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医子喻或良医喻出自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热度 1已有 878 次阅读2020-7-29 17:20 |个人分类:法华经的比喻| 医子喻

医子喻或良医喻出自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否?’‘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出自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到其他国家,他的孩子因为不慎饮用了父亲配制的毒药而中毒。不久,医生回来,众子见到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好医药,色相美味,捣筛和合,让孩子服用。

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众子比喻三乘人。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打一个比方来比喻佛示现灭度的真实用心。『良医』比喻佛;智慧聪达,一定是如来果位上的「权实二智」。『聪达』比喻观机逗教。明练方药,比喻佛教化众生的经典和法门——三藏十二部经、戒定慧、常寂灭,种种的法门。经典的文字就是『药方』。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多诸子息』既可以说为佛的无量的弟子,也可以说为我们的一念能够显现出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佛把它说为「十法界」。那么在这里呢,『十、二十乃至百数』又是一种表现风格,我讲二十法界行不行啊?说一百法界行不行啊?说百法界、千法界行不行啊?这是叫我们不要执著,都是方便说。那十法界,阿罗汉法界还可以说成四果罗汉,菩萨法界还可以说成藏通别,人法界还可以说成男人和女人,天上的人还有二十八层天呢,或者有色界、无色界。我们把它笼统说为无量层次的众生比较合适。

有些法师把它解释说为 什么境界、什么品位的人,我们可以圆融一下,我们也不要依他,也不要去诽谤他。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众生的根机,总有它的道理。我们是根据我们现代人的这种心理的特点,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各人所处的时间、空间和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法无定法」,只要我们有利于开智慧,有利于简明扼要就好。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以有事缘,是『唯以一大事因缘』。哪个国土时间空间机缘成熟,叫『以有事缘』,佛就到哪里去。他到哪里去,并不影响到你这里来。你这里机缘暂时不成熟且放一下,所以『远至余国』。佛今天在这里示现灭度,明天在那里示现出世,都是应众生机缘而已。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这也就是在没有佛法的时代。『诸子』是佛已经结过缘的弟子,或者那些非菩萨大众。『饮他毒药』,是外道修行法,他也是行善断恶。世间法里的「毒」呢,是强盗土匪、杀人害命那种毒;这种『毒』是不究竟。外道虽然行善断恶,但是他是以苦舍苦,修苦行。结果呢,还是得苦果,叫『饮他毒药』。如果上升来讲,还有「菩提邪」。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用外道的那种苦行邪法来成就自己,所得到的还是苦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叫『宛转于地』。宛转,在六道轮回,却自以为是。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这时佛出世教化人。在众生中,有些过去世中有了善根,叫「不失本性」。有些在过去世中没有种善根,或者过去世中种的善根比较浅,叫『失本心』。

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这句一目了然。按照比喻说,『遥见其父』这个『遥』,就是上面的『失本心,或不失者』,距离不等。这里既可以理解为见佛,也可以理解为见法。根据各人根机深浅,见法的认可程度也不一样。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依诸经方,这是以开药方来譬喻佛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各种教门。求好药草,是用经教、用法门里具体的办法来作为修行人的指导教理。色香美味,比喻各种经典、教门之具体特征、具体妙用。师父在这段经文里可以说讲得特别细。就是因为有感于对第十七品佛的那种授记,以及佛对于听经闻法直接证果的论述,许多人麻木不仁。十六品和十七品判为《法华经》中精华的精华,只要你们读懂了这两品,你们自然就会知道。皆悉具足:这是讲无量万法,没有哪一法不具足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没有哪一法不解脱。只是众生在迷中,他不这么认为而已。既然法法皆是三德,那么法法是不是皆是法法呀?万法唯一本体。『捣筛和合』,这个『』呢,与「空观」相对照。万法皆空,观照这个「空」,着重观照它「空不空」。『』,与「有」对照,也叫「假观」。『和合』呢,就是把「空观、假观」圆融一体,叫「中观」。所谓「中观」是讲圆教的「圆中」,叫「无住三昧」。这个「观」是「一观一切观」,住而无住,无住三昧。

所以在「空观」的时候着重观它的「真空不空,由空见有」;在「假观」的时候着重观它的「妙有不有,在有观空」。那么「中观」就是「空有不二」,当下一念。十法界万有无非我当下一念。这个「一念」,你可以万万分之一秒而过,这就是「一念信解」。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这五度全部圆满,不如你这一念信解的功德无量分之一。佛以「一念信解」否定无量劫的苦修、苦行、苦证!第十七品讲到这里,每一个人都会感慨万分。

许许多多的人那么聪明,他却用下劣心、用牛羊眼来看待大法,看待善知识,这就是悲剧。有些人好不容易入了这个门到最后还蹦出去,更不用说那些一直在门外转不进门的人、时时刻刻想来找茬子找毛病的人。我们真正是发了菩萨心的人,看了这么好的法门,再想想自古以来那么多人在迷惑颠倒,你这个心里是什么味道啊?有些弟子想一想过去师父为了传这个法,恨不得拍桌子打板凳。只有深刻地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才能感慨万分。

