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ud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公战秦琼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1
28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20:1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dong 于 2015-5-21 20:21 编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言慈氏。我此娑婆世界。有七十二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阿难。难忍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宝藏佛刹。有九十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火光佛刹。有二十二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无量光佛刹。有二十五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世灯佛刹。有六十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龙树佛刹。有一千四百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无垢光佛刹。有二十五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师子佛刹。有一千八百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吉祥峰佛刹。有二千一百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仁王佛刹。有一千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花幢佛刹。有一俱胝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光明王佛刹。有十二俱胝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得无畏佛刹。有六十九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悉皆亲近供养无量寿佛。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慈氏。如是功德庄严极乐国土。满彼算数无量之劫。说不能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无量佛寿名。


     那些被授记“分真即佛”的法身大士们,你们看看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念佛人的吧!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就是大乘第一弟子!!信愿持名就是在受持《法华经》!!“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不是对《法华经》、《楞严经》最好的受持吗??你们以为被人授记“都已成佛、都已往生”就真的成佛了、往生了?你们是执理(歪理)废事,把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当成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了。佛经都是佛说的,怎么到了你们眼里都被搞成水火不相容了?难道佛说的经典还会有自相矛盾之处吗?是佛说错了还是你们理解错了??真以佛弟子自居者(不是某人的弟子),这事必须得整明白了,以免自误误人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1
28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23:53: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dong 于 2015-5-21 23:54 编辑

                     深入经藏——正信受持法华,珍惜本师正法
  

    崇尚法华,赞叹法华,是应该的,佛在经中也反复地殷勤付嘱!
        但是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直接读《妙法莲华经》本身,不要离经求法说法。
        经典没那么难懂的!真有愿心,用功夫,读经典本身就开慧!经文本身就有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为什么要离开经典去信什么大法呢?
        诸法空相——无智亦无得啊!

        二是不要因为修学《妙法莲华经》而否定其它经典和法门。
       佛的确反复称 叹法华的殊胜,但切莫忘记了,在八年法华之后,佛还说了好多部经典——那些体量相对小一些的经典不去说啦——《大般涅磐经》难道也视而不见?(何况经义不可思议,不可以经文长短去论其分量,是经经殊胜,法法皆妙)
        除了《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其它都是假经?——《大般涅磐经》也没有价值么?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是的!但一切法中,大涅磐最上。
       常乐我净就是一佛乘的究竟义啊!——常乐我净依于无常、苦、无我、不净——大涅磐与如来藏同乎?异乎?
        不下功夫闻思修学经典,谤法毁法葬送本师的正法,唉!
        《大般涅磐经》里边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依然是重点——但佛一生所说法也尽作归纳,什么人修什么法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请法受法者,绝大多数是大菩萨,除佛最后声闻弟子和付法给阿难外,哪一个不是大菩萨啊!(凭什么说——《大般涅槃经》是给在法华会上退席的五千弟子讲的。)
        辨别邪正——除《楞严经》外,《大般涅槃经》同样全方位立起法镜如鉴,一切正邪莫不照触分明——包括今天很热火的一些法师的说法观点,其中都列举出来了——也是假经?

       给《法华经》作结的,是另一部经——《普贤菩萨行法经》,里边具体地讲如何观想普贤菩萨开始,渐除业障,证入法华三昧,然后重入法华一会,灵山法华会无古无今,于今未散,《妙法莲华经》的结经是这一部,承接法华经第二十八品的一部大经!(但某师亲口说他没读过——弘扬法华却未读过《法华经》的结经,如何弘扬?)
        
         不但有结经,《妙法莲华经》还有开经——《佛说无量义经〉
       《妙法莲华经》开头,佛放光现瑞,连弥勒菩萨也不解,向文殊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回忆往昔有佛说法住于无量义三昧,现与本师佛法华会开始前一样的光,照东方无量世界,然后说《妙法莲华经》——所以本师将说《妙法莲华经》!
