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法初识(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3:33
  • 3244

    主题

    3591

    帖子

    2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09:4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第七识:
    第七识名叫末那识,在十八界中,叫意根
    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六识,以顺序,眼识是第一识,耳识是第二识……意识是第六识。
    注意:十八界中有第七识,叫末那识,即意根;但第八识不在十八界中,不被十八界所摄,祂是产生十八界的总根源。十八界都是可生可灭的法,而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法。第七识唯有无余涅槃一种情况可断灭,但毕竟是可以断灭的法,既然可断灭,就并不是常住法。故唯有第八识是真正永恒不灭的常住法。第八识在七地以前叫阿赖耶识,成佛以前都可叫异熟识,成佛后叫无垢识。
    一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识别、分别、了别、知道的意思。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前五识只能各自了别五尘的粗相,或叫总相,而第六识,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还能了别五尘的细相,或叫别相,以及了别五尘上所生的法尘。其实第六识对前五尘总、别相的了别,也还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祂不像前五识一样能直接了别前五尘,但也正是因为祂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所以祂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还能了别五尘的别相。
    第七识虽然也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一切的,但祂的了别,既不同于前五识面对面地直接对五尘的总相进行了别,也不同于第六识能作精细的了别,而是另有特点。
    第七识的特点主要有三:恒、审、思量。
    ,指第七识在大乘法中,由于菩萨虽证无余涅槃,而绝不入无余涅槃,所以,同第八识一样,也是恒常存在,无有灭时,无有间断之时(但不能因此就说祂也是真心,因为祂毕竟是可灭的,而第八识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灭的)。
    ,指第七识虽能了别所有五尘上所生的法尘,但由于它只能和五别境心所的慧心所相应,而且其慧单独运作时极其羸劣,所以只能透过法尘了别五尘有无重大变化。但祂对意识所了别结果的审查,却极其敏锐。当祂发现五尘有重大变化的时候,祂就会叫意识来帮祂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准确的了别。故能地刹那刹那审查。
    思量,就是作主、做决定,这是第七识的一个重大功能,而且唯有第七识才有这个功能。众生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发出一个词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行为动作,都要靠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才可以,而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要现行,就必须有一个发布命令者,因为第八识是一个被动心体。这其中,第六识是为第七识提供具体情报者,第七识是根据情报或业力发布命令者,而第八识,则是执行命令者。当然,有的时候,第七识并不一定依第六识所提供的情报作决定、发命令,而是依俱生我执的习气来做决定、发命令的,所以才会有所谓理智与感情的冲突。理智,属于第六识根据实际情况的清醒思维,而感情,则多属累世形成的驾轻就熟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性格。
    第七识恒与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相应,故曰我执识。
    因为初地菩萨的见道位的修行已经圆满,开始进入修道位,所以初地菩萨的知见和佛的知见一样,叫“见与佛齐”。
    菩萨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个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两个位次。
    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又把这五十二个位次分为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从初信到第五住,是资粮位;第六住位,是加行位;从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都又有三位区别,即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是见道位。见道位又有两种,即真见道、相见道。第七住,是真见道;从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是相见道。从初地的住地心到等觉,是修道位。妙觉,是究竟位
    三转法轮和五时说法都是对释迦牟尼佛说法内容或时间的划分。
    五时说法
    1、华严时:佛成道后,于最初二十一天,上天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
    2、阿含时:即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
    3、般若时:继阿含时后,度菩萨乘人,也为使小乘人回小向大,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讲大乘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是为般若时。
    4、方等时方等经即是大乘经典的总称,也叫方广经。继般若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经》、《胜鬘经》等唯识系列的经典,讲大乘般若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是为方等时。
    5、法华涅槃时:再后八年,说《法华经》,会三乘于唯一佛乘;将入灭时,于一日一夜,说《涅槃经》,显佛地究竟涅槃之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三转法轮:和三会说法类似,表示释迦牟尼佛说法,有三个大的时期,所说佛法,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度化对象。
    1、初转法轮:也叫初会说法,以弘演声闻、缘觉所修的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为主,总名二乘菩提,所度部众为声闻部。
    2、二转法轮:也叫二会说法(二会也叫般若会),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法界实相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为主,所度部众为三贤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众。
