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理解“成佛的法华”(下)(法华尼故事,《法华经》梗概,《法华经》与净土法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20-1-18 09:53
  • 16

    主题

    64

    帖子

    2187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1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0:2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妙莲”问:有人质疑“法华尼”的故事,说:“受持三十年《法华经》不能往生西方”,请认同此理者亲自读一下《法华经》,尤其是《药王品》,哪怕你就今天杂行杂修一次,阿弥陀佛不会不来接引的。《法华经》是经中之王、诸佛秘要之藏,受持《法华》之善女人根本不须求生西方,只要“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成佛的法华,只要一念诽谤即造地狱因。净土法门,是诸佛极致慈悲,为一切众生所开的究竟方便之门,可不要用《法华经》来反托。“若见受持是经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受持读诵是其中一种修持方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者,是因成就了此四法:“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一切救众生之心”。稍懂佛理者,这样的人会一世不如一世?勿谤、勿疑成佛的《法华》。

    (承上期已说明:法华尼的故事,《法华经》内容梗概,《法华经》与净土法门的关系,修习《法华经》应有的观念)

    五、逐条答问
    前面讲的这些,算是背景介绍。下面,我想就这位居士的这段文逐条地来共同探讨。

    一、首先,他在质疑“法华尼”的故事。

    “法华尼”的故事并不是现代人的编造,而是古德依事实来记载的。所以从它的出处来说,没有质疑的空间。它不是野史记载的,而是被收在两本书中:

    一本是《龙舒净土文》,作者是王龙舒居士。他是宋朝有名的大学士,道德、学问、文章都非常好,一生没有娶,可能也是位在家菩萨。他走的时候是站着往生的,非常有名。近代的印光大师,修习净土法门的第一本启蒙书,就是这本《龙舒净土文》。印光大师对这本书念念不忘,也经常引用,推荐给别人学习。《龙舒净土文》的文风非常踏实,文字非常优美,是非常厚道老实的这种风格,非常好。这本书,对于净土法门的弘化贡献很大,作者对于各宗教理非常通达,譬喻都非常精妙。所以从出处来讲,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稳重的著作,不容怀疑。

    第二,它出在《法华持验记》。《法华持验记》专门记载持诵《法华经》的灵验事迹。你想想看,这本书非常专业,专宗《法华》,收在这本书里的,都是能对《法华经》的义理、宗旨能显明的,能为大家增长信心的,才会收进来。

    所以,从这两部书能确定,它的出处是不可疑的。

    从事件本身、所涉及的人物,也是不可疑的。王龙舒,刚才说过,那是不能疑的。《法华持验记》也不可疑,这本书里所记载的欧阳修,这是个大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谁不知道呢?他的道德、人品、文章也不可疑,这些都是有出处的。

    另外,从事件本身的逻辑关系看,也是很清晰的,也无可质疑。说这个人过去是读《法华经》的有什么证据?她这辈子没读过佛经,别的经典不会读,可是这部《法华经》就能读诵如流,这不是前世等流现前吗?前世诵经,对《法华经》非常熟悉,这辈子才会这样,否则无法解释。所以它经得起推演。

    这两部书流传到现在,都是非常普及的。这段公案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在这一千多年里,如果有遗漏,这里面如果有问题,这些祖师大德、佛法的修学者、天台行人、《法华经》的信仰者都看不出其中的毛病吗?没有人提出质疑。留到我们今天这样来质疑,到底是我们的眼睛错了还是人家错了呢?所以,到底要质疑我们自己还是质疑书中的记载,这方面有探讨的空间。

    二、我们再看下面,“受持三十年《法华经》不能往生西方”,他质疑这一点。

    我们从他说话当中可以知道,他有一个固定的见解。其实不是说受持三十年《法华经》不能往生西方,不要说三十年,就是受持一年、一天,受持《法华经》一句一偈,也能往生。人家说的不是“不能往生”,而是说“没有往生”。怎么叫不能往生呢?《观经》九品当中,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就能往生,何况受持《法华经》三十年!《法华经》是成佛的法华,诸经之王,怎么不能往生?说她“没有往生”,和“不能往生”,这是不同的概念。