        每一位佛涅磐前都会说《大般涅磐经》,也会在之前说《妙法莲华经》,正是佛佛道同。
        而《佛说无量义经》法义,与《金刚经》和六百卷般若经典相承,无量义,甚深般若解了一切法相不可着,佛所说法,初说中说后说三时,言词虽一,其义有异,都导归一佛乘——若《金刚经》是不了义,是什么什么经,《佛说无量义经》岂不也被否定掉了么?
        否定了《佛说无量义经》,《妙法莲华经》又何由何因缘而得说出?(所以自不读经,跟着人跑,可怕!)
        下边呈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的部分经文——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不好好读经文本身,一边赞法华,却不自觉地一边在谤佛谤经!比如持佛有真实灭度的观念。
        无有佛涅盘,亦无涅盘佛——〈楞伽经〉
    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妙法莲华经》如来法师品第十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看看上边《妙法莲华经》原文啊,佛之灭度,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实无灭度!
        观念上对佛示现涅磐要持正见——不是佛寿命尽了,临命终了——而是众生的业,众生得度的因缘没有了,佛住世无益,所以示现涅磐。——虽现涅磐,而实无涅磐,不过于他方世界,度因缘成熟的众生。
        不仅《妙法莲华经》这样讲,大乘了义经典都这样讲,《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最为集中讲出来了,所谓——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但愿大家深入经藏!珍惜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

探讨:
       一、弘扬法华经,不分对象地宣说吗?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受持法华?——应该给什么人说《法华经》?
       二、受持《法华经》有什么功德?很多“受持”《法华经》的修行人为什么没有成就相应功德?
       三、只要听闻《法华经》,信与不信都能成佛吗?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只说这一部经典?
       四、佛说的三乘法和《妙法莲华经》外的其它经典,是“戏论之粪”吗? 方便法是否应该否定掉?
       五、受持《法华经》的人应该有怎样的心性修养,怎样修行?
       六、受持《法华经》要持怎样的观念才不谤如来正法轮?


       愿我生生世世不忘失护持法华、楞严之愿!不懈怠于护持之行!
    若有忘失句逗,迷惑、误解其经义者,我当为说,示其正见法义,导入正路!
    亦护如来一切究竟了义经教!
    于十二部经,善说其义,于方便解说中,与众生同体不二入佛知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1
28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00:13:40 | 只看该作者
    称“经王”的不只《法华经》一部,如《金光明经》亦称“经王”:“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是诸经王,能与一切无量众生安隐快乐。”“此《金光明》,诸经之王,甚深最胜,为无有上。”“能持甚深诸佛所行,名《金光明》,诸经之王。”“惟愿为我敷演宣说,是《金光明》,诸经之王。”世尊在《金光明经》反复宣说《金光明经》是经王,比《法华经》称的次数多多了,并说“甚深最胜,为无有上”,如果依某人之说,是不是《法华经》比不上《金光明经》?因为佛说《金光明经》“甚深最胜,为无有上”呀!如果谁以《金光明经》否定《法华经》,或者以《法华经》否定《金光明经》,这个人不是白痴就是疯子!佛说某经是“经王”自然是经王,有些经典佛虽然没有说是经王,根据其重要性,同样也是经王,如《华严经》等。还是好好看看祖师大德的开示吧,别再造业了!
       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三》云:
       劝令受持读诵,诸经无不如是,岂特《金刚》、《行愿》乎哉!《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以其称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在于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然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其效法企慕乎三圣者,何其至诚如是之极也!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著化为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辜负佛恩处多矣。
       如果看了印光大师如此深切著明的开示,还不幡然省悟,闭嘴忏悔,那就是一阐提人,天堂无路,地狱有门矣!
