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法华经》讲记·方便品第二(第四次修订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4-21 15:42
  • 1791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7653

    宣传达人最佳新人论坛元老优秀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3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华经讲记·方便品第二


        方便:「方」是表根本,表真;「便」是表权宜、引导、逗机。佛之正法,难以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难以用世间人的心态来理解。因为语言文字都是有形有相,世间人的心态又是著相,往外攀缘。可是不利用语言文字,不用世间人的心态来思议,我们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悟出真实的法理法义。于是,佛硬着头皮指东说西,旁敲侧击,强词夺理,说了无量万法。虽然这些法并不是那无形无相的真实法,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悟出真实之理。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
    《法华经》《楞严经》即是开方便门,说真实义。具体的「方便」呢,诸佛出世又有所谓「三轮度化」:一者「意轮」,特指佛的大圆镜智,根据众生的根机来考虑说什么法;二者「口轮」,用嘴巴开示佛法真义,接引众生;三者「身轮」,示现种种的神变,放光现瑞,以此去除众生的疑惑。
    也有另外一种「三轮」的说法,叫「转法轮」:一者,示转法轮,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说出佛法的真实法理。大根机之人,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二者,劝转法轮,即通过拐弯抹角、讲因缘、套近乎、打比喻等等方法反反复复地劝导,所以中等根机的人能以此成就;三者,证转法轮,即通过种种的神变神通,使下等根机的人不得不相信佛法。
    要注意!「方」不离「便」,「便」不离「方」;「便」就是「权」,「方」就是「实」;「开权显实,权实并重」,叫〈方便品〉。此品历来被祖师大德判为《法华经》之精品。下面我们来看这段经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诸佛智慧」:在这里是说根本智慧、真实智慧,即证得「一心三藏」:一切的万法从有情到无情,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六道众生,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非一人一念之所变现,这就是宇宙人生本来面目,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诸佛证得这个智慧,大解脱自在;众生迷于这个智慧,六道轮转。
    「甚深无量」:「甚深」是从纵向而言,过去、现在、未来始终不离当下一念,当下这一念是「深」;「无量」是从横向上、从空间上来看,十方虚空森罗万象不离当前一处。任何一法堪为整个宇宙之中心,任何一法堪为整个世界全体,你看妙不妙?叫「甚深无量」。好好作如是观照。这是讲诸佛智慧难解难入。
    「其智慧门」:这是表权智,表方便门。若能信解「一心三藏」,智慧门即已打开。证果被判为圆教初住位或别教初地位的菩萨。「难解难入」,通教菩萨已经明心见性都入不了这个门,他执著于「空」;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别教的「三贤位」菩萨,他即使已经证得「位不退藏教」,「行不退通教」,他都入不了这个门,只有初地以上的境界才可以。佛反反复复讲《法华经》在所有的经典中最难信,最难解。如果一听《法华经》就能生欢喜心,这个法一听就相信,说明你已在十万亿佛法中积累了善根。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声闻、辟支佛」属于小乘人,虽然证得人我空,但法执一分不破。即使证到四果罗汉、辟支佛的圣人,他没有办法理解这个大法。如果能够信解,你就知道你是什么根机。
    所以者何:我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作双重解释:一者方便说,本师释迦已在无数的老古佛座下修行;二者究竟说,佛对十法界一切万法都已经通达明了,没有哪一法不是佛,已经证得「万法一念,一念万法」。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在《楞严经》讲,松树为什么直?荆棘为什么弯?乌鸦的头发为什么黑?天鹅的羽毛为什么白?乃至恒沙界外一滴毛毛雨有多少个头数?如来尽知。泥巴在怎么修行?树木花草在怎么行道?佛都知道,他能够与一切有情无情沟通。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在见道之前,我们感到勇猛精进是一种负担,「哎呀!还有十万声佛号没有念呐!」「哎呀!还有八百拜佛没有拜呀!」见道以后你法喜充满,精进也精进,不精进也精进,念念在道,触目菩提,连睡觉都在菩提之中,叫「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是指对万法之名,你统统通达明了。
    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嘴巴能发出声音来,你当下知道所有的人嘴巴都能发出声音;你不需要看看李四能不能发声音,然后再看看王五能不能发出声音……这叫「一修一切修,一闻一切闻」,所以这个法很妙。无量的万法、无量的智慧,你可以一步登天。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闻」到《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这个圆顿大法。若不闻此法,你按照人道、天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藏教菩萨、通教菩萨,乃至别教菩萨修无量法门,在佛法里叫「加法修行」,最后仍然难以成就。唯有《法华经》《楞严经》讲「如来藏」大法,叫「减法修行」。减到什么程度?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看你闻不闻。我们在研究这段经文的时候,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沉重的包袱。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特指「一心三藏」。未曾有,指前面的七种方便没有这个法,权宜说为「三乘法」没有这个法。唯有在佛临终之前讲了《法华经》,经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随宜所说:即为「因病施药,观机逗教」。由于众生的种种执著,佛如果一开始讲:嗯!这个茶杯就是释迦牟尼啊!那堆狗屎就是阿弥陀佛啊!谁相信啊?大家肯定认为这个人是神经病或者邪魔歪道传邪法。所以佛只能恒顺众生,说了三藏十二部经。
    意趣难解:只要我们把心放松,特别是放下逆反心理,随文入观,一点都不难解。佛在《楞严经》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呐!讲到「真」,有些人就执著于那个「空」;讲到「非真」,又执著于有形有相的万法,认为自己行善断恶、持戒就一定能成就。告诉大家,这是不能成就的。讲到不能成就了,那好!他又造成偏激了:既然这样,我也不要去持戒,我也不要去行善,也不要去断恶。所以众生呢,往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他不知道东风西风是一,所以「意趣难解」。对老师的说法,他都能断章取义。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因缘、譬喻、言辞,都是方便引导。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方便」,即「方便智慧」,属于「缘因佛性」;「知见」,是「真实智慧」,它属于「了因佛性」;「波罗蜜」是智慧的种种手段。「方便」也好,「知见」也好,它是一种能量,「波罗蜜」是一种手段。这种能量必须通过手段,才能显现出妙用。比如语言是「波罗蜜」,我的智慧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是不是「语言波罗蜜」啊?语言波罗蜜表现出来的法理法义就是「方便智慧」。那表现出来的方便智慧,在没有表现之前是不是存在啊?在,那就是「真实智慧」。
    无量无碍:「无量」说为「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无量」跟「大」同一个含义,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无」是表「如」,「量」是表「来」;「无」是「无相之实相」,「量」是「有相之实相」,合起来即「无相无不相之实相」,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以「大」、以「无量」来描述「慈悲喜舍」,妙不可言啊!
    慈:世间人有亲缘关系、有恩缘关系,便有「慈」。而慈无量心是「无缘大慈」——不管冤亲债主、亲疏远近,一概以平等之心给其快乐,给其利益。「无缘」实际上就是大缘、无量缘,一切都是我的亲缘,帮他了生脱死成佛就是最大的利益。「悲」为拔苦济难。悲无量心叫「同体大悲」——一切的万法都是我。「慈」字,上「兹」下「心」,是不是「此心」啊?「悲」字,上「非」下「心」。慈悲,义为「此心非心」。破除我执,证大无碍。悲心救苦从空间上(横向)来讲叫「无苦不救」;从纵向上来看,要救拔众生离开两种生死之苦:「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之苦。喜:世间情执之一。而喜无量心呢,是欢喜一切众生皆成佛,欢喜一切众生皆在我前面成佛。舍:更滑稽了,把前面的「大慈」、「大悲」、「大喜」统统舍掉,舍掉之后,舍无量心变成「自性流露」。如果你老在想我是「大慈」,我是「大悲」,这已经落入分别。证得四无量心,便成就下面的「无碍」。
    力无所畏,简单归纳为佛的十种智力: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真空(非处)妙有(处)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对众生说法的「无所畏」,概说为四种。具体说来:
    一者,「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是「从有入空智」,知道万法都是我一个念而已。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一种幻相、假名而已。真正来讲,就是一个念,这叫「一切智无所畏」。这个「一切智」,也叫「见性」。所以以此法来教化众生,佛没有胆怯。因为他证到了这种真实境界。
    二者,「漏尽无所畏」。也就是「永断习气」。佛把走过来的路告诉别人,有没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叫「漏尽无所畏」。
    三者,「说障道无所畏」。「障道」,作双重观照:行恶业,行迷惑业,障碍我们证菩提,障碍证「涅槃」;而行菩萨道,障碍我们六道轮回,障碍身心尘劳之苦。因为佛是障道过来之人,故说法无所畏。
    四者,「说尽苦道无所畏」。众生具无量之苦,三界苦、界外苦、菩萨无明微细烦恼之苦等等。佛证金身,永离诸苦,故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力也好,四无畏也好,实际上都是「智慧门」。佛曾经由此门而入,成就以后,由此门而出,教化众生。
    禅定解脱三昧:实际就是「禅定三昧、解脱三昧」。「三昧」,这里解释为「正受」,「正受」是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相对应。简单说来,离开「苦、乐、忧、喜、舍」这五受,为「正受」。对苦、乐、忧、喜没有执著,为「舍」;到最后连「舍」都不执著,这叫「正受」。
    要达到这种「三昧」呢,就要通过「禅定」。禅定功夫成就了,那就是「解脱」。「禅定」有无量,就必然得到无量的「解脱」。没有哪一法不是「解脱」。
    比如茶杯,是不是从工厂模具里造出来的?那是不是对工厂铁炉子的解脱啊?解脱为茶杯;工厂铁炉里的铁水是不是从矿石里炼出来的?是不是对矿石的一种解脱?那矿石、泥巴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无形无相的实相里解脱出来的?「有」是从「空」里解脱出来的。千法万法无非是从有出空,从空出有,从上出下,从下出上,此一法即是对彼一法的解脱。大解脱不著一切相,而住于一切法,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深入无际:佛对无量的诸禅解脱统统圆满成就。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只有成佛,才能说「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佛证金身,虚空世界、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纤一毫,无非诸佛法身真常。唯有诸佛亲证,在菩萨位我们能够信解就不简单。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处概述佛的良苦用心和智慧分别。
    种种分别巧说诸法:就是前面的种种因缘、譬喻、谈空说有、三乘法、七方便法,等等等等。悦可众心:要求讲经说法一定要达到与听法者道交感应。「可」是认可,「悦」是法喜。
    佛悉成就:佛与一切的万法融为一体。佛当下就知道:张三也是他;李四也是他;古佛也是他;未来佛也是他;二十八层天是他;妖魔鬼怪也是他;香花毒草、老鼠药、甘露水统统都是他。这个法很重要啊!「无量无边」,也就是讲一切的万法「佛悉成就」。这个法无上甚深,全靠我们用智慧来观照。
    有些人怎么样都想不明白: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桌椅板凳就是桌椅板凳,泥巴瓦块就是泥巴瓦块,凭什么说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所以祖师大德劝导把做梦的道理想明白。梦到我、你、他,梦到人、鬼、畜,梦到泥巴瓦块、香蕉苹果、黄金白银。在梦中,从有情来讲,各有心事,各有言说,各有动作;从无情来讲,也各有形相,各有特征。梦中还跟老爸撒娇,还跟同学们说笑、跳舞,可是都是你一个人变出来的。心法不可思议啊!你不能用世间凡夫的心态来观照,这样没有办法观照,只有按照佛的开示来随文入观。许多人从做梦开智慧。那我们现在是不是也是在做梦啊?
    诸佛到世界上来,叫作「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明白这个道理,梦也是我。你还以为梦是假的啊!如果我们做一个好梦,总是在天堂里腾云驾雾,最好这个梦永远不要醒。你是不是大自在啊?梦也是真的。没有哪一法不是当人当下这一念。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做好梦的话,他往生的时候不会落三恶道。甚至不会在人道,就在天道。为什么?「八识田中强者牵」,他老是在天上腾云驾雾,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在整个这个阿赖耶识里占有主导地位。一个人如果在平时总是行善积德,总是想好事,它做梦都会相应。醒中、梦中都是在自在快乐的境界的人,他死了以后一定是自在快乐的境界;如果在白天老是想勾心斗角、做伤天害理的事,始终提心吊胆,做梦的时候也是心惊肉跳。所以恶习难改,善习难改,佛习、菩萨习是不是更难改啊?那是「金刚习」。
    命自我立,上天堂下地狱全在我们怎样把持好这一念心。心把持好了,口业、身业自然而然随之而好。言为心声,行为心使。《楞严经》讲「修心」,心修好以后,那个修行才是真修行。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这个法告诉大家。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话中有话啊!这是使大众生起一种好奇心。
    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如是、诸法阿弥陀」。「实」就是「如」,「相」就是「是」;「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经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搞明白了,你高枕无忧,你成就了。你就说「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也不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都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如是我闻,我只知道吃饭睡觉」,是不是《妙法莲华经》?统统是啊!如是我不闻,你一天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盘腿一盘几万年你都是修臭骨头,是坐鬼窟窿!这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啊!
