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相是能以平等心去观察所有目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5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20:0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禅修指南:真相是能以平等心去观察所有目标

大愿王安徽砀山普陀寺
2015-05-30 19:05 来自QQ空间日志


【梦 莲花缘-何禹萱】

第三章 禅修指南
作者:隆波顿尊者
转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1fb990102f4jy.html

编辑者: Ubasok Niranam
1. 简介
隆波顿尊者是阿姜曼尊者的最杰出弟子之一。多年的游化生活后,他定居住在春布里省的直到圆寂。隆波是一位虔诚而严谨的佛教徒。他慈悲慷慨,不知疲倦地教导出家僧人和居士,在他们究竟解脱的道路上获得诸多成果。实际上,他的教导不是他的,也不是他的师父的,是佛陀的教导,隆波只是从经典中熟练地为他的弟子们挑出适合他们个人的部分。
隆波特别教导观心,这使得人们误以为他只教导观察心念处和法念处,事实上,他的教导是多样化的。如果一位学生擅长于观察心,他就教导观心;如果不擅长于观心,他就教导观身念处和受念处,这和他的导师,阿姜曼尊者一样。事实上,修身念处的人数远远多于修心念处的人。

2.修心念处的原因
隆波看到所有的事物都在四圣谛法则中,四圣谛则可以通过观察心而领悟。这是因为苦生起于贪爱,而贪爱起源于心。一旦贪爱根除了,就可以从苦中解脱了。八正道,缩称为戒定慧,都是起始于心。戒是不被条件所影响的心的平常状态;定是指心平稳坚定;慧是指心已获得智慧。隆波大胆地作出结论:通过理解心能够学会所有的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教法中修心念处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3 观察心
3.1观察心前的准备
师从于阿姜曼尊者实修派比丘都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为了修毗婆舍那,我们需要一颗坚定平稳的心,即以定作为基础,否则心被贪欲所覆盖而不能如实看到事物。隆波顿教导相同的原则,他常常建议念诵“佛陀”来修定,有时配合正念呼吸或安那般那,吸气时念“佛”,呼气时念“陀”。
成功禅修的关键是平静。我们不要想着获得智慧,以放松的方式简单地练习呼吸及念诵咒语。我们不要“想要”得到平静,因为自然的心不能被控制。通常越想平静,心就越焦躁不安。
一旦心处于平静状态,它就自然不需要咒语了。这种情况发生时觉知它,直至心最后回归到平常状态。

3.2 区分能知的心识与被觉知的目标
当心到达一种平静状态时,咒语消失了,我们应该继续观察这平静,把平静看作被另一个被观察的目标,心此时作为观察者。现在学习区分能觉知的心识和被觉知的目标。
如果持咒或其他禅定方法难以区分这点,我们选择另外的方法:
思惟咒语“佛陀”或类似咒语,观察头脑里的咒语,注意咒语是被观察的目标,从观察者分开。我们甚至能觉知我们的念头在头脑里反复出现,注意这些念头是被观察的目标。这样,观察者,也就是能知的心识,独立分离出来了。
另一个方法是持续地觉知身体的运动,或随生起的感受而觉知,如快乐、不快乐或中性。(总而言之,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身体内任意目标,持续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正在被观察的就是被觉知的目标,觉知的心就是观察者。
阿姜贴,阿姜曼的一位大弟子,教了到一个技巧:屏住呼吸一会儿,觉知宁静的感受,经常觉知这感受,最后能知的心识和被觉知的目标就区分开了。一旦掌握了这个方法,下一步是进一步培养正念正知。