    她为什么没有往生?在法华尼的故事里面就说“一念之差”,以至于此。关于这“一念之差”,我们分析过,很可能是因为情爱。因为现在这一生她是风尘女子,很可能就是因为她在某种因缘下动了情爱这一念,“爱不重不生娑婆”,这样就被牵制住了。同时,她没有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产生坚定的信愿。她如果诵持《法华经》,以诵《法华经》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愿具足,当然会快速往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被情爱所牵,对西方又没有信愿,那怎么能往生?她没有失人身,而且口中吐莲花香,这都是《法华经》的功力所加,不然根本就不可能,这一生做人都没有可能性。

    所以说“法华尼”没有往生,主要是因为她没有信愿,不愿往生。为什么呢?龙舒居士就说“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如果以西方法门劝人,福德不可思议。她可能没有听闻这个法门,不了解。因为有很多人持诵《法华经》,他们只知道这部经的名气很大,诵持它有很殊胜的功德。这样读诵会有福德,会有福报,也会有一些消业感应;但是和如法修行相比,它就是一种口业读诵,没有在心业这一方面产生正确的闻思、胜解、修行,也没有以此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也能决定成佛吗?在天台大师的三大部当中有没有这样的说法?按照佛教的通途原则来讲,这是不成立的。

    所以,从这句话就知道,这位异议观点的居士,他有一个自己的先入为主的见解,所以他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不能接受,他的理解就是“不能往生西方”。不是这样,没有往生是有她的因缘的。

    三、然后他接着说“请认同此理者亲自读一下《法华经》,尤其是《药王菩萨本事品》”。

    《药王菩萨本事品》里有很多地方释迦牟尼佛赞叹这部经是诸经里面的第一,说了很多比喻,比如日天子、月天子、须弥山王,如诸经之父,总之是赞叹这部经。不过,我也想问一下这位居士,这一千多年来,这本《龙舒净土文》流传那这么广泛,《法华持验记》直接就附在《法华经》后面流通,这些人肯定是认同法华尼这个公案的,难道他们都没有读过《法华经》吗?是人家没有读懂还是我们自己没有读懂?历代净土宗的祖师大德都看过法华尼的公案,他们都不懂得《法华经》吗?所以,读经一定要了解经义,不要死于句下。不是别人没有读,还是希望我们自己要反复三读《法华经》。《药王品》你也可以再读、多读。

    四、接下来这位居士说了这个观点:“哪怕今天‘杂行杂修’一次,阿弥陀佛不会不来接引的。

    对“杂行杂修”几个字他打了引号。他之所以打引号,意思就是说,按照净土宗,你认为这是杂行杂修,按照我信仰《法华经》的话,这不叫杂行杂修。其实也没必要这样来判断,因为净土有净土的规矩,《法华经》有《法华经》的地位,互相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看,诵持《法华经》回向求往生,肯定是杂行杂修,这也并不降低《法华经》的地位,它们是不同的修持法门。

    他说“哪怕今天‘杂行杂修’一次,阿弥陀佛不会不来接引”,就是说,读过一遍《法华经》,或者是一部分,哪怕就一次,阿弥陀佛不会不来接引。这有什么依据呢?在净土宗历代祖师大德当中,在天台宗历代祖师大德当中,有没有这种说法?这是他个人的理解。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依据《净土三部经》是有规矩的,也就是说要具足三心回向。这样的话,你不要说杂行杂修一次《法华经》,就是一般的世善,比如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等三福——三福业和《法华经》怎么能比?没法比,如果这样,具足三心,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那没问题!

    所以,对修持的正因要清楚。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是口业读一遍《法华经》,那对不起,法华尼就是个事例,读三十年,阿弥陀佛也未必就能来接引。为什么?没有信愿,三心不具足,就这样随便读一下,阿弥陀佛就一定来接引,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哪一条愿这样说的?

    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观经》中说“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解释说:“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所谓信愿行。要往生,信愿不可少。

    五、我们继续来看,“法华是经中之王,诸佛秘要之藏”。
    这讲的是不错的。那怎么理解“法华是诸经之王,诸佛秘要之藏”呢?它之所以被称为诸经之王,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宣示了他的出世本怀,是会三乘归入一佛乘之故,所以称之为诸经之王。但是它仍然属于圣道门难行道的范围;它必须归入净土法门,才能大畅佛怀。因为佛出世的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但是如果依据《法华经》,也是三乘归入一佛乘而已,那么还有人天乘怎么办?人天乘还在火宅当中,难道就要抛弃,扔掉不管了吗?

