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慈悲的力量,与死亡同行 -—- 面对死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13:33
  • 3244

    主题

    3591

    帖子

    2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0:2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死亡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吗?如果死亡就在我们身边,如影随形,我们该如何与死亡共处?
    一、恐惧是一种能力
         恐惧是所有生物都有的一种情绪,也是我们不敢面对死亡的根源,它具有很深刻的意义。我们的潜意识利用这样的情绪,成功的控制了我们的行为,达到让我们远离危险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点,潜意识将任何我们感到害怕的场景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要类似的场景一出现,马上启动,让我们感到不适,进而逃离那个场景。
         比如深海里的一只小海鱼,有一天游到咸咸的,黄黄的而且带有甜味的水里,并且幸运的吞下大口的河虾。
         正在这时候,一条大鱼突然攻击他,弄伤了他的尾巴。于是,咸咸的、黄黄的,带有甜味的水,河虾,大鱼以及鱼尾巴的疼痛,都被潜意识记录下来。
        小鱼的伤好了,继续快乐的生活。而有一天,当它再次游到类似这样的地方时,潜意识为了保护他,引发了他的记忆——让他的尾巴开始痛。这时候,如果小鱼的面前有鱼虾经过,他就会感到尾巴更痛了。此时,他心生恐惧,以最快的速度逃离。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并没有大鱼的袭击,也不是在他上次受伤的那个地方。因为,潜意识本身缺乏分辨力,他只是忠实的根据以往的记录启动保护程序。
          对于动物而言,这样的保护显然有助于生存。但对于人类而言,这已经严重的障碍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
          比如,一个人在树林中跑步时,被狗咬到了。以后,她只要来到树林中,闻到相似的草木味道,就会紧张。如果再看到一条狗出现,就更怕了。而狗已经不是以前咬到她的那条狗,树林也不是那个树林。但这件事情却影响着她的心灵,她害怕进入树林,从而也失去了在林中自由行动的乐趣。
         再比如,一个女人在家里被男人打骂。这时,房间里的味道,男人的骂声以及小孩的哭声,都会被她的潜意识记录下来。一旦到了类似有小孩的哭声,男人的骂声这样的场合,她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惧与狂躁。
         显然,这些令人恐惧的经验,来自从前压抑过的事件的影响,当事件发生的时候,往往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会先于理性的思维沉入我们的记忆深处。对于这件事的记忆会时不时的从潜意识中冒出来,获得我们专注的力量。而我们的大脑非常擅于对此加油添醋,从中幻化出更多更广的危险,并以此为食,茁壮成长。
         如果我们停下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恐惧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理性的分析。事件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危险性?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实质性的影响?
         事实上,让我们恐惧的理由无非两个,一是死亡,二是未知—-无法预料的结果,我们不愿意付出的代价。
         如果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恐惧只是我们心智的产物,大脑里面的幻像,我们就会战胜恐惧,或者说与恐惧同在。
          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学堂的师生和家长都经历了一次来自死亡威胁的考验:政府根据观测井的水位变化,预测会泽近期会发生地震!
