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lxg201302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言论释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5:34 | 只看该作者
    更谈不上出兵互相战死杀死等各种违害。所依的国土上不会有严重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损害,内心也不会为种种不悦之苦恼所迫。国境内没有三种非理而是以正法,不偏袒任何人,皆以平等心护持。
    所有居于四大洲,大国小国之君主,
    于转轮王前呈禀:请您纳受我财富,
    遍满民众我国境,敬请轮王护吾等,
    我等希望跟随您。随即恭敬作顶礼。
    凡是身居在四大洲的大小国家君主们,全都云集于转轮王前恭敬陈白:祈请您接受四大部洲各个国家的所有财富,我国境内所有的民众都属于您的,敬请您以广大的慈心,深切的悲心护持吾等,我等是苦是乐是穷是富全依赖于您,因此我们满心希望跟随您,随学您的行持而行善法,借您的福德,得到您的护卫。于彼前作如是祈请并恭敬顶礼。
    转轮王亦告诸王:各自统辖国土者,
    依法治国止非法,切莫喜爱非法行,
    平等护持诸眷属,汝等皆为我随从。
    转轮王也告慰各位国王:你们各自统辖国土时,当依法治国,切莫行持非法行,对非法行不能心存点滴的欣喜。如果你们能为众生全心全意地服务,强弱老幼妇孺鳏寡皆能平等护持,这样的行为能满我之本怀,称我心意,那么我会开许汝等为我的随从。金轮王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不像如今仅仅统领南赡部洲的十分之一便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即使是统治了整个南赡部洲,也只不过是金轮王所统辖国土四分之一的地盘。财富的圆满,人们的和睦,更是不可相提并论。所以仅有的一点地位,有什么值得贪执?正如圣天菩萨所说:“自在所起慢,当观他有势,若等若增盛,善士心不起。”所以,有权势者,不应贪执自己的地位而起慢心。
    除此之外诸国王,有因继承自种姓,
    或以福力得王位,成为统治彼境主。
    除了上述的转轮王以福德力护持自国之外,如今其余大小诸国之王治国方式有二种:一种是世袭王位制,因为自己是帝王种姓,父传子,子传孙,如是代代继承王位,承办大业。像现在的老挝、柬埔寨等许多国家,父王必将王位传于自己的太子。另一种是以自己的福德因缘,通过民主选举,民众公认堪以绍隆帝业者。正如佛教历史上记载,很多国王都是因前世供佛持戒等善行而感得国王之位。南韩总统以推行“阳光政策”而使南北朝鲜形势走向和平统一,以此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他谦虚地说:“这是我们朝鲜人民的福报,不是我个人的名誉。”无论是以其中任何一种方式而成为国王,都称为统治一国之内的君主。
    诸位国王依何法,护持国境诸众生?
    除去转轮王之外,君王当依诸论典,
    如理护持诸众生。如此而行何以故?
    诸转轮王出世时,无有三种非理故。
    那么诸位国王依于何法来保护自己的国境和民众,使他们皆行善法,共享安乐呢?除了转轮王之外,其余的种姓国王与福德国王,上等者则依佛法论典护持国政,中等者以世法使人们安居乐业,下等者以自己的分别念实行武断的暴政。所以,国王应当依据论典中的言教来尽心护持世间众生,那为什么如此行持呢?因为各个转轮王出世时,人们自然行持善法,无有三种非理之故,其余的业感众生多行持非法之行,故必依典治国。
    何谓三种非理耶?极其喜欢十恶业,
    此乃非法之贪心;于自财富不知足,
    此乃非理大贪欲;依止颠倒邪论典,
    即是所谓行邪法。
    什么是三种非理呢?所辖境内的众生,非常喜欢行持十恶业,这种叫非法之贪心,转轮王时代,根本不会有行持十恶的人,也就无非法之贪心。第二种是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从不满足,具有极大的贪心,转轮王时代的人们以轮王的照明资具殊胜珠宝而使财富随意满足,没有谁不满足。第三种是他们依止颠倒的邪教论典,行持邪法,转轮王自处十种善法中,并且亦能令他人行持。不像现在什么东功、西功、中功、*轮功……常有邪法魔法出现,但在转轮王时,根本不会出现这些
    非理之邪行。
    如是彼时未曾有,行三非理之众生。
    因为一切转轮王,本身地位威望高,
    是故众生亦未有,违其心意法令者。
    如是在转轮王时,未曾出现过行持三种非理的众生。本论一方面是讲了国王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且有时代的迥然差别,另一方面又讲了佛教世规的道理。此颂讲了初始的众生之所以没有非理的行持,是因为所有的转轮王本身地位威望极高,根本不会有违背其心意违约违法的众生,他们不会满腹怨言地做任何事情。但后来的君主,名位虽高却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那些业感的众生们,不由自主作很多非法行,鄙视君主,无视君主所规定的法律法规。
    轮王所行无勤中,相合众人心愿故,
    无而观待诸论典。????????
    转轮王的所行无勤中能满足众生的心愿,因为他具有不可思议的福德威望,凭其福报能令众人享用丰美的衣食,以其德行和威望令众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彼此悦意其乐融融,行持的都是十善法行,不需论典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他们本身都行持得十分如法。其他的君主不具备这些福德因缘,必须依靠论典,才能如法护持众生。
    次后一切诸众生,具有非法贪等时,
    具足智悲之佛陀,为利一切诸君主,
    令知合理与非理,并且铭记心中故,
    撰造君主法规论。????????
    此后,一切众生因无明烦恼的与日俱增,逐渐生起很多非法的贪心、嗔心、嫉妒等五毒烦恼,正如《四百论释》中所说:劫初之人福德愈来愈消减,自然香稻有人偷,出现行持非法行,以贪染心出现男女相,渐渐行持不净行。为此,大慈大悲大遍知的无上智者佛陀,为利益所有的君主,以免他们为普天下的众生行持非法而被迫随转,使他们了知世间的道理,何为应行、何为遮止,预防非法行蔓延下去,同时为了他们能铭记于心,故而撰写许多君规教言的经论。
    何谓护持诸众生,君规教言之论典?
    对治非理之贪心,以及嗔心与痴心,
    即是无有贪嗔痴,宣说自性三对治,
    彼等分类及功德。????????
    世间上书林如海,五花八门,无可计数,为什么不将其作为君主所行之规范教言,而将此论作为真正护持众生的君主法规论典呢?这是因为它是对治贪嗔痴之过患的论典,依据此论对治之后,能救护众生脱离轮回与改造众生的三毒成三学,除尽三毒之烦恼。正如《中观宝鬘论》中有云:“贪嗔痴及彼,所摄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皆善。”贪嗔痴所摄一切业为非福德业,为了对治彼等,故宣说对治之自性,以及对治方法分类和对治后的功德。作为君主,断除三毒之自性,就是断除彼等之因。那么它有多少分类及断除后的功德将于下文有宣说。
    三种对治之等起:乃是慈悲不放逸。
    “等起”即发心之意。也就是首先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对治国王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呢?那就是要依慈悲心和不放逸的正念时时警策自己。
    所谓不放逸为何?一切君主如是想:
    受用无常如云飘,我亦终将会死亡,
    恒时处于正念中,了知贪欲之过患,
    并以希求出离心,享用一切诸受用,
    严谨依法而治国。????????
    所谓的不放逸,此处所指与余处不同,而仅是针对君主享用财产、保护国家方面而言,像《入行论》中主要是从不舍菩提心方面讲的,《亲友书》中是指不造恶方面,戒律中是从守持别解脱戒方面而讲的。“不放逸”犹如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的“色达瓦”的声音,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有不同的理解。
    一切君主应恒时作如是想:世间的一切受用没有长久的,宛如空中时隐时现的浮云,倏尔消失。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变化,很容易得出结论:世间的受用没有一点实有长存不变的。乃至自身终有一天也必然死亡,只是死缘不定而已。每一个人都如夕阳西下,在世之日无有几多?在死魔无期来临之时,是否有善法作保障?若是没有,则一味地耽执世间八法有何用呢?此时此刻以正念关照,了知贪欲的过患,平时当以寻求出离心的方式警策自己:我何时能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呢?所享用的这些财产地位等在关键时刻都没有半点帮助。国王如是以正念严谨依法治国。作为修行人更应依此常串习。
    所谓大慈大悲心:莫享非己之受用;
    非时不享自财富,即使时间极适合,
    损害贫者不享用。????????
    所谓的大慈大悲心就是君主不能享受不属于自己的财富,不要觉得自己不受什么约束,而尽情享用国库里的财物;即便是自己份内应得的财富,非时享用也等于浪费,没有任何实义,同时君主若根本不珍惜眷属们的劳动力,是一种不爱护眷民的体现;再者,纵然时间因缘等比较成熟,若是自己的享用给他人直接或间接带来身心的损害,那是与大悲心直接相违的,极不应理,是不能享用的。所以,君主应时时刻刻以对眷民予乐拔苦为发心来享用财富。
    饥馑灾时救他人,制止盗匪抢劫之,
    互相害时行饶益,赈济贫困无怙者。
    对于业感的君王和臣民们,难免有年景饥荒、遭受自然灾害等难以预料的各种损害,而感受身心的恐惧与痛苦。在这困难之时,国王应想方设法救护他们,解除他们的饥寒困境。同时,制止一切盗贼土匪的暗偷明抢的劫夺行为,使眷民辛勤劳动的财产有保障,不会提心吊胆,担惊受怕,行住不得安宁。当国境中有因财产牲畜地盘等发生纠纷,互不相让,以害心杀打等,此时国王一定要尽心尽力公平地息灭这些斗争而饶益他们。对那些无依无靠穷困潦倒者,尽量发放布施解除他们的痛苦。
    于诸蛮横凶恶者,施以正当之制裁,
    应当依此护众生。????????
    对国境中的野蛮者、横不讲理者、凶恶不良的分子,应当施以合法正当的制裁,依据国法合理地保护众生。因为他们不可能自觉地遵守国法和乐于行持做人的善法,为了公众的利益,不得不强行一些措施,使他们改邪归正。像一般的僧团内通过传承上师和三宝的加持,一般没有这类人作恶,但一旦发现也会立即以戒律处理,更何况是那野蛮刁民呢?若有所犯,必须予以适当的处理。
    如何依靠诸惩罚,制裁蛮横凶恶者?
    正当应时及具义,适量慈悲共五种,
    君主以此行制裁。????????
    对蛮横凶恶者如果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他们是不会如法而行的。那么,君主应以如何的惩罚方式来对治他们的不良行为呢?就是以正当的手段,不是武断不合理的惩治,正当、应时、具义、适量、慈悲这五种方式来制裁。
    第一正当之制裁:理应处罚狡诈者,
    倘若惩治无辜者,将成极为颠倒处。
    第一正确恰当的制裁就是处罚的对象理应是那些狡诈者,这就必须对处罚者作观察,是否是真实的奸狡诈骗之人,若事实确凿,实属狡诈者,理应予以相应的惩处。假如对那些善良无依无靠的无罪贫民,没有详察其所做之事是善是恶的真伪,而冒失惩处,这是极为颠倒的做法,所以君主一定要据实公正处理,确知应惩处的是狡诈者,此为第一条。
    第二应时之制裁:如若君主具威力,
    应据罪情来处治,否则将成为非时。
    第二应时之制裁就是具有威力之君主应适时处治恶者。作为君主要有能压服人的威力,否则下属犯上,反惩君王也很难讲。具有威力之君王,应根据犯人情节的轻重来相应地处罚,若是犯小过作大处分,犯大过作轻处理,那是极为不应理也不合乎人情的。这里的应时即是君王依法规法律,情节的轻重及时予以惩罚,相反则为非时,比如一个老农民仅偷了别人一个萝卜,过了几天后,去把他抓进监狱;一个僧人走路跳了几下,不合律仪,马上开除僧团,这都是不应时的做法。所以,作为世间国王或寺院的住持理当应时制裁恶者。
    第三具义之制裁:当按初订条例行,
    随心所欲违法规,将成不具意义也。
    第三种是凡行制裁要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依法惩治,则将对国家安宁人民和乐有很大的促进。那么,制裁的依据就是按照最初大家共同定案的宪法、法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去实行,若是随心所欲,无有定准,违反法规去惩罚,则成为不具意义,所制定的规章也成了无实义的空头文字。
    第四仅仅以批评,不能起到作用者,
    虽然理应予制裁,亦莫断肢杀除根。
    第四种就是有些人仅仅以批评教育起不到作用,就要采取一些强力措施,不过,若是合理的制裁,也不应过分。不能像有些恶王一样,挖眼睛、剁手脚、除去男根等残酷的刑罚,更不能像古代的五马分尸等的残杀犯人之酷刑。只要适当地加以皮肉之苦,使他们舍弃恶行、趋于善法就达到目的了。具体惩处方法如下:
    慈悲绑缚入牢狱,殴打恐吓作损害,
    没收财产驱出境,应当合理来制裁。
    对那些不听言教之辈,以悲心为怀,将其捆绑关入监狱,在不使其致命的情况下,可以对其狠狠地殴打恐吓,让他们感受身心上的痛苦,或者没收他们的财产,将其驱逐出境,使其生起悔过之心。这些必须依慈悲心来行持,就像藏王松赞干布对幻人施行砍头断肢等种种酷刑,显现种种方便,调伏藏土那些恶劣难调之众,但他是以慈悲心摄持,从未真正伤害过众生的一根汗毛。如今虽然不能全部效仿去如是行持,但也不能以嗔心虐待这些可怜的恶业众生。
    倘若越此施暴力,则将成为粗暴行。
    君主乃护众生故,如若屠杀野蛮人,
    彼等多数以嗔心,死后堕入恶趣中,
    久远生生世世中,亦将结上仇恨缘。
    倘若超越了上述范围,施以暴力行为,则成为粗暴的恶行。君主不能有如此过分的恶行,不然对国家民众都没有很大的利益。君主本来是众人的依怙主救护处,慈心保护所有的众生是君主义不容辞的天职,必须以悲智方便善巧摄受,加以保护,若仅仅以杀了之,则是极不应理的。那些野蛮人在被杀时以嗔心为因,命终会堕入地狱的。如《入中论》中云:“不忍令速堕恶趣。”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嗔心重者死后堕入地狱,贪心重者死后堕入饿鬼。这样以嗔心下堕,将在久远的生生世世中结上仇恨,冤冤相报。《念住经》中有:若杀一有情,一中劫住地狱,地狱业尽,倘得人身仍需五百次偿命。故而,君主杀人实属不理智之作为,果报自受,这在《极乐愿文》中有详细的例证。
    倘若断肢根残废,尔后不能得恢复,
    此外绑缚殴打等,能恢复故可施行。
    对待严重的犯人,如果将其判死刑,则会因嗔心结成生生世世的怨仇,这是不可行的。若是截断手肢脚腿耳根等肢体,这样的残忍刑罚实施后,彼不能恢复,故而不宜行。除了那些不能恢复的酷刑外,像捆绑殴打等一些可以恢复的惩罚,都可以用来调伏那些野蛮犯人。甚至对旁生断肢残根不得恢复的做法也与慈心相违,与因果不符。像藏族古来有个传统,把放生牦牛的耳朵割下一块打记号,以防以后而遭到命难,论典中说:“若杀一头放生的牦牛,就有杀一百头普通牦牛的过失。”我认为割耳朵的这种传统做法,是不能恢复的残废刑罚,也是不宜施行的。
    假设于诸野蛮者,未以慈悲心护持,
    则护众生之事业,君主未曾圆满也。
    君主行持保护众生的事业,也算是大菩萨的行为,故应保护每一位众生。但是君主往往乐于保护善良的人,而非常厌恶那些野蛮的人,并加以惩治,且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那些野蛮的恶劣者是为愚昧无知所感、极为可怜的众生,更应该以大慈大悲心爱护帮助保护他们。正如圣天论师所说:“若作罪众生,非是所悲愍,则愚夫异生,皆非所庇护。”故君主不应舍弃恶劣者而应保护他们,就像慈母对患病的儿子,倍加痛爱,也就是“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否则,只是一味地对他们残杀处刑,则说明君主护生的事业做得不够圆满。
    第五何谓以慈悲,粗暴惩治野蛮众?
    譬如父于蛮横儿,为制止其造罪业,
    并非残酷杀害之,而是殴打呵责等。
    无害心之调伏法,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6:40 | 只看该作者
    必定无有罪过也。
    保护众生的方便刑施第五条讲到,如何才是以大慈悲心摄持,用粗暴的方法惩处那些野蛮之徒呢?先以譬喻来说明:例如父亲对自己儿子,为了制止他造罪业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便方法,或对他殴打责骂或将其交于法律,投入监狱进行劳改,绝不会残杀他。同样,对那些众生,君主亦如严父善待爱子一般,不能心存任何损害,而是慈怀悲愍,语言上对其呵责大骂,行为上对其殴打等调伏他,这肯定没有任何罪过。像古来的大丛林,经常有人挨香板,但现在住持们因为不懂得这一点,一味地慈悲,致使很多人对上不敬,对下不顺。如今只有少数大德以其本具的功德威力住持道场,不必用这种方法就能调伏弟众,但大多数还是需要这种方法。
    理应依法予制裁,蛮横之人有五种:
    于彼君主作损害,彼此之间互残害,
    不听君主之教言,依靠邪命过生活,
    步入邪道之诸人,搅得世间不安宁。
    从道理上讲,依法予以制裁的蛮横之人有五种:一是对君主作损害的人,有些人自己不通事理,对君主所制定的一切法规都不愿遵守,整天满腹牢骚,以舆论伤害君主,心里嗔恨,想尽各种方法损害君主。二是下属彼此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互相残害,把下面人搅得像一团混水。三是不听从君主的教言,经常违背君主言教,故意与其作对,扰乱其心,无缘无故地令其不高兴。四是依靠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利,以邪命过活,如《佛遗教经》中讲的以算命卜卦赌博等类似的挣钱方法来维持生活的人。五是步入邪道者,如跳大神、练这种功那种功的人。以上这五种人搅得整个世间不得安宁,所以国王应将这些人予以制裁,或者施以皮肉之刑,或者流放僻野,若是道场中有这号人物,或者在不同场合予以批评令其当众忏悔,或者摈除僧团,以免对众生不利。下面一一广说:
    首先谋害君主命,侮辱王妃毁财等,
    予以讥讽不保密,造作此等损害者。
    首先是那些经常蓄意谋害国王生命的人,他们伤害国王、侮辱王妃,对国王眷属作大大小小的损害,毁坏国王或国家的财产等,或者对国王进行有因无因诽谤讥讽,该保密的要事不作保密,反而大肆宣扬。对这种进行损害的人,国王必须谴责呵斥,采取严厉的措施,使其不得方便。
    应据罪情予惩罚,呵责批评没收财,
    绑缚驱逐出境等,如是今后无损害。
    对损害君主的人,应该根据其情节轻重、罪业的大小予以不同的惩罚,可以对其批评,呵斥指责其过失,或者没收其家产归为国有,或者将其捆绑投入牢狱,或者将其流放到荒无人烟之处,依此方法既不损害他的性命也不会有因果报应。若对劣者作相应的惩罚,将对国家和人民有很大的意义。像道场中的个别业障现前者、严重诽谤上师者,同样应给予相应的忏悔,重者摈除僧团。
    相互之间损害者,应施责骂恐吓害,
    殴打关入监狱等,依此惩罚可阻止。
    第二在团体中互作损害的人,应公开当众批评,斥责质问吓唬他们,重者殴打拘留关入监狱等,依此惩罚可以制止他们以后再犯,给旁观者有警告的作用,能杀一儆百,杜绝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出现。
    虽在自己所属境,不听君主吩咐者,
    依靠威力制服之,莫将彼等逐出境。
    第三有些人虽然生活在君主所统领的国境中,但从不听从君主的吩咐,对君主吩咐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不认真承办,敷衍了事,对此应以自己的威力压服他。但因不是很严重,也不必将其驱逐出境。这类可怜的众生,为无明愚痴恶业习气所使,难免有种种不如法之行为,若是还可救药者,君主宜用种种方便来调伏他们。
    因自未被驱出境,于君主生报恩心,
    以恐吓令众人服,君主名扬获福德。
    此人若稍有智慧,自己会独自内心感谢君主,因为未被君主驱逐出境,自己得以生存,而生欢喜心和报恩心,并且会以实际行动以君主教言去做,或以如法行持令君主欢喜。君主以此恐吓方法,能使劣者会受到教训生起畏惧之心,之后谨遵言教不敢妄为,正如有一句古话“若杀绵等时,山羊亦害怕”,周围的人也会因此止恶防非,销患于未然,这样君主会名声遍扬,获得殊胜福德。
    猎人屠夫娼妓等,不持戒律恒作恶,
    于以邪命过活者,威严厉声告诫说:
    今后切莫如此行,否则必受此制裁,
    应当如此遮罪行。????????
