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回复: 5

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发表于 2017-11-11 14: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夏师所示
    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
    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
    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
    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
    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
    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
    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
    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
    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
    ……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
    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
    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
    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
    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
    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
    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
    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
    ,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
    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
    「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
    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
    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
    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
    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
    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
    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
    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
    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
    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
    沈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作恶梦,惊吓得大喊大叫,赶紧
    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癫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
    ,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
    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着,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
    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
    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
    办。」《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
    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
    粮,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
    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
    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
    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着?所以「妄
    消」「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既已消
    除,本有佛性,自然显现。《首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
    明,本来是佛。所以过程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
    净,妄消,真显。」这十六个字我们还不忙于后头八个字,现在要抓前头这八个
    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就够了。
    本文开头尊师直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结尾在夏师之偈:「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净除了妄想执着,恢复个人本有觉
    性,显露如来的智慧功德之相。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学佛者必须具
    有的对佛法的基本认识。有此知见,名为正见。舍此别求,难出魔网。
    众生沉沦,只因妄想执着。恢复本觉,显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执着。迷悟
    有天渊之别,关键处只在回头一转。从背觉合尘,转为背尘合觉。勤修戒,定,
    慧,息灭贪,瞋,痴,更具体的内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包括净宗一切要行。贯彻始终,可从初步直到归家。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
    手,信心既深,必发切愿。愿心垦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易纯熟,功夫纯
    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着全空
    ,本有佛性朗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这就是背尘合觉。在觉路
    上,从「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到「妄消,真显」。就是殊
    胜圆满。净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往生。前八个字就已能解决
    问题。下余八个字,则到莲邦中继续进修。若有人抱大丈夫冲天之志,誓愿仿世
    破无明,见法身,那还有以下八个字,切盼您速成带角虎,普为人天之师。
    一九九一年初夏于北京莲舍重订
    净宗心要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
    的,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
    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
    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
    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
    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
    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
    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
    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
    想报恩,所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
    量寿经》称大经。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
    本。所以我们就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
    《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天天念诵的经。
        阿弥陀经宗要
    《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得最好,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
    ,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批注中最好的。释迦牟尼
    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遵蕅益大
    师。蕅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出去旅行要
    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带干粮那更是粮了。信、愿、行这三个是
    三种不可少的资粮。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不信吗?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
    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信,但是蕅益大师在
    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信是六信,刚才我说
    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
    得分。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
    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头跟事相
    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要信理。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这就四信了
    。理是本体,但我们众生认识一切东西,都仅仅只认识他的事相,一些表面的样
    子。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
    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认得事相,不认得都是金。金就是
    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所以理体,这个本体
    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东西
    ,但是金子没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是方的?不一定。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
    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
    灭,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虚空尽未来,没有
    过去现在未来。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
    外还要信自,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
    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殊胜法益的。密宗殊胜之处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禅
    宗说什么是佛?「清潭对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己就在水
    中现出来,就是自己啊。《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
    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这跟禅宗和密宗完全是一味的
    。所以信他还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
    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做恶事吗?那他这个人就变了。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
    得也很不够。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
    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
    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
    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
    ,那不就决定成佛吗?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
    信。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不能相信这个殊
    胜的因果。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还
    没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一点去增加嘛。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
    深入,不断地发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
    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
    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
    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
    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
    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
    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
    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
    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
    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
    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
    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
    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
    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
    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
    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胜,所
    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
    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
    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
    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
    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
    心。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胜
    义谛菩提心,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唐朝
    有个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
    二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这
    就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一齐斩断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
    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能是智德。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众生无边
    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
    愿成」。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
    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勉强来说,实际这个心
    ,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自心就
    是佛,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
    强来说:一切法皆如幻梦。这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金刚经》
    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内容如聋如
    盲。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这和《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
    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么。你把这个臭皮囊
    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14: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都是如梦如幻呀!所以一
    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阿
    罗汉没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应知是非有
    非无,事理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着了有了。破你这个有
    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着在空上了,那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
    度」啊!佛教的殊胜高妙也就在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
    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你着有着空都是背离了本体,都落在二上。
    空是对有说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门」了。《维摩诘经》就是讲的不二
    法门。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二上打转,这离成就很远啦。先应离言绝虑,离开言
    说,所以言说无非是指月的标,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颐和园,路上有块指路牌上
    写颐和园,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会找到园子,但许多人以为牌子所在之处就
    是颐和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又例如室内有灯我指一指,并说这就是灯,我这么
    一指,一伸手,你认为这个手是灯。现在人们错就错在这儿,尤其是学者。这是
    灯,我的话没错啊!这个是灯,他不知道顺着我手所指去看灯,他认为我这个手
    是灯。离言,言也不是不要,经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执着,你就是抓住了手指
    或这个指路牌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的行处没有路了。所以禅宗之开悟
    ,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到这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火灭灰寒之后,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颗热豆。从这样的悟解发起广大心。从这个地
    方出发,这样来发心。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但仍是断烦恼修善法,这才是中
    道。有人听到烦恼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断烦恼了,烦恼
    与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吗?吃烤鸭与霉面包一样吗?如不能一样,还是要修善
    法断烦恼,虽然是修善法断烦恼,而烦恼善法平等。对于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
    的众生,没有能度所度之心。《金刚经》上说:「我应该如是如是灭度无量无边
    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意思。我愿终日度生,而终日没有一
    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的念头。所以布施讲三轮体空,我把一万美金送给这位朋友
    ,内不见能给美金之我,外不见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见这一万美金,就称为三轮
    体空。我们布施供养修一切福都应该体会这三轮体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万万倍
    、一万亿倍、一亿亿倍,就可以无限大。因为你一执着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
    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哪!诸佛
    穷劫演说,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维摩诘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的简称)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过常有困难,例如父母不答应也
    是不行。你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个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样的功德。《维摩诘经
    》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已经具足了,你不
    再欠少什么。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要抓住这个根本哪!一切具足。还有《毗婆沙
    论》(注 )中说:「此法门是诸佛之父。」此法门即是发菩提心,这是一切佛
    的父亲。「诸佛之母。」看见没有,诸佛完全是从发菩提心生出来的。又说:「
    是诸佛之眼。」诸佛要普度,要能照见一切,什么是眼呢?菩提心是眼。「是无
    生法忍之母。」我们都是花开见佛入无生,见了阿弥陀佛,花开见佛了,入了无
    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母亲是什么?是发菩提心。你在花开时为什么证无生,因为
    你曾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啊!无边哪!