       附录:
       “经王”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是大法师,在无佛时,为浊恶世邪见有情演说甚深心地经王,使离恶见,趣菩提道,广宣流布,令法久住。”
        “经王”之《大般涅槃经》云:“是妙经典,诸经中王,如彼药树,诸药中王。”“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未曾有也。当知即是无上良医,最尊最胜,众经中王。”
       “经王”之《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云:“此妙经王,于当来世,利益众生,如佛无异。”
      “经王”之《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云 :“当说此经王,有亿经围绕,闻于此胜经。”“说此经王时,大地六种动。”“于金叶上,书此经王。”
       “经王”之《菩萨念佛三昧经》云:“当我须臾说此三昧微妙经王,教世间时,一切山河及以大地,皆悉俱时六种震动。”
       “经王”之《大方等无想经》云:“吾今为汝分别解说,有大方等甘露经王,开大宝藏,赈给贫穷,启发诸佛功德之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性无尽,昔来隐蔽,今欲显示,诸佛如来然大慧灯,令诸众生,了了明见。”
       “经王”之《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三 菩萨藏会》云:“诸聪睿者慧无边,妙能通达法及义,尊胜文词善圆具,由持如是大经王。常获丰饶法宝藏,恒欣悦意行法施,发生最上胜欢喜,由持如是大经王。……勤求善说正法句,最胜众圣所称赞,常闻发起超胜行,由持如是大经王。……由闻如是大经王,功德胜利无边际。”
       “经王”之《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世尊!若诸四辈弟子,于此经王,深信受持者,得几所福?佛告妙吉祥:若人于此妙法及彼法师受持之者,乃至名字,或于一日、一弹指顷,发起慈心,我悉知之。”
       “经王”之《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云:“善男子!如此经王,深可尊重,犹如父母,复能灭除诸恶业障。”“所以者何?此妙经王,于当来世,利益众生,如佛无异。”“我曾宣说众经王,令诸众生得正觉,今更说斯真妙典,汝闻恭敬善修行。……若此经王所住处,无诸灾厄能害人,所有求愿悉随心,安乐能至菩提岸。”“若有经于多劫数,供养一切诸菩萨,不如于此妙经王,暂时信心书一字,持前功德比此福,此为亿分不及一,是故智人于此经,一心奉行无懈怠。”“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等,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经王”之《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若人得闻如是经王而能读诵,是人若有五无间业,皆得消除,临命终时,有十二如来而来迎之,告是人言:善男子!勿应恐怖。汝既闻是《大乘庄严宝王经》示种种道往生极乐世界,有微妙盖天冠珥珰上妙衣服,现如是相,命终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经王”之《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云:“诸有大智者,善了文句义,持此经中王,获无量胜慧。彼比丘法师,常行是法施,持此经中王,最胜生欢喜。为诸听法者,宣说如是法,持此经中王,获叹美功德。……善说法要者,常赞佛教敕,持此经中王,多闻常具足。”
       “经王之”之《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世尊!如是之经,如来所说,甚深希有,断诸疑网,最胜了义,难见难悟,是第一义,空性相应,以戒、念、定、慧而为庄严,显说解脱,寂静无染,是诸智人之所知境,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亦是一切诸经之王。”
       “经王”之《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复次,妙吉祥!若有见此正法众经之王轻毁之者,是人当得身穿为窍,丑唇褰缩,身皆破裂,裸形黑瘦,皮肤粗涩,由如饿鬼。”
      
       由上述所谓“经王”可知,“经王”之称,并非《法华经》之专称,岂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岂可是一非余?
       最后请仔细阅读世尊是如何开示的,只有《法华经》才是“经王”,其余诸经都是“诸法戏论之粪”吗?请快快闭嘴,莫再深造无间地狱之业!