    3、三转法轮:也叫三会说法(第三会也叫方等会),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即是方广经所说诸地菩萨应修证之一切种智究竟了义妙法,乃是唯识增上慧学,所度部众为登地以上之菩萨。
    佛法有五乘之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即车,是运载工具。人天乘是世间法,余四乘则是出世间法。
    《法华经》中还有四车之说,即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羊车即声闻乘,鹿车即缘觉乘,牛车即菩萨乘,大白牛车即佛乘。
    如何汇同五时、五乘和三转三会
    1、第一会初转法轮即阿含时,包括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
    2、第二会二转法轮即般若时,菩萨乘。
    3、第三会三转法轮即华严时、方等时、法华涅槃时,佛乘。
    声闻乘修四谛法门,四谛即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简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或苦集灭道。声闻乘所证,有四果,初果名须陀洹,二果名斯陀含,三果名阿那含,四果名阿罗汉(也简称罗汉)。阿罗汉已经彻底灭除了分段生死的见思烦恼,见烦恼即我见,思烦恼即我执。众生所执之自我犹如一张皮,烦恼好像皮上的毛,皮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可以长了。所以要想证解脱果,首先要断的就是我见。须陀洹是小乘的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位要断三缚结(我见结、疑见结、戒禁取见结)。
    小乘开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识到根本没有自我,断除我见。我见是众生错误的想象。我见也叫身见。若我见、身见并用的时候,身见偏指错认五蕴中的色蕴即色身为自我,我见则偏指五蕴中的其它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即精神作用为自我。而五蕴都只是因缘暂时聚合所生起的现象,因缘若散即灭,只是过程,并无实质,所以无我。
    :佛法所说的苦有三种或八种。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
    1、苦苦:纯粹的受苦,如被打,牙痛等皮肉之苦以及精神上受煎熬等等。
    2、坏苦:指的就是凡夫所认为的乐,因为其乐并不能常保,所谓乐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过去之后又是苦。所以真正不变的永恒的乐,在世间是不存在的。世间往往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乐参半。比如有爱、能爱是乐,但对所爱的人、事的思念就又是苦,和所爱人、事的分离也是苦。再如吃美味佳肴感到快乐,但吃得太多了,享受过后生病了,就是苦。看见了好东西起了欣赏的念是乐,可转念一想得不到又变成了苦。
    3、行苦: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刹那变化,无有停止,统统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就像一场场戏一样,演过就没有了,永远抓不住、留不住,最终一定会消失。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其实都只是一种不停变化的现象,都为行苦所摄。一般人只能感觉到大的变化,而对于刹那间的那种微细的变化是感觉不到的。
    众生无明,都是以苦为乐。佛法,就是教人从根本上离苦得乐的方法。什么叫真乐?在小乘来说,没有分段生死的烦恼就是真乐;在大乘来说,直到成佛,连变异生死的烦恼也彻底去除得干干净净,才是究竟真乐。
    小乘修行的目的仅是自觉,使自己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离苦得乐。大乘修行的目的,不仅是自觉,还要觉他,使一切众生也都能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离苦得乐。这种自觉觉他的大愿什么时候圆满?要到成佛的时候才圆满。菩萨还没有圆满,还在逐渐圆满、走向最后圆满的过程中。
    我们所在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就是平常人所说的银河系。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苦为乐,极能忍受痛苦,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好多人一直忍受多年的病痛,即使到了临终,还是不愿意放弃生命。
    从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往西,再过十万亿个世界,那里有另外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那里的教主,正在那里教化众生。那是一个无苦的世界,一切所需,自然而有,无需劳作,所以那里的人有充分的时间听闻、思维、修习佛法;那里的人都从莲花中化生,长得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十分庄严;那里的人没有烦恼,所以也不生病,不会死亡,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无需医院、无需医生、无需药物;那里没有女人,所有的女人往生到那里,就都变成了男子,所以那里也没有家庭,没有家庭所带来的一切痛苦烦恼;那里黄金为地,地平如掌,池树皆七寳所成,微风吹动,有百千种美妙音乐自然响起,也有无数美丽的小鸟飞翔鸣叫,都在音乐声中演说佛法;七寳池中有各色莲花,大如车轮,放出各种光色,光中有佛化出,无量菩萨围绕着佛,听佛说法;寳树之间有寳网相连,寳网上有无数宝珠,互相辉映,于寳网上可以看到一切想看的事物,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当然也知道自己必然成佛;那里有无量的大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所以那里的修行人,永远不会退转,直至成佛……详细情况,当讲净土经典时再说。
    阿弥陀佛有两大助手,一名观世音菩萨,一名大势至菩萨。他们都有大慈悲、大愿力、大智慧、大神通,不但在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也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有缘的念佛众生到极乐世界去生活、修行。
    佛法分为三个时期,共12000年,其中正法时期1000年,像法时期1000年,末法时期10000年。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一千年中。
    佛法中表示时间极长的单位叫,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分。表示劫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方法说,人寿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增长一岁,一直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再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人寿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叫一个减劫。这一增一减为一劫。
    (84000-10)×100×2=16798000,一小劫约为1680万年;20个小劫为一个中劫,为335960000万年;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为1343840000万年。无量个大劫是一个阿僧祇劫阿僧祇的意思是无量,是印度的一个大数字,并不是我们平时的概念。