    赞叹发菩提心的殊胜啊!佛的父佛的母。花开见佛入无生,这是无生之母。再有
    《大般若经》(注 )里头说:「如以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
    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谁都中。这就是说,你发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
    ,绝对中的。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底下讲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
    。所以人们往往是舍本求末。最根本的东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经典《菩提心义》
    (注 ):「菩提之心,成佛之本。」这个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
    !是大事因缘,佛出现于世是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大事因缘没有
    再超过发菩提心了。底下更说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
    就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智慧。涅盘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得解脱,
    恢复本有的法身,都全凭般若妙慧。欲求佛慧就须「通达菩提心」。通达了菩提
    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这个身中得证大觉果位。禅宗是即心
    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关键在于彻底通达菩提心。但现在所遗憾的
    ,不管是显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寻枝摘叶者多,着
    重根本者少。《菩提心论》(注 )还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
    。」这个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证出现。」所以这
    要注意,这不是空洞理论。若在你修法证道时这个心出现。「则为一切导师。」
    所以这相当于开悟啊,开大圆满解,大圆满见,然后契入大圆满。这就跟禅宗一
    样啊!五祖跟六祖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不明白自己的心,
    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学法没有什么好处。「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
    师。」你就是佛,衣钵就给他了。一个没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钵,这是千古第一
    奇事。所以当时庙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钵让一个庙里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
    追呀。这不是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为一切导师」是觉他,自觉则「一切导之归本」。所发的心不是向外驰
    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达本。本者,本源,本觉。如珠发光(发心)还照珠体
    (是归本)。《净修捷要》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合本觉就不离觉
    悟。再者,「本」就是密严国土。密严佛土即是极乐世界。净宗有「先送心归极
    乐」之说。这话是指虽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栖极乐,自己心神不离彼土。这
    是初步解释,进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与极乐常寂光土相应,自身当下便是法身
    大士。所以你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圆满成办
    。这是圆顿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极殊胜的功德。纵是不能理解,一经于耳根
    ,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为都是金刚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种佛的
    因。佛是觉悟,觉什么?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句话就
    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
    切众生,苍蝇蚂蚁也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执着,就不能出现,
    成了凡夫。怪谁呢?只怪自己。
    前面讲了发心的殊胜功德,若问不发怎样呢?可从两面说《涅盘经》,佛在涅盘
    时说:「虽信别相」(对于差别的能信)「不信一体无差别相。」(不信自性是
    一切一体,本无差别之相)。这叫做「信不具。」现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
    己根据《涅盘经》的话考虑考虑,信不信这个一体无差别的本体!若不具足,经
    中说: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这话分量很重。因为信不具足,你
    虽然认真持戒,不杀生不饮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仍不具足。「虽有多闻亦不
    具足。」你虽听得很多,但对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还说:「无菩提心,三归
    五戒亦不成就。」这就说到根上了。三归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惭愧了。所以我们
    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顺理菩提心。为什么三归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义你不明
    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经云:「忘失菩提
    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
    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
    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乾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
    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这个
    根本。否则没有归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说顺理菩提心比较深刻。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引用昙鸾大师《
    论注》(注 )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求声闻缘觉,
    不是想生天,想有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要发愿做佛的心。「愿做佛
    心即是度众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为什么要成佛
    ?要度众生。怎么度众生?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摄受众生都生到有
    佛的国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枝。」小鸟刚会飞离开
    树枝不行。没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
    ,「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为乐故愿
    生,必当不得生也。」不是为了普度一切,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够幸福,学法
    但求一切吉祥,没有苦恼,不但今生这辈子要好,我死了下辈子还要好,整个是
    个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极乐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称为声闻缘觉者,是
    指断惑的程度,若论发心,都是发了大乘心。《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
    二乘种性的声闻缘觉不能往生。所以净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浅了。
    大经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即释迦牟尼佛
    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
    修行成了佛,他这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
    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
    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为我们博地凡夫,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
    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
    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来了阿弥
    陀如来的万德。直接了当不可思议。净宗妙用可从蕅益《要解》中摘录两句:「
    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从这里开始,渐渐垢净功
    纯,暗合道妙,达于理持。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觉超凡成圣,成了佛心。咱们开
    始就这么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福建有一个八十多岁老
    太太,她几十年吃素念佛,临终一直八天不吃饭,端坐念佛,死后还是端坐,搭
    扣都不乱,还很庄严。八十多岁了。她从事持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趋向理持。你
    念时,世间事都不贪恋,万缘就放下了。心中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念单
    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无所住。《金刚经》宗要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不断不灭就是生心。这无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萨才做得到
