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顶级科学家 精进佛弟子(无神论者必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1#
发表于 2017-3-15 14:24: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对宇宙自然规律理解的表达方式,是用理论、方程式及实验。佛教对自然规律的表达方式,是佛理及做人和做事的实践。自然规律的本质只有一个,科学与佛教虽然角度不同,但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如今的科学研究,是基于经验世界的推理。对于超经验世界,很多人认为是迷信,大多持排斥与否定的态度。潘宗光认为这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他说,佛教不仅与科学相契合,甚至有许多超越科学的智慧理论。为此,他曾以科学的推论,来演说佛教的六道并非迷信。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2#
发表于 2017-3-15 14:25: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有一个长、宽、高的三度空间。我们的科学(除最新的“弦论”及“M论”外)也是以这三度空间为准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认为时间是第四度空间,但是无论如何在同一时间内,只有长、宽、高三度空间。在此三度空间里,我们只能看见‘人界’和‘畜生界’。那么佛、菩萨及其他四道众生是否存在于另外的三度空间呢,或者在超越我们认识的四度、五度空间而不被我们所察觉呢?” “生活在深海的生物,海是它们的生活空间,它们却不了解,还有一个陆地上的三度空间。同样,陆地上的动物,也无法知晓深海里这另外三度空间的存在。但是我们人类可以透过科学和聪明才智,穿梭于海、陆、空在内的三度空间。那么宇宙中是否只有一个三度空间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只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不等于它肯定不存在。”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3#
发表于 2017-3-15 14:26: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的话语来讲,一个太阳系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国土。这样的表述,和当下发现的宇宙非常一致,甚至要超出我们的认识。”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就是说,在离我们很远的太空,有另外一个阿弥陀佛的世界。” “我们目前的科学只知道在太阳系外,还有无穷无尽的太阳系和星云。我们无法知道其他星系与星云的情况,亦无法否定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可容纳诸佛、菩萨和六道众生。” “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许多另外的三度空间,与我们的世界并存于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四度空间。假如真有一个另外的三度空间里有佛、菩萨的存在,而这个三度空间与我们的生活的三度空间是可以相融相通的。佛、菩萨便可以透过这两个三度空间的会合处穿梭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 “这样的推论与科学并无冲突,因为我们目前的科学不能否定(或确认)其他三度空间或四度、五度空间的存在。在2500多年前,佛陀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现在的科学。佛经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佛陀已经认识到小小一钵水里有无数微生物。可见无论是宏观或微观的层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议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4#
发表于 2017-3-15 14:27: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上世纪以来,包括爱因斯坦、杨振宁等在内,许多顶尖科学家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都曾或多或少地关注过佛教。杨振宁曾经说过:“物理学研究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尽头是宗教。”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上提出的疑问,这个宗教一定是佛教。” 对此,从事科学研究几十年、潘宗光亦有精妙的观点和感受。 “当下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由最早的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至以霍金等为代表的弦论,科学的脚步仿佛在印证佛教的正确。在我们的世界里,牛顿定律曾经规限着我们的思维。任何可触摸到的东西,也可以准确测量其长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实任何东西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由更细小的原子、粒子组成。到了很微小的领域,牛顿定律就不适用,要用量子力学才能了解它的运作。” “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物质的二重性’及‘不确定性原理’。在处理很细微的粒子时,根本不可能测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他们亦受测量者所影响,它的存在是‘或然率式’的存在,是变幻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可见,在极微观的空间里,物质是无常的、无我的。” “在极大的空间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无常和无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当飞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整个宇宙在不断缩小。而物质的质量会增大而体积会缩小。我们认识的宇宙会依我们飞行的速度而变幻。” “既然微观与宏观是无常、无我的,中间便不会恒常不变。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世上很多事物和现象,也确是能量、质量互变而产生出来的,例如核电。所以世界是变幻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一切事物是无常无我。” 潘宗光说,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物理学研究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它表达出来的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理解,与佛教讲的‘空’是很近的。但还没有像佛教那样的深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5#
发表于 2017-3-15 14:28: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弦论与佛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听完霍金讲座后,专门撰文进行了阐述,部分内容引述如下: 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在弦论之前,组成物质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它们被当作是物质实体,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前沿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佛家讲空,是至高的智慧,是非常科学化的,”潘宗光说,“它并非一切虚无,这就像我们对‘0’这个数字的错觉一样。表面看‘0’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包罗万象,变化多端,说有似无,说无实有。在100后面加个0,马上增大十倍。如果你把一个数目乘以0,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以‘0’除一个数字,则它又变为无限大。‘0’又可以对其他数目保持中立,不作干预,任何数目加0或减0,都不会改变其数值。‘0’就像空一样,富于包容性、可变性。但空远远超越‘0’,是不可以用任何文字解释透彻。真能证悟明白空,我们就不会执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更没有任何烦恼。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6#
