,“南无妙法莲花经”七字,摄戒定慧三学,以至含摄六度,而且,此“南无妙法莲花经”是归依妙法,是以妙法之心归依心之妙法,所以能令众生显自本性、开发本具的佛性,我等以此身为法身如来,我等以此心为报身如来,我等以振舞为应身如来,我等原样是具本来三身的本觉佛,谓之即身成佛。唱“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人,转烦恼、业、苦的三道为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三观三谛当下显现于一心,其所住处即是常寂光土,故能居所居、身土色身、俱体俱用、无作三身的本门寿量的当体莲花之佛,即不外唱题的人。
      本门的戒坛,若从以本尊为定、题目为慧来看,戒坛属戒,无论大小权实,哪一种教都以持戒为第一大事,在本门中,也以戒坛指在即佛的常住不灭中受持的第一真实之戒。戒坛原指成就受戒仪式的道场,而在这里是举处所以显法之物。日莲宗所说戒,并非七众戒和十重四十八轻戒,而是指唱题“南无妙法莲华经”,这是本门的无作圆顿戒。《法华经》中,有“受持此经名之持戒”之说,故唱题即是持戒,戒体不外“妙法莲华经”五字,因归依它而持唱“南无妙法莲华经”之戒,故持唱的当处即是戒坛。依靠唱题,必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不期然而具足诸佛的万善诸行,此即是持佛戒,可使无量的戒德、无边的止恶作善的妙功德显现。如此受持妙法的戒坛,是显久远本佛的功德之处,即是常寂光净土。信解此常寂光土只是我一心之法界,随喜游乐之,是登无作戒坛。
      三大秘法之要,是常念身是本佛、心是妙法、住所是常寂光净土,可谓以安住心的法界为旨归。据日莲宗之说,三大秘法不仅即是戒定慧,而且本尊即是佛宝,题目是法宝,戒坛是僧宝,三大秘法亦摄三宝;又本尊是法身,题目是般若,戒坛是解脱,涅槃之三德亦摄于三大秘法。又三大秘法不外“南无妙法莲华经”,故唱题之中,便总摄三学、三宝、三德及其它;由含摄一切,故不论愚痴者,邪见者、恶人,由一唱题,皆可令其成佛。唱题一事,在日莲上人以前,并不能说完全没有,且不说《法华经》的肝要精髓摄之于经题,唱题目一行,与称名念佛盖非全无关系。然而,这决非低估了日莲宗唱题成佛的独得意趣。日莲宗以《法华经》为中心,《法华经》是明白显示久远实成的释尊之本佛的,故《法华经》即是本佛释尊,以此本佛为本尊,归投于它,令归一于“南无妙法莲华经”之唱题,依靠唱题,实现娑婆即寂光净土、即此土为净土的即身成佛,令有情非情皆悉成佛,十界皆悉成佛,完成自己的人格,完成他人的人格,为使我等的现实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而努力,可以说便是日莲宗的基本宗旨。
      (日本)宇井伯寿 陈兵译

    摘自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20 09:57
  • 90

    主题

    630

    帖子

    9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9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2:2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无不动如来 于 2015-1-19 12:30 编辑

    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

    日莲宗的创始人日莲(1222-1282年)原是天台宗僧,对其它教派真言宗(包括台密和东密)、净土宗、禅宗等也有深入研究。他通过考察比较,认为在一切佛教经典中只有《法华经》是最圆满优胜的经典,并在吸收天台宗的一些概念、命题的基础上对此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论证,把当时盛行的净土宗、禅宗和真言宗称之为"邪法"、"邪教"而予以批判,主张通过国家政权宣布以《法华经》为全国信奉的"正法",废除净土宗等其它教法。日莲著有《立正安国论》、《开目钞》、《观心本尊钞》和《撰时钞》、《报恩钞》,此称日莲宗五大部。现有不同版本的日莲《遗文》或《全集》行世。本文主要对日莲的《法华经》至上的观点和他对《法华经》的理解与论证作概要的论述。

    一、"立正安国"--主张以《法华经》为国家最高"正法"

    日本在13世纪中叶连续发生日蚀、月蚀等罕见天象和地震,又有水旱等自然灾害,流行疫病。日莲此时经过到各地考察和修学,对佛教各个宗派的教义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开始形成以《法华经》为最高经典,以专弘《法华经》为终身使命,以五字经题为教义核心的教法构想。他在不断构建和深化自己的教义体系过程中,一直密切注视着以镰仓幕府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形势和净土宗、禅宗在幕府支持下迅速扩展的佛教界情况。他作为一个虔诚的学僧,认为日本连年出现天象反常和天灾现象是由于社会上流行"邪法"而造成的。他先后写了《守护国家论》和《对治灾害钞》,引证《金光明经》、《仁王经》、《大集经》等的经文,说由于净土宗"邪法"盛行,"护国善神"和"圣人"离国而去,才招致天变和诸种灾害,对治方法是当政者应禁止"邪法",改而"护持正法",即在全国弘布《法华经》。