         会泽人因此沸腾了, 有不少人在街头议论纷纷,神情焦虑。
         往往,人们在等待灾难来临的时候,会比突然进入灾难更加煎熬:幼儿园的老师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他们“果断”的下了“停学”放假的命令,让父母把孩子们接回家。几天后,当地政府担心引起大面积的恐慌,不允许他们这么做,无奈的他们只好战战兢兢的接回孩子。  而当地的中小学则要求学生:“睡觉时不能关门,不能脱鞋。”
        有的家庭,把值钱的东西全部放在车里,并把车开在马路边,以为这下就放心了。结果第二天一看,连车都不见了-----为了安全,却收获了更大的困难。就好像现在很多人为了防盗,在自家的窗子上装防盗网,结果出了事故反而把自己逃生之路封闭,无法逃出一样。
        在我们厨房工作的一位当地阿姨,每天往家里打N个电话,叮嘱女儿们小心,并让她们到昆明暂避。同时,要求她老公睡在外面棚子内,以防万一。。。
         而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现的比较麻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样的人已经习惯了不去思考,无意识的认为自己会是幸运的那个人,死亡是别人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只有等到灾难现前,才会有一丝丝的触动。或者潜意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还不如死了来的痛快。这同样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
         这样的情形过了十来天,恐慌过后,人们都对地震这件事情麻木了,见面后会互相打趣,把此事列为笑谈。一切似乎又回归往日的平静。
         不管是一开始人们对地震即将到来的恐慌,还是目前的麻木状态,都是缺乏理性的行为。当听说地震要来的时候,由于之前的大地震对人类造成的伤痛过于深刻,电视屏幕上那一具具尸体,与一幕幕挖人的场景,以及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场面深深的刻在了每一个人脑海中。大家对地震谈之色变。其实说到底,还是对“死亡”心存恐惧——-以为地震就意味着:“死亡”。
          后面的麻木,与时间有关,由于人们习惯了长期按一种模式生活,大脑表面上处于一种木然的状态。暗地里却在期待生命中奇迹的出现。因此,当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东西,不管是灾难还是其他,都会刺激人们的神经,让人们迅速的亢奋起来。而人们不可能长期的亢奋下去,假以时日,一旦人们的意识习惯了这一种模式,一段时间亢奋之后又会回归平静,开始新的轮回。
          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今日学堂的人并没有恐慌:清一校长认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理性的分析,认为这里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不大,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良机----在目前这个被恐慌的情绪所充满的小城,不正好是教我们的孩子学会理性的思考与怎样镇定的处理事情的时机吗?但未来毕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谁也不能保证一点危险都没有。所以校长请同学们与家长沟通,自行决定是否要留下来,并请老师们带领留下来的学生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怎样在地震中求生,生存之后又将以什么样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身份等等。
          学堂的家长们果然是非同一般的父母,在他们的支持下,同学们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他们决定要做一名勇敢的中国人。用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理性、担当与责任。选择留下来,就意味着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后果。这不管对家长还是孩子,校长还是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很快成立了救援小组、医疗小组、心理治疗小组与后勤小组。并以此为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拿出了可行性方案,有的同学还发明了灵敏的地震预测仪。同学们轮流将自己研究的课题讲给全校的师生,这让每一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具备了全面的预防、逃生与医疗,灾后重建等知识。大家每个人准备了以防万一的求生哨子,防尘口罩。床头都放好了救生包,并在操场上搭起了帐篷。还用合适的容器装了很多饮用水、粮食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用帆布盖起来,确保万无一失。
         记得那天在校园行走的时候,我看到在校园中玩耍的明珠班的孩子脖子里都挂起了哨子。就问正在走桩的六岁的小瑜萱和五岁的小明慧:“你们为什么挂着哨子啊?” 孩子仰起小脸跟我说:“可能会有地震,我们准备用来做逃生用的。” 我再问:“你们怕吗?”,“不怕!”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响亮的回答。