    的事,但是凡夫老实念佛,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不住万缘,生心不息,你就等
    于地上菩萨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持咒也如此)。从事持达到理持,于
    是这个事持的凡夫之心,就当下成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当
    。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再有《观佛三昧经》打个殊胜譬喻,一个穷人偷了王
    子的金瓶子,这是宝贝。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树。追赶者把树弄倒了,穷人掉
    下来。可是这个时候,他把金瓶这个宝贝吞下去,他终于摔死了,后来身体都坏
    了,可是那个瓶子还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吓跑了。这是个佛说的譬喻。佛又告阿
    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坏。
    就跟这穷人吃这宝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坏烂了,这宝贝金瓶还在心中放光
    ,还把蛇都吓跑了。所以你这念佛者应知心中老有这句佛号就是心印不坏。心印
    者,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法。传法,传的是什么?传
    的是心。怎么给你印证?是拿心来印证。印就是印鉴,你这印鉴对了,人家银行
    就付款。印鉴不对,你本人的钱从银行取不出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是《
    观佛三昧经》的经文。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禅、密、净土有很多相通之处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
    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
    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
    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
    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
    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这样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
    之意:身在道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
    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
    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
    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
    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
    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
    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
    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佛者觉
    也。魔是什么?魔是魔恼。魔者恼也。魔是恼乱,让你烦恼。佛就叫你觉悟,佛
    是觉者。所以你觉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觉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见佛。生了烦
    恼,你在恼害人,或者被人恼害,那样的时候就是着了魔了。)虚老又开示:「
    刚才佛七道场有很多人就坐着不动。不管谁来还是念佛,这些人都见佛了。」「
    那几位来磕头接我的你们接到了什么?虚耗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所以
    我们大家都尽量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那岂不是因为我而恼乱了你们的
    大事呀,你们在念佛,我来,你们就不安心,出来接我。是我干扰了你们,也就
    是你们把我推到魔的旁边去了。」这真是极殊胜的开示,许多学佛的人都颠倒了
    ,怎样才是尊敬三宝,怎样才是如法修持,怎样才能免于自欺欺人。再有几句谈
    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
    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
    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14: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刚才说信
    自,要信自心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那
    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内,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满一切处,
    不但阿弥陀佛在你心内,没有一个佛不在你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
    ,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
    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
    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
    而站在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这同当年世尊升天为母说法后回到人间,
    呵责来迎的比丘尼,而赞不来迎接的须菩提,如同一辙。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
    现为转轮圣王,于是排在迎佛队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个看见佛,佛一见便
    责备她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说「想早见佛」。佛说「你没有看见我,倒是
    须菩提第一个看见我」,这天须菩提在林间静坐,动了一念,今日世尊回来是否
    去接?继而想到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无来去,何须迎送。就继续静坐。
    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心心相印,一味无差。从此
    公案的启示,什么叫做见佛,如何才能见佛,都不必再问了。
    同时对于净宗也是极宝贵的开示,大力宣示,「念佛贵在一心」。佛来魔来一切
    不管,只要老实专念,前后相继。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颠倒,毁法)。
    赞叹继续持念不动之人为「念佛见佛」。净宗警语「念佛时即见佛时」,可见虚
    老的话,正是当代禅宗第一大德对净宗的宝贵印证。或有人说:你错会了,虚老
    的重点在「不动」而不在念佛。我说:念佛的重点正在「不动」。净念相继,正
    是「如如不动」。
    末后补足所引净宗妙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做为本文结语。
    一九九一年岁在辛未春整理于北京莲舍
    注 :《毗婆沙论》:「此法门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
    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
    注 :《大般若经》:「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
    注 :《菩提心义》:「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若人
    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注 :《菩提心论》:「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
    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注 :《往生论注》:「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
    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之心
    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生也。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
    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
    ,证大涅盘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
    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魏译.?第十二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夏会本.?第十三.?光明无量愿》
    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三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魏译?.?第十五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
    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夏会
    本.?第十五?.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七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
    之善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
    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魏译?.第十八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
    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夏会本.第十八
    .十念必生愿》
    净土法门,《阿弥陀经》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更把「难信」上
    头加一个「极」字,这是一个「极难信法」。我们很多人轻视净土宗。实际上虽
    然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人人也会念。然而能了解净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