    第四对那些邪命养活者,如国土中凶残的猎人屠夫,无耻的娼妓,他们以其见不得人的伎俩骗取钱财,腐蚀人们的美好心灵,不守任何道德规范及清净戒规,唯以造业活命。君主对这些人应严厉地谴责,告诫这些恶劣种姓的人,以后不能再犯,若是屡教不改者,一定强制处罚。但如今的世道,大家睁开明亮的眼睛看一看:猎人屠夫娼男妓女,已遍布到穷乡僻壤,还对这些腐败恶劣现象竟然依法保护,对那些利于人类文明的文化、明智的信仰却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整顿治理。具有正常理智的人都应为人类着想:这样为自己的后代子孙留下的将是什么样的“家产”?
    诸如持执非理见,失毁戒律邪命活,
    一切步入邪道者,想方设法令改过。
    世上还有不信因果、执持邪见、非理见者,也有已入正道,但由业力现前而失毁戒律非法行持者,邪命过活者,对这些步入邪道者,要想方设法令其改过自新。这种现象在东西方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恶性影响力,时时在蛊惑着那些无知的人们,他们自己也无力改变。如果不加以强力方便制止,必将扰乱国政。
    于诸破戒邪命活,丧失威仪邪见者,
    僧众协商欲摈除,即使各自已承诺,
    若时无法摈除彼,君主善加观察后,
    应当支持僧众方。????????
    对那些破戒者、邪命自活者、失坏威仪者、破失见解趣入邪见者,僧众共同协商把他摈除,并且各方都如是承诺一定依照决策去做。但到了真正实行时,他又以种种理由找借口不愿离开,大众一时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马上让他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通过详细观察后,应站在僧众一方,不能支持邪见破戒者那一方。
    倘若双方之僧众,争论出现毁戒等,
    君主如若知佛法,则应自行而解决。
    假若在僧团中有僧众之间发生争论,如历史上屡屡出现的一院之内见解不和,不同寺院之间的宗派分歧,以及失坏见解戒律或誓言者勾结一些非法者与僧众之间争执不休,在烦恼心生起的时候,把菩萨戒和别解脱戒放在一边,彼此毫不示弱……出现这样的失毁威仪戒律和见解等非理时,如果君主对佛法的见行方面非常精通,由自己解决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君主能明确了知谁为合理者、谁为非理者,无误地判断后,再和平调伏双方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抑或召集本境内,沙门以及婆罗门,
    精通佛法高尚士,平息彼等之争论。
    国境内若有僧众双方争执不休,国王本人对佛法不精通、难以如法调解的情况下,应当马上公开地召集自己境内有学问的沙门婆罗门、精通佛法的高尚之士会集一起,共同协商之后,以最佳方法来解除他们之间的争执。沙门精通佛法,婆罗门中也有对佛法教法极为精通的人,这些人无论是大臣或是平民,只要擅以佛法如理和解争执者,就召集他们集聚一堂,国王对大家宣布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大家遵照佛法如理调解这场争执,这样依照智者们的抉择,即能如理如法地息灭彼此的争论。
    尔时君主应支持,合情合理之一方,
    当以恐吓逐出等,阻止对方入歧途。
    在如法抉择完毕之后,君主应当站在合情合理的一方予以支持,对非理者采取开除恐吓等方式尽力制止对方误入歧途,使他们能改邪归正。因为,对有些人若不以强行措施阻止他的恶行,由于他本身非常愚痴的缘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误入歧途,反而自以为口才非凡,自己很英雄。其实到了战场上是否真英雄,可以看《萨迦格言》中是如何宣说的,所以,大家平时的言语行为一定要尽量严以律己,以免造很多不必要的恶业。
    行法君主国境中,父母老时不孝敬,
    不施亲友奴仆等,合理饮食与财物,
    指使做事极辛苦,此等野蛮者属于,
    五种不驯善何种?????????
    行持佛法的君主,他国境中有些人对年老体衰的老父老母不孝顺,不恭敬不赡养,更舍不得对亲朋好友以及尽力为自己效劳的奴仆等,给予合理的份内应得之财物饮食等,却经常毫无慈善之心指使他们从事超体力的辛劳之事,类似这样的野蛮者,究竟属于前面所讲的五种不驯善人中的哪一种呢?世间上确有这种没良心的人,非但不敬养老父老母,反而欺负他们年老无力,忍心对面做盗贼,明拿暗取父母一辈子积攒的财富,这种当予以何种惩罚,包括在哪一条?在下文有明说。
    于彼饶益自己者,不予合理之布施,
    所有财产自享用,乃为大邪命之故,
    属于邪命不驯善。????????
    这种人包括于邪命不驯善者之中。因为他只知道一心维护自己的利益,做尽损人利己的事,对自己的大恩人也不愿作合理的布施,所有的家财全都自己一人享用。正像有个单巴人,他到一个寺院找到自己的一位喇嘛亲戚作担保,向寺院借了五千元钱,奉还期到,这位喇嘛去向他索要借款时,才知道他早已将自家的牦牛全都卖光了,家财席卷一空,不知去向何方,只留下他自己孤苦无靠的老母在无可奈何地哀叹自己的儿子“太坏了”。这就是属于那种不驯善的大邪命者。
    出言不逊恶语伤,乞食沙门婆罗门,
    邀请做客后断食,违法供斋殴打等,
    不敬理应承侍处,此等即是大邪道,
    是故诸如此类者,属于步入邪道也。
    世间上有的人不知天高地厚,对人没有一点恭敬心,对尊贵的应供处也常常出言不逊,正如人们常说的“狗嘴吐不出象牙”,他们从来都是恶语伤人,什么都不懂,对殊胜对境也是出口不吉,以“乞食沙门”、“光头沙门”等轻蔑的语言污辱他们。还有居心不良者,竟先将沙门婆罗门迎请于家中做客,待用斋之时,却不供给食物,或者待到午时已过非时之时,对他们供给饮食,或者故意供给不净肉食,或者对他们违法地殴打辱骂等,这样对理应承事恭敬处作不敬言行之徒,都属于大邪道者。另外,此处所未言及的,诸如常常责骂别人、杀害别人等非理之行为者,都可以包括在大邪道之中。
    当知以此为范例,非理邪命邪道者,
    彼等皆可包括于,后二不驯善之中。
    在此应了知只是略举一二的例子而已,至于世间上凡是行持既不合于佛法又违于世间人规的行为,不可胜举详明,邪命者、入邪道者、持邪见者,都包括在不驯善之中,都是应处罚之对境。凡对号有座者,当谨戒自己。
    任何国境区域内,步入歧途者若多,
    天众应时不降雨,成为饥馑荒凉地。
    无论是任何一个国境内,若行持善法的人越来越少,步入歧途者越来越多,诸天众则不生欢喜,就会不应时降雨,致使彼境感受旱灾之苦,逐渐成为饥馑荒凉之地,故应恒时行持善法为要。
    非天散发瘟疫等,遭受种种之危害,
    寿减财损健康衰,是故止彼国境善。
    一般来说,得病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前世的业力感召,一种是暂时为非天所损害。非天损害就是对非法行者散发各种瘟疫病,使他们丧失生命、减短阳寿,或者损耗其财产、使健康衰退等。所以,若制止他们的不善行,不会感召诸天与非天造出诸如此类的损害,从而国境安稳,人民康乐,愈行善法则安乐亦愈增上。
    假设一切诸君主,成为野蛮凶残者,
    谁人于彼作惩罚?君主本人惩罚己。
    假设世间上的君主,本身野蛮凶残,杀人与杀牦牛好像没有很大的差别,点滴的大悲心也没有,杀人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根本不会意识到他们是生命同样会感受身心上的痛苦。这样的国王虽然造了很大的恶业,但他身为一国之主,谁敢主持公道惩罚于他呢?像如今的有些国王,专设有举上之过的机构,而大部分国家的臣民是千万千万不能说君主过失的,不然的话,非但说者自己很危险,甚至株连九族。那么,又有谁来惩罚他呢?别人也不敢惩罚,即使惩罚,他也不服气,所以,只有君主自己惩罚自己。
    如何惩治自己耶?自若放逸无悲心,
    则以智慧观察后,思维恶名恶趣畏。
    那么国王以何种方式来惩治自己呢?是不是把自己关于监狱,以刀鞭杀打自己呢?并非如此。而是应详察自相续是否很放逸,具不具悲心,有没有解除眷属根本痛苦的发心,如是以智慧观察后发现自己行为不如法,无有慈愍之心,长此下去则恶名传遍天下,将使许多人受苦,来世也只有三恶趣是去处,一想到现来归处的可畏可怖,便立即调正自相续,改正自己的行为。
    行法君主一切时,应向自己国境中,
    被人誉为高尚士,精明沙门婆罗门,
    具有知识之学者,请教何善何不善,
    如何而行成善妙,如何而行成罪恶,
    赐予说法之时机。????????
    真正愿意行持佛法的国王,在自己国境内,对那些被众人公认为德行高尚的人士,精通一切经论明处的沙门大德和婆罗门,凡是具有一定学问的学者前应请教:哪些是善法?哪些为非善法?怎样行持才能成为真正善妙的君主?行持什么样的法会成为恶业?如是在善知识前断除我慢,虔心请教,并赐予说法的机会。因为国王威望高,任何人都不敢轻言妄谈,随便对国王教导宣讲不合国王心意的想法,所以君主应赐给他们说法的机会并虚心请教,才有可能了知如法与非法之行。
    彼等亦应于君主,宣讲古代贤善理,
    若待允许以和言,指出彼王诸过失。
    那些高尚的贤善大德、广博学识者,应对君主宣讲古代一直流传至今为人类所信奉的贤善道理,像福德圆满的佛陀所宣说的经论,大德们所作的对国王身心等各方面有益的贤善论典和格言。在机缘成熟、国王心情愉悦时,应以和缓的语气指出国王的过失,如不能杀人、不能饮酒等,此皆不合经论,且后世必感受痛苦之果报,以有利于国王今生来世的经论善巧地遮止国王的罪业。
    如此依外善知识,内在己之智慧力,
    杜绝自己蛮横行。????????
    君主自己调伏自己,就是外缘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调伏自己蛮横的行为,内缘依靠自己的智慧力调伏自己的相续。这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外缘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完全依靠外缘善知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断除自己的野蛮行为。像我们修行人,上师固然十分重要,但上师只能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而绝不可能像抛石块一样,直接把我们投到清净刹土,主要还是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力精进圆满福慧资粮。否则,会如《格言宝藏论》中说:“常依他人扶持者,一旦此人会遭殃,犹如天鹅携乌龟,终于摔死于地上。”又由于佛法极为深广,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也不能以自力契佛密意,所谓“佛法无人宣,虽智莫能解”,因此,国王欲杜绝自己的蛮横行也是同样,一定要依止国师,自己从内心断除贪嗔痴,生起大悲心,才是比较有效的调伏方法。
    奉行佛法之君主,保护器世有情法:
    当以不焚不毁等,如理如法而护持。
    奉行佛法的君主,保护器世界及有情众生的方法:应当是不焚烧不毁坏,如对器世界的山河大地,在未有水土严重流失,生态仍是平衡时,就应该设防护林、生物保护圈,防患于未然;对有情众生不能焚毁他们的精神粮食,不能像历史上的暴君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而“焚书坑儒”,应遵照佛法中所讲的世规去做,绝不应妨碍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
    即使君主发怒时,毁诸嗔恨之外境,
    焚烧大小之城邑,毁池坏境伐果树,
    破坏庄稼毁佛塔,摧毁一切游览地,
    修行圣处风景区,优美环境皆非理。
    某些愚昧无知的君主,当嗔恨心正在发作时,迁怒于无情的外境——器世界,焚烧大大小小的城邑,毁坏净池,砍伐果树,破坏优美的环境,糟蹋庄稼,摧毁佛塔,以及那些幽雅宜人、赏心悦目的游览胜地,乃至失去理智地毁坏修行者静处灵地、名山名水的风景区等优美的环境,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7:4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都是不应理的。类似这些愚蠢行为,无异于无能的妻子对丈夫无奈或窝囊的丈夫拿刁妻没办法时,只有摔锅砸碗一样的可笑。然而恶君魔王常常都是这样,在不高兴的时候,会做出各种坏事,自己还认为以此逞了威风。
    彼诸实物嗔恨境,他众赖以生存处,
    彼等并未造罪恶,此外家宅等之处,
    住有天神旁生众,毁坏诸多无辜者,
    令其不喜或遭殃。????????
    君主所嗔恨的实物外境,都是其他众生所依赖生存的处所,家宅的四周等环境,多住有天神和旁生,他们并未惹你生气,也没有造任何罪恶,无缘无故遭受灭顶之灾,肯定是有非常难忍的痛苦。他们因遭受不幸而不欢喜,对国王生大嗔心,做一些不祥之事,使国王遭殃,这些于己于他都是不利的。
    若未毁坏诸外境,护持外境器世界,
    所摄一切诸众生,如是保护众有情,
    尽善尽美行利益。????????
    如果没有毁坏上述的那些外境,说明君主保护了器世界,同时也保护了器世界所依存的一切众生。应该如理如法地保护有情和无情世界,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利益他们,合理地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等等都是君王爱护器情的很好体现。
    应当如何来保护,住于国境之天众?
    若未损毁诸方处,并且布施食子等,
    则已保护诸众生,杜绝一切蛮横者,
    无有一切诸罪过,后世增长诸福德。
    那么,应当如何保护住在自己国境内的天人呢?就是对那些村落户邑、聚落城舍、田林树丛,凡所依怙之处皆不作损毁,对依彼的众生经常布施供品食子等,保证给予他们饮食,使他们生起欢喜心,同时杜绝一些野蛮者伤害他们,爱护小生命,如此执政则无有任何罪过,一切事业都能成功,也为后世积累了很大的福德。像寺院中,每天都供养护法神,护法神众会在你成办事情过程中尽力赐予顺缘。
    为成众生各自利,君主如理护有情,
    彼国境中诸财物,非属国王一人有。
    为了成办众生各自的利益,君主应如理如法护持有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满足他们的需求,除了国境中的人以外,对非人旁生等同样要尽力善加护持。国境中的一切财产并非国王一人拥有,而是所有众生的共业所感,国王的一切是“随所负责任,要待他授给”,有责任护持而不能任意享用。否则,遇到反腐败的大风,还是极为危险的。国王不能把国产认为是自己私人拥有的,若有这样的想法,自己的行持很难如法,久之连支配的权力也会失去。故而国王一定要谨慎行持。
    有财却不向君主,交付合理之税收,
    纵然非是不与取,亦成吝啬之罪业。
    作为君主的眷属,拥有相当多的财富,却不向君主交合理的税收,虽然这不是不与取,但也会成为吝啬的罪业,是应该忏悔之处。在自己有钱财时,对合理的国税应交纳。
    有财不付合理税,即使君主强暴取,
    亦如受薪之比喻,不会成为不予取。
    在每一个国境中,都有一批富裕之人,有些富商做人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但其中少数人,越富裕越吝啬,连合理的税收也不愿意交纳,对这种人,君主以暴力取得赋税也是没有过失的。就像仆人给主人做了定期的工作,理当有相应的劳动报酬,仆人应该索取,主人应该付给,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与此相同,国王强取合理的税收不会成为不与取,不成为不善业。若是一位行持佛法的君主,不懂得这些开遮处,欲将处理世事与行持佛法同时做得如理,内心会很矛盾的。这里作者以其甚深广大的智慧作了明示,对君主来说是很应需的。
    强行收取贫者税,分为有罪与无罪,
    为止赌徒娼妓等,挥霍非法之受用,
    如是收取成二利,说此即为无罪过。
    国王强行收取贫穷者的税收,可分为有罪与无罪两种。那么,何等情况属于有罪?何种又属无罪呢?无罪者就是对那些以赌博娼淫为业的邪命之徒,为了制止他们无度地挥霍非法受用,国王理应采取暴力的方式,没收他们的财产。这样,一方面强制了他们的非法行,使他们不得不改邪归正,对他们的今生来世有很大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上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可以用来济贫救苦方面,是一举两得。而今却并非如此,对赌博卖淫等现象,个别地方的执法人员不但不极力制止,反而在明处暗处给予各种支持,目睹此情此景,不得不令明智的人们感慨道:千古历来真君少!
    何人财遭火焚等,损耗之时尚收税,
    于彼走投无路众,不加保护成罪业。
    国王对何者收税成罪业?就是对那些横遭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者,他们的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几乎已沦为乞丐,连基本的生活资具也依靠他人资助,若国王仍旧照收不误,这就是极大的错误。而应在他们走投无路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不如是加以保护遭难者定成罪业。
    具有悲心不放逸,君主具足何条件,
    方可被人共称为,一切圆满之法王?
    若如上所述,君主已具有悲心和不放逸,那么还需要具足哪些条件,才能被世人共称同誉为一切圆满的法王呢?此即如下所说。
    一切福泽皆圆满,眷属调顺智慧胜,
    精进恭敬通事理,柔和明晓世间行,
    能够忍受诸不幸,受持佛法不颠倒,
    具此十种条件者,称为圆满之法王。
    圆满的法王具足十种条件:福泽圆满,眷属调顺,智慧殊胜,勇猛精进,恭敬有情,通达事理,柔顺和蔼,明晓世行,忍诸不幸,受持佛法无颠倒。具此十条方堪称为圆满法王。
    以其本身福德力,国境臣等一切人,
    健康无害具乐财,称为福泽圆满也。
    初者,君王以其本身俱来的福德力,使国中的大臣、王妃、眷民等所有人均是健康无病,不受任何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损害,都生活在和乐的氛围里,财富受用不短缺,这就可称为福泽圆满。如往昔,净饭王在位时,古印度的人们家家富如多闻天子,信奉善法,过着安乐的生活。今日的法王晋美彭措安住在一个偏僻寂静的山沟里,几千眷属个个都能衣食无缺,整天沉浸在法乐中,这些都是福泽圆满的法王福德力所现。
    具有贤善之眷属,君主无勤享安乐,
    不失国王之地位,赞其眷属调顺也。
    真正的法王所拥有的眷属,都极为调顺贤善,彼此和合,不会为贪嗔痴等所缚而生种种烦恼,自心调伏得像棉花一样的柔软,因此君主不需辛劳而无勤享受安乐。眷属对君主所吩咐的事都是非常乐意地圆满承办,君王不必像如今的总统想尽办法维护王位,担心被改选下台,而是以其福德受眷众推崇,稳坐江山,这样的眷属可称为调顺者。像末法时代的人们,由于业力所感,很少人能顺从上师之意,一个寺院里虽然仅有三四个僧人,却劳驾阿阇黎天天批评,管家拿着棍棒打人,下面人还是拿着刀子狠对管家。而某些地方在大德摄持下,几千个人欢聚一处从不会出现类似的野蛮行为。
    不依他人之君主,了知以法护众理,
    及诸善巧方便行,即是智慧圆满也。
    智慧圆满的君主,自己有合情合理的见解和主张,不需要依赖他人,心中对如法护持众生的道理极为明了通晓,在实施时非常善巧,众人都乐于接受,完全能相应众生的各自根基。否则,就会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说的“智慧方便若不具,纵然小事难成办”,所以,贵为君主必须智慧圆满方便具足,才能真正以法护众。
    于自所做任何事,如理精进之君主,
    敌不能害欢喜住,财增宝藏皆圆满。
    对自己所做的大小任何事,皆能如理精进不懈的君主,会如人们常言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外境的敌人内心的烦恼都是不能毁坏他的,有这样的能增上诸宝藏的精进,君主一切作为都会圆满。尤其是具证之长老,常常精进于利众,任何邪魔敌人违缘都损害不了他,他安住在修证的境界中,相续充满欢喜。
    恭敬佛法之君主,从不失毁诸福德,
    杜绝一切蛮横故,即是如法而行持。
    恭敬佛法的大君主,做任何事情都能以佛法为重,以佛法为准则,以此从来都不会失毁今生来世的福德,因为仰仗佛法的威力和加持力,能杜绝世间一切蛮横行为之故,因此他的行为极为如法。依靠佛法中很多调伏野蛮众生的方便法能调伏那些蛮横之人,这样善恶之人都能行持正道,彼此都不会损耗福德,否则于刹那间就造极大的罪业。所以只有对佛法恭敬,才能如法而行。
    精通事理之君主,做事持久不失败,
    时时观察所做事,一切心愿速实现。
    已经精通事理的君主,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恒心,持久不退转之坚固心,根本不会半途而废而使自己失败。像某些道场闻思修的纯正道风,几十年如一日经久未衰,其主因就是住持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大君主处处留心时时观察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从中总结成败的主因所在,自己能回避不利之因,蹈从顺利之因,这样心中的清净愿在很短时间内都能实现。这个窍诀,无论是广摄众生还是静居独修,都是必不可少的顺缘。
    相续柔和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彼境众人可依赖,一切众生皆云集。
    作为众生怙主的君王,相续必须调柔,自相续要与法相应,只有与法相应,才能柔和调顺。相续柔和者,无论安住于任何地方,都可作这一方众生的依赖处,能解除他们的身心痛苦,凡是柔和的大德怙主所在之处,诸众自然云集。相续不调柔的人,无论住在哪里,就会像毒蛇一样,心生烦恼发出毒气,或者因不留心说了一句不称意的话,他也很容易被触怒而大发雷霆,谁人也都是敬而远之,不敢靠近。可见,君主相续理应柔和,方能广利群生。
    所谓明晓世间行,了知合理与非理,
    任何时候亦不会,断绝僧众之受用。
    所谓的明白通晓世间如法行的大君主,他能了知合理与非理的学处,了知开遮持犯一切戒律,平时自不用说,即使是在饥馑之年或自心烦恼之时,都不会断绝僧众的受用,因为彼为严厉的对境故,若断绝其所需的四资具,过失非常大,若通达世出世间的应理处,绝不会损害僧众。
    堪忍不幸之君主,毫不畏惧诸痛苦,
    国中一切重要事,皆能圆满而成办。
    世上的每个人在成办大大小小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违缘,此时各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像大君主所不共同的就是能堪忍一切不幸,从而圆满国家中一切重要大事,也正是俗语所谓的“忍得了多大的气,就能成得了多大的器”。无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不经过任何磨难也能圆满成办者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是诸佛菩萨化现的大圣者,在其修行度化有情的生涯中,同样会遭遇到平凡人所难忍的违缘,也正如有一句名言说“不平凡的人一定有不平凡的坎坷经历”,而他能堪忍这些违缘和不幸,依靠种种方便战胜违缘,对一切痛苦毫不畏惧,事实证实此理不虚。作为君主,在不幸痛苦前应毫不委馁,示现出大家风范,才能圆满诸事。
    自己能够安住于,趋至胜果之道中,
    恒时不离善知识,即不颠倒持正法。
    君主因具有别人所不共的智慧福德,心定一处,能够安住于趋向胜果的道行中,有甚深的取舍定解,而恒时不远离善知识。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一旦远离善知识及其真实有益的言教,必然不会有光明的前途。以善知识的教诲甘露,来冲洗自己无始劫来的分别念,能避免自己随着外境转,这样就不会颠倒行持正法。
    假设圆满行佛法,彼君主之国境内,
    发生战争冲突时,应当如何郑重行?
