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1#
发表于 2016-10-26 10:27: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和合二仙”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象征,但天台山和合文化远不仅于此。本文将从社会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天台山和合文化内涵进行阐析。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2#
发表于 2016-10-26 10:28: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社会层面   1.天台山“和合二仙”的传说,反映了百姓向往和乐美满生活的社会心理诉求。   唐朝的天台山,出现了两位方外传奇人物———寒山、拾得,他俩现在与丰干一起,被供奉在国清寺的三贤殿内,而且被传是菩萨化身,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除了位列佛家菩萨行列,两位还是俗仙,被供在婚嫁喜庆场合的中堂,被人们合称为“和合二仙”,成为喜庆之神。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民间传说,国清寺举行法会,越州汪老太太和女儿芙蓉赴会,因旅途劳累病倒在寺中,立下遗嘱,说愿将女儿许配给为她治病的寒山、拾得两人中的任何一人。处理完汪氏后事后,寒拾两人互相推让。为了成全友人的婚姻,寒山悄然出走。寒山出走后,拾得也放弃婚姻,出外寻访挚友,最后,在苏州寒山寺找到寒山。兄弟相见,寒山和拾得分别以盛着素斋的竹盒和红艳的荷花相赠,并一起住在了古寺内。后来,人们称拾得为“和(荷)仙”,寒山为“合(盒)仙”。雍正十一年,皇帝下旨敕封寒山为 “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并为寒山诗集作序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3#
发表于 2016-10-26 10:29: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和合二仙”的形成,体现了人们对“朋友和合”、“夫妻和合”的寄寓,寄托了百姓对和乐美满生活的向往。而雍正皇帝敕封“和合二圣”,则是顺着这一民意,企求国泰民安,八方归治。从“和合二仙”到“和合二圣”,是民间百姓到最高统治者对“和合”的共同认可,从而使天台山成为无可辩驳的“和合之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4#
发表于 2016-10-26 10:29: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2.千百年来天台山不断接纳中原大姓入迁、繁衍、融合,体现了和睦共荣的社会结构要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5#
发表于 2016-10-26 10:30: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层面的和合表现,往往是社会大众共同完成的,就像“和合二圣”信仰的形成,是朝野共同推动的。而社会结构的和合,更有赖于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这种表现集中体现在人口的迁徙和融合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6#
发表于 2016-10-26 10:30: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据史料载,六朝、汉代及三国时就有许多中原大姓入迁天台境内,此后,南北各地皆有姓氏来迁。入迁的氏族,或因入仕,或因避乱,或因仰慕天台山美景,而融入到这神山秀水之中。据1988年统计,民国前(不含民国)入迁的尚存127姓、252种。其中入迁时间可以确定的有219种:东晋1种,隋代2种,唐代15种,北宋38种,南宋58种,元代25种,明代56种,清代21种,以两宋和明代最多。入迁的氏族,往往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这些外族大姓在繁衍和发展中,与当地居民相处、交融,养成了天台人既具江南灵秀又兼北方豪放的独特的综合气质。虽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更具特色的是南北兼容的纷呈习俗和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比如天台的饮食文化,是典型的南北大荟萃。特色小吃以粉食为主,就秉承了北方习俗,但加入了南方人的精细,“扁食”、“饺饼筒”就是其中的典型。“扁食”既像北方的饺子但比饺子皮薄,又像南方的馄饨但馅比馄饨多而皮更厚,内中的馅则比饺子和馄饨都精细复杂得多;“饺饼筒”则将“南素北荤”尽裹其中,虽形式上类似于山东的大饼卷大葱,内中的馅却有了“五虎擒羊”的精致复杂。民间文化也同样保留了南北风味。如平桥舞马,就与北方的旱船相似;朗树花鼓,类于安徽花鼓;沿袭近两千年的仙佛庙会“三盘铳”(九遮山村民为纪念亚父范增而举行的庙会),则留有楚汉遗风。但这些民间文艺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早已打上了天台山的烙印。就是居所“三透九明堂”,也是源自北方京城的“四合院”,却多了江南的灵秀。而由于长期受着这种独特的天台山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天台人表现出灵气中的大气、坚忍中的进取、执著中的硬气,为了实现目标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天台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7#
发表于 2016-10-26 10:31: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南北兼容的民风习俗和性格气质,构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天南海北的人们在和睦共荣中不断发展进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8#
发表于 2016-10-26 10:32: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二)文化层面   1.神秀天台山正是文人名士们渴望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寄托之所,是一种人与自然和合的人文写照。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9#
发表于 2016-10-26 10:32: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天台山作为和合文化的发源地,并非“和合二仙”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岳崇拜由来已久,而名山总是与文化连在一起。   最早倾情于名山的应该是道家。道家立足“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羽化成仙”,而这“羽化成仙”的依托就是名山。自从道家理论创立后,便一直有人孜孜以求,寻访名山修道、弘道。天台山因“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也就成了最早的清修高道的向往之地。汉末,葛玄就来山卓庵建观,此后,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吕洞宾、张伯端等历代高道纷纷来天台山筑庐修炼,著书立说,尤其是张伯端创立的道教全真南宗,更是影响深远。而达成“羽化成仙”目标的仙人们,也把天台山作为他们的理想栖息地。如轩辕黄帝受金丹玉液于琼台;伯夷、叔齐死后授九天仆射治桐柏;西周灵王太子晋“乘白鹤两至赤城,治桐柏,掌吴越水旱”,等等。南朝宋《幽明录》记载的最早的神仙故事“刘阮天台遇仙”,便是天台山上神仙与凡俗和合的典范。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50#
发表于 2016-10-26 10:33: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曾在当时的陈朝都城金陵开讲禅学,盛极一时,就连皇帝和朝臣都停朝前往听禅,相传大师讲课时是万人空巷。然而,在京城呆了几年之后,大师感到京城喧闹,不利于坐禅,徒众年增一年而得法者反而逐年减少。同时,大师看到东晋孙绰那篇自称“掷地有声”、且流传很广的《游天台山赋》,以及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刘阮天台遇仙”故事,于是,便不顾陈宣帝和朝臣、僧众的多方挽留,于陈太建七年毅然率20余徒前往天台山。在这“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之地,智远离了奢华生活和权贵纠缠,一心亲近自然,在神奇秀丽的华顶峰,摆脱了“群魔侵袭”,完成了“头陀证悟”,最终找到了佛学的真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