    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彻底明白。《无量寿经》是净土的第一部经
    ,所以十分重要。善导大师有两句极重要的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
    本愿海。」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到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就只是
    为了一件事情:唯独要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来的誓愿大海。
    佛菩萨都是大愿,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但是我们天天唱赞阿弥陀大愿王,因为阿弥陀佛大愿是一切大愿中的王。佛教说
    话要求符合真实情况的,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不能随意称赞或贬低,这都是谤
    法的。所以善导大师所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是真诚从大光
    明藏中流出的实语。古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纵然不是弥
    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日本净土宗称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
    二代是善导大师,第三代是日本人。中国其它的人都不在内。善导大师在净土宗
    非常重要。大师在长安的时候,长安城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念佛啊!弘化的力量
    就这么大。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广演八教,教外还有单传之心法。一代时教,浩
    若烟海,怎么善导大师说世尊是「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确是超越众生情见之
    说,现在参证日本净宗名著《无量寿经甄解》,可以帮助我们接受善导大师的无
    上开示。
    《甄解》认为一般经论若与《华严》相比,那么《华严》是实教,其它是权教。
    若《华严》与《无量寿经》相比,那么《无量寿经》是实,《华严》是权。若《
    无量寿经》与四十八愿相比,那么四十八愿是实,余处是权。由此可见只有四十
    八愿,弥陀本愿之海,才是世尊唯独要说的唯一真实之法。
    《甄解》接着讲,四十八愿若与善导大师所尊的其中五愿相比,则五愿是真,若
    十念必生愿与其它四愿相比,那么只有第十八愿是最真实之法。《甄解》所说可
    从《弥陀要解》得到证明。《要解》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
    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证明善导大师这两句无上开示。
    所以我们根据善导大师指导,要学习弥陀本愿海,要学善导大师在这四十八愿里
    头所选的五真实愿。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中心,也就是整个佛教的真实核心。这
    五愿就是:「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十方称名」,和第
    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八愿正是真实中的真实,核心当中的核心。凡具信愿
    者念十句弥陀名号,必得往生。称名功德超情离见。正如《要解》所示:「一声
    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功德不
    可思议。
    (善导大师时代,《大经》尚无善本,大师弘经以魏译为主兼采余译,现先师夏
    莲老会本,已被公认为本经善本,所以文中专采会本经文,至于魏译之五愿则与
    会本对照并列文前。)
        「定成正觉」愿
    古德说:「四十八愿,全显法身。」又说:「一一誓愿为众生故。」现合起来说
    ,就是弥陀每一条愿文,都是为众生究竟成佛。彻底体现弥陀的大智大悲大愿。
    显法身是大智,因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一心救度,愿愿为众生是
    大悲。彻底救度普遍救度是大愿。所以弥陀号为大愿之王。这一条愿文就是愿求
    :凡往生极乐之人,无论过去劫中有无深重宿业,一律都绝对成佛。
    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成正觉就是决定成佛。佛
    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大家在迷,就不觉了。在这不觉
    之中忽然起了一念要趋向觉悟,这是始觉。始觉若跟本觉相合,就最后达到究竟
    觉了。这是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三个都圆满就成佛。愿名「定成正觉
    」。就是说凡是往生的人决定全部都成佛。至于愿文:「我作佛时」。这个「我
    」就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因地发愿的自称。当时他是国王,见了那时的佛,世间
    自在王如来,他觉得佛法殊胜,王位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看,阿弥陀佛,释迦
    牟尼佛都是舍弃王位。如果有人对世间地位、名誉、金钱都舍不掉呀!这就没有
    真正的学佛。国王出家法号叫做法藏,这个「我」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称。法藏比
    丘发誓愿说,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众生,生我国者」。不管是什么众生,所有
    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牲也可以往生。鬼很愚痴,其中恶
    劣的是恶鬼恶神等等。动物中螺蛳极愚痴,终日躲在壳中睡眠,不见天日。这些
    众生都能往生成佛。就如同一位医师能医不治之症。这就是净土宗特殊之处。到
    了极乐世界之后,一定都成佛。都可以不离极乐国土就成佛。「众生生我国者」
    。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国土,现在已经成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凡是生
    到极乐世界的人自然「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
    者,不取正觉。」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分别,身意诸根,自然寂静
    ,决定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大涅盘。现在有很多人也肯为众生办个工厂,给众生
    找个工作,或兴办种种慈善事业,但这都是不彻底的,暂时的救度,不能给众生
    彻底的,永久的利益呀!将来他又堕落了,又是在地狱中火山、刀山、火柱里头
    过日子。只有真正彻底觉悟,这才是彻底的度脱。
    至于什么是分别?又如何远离分别?分别,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分别心太重了。我
    们要去分别它,这个对呀!不对呀!好呀!坏呀!善呀!恶呀!邪呀!正呀等等
    ,都叫分别。这个茶杯美不美?好不好?贵重不贵重?我喜欢不喜欢也都是分别
    。这种分别有真实意义吗?究实而论毫无意义,只是虚妄。所以叫做虚妄分别。
    本来一切是本无分别的,可是偏要去分别,所以叫虚妄分别。所有我们的一切分
    别心皆是虚妄。如同我们到故宫的珍宝馆,看见金的盘、金的佛像、金的宝塔等
    等的这一切,你要是从这些表面形像来看,就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这就有种种的
    差别。其实你如果认识本体,就知道所见的盘、佛像、塔这些相,只要在炉子里
    一化,就全没有了。所有这些都是同样东西,就是金子。可见一切分别之相,皆
    因虚妄之心。所以要断分别惑,要断这个惑,就依靠无分别智。所以《维摩诘经
    》讲不二法门,一切都没有两样。我们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没有对立,
    没有矛盾,所以愿文中「远离分别」。就是说往生后自然舍除虚妄的分别,了达
    「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至于还没有往生的佛教徒,也应知分别是虚妄,
    而趋向于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跟众生也无差别,我们自己心与佛无差别
    ,和众生无差别。消除减少这些分别,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
    「诸根寂静」。「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寂」就是没有烦恼。没有
    痛苦患难叫做「静」。众生终日在危难苦恼之中,八苦交煎,忧患无尽。忧愁这
    个,忧愁那个,患得患失,没有的想得,得了又怕没有了。彻底消除所有的苦患
    叫做静。没有烦恼,没有苦患称为寂静。这是浅说,深说,寂静就是涅盘的本体
    ,或者叫做理体。我们世尊的圣号是释迦牟尼。「牟尼」翻成寂默。《仁王经合
    疏》把「牟尼」解释为寂默,即身口意三业都寂默之义。《理趣释》的解释「牟
    尼」是身口意寂静。所以「牟尼」就是寂默,寂静的意思。没有烦恼,没有苦患
    ,安然如如而不妄动。往生到极乐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由于
    「寂静」是「涅盘」的本体,所以就「决定成等正觉」(「等正觉」即是无上正
    等正觉的简称),「证大涅盘」。「大涅盘」跟阿罗汉的涅盘不同。「大涅盘」
    也是佛果的名称。翻成圆寂。现在和尚去世也称圆寂。其实圆寂两字的含义很深
    。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叫做圆。这就一切德无不具备了。妙绝相累,体穷真性
    叫做寂。一些事相不能有累于你了,而能穷究本体契合真性了。简说就是德无不
    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圆寂就是大涅盘的涵义。大涅盘不同于小乘涅盘。不同
    之处:大乘涅盘,涅盘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佛证到涅盘,三德圆满
    。阿罗汉只有解脱德。他解脱了,不入生死了,三界拦不住他了,但他不明般若
    未证法身。大乘涅盘具「常乐我净」。阿罗汉呢?他只有常乐净,不认识这个妙
    明真心的真我。所以大乘佛教徒,你要说他是阿罗汉是贬意词。在这两种生死里
    头,阿罗汉是出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从回小向大到成佛,这五十几个位次
    ,一步一步的变易。佛是极果不再变易,了二种生死。佛是具足一切身,一切智
    ,现无量身智,度脱众生。阿罗汉涅盘是灰身灭智。所以小乘和大乘两种涅盘不
    一样。
    这条愿文是凡往生极乐国者决定成佛,证大涅盘。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为所
    有众生都生到极乐。佛并不是要拉一部分群众,增加自己的势力,将来选举的时
    候多张选票。他只是念念为众生,为大家成佛呀!是为了我们在座的,和全法界
    的所有这些人。要把大家都接到极乐世界,让大家成佛。是为我们!