    诸佛已「究尽诸法实相」;菩萨来讲,可以进入「诸法实相」之门。入了这个门,你永远不落三恶道,乃至十地等觉。但是要「究尽实相」,你还要修证,要把这个次第搞明白。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来藏」。比如我坐在这里,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红黄黑白之相,总有个相。
    「如是性」,要解释「性」必须先解释「体」。按别教而言,「体」是无形无相的真实存在。比如,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就是「相」。在我没有讲、没有想的时候,这个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体」,它无形无相。那无形无相的「体」变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这个「性」,它起这个妙用。所以这「十个如是」一开始就等于是总讲,从根本上讲。
    为什么把「相」放在第一呢?这是《法华经》所讲,「佛种从缘起」。这个「缘」是有形有相之万法,不通过「相」,我们在凡夫位不足以见「性」——由「相」而悟到「体」。注意!我们是倒过来走回头路。本来是由「体」先现出「相」。但是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倒过来从「相」上开始悟到「体」。这个「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紧随「相」后啊?不随「相」后,你到不了「体」。所以这「十如是」在开头这三炮最重要,以此为基础,对后七个如是作进一步的分别概述。
    「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现了有形有相的万法之后,在作为「道种智」、「分别智」的基础之上来分析。前面的「相、性、体」是从「根本智、真实智」上来分析,这后面来讲已经进入了「方便智」来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业。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这个东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现在具备吃饭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这个「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动念产生身口意三业,它现出来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没有「因缘」不能成「果」。「因」和「缘」都是「因」——「因」是「主因」,「缘」是「次因」;或者讲「因」和「缘」都是「缘」——「因」是「主缘」,「缘」是「次缘」。一般把过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缘」;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环境之因叫作「缘」。
    「如是果」:在「因」的当下就是「果」。但是要「报」呢,要待机缘成熟。比如说你杀鸡,这只鸡被下饭菜,当下是不是就是果?那你杀鸡的这个杀是不是因?「因」即是「果」,你将来也要变成鸡被杀。你杀鸡的当下这个因,就是你将来作为鸡被杀的果,这是肯定的。也许到下一世,也许到下十世,哪怕是百世千世万世,你所造之业、所作之因,都要作为果报现前,叫作「因缘果报」。
    「如是本末究竟」,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既有一个大的整体过程,又有无量渐进的过程。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处于「本末究竟」——否定之否定规律中。
    所以第十个「如是」,也是对前面九个「如是」的概括总结。我们本来就是佛,这是「本」;由于我们的无明妄想而堕落为众生,这就是「末」;当我们由众生位回到佛的位置上去了,这叫「究竟」。所以众生是对原本佛的一次否定。那么究竟成佛又是对在众生沦落位的一次否定,是不是第二次否定?叫否定之否定。我们成了佛,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佛了?不是了。在「原始佛」之后,我们经历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吸收了经验教训而重新回到自在位置,所以叫「究竟佛」。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原来那个自在的位置,好像与原来一样,但是中间经过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他把这个「后得智」跟「根本智」已经圆融起来了。所以对这十个法,我们是从纵向这个角度来看待一切万法的演变规律。这第一步是打基础。
    第二个角度呢,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这每一个法都是讲「如是」。「如是」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如是」就是讲「如是我闻」。那么为了讲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如」解释为「真空」,「是」解释为「妙有」;「如」解释为「阿」,「是」解释为「弥陀」;「如」解释为我们的真心,这个「是」解释为我们的假名、俗名、俗相;「如」解释为道理的「理」,「是」解释为事情的「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世雄不可量:「世雄」是佛的别号之一。「世」包括世出世间,「雄」是表一种殊胜的气氛,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叫「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在某些情况之下,上位也不一定知道下位,因为你还没有圆满,除非你究竟成佛。
    本从无数佛:再次强调,并不是仅仅指已经成就的无数诸佛。「本」,圆满之佛对十法界一切万法皆能刻骨铭心证得为自己的一个本体,无所不通。具足行诸道:无量万法各有各的门道。
    这里的「甚深微妙法」,仍然从时间上、空间上来解释。「微妙」就微妙在「如是我闻」,这是「本」。无形无相的那个真实存在就是我,进而体会到有形有相的万法也是我,进而再体会到无形无相当下即是有形有相,有形有相当下即是无形无相。
    难见难可了:「难见」,是指以肉眼凡夫心难见;「难可」,见都不能见,很难认可;「了」解决问题。比如说拳头变现为手掌,你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头啊?不能,叫「难见」。他不认可手掌就是拳头,就不能了生脱死。当我们明白了——眼见手掌,心见拳头;眼见拳头,心见手掌,这就是「明心见性」。哦,手掌拳头都是一啊!你是不是心态转变就自在了?这个手掌是不是就可以变成锤子,变成剪子,变成木排,变成个九?这千变万化都是拳头啊!那么既然都是拳头,这个锤子是不是剪子啊?剪子当下是不是这一块布啊?
    十法界一切万法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啊?都是一个人呐!当下释迦牟尼也是我,阿弥陀佛也是我,猪八戒白骨精也是我,牛马猪羊也是我,人民币是不是我?牛屎狗粪是不是我?都是我,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可是我们在迷惑颠倒中,硬是作分别:这是我,那是他……而且互相伤害,不免六道轮回。所以这个「难见难可了」,我们「见」了没有?「可」了没有?「了」了没有?那么我能见、能认可,是不是就能了了?所以按照《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只愁见、只愁可,不愁了。明白这个道理,你当下了生脱死。
    道场得成果:一切时间、一切空间、一切万法,无非「道场」,这是成究竟圆满之佛。「我已悉知见」,这个「我」既可以理解为释迦牟尼,又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我」遍于十方三世一切万法,小我与大我圆融为一个本体。我已悉知见:「悉」全部知道,「见」就是证果成就。
    如是大果报:讲到底就是一个「如」,一个「是」。「如」是「一」,「是」是「无量」;「如」是「性」,「是」是「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一多无碍。「大果报」就是「成就」。「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这个「果」一般地是理解为「菩提果」和「涅槃果」这两种功德圆满。「菩提果」是从「心法」上、从智慧上来看;「涅槃果」是从「色法」上、从身相上来看,统统具足圆满。
    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种种」是无量,「性相」仍然是讲「如是」之义。「相」是「是」,「性」是「如」,「种种性相义」也就是「种种阿弥陀义」。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所有的「阿弥陀」又是一个「阿弥陀」;牛阿弥陀、猪阿弥陀、狗阿弥陀、泥巴阿弥陀都是「阿弥陀」;泥巴阿弥陀也是猪阿弥陀,猪阿弥陀也是狗阿弥陀,狗阿弥陀也是人阿弥陀,阿弥陀也是阿弥陀。大小多少、香甜苦辣、是非好坏,都是一个东西。一加一等于二,对不对啊?七加八等于九千,对不对?七加八等于九千也是对的。那错误的东西是不是也是你的心呐?所以这是不讲道理的道理。
    所以你抓住「种种性相义」,即是抓住一个总,无非是「阿弥陀」,无非是「如是我闻」。你「闻」了没有?你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修一切法门皆能成就,这叫「平等法」,万法平等;你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的话,修一切法怎么修都不能成就,这也叫「万法平等」。你没有这个前提来讲万法平等,你是行邪法、你是打口头禅、打官腔,误导众生。「万法平等」,能平等吗?不能把「万法平等」作为一个口头禅。我们讲《法华经》是无上大法、心地法门,你讲《地藏经》也是万法平等,你是谤佛谤法。只有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了,你可以讲《地藏经》也是《法华经》,这个茶杯经也是《法华经》,你这个才对了,那是万法平等,否则你开不得口。
    是法不可示:「是法」就是指这个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不可以用文字语言来表示,不可以用意识心来打妄想;「不可示」,禅宗解为是无形无相之空性,用圆顿法来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这个「非空非有」是对空说非空,对有说非有,都是「非」。你看「如是我闻」就讲了三个相,「如」是「空相」,「是」是「不空相」;「如」当下是「空」,当下又是「不空」,「不空」当下又是「空」,叫「空不空」。所以「空、不空、空不空」是不是三个相啊?而三个相当下是一个相。你说怎么表示啊?没有办法表示。
    佛又是硬着头皮强词夺理,用种种方便善巧语言之法来表示。这个法「唯智乃入」。「不可示」是讲它的理解难度,绝非讲它「不可示」,明白吗?虽然不可示,但是我们就能明白,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等你明白了「是法不可示」,任何法都可以「示」。妙就妙在这里。
    言辞相寂灭:这是补充说明「是法不可示」。按照分别法来讲,真心本来面目离开语言相,离开文字相,离开我们的心意识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重复强调佛所证「无上甚深」之法,无人得解,无人得知。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佛在后面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即蒙授记。这就是「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诸佛弟子众」这里是指佛当生剃度的一些声闻弟子。曾供养诸佛,这里可以解释为「供养于佛」,不能解释为无量万法,因为阿罗汉并不懂得一切万法都是自己。这里的「一切漏已尽」,是小乘人破除了三界六道中的粗重见思烦恼,再也不会漏到六道轮回中来,但他还漏在「尘沙烦恼」中,还漏在「无明微细烦恼」中。究竟义讲,只有极果如来才达到「一切漏已尽」。两种生死、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统统解脱。住是最后身,阿罗汉再不来六道受生。他要保持一个灵体,再不来受这种分段生死,所以叫「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四果罗汉不能理解到佛之大智。佛的智慧究竟说来,无非是「一心三藏」。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不光是修行的弟子像舍利弗,不修行的人包括在内,牛马猪羊包括在内,树木花草包括在内,无量的微尘包括在内——是这么多的舍利弗。舍利弗是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以此说明「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佛越说越起劲,不光地球大的空间万法都像舍利弗,这个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风云雨雾、树木花草、泥巴瓦块都化成微尘数;不仅是这么多舍利弗,还把佛其他的弟子的智慧都加起来,「亦复不能知」。故而一个人能够信解「法华三昧」,能够信解「一心三藏」,是多么地不可思议。《法华经》和《楞严经》,是「菩萨发心」的经。怎么「发心」呢?你自己印证自己的心,你看看你是谁。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辟支佛比阿罗汉根机又要利,而且也到了「无漏最后身」,已经是成就的果位,同样也是满于十方界。此处又增加「于亿无量劫」,一步一步地说明它的难度。不仅是不知道,而且是他一点点都不知道。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新发意菩萨」,这里指通教菩萨。「发」是成就的意思,「意」就是心。通教菩萨修禅宗,是在个别的局部上破除了一分灭相无明。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不退诸菩萨」,一般说为别教三贤位的菩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于「三贤」。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佛这里用激将法。悉达多太子成佛以后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地众生皆能平等成佛啊!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当机者是舍利弗,实际上是面对法会大众,面对过去现在未来。下面这句话更使我们感慨万分!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如来现在快要灭度了,必须和你们讲真话。言外之意:在讲《法华经》之前,还没有给你们讲真话。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这里是特别对阿罗汉、辟支佛,以及三乘权教的大乘法做个交代,是怎么回事啊?
    「我令脱苦缚」:我是为了先让你们解决当务之急,不要被这种三界之苦束缚住了。「逮得涅槃者」,是指小乘人的涅槃,叫「偏真涅槃」,证得人我空。在教化了声闻缘觉以后,又开示了所谓的大乘,都是「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修这三乘教的菩萨也是在执著啊!藏教执「有」;通教执「空」;别教呢,执著那个「中」,亦有亦空;圆教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中,一切不著,最后一切皆著,对著说不著。所以二乘也好,三乘也好,「引之令得出」:佛都方便引导,让他先出三界的这个「有」,出通教的「空」,还要出别教的那种「中」。三乘教的教理,必须解行并重才能证得,因为他那个「见」不真实;而圆教「见」的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所证得的真如本性无二无别。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这句话本来是佛讲的,那么这些「声闻、辟支佛」重复这句话,就表示心里起疑了。这也是佛的良苦用心,反反复复强调,卖关子,吊胃口。起疑了,就说明他们想来研究这个问题。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这里他们打了个闷鼓。你过去讲声闻法、辟支佛法,我们已经成就了。按照你的教法,已经证到涅槃了。你怎么现在又在话中有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引起小乘人的一种疑心。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舍利弗把《法华经》说成第一方便。因为佛把过去的种种的因缘譬喻方便,已经予以否定。现在要讲的这个法,必须以方便法来破方便法。所以这里称「第一方便」。
    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反复讲「甚深微妙」,无非是从「空、不空、空不空」这个「一心三藏」而言。这个「一心三藏」,纵及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横及东南西北十方虚空,广及森罗万象。
    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这是舍利弗第一次请法,为四众弟子也为自己破除疑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慧日」和「大圣尊」都是佛的一个别号。喻佛如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久乃说是法」,一个「久乃」足见佛的良苦用心。佛讲任何法,从来没有看到过像这样卖关子。久久地、反反复复地重复几句同样的话:这个法怎么怎么难说。
    自说得如是,把「如是」放在「力无畏三昧」之前。这是总说自己证得了「如是法」——十个如是,百界千如。如是,「如」就是「阿」,「是」就是「弥陀」,「自说得如是」就是「如是我闻」。
    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佛讲的法,连问都不知道怎么个问法。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这是总结佛讲的那么多话,我们没有办法问,只有佛在自己的现量境界,才能讲得明白。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无漏阿罗汉」,这里是统指声闻人。「堕疑网」就是疑心重重。佛何故说是:佛是什么道理?说出了以上种种的言语。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求缘觉者」是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位的修行人。「比丘比丘尼」,这里是统指法会大众。天龙鬼神、乾闼婆等,这一部分众生神通自在呀!比人道的众生灵性要高。「相视怀犹豫」:就像有时候几个人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相互之间看一下,表示大家都怀疑;然后再把目光对准让我们起疑的那个人——最后又把目光转向佛,怎么回事?