    假设彼国君主在自境内圆满行持佛法,而其边境上或境内爆发战争,此时君主该如何对待?置之不理或是奋勇抗击?究竟应当如何郑重行事呢?
    最初中间最终时,当以三种巧方便,
    不离佛法之规则,保护自己之国境。
    在发生战争冲突的初中后三个阶段,应当以三种善巧方便,来保护自己的国境,其宗旨是不离佛法的规则,不能认为自己行持佛法而不能迎战,坐以待毙。
    何为三种巧方便?最初自己或臣等,
    当依友爱作调解,或行饶益指责等,
    种种善巧方便法,息灭无必要战争。
    那么三种善巧方便是哪些呢?即是战争冲突初始,君主自己亲自出马或差遣重臣等首要人物出面,想法以友好方式、慈悲的爱心和平调解,或者饶益对方,好言善劝,或者联合主张正义之邦国,共同制止对方的策划和行动,等等之类的种种善巧方便,竭力息灭祸国殃民的无必要战争。
    依此亦无法化解,中间之时诸法王,
    当作三种思维后,回击不可避免战。
    倘若已用友爱、饶益、谴责等方式不能化解这场战争时,面对这种情况的诸位法王,应当作三种思维发心之后,回击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第一自言法王我:诸众今受此灾难,
    我应制止诸敌害,如是发心护众生。
    第一种思维,国王当言:我国土上所有的众生,无缘无故遭受这场不幸的战争灾难,我有责任,应想尽办法制止外来敌方的侵害。以这种正确的发心来保护众生,不为自己求得苟安,也不把战争作为儿戏或耍威风去还击对方,而是为了保护国内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作自我保卫之还击。
    第二考虑可制胜,侵略之敌诸战策。
    第三慎重而思维,保护诸众之生命,
    向自四军队下令:排兵布阵来应战。
    第二步应该考虑的是可以制伏来犯之敌人的策略,以能够制胜对方的战略战术来反侵略;第三要慎重思维,为了保护国境中所有众生的生命,我应向自己的四大军队传下军令:马上排兵布阵,准备与敌方应战。
    最后自己军队中,一切下等勇士众,
    应排在前当先锋,中等勇士列其后,
    当将一切骑兵众,于此二者后派出。
    最后,应该出兵之时,将自己军队中那些力量较为薄弱的诸勇士,排到前面作先锋,再将一些中等勇士紧随其后列阵而出,复次将骑兵勇士在下中等二者后面派出。
    一切上等英雄众,君主同行之军兵,
    住于彼后则安全,一切步兵亦掩护,
    诸军遂顺得胜利。????????
    一切上等的英勇雄壮之士众,紧随君主左右,与王同行的强悍军兵住于他们的后面压住阵脚,这样比较安全,所有的步兵也为国王作掩护,各个军队就能顺利取得胜利。
    如此善巧布阵列,诸军敬畏彼君主,
    并以感恩图报心,不能当面令不喜。
    国王如是善巧排兵布阵之后,诸军无论上中下等之士兵都会对国王有敬畏之心,并且有感恩图报之心。因国王对他们非常爱护,为保护自己国家的百姓,国王御驾亲征,眷民们所爱戴的君主能亲自督战,为民为众不顾自身,故全军都会齐心协力,为保国家而奋勇作战,从内心里不愿做令国王不欢喜的逃兵,为报恩令国王生喜,他们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地痛击敌方。
    后方军具威风故,依彼进攻对方敌,
    尽力反击莫后退,战略得当方便巧,
    天众相助得胜利。????????
    冲锋陷阵的军队要毫无畏惧,因为后面有强有力的军队——上等英勇之主力军,国王和重臣们压后阵,仗此势力,全力以赴地迎头痛击,谁也不能后退。作战之上策是一鼓作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历史上的军家兵法也多是承许依此窍诀能获胜。布兵列阵得当、方便善巧,护法天众也会相助,从而易于取胜。据说,藏地有两个部落打仗时,其中的一个部落受美青护法神以吉祥草的帮助,未伤死一人而大获全胜,对方却是一败涂地。
    如是依靠巧方便,排兵布阵之君主,
    虽使对方兵死伤,然其罪过极轻微,
    亦不一定受果报。????????
    如果国王依靠种种善巧方便,排兵布阵对抗敌方,虽然让对方遭到惨重的死亡,乃至全军覆没,而其罪过也是极为轻微的。真正的法王确实很需要这个方法,否则是很矛盾的。若他国来犯,自己是位持戒的居士,不去迎战,任敌方摧毁城堡殃及无辜民众,这是有过失的。若是发心非常清净,早作如是善巧安排,在自卫还击的战争中杀伤人马也是轻罪或无罪。历史上几度灭佛的运动中,某些修行人为了保护佛教让他人杀死很多人,也是掌握了这个窍诀。
    若谓如此为何故?因彼依靠大悲心,
    光兵而与敌方战。????????
    如果有人问:与对方作战杀害那么多众生却没有很大罪过,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8:5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为何?此是因为君主依靠大慈大悲之心,用兵迎战的缘故。
    君主为护诸众生,子妻家族之利益,
    舍弃自己及受用,以此所作为基础,
    所具福德更增长。????????
    君主为了保护国境内的所有众生、家族中的子女妻眷等的利益,将自己置之度外,舍弃一切受用而率军亲征,以此利益诸民众之大悲心为基础,如是发心清净,不但没有过失,反而其福德力更加增长。正如佛陀在因地为商主时,以悲心杀了欲夺五百商人之生命的短矛黑人,而积累了七万劫的资粮一样。
    奉行佛法国境中,不由自主起战争,
    国王应当如是行。????????
    真正信奉佛法的国境上,若不由自主地遇到了战争,国君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和解时,就应当如是作战。
    一切君主恒时中,应当如何作观想?
    此即依靠八种想:先于所属诸众生,
    生起自己亲子想,犹如父亲教化子,
    即使杜绝蛮横者,不舍悲心第一想。
    凡是为一切如母众生离苦得乐的君主们,在昼夜六时中,应当如何观想思维呢?即是依靠八种观想:首先是对自己的眷属诸众生,生起全是自己的亲生子女想。众所周知,父亲教化孩子时,表面上示现种种粗暴恶狠的行为,恨铁不成钢,为了自己孩子能成才成器,对他严厉地责骂殴打,但实际上,对他的悲心一刹那也未舍离过。同理,君主的内心对那些野蛮者的悲心,犹如大海和波浪一样一刻也不能舍弃。作为君主,如果不经常这样思维观察自己悲心是否常在,就很容易失去德行或毁坏戒律。所以说首要的乃是不舍悲心。
    于诸蛮横不驯者,生起染病患者想,
    不作损害不嗔怒,断除其过第二想。
    君主对那些行为蛮横刚强不驯的众生,应生起彼为患染重疴的病人之想。当然,一个重病者或精神不正常的患者,已经失去理智,像日常生活中每当目睹那些麻风病及精神病患者,不管他对自己或周围的人如何的谩骂或追打,都不应对他生气,而应生起同情心、怜悯心,绝不应对他作断指等损害,只是想尽量断除他的过失。
    于诸痛苦之众生,生起慈悲之想后,
    断除损害尽己力,行饶益事第三想。
    君主对这些毫无自在、随业牵转恒时痛苦的众生,时常思维彼等所感受的种种痛苦,生起强烈的慈爱悲悯之心,此后自己尽心尽力断除损害他们的想法和减少刑罚,行饶益彼等之一切善法。凡夫众生都有身心上的各种不共的痛苦,如云:“诸苦众生沉溺于分别念之波浪中,安乐机会实难得。”确实如此,凡是在风心尚未获得自在之人,必然有痛苦。所以,大家在短短共住的日子里,常应相互体贴安慰,不要有别人兴旺发达时去抬举拍马,偶遇不顺时再踩上一脚的世俗小人之举,自己要有一个与人为善、平等利益他人之准则和行为。
    于诸具足乐财众,应当生起欢喜想,
    毫无贪心嫉妒心,欣然随喜第四想。
    对那些具足安乐和财富的人,应当生起欢喜心,不要对彼生贪心,企图将其财产据为己有,也不能生嫉妒心,以不正当手段损害他,希望他不得安乐或者其财富损耗殆尽。往往那些嫉妒心重的人会做出很多愚蠢的非法行,自己还不以为然,旁观者看得一清二楚,对他提醒时他也是执迷不悟,所以大家常观自心,常修随喜,积累这一分不需要花费任何精力和财富的功德。
    敌众虽然加害我,彼无自由嗔恨等,
    以过患因造罪业,断惑爱敌第五想。
    俗语云:“无论是多么完美的人也会有三个敌人,无论是多么恶劣的人也有三个好友。”也就是说世人谁都会不同程度地被人加害,这是难免的,那么在遇到难免的加害时,我们是不是应以牙还牙呢?不是。因为他对我生嗔心是他为烦恼所左右,没有一点自由,以烦恼过患为因而造作种种罪业,害我、打我、辱骂我、冤枉我……此时我们不能以嗔恨心来变本加厉对他更凶,而应以友爱的方式忍辱或劝阻,使他断除嗔恼,从而善巧地保护他的善根福德。不能一语未称心便怒发冲冠,所以大家要好好修忍辱,圣天菩萨云:“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至少,从某一角度上来说,不要因小事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一定要和睦相处。
    爱护知心密友想,以前如何友爱者,
    后亦慈爱情稳固,慈爱诸众第六想。
    君主对待一切众生的慈爱,应像爱护自己的知心密友一样,常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密友想,昔日是如何的友爱关心,现在还是保持以往的爱心,以后也是如此,彼此的情谊始终如一,稳固不移。往往人格的好坏,可以从交友中得到很好的说明,人格好的人性情稳固,不易喜新厌旧,几十年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人格坏的人,朝三暮四,今日一个朋友,明日一个挚交,如狗熊挖雪猪一样,抱一个丢一个。先辈大德像阿底峡尊者等,都特别强调这一点:情谊要长久稳固。所以,大家平时共处时,不要过冷过热常犯冷热病,要像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关系将要出现僵局,互让一步修忍辱,不要换密友像换洗衣服一样的频繁。君主对众生也应这样保持无有变迁的慈爱。
    于彼一切诸受用,当起犹如妙药想,
    不以贪欲邪享用,不贪而享第七想。
    我们知道:妙药对疾病有起死回生的作用,然后病愈之后,谁也不愿意再服用。那么,同样我们对待衣食住处等一切受用,应像病人对待妙药一样不能贪执,它只是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资具助缘,没有必要贪执,不能将它看得特别重,否则一旦业力现前,顷刻间一失尽光,自己会痛苦难忍的。再者,也不能颠倒享用,像以非法手段邪道所获或违背因果等获取的财富,用来自己享受都属于邪享用。对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应如过眼烟云,不能也不应过分贪执。
    于己生起无我想,寻求法义依法师,
    精勤听闻佛法后,如法行持第八想。
    君主对自己的五蕴之身不能执著,要生起无我之想,“我”实际上不存在实体,应尽力借此假身寻求佛法之真义,依止善知识精勤听闻佛法,为今生不作恶后世不受苦准备资粮,听闻佛法后,了知积累资粮的方法和应做,之后如法行持,是君主的第八想。
    具足此等八种想,奉行佛法之君主,
    依靠他人之供养,亦使宝库渐增长。
    其他非法之君主,依靠谄诳狡诈法,
    亦比不上其一分。????????
    具足如上所述八种想、完全信奉佛法如理行持的君主,他所积累的资粮也是与人不共的,依此别人会对他恭敬供养,从而也能使国家的宝库渐渐增长。其他那些行持非法的国王,依靠谄诳狡诈等种种非法手段,企图维护自己的财富名位,但与奉行佛法的君主相比,亦是不及一分。因为行持佛法的国王对自己和众生的今生来世都有很大的利益,而狡诈的国王,每天对大量的众生唯作残忍的杀害,只是对自己所喜爱的那几个人有一点私利,二者确实无法相比。正像如今自以为是的国王觉得做得很满意,但与古代先贤圣王以佛法护国相比,真是不及一分。
    如是具足八想者,天众及时降雨水,
    庄稼丰收无饥荒,不会失毁诸受用。
    无有凶猛野兽等,威胁不幸之逼迫。
    这样,具足八想的君主所统辖的国境内,天众拥护,能应人们所需而及时降下适量的雨水,使得五谷丰登,无有饥馑等灾荒之年景,谁都不会失毁各种衣食受用,境内的野兽也都非常温顺,互不伤害,没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的势力大者威胁弱小者的不幸逼迫,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都是祥和相处。这样的国境才是极圆满的。
    加害君主诸怨敌,自然而然无勤中,
    亦为自罪所毁灭,尔后无有怨敌也。
    有些为业力所牵的人,对自己的大恩君主,非但不报恩,反而心起歹意,妄图加害于君主,君主是不是需要组织强大的力量来对付他,进行打击呢?大可不必。因为这种人会为其罪业所使,自然而然中将自己毁坏。像“文革”中某些愚昧的人,原本蓄意加害于有些大德,结果却是自取其害。所以,人要正,若不正自然会遭到非人、天众、护法神的暗中惩治,徒然自食其果。有鉴于此,任何人对持正法的君主切莫妄起歹意。
    如是依法护众生,君主于此世间界,
    无论何人皆成善,无有任何罪恶业,
    后世转生善趣中,生于天界成天子,
    生生世世皆安乐,诸君主当如是行。
    君主依法护持众生,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人都能以权威令其行善,不造任何罪业,彼王后世不会堕入恶道,而转生善趣中。正如《亲友书》中所讲的“从明至明者,彼于后世中,成为天界子,享无量安乐”,君主生生世世无苦唯乐,故奉劝各位大君主当如是行持。

    第七品 观察具德
    正法念住经中说,一切遍知释迦佛,
    以其愿力为遣除,天众放逸转天界。
    《正法念住经》中如是说:已了知万法本性的遍知释迦牟尼佛,以他自己的发愿力,为了遣除天界众生放逸的过失,而转生于天界。
    名为鹅王贤时尊,昔于顶髻佛陀前,
    亲耳聆听善妙说,一切君主行佛法。
    彼将此等诸佛法,传与夜摩天天王。
    当时,世尊名为鹅王贤时尊,回忆起往昔曾于顶髻佛前,亲耳聆听过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君主应行持佛法的善说,并将这些教言如理如实地传给夜摩天众及天王。
    总结善妙教言义,上下次第作排列,
    当以简明语宣说,诸位君主请谛听!
    对夜摩天王所传的教言全载于《正法念住经》中,尊者将其中所载总结成言简意赅的善妙教言,从上到下顺着次第重新作了排列。因为,如今的人一见到浩如烟海的藏经,不乐翻阅,习惯从简了知,故尊者应机说法,为了我们方便拜读,将经义用窍诀性的简明金刚语作了归纳宣说,诸位君主请认真听闻!
