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地菩萨》 宣化上人 开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59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6:5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节录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十地的第一地,是“欢喜地”,得到第一地的菩萨,就非常欢喜。观世音菩萨在第一地的时候,听见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之后,由一地就证到八地的果位——由初地“欢喜地”,跳到八地“不动地”。所以到八地的菩萨,才有真正的定力,才真正不动。
到欢喜地这个果位上,一切时一切处,都欢喜教化众生。因为欢喜,第二就离垢,所以二地叫“离垢地”。第一欢喜地,还没有离垢,就是没有得到清净。
(这一地的菩萨,也称为“登地菩萨”,大瑜伽士就一定是登地菩萨。)
到二地的菩萨,就得到离垢,得到清净。
到三地,因为清净之后,就发光,有一种光明,所以三地叫“发光地”。
四地“焰慧地”,就是光明智慧比发光地又胜一步,又进一步。
第五叫“难胜地”,没有可以比得了这种的智慧。
第六“现前地”,什么现前?智慧光明,常常现前。有的有智慧光明,但不是常常现前。
到第六地,智慧光明时时都现前的。
第七“远行地”,智慧光明不但现前,而且可以遍照法界,这叫远行地。
第八“不动地”。八地以前,都还谈不到真正寂光不动的定力,到第八地,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虽然不动,可是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那时也可以到八地的果位上,也可以现身到其它的世界教化众生,甚至于成佛,都可以了。好像世间异人,有的一生出来,就是一个肉团,如虚老(虚云老和尚),生出来就是一个圆ball(球),这就叫穿着衣服来的。这种穿着衣服生出来的境界,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来到世界上的样子。八地以前的菩萨来到世界上,没有这种情形。所以无论哪个地方,你遇到有小孩子,一生出来就是个圆ball(球),这都是穿着衣服来的。所谓穿着衣服,就是他很清净的。
  第九是“善慧地”,他这种智慧,最妙、最好了。
第十是“法云地”,就好像云扶护一切众生一样。 

附:《十地菩萨》 常识 (来源于网络)
大菩萨为什么要称做十地?
  “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1.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于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2.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离垢地。
  3.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4.焰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样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5.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6.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7.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叫做远行地。
  8.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9.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10.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终成佛道。
  菩萨从最初发心经历十地,到此完成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等着入诸佛位了。
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能的工作!
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能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种智能之行来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悲愿的理想,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能证量越超越、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6:01
  • 5

    主题

    143

    帖子

    13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72
    QQ
    沙发
    发表于 2015-9-6 10:27:41 | 只看该作者
    黄色的字不利于阅读,换一个颜色吧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