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佛生生世世都是这样苦口婆心。你们要读《法华经》呀!读《法华经》才能成佛啊!可是有多少人深信不疑?只有他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回过头来,才会感慨万分。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这个『不失心者』是指尚有正见之人,对于佛的讲法一听即信。一听即信,即使是迷信的人,他凭着对佛的信任,他也容易开悟。信心也很重要。『病尽除愈』就是当下得到解脱,叫「知妄即真」。对如来藏的道理你当下信解,当下『病尽除愈』。

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这是指一些机缘尚未成熟的人对佛法还在三心二意。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这些人习气很重,被烦恼障、所知障、业障、苦障、报障等所束缚,迷惑重重。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他们心里装的东西越多,离开真实智慧越远。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勿忧不差:不用担心病不好。作是教已,复至他国:这就是佛示现灭度。对病好了的人,佛化缘已毕;不肯吃药的这些人机缘没有成熟,佛在这里对他们反而是一种障碍。所以佛在这种情况之下示现灭度。遣使还告,汝父已死:佛灭度以后,领众修行的菩萨、老师、方丈啊、住持啊、居士林林长啊,叫『遣使』。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这个时候明白了佛不在世,已经离开我们而去。『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无复恃怙』是指没有依靠,就好像孩子失去了父母。

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佛离开世间以后,修行人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佛的经典,这是『药』。因为经典还要有老师来讲解,所以『遣使还告』啊,这些领众修行人都是佛派来的使者,『还告』就是告诉他涅槃真义。寻便来归:这是佛速速入世,一旦机缘成熟,无量次地来到世间教化众生。每一次来都要成就一部分已经根机成熟的人,又要与另外一部分人结缘。

所以『毒病皆愈』也好,『悉已得差』也好,都是方便说。能成就的就把他成就,不能成就的放一放,过几万年几亿年再说。就是这样。最后成就不成就都是由《法华经》一锤定音。佛就是这样,示生示灭,完全是随众生机缘而已。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经常听人家讲「圆寂、灭度、涅槃」,都是讲灭度以后就没有了。圆寂了,烧出了舍利子,没有肉身了。佛涅槃以后,这些泥巴瓦块是不是他的智慧常住啊?这个法太妙。讲到伤心的地方你都要掉眼泪,佛灭度了吗?风啊、云啊、雨啊、雾啊,那不是佛吗?泥巴瓦块不是佛吗?牛马猪羊不是佛吗?他灭度到哪里去呀?他已经证得万法同体都是他。他知道桌子是他呀!可桌子知道不知道桌子就是他呀?我知道这个手是我的,这个手知道不知道它是我的?不知道啊。《法华经》不教你念佛拜佛,要教你佛是谁。你认识了佛你就是佛啊!手脚头耳这些东西都是假名,其实它就是我,是一个本体。

我示现这个灭度,完全是作为表演来开众生的智慧。你能不能讲佛打妄语呀?这就是方便,这就是智慧。在佛法里,心正即行邪法也是正法,即说妄语也是如来真实语;心邪即行正法也是邪法,你就是讲真实语也是打妄语。大乘菩萨道,论心不论事。

 

^^^^^^^………………经文最后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堕于恶道中。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回到父子的比喻上去。他本来健在,却派人对儿子说自己在外国死了。讲这个话是让儿子安心吃药,不要再懈怠;虽然说的是假话,其真心在于救儿子的命。佛没有灭度不灭度,却方便说为灭度,无非是叫我们依法为师。所以佛灭度以后,我们就靠佛所讲《法华经》《楞严经》等来成就自己。

后面又强调,如果众生时时刻刻总是看到我的话,他们生懈怠心。怎么『憍』啊?不能受苦,舍不得花功夫去修行啊!『放逸』,要玩啊。总是认为佛那么慈悲,我是他的弟子,他不会把我送到三恶道里去。那么佛走了以后,找不到佛去求饶啊!只有把经典搞明白,才能救自己。其实即使佛在眼前,你不明理,他能不能救你呀?不能啊!宝莲香比丘尼、琉璃大王、善星比丘都是在佛的眼皮底下下无间地狱,佛没有办法。佛再三讲:佛不度人。佛对他的父母成就的办法就是讲经,没有给他什么东西结缘——你把这个拿去,一挂就能往生;也没有给他摩一下顶。唯有把道理讲给他听。

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你怎么样才能让众生来入于正法?这个正法之门,唯指《妙法莲华经》。

 

 

.医子喻——出自《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比喻三意:

〈一〉众生执迷不悟中毒至深,心病是大病。心病需心药医,心结需心解,众生要自修自悟自度。

〈二〉《法华》是佛临终遗嘱,为使众生回光返照求心不赖佛,佛非灭示灭,唯以真理嘱咐后人。

〈三〉见佛肉身不为真见佛亦不能成佛,《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悟法华受持法华为真见佛,而且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心见一见一切见,一悟一切悟!是智见、佛见!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悟真理即见佛即成佛(月牙佛)!从此不再有后顾之忧,走上成佛光明大道!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