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朝憨山老人,精彩故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63

帖子

154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15:0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朝憨山老人,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世称憨山大师。明代金陵全椒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他满周岁时曾大病一场,母亲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愿舍儿出家。不久病即痊愈。为此,母亲将他寄名于本地长寿寺,取乳名为“和尚”。他从小就不喜欢跟小朋友游 戏玩耍,只是一人独坐。七岁时,亲历了叔叔病故。从此在幼小的心灵中便存下了“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一大疑团。九岁时,在寺庙中读书,有幸得阅《观音经》,不久就能背诵。十二岁入报恩寺,依西林大和尚学习佛教诸经典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古文词赋等。他十九岁那一年,在寺中阅《中峰广录》一书,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立即决定正式出家。祈请西林大和尚披剃之后,将过去所习古文、词赋等付之一炬,立志从此专意参究一事。
  
    他刚开始习禅时,由于尚未得参究要领,故久无消息。乃专心念 佛,日夜不断,净念相续,不久即有感应。一天晚上,梦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相好光明,了了分明。憨山大师行接足礼,并祈求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愿毕即见二菩萨现半身……自从梦中现此瑞相之后,大师时时都感到三圣炳然在目前,因而对修行增加了极大的信心。这一年冬天,慈恩寺禅堂启建道场,请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憨山大师在讲席期间受具足戒,并随众听讲。当听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意,心中生起对清凉澄观的仰慕之情。由此为 自己立字为“澄印”。并请证于无极大师,大师说:“你志入此法门了。”
    一闻此言,憨山大师似乎遥见冬积坚冰、夏飘飞雪的清凉山。从此自感行住坐卧皆入冰雪之境,无丝毫热恼。出世之念更加刻骨铭心。大师二十岁的那一年冬天,云谷大师于天界寺建禅期。憨山大师与海内大德五十三人前往参加。开初坐禅不知用心诀窍,甚感苦恼,即拈香请益。 云谷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得法,一念不移,三个月内如在梦中。不见有大众,也不知日常行事。但由于用心太急,背部生一大疮,肿痛难忍。大师自知为宿世怨业现前,乃搭袈裟跪于韦驮菩萨像前哀切 恳祷:待禅期结束后,愿诵《华严经》十部以还宿债。祈祷后顿感异常 疲倦,一上禅床即熟睡,开静也不知道。天亮以后,云谷大师问起背疮一事,大师答:没有事了。看背上果然了无痕迹,平复如初。见闻者无不惊叹。禅期满,大师坐禅堂,感觉仍未离禅坐,即便上街入闹市中, 也不见有人,如入无人之境。
  
    明万历改元癸酉正月,憨山大师行脚至五台山,首先求取《清凉传》 一书阅读。依书中所载胜迹游到北台,经一僧人介绍,此地有一憨山,奇秀无比。大师一见心中欣喜,从此取“憨山”为号。下五台山后,憨山大师行脚至盘山。登上千像峰顶,见一石洞内有一灰头土面的老僧入定。憨山大师上前作礼,僧无反应,问话也不回答。大师见状,也与僧同坐。不一会儿,老僧下坐烧开水,然后倒一杯自饮。大师也取一杯饮。僧将水具放下后依旧静坐,大师也随坐。以后老僧做饭,煮饭后自食,大师也取碗筷同食,吃罢饭二人又静坐如前。到半夜时分,僧人出洞外经行,大师也随行。如此七天七夜后老僧才问憨山大师:“从哪里来?来此何为?”大师答:“从南方来,专为参访隐者。”老僧说:“隐者面目如此,并无奇特。”大师说:“一进门早已看破了。”老僧笑说:“我住此三十多年,今日才遇上一个同风。”从此二人共修。
    一天晚上,大师正经行。忽然顶门轰然一声,如炸惊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又觉其境界不是空所能比喻……如此持续一段时间才渐渐有身心,脚下踏实。开眼见山河大地,一切境象依旧。身心轻快,举足如风,受用难以形容。回洞中后,老僧问:“今夜经行为何这么久?” 大师遂将所得境界相告。老僧说:“此为色阴境界,不是本有。我住此 洞三十多年,除阴雨风雷天气外,几乎夜夜经行都有此境界。但不著, 则不被它蒙蔽本有。”憨山大师作礼感谢老僧指教。
  
    盘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间,憨山大师与妙峰师又行脚至五台山,住塔院寺。三月三日,大方主人从雪堆中清理出几间旧屋,供大师静修。当时正是万山冰雪,一片银色的世界。大师顿感身心清凉,似乎置身极乐世界。几天后,妙峰师往夜台游览。大师独居静坐,有人来也不与人说话, 仅望一眼而已。不久,看人如木桩,最后竟然一字不识……当时山风怒号,冰雪消融,雪水冲激,奔腾之声如雷贯耳,又如千军万马出征。静中闻声,甚感喧扰。憨山大师待妙峰师返回后,便向他请教,妙峰师说:“境由心生,不从外来。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在大师的静室外不远处有一独木桥架山溪之上。大师每天坐立桥上,初闻水声不绝于耳,以后动念即闻,不动念即不闻……一天坐桥上忽然忘身,一切皆寂静无声。从此一切声音均不能扰乱。大师习定期间,以米面合野菜熬粥为食,三斗米吃半年尚有余。
    一天,在食后经行中恍然入定。不见身心,唯有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有一偈涌出:“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身心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从此内外湛然,再不为声音、色相所障碍。过去的疑念,当下顿消。回到屋内,看饭锅上已生厚厚的灰尘,因无人问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了。憨山大师自悟后,无师请益,便展读《楞严经》以求印证。过去未听法师讲过此经,现在结合自己内证体验观照阅读,不起丝毫妄识情见。如此历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憨山大师下五台山后,暂住在平阳府太守胡顺庵家。胡公求大师赋诗,并留下古今诗集几本供参考。大师随手翻阅几页,刚一动念构思,文字诗句便如泉涌,不可遏止,倾刻之间已做二三十首。大师忽然警觉到:这是文字习气魔发动,应立即停止。但是一发而不可收,以前所学的诗书词赋,凡是曾过目的都一齐现前,充塞虚空,即使全身是口,也不能吐尽。更不知身心何在,默默内观,有飞升之感。大师想:这正是过去法光法师所说的禅病了。但在这里谁能为自己对治呢?无奈,只得以睡眠消静。   
    于是,大师强迫自己入睡,难以入眠。索性披衣趺坐,忽然坐忘如 睡……。后来,胡公家的童子来敲门,久久没有回应。胡公归家后知道 此事,立即叫人破窗而入。只见憨山大师披衣端坐,便上前呼叫,叫不应,又推了几下也不动。正不知怎么办时,忽然想起大师曾说过,敲磬子可以唤醒出定。于是急忙取来磬子在大师耳边连敲十几声。大师渐渐 出定,睁开眼睛后仍不知身在何处。胡公说:“我一出门师就闭门坐,到今天已经是五天了。”大师说:“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 说罢,默坐谛观,仍不知这是什么地方?从哪里来?最后想起住山、行脚之事,都像在梦中,一概不可得。又如雨散云收,长空如洗,皆寂 然了无影像,心空境寂,其乐无可比拟。憨山大师经此境界,方知佛语真实不虚。乃得偈一首: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