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把自己比喻成灶神,虽然没有像南子那样得宠,但是他有实权,南子就比喻成中溜神、奥。结果孔子回复他说,「不然」,不是这么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获罪于上天,向哪个神祈祷都没有用。这个天实际上就是天理,如果违背了天理,你谄媚巴结哪个神灵又有何益?

      这个神在梦中教训梁统,意思是说,你虽然现在深得皇上的信任,你大权在握,但是你的心不善、不仁,企图用严刑来毒害人,已经获罪于天,违背天理了,天心仁恕,所以你再怎么祈祷也没有用了。这也是双关语,就是你即使现在有富贵、有权力,但是因果逃不了。后来梁统的儿子全都死于非命。到了他的后代梁冀,梁冀当时也有福报,也做了一个大官,可是梁冀很骄横。他当时也是兵权在握,依仗权势,多方搜刮财物,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甚至诛除异己,凡是反对他的,都被他弄死了,他假借一个罪名就把人给腰斩、屠杀。所以满朝文武对他是痛恨到极点,连皇帝对他都很不满,只是他大权在握,就没有办法来收拾他。最后皇帝,当时是汉桓帝,跟几位宦官一起密谋,就发动了一次诛梁冀的一个行动。当时是突然派兵把梁冀府邸给围起来,收了他的大将军印绶,梁冀跟他的妻子见事不妙,结果就自杀了。他的儿子和所有这些家族里的老老少少几十人全都被斩头,就是灭族了。他过去曾经用过的这些门人、党羽也全部被罢黜,罢黜了三百多人。朝廷和百姓都拍手称快。梁冀所有的家产也非常的多,全部充公。这就是『罪恶愈深,竟灭族』。你看,祖上梁统因为起心动念不善,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他建议要用严刑,但是没有得到实施,而这种心态已经招感了将来会后代被灭族,所以起心动念的果报都是很可怕的。这就是「刑祸随之」,家族整个族都遭到了灭族。这就是《易经》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神明对这些因果的报应看得非常清楚。下面又讲了一个故事:

      【刘甲。凡与人交。必有祸。王建未信。延之谈。未终日。建遂失火。因目为鸺鵩。见之无不速避焉。】

      这个故事讲,有一个人叫『刘甲』,这个人没有太多介绍,但想必是一个心里很多恶念邪思,或者甚至恶贯满盈之人。所以他的磁场都不好,凡是跟人交往,人家都会遭祸患,这个人是上哪都带来灾祸的,简直就是个灾星。有一个人不信,这个人叫『王建』,他不太相信,于是把刘甲请来跟他谈。谈完之后,就在那一天,『未终日』,那天还没有结束,王建的家就失火了。所以,从此以后大家把这个刘甲都看作是『鸺鵩』,这是种不祥之鸟,鸺鵩古时候称为是不吉祥的鸟,现在很多有认为乌鸦也是不祥,就是这一类的,上哪儿就把灾祸带到哪儿。所以见到刘甲,『无不速避焉』,立刻就赶紧逃避,怕见到他。这是说明一个人前生或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所以他所带的整个磁场都是不好的,身边围绕的都是所谓的凶神恶煞,走到哪里就把不祥带到哪里。下面引枚乘的话,枚乘是西汉一位辞赋家、文学家,他说:

      【枚乘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安从来。旨哉。】

      枚乘讲,福的出生有一个初基,就是有一个预兆或者是基础,祸的产生也有一个根源,这个『胎』可以当作根源讲。福基、祸胎,我们应该接纳福基,福之基要接纳;要『绝其胎』,杜绝祸胎,意思就是断恶修善。能够断恶就杜绝了祸胎,能够修善就接纳了福基,所以『祸安从来?』这里讲「刑祸随之」,刑是指官刑、法律的制裁,祸是指天殃,刑祸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是自己感召的。枚乘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旨哉』就是讲得太好了。再看下面一句经文:

      【吉庆避之。】

      这也是讲造恶业得到的果报。人犯的罪恶都会遭到神明的监察、记录,而根据这些恶业来夺他的寿算、消他的福报。这个『吉庆』便是福报,福报都会远离他。

      【避。求而不得之意。】

      人都希望求得吉祥、吉庆,但是得不到,为什么?求得不如理、不如法,一边造恶还一边想求福报,哪有这个道理?所以批注讲:

      【天道无亲。惟亲善人。人能去恶为善。恭己顺天。自然静与道合。动与福会。苟或反是。明罹刑宪。幽伏神诛。夺算夭寿。吉避凶随。必然不免。】

      天的道理、天之道,这个『道』也能解释为规律。上天的规律没有亲好,就是不会有偏私之情,『惟亲善人』,只会亲好善人,意思是说只会降福于善人,这就是公道,修善就能得福。所以,只要『人能去恶为善』,自己以恭敬、真诚来修身,顺从天理,这叫『恭己顺天』。就自然在安静的时候与道相合,与天道能够合而为一;而在动的时候就与福相交会,福就跟从而来了。俞净意公遇到灶神点化之后,三年努力的断恶修善,到最后他也能达到这个境界。所谓是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他做到自然了,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在安静的时候、没事的时候,他就一念不生;有事来了,起心动念是纯善,纯善当然就会得殊胜的福报。不动念时自然与道相合,这就是断恶修善所得到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就自然不再会作恶了,佛法里称为持戒得定。这个定就是三昧,三昧建立在戒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断恶修善,三昧是肯定得不到。

      『苟或反是』,如果不能去恶为善、恭已顺天,而是继续作恶、刚愎自用,就会遭到不幸了。这里讲『明』,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罹刑宪』这个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遭受刑罚。因为一个人违反法律,自然会遭到法律制裁,这是明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虽然他能躲过法律,却躲不过天网、逃不过因果。『幽伏神诛』,幽是幽暗的、人家看不到的,这个伏是通假字,就是服刑的服。伏神诛,诛就是诛杀,鬼神要诛杀他,他虽然能逃得过人间的法律,逃不过阴间鬼神的制裁。所以阳世间的奸雄,虽然能不可一世,就像刚才讲的梁统,到他的子孙梁冀,最后还是会遭到诛杀。而鬼神其实也不是一下子就把人给诛杀掉,总是在不断的提醒。『夺算夭寿,吉避凶随』,首先是夺他的寿命,《感应篇》讲,大的过恶夺十二年,就是一纪;小的过恶夺去一算,一百天,而最后寿命减除尽了就会夭折。在死亡之前肯定也会有很多的提示,譬如说,这里讲的吉庆避之,吉祥就没有了,福报就没有了,诸事不顺,而且种种的凶祸会现前。此时此刻如果能够猛然觉醒,挽回天心、挽回恶运,还来得及。不要等到大灾祸现前,死到临头,这时候就后悔来不及了。这里都是给我们讲鬼神监察、惩罚恶人的这些事实和道理。下面一个故事就是讲一个人能够悔悟的故事:

      【昔一青衿王生。赋性奸恶。所行事。皆悖理逆天。】

      这是讲过去,没讲什么时候,总有事实根据。有一个书生是秀才,『青衿』就是古时候秀才常穿的衣服,一般是青色交领的长衫,就跟我现在穿的衣服是同样的,只不过我现在这个衣服是咖啡色,我也有青色长衫。出家人的长衫是明朝时候的服装,不是古印度的服装,是交领的。王生品性『奸恶』,他所做的事情都违背天理,『悖理逆天』,违背天理就是违背良心,昧着良心做事,所以肯定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本来会有好的机会、好的福报,结果都会落空。我们看批注里讲:

      【赴秋试。文甚佳。房师欲荐之前列。及填榜。忽失其卷。填榜毕。卷乃出之袖中。】

      这位秀才有一次去考省考,『秋试』是一个省在秋天考选举人的一个考试。王生写的文章『甚佳』,他这个人有才气。『房师』就是阅卷的官员,古时候都称他们是老师,所以叫房师。看到他的文章很赞赏,『欲荐之前列』,想把他推荐到举人的头几名,名列前茅。等到要填榜的时候,要把他们的名单写到榜里头,谁考上了得填榜。『忽失其卷』,就找不到这个王生的卷子,手续不合,没办法,虽然想推荐他,找不到卷子就不可能了。填榜完毕之后,忽然就发现,原来王生的卷子掖在他自己的袖子里头,古人的袖子比较大,在袖子中就脱落出来。但是已经填榜完毕,不能再改了,所以

      【房师大悔。】

      这个阅卷的官员自己还觉得良心很愧疚、很后悔,怎么就把这卷子无意中塞到衣袖里头?自己都没觉察,还觉得很对不起这个王生。所以

      【密与相见。许以他事相补。】

      所以就秘密的召王生来跟他相见。这个房师还真不简单,很诚实的把自己错过、看不到他的卷子这个事情跟他讲了,本来他是可以上榜的,这次他就失去机会了。但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向他承诺说,将来如果有机会,在其它方面要补回对他的这样一个损失。这是遇到贵人了。

      【未几。房师转铨部。生即输粟入成均。及赴考选。房师正在选司。见生大喜。密令拣一美缺。借恩例与选。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

      不多久,『未几』就是不多久,这位房师转到了吏部,『铨部』又称吏部,就是专门负责选拔官员的部门,也就是他有权选拔人才当官。此时王生知道房师转到吏部,于是就抓紧这个机会,因为房师曾经给他一个好的承诺,要帮助他。所以他就『输粟入成均』,输粟就等于是纳一些财货给官府,缴纳些钱财就能够求得功名或者官职。于是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入成均』,成均是政府办的最高学府,也叫太学,所以他就入了太学,靠缴纳财物进来的。等到他『赴考选』,准备要通过考试来被选拔做官员,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房师正好就在那个选拔的部门,考选司里面工作。见到王生就大喜,这回有机会要弥补他上一次的过错,所以『密令』,就是秘密的安排、命令,『拣一美缺』,美缺就是一个好差事,给王生来补这个缺。他也是用尽心思,借着皇帝的『恩例』,因为皇帝古时候为了宣示他的恩德,颁布一些条例,等于是对某些方面特别开绿灯,他就抓住这些条例要选拔王生来做官。可是到选期来的时候,『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父艰就是父亲过世了,古人因为很重孝道,即使当官的人也要暂时离任,回家去奔丧。谢事就是辞职,房师就辞职了,也就帮不了王生。所以眼看有这么一个好的差事可以到手,就没有了。

      【迨后三年起复。】

      『迨』就是等,等到之后三年,一般古人都要服丧三年,又叫丁忧,父母丧亡就要回家守丧。三年之后,守丧期圆满了,这房师又出来做官,『起复』就是恢复做官。

      【仍补选司。】

      仍在吏部考选司里工作。

      【生亦以年深应选。拣授一官。万金之资。可计而得。】

      这个王生此时已经等了三年,没选上,也算是属于资格比较长的人了,以他这样的『年深』,就是老资格,所以应选了。这时候他就很有可能得到一个官职,『拣授』一个官职,这个官职的薪金很丰厚,有万两黄金,年薪有万两,马上垂手可得的,他就可以当这个官了。可是

      【不数日。】

      没几天。

      【生以母死丁忧。】

      王生自己的母亲又过世了,他又『丁忧』,就不能做官了,回家守丧三年。

      【房师怜其命穷。】

      房师也可怜他,这是『命穷』,就是他的命不好,马上要到手的官职又给落空了。于是房师也很好心,过去生中可能就跟他有恩,这一生要报答他。所以

      【乃荐与巡抚为西席。】

      于是就向『巡抚』推荐他,巡抚是一省的省长,古时候就称为巡抚。『西席』是指家庭教师,因为古人在坐席方面,是右边为上,宾客居西而面东,主人是居东而面西,所以西席是属于上宾的意思。就像皇上面对臣子是自北向南,在南面向北的是臣子,站在北面向南的是皇上,这是长上。但是,如果东西相向,这是平辈,皇上对老师尊敬,以宾主之礼相见,所以西席称为老师的意思。这位房师向巡抚大人推荐王生做家庭教师,教他的孩子。

      【三载可望千金。】

      这个职位也不错,虽然不是朝廷的官职,但是巡抚大人请教师,肯定也付很好的薪水,三年也可以得到千金。

      【未阅月。巡抚竟以旧事去官。】

      『阅』就是经过的意思,还没有经一个月。巡抚本来要请他做家庭教师,竟然以旧案,过去可能是干了一些违法的事情,被人检举揭发,就以旧案被革职了。结果当然家庭教师也做不成了,于是就这样

      【屡有奇遇。皆成画饼。】

      他这一生遇到好多次的这种好机会,结果都变成画饼充饥,意思就是落空了,什么都捞不着。

      【生愤恨成疾。卧床三载。】

      这个王生怨天尤人,很气愤,最后就病了,卧床三年。

      【一旦翻然悟曰。皆吾恶积故也。后病遂渐愈。为善终其身。】

      难得这个王生读圣贤书(古人没有不读圣贤书的),卧床三年也是他闭关三年,闭门思过。一天早上忽然翻然悔悟,想到,「我一生这种不好的遭遇,都是我自己积恶的缘故,造的恶太多了,积累起来,所以吉庆避之」。人只要一觉悟,他就能够改造命运;只要一忏悔,业障就能消,所以后来病就好了。于是他就断恶修善,『为善终其身』,到最后还有一个善终。这是讲到一个作恶能够悔悟的例子。后面批注引薛西原先生的话:

      【薛西原尝曰。天地间福禄。若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诚哉是言也。】

      『薛西原』是明朝的大臣,进士出身,他名字是惠,薛惠,号西原。古人称呼人,对他尊重不称他的名;甚至有的不称他的字,称他的号;对他更尊重的连号都不称,称他的地名。譬如说李合肥,就是李鸿章,这是对他很尊重,称他的地名合肥。这里引用薛西原先生所说的话,可见得《汇编》确实是收录了很多名言警句,儒释道三家的教诲都融汇于一身,这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教材,也是国学教材、文言文的教材。我们来学,可以说是学一部书可以兼得各种的学问了。薛西原讲过,天地间的福禄,就是人在这天地之间得到的福和禄,如果『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心里要存有忧勤惕励之心,忧是忧虑,勤是勤苦,惕是警惕,励是激励。要有忧虑,特别是居安思危,现在自己可能还有些福报、有些福禄,但是要想到,「假如我哪天没有福禄的时候怎么办?现在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哪一天我贫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怎么办?」所以要常想到积福。勤是勤苦,好好的、勤奋的来修福、来广结善缘。惕是警惕,现在虽然还很安稳,但是也要常作「危难的时候怎么办」这种想法,警惕自己不能放逸、不能傲慢,要多做善事、多积阴德。励就是激励,多读圣贤书能够激励自己断恶修善,有这分心自然就聚福禄。

      我们现在有福有禄,福往往是生活受用方面的,禄往往是你的功名富贵这方面的,就是样样顺心的时候,『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消他不去就是消受不了。现在有福,如果就是自己享,不能与人共享,不能够看到人有难去帮助,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福消受不了几天,很快就会被消完。这都是古人提醒我们,福不可以享尽,要常造福于未来,要积德给子孙。『诚哉是言也』,这个话讲得确实如此。下面一句是

      【恶星灾之。】

      这也是讲作恶的人得到的果报。

      【恶星。掌人间一切灾祸厄难之神。】

      道家里常说,人在世间都有各种星在主宰,行善积德的人常有吉星高照,常作恶的人就常有恶星降临,于是就会带来『一切灾祸厄难』。

      【人生世上。日日节节。皆属星光主摄。恶人心常昏暗。黑气上冲。以恶召恶。故煞曜临而灾之也。若善人。性体光明。则恶氛退散。避之且恐不速。而况灾之乎。】

      人生在世,『日日节节』,就是时时处处,日日就是每一天,节节是每一处。你所在之处『皆属星光主摄』,道家讲到,人都有各种星在主管、在摄受,也就是头上三尺有神明,星就是指神明。『恶人』,造恶多端的人,『心常昏暗』,作恶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智慧,不信因果报应、愚痴颠倒,不知道作恶将来会有恶报,所以他才敢作恶,这是心思昏暗。昏暗之气就是这里讲的『黑气』,邪气,『上冲』是从顶上冒上去。『以恶召恶』,这种邪气、恶气就自然招感恶神、恶煞。所谓是同类相聚,恶星往往都是降临在这种恶人身上,因为互相感召,所以恶煞、煞曜,就是那个恶的星,就降临在他头上,而给他带来灾祸。这就是『恶星灾之』的意思。

      若一个善人『性体光明』,心地纯善,本性体上的光明显发,『恶氛退散』,这个氛是气氛,就是现在我们讲磁场,恶的磁场就退散了。一个人心地善良,你走到他身边都不会起恶念。这点我跟师父上人在一起就特别有感觉,一开始最初,那个感觉特别明显,原来自己心里也很多不好的想法,走到师父身旁就不会动这些念头,离开师父之后就会念头又起来。这是为什么?师父周围是善的磁场、清净的磁场,所以你到他身旁,邪思邪念自然不起了。这才明白古人讲要亲近善知识多么重要,亲近善知识,很多习气毛病很自然就断掉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就是亲近阿弥陀佛这最大的善知识,在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起恶念,甚至妄想、分别、执着都不起来,所以你决定成佛。善人自己修得心地纯善,那些恶星、恶煞『避之且恐不速』,自然就回避他了,而且是非常快速的离开,害怕他,因为善人有正气,正气凛然,那些恶星、恶神就很害怕,自然就会回避,怎么可能还会给他带来灾祸?孟子讲,吾养我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正气,纯净纯善的气场,真的可以感动天地,鬼神都会敬服他。这里感叹:

      【吁。恶自人为。星乃灾之。非星灾之。人自灾耳。非星之恶。人自恶耳。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

      『吁』是感叹词,这里作者很感慨。『恶自人为』,作恶是人自己作的,他自己选择作恶,所以恶星才会灾之。不是恶星灾之,是人自己招灾,他作恶就会自己招灾难,惟人自召。『非星之恶』,其实星哪里是恶?是人自己恶,他心地不善,所以感得整个境界就不善。佛法讲得究竟,一切唯心造,所有的境界全是你的心变现的。你心善,境界就善;你心恶,境界就跟着恶。境界本来就没有善恶,心也本没有善恶,你心地纯善,恶星都会被你感化,都变善了。『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人怎可以不恐惧修省以回天意?这个恐惧修省出自《易经.震卦》,就是雷震的震。君子要恐惧修省,听到雷声一响就要起恐惧心、敬畏心,马上要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恶没断,哪些过还未改?」没有改的恶就会招来灾祸,所以恐惧。既然会恐惧,当然就要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行为,省察就是反省检查、防范过恶,这样能够挽回天意;如果灾难即将临头的时候能够恐惧修省,就可以化解灾难。怕的就是肆无忌惮,不相信报应、不肯回头、不肯改过自新,那就不能怨恶星灾之,是你自己去招那些灾祸而已。

      所以古人但凡见到灾难现前,譬如地震,或者气候反常,或者是天象异常,会更加谨慎修省。像前些时候俄罗斯忽然天降陨石雨,砸伤了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异常的天象。陨石通常认为是恶星、灾星,此时人类就要恐惧修省以回天。最重要我们自己要恐惧修省,如果自己没有过恶,灾难也不会降在我的头上,可能我的邻居遭了灾难,我也不遭灾难。善恶报应是如影随形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灾难收的都是过去造过恶,而不肯回头之人。只要肯回头、肯改过自新,天就不会惩罚这个悔悟的人。底下讲的一个故事:

      【山东莒城马长史。】

      在『山东莒城』这个地方有一个官,官名是『长史』,姓马。这个人

      【恃才恣横。无恶不作。一日有星陨其家。变为石。自是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逾年长史殁。家人离散。房屋荡空。其石周围数尺。色微紫。有纹如字。至今尚存。】

      这个马长史有点才华,就恃才放纵、骄横,就是以才势来盖人、压人,甚至傲慢到极处,就『无恶不作』。有天,有一个陨星(这是我们也遇到、看到的,就像前一段时间,前几天俄罗斯陨石雨)就降落在他家里。有一个陨石从外层空间飞来,通常这都是属于恶星,这是个征兆。『陨其家』,这个陨是陨落,当动词讲,掉到他家院子里,变成一个石头,陨石。从那个时候,『自是』就是从那次开始,他家就不安宁了,『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讼是诉讼,讼狱就是诉讼、打官司,别人来告他,他就跟人家打官司。人一参加到官司里头,这家里就不安宁了。《朱子治家格言》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这是凶灾的开始。口舌是是非,很多是非就起来了,就讲他,或者家里就很多对立、不和。家里人也出现了疾病等等,这都是耗财的,这些事情层出不绝。『逾年』,到第二年,这个马长史就死了,『家人离散』,家就破了,房屋变得空空荡荡,没有人在住。就剩那个陨石还在,周围数尺的颜色都是微紫色,石头上面还有纹,像字一样,到现在还在,就是作者写这个例子的时候还在。所以证明「恶星灾之」,真有其事。下面经文:

      【算尽则死。】

      『算』就是寿算,我们作恶,神明就记录,依照我们的过恶大小、轻重来减夺我们的寿算,等寿算尽了,人就要死。譬如说你本来是可以活两百岁,做了很多恶事,一直在减寿命,最后可能四十岁、五十岁就夭折了。

      【此句是太上苦口垂诫之词也。】

      这句「算尽则死」是太上苦口婆心的垂训,告诫我们一定不能够作恶,为什么?作恶最后就是死路一条。世间人没有不怕死的,所以太上以死字来警诫世人。

      【众生恶习难拔。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日失一日。夺算至尽。死有余责。沦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险道。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孰言一死便了。更无余事乎。兴言及此。所不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者也。】

      这都是苦口婆心的劝诫。『众生恶习难拔』,拔是拔除,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那个恶习气真的很难拔除。譬如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性罪,就是犯了一定得罪,不论你受不受戒,都叫犯罪,都是有果报的,这叫性罪。杀生这个恶习我们能不能够拔除,还会不会吃肉?吃肉就是杀生的恶习没有拔除,还是不仁,众生与我一体,我岂能为自己口腹之欲而去戕害生灵?我们如果现在能吃素了,再问问自己,伤害别人的念头会不会起来?会不会对人起瞋恼、怨恨甚至毒害的心?这都是杀生的恶习。令人生烦恼都是杀气还未断尽,说一句话如果让对方苦恼了,这都是杀心未除。还有偷盗,偷盗是占人便宜,人家的东西,未经别人允许就拿了、用了,这都是偷盗。只要有占便宜的心,就是偷心未断。邪淫,男女之欲,事上还会不会有,心上还会不会有?这个恶习确实也是很难拔除。妄语,口过往往是最多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骗人的话、欺骗,欺心未除,说的话就有欺瞒,如果瞒上欺下,这个心已经坏了;还有两舌,说是非,有是非之心,所说的话难免就会落入两舌,可能在言语上非常的巧妙,乍听起来人家听不出你在讲两舌,但是你的心确实有高下、有嫉妒,要挑拨离间,要弄得别人团体不和谐,这种心就是两舌的心;恶口是骂人、毁谤,往往是瞋心说出来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听起来很好听,实际上不真实,心地虚伪、谄曲,说出这些巧言的话,都是在造恶业。

      所以细细思惟,可能自己是满身的恶习都没有拔除,一言一动都是『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作不善就会形成业,作业作业,作是正在造作,业就是作了业之后的结果,落在阿赖耶识当中,也就是第八识,这里称的业识。茫茫是指很多、不计其数,这些恶业的种子留在八识田中,不计其数,成为未来果报的种子。膏火相煎,膏是灯油,古时候点灯是用油来点,把灯油都耗尽了,也就是比喻福报消完,恶业就现前了,这是形容「算尽则死」的状况。『日失一日,夺算至尽』,一天一天福报在减损,寿命被夺除,最后尽了,尽了就得死。『死有余责』,死了还没有完,那个业在,所以有余责,就是余殃。在阳世间看到的是他的子孙受报,而他本人的神识就沦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险道当中,就是三恶道。三恶道进去容易,出来可难了,一进去都是以劫来论时间。『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就在恶道中轮回。譬如说作恶堕地狱的,造了极重的罪业,可能整个星球、整个星系世界成、住、坏、空,都毁灭了,可是他的苦报还没完,这边的地狱坏了,他要转到他方世界地狱继续受报,就这样在恶道中轮回不已,没有休止。想想真是太可怕了,『孰言一死便了?』不是死了就了,死了是不得了,哪里说『更无余事?』后头的报应之惨烈,在人世间没办法思议。

      『兴言及此』,就是讲到这里。『所不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者也』,凡是还有良心的人,看到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就感觉惨不忍睹,于是不禁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不要再造恶了,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不要等到下地狱的时候才后悔,后悔来不及了。痛哭流涕,这就是悲悯众生,众生太愚痴、太颠倒、太可怜了。我们在这里也是大声疾呼,有道义感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我们来共同推动因果教育,唤醒人的良知,让人人明因果、信因果。安士先生讲,「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人人都希望社会和谐、没有战争、风调雨顺,和谐世界,因果教育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以因果为先,这是和谐社会之要道。从这里看到,《汇编》的这些作者们,这部书是个会集本,将古来《感应篇》批注做了会集,这些都是悲天悯人的大德,所以批注《感应篇》都是为了呼吁众生及早回头、断恶修善,能够趋吉避凶、灾消福来。

      【呜呼。】

      就是很悲痛的感慨。

      【人身易失。定业奚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弥天之恶。如其作辍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张之际。懊悔宁有济于事耶。】

      这都是批注《感应篇》的大德剖心沥血的疾呼,说『人身易失』,人寿命几何?古人是七十就很稀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而黄泉路上无老少,人身易失、定业难逃。『奚逃』,奚就是何的意思,造的恶业成了定业,你怎么能逃过?『惟望』,惟是希望,『哲人志士』,哲人是有智慧的人,志士是有高尚志向的人,这个士尤其讲读书明理的人,要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现在还活着,一口气还没有断,弥天的罪恶都可以忏悔,贵在回头,贵在用真实心改过自新。如果这个人作恶了,『作辍因循』,他可能听了这些圣贤教诲,能起一点点心愿想改过自新,可是又没有真干。作辍,作就是改过力行,辍就是停止,时而去作、时而又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常心、没有坚定心来忏悔、来改过。因循就是惰怠,懈怠懒散、放松自己,不能够认真的改过,因循岁月、蹉跎岁月。

      『百年如箭』,人生一百岁就像箭那么快。『一到四大分张之际』,四大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四大假合之身,佛家讲「地、水、火、风」,这称为四大,就是四种要素。地就是固体的东西,像骨肉,这些都是固体的;水是液体的,像血液、体液,这些都是液体;火是我们的热气,就是体温;风就是指呼吸,指气,人就是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基本构成的。等人要走的时候就四大分张,就是分离,气就断了,液体也不流了,热气也没有了,物质的身体、色身也开始毁烂、腐烂,就是死了,我们的神识就离开这个肉身,带着业又去投胎、轮回,随业流转。如果平生作恶业多,必定感召到恶道,此时悔恨、懊悔哪能济于事?就无济于事了。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知道因果,知道自己过去做错了,赶紧悔改,只要还没断气,都来得及。尤其是学净土法门,那就太殊胜了。你看《观无量寿经》里面就讲到,一生造作恶业,甚至五逆重恶干尽了,临终悔过,求阿弥陀佛接引,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十句佛号,必定见佛,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就永脱轮回,即身证得阿惟越致菩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直至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我们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够靠得上,但问题就是我们要回头,真正悔过自新,这样用真实心念佛,有救。下面讲个故事:

      【昔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通信。王曰。汝目昏。一信也。耳聋。二信也。齿损。三信也。百体日衰。信不知其几也。】

      这个很有意思,说过去有个老人死了,去见阎王,还怪阎王,「怎么不早给我通信、报个信,忽然就把我拉到你这里来了?」结果阎王对他说,「你眼睛花了的时候,这是我给你的第一封信,通知你已经靠近死亡;耳聋的时候是第二封信;你牙齿都脱落了,这是第三封信」。『百体日衰』,这个体就是身体的各部位,百体的百是虚指的词,不是真实的数字,意思就是各个部分,身体各部分一日比一日衰老,「这都是我给你的信,不知给了你多少封信。你自己怎么不觉察,不及早行善,不及早办道?你来这里见我,你还怪我」。阎王爷讲得很有道理。这是老人。我们自己也要常常观察自己,确实一年比一年老,可能一年、一年来比不那么明显,你十年、十年比,你就觉得很明显了。譬如说你现在四十岁,跟你三十岁相比,体力、精神就不一样;三十岁跟二十岁比又不一样;到你将来五十岁,跟四十岁比的时候,也是大不相同。所以道业还未成,就要赶紧办道,不要等到见了阎王才后悔,来不及了。可能有人说,我现在距离年老还很远。底下又有一个故事:

      【又一少年至。】

      阎王跟老人讲完之后,又来了个少年,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就是十几岁。

      【亦咎王曰。】

      他又怪阎王说:

      【我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何不以信及我。】

      这少年说,「我眼睛还很明亮,耳朵还很聪利,牙齿还很尖利,百体、身体都很强健,你怎么又把我拉来,没给我报信?」

      【王曰。亦有信及君。汝不见东邻有三四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一二十而亡者乎。更有周岁与孩提而亡者乎。皆信也。】

      阎王爷跟他讲,「我也有信给您,你没见到你东家的邻居有一个三、四十岁就死了的人,西边的邻居有一个一、二十岁就死了的人?还有周岁就死了的,还有孩提的时候,还没成年就死了的。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这都是信,怎么说没通报你?」批注又说:

      【所以言。人命无常。喻如朝露。一息不来。此身是壳。】

      所以讲『人命无常』,我们寿命多久,自己都不知道,你也没见过阎王,阎王也没跟你订个合同,说你必须到哪一年才来。所以要提起警觉,人命如同『朝露』,早上的露水很快就没了,『一息不来』,这口气断了,『此身』就是个躯壳,你的神识必须得离开,身体就抛弃在这里,带不走了。所以要及时行善、及时办道,不能够等待。印光大师自己以身示现,也劝告学人、修净土的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学道之人念念不忘这个死字,道业自成;凡是道业不成的,大部分都是因为因循苟且、放逸懈怠,错过了一生。

      【四十二章经。】

      佛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到。这本经也是一部会集的经典,四十二段,从各个经典里抽出最精彩的开示,会成一部经叫《四十二章经》,是传到中国最早的经典之一。所以里面的开示都很好、很精彩。这里经文说: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佛有一天问一个弟子,『沙门』就是出家修行人、佛陀的弟子,佛说,「你说说看,人命有多长?」这个沙门就回答说,『数日间』。按日子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纵然你活一百岁,也就是三万六千天,可以用日子算出来的。结果『佛言,子未知道』,你没有悟道。

      【复问一沙门。】

      又去问同样一个问题,问另一个沙门。

      【对曰。饭食间。】

      他回答说,人命就在一顿饭之间。真的,很多人吃饭,吃着吃着就断气了,所以人命很短暂。结果

      【佛言。子未知道。】

      你还是没悟道。

      【复问一沙门。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最后的一个沙门回答说,人命就在呼吸间。吸一口气,吸得进来,吐不出去,这不就是命绝了?佛说,说得对,『善哉』,你悟道了。这个人有高度警觉心,他知道人命无常、短促,所以必定能用功办道。其它两个说「数日间」、「饭食间」,都没有第三个人精进,难免会懈怠。底下又引佛家的一位祖师开示,这部书是儒释道结合起来讲,很精彩。

      【元姑苏师子林天如禅师曰。】

      他这段话讲得很多。这是元朝,『姑苏』就是苏州,古时候称为姑苏,『师子林』,这是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是世界都出名的。在元朝末年,这位『天如禅师』,他的法名惟则,曾经在这个园林里居住,是别人供养他的。天如禅师的师父就是中峰国师,大家都很熟悉,天目山狮子岩中峰国师。天如禅师因为是中峰的弟子,而中峰是在天目山狮子岩住的,所以就以「师子林」做为他所住园林的名号。天如禅师也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禅宗里大悟,最后他也修净土,大概受中峰国师的影响。因为中峰国师也是修净土了,后来他的「三时系念」就专门是净土的佛事。天如禅师有一部《净土或问》,这是很有名的著作。天如禅师讲:

      【佛祖出世。单单只为汝等诸人。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者是也。】

      『佛』是释迦牟尼佛,『祖』是祖师大德,他们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这里讲『单单只为汝等诸人』,禅师就等于对我们讲,佛祖出世是为谁?为我们。『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我们解决不了的生死大事,而它又是在自己脚跟之下,意思就是说个个都得面对,个个都逃不了。这很痛苦,谁都得死,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我们很可怜,可怜愍者。佛祖来救我们,就是帮我们了生死。

      【如是生死。尽大地。被他笼罩。从古以来。无有一人不被生死吞却。】

      这个生死,整个大地被它笼罩了,意思是说,大地万物没有逃得过生死的,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所有植物都有生住异灭,连山河大地都有成住坏空。从古以来没有一个人『不被生死吞却』,就是吞没,意思就是出不了生死的束缚。

      【且莫说从古。】

      不要说古时候。

      【只说汝有生以来。】

      就看你这一生。

      【回思十年。二十年前。亲戚朋友。死却多少。】

      真的,我自己回思我过去在大学里面同班的同学,跟我同龄的已经有三个过世了,这是我现在知道的,最近这几年没有什么联系,不知道还有没有新过世的。『亲戚朋友』,老一代的更多了,我们的祖辈固然就没剩一、二个了,父辈的确都已经过世不少。

      【且莫说他人。只说你自己。现前四大色身。妄认为我。】

      我们是地水火风组合的色身,这个身体我们妄认作我,以为身体就是我。

      【从朝至暮。种种爱护他。种种资养他。他却念念迁谢。渐渐消殒。】

      世间人哪个不是这样?对这个身体那么珍爱,从早到晚想着怎么爱护它、保养它,对它可以说是爱惜备至,就认为它是我。但是,如果它是我,应该听命于我才对,自己又做不了主。『他却念念迁谢』,迁谢就是新陈代谢,不断的老化,不是十年比十年老,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小时比一小时老;甚至这里讲一念比一念老,渐渐在消殒,走向死亡。