    佛法中表示时间极短的单位叫刹那,一弹指就有60个刹那。事物的生灭极其迅速,肉眼看不到,心也感受不到,现代的仪器也测量不到,因为一刹那中就有900个生灭,所以人们不知道是假相。就如电影,大家看到银幕上的形象都是连续运动的,其实原本是一张一张的单张胶片,因为人的眼睛跟不上一张一张胶片的转换,所以感觉是连续的。可见人的感觉,其实都是错觉,人都是在错觉中生活而不自知,不知真实,故曰无明。
    爱因斯坦说:“物质是人的错觉” 。他的结论与佛法很接近。为什么是错觉?因为人的感觉器官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即使有现代科学仪器的帮助,也还是太有限了。如光谱,我们只能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而此七色,在两头都无限的光谱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假相,真相永远也看不到。但论其究竟,所有的相其实都是假相,真相是没有形象的。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其父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住世八十年,示现涅槃至今已有2560年。
    我们现在所在的劫,名叫贤劫。这个劫中,共有千佛出现。第一尊名拘留孙佛,第二尊名拘那含佛,第三尊名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未来的弥勒佛将是第五尊佛。
    弥勒佛,现在其实还是菩萨,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叫兜率天。兜率天分内外院,其外院住一般的天众,其内院则是弥勒净土,住修行的菩萨们,弥勒菩萨在那里为其它菩萨讲解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列经典,等待因缘成熟,56亿7千万年以后,下到人间示现成佛。
    ,在佛法中,是六种生命形式的一种。其生存环境叫天界,简称天;其中生活的众生叫天人,也简称天。六道众生生存的客观环境,大的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的众生都有男女之别,都有男女欲望,故名欲界。欲界共有六天,也叫六欲天。从下往上,依序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天的天人,身体已是微细物质构成,一重比一重的高大,平常人是看不见的。
    色界的众生已无男女欲望,故亦没有男女之别。由此也可见,并非只是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相,即使娑婆世界的色界也已经没有男女的区别了。其实三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有男女相和男女的欲望,其它两界都没有。
    色界众生处于禅定之中,以禅悦为食,无需饮食,故无大小便利,亦无生藏熟藏。没有鼻根、舌根之胜义根,无香尘、味尘,故亦无鼻识、舌识。十八界中只有十二界了。
    色界共有十八天,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共九天。四禅则共有九天,其中包括圣人居住的五不还天。色界的最高顶——色究竟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为地上菩萨讲说如何成佛的一切种智的地方;已经登地的菩萨,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学习,也可以发愿往生色究竟天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色界天人的身体更加微细,一重比一重更加高大,色究竟天天人的身体最为高大,大到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
    无色界的众生则已没有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所以十八界中,只剩下意根、法尘、意识三界了。既然没有身体,当然也没有男女相以及男女的欲望。
    无色界天共有四重,依序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真正的学佛人,并不发愿往生无色界天,因为没有身体,并且长劫住在四空定中,无法闻思修学,无法实践佛法,更无法弘扬佛法,自利利他,增长福德和智慧,徒耗生命,浪费时间而已。
    佛法虽然也有世间法的人天善法,但祂的主法是出世间法,其人天善法的目的,还是引导众生修学出世间法。除佛法之外的任何宗教所宣扬的法都只是世间法,而世间法不论多么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烦恼法、生死法、轮回法。
    中国的儒教,宣扬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世间法,其实道教修身养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世间法,纵然能升天,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其它的各大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只不过宣说升天的法门而已,而且由于他们不修禅定,不可能生到色界天,只能生到欲界天而已。道教、印度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由于修禅定,倒有可能生到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但纵然生到色界、无色界天,仍然在轮回之中,不能脱离生死。
    但是,这里有个大问题,就是其它宗教的人到底能不能升天,去享天福?论其实,绝大部分的人,不但不能升到天上,连人身也未必能保住。为什么?因为不能受持五戒故,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获得人身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人身都保不住,怎么可能升天呢。所以外教所说的升天法门,并不真实。
    五戒是:第一、戒杀生,第二、戒偷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饮酒。这是再次获得人身的五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那么,试试看,究竟有几个人能五条都做到呢?所以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关于小乘与大乘
    乘,车之义。小乘即小车,只能自坐或乘坐少数人;大乘即大车,可以乘坐很多人。小乘指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指菩萨乘和佛乘。
    小乘
    只能乘坐少数人的小车之义,只是自度,不发大愿度他,有声闻、缘觉两种。但远超凡夫、外道。外道并不是贬义词,只是说他们不是佛道。小乘的修行人开悟时,即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证得初果须陀洹;悟后起修,历经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逐渐断尽贪、嗔、痴、慢、疑之五根本烦恼,则证得四果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为分证,四果为满证。缘觉的解脱果位,名辟支佛。阿罗汉和辟支佛,都只是小乘声闻、缘觉证得解脱时的果位名词,连菩萨都还称不上,所以更不是佛。但他们已是出世间的圣人,如诽谤出世圣人,则有无量罪过。
             