    今世来世欲获得,广大善妙诸功德,
    君主应当慎行持,此三十五条佛法。
    君主若想获得今生来世的广大善妙功德,则必须谨慎行持此经中所讲的三十五条佛法。这三十五条对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君主们尤为切要,因为你们中极少部分人的信心、智慧、人格都具足,而绝大部分是此三中缺一,故而很有必要常以此三十五条衡量自己的相续,逐渐使法融入自心。
    今生来世诸善妙,根本即是智慧故,
    于诸真实之智慧,恒常串习第一条。
    现世能见到的一切善妙功德和来世的各种善妙功德,其根本即是智慧,这种智慧或以宿世积累今世因缘成熟而显现的,或是即生以闻思修行而现量获得。像古人读私塾,先是死背硬记多年再听讲解。古来的寺院僧人亦是有背诵经论的良好传统,这都是智慧熏习的根本做法,但又贵在恒常串习,若是一暴十寒,肯定不会于相续中生起真实的智慧,唯有如水滴日日降于器中,功若恒久则渐渐能盈。智慧的积累亦复如是,贵在于恒常串习,此为第一条。
    何人今生来世中,于诸美好善妙事,
    深思熟虑而行持,内心功德第二条。
    无论是明君圣主,还是一介凡夫,对今生来世的美好善妙之事,首先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之后,再有计划按步骤如理行持,这是内心的功德。像某些大德为了从根本上救护众生,首先他并不要求一个赖以吃肉生存的民族马上吃素,而是先提倡放生,持续几处大量放生之后,再提倡戒杀,再宣传吃素,大家都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改变旧日的恶习,这就是大德的内心功德。
    恭敬供养诸上师,依此通达胜义谛,
    谨依具相善知识,获得圆满第三条。
    君主若有幸遇到具缘殊胜的所依具相上师,就应该尽心尽财尽力供养恭敬上师,依此因缘,自己能通达胜义谛的真实义。像《事师五十颂》中所要求的那样,谨小慎微地依止具相善知识,他能有许多智慧方便使自己今生的事业如愿,来世圆满福慧资粮成就佛果。
    将诸断见或邪行,以及恶见说为法,
    此等卑劣之恶友,完全舍弃第四条。
    君主要彻底断除恶友,对那些认为前世没有来世不存在、不承认因果的断见者,或者如胜论派、数论派等以及世上五花八门的歪门邪道者,把不可思议的恶见自诩为甚深的妙法,将自己的贪心无耻地蒙上密宗双运的面罩,自己肮脏的灵魂把万事万物都看成贪嗔痴的对境,自己没有勇气胆量面对,反以佛法做挡箭牌,这样的卑劣恶友应当完全舍弃。
    诽谤业力及因果,严重颠倒之邪见,
    一切罪业之根源,舍弃邪见第五条。
    诽谤业力及因果,生起严重的颠倒邪见,这些邪见是一切罪业的根源,如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十不善中邪见重”等,邪见的罪业在正见未生起之前,纵忏也难清净,所以务必要舍弃邪见。否则,生邪见之人,如善星比丘,虽在佛身边也未能得救而堕为花园中的饿鬼,是故君主应为之。第五条是舍弃邪见。
    内外一切有为法,悉皆依因而产生,
    了知因果道非道,具足正见第六条。
    凡是内有情众生、外器世界无情物的一切有为法,都是依靠种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这些因缘所生之法中,有正道与非道之别,若能依自己的智慧辨别出何为正道何为非道,如法取舍因果之理者,即具足了正见,此为第六条。
    具有功德高尚士,以及劣者之特点,
    毫不混淆而通晓,知人特性第七条。
    常言道:“善用人之人可为帅,善战之人可为将。”意为作为统率众人之君主关键在于会用人之长。能用人之长就要确知各人之特性,如有些人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他人所不共的内外密功德,所作所为极为如律如法;有些人品格极为卑劣,对整个人类,以及佛教都非常有害。作为君主,虽有如海之度量可以容纳他们,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绝不能混淆。无论是任何环境里,难免鱼龙混杂,君主一定不能像整天喝糊涂汤一样总是稀里糊涂的。对某些没有辨别智慧的人,常有不要执著好坏之托词,若好坏已无有执著,那么,厕所里的不净粪与餐厅里的美食应该一起进口吧。所以,高尚者和卑劣者之特性不能混淆而应通晓。
    各种想法众人语,不能一概视为实,
    接受应理具义语,明辨真妄第八条。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种种人种种想法众多不一,说法更是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十个人就可从十个角度言诠,正如人们常说:“菜有几切,话有几说。”这就无形中要求主事者有明辨的智慧,不能轻信他人之语,要识破对方所言的动机目的,以粗细情节详加观察分析抉择,舍弃无益和非理之语,接受应理和有意义之言语。君主必须具备明辨真假的智慧,否则事情很难成办,即便是成办也是几经周折。所以,君主应该使自己具备明辨真妄的智慧,这是第八条。
    拥有持法行饶益,可靠稳固之朋友,
    君主胜伏全世界,具此功德第九条。
    如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无论如何具有勇智,必定要有得力的好友相助。而好友首先要有做人的优良品德,依世法和佛法而行持,并且有一颗饶益他人的善良慈悲之心,性格稳固,无论外境是胜是劣,自己始终不变,极为可靠。若君主拥有这样的朋友,一定能胜伏全世界人们的狂心邪念,至少也能慑服自己周围的人们。拥有具德之友,此为君主第九条。
    君主如若恒舍离,非理狡诈不可靠,
    不行饶益不稳友,获得安乐第十条。
    与上一条相反,君主如果恒常远离那些发心不正、行为狡诈、性情不可靠、从来不为别人着想、不饶益别人、如杨柳一样不定的朋友,必然会获得安乐。这样的人,且不说与他为朋友,即便是大家共处的团体中有这么一个人,心里就有难言之味,只要有他存在,总会有让人不快乐的节目出演。所以,君主当远离这种恶友。
    所谓自眷民清净,善察今生与来世,
    合法君主与眷属,相续清净十一条。
    在一个国境内,作为君主仅仅本人行持如法是不够的,同时要求所属之眷民相续清净方为圆满。这个相续清净就是他们身语意的发心和行为,都以二规衡量,对今生和来世是否真正有意义,仔细观察取舍之后依理如法而行,这样,内心世界清净透明,外在行为如法如律。如行菩萨道者所受持的菩萨戒中,以爱护众生为中心,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49:56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大菩萨善教其所化眷属众戒杀放生吃素,眷众马上从心里和行为上发心吃素,这也是眷属依教奉行相续清净的标志之一。这样君主以法宣化,弟子如教慎行是真正如法清净之行。
    依靠布施与爱语,以及同行等四摄,
    君主自己之声誉,名扬天下十二条。
    如云:“三世诸佛方便道,是为四摄法之精。”也就是说君主们今世名扬天下,来世成佛的方便乃是奉行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首先以财法二施能令弟子身心安乐,爱语能让人们生起欢喜心,利行是所作所为全饶益别人,同事则是平等地与众人打成一片,无有高下与众相合。这些是过去诸佛已行之方便,现在诸佛正行之方便,未来诸佛必行之方便,君主如是行四摄法必定能誉满三千。
    增上功德之大敌,乃是懒惰懈怠故,
    为成今生来世利,断除懈怠十三条。
    无论是何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功德圆满之人,而功德圆满的窍诀就是精进积累点点滴滴的功德,如云:“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从反面说明增上功德的最大敌人是懒惰懈怠。老猪它不懂事理整天吃了睡、睡了吃,考虑不到今生来世的利益,更谈不上功德二字,但作为正常思维的人,闻慧不增上,思慧无见长,修慧没一分,穷其原因,并不是智商极低,而是在与老猪比赛愚痴之故。所以,若真正为现来利益着想,应当断除懈怠,这是第十三条。
    无论成办任何事,时间不应拖过长,
    倘若集中精力做,圆满诸愿十四条。
    所谓“夜长梦多”,意为做事不宜拖长,拖长容易改变主意,办事情过程中易节外生枝,不易成办。因此无论承办任何事情,都要一鼓作气,不能拖拖拉拉,如十万大礼拜八个月还没磕一半,五十万加行三年也完不成,有些难得之法也就没有因缘听闻。若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很快就能完成,就像精进的人最多五、六个月必定能圆满五加行。所以不管任何事情,只要集中精力去做都能圆满成办。
    如若过分贪饮食,则致身心不堪忍,
    断除贪执适度食,应行此法十五条。
    饮食对欲界众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能过于贪执,若过于贪,不利于身体心理的健康。像贪著美味佳肴的人,成天为饮食而奔波忙碌,连做梦也在想如何找到称心可口的佳肴,且不说昼夜思维法义,甚至在经堂上课时也在打妄想,吃什么喝什么,哪里谈得上调伏自心?有一定思想的人应该断除贪执饮食,寻求精神粮食,像加哲仁波切所说:“合法食以无贪印持。”应行此法是第十五条。
    放逸毁事因睡眠,倘若断除此垢染,
    神清志明事圆满,君主功德十六条。
    使自己放逸,以及毁坏一切事情的因就是睡眠,如果贪著睡眠必然导致身心放逸,致使事情无暇成办。由于睡眠之因是无明的缘故,若能断除这个垢染,则能神志清明,做事就有主有次有条不紊,加上昼夜的精进,事情就很容易圆满。当然,对治睡眠要有科学方法,在一些常识与窍诀中都有详明,不能晚上开夜车,白天睡大觉,这样不一定于事有益。应该断除贪眠,劳逸结合,才能头脑清醒精进成事,这是君主功德第十六条。
    嫉妒狡诈不稳固,诸多罪过之来源,
    是故不随女人转,君主法则十七条。
    一般来说,女人有很多男人所不共的烦恼,女人嫉妒心非常强,有时因为一个细微的表情或不引人注目的一件小事便生起难耐之心,而造成大大小小的诸多事端。女人往往因为心量窄小,在企图达到自己私利的过程中耍小聪明。世人也常以“水性杨花”来形容女人的性情不稳固,因受这些烦恼的驱使,女人是诸多罪业的来源。若是随她们转,功德很难增上,事业很难圆满,是故当远离为业及烦恼所缚的女人,这是君主的法则。作为已出家的女众,应该认识到这些,从最初的众生主母出家以来,大德们无不是发了难行能行之菩提行愿,摄受了可怜的你们,你们自己当珍惜这个出家机缘,根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否则就很难从轮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脱。确实,你们是令人发起强烈厌离心的对境,但看到你们炽盛的烦恼,又让人生起强烈的悲悯,希望你们能在三宝前至诚发愿,仰仗三宝加持力,以后生生世世中再也不转为业障和烦恼炽盛的女身。
    不为愚者能诱惑,五种欲妙所束缚,
    如理如法具自由,君主, 胜法十八条。
    君主不应相信愚笨的人,被他们所诱惑,也不应被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所束缚。若被欲妙牵着转,身心不由自主地追求它,那绝不会成为自由的人,在人世间肯定免不了身心的痛苦。浊世之众生,个个为五欲忙忙碌碌,没有一日的安闲,难得一宿的安眠,哪里有自由可言?反之,若能顿断五欲束缚,如理如法行持,非但今生拥有自由,来世亦将拥有自在,这是君主应行之胜法第十八条。
    若能遮止贪嗔心,所生愤恨桀骜力,
    则诸君主亦调柔,获得胜德十九条。
    君主如果能遮遣制止自己的贪心嗔心,以及依此所生的愤恨、桀骜不驯之心,则其相续和行为肯定是比较调柔的,否则,将会具有《入行论》中所讲的诸多过失。因此,作为君主应调伏自相续中的三毒烦恼,使自己获得殊胜的功德,这是第十九条。
    摧毁愤怒嗔心后,彻底断除害他行,
    赞为具有安忍者,君主法则二十条。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君主必须断除损害众生之心行,广修安忍。若从利益众生出发,首先必须摧毁相续中的愤怒嗔恨之心。世间名人尚有“若杀害众生者,绝对是坏人”之说,以大乘教法来说,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必须恭敬,各种窍诀教言中都一致认为要彻底断除对众生的危害。因此,君主必须做到这一步,人们才会赞其为安忍者。即使目前难以真实做到,也可以发殊胜愿,在殊胜的上师三宝前哪怕做点滴的福德,发愿以此功德,自己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成为具安忍者,这是君主法则第二十条。
    随顺一切人心意,言说温柔动听语,
    令诸众人皆满意,君主法规廿一条。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作为一个好的大乘修行人,他会随顺一切人的心意,所言温柔动听,对方容易纳受,使别人有正说出自己心怀的同感,既坚持了原则,又温暖人心。目前,对我们自己来说,大家共处同参,自身与外境都是无常的,故而彼此应互相随顺他人,不要扰乱别人的心,如古人云:“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故应常观自心顺众人意,是君主法则二十一条。
    恒时言说真实语,于诸天众世间界,
    堪为理应信赖处,具此胜德廿二条。
    恒时言说真实语的人,天众以及世间人众都会视其为珍贵的信赖处,其余教言亦有“真实语者,天人护法常护持”的明示。如演说真实语的世尊,六道众生皆视为究竟的皈依投靠之处。乃至后来的历代大德们,众生如海鸥翔集于大海上一样依赖在他们的身边,就是因为以真实利生之语善导众生之故。此是君主具胜德之二十二条。
    所谓无有偏袒心,平待敬众如父母,
    从不偏堕自亲方,具此胜德廿三条。
    所谓的无有偏袒之心,就是平等对待众生,如恭敬父母一样,从不偏爱袒护自己的亲戚朋友,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若对亲人偏爱,则也应偏爱所有众生。有些目光短浅者,不思过去未来,前后左右,只顾眼皮下的刹那,对他人不能公正善待,对自己不友好者,千方百计挑毛病,鸡蛋中也要挑出骨头,对自己关系融洽者,千般为其辩护,正如俗语云:“自己脸上的水牛看不见,却看得见他人脸上的虱子。”公正不偏,这是君主应具之二十三条。
    心稳定故诸资财,不会暴涨或暴落,
    恒时处于平衡中,具此功德廿四条。
    若是君主的心非常稳,不暴喜暴怒,那么他所受用的资具钱财也不会暴涨暴落。他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一时富如多闻天子,一时穷如无怙的流浪乞丐,他始终不会过分贪求钱财,无论人们怎样重视金钱,他不会在心里卷起经济暴发的狂潮,仍是心安理得地挣自己合理的那份资财,他的心一直处于很平衡稳固的状态中。君主当具此功德。
    恒说享用合法财,唯一收取合理税,
    莫缴少许非理税,君主此法廿五条。
    国王应恒时宣讲:我国境中的眷属们应享用合理合法的财物。因戒律上也有:若是合法之财产,一天享用一百两黄金也没有任何过失。对眷民所收的税收也应该唯一是合理的,不能以权威令民众缴纳少许非理的人头税,否则会有很大过失。若详阅因果经或公案,便可详细地了知。所以,君主对眷民的享用和税收都应做到合理合法,这是应奉行之第二十五条。
    刚强难化劣行者,若置自境增过患,
    摈除此人则国安,君主法规廿六条。
    在君主所统领的泱泱大国中,那些刚强难化、品行低劣者,应把他们驱逐出境,否则,整个国境内胡作非为之事将层出不穷,只有增长过患而已。摈除这些人,国家才会得以安宁。像僧团中也是同样,对个别难化之人,遍知佛陀在戒律中有摈除的明示,谁也无权开许,以免搅乱了整个僧团,此为君主应行之第二十六条法则。
    遵照祖祖辈辈等,一切优良之传统,
    热衷于此复延传,具此功德廿七条。
    君主在位时,不能将古老的传统全盘抛弃,不采纳和发扬其优良的所在,应该遵照经得起检验、祖祖辈辈奉行流传至今的一切优良传统,依照行持并热衷于辗转延传下去。但尤其要注意的是优良二字,不能沿袭外道邪道边地陋习等恶习,要像藏王赤松德赞有延传先圣们广弘佛法的积德之举。对众生有益的优良传统延传下去才堪称具德的行持,此为第二十七条。
    若极勤于行财施,正法以及无畏施,
    则可统治全世界,君主法规廿八条。
    如果君主能精勤地对众生作财物布施、正法布施及无畏布施,有这三大布施,则可以统治全世界,以此能满足众生所需的生活资具和精神粮食,获得很大安乐。而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寺院的功德款成为满足物欲的来源,真正的佛法难以弘扬,清净的佛寺受到无故骚扰,无辜的众生得不到保护,甚至连人类众生也无法得到全部救护。若以此条来寻找合格的君主,恐怕很难找到一两个,故行布施是君主法规第二十八条。
    供养世间胜三宝,慷慨布施他众生,
    具有智慧福德者,如月明君廿九条。
    如明月一样的君主,具有智慧福德,这福慧主要来源于君主能恒常供养世间最殊胜的佛法僧三宝,对下慷慨地布施。这样常行上供下施,君主的功德犹如上弦月不断地增上,乃至圆满如十五的满月,遣除人们的热恼,送给众人清凉和安乐。此为君主应具之第二十九条。
    具有善业福德者,天众精勤作助缘,
    供养赐吉祥安乐,此为三十条功德。
    具有宿世善业福德的君主,今生也能精勤善业,其所作所为皆为善法,像七十五吉祥怙主等护法天众也精勤对其保护帮助供养,并赐予吉祥,使其获得安乐。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的如理行持之人,一生中守神战神身神肩神等诸护法天众经常保护他、安慰他,赐予见不见的吉祥。故常修善业为君主应奉之第三十条。
    极爱自之子女等,故当令彼享安乐,
    使其入于善妙道,应行此法卅一条。
    若君主对自己的公主太子十分慈爱,精心地养育他们,那么就要为他们暂时和究竟的安乐着想,安乐的源泉便是使其从幼年起就能趣入善道,修习正法不入邪道。这是君主应行的第三十一条。
    详细思维利民众,想方设法赐安慰,
    令诸眷民享安乐,统治世界卅二条。
    君主应时时刻刻思维民众的利益,想方设法对不幸遭受痛苦的人们赐予安慰。如地震遇难者、流落他乡者、天灾人祸落难者等,君主不能仅是假惺惺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地位去关心安抚,而应真正地从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的援救赞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君主如是以大悲心为自己所统辖的人们无私地着想,那就比较容易统治自己所辖的世界。故悲心利民为君主应行之第三十二条。
    应当如法护众生,切莫入于非法中,
    具法君主于世间,璀璨如日卅三条。
    君主应当如理如法护持众生,一定不能让他们趣入非法的邪道中。因为众生一旦入于非法邪道中,以其业力现前很难从中把他们解救出来,君主有责任防患未然,更有责任以各种方便把他们从沉沦中拉出来。具有胜法的君主是世间的庄严,犹如璀璨之日,光芒四射,给整个人类带来光明和欣喜。能遣除众生意热恼,在他们心中升起慧日的君主是如日一样的稀少可贵。
    自己住于十善道,亦令他人入此道,
    今生以及来世中,眷属得乐卅四条。
    君主自己常住于三皈五戒等十善道中,同时也尽量令他人趣入此善道,他自己今生非常快乐,其作为全是有利的,在此世间多住一天也有很大意义。来世他自己及其眷属也能获得安乐,有莫大的利益。只可惜,历来有很多帝王总统,不知行持佛法,在位两三年,却造下了弥天大罪,地狱有份,善道无缘,这是非常亏本的生意,很悲惨的一赌,故君主当行十善为第三十四条。
    恒时善为人宣说,了义殊胜之正法,
    即是利他持教士,此乃功德卅五条。
    大君主具有恒时与人为善之心,常以极善之妙语为他人宣说大乘经论中的了义正法,如往昔古印度及藏地的国王们,尽心尽力利益众生,高举佛教法幢,行持佛陀的教法,这是君主的第三十五条功德。后来的君主们即使不能自己宣说正法,只要能明达地做到不反对也是十分英明之举,像松赞干布那样的国王,从未损害过任何众生的汗毛,恐怕是后无来者吧!
    若具此等中一德,现世亦将获名声,
    及财富等诸多德,后世趣入天界中。
    如上所述三十五条功德中,若谁人能具足其中一德,则彼现世的名声美誉也能传遍世界、获得财富等很多功德,后世无疑趣入天界,享受安乐欲妙。
    法王于此世间中,令诸众生享安乐,
    越过安乐之圣道,趣入真实安乐处。
    对于世间人来说,一般国王能给予他们衣食住行娱乐等一些安乐,而法王不仅能令众生享此人世间的妙乐,复能以其智慧福德力,越过这些世人共享的安乐,趣入佛陀圣道中的大乐,这种无与伦比的圣道之乐是最究竟的真实安乐处。
    此等各自之功德,一切广泛之赞颂,
    念住经中已说故,诸具慧者当拜阅!
    如此所述各种功德,对其所作的广泛赞颂,在《正法念住经》中已作宣说,诸位具慧者,欲使自己成为完美的君主,应当拜读彼经而了知。

    第八品 观察正行
    圣者殊胜金光经,所云天王之妙语,
    君主法规论之中,所宣诸义当明说!
    《正圣殊胜金光经》中载有天王妙语所宣说的君主法规,此论中所涉及的各种要义,在此为我等简明地概述!诸有缘者当谛听!这部经,藏文版本中也有,藏地牧民们往往为了一年中家里能平安顺利,尤为重视念诵此经,每年至少在家中念上一遍祈求加持。
    昔日天王梵天前,天界诸众祈问言:
    为何人间之君主,称为天人与天子?
    天界之中诸天人,如何成为人主尊?