    所以,我们依据《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是要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以这个意趣来判断的话,那唯有净土法门五乘齐入,才可以大畅佛怀,能让释迦牟尼佛的本心、出世的本怀、根本目的究竟圆满地实现。为什么天台大师说天台、净土不分家呢?这是看准了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究竟旨归的方向。

    所以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把“《法华》秘髓,《华严》奥藏”“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归入《弥陀经》当中,归入持名念佛法门当中。这真是力透纸背,看透了大藏经根本的心要!《华严经》也被称为诸经之王,它是直接为地上大士所宣说的佛的本地境界,那是四十一位大士,没有破无明的听都听不懂,如聋如哑。所以《华严经》也非常高深,它的奥秘、宝藏之处就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的秘密、骨髓之处,以及一切诸佛的本心、核心、要领之处,菩萨六度万行的指南之处,指归到哪个地方?都归在净土的持名妙法当中。这都是因为蕅益大师透彻地了解了《法华经》的心髓。

    我们说诸经之王、诸佛秘要,指到净土这个地方,才算得到了如同海底龙王顶上的宝珠一样的至宝。不然的话,《法华经》里这样赞叹,说的意思在哪个地方?你就会死于句下。认为这部《法华经》的意旨就在于三乘归入一佛乘,以平等成佛的教法救度一切众生,能达到这个目的,能以这个大根本、大框架、大原则来理解,那当然就是净土法门。这可以让释迦牟尼佛究竟畅佛出世本怀,这才是《法华经》的宗旨大放光明。

    不然的话,《法华经》里本身成佛的道路仍然说了两个:一个是圣道门的修行,像舍利弗尊者这样的大阿罗汉,是多少多少劫之后,成佛在哪个世界;第二就是归入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比较起来,成佛有快慢,摄机有圣和凡、广和狭的区别,所以净土妙法门更能够体现《法华经》世尊出世本怀的宗旨。所以《药王菩萨本事品》里直接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所以,我们依据诸大祖师的指点,了解所谓“诸经之王,诸佛秘要”归入净土法门。

    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个人的意见,作为参考。在讲到《法华》的时候也赞为经中之王,《华严》也赞为经中之王,这都是赞叹本经法门的殊胜。在净土法门里说“诸佛护念”,《无量寿经》的异译本也说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诸经之王和诸佛之王,这些有矛盾吗?肯定是不矛盾的。但比较起来,讲佛法僧三宝,净土法门突出佛宝,像《无量寿经》突出的是佛宝;《法华经》突出的是法宝,所以讲这部经是诸经之王。佛就是法,佛所证悟,就是无上妙法;但是佛接引众生的方便各有不同。如果比较起来,诸经之王也好,诸佛之王也好,经是修行的路径、方法,佛是成佛的果位。这样比较起来,诸佛之王,阿弥陀佛是果地觉,是果上法门;诸经之王的《法华经》仍然是因地修行、通往果觉的法门。所以,虽然说诸经之王、诸佛之王有平等意趣,但是也有差别,因地法门还是要逊色、让位于果地法门。成了佛,当然也会讲《法华经》,依《法华经》当然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也有相通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说第五点。这位居士说“受持法华之善女人根本不须‘求生’西方”,“求生”两个字也打了引号,就是说,她不需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只要“闻是经典,如说修行”。

    他引用了证据,经文里没有说到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怎么说呢?“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所以他就得出一个结论:不需要求生西方,只要“闻是经典,如说修行”,命终就往生了。

    这可以讲是非常肤浅的一种认识。《法华经》里没有说求生,就代表不需要求生西方吗?“如说修行”里面,有没有包含信愿求生这种意义在当中呢?我们现在说,《法华经》确实没有说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根本妙法门是说在净土三部经当中。要转到往生西方来讲,还要以净土三部经为规范。