    大乘
    可以乘坐许多人的大车之义,不但自度,而且发大愿度他。修习大乘法并受了菩萨戒的,就可以称作菩萨。大乘的法,是成佛的法。为了生生世世随佛修学,菩萨永不入无余涅槃,八地以前的菩萨还要有意留一点点烦恼,以润来生,叫作“留惑润生”。
    大乘菩萨不仅仅是要使自己开悟、解脱、成佛,更要帮助众生开悟、解脱,走上成佛的道路,所以叫大乘。
    佛法可总结为一百个法,分为五大类,叫五位百法
    一、心王法:有八个识,也叫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法:共有五十一个,是与心王共行的法,如臣佐王,全称为心所有法,有六类:
    1、遍行心所法,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心所法,也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
    3、善心所法,有十一个: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心所法,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6、不定心所法,有四个:睡眠、恶作、寻、伺。
    三、色法:有十一个,即五根,六尘。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四、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无为法:有六个: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

    般若:读作“玻惹”,意思是成佛的智慧,不但与世间的智慧不同,而且也与小乘的菩提不同,所以经常用般若这个音译的词,以示区别。
    菩提:单是小乘解脱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只能叫做菩提。菩提涵盖的意思较广,包括三个方面:
    1、声闻菩提:即苦集灭道四谛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2、缘觉菩提:即十二因缘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3、佛菩提:即大乘菩萨道六度、十度、四摄、十力、四无畏等法所宣说的成佛智慧。般若仅指佛菩提,即成佛的智慧。
    智慧:如果说智慧,就有三种之别。
    1、一切智:小乘解脱道的智慧,包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切智细分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2、道种智:菩萨成佛之道的智慧,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
    3、一切种智:已经成佛的圆满智慧。
    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达到解脱生死、并圆满成佛的彼岸。
    心经:关于心的经典。《心经》虽短,但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的心都讲到了。真心、妄心也都说明了。
    :是精神作用的总称。每个众生的心其实只有一个,但为了让学佛的人了解心具有的不同的功能,首先把心分为真心,妄心两种。真妄最基本的区别是,真心不生不灭,妄心有生有灭;真心不分别六尘万法,而妄心必然分别六尘万法;真心可以持身、持种,妄心不能持身、持种。
    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别为八识。其中第八识是真心,其它七识是妄心。由第八识出生第七识,由七、八两个识和合再出生第六识,然后六、七、八三个识和合再出生前五识,再由八个识和合,辗转出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百法:佛法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即世间的万事万物,概括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前九十六个法是有为法,后六个是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听、识能分别等等。有为法依有漏无漏,即有无烦恼,分为两种,即世间的有漏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须依靠无漏法的配合,才能运作。
    无为法:就是无功能、无作用的法,比如无余涅槃,只是一种第八识独存状态的表述,再如不动无为,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无为法既然无功能、无作用,当然也不会有烦恼,故也叫无漏无为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15 19:20
  • 445

    主题

    2190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0116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6 14:15:51 | 只看该作者
    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楞严经曰“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有为法觉悟即无为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