    昔日,在天王大梵天前,天界诸众兴会一堂,向大天王询问道:为什么人间的君主国王们被称为天人或天子呢?藏族古来就有眷属习惯将国王称为天或天人,华夏史上的历代帝王也是均以天子自称。为何我们的名字他们同样可以引用呢?那么,又为什么说天界的诸天人是人间的主尊呢?请您一一明示。
    于护世间诸天众,天王梵天作答言:
    天界尊主天王等,保护世间诸天众,
    为止非法造罪业,依法治理国境故,
    加持人间之尊主,故称国王为天人,
    抑或称之为天子,名声传遍天界中。
    大慈大悲的天王梵天,他视所有众生为自己之爱子,常护世间众生及诸天众,其慈心无量。如是慈善的天王回答说:譬如天界的主尊天王等,他们乐意保护所有的天众,而世间人们的尊主同样是为了保护人们不造罪业,遮止人们的非法行,这样如理依法治理国家的缘故,取名为天子或天人。
    这里采用了藏族文化中优美的诗学风格来宣说:天王常加持人间的尊主,以此原因可称他为天人抑或天子,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1:00 | 只看该作者
    他的名声已传遍天界。从而说明了人间尊主与天子的相同之处是具有保护的作用,堪可如是称名。
    为示今生行善业,作恶犯罪之诸人,
    异熟果报现前故,任封人间之君主。
    为了显示今生行持善业能得安乐,作恶造罪者即生感受自作自受的果报,以及现前异熟果报的缘故,所以封其为人间的君主。有了君主,他就会对杀人犯、盗窃犯等违法者判以徒刑,关进牢狱等相应的皮肉之苦使其现前受报。对那些舍身救人、赈灾济贫等作善之人给予金钱名位上的奖励和赞扬,使他们现世得到身体的安怡和心里的快乐。册封君主这是对人们示现因果报应的必要。
    何时君主依法律,合理制裁诸罪犯,
    以及为非作歹众,如若不能制止彼,
    则此君主国境中,非法之徒日益增,
    频发战争多动荡,天等众生起争斗,
    为此目的诸天众,封为人间之君主。
    尔时被封为众人所依的君主,依照国法合理地制裁那些罪犯以及为非作歹之徒。如果不制止彼等,任其胡作妄为,则君主所主宰的国境中,非法行会日益增多,国境之内内乱频发、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人民不能安心度日,天界也因人间多行不善的原因,非天的气焰嚣张,与天界挑衅作战。为此,诸天众允许人间可立国王,保护众生,以免他们做一些非法行。
    旨在防止罪人增,舍弃善业力所致,
    非时狂风与暴雨,敌军侵略疾疫多。
    在人间册封君主,其宗旨是为了防止造罪的人增多,若是罪人增多造诸恶业,势必会引起非时狂风与暴雨损害人们的住宅庄稼等;邻邦敌国无端地侵犯,殃及苍生,人们的生命如坠于涂炭,无法生存;非天不悦,各种瘟疫一时俱起,这些都是舍弃善业所导致的后果。
    并且凶恶星曜等,不祥噩兆时出现,
    鲜花叶果不成熟,盗匪雷雹与饥荒,
    各种各样诸横死,伤忧畏惧屡发生,
    施主以及阿阇黎,一切眷属行非法。
    由于业力现前,空中出现凶星恶兆,流星屡屡出现,如东方的燃火星、南方的螺头星等很多不吉祥的星曜;人群中会出现女人打架、嚎哭等八十一种不吉祥的征兆;植物中鲜花萎落,叶果不成熟;道途中多有盗贼拦截,土匪抢劫;天公不作美,降下冰雹打坏庄稼,饥荒连年等等;各种各样的横死接连不断;平民百姓整天忧伤度日,畏人惧兽,甚至以前行善的施主、品优的阿阇黎以及眷属们也会行持非法。
    尔时彼等诸君主,亦于非法者供养,
    制裁奉行正法者,行法者若遭惩罚,
    出现洪水星风灾;恭敬非法之人故,
    众生光彩正法藏,大地精华皆毁灭。
    若于尔时不幸值遇彼等昏庸君主,颠倒是非,不知理与非理,对非法行者恭敬供养,对奉行正法却横加制裁,若如此惩善扬恶,国境中则会遭洪水之灾、流星恶兆、狂风侵袭等人与非人所作的危害。同时,由于恭敬非法人的缘故,众生光彩的正法宝藏,大地的精华悉皆毁灭。
    叶果不具精华味,虽食亦不得饱足,
    众生丑陋不安乐,无欢喜心不安稳,
    百种烦恼扰乱心,行持非法之君主,
    远离一切喜悦后,遭受种种难忍苦。
    国王若行持非法,则大地上的叶果不具有精华美味,人们虽然经常享用饮食,但始终也觉得不能饱足,其眷众相貌丑陋,性情乖戾,心不安乐,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欢喜心,身心不安稳,各种各样的烦恼扰乱其心,难得片刻的安宁。如此君主,今世喜悦与他无缘,来世种种难忍之苦与他有份,总是伴随不去。
    任封君主徒无义,天界诸众议论言:
    此乃非法之君主,天众减少恶趣增。
    任意封赐造诸恶业者为君主,他对众生的三门行持善法徒劳无益,天界诸众也纷纷议论说:这是一个非法行之君主,恶君不能引导人们避恶向善,致使作恶者渐增,行善者愈来愈鲜少,如此天众越发减少,堕入恶趣者日有所增。这样的君主天众皆大为不悦。
    君主所做诸事业,未满天众之心愿,
    是故并非天子也,天王父辈天界中,
    亦成具有罪业境,天界胜众亦失望,
    尔后舍弃彼昏君,故此国境速毁灭。
    若君主所做的各种事业,未能满天众好善的心愿,则成了魔子,并非是天子,以从恶弃善故。
    如此整个天王父辈所在的天界中,因为天众减少,非天兴盛而染污了天界,而成为具有罪业的天境,天界中所有的胜众见君主行持非法招致诸多不祥之事,也非常失望。尔后,他们都舍弃此昏君,不再护佑帮助他,因此他统领的国境会迅速毁灭。
    倘若制裁非法者,依靠正法护自境,
    亦无偏袒心护持,其他境中诸眷属,
    则彼具法之君主,声誉传遍三界中。
    如果君主依法制裁非法者,断除非法行,依靠正法护持国境,也没有任何偏袒心,平等护持其他任何国境内的众生,所亲近他的人都具足法相,那么这位君主的美名就会传遍于三界中。
    住于三十三天中,天王满心欢喜说:
    南赡部洲我等子,如是行法之国王,
    依法治理国家故,地上人类转生此。
    安住在三十三天的天王见到地上行持善法的情景,满心欢喜地说:南赡部洲的某某君王,真是我等天界之子,他能将佛法弘扬一方,依法治国,众生多造善业,守持净戒,殁后将转生于三十三天,天人会越来越多。
    从而遍满诸天界,如此行法之君主,
    天王眷属生欢喜,恒时护之如亲子。
    以持善法故,天人增多得遍满整个天界。如果天王和天众对行持佛法的君主都生起欢喜心,则会恒时护持国王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以此君主的事业会顺利圆满,声誉财富等一切欲妙受用都会称心如意。
    彼境运行善星曜,遣除非时暴风雨,
    上述所说诸过患,出现极多胜功德。
    为诸天所护持的缘故,彼境之内空中出现很多吉祥星曜,遣除非时的暴风雨之灾难等上述各种过患,出现许多吉利的事情,增长殊胜的功德。
    是故此等诸君主,纵遇命难亦不舍,
    一切世间安乐因,珍贵难得之法宝。
    因此,像这样的君主,纵遇生命之难也不舍弃世出世之安乐因,即极为珍贵难得的法宝。任何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也不能舍弃正法,舍法之人,只能是离命之行尸走肉,不会受任何神灵的护佑。若是不违背佛法,承蒙佛力的加被,则痛苦和违缘如梦一场,醒来一无所有,痛苦不会增上。一切安乐的因是法宝,故永时不能舍弃。
    依靠具法功德后,当以正法护眷境,
    恒时断除非法行,亦应正确宣佛法。
    君主自身依靠佛法功德后,复当以正法如理护持自己的眷属国境,恒时断除自私自利、贪污邪念、杀生邪淫、饮酒妄语等一切非法行,也应以正确如理的方法为民众宣说佛法。
    令诸众生行善法,避免造罪行恶业,
    不可避免造罪者,如理惩罚可调化,
    君主获得美名声,国境繁荣又昌盛,
    一切众生亦安乐。上述之义当铭记!
    君主尽量让所有的众生行持善法,尽力避免他们造五逆十恶之罪业。其中那些野蛮者不可避免地造一些恶业时,也应以佛陀的教言如理处罚,方可调伏。如此善恶之人同时向善,则整个大地上会回响着君主的美名,整个国境繁荣昌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今生来世的快乐。上述之义,君主们当刻骨铭心不忘行持!
    世尊郑重而宣说:曾于昔日久远时,
    我转生为力王顶,国王太子庄严顶,
    于父王前聆听此,君规教言之论典。
    世尊当时十分郑重地对眷属众说:曾经在久远的过去,我成为力王顶国王的太子,名为庄严顶,那时我于父王前亲聆此君规教言的论典。
    依此法理于往昔,直至二万年期间,
    身为国王一刹那,亦未行持非法事,
    如今一切诸君主,皆当忆念导师言。
    依照此论中所宣说的道理,于往昔执持国政直至二万年期间,身为国王,我一刹那也没有行持过于世理不合、于佛法相违的任何非法事。如今的一切贵为苍生之上的大君主们,皆当恒时忆念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此甚深教言!
    第九品 稳重精进
    犹如浩瀚之海洋,无有增涨与减少,
    如是贤明诸君主,何时亦不违二规。
    众生共仰的贤明君主们,其胸怀宽广犹如海洋无增无减,其性情稳固如大海无有涨退,他的一生中无论遇到如何不幸,始终不会违越二规之法,苟且偷生。犹如雪山之雄狮,无论如何饥饿,不会食不净物一样,他们的行为,不会在高兴时乐行佛法,在不悦时违背二规,只会如大海一样的稳重,无论八风如何地狂吹,他们对三宝的信心不会有丝毫的退减,而稳步行持正法利人之事。
    父辈祖辈之传统,属于新旧何宗派,
    主要受持彼一门,若变他宗增不幸。
    一国之君主,对父王及祖辈历代所传下来的宗派,无论是格鲁、噶举等新宗派,还是宁玛巴旧宗,自己应主要受持自己种姓祖上所传下来的一门。也就是精通一门,兼学他宗,如果没有自宗坚定的见修行果之法,变来变去,肯定会给自己增添很多修法不圆满等不幸。这里并非是排斥他宗,而是强调对自己所认准修学的宗派有一个定解,否则此宗的见,彼宗的修,自宗的行,这样七零八落拼凑起来,肯定不会有一个很好的果。正如麦彭仁波切曾说过:“本来所有的宗派不相违,但我已生于宁玛巴中,因此我必须建立起自宗的教法。”所以,作为修行人,不要今天学白教,明天学黄教,后天学红教,最后真正成了“花教”,一点不纯,对任何一个宗派都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见修行,那就根本谈不上证果了。要记住“若变他宗增不幸”,希望大家幸运!
    拥有地位之臣等,自始至终若能够,
    奉行家族善习俗,不违先例极善妙。
    君主手下的大臣及所有拥有地位的大小官吏们,若能自始至终奉行祖传善习、家族的良好传统,对有史以来家族所信奉的教法及殊胜对境,常作资财力等方方面面的护持,就会不失先例,所行极为善妙。像有些弟子虽然以各种因缘不在自己的恩师身边,但经常不忘记忆念,打电话、写信、寄一些物品聊慰师心,说明他没有忘记以前的恩师及其言教,这样不忘恩负义至少没有失去做人的美德。
    布施及与国政规,应依历代之风范,
    前所未有非理事,若增上即毁灭相。
    君主在自己的国境中,常作布施以及料理国政诸要事等的决策中,应依据古代的优良风范,不要随社会潮流发展,顺应人们的分别念做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鲜怪事。如果社会或者某人,其行为装饰言谈突然反差很大,这是不良的兆头,往往是毁坏自己或者某一团体的因。所以我们的身心服饰最好不要有很大的改变。
    何者违越自规范,于谁亦非为善妙,
    尤其国王诸君主,不越法规胜功德。
    无论是任何人,若违越了为人的规范或自己已受的戒律,那么无论他是任何身份的人,都不是善妙之行。尤其是一国之主的君王,自身不正欲正人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总统自己犯规,贪财好色饮酒赌博,虽然别人敢怒而不敢言,但于其自身肯定是自性罪难逃,若是居士那又犯了佛制罪。若自己严持净戒,真学实修对治三毒,无论他人知不知赞不赞,其功德肯定是蒸蒸日上。一旦违规,别人即便不知晓,但因果绝对不虚,其果报肯定是在劫难逃。所以,人以自知之明为贵,不能迁就自己,守好自规则不失为殊胜之功德。
    浊世恶劣之众人,动辄欢喜动辄忧,
    时傲时卑柔暴等,行为日日多变化。
    五浊恶世的业感众生,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也是学习杀盗淫妄的技术,所得的是聪明邪慧世智辩聪,行为多不如法,以狡猾变化多端为处世圆滑的美称。动辄以蜗名蝇利生大欢喜心,高兴得忘了自己的姓名,一会儿又会因小事一桩以泪洗面,有时生起大傲慢犹如断证圆满的佛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时又自卑得像天塌下来一样,有时慈悲得胜过观世音菩萨,有时粗暴得胜过阎罗王。当然,高僧大德为调化不同根基的刚强众生而有种种显现,那是另当别论,但看他们的悲心和利生的宏大事业,虚空纵坏也不会改变的,这是他们不共的应机方便,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凡夫肉眼,将圣凡相提并论。对凡夫学者来说,必须要稳重可靠。
    最初之时易相处,久而久之不可靠,
    令人生起厌烦者,称为不稳重恶友。
    有一种为业力所牵的人,初交之时虽很容易友好相处,与其交谈共事都觉得很融洽,却为时不久便不可靠,没一个人使他称心如意,与这个人成怨,跟那个结仇,很多人听到他的名字就生起厌烦之心,这样的人,是不稳重的恶友。在不能调化转变他之前,是应当远离舍弃的。
    首先难以融洽处,诚心交往将成为,
    莫逆之交情稳固,称为稳重之善友。
    有一种人就像古德所说的“先小人后君子”,就是最初与他打交道很难相处,探讨共事很难融洽,总觉得他太死板不通人情,但路遥知马力,若常以诚心与他交往时,渐渐则与自己情投意合,友情始终不变,且越来越称心如意,成为莫逆之交,这样的稳重善友值得深交,但愿大家铭记这一教言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善友。
    稍逢顺缘生喜慢,稍遇逆境心躁怯,
    如秤杆般恶劣者,即是卑鄙之徒也。
    众所周知,秤杆是衡量物质多少的工具,加上或减少一点点东西,它马上就会有高低的显现,同样那些城府浅修养差的人,稍遇顺逆马上就会有很明显的喜怒哀乐。这种人衣食饱暖受人称誉时,便欣喜若狂;若是稍听到别人的两句谣言便立刻垂头丧气,焦躁不安,痛苦不堪,这样的人就是卑劣者。作为人,一生中谁都会有喜怒哀乐之事,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首先要从理性上认识到这一点;再者当以圣者的教言:在遇到快乐时应当稳重,在感受痛苦时一定要坚强。因为善持自之功德者,方是正士之法相,不要做秤杆,而要稳如山。
    于诸合理与非理,一切事及话语等,
    事先表态如猕猴,即是无有主见者。
    在处理人事关系时,会遭到许多合理与非理的事情和话语等,这个时候不能不加思考,信口开河。而有智慧的人,即使心里非常明白理与非理,也要观察众多因缘,方表达自己的高见,不像浅薄之人如猕猴一样,心中所想马上表演出来,没有头脑没有主见。而那些大成就者与此相反,无论多么悲伤或欢喜的事,在他的表情上毫无显露。所以,我们应该学圣者的明智之举,不能演无主见的猕猴把戏。
    多数柔粗赞毁语,好似谷声瞬间逝,
    然如噪声所惊犬,浅慧枉然为其扰。
    大多数的智者对赞叹毁谤柔和粗暴之语,可以像对待空谷回声一样,于心无迹,瞬间即逝,高僧大德们都可以如是面对。然而一些愚昧之徒,对善恶之语,就像噪声把狗惊动了一样,立刻就会狂叫起来,余处群狗也是无端地乱哄共吠,干叫一气。愚人就是这样毫无理智地对别人所说的话执著而妄扰自心,像没有学过任何宗派教理的人一样,整天不注重法义而只注重凡夫人无聊的闲言话语。
    快乐痛苦不定故,轮回显现如梦境,
    虽富亦莫生傲慢,纵衰亦莫起畏心。
    在这个业感的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中全是快乐,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中全是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如吉祥与黑耳一样伴随而来,无有定准。而且轮回中的种种显现就如梦境一样,都是无实有的,只是自己的迷乱执著而已。因此,即便是拥有财富、学识、地位、名声、权势等世上的荣华富贵,也没什么值得生起傲慢心的;纵然是业力现前,衰败沦落为乞丐,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苦乐的不定性,决定着我们不必耽著它,不耽著也就不会有苦乐可言,自然于自性的认识与体验渐渐有所提高。
    一切忘恩负义者,即为人中最劣辈,
    知恩图报之诸人,护法神亦恒守护。
    世间的人,有一种是知恩图报者,有一种是忘恩负义者,忘恩负义者是众人中最为卑鄙下劣的。这种对父母师长真正有恩德的人,从来不忆念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得涌泉之恩也不以滴水相报,这种人就是“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与此相反的知恩图报者,受人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整个大地上回响着他的美名,护法神众亦恒时守护,真是“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故此,历代的大德不仅是利济现世恩人,并且以无上的菩提心,上报四重恩,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2:04 | 只看该作者
    对报恩尤为重视。
    于诸微小饶益者,虽可任其表心意,
    然如蹄迹中之水,君主切莫轻易喜。
    常言道:小器易盈。如牛蹄迹中,少许水便能装满。同样,一个城府浅的人,对他做一点称心的小事,他马上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别人的小小礼物虽然能表他的一片心意,自己看上去也觉得极为可目可意,但绝不能高兴得难以抑制。若为小事易生喜,则必然微事亦易生怒,这对一个修行者、大君主来说是极为不相称的行为,所以君主不应以小利而生喜,亦不以小弊而嗔怒。
    犹如海上之船筏,卑劣之徒易转变,
    稳如山王之君主,于此世间最殊胜。
    海上的船筏,只要稍遇微风,立刻就会转向,同理,卑劣的人稍遇违缘马上就退失信心,改变主意,毫不稳定。若是稳如须弥山王一样的君主,既不会因称誉等顺境而笑容难抑,也不会因讥诽等违缘而停止利生之大事,无论顺逆,他总是安然若无地把握自己的正见不为所动,如山王一样的稳重庄严。这些教言是尊者宝藏里珍藏的如意宝,借此可以打开智慧之门,希望大家能撷取到这个如意宝,常赐予各自的所求。
    恰似年迈之长者,观看孩童之游戏,
    于诸愚者之行为,君主莫生喜怒心。
    正如世上那些饱经沧桑、具足睿智的年迈长老,观看幼稚孩童为游戏中的成功而高兴,为其中的坏失而痛苦,同样,圣者君主观看愚痴的世人因种种执著而喜忧,犹如儿戏一场,不能因此而徒生喜怒。对愚者的行为,智者当观为游舞幻化,如梦无实,何来忧喜?
    一切实语高尚士,承诺之事纵微小,
    亦不反悔况大事,及已盟誓之诸事。
    说实话的高尚士,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轻易地承诺,一旦他用智慧作了详细的观察,已经应允,无论事情大小他肯定不会反悔的,更何况他已经结盟发誓坚决承办之事呢?这种人说出的话如石头上刻的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违缘,都会以顽强的毅力去履行自己的诺言。修行人更应如是,已经在三宝前发愿度化无边无际的如母众生,就是宁舍生命,也不能舍此誓言,应难行而行,难忍而忍!