         我忍不住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虽然孩子比较小,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与视频,相信已经明白了她们可能面临的会是什么样的危险。她们俨然已经把“勇敢”、“不退缩”这样字眼深深印到了自己的脑海里,融合到了行动中。
         我也问过一班的大孩子:“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孩子们很认真的回答我 “没有必要啊,不管我们走到了哪里,都不可能会有绝对的安全。” 大孩子们的回答是理性的,没有丝毫的焦虑和恐慌。
         那段时间,在每一个晚上和清晨,我都会认真的聆听周围的动静,小动物的叫声是否异样?大地下面是否有奇怪的声音;同时注意天空的变化:空中是否有可疑的云层飘过?是否会有可疑的光线升起?等等。  
         地震于5月30日在离会泽一千公里左右的盈江县发生,为6.1级,会泽没有任何的震感。孩子听说了以后,希望能到现场去参与救援工作,教师团队考虑到孩子们毕竟年少,担心在她们的心里产生不可磨灭的梦魇,最终没有成行。
         本地可能会发生地震的危机解除了。从整个事件当中,我们清楚的看到,面对恐惧,当理性的光辉闪耀在大脑中的时候,他不但不那么可怕,反而成为一件礼物,促使我们更快的成长。在理性升起的时候,我们会清楚的看到心在如何的玩弄我们,利用思想制造恐惧,恐惧又如何制造出更多的思想。
        当理性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清晰,方向变得可以把握,结果也可以接受时,我们的心会突然安静下来 。
        理性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可以把来自无边的恐惧击的粉碎——当我们学会擅用这把宝剑的时候,就会发现呈现在我们脑海中那些纷纷扰扰,是多么的垃圾,多么的搞笑与不堪一击。
        理性是一种人类所具备的最为珍贵的财富,他让我们区别于动物,如果一个人缺乏理性,任由自己的感情泛滥,情绪起伏,则与动物无异。
        而在更高的层次,理性反而成为知障见,会障碍到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因为不论任何事物,人们的看法都是一面性的,当那一面在其中定格,则局限了另一面的认知。过于理性往往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抱负、有礼貌的人,但是不会让你成为一名洞察宇宙万物变化的心灵大师。
    二、爱与慈悲   与死亡同行
        感受是所有生物所具备的能力,也因此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一颗芦荟会因为叶片被折断而迅速分泌大量的棕色汁液,仅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修复好伤口。一只公鼠为了将种族繁衍下去,会在交配期拼命的找母鼠交配,不惜精竭而亡。我们人类更是因此而创造了很多的事物。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寻找温暖,当我们饥饿时,我们寻找食物,我们因为感受而生育,甚至思想也是从感受开始。
         毫无疑问,“爱”是我们以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受。她也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当我在大医培训课上将这个字展示在显示器上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毫不犹豫的举起了手,同意自己是喜欢爱,需要爱的。
         表面上,爱的确令人喜悦,令人陶醉,令人向往。因为有对爱人和孩子的爱,我们不顾一切的去职场上拼杀,只为他们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家。因为有对父母的爱,不管路途有多么的遥远和艰辛,我们都会赶在过年的时候回去与他们团聚。。。
        如果我们静下来,深刻的反思,就会发现爱往往会伴随着仇恨与恐惧。往往爱的越深就恨的越切,越容易受到伤害。因为我们执着与爱,我们夸张的认为我们对别人全力以赴,付出了我们所有的爱。所以我们要求回报,不允许对方对自己有任何的不满,更不允许对方的背叛。一旦这些事情发生,我们会竭斯底里,陷入疯狂的境地。
         因为我们有真切的“爱”,所有伴随着深深的恐惧,我们怕失去,怕深爱的人会离开我们,怕亲人会撒手而去,也怕我们自己死去,离开有“爱”的生活,。。。。爱是如此的强烈,恨也是如此的状烈。我们不顾一切的去爱,看不见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两面,看不到爱的反面。
         就这样,我们被爱绑架,沉浸在自己创造的爱的城堡中,品尝着爱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却不愿丢掉幻想,我们执着的认为爱是美好,可以带来安全。忽视了这种非理性的爱所带给我们的伤害。妈妈们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紧紧的保护起来,剥夺了孩子从小应具备的训练。极端情况下,爱人之间因为爱演变成恨,我们去爱一个人,再去恨一个人。游戏的继续,让我们离平静越来越远。
         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一旦我们的爱对方没有回应,或者回应的方式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就会感到受到了伤害,感到悲伤难过。
         其实,当我们说爱某人时,也许我们仰慕的是他的外表、举止、想法和态度,一旦这些条件改变。或者我们的品位,想法,与爱好改变,爱也可能随之离去。这样的爱,会随着时间、地点与场合改变。
         这其实不是爱,是我们贪求物质上的安全感与被爱的欲求。他让我们的心起起伏伏,如同海中的波浪一样一浪一浪涌起,永无宁日。如此,又谈何面对死亡呢?