    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这是舍利弗自己的谦虚:佛啊!你当着大众说我是智慧第一,我哪是智慧第一呀?这个问题我也疑惑,我也不能了达呀!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这两句话是真正的疑惑。佛亲口宣讲「四圣谛、十二因缘」、《金刚经》《六百部般若》《大方广佛华严经》等法,我们也信了,修了,证了。那么佛现在说这都是方便;那我们现在在怀疑了:「为是究竟法」,到底是我们证的这个果位不究竟呢?「为是所行道」,还是我们所修的这个因不真实?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修证圣果是通过佛法来把我执和烦恼习气化掉,使境界提升,等于是从佛口所生。「合掌瞻仰待」是表示一种期盼的心理。「如」就是「实」,「实」就是「如」。「如」不可见,所以非「妙音」而不可言。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这是从他方佛土而来的菩萨。「具足道」,为圆满菩提,非「一心三藏」而不可言「具足」。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称为「具足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第一次制止舍利弗,是因为佛要说的这个法「甚深难解」。只有诸佛知道,要讲出口来很难;第二次制止,是防止天人惊恐、怀疑。
    这种怀疑呢,祖师大德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是奇怪惊疑,佛过去讲小乘阿罗汉已经成佛了,现在说是「化城」;第二个是颠倒怀疑,不懂佛法的人认为佛在自相矛盾;第三个怀疑,带有后悔的意思:我们过去怎么没有搞明白佛这个话中有话呀;第四种怀疑,佛是在打诳语,增上慢人有这种怀疑;那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讲《法华经》,还可以讲第五种怀疑。怀疑说《法华经》的人是赞自毁他。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这是舍利弗第二次向佛请法:佛啊!你只管说吧!你别担心啊!这个会上无数的众生曾见诸佛,在过去世中就已在诸佛法中修行,有这个根机。特别那些菩萨大众,有些是乘愿再来。
    智慧明了:他能够辨别「方」与「便」、大与小,能够明白佛讲第一义难解之法,一定能够信受。生起疑惑的人肯定是少数,不能因为少数人怀疑就不讲《法华经》,请佛权衡利弊。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就有点在哀求,是不是?大众中总有人能相信《法华经》的。佛在后面怎么讲的?《法华经》有一个人听,你都要讲,对一个人讲法就跟对无量人讲法一样。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増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如果讲了《法华经》,那些天、人、阿修罗、贡高我慢的比丘听了以后,如果他不相信,产生怀疑心、轻慢心,要下火坑!但你生欢喜心的话,你成佛了。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佛第三次制止:不能讲!不能讲!这个法太妙,太难解,太难思,太难议!那些增上慢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听了以后绝对不肯相信的。他以下劣心、以牛羊眼来看待佛所说法。那在末法时代有人来讲《法华经》,更难免遭到别人的误解。丑话讲在前面,请大家要把持好自己的身口意这三业。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两个「唯愿说之」,请法越来越恳切。佛越是不讲,舍利弗越是请法,这是代表整个法会大众的心态。这就是佛的激将法。按照佛的本意,管你多少人怀疑,哪怕只有一个人请法,他都要讲。先不讲的目的,就是给大家打预防针,要你好好听。等比,就是等类。
    世世已曾从佛受化:有些过去世中就已经听闻《法华经》,需要在听《法华经》中进修;有些毕竟在佛座下多生多世修行,都想听《法华经》。凡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都叫「长夜」。所以听闻《法华经》,明白「如来藏」道理,吃了一个定心丸,叫「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舍利弗为诸弟子中首座和尚,叫「长子」,他经常代佛管理弟子大众。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听受」是依教奉行之义。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我们大家都愿意听法,你只管讲,不要怕没有人听。这个意思是告诉佛不要怕晾台。其实佛才不怕呢!佛后面讲了,有一个人听《法华经》我都要讲。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这才是佛的本怀。前面是卖卖关子,吊吊大家胃口而已。我怎么可能不说啊?!佛不轻易说《法华经》,又不甘心不说。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这里至关重要。「谛听」:「谛」就是真实。不要理解为:你要认真听。这个「谛」是表真实听,就是表「闻慧」,闻必有慧呀;「善思」就是「思慧」;「念之」就是「修慧、行慧」。小乘人修「戒、定、慧」,大乘人修「闻、思、修」。《大涅槃经》呢,把「闻慧、修慧、思慧」,再加一个「亲近善知识」作为证涅槃的四个条件,叫「涅槃四因」。没有善知识传法,你无由开悟。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当」即正当名分,诸佛如来不打妄语。这些字眼,要注意回归「第一义谛」。分别解说,佛所证之法是无分别第一义法,但是没有分别法不足以开示众生。所以无分别不妨分别,「分别」本来是我们妄想分别。但是明心见性之人仍然利用我们的妄想心、利用假名相而说正法。当下「转妄为真,转识成智」。这个问题很重要啊!许多人在判别正法的时候,认为真法不可传,讲出来的都是错的,他不懂得「转识成智」。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黙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増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五千人」也真能做得出啊!肉身佛在世时的皈依弟子,竟敢当面「礼佛而退」。再看佛前面卖了三次关子,如果不卖关子的话,可能不是五千人,而会十倍百倍都要退。就有这样狂妄的人。你最起码等佛把话讲完了以后,你觉得佛错在哪里,可以请法、沟通乃至争辩都没有关系。末法时代众生更加飞扬浮躁。所以请各位,一定要耐心从头到尾把一部《法华经》听完,你得大自在。
    下面分析这五千人为什么退席。
    罪根深重:无非是「烦恼障、所知障、我执」太重。我执是诸罪之根,由于我执而产生烦恼障、所知障,自以为是,让烦恼习气把自己障碍了。「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仍然是讲自以为是。自己以为懂得了什么、证得了什么,其实不是那回事。
    有如此失:失于所知障,失于烦恼障,失于我执。所谓「烦恼障」,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很难克服;所谓「所知障」,由法我执而产生的障碍。当我们想到一切人、一切鬼、一切泥巴瓦块都是我,并且深信不疑,那你在见道位即已破除我执,相对而言,这个所知障、烦恼障就要减轻。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佛不度无缘之人。为什么?他已经仁至义尽,已经三次卖关子把话说在前面,再讲也失去了自己的威严,所以点到为止,事不过三。
    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这是对五千人退席的一个总结。好了,残枝败叶、不堪造就的人走了。一棵大树的枝叶有什么用啊?烧烧火而已,它不能成为栋梁之才。枝叶去除了,「纯有贞实」,剩下主干,就是顶梁柱,真正能成就的人留下来了。「贞实」,忠厚诚实之义。
    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这些人走了也好啊!省得在这里影响别人。唯然:「唯」就是只有,「然」就是这样。也就是说:哦!也只有这样了。愿乐欲闻:佛啊,我最喜欢听你讲法!这是真心坦诚。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如是妙法,就是「一心三藏」这样的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也就是说这个法可不是想讲就讲啊!不到机缘成熟的时候是不会讲的。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优昙钵华」是一种天上的花,三千年才开一次;也有的说法是在转轮王出世的时候「优昙钵华」才出现。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佛讲的话都是正当名分,恰如其分。佛当初讲小乘法的时候也是真实,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又把小乘法判为戏论法,那当你明白了《法华经》的时候,戏论法是不是也是我啊?这个法太圆融了。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这里就是提醒,过去讲的一切的方便法,不要以为你们就懂得,这种法门的意趣是很难解的。等你听了《妙法莲华经》以后,你才能真正懂得过去讲的那个方便法。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为什么这样讲啊?我用了无数的方便、套近乎,说缘分,打比喻,演说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那么多方便法,你们没有理解呀!也不是我所能用语言讲出来的呀!他讲出来了,说不能讲出来;人家理解了,他说人家不能理解。如果是凡夫的话,看了是不是自相矛盾?我讲的那些法,你不要以为你们已经懂得,那不是你们能懂的;我今天要讲的这个法呀,更不是以前能够用语言讲、能够用思惟来理解的,不是依文解字所能解的,「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这是整部《法华经》画龙点睛之处。「诸佛世尊」出世只为一件事,就是讲《妙法莲华经》,与后面讲的「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相一致;与在〈药王菩萨本事品〉十个比喻讲《法华经》是「经王」一脉相承。
    「一大事因缘」:「一」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讲一个心,就是讲三个如来藏。「大」即甚深无量,过去、现在、未来无穷无尽;东南西北上下无量无边;森罗万象千变万化。「事」就是以「一」和「大」这个法来教化众生。「诸佛」就为这个「事」。佛为「能教化」,众生为「所教化」,叫「因缘」。这句话是不是讲得斩钉截铁,一点点都不拖泥带水?他讲「唯以一大事」,没有讲「亦以」,除此以外没有其它事,明白吗?佛拖泥带水讲了七方便,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是迫于无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什么?一开始就讲这个「如是我闻」的话,没有一个人相信,国家法律还要制裁,你怎么讲这个法呀?连泥巴瓦块、树木花草、牛马猪羊都是佛,那我们谁还愿意做牛做马呀?所以佛讲了四十一年经,从《华严经》到《阿含经》到《金刚经》都是良苦用心,方便引导。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开佛知见」这一个「开」字,石破天惊,佛并没有讲「欲令众生得佛知见」。为什么讲「开」不讲「得」啊?因为众生本来就是佛啊!这个佛迷失在我们的妄想颠倒中,佛帮助打开你的佛知佛见,你就是佛,你悟不悟?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开」了以后,我往里一看,是不是当下现前了?叫「示」。非「开」而不能「示」。「示」是表信用,表真实。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悟」,这就带有修证之义。当一「开」,看到全体是我的时候,他必然来回光返照自己,否定自己过去的知见,这就叫「悟」。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入佛知见,是无功用道,自然成佛。
    「开、示、悟、入」,看上去是四步,对于大根机者来讲,可以成就于一时——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明心见性的菩萨四十二位法身,或者讲六十个圣位,其实每一分每一位它都有无量的等级。但是你可不要害怕,无量的等级按圆顿大法来修,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叫「一步登天」。你从这个「开」起,可以证到初果罗汉,一直往上,乃至可以证到等觉位;当然像龙女那样的大成就也不是没有,但毕竟是极少数极少数。
    《法华经》《楞严经》反复强调,修行人听佛几句话就证果位!特别是有些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修行很认真的人,这本来是大好事,这种人明心见性以后勇猛精进,一定是大品位。但是他却以此变成执著,以此怀疑轻慢大法,反而使自己断去慧命,是不是很可悲呀?