    比如《观经》里说读诵大乘,里面没有点到《法华经》;但是如果你要是来读《法华经》,你是不是要依据《法华经》里所说的修持方法来修行呢?那当然。你不能说这不需要,《观经》里只说读诵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一部经典里独特的修持方法,是在这部经典里来说明的,这是正说。

    如果以读诵大乘来讲,比如读诵《法华经》,当然回到《法华经》为正说;《观经》三福业当中是点到为止,没有详细展开。同样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在净土三部经里有详细展开,而在《法华经》当中是点到为止。所谓点到为止,就是没有详细展开,你就以为不需要求生,这就是一种逻辑上的混乱。

    我来打个比喻。比如你到火车站买票,结果动车票没有了,售票员就说:“你坐飞机也可以到,你去看有没有机票吧。”但究竟要不要订票,怎么看航班时刻表,怎么完成订票交钱的业务,他不用说,到买机票的地方就按照他那套规矩。你不能说:“火车站的售票员说的,到了机场就一定有票。”这就是不讲道理了嘛!你到了机场还是按照机场的规矩来办。

    所以,《法华经》里没有详细说明往生的原理、方法,只是说依《法华经》“如说修行”,这个“如说修行”里就有以读诵受持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说不需要求生,没有愿生心,直接诵《法华》,这样的话如果流传出去,就会误害众生。就如同法华尼一样,她为什么“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再度轮回”?就因为没有一念求生。你还在宣扬这个,不是在误害众生吗?

    六、另外,暂且不详细解说“如说修行”,我想就两种范围来说:一是就《法华经》来说,二是就祖师的开显来说。

    先就祖师的开显。《法华经》是大乘圆顿教法,称为《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纯圆独妙的教法。以智者大师所开显的“一心三观,一念三千”来修持,这种修持是摩诃止观的具体修持方法,在这种修持当中,有所谓“六即佛”的次第,一级一级地升进。这些祖师所开显的次第都非常稳健,不会误害、误导众生。因为佛法可深可浅,佛所说法是圆音,圆满音就是一句话,一切众生以他自己的根机,理解的深浅各个不同,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根据,各人理解都有相应的地方。

    但是,这些祖师大德就是因为深入这个法门之后,才能对众生的深浅、次第、位置说得很清晰,他们都是过来人,站在他们那个位置上才能这样透彻。如果是一般人,就把我们自己很浅显的位置理解得好像很深,这样就会有障碍。比如对《法华经》经文的理解往往都会停留在文句上。不像祖师是通达的,从表面的文句到背后的义理,从浅显的一直到深达的,他都能透彻了解。所以祖师在修持的微细环节上,在一般人所理解的层面上,都讲得很清楚。

    再说《法华经》的根本就是实相为体,真如实相。像这样的大乘圆顿妙法,如果以我们凡夫来讲,要如说修行,如同释迦佛所说的真如实相的教法来修行,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道绰大师就说“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在《法华经》里也有专门的《安乐行品》,如果要在末世时候弘扬、修持《法华经》,就要按照四安乐行。这四安乐行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大家看经文就非常清晰了。

    第七点,所谓“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我们刚才说过了,没有说求生,并不代表他不需要求生,只是在这里没有说而已。

    为什么没有说?因为《法华经》不是专门的弘扬净土的,只是点到为止。那么说在哪里?说在净土三经。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然要依据净土三经的规矩。同样道理,学净土法门的人,如果要悟法华三昧,如果要修持《法华经》,就必须要依据《法华经》的规矩;如果要开悟,就必须依据禅宗的规矩,这都是有规矩的。如果是下根劣机,这些都做不到,开不了悟,那只有念佛,那就依净土法门的规矩。

    第八点,他说“成佛的法华,只要一念的诽谤即造地狱因”,确实如此,不能诽谤。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成佛的法华”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法华经》是讲成佛的,其他的经典都不是讲成佛的。请问这个观点正确吗?经文说“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他的理解就是,只有这部《法华经》是真实的教法,是讲成佛的;其他的就没有了。