         面对我们所执着的爱,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获得救赎,还我们一个宁静的空间?
         试想:当你抬起手准备打死一只苍蝇或者蚊子时,你突然想到,它其实和我们一样,惧怕死亡。此时的你,是否心中有些轻微的触动,从而放下抬起的手臂?当你开心的吃着散发出浓郁香味的食物的时候,一只小虫子飞来,你会立刻明白它与我们有着同样的渴望—-喜爱香甜之物。当你面对一个小小蠕虫的时候,你没有因为它长相的奇特丑陋而心生厌恶,反而去欣赏它们的舞姿,以及赞叹生命的神奇。当你与一只小狗对视的时候,从它的眼睛里你读到了人类所具有的所有的恐惧与担忧,欣喜与渴望。
         在这样的片刻,你对生命升起了敬意。你记起了所有的生物都有感受,他们都感受得到情感与身体的痛楚,都向往着安全舒适的生活,都承受着饥寒之苦,并会感到悲伤与孤独。无论他们身体多么的奇特与丑陋,都和我们一样依相同的方式运作,都有衰老、死亡与腐烂的过程———我们与他们毫无差别。
         此刻的你,请注意心中所升起的微细的感觉,除了平静,是否有一种深远且宽广的,无量无边的感受升起?那,就是“慈”。
           一位慈心广大的人,在外面行走的时候,永远不用担心被狗咬,相反,小狗看到他会摇着尾巴追随很久。无论他行走在夜路上,还是徜徉在戈壁滩。他都不会感到恐惧,他的全身同样会被无量无边的爱所包围。野狼看到他会平静的离开,虎豹看到他会绕道而行。因为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慈心和定力,会让动物们敏锐的捕捉到—--它们和我们一样喜欢并敬畏这种力量。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为了洞悉人间生、老、病、死的疾苦。悉达多王子来到一个河滩上,眼睁睁的看着一具尸体被焚为灰烬,他抓起一把骨灰,痛心的说:“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的未来同样会如此啊。”  随后,他抛弃皇位荣华,立志为人类找到解脱之道。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为受世人尊崇的佛陀。
         事实上,佛陀在河边的行为,已经为我们展现了 “悲” ---- 同体大悲。他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种方法减轻世人的痛苦。
         慈与悲紧密相连,当我们深刻的明白我们和万物原是一体的时候。我们的心胸开放,内心就会清明起来。如果某人以无礼的态度对待我们。透过慈悲的力量,我们能很快的看出这个人的行为是由于其所经历的内心伤害所引起。我们的心变的如此的柔软,与任何人都温和的谈话,不再有激烈的情绪。
          因为我们已经明白,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特别坏的,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不再有害怕,不再有恐惧,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内心的平静与祥和,安定与富足。就好像一个离开家的孩子,因为孤独,他会感到恐慌,而一旦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就会安心睡去一样。
          带着这样的心境重新看待死亡,就会发现他就像我们的老朋友一样亲切。我们的生命与他息息相关,建立在他的基础之上。由于他的存在,我们的生才得以滋养与持续。比如我们吃的食物,都是死了的。因为我们祖先的死亡,才有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的后代也会因为我们的死亡而拥有活着的机会。就好像一颗枝叶繁茂的大树,树叶在每年秋天就会落下,为新的叶芽腾出空间,同时化作肥料滋养根部。
          不管我们正在干什么,洗碗、做饭,或是洗衣服,又或者躺在床上、行走在外、辛勤劳作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觉知力,就会发现,死亡其实就在我们身后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如影随形,与我们同在。他看我们的眼光非常的慈祥,如果我们正视并接受他的存在,就会从他那里获得力量,感到温暖与安全。
        也许,死亡仅仅是一种形态的消失,另一种形态的开启而已。就好像一条路走到了尽头,展现出另一条路。就好像水,在寒冷的季节会结成冰,炎热的季节会化成气。而不管形态如何变化,水的本质却不会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