      【不觉不知。腊月三十日到来。只觉得手忙脚乱。与落汤螃蟹相似。】

      自己一天到晚浑浑噩噩,甚至没有想到将来去处,『腊月三十』就是死亡那天,佛门讲腊月三十,就是讲我们走的那天,这是一年的最终一天,比喻一生的最后一天。人都怕死,甚至忌讳死,你看在香港,我们看到楼层里面都没有第四层楼,第三层楼有,下面一层就第五层,跳过第四层,为什么?那个四字跟死字是谐音,大家都忌讳,就是怕死、避谈死,但是又不得不死,这太可悲。真到死那天,『只觉得手忙脚乱』,像落汤的螃蟹一样,呼天喊地、哭爹叫娘。

      【平日英雄豪杰。果安在哉。】

      可能这个人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可一世的人物,但现在到死的那天,他的英雄豪杰那个气势哪里还在?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早为将来打算,不要死到临头了后悔莫及。所以现在还强健的时候,赶紧断恶修善;现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赶紧念佛修行,这是禅师对我们的提醒、开示。

      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跟大家学习。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13/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0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七十二页第五行。我们讲到经文的「算尽则死」,这里《汇编》引用了元朝天如禅师的开示,说明人命无常,希望我们能够提起警觉,在自己头脑还清醒、四肢还强健的时候,要及时行善、及时修道,不要等到自己已经衰老,甚至将近死亡的时候行善修道,就已经来不及了。这里第五行开始说:

      【又或一死之后。形色变坏。臭秽逼人。虽有至亲骨肉。亦不肯正眼觑着。平生恩爱情义。又安在哉。】

      人平时没有修善,不能够早办生死大业,临终的时候必定是手忙脚乱,而『一死之后』,这个肉体就会变坏了。『臭秽逼人』,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到,尸体三天之后就已经臭不可闻了,里面都开始腐烂。此时此刻,虽然『有至亲骨肉』,平日都是恩爱的眷属,都不肯正眼来看那个尸体了,平生的『恩爱情义』,而今又何在?所以没有真正出离生死,即使是恩爱夫妻、至亲骨肉,互相之间谁也帮不了谁,甚至彼此的苦痛都不肯相待。在生死轮回的路上都是独来独往的,而一投胎、一转世,再见面也都不认识了。所以真正觉悟,就要发心了脱生死,我们末法众生希望能够了脱生死,最直捷方便的道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以故祖师道。一息不来。便同灰壤。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只恁么死了烧了。早是可怜。何况更有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何谓随业受报。汝平生所作所为。无不是业。才有业。便有报。报之随业。如影随形。】

      先看到这里。天如禅师引过去祖师大德的开示说,『一息不来,便同灰壤』。息就是呼吸,一口气不来,我们这个肉体跟尘埃、死灰都没什么两样。换句话说,那个肉体、臭皮囊就像脱下来的衣服,已经不是你的了。『前路茫茫』,在轮回路上『未知何往』,不知道自己要上哪里,在轮回路上自己做不了主,是业力做主;如果能做主,大家都会选择到善道。正是因为做不了主,所以一生造作的恶业就驱使我们到三恶道投生。这个肉体撇下了,就『恁么死了烧了』,恁么是当时元朝口头语,就是我们现在讲「如此」,只如此死了烧了,就这样死了,那个尸体就这样烧了。『早是可怜』,真的已经是很可怜了。

      更可怜的还不是那个尸体,更可怜的是那个神识,离开了这个人体,将来就要随业受报。『何况更有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要紧事是生死大事,人不是死了就了(音瞭)了,相反,死了就不得了,死了以后要随着自己一生造的业去受报应。『何谓随业受报?』就是你『平生所作所为』,无论是善是恶,都结了业,乃至起心动念都会有业,那个业就是你所造作的结果。所以说「作业」(作是正在造作,业是造作的结果),人一出生开始就造业了,你看看那些小孩,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有作业薄,就开始作业了,一直作到老,所以一生作的业就不知道多少了。『才有业,便有报』,佛法里讲,业作了以后就会留下业识种子,在每个人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头积攒着,将来遇到缘就会起现行,就是报应。阿赖耶识也叫识田,种子种在里头,有缘的时候就开始发芽、结果。这个业习种子是永远都不会消失,只要作了业,将来必定会有报。『报之随业,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

      【此身既死。一个识神。或堕地狱。或堕饿鬼。畜生。展转轮回。受无量苦。这个是受报底境界。那个是生死业根。业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间也。】

      我们这个身体是有一定的寿命,死了以后,我们的神识不会消灭,神识实际上就是一般人讲的灵魂。灵魂这个词其实不恰当,因为我们的魂并不是很灵,如果很灵就不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所以讲神识,这里讲『识神』是一个意思,就是那个轮回的主体,它其实并不灵,在死了以后离开身体,佛法讲入了中阴身。在这个中阴身的期间,一般七七四十九天之中必定会投胎,这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这个识神可以说是惊慌失措、到处乱窜,遇到境界立刻就会被迷惑,所以往往堕在三恶道当中。『展转轮回,受无量苦』,一般的凡夫都是这种情景。除非是修行人,神识带着福德、智慧,自己就有能够主宰自己前途的能力,一般人都达不到。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就不必进入中阴身,这口气还没有断,临命终的时候已经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这个念佛人,他就能够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等于神识直接从这个身体出去,上莲花到极乐世界,就不再搞轮回了,这叫横出三界。一般凡人要搞轮回,那就是无量的苦恼,因为在轮回里头,决定是三恶道的机会多,三善道的机会就很少。『这个是受报底境界,那个是生死业根』,意思就是,不是受报的境界,就是『生死业根』,总出不了生死轮回,总逃不过因果报应。

      『业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间也』,什么叫业根?就是造业的根本。人为什么会造业?就是因为有念头。业根就是你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如果是善,造的就是善业;这一念如果是恶,造的就是恶业;这一念是念佛,造的是净业,总不出你这一念。如果这念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就回归到本来面目,自性本自清净、一念不生。可是凡人哪个不起念?一起念便是业根,就会造业。所以《地藏经》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甚至无不是罪。罪是什么?你这一念里头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有见思烦恼,那就造罪了。所以控制自己的念头,便是控制自己的命运;能放下自己的妄念,念头都是虚妄的,你便能够放下生死。

      【汝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触境遇缘。随声逐色。使得七颠八倒。无业不造。即此便是生死之根也。】

      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了,什么叫业根?就是你那一念,那一念什么时候起来的?这里讲『无始以来』。这个「无始以来」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是很久很久以前,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太久远了。这个说法似是而非,不是真相,因为时间本来就是假相。现代科学家已经明了,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本来就没有时间,本来就没有空间,所以哪来久远的过去?久远的过去、无尽的未来,其实就是你当前的一念。所以这个「无始」,本身很清楚了,就是没有开始。你什么时候开始?你生了这一念,就开始了。当下你还有念头,就是当下开始的,那叫做无明。无明就会起念头,所以叫无始以来,起念头以来。时间有多长?勉强的说,弥勒菩萨在经里讲过,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短暂,一弹指里头就已经过了三十二亿百千个念头了,也就是三百二十兆,这么多念头。每个念头都是开始,也包含了结束,所以整个宇宙存在的时间就是这一念。因为我们在这一念当中迷了,所以在这一念所现的宇宙里头就感觉到有了时间、有了空间。这个念头一念接一念相续、不间断,所以我们感受到宇宙也在相续。实际上这个相续是相似相续,不是真的,因为前念跟后念不是连着的,是断开的,因此前一个宇宙与后一个宇宙也是断开的,中间没有联系。但是它们相似,因为念头相似,所以,所现的宇宙相似。凡夫就在这种境界当中迷惑了,以为这种念念相续的假相是真的,所以起了妄想、分别、执着,甚至会起贪瞋痴慢疑,种种见思烦恼。

      『因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触境遇缘,随声逐色』,这就是造业了,贪瞋痴是见思烦恼,贪婪、瞋恚、愚痴叫三毒,一切恶业都从这里出来的。无明烦恼是烦恼之根本,从无明出来,无明就是你起念头,起念就是无明。烦恼有三大类,所谓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贪瞋痴是属于见思烦恼,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粗的、最重的烦恼,又称为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起心动念。这里讲妄想狂心,妄想是很轻的动念,狂心是很重的、很粗的、幅度很大的念头,这些念头随着我们迷的程度愈来愈深,就变得愈来愈幅度大,最后,这个狂心,就是变得很疯狂。在境界里头触境遇缘,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指人事环境。随声逐色,这是代表六根所对应的境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它遇到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眼对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对应法,就是所思惟的对象),随着这六尘的境界变得『七颠八倒』,就是颠倒,愈来愈迷惑了。于是就发动六根开始造业,『无业不造』,这个就是生死之根本。六道轮回怎么来的,人为什么有生死?就是这个原因。这里简单的几句话,天如禅师已经把我们的生死根本原因给讲出来了。简单来讲,就是迷惑而造业、造业而受报,生死轮回是受报,最初的原因就是迷惑。所以讲「惑业苦」,这三个字就概括了生死轮回的因果,因迷惑就造业,因造业就受生死轮回的苦报。所以我们要出离生死,必须要觉悟,不能再迷惑了。

      【思量生死事。铁汉也灰心。由是佛祖。广运慈悲。大发哀悯。教你参禅学道。令汝扫除妄想狂心。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趁此眼光脚健。做个清净解脱之人。临命终时。得大受用。生死无碍。去住自由。这个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

      想想生死之事,真的谁也逃不了,所以『铁汉也灰心』,灰心就是表示无可奈何。凡人,谁能够脱离生死?过去秦始皇就想找一个灵丹妙药,可以长生不老,可是他死得很早,他希望自己的政权能够传千秋万代,可是十五年秦朝就灭亡了。所以谁能够转自己的业?在沙场上驰骋的铁汉可能都无可奈何,真正出离生死的叫大英雄、大丈夫。『由是佛祖』,由是是因此,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都是已经了生死的。然后他们『广运慈悲,大发哀悯』,看到众生苦,想出离轮回都出离不了,于是佛菩萨就来这个世间帮助我们,这是大慈大悲,这些事情除了佛菩萨以外,没有人能帮助我们。要出离生死,当然还是要自己去完成,因为刚才讲了,生死轮回是惑业苦,必须自己要不迷惑、不造业才能脱离苦海。所以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只是教育我们,帮我们破迷开悟。不是他有能力把我们从生死苦海里拔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大发慈悲,就应该把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拔出来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我们修得这么辛苦?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他们能帮的就是教化我们,教我们方法,我们自己依法修行,才能够破迷开悟、了生脱死。

      所以佛菩萨『教你参禅学道』,这是教你修行。参禅,这个禅,不是让你坐在那面壁你就能开悟,未必,坐在那只是一个参禅的样子。参禅各种形式都有,你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去参访一位善知识鬻香长者,他是在市场里面参禅,他跑到人气最旺、最热闹的地方,在那里参禅。所以禅是外不着相,这叫禅;定是内不动心。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得禅定了;得到禅定你就开智慧,智慧一开,你不再迷惑,当然就不造业,生死就了。念佛也是修禅定,我们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把所有念头都放下,单提一句佛号,用佛号来修禅定。求生净土是靠佛力接引,所以净土法门称为二力法门。我们通过念佛,虽然也是修禅定,但功夫是不够的,要靠阿弥陀佛愿力来帮助我们,二力交感、感应道交,就能够横出三界,往生净土,这就是永脱苦海了。这个脱离生死,不仅是脱离六道里面的分段生死,生死是一段一段的,有生有死,这叫分段生死;六道以外还有四圣法界,这个是变易生死,也脱离了。

      『令汝扫除妄想狂心』,这是所有的法门宗旨之所在,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其目的就是把你的妄想狂心给扫除掉,就是修定。用什么方法修定?各人根性不同、缘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修禅定,就是把这个妄想狂心息灭。然后才能『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谁是主人翁?这里讲的就是自性,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迷,所以主人翁不认识了,现在反而仆人做了主宰。仆人是我们的妄想狂心,把这个妄想狂心放下,仆人就等于是老实了,不再乱发号施令,这才能够认出主人翁是谁。识取本来面目也是这个意思,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人人本来是佛,所以当然能够成佛。『趁此眼光脚健』,现在我们耳聪目明的时候,光就是明亮,眼睛还能够看得很明亮、很清楚,脚还很健朗,身体还健康,就要认真的学道、办道,争取这一生了生死,『做个清净解脱之人』。清净就是扫除掉妄想狂心,一念不生就清净。解脱是解脱烦恼,刚才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都断掉,真解脱,佛家讲就成佛了。

      到『临命终时,得大受用』。现在就已经解脱了,可是身体还留在世间,那就随缘生活,为什么?你不再起心动念了,你所做的就是为众生做好样子,启发众生也来扫除狂心妄想,也来念佛求生净土。佛家讲,身体留在世间,可是你已经做个解脱、清净的人了,那你就得到涅盘,这叫有余涅盘,涅盘就是指没有烦恼。等到临终的时候,把身体放下了,入无余涅盘,得大受用。我们末法时期,能够修成功的就是净土法门,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什么牵挂都没有,就是做个清净解脱之人。身体还留在世间,那就老实念佛,给大家做好样子,你就法喜充满、得大受用,临终见佛,自在往生。所以『生死无碍』,没有障碍了,你已经了生死,生死没有了。『去住自由』,你要留也行,要早点走也行,随自己的意。实际上自己也没有意思,随众生的意,众生想让我留,我就留;众生什么时候觉得学够了、可以了,不愿再听我讲,这教化完成,就走了。

      我们恩师上人就是为我们做这样的示现,他身体留在世间,每天讲经四个小时,八十七岁的老人。我现在讲四个小时,大家就怕我会累着,人家老人家八十七岁了,四个小时都没问题。他自己说他没有寿命了,寿命全是佛菩萨给的,他说他本来自己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超过四十五岁全是阿弥陀佛、佛菩萨给他安排的。他也没有生死了,什么时候死,随众生的意,去住自由,真走的那一天肯定是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还没来,继续讲经,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了,他就潇洒走。真正是这里讲的,『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当然我们不希望他老人家走,要祈求他老人家长住世间。怎么祈求他老人家长住世间?他是来去自由,说走就走,他不走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世界上还有人肯听他的话,依教奉行,要因他而得度,那老人家就不能走。这是他悲悯众生,阿弥陀佛也不会来接他,要让他留在世间帮助更多众生。所以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请佛住世,师父教我们好好念佛修行,我们就依教奉行;教我们好好的扎根,学《弟子规》、学《感应篇》,我们也就依教奉行,要真干。真干,老人家就真的会留下来,他不能走。什么时候大家不愿意真干,能真干的都得度了,剩下的都是不能真干的、不肯真干的,那对不起,老人家就走了,这里头没有情执的,完全都是看我们是不是真修实干。这是天如禅师的一大段开示,对我们很有教育,因为真正要求生净土,多读读这些开示,自然就会提起觉悟。下面一段:

      【明杭州云栖莲池大师歌曰。】

      这又引用明朝『杭州云栖莲池大师』的开示,他的一首歌谣。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也是一位再来人,他是明朝中兴净土的大德。那个时候很多的人参禅,推崇禅宗、轻视净土。而法运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了,就必须要提倡净宗,因为这是佛预言的,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正法有一千年,像法有一千年,都过去了,到明朝已经进入了末法,但是净土还没兴起来,怎么办?就有佛菩萨来,把净土中兴起来。所以莲池大师当时就是这个使命来的,他批注《阿弥陀经》一部,叫《疏钞》,引用的是《华严》,用《华严》诠释净土,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经》的高度,大家就服了。他之后第九祖蕅益大师,又把净土推进一层。这两位祖师之后,净土就大兴。他的劝世歌说到:

      【君不见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数。昨宵犹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

      这歌谣很有声韵,可以拿来唱,如果是会谱曲的人,把它谱成一首曲子、把它唱出来,那就更有意思了。『君不见』,君是对「你」的尊称,你不见,你难道没有见到东家那个妇女身体『健如虎』?怀孕了,『腹孕常将年月数』,怀胎十月了,就等着、盼着孩子能够平安出生。孕妇都有这个心情,大概什么时候是预产期,一直都在数着,倒数计时。这是一个人要生了,母亲那种盼望、憧憬的心情。『昨宵犹自倚门闾』,昨宵是昨晚,犹自倚门闾,门闾是家门,这个人倚靠在家门口,就是在盼望。『今朝命已归黄土』,今天早上已经死了,归黄土,尸体也埋了。这是古代有句俗话讲,生产就像过鬼门关一样,虽然这是身体很健康的妇女,可是如果难产,那就母子俱亡。你看,昨天晚上还在盼望着,可能全家人都在盼望着孩子出生,今天早上母子都不在了,这就是说明生死无常。