3.3 培养正念正知
继续轻松地观察心。我们不要过度专注、寻找、测试能知的心识,只是简单地觉知。心后来会专注于一个新的目标,我们要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个转变过程。比如,心不专注了,接着想起某个人,紧跟着爱或恨这个人的情绪生起了,我们要觉知到这情绪,知道这情绪是被觉知的目标,能觉知的心识临在了,但它是分开的、独立的。继续觉知生起的任何目标,同时不被思惟过程所卷走。心不再迷失于任何目标的那一刻,就称之为觉知,或正知。
正念并不难以理解,即注意生起的任何目标。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我们必须专注地阅读,以便理解书上所写的内容。或者我们开车时,我们必须积极地集中注意力在开车上。这样,自然地,无论何时心注意一个目标时我们知道。但正念,仅当与正知同在时才产生。正知指没有迷失于被观察的目标上的觉知。
这种觉知是最难理解的。当我们问一个人是否他知道他正在做什么时,他常常会回答说知道,尽管事实上他的心常常被无明遮盖着。在正念禅修中的正知是指清楚地了知,不带有无明愚痴。
比如,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肥皂剧时,眼睛见到色,耳朵听到声音,心理解故事情节,那刻,我们在看电视,但我们可能并没有正知,因为注意力跑到眼根、耳根、意根,我们忘记了身体正坐着,在看电视,这意味着我们没有正知,没有觉知自己。
有时,经行时,专注在脚步和身体的运动上,我们可能有觉知,但没有正知,因为心投入到脚和身体上去了而忘记了自己。那一刻,自己和能知的心识好象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觉知,并且没有迷失在外在的目标上,我们才称之为正知。要达到正知的最佳方法是修禅定,如诵“佛陀”,直到心稳定而平静,接着继续在这个状态下觉知,当一个现象在六根出现了要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时,我们继续禅修,不迷失在六境上或忘了我们自己。

3.4 修念处禅我们将获得什么?

继续轻松地觉知我们的心,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经过我们的心,每一刻心将选择最明显的现象来觉知。因而四念处中任意念处都能修习。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将能觉知的心和被觉知的目标分开时,那么修四念处就会困难。定是慧的基础,是智慧生起的因。错误的定会使心受目标(现象)影响;正确的定会使心获得正知,使心中立,不受目标(现象)影响,从而它可以清楚地看到现象的真相,看到现象怎样集起与怎样灭去,详细陈述如下:
3.4.1 身念处
觉知身体,比如感觉呼吸的进出,或者注意冷空气接触皮肤,或天气热时感觉身体劳累和汗流浃背,或者经行时观察身体的移动。那些觉知的心已得到培养了的人会将身体看作一个机器人,是一个可以行走的元素的集合体,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称之为“我们”。行禅时腿走痛了,我们看到腿本身是不会抱怨的。身和心明显地区分开了,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身体的三本质。
3.4.2受念处
有时我们觉知心,有时觉知受;有时觉知身,有时觉知心,这根据当下那刻哪一个更突出明显些。比如,当我们经行时,我们的腿变得僵硬,如果能觉知的心识临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僵硬的感受不是腿,是隐藏于腿内的某些东西。又或当我们坐在一个炎热的地方,此时一股清凉的风吹过,我们会感到舒服和放松。这种舒服和放松的感觉生起于身体内某一地方,但不是身体,身体它本身不会感觉到舒服。或者当我们牙痛时,如果觉知的心临在时,我们将清楚地看到痛的感觉不是来自于牙齿,也不来自于心,是另外的东西,另一蕴(受蕴)。痛不会持续,痛的程度不断变化,显示着受蕴的三本质(三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心清楚地观察感受。比如,疼痛可以通过身体感受到,如牙痛;有时也可以通过心感受到,如感受悲伤、担忧。有时当我们吃我们喜欢吃的东西时,甚至还没有吃到口里,我们就已经感受到快乐。
当觉知感受时,与此同时觉知能知的心,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感受的三本质。
3.4.3心念处
实际上,觉知心不是指觉知能知的心,也不是指绝对的心(禅宗中称之为“一心”“真如心”),而是指觉知生起的心理活动、念头和情绪,即行蕴,比如观察生气、贪欲、疑惑、快乐的集起与灭去。这些心理活动(行蕴)不是心,只是被觉知的目标。觉知行蕴时,与此同时觉知能知的心是可以最清晰地看到三本质的方法。
3.4.4 法念处
如果我们能觉知能知的心识,那么所生起任何现象都将显现三本质。比如,当我们有正念时,心想起某一个所爱的人,心就掉进思维里去了,接着我们将清楚地看到心粘着法尘(所想),把法尘当作“我”,因为它无知地把被觉知的目标当作自己,这样 “我” 、蕴、沉重感就从最初的空无中生起了。然而,任何时候心抓取某些东西时,苦就生起了,如果我们能觉知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回到正念上来,五蕴、沉重、愚钝、苦最后会消失。这就是四圣谛的实现。我们将看到:当贪爱生起时,就会有要抓取一个目标的驱动力,自我的感觉就会生起,苦就跟着产生了。如果没有贪爱,苦就不会生起。
觉知自然现象,与此同时觉知能知的心识,这就是看到三本质的最清晰的道路。我们将看到心不受我们控制,它跑出去,自动抓取一个目标。当心认识到抓取会导致苦产生时,它最终会停止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受我们控制的。