发表于 2017-3-15 14:29: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的弘法方式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禅寺,潘宗光皈依净慧长老,正式成为他的皈依弟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潘宗光与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们的教益良多。他没有刻意选择皈依师父,只是希望能够在内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后,要找一个师父来皈依。有好几位大德与我缘分很深,我觉得自己还是想找一个内地的大德皈依,在内地我已四下讲佛,因为内地人多,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内地访问,第一次接触的大德就是净慧长老,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另外我曾几次访问净慧师,发现他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很慈悲及包容。后来我就专门到柏林禅寺拜访他,成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认为,身为一位佛弟子,仅仅懂得一些佛教义理是远远不够的。不止是要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实证,更要让佛法智慧利益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去除烦恼。 “佛陀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方法,四圣谛——‘苦集灭道’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方案。很多人碰到问题和烦恼,就开始怨天尤人。但是佛陀说这是没有用的。已经发生了,抱怨也是没有用的。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有勇气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苦’),好的不好的都要接受它,不要自责责人。第二步极重要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就是‘集’,什么因缘条件环境让它发生?这样可以找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解决。知道了根源,下一次也不会犯同样的错了。第三就是处理它,订立解决方案及目标,我们称之为‘灭’。而第四步是‘道’,就是执行订立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苦、集、灭、道’,是我们积极处理问题的四个程序。处理了之后就是要放下,就不要再计较了。”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做好之后就不要太计较成败得失。因为有好多外在的因素是你不能控制的。我们要用心处事,处事后便要放下,心回归清净。心安静下来了,内在本自具有的智慧与慈悲心会慢慢的提升,看事情才会比较客观及包容,不会被表象所蒙蔽。” 佛法如此精妙,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潘宗光开始撰写佛法智慧应用于当下生活的著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7#
发表于 2017-3-15 14:29: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净慧师和星云大师等大德都鼓励我做这件事。净慧师说,推动佛教不单单是出家人的事,也是在家佛弟子应该做的事情。你是大学校长、科学家,你出来讲佛法智慧,可能比出家人影响更大,很多学生和年轻人知道你的身份,那么他们就会考虑:如果佛教是迷信,为何大学校长和科学家会相信呢?肯定是有理由的。你接受这个宗教一定做过深入调查和了解的。于是,他们一定都想看看你是怎么讲的。” 十数年间,潘宗光连续出版了《心经与生活智慧》《佛教与人生》《心经与现代管理》等著作及《十二因缘》《色即是空》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六套录像光盘。他以科学和哲学的理念,通俗易懂的语言,契理契机的方式,从人们每天接触的事业、家庭、生活谈起,告诉人们什么是正信的佛教,接引无数人群、特别是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佛法智慧。 潘宗光常在著作中用“种因、创缘、得果”的缘起法,来诠释佛法。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讲演中,他经常以此与青年学子们分享佛法智慧。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8#
发表于 2017-3-15 14:30: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苹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要有苹果种子——因。种子被放到泥土中,并有水、空气、阳光、肥料等,这颗种子才能发芽成长,慢慢变成一棵树,然后结出苹果。这些环境条件就是缘。如果种子放在仓库里,没有遇上适当的缘,即使放上很长时间,它也还是一颗种子。种子的因,配合环境的缘,产生了苹果的果。” “种子是因,产生的是苹果,不会变的,但缘有很多条件——例如泥土、水分、阳光、肥料等组成,是会变的。只要其中任何一项条件发生变化,苹果生长的过程都会不同,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消失了,例如没有水或者肥料,苹果树也会慢慢死掉。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9#
发表于 2017-3-15 14:31: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因和缘产生结果之后,不会停下来。有了苹果,卖出去可以赚钱,相对于赚钱这个结果,苹果就是因,卖出去的整体条件就是缘。因产生了果,果又成为新事件的因,然后又产生新的果。没完没了地演变下去,这就是缘起。” 潘宗光的佛学著作在两岸四地知识人群、特别是青年学子中引起很大关注,进而引发大家对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是香港盛大的文化节日。每次只要潘宗光出席书展,他的《心经与生活智慧》《佛教与人生》签售活动,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其中多数是青年学子。而所有销售书款,他都悉数捐赠于弘扬佛教和慈善之用。 近年来,本刊记者采访过多位学佛的城市白领和高校学子,他们很多都读过潘宗光的佛学著作,甚至有些佛子就是读了潘宗光的文章而与佛结缘。笔者采访过一位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研究生,他曾经对佛教不屑一顾,经常讥讽同寝室学佛的同学。有一次,室友不愿再与其争论,摔给他一本潘宗光的书。他用了一整夜将书看完,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遂也成为佛弟子。现在,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用在寺院修行。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0#
发表于 2017-3-15 14:32: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68岁的潘宗光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十八年生涯退休。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弘扬传播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物质可以解决的,重要的是心态问题。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可以帮助改善社会的和谐。”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先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们要明白宇宙的自然规律,放下无止境的欲望,修好自己的心。有一颗正的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因果,我们要教导下一代明白因果规律,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会孝顺;感恩师长,自然会尊重;感恩朋友,自然会互相帮助;感恩社会,自然会回馈;感恩国家,自然会承担。我们要种善因,结善缘。把正能量传递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多修慈悲。我这里说的不是鼓励年轻人要去信佛,而是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说,‘外化而内不化’。全部是说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平衡发展的。这样才可以达到阴阳协调,才能达到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我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从做人的道理来讲。将这套理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么一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这是我的心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