       药王如来告王子曰。月盖当知。法供养者。谓于诸佛所说经典。微妙甚深似甚深相。一切世间极难信受难度难见。幽玄细密无染了义。非分别知菩萨藏摄。总持经王佛印所印。分别开示不退法轮。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善摄一切所应摄受。菩提分法正所随行。七等觉支亲能导发。辩说开示大慈大悲。拔济引安诸有情类。远离一切见趣魔怨。分别阐扬甚深缘起。辩内无我外无有情。于二中间无寿命者。无养育者。毕竟无有补特伽罗性。空无相无愿无作无起相应。能引妙觉能转法轮。天龙药叉健达缚等。咸共尊重称叹供养引导众生大法供养。圆满众生大法祠祀。一切圣贤悉皆摄受。开发一切菩萨妙行。真实法义之所归依。最胜无碍由斯而起。详说诸法无常有苦无我寂静。发生四种法嗢拖南。遣除一切悭贪毁禁嗔恨懈怠妄念恶慧惊怖一切外道邪论恶见执着。开发一切有情善法增上势力。摧伏一切恶魔军众。诸佛圣贤共所称叹。能除一切生死大苦。能示一切涅槃大乐。三世十方诸佛共说。于是经典若乐听闻信解受持读诵通利。思惟观察甚深义趣。令其显著施设安立。分别开示明了现前。复广为他宣扬辩说。方便善巧摄护正法。如是一切名法供养。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1
28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00:3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dong 于 2015-5-22 00:35 编辑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岂可以己之智力不能,而遂断以决无此理。其一日七日之释1,显是以己量九法界。若如是诠,岂特弥陀一经,不能统摄群机。一代教典之圆顿妙谈,皆当以己智不能,而疑为妄语。谤佛谤法谤僧,罪在不原。虽于下根有警发处,然伤其大体2,此印光不敢劝人受持也。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3,不依佛说矣。净土三经,自古流通,并行愿品为四经,岂可谓不奉为圭臬(niè4乎。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5。何得以此等人为准。但以小本文简义丰,故列于日诵。余则随人受持有异耳。衷论所说,有益者固多,有碍者亦复不少。若无择法智眼,或恐未得其益,而备受其损。如一日七日十念不度6等是也。受持读诵,为佛门始终正行。即禅宗专务参究者,亦复如是受持。如药山7,仰山8,永明,首山,栖贤湜,育王微等,但以拈提向上,则有似乎拨。不知拈提向上,举尽世间法法头头,皆归本分。彼未得其门者,遂随语生解。从兹一辈参禅者,率多藐视经教。此辈虽自名禅人,实属法门罪人,如来逆子,何足挂齿。劝令受持读诵,诸经无不如是,岂特金刚行愿乎哉。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以其称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在于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9,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10,然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11,其效法企慕乎三圣者,何其至诚如是之极也。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着,化为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12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13。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14。观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辜负佛恩处多矣。不慧拙作,虽义有可取,不当以实千古之杰构,非一代之常文过誉,不几15以凡滥圣,置寸木于岑楼16之上乎。汝前书谓扬州之行,愿相随喜,吾未曾进止17。继思汝高堂有亲,室有弱妻少子,理宜在家修持,不可外面奔驰。以主人若在,外虞自然不起。倘久出不归,不但孝教有失,或恐小人乘间18,盗贼水火,皆须预计。不但扬州不可去,即普陀亦不须来。纵欲谈叙,邮局代为通知。彼此之情既达,而所费实无几何。岂不两得其宜乎。祈此后切勿发信,若有所叙,当于三月半后发之。扬州之行,总在四月半间。若决定又欲来山,亦当在三月半后。人皆于正香期来,不知香客过多,诸凡皆难如法。近来轮船开通,从正月至八月,皆有人来。闲时来,种种次第。忙时则诸凡皆成潦草矣。真心礼谒大士者,不可不知。佛道非深不高,非浅不大,能深能浅,始名常住,词不达意。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  
【研读】