    看文句的表面是这样,但是恰恰相反,这种说法可以讲有谤《法华》的嫌疑。当然,谤法有轻和重,他本意倒不是要诽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法华经》会三归一,原来是三乘教法,是分别、隔离的;到了《法华经》的时候,一统天下,归入一佛乘。一统天下是什么局面呢?一切经典总的归趣的方向都是引导众生成佛。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说,即使小乘经典,以《法华经》的观点、宗旨来看,也不可以停留在小乘立场上,也可以说为通达成佛教法。这是佛为了成佛方便而开显阿含藏小乘教,但是并不停留这个地方。这才是善于理解《法华经》的宗旨和意趣。

    所以,了解“成佛的法华”之后,我们就知道,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是成佛的经典,这才叫“成佛的法华”,而不是说只有《法华经》是讲成佛的。在讲《法华经》之前,可以分别哪部经是菩萨乘,哪部经是声闻乘;可是,到了《法华经》已经是会三归一了。就像江水在入大海之前,可以说长江水、黄河水;现在归入大海,大海显现出来的怎么还分为长江水、黄河水,不都是大海水吗?

    所以经中赞叹《法华经》说,这些江河之类,海水为第一,这些譬喻都是有意义的。《法华经》之所以被称为诸经之王,就是因为它能像大海一样统摄百千江河。既然统在《法华经》里了,还要分三乘吗?还要说别的教法不真实吗?通通归入一圆实的教法,这就是以《法华经》的圆妙立场来看,即使是不圆的教法,即使是阿含藏,也要了解它的意趣是究竟指向成佛。所以我们就说,不能以为只有《法华经》讲成佛、其他的不说成佛。这样对《法华经》的宗旨理解得不够透达。

    第九点,甚至有人说,《法华经》穷子喻里说了“诸法戏论之粪”,除了《法华经》之外,佛讲的别的经典是戏论之粪。
    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诸法戏论是指世间法。佛所说的,即使三乘教法也不是戏论。何况这里面有甚深的因缘、指向成佛的道路,这要结合经文具体地理解。

    第十点,我们来分析什么是“一念诽谤《法华》”。

    刚才我们也说到一些。《法华》的宗旨是三乘归入一佛乘,我们看《药王菩萨本事品》里对《法华经》的赞叹,打的一些譬喻,以《法华经》为海水,其他经典是江河之水;以《法华经》为明月,是月天子,其他经典如同群星;以《法华经》为须弥山王,其他经典就是大小诸山;以《法华经》为诸经之王,其他经典是臣属部下;以《法华经》为诸经之父,其他经典为子。还有很多譬喻,赞显《法华经》。

    这些譬喻说明、透漏出什么信息呢?

    首先说明,它是同类同质的,是同一个类型的,比如山跟山比,光跟光相比,水跟水比:它们是同一个类型,同一个本质。所以,不可以把三乘教法称为“戏论之粪”。是大山跟小山、江水和海水相比,它们是同一个类型、同一个本质的。

    另外,它们是一体性的,是一家的,是系统性的。为什么是一体性的呢?比如海水和江水就是一体的。要有一个统摄的架构,从中显示《法华经》的高妙以及对诸经的统摄作用。

    所以,第一点,如果破坏了《法华经》和诸经的关系,这可以讲也是“一念诽谤《法华》”。因为《法华经》和诸经的关系不是隔离的,而是一体的,它是总摄性的。你认为诸经是离开《法华》之外的“戏论之粪”,是不能成佛的。但事实恰恰相反,诸经都归入《法华》。所以,如果阻隔了《法华》跟诸经的关系,就有过失了。

    第二点,如果不知道《法华经》一佛乘的宗旨,以为佛说其他经典都不讲成佛,这就是不了解三乘归于一佛乘的宗旨。这样就会断绝众生成佛的机缘,表面看是在宣扬赞叹《法华经》,其实恰恰相反。众生根机各个不同,别的经典仍然是要归到《法华经》来成佛的,那你说别的都不能成佛——不是那样的。所有的这一切,哪怕在佛门种个善根,一合掌,一低头,一称南无佛,通通由于《法华经》的这个关系归入佛道。所以,如果不理解三乘入于一佛乘的宗旨,也会断了别人成佛的缘,这也是有过失的。