正念禅修的一个例子
1 先生正在洗衣服,突然想起了他的女朋友,他的心起了贪念,眷恋的情感生起(尽管他的女朋友不在眼前)。觉知心念并不意味着先生只觉知手在洗衣服,先生应该看到烦恼在心中生起。他不必讨厌烦恼的产生或者想要去除烦恼,相反,他应以平等心观察一切,这样烦恼会自动消失。烦恼消失了时,先生也要觉知到这点。
2. 就上面的例子,如果先生想起他女朋友时内心起了贪爱,有时烦恼太强烈,甚至觉知后,它还是不消失,而且,他的心由觉知者转到迷失在想念她的妄想中去了,这个阶段,先生应该知道他的心不再是能知的心(观察者),而成为了粘着于目标的心。此时,所有他所需要做的事只是简单地知道。
3.一旦先生有了贪爱,迷失在被觉知的目标中,先生可能会想是不是他应该觉知身体,以便帮助心从这强烈的贪爱中出离。对于修身念处的人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去除贪爱。但对于那些修心念处的人,我们不应该跳过这思维过程,宁愿继续觉知心。真相是心是一直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看到贪爱有时强烈有时虚弱。想起所爱的人的念头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心有时抓取被觉知的目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有时回到有正念的状态。我们可以在所有一切法中能够看到三本质。
4.当先生没有跳过思维过程而继续觉知时,他,一位习惯于解决问题的有才智的人,可能会想:单单通过觉知可能获得智慧吗?如果只是观察,他会不会变得沉默或健忘?此时,先生应该觉知到怀疑已产生。不需要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只要觉知到怀疑已产生就可以了,最终怀疑会消失,它和所有其他的被觉知的目标一样会消失灭去。

真相是能以平等心去观察所有目标的心能时时看到三本质。它也能看到四圣谛,那是让从苦中解脱的终极的智慧。先生,或其他象他一样的知识分子习惯于通过正式的学习过程而获得智慧,这种通过学习思考所得的智慧,即思慧,不能使人们从苦中解脱的。但是通过精神上修持所得的智慧,也就是修慧,通过培养正念正知而得的智慧能让人们从苦中解脱。这就是两种智慧的不同点。
由于先生洗衣服洗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手和手臂开始疼痛,他将体验一种不愉快的身体感受,或者说是苦受。进一步观察后,我们会看到,事实上,不是先生的身体在痛,痛觉是隐藏于身体内的一种东西。能知的心是另一种东西,即使身体疼痛的时候,它平静而知足。这就是看见五蕴的实相,五蕴被拆开成单独的部分,当我们单独地看每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个部分可以称之为先生。修习念处禅,看到分开的五蕴并不难。