      【又不见西家子。猛如龙。黄昏饱饭睡正浓。游魂一去不复返。五更命已属阎翁。】

      这又是讲一则人命无常。『西家子』,有东家妇就还有西家子,这是讲我们周围,真的细细留意,这种现象很多。西家的那个孩子『猛如龙』,活泼可爱。结果黄昏的时候,饱饭之后『睡正浓』,睡过去,结果一睡下去竟然就醒不过来了。『游魂一去不复返』,那个魂神,『五更命已属阎翁』,就到阎王爷那报到去了,五更天是早晨,晚上睡下去,早上起不来,他的魂神已到阎王殿前了,这种事也很多。

      【目前人。尚如此。远地他方那可数。细将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

      其实就在我们眼前能看到的人都尚且如此,一个一个的走,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远地他方』的就更多了,数不胜数,全球一年出生多少人,又死了多少人?那数字就很大了。再细细去看看我们自己的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一年、一月过去的时候,也有不少已经死了。像我今年四十一,我们同班同学里头,大学同班同学已经有三个不在了,那是早几年听说的,这几年很少跟大学同学联系,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所以

      【方信得。紫阳诗。语的言真果不欺。】

      这才相信『紫阳』道人,这是宋朝的一位得道真人,他的一首诗。这首诗『语的言真』,的是确实,讲得非常确实、很真实,『果不欺』,真的没有欺骗人。底下两句就是紫阳道人的两句诗:

      【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

      昨天看他还在街头骑着马走,趾高气扬的,可是今天再一看,他已经躺在棺材里头,变成一具尸体了。这种事情应该常常有,走马的往往可能都是做官、有钱有势的,可能一下触犯了刑律,被问斩了。昨天看他还是不可一世,今天魂神已经不知去向。还有灾难、疾病、凶杀、冤亲债主报复等等,各种原因导致死亡。所以

      【伶俐人。休瞌睡。别人与我同一类。狐兔相看不较多。眼前放着多少例。】

      『伶俐人』是聪明人,稍微有点警觉心,看到别人如此,自己可不能再昏睡了,他们同我是一类的,他有生老病死,我也有生老病死。这里讲『狐兔相看不较多』,狐兔,有句成语是兔死狐悲,就比喻同一类的人,看对方死了,自己就会生悲哀,「别人死了,就到我了」。『眼前放着多少例?』看着一例一例的这些现象,还不觉悟吗,还甘心沉沦于醉生梦死之中吗?为什么不及早办道?一切的富贵、恩情都带不走,最后都要放下,你不是自愿放下,也得被迫放下。不如我自愿放下,早办生死大事。再看看人走了以后,后果就更可怕。

      【钻马腹。入牛胎。地狱心酸更可哀。若还要得人身复。东海捞针慢打捱。】

      轮回是条险路,六道轮回,人天善道去的机会少,三恶道去的机会多。释迦牟尼佛当年有次跟弟子们在一起,他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后在地上一甩,把土甩到地上。大家看了不明白,为什么佛有这个动作?佛就告诉大家说,「你看看我甩下地上的土多,还是现在留在我指甲缝里的土多?」当然甩在地上的土多,不成比例的。佛告诉大家,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也是不成比例。所以我们细细观察一下自己,不用看人,这一生到现在为止,作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什么是善业?为别人、为众生的是善业,恶业是为自己的。你这一生是为别人、为众生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你所作所为、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没学佛以前肯定是为自己,不必说了,学佛以后还是为自己。即使求生净土,有的人可能就想着,「这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好,不去是白不去,这大便宜得捞」,他冲着自己去享乐的这个心理,替自己打算,这还是为自己。这种人能不能往生?往生不了。那是昙鸾大师讲的,若是为自己去享受快乐而求生净土,没有真发菩提心为度众生,那往生不了。为什么?跟阿弥陀佛愿力不相应。

      所以你就想想,将来如果我们不了生死、脱轮回,在轮回里头,善道的机会多,还是恶道机会多?死了以后『钻马腹、入牛胎』,这是在畜生道,投胎做牛做马。这往往是欠人的债,要做牛做马来还。不学佛的咱们就不说了,就说我们学佛人当中,修行人或者是出家人里面,享受他人供养,没有真正成道(成道对念佛人来讲就是往生净土),将来我们欠的这些都得还,做牛做马来还。我记得以前在东天目山,我看过,那时候有工程,要当地的农民来包工,把建筑材料用马运上去,要走很长的山路,那山很高,东天目山。那些农民为了赚钱,多跑几趟,所以就拼命的赶那个马,而且给牠们压很多的负重,这些材料压得很多,这样能赚多一点。那些马一走起来真是辛苦,甚至我们有次看到那马走不动了,倒在路边一直在喘气,甚至听说有的马就这样累死。后来齐老菩萨叫大家不要用马来运了,我们自己背,所以很多同修发心把那个建筑材料自己背上去,可怜那些牛马。这些牛马都是欠了寺院的,过去可能都是修行人,甚至是出家人。没有成道,这些四众供养你怎么还?做牛做马还。

      做牛做马还算不错的,如果到了地狱,那『心酸更可哀』。烧得滚烫沸腾的油锅,夜叉就把我们给扔下去,去受煎熬。铜床铁柱,这是淫业所感的地狱,让我们卧铁床、抱铜柱,都是烧得火红的。甚至还有一生造杀业多,就要遭种种酷刑,被这些狱卒来斩、剁、磨,身体都可能磨成浆,来受这个报应。即使是想要出离,也必须等到罪报了(音瞭)了。一般地狱进去,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进就是论劫来数,太可悲了。还想要得到人身,就像『东海捞针』一样难,『慢打捱』,打捱就是拖延的意思。从三恶道出离,得人身,你慢慢等。佛打个比方讲,就像从须弥山顶吊根线,吊到山底,正好穿到一根绣花针的针孔里头,你说这个机率有多少?别说须弥山,须弥山太高了,那是银河系的中心,那个山太高,绝对不是地球上能容纳得了的。就是从我们这三层楼,你拿一根线往楼下扔,底下有一个人拿着绣花针,拿针孔去接那条线,看看能不能接得到?给你弄十万次可能也穿不了那个孔。真的是东海捞针慢打捱,没指望。底下说:

      【我作歌。真苦切。眼中滴滴流鲜血。苦劝世人作急修。回头猛醒须自决。】

      这是莲池大师苦口婆心、剖心沥血跟我们讲,「我作这首歌真苦切」,用心良苦,悲悯众生迷惑颠倒、不知回头,眼看着就得下恶道,还不觉醒,眼中都滴血。这是为他们痛哭流涕,到最后都流出鲜血。所以『苦劝世人作急修』,劝我们赶紧修行,不要等待,不要蹉跎岁月。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须臾间尔,这人身一失去了,再要捞回人身,真的就是东海捞针,太难了。『回头猛醒须自决』,赶紧现在回头、猛然醒悟,来得及。特别是净土法门,只要你一念回心,深信切愿求生净土,这世间统统放下,不再作恶业了,一心办道,你这一生就有希望永脱苦海。这须自决,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来决定,别人帮不了你,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不要等到作恶满到极限,神灵已经将我们的寿命减至零了,我们无可奈何去阎王爷那报到,就来不及了。

      【宋颜丙。普劝修行文曰。】

      下面《汇编》又引宋朝『颜丙』居士的一段开示。颜丙,号如如居士,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家居士大德。他有一篇『普劝修行文』,这篇文章是普劝大众修行的。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

      这段先让我们认清楚这个身,我们的身,『色身』,色是物质,物质的身体是血肉之躯,它是苦的根本。一切苦都因为你把这个色身当成自己,所以从里头产生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造无穷的业,受无穷的报。可是『身为苦本』谁又信?凡人就看不破,错把色身当成自己,对它爱惜得不得了,为了它造无边的罪业,将来受无穷的苦报。为了这个身,满足欲望,『尽贪世乐』,所思所想全都是贪染世间五欲六尘,以为五欲就是乐,所谓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以为它能够带来快乐,这都是迷惑颠倒。『不知乐是苦因』,我们所追求的乐,其实是苦的因,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痛苦。譬如说,如果我们追求财,就会最后为财而死,这个贪财的念头会让我们堕落饿鬼道,甚至地狱道。贪色,色更是苦因,中国的俗语都讲,「色字头上一把刀」,杀人都不见血。不仅现生就遭到种种苦报,譬如说身体会有各种病苦,家庭会有种种的矛盾纠纷,最后可能导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死了以后决定下地狱。贪名、贪吃、贪睡,那都会带来痛苦,所以乐是苦因。

      『浮生易度,岂是久居?』我们人生在世间,得了这个色身,寿命也就是几十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容易就过去了,这个身体不是久居之所。所以不要为它去造业,要用它来修道,这就是你有智慧。色身是假的,我们以假修真,千万不要用这假身来造业,受的苦报却是真的。『幻质非坚』,质是我们身体的体质,就是这个肉身,叫幻身,幻就是梦幻,哪里是真的?刚才我们讲了,整个宇宙都是我们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既然是念头变现的,它就不是真有,随着念头的生灭,宇宙就会在生灭。念头灭,宇宙就灭了,它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就是一弹指的三十二亿百千分之一,这么暂短的时间。那我们的肉身哪里可能是真的?就是幻有。不仅它是虚幻,它本身就不坚实。你看这肉身,真是很脆弱,很容易就会病,很容易就会死,到最后『总归磨灭』,人总是有这一天。

      【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无根株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

      先看到这,这是讲人从生到死,就是这个过程。『自未入胞胎之日』,人还没入胎的时候,就是以中阴身的形式在存在着,见到父母和合才入胎,于是就有了一个生命的载体,这是所谓受精卵,就是生命的载体,这里讲胞胎,慢慢长大才形成一个人身。还没形成人身之前,哪里有男女的形状?所以男女之形本身也是虚妄。因这个男女之形而产生欲望,那更是虚妄到极点,愚痴迷惑。『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地、水、火、风是佛家讲物质的四大要素。地是物质的,像人身上的肉、骨,这都是地;水就是像血、津液这些液体;火是指体温;风是指呼吸。由这四大假合而成的,才叫身。这四大假合而成,就难免有生老病死,四大不调的时候就会生病,四大分离就是死了。『雕残之苦』,老死、病死,这个肉体最后凋散、衰残,老、病、死、苦谁都免不了。这个身体,这里形容它,在上面没有丝线可挂,它不是连着上天;『下无根株所生』,它也不是连着地的,地上也没长根,就是个活动的臭皮囊。『虚浮如水上的泡』,水上的泡时间很短,很快就破掉了,而且是虚浮的,到处在漂,我们的身体在天地之间不就是这样?『须臾不久』,这时间很短暂,人生,你活一百年也不过是三万六千天而已。而危脆像草头上的露水,比喻非常的短暂。『倏忽便无』,倏忽是很短的时间,这身体就没有了。所以身体不是自己,你要是把它当成自己,你就苦了。

      【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几多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别。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

      先看到这里。人的寿命,『长年者』,这算是长命的,六、七十已经是难得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短命的,三十、二十就夭折了,大有人在,甚至更有孩提时候就死亡的,甚至还在母亲怀抱中的襁褓婴儿就死亡了。『今日不知来日事』,有的今天活着,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在世间,这真的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计划也不必太当真了,你想的是多少年之后干什么事,问题是你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今天晚上上床了,明天能不能起床都是个问号。真的有这种警觉,修道之心就恳切。印光大师教我们,学道之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念念不忘这个字,道业自成。人为什么会懈怠懒散?就是老把这个字忘了,总觉得明日还有明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肯认真办道,总觉得现在还早。『几多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别』,我们亲眼看到、亲耳所听到的很多。即使是再恩爱的夫妻,也互相不能挽留;父子至亲,各有各的道。『叹此身』,这是感叹我们这个身,『无有是处』,身本来就是个假合之体,哪是真的?假的。『奈谁人不被他瞒?』谁不被它给欺骗了?都以为它是真的。

      【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蚊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

      这是把我们身体的真实面目给讲出来了,很多人没有认真的去思考我们这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就被它欺瞒,对它爱惜得不得了,打扮它、保养它,希望它青春永驻,希望它长寿百年,实际上全是你一厢痴情,根本是不可能的。你好好看看自己的身体,就是筋缠着骨头,变成这样一个支架,然后上面有肉块,再包着皮。你仔细想想,这身体不就是这样?不管你是美若天仙,还是丑八怪,全是一个样的,人人平等,都是皮包着肉,镶在那个筋缠着的骨上。所以美貌也只是外面一层面皮,面皮底下都一样,都是臭秽不堪的东西。再看看这身体里面,『九孔常流不净』。人身上有九个孔,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这是六个孔;还有口,七个;还有大小便,这是九孔,常流出的是不净物。所以古大德讲,人身只是一个行动漏厕,就那厕所还是个漏的,为什么?因为那个孔没塞住,它往外漏,常流不净,还得活动,有何可爱?把这身看破,你就不念身了。这个身体能放得下,烦恼就去掉一半了,贪瞋痴慢自然就少了很多。『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恣逞无明』,恣是放恣、放纵,逞就是逞能,放肆的在那里逞能,逞什么?逞的无明烦恼。意思说,这种无明烦恼非常炽盛,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往往以这个身体来造作无边罪业。『发毛爪齿』,这是人身体上的附带物,也是人皆有之。『聚若堆尘』,你实际看看,那头发是堆在头上的,像草堆一样,真的,你要是不剪,它就变成很难看的草堆了,就像很久没有去修剪的草地,一片蓬松狼藉。身上的毛、手上的爪(就是指甲)、牙齿都是这样,挂在身体上,就是一堆一堆的,像一堆尘土一样。

      『涕、泪、津液』,这是人身体上的体液,涕是鼻涕,泪是眼睛里的泪水,津液就是泛指全身的液体,像口水、汗液等等。『污如行厕』,就是行动中的厕所,人身体就是个活动厕所,到时候它就得往外排,非常的污秽。过去倓虚老和尚佛七开示里面就教我们破身见,举了个比喻。你看我们这讲堂,现在大家在这么庄严的讲堂里听课,觉得很好,香光庄严,如果此时此刻有人担了一个粪袋进来,两头扎着口,马上你就会把鼻子捏起来,真臭。要知道,我们每个人身体都是个粪袋,这里头,肠子里头不全都装着粪,膀胱里不都是尿?我们的「行动中的厕所」跟粪袋没两样,甚至比粪袋还糟糕,为什么?粪袋两头扎着口,我们是两头开着口。这粪袋里面尽是『蛆虫聚会』,人身体就是这样,很多体内的寄生虫,身上有很多的细菌,甚至会有病毒。所以人必须天天洗澡,不洗澡,里头东西往外冒,气就很难闻了,甚至会产生细菌、病毒,身上就有毛病了。外头就会招来蚊虫、虱子交攒,都产生了,非常活跃。偶然这身体沾上了一个小灾、一个小病,都会『死得人』。所以人身体很脆弱,往往死都是一个小毛病没注意,譬如说感冒,你没好好治,可能就导致肺炎,甚至导致所谓的综合症,人就会死。更加上『大热大寒』,就是气候反常,『催人易老』,人的抵抗力就下降,岁月磨人,就会把人的身体给搞垮了。下面说:

      【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懵懂汉。犹生颠倒。】

      这里都是警醒、劝策我们,我们这人身体留在世间的时间很短,须臾间就到命终。如果贪心很炽盛,『眼被色牵』,用眼来代表六根,六根被六尘的境界所牵动,就会迷惑,生起贪心、攀缘六尘,这种心就会驱使我们到饿鬼道,饿鬼道主要的业因是贪心。饿鬼很痛苦,经上讲,那是一千年都听不到米浆的声音,更不可能吃得到,都饥饿,想吃。肚子很大、很饥饿,但是脖子很细,口里冒着火,吃什么东西,只要到口里就变成火炭,遭这种罪。『耳随声去入阿鼻』,阿鼻是阿鼻地狱,是地狱里面最痛苦的地狱。这种人是烦恼极重、恶业极深。耳也是代表六根,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就会起很深的迷惑、造很重的罪业,就到阿鼻地狱去了。譬如说淫心很重的人,看到美女就会起淫念,这种业很重,将来就会到地狱去。在地狱里面看到个烧得通红的铁柱、铜柱,他就把它看成是美女,就往上抱,结果一抱,全身燋烂,极痛苦当中死去,阴风一吹,他又复活了。因为地狱是化身,它不是父母所生的身体,它是化出来的身体,是我们的恶业化身。活过来之后,又看到那铜柱子,以为是美女,又抱,就这样,无量劫受这种痛苦。六根被外面六尘境界迷惑,外面六尘是什么?全是最痛苦的极刑、刑具,这六根就错认它,以为它可爱,结果就被这种刑罚折磨得痛不欲生。

      再想想这一生,『口头吃尽味千般』,你的享受再多,吃尽了山珍海味,又怎么样?什么都带不走。『死后只添油几滴』,这是儿女还算孝顺,给你设个灵堂,点一个灯,你能享受到的就这几滴油。所以『此身无可爱惜』,不要爱惜这个身体,不要留恋娑婆了。『诸人』就是大众,我们在坐的各位,『当愿出离』,要发出离心,要求生净土,永脱生死轮回。『如何』就是「为什么」,『迷昧底』,这个底就是「的」,迷昧的人,迷惑愚昧的人,尚在逞他的风流,他觉得自己很不错、很了不起,不可一世。要知道,你的势、你的风流能挨几天?剎那间消散殆尽,业力就会把我们赶到三途。『懵懂汉』,懵懂就是胡里胡涂,胡里胡涂的汉子还在生颠倒想,还把这个身当真,还在追求五欲六尘享受,错了,大错特错!