    日本文应元年(1260年)日莲写出《立正安国论》,通过幕府近臣宿谷光则转呈前执权北条时赖。文章以"主人"、"旅客"互相答问的体裁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主张:(一)把法然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及其创立的净土宗贬为"邪法"、"谤法",广引佛经指出日本之所以灾害连年和危机四伏,就是因为举国信奉"邪法"、"邪教",从而使得护国善神、圣人离国而去,郑重地建议幕府下令禁止。(二)称《法华经》是"正法",要求幕府当政者把法华信仰推行到全国。他借"客"之口说:"国依法而昌,法因人而贵。国亡人灭,佛谁而可崇,法谁可信哉!先祈国家,须立佛法。"然后指出:"禁谤法之人,重正道之侣,国中安稳,天下太平。" 是说能否奉《法华经》为正法,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安危。他在文章中还表示,如果举国信奉《法华经》,则所在皆佛国,"十方悉宝土也"。

    应当指出,当时日莲所说的"正法"有时是指天台宗,或称之为"圆教"。他在文章前署名"天台沙门日莲",表明尚未有意脱离天台宗。翌年,当他在镰仓幕府所在地附近宣传他的主张,攻击净土宗等时,受到净土宗信徒的指控。幕府把他流放到伊豆(在今静冈县)。他两年后被赦,面临元朝以武力胁迫日本臣伏的严峻形势,他除继续批评净土宗外,还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禅宗、律宗和真言宗,再次向幕府进谏,指出只有奉法华信仰,禁止"邪法"才能防止亡国,于是在文永八年(1271年)被流放佐渡,三年后被赦。又第三次向幕府进谏,但仍不被理睬,最后隐居甲斐的身延山(在今山梨县),专心从事著述和传教,建立早期日莲宗教团。日莲在颠沛流离的创教和传法的生涯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教义体系,写出《开目钞》、《观心本尊钞》等众多著作,逐渐放弃原来天台宗的立场,提出自己对《法华经》的新的理解和论证,完成了以《法华经》题目为核心的教义体系。

    二、认为《法华经》优胜,至高无上

    正如中国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论一样,日莲在创立日莲宗过程中也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论。据此判教理论,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评价《法华经》的。这里仅利用他在《教机时国钞》中提出的"教、机、时、国、教法流布先后"判教框架,参照其它重要著作,着重揭示他的《法华经》至高无上的观点。

    教,指教法。日莲继承中国天台宗创始人智者的"五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的判教理论,认为在大小乘一切佛经中,只有《法华经》最为优越,是"第一经王"。他在《开目钞》中说,在释迦佛成道之后50年传法的生涯中,前40年所说的经典皆"未显真实",皆属应机随缘说法的"权经",只有最后8年所说的《法华经》"皆是真实",是展示佛的"本怀",宣说觉悟的真实内容。他认为《法华经》比其它佛经优越的地方有三点:一是讲一切人可以成佛,包括声闻、缘觉二乘和恶人以及被佛教一向歧视的女人;二是讲"一念三千之法门",日莲着重从"十界互具"进行解释;三是讲释迦为"久远实成"的法身佛。 日莲接受天台智者在《法华文句》中把《法华经》前十四品作为"迹门",后十四品称为"本门"的说法,进而认为在"本门"中只有<从地涌出品>后半部分、<寿量品>和<分别功德品>前半部分最为重要。又说:"彼一品二半,此但题目五字也。"这五字题目即"妙法莲华经"(加上"南无"是七字),隐藏于<寿量品>的"文底"。此经题是《法华经》的"肝心",与诸法实相"一念三千"是等同无二的。这样,在日莲的判教理论中,佛法的优胜层次是:大小乘诸经--《法华经》--<寿量品>与另两个半品--"妙法莲华经"。

    机,原指素质、根机,也直接用来指接受佛法的人。日莲发挥佛教所说在佛灭千年的之内是"正法时",进入佛灭二千年是"像法时",此后进入"末法" 时(佛法将灭的末世)的说法,认为相应于此三时有三机,流行不同的佛法。适应于"正法机"先流行小乘经,后流行权大乘经;适应于"像法机"则流行《法华经》的迹门教法,以中国智 和日本最澄为代表;适应于"末法机"的教法则是《法华经》的本门教法,实即"南无妙法莲华经"。时间越往后,众生根机越底下,越应授于最上等佛法,所以在末法时代应传授一切众生以《法华经》本门的精华--"妙法莲华经"。《撰时钞》卷下说:"持妙法莲华经五字,作为谤法一阐提(按,极恶者)白癫病之辈良药。"

    时,指佛法流行的时代。日莲利用《大集经》所说在佛灭后有五个500年的说法,说在正、像、末三时流行不同的大小乘佛法,到了像法后半期出现法华迹门正法,而认为他正处在佛灭后2200年,属于末法初期,正应弘布法华本门正法--"南无妙法莲华经"。

