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印与心印--三法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3 16:05
  • 91

    主题

    101

    帖子

    18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9:57: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节 法印与心印
    作为禅观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真实,主要指诸法的“真如”而言。真如论在大小乘佛学中总摄于“法印”。印,梵语曰母陀罗(Mudra),意为印玺、标志,法印者,以国王印玺为喻,谓佛法真实决定,不容移改,不可能被驳倒、证伪,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又印者印定义,佛法印意调由佛陀盖印确定的佛法正理,被奉为鉴别一切经论是否符合佛法的标准,集中反映了佛法的精髓。《大智度论》卷二二云:
    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谓得了法印的护照,便可于佛法之域畅通无阻。
    佛教小乘一般说三法印或四法印,大乘多说一实相印。禅、密等宗,还依据称为佛、祖师代代相传的“心印”建立一宗之禅观。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实际上一脉相承,是运用同一缘起法则观察诸法体性的结果。心印,则是实相印在禅观中的具体体证。
    一、三法印
    法印的内容最早见于《增一阿合经·四意断品》,该品总结佛法要领为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涅槃休息四义,成四法印。后来一般把诸行皆苦摄于诸行无常而为三法印。《莲花面经》云: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是三是法印。
    《成实论》谓“一切无我,诸法无常,涅槃寂静,此三法印,一切论者所不能坏,以真实故”。三法印或四法印,确是《阿含经》中反复宣说的主题,概括了四谛、十二因缘的要义。
    1、诸行无常印
    行,义为迁流运动,诸行指一切“有为法”——依因缘生、有所依赖、有所造作的一切现象,概括而言,即五蕴,此皆无常,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处于生灭变易之中,喻如流水、灯焰、长风。《杂阿含》第456经谓“一切行无常,皆悉生灭法”。若色若心,莫不如此。物质身体有婴幼童壮衰老死之异,心理活动更是念念生灭不停。《杂阿含》289经谓“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犹如猕猴”。这是直观生命现象时不难获得的感性印象。若进一步用理性推析,可发现生灭变化贯穿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不可能有一念暂住不变之时。《安般守意经》说:“于一弹指顷,心有九百六十转。”《俱舍论·分别业品》云:
    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
    《成实论·四大相品》谓“诸法念念灭故,无容从此转至余处”。大乘经中,常把万物即生即灭的无常性,比喻为电光石火、朝露水泡。《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楞伽经》谓有为法“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佛学深刻认识到了万物绝对的变易性,闪烁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火花。
    如果说佛学无常印片面强调变易,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那也有点过于挑剔。大小乘佛学,皆说真俗二谛,二谛统一,才是完全的真理,从真谛言,绝对无常变易,从俗谛言,则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亦未尝被否认,名曰“相似相续”,这种相似相续的相对稳定相,是世俗生活中安立认识所必要的“方便”。《大智度论》卷三七云:
    无常破常,不应以无常为是。所以者何?若诸法无常相,念念皆灭,则六情不能取六尘。
    谓说无常只是破除误认无常为实常不变的执着,并非否认事物相对稳定相的一面。如果只见及无常,则无法认识境相,正确的无常观,应该是既承认相对稳定性,又从这相对稳定相的底里看到绝对的无常变易性,如《小品般若经》卷三所言:
    不坏色故观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
    离开了五蕴的相对稳定相而片面强调无常,被斥为相似的——似是而非的假智慧。
    佛学从宗教人生价值观出发,认为五蕴、诸行的无常,本身便意味着苦。《杂阿含》437经载佛言:
    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有所受悉皆是苦。
    在佛教看来,不但人生的种种苦受是苦,即乐受,也莫不无常故,本质上还是苦。“诸受皆苦”,也被奉为法印之一。
    2、诸法无我印
    我,梵语日阿陀曼(atman),是印度诸家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佛典中无我印所否定的“我”,主要是形而上的实体意义上的我,与一般心理学、伦理学人格及主体性意义上的自我,含义颇有不同。《清净道论》释我为“自在”义,自在,即自存不依他、实常不变易的主宰者,后来一般总结我为常、一、主、宰四义。《大般涅槃经·哀叹品》云:
    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
    从原始佛学至大乘佛学,说无我义的实质,在破除误认实际不自在的东西为自在真我(“实我”)的执着。
    原始佛典中,说诸法无我的主要理论根据,便是前一印无常、苦,主要针对一般人常识上执五蕴为实常自我而言,如《杂阿含》第33经佛言:
    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色非是我,若是我者,不应于色有病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意谓色受想行识,生理、心理活动,不受本性希求常乐的内自我所主宰,具外在性、不自在性,因此,色受想行识皆非实常自我,若误认此非我者为实常真我,乃属违悖真实的“颠倒见”。
    其次,由诸法缘起故,必然推出五蕴非我。《四百论释》谓“所言我者,谓诸法不依仗他性”。不依赖任何条件的存在(自在)才叫我,然一切有为法,莫不依缘而起,人的存在不过是五蕴的合集,如《杂阿含经》卷四四所比喻:“恰如支节集合而名为车,如是依蕴而有众生之名。”虽有众生之“假名”,却没有一个不依缘而存的自在真我。《杂阿含》卷十二进一步分析集为众生的五蕴,一一无常:
    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
    受想行识四蕴亦皆如是。误认本来依缘而存、不自在、无常的五蕴为真常自我,是为颠倒见。佛学认为正是这种误认五蕴为实我的错误执着,形成众生以自我(假我)为中心的人生立场,由执我而执“我所”(我所占有的东西),从而向外追逐,滋生烦恼,自私自利,这是使人堕于生死流转的恶性循环中不得超脱的根株,是产生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子。力唱无我,旨在教人如实观照.以理性淡薄我执,损减烦恼。
    佛学把有为法无我的实性,称为“空”,《增一阿含经·邪聚品》佛说“无我者,即是空也”。后来多闻部师子铠著的《成实论》,说空义为两层:五蕴集成的众生身心中无实我,喻如瓶中无水,唯蕴无我或蕴中无我故空;复观五蕴本身亦皆缘起、无常,如瓶体本身亦空,五蕴皆空故空。大乘佛学各宗皆由此义发挥,说人、法二无我或人、法二空。人无我、人空,谓众生所执的实常自我实际是无,“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计我我想,唯有计我我见,唯有我我言说戏论,除此七外;余实我相了不可得。”[1]众生所执实我本无,只有五蕴之名集及错误的执着心,故说人无我、人空。法无我、法空的法,指一切现象——不但包括众生身心,而且包括构成物质世界的一切有为法,还包括佛、净土、涅槃等无为法,乃至包括“空”的观念本身,皆悉无我而空。《瑜伽师地论》卷四六云:
    于诸法中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
    意谓只要用语言概念所表述的一切现象,无不有所依存,非实自在,即便无为法,在概念中也依有为法而立,对这一切的分别概念,包括说无我、空的概念,也非无其所依,起码依人意识的分别而生,故皆无我、空。这种法无我说,可谓把原始佛教的诸法无我印发挥得十分彻底。
    佛学力论诸法无我,还有批判新老婆罗门教传统的有我论、有神论的论战意义。在佛学看来,婆罗门教所说的造物主“自在天”,及作为个人灵魂、住在躯壳中的主人“神我”,皆属“我见”邪执,其所执决定非真正实常之我。万法从缘生故,哪里有自在天的立足之地?五蕴皆缘起无常故,无一住在身中的实常神我。大小乘佛典中对自在天论、神我论有不少批判。
    佛学高唱无我,也是从真谛的角度破除众生执假我为真的执着而发,并不否定世俗意义上的、个人人格意义上的自我(俗我、假我)。《俱舍论》卷三十云:
    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
    如果连世俗意义上的区别自他的主体人格我都不承认,便有导致行善无受善报主体的危险,产生负面的社会教化效果,佛学是不予赞同的,斥为有害的“恶取空见”。大乘中观派佛学还说“无我”亦非究竟,也须破除。《中论·观法品》云:
    因破我法,有无我,我决定不可得,况有无我?若决定有无我,则是断灭。
    意调说无我只在于破除认假为真之执,若因此认定一个“无我”为绝对真理,则又走向另一极端,堕入了更为有害的“断灭论”的邪见深坑。因此,无我并非佛法的究极义理。佛法的究极义理,说无我的最终旨趣,还在于肯定有真常自在的“大我”、“佛性真我”,大乘如来藏系经典直陈此义,如《大般涅槃经·哀叹品》说:
    唯断取着,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
    甚至说仅言无我不言有佛性真我者为“不了义法”(不完满的佛法)。这里所说的佛性真我,实际上就是原始佛教三法印中早就肯定的涅槃。《大般涅槃经》即谓“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
    3、涅槃寂静印
    涅槃,是佛教和当时多种印度宗教所追求的最高解脱境界。梵语nirvana,在佛书中有多种异称,如《法蕴足论》《四谛论》所举涅槃异名达六十六种之多,大略而言,分消极、积极两方面的涵义。从消极义言,nirvana意为吹散、息灭,特指息灭内心的无明、烦恼之粗动、热恼,从而止息生死轮回。《杂阿含》第18经云:
    贪欲永尽,瞋恚永除,愚痴永尽,一切烦恼尽,是名涅槃。
    从积极义言,nirvāna表示息灭烦恼后的殊胜功果,有“不死”、“无病”、“无老衰”、“清净”、“解脱”、“不终没”、“甘露”(不死药)、“归趣”、“安稳”、“完满”、“常恒”等异名。《阿含经》中,常用“毕竟寂静”、“究竟清凉”、“实极安乐”等来表述涅槃境界。《清净道论》谓“此‘灭’有寂静的特相,有不死的作用,或令得乐的作用”,“涅槃是常”。大乘经中,把涅槃的功德归纳为常、乐、我、净四德,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味。总而言之,涅槃,不外乎个体真我获得永恒的、清静的幸福安乐。小乘佛学说有余依、无余依两种涅槃。有余依涅槃,谓修行者此生已断烦恼,证阿罗汉果,精神上得到解脱,安享寂静、清凉、极乐,但解脱了的精神暂时还得依于宿世业报所感生的肉身,尚有由此肉身所生的微苦和不自在。无余依涅槃,谓永离所依宿世所感肉身的系缚,永享涅槃安乐。《本事经》卷七偈云:
    漏尽心解脱,任持最后身,名有余涅槃;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这种无余涅槃,对阿罗汉们来说,主要指死后的归宿。总之,小乘的两种涅槃都只是个人解脱生死之苦而永享极乐之义,偏于自利的、寂静的一面。大乘则于有余无余二种涅槃之上,更说一种“无住(处)涅槃”,《成唯识论》卷十解释:
    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轶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意谓虽获个人解脱,永住无余涅槃,却又不止于此寂静境,而兴慈运悲,从体起用,发挥本性的妙用,分身化现,入于生死海中,利益济度众生而永无休息,虽入生死而超越于生死,故不住生死,虽入涅槃而不独享常乐我净,故不住涅槃。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日无住,以无住心而常活动于度化众生的事业。
    按此,佛学所言涅槃,实际上不过指息灭了烦恼无明之后净化了的精神境界或“解脱心”,盖依修行者的主观体验而建立。涅槃被认为是如实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实而证得,是前两印的果。《杂阿含》第270经佛言: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增一阿含·劝请品》云:
    知一切法空无所有,亦无执着,……都无所着己,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便般涅槃。
    按大乘佛学的解释,则诸法缘起性空故,本来无我,无我故无生(无实体生),无生故无灭,不生不灭,无缚无解,故说本来涅槃,这叫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众生只因无明障蔽,不知本来涅槃,故沉沦生死,一旦如实观照本来自性,与真如相应,便会证得涅槃解脱。因此,真如、实相论便成了大乘哲学的核心,称作“一实相印”。
    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第二章 由禅思所见的身心世界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年开始研习佛法。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1]《瑜伽师地论》卷五五


    心一禅个人微信号:xinyichangongyi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12 16:19
  • 326

    主题

    233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087

    论坛元老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最佳新人宣传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6-7-5 08:42:48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板凳
    发表于 2016-7-6 15:59:32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十方法界常住三宝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地板
    发表于 2016-7-6 15:59:52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妙法莲华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5#
    发表于 2016-7-6 16:00:08 | 只看该作者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6#
    发表于 2016-7-6 16:00:27 | 只看该作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7#
    发表于 2016-7-6 16:00:47 | 只看该作者

    南无过去多宝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8#
    发表于 2016-7-6 16:01:26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9#
    发表于 2016-7-6 16:01:46 | 只看该作者

    南无法华经中一切诸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0 21:52
  • 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883
    10#
    发表于 2016-7-6 16:02:14 | 只看该作者

    南无法华经中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得道贤圣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