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顺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11#
    发表于 2018-3-17 07:27:17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需要完备和尽善尽美,而实践则需要简捷明快,这是佛教修行中所遇到的矛盾,一个佛教内的二律背反,学佛需要经教作为理论的指导,没有佛教经论作为指导的修行决非佛教,绝对不能成佛;另一方面,理论的东西又绝非真正意义的佛教,理论并不能使人成佛,佛教经论往往成为“所知障”,是修行实践中的大敌。唐代禅师似乎就意识到了这个矛盾,以至有“依经解教,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魔说”之论。所以佛既说了十二部经之多,又说他没有说法。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只告诉我们一个“空”字。

    不论是禅是观,也不论是定是止,归根结蒂仍然不能超越第六意识的天地,在止观的作用下,可以“见道”——达到对绝对真理的认识,这就使第六意识的作用和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一经“见道”,思想中的各种“烦恼见”就可以得到根除或转变。但对于第七末那识这个烦恼的根本源,对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这里面的大多内容是以“业力”形态潜藏于其中的,“见道”后的第六意识对此是没有直接功用的。第六意识的功用只能是“现行”于意识中的东西发生作用,对尚未“现行”的一切则只能望洋兴叹了。

      另一方面,第六意识能“见道”当然是美事,如果没有“见道”,反而成了“见见”,它的理智活动成了“所知障”,反而束缚了自己,这就惹了大麻烦。所以禅宗常称这一类陷于佛教文字理论陷饼中的学者为“鬼窟活计”,说道理时头头是道,而行为表现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是佛教修行者常常遇到的难题和困境,使人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禅宗在自己的修行实践中提出了“全体起用”、“大机大用”等方法,为修行者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之路。

      圭峰宗密禅师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评论马祖大师的禅风时说:

      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 用.更无别用。全体贪嗔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一切天真自然,故所修行之理,宜顺此而乃不起心断恶,亦不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无法可拘,无佛可成……心性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但任心即为修也。

      “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这是包括了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八识的活动。禅宗认为,“全体贪嗔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这一切精神内容、行为活动及其最终的承受都是佛性,而且都是“佛性全体之用”。而这一切,又都是“天真自然”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就应该顺从人类这种自然天性,既不起心去修道,也不起心去断恶,当然更不能起心去作恶。为什么呢?因为佛就是这个包括善恶等一切精神内容的心。既然佛就是这个心,所以修行是多余的;恶也是精神的功能之一,也是这个心,所以又怎么能“断”呢?又如何去“断”呢?所以不论善恶、道与非道,都应采取“不断不造,任运自在”的方式和风格,做到了这一点,就是解脱,就是佛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5 20:31
  • 17

    主题

    265

    帖子

    2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4676
    12#
    发表于 2018-3-17 11:26:50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08:34
  • 1

    主题

    573

    帖子

    57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1
    13#
    发表于 2018-3-18 11:1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ng96 于 2018-3-18 11:23 编辑

    “无说无闻才是真般若”、“无法可说”这是楼主对金刚经的理解,初一听貌似有些道理,但是我们找度娘查查看禅宗祖师“离四句,绝百非”是怎么说的。

    四句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百非是在四句的基础上,再加入“过去、现在、未来、己起、未起”元素展开,而产生96句,加上前四句共一百句,叫做四句百非。说“有”是增益谤;说“无”是减损谤;说“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说“非有非无”是不定,是戏论谤。

    离四句,绝百非。是告诉我们佛性、真般若不是四句和百非能解释的。任何一组对应的“有无”、“一异”、“断常”都是相对的,都不能说明佛性这个绝对的东西。思想起,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将一切思想灭尽,佛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四句百非都是在关注相对生灭轮回,所以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