      【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

      这说得很有意思,『或有』就是还有人,还在迷,为这个身体用尽了心思,去给它打扮,尤其是女身,所谓喜欢美。你想想,美个什么?『骷髅头上,簪花簪草』,这是打扮,头上实际上是个骷髅盖,外面罩层皮,皮上还有一些烂草堆,就是头发。然后你把它梳理得干干净净,插花插草,照着镜子就觉得很美,这是女身。男身,『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古人很多士子佳人都佩香袋,这里讲麝香,很好闻,用这种香味掩盖身体的臭秽。现在就打香水,女士打香水,男士也有男士香水。实际上是臭皮袋,『畔』就是旁边,带着这个香袋,挂在身体上。身体就是个臭皮囊,刚才讲的,两头开着口,臭气时而冒出来。人三天不洗澡,你看看,那味道很难闻,然后就用香味来掩盖一下,真是自欺欺人,那都是身见、我执造成的。『罗衣』是丝织品的衣服,比喻很高贵的衣服,我们讲华丽的时装。罩了一个『脓血囊』,身体里头包的是脓血,这个皮囊外面罩了一件罗衣、锦衣,还觉得美得不得了。『锦被』,这是床上睡觉的时候,富贵人家都是丝被,而且外面绣的很漂亮的花,这叫锦被。『遮却屎尿桶』,屎尿桶也是比喻人的身体,这里头都装着屎尿,拿一个很漂亮的、很华丽的被子盖着,显其高贵。细细想想,人真的是胡涂到所以然处。

      【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那更鬓斑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

      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人就为了眼前一点财色名利,用尽了『奸心百计』,奸是奸险,心机用尽,就为了夺取眼前的财色名利,种种的享受,不知道那个享受是过眼烟云,还以为能自己『住世万年』。古时候的皇帝都叫人称他是「万岁万岁万万岁」,那等于是明明对他撒谎、骗他,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真是『纵有千佛难救汝』。所以火急进步,不能有一刻钟空过。

      古人修行,连晚上睡觉的时候忘了佛号,自己第二天早上起来都痛哭流涕的忏悔,「怎么就忘失正念了?」真修行,那绝不能自恕,自己太宽恕自己了,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没有去尽自己的心力,那不叫真干。总要尽自己最大的能量,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尽量去做,尽了心、尽了力,阿弥陀佛悉知皆见,他知道我们。可能我们还有业障,我们还达不到一心不乱,但是我们尽了心,这就是真诚。真诚,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自己不真诚,懈怠懒散,这心不真,阿弥陀佛也很难接你。阿弥陀佛不起心动念,完全是感应道交。你说念佛容易吗?说容易也容易。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也不要求你消业障,你只要尽心尽力的念,真诚的念,真愿意求生净土。自己过错尽量的改,尽了心,对自己负责任了,临终的时候,佛愿力加持你,你就能心不颠倒,你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可是最怕自己不能够尽职尽责,对自己都不负责任,那阿弥陀佛也没法对你负责任。所以火急进步,时不待人。『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真正觉悟的人,不要再等来生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自己本来是佛,怎么还忍心埋没佛性,去搞六道轮回?现在咬咬牙,奋力修行,这一生时光很短,过几年或几十年,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人生须臾间尔,后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快乐无极,无量寿永无生死,直至成佛。细细思考,你还会浪费时间吗?不要使这一生空过。这就是宋朝的颜丙居士对我们的劝导,这一大段对我们念佛人都是非常好的一种劝诫。下面我们再看经文: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这是从前面讲下来的,一个人造恶,就会被司过之神夺去寿算,导致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除了天地间的司过之神,这里还有『三台北斗神君』,也来记录人的罪恶,按照罪恶来夺去人的寿命。批注这里讲:

      【此一节。言人之一身。行住坐卧。皆有鬼神鉴察也。】

      这是真的,头上三尺有神明,我们这一身当中就有鬼神,『行住坐卧』,处处都有鬼神监察我们。即使你一个人在暗室之中,也逃不过鬼神如电光一样的眼目。

      【三台六星。上台司命。中台司福。下台司禄。主人生死寿夭。北斗乃紫极都曹。为天地日月江河海之元。合阴阳木火土金水之德。宣威三界。统御万灵。斡旋气运。斟酌死生。】

      先看到这里。这里解释『三台』和『北斗』,三台是指三位天上的神明,三台有上、中、下三台,上台星『司命』。三台有六星,『上台』的星是主管人的命运,『中台』的星主管人的福报,『下台』的星主管人的禄命,这就是福、禄、寿,各有主管的神明。『主人』,就是这个人『生死寿夭』,他的命运都会被神明所主宰。当然神明主宰绝没有私情,完全是按这个人的善恶来给他做一个判断。这里讲的北斗也是星,北斗星也是一种神,道家里讲的神明。『乃紫极都曹』,紫极也是一种星名,后人又称为帝王的宫殿,道家里讲,是天上这些神明或者仙人所居住的宫殿。紫极都曹就是天上的这种神明。『为天地日月江河海之元』,元是根源,他是天地日月江河海的根源,聚合了『阴阳』、『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之德。他宣扬,把自己的威德在三界中来宣扬。『统御万灵』,就是所有的生灵都受他统管。『斡旋』就是指运转,运转『气运』,天地之气他能够运转,一切生灵的死生由他来做决定。

      【人有罪过。录入恶籍。量度重轻。夺其纪算。】

      当人有犯了罪、犯了过错,就会被天上的神明录入『恶籍』里头,籍就是档案,善恶都有档案簿。量度他罪恶的重或者轻,重罪夺去的寿命就长,轻的就短。『夺其纪算』,纪是十二年,算是一百天,一直把寿命减除殆尽,人就死了。

      【又管辂曰。】

      『管辂』是三国时代曹魏的一个术士,可以说是通天文地理、《易经》占卦等等,是一位高人。他曾经说过: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若有祈求。宜向北斗。】

      管辂也是讲道家的很多学问,说『南斗』就跟『北斗』一样,他也是个星神,他主管记录人的出生,北斗主管和记录人的死,一生一死。『凡人受胎』,就是入胎的时候,皆是从南斗移过北斗,也就是这个人因为出生了,要出生,他的档案就从南斗移向北斗,由北斗处理。所以出生以后要祈求,就要向北斗;一个人出生之前,譬如父母要求儿,可以向南斗,他是管生的,北斗是管死的。

      【又七真曰。】

      『七真』,道教称为北斗七星,也是天上的星君。七真君说过:

      【吾每月初三。及二十七日。必一下降。受人醮祭。察人善恶。】

      天上北斗七星,这星神说过,「我每个月初三以及二十七(这都是指农历),必定会下降人间一回」,干什么?受人的拜祭。『醮祭』,这个醮就是设坛来祭祀,道家有祭北斗七星的。他下来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监察人的善恶,也就是每月两次下来给人做一个总结,每个人都逃不了。下面:

      【又业报因缘经曰。七星之气。常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寸。其人为善则光明。为恶则光暗。大善则光愈着。大恶则光灭没。人不见而鬼神见之。今曰在人头上。录罪夺算。询非诬矣。】

      这是又引了《业报因缘经》讲到的,都是事实真相。说『七星之气』,就是刚才讲的北斗七星,『常结为一星』,就等于是七合一,合成一位神明,在人的头上,『去顶三寸』,这不是三尺,是三寸,距离更近了,头上三寸有神明。人行善,这个星神光明就显发出来,光就很明亮;如果人造恶,他的光就很暗。就是人身上的星会放光,从光的明暗就能够判断这个人的善恶。实际上我们稍稍心比较清净,观察一个人面门上的光,也能看出一点。一个人恶念很多,他的气氛、磁场就不好,那个面门的光是暗的;如果一个人心地光明磊落,他面门的光也是亮的。大善,心地是纯善,那个光愈显著,你就觉得这个人是光彩照人。那是他的正气冲天,所以让人就觉得这个人真是正大光明。大恶之人,光就没了、灭了,就看到一个人面上黯然失色,甚至是造极大恶,业障现前,寿命都要到了,这里讲算尽则死,快死的这种恶人,那个面如死灰,死相都能够看出来,光都隐没了。这些我们不难觉察,只要留意都能看出来,所以隐瞒不了人。『人不见而鬼神见之』,这个「人」是一般普通人,见不到,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到,鬼神看得就更清晰了。这就是经文里面讲的,鬼神在人头上,录其罪恶,夺其寿算,《感应篇》这里讲的确确实实,绝没有虚假。『询』就是确实,『诬』是妄言、虚话,绝对没有虚话。下面引唐朝的一个历史故事:

      【唐娄师德。高宗朝。勋隆宠优。一日晨起。忽见星官。谓曰。汝曾误杀二命。罪当夺纪。星光将尽矣。其日随即神昏。因告人曰。我一生谨慎。只因误杀二命。今遂早死一纪耳。未几果卒。】

      唐朝的『娄师德』是一位很著名的大将,曾经在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做过大臣。他抵御吐藩,可以说是每战必胜,战功显赫,而且这个人非常的谨慎,非常能够忍让,是一位很有德行的将领,他是七十岁过世的。他在高宗的时候,唐高宗这个时候做官,『勋』就是功勋,『隆』就是显赫,立了很大的战功,『宠优』,得到皇上的恩宠。到他七十这年,有天早上起来,突然见到了『星官』,这就是北斗七星。按照《业报因缘经》里面讲的,七星是化成一个星,就是每个人头上就有一个星官,显现出来对他说,「你曾经误杀了两个人,罪当夺纪」。就是你的寿命应当被夺去十二年,减寿十二年,你现在寿命到了,你的星光、你的光明将要尽了。结果那天娄师德就变得昏昏沉沉,意识都不太清醒了,这是将死的征兆。稍微清醒之后,他就告诉别人说,「我一生谨慎,只是因为误杀了两个人命,所以现在要早死十二年,一纪」。当将领能够当到这种程度也是不简单,建立显赫的战功,一生只是误杀两个人,娄师德尚且如此,那一般的将领就可想而知。所以当皇帝、当将军的,都没几个不下恶道的,真的。『未几果卒』,没过多少天他就死了,果然就去世了。假如他没有误杀,可以多活十二年。下面说:

      【张拱辰曰。】

      这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为官清廉,他评论娄师德将军说:

      【娄公夙称明恕。为唐重臣。尚不免于夺纪。况常人造恶多端乎。可不慎哉。】

      娄师德,『娄公』,这是对他很尊敬,称呼他娄公。『夙称明恕』,夙就是平生,一直都被人称赞,这个人廉明,能够宽恕人,能够忍让人。他是唐朝的重臣,为国家立了大功,但就是因为误杀两条人命,不免要夺纪,更何况常人?那些造恶多端的,寿命就夺得更多了,岂能不谨慎?说明《感应篇》所说的,神明夺人寿算是真实的,这都有历史证明。下面经文: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批注讲:

      【此一节。言人之一心。几微萌动。皆有鬼神鉴察也。】

      这一节的经文是讲,一个人内心之中最隐微的波动,念头一动,哪怕那个念头非常隐微,甚至连自己都觉察不了。『萌动』是刚刚萌发,还没有付出行动,这个念头已经被鬼神觉察、监视了。因此我们每个念头都逃不过鬼神的眼目,而我们身上就有这样的鬼神,这里讲『三尸神,在人身中』,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种神,哪三尸神?

      【上尸青姑。】

      【名彭踞。】

      你看,都有名有姓。她

      【居人首。】

      就是人的头上。

      【令人多思欲。眼昏发落。】

      这个鬼神,她是『青姑』,叫『彭踞』,在人头上,引发人多思多欲。所以一个人总爱想东西,欲望很多,可能就是这个上尸神在那里扰乱。思欲多了,自然就会眼花发落,眼睛不行了。头脑思欲过度,医学上讲脑供血不足(头发是血之末),发就落了。

      【中尸白姑。名彭踬。居人肠。令人嗜食多忘。好作恶事。】

      中尸神管什么?她是『白姑』,前面上尸神是青姑,白姑的名字叫『彭踬』,都是姓彭,三姐妹,三尸神是三姐妹。中尸神就居住在人的肠里头,肠胃、肚子里,令人好吃、喜欢美味。所以一个人食欲很旺盛,很喜欢吃美食,大概是中尸神太活跃了。多忘性,他健忘,而且『好作恶事』,有喜欢作恶的倾向,这都是中尸神在作用。

      【下尸血姑。名彭蹻。居人足。令人耽色喜杀。肢脏扰动。】

      这个下尸神叫『血姑』,名『彭蹻』,她居住在人足部,她的作用是干什么?令人沉迷于美色,就是好色(色欲)、『喜杀』。就是淫、杀,这种心理往往是下尸神弄起来的。一个人色欲萌动,他的身体气血就被扰乱了,『肢脏』,肢是四肢,脏是内脏,都被搅动起来了;杀心起来也是如此。所以久而身体就会出毛病,尤其是多欲之人,他的身体一定会受到损伤。下面说:

      【三尸利人速死。即出作鬼。享受血食。故于庚申日。乘人睡寐。与身中七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这三尸神就希望人赶快死,为什么?人死了,她就出来做鬼,就解脱了。人没死,她就被束缚在人身上,她出来做鬼,可以享受人『血食』的供养。所以她们就希望人早死,拼命的帮助人作恶,作恶就夺寿算,算尽则死。而且她每于『庚申日』,庚申,庚是天干,十目之一,申是地支,十二目之一,天干跟地支搭配起来就是六十个,庚申日就是六十天之中的其中一天,也就是每六十天循环一次。此时这天,『乘人睡寐』,这个人睡着了,三尸神就跟他身上的七魄(也是七个鬼神,都是在人身中的,所谓三魂七魄,都是身上的神),就一起『上诣天曹』,到天庭,跟上帝述说这个人犯的罪恶,就是希望神明赶快减他的寿命。当然小小的罪过都不肯放过,希望他的寿命赶快减除掉,她就能出来了。

      【所谓心。口。意。语。鬼闻人声者。三尸其最也。】

      所以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口里说什么,意念动的什么念头,身口意造作,鬼神都会知道。但是鬼神里头,三尸神是最清楚的,因为她就在人身里头,每时每刻都没有离开,而且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日夜来监察,她不用睡觉,她就是观察人。

      【今人不知检身克己。清心寡欲。而徒恃道家守庚去申之法。为断绝三尸入告之路。适足自欺耳。】

      因为道家有说到,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就上诣天曹,言人罪过。好了,有的人就有这个对策,他不是自己检察身的过恶、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清心寡欲』,而只是依靠道家,恃是依靠,『徒恃』是只依靠,道家有一种『守庚去申』的方法。因为她是庚申日的时候,三尸神上天曹告状,于是道家就有这种方法,在庚申日这天就不睡觉,因为一睡觉,三尸神就能够上天了,他不睡觉,不让三尸神上天,『断绝三尸入告之路』。这个就叫自欺欺人,他不是从根本上来断绝三尸神告状的机会,只是做表面的功夫。什么叫根本上断除三尸入告之路?自己能够修身克已、清心寡欲,不犯任何的罪过,那三尸神也无可告状了,这才是正路。三尸神不能胡编谣言,她胡编谣言,上帝会惩罚她,鬼神里头都有规矩。下面:

      【抑知念虑苟端。鬼神自当退避。三尸亦何足患哉。】

      这就是正理。我们要知道,当念头、思虑如果真的端正了,『苟』就是若、如果,念头和思虑如果都端正了,鬼神自己就会退避。一个人正气凛然,鬼神躲避都来不及,他怎么敢欺负人?身上的三尸神也就找不到告状的机会了。所以『何足患哉?』这个患是忧虑,何足以忧虑?这里引了程子的一首诗,程子是北宋的大儒程颐,他都知道道家这些鬼神的事情,劝导读书人来断恶修善。他写了一首《霄诗》,诗文是讲:

      【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

      真正的大儒,养浩然正气,所以他不需要『守庚申』,庚申这天该睡就睡,三尸神要上天就上天,根本没有疑虑,为什么?心里没有对不起天地鬼神的事情,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无愧,还怕什么三尸神告状?这个心『常与道相依』,与道相应,念念都在修道、行道,身行没有过恶。上帝自然就知道了,你的举心动念、言语造作,上天都清楚,人虽不知,老天爷知道。『任尔三彭说是非』,三彭就是三尸神,刚才讲的上尸彭踞、中尸彭踬、下尸彭蹻,她们就喜欢讲是非、讲人的过恶,但她讲不出来。任尔,这个尔是「妳们」的意思,随妳们讲,妳们也不敢讲。因为就没有把柄给她。这是儒家君子,修行到这个境界,就真的天地鬼神都相保。

      今天时间到了,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课就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13/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2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八十三页第二行:

      【三尸者。即人身中之魂魄也。】

      这是讲到经文: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三尸神』,是人身中的魂魄,魂魄在道家里面讲就是神灵。人有三魂七魄,这里先介绍三魂。

