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1#
发表于 2016-10-26 10:34: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唐朝,继谢灵运之后,一大批有名的诗文大家,如宋之问、孟浩然、李白、韩愈、孟郊、贾岛、元稹、皮日休、杜甫等等,都陆续来到了天台山,并且流下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当然,最为彻底的自然要数那位“和圣”寒山子了。这位白话诗人迷上了天台山,就在“鸟道绝人迹”的寒石山隐居,过上了“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的悠然生活。   这便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情结使然。同时,也说明了天台山正是文人名士们孜孜以求的、渴望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寄托之所,是一种人与自然和合的人文写照。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2#
发表于 2016-10-26 10:34: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天台山文化三教合一的形成过程,彰显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和合力量。   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到天台宗的产生,期间经历了五六百年时间,经过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土,由于佛经散乱、由“胡僧”翻译的佛经语义难懂,人们只能用旧有的中国传统思想,即用孔、老的理论术语来解释佛经,甚至是依附在道教法术上。第二时期出现了“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传播、翻译佛经,产生了像法显(汉僧走出去)、鸠摩罗什(“胡僧”请进来)这样一批对佛教传播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外翻译家和佛学研究专家,并逐渐形成了研究学派。但是,这个时期仍停留在对佛经的解释和借用儒家、老庄思想理解佛经的阶段。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3#
发表于 2016-10-26 10:35: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由于文化的保守性和排他性,作为泊来的宗教,佛教虽然因各自的需要为当时的民众和统治者所推崇,但在理解和接受上却时有分歧。期间,道家为维护正统,抵制佛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到了南北朝宋泰始三年(467),隐居天台山的高士顾欢发表了一篇《夷夏论》,全面论证了“道为中夏之正教,佛为西夷之异法”,意在抑佛扬道,尊王攘夷。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发了上至朝廷奏疏,下至世俗论著的大辩论,史称“夷夏之争”,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外文化的大碰撞。正是“夷夏之争”这场辩论,启发了儒、道、释各教内部的思考和改革,从而促进了相互学习和吸收融合,刺激了道教义理的改革,也推动和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4#
发表于 2016-10-26 10:36: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在攘佛的地方产生第一个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一种必然。清灵神秀、超然俗境,有着浓厚和合氛围的天台山,正是静心清修做学问的地方。同时,文化的创新,需要思想的激荡,一个世纪前的那场“夷夏之争”,想必使天台山仍保留着冷静的思辨思维,遗留着活跃的争鸣氛围,受着这种思辨与争鸣的氛围熏陶,以及和合文化的浸染,迷茫中的智便有了“六经注我”的勇气和灵感,才能将各种互不相容的大智慧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佛教和哲学的一个巅峰。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5#
发表于 2016-10-26 10:36: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六百年后,南宋理学的形成,虽然没有直接在天台山完成,却与天台山有着深厚的渊源。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十年(1183)间,两次提举天台桐柏崇道观,曾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兼办赈务。十年之中,他多次来天台访贤授徒,传扬儒教。期间的学术活动,也是他成就理学的过程。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6#
发表于 2016-10-26 10:37: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朱熹的理学,也是在激烈的争鸣中完成的。在多年的研究儒学过程中,朱熹作为“道学派”代表,与陈亮等“事功学派”之间进行了“义利之争”;也在道学派内部与陆九渊之间就“尊德性”与“道问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经过长期的学术辩论,朱熹逐渐融摄了各家所长,同时兼容了佛、道理论,形成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学。台州学院教授曾其海在《朱熹理学与天台佛学》一文中,用大量的例证说明,朱熹的“理”、“理一分殊”、心性理论都明显地保留了天台佛学的思想痕迹,然而却不只是天台佛学思想的重复。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7#
发表于 2016-10-26 10:38: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见,走向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同样秉承了天台山和合文化的那种兼容并蓄。这种兼容并蓄过程,正如佛教天台宗形成那样,经历了争鸣、碰撞、开放、包容、吸收、融合的洗礼。这似乎是所有新思想、新文化形成的通则。当然,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完成中国化,还需移植、更新等涵化过程,也就是完成本土化或者说民族化过程。而天台宗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一个兼容的过程,毋宁说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是智者大师以佛教的方式发展了中华文化。可以说,天台宗是三教合一的最初实践。道教南宗正是吸收了佛教天台宗教义和儒教理学学说形成的。“和圣”寒山子也是三教合一的典型,他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是位亦儒亦释,亦俗亦仙的传奇人物。其所创作的超凡脱俗、蕴涵禅机的“寒山体”白话诗,融合了儒释道文化,正是文化和合的具体体现。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8#
发表于 2016-10-26 10:38: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从三教合一的历程可以看出,文化和合的过程,是一个经过百家争鸣后的百花齐放,是兼容并蓄后的和而不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9#
发表于 2016-10-26 10:38: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3.天台山文化三教理论的阐释,展示了人性、社会、自然和合的哲学命题。   宗教是关于“出入世”的智慧,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智慧的最高境界便是和谐、和合。佛教天台宗的所谓“定慧双修”、“止观并举”,指的是在“修佛”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和内心的修炼,还要把这种理念体现在积德行善的实践中,这实际上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和谐统一,是追求个人自身及人与社会的和合。道教南宗提倡的炼丹当以“性命双修”,就是炼养身体与心性修炼相结合,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理想的儒家,从唐朝大儒啖助、陆淳、柳宗元及与韩愈并称“韩李”的李翱,到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朱熹、王阳明等,在阐述如何修成“圣人”的理论中,或吸收佛教天台宗教义,或从道教南宗思想演绎而来。所谓“以儒治世、以释治心、以道治身”,其实,儒学和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都研究“心性”,即从“生命哲学”到“道德哲学”,强调人性之善,主张扬善除恶,复归本性。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社会、自然和合的追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60#
发表于 2016-10-26 10:40: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二、天台山和合文化的现实意义   “和合”是一种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和合二圣”的推崇,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天下兼相爱”的理想,是和而不同的过程。“和合”贯穿了天台山文化的整个脉络,可以说,是天台山文化的灵魂。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今天,我们提倡、弘扬天台山传统和合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