《阿弥陀经》的注解应当依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摩诃阿弥陀经衷论》的诠释,有很多随任自己的见解,乖违经文义旨的地方,不可以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怎可以自己的智力不能理解,就断定没有这个道理。其中“一日七日”的解释,显然是以自己的凡夫心来测度九法界一切凡圣。如果像他这样的诠释,哪里只是《阿弥陀经》,不能统摄群机。就是佛陀一代时教的圆顿妙谈,都应当因为自己的智力不能达到彻证,而怀疑是妄语。谤佛、谤法、谤僧,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虽然对于下根人有警示启发之处,然而伤了大局的道理,这是我不敢劝人受持这部书的原因。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流入大海,一杯水一滴水也进入大海。证齐诸佛的等觉菩萨,尚且求往生净土。五逆十恶,也得预入末品往生。怎么能以得到一心不乱以及念佛三昧(的高标准),而拒绝没有得到一心、三昧的人(往生)呢?但是效法学习上等,只得中等。自己决定求生净土,应当要企望达到如此地步(一心三昧)。如果说不得一心三昧,就决定不能往生,这又是自己建立的法令条文,不依佛说了。
净土三经,自古流通,加上《普贤行愿品》为净土四经,怎可不奉为典范准则呢?现在修习净业的人,大多都不知道净土的宗旨,只依事相。从许可角度来说,也可以说他是净土宗当中的人。从夺破角度来说,实际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都是属于无禅无净土。怎么可以以这种得一心三昧的人为准绳呢?因为《阿弥陀经》文字简约,义理丰瞻,所以列在日诵当中。其余的三经就随各人受持有不同罢了。《阿弥陀经衷论》中所说,有利益的固然多,有妨碍的也有不少。如果没有择法的智慧眼,或者恐怕没有得到其中利益,而备受其中的损害。例如“一日七日”“十念不度”等议论就是如此。受持读诵经典,是佛门始终的正行。就是禅宗专门从事参究,也是如此受持(读诵经典)。如药山惟俨禅师,仰山慧寂禅师,永明延寿禅师,首山省念禅师,栖贤寺澄禅师,阿育王寺的知微禅师等,但因为禅宗是拈提一切向上一著,就似乎有拨除经教的迹象。不知道这个拈提向上,凡是世间的法法头头,都归于本分自性。那些没有得到门径的人,于是就随言语生起错解。从此这一些参禅的人,大多藐视经教。这些人虽然自名为参禅人,实际是法门的罪人,如来的逆子,何足挂齿。劝令我们要受持读诵,诸部经典中都是如此嘱咐,哪里只是《金刚经》《行愿品》呢?《华严经》,是三藏经王,最后一著,归重到十大愿王。只应该尊重《华严经》,不可以小看其余的经典。因为诸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经体的缘故。《华严经》的伟大,因为经中称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收摄二乘人的缘故。《法华经》的高妙,在于会通三乘归于一佛乘,开示权教原为显明实教,开显化迹,显示本地风光的缘故。天台宗说《法华经》纯圆独妙,《华严经》还兼带有权教。(权: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来说)然而佛在法华会上赞叹《法华经》为经王,在华严会上赞叹《华严经》是经王。哪里是后世宏扬经教的人,必须决定在全部藏经的五大部中,分出你高我低,不许每部经偏重赞叹呢?修禅宗的人赞叹禅宗,修净土的人赞叹净土。不如此,不能生起他人的正信,发起他人的景仰。只是应该善于领会其中的意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赞孔子是: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圣人了。然而孔子因为极度仰慕前贤,看见尧帝在菜羹中,见到舜帝在墙壁上,见到周公在梦里,他效法仰慕这三位圣人,竟然诚心到了如此极点。念佛人只要能够真切念佛,自然可以仗佛慈力,免除刀兵水火之灾。就是过去宿业所牵,以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尔遇到一些灾祸。但在平时要有真切信愿,一定在这个时候蒙佛接引。如果是现在已经证得一心三昧,固然已经入于圣流,自己色身如泡影一般,刀兵水火来了,都不相妨碍。纵然现在遇到灾难,实际不会受苦。而茫茫世界中,曾经有过几个这样的人呢?《普贤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读诵此经,令我们的人、我、众生执着,化为乌有。往生净土的善根,每天增长。应该以此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没有受持《阿弥陀经》,就去修习净土,这也是属于见浅福薄。莲池大师,益大师等祖师,也都极力赞扬《阿弥陀经》。《弥陀要解》中说:“如来一代时教,唯独《华严经》中说明一生圆满成佛,而一生圆满之因,在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菩萨也往生净土啊!《华严经》要给予我们的,却在《阿弥陀经》中,而天下古今相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言词繁多,义理毁失,我只有剖心沥血罢了”!所以无隐禅师说:《华严经》就是广本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略本的《华严经》。观察二位大师的言论,就知道看经不具圆顿眼,辜负佛恩的地方很多啊!