    也有些法师把这个「开、示、悟、入」与菩萨法身大士四十种果位对照起来解释,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不圆融——不能体现出「见道当下成就」,会使有些人认为要苦修、苦行、苦证四十个位次,与《法华经》背道而驰。因为四十个位次是佛在讲《楞严经》为照顾中下等根机的人,而一条一条地列出来。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仍然是在讲前面的「唯一大事因缘」,诸佛如来都是来教菩萨法的。这个菩萨法是唯一的大乘法,《法华经》讲是「唯此一事实」,是圆教一乘,没有第二乘。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这是讲佛良苦用心。虽然讲了那么多法,都是为了要引导到这「一大事因缘」。「常」是时时、事事、处处。佛讲无量法的时候,心里是「常」,说的是「便」。所以佛讲《法华经·信解品第四》时把自己过去讲的法判为「戏论之粪」。为什么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因为都是在执著「戏论法」。请诸位敞开心量,千万不要打妄想,不要以门户之见来看待如来藏正法。佛的教导:「依法不依人」!你不要听师父讲了什么法马上就与人联系起来:是不是针对某某祖师?是不是针对某某大德?一定不要有这种心态。我们现在积重难返。所以必须大声疾呼,让大家从迷梦中醒来。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这是重复说明「佛之知见」,无非是「一心三藏」这个无上智慧、无上妙法。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法华」。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没有其它什么乘,没有第二部经,没有第三部经,何况无量百千万的经呐?!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一心三藏」,就是「如是我闻」,就是「阿弥陀佛」。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不光是我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都是这样,佛佛道同。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过去无量诸佛讲无量法,也都是为唯一的《法华经》做引子,作方便引导。听闻《法华经》的众生皆能从《法华经》证得「一切种智」。「种智」是种种差别,种种万法皆由一念而现,这叫「见性」。一切菩萨都是从听闻《法华经》而真正明心见性,这是「一切种智」。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过去佛是这样,未来佛也是这样,谁也不例外!同时,过去现在未来,无论何时何处的众生,只要听闻《法华经》,皆得究竟。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佛陀意犹未尽啊!我们真要感动得热泪盈眶啊!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再往后听,如果说不了解佛的良苦用心,你越听越烦恼:这个佛爷是不是年纪大了,哪来这么多的啰嗦话呀?如果你真正理解佛的良苦用心,你越听越感慨呀!《法华经》哪有什么东西?就是讲「一心三藏」!越是真理越简单!在佛法里,有「加法修行」:我知道多少多少咒,我知道多少多少法门,我要念多少多少佛,做多少多少事;还有「减法修行」,越减越少,少到一句话,少到一个字都能明白。
    诸佛都是反复讲,「以佛之知见」示现众生,反复讲是「教菩萨法」。因为「菩萨道」是成佛的法门啊!可是因为有中下等种种根机的众生,佛必须反反复复强调。就跟世间法一样,我讲了这么多,让你想不学《法华经》你都不好意思。也防止后来人怀疑、误解讲经的法师在故弄玄虚。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佛也胆小。因为诸佛都是这样讲的,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讲。所以大家要理解师父,为什么把佛扛在头上,因为是佛讲的,不是我讲的。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仍然强调,天地之间就是一朵「妙莲华」,没有第二个说法,更没有第三个说法!在后面偈颂里还是要讲「无二亦无三」,也有的把它解释为「尚无二乘」。
    《佛说阿弥陀经》《楞严经》《法华经》都讲到「五浊恶世」。把这个「五浊」搞明白,你对《法华经》《楞严经》的精华基本掌握,等于听了一次《法华经》和《楞严经》。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劫浊,是从总体、从根本上来说明众生的迷惑颠倒。「垢重」,我们现前的烦恼从何而来?是无量劫以来的习气积聚而来,这种积聚叫「垢」。在佛法里把众生分成「见、慢」之我——「见」是指我们在今生今世这一个时空点所形成的烦恼习气;「慢」是指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累积而有的烦恼习气。当下这个人,既是个老古董,又是个现世宝。这叫「垢重」。「悭」是吝啬,是不出——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好,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官大,不愿意别人比自己钱多,不愿意别人比自己的名望好;「贪」是只往内进,所以「悭贪」是只进不出。「嫉妒」呢,比「悭」的内容更广泛一点,什么地方都只能自己占上风,自己吃不得亏。这是不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一种普遍性的习气啊?
    「成就诸不善根故」,这是不是也是「成就」啊?成佛成菩萨叫「成就」,做鬼做畜生也叫「成就」;成佛成菩萨叫解脱,做人做鬼也叫解脱;由此时此地解脱于彼时彼地,由此生解脱于彼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变化来变化去,总还是一个自己。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切诸佛出世时,由于这片国土在几千万亿年中没有佛法,所以盛行外道修行。外道修行也是行善断恶,但是不究竟。如果这个时候佛直接讲《法华经》,不仅众生不能信受,而且国家法律也会制裁。所以把这个《法华经》「如来藏」真义恒顺众生,以世间善法来引导。那么世间善法经过佛的嘴巴讲出来,又变成了善中之善。但是毕竟来讲,它没有离开世间善法。怎么「分别说三」呢?把它说为小乘、中乘、大乘。
    小乘法,「苦、集、灭、道」「四圣谛」,可以证阿罗汉,证人我空,但是不能明心见性。代表作有《阿含经》等。
    中乘法,修「十二因缘」,可以证辟支佛。辟支佛也不能明心见性,但高于阿罗汉。区别在哪里呢?阿罗汉他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有缘的人,你找到他,他也能帮助你,但法不请不传。辟支佛能够主动利他,但是没有缘分的他不帮,非亲即故才帮。他心量稍微扩大一点,这是中乘。阿罗汉、辟支佛只知道这个肉团身可以归空,他不相信山河大地都能归空。
    大乘法呢,有「权、实」之分。像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地藏经》的这类人,属于藏教;像受持《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一类的人,最终能见到一分的法我空,属于通教;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圆觉经》等等经典作为指导思想的这一类人,他可以从空出有、从有归空,修回向,带有明显的次第性,这属于别教。藏教、通教、别教这三教的修行人都有方便菩提心,被说为「权教大乘」,也叫「不了义大乘」。那么到了《法华经》《楞严经》,叫「实教大乘」,叫作「了义中的了义,胜义中真胜义」。它把一切的万法统统包含其中,大法、小法、正法、邪法,皆是一念之所变现。只有明白这个法,在任何时空点,皆可当下成佛;任何时空点,只要明白「一心三藏」,便不用再像别教那样还从有归空,从空再出有那样带有次第性。只要你明白了分别心,当下就是无分别。他是从这个心态上来彻底地解决。「佛前无量法,佛后一法华」。
    所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无奈之说,无奈之举。佛在世时,通过无量的三乘方便来引导;佛灭度之前,把一切的万法归宗于《妙法莲华经》;当万法引导到《法华经》的时候,已经站稳脚跟了,嘱咐弟子们在佛灭度以后,菩萨只许讲《法华经》。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増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这里语气斩钉截铁!我过去已经给你授记是阿罗汉、辟支佛,那是方便说啊!如果你现在不愿意信解《法华经》,就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也不是真正的辟支佛。佛就是最圆满的阿罗汉。佛陀灭度后,如果有的阿罗汉不认可《法华经》,你不能讲他不是阿罗汉。为什么?《法华经》确确实实很难叫人信解受持。
    但是可以讲他不是菩萨。他是个自了汉。对这些人我们要发慈悲心、恭敬心,想办法把他度化过来,让他们回小向大。发大心不是贡高我慢。受持《法华经》的人,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不管你是多大的法师。这是一条原则!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这里特指贡高我慢之人,所知障很重,很难度化。除非将来肉身佛再出世的时候,这些人才能度化。所以我们只做努力,不做指望。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再三强调:三世诸佛,语无虚妄。你们一定要相信,没有其它法,只有《法华经》。「唯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法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此处对这四众增上慢又进行了分析。这些人的毛病就是「不自见其过」,没有自知之明。讲不客气一点,属于无惭无愧之人。无惭无愧之人他只会看到别人的短处,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知道自己的短处还不以为愧。
    于戒有缺漏:最大的戒——心戒。我们讲过「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只是皮毛之戒,在《楞严经》已被文殊菩萨果断否决;对于初机来讲,不求开悟,只是持戒,是不能成就的。「如来藏」是根本之戒,一戒一切戒。持戒之人,应以戒律己,以身教人,要做榜样,而不是拿戒来武装嘴巴,好为人师。护惜其瑕疵:他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就是不改,而且硬着头皮跟你来杠着。
    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小智」是小根机,不能讲这些人是坏人。「糟糠」是糟粕。佛威德故去:怎么「威德故去」啊?他的心量小,承担不了大气氛。释迦牟尼佛当年下地狱,看到小鬼被剥皮抽筋,慈悲心油然而生:我要代替他们受苦。刚动念头,当下就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不是也叫「佛威德故去」啊?你说地狱里的那种气氛怎么能适应他?那么心量小的人,他能不能去得了极乐世界啊?去不了,也叫「佛威德故去」。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认识。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不管什么法,让百分之百的人信受几乎是不可能的。「无枝叶」,那些枝枝叉叉的不堪大用,不成大器;「贞实」,表这种人比较真诚、实在,能够洁身自好,带有方便菩提之义。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无量方便力,是三藏十二部经。「方便」,由「便」引导到「方」,「方」中有「便」,「便」中有「方」。归于圆顿大教以后,所有的「方便」都是「方」。明白「一心三藏」道理之前,三藏十二部经统统是「戏论之粪」。一旦明白「如来藏」,「戏论之粪」也是如来。这就是圆顿大法之圆、之妙:欲高先低、欲立先破、欲大先小。你如果不把这个法听圆满了,你断章取义,那正法也被你说成了邪法呀!而且你为此要承担沉重的果报。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这是总说。佛在三藏十二部经良苦用心,对症下药,观机逗教。下面讲了九种体裁。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修多罗」,是前面的长行。「伽陀」,叫偈颂。「本事」,一般地是讲其他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的公案。「本生」,是佛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故事。「因缘」,主要就是讲缘分——当看到某人心里很欢喜的时候,你要珍惜,说明你们过去世缘分很好,今生今世要互相帮助,互相成就;如果老对一个人很反感的时候,你赶快生恐惧心,你前世跟这个人有恶缘,今生今世一定要化解,不然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空点会互相伤害,谁害谁都要受果报!《法华经》也讲「佛种从缘起」,没有因缘法,不足以使我们悟到「如来藏」大法。「譬喻」,是打比方。有智慧的人要善于打比方。对极个别大根机之人,你几句口头禅一讲,他成佛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行,必须要劝导,必须要打比喻,慢慢地开示。「祇夜」,也是偈颂,前面「伽陀」也是偈颂,这两个偈颂有区别。「伽陀」这个偈颂是单独而起;「祇夜」是重复而已——前面有长行,后面用偈颂的形式再把长行的内容重新说一遍,带有复习、加重说明之义。「优波提舍经」,这是讲论议,是对佛经的解释。论议有佛说,也有菩萨说。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鉴于当初,这片国土已经几千万亿年没有佛法,而盛行外道那种世间善法,众生执著很深,所以讲了很多方便法。这个「涅槃」呢,是指小乘的人我空,破除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


    讲方便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证阿罗汉,而是通过这种桥梁把他过渡到佛道。「说时未至」就是特指尚未到传《妙法莲华经》之时。修行人在没有见「一心三藏」之前,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自古以来就是「成佛的法华」。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这句话是无价之宝啊!言外之义,在讲《法华经》之前,佛没有讲大乘——同于前面讲「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九部法」,就是对修行人讲的一切的法呀!「以故说是经」:因为要让你们成佛,所以我才说了《法华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这下面讲了几种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有佛子心净」,不需要把他分别为什么等级的菩萨。你是别教也好,通教也好,藏教也好,乃至一天也没有学过佛的人也好,他「心净」,性格平和,比较随顺包容,这种人最容易入道。「柔软亦利根」,「柔软」是当下;这个「利根」,他今生的柔软是与过去世的利根分不开,他从无始劫一直走到当下。
    前面我们讲过「五蕴见慢」,由此明白,我们既是个历史人,又是个现代人,我们还是个未来人。你要记好,你别以为你就是这一世是个人。唐朝、汉朝、秦朝,这个大通智胜佛的朝、威音王的朝,我们哪一个朝代没有经过啊?我们就是三朝元老,「三」是无量,我们每个人都是三朝元老。
    「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这里再补充说明,曾于过去无量诸佛所精勤修道的人,只要遇到正法,他就能够成就。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法华经》里讲的大乘,把过去的小乘、中乘、大乘全都包容为一,把万法归于一个念,这叫「了义大乘」,也叫「实教大乘」。
    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只要听闻《妙法莲华经》,佛即予以授记。「记」就是授记;这个「来世」就是未来世;成佛道,这里是指成究竟圆满之佛。我们前面讲了授记的功德,从授记之日起,你即是「分真即佛」,永远不落三恶道;并且从授记之日起,指日可待,成究竟圆满佛。比如在黑夜里,你在一百步之前看到灯,这个时候就给你授记了;你看到灯以后,不会再转身往后走,这时你已经进入佛土,再也不会落入三恶道;那么指日可待呢,你走一百步,需要十年时间,那你十年以后成圆满佛。只要懂了「一心三藏」,无量劫的黑暗已经破除,我们见到了光明;不仅见到了光明,而且见到了太阳。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为什么给他授记?佛讲出了理由:「以深心念佛」,即明心见性,否则不可谓「深」。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你不懂得阿弥陀佛的含义,你不叫「深心」;你只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在那接我们,我们来念佛求他帮忙,你这是行邪法——佛在《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都见不到如来,你往生到哪里去呀?