        「光明无量」愿
    「光明无量」是第十三愿,全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
    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底下还有「触光安乐」愿:「若有众生,见我
    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显出阿弥陀佛这些誓愿都
    是为众生。日本的望西师说得很好。普照十方。十方者,东西南北加上四个角就
    是八方,再加上和下,称为十方。十方就是一切处。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日
    本的望西师解释说,虚空是无边的(现在天文学用最大的望远镜发现从未发现过
    的一个星体,离咱们地球是一百四十亿光年,也就是说它的光,要传到我们这里
    ,光要走的时间是一百四十亿年。咱们现在看见它的光是一百四十亿年前的事。
    光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光要走一年要走多远?这叫一个光年。它离咱们一百四
    十亿个光年。这还是现在科学所能观察到的,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14: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是这么大了。那观察不到的还
    不知有多远。现在科学都承认宇宙的大是没有边的)。十方无边,十方的国土也
    无边。所以众生也无边。佛菩萨的大悲心也就无边了。因为大悲心无边,也就要
    光明无边。因为光明可以为众生作佛事。光明无边,所以摄取众生的利益也就无
    边。扼要来说:为了利益无边,所以光明无边。利益是给众生的利益。佛为什么
    要无量光?是要给众生无量的利益。这个解释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常说:佛教徒
    应是利他,不是老考虑自己。有的佛教徒只是想: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有事许
    个愿,求求佛,念念佛,念念观音菩萨,死后要往生。不但今生活得很好,死了
    也要找个好地方,比别人好。彻头彻尾的为个人打算。昙鸾大师说:这种为个人
    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极乐都是发大乘心的人。
    佛光「绝胜诸佛」,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绝对胜过一切佛,大经里讲了诸佛的光明
    不同,是因为他发愿时候不一样。各人发了不同的愿,成佛的时候实现他的愿,
    于是光明就不同了。阿弥陀在发愿的时候,最初的出发点就要胜过诸佛国土。本
    经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因弥陀有绝胜诸佛
    国土之愿,所以成佛后「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下愿中还提到遇着光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在《无量寿经
    》后头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这些烦恼垢污就消灭了,善念就生出来了
    。而且就是在三途极苦的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众生在
    三途极苦之处,地狱之中,如果见到这个光明,当时受罪的情形马上就停止了,
    而且命终之后,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要无量光,光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妙用
    。可是我们现在遇没遇呀?不能说我没有看见就说佛光没有照到,不能这么理解
    ,你肉眼虽然没有见,焉知你没有接到佛光?我觉得我们都是在佛光摄受之中,
    所以今天能够相会一堂,研究弥陀大愿。面前摆一部电视机,电台正在广播。电
    视机没接电源,电台广播的信息,充满在你这里,你不能察觉。你插上电源按了
    电钮,跟你所要的台不一致收不到,调不好也收不到,实际讯息已全在这儿,稍
    稍一调,马上声音图像都来了吗!电台的节目本来在这里嘛!不是调的时候再把
    它请来。你要换一个台,一按键,第二个频道就来了。前头的就没有了。这说明
    一切频道,一切的电波,一切信息都在当处,哪个也没有短少。但你不把频道选
    对了,就无法接收。同样的问题,佛的光明就在这儿,就遍照我们身心。你所不
    能感觉者,就是你没有调得相契。弥陀大愿光明无量,普照十方,摄受一切众生
    ,给予安乐,令生极乐,佛光无量,利生之益无量。
        「寿命无量」愿
    「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此是夏会本之愿文,至于魏译则分为佛寿无量与国中天人寿命无量两愿,会本
    则摄二而为一,善导大师五真实愿,则专摄佛寿无量愿。前为无量光,此为无量
    寿,日本名著《甄解》认为这两愿是「真实报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法身所流现的大悲与智慧方便的根本)。接着《甄解》就
    说明以上两句话,它说:「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佛的寿
    命无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中,没有穷尽,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间,给众生
    作依靠)。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光明无量所以遍满十方虚空
    ,随光普施佛的功德与妙用,摄化众生,没有穷尽)。故为大悲方便之本,报身
    之宏德也。故知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所以日本有
    位澄宪法师说:「佛寿命无量,这是化道的至德。众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归。

    澄宪法师又说:「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寿
    命如果有量,就有一天要死呀!这像个什么?像一个好的玉杯子,非常好,非常
    美,玉质非常好,雕刻也极精,就是没有底。「玉杯无底」,没有用,废物。所
    以日本大德望西说:「极乐世界诸乐根本只在此愿。」寿命无量。所以我们要往
    生极乐世界,这是根本原因。打个比方说:投考大学,有的学校需要六百分以上
    ,一般学生考不上。但有个大学二百分就能考取,这个学校不但取分低,并且考
    进来之后,没有退学开除等等。个个都成功,个个都是博士,个个都成为爱因斯
    坦。这个学校太殊胜了。现用来譬喻极乐世界,往生很容易,中间没有退转,寿
    命无量决定成佛。大家要知道这是弥陀大愿给我们的恩德。我们一直不成就,不
    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
    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进进退退,所以进一退九,好不容
    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再说寿命,能让我再活七十年,我就很乐观了。过
    去七十多年日积月累修持、闻法,不断改正错误,到今天也不容易。如果再有个
    七十年,又可有进步,又可做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了。极乐世界之殊胜,一个
    是不退,再一个是寿命无量。你想一个人老进步而且老活着,你不成佛成什么?