我的拙作,虽然义理有可取,不应当以“实千古之杰构,非一代之常文”来过份赞誉,不看看是不是以凡滥圣,将短木放在高楼之上啊!你前封信中说:扬州之行,愿相随喜(随印祖去扬州)。我没说可以、不可以。继而想到你母亲在家中,还有弱妻少子,应该在家修持,不可在外面奔驰。因为主人如果在家,外患自然不起。倘若久出不归,不但对于孝亲教子的本份有失,或者恐怕小人利用这个机会作乱,盗贼水火,都必须要预先防备。不但扬州不可以去,就是普陀山也不须要来。纵然想谈叙一番,邮局代为通信。彼此之情既然传达到了,而所费的钱财功夫实在不多。岂不是两全其美吗?祈望此后不要发信,如果有所叙说,当在三月半之后再发信。扬州之行,总在四月半之间。如果决定又想要来普陀山,也应当在三月半之后再来。一般的人都是在正香期(二月十九)来,不知道香客太多,一切都很难如法。近来轮船开通,从正月到八月,都有人来。闲时来,种种事情都有顺序条理。忙时来,就一切都成潦草了。真心礼谒观世音菩萨的人,不可不知。“佛道非深不高,非浅不大,能深能浅,才名为常住”,词不达意。应当说: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所以名为常住。 
1《衷论》曰:“虽博如云栖之疏钞。精如灵峰之要解。亦显与经义背驰。有不可不亟正者。原经文之义。本谓念佛之人。如能专心念至一日一心不乱。或远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至临命终时。佛即与圣众现前接引。其人自能心不颠倒。任运往生。所谓一日至七日。乃指一心不乱在定之期。非谓念佛一日至七日。即能得一心不乱也。------总之一日七日。皆指一心不乱而言。非指念佛之期而言也。如以一七日为念佛之期。是先佛直谓众生念佛七日。或少至一日。即可径证三昧矣。自先佛垂教。至今几三千年。既无其事。则亦无其理。”王耕心认为:一日至七日,不可能得一心。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都注解的不对。
2【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3【科条】1.法令条文;法律条文。2.条例;章程。
4【圭臬】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2.比喻典范;准则。
5 “无禅无净土”:印祖的解释:“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6《衷论》曰:“至十念往生之法,虽出本经,而据余所见,诸净业家,或修习颇勤,年当迟暮,反退初心;或临命终时,神明昏愦,径失正念者,时时有之。若惟修十念,辄能往生者,实未尝亲见。”
7【药山惟俨】(751~834)唐代僧。属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绛州人,俗姓韩。十七岁依潮阳(广东)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73)就衡山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后参谒石头希迁,密领玄旨。次参谒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后复还石头,为其法嗣。不久,至澧州药山,广开法筵,四众云集,大振宗风。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笑一声,遍于澧阳东九十余里,居民均闻其声。朗州刺史李翱赠诗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唐太和八年(834)示寂,世寿八十四。一说太和二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七十。敕谥“弘道大师”。
8【仰山慧寂】(807~883)唐代禅僧。广东番禺人,俗姓叶。九岁,往依和安寺通禅师。十七岁,自断二指,立誓落发。参谒耽源应真,了悟玄旨。未久,入沩山灵佑之室,受其印可。后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又参礼岩头全豁。未几,复还沩山,执侍灵佑凡十五年,互相激扬宗门。唐僖宗时迁大仰山,大振沩山之法道,是为沩仰宗。有仰山小释迦之号。后住江西观音院,再迁韶州东平山。中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七。遗偈:“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攀屈膝。”翌年,追谥“智通禅师”。
9【五大部】<一>大乘经中之五种大部经典。又称五部大乘经。乃开元释教录对大乘经典所作之分类。即:(一)般若部,(二)宝积部,(三)大集部,(四)华严部,(五)涅盘部。<二>全部大乘经分类为五种大部。即:(一)华严部,(二)方等部,(三)般若部,(四)法华部,(五)涅盘部。出于阅藏知津。
10《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11参考:《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覩尧于羹。” 《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2【偏僻】引申为孤陋,见闻短浅。
13《弥陀要解》:“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赡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14无隐禅师,清康熙年间人,出生即不茹荤,十三岁听楞严经,二十三岁出家,在宝华山受具足戒,遍参诸方。五十一岁圆寂。法语由普愿居士辑为《无隐禅师略录》,其中复某居士书评论莲池大师答曹鲁川书,认为华严经与佛说阿弥陀经完全一致。印光法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三中谈到:“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
15【不几】不盘查。
16【岑楼】高楼。《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17【进止】进退。