    「修持净戒故」是授记的第二个原因。这个「净戒」就是「心戒」,心戒是「无上大戒,一戒一切戒」。一个人明白了万法都是我,你叫他去破戒,他能破吗?他不需要你提醒,也不需要刻意地一天到晚去执著,他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戒,叫「道共戒」,戒在道中,一定要明白。但是也有些人不明白心戒,只懂得口头禅,却利用大乘法,认为修了心戒就可以不持小戒。这种人更糟糕。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这是指明心见性人的一种心态。「闻」就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佛,当下「大喜充遍身」。这就是指法喜!我们可以检查自己,明白「如来藏」之后是什么心态。你一定是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啊!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心,把这个「心」弄明白了,你吃饭、穿衣、走路都是叫修行,你连打人骂人都是行菩萨道;这是恨铁不成钢,但你过去打人骂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愤。大乘心地法门不可思议,「一修一切修,一戒一切戒」,此即「大喜充遍身」。如果你仍然是烦恼充遍身,你就还没有「深心念佛」,你还没有懂得心戒法门。但有时候,他一边在烦恼现行,一边心里难受:哎呀!我怎么还这个样子!他知道错了,这也叫「大喜充遍身」。因为惭愧心也是功德。你已经不落三恶道,这是不是「大喜充遍身」呐!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这样的人已经成佛,他永远不落三恶道。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声闻若菩萨,这个「若」更广泛。所有众生只要能听懂《法华经》,若天、若人、若鬼,「乃至于一偈」——一偈是四句话,「皆成佛无疑」。佛在这里有没有讲「再修一万年,皆成佛无疑」?有没有啊?所以《法华经》像此类的授记多得很呐!就是强调无修无行而证!摩登伽女见佛,几句话就证三果罗汉;又听文殊菩萨几句偈颂,当下证四果罗汉。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要修、不要证;有修、有证的话,品位可以进一步提升。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法华经》是圆教一乘,是了义法。「无二亦无三」,何况百千万!有没有什么三藏十二部经呐?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一部经就是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所以佛把「如是我闻」贯于一切经典之首。「除佛方便说」,其它讲的一些经都是方便说啊!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用各种方便言说来引导众生。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唯以一大事因缘」。说「智慧」,就是为了说一朵「妙莲华」。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前后不到几句话,再次强调唯有《法华经》是事实,这个「实」表真;祖师大德也讲,前七方便皆非真实。但你懂了「如来藏」以后,前七方便统统是真实,妙就妙在这里;如果「如来藏」道理你不搞明白,你即使讲《法华经》,讲《楞严经》,同样不真实。有些人就把《法华经》《楞严经》讲成了藏教,或者通教,或者别教,这也是误导众生。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在《法华经》中,其它的一切经都被判为小乘,这个「小乘」包括不了义大乘在内。因为佛讲,在讲《法华经》之前都不是真实,都不是大乘。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小乘法度不了众生,它只是引导而已。「自住大乘」,却叫人家去修小乘法,佛都不敢这样做。你自己懂得「如来藏」,却去安慰人家:「哦!行!你那个法都一样的」,将来你必受恶报。你不懂犹可,你懂得了怎么可以糊弄别人?自己懂得大乘法,对别人却不传大乘法,会落得愚痴的果报。当然他是见道之人,虽然落得愚痴的果报,他不会落三恶道。
    「定慧力庄严」,一定是指「首楞严大定、法华三昧」之定、之慧、之力,它圆融、圆满、圆通一切法界。「严」是表圆满,「庄」就是修证。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亦无贪嫉意:不是贪自己的弟子多,那是我执。
    我一个弟子他要回去,他说:师父啊!我走了。我走了以后再来,你还要不要我啊?我说:师父不需要任何人,这是第一;但是任何人都需要师父,是你要来,不是我要你来,这是第二。到我们这个道场,不管是我剃度的弟子也好,还是外来挂单的和尚也好,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有些弟子即使要走的时候,我无非是劝导他一下:还没有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你最好不要走,等你开悟了,你不走我也要把你赶走。赶走干什么?叫你去度化众生。我对任何人毫无所求,无非求你把经听懂了以后,去承担如来家业,为教化众生出力。我自己没有个人贪求。
    「嫉」就是嫉妒。我教了你,你将来会不会超过我啊?真正的老师,如果学生超过自己的话,他是不是更加高兴呐?!有许多弟子暗暗发心,说要超过师父。你真正发这个心,那就皆大欢喜了。在事实上来讲,弟子就应该超过老师,未来的人应该超过我们。
    断诸法中恶,这也是方便说。「善」是我,「恶」是不是也是我?一把刀,它可以给人动手术,治病救人,是不是「善」啊?它也可以杀鸡宰鸭,这是不是「恶」?善和恶是不是都是这一把刀啊?不在于什么行善断恶的问题,而在于懂得:善是谁,恶是谁;怎样就是善,怎样就是恶;哪样最自在,我们就往哪个方向成就。佛如果没有恶的话,要怎么教化众生?善和恶是不是都是我们的心在示现呐?要明白这个道理。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佛成就了这个心,面对一切的万法而无所畏。为什么「无所畏」?因为他已经与万法证为同一个本体,回归大光明藏。
    我以相严身:这里的「相」就是唯一实相。如果用「实相」来与「一心三藏」相对应,这个实相包括三种:一种是「无相之实相」,这就是「空如来藏」,就是一个「一」;第二个呢,「无不相之实相」,这就是「不空如来藏」,是指十法界有形有相的万法——从诸佛菩萨到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树木花草,这个「无不相之实相」是无量;第三个呢,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这个即与「空不空如来藏」相对应——比如拳头是「无相」,手掌是「无不相」,拳头当下是不是手掌?所以这个「无相」当下是不是就是「无不相」啊?叫「无相无不相」。手掌当下是不是拳头?这个「无不相」是不是当下就是「无相」啊?所以叫「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不是「无相无不相」?一个道理!所以这三个相当下是不是就是一个东西?要这样来观照。一切万法没有谁不是谁。这叫「我以相严身」,以这个「相」来成就自己的真身。通教、别教把它分为三个身,圆教说为就是一个身。
    光明照世间:明心见性就是智慧功德,就是光明。明心见性就是自利,当下是不是「光明照世间」呐?自利的同时就已经利益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万法。只要你明白「如来藏」,你即已供养了一切佛,即已在帮助教化一切的众生。
    世界无非是正法与邪法在对峙,当我们的心明白了如来正法,是不是自然加入了正法的圣人之流啊?圆融为一个本体,当下对整个一切的万法就是一种加持。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在证道位,证得了万法皆是我,就是「无量众所尊」;我们见到了万法,在比量功德上也可以方便说为「无量众所尊」。我现在已经刻骨铭心深信一切万法就是我,你就是「众所尊」,但是千万不要落入「大我慢」,不能象四果罗汉还走火入魔。四果罗汉在进入阿赖耶识以后,他认为其它天人鬼畜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变成「大我慢」。这是他根机浅薄啊!「为说实相印」,就是前面讲的三个「实相」,就以此印来辨正邪。师父到哪里,没有东西给大家,就是用「一实相印」跟各位结缘。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佛立的誓是要一切众生都成佛。「如我等无异」:既可以方便说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证极果如来,也可以说证到「一心三藏」。无异就是无异,就是一。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念,没有第二;正法是绝待之法,就是一个念。这是佛法的命脉。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佛过去立了这个「愿」,现在成佛了,可以自在地教化众生,说出真理,满了他的愿了。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从成佛之日起,往后无量的道路,要度化众生,共证菩提。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増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遇」是表缘分,人无缘不聚。师父在这里讲经,能来听法的就是「若我遇众生」,你与我有缘,你与《法华经》有缘。在此道场我们要按照佛的教导。
    尽教以佛道:只讲「一心三藏」,对其它一切法放下。切莫少见多怪,以为我又在这里赞自毁他。你有两个老师,你就在那里进退两难;你有三个老师,你是在三岔路口,不知道往哪里去;你有四个老师,就是十字路口,你连东南西北都糊涂了。
    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法华经》还没开讲,就有五千人退席。这八年中,不断有人怨恨、轻慢、诽谤。众生根机是不一样的。
    坚著于五欲:「坚」就是顽固的我执;执著于「五欲」——财、色、名、食、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食」有了;「名」呢,这个脸皮很薄,特别贵重、他不知道这个假东西不是我;「睡」,不要光理解为睡觉,还指麻木的、贪图安逸的心态。痴爱故生恼:「痴」是没有智慧;「爱」是一种贪求,爱吃,爱穿,爱美。他还不知道当下就是在造业受报。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而生出种种的烦恼:顺利的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飘飘然,这是一种烦恼;不顺利的时候,怨天尤人,这也是另外一种烦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万恶之源就是「贪」。贪心得饿鬼报;嗔恨心得地狱报;愚痴心得畜生报。但往往呢,它是综合性的报。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受胎」可理解为这个有形有相的分段生命受胎,乃至包括卵生、湿生、化生,只要有这个分段肉团形相的,都叫「受胎」,这是广义地讲;那狭义呢,佛当年说法是面对地球人,身高两米多的就算巨人,对其它佛土来讲是个小爬虫而已。其它佛土的众生,身高可以几千里、几万里,千万里都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世」就是多生多世地在这里轮回;「增长」,可理解为无量的生生世世的轮回。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薄德」是既表功德,也表福德。娑婆世界称为是「忍土」,物质生活条件非常糟糕,所以叫「薄德少福人」。正因为条件比较糟糕,才能够造就人才。所以佛讲在此界修行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真修行人要以苦为乐。那「众苦所逼迫」,一种呢,是对迷惑颠倒的众生来讲,逼迫他们造恶业;另一种,是对有智慧的人来讲,是逼迫他们赶快发心成佛!顺治皇帝快乐不快乐啊?他就是看到了三世六道轮回之苦,是不是「苦」逼迫他皇帝也不当啊?剃头出家。没有什么好选择。今生今世官再大,钱再多,充其量而言,几十年而已;未来世的痛苦是无量百千万亿年,或下地狱,或做饿鬼,或为畜生。
    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你只想一想,未来生生世世的三恶道之苦,就知道你现在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来世,没有六道轮回,我也不会做这个傻瓜。我难道不会吃喝玩乐?顺治皇帝也不会做这个傻瓜。
    入邪见稠林:我们的邪知邪见有无量,叫「邪见稠林」。「见浊」是指根本世界观的颠倒,看一切万法都看走了眼。明明这个东西就是孙悟空,他讲不是,这是茶杯;明明这个东西就是阿弥陀,他说不对,这是茶杯盖;明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他说不是,认为你是你,我是我。处处自以为是。
    若有若无等:「有」呢,在这里指「常见」——认为人死了还是人,鬼死了还是鬼;也可以讲为「身见」:这四大之身就是我。「若无」呢,一种可以说为断灭论,认为什么也没有,这是佛法之外的邪见;另一种可以说为佛法之内的邪见,通教执著空性,就是「若无」,这叫「菩提邪」。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以「常见」和「断见」为前提,又延伸为六十二种邪知见;以六十二种邪知见来概括一切无量的邪知见。哪六十二种邪知见呢?我们依照《心经》所提出的「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来一一对照。
    围绕色法与「我」相对照有四种邪知见:
    第一种邪知见认为,「色即是我」,认为这个肉团身就是「我」,这是身见。第二种邪知见认为,「色不是我」,包括阿罗汉,外道鬼神,都认为灵体是「我」。第三种邪知见认为,「色大我小」,认为在肚子里的心脏就是「我」,心脏是不是比肉身小啊?有的认为脑袋里有神经细胞在思惟,这神经细胞是不是比肉身小啊?叫「色大我小」。第四种邪知见认为,「色小我大」。外道灵体出窍以后,他活动的空间是不是大了?他知道肉身是小。佛在《楞严经》讲,太虚空在我心里也不过是一片云彩,是不是讲「色小我大」呀?其实,佛当时讲这个法是以邪治邪!专门破「色大我小」。
    当真正明白了万法都是一个念,你这时讲什么「色是我、色不是我、色大色小」……是不是无稽之谈啊?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每蕴都是四句,是不是就二十句呀?那二十个邪知见把它分到过去、现在、未来,是不是六十?再加「断」和「常」这两个根本邪知见,就是「具足六十二」,以这六十二种邪知见包括了无量邪知见。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佛在这里总结了那些不能入道的凡夫,他的原因就是深深地执著这六十二种邪知见,讲出了「色受想行识」都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幻妄之相,他把它当真,就是「深著虚妄法」。但是提醒各位,当我们知道了万法皆是虚妄的时候,万法当下就是真的。以此来成就自己的道行,广度一切众生。
    「我慢自矜高」,就是盛气凌人。「谄曲心不实」,直心是道场——做人可累了!可苦了!心里明明这样想,他偏要那样讲。天天就是应付别人,直话不敢直讲。
    「于千万亿劫」:这种心不改,永远不能成就。「不闻佛名字」:不是说不能听到佛名字,这个「不闻」是听不懂,就是老佛爷把他抱在手里,他都「不闻佛名字」。这个「闻佛名字」,一定是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的一个念。像「不闻佛名字」这样的人他永远不会相信的,你相信了他还讽刺你:你看这些傻瓜,这些东西也相信?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诸」解释为「于」,于苦集灭道这些方便法引导,苦的原因就是因为你贪著名闻利养啊……等等等等。那么现在怎么办呢?佛讲,你不要贪心,要布施,要持戒等等等等,能证涅槃。但其实修这样的法只能够得到人天福报,不能成佛,不能了生死。这是假涅槃。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佛现在讲真话了!以前说的那种「涅槃」,不是「真涅槃」,它是「偏真涅槃」,或者叫「方便涅槃」,不要把它当真。虽然证到了人我空,但是法执全在。所以阿罗汉的这种涅槃呢,他可以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证得一个灵体自在。真正的大涅槃,是证得一切的万法,树木花草、泥巴瓦块跟自己同呼吸,共命运,都是一个本体。
    诸法从本来:一切法从根本上说来,注意,真心本来面目没有来去,来即是去,去即是来,当下就是一。比如印广法师从山西来到扬州,山西有没有少一个印广法师?扬州有没有多一个印广法师啊?「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不动道场,无所不至」。
    常自寂灭相:这里的「常」是指时时、事事、处处,没有哪一法不是「我」;「自」是「法尔如是」;「寂灭」就是「阿」,「相」就是「弥陀」;诸法法尔如是,都是「阿弥陀」。怎么叫「寂灭相」呢?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是不是「相」啊?有声音的振动、文字的形相、文字的义理,这是「相」。那么我在嘴巴没有讲出来,头脑没有想出来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虽然在,它没有任何的形相,这就是「寂灭」,一切万法无非「寂灭相」。那么「一二三四五」虽然是「相」,它当下是不是就是「寂灭」的那个东西啊?在相见性,这就是智慧。那么在那个「一二三四五」没有发出形相的时候,那个「寂灭」当下是不是就是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寂灭」当下就是「相」,「寂灭」就是「真空」,「真空」当下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相」,「妙有」当下就是那个「寂灭」之性。
    那我是这样,一切的天人鬼畜是不是都是这样?我的那个寂灭、你的那个寂灭、牛马猪羊的那个寂灭,既然都是无形无相,能不能分张三、李四、王五啊?所以「寂灭」是「一」,叫「第一寂灭场地」。「相」呢,是无量,这无量的相都是一个寂灭。既然无量的相都是一个寂灭,那么无量的相有没有哪一个相不是哪一个相啊?没有啊!