    语言行为无可靠,谁亦不会恭敬彼,
    出言具义者之语,众人皆不会违越。
    人由于根界意乐的差别,有的人言行各方面都圆满,稳重可靠;有些人如扶风杨柳,一点不可靠,如俗语所说的一样:落到悬崖下的疯人,什么话都说得出来。语言不可靠,行为无定准,谁都不敢相信他,即便他暂时拥有财产、名声、权位等,但得不到别人内心的恭敬。若是出言具有一定意义的话,那么,人们谁也不会违越的。因此说话不能像乌鸦一样不定时不稳重,要具有意义的话才适时而语。
    倘若誓言稳如山,成办自己诸所需,
    成为众生依赖处,发威天人亦生畏。
    倘若一个人的誓言能像泰山一样稳固,依此能圆满成办自己的一切所需之事,复能为众人所信服,视为可靠的依赖处。誓愿坚固者,终无退转,他若发威且不说魔众人类,连天人也会畏惧几分。
    情绪不稳之君主,法政皆不会究竟,
    所做繁多成功少,许诺广大结果小。
    人做任何事,首先情绪必须稳重,否则所做诸事都不会究竟。世尊说过“诸法之前意先行,意者迅速意为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如果意不稳,身口就很难稳,如是情绪不稳的君主,其法政都不可能究竟。像有些人,自己没个主心骨,今天依止一个上师,明天又另投名师,一直挑选到鸡皮鹤发,还没决定自己的依止师,没得到一日的安闲,没有一分成功,每位善知识前都有广大的承诺,但没有芝麻许的成果。其根源就是不稳,所以“稳”字极重要。
    心稳固者做何事,持之以恒勤努力,
    如积水滴成大海,最终成就广大果。
    做任何事,心一定要稳固。一般来说,不稳的主要原因一是未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比较愚笨,二是前世谤法的业障现前。这种人做事,或者有头无尾或者虎头蛇尾。大成就者则具有不同的惊人毅力,既然认准了重大利益之事,就日日努力积累资粮,犹如水滴虽小却会渐积成海,因为从不放弃,故能最终成就广利众生的硕果。所以,诸位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渐渐消除分分烦恼,日日增长分分智慧,最终必能成就广大之果。
    于诸心绪不稳者,如若付与少功德,
    犹如石上冰片味,不会久存即消失。
    对那些心绪不稳的人,虽然暂时付与他一些功德,譬如一段时间传给《四百论》及此论,使相续中生起了一些中观空性的定解和做人的世规,但不过三个月,就会像在石头上放着宜人的冰片,馨香不久就会消失殆尽。同样,心若不稳,法义则不能融入自相续,随着颂词讲完,在你们的脑海里随之划上一个句号,作为伏藏品一样,不会常常应用于自己的言行中。
    想法种种之人士,不能何语皆跟随,
    自己善加观察后,应理之义莫违背。
    世间人想法种种,说法也不同,作为君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种种社会言论要善加观察,用二规的检查器来过滤,提取其中应理具义之精华,为我利众之用。否则,那些世智辩聪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种种细枝末节的相似理据来自圆其说,好像是无懈可击,没智慧不详察者,最易被蛊惑,随其所转。但作为君主以自己的智慧,对该不该说、应不应行详察之后,对自他现来均有意义的事,不管他人怎样说都不应违背推托,对无聊的事,即使是父母的指派也不能随顺,否则一件事上“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且“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因此,不能顺人所说,违背具义良言。
    无有心力如水泡,二规何者亦不成,
    当如金刚不可破,顺利成诸合理事。
    水泡稍被微风轻吹,马上就破灭;金刚任为何物所摧,也不会变坏。同样,世人有一种如水泡者,心力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风雨,遇到雨天雪地稀泥路乱时,法也不去闻受,宁愿断传承,这样什么事都没有圆满成功的可能。另外有一种如金刚不败的大君主们,他们一旦对成办二利的事业抉择后,无论遇到再大的违缘,心都会如坚固的金刚一样,丝毫不改变动摇,也正因为如此,任何善事都能顺利成办。
    如大地中不动摇,金刚铁围须弥山,
    君主稳重不越规,地上诸士中最胜。
    世人因须弥山坚稳不动而称之为山王,它安住于大地上,由金刚铁围山所围绕,而成为地上之庄严。同样,君主之所以能为众人仰止,就是在他的言行发心中,不违世规和法规,以此二规为准则,其言行非常稳重,故堪为人中之最胜者。在座的大乘行者也应该如山王一样稳重,不能如秋叶随风所飘,以智慧德行来庄严自己,无形中就会使自己成为人中的胜饰。
    不为恶友波涛动,不随分别骤风飘,
    较此稳固之山王,无心之峰更殊胜。
    在整个无情器世界的大地上,须弥山以稳固而成为庄严的山王,而在有心识的有情人类中,真实贤善的君主比这无心山王更为殊胜。因为,他不会为世上的外道恶友的邪知邪见等狂风所掀起的汹涌波涛卷动,也不会随凡夫分别念的骤风所吹动飘浮。当然,“三岁的孩童说得到,八十岁的老翁难做到”,一般人虽然尽力去做,却往往有人会为一些恶友的花言巧语诱惑,不愿闻思,到处漂流他方,真是盲目怎么好行路?有时又“福尽恶念生”,今天生贪心,明天生嗔心,后天生慢心,一天到晚像一个航海员,驾着分别念的大船,天天出航于生死的大海上,遇到骤风时,总是摇晃不定。而圣者君王常常都是安住在智慧的宫殿里,从来不会遭受分别念的狂风与恶友的巨浪侵袭,稳坐法乐的江山,这就是他更胜山王一筹的所在。
    何者具有稳固心,毅力坚定勤不散,
    于己所为任何事,亦永勿生怯弱心。
    无论是任何人能具有稳固的上进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始终如一的精进、于事持正念不散乱,那么对他自己所承办的任何事情也永远不会生怯弱之心,正如世人名言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意为世上任何事只要用心努力去做,没有什么难办之事,都可以成功。所以,只要稳固坚强加上精进不散乱,没有什么事不能如愿的。
    倘若不舍所做事,大事亦可逐渐成,
    磐石虽难以动摇,渐次能移至山顶。
    如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正是说明了凡是所做的事情只要能坚持不懈,即便是金石也可雕刻成功,同样,只要不停地努力,大事也可逐渐成办,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都说明了不舍的可贵精神。我们知道大磐石很难动摇,若能不断地努力,照样可以逐渐将其移于高高的山顶之巅,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谨遵师言修房消业,奉师命一个人把大石头多次移到山巅作建房基石,由大罪业之人而现前佛位之果,只要有不舍的精神,谁都可以成为后来的米拉日巴尊者!
    愚者所许诺之事,最初紧张最终松,
    智者心中筹划事,最初松弛最终紧。
    一个人是愚是智不必多言,从做事上便可了了分明。愚人对自己所许诺的事,最初抓得特别紧,中间稍有违缘就如泄气的皮球,全都松懈下来,什么都消于法界中。而智者对自己所应允之事,先是比较放松,渐渐地越来越紧,最终圆满自己所筹划的大小事。在此你们应该反观自己,是愚智二者的哪个位置?若是愚者,是否应该努力移座于智者之位?
    圣者首先难承诺,一旦承诺则彼事,
    犹如石上刻图案,死亦不会有改变。
    正如龙树菩萨云:“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圣者的承诺就如同石上刻图案一样,终无改变。“圣者”是指有一定智慧的人,彼对一件事不会很快承诺下来,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维,之后才抉择定案,一旦已承诺,就如石上刻图,纵然经年累月,风吹雨蚀,也会如很多上千年的石刻经文,清晰如初,永不改变。圣者对自己所承诺的事,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一定要在一生中圆满,决不会有其他的改变。大家要学圣者,不要用自己的行为给人们留下“我是愚者”的无形字号!
    倘若具有大精心,山之顶巅亦不高,
    大海深处亦变浅,具足如此精进者,
    天人尚生畏惧心,何况说是人间士?
    犹如商主名大施,精进舀尽大海水。
    真正具有大精进心者,高山之巅也不视为高,大海之渊不视为深,具有这样精进的人,天众护法都会对他生起畏惧之心,遇到违缘时,他也毫不畏缩,尤为精进,对这样的人,且不说魔众外道和众人,连天人护法神也畏惧三分。就像《贤愚经》中所载:从前,佛在因地为大施商主时,为了拯救整个国境的贫困之难,赴海取宝,待到岸边,如意宝却被龙王取回了龙宫,他便发誓:直至海枯之间,我的精进决不退转。之后,他就以龟壳舀取海水,发誓舀尽海水。尔时,诸天人为其有如此大的精进心所感动,随以神力相助,使海水迅速减少,龙王见此大为恐惧,乖乖地将如意宝奉还,并祈请大施商主再勿舀取海水。
    如此精进者,海水尚可舀尽,何况区区小事?大精进者,无往而不胜。
    具有一切精进者,应当依止善知识,
    勤学诸多经论典,以闻获得智慧眼。
    具有精进的人,应当依止善知识,因为除了菩萨化现以外,一般的人,无师自成者寥寥无几,仅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不能正确地抉择一切,并且没有依善知识的窍诀开通得那么迅速。然而若是依止了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自己的精进,就犹如明目善行之人,是很容易到达目的地的。在善知识前,勤学诸多经论教典,遣除相续中的增益损减,以圣者的智慧熏习自己的无明相续,久而久之便能启开自己智慧之眼。
    于诸合理应理事,关系重大之道理,
    依狮子式无恐惧,当行应做之事业。
    一生中的诸多事,有一个轻重主次,对那些合理应理如解脱生死度化有情之重大事,就要置于主要之首位。这些应做的事业,在决心做的过程中,好事难免多磨,但不能因此中断畏缩,而应如雪山雄狮无所恐惧。作为智者对凡是有深远意义应做的大事,都应该以狮子无畏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承办。
    依止劣者毁众人,依止中者平庸住,
    依止胜众成正士,故当依止胜主尊。
    在世间无论是大小团体或个人,若依止了下等恶劣之人,将会毁灭众人,像有些人自身和各方面还可以,但因依止了恶性劣慧者,不把闻思当作一回事,渐渐地见解也变了,行为也时髦了,结果只有被摈除僧团了。若依止了智慧人格等各方面与自己不相上下的道友,自己的功德不增不减同步前进,无利无害,平庸而住。若是依止了具有学问修证的具相善知识,就如青藤翠蔓依止参天大树而成为高尚正士。《功德藏》中对依止胜尊有如是教言:“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如是依于善知识,自己也能渐渐熏习成贤善者,所以为使各自的功德至臻圆满,我们应当依止胜主尊!
    功德皆具极罕见,功德皆无亦鲜少,
    依止功德为主者,当舍过患取功德。
    一般来说,人都有其功德和过患。十全十美的人,除了佛菩萨化现之外是极其罕见的,但全是过患没有任何功德者也极为鲜少。所以,我们在结交道友和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一分为二来分析、观察,若是比自己功德多就可以依止,因为在末法时代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师是极为难得的。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讲到:所有功德皆具者除佛陀及圣者以外是很难得的,而一分功德也不具足者也是极为鲜少。即便很恶劣的人,闻思不行,放生却很有能力,有的智慧不行,但人格很稳,有的持戒清净,有的信心具足,有的悲心具足,但其他方面不够,人总是有各自不共的功德和不足。所以,我们依止时主要学取上师的功德,舍弃其不足之处,这样自己的相续渐渐地就会积累很多功德。
    如瓶仅装一半水,置于头顶不稳定,
    孤陋寡闻傲慢高,多数极其难承侍。
    常言道“半瓶水响叮当”,就是有一种学未究竟的人,就像半瓶水一样,无论怎样安放,它也是荡来荡去,一点也不稳。这样的人,自己一知半解,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却非常傲慢,很难承侍他,整天把他顶在头上,他也是挑三拣四,与此人不合,与彼人不睦,这种人应该舍弃的。
    卑者乃至贫困间,心地善良本性贤,
    一旦获得名利时,立刻现出高傲相。
    卑者之所以卑劣就是因为他品性不高尚,在贫困的时候不得不伪装得善良贤惠,一旦获得名誉地位财产时,就扬眉吐气,“得势诸天亦役使”,自认为了不起,把何人都不放在眼里,眼睛也移到头顶上,高傲得不得了。现在这类人有很多,在福报不够时,不得不苦行,待有一天,穷日子过去富日子来临了,说话的声调、看人的眼势都变了,很多人在背后都会谈论取笑他。大家当各自内省,千万不要变成一个高傲的卑者。
    虽然年幼却敬老,虽为智者无我慢,
    虽具威望却柔和,地位愈高愈无慢。
    智者具有行他人所不能行的特点。他在年幼之时能恭敬老人谦让幼童;纵然智慧超群、举世无双,却为人谦下,毫无慢心。虽威望极高,纵能呼风唤雨,但从不厉声下令、妄加指使言语,却是和风细雨,不会对任何人说不悦耳的粗语,乃至智慧地位威望德行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像平凡人一样的谦虚,从不宣扬自己具足的功德。具足以上功德者,大多都是超出凡尘的大德,世间极为难得如是的具德者。所以,每位都应该如理行持,使自己成为具德者。
    若依具有威力者,谁人不会得高位,
    犹如连接花鬘线,能够系于人头顶。
    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欲求高位者必须依赖上层权威人物的提拔。如果依靠具有威力者,有谁不能借光晋升高位呢?就像生长在众人足下的花朵,依靠串成花鬘的丝线,就能够系在高高的人头上,作为顶饰佩戴。人要晋升,花要系顶,必须借助一种因缘。像古代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怀才不遇,不能得志,无有用武之地,虽然自己才智德行犹如千里良驹,但没有识别任用提拔他的伯乐,也就只好是默然老死于陋巷山野。
    倘若依止诸正士,自相续将具功德,
    如与果德巴同在,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3:09 | 只看该作者
    石头亦可成黄金。
    世人不同的人和物具有不同的力用。如一种点金剂果德巴,把石头与它同放一处,则可以变成珍贵的黄金。同样,若是不具功德的人,依止了真正的高僧大德、博学多识的圣贤者,通过大德正士的加持,其自相续一定会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在遇到马尔巴上师之后,一切分别念俱灭,相续中具足了上师智慧的一切精要。如今有些人依止了具德上师后,相续中的出离心、信心、悲心、智慧、人格等样样功德,都犹如从上师的模子里刻出的印泥一样,全都具足,其弘法利生事业也随之任运自成。
    花鬘于驴有何用?美食于猪有何用?
    光于盲或歌于聋,法于愚者有何用?
    有情由于其根界意乐的不同,各自的享受也不同。如五颜六色鲜美怡人的花鬘挂在驴的颈项上,它没有半点的欢喜心,如何打扮它也无动于衷,有何用呢?若把美味佳肴盛于金银器皿中,摆在老猪的面前,它根本不知道享用,反跑去找不净粪,美食也不会解除它的饥饿。七彩的光芒使人目不暇给,兴奋不已,但于盲者却安然无事;动听悦耳的歌声使人们陶醉其中,但于聋者却是置若罔闻。同样,甚深的解脱之法,赐予人们安乐,但对于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的愚人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为了安乐,却如驴猪盲聋者远离真正安乐的因,怎能不让人怜悯痛心?大家反思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类型?
    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
    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
    佛陀在经中说:如果自己在某位上师前得闻一句法,受持其义,也要对彼恭恭敬敬,否则,将在一百世中连续转为狗身。若从旁生中解脱出来,转生为人,又会转生为人中的恶劣种姓,成为屠夫、妓女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赐予自己佛法的上师恭敬。
    年轻之时学知识,冬季之时饲养牛,
    春天之时耕田地,此三成熟果之因。
    凡是欲成果者,必须先种下因。如人欲得晚年的幸福、来世的安乐,那么必须在青年韶华之际,潜心博学积累福慧资粮,否则,不学无术,虚度少年,成了耆年老叟时,只有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牧民来说,他们的所有财富就是牦牛,为了它们能顺利度过春天,在草枯严寒的冬季,给它们喂养黄豆等饲料,使它们养精蓄锐,开春之时能抵御反春之风雪酷寒等外境。对于农民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耕耘夏日播种,秋季收成,这是生物成熟的必然规律,若是春季不耕,夏播种则很难生根发芽,又何谈秋收成果?世人为了生活,尚需“晴备雨伞暖备衣”,要从因上着手,那么修行人为什么自由自在地活着时不为死作准备呢?应该在自己菩提的心田中,趁得人身之美好时光,以大乘行持之耕牛,精进地耕耘,则毕竟功不唐捐。
    蚁穴蜂蜜上弦月,学习知识之智慧,
    国王以及乞丐财,依次逐渐得增长。
    无论世间财富或圣者七财,都是依靠今生的不断积累或前世至今的积累而得。如常见的蚁穴是经无数的蚂蚁不停搬运,以嘴啃齿啮的辛劳才渐渐成为安乐之居穴。一罐罐香甜可口的蜂蜜,都是小小的蜜蜂日日时时点滴酿造出来的。月半的满月,圆满无缺,也是每日的不断增长,方有圆月之现。同样,国王的宝库七宝聚集,并不是顷刻间由天降满,也是逐渐积累而来的,乞丐手捧满满的饭碗饱餐一顿,也是他沿街挨家挨户乞讨而来的,并非一次性讨来的。同理,我们想圆满佛果,不是今天得一个法,明天立证普贤王果位,也需多生累世不断积累二种资粮,福慧具足后,才现前佛果的。所以,初学者不要性急,要学习释迦世尊在因地,没有一寸他未曾修过六度万行的土地,那么,一介凡夫具足了多少资粮,为什么还不愿学习蜜蜂的精神脚踏实地积资忏罪呢?
    应当勤奋求功德,显露傲相有何用?
    无有功德傲慢者,只会贬低自己也。
    具功德者是世上最殊胜的庄严,而此功德来自于勤奋的学习、谦下的修习。世人的学识也是为谦下勤奋者所拥有,出世的智慧德行也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成佛的窍诀,却在上师前高高在上,满肚是摧毁功德的傲气,这种人犹如覆瓶不可能装进甘露一样,不可能得到点滴的智慧。如是毫无功德者,将头抬得再高,别人也会忍不住大笑。所以,在未得佛果之前,没有任何资本和必要显露自己的傲慢相来贬低自己,当勤奋谦下求学。
    无义安逸散乱者,岂能生起大功德?
    是故求学功德时,当不顾及一切苦。
    有史以来,在安闲放逸中获得功德者从未见闻过,故而请问后来的学人,无义安逸散乱中,难道会生起大功德吗?因此,大家在求得学识积累功德过程中,应当不顾一切苦行,专心致志。不能外面有动静,便如坐针毡,刻不容缓地向外冲。还有一种人,贪图享乐,不肯吃苦,有点头痛发烧,便如四大分散一样,要求十几个人护理,这样什么功德都生不起来。在求学功德过程中,一定要忍受身心所难忍的一切痛苦,善以正知谨护根门,方能获得真实的功德。
    殊胜经论与明处,未曾听闻不了知,
    依闻于诸取舍理,睁开智慧之明眸。
    一般来说,于诸殊胜经论及大小五明学处,不依师解无师自通的人极少,凡经论明处都必须在善知识座下闻受,方能确知其中甚深不共之密意,及无字处的窍诀所在,依此自己在实际中可以准确无误地取舍,打开智慧的明眸。像世人及未闻思过经论的出家人,由于不知取舍,很多事情的抉择都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若是听闻拜读过很多经论,不用请教别人也能一清二楚地如理抉择,所以,闻法是极关要的。如云:“闻可增智慧,若具有闻思,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闻具有言说不尽之功德。
    未依智者阿阇黎,彼之所学诸知识,
    犹如娼妇之儿子,不具清净之来源。
    世间的学识技术未依靠智者的正统传教是不够地道的,出世的学修若未依止规范正行的善知识,则所学必定不具有传承的窍诀。这类似的现象是很多现代无师之宗派所共有的,他们东拼西凑,剽窃佛教的咒语,抄写道家的功夫,偷学儒家的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政策,就冠冕堂皇地开辟出一个宗派,将自己冠冕为某宗派的创始人。殊不知他无形中给自己贴上一个“杂种”的标号,犹如娼妇妓女的儿子,不知他父亲到底是谁,没有一个清净的来源。所以,若是正宗的释子后学,当效仿先贤们,凡传法必须要有清净的传承,再传授于后学。
    依止高贵种族者,智者以及殊胜士,
    抑或以其为根据,亦可赢得他人敬。
    赢得他人恭敬的窍诀之一便是自己的言行有根有据,不是自作主张。如果一个普通人依止了高贵的种姓者,人们都会因为他有清净的传承而相信他的见解窍诀;或者依止了智者殊胜士夫,如某人依止了全知麦彭仁波切,某人依止过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或根据圣者们的教证为依据,别人就会刮目相看,不敢怠慢。最可笑的是往往有些无知的人为了抬举自己,所有的传承上师一个都不要,妄言是释迦佛从梦中直接给他传佛法,听者也是半信半疑,有智慧鉴别的人会禁不住捧腹大笑。所以,大家一定要恭敬具有传承加持的所有上师智者及其言教,才会对自己有究竟的切身利益。
    设使学问至究竟,虽知一论亦如日,
    若具怀疑学多论,亦如星宿终散失。
    如云:“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明照如星光。”也就是说一位学问臻至究竟的智者,他一通百通,虽然仅知一部论典,却能遣除相续中的众多黑暗,犹如空中丽日虽仅一轮,却能遣除器情界中诸多众生的黑暗。相反,若是有怀疑的人,纵然博学古今,广知经论,于自相续也无甚多利益,犹如群星虽成千上万,然不如一轮红日能遣除黑暗一样,很难真实遣除自己的疑难。
    一心专注所闻义,通过理证作分析,
    若未获得思定解,多数闻诵如鹦鹉。
    无论是世间学识还是佛法,在上师前闻受后,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维以理分析,于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才能成为自己所拥有的智慧。否则,只是人云亦云,与鹦鹉学舌无异。譬如汉地常讽诵的《金刚经》,自己在上师前听闻过后,若只是如数家珍般地说,行住坐卧也不作思维,那根本与调伏自相续无干,仅仅有一个闻法功德而已。若反复思维读诵,久而久之,此经的真义将自然显现于自相续中,自己有一种不同的觉受,即使是一句普通的法句,也会有一次比一次深刻的领悟。为了稳固自己的见解,每位当于经义思维再思维,将会受益无穷!
    无察合理非理慧,不求听闻福德义,
    仅以交媾饱度日,彼与畜生有何别?