    第三点,最重要的是,不知道《法华经》的宗旨是会三乘归于一佛乘,最后是要由自力归入佛力,导归净土,究竟畅佛本怀,五乘齐入。如果对这点不了解,就像这位居士,他对《法华经》与净土的关系就完全理不清楚,把它们割为两段。当然,他还是对净土说了中道的话,“净土也是佛的究竟方便。”《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在三界火宅的出世本怀;《无量寿经》里也说本经是世尊出世本怀,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些有一定的教理性。

    第十一点,他说“净土法门是诸佛极致慈悲,为一切众生所开的究竟方便之门,可不要用《法华经》来反托”,这也是他个人执著的见解。

    为什么不能用《法华经》来反托呢?《法华经》可以反托净土经典,净土经典也可以反托《法华经》,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说:“佛是法王,神通自在。优之与劣,非凡惑所知。隐显随机,望存化益,或可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诸佛的净土都很高妙平等;但是在《观经》“光台现国”的时候,都来陪衬、反显极乐净土的殊胜、超越、庄严。为什么这样呢?“望存化益”,“望”就是眼睛看着,“存”就是心中存念,“化”就是化度众生的利益。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诸佛净土都可以把它们的优点隐没,特别显出极乐世界的殊胜。所以这是佛的本意。

    在娑婆世界,当然就要推释迦牟尼佛勇猛。在十方诸佛中,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十方诸佛都来宣扬赞叹。按说佛佛平等,为什么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呢?这就是反衬、反显。佛可以这样,经当然也可以这样。不这样的话怎么弘扬,令有缘众生得以度脱呢?

    所以,也是根据这个观点,龙树菩萨、天台智者大师也都这样,以《法华经》来衬托、反显净土法门的殊胜,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如实说,倒没有贬低《法华》。这是因为释迦佛出世本怀本就在这个地方,只要有利于众生就可以。就好像有一幅画,画的好像是一个黑的酒杯;但是,同一幅画,看白的部分就是两张人脸碰在一起:就在于怎么看,这不就是黑白反衬托吗?

    难行道可以反面衬托易行道的殊胜,易行道也可以反面衬托难行道的难。难行道和易行道互相衬托,众生才可以得益,圣道门、净土门本来就是如此。所以,倒不是说不可以这些经典来反托,而是看怎样对众生有利益。《法华经》本来是圆融独妙的,如果不了解它的宗旨、意趣,就会执著一边,就会有自己的情执。当然这是难免的。

    第十二点,他引用道:“若见受持是经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部经很重要,它所说的意趣是三乘归于一佛乘,以一佛乘度脱一切众生。能受持这部经,能把这部经宣扬给众生,那么众生的成佛因缘都在这里面,所以要敬如佛。

    说到受持,读诵也是其中的一种修持方法;不过,到底什么样叫作受持,对此在天台大师的著作当中肯定是有说明的。如果以净土宗来讲,受持有两种:一种是口业,一种是心业;一种是从文句上来受持,一种是从义理上来受持。比如《无量寿经》里说:“若有众生,闻是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这里讲的“信、受、持”,信就是专心信受,了解这部经的宗旨,而且受持、领受。所以,这个“受持”有它特殊的义涵,浅显地来讲,口业诵这部经也是受持;更深层地来讲,受持就是了解这部经的宗旨、意趣。比如善导大师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那么你来持念这句名号,就是完全受持了这部《无量寿经》。这样的受持和仅仅口业的读诵经文相比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透达、了解经意之后的,这种受持就更高。

    所以,“受持”这个词,佛以圆音说法,从浅到深都不一样,必定要有过来人,比如祖师大德来讲解。《阿弥陀经》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讲到“受持”,也讲到“闻”,这个“闻”也有不同的闻。闻不是耳朵一听到,一听到就不退转了吗?前面讲“若有众生,闻是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拿一个播经机一念,他听到了就永不退转了吗?祖师大德都不作这样的解释。所谓“闻”,有具足闻,有不具足闻。具足闻就是闻而生信,真正听到了,耳目开明,耳朵听到,听到心里面去了:“原来阿弥陀佛这么慈悲!念佛决定往生!”信顺不疑,这叫“闻是经者”,肯定“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如果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把播经机打开,耳朵听到了,这样就立即今生入不退转了?历来大德没有作这样的解释。