      【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光。三曰幽精。常人呼念其名。则魂安身宁。】

      这都是道家给我们说明的,人身上的三魂的名字,一个叫爽灵,一个叫胎光,一个叫幽精,只要你呼他的名字,这个魂就能够安在身中。

      【又道德经注云。】

      这是《道德经》的批注。

      【魂者。气之神。有清有浊。口鼻之所以呼吸者。呼为阳伸。吸为阴屈也。】

      魂就是一个人「气」的元神,『气之神』,神有清的、有浊的。一个人如果是心里比较清净,他的元神、气就比较清;一个人内心比较污染,他的气也就污浊。口鼻能够呼吸的,叫气。呼出来叫『阳伸』,阴阳,阳就是舒展;吸进去叫『阴屈』,这个阴是把它屈起来了。这是魂。

      【魄者。精之神。】

      魂是气之神,魄是『精之神』,合起来就是精气神。

      【有虚有实。】

      就是有虚实,精有虚的精、有实的精。

      【耳目之所以视听者。视为阳明。听为阴灵也。】

      魄是作用在耳目上,耳能听、目能视,能视就是能看,是『阳明』的作用,能听是『阴灵』的作用,这都是道家讲究的。

      【阳神日魂。阴神月魄。】

      『阳神』称为『日魂』,『阴神』称为是『月魄』。

      【故至人以魂运魄。众人以魄摄魂。】

      『至人』就是指圣人,圣人已经超凡脱俗了,他是『以魂运魄』,就是日魂运转阴魄,也就是阳神运转阴神。一个人正气十足,就是阳气壮,所以是「魂运魄」。『众人』就是指凡夫、一般普通人,是『以魄摄魂』,魄是阴的,魂是阳的,他是阴魄摄取阳魂,是反过来的。

      【魂昼寓目。魄夜藏肝。】

      『魂』在白天寄居在眼目里头,所以眼睛往外看,魂就被牵动,如果眼睛看到那些令人诱惑的颜色、形象,魂就会动荡起来了。所以有个说法,说那些好色之徒,看到美色魂都丢了,丢了魂似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魂寄居在眼睛里。『魄夜藏肝』,魄是在晚上藏在肝里头。当然眼睛和肝是相通的,肝开窍于目,那么魂和魄也是相连的,一个属阳,一个属阴,阳在外,阴藏内。

      【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动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四者无漏。则精水。神火。魂木。魄金。皆聚于意土之中。谓之和合四家。】

      这种说法就跟中医连在一起了。《黄帝内经》,儒道学者都会学习,其实《黄帝内经》不光是医书,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这里讲阴阳五行跟五脏六腑、五官相对应,是非常有道理的,人体是一个和合的统一体,各个部位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这里讲,我们的眼睛如果能够闭起来,不向外看,魂就会在肝而不散,所以养目就是养肝,也就是定魂。所以你看看,当我们很劳累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那就是养肝气,把我们的眼根收摄,也就把我们的魂定下来,心也就定了。换句话说,如果眼睛总往外看,被外色所牵引,魂在动,肝气也就外泄了。『耳不听』,精就在肾,就得到了固藏。肾开窍于耳,如果耳朵能够收摄起来,就养我们的精,精是在肾。反过来,如果我们的耳朵在听外面的这些靡靡之音,丝竹乱耳,也就会导致精被搅动,肾气也就不得以稳固,所以养肾要能够收我们的耳根。念佛的人闭目,用十念法,认真专心听自己念佛,往内听,不往外听,不要听外面的声音,听自己自性的佛号,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这就是养我们的肾气,固我们的精,护我们的耳。肾气足,一个人精神头就好,头脑就能够灵活,因为肾开窍于脑。

      下面讲,『舌不动而神在心』,舌头一动,神也就会跳动,心也就跟着动。养生最重要是养心,心最重要是要平稳,不能够随便乱动。怎么做?舌头别乱动,少说话,慎言,那就养神、就养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刚才讲的,舌对应心,心神要稳、要平,讲话多了,人会容易得心方面的病,譬如说血液循环系统这些方面的病。鼻,鼻根往外去攀缘味尘、香尘,魄也就会浮动起来,肺就容易招致毛病,肺开窍于鼻。所以鼻根收回来了,魄在肺而不宣。『四者无漏』,也就是眼耳鼻舌不往外跑,我们的肝肾心肺自然就不受损,我们的精、神、魂、魄就能得到平稳,这是养生妙法。『四者无漏,则精水、神火』,精属水,五行中属水;神,五行中属火;『魂木』,魂属木;魄属金。对应五脏,精是由肾来主管的,肾属水;神由心主管,心属火;魂是肝主管,属木;魄由肺主管,属金。『皆聚于意土之中』,意是属脾,脾胃的脾,脾是土来主管的,脾属土。所以五行对应五脏,又分别对应精、神、魂、魄、意。这五行、五脏都能够和合,人身体当然就健康。下面我们再看:

      【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大不动。使金木水火土。俱会于中宫。谓之攒簇五行。】

      道家讲养生的学问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这里教我们眼光要含而不漏,眼、目光不要往外奔驰,神就会跟着外走,这是奔驰了;含进来的时候,神就收摄了。所以一个人清净,很少看电视,很少看歌舞这些东西,神就足。『耳韵』,韵就是它感应的能力,要凝聚,聚而不散。鼻的呼吸要去调,调得均匀。舌的气,我们的舌头要『缄』,缄是收闭,不要常常去动舌气,讲话多,舌气就动,就外泄了。『四大』就是眼耳鼻舌,能够不动,就使『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俱会在『中宫』。中宫并不一定是指身体哪个部位,意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都非常的调匀了。『谓之攒簇五行』,攒簇意思就是聚合,五行能和合,这样就不会出现毛病。

      【盖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运行不已。】

      这里是给我们讲,为什么要和合五行?因为『魄有精』。刚才讲的,魄是在肺里头居住,肺属金,五行中金生水。魄有精,精是属水,所以魄有精是讲它相生的意思。金生水,也就是肺能养肾,精在肾中。所以,说话说多了,不仅伤肺气,还会伤肾气,因为能生的肺金少了,所生的肾水也就会干枯,这五行五脏全都是相连的。『因精有魂』,精属水,魂属木,在肝,水生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精就能养魂。『因魂有神』,魂在肝中,肝属木,神在心里,心属火,木要生火。所以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就是着火了。着火,直接就伤肝木,木最怕火,木生起的火就让一个人生气。我们讲肝火很旺,就是把肝木给烧光了,肝就受损,此时魂也就在动荡不安,它不能平稳,心神也会躁动。所以老生气的人伤肝、伤心。『因神有意』,神在肝中,它能够生意土,神火生意土。意是脾,脾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所以能养神,意就不浮动,脾胃自然就能好。『因意有魄』,意在脾中藏着。常常动意念、常常思惟,脾就安静不下来,所以中医上讲「多思伤脾」,就是这个道理。伤了脾,也会伤肺金,魄在肺里头,因为土生金。所以从这里看,五行对应五脏,对应于精神魂魄意,『五者运行不已』,互相之间相生相克。这里头的原则就是要能够五行调和,最好的方法就是收摄六根,就不影响精神魂魄意,也就能够调和我们的五脏,一切的病都是五脏不调所产生的。

      【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是以圣人。于万物之来。不对之以心。而对之以性。】

      这五行运行不已,我用妄心,就在天地间流转,这个妄心没有灭,『几亿万岁』都没有穷尽。这是讲人为什么在流转轮回,就是这个妄心不灭,所以五脏五行都在运行不已,没有停止。因此圣人对万物,来到面前的时候,不对之以心念,就是念头不动,『而对之以性』,性就是不动的本性。这跟佛家讲的是一个道理,要用六根中的根性,不要用妄识,根性是本不动摇的,妄识在不断的动,一动就全部都动起来了。道家讲阴阳五行,说五脏六腑全都在动。圣人就是能够安住于不动的本性,无论任何境界现前,他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这里讲:

      【性者。心未萌也。】

      什么叫性?就是本性。你的妄心没有萌动之前,那个状态就是本性。如果一切都不动,阴阳五行就休止了,乃至宇宙万物、天地造化,一时陨灭了。所以这里讲:

      【无心则无意。无意则无魂。庶不受生死。轮回息矣。】

      我们的心不动,意就不动,心是主宰,这个心是妄心。妄心一动,首先带起来的是意,意动,没有意就没有魂的动,因为意是牵动魂的。前面讲的,因意有魄,土生金,没有土就没有金。底下它省略了,没有金就没有水,金生水,水是属金;没有魄就没有精,因魄有精;没有精就没有魂,就是没有水就没有木;没有魂就没有神;没有神也没有意。这生死轮回、五行运转全都停止了。『庶不受生死』,庶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可以说不受生死了,轮回就停止了。轮回怎么来的?道家讲得也很清楚,全都是因为心动,跟佛家讲的是同一道理。只是佛家讲,心动的时候叫一念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心一动,带动境界动,境界动又带着你妄念在动,愈来愈粗。道家是讲带着阴阳五行动起来,原理是一致的。可见得养身、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不动,一切六根就收摄了。再看下面:

      【栖岩许真人曰。】

      《汇编》引『栖岩许真人』的话。栖岩许真人是道家的一位成就者,得道成仙了,他是唐朝人,也称为许栖岩。栖岩,栖就是栖栖,岩就是在岩洞里头。这位真人是唐朝的进士,很有学问。有次到蜀地,要准备入蜀,就是四川,就想买一匹马。买了一匹马,这个马很消瘦,价钱也不高,就把牠买下来了。这个马气力不足,许真人就怀疑这个马是不是没有办法走这么远的路途。正好遇到一个人会算卦,给牠占了一卦,结果一占,竟然得了干卦九五,最好的卦,叫「飞龙在天,立见大人」,所以这个算卦的人说这匹马是龙马。他也就不得不相信,没办法,既然是龙马,就骑着走。结果走到蜀道,这是蜀地,就是四川,道路很难走,古人有诗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马走着走着,忽然马失前蹄,就坠到悬崖底下去了,连人带马都掉下去。幸好掉到半空中有些树叶,长在山崖旁边,像我们这背景的画,你看那崖上面有树。他就掉到那树叶上,幸好没有伤着。可是挂在那崖壁上,四处都是绝路,怎么办?只好慢慢往下去探寻,结果竟然发现有一个洞穴。于是就爬进去了,竟然见到里头有人,有一个道士,和两位玉女,在侍奉这位道长。

      这个道长叫太乙君,也是一个得道的仙人,居住在这个山洞里面,见到许真人来了,大吃一惊,就问,「你怎么会来?」他就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来龙去脉讲了。然后这道长就说,「你身上有仙骨,可以得道成仙的」,于是就留他。然后跟他讲,「你所骑的这匹马其实就是龙马,是我这洞里头的龙。因为有一次牠伤了庄稼,所以被责罚到人间作马,去偿还,还完之后,牠还是回来作龙」,真的是龙马。于是许真人就在这洞里面居住了半个月,就想要回家了。太乙真君就跟他讲,「你在这里喝了石髓,石的骨髓,能够有一千岁的寿命。只要不荒淫泄欲,你还能够再回来」。于是这个许真人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还是要骑这个马。这真人就告诉他说,「这个马出去以后,你可以放回人间,到渭水旁边可以把牠放回,牠是龙马,就可以重新入水了」。许真人回到家里,竟然看见他故居已经不在了,才离开半个月。但问问乡里的人,原来已经隔了六十年,他自己感觉也就半个月,在人间已经六十年了。这是一段真人真事,也证明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于是许真人后来在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他又入太白山求仙去了。这里他讲了一段话:

      【常行内观。遣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心定则神宁气住。精气神合。三家相行。结成圣胎。】

      许真人讲,『常行内观』,我们的眼要往内收,往自己自性中去观,眼神不要外泄,不要追逐外面的色尘。当然,眼如此,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要如此。这个内观不光是指眼,耳也要收回来,要反闻闻自性;鼻也要收回来,反嗅嗅自性;舌也要收回来,反尝尝自性;身也要收回来;意更要收回来,念头不动。这就遣去三尸神,把三尸神赶跑了,为什么?你都不动,三尸神就拿你没办法了。前面我们讲了,三尸神居住在人身体当中,分上尸、中尸、下尸,各有所主,对人体产生不好的作用,就是希望人造恶。恶贯满盈,人死了,她就能够出来当鬼神,可以享受血食供养,所以她就希望人早死。人只要身心不动、不作恶,三尸神自然就闲着了,甚至她可能也就不想在你身上待,得不到任何好处。『驱除六贼』,六贼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六尘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之后,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会造恶业,这就等于将善法劫夺了,所以称为六贼。把六贼驱赶出去,三尸神也不让她留。『纳气于丹田』,把气沉下丹田。『定心于觉海』,把心定在觉悟上,就是念念觉醒。『心定则神宁气住』,神就安宁,气就能够平稳了。『精气神合』,这是精、气、神,人非常重要的三方面,要和合,不能够互相起冲突,只要有一样东西遭到了损害,三者都会遭损害。

      所以说『三家相行』,它们是合在一起的,一动,三个都动,所以叫相行。譬如说,如果多欲,就伤精,精一伤,气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言,舌头老动,就伤气,伤气,精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思,多思伤神,神伤了,精、气也伤。三家是合在一起的,三者是一起饱满、一起亏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这里可以看到,实际上五脏六腑都如此,金木水火土都是如此,都要好好的保养,其秘诀就是不动,就是能够收摄六根,就能养精气神。三家合在一起,『结成圣胎』,圣胎就是得道成仙。你现前的身体可以说是圣胎了,这是道家讲成仙。其实佛家讲成佛,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有禅定,从禅定作基础,然后才能够得到智慧。底下是:

      【清静经曰。】

      这是道家的一部经,这个清静的静,是安静的静,不是洁净的净。佛家也有个《清净经》,那个净就是干净的净,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遂失去』,失踪了,不知道他上哪里,『不知所之』,这个之就是去的意思,不知道他的去向。除了五个儿子(一个都没剩下),还生了四个女儿,结果也死了三个,『仅存其一』,就剩一个女儿了。你看,前后生了九个孩子,这很不容易,结果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最后只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因为悲伤、哭儿女的缘故,两个眼睛都盲了。

      【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位俞先生是终年潦倒,真的很不顺利,怎么考都考不上举人,而且是『贫窘』日甚,愈来愈贫穷和窘迫。自己反思,一生也没干过什么大的过恶,怎么这么悲惨,受到天罚?这个『膺』是受的意思,『惨膺天罚』,就是惨遭天罚。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这个人对灶神爷能够笃信,所以一直到四十岁开外了,年年都能够这样做。每年的腊月最后一天,就是腊月三十,自己必是书写一个黄疏,用黄纸写一个疏文,就像我们现在牌位用的黄纸,这是可以化掉给鬼神的。用这种疏文把自己这一年做的这些善事、功德也都记录一下。然后向灶神祈祷,希望灶神爷能够上到天庭禀奏,跟上帝说一说,求个情,降一点福报。民间有一句话说,灶神爷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他就求灶神爷了。可是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并无报应,也没个回音,也没有个回应。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于是年复一年,到了四十七岁。你看,从十八岁就考上秀才,紧接着愈来愈贫困潦倒,到四十七岁,三十年了,真不容易。结果这年的除夕,腊月三十,俞公与『瞽妻』,瞽就是眼睛盲了的人,因为妻子哭瞎了眼。跟这个盲妻,还有仅剩的一个女儿对坐。因为家里穷,家具可能也没多少,空荡荡的,叫『举室萧然』,萧然就形容这个屋子空寂萧条,很悲凉。『凄凉相吊』,夫妻俩抱着女儿,愈想愈凄凉,互相慰问。人家腊月三十都在欢庆新年,这一家人愈想愈觉得凄凉,甚至在那里流泪,相吊就是互相的慰问,来安慰。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间就听到有人叩门,这是令人很奇怪的事情。本来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圆,都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很少人出来,更不会有人去给他拜早年,去拜访他。因为他在这乡间也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没有福报、没有功名,一个穷书生,谁来讨好他?所以他听到叩门声,他就很奇怪,马上拿着烛(蜡烛)去开门。开门一看,见到是一个『角巾皂服之士』,头上扎着角巾,是个道士的模样,身上穿着黑色的服装,就是个道士的打扮。『须发半苍』,胡子和两鬓,和头上的发,都已经一半苍白了,也是个上了年纪的长者。于是俞公就给他行礼,对方也行礼,彼此作揖,『长揖』就是一个大礼,读书人抱拳,互相作揖行礼。于是俞公就请这位道人进屋就坐。

