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回复: 0

毛泽东诗词 十六字令三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9-7 09:10
  • 16

    主题

    137

    帖子

    423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34
    发表于 2019-6-16 17: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   六   字   令   三   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    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   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  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柱其间。
    作者原注 :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注释】
    这三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2.1934年10月,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工
    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从赣南、闽西出发,在一年
    的时间内,纵横十一个省,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了陕北。红军在长
    征途中所越关山不可胜数,其最著者,1934年1月过江西境内之雷岭、广
    东境内之苗山、大小王山、大盈山。11月至12月过广西境内之小相岭,次年
    5月至6月过西康(今已分别划入四川、西藏)境内之猛虎岗、花林隘口.6月
    至8月过四川境内之大相岭、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雷冈、腊
    子山、分水岭,9月至10月过甘肃境内之朵扎里山、岷山、六盘山。这三首小
    令,是从总体上对所经过诸山作出的具有典型性质的艺术概括。
    3.快马加鞭:明徐《杀狗记》第十七出《看书苦谏》:“何不快马加鞭。”
    4.离天三尺三:语出作者所注民谣。极言山高,与天相近。类似比喻,
    历代典籍、诗词中多有。《太平御览》卷四十《地部》五《太白山》引汉辛氏
    《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尺。”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
    盈尺。”宋贺铸《渔家傲·荆溪咏》:“南岳去天才尺五。”清顾祖禹《读史方輿
    纪要》卷八十七《江西》五《吉安府》:“谚云:高霄(岭名)慵隔,去天三尺。”以
    上二句意谓:急行军中上山时未曾留意观山,下山时蓦然回首,始惊叹其
    山之高险。
    5.倒海翻江卷巨澜:谓群山起伏,犹如江海巨澜翻卷。隋李巨仁《登名
    山篇》:“叠峰如积浪。”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连山若波
    涛。”宋王安石《泊姚江》二首其一:“山如碧海翻江去。”词意相近。“卷巨
    澜”,今所见手稿为“搅巨澜”。
    6.奔腾急:唐韩愈《南山》:“或决如马骤”。金王特起《绝句》二首其一:
    “山势奔腾如逸马”。
    7.万马: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
    马回旋,众山欲东”。战犹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
    战。”韩愈《南山》:“或蹙若相斗。
    8.刺破青天: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连山刺天”。锷:刀剑之刃。以上二句谓山峰高竣。
    9.赖:依赖,依靠。拄:支撑。其间:指天地之间。《楚辞,天问》:“八柱何当?”
    汉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唐徐坚等《初学记》引《河图括地象》:“昆仑山为天柱。”
    以上二句词由神话传说生发而出。
    【赏读】
           纵观现毛泽东的一生对山似乎有着密切的因缘和偏爱,从少年
    时代的家乡韶山;到青年时代的长沙岳麓山;再到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以及在长征途中翻过的无数座峻岭高山。正是从这一座
    又一座的高山,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并认识到毛主席的奋战历史。毛
    泽东自己也说过一句饶有兴味的话:“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这里的“他”是指蒋介
    石。因蒋介石当时将首都建立于南京,南京依傍长江,后来又在重
    庆建陪都,依然靠长江与嘉陵江。而毛泽东却是依山立业,在山区
    乇/建立新理想、新风格、新秩序、新制度,并以山为基地打击敌人。所
    以在毛主席所写的诗作中几乎篇篇有山,因为山养育了一代诗人
    养育了工农红军,养育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诗人这首《十六字令三首》就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
    吟的英雄之诗。这是作者在马背上断断续续吟出来的,虽非一时之
    作,但内容相互有联系而且都是写山。作者从三个不同的审美视
    角展示了山横空接天的高峻,颠连逶迤的磅礴,力擎蓝天的崇高,
    凝聚了在长征途中对山的观感,极典型地显示出山的高、险、奇的
    外在特征,同时又赋予山以丰富的社会性,使之展示出了革命者的
    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首写山的高峻兼写革命者的豪情。人与山相互映衬:人马
    走过之后,回头一看,所过之山高耸入云,令人惊叹,“离天三
    尺三”。作者又用“离天三尺三”的民谣烘托人的“快马加鞭未下鞍”的
    豪情,用高山作背景,衬托和突出长征路上红军跨越高险峰峦后的豪
    迈心境。
           紧接前面一句是"惊回首”,飒爽之情不禁流露。这里的“惊"字
    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
    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
    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
    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第二首如前所说,写山的连势,因第一首是写的高度,山在这
    里如狂涛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势,奔腾朝前,起伏延绵,连环不绝,
    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战图,使人联想到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
    霸》诗中一句:“英姿飒爽扰酣战。”以及稼轩《沁园春·灵山齐庵赋,
    时筑偃湖未成》词中的:“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这里以
    山之雄伟走势象征了诗人永怀斗志的壮志豪情以及红军将士摧枯
    拉朽般的战斗士气。狂飙突进,宛如让读者又重临毛诗的”飞将军首
    自重霄入"等一系列情景之中。
           第三首写山之险峻,山可以高得来刺破青天,而锋刃未残,然
    而又用一个合乎情理的大夸张,似乎山之利剑要刺塌青天,但青
    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这里所写的顶天立地
    之山同样既是写景又是象征诗人及红军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
    天立地的作用。
          综观三首小令,堪称:意境雄伟,寓意深刻,音节遒劲,气势凌
    厉。虽是正面写景(即是高山),其实深含喻义。诗人高手妙着,采用
    象征的艺术手法,以雄伟苍劲的笔力,描绘了群山的奇特形象,从
    而热情讴歌了长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雄伟豪迈
    的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达到二者的珠联璧合,情景交融。从
    而又一次完成了诗人内心之大任务,胜任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和主
    题意象,既是作者对所有山的外在形体本质特征的精炼概括,又是
    作者寄托深厚情感的艺术创造。

    1936年.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