    「常自寂灭相」,没有哪一法不是「常」,没有哪一法不是「常自寂灭相」,在四种涅槃里叫「自性清净涅槃」,没有哪一法不在「清净涅槃」中。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都是一个「阿弥陀佛」,你都是「自性清净涅槃」;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观世音菩萨,你去拜谁,去求谁啊?不管怎么样,你当下就是猪八戒、白骨精、乌龟王八蛋,你去轻慢谁,去看不起谁,去恨谁?谁不是谁啊?是非好坏皆是一个人一个念。
    佛子行道已:明心见性的菩萨已经是分真即佛,这才是真正的行道,你已经行于佛道。来世得作佛:那是成究竟圆满之佛。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先说「开示三乘法」中有没有大乘法呀?有。但那种大乘法叫「不了义大乘」,是「权教大乘」。所以讲来讲去,佛强调了一切诸佛「皆说一乘道」,都是为了最后归宗于「一乘道」。这个「一乘道」也叫大乘,但是叫「实教大乘」,也叫「了义大乘」。一般地,《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无量义经》被说为圆教一乘大法——《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前方便;《大涅槃经》是《法华经》的后方便;《楞严经》呢,是为《法华经》鸣锣开道,投石问路。
    「一乘」就是「一大事因缘」,万法归于「一」。后面讲「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个「一」啊,在佛法里举足轻重;还有「大、元、正、如、性」等字,都是最关键的名相,绝对不能以世间凡夫的心态来依文解字——它都是表真、表实、表「我」,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启发我们观照真心本来面目。只有真正明白了万法为一念所现,我们对于佛的种种的说法才能圆融。就是佛没有说,你也能圆融。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法会大众没有一个不「除疑惑」。「应」就是道交感应,即使我现在还是疑惑重重,你已经除掉了。怎么除掉了?因为里面的真人已经成就了,他没有疑惑了。《法华经·弘传序》讲了「俱崇密化之迹」,他已经瞒六识之天,出轮回苦海。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三番五次讲「唯一无二乘」。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妙法莲华」,没有第二个法门。所以你看看诸佛是不是脚踩莲华台,身坐莲华座?就是坐了什么大象、麒麟,下面必然还有莲华,这就是示现「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诸大圣主,仍然是佛的一个代名。
    异方便:无非是「三乘法」,圆教前七方便,所以这里特指「异」于圆教正法——以「异」来入「同」;等入了「同」以后「异」当下就是「同」。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从这里往下是总讲,乃至举手投足,皆已成佛道。
    若闻法布施:闻必有慧。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布施、持戒也好,修忍辱也好,修精进也好,修禅定也好,修种种世智辩聪也好;「等」是表无量。种种修福慧:这里特别画龙点睛,修福的时候,当下就是智慧。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也就是说已见佛者就已成佛,今见佛者就今成佛。「见」不是眼睛见。你若不懂「如来藏」,佛就是把你抱在手里,你都没有见佛。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善软心」,特指见真。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楞严经》云,「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所以这里就是讲,就随你怎么样修,小孩子玩游戏都成佛了,但贵在「见道」。这里的「金银、玻璃、砗磲、玛瑙」,在前面已作解释。「玫瑰」,此花在佛法里是表富贵庄严。
    「栴檀沉水」:根据记载,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种种说法不一,旃檀木价格昂贵,药用价值很高。「沉水」呢,也叫沉香。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木櫁」,也是一种特种的香木。「余材」就是那些不值钱的材料。
    这里从金银至贵到泥巴瓦块至贱,就是在讲平等法。你修哪一个法门都能成就。因为你明白了「如来藏」,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怎么样修都成就。不修是不是也是一种修行啊?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在这里呢,佛其实随时可以来划一个句号,但是说了还想说,使我们感到有点杂乱无章。妙就妙在这个杂乱无章,说明佛讲到兴头上意犹未尽,那干脆就再多讲讲吧!怎么样怎么样……
    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里「鍮石」是一种黄铜;「赤」是红色,红铜;「白」是指白铜;「白镴」是铅和锡的合金;金属呢,是铸造;泥巴呢,是塑造。「胶漆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玻璃钢这一类。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这里讲的你用一根草棒,用一支笔,或者用一个手指,乃至一个脚趾头随便在地上画佛像,你都能成佛,处处体现出「成佛」太简单了。你只要有这个心,你都成佛。这是指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何况你还去正儿八经两条腿一盘,眼睛一眯?是不是也是一样成佛啊?这就是破除我们最大的迷信:认为成佛比登天都难。
    《法华经》是不是叫我们生欢喜心啊?但是你必须明白什么是佛。泥巴瓦块是不是佛啊?沙子是不是佛啊?统统都是佛。你时时事事处处都是「见佛」。念念在道,关键是你懂不懂什么是「佛」。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既有复杂的敲打唱念、烧香、供花,也有简单的,「乃至一小音」念阿弥陀佛,「皆已成佛道」。只看你喜欢,你愿意怎么样修就怎么样修。「箫」,是竖着吹;「笛」,是横着吹;「箜篌」,也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铙」,又称为钲和执钟,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钹」,古称铜钹、铜盘,做法会时,两手往中间扣的那种;「琵琶」,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歌呗」,歌咏梵呗;「颂」,读经念咒之类。以作曲或者诗歌等方式来歌颂称赞佛德,这都是供佛,都是修行。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这里的「散乱心」,是乱而不乱。一个人虽明心见性,因为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他难免还有些妄想,但是这是不乱中的小乱,乱而不乱。「或复但合掌」,看到佛,合一下掌也成佛了。「乃至举一手」,阿弥陀佛你好!是不是也成佛了?佛在这里就是用各种善巧的方法,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后,任何一法皆是全性起修,因为你已经见道。在见道的当下佛便予以授记了,然后你不断地提升品位,就「渐见无量佛」。是不是也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渐见无量佛」,就是要成究竟圆满之佛,你还要不断地修无量的功德,加深定力。「渐见」,也就是「养悟」,不断地提升品位。「自成无上道」,见道以后的修行叫作「真修」,叫作「自然成佛道」,他不需要人指点。
    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薪尽」,即柴火烧得的灰也没有了;「火」就是热恼,这是比喻已经变成了清净心。现在一般来讲,讲涅槃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讲「无余依涅槃」。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厉害不厉害?心里乱七八糟,正在生烦恼:儿子怎么这么不孝顺,先来寺院好歹念句佛再说——都成佛道。不是清净心,不是专一心念佛都能成佛,就是因为见道太重要。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是佛,你再信愿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你把喉咙念破了都是白念!不明白「如来藏」道理,不管修密、修禅、修净,你都是白修。当然也不白修,能得人天福报。不过究竟来讲还是白修,甚至比白修还要惨。为什么?人天福报是「三世冤」,今生修,来世得,第三世往下掉,是「修痴福」。而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他生生世世都是很大的人天福报,他永远不会往下落,在《法华经》叫作「以道受乐」。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这是唯恐我们理解错了,以为「南无一称佛」就真成佛道了,又提醒一下,一定是「闻是法」才「皆已成佛道」。不「闻是法」,你怎么样修都不行。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过去、现在、未来,佛佛道同,都是由方便力来教化众生。不以方便,你直接讲真实法会适得其反。其实《法华经》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仍然是方便法。为什么其它法判为戏论法?因为它有漏,它漏一是不是就漏掉无量了?因为没有哪一法不是我啊!
    唯有《法华经》《楞严经》这个「一心三藏」圆融、圆满、圆通,不漏一法。所以在日月灯明佛的法华会上把那些梵众、魔道排在第一场合。先介绍他们,后面才跟上比丘、比丘尼四众弟子,这就是要破过去的那种分别心。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语气多肯定呐!只要你懂得了《法华经》「一心三藏」,没有一个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诸佛的本愿是让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是经过我们验证的。那些从来不信佛的人,什么中根机、下根机都算不上,是不是?重要的是要把「如来藏」的道理听明白。不费吹灰之力,也不费时,当下成就,而且不卯一人。不管是谁,你只要听懂《法华经》,没有不成就的道理。事实胜于雄辩。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这样的话,佛在《法华经》可没有少说,再三强调我讲了那么多经就是为了引导到《法华经》。佛那么有智慧,就不怕人家嫌他啰嗦,要把你耳朵里讲出老茧来才行呢?我们好好理解。从头到尾《法华经》并没有多少法,就是《法华经》重要,就是提出个「妙法莲华,教菩萨法」。
    你看看,给舍利弗授记的时候佛讲了多少法啊?文殊菩萨讲那个「妙法莲华」,是日月灯明佛讲的那个「妙法莲华」。佛讲「一大事因缘」,讲「开示悟入」,然后反反复复地就讲「妙莲华」怎么长怎么短,然后方便地介绍了诸佛讲了一些什么因缘啊、譬喻啊,六度啊,统统成佛道。在法华会上讲的法就是「妙法莲华」四个字,「开示悟入」那四句话,舍利弗即蒙授记。也就是对上根人说法,直截了当,法说一周就能成就。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这个「法常无性」,还有下面的「法住、法位」,是非常重要的三个名相概念。「法常无性」连在一起,「法常」就是「即一切法」。怎么「即一切法」?这个「常」是时时事事处处,表我们的真心。「无性」呢,叫「离一切相」,「无性」,没有自性,没有他性,也没有共性,也没有无因性。它离开一切的相,你找不到这个真心;而真心呢,还又即一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真心,叫「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是「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佛种」可以观照为「了因佛性」,「了因佛性」是表「般若功德」,因为「了因佛性」而能观照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无相之实相、空如来藏、阿,就是「正因佛性」;「从缘起」叫「缘因佛性」,它依靠「了因佛性」,依靠「般若功德」来成就我们的「解脱之德」,也就是「化身德」。「从缘起」一般地可以理解为种种的小乘法门、方便法,从有形有相的万事万法这个相上来观照。我们前面讲「十如是」,第一个「如是」是什么?「如是相」,这就是「佛种从缘起」——离开世间法的万相,不足以体悟到「真如本性」。
    是故说一乘:这个「一乘」法把人、天、声、缘、藏、通、别、四圣六凡、有情无情一切法,归于一个念,这叫圆教「一乘」法。
    是法住法位:这是进一步解释「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法住」跟「法位」从意义上来讲大同小异,都是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即「心无所住而无所不住」,叫「法住」。心无所住是不是讲「离一切相」?而无所不住是不是讲「即一切法」呀?「不住」是专门破我们世间人的分别法,对待法,认为:它住在这里,就必然离开那里。所以讲「不住」,是不住一处;那讲「无所不住」呢,就是没有哪里它不住,这就是表「万法归一」——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都是我们一个念,一个真心。那么从「法位」来讲,就是它在什么地位。「法位无位,无所不位」,没有哪里不是它的位置。所以是不是还是讲「法住」的问题?它用不同的名相概念来表达同一个道理。
    世间相常住:这就是帮助我们破相见性,在《楞严经》叫「回向」,在回向位的菩萨就是这么样修,「回空向有,回有向空」。「世间相」有形有相、生生灭灭,是不是也变成「常住」了?「生住异灭」也是「不生不灭」。将来成佛以后,可以把我们生生世世的那个死相、生相、活相,全部再现。我们今天在这里开法会,它永恒地存在于虚空法界。它灭了没有啊?叫「世间相常住」。
    生住异灭、森罗万象无非真心常住,总括为三相。佛把这个世间万相归纳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包括佛、菩萨、阿罗汉;「众生世间」,指六道凡夫。这两个是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指无情世间。这三个世间无量万法,无非「常住」,无非「寂灭」,叫「世间相常住」。或者讲无非「法常」,无非「法住」,无非「法位」,无非「一乘」。
    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不就是知道个「法常无性」?不就是知道个「法住、法位」?不就是知道个万法都是自己一个念?知道一个「法住」也行,知道一个「法位」也行,知道一个「法常」也行。「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一个「法常」足矣!一个「法住」足矣!一个「法位」足矣!只看你懂不懂。所以懂得了《法华经》《楞严经》,把我们无量劫无量法的苦行换成一个潇潇洒洒、一时半刻就能成佛的法门,怎么就不好呢?怎么就拒绝呢?诸佛对他们无量劫以来的苦行感慨万分!因为在前面打天下的人要吃千辛万苦,他们已结束了在黑暗中摸索、抱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要把近路传授于后人。我们就是现在成佛,老古佛都嫌太迟了!你怎么还赖在那里?