    这就是说,对于经文表达的意趣,通过祖师大德证悟三昧之后,对不同阶段修持者的心理明确了解之后,在哪个层级说什么样的“闻”、什么样的受持,都表达得非常微细。如果我们没有这样过来人的经验,没有这样的修持,可能会停留在文句上,这叫“死于句下”,认为受持就是如此,“闻”就是如此。那些,显得不够通达。

    我举的这两段经文,都是净土经里面的。为什么没讲《法华经》里的呢?因为对于《法华经》没有专门研究,《法华经》到底怎么说,应该依据天台祖师的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阅、查找。我只是用一个类比的方法来说明,我们对经文的理解有层级,一定要慎重,要依据祖师。

    十三、接下来他举了个例证,说:“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者,是因为成就了四法:一者为诸佛护念(这就是很高啊),二者植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入正定聚就是不退转),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这就是发大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他说,“稍懂佛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人会一世不如一世吗?”

    他就认为,这个“法华尼”读了三十年,她成就了这四种功德,怎么可能这辈子还比上一辈子堕落了呢?他用这一点来反驳“法华尼”的故事。是有这个说道,但是这位居士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有问题的。

    这段经文出自《法华经》最后的《普贤菩萨劝发品》。我先把经文读一遍: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这些文句看起来很清楚,似乎他理解的也正确;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什么叫作“得是经”?成就了这个四法能得这部经,这里“得是经”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有一个经本,你读了一下,这就叫作得了这部经了吗?如果这样就以为得了这部经,那这部经典在印刷厂里印的时候,工人装订出来,拿在手上翻一翻,读一读,算不算得了这部经呢?那么他们都发了救一切众生的心了吗?都植诸德本了吗?又入正定聚了?他们甚至都没有皈依。

    所谓“得是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第一,你可以用这四点来证明说,得了这部经就有这四种功德;另外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具足这四种功德,就算好像在诵这部经,其实没有得到这部经。

    那么请问:从古到今,诵《法华经》的人很多,拜《法华经》的也很多,他们都入正定聚了吗?他们自己发救一切众生的心了吗?如果问他们,可能很多根本就不懂,根本就没有发菩提心。他们都成就这四种法了吗?

    所以,即使读了经本,如果没有成就这四法,可以说,他还没有得到《法华经》。为什么?因为没有得到《法华经》的宗旨、意趣,这叫没有得《法华经》,就是所谓“闻如未闻”。比如我们说了很多话,他耳朵是听到了,甚至都会背,可是他没听懂话里真正的义涵,那你说他听到了吗?等于没听到。有的人耳根不好,但是他了解说话人的心意,那你说他没听到吗?他听到了。

    所以,如果依这四法来看,恰恰是念佛众生得到了《法华经》。为什么?念佛为诸佛所护念,这不用说;念佛植众德本,因为这句名号具足万德,是万德洪名;念佛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现生入正定聚,这在净土的经典里都说得很清楚;发救一切众生的心,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以这个念佛法门来普救一切众生——不是以自己的功德、能力救别人,而是把这个法门告诉一切有缘的人,发了这样的心,大家只要念佛,都可以到西方成佛。

    所以,念佛的人是真正成就四法的。只要专修念佛,即使没有读《法华经》,也算是得到了《法华经》。为什么?因为直畅释迦牟尼佛出现此三界火宅的本怀,能“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了解佛的恩德所在和佛的本怀所在,让一切众生究竟往生成佛。所以《法华经》的宗旨、意趣、秘怀、心髓、心要,都在念佛法门中达成了,藕益大师才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比不出于此。

    这一段说得相对比较长。我对《法华经》,尤其是天台的三大部都没有专精研究,所以难免有失漏的地方。如果大德法师、居士、学人在我所解释的里面发现有和古大德祖师不一样的地方,一定要依据古大德和祖师。我主要是说,我们对“成佛的《法华》”不要那么浅显地去理解,而要依据祖师的教导、开示,深入了解经文的意趣,这样才可能避免明显的过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6 21:11
  • 3

    主题

    467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推荐
    发表于 2018-5-16 21:40:57 | 只看该作者
    法华尼的故事,我等凡眼肉胎,对故事的真实性,不敢作任何判断。