18【乘间】利用机会;趁空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1
28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20:23:20 | 只看该作者
与悟开师书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广说其可尽乎。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捨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就中最要者惟要解。而初心入门,断疑生信,作险道之善导,示宝所以必趣者。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早知师已饱餐王膳,而犹汲汲于献芹者,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岂可以己之智力不能,而遂断以决无此理。其一日七日之释1,显是以己量九法界。若如是诠,岂特弥陀一经,不能统摄群机。一代教典之圆顿妙谈,皆当以己智不能,而疑为妄语。谤佛谤法谤僧,罪在不原。虽于下根有警发处,然伤其大体2,此印光不敢劝人受持也。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3,不依佛说矣。净土三经,自古流通,并行愿品为四经,岂可谓不奉为圭臬(niè4乎。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5。何得以此等人为准。但以小本文简义丰,故列于日诵。余则随人受持有异耳。衷论所说,有益者固多,有碍者亦复不少。若无择法智眼,或恐未得其益,而备受其损。如一日七日十念不度6等是也。受持读诵,为佛门始终正行。即禅宗专务参究者,亦复如是受持。如药山7,仰山8,永明,首山,栖贤湜,育王微等,但以拈提向上,则有似乎拨。不知拈提向上,举尽世间法法头头,皆归本分。彼未得其门者,遂随语生解。从兹一辈参禅者,率多藐视经教。此辈虽自名禅人,实属法门罪人,如来逆子,何足挂齿。劝令受持读诵,诸经无不如是,岂特金刚行愿乎哉。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以其称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在于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9,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10,然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11,其效法企慕乎三圣者,何其至诚如是之极也。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着,化为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12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13。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14。观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辜负佛恩处多矣。不慧拙作,虽义有可取,不当以实千古之杰构,非一代之常文过誉,不几15以凡滥圣,置寸木于岑楼16之上乎。汝前书谓扬州之行,愿相随喜,吾未曾进止17。继思汝高堂有亲,室有弱妻少子,理宜在家修持,不可外面奔驰。以主人若在,外虞自然不起。倘久出不归,不但孝教有失,或恐小人乘间18,盗贼水火,皆须预计。不但扬州不可去,即普陀亦不须来。纵欲谈叙,邮局代为通知。彼此之情既达,而所费实无几何。岂不两得其宜乎。祈此后切勿发信,若有所叙,当于三月半后发之。扬州之行,总在四月半间。若决定又欲来山,亦当在三月半后。人皆于正香期来,不知香客过多,诸凡皆难如法。近来轮船开通,从正月至八月,皆有人来。闲时来,种种次第。忙时则诸凡皆成潦草矣。真心礼谒大士者,不可不知。佛道非深不高,非浅不大,能深能浅,始名常住,词不达意。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  
两篇《印光法师文钞》都在这摆着了,到底是谁在灭法让有缘看到此贴的人自己去判断吧。在第一篇文钞中印光大师就说: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可是别有用心的人却掐头去尾只取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这一句话,说是弘扬《法华经》其实抬高的是其不知法脉传承的“一心三藏”圆顿大法,文钞中别的文字对他们没用,所以就装作看不见了。第二篇文钞中的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不可小视余经。”以及“岂后世宏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9,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就更是视而不见了。你还不能使劲说他,说急了他就会说“你是用死人压活人”,再把某某人的知见搬出来与佛言祖语对抗,你还拿他真没办法,只好由他去吧。发这个帖子的目的并不是想说服那些“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是为了给一些善根深厚但遇缘不好的人提个醒而已,如真能把这个帖子从头看到尾,那是谁打着弘法的旗号在干灭法之事看帖者也就一清二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19

帖子

149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91
286#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20:53:05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