    你不成佛不可能呀!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王。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
    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常说你们修什么都可以呀!我从来不劝人放弃他
    所修的本门,另换一个。但是我常劝:不管你修什么,你要求生极乐世界,拿你
    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愿入弥陀大愿之海,要在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说
    一句很大胆的话:「绝无希望。」
        「诸佛称叹」愿
    「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
    ,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一切佛剎之中,诸佛不共同称叹
    我的名字,说我的功德,说我的国土好;不能作到这样,我不取正觉。所以这个
    愿我们要很好的体会。决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闻名于天下,要成为佛教的大学
    者,要成为佛教的大德,我的徒众要遍天下,全世界都闻我之名。看起来好像跟
    弥陀这个愿很接近,其实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一点必须知道。想成为佛学家,
    成为佛教的大法师的心,往往是夹杂著名闻利养的心,求供养,求得名望,正是
    个名闻利养的心,阿弥陀佛这个心,是个利他的心。跟第十八愿连起来,我们现
    在说,我们今天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全因弥陀所发「诸佛称叹」这个愿
    。阿罗汉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极乐世界距我们十万亿佛土,多少万亿个光年
    ,那么远的事情,众生怎么能知道,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事情不知大家想过没有
    ,谁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跤摔着,哎呀,阿弥陀
    佛!他就阿弥陀佛念出来了。谁都知道有阿弥陀佛。咱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有
    几个人知道?本土的释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知
    道的人反而很多。这不是偶然之事,这是由于弥陀的本愿。「诸佛称叹」,所以
    十方闻名。十方闻名,所以十方的众生求往生。你看,《阿弥陀经》各方佛都吐
    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受如是法门,求生净
    土。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也一样,也吐广长舌相,?覆我们这个娑
    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告诉我们。因此我们才能闻阿弥陀佛的名字。所
    以净土法门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阿弥陀经》翻成六方佛,玄奘大
    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称赞。过去称赞,现在也正在称
    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
    至于《魏译》中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
    者,不取正觉。」日本《会疏》说:诸佛赞叹,称我名者,包括三个意思。 是
    十方的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这个名号。 诸佛也称赞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
    也称赞我们说,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众生,大家在念佛,或在家中或在寺中,或单
    修或共修,在那念阿弥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诸佛称赞之列。 十
    方佛也都称赞他自己,因为十方的佛也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都由念佛三昧而成佛

        「十念必生」愿
    「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
    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愿中唯此五愿推为真实,在此五愿中又以此第十八愿最为真实。可见此愿
    实为真实当中的真实,核心里面的核心,实是两土导师的心髓,乃无上大悲心的
    具体显现,无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至心」。在《观经
    》第十六观教令众生称念弥陀圣号,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两经都是指出「至心」。可见重要。「至心」就是至诚的心。《金光明经》注
    解:「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实际,
    这叫做至心,至诚的心。到底怎么叫至诚之心?罗什大师的譬喻最好,所以就是
    大德呀!大师指示什么叫至心:有人在野地里,忽然间碰到强盗了,冤家债主,
    仇人相遇,他们就拿着弓箭刀枪追赶索命。这个人赶紧逃跑,若被追上就没命了
    ,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条河,我到河边上,我是脱衣服过河,我还是就这么过呀
    !我要是穿着衣裳游泳不便,我不好过呀!要是脱了衣裳,费时间呀!他们抓住
    怎么办?这个时候心中所想只是怎么过河!这时还会想:我银行存款怎么办?家
    里还有什么事要吩咐?全没有了。就是怎么过河!心里没想任何其它的念头,这
    就叫「至心」。这我们容易体会。你听到佛的名字,你就这样一条心的信受欢喜
    ,就是「至心信乐」。你念佛就是这样一条心,一个心眼儿的这样念,就是「至
    心」念佛。
    愿文中「至心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愿意。所以这两字显示了信愿
    很重要。有的人光重视持名,不重视信愿,这是非常不够的。截流大师讲正信。
    《弥陀要解》讲六信。《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
    功是很不错了,但可惜还不圆满。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三件事情像一个香
    炉三条腿。有人说我信,我也愿意去,就是不念,那是两条腿的香炉,站不住的
    。另一种,我就知道念,我也愿意去,真正什么叫六信?什么叫事?什么叫理?
    还有自佛与他佛?什么因果都不能信。信这条腿就短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
    》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富贵,就造业
    ,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做结三世冤。所以我们不但信事上的报佛与
    化佛,还应信理体的法身佛,不但信极乐的他佛,还应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
    以信愿持名之因,决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因为做的善事,他可以又生长枝叶,结出果实,而且
    牢固不能拔,所以称为善根。所有我这一切的六度万行种种善根,我都是一念一
    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纯正相继的心念来回向,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转,向
    是趋向。例如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就是回转只求自觉的功德,发起趋求大乘的心
    ,这就是回向。也就是回转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趋向于自己的誓愿。《往生论
    注》说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给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大家常念:「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话要
    是至心念去,就有无量功德。因为:把你的功德,施给无量众生,同生极乐国,
    不是只为自己,这个心是可以往生的。
    「愿生我国」。「愿生我国」明白指出了三资粮中的「愿」字,在「至心信乐」
    已暗指,这句是明指。「信乐」明指了「信」,现再明指「愿」字。所以说第十
    八愿是大愿核心,因它明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
    可往生。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弥陀要解》代佛传语,「往生与否全
    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
    你有没有信愿,若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
    。《要解》接着说:若无信愿,纵然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
    无往生之理。盼学净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你这念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念。「乃至十念」,你
    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
    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
    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
    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的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
    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
    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出来了。这是易行道。「至心信乐,
    十念必生」就是体现这易行道。为什么要易行?弥陀的大愿嘛!你说我要救众生
    叫你解脱而是一个很难的方法,谁都办不到的,有这个方法和没这个方法有什么
    分别,谁都办不到。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
    到哇!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
    的,识。看也看的,识。说也说的,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
    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的高明很容
    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念佛就是三资粮中的「行」,有人会问为什么临终十念甚至一念,这样微小的「