    「导师方便说」,证得的那个法,不可以用世间的语言来思、来议;但可以用佛的智慧来思、来议,可以转识成智。当别人传正法的时候,他说不可思、不可议,讲出来都是错误的;到他自己讲方便法、讲邪法,就既可思也可议。这是「导师方便说」,到了方便说怎么样说都是对的。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正说邪说统统都是我。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这是讲诸佛的责任。肉身佛出现于世他要示现受人天供养,要供养众生的慧命。如是法,就是讲「法常」、「法住」、「法位」,就是讲明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是教你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诵经,怎么去盘腿;而是告诉你盘的这个腿是什么,你念的这个佛是谁,你诵的这个经又是谁。如果一个人哭了大半天,他还不知道死的是谁,他那个哭有什么用啊?能成佛吗?
    知第一寂灭:阿罗汉、辟支佛和藏教菩萨,他以空、无常、无我为「寂灭」,以「人我空」为「寂灭」;通教、别教菩萨以「法我空」为「寂灭」,叫「二空真如」;圆顿大教把二空真如也破掉,把二空也空掉,是不是「第三空」啊?「三空真如」就是「一心三藏」。这「三空」是寂灭中的寂灭,所以叫「第一寂灭」。「第一寂灭」是「真寂灭」,也叫「大涅槃」。
    小乘人跟藏教菩萨证得的那种涅槃是「偏真涅槃」;通教和别教菩萨讲的那种涅槃是「真性涅槃」,他真正也破除了「法我执」,证得了空性;而圆教菩萨是「无住涅槃」,这个「无住涅槃」把偏真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统统包含在内。所以这个「第一寂灭」,如果与「涅槃」义相对照,是与「大涅槃」相对照,也就是与前面的「如是法」,与「法常无性、法住法位」、「佛种从缘起,世间相常住」统统圆融为一个问题——「第一寂灭」就是「法住、法位、法常」。就是「缘起」,就是「性空」。
    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佛怎么就不怕人家讲他啰嗦呢?讲来讲去就个「其实为佛乘」,「其实为一乘」。我们听了心里是不是很难过啊?其实是众生可怜还是佛可怜呐?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成就了佛眼,无所不知。「众生诸行」,是一切众生一切行;「深心之所念」,是一切众生一切心;「过去所习业」,是过去所行一切的善业、恶业、菩萨业;「欲性精进力」,「欲性」是各人的欲望和妄想,这个「精进力」特指修行人想成佛的心;「及诸根利钝」,这个「根」是从时间、空间所形成的种种的习。善习就是善根,恶习就是钝根。无量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并以此作为教化众生的资粮。
    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随应方便说」就是观机逗教——有的要哄哄骗骗;有的要安慰;有的要劝导;有的要训斥;有的还要挖苦讽刺;有的可能还要动动手、抬抬腿、瞪瞪眼睛。诸佛菩萨、善知识、老师既可以善相教化众生,也可以恶相成就众生。作为学生,作为弟子只可以感恩戴德。你不可以打妄想。这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的教诲。世间法还有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何况我们修行人啊!有时师父还可以不理睬,但不理睬就是最大的理睬,明白吗?不理睬的时候你就要生惭愧心,去观照自己。
    有一个弟子经常向师父请法,师父就是不理睬他。他总认为师父有什么妙法不告诉他,到最后师父快临终了,他一不做二不休:今天你老人家到底传不传法?不传法我就要你的命!反正也不指望你了。所以他师父想了一想:法倒是有啊!可是你往哪里装啊?就这一句法,弟子开悟了,跪下来磕头:师父,我明白了!明白了什么?这个人太傲慢,自以为是。像这样的人,你左讲他左挡,右讲他右挡,他属于世智辩聪。我们要体会到做老师的良苦用心呐!在一个道场里最受委屈的就是老师。你们谁能理解到,谁就能成就。有些事情烂在心里还不能讲,讲出来又是一种是非。所以「随应方便说」,还可以「随应方便不说」,世间法也是一样,「一人难称百人心」呐!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一目了然,讲到底都是在因病施药、观机逗教。所以各种根机啊,皆得受益。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在《金刚经》佛讲了五种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只能见障内物;天眼可以见障外;慧眼可以见空性;法眼呢,能够达文字之义;到了佛眼呢,对前面四种眼已经达到圆融、圆满。所以成就了「佛眼」呢,对万法万相无所不知。
    众生在迷中,入生死险道:佛作为过来人,一本全知;可是在迷惑中的众生并不知之,不仅不自知,他还会拒绝佛的教诲,拒绝善知识的帮助。所以法华道场唯一的宗旨就是劝导更多的同修来接受我们的帮助,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免费吃住,提供学习用品,甚至配备必要的一些工具。这也是按照《法华经》的教诲,菩萨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众生。可是那些吃喝玩乐的众生,死到临头他都不知道恐惧。人命无常,在呼吸之间呐!就算你过一百岁,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修行。「生死险道」就是险啊!一口气不来就作古。
    我们曾经做了两次法会,特别感慨万分。21岁的小伙子到郑州去旅游,一个午休没有了。什么病呢?医生讲是突发性心脏病。可是他父母、叔父母都讲,这个小孩子从来没有生过病。没有病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有病的人?21岁的没有病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已经人到中年,年过半百了,是不是?你还在麻木不仁什么呀?有智慧的人要抓住当下,假如我明天就要死,现在该怎么办?所以叫「朝闻道,夕死可矣」。先把这个问题解决,把了生死的问题解决,其它的天大的事情都可以放下。要这样修行才没有遗憾。「入生死险道」: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险道」之中,事事处处都在「险道」之中。
    相续苦不断,这里讲的更重要。你今生不了道,生生世世六道轮回。大部分人要先到地狱道,再到鬼道,后到畜生道;再看你表现怎么样,到人道。人身一失,万劫难复——这一次人身丢了,要过万万亿亿年,修得好才得一个人身。再得人身再不好好修行,又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深著于五欲: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牦牛长在青藏高原,尾巴特别好看。但这个牛特别鬼,我们想去看看它,马上就跑,不像普通的牛。因为它尾巴好看,人就想要,那么它把尾巴割掉,命就可以保得住。但是你怎么样都搞不到它的尾巴,你这样一摸,它把尾巴往那一甩。所以人家为了得到它的尾巴,没办法只有把它害死。所以牦牛因为爱自己的尾巴把命都丢掉了,得不偿失。这比喻什么东西啊?我们众生爱自己的面子,爱自己的臭皮囊,爱自己的财产利益,爱自己的亲朋故旧,叫「如牦牛爱尾」。我们在情执里,不惜把自己送到三恶道。前面五千人退席,就是护惜自己的瑕疵啊。我对一个弟子说:我担心你不能往生啊!你这个心太贪了。他说:没有关系的,有的人比我还贪呢!我们修行人还能有这种心态?!
    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盲瞑」特指睁眼瞎,有眼不识卢舍那。我们现在搞反了,他开了点天眼,能看到点什么什么东西、鬼鬼叨叨的,就把他当作佛菩萨。我讲你是走火入魔都还是恭维你,都是抬举你。你连魔鬼的等级都没有,还称是佛菩萨?这是不是「盲瞑无所见」呐?他只认为在天上飞的那些东西才是释迦牟尼,莫名其妙。这个佛也真幽默,好像专门来挖苦我们。连牛屎狗粪都变成佛,怎么在天上飞的那些东西都变成妖魔鬼怪了呢?当然牛屎狗粪变成佛,天上飞的人是不是也是佛啊?但他在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基础之上,他这个人就是魔,可怜!
