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南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5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8:0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南师)
\



《金刚经》上“善护念”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着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起。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金刚经》最开始,第一个重点是三个字--善护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善护念。护什么念?无所住怎么无所住?很简单,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么样呢?也是一样,也是吃饭穿衣,饭吃饱了,洗脚打坐,就是那么平凡。没有什么头上放光啦!心窝子放光啦!六种神通啦!都不来。吃饭穿衣敷座而坐。然后你问话,他答覆,就是那么简单。金刚经就是平凡里头的真实,平凡里头的超脱。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哪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



在《金刚经》开始须菩提向佛问问题时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



“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工夫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



*****



《金刚经》这本经典是讲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线,由须菩提提出来问,佛说明了一个入门的方法--善护念,就是金刚经的要点。真正的修养,不管在家出家,只有三个字,“善护念”。



《金刚经》虽然在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他讲的是般若的体,就是道体,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开始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着下来,就说善护什么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



知道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句话更严重,怎么样叫忍?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我们晓得所谓讲得定,是以小乘的范围来讲;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来作基础,学佛没有进入定的境界,是没有基础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基础就只是一个普通学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佛法。至于大乘的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得忍与得定不同,所以说菩萨要得无生法忍,才进入大乘的境界。无生法忍不能当作定来解释,如果把无生法忍当成是定,那干脆说无生法定该多好呢!所以这个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刚经》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讲过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实际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经典都讲般若成就,但是却不提禅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禅定。六度中间,布施、忍辱、般若,这三个成就到了,所谓持戒、精进、禅定自然都到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研究《金刚经》要反覆去读去深思,去参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讲到得成于忍,前面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什么境界?大家要研究啊!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现在学禅,或者读了些书,看了一首诗,不然听到青蛙叫,狗儿跳,嗯,我悟了,我们也拿一把刀,也学歌利王割你一刀试试看,看你得成于忍还是得成于恨?你悟了嘛!悟了应该有这个境界啊!所以说,此事不要随便谈,禅学可以随便讲,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证的,金刚经的榜样都摆在这里。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当然,到达了无生法忍,还只是大乘菩萨初步!佛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其实佛说过了,只是大家看过去忘记了。佛开头就说善护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无著无相。由于善护,无著,无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开头佛就已经跟我们讲了,他在传法呀!《金刚经》开始就告诉我们修持的方法,是善护念,无住,由此而得成于忍,无生法忍。



现在给大家再作一个总结,把《金刚经》的重点重复说一遍,希望大家注意!第二品善现启分,重点在善护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与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善护念,要善于护念。怎么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内心平静的这一念。



护个什么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经给我们说出来了,学佛就是证道,释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净。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净,如如不动。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



第三品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中,因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与佛,不过是自度的过来人;一切明师只是把整个经过的经验告诉你。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无法。晓得涅槃无法,那叫我怎么修行呢?善护念。不要忘记了,真正善护念,不住于相,就到达涅槃,此外别无他法。



整理自《金刚经说什么》

----------



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护念”,这两个字要注意。《金刚经》只有一句话,你懂了就悟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一切修行法门只有两个字“护念”而已,起心动念要处处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这句话“善护念。”护念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护念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才是善护念。所以,经上说:“一念初起,无有初相”,念头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随起随空。“是真护念”,这样就解了真护念,也是真无心。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实际做工夫方面有四句话,大家一般不注意,“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也就是达摩祖师传给二祖神光的用功修证的方法之一。外息诸缘,放下外面的一切,不光是静坐做工夫,随时如此。内心无喘,为什么用这个喘字?喘气,我们普通认为是呼吸,在修道的工夫上讲,内心静止了,呼吸也住了,心气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杂念妄想都住了,就是内心无喘。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说,这个就是《金刚经》的善护念,你讲对了,十方佛菩萨如何降伏其心?善护念!就是一个正念存在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念,这是正定了。心如墙壁,不是得了心脏病狭心症,是内外隔绝了,外面环境再吵、再乱,没有关系,自己内心依然清净,所以心如墙壁就隔离了,不要光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就是佛法,这样可以进入佛法真正的三昧。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永远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动坏念头,乃至不动念,意念如如不动。我讲《金刚经》的时候说过:《金刚经》的精华就在三个字:“善护念”。什么是善护念?就是护彼意,保护你的起心动念。心念永远不散乱,随时都在禅定的境界里,叫作“随禅定”。“离众过”,是身口意离开一切的过错。



因为你们没有“勤修清净波罗蜜”,内心离精诚专一尚有一段距离。你们心不清净,根本的问题出在菩提心的发起不是很真切。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的说就是求道这一念心,普度一切众生这一念心。只要有这么一念心,精神就来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证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恳切真诚,恒不忘失,随时随地“善护念”,有一点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惭愧心、忏悔心,因为即使暂时或忘,些许懈怠,都是很严重的。假如真能昼夜二六时中道心不忘,则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清净波罗蜜是括尽一切到彼岸的法门,只要是能使大家达到清净境界的就是。向道济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兹在兹,即是清净波罗蜜,所谓“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办。



整理自《南怀瑾老师讲宗镜录》《南禅七日》《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