    行」,就能取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的殊胜妙果呢?这就是持名法门无上殊胜不可
    思议之处。也就是弥陀为什么尊称为大愿王之处;也就是善导大师说:「释迦所
    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之处;也就是第十八愿成为五真实愿,四十八愿
    为一代圣教的核心之处。这愿之名为「十念必生」。「必」是决定之义。这就因
    为这句名号是弥陀历劫以来无量无边万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万德,名
    即万德。众生持名,弥陀万德全入众生介尔心中,由于弥陀万德,庄严了念佛人
    的自心,于是自心顿具弥陀的万德。拙著《大经解》云:「名号即实德。」正是
    此义。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极圆极顿不容拟议。《弥
    陀要解》:「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足证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当老实念去。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诽谤正法就
    不能往生了。这里多了一个罪名,有人又设问:另外有一个人,他不是五逆,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9-2 17:42
  • 1966

    主题

    5593

    帖子

    6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6655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14: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皆可往生。所以说「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又大乘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因持名念佛,最为方便。故于当前人民,亦应随缘利乐。现居国土,正好一并
    庄严。可见净业行人乃「不离佛法而行世法」。足证持名法门契合时机无能过者

    粗知持名殊胜,弥感善导大师宏赞恩深。大师说:「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
    最为亲。」念佛何以最亲?蕅益大师说得好:「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
    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
    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普愿具信之士,永遵大师遗教,持念阿弥陀佛,同入
    不可思议果海。
    《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弥显本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  
    (一九九?年十月宣读于日本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

     净土第一经。 《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
    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
    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
    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
    称顿教,因最易最稳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
    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
    ,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
    也。
     五种原译苦无善本。 《无量寿经》如是殊胜,而中国古德注释此经者,唯隋
    净影、唐嘉祥两家。千余年来读诵者希。实因此经存世之五种原译瑕瑜互见,彼
    此差别甚大。此经东来极早,自汉迄宋,可考之译本共十二种。(七种佚失,名
    单见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现存者为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 佛
    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译), 无量寿经(魏译), 
    无量寿如来会(唐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五者之中魏译流通
    较广。而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则认为唐译最佳。但各译皆有缺陷,例举于下:
     汉译,有贤者名为「大瘦短」,比丘尼名为「生时侍者头痛」。魏译谓极乐「
    地辄开裂」。是皆译者笔拙之处。 十念必生乃阿弥陀大愿之核心,汉吴两译均
    未彰明。 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大愿,于魏译愿文未显。 唐宋两译文义较优
    ,但于五恶痛烧之宏文,竟告阙如。且各译之间差异极大,例如弥陀大愿,汉吴
    古译为二十四愿,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宋译则为三十六愿。彼此相异有如此者
    。是以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校会之本。 宋王日休居士悲五原译无善本,使圣教度生之旨「紊而无序,郁
    而不彰」。乃取汉吴魏宋四译,会集成经,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一出,举
    世流通。但王本颇多舛误。莲池大师谓为「抄前着后」、「去取未尽」。彭绍升
    居士斥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窃按王本之病有三: 抄前着后,抄引经文
    于前,自撰文句于后。既是会集旧译,焉可杜撰经文。 魏译三辈往生皆发菩提
    心,而王本唯中辈发菩提心,下辈不发(此不但杜撰,并乖圆音),上辈则未曾
    谈及。故谓「去取未尽,高下失次」。 五译中唐译文义俱精,王氏所会独缺此
    译(王本为本经第六种)。
    第七种。彭绍升居士为宏此经,乃取魏译而删节之,仍名《无量寿经》。较原译
    简炼。但只是节本,未能救王氏之失。
    第八种。清咸丰中魏承贯居士,备取五译,会成一册,嗣定名为《摩诃阿弥陀经
    》。魏本文辞精简,包举纲宗,八种相较,实居魁首。但可憾者,魏氏虽力求字
    句皆有来历,以救王本之过,而未能尽免。例如: 魏氏谓往生中「无有胎生」
    。而魏唐宋三译皆曰「有胎生者」。 魏氏以「生时痛……是为五痛五烧」数句
    ,概括魏译数千言,魏本之文并无来历。 魏氏谓极乐宫殿「或依宝树而住」,
    亦各译所无。 魏氏谓法灭之时,「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生」,亦非本经
    原文。是以魏本仍未完善。
     胜缘成熟,善本兴世。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力踵前贤,誓成善本。掩关数载
    ,稿经十易。文句精义,悉本原译,而流畅自然,浑若天成。会本稿成,名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本一出,风行寰宇。四众弟子,获睹善
    本,欢欣鼓舞,不可名状。赞扬读诵,讲播印刷者,风起云涌。加拿大、美国现
    七处成立净宗学会,台湾、新加坡,亦皆成立。于此善本修习弘扬,现能背诵全
    经者日益增多,闻经获益者不可胜计。本经印行已超卅余万部。录音带亦流行海
    外。台湾新印之《净土五经读本》即以夏会本为无量寿经读本,余八种列为附本
    。本经光明,方兴未艾。
    夏会本广撷众妙,圆显圣心,大开如来秘藏,顿显慈尊妙心,《华严》之事理无
    碍,事事无碍法界,备显会本之中。禅密妙谛悉寓此经之内。一切含灵因此得度
    ,当来经灭,唯此独留。可见善本兴世实为大事因缘。
     事理无碍法界。 会本中佛答弥陀成佛时处,文曰:「彼佛如来,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见宋译)。
    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上文中无有来去
    生灭,亦非过现未来,所显者理体也,有极乐,有弥陀者,事相也。揽理成事,
    因事显理,体用齐彰,从容中道。正显理事无碍之旨。
    又会本采魏译之「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复采宋译中「住真
    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经中具三真实,成为一经纲宗。亦即一代时教
    之教眼。真实之际乃真如实相之本际,故为理体。真实之慧者,从本体流现之妙
    智,如珠生光。相也。真实之利,乃本体之大用,亦即一切众生所获究竟坚固之
    实惠也。又此三真实,正如涅盘三德, 字三点,非一非三,不纵不横。真实之
    际,法身德也。真实之慧,般若德也。真实之利,解脱德也。由真实之体流出真
    实之慧,令一切众生普得究竟解脱真实之利。是以极乐国土一花一香,悉皆法身
    妙智之流现,时时处处,法音宣流,妙音普闻,若有见闻,悉皆增上。九品万类
    ,一生彼土,永不退转,决定成佛。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妙用。事理圆融一
    切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 事理无碍法界乃大乘经论所同宣,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
    所独显。华严宗立十玄门以表事事无碍。今此会本一如《华严》同具十玄。可证
    本经正是《华严》之中本。今依《探玄记》次第,引据经文以表本经十玄。
     同时具足相应门。《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表一法成,一切法
    同时具足圆满显现。今此经中泉池功德品:「其水一一随众生意(见宋译)。」
    只是一水,而能同时满足一切众生意。于一法中同时具足圆满无碍。
     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今经「欲见诸
    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见魏译),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见宋译)。」极
    乐一树是狭,十方佛土是广。无限广大之境,现于一狭之中,正表广狭自在。
     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曰:「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室多灯,
    一灯之光可遍全室,余灯之光亦遍全室,并皆在此一灯光内。彼此相容各各皆然
    。本经中「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无量
    宝香成彼土一物,是多法入一法。香遍十方,是一法遍多法。皆一多相容之旨。
     诸法相即自在门。《大疏》曰:「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本经中,「世尊
    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见唐译)。」一音声中具种种众生所愿闻。彼此
    不离,相即自在。