    但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也有很多带隔阴之迷或不带隔阴之迷来投胎示现的,所以,不能以此生的情况,来对《法华经》功德产生怀疑。《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六卷有云:--- “我灭度后, 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另外,对楼主文章中,“为什么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呢?“-----西方阿弥陀佛,西方二字,是表示万法的归宿。既然虚空无边,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西方方位存在。那么,按一心三藏解释,千佛一如,心,佛,众生平等。阿弥陀佛就是代表一切万法的归宿。因此,说阿弥陀佛佛光明最尊第一,并非说其他佛光明不如阿弥陀佛,是表法的。

    后一句,"十方佛所不能及"----这点未学还不十分理解,恳请师兄们指教。

    念佛往生,要看怎么念。读懂《法华经》,通过佛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明心见性,当下往生。

    另据《楞严经》,文殊菩萨在25位圣贤中,选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一门深入,日劫相倍,而并没有选念佛法门。因耳根圆通法门最适合娑婆世界众生修行。---所以说,不是念佛法门不能往生或者不好,只是佛菩萨开示要选择最适合的法门来修行。

    因此,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悟心现万法,万法唯心,明心见性后,念佛当然可以往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5 20:31
  • 17

    主题

    265

    帖子

    2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4676
    板凳
    发表于 2018-5-16 21:49:34 | 只看该作者
    “-----西方阿弥陀佛,西方二字,是表示万法的归宿。既然虚空无边,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西方方位存在。那么,按一心三藏解释,千佛一如,心,佛,众生平等。阿弥陀佛就是代表一切万法的归宿。因此,说阿弥陀佛佛光明最尊第一,并非说其他佛光明不如阿弥陀佛,是表法的。
    感恩师兄,法布施受教了。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20-1-18 09:53
  • 16

    主题

    64

    帖子

    2187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18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10:20:04 | 只看该作者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在佛教界之内,虽然十方诸佛菩萨很多,但独有阿弥陀佛是备受尊崇赞叹的。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以最崇高的敬意,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所谓的“威神”,就是指这尊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道行,以及救度众生的能力,以佛学的名词来讲,就是佛的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这些证德、成就的内容。

      这“光明”也可说是佛的智慧,智慧是光明的体;智慧是无形的,显现出来的是有形的光明,以及光明的作用。既然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那岂不是其他诸佛的光明是在阿弥陀佛之下呢?其实也没错,十方诸佛虽多,他们的光明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是不能比较的,而且是达不到、不可推测、不能想像的。刚刚讲光明即是智慧,阿弥陀佛的智慧,是“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即使是佛也推测不到阿弥陀佛的智慧、能量。这么说来,一方面可知阿弥陀佛的伟大、殊胜、崇高,连佛都没有办法想像;一方面也可知,我们今天在这里解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的意义,只是就我们凡夫所能理解的来说明,至于真正“南无阿弥陀佛”是怎样的性质、功能、意义,那只有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不必追求,自然就能完全了解了。

      释迦牟尼佛又在《大阿弥陀经》更具体的推崇阿弥陀佛说:

      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王”是跟部下相对而言的,如果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王,那表示十方诸佛是阿弥陀佛的部下了。一般而言,佛佛平等;但,虽然佛格平等,可是弥陀是处于王的位置。比如总统与人民,人格虽然平等,但位置不一样。。

      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有显现出这种事迹的内容,不过道理今天没有时间解释,如果大家有缘可以直接去读诵研究《无量寿经》,就可以了解了。

      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十方诸佛跟菩萨也都有光明,甚至我们凡夫也有我们凡夫的光明,不过阿弥陀佛的光明,在诸佛光明之中达到最顶端,所以叫做“光明中之极尊”。总之,这表示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崇高的赞叹,如果阿弥陀佛没有这可赞叹的、殊胜的、伟大的实质,释迦牟尼佛也不会自打妄语的,所以既然释迦牟尼佛都这样赞叹,我们也应该这样来相信。                                          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就极为崇仰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诸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是不能比较、相差很远的。光明是智慧之相。其实,论佛的智慧、慈悲都是一样的,法身是平等的,只是每一尊佛当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愿行各有不同,因此所成就的佛在度众的能力、范围上也就有所不同,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就表示救度众生的愿和力在十方诸佛当中是超胜的,是诸佛所不能比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