    国,是流行佛法的国度。有流行小乘、大乘之国,或大小乘兼行之国,但日本是"一向大乘国,大乘中《法华经》之国",故应弘布法华本门妙法。

    教法流布先后,或简称"序",是指教法适应时机不同而流行的先后次序。正、像、末三时先后流行不同的佛法,既然进入末法时,就应流行适宜此时的法华本门妙法。

    可见,日莲通过自己的判教理论把《法华经》提到最高地位,而最后的结论是:法华经题才是适宜末法时代日本乃至世界(阎浮提)的最高最圆满的佛法。

    三、《法华经》的"肝心"--"南无妙法莲华经"

    日本进入平安时代后期(10世纪之后),在社会危机四伏,并且经常出现动乱的形势下,佛教的"末法"思想在佛教界特别盛行。这种思想强调离开佛灭时间越久,众生的接受佛法的素质越低,僧人的品质越下降,世上仅有教法而无真正的修行者和证悟者,并且佛法面临灭亡的危险。与此相应,简单易行的净土信仰迅速兴起。天台宗僧源信(942-1017)著《往生要集》分类汇集净土经典文句,提倡在"末代"修持净土念佛法门。进入镰仓时代(1192- 1333),法然(1133-1212)著《选择本愿念佛集》,最早成立净土宗。他认为在"末法"时代众生修持净土法门以外的"圣道"诸法不可能解脱,只有唱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能超脱生死。这五字名号具有无限功德和神威,口称这五字名号可以灭罪和往生净土。此后其弟子亲鸾(1173-1262)著《教行信证》,创立净土真宗,进而提倡"一念净信,往生成佛"。净土信仰在镰仓时代曾特别盛行。日莲在创教过程中批评的主要方向是净土宗,此外是禅宗、真言宗等。日莲提倡法华五字或七字经题,应当说是受到净土宗口称念佛的启发和影响的。

    日莲说一部八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的最精要部分是它的题目--"妙法莲华经",称之为全经的"肝心"。《撰时钞》卷下以答问的形式对此作了解释。他说既然《华严经》的肝心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集经》的肝心是"大方等大集经"……一切经皆以"如是我闻"之上的题目为其肝心,那么,《法华经》的肝心应是"妙法莲华经"。因为《法华经》是一切佛经之"王",所以此经题也是一切佛经的肝心,是"位于一切佛、菩萨、二乘、天、人、修罗、龙神等之上的正法"。 《观心本尊钞》说:"释尊因行、果德二法,妙法莲华经五字具足。我等受持此五字,自然让与彼因果功德。" 他在《唱法华题目钞》中说在此经题五字中包含了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一切法门。他认为,对于天台宗的"理具"的一念三千诸法,普通人难以理解,自然也不能通过坐禅观心领悟实相而达到解脱。但如果唱念"妙法莲华经"五字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无上妙法,达到解脱。他说:"不识一念三千者,佛起大慈悲,五字内裹此珠,令悬末代幼稚颈。四大菩萨守护此人。" 任何人,包括一切智者、愚者和善人、恶人在内,皆可因唱念此经题而成佛。

    日莲以法华经题为核心,提出"三大秘法"作为日莲宗的基本教义。此五字(或加"南无"成七字)从作为信仰对象来说,是"本门本尊",如将此五字为中心,配以诸佛菩萨和护法善神等名字,用笔绘出,则为"本尊曼荼罗";此五字从作为修行唱念的内容来说,是"本门题目";从尊奉和唱念此经题可以拥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来说,则称之为"本门戒坛"。 可以说,这是日莲宗独特风格的集中表现。

    四、"《法华经》行者"日莲

    《法华经·从地涌出品》记载,释迦牟尼佛不同意由"他方国土"的菩萨在他灭后护持弘通《法华经》,说"我娑婆世界"(难忍世界,实指现实人间)自有无数菩萨及其眷属承担此任,此时大地震裂,从地下涌出无数菩萨,其中有四位导师--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四菩萨。对于以往人们极少注意的这段文字,日莲特别重视,说在像法之时,天台智者虽提出"理具"三千之法,但未能弘布"事行"的"一念三千"--"妙法莲华经",进入末法时代,"地涌菩萨始出现于世,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令服幼稚,因谤堕恶必由得益是也"。日莲在不少地方以地涌菩萨自况,自认为是末法时代肩负弘布法华本门妙法使命的"《法华经》行者"。《撰时钞》卷上说在佛灭后1800年间只有三位法华行者,即释迦佛、智 、最澄。那么,进入末法时代的法华行者是谁呢?日莲认为自己当之无愧。日莲在《撰时钞》卷上说自己是"阎浮提第一《法华经》行者。"在《开目钞》卷下他甚至宣称: "我是日本之柱,我是日本之眼目,我是日本之大船。" 在镰仓时代创立宗派的人中,像日莲那样具有强烈的弘法使命感,不惜牺牲自己身命再三地向当政者进谏抗争,对异己教派进行激烈批判,是十分罕见的。

    佛教与其它文化形态一样,是随顺时代和社会、地域而发生变化的。从日莲宗和日本其它宗派的成立,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