     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曰:「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经中赞如来曰: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见宋译)。」佛光是显,日月火珠是隐,
    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两者俱成。
     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此表极微之中可含无
    量诸法,同时涌现。本经极乐国中莲花,「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
    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莲之一光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实至微细。但
    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表极广大。于极微中安容诸佛,同时涌现。
     因陀罗网法界门(因陀罗网乃帝释天宫之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大疏
    》曰:「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如上所引经文,极乐有无数莲,一一花放难
    数光,一一光现难数佛。经中复云:「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如是一一之佛,其国中各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重重无尽。
     托事显法生解门。《大疏》曰:「立像竖臂,触目皆道。」一尘一毛,扬眉瞬
    目,皆显全体法界。经中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三者
    无生法忍。」见树得证无生,全显托事显法之妙。
     十世隔法异成门。《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会中菩萨「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见唐译)。」一念多劫,正表延促同时。
     主伴圆明具德门。《大疏》曰:「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随举一法,则余
    一切法趋之而为伴。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今此经中「乃至获得一念净心,
    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
    退转无上菩提(见唐译)。」净心念佛一声,便具往生,定成正觉之无量功德,
    可见六度万行,三藏十二部,禅门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功德法,皆趋一句名号
    之中。彻显六字洪名,圆具万德。又弥陀因地于发四十八愿后颂曰:「一切皆成
    佛。」正如《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依正主伴,无非法身。有情无情,悉是
    如来。此一句子,顿开诸佛秘藏,吐露三藏心髓。道破宗门玄旨,直显无上密意
    。一真法界,圆明具德,事事无碍十玄之旨,贯彻全经。
     禅净不二。 持名秘要:「自念自听,自呼自应。」点出「自」字。净宗正印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显「心」字。本经极乐国人「自然无为……一旦
    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见汉译)。」「一旦」者,蓦地
    触着碰着。「开」者,开解。「达」者,达本。「明」者,明心。「彻」者,彻
    悟。以上经文,正显《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自得心开」。亦即禅门「识自本
    心见自本性」。《观佛三昧经》:「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常照)
    。」《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盖万缘放下,即「
    无所住」;一念单提,正是「生其心」。但当老实念佛,自然暗合道妙。从事持
    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句句是金刚般若,念念显妙明本心。故云:「念佛即是
    自心现。」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又「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
    。」禅净不二,因果同时,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密净不二。 称名何异持咒,大日即是弥陀,净宗正是密教显说,根本并无二
    致。此中密意因善本而弥显。例如会中菩萨皆「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
    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见唐译)。」表来会之诸方菩萨,咸得受位灌顶
    ,并普教十方菩萨亦作密教金刚上师。恒常宏修无边密宗相应诸法。又如泉池功
    德品,「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其中有「甘露灌顶受位声(见唐译)」。极乐国
    中泉池交流,周?其国。水波声中,有甘露灌顶与灌顶受位妙法音声。波声即是
    佛声。佛声所宣正是彼土会众之愿乐欲闻。泉池?国,故宣扬灌顶受位之法音,
    亦周?其国。
    又密净两宗同为他力派与果教门。经中第十八愿为十念必生。第二十愿为临终接
    引。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人,愿文曰:「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
    经须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本经小本《阿弥陀经》之唐译本,谓
    临终佛迎时「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表凡夫往生全凭佛迎加佑,乃能念佛往生
    。全凭佛力,故称他力门。又十念必生,使带业凡夫,横出三界,径登不退者,
    实因此句佛号正是阿弥陀如来之果觉。亦即东密所判第十住心之秘密庄严心。东
    密兴教大师曰:「从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今以
    此无上殊胜之如来果觉,作为具缚凡夫因地之心,乃使因心顿同果觉,因果同时
    ,性修不二,果教妙法,极圆极顿。
     法灭尽时,独留此经。 本经之首,佛告阿难,一切含灵皆因此经而得度脱。
    经末复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盖以
    本经正是:真实之际所显示,真实智能之流现。乃能真实普利众生也。善导大师
    曰:「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可见善本庆成,正契如来兴世之大
    事因缘。现此善本正如旭日初升,光明渐盛于寰宇,当来经灭,此经仍如灯塔,
    划破长夜于末世。善本出现,今正是时。见闻宏赞,莫不获益。两土导师,恩德
    无极。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净语》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诗集,原名《欢喜念佛斋诗钞》。五十年代
    初,大量增补新篇,改名《净语》。夏老之诗,乃一代时教之醍醐,从大光明藏
    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开人心眼。今名《净语》,弥符其实。净者,净宗
    也。语者,警语也。故名《净语》。又净者,清净本然也,当生清净心也,无量
    清净觉(弥陀名号)也,净念相继也。语者,言为心声也,故《净语》者,清净
    心之显露,清净觉之开示,欲复清净本然,但当净念相继也。
    《净语》直指当人自家宝藏,敬选三则,供养大众。
     在极乐庵念佛道场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其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着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号如珠 念头如线 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
    心不离佛 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 相续不断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专念 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
    真勤真专 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 还请自验
    第一则共四首,是夏师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场中所作。夏师领导佛七,
    十分严格如法,正式参加者,都是闭关念佛,这四首正是关中所作,启发大众,
    认真修持。所说皆大修行人从真实履践得来,修净业者当依为指南,故莫因未见
    惊人之语而忽之。
    第一首先讲念佛的人容易发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头两句是「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来。心情低落,意志消沉,
    无精打彩,杂念无穷,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个是最忌了。还忌讳「字句模糊」
    。这一句佛号,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5 20:31
  • 17

    主题

    265

    帖子

    2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4676
    发表于 2017-11-12 14: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
    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
    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
    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
    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
    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
    ,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
    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
    「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
    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
    【明理就是明心见性,才为信!若要明心见性必须学习开悟的楞严经。往生就是成佛,是妄心回归真心,是谓愿!若要往生,必须学习成佛的法华经。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佛知佛见这个道上,这叫行!一句佛号是明心见性后的行门,用来提高品位,历事练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