    「大势佛」,这就是正法,就是「如来藏」。大光明藏中一法不漏,一事不缺,一人不舍,否则不可以称为「大势」。「及与断苦法」,这个「苦」是断一切苦——两种生死、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
    深入诸邪见:这个「邪」既有世间法的邪——强盗土匪、坏人坏事;也有佛法中的邪——修天道、仙道,这是「凡夫邪、凡夫漏」;还有修阿罗汉道、辟支佛道的,叫「善根魔」,也叫「善根邪」;修通教禅宗、修别教,叫「菩提邪」。唯有《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修不得。
    以苦欲舍苦:他修行是不是很苦啊?能不能舍掉啊?听闻「如来藏」正法,明白道理以后是不是很自在啊?我们当下自在当下就「舍苦」。即使做苦行是不是也很快乐啊?受苦的当下就是快乐。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我始坐道场:即为太子成佛之初,在菩提树下证果了。这个「坐」带有君临天下,统领修行之义。观树亦经行:「树」表智慧;「经行」表行持,表戒,表定;「观」是表用智慧思惟。我开始君临天下,考虑怎样用我已成就的智慧来帮助众生。
    三七日:这是个不定数。一天也是「三七日」,二七也是「三七日」,三七也是「三七日」,一个月也是「三七日」。这个「三」和「七」在佛法里是表圆满的数。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这里的「我」,不要理解为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这样解的话是方便法。这里的「我」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我所得的这个智慧,一切万法皆是「我」。如果你讲你是「微妙最第一」,那么药师佛的智慧是第二了,大通智胜佛的智慧变成第三了?这个「最第一」是绝待的「第一」,是唯一的「第一」。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微妙」就微妙在「一心三藏」,不是过来人没有办法理解,用世间法解释不通。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众生愚痴麻木,执著于快乐,所以本有智慧已经被名闻利养调虎离山。如斯之等类:像这一类人。云何而可度:怎么样来教化他们呐?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这段经文是讲天众请法。按照惯例,佛陀成道以后,三天之内没有人请法,就要入涅槃。那么这个「梵王」,一般是在初禅天以上。在《楞严经》里有具体的说明。一共有四个禅天,每一个禅天都分上中下三个等级。但四禅天是特殊情况,它包含有三果罗汉的五个禅天在内,其中还包括一个无想天,共同组成了有色界十八层天。「天帝释」就是我们的第二层天忉利天天主。
    「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一转,众生的心和佛心就圆通在一起。那我们听经闻法以后,可以「自转法轮」,怎么「自转法轮」呢?又是一个主动轮和被动轮:主动轮就是佛知佛见;被动轮就是烦恼习气,用佛知佛见这么一带自然而然就把那个烦恼习气转掉了。
    「护世四天王」,是第一层天东南西北四方天王。「大自在天」,一般地是指有色界天顶。这些大自在天到第二十四层天的话,他就已经是三果罗汉的天了。「并余诸天众」,这里讲二十八层天的天众都在。哪里有佛出世,天上人有天眼通、天耳通,他知道谁是佛,他都会舍下那种最快乐的禅定生活来随喜诸佛功德。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佛首先忧虑的就是这个法甚深难解。唯一的佛乘就是《法华经》,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叫「佛乘」,是「经王」。如果光讲这个「经王」的话,众生沉没在苦恼中——最关键的「苦」是心苦,在迷惑颠倒中,他「不能信是法」,他想不通。哪有这个道理啊?泥巴瓦块也是我,难道我们想成佛就当一个烂泥巴?他转不过这个弯来,这叫「破法不信」。但是你若轻慢、怀疑、诽谤,那么在后面专门讲了这种罪过。听了以后,毛骨悚然。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我宁愿不说法,入涅槃算了。这里佛是叫「正话反说」,佛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说《法华经》。这里呢,实际上来讲叫「歪打正着」,也就是说,你可不要轻慢《法华经》呐!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这是佛自己给自己搬梯子下台阶。想一想,过去佛是怎么搞的?都是先用「三乘方便法」来引导。现在能理解到佛为什么讲无量方便法的良苦用心吧?所以你可不要把三乘法当真啊!那不是诸佛的本怀啊!那是无可奈何。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这时十方诸佛来印证自己的这种方便法,让众生生起信心:这个法不光我一个人讲,十方诸佛都是这样讲,佛佛道同。「梵音慰喻」,因为佛当年是在印度本土出现,诸佛用印度话来安慰他就显得特别地亲切。
    「第一之导师」,能把人引入「一心三藏」这个心地法门叫「导」;教化众生不图报答,叫「师」;「第一」特指证得「一心三藏」本来面目,这是相对于一切万法而言。「无上法」,是无上无下,无内无外,无前后左右,就是一个念,一个本体,叫「无上法」;也可以把「无」解释为「阿」,「上」解释为「弥陀」,「无上法」就是「阿弥陀」法;「上」是表有形有相之万法,「无」是表无形无相之性!这里呢,诸佛出现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而且当场就有天人大众来证实,你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这样讲法是对的,我们都是这样。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不仅告诉释迦牟尼诸佛也是这样说法,而且讲出所以然,这是为了恒顺众生。「少智乐小法」:在众生中能够修行的人,哪怕是修歪门邪道都是有智慧,他起码知道有来世,有六道轮回。
    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诸果,有人果、天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藏教菩萨果、通教菩萨果、别教菩萨果、圆教菩萨果……这些修法前面已经讲过。所以「即果即因」,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当下就是「果」;至于什么时候报,它有个过程——有些是花报,当生就能报;即使当生报了,来生还有果报。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这里的「三乘」就是前七方便,人天声缘藏通别,讲了七种果位。「但为教菩萨」,又是在重复,是不是「但为一佛乘」啊?还是一个道理,再三强调,你可不要为我的三乘法执著,为七方便法所执著啊!那是说说而已的。即使你能成就,也是无量劫的事啊!圆教菩萨果大,这个成功率是百分之百,成功的速度是当下。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佛法不离世间法,跟老古佛也表示个礼貌,称念南无诸佛,这表佛佛道同,也是表学生对老师的恭敬。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现在处在五浊恶世啊!所以对诸佛的教诲我更加要随顺。为什么?在五浊恶世的众生就更加需要用善巧方便来引导。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波罗柰」是一个地名。有一个原始的森林,叫「鹿苑」。当初悉达多太子出离皇宫,净饭王派了五个大臣来找他回去,但是太子不回去,所以这五个大臣就跟在太子身边。但是,先是有三个人受不了太子的苦行,离开了;后两个人则因为佛看到修苦行没有出路,接受了牧羊女的羊奶,因而看不起太子,也离开了,然后就到鹿苑修外道。佛陀在过去世中曾经发过大愿,成道以后,先度仇人。一观照,这五个人都是。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诸法寂灭相」,是讲阿罗汉的「人我空」。「不可以言宣」,是指不可以用世间人的那种逻辑思维来理解;但是呢,可以用佛的智慧语言来表达,这个时候叫「转识成智」,转文字为般若。千万不要误解——因为「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我们只能盘腿坐在这里,这是修外道禅定的一种借口,认为这就是「寂灭相」,只有通过这种禅定才能见性。那么这种禅定的最后到底能不能见?能见。可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你很难通得过。娑婆世界众生耳根特别灵,可以从佛的语言文字中悟到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方便力」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用打比喻来表达。
    为五比丘说:其中一个最熟悉的就是憍陈如,为《金刚经》中的歌利王。挖佛的眼睛,割佛的耳朵的那个暴君。这五个基本都是王亲贵族,是佛的第一批剃度弟子。
    是名转法轮:佛正式开始讲经说法。在第一说法时期,佛是在定中与天人和菩萨大众说法,讲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说法时期讲了《阿含经》等。
    便有涅槃音:佛仅仅是把「苦、集、灭、道」这个法轮转了一下,直话直说,也没有打比方,也没有劝导,也没有示现什么神通相,那个憍陈如比丘当下证四果罗汉。所以憍陈如有一个外号,叫「最初解」,也叫「解本际」。小乘法是这样,大乘法更是如此!当时他证到四果罗汉,有没有当下就飞掉啊?所以,并不是说死了以后烧成了舍利子就是往生,往生成佛都是活着成就。现在修净土法门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认为死了以后才叫「往生」,你要讲活人「往生」,他可能认为这是不吉利的。
    及以阿罗汉;证到四果罗汉,就是证到涅槃。这种涅槃叫「有余依涅槃」。法僧差别名:四圣谛就叫「法」;现在正式有了修行的团体,四个人以上,连佛就六个人了,就叫「僧」——在传统佛法里「僧」是表修行人团体组织,不管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还是在家人跟出家人合在一起也好,四人以上的团体组织就叫「僧」;差别名,就是种种的名相概念了。说法主就是「佛」,听法的人就是「僧」,佛所讲的话就叫「法」,这叫佛法僧。然后什么涅槃啊,阿罗汉啊,是不是都来了?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从久远劫来」,是佛在这里为后面〈如来寿量品〉埋下伏笔。可是阿罗汉呢,他明明都听到这个法,可当成耳旁风,到最后还是怀疑:佛啊!你才成佛几十年,怎么培养了无量百千万亿的大菩萨?如果在这时听经认真的话,他就知道:佛是「从久远劫来」啊!「我常如是说」:这里的涅槃法包括小乘涅槃、中乘涅槃、大乘涅槃,通小通大。前者为方便说,后者为究竟说。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来至佛所:来者即有缘,即使来谤佛也是有缘,无缘不聚。善缘固然更好,恶缘也能因此作为来世的得度之因。因缘深厚,根机成熟者,见佛、闻法、见僧,他一定能生欢喜心。《无量寿经》讲,闻到佛号,哪怕听到庙里的钟声鼓响,他浑身感到说不出来的感慨,乃至要流眼泪,这一定就不是凡人。什么叫「恭敬心」?从造佛的各种塑像、画像,到佛经典、出家的僧众、寺庙殿堂,我们有没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受?这种心态,是累世而有。
    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佛总结这些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心态,是因为已经多生多世从佛闻法。不管是大法、小法、方便法,他与佛法已经结缘。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这个时候佛想起来了,这些人是到了该成就的时候了。今生今世能够遇到《法华经》,是由于过去世中的机缘已经成熟。《法华经》是三世诸佛共同守护的「秘密之藏」。在佛灭度以后,能够遇到《法华经》的人是不是佛在冥中加持啊?否则你听不到《法华经》。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钝根小智人」,指在过去世中根机比较浅薄之人。「著相憍慢者」,指今生世中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之人。这些人「不能信是法」,如果个个都像印宗大师那样就好。印宗大师在见六祖惠能之前,已经是南方鼎鼎有名的大师。当他知道六祖惠能的智慧后——本来他是六祖的剃度师,又是其戒和尚,为其传戒后当下倒过来拜六祖为师。真修行人没有我执,只认真理。现在很多人完全在依人不依法,甚至以能拜外国人为师,拜台湾人为师而自豪,好像讲一下脸上就长一块肉似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你的师父,你又怎么样?几千年以来这种习气积重难返,要想拨乱反正,谈何容易!「命自我立」啊!要靠自己救自己。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那五千人已经退席了,这里都是能够接受正法的人,没有任何的顾虑了。「于诸菩萨中」:即使那些声闻人,名义上是声闻,佛知道他们心量已经敞开。「正直舍方便」,是直话直说,再也不需要拐弯抹角了。「但说无上道」,但说无妨啊!尽管说「无上道」,叫破了天也不碍事啊!不会有人反感了。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菩萨根机的人,一闻即信。
    千二百罗汉:这是小乘根机的人。悉亦当作佛:只要他不离开道场,只要他听下去,他就能认可。我们现在进一步落实到,不要说阿罗汉,连不信佛的人,只要认真听闻「如来藏」的道理,他都能自己印证自己成佛。因为这是真理。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法之仪式」,无非是由浅到深,无非是七种方便,无非是对三乘法界、六凡法界等等,无非是三藏十二部经种种仪式。
    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无分别法」就是讲「一心三藏」,万法皆由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万法虽然千差万别,却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叫「无分别法」。「无分别法」是对分别说无分别,大家明白吗?如果没有分别的话,你在这里说法不是讲废话吗?它本来就没有分别,怎么说啊?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诸佛出现于世,前后两尊佛相差时间很远,叫「悬远」。娑婆世界的众生算有福报,几十亿年就能值遇一尊佛。有些国土的众生,百劫、千劫、万劫、万万亿亿年都难遇一尊佛。娑婆世界最苦,但娑婆世界众生的福报也最大。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佛本来出世就难,出世以后说这个法更难。为什么难呢?一开始就讲大法,众生不能相信呐!所以佛讲了四十一年小法之后,才不得不讲大法。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佛即使出世说法,你要想听《法华经》也很难。佛讲方便法的前四十一年期间是不是肯定有些弟子要往生啊?遇到佛在世,他还没有福报听《法华经》,你说可怜不可怜?相比而言,我们现在听《法华经》,福报是不是很大啊?要珍惜啊!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能听」即「能信」。能信《法华》的人也很难,是难上加难!今天你能信解《法华经》,是天大的福报!要不然将来在中阴身期间,哭都哭不出眼泪来,你要后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法难遇」,我们现在全部遇到了。这是多大的福报啊!我们要珍惜,要倍加珍惜!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赞叹《法华经》一句乃至发一言,就相当于供养三世佛——供养了古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佛;包括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统统都供养。佛可不是在这里恭维我们呐!因为我们真正明白一切的万法都是「我」,都是「一个心」变现的,从此你就把自己的心与整个的万法融为一片,你就是供养了一切佛。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佛并没有恭维我们,佛是真语者。这个「欢喜赞」,不是欢喜赞:《法华经》真好啊!「欢喜赞」是对一切的周边的环境,心态发生了改变,所以这样的人比「优昙华」还要稀有。「优昙华」是三千年开一回,天上地下能看到「优昙华」开花一定要有很大福报。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佛反反复复向人天大众宣布,而且打预防针——不要有任何怀疑。佛讲这些话不是三番五次,而是七番八次,十番二十番在讲。我为一切诸法之王,我的心是平等的,不会厚此薄彼,一切法都是我;而且一切法都是我讲的,我讲的那么多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就是讲佛道——「但以一乘道」,就是《妙法莲华经》,就是教菩萨成佛。「无声闻弟子」,教声闻弟子的法不是我的法,万法都要归宗到《妙法莲华经》。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当」为正当名分。《妙法莲华经》是「一切诸佛秘密之要」,「秘」就秘在众生迷惑颠倒,反而信假为真,这是众生的通病,积重难返;但是一旦明白这个道理,成佛易如反掌。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在「五浊恶世」里,如果只知道吃喝玩乐,执著于各种欲望,他不会求佛道。这样的人是不是太多太多了?即使是修行人,也多多少少还会有这种习气没改掉。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这里的「恶人」特指贡高我慢之人。有些人把修行当成了一种名利工具,拒绝大法,把一个寺庙,把一个道场看成私有财产,当成子孙丛林,作为自己经商谋利的工具。这很普遍呐!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惭愧」就是功德。他一旦听闻「如来藏」道理,当下生惭愧心:「哎呀!过去我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白修了!」就是这样。这样的人他能够受持《法华经》,能够弘扬《法华经》。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在法华会上已经传了「妙法莲华」;已经传了「一大事因缘」;已经明白了诸佛作为老师,是随顺众生的根机由浅而深步步引导,引导到「妙法莲华」。
    随宜方便事:再三强调,诸佛以无量的「方便」而「随宜说法」,你如果不修行,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无复诸疑惑:再次劝导众生可不要有任何怀疑。
    心生大欢喜:要深信不疑,这是最大的「欢喜」。
    自知当作佛:你们自己给自己授记,自己印证自己;而佛授记是示现方便,真正授记由自己做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敬请关注法华论坛:http://www.fahua123.com/portal.ph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