    世间俗人,本身没有观察合理与非理的智慧,如盲如聋,亦不知希求,不欲听闻与增长福德具真实义等有关的佛法世规之胜典,一生始终碌碌无为,白日为求美食锦衣而殚精竭虑,晚间唯作不净行而空耗精气,这与猪狗畜生又有何异?因此,生存于世贵为人者,理应希求有意义之事。有缘依止善士者,当精勤于生死大事,才不虚掷人生。
    即使老态龙钟矣,亦勤求学闻思慧,
    依此熏染彼相续,来世将成为智者。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即便是已近黄昏的龙钟老人,也应精勤求学闻思智慧。因为以闻法之功德可以熏染自相续,于阿赖耶中种下智慧的种子,以此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因缘成熟之时,必将成为总集无量度生法门的大智者。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说明所学所闻并非仅仅用于换取自己今生求得生存的廉价物品,而是为最终成佛须多生多世储蓄资粮,故何时都不能放弃闻思。
    置于书中之学问,未经修持之密咒,
    未曾保管诸资具,需要之时难应急。
    应急的学问必须平时铭记于心相续,到时才能信手拈来,不费功夫,若将学问置于书本中,束之高阁,那也不可能每到一处背上大大的书橱以备查阅。就好像在文革的十几年浩劫中,那些没能将法义融入自心的人,不得不虚度十载黄金般的岁月。而法义了然于胸的大德们,从慧海中任意取出一个修法,狱中生活倒真正地成了他闭关修行的良机。密咒,其加持力固然不可思议,但若未圆满诵修仪轨中所规定的数量,并亲修证得相应的验相,那是绝不可能显现其本具的妙用,只有实证亲修了,才可能在承办息、增、怀、诛事业时,如数家珍得心应手,马上可以现前密咒的功用。自己的资具如文房的笔墨纸砚法本笔记等,平时也不归类,床上、地上、灶上到处乱扔一气,待急需之时,翻箱倒柜,大闹天宫,也不一定能找到。平时应善加保管,就不至于临渴掘井,措手不及!
    君主恒时当策励,自己现后世善资,
    以及庶民诸利益,莫以懈怠而推迟。
    作为君主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今生的所为、来世所趣,勇于鞭策鼓励自己,为自己今生后世的善处积累资粮。若不能反省自己,仅藉自己一时的权位,便作威作福,好像不受因果限制一样,恐怕因果是六亲不认、龙门铁面无私,到时只有送你去三恶趣报到。所以君主对自己要长远考虑,同时要对自己所属的庶民负责,考虑到他们的贴身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且为此天天精勤不懈,不放逸推迟,否则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何谈成二利?
    倘若无有精进心,纵为小事亦难成,
    若具精进诸功德,如同握于手掌中。
    假如没有精进心,纵然去做很小的事情也很难成办。比如背一部并不难的论典,若不精进,一天一个偈颂也懒得去背,今天拖到明天,明天又找个借口迁就自己,发愿后天再背,这样,一部论典三百六十天也背不会。而精进者,相同的时间内既为僧众发心,又背书等三四样事情都能同时圆满完成。以精进力的功德,任何事情都像握在自己手掌中一样的容易,所以,我们不能培养自己的惰性,要习惯于精进,很多事情才能如愿。
    自己即为自怙主,其他谁能成依怙,
    是故了知利己者,当备精勤取功德。
    如云:“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应了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真实怙主,不可能如乌龟总驮在鸟背上,恒时依赖别人和上师的开示守护督促,自己应自策自励,其余有谁能成为自己的依怙呢?因此,了知利益自己的人,当精勤受取功德。藉此暇满人身,唯一断恶行善,应如世尊在因地时所说那样:因为人身短暂,我绝不借此造恶,正因为短暂的人身,故我不惜任何代价,励力行善积德。世尊成就自利利他之无上佛果,其根本就是依于自己的精进。
    若欲隔离怨敌者,自己当具诸功德,
    依靠嗔心与粗语,不能调他反害己。
    如果一个人想隔离怨敌,最佳方法就是使自己本身具足种种功德,以不共功德力,怨敌自然远离你而不能损害。如果某人本来嗔心很大,你再用嗔心去反击他,则犹如火上浇油,绝不可能息灭对方的嗔恼,只有自己具足调柔忍辱的功德,使对方相形见绌,自觉惭愧,只好悄悄溜之大吉,这种寂静柔和的方法使对方不会对自己起嗔恼心。若唯以粗语伤害他众,对方会以牙还牙,恶口对骂,并且旁观者会认为自己人格不好,同时摧毁自己的善根,是两败俱伤的蠢举。欲离诸怨敌、调伏他人者,当使自己具足功德方足以成。
    胜士衰败困苦时,毅力更强智愈高,
    黑暗笼罩越沉重,灯盏愈加放光芒。
    如云:“正士虽然遭衰失,行为显得更如法,犹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殊胜的正士,倘遇逆境困苦衰败之时,反能更加坚毅,激发出更耀眼的慧光。俗语有云:“在其家死了人以后,就能推知他究竟怎样。”此时,可以看出他是否冷静理智,是否乱了手脚,束手无策者,只有悲伤痛苦。在漫长艰辛的菩提道上,同样会遭遇各种令人痛苦之事,此亦唯依坚强方能走到尽头。如同大地越黑暗,灯盏就愈发光亮,胜士之慧灯亦是如此,无明愚暗越是黑沉,胜士之慧日光芒越发灿烂照人。
    何者嗔怒无畏惧,纵然欢喜亦无利,
    无有制伏摄受力,此人喜怒有何用?
    有一种人生嗔心发怒时,也没有什么可惧的,令他欢喜,他也不会对别人有什么利益,根本没有制伏能力和摄受能力。不像殊胜的善士,且不说发怒,即便表情上略显不悦,就把人吓得汗毛竖立,担心来世不生善处,他具极强制伏力;若是令彼欢喜,则会对众人今生来世有极大生死攸关的利益,具有很大的摄受力。若是喜怒于人无利无害,那又有何用?故作为人应具有殊胜的能力。
    于饶益者不报恩,于损害者不报仇,
    犹如路旁之假人,无能力者众人辱。
    我们知道路旁的稻草人或商店里的假人模特,别人如何对它横眉冷对、百般欺辱,它也不知报仇;对它倍加关怀尽情饶益,它也是漠然不理,不知报恩。世间上有一种人就是这样,尽管他人如何欺凌,他也如大菩萨一样如如不动,不思还报,当别人对他生活给予物质资助、心灵给予净化安慰、赐予佛法甘露尽力饶益时,他也从不理会,不思报恩,自己没有一定境界前,这是极不应理的。因为菩萨就是因为报众生曾为父母之恩才发起无上大悲心的,继而生起无伪菩提心,故而不能没有报恩之心,像假人一样,此如假人般必然会遭受众人的凌辱。作为佛教徒,报仇固不应理,而力济三途苦,誓报四重恩,不违出世间之正理。
    于具胜慧诸菩萨,虽做小事报大恩,
    纵常加害无忿恼,宛如大地安然住,
    然未获得彼智前,了知他人之利害,
    具有制伏摄受力,此人赢得众人敬。
    一般精明之世人,对恩怨犹为分明,也善于报恩与报仇。但真正具慧殊胜菩萨仅是对报恩方面尤为重视,对报仇方面毫不提倡。且不说他的常随弟众对他做微小之事,即使是一面之交的陌生人对他稍尽一点心力去做一件小事,大菩萨或以财物回报或诵经加持彼等,尽力报恩。而对那些诡诈之徒的无因毁谤,甚至企图谋命者的无理损害,大菩萨却从不嗔怒,身心宛如大地般毫无所动,一如既往地安然而住,反而会对他们生起悲愍之心。然而不同的是,在自己尚未证得与大菩萨相同的智慧境界之前,应了知别人对自己的饶益和危害,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4:20 | 只看该作者
    对作害者应有能力把他们调制得服服帖帖,让他再不敢有害人的鬼把戏重演。对那些常行饶益者应以爱语等各种方式摄受他们,这样能赢得众人的恭敬。像有些寺院的大管家,小偷听到他名字就吓得浑身发抖,懈于闻思修行者也不敢与其相对,而乐于闻思者听到他的名字油然而生一种安全感,乐于见闻,真正具足此二力,众人都从内心钦佩他。
    发怒能够断人头,欢喜亦能施国政,
    若不具足此大力,共称君主无意义。
    君主就要有不共威力,他若龙颜动怒,断取人头伏尸百万也毫不费力,他若心情舒悦,施以国政亦能自主。君王生喜,则对眷众大有利益,若令其生怒,则能显现极大危害。如果令人闻而丧胆,望而生畏,具足威力者,堪称为君主,否则,不具如此威力者,共称其为君主又有何义?若其堪称君主,乞丐有何不能?故而,君主不能唯唯诺诺,要具有极大能力来惩恶扬善。
    不能承担之事情,他人唆使亦莫办,
    他人虽说善善哉,谁会跳入烈火中?
    凡事应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对于自己无能为力之事,无论他人怎样劝说,也不能逞强去做。愚者往往是对所做之事不加考虑,对自己根本无力承办的事,经他人一番巧言相劝便马上答应去做,结果费尽心力也于事无济,这不是智者所为的善妙之行。正如他人宣扬跳入烈火是如何的善哉,但谁又会纵身火中呢?虽有外道赞说“入火坑可得殊胜果位”,然而事实却是毁焚自身,坠入邪道而已,并无真实的解脱。做什么事都不能为人所转,要有以智慧辨别取舍的主见。
    若知善巧方便法,纵难亦能成办事,
    他人阻止亦莫退,如同智者取珍宝。
    无论做任何事,当先以智慧善加观察,若观察到这一件事确实有很大意义,虽然始初会暂遇困难违缘,但以善巧方便法终究能成办,那么,他人如何阻止也不能退转。应如大智商主到海中取宝,纵有多人劝说阻止,而他绝不会因此而放弃,最终还是乘风破浪直抵宝洲,满载而归。特别在如今时代修学正法,周围会有很多愚昧无知的人,种种劝阻,层层设障,而对这关键时刻,就应像大智商主,毅然前往取宝一样,直踏菩提路,渡越生死海,获取解脱宝。
    如从毒蛇顶取宝,即使区区之小事,
    亦当谨慎而办理,何时切莫草率行。
    何时做何事都应谨慎,不可掉以轻心。就像于毒蛇顶上取宝一样,若安全取到则享乐一生,若不小心被毒蛇的黑舌所触,则必丧命无疑,因而,毒蛇头上取宝时,定要小心翼翼,倍加谨慎。同理,我们在做重大或细小之事时都应有严谨的态度,不要以为小事而轻之,往往一棋走错,全盘皆输。生活中不能对小事草草了事,否则会悔之莫及。尤其是修行人,无论见解多么高,但外在一定要如律行持,兼顾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然有人会因此而生邪见或诽谤,这不护众生相续的不如法行为,会使他人间接造下谤僧重罪。所以,修行人应如新媳妇初嫁到丈夫家一样小心谨慎而护持身心。
    如麻风患者触火,即将导致诸灾难,
    一切危险之事情,具慧智者不应做。
    《亲友书》云:“癞虫穿已痛,求安就火边,止息无由免。”就是说麻风病的患者为求得暂时的安乐,就近火边抵御病痛,但不幸的是,随后将有更加难以忍受的剧痛。世人为了满足暂时的贪欲而贩毒吸毒等,其灾难后果亦是不堪设想的。那么,具有智慧的人,对诸如此类能给自己带来大难的危险之事,是不会冒然而行的。
    犹如进餐适宜者,依靠食物无疾病,
    认真细致观察后,所作所为过患少。
    如人们饮食适时适量,依靠食物能很好地养护自己的身体,不至于产生疾病。同样,所作所为认真观察后,适合二规去行持,则所作所为的过患是极微少的。事先观察很重要,如云:“事前仔细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很多罪患的来源都是事前未作详察而出现漏洞,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凡事三思而后行,则无差错,纵有差错亦无悔。
    贪执微小利益者,不会获得大安乐,
    故当尽力发大心,争取获得大功德。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贪小都会失大。无始劫来轮回中的无明众生,因贪执一生一世衣食行之微利,而始终不能获得无苦之大安乐。古往今来的诸佛菩萨大善知识们,彻底舍弃了自我的小利益,发起无上的菩提心,真心实意地为他人着想,他们却都获得了众人望尘莫及的大功德。寂天菩萨云:“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所以,我们应当了知,欲得大安乐必须发大心,仅贪小利者,绝不会如愿。
    若修天尊亦成就,若毁岩石亦粉碎,
    故当恒时倍精进,切莫生起怯弱心。
    人若精进则没有不能成办之事,如天尊本来极难修成,但若能恒时精进,以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刻意进取,任何本尊都能修成。龙猛菩萨的一位弟子观修牛角,也真的长了出来;鹿野苑的一老妇,以观修力而现前老虎身。若能精进不懈,再坚硬的大山岩石亦可碎成粉,所以,我们对闻思背诵讲考等积集资粮有意义之大事,更不能有畏惧怯弱之心,只要恒时精进,什么困难也能克服,什么大事也能圆满。
    如若长期而串习,则无难以成办事,
    鹰喜尸林鹅喜海,皆为串习所导致。
    秃鹰喜聚于尸陀林处,争食人肉;天鹅惯于翔集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尽情嬉游,它们之所以各有所好,皆以往昔的串习力所致。同样,世人认为很难成办的事情,甚至累世积资才能证果之究竟大事,只要恒久串习没有不能圆满的。习惯成自然,譬如北方人调到南方去工作,最初不习惯,但一住十几年后,也就适应了。原来从事木工,改行学电脑,久之也由生到熟,由熟生巧,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又出家人刚到寺院,觉得寺院里的规矩威仪,以及见解修行,与自己以前的世界观及举止行为都是格格不入,但经过几年的熏习,就变成了威仪具足、正见坚定的大法师。可见只要恒于串习,什么难事都是可以成办的。
    恒食血肉威猛狮,每年一次不净行,
    干吞微尘诸驴子,恒时放逸行交媾。
    凡有情动物含灵,其各自的行为嗜好,都是由其串习力所导致,如恒时吞食血肉的威猛雄狮,并没有很强的贪心,于一年中,仅作一次不净行就已经满足。而干吞微尘的驴子,虽不像雄狮那样尽食血肉,却仍恒时放逸行交媾,于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是它们不同的串习而有如此的差别。
    如离贪者厌欲望,众生皆随自心转,
    自心亦随串习转,故调自心求悉地。
    欲界的一般有情无不为欲望所缚,但是真正修习圣道远离了贪欲的圣者,由于清净的自心习气,非常厌恶财色等欲望。而众生同样无一不是随自心习气而转,可是有情的心识习气都是随着日常串习而转变的,因此要获得悉地,必须调伏自心,清除往昔串习起来的贪嗔习气。无论要获得世间或出世间的成就,调整自心即是根本,当自心克服障碍,趋入坚强勇毅、正直善良充满机智之境时,你即会成为世间伟人;而能真实调伏自心、断除一切束缚时,你即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大自在圣者!
    众生悉随业力转,是故多数无自由,
    业力亦由心安立,故当精勤调自心。
    三界众生由于不知出世解脱正道,因而皆随着自己的业力而流转于无明轮回之中,绝大多数有情被业力紧紧束缚,毫无自由而言。而业力也是由迷乱心识安立的,如经云:业从心生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若要从业力瀑流的苦境中解脱,应当精勤调伏自心,灭除一切迷乱分别执著。
    自言自语当思维:于此地上人世间,
    痛苦安乐无偏堕,成办世间出世间,
    任何事皆依自己,故莫依赖于他人,
    独我之事应究竟,此士堪为人中狮。
    若要使自己精进向上的君主,当自我警言与思维:在此大地上的人世间,痛苦安乐自身并无任何偏堕分别,只是有情自己的作为不同而招致苦乐;要成办世出世间的任何事业,都必须要依靠自己的精勤奋斗,因此千万不要产生依赖他人的想法;自己的事业自己应当勇毅承担,直至究竟圆满。有这种决心的人堪称为人中之狮。
    火借风势更盛燃,能焚茂密之森林,
    具有方便精进者,胜伏不和敌对方。
    星星之火借着风势,能愈燃愈盛,乃至茂密无垠的密林,也能焚成灰烬。同样,具有方便精进力为助缘,一定能胜伏外境与己不和的敌方,而且,能焚毁自相续中与正见不和的邪见密林。
    依善法梯趋善趣,拥有如海财福德,
    三界众生集为客,亦如掌握于手中。
    如果谁人能依于教法经典的真义如理如法断恶趋善,藉此善法之天梯,将来必定能趋入人天善趣,并且能拥有如海般的广大财富福德,乃至终究获证菩提圣果,成为众生的依怙。即便将三界众生集聚一堂,宴请为客,也是如掌握于手中一样的轻而易举。这都全靠自己行持善法而来,因为佛子辞亲割爱、舍弃世法,所求证的法财远非世财千万分能及其一,它是自己以及无边的如母众生享用不尽的圣财,所以善法是通往善趣及解脱的金刚不坏之阶梯。

    第十品 观察调柔
    福德财富皆圆满,贤明君主倍调柔,
    犹如星鬘所绕月,现于无云虚空中。
    每当中秋月圆之夜,一轮皓月当空,悄无声息地散发出柔和的月光,群星虽如鬘层层环绕,而唯有满月耀眼,安详地住于万里无云的虚空中,令人油然而生起一种祥和之感。同样,福德财富皆圆满、贤惠明达的君主,犹如这满月一般,始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调顺柔和之感。如历史上的法王赤松德赞世出世法精通无碍,总持国政法政,从没有傲对任何众生;有名的法王还特意将自己的头发上缀上大片的绸缎,顶礼时铺于地面,请僧人在上面来往和安住;如今的一些大德,虽然自己于三乘佛法二规教理任用自如,但行为从来都是如千瓣白莲一样的寂静调柔……正是这样完美无缺的大君主,犹如无云虚空中的满月安住在人间,为人们所仰止,凡是他们所在之处都有一种祥和愉悦难以言表的快乐。
    学问鲜少我慢高,具胜功德极谦逊,
    如穗成长头高昂,成熟硕果垂头住。
    一般来说世间学问未臻圆满者,虽然略知一二却非常傲慢,相反,那些具有殊胜功德的圣贤极为谦逊。犹如谷物正在成长、尚未饱满之时,一直是高昂着头,而到谷穗成熟粒粒饱满之时,硕果累累却是垂头弯腰。如是谦逊的正士功德愈具足则愈谦虚,如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他的著作中自谦道:“除我以外的所有传承上师都是大成就者……”世间名人亦有如是名言:“越学越觉得自己才学浅薄……”真正德才兼备、功德具足者都极其谦逊,只有那些一知半解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才会自满,显出昂首阔步之态。
    自己于己作赞叹,纵是帝释亦不佳,
    应当深沉如大海,不为碎语所动摇。
    凡夫做一点善事恐为天下人所不晓,直接间接对人宣说赞叹,以芝麻许的功德而矜慢自喜,逢人便说,自赞不绝。而三界中神通神变自由自在者莫过帝释天了,但是帝释天如果目中无人自我赞叹不已,也不会被人们视为妙行佳处。因此,在没有必要之时,还是要遵守“未问不说自经历”的教言,护持自己的妄语根本戒。如今的人们却并非如此,信口胡言子虚乌有之事,好像自己的境界比佛还高,此类语言是极不可靠极不如法的。即使真有利益众生的善心、智慧和能力,也应如深沉的大海,无论他人如何抬举自己是某某佛菩萨也不为所动,以无声的言行,虽不自我矜夸,自然会誉满三千。
    慢于德者尤成敌,令位高者成卑下,
    彼不见自诸过患,无有与慢相比罪。
    具功德者最大的敌人就是傲慢。没有任何特长和功德的人,没有傲慢的资本,不易生起傲慢,只会常处卑位,傲不起来。但稍有功德者最易生起摧毁一切功德的慢心,往往因此自觉高人一等,不愿与众人平起平坐,自我抬举,众人也就看不顺眼,很难对彼生起欢喜心,他纵居高位也不能持久,必会渐转卑位。因此,纵然方方面面超人,但外表上也不要显出傲慢相,常言道:“只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态。”傲慢之人不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他人的功德,甚至自己上师的鸿恩巨德也不见,而妄自尊大,这样,上师相续中的加持点滴都得不到,此乃过失中无与伦比的大过,谁愿“得享”,既不愿得,那么就必须力争断除我慢。
    慢魔入于慢者心,他人一见即生厌,
    众人不满其福德,遭受种种凌与蔑。
    傲慢的人,别人一见到他就会生起厌烦心,连他走路吃饭都看不惯,很多人会在背后悄悄说他的坏话。若是他福报现前,获得钱财名利,得到高升重用,别人也都睨眼视之,不随喜不言为妙,内心极不欢喜,不愿理他。他自己不易察觉自己的慢过,仍是在众人前趾高气扬,所言所行也无所顾忌,自然就难免遭到别人的轻蔑诋毁。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胜过任何人,而不知回头改悔者,这就是慢魔入了慢者的心,着外魔以咒可降魔,慢魔纵使密咒也难调伏。
    余魔以咒能降伏,若于慢者说美语,
    如以牛奶喂毒蛇,此法不能息灭之。
    除慢魔之外的余魔,用咒语是能够降伏的,但若是慢魔入心者,念咒不管用,好言美语相劝更不行,即使是大上师善言劝导,他也是火冒三丈,反教训上师一番。犹如给毒蛇喂食牛奶一样,本来人饮用牛奶会生起甜美感恩之想,于蛇则反增嗔毒,如是喜言于慢者,不仅不生欢喜心反而会起反作用,就像得了绝症的患者一样,不可救药。
    虽薰檀麝冰片香,大蒜臭味不能除,
    纵学诸多圣者论,恶劣秉性难舍弃。
    如云:纵经年月洗黑炭,终不能使变成白。此其本性使然。犹如秉性恶劣者无论学习多少圣者的论典,也如水泡石,纵经百年不见其改变,以其恶性难舍之故。世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的人,犹如臭气冲天的大蒜,无论你用栴檀香、麝香、冰片怎么薰染它,仍然不能根除其臭味。以前,一位僧人拜了明师教其参禅静坐,他从命静坐一支香,下来后兴冲冲地对老禅师说:“坐禅真好,今天在静坐中助我回忆起以前的邻居借我一千元钱,还没还我……”这就是典型的世俗陋习。虽然如此,我们仍要持续不断地以教言熏习改变自相续中对三毒的串习,日久必见真功。
    了知善说敬应理,轻蔑一切非理时,
    气魄高如山王巅,彼士我慢如装饰。
    如上所述,凡夫人起自相慢心本不该有,但圣者因某种必要,有时是很需要显现傲慢的。对圣者来说,配上傲慢之饰品,反成一种庄严,表面上看起来很傲慢,但实际上却会摧毁很多人的邪见。因为,他们了知佛经论典善说之密意,并且恭敬一切应理处,无论是出世高僧还是世间具德凡夫,凡有一定人品功德者,都能非常恭敬。但他面对一切非理,所显的威望气魄应如山王一般。“以文殊室利理智火,烧尽邪说之密林”的无垢光尊者,常于善论后跋小字中注有“精通显密之胜乘大瑜伽士”及“修习无上法乘,戒法如空离垢,慧日无量光显,能启众生慧莲”,看上去好似尊者毫不谦虚地自夸,实际上,他是为了清除及震慑世间的邪说邪见者,在他们的面前就要如实地显示出自己的智慧神通等,这对众生有很大的利益,犹如盛装严饰一样,是极为得体的佩饰。
    安乐富足气焰高,拒谏于众贱如草,
    出现畏怖极怯弱,此士显露下劣相。
    世间有一种下劣的愚者,在安乐富足、事事顺利、称心如意时,便气焰嚣张、忘乎所以,显露出一副傲气十足的姿态,在别人面前高声厉吼,任何人的良言善谏都不屑一顾,拒之千里。在他的心目中,别人都卑贱得犹如人畜所践踏之路边草一般。而一旦自身遇到危险畏怖,生活上稍有不顺时,却怯弱得如秋草一样,以鸵鸟式的逃避不敢面对,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这就是愚劣之相。所以,我再次奉劝各位:当你感受快乐时应当稳重,当你遇到痛苦时一定要坚强。
    依赖他人求美食,以乞维生傲慢高,
    不晓论典欲辩论,此三世间耻笑因。
    萨迦班智达亦如是云:“无财而欲着妙衣,于人乞讨又自慢,不懂经论想辩论,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55:24 | 只看该作者
    此三世人所笑处。”有些人衣食住用唯一依靠他人恩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挑三拣四,求食美餐。有者虽以乞讨维生,还于施主及余人前生起傲慢。有者根本不通晓经论,却跃跃欲试,欲大展辩才雄风,实际上佛法的基本常识不了知,辩论的方式规矩也不晓,说是辩论,其实是以贪嗔心去吵架,确实是非常可笑!总之,凡为人处世皆应相合自己的身份处境等,才不至于成为众人的笑料!