      【口称姓张。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这个人说自己姓张,从远路归来,路过这家,听到这家里头愁叹的声音。可能夫妻之间愈想愈悲凉,痛哭流涕,被外面这位张先生听到了,所以特别敲门来安慰他,这是好心人。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俞公,就是俞良臣,心里就觉得这个人很奇异,「从来没见过有这样的人,也从来没有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遇到有人敲门,来安慰我的」。所以对他礼节上就很恭敬,再加上这是一位「须发半苍」的长者。两个人坐在一起就开始聊起来。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俞净意公跟人聊,大概就是聊他自己这种苦酸的事情。所以谈着谈着,就把自己生平读书、积德,跟这些同乡的秀才们建文昌社,一起在推动因果教育,说这些好听的话了。但是,到今天还是『功名不遂』,考不上举人,家里这么多的不幸,九个儿女就剩一个女儿了,妻子还瞎了眼睛,贫穷得衣食都不能相继。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把自己肚子里的苦水全都倒出来了。说着说着,还要在屋里把他自己历年来所写的,给灶神爷的疏文都拿出来。大概他自己也有备份,一式两份,有一份烧了、化了,给灶神的,一份留给自己的。这几十年也是厚厚一沓,拿出来给这位张先生读诵出来。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也没想到,这张先生竟然一下子就说出这样的话,说「我知道你家的事很久了」。然后直截了当就说出来,说『君』,君就是对俞净意公的尊称。说您『意恶太重』,而且『专务虚名』,所做的这些善事都是为了虚名,没有一样是从真实心中作。还要把自己这些怨气全写在疏文里头,要化掉呈给灶神爷,让他上报给上帝,这就是亵渎上帝。『渎陈』,这个陈是陈述,给上帝陈述,这就是亵渎,为什么?你不是真的,你就是发牢骚而已。恐怕你要受的惩罚还不止你现在受到的,你现在受到的只是这里讲的,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而已,虽然也是很严重了,但是后来的惩罚会更严重。

      【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这俞先生还有点不服气,听了张先生这番话,很惊讶,就说,「我听闻在冥冥之中,有鬼神监察我们的行为,而且对我们所有的善行,哪怕很微细的(这叫『纤善』),都必定记录下来。我发誓在文昌社里带大家行善事,譬如说前面讲的,戒淫、杀、口过,惜字、放生等等。我在这个文昌社里头,规条(每个人都得遵守的规矩)我都很恭敬的奉行」,『恪奉』就是恭敬的奉行。时间也很长了,从他壮年开始,就算三十岁,结文昌社,到现在四十七岁,十几、二十年了。「那我所做的一切这些善事,岂能说是『尽属虚名乎』?」全是虚名,没一个真实吗?俞先生不服气,感觉很委屈。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张先生也不客气,打开天窗说亮话了,直接用他文昌社的规条来讲。『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你提倡大家惜字,珍惜字纸。为什么要惜字?因为文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智能的符号,所谓文以载道,道德仁义都是文字所流传,特别是古时候,都是印圣贤书,所以字纸一定要珍惜,这是对老祖宗、圣贤的恭敬。当然我们现在也讲要珍惜纸张、资源,纸张都是木材做的,我们为了维护环境,也需要珍惜字纸。张先生这里讲,「您」,对俞先生讲,「您的『生徒』」。你的学生和你的知交朋友,都大多用书文旧册,这些字纸来『糊窗裹物』。古时候的窗没有玻璃,通常拿些纸糊起来,他就用字纸糊着,甚至拿那些字纸去包物品,像食品等等,这就是不尊重字纸。甚至还用这些字纸来抹桌子,然后就借口说,「不要弄污染了这些字纸」,就把它焚烧了。实际上你已经对字纸不敬了,所说的都是虚头的话。你学生、知交朋友都这么讲、都这么做,你天天亲眼看到,也不去告诫和训斥他们,一句都不说。只是你自己假装在途间,走到路上见到有字纸,拾起来,回来就烧了,就说这是珍惜字纸了,『有何益哉?』这样的举动有什么功德?再来,规条里面讲放生的: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傥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文昌社里每月做放生活动,可是你从来没有主动去组织过,只是『随班奔逐』。别人提倡、别人来做,你就说,「随缘,我来随缘」,跟随着大家做,并没有发自真心去努力的把这放生活动挑起来。『因人成事』,借着别人来做这个好事,倘若别人不去做,不举行放生,你也就『浮沉而已』。你做为文昌社的一个主要骨干,你从来没有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人家不做,你也就浮沉,就是你也就不做了,随波逐流、轻忽懈怠。所以你这心中其实慈悲的念头并没有发出来。下面又说了第三条,是戒杀的问题。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这直接又检举出俞先生平常的一个过恶,说「你家里还吃虾蟹这些水产品,虾蟹在你的厨房里都能看到」。这灶神是最知道的,因为灶就在厨房。「那些虾蟹就不是生命吗?你那边放生,这边还杀生,你有没有真正动慈悲的念头?」放生的目的是让人增长慈悲心,不忍杀生,把牠放了、救牠。「你这是纯粹搞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发起慈悲心」。第四条又拣出他规条里面的口过一节: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怒触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这批评是愈来愈严重,说他的口过。文昌社也提倡戒口过,要慎言。俞先生『语言敏妙』,张先生说,「你语言很敏捷,很会说话」。因为他很有文采,秀才,博学多闻,当然就很会说话。「你所谈论的,听的人都『倾倒于君』」。倾倒就是被你折服了,甚至对你很崇拜。『君彼时出口』,说「你那时候讲出来的话,实际上往往都是批评人的话、讥笑人的话。你在讲的时候还有点良心,就感觉说出的话有伤厚道。但是你说这种批评话语的时候还博得别人的喝彩、别人的倾倒」。一般文人在一起讲的这些话很刻薄。「你虽然当时还有点良心,感觉不妥当,但是又不能忍住」。『但于朋谈惯熟中』,就在你跟朋友交谈中,讲得习惯了、讲得很熟了。『随风讪笑』,讪笑就是讥笑,讲别人的时候,愈讲愈起劲,讥笑别人、讽刺别人、毁谤别人,甚至尖酸刻薄、难以入耳的话都会说得出来,『不能禁止』。『舌锋所及』,那言语出来,舌锋这个锋比喻舌头像钢刀那么利,出语就伤人,不仅伤人,还令鬼神都生气、都触怒了。所以把你的口过,这些过恶全都记录下来了,这叫阴恶。可能你讲这些话,外人不觉察,还觉得你很会讲话,言语很敏妙,但是鬼神都记录这种口过,不知道有多少了。『凡几』的「凡」是总共,总共有几多?不知道,太多了。而你又甚至『以简厚自居』。简是简朴,厚是淳厚。还自己觉得自己简朴淳厚、心地厚道,其实你是一天一天的刻薄了。『吾谁欺?』我欺谁?我欺天。这是讲他,「你不可以自欺欺人,欺骗了天地鬼神,那会遭天谴」。下面又讲了一条文昌社里的规条,戒邪淫。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这条是讲戒邪淫,戒男女之欲。邪淫属于夫妻之外,男女不正常的关系。你还没有『实迹』,就是你没有真的造过。可是你见到别人家的美貌女子,必定是『熟视之』,眼睛就直勾勾的盯着,心里『摇摇不能遣』,神魂都颠倒了,这种欲念久久不能够排除。『但无邪缘相凑耳』,但就是只,只是因为你没有邪缘,就是没有这种缘分让你得逞。你自己反省反省,若『身当其境』,如果这时候美色当前,你又在暗室之中,别人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像『鲁男子』那样坐怀不乱?

      这个鲁男子有好几个传说,一个是讲鲁国的柳下惠,能够坐怀不乱。有一天出去外面,看到一个女孩子,冻得很凄凉。他就立刻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穿上,然后把她抱回家来,给她医治,而心里一点欲念都不生。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也是鲁国,孔子就是鲁国人,非常讲究礼义。还有一位这样的男子,有一天下雨,邻居家里的女孩子独居在家,因为下雨,屋子漏雨,晚上就来敲门,想要借宿。这个男子就不开门,他一个人在家,不开门,说「男女有别,晚上妳不能进家门」。这个女孩子说,「那你就不能够学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吗?」结果男子回答说,「柳下惠能坐怀不乱,我就能不开门」。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讲他们不动欲念,因为能够守身,比做那点好事要强。假若他开门了,万一名节不保,或者是对这个女子将来的名誉有损,那好事就变成坏事了。所以灶神,就是这位张先生,其实就是灶神爷,就问他,「你自己想想,你在这种情境里头,你能不动心吗?然后你就说自己『终身无邪色』」。说一点都不会有淫念,没有一点好色的意思,可以对天地鬼神,你好意思吗?你这是大妄语!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你看这文昌社里头的规条,你们是发誓要去行持的,尚且你都这么犯,每一条你都犯,更何况其余?其余过恶就更多了。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

      他说,「你每年焚化黄疏给灶神爷,其实灶神都向上天禀报了」,因为对面的就是灶神爷。上帝于是就派『日游使者』下来,专门调查你家,『察君善恶』,看看你的善恶如何,结果好几年都找不到你一个真实的善行,没办法记录。所以你的善全是伪善,没有一条是真实的善。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这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直指人心的呵斥,告诉他,「你的意恶太重了!你不仅得不到福报,你要逃祸都逃不及」。这一段也是很深刻的。

      时间到了,我们就留做下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3/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3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九十页,第三行中间开始看起。我们讲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这位张先生,也就是灶神的应化身,他要点化俞净意公,跟他就文昌社的规条来给他做出批评,告诉他,「你自己文昌社所定的规条,你都犯了很多,更何况其余?」下面说到: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君』就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的敬称,就是讲,你连年所焚烧的疏文,都给你向上天禀奏了。于是上帝命令『日游使者』来察你的善恶,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这几年来都记不了一个善事,没有一个『实善』可记。就是你所作的善其实都是敷衍人的耳目,并不是真实的,而看你的恶却是真的恶。『但于私居独处中』,这里讲,你在一个人居住、在暗室之中,没有人见到你,于是你就放纵自己的恶念。『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等等。

      第一个是贪,贪婪,对于财色名食睡种种的这些诱惑,就起了贪心。读书人在名和利之间,比较容易贪名,喜欢人恭敬自己、赞叹自己、供养自己,当然利养也是放不下;一般的世间市井之辈,名可能他无所谓,他不要出名,但是他对利特别执着,这些都属于贪念。当然财色名食睡,后面的食和睡都会贪,讲究美食,讲究睡得很舒服、很享受等等,这就是讲过分的要求。淫念是专指贪色,男女之欲,虽然可能没有实际的事实发生,但是见到美色,动了不好的念头,《感应篇》讲「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起了这种念头,鬼神已经记一恶了。

      嫉妒念,这就是嫉妒、妒忌,心常怀着妒忌人的念头,见到人做好事,心里就不舒服,甚至会起毁谤、障碍这些念头。要知道,人无完人,肯定会有过失,但是,如果我们非要完人才能出来做好事,那天下人没有一个能够做到好事,也不敢出来做好事。所以,见到人出来能够行一件善事,我们都应该欢喜护持、随喜功德,而不能有嫉妒的念头。这些嫉妒的念头有时候自己不能觉察,它可能很隐微。譬如说见到人做好事出了名,人家赞叹,心里就不服,这个不服的念头实际上就是嫉妒;又譬如说,见到人得了利益,名利、利养等等,心里就起了悭嫉之心,因为自己对利养、对名利会有贪着,所以看到别人得到就不舒服;又譬如说,可能对方是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什么都不要,是一个修行人,修行的境界一直在提升,超过自己了,自己心里也不痛快,不能够由衷的生起随喜心,这些都属于嫉妒。一般修养比较好的人,他能够把这些念头包藏好,不发出来,但是内心动了这种念头,鬼神皆知,于是就把这些念头记录在黑簿里头,累积就成为减寿的依凭。嫉妒往往跟傲慢是合在一起的,人为什么会有嫉妒?就是因为有傲慢,这个傲慢也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它是瞋恚心的根源。人为什么会瞋恚?它的根是傲慢。

      这个傲慢是跟「我」这种执着同时出现的,佛家讲「四大烦恼常相随」,只要有我,就出现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就是四大烦恼。我爱就是前面讲的贪念、淫念,这是因为有我见,就是这个观念上错误,以为真有个我,所以发生种种执着,实际上根本没有我。你说,这个肉体是「我」吗?肉体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缘聚合的一个假相,根本没有实体,是你的这个身(物质)、精神等等合在一起,色受想行识合在一起的合成体。你就把它当作我,而忘记真我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忘了这个。所以有我执、有我相,于是就有人相,人我就起对立。我慢就是有高下心理,后面讲的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这个高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说才智、学问、钱财、福报、资格、年岁等等,反正有比人高的地方就会起傲慢。反过来,比别人低就会起嫉妒。所以傲慢、嫉妒是两姊妹,有一个肯定有第二个,就是遇缘不同,就起这些恶念了。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从迷惑中产生。

      『褊急念』,这个褊急就是气量狭窄、性情急躁。一个人气量窄,福报就小,所谓量大福大,量小福小,看你有多大的福报,就看你有多大的气量。你看古时候那些帝王,特别是开国的帝王,那都是有大气量,他才能够统领江山,有这样的气量,这是凡人。要作圣人、要作佛菩萨,这个气量必须得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好的人容,坏的人也容,善的境界能够顺,逆的境界也能顺。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看人不顺眼,更不会性情急躁。这个急就是因为气量小,所以就会急躁,心浮气躁,甚至急功好利。凡是急功好利的,这种人很难有大成就,他不能舍、放不开,你就知道他没有办法承当大业。『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认为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别人比我卑下,自己居高临下。真正有实德的人,一定是谦虚、礼让、谦让。古人讲,学问深时意气平。看这个人学问怎么样,就是看他的气、看他的意,意能够谦虚、气能够平和,这种人才有真学问,为什么?他有实德,对一切人都不敢看低、不敢怠慢。真修行人,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不仅不能高己卑人,要反过来高人卑己,自己是凡夫,外面的人全是菩萨,菩萨示现给我看的。他教导我、帮助我提升,或者是消我的业障,都以感恩的心对待,绝没有看不起人的念头。

      『忆往期来念』,这是念头回忆过去、期望将来,这些都属于妄念、忧思,患得患失。过去可能做过很多的错事,一直心中纠结、放不下;自己作的这些努力,又期望将来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果报。得失心很重,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障碍我们的德行、障碍我们的清净心。有不少人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他就想忏悔,怎么才叫真忏悔?佛经告诉我们,后不再造,是名忏悔。这个后不再造,不是说我身不造了、但是心里还想着,这就不叫后不再造,心里想也是造。你过去的这些恶业,身口意都不沾染了,这才叫做真忏悔。不仅身不造,口也不说、意也不想,整个心就清净了,这就是真忏悔。最好的方法怎么做?念阿弥陀佛。过去那些往事一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那个忆往的念头给置换下来了。也绝不想将来怎么样,我们现在好好断恶修善、念佛改过,将来一定好,将来一定能往生。至于将来什么时候往生,怎么样往生?这些念头我们都放下,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更不为将来的名利、生计忧虑。孔子都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衣食自有命运,你命中该有,自然会有,你把它全舍掉了,它还会再来,天不生无福禄之人,根本不用为此忧虑;也不必忧虑贫穷,安贫乐道,「素贫贱行乎贫贱」。所以人的心是很安定的,绝不会有浮躁。

      『恩仇报复念』,这是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念头,对立、怨恨等等,这些念头放不下。某人对我有恩,固然要报答,怎么报答?看缘分。如果能够对他本人施以报恩,那固然更好;如果没这个机会,也不必老在心中放不下。现在你就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念佛,有机会就帮助众生,以这个功德来给他回向,也等于是报恩。因为他对你施了恩,虽然没有得到你一对一的这种报恩,实际上他已经积了德,阴德,将来他会有福报。你又能够再替他修福,他的福报就更加增胜。所以人的心量要广大,并不是强烈的分别,某人对我有恩,我就对他回报,另外一个人对我有仇,我非得报仇。强烈的分别执着,实际上这种恩仇报复把自己德都损了,人整个气量就变得狭窄了。恩,佛家讲「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包括,第一父母恩,第二师长恩,第三国土恩,第四众生恩,这些我们都要报恩。怎么报恩?佛家讲,愿以此功德,上报四重恩。你真正努力修行,为大众做好样子,以功德回向给四重恩,这个功德就大了,报恩才报得彻底。仇不能报,仇要化解,他欠我的这些业债,我一笔勾消了,绝不去计较,更不去追讨;我欠别人的,我一定要还,甘心情愿。遇人来毁我、辱我、打我、骂我、恨我,甚至害我,我绝不计较,就作还债想。他能这样对我,也消我的业债、消我的业障,这对我还有恩。我要以德报恩、以直报怨,心地正直,不起恩仇报复的念头,心地就光明正直。

      张先生把俞净意公过去这些念头全都数落出来,数出来了,说这些念头『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憧憧是不断绝的样子,在胸中没有断绝过,三十多年来,一直心中就是这些念头放不下,所以整个人都变成薄相了,福报都没有。这些念头『不可纪极』,就是不可穷尽,所以就不可能得到福报。『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意念上的、念头上的这些恶念坚固的结在心中,所谓是根深蒂固,很难转、放不下。其实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些念头?所以用《太上感应篇》来对照反省非常的好。《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得只是比较简要,提纲挈领的说,实际上这位张先生所数的这些念头,也都是概括了我们大部分人常犯的问题。连我自己,这些念头都有。通过念佛、通过修学改过,这些念头慢慢的淡化,这就是进步;如果不肯去改刷自己的这些意念,那神明就天天给我们做记录,我们将来恶报就难逃。现在虽然还没有遇到灾殃,这是还有一点福报,过去修的福,现在正享受着,等到福报什么时候享完,祸殃就现前了。