    恭敬供养诸愚者,令生傲慢遮诸过,
    犹如母骡怀骡子,劣者将为承侍毁。
    愚者在没有名位、不被人尊崇承侍供养时,他的人格还显不出那么恶劣。一旦以某种因缘受人恭敬供养、倍为推崇时,马上生起傲慢,好像已跳出三界不受因果轮回的束缚,浑然超脱一般的自由自在。这种傲慢生起后,会遮障自己所有的过失,使自己不会现见,不能省察,为一时的外缘迷失方向,在人格言行方面都只是向下转变。犹如母骡一旦怀上子骡,必死无疑,愚者会因受人敬养而彻底毁坏自己。所以,我们在受人恭敬供养时,应马上反问自己是否德行具足,堪受人恭敬供养否?以免一时的得意,而致使无穷的后患,那是很赔本的行当,稍有理智者不应如此自欺欺人。
    圣者地位愈升高,愈加调柔勤利他,
    各处人们均宣扬,令彼声誉遍诸方。
    有智慧的人,地位晋升得越来越高时,他的心则更加调柔,言行上也越来越精勤于利他,较以前利他心更强。利他心非常重要,如云:“唯大公方能无私,唯无私方能无畏。”不自私者做事会比较顺当,无所畏惧,众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高,各处人们一定会宣扬自己的功德。即使自己无有希求,他人的赞叹之声也会不胫而走,令声誉美名遍满十方。
    花香仅散风飘处,胜士芳香遍十方,
    自己调柔虽隐德,他众辗转作宣扬。
    满山遍野盛开的鲜花,悄悄地送给人们沁人心脾的芬馥芳香,但只有风吹到的地方才有香味,无风吹处绝无馥香。而具有戒慧芳香的胜士,他的美德馨香远远胜过山花之芬芳,自然遍满十方。相续如融酥般的调柔者,虽然极为隐藏自己的功德,不愿宣扬自己,但以其福德力的感召,人们甚至天人也是从未停止争传其德行。
    愚笨贡高我慢士,以种貌闻等微德,
    犹如井蛙起傲慢,虽尤詈骂诸圣者,
    然不遮止圣者德,灭尽自之后世德,
    如同火炬向下持,火焰将会烧自手。
    世上贡高我慢的愚笨士夫,常以自己的出身种姓、端严相貌、少少闻法等微小功德而生起傲慢,犹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并没有真实的功德却生傲慢。因为愚慢者看不惯智者的行为,使尽浑身解数詈骂毁谤诸具智圣者,虽然如此,但这根本不能遮止诸圣者的功德。本来有福报的人,死后仍有很大的阴德,于后世能继续享受,但以烦恼心辱骂大圣者,这些福报全都被口业葬送了。就如同向下倒拿火炬,向上的火焰必然会烧痛自己的手,同样,愚者想诽谤人,找别人的过失,其实丝毫损害不了他人,只有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因此有智慧的人,尽量不要障碍他人利生的事业,不要诽谤詈骂他人,对他人功德应生起随喜心,并以种种方法,使自己具足功德,如是方能得到真正的安乐。
    种姓色财闻等德,蒸蒸日上圆满者,
    于诸浅慧种等者,竞争我慢极迷惑。
    有的人天生种姓高贵、容貌端严、拥有财富、具足多闻多学等各方面的功德,并且稳步上升渐趋圆满,在这样“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切不可生起我慢心,睥睨他人,与人竞争,因为这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嫉妒胜己者,鄙视不如己者,竞争不相上下者。在自己具足一些功德时,最忌讳这些不如法的心态和行为,在自己大有进步之时,一定要明察自心了知自己,若存在竞争我慢等发心,那是为烦恼心所惑极为愚蠢的,称为“迷茫浅慧者”。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的功德确实超胜他人时,要自我警言:自己还没到达成佛的终点,不能浅尝辄止,应该继续努力。
    不以我慢凌辱人,功德纵微亦显大,
    虽然富足多闻等,若杂慢毒变微小。
    有的人生来就具有极为谦虚卑下的优良人品,不曾以我慢凌辱别人,总是给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他虽然不具有惊天动地的大功德,仅仅是让座于别人或说一句安慰劝勉他人的话,在人们心目中好像也具有很大的功德。像国外有些著名的大德,他相续中的学识境界及其身份地位都高于常人,但他的言行从来都像平凡人一样,挑水做饭没有半点傲态,由此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威望宛如东升之日愈来愈高。我们在平时为人时,要尽量压制自己的烦恼和我慢,若以我慢抑制侮辱别人,无论有多大的功德,别人也看不惯。就好像有的人,财富圆满,智慧广大,对人们的利益和贡献也非常大,而心杂慢毒,在众人的心目中也就觉得一般。由此二者的差别告诉我们:自相续中有慢毒者,一定要依靠教言对症下药根除它。
    贪欲盲人不见罪,天盲不见诸色法,
    傲慢之人不见过,自执己见不见性。
    贪欲心强的人以贪欲眼翳遮障了慧眼,如盲人一样,根本见不到自身的罪业,像有的人财迷心窍,有的人色牵心魂,整天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未经历过甜酸苦辣的人,一直有一种贪色贪财之心,身在福中不知福,妄想去成家立业,闯荡一番,若是良师益友不加劝导,待他真的去闯得焦头烂额之时才后悔不及!有些盲者,来到这个世界后,从未见过绚丽的阳光,世间形形色色的事物根本看不到。同样,傲慢的人自命不凡、不察自心,犹如天盲不见色法一样,根本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以此类推,我执萨迦耶见非常重的人则根本见不到诸法的真性,以其执法为实有故。因此,大家应认真以教言熏修自相续,除去贪慢执,拨开智慧眼。
    具有智慧贵族者,恭敬对境劣者辱,
    智者顶礼之佛塔,乌鸦以此为坐垫。
    如云:“随何木等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具有智慧、种姓高贵的人,对上师、佛像、佛塔等应供之处,无论其是优是劣都会非常恭敬,而无智劣慧者对此却无端加以侮辱。比如众人视如真佛的大善知识,常为人们皈依礼拜供养,而无知愚昧的劣者却妄加诽谤侮辱,狂言其过。有人对佛像的分支、经文少许字片也珍藏顶礼,有者却毁坏庄严的佛像,犹如为人共嫌的乌鸦一样,常在佛塔之上撒下粪秽污染践踏,当作坐垫,受人厌弃。劣者就是这么可怜可恶!
    如向空中撒脏物,必将落于自己头,
    若依低劣傲慢者,则令依者定遭殃。
    有些愚者犹如无知的幼童,手持不净粪抛向空中,结果这些脏物自然回落在他自己身上。同理,我们在结交道友的过程中,如果他本身文化素养低又极为傲慢,则不可依止,否则终有一天,他会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违缘,必然使自己遭殃,失毁自己今生的善业和来世的善根。若不幸遇此,当设法敬而远之,不然最后反目成仇。依止这种慢者是没有什么必要和意义的,大家在尚未成就之前,一定要选择善士交往。
    仅依具有胜智慧,相续调柔高尚士,
    依者德福名声增,宛如宝珠饰顶上。
    如果一心一意仅仅依止具有殊胜智慧、相续调柔的高尚正士,则自己的功德福报名声会犹如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宛如如意宝珠装饰在头顶上,会有不共的加持和能力,同样依止胜士者会获得殊胜的功德和财福。我们理应依止一位具相上师,就像一些很不起眼的僧人依止了大德以后,几十个春秋里耳濡目染,依止者本身从生活、智慧和人格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转变,全心全意饶益众生,只要他的弘法足迹踏到哪里,就会成为哪里的庄严胜饰,人们欢喜无比。
    如持密主之名号,可护一切诸魔众,
    结缘贵族具慧者,亦将受到众人敬。
    此处“密主”是指金刚手菩萨,如果谁人持诵彼名号,则一切魔众外道避之不及,这样可以防护魔众危害自己。持大菩萨大君主的名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和功德,甚至一些十分野蛮、不明事理的人,只要听到他们的名号也都变得规规矩矩。如果能和贵族具慧者结上缘,也会受到众人恭敬。如有的人为大君王做饭、看病、译经等,周围的人对他也是非常敬重,甚至像如同恭敬君王一样的敬重,从人格和因果方面来衡量都是极为应理的。
    大士傲慢何必要?无有我慢更庄严,
    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
    作为大士智者本来戒定慧各方面非常圆满,众人都非常钦佩仰慕,根本没有必要生起我慢,这样更为庄严。而劣者呢?自己相续中本来没有少许的功德,即使有冲天的傲慢又有何用?任何人绝不会因生起傲慢而增上少许功德,反而遭到别人的欺辱毁谤。本来劣者默默不言也没有太大利害,不是很讨人嫌,若自己却无惭愧反生慢心,以此别人会更加嫌弃。
    具有我慢嫉妒心,狡诈三过诸愚者,
    若亲近之增痛苦,若远离之得安乐。
    若自己有傲慢等烦恼,不仅有莫大的损害,而且具有傲慢、嫉妒、狡诈三种过失的愚者,自己若去亲近,则必定会增加自己的痛苦,若能远离,则能获得安乐。由此看来,傲慢、嫉妒、狡诈这些过失,不仅会自害,而且会害他,若要成为智者善士,诚应远离这一切。
    宁愿与贤士结怨,若善调解可饶益,
    切莫亲近较毒蛇,更为厉害之劣士。
    如若慈爱反生嗔,诚心饶益反报仇,
    若说实语反相讥,此野蛮者不可救。
    具有傲慢等过失的劣者,是不可亲近的。作为凡夫宁愿与贤善正直之士结怨,也不能与这些劣士交友,因为与贤善之士结怨后,若能如法善为调解,贤士必会以他高尚的人格与智慧使你获得饶益,可是劣士,却是比毒蛇更为可怕的有害对境。如果你去以慈爱之心帮助对待劣士,他们反而会生起嗔恚;你诚心诚意去饶益他,他会恩将仇报;以实语相劝告,他们定会反唇相讥。这样野蛮刚强愚痴的有情,实是不可救药之人。
    智者了知此理后,莫以温和式招引,
    如胆病需粗疗法,当以善巧粗暴行。
    智者君主以智慧了知如上所说的道理后,对那些恶劣的人便不应用温和的方式去接引度化;而应像胆病患者需用粗猛的药方去医疗一样,采取善巧的粗暴刚猛方法,以强力使劣者得以制服。无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君主,在治理国家眷属时,针对不同的众生,或要粗猛或要柔和,即使针对同一众生,刚柔相济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要不然,唯以柔和的方式,许多劣者自己不仅要越来越堕落,而且要影响更多的有情。
    摧灭多数正直者,侮辱多数温柔者,
    是故和蔼正直士,亦应适宜制愚人。
    世上有一种愚人,耍小聪明、用歪心眼,摧灭打击很多正直的人,散布种种谣言,借助一些无头脑人的嘴巴,侮辱很多温柔者。他们知道正直的人,不屑以小人的暗箭射人伎俩报复对方,温柔者一向与人为善,不会给人颜色看,所以这种人乘虚而入,欺负正直温柔者。因此那些和蔼正直之善士,在一定程度和某种必要时,不能一味地让步,若任他们为所欲为,猖狂无度,会影响到一个团体的风气向不良方向发展。鉴于利弊,应适宜地给予制伏,不能让这号人物高抬头盛气凌人,要压下他,把真正的正士抬起来,才能使众人舒心信服。
    劣士黄金及与鼓,傲慢女人及野马,
    若打五者可调顺,柔和治彼不合理。
    世间有五种应打击的对境。像恶劣的人,“不打则不成才”,要狠狠地锤炼改造,才能趋入正途。黄金要经过十六次的提炼才出真金,即便是纯金要成器,也必须由匠师的锤打方可成形。鼓不打不响,不知其声音是圆润还是粗破,也没什么用。傲慢的女人,对上不孝对下不顺,不打则不温顺,谁都会远离这种人,只有狠狠地打,她才调顺。未驯服的野马,桀骜不驯,任意狂奔,只有鞭子才是它的上师,才能使它驯服。这五种对境若以柔和方式对待则是不合乎道理的,只有以与彼等相应的方式才能调顺彼者。
    贵族面上无莲花,劣种头上未长角,
    依靠行为之差别,娼妓子姓可明显。
    一个人是贵族还是贱种,不需要任何标志或自我标榜,只要根据他的行为、体态这无声的语言,便足以表明。因为高尚的贵族种姓者,他的脸面上并没有鲜美怡人的莲花而受人喜爱,乐于让人见闻称道;而劣姓贱种者,其头上也未长有不能相合的牛角,还有可能像白面书生一样的清秀。然而二者的行为却截然不同:世间高尚士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他的行为符合二规,所作所为适合众人之意,如“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样高尚的人谁都会投以崇敬的良言和微笑。相反,那些劣姓之辈,行为不道德,作为不如法,谁人见了就如见了不净粪一样,想法绕道避开,犹如见到牦牛尽量躲开。他不需表白自己,别人都会心中有数,一清二楚,犹如娼妓的儿子,不必追究他的父亲是谁,久之从其行为上便能确知他是贵还是贱。同样,各种各样的修行人共聚一处,只要观察其各自的行为,便可了知各自所依止的上师如何,以及各人在同一座下闻思时领悟的如何。每位为了不愧于如佛一样的恩师,应该广学立行。
    诸善良士未布施,慢者亦未夺他财,
    然以各自功或过,令人欢喜或嗔恨。
    一个人赢得众人的欢喜绝非仅仅是以财施人,同样被他人嗔恨也绝非是因强夺他人之财,而是以各自的功过所致。心地贤善、人格优良者,处处为众人着想,身口为大众所欢喜,天上地上都回响着他的美名,为人天所称道。而目空一切的慢者,虽然没有明抢暗偷他人的财产,然而他的相续中唯我独尊,唯我至上,任何有益之语注不进他的心田,众人个个弃之如不净。这就是二者所引起的迥异反响,有鉴于此,诸位首当除慢,调柔自心。
    若交谦逊温和者,安乐友爱极稳固,
    如于果树浓荫处,休憩之人得安乐。
    世人常言“大树下面好乘凉”,当炎炎的烈日暴晒、酷暑炎热难忍之时,若躲在大树下的浓荫凉处,自然是很惬意的。而如大树之大君主,在他的福德威力浓荫庇护下,也能得种种安乐。这样的大君主,他具有谦虚的美德,温和的品性,与他同参共处,总是处在法乐中,甚至是默默无言静坐,也有一种舒心的快慰。他以友爱待人,性格稳重,人人都与他如水与盐,相合无隔,他的功德犹如硕果累累的大树,枝叶茂密,凉荫浓浓,凡是有烦恼热痛者,若前来其功德树下乘凉,乃至过路小憩之人,都能享受浓荫下的一片清凉,皆能感受到无上法味。自古至今,历来的前辈大德们都如浓荫大树,使热恼众生得到清凉安乐。
    慢大不调之诸士,虽生贵族于依者,
    如微云影无利益,故当依止谦逊士。
    烈日当空酷暑炎炎之时,空中仅飘有一丝白云,以此想解除酷热是绝不可能的,那些傲慢自大相续不调柔的人士也是如此,虽然他生于贵族名门,但对依止他的道友眷属绝不会有任何利益。所以,应当依止谦逊善士,方对自他有利。傲慢的人,很难依止,所作所为也很难使他称心如意。他自身对上不敬,对中不合,对下不利,相续中很难具足功德,依止他也如空瓶,最终一无所获,故何时何地依止谦逊者才是保险的选择。
    调柔正士虽非月,亦令三界众生乐,
    纵然非为甘露池,若依极乐胜津梁。
    虽非天人之乐园,亦为有情喜往处,
    纵然非为无量宫,亦启现来百乐门。
    这里以藏文诗学中所不共的修饰方法,共称同赞了相续调柔的大德正士,虽然不是虚空中的皓月,但他的功德圆满无缺与满月无别,能赐予三界众生以清凉,能遣除六道之痴暗。纵然他不是具八功德水之甘露莲池,然而他能以佛法的甘美玉露滋润热恼众生的心田,他是能令含灵踏向解脱的殊胜津梁。虽然,他身居凡尘浊世,非为天人之乐园,但他仅以相续调柔之胜德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有缘人,冲破重重障难,不远万里与之欢聚一堂。纵然其处非为无尽庄严的无量宫殿,但他却能大摆法宴以飨异生,令其各解其苦,并以显密正法,启迪人们心性本具的百乐之门,通向究竟安乐的大乐宫。如是调柔胜士之德,言不能尽,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