      『神注已多,天罚日甚』,俞净意公,你看他没做什么坏事,杀盗淫,事上他没怎么做过。杀生他当然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算重的,偷盗、邪淫,事上好像没怎么做过,大的恶事,杀人放火那些更不会做了。他就是念头上意恶很重,但神明都不放过,因为身口意,意是主要的,它是能发动身口来造恶,所以神明对意恶都不放过。俞净意在这方面过恶很多,所以要招来上天的惩罚,而且一天比一天要严重。俞净意已经是遭到不少天罚了,生了九个儿女,只剩一个女儿留下来,而且妻子都哭瞎了,自己三十年都没考上举人,日益贫困潦倒。如果将来这个天罚会愈来愈严重,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灾祸。所以张先生讲,『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因为你的意恶太重,积累得太多,想要逃避灾祸都没机会了,你还想祈福,凭什么祈福?福是善感的,你有什么善?这么多年没有一个真实的善,全是伪善,而那个恶全是实恶。而且这些意恶别人不知道,别人还觉得你很不错,你还在文昌社里面做一个主要干部,提倡因果教育,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实德,那你怎么可能有福报?张先生这一番话真叫直指人心。所以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

      『公』就是俞净意公,他没有料到张先生对他心里的恶念都能够这么清楚,所以非常的惊讶、愕然。『惶悚』就是恐惧,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一定是神明。所以立刻拜倒在地,痛哭流涕,求忏悔说:

      【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俞先生这个态度难得,张先生给他讲的话,他能够接受、能够承认,也就是良心还没有泯灭,他能够忏悔。能够忏悔改过,这就有救了;如果不肯忏悔、不肯改过的人,这种人就没救了。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也不会惩罚肯改过的人,会给他机会,让他断恶修善,能够把寿命就延长、福报增加,能够改造命运。俞先生这里见到张先生,就知道这是一位神明,说「你『既通幽事』」,既然你能够通达幽玄之事。幽就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很幽微。像俞先生自己念头里所想的事情,他都知道,他一定是『尊神』,是神明来示现的。因此『愿求救度』,求您老人家救救我,希望能够免去天罚。下面我们看张先生怎么回答他: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张先生首先是安慰他、鼓励他,一个人能够求忏悔也非常难得。张先生跟他讲:你是『读书』之人,『明礼』。这个礼也可以通道理的理,明白道理。你读书读的是圣贤书,知道道德仁义,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你也知道『慕善为乐』,羡慕善人善行,自己行善也觉得心里挺快乐,自己找到一种喜悦,这就是善根。『当其闻一善言』,你听到一句善言,譬如说圣贤教诲。例如《尚书》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积德的一定得吉祥,不善的一定得灾殃,这是善言。于是就『不胜激劝』,激是激动,劝是鼓舞。你会觉得很激动鼓舞,也要来行善事。『见一善事』,别人做了善事,你也『不胜鼓舞』,你也觉得很高兴,有随喜之心,说明你是有善根。下面说:

      【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

      但是你听到善言、见到善事,过去了,『旋过旋忘』,过去之后马上就忘,你没有真正记在心里,也不可能去认认真真的付诸行为,断恶修善。这是因为你『信根原自不深』。这是难免的,没有根或者根不深、很浅。信根就是善根,能够相信圣贤的教诲,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都是善根。所以《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你信都不信,你更不可能接受,不可能去力行。所以你信根不深,遇到境界,好的境界你可以欢欣鼓舞,也就一下子,马上就没有了;遇到不好的境界,就会随它去了,随波逐流、跟着造恶,这都是根不足。我们师父上人多次反复来劝我们要扎根,就是扎这个善根,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把这个善根扎得牢牢的,一切境界都不会动摇你了。俞净意公也给我们做榜样,信根本来不深的,我们怎么扎根?他老人家用了三年就能把根扎好,就改造命运了,四十七岁开始扎根,不晚。你能用三年,认认真真的改过修善,这个根就扎好了,但是一定要认真,后面我们讲到俞净意先生是怎么认真的、怎么力行的。信根不深,所以『恒性是以不固』,你就不能坚持、不能有恒,恒性就不坚固。我们学佛,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学的时候感觉得很好,甚至发了愿要改恶行善、要求生净土、要持戒等等,但是坚持不久就退了。有的人发心念佛,每天念三万、五万,时间也不久,都不能坚持,这都是因为根浅。所以

      【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

      这讲得很深刻,我自己也属于有这种问题。平生有学很多善言,也在做些善行,但是因为根不够,就会『敷衍浮沉』,做着做着就走样,原来那种认真的劲慢慢就开始放松了。做到最后只是敷衍,敷衍自己、敷衍别人,既然发了愿要做,就做吧,但是认真度远不如初发心,甚至最后跟着浮沉,就是随波逐流,就不肯再做了。所以平生『何尝有一事着实?』哪一桩善行你能坚持到底,一辈子不改?哪怕只是一桩善行,一辈子坚持做,那都是大成就,说明你是真心在做。发愿容易,成就愿就不容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考验,尤其是大愿大行,考验就很大,要用智慧,要用忍辱、毅力、恒心,能够坚持到底,这就是一生对自己有个交待。俞净意先生确实没有做到,人到中年,四十七岁了,反省自己,确实没一样可以拿得出手,真的无一实善可记。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

      不仅不能够坚持力行善事,而且还满腔的『意恶』,心里很多恶念,就是前面讲的这些贪念、淫念、嫉妒念等等。『起伏缠绵』,起了灭,灭了又起,在心中缠绵,纠缠不清,断不开、放不下。

      【犹欲责天美报。】

      你还想希望上天给你『美报』,就是好报。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你的意恶这么多,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4 20: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宁愿『永堕地狱』。这是发了狠誓,真的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修行必须拿出这一分勇猛心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修行为什么几十年好像进步都不大,基本是原地踏步,甚至还有退转的?就是勇猛心没发起来。常常是自己宽恕自己,习气毛病现形了,给自己找借口开脱一下,找些理由让自己心得到一些安慰,因循惰怠,甚至是自欺。有过失,不肯认真的改,这就是过失,这就是自欺,疏忽、懈怠、懒散,一天一天就在堕落。俞净意就是能够这样的真干,不自欺,所以他功夫得力。每日清晨起来,他做早课,他早课非常简单,虔诚的恭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一百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念一百声,不用很长时间。可是因为他的心虔诚恭敬,所以这一百声的圣号功德就很大,每一声可能都超过我们一百声。念佛号也是如此,念佛号的功德大小就取决于我们自己念佛的这分诚心。

      怎么才能够把佛号功德念出来?要念兹在兹。佛号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里听进去,听到心里,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记数,用十念法,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这样循环。心里记数,记得清清楚楚,杂念杂不进来,夹杂不进来,这样每一声佛号就有很大的功德。所以这句佛号要认认真真的念,如果随口滑过、心不在焉,自己听不到自己念佛,你让阿弥陀佛能听得到吗?俞净意这一百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句句都踏实,用这种念佛的功德来祈求菩萨的保佑加持。『阴相』是冥冥之中帮助他,相是帮助的意思。可见得要改过,也要求他力,俞净意公这里也是二力法门。跟了凡先生是一样,云谷禅师教他,不是念观世音菩萨,而是念准提咒,实际上准提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用念咒来祈求菩萨的加持保佑。因为我们的习气重、业障深,光靠自己力量是真的达不到、改不了,而且可能还会出现魔障,要靠佛力、靠菩萨加持。所以我们改过必须是跟念佛一起,用念佛帮助改过,用改过使我们的心愈来愈清净,念佛功德就愈来愈大,这叫正助双修。念佛人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改过。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

      发了真心,老实真干了,人就变样。他的言语动作每时每刻都能够观照、都能够检点,不敢放肆,就好像鬼神在旁边来监察自己。这都是事实,不是好像如此,事实就是,鬼神就在旁边监察,头上三尺有神灵,怎么敢欺骗鬼神,怎么敢肆无忌惮?之后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

      除了改造意恶以外,还要尽量的行善,行善随缘,遇到了就做,没遇到不攀缘。所以,凡是遇到了有帮助于人、有利于众生的,这个『物』是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不叫善。这些善事不论是大是小;自己是忙还是闲,有没有工夫,有没有时间;或者是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够继续,使这个工作完成,这些都不考虑。只要有机会,我就尽量做,『皆欢喜行持』,欢欢喜喜的做。不是很勉强的,或者是别人做,我很不好意思,就跟着人做,不是。自己由衷的欢喜去帮助人,尽心尽力,这里讲『委曲成就而后止』,这就功德圆满了。实在说,这个善事不能成功,例如自己可能是这个事太大了,做不来,超过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己很忙,没空做;或者是力量不能够持续帮助这个事情圆满。总之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可是主观上已经是善意圆满。自己也会在行善的时候遇到挫折、障碍,都努力的突破,这叫委曲成就。做成了,很好;做不成,心里没有遗憾,只是众生福报不够,这事成不了,但是自己已经尽了心。所以

      【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随缘分,有缘便做。『方便』是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适宜,用最适宜的方法去帮助众生。而且种这些福叫『阴功』,阴德,就是别人不知道你行善,这叫阴德。如果行善希望别人知道,就没有阴德了,实际上也不是真善,连福报都没有。所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是并不希望人家知道,但是别人知道了,别人赞叹你行善,就变成阳德。阳德,你享受的这些美名已经给你报掉,你就没有后来的福报了。别人不知道,别人不赞叹你,这是阴德。所以这个心我们要了解,要怎么样去用心。如果还想让人知道,有这分心,根本就不是善,那叫伪善,不仅没有阴德,阳德都没有;如果还享受别人的美名、赞叹,反遭其祸,损自己的德、损自己的福。俞先生这里说: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除了自己努力断恶修善以外,他还教化别人,自度度他。用什么教化?圣贤教育。教人『敦伦』,敦睦伦常,五伦关系要和睦。还要『勤学』,勤奋的来学习圣贤教诲,多读圣贤书。『守谦』,养自己的谦德,谦受益,满招损。『忍辱』,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毁谤,自己要忍。曾国藩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就是千万一定要忍耐,而且忍耐的不是一件事,万千的事情。不管何时何处都得忍,忍成功了,你就作圣人、你就作菩萨,所以菩萨是得成于忍。还有『因果报应』,这是帮助众生认识因果,深信因果就能断恶修善。逢人就教化、就引导,只要人们能够听,他就讲;不听,当然就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了,跟他们讲,招人反感,就不好了。『惟日不足』,天天如此,没有满足。不会觉得「我做够了,不再做了」,就厌倦、就退惰了,不会。这说明他已经有法喜了,所以天天都这么精进。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他对灶神爷依然是虔诚的奉事,他知道灶神是月晦之日上天禀奏的,『月晦』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于是他那一天就把这一月所行的一切言行,『所行所言』,包括有善、有恶,他都很诚实的写在黄疏上焚化,祷告给灶神爷,在灶神的牌位前写这个疏文、化这个疏文,做汇报。而实际上灶神爷是不需要他做汇报,都了如指掌,但是俞净意公这么做是显示他的真诚心,他不忘灶神对他的教诲,每个月、每一天都这么坚持。

      【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达到一个境界了,断恶修善的功夫用得很熟,恶念自然就不生,控制住了。控制久了,它就自然不生,功夫用到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所以他能够动念就是『万善相随』,纯善;不动念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一念不起』,心地清净,这是得三昧了,得行善三昧。如果定久了,就能开智慧。但是俞净意公,这里没有交待,他可能没有开悟,功夫还不够;如果继续用功,开悟都有分。这里是讲他得定。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

      用了三年,功夫就成就,我们念佛人要是像他这样努力用功,念上三年,一样也能得定,那就是念佛三昧。我们是求往生,俞净意公只是求他一生改变命运,我们求往生,会得到十方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加持,比他更容易成功,就是我们不肯干而已。所以三年有成,这时候俞净意公已经年五十岁了。

      【乃万历二年。】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是他的年号,『二年』。

      【甲戌】

      这是那一年的天干地支,这个排列是年号。

      【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会试』就是明朝、清朝科举制度里面,每三年就集合各省的举人在京城考试,这叫会试,大家集会在一起。『张江陵』就是当时明朝的宰相张居正,他是湖北江陵人,所以称他张江陵。他是『首辅』,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这里说:

      【辍闱后。】

      闱,就是在考试场中,就等于是一种围墙,也代表考场。辍就是停。『辍闱后』就是考完了。

      【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张江陵当时在他同乡里的读书人里面,为他儿子找一个老师,当然他要找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

      大家都交口称赞俞净意公的德行学问,因此张江陵就聘俞净意公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请他到『京师』,就是到京城里面来,当时京城就是北京。

      【公挈眷以行。】

      俞净意公很高兴,携带着家眷上路了,赶赴京师,投奔张江陵。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张江陵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也是经过这三年改过,毛病习气都改了,人的气质就完全不同,所以得到张江陵宰相对他的尊重,尊重他的德行、人品。就为他按照规矩,『援例』就是按照成例,『入国学』,请他到国家设立的这些大学,就是国学馆,来读书,就是到太学读书。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

      『万历四年丙子』,这一年俞净意公就五十二岁了。他在京城,附属在京城的乡试里面来考试,因为乡试是每个省每三年考一次,这时候正好他在京城,于是就在京城这里考。结果考上了,乡试中榜的就叫『登科』,就是举人。你看,他本来是十八岁就考上秀才,后来想考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到他五十二岁终于考上举人了,这是他改过三年之后的效验。

      【次年】

      就是第二年。

      【中进士。】

      连考,连续的考,第二年就考上『进士』。进士是在皇帝的殿上去考的,叫殿试。

      【一日谒内监杨公。】

      有一天他就拜见了一位公公,就是太监。这位太监是一位老太监,姓杨,称『杨公』。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这位杨公公见到俞净意公也很欢喜,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于是就命令他收养的五个儿子出来拜见。这些都是他在四方寻找来的,就等于是买来的,因为太监不能够生子,所以他希望收些养子,能够为他做养老,就是所谓养儿防老之用。老年有这些孩子陪伴,也做为自己的后代了,子嗣就是后代。

      【内一子。年十六。】

      其中,这五个孩子里头,有一个孩子年十六岁。

      【公若熟其貌。】

      俞净意公看了,觉得这个人很面熟。

      【问其籍。】

      就问他,「你籍贯在哪儿,家乡在哪里?」

      【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

      这个十六岁的男孩就回答俞净意公,说自己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正是俞净意公的家乡。这孩子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走丢了,误入了一个『粮船』,运粮食的船,所以就被运往他方,就跟他父母联系不上了。但是他还依然记起自己原来姓什么、原来家乡的样子。『闾里』就是乡里,那些样子,于是也当然就会跟俞净意公说。他还记得自己就是姓俞。家乡的样子一说,俞净意立刻就想到,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所以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

      俞净意公,前面有交待,他剩下了唯一的第三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死了,剩的第三子,夫妇都很喜欢他,左足底下有两颗痣。所以俞净意公很惊讶,立刻叫他把左脚鞋给脱掉,一看果然有两颗痣,很清晰。

      【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正是他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这位杨公公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看到父子相认,也觉得非常惊讶,立刻就把这个孩子送回给俞净意公。然后这个孩子就随着俞净意公回到他的住所。俞净意公这时候很激动,拉着孩子奔跑回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因为眼睛哭瞎了,看不见自己的儿子,只能够抚摸自己的儿子,非常的悲痛,于是连『血泪』都哭出来了。他这个儿子也认了他的父母,所以也跟着哭,捧着自己母亲的面部、脸上,用自己的舌头来舔他母亲的双眼,结果没想到他母亲双目复明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用科学角度没办法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母子之间的孝心、爱心互相的感通,把她的经络都打通了,所以双目复明了。不是说这儿子的口水能够治眼睛,不是这意思,是经络打通了。所以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

      俞净意公意想不到,自己改过自新竟然有这样的命运扭转,所以非常的欢喜,同时也非常的悲哀。悲哀,他也是感受到跟这个儿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不再愿为官了。虽然考了进士,还是辞别了张江陵首辅,回自己老家。

      【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张江陵首辅也没有挽留他,知道他这种志向,也觉得很佩服,于是给他很厚的赠礼,送他回家。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妻。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

      俞净意公回到家乡之后,继续更加努力的行善,因为信心更足了。结果他的这个儿子,唯一的儿子,后来娶妻生子,连生了七个孙子。而且这些儿孙都读书,后来都考上了功名,成为了书香门第。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俞净意公于是亲自写了遇到灶神点化而改过行善、改造命运的这个事迹,来教训、教诲自己子孙,这篇文章就流传下来了。俞净意公的寿命到八十八岁,也是高寿。大家都认为这是俞公『实行善事』、改过自新,能回转上天的报应。本来是要受到恶报、受天罚,现在得到了上天的善报,能够证明确确实实善有善报。这是他同乡一个学生『罗祯』给他记录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完了。从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够产生信心,只要能够努力的断恶修善,而且从自己的意地上下功夫,改造命运会非常的快速,愿我们一起共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