3.5 正念可能在禅定与内观中摆动
当我们观察心或身时,能知的心识可能会在禅定和内观之间来来回回地转换。
许多经典中,禅定和内观根据禅修的主旨不同而区分开来。比如,如果我们练习40次禅修,其中只有10次回忆念住,那么我们就是在修禅定;如果我们修四念处,觉知身、受、心、法,那么我们就是在修内观。如果觉知的目标是习俗的或相对现实的,那么我们就是修禅定,但如果目标是究竟实相的,那么我们就是在修内观。
实际上,有更进一步的细分,那就是区分禅定和内观是基于心的活动类型。比如,无论什么时候,心持续地念住于一个目标上,那么这就是禅定。继续念住,直到心毫不费力地静止在那个目标上,心与目标合一,宁静喜乐,这种禅修状态是修禅定的直接结果。
然而,我们对自然生起的任何目标保持正念,同时有清晰正知,这就是觉知的心。换句话说,当能知的心和被觉知的目标清楚地区分开来时,我们就看到究竟实相(真实法)的生灭,这就是内观。修行达到某个点时,一旦心不需要持特别的注意力去觉知目标或维持觉知时,它将自动地发展正念正知。当这一切自动发生时,真正的内观就开始了。
修禅定的人就好象一个人跳进河里游泳,不能清楚地看事物。一个修内观的人就如同一个人坐在岸边看流水,能够从一个更清楚地角度看到河面上漂流的一切事物,有些干净美丽,有些肮脏不显眼。
这就是为什么在观察身和心之前区分能知的心和被觉知的目标是基本能力。
举一个例子,观想人体的骨骼:专注于人体的骨骼的特征,如长度或形状;专注骨骼的颜色白色,心专注直到获得平静,这种专注于骨骼的形状或颜色的方法就是修禅定。另一个例子,专注于四大之一- 这个例子中骨骼是地大,甚至观想骨骼是元素、或蕴集、或腐烂的尸体的一部分,我们仍在修禅定,因为整个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但是如果我们以稳定的独立的心觉知骨骼,观察骨骼的三本质,这就是开始修内观。通过觉知身体修内观时,有时心会固着于身体的特定的某一部分,短暂地进入禅定,然后又回到觉知身体。有时心过分地专注在觉知上,反而使心力分散,焦躁不安。当这种情形发生时,我们必须后退一步,修禅定,直到心再次获得力量,能够将自己从被觉知的目标中分离开来,然后再修内观禅。
正念可用于修定(止禅)和修内观。如果我们有目的性的专注于空或心的任何特定部分,这是修禅定。然而,如果我们以清晰的旁观者的心去觉知究竟实相(真实法),觉知所有现象的生起及灭去,这就是修观。事实上,当我们觉知心在修观时,心会偶尔专注于某一个目标上而自动转向修禅定。
我们应该能够区分心是在修观还是在修定。否则,当我们实际是在修定时我们却错误地认为我们在修观。如果指导老师对学生当下的心的状态缺乏直觉的了解,学生就容易迷失了都不知道。比如,经行时,如果我们专注在抬脚、移动、放脚上,心锁定在脚步上,或者迷失在思考抬脚、移动、放脚上,这就是纯粹修定,没有正念正知。
不能区分修定和修观的差别,它可能会导致美化烦恼,称之为观障,是修行另一个危险的障碍。
修观时这种情形可能会发生,心转回去修定了,经验了某些境界,因而误以为已经开悟了。有一些例子,觉知目标时,心是僵硬的、不善的,不是柔软的、轻盈的、调和的、有助于内观禅修的。以这种心去觉知现象,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而不能区分世俗谛和究竟谛的差别。或者可能有一错误的观念,就是不信佛陀、父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空的,这是否认世俗谛的存在,陷入到空无的境界里去了。关于世俗世界,这些观念确实存在,不可否认。
事实上,正念禅修时,心自然地在禅定和内观之间来回转换,使得有些禅修者自动入了定而根本没有修内观。

3.6 从对普通的现象的觉知到向纯净的空境发展

一旦当我们能熟练觉知了,我们看到心中所生起的任何现象都终归消失,象飞蛾扑进火里。开始时,我们只发现普通的情绪,比如生气。随着更进一步修行,我们会清楚地注意到最微细的嗔心或满意感的生起。比如,在热天,当一股凉风轻轻地拂过皮肤时,心就感觉到愉悦、喜欢生起。或者当我们需要上厕所,刚开始释放时,心就已经感到高兴了。或者当我们感到饥饿时,当我们看到食物送上来时,心就已经满意了。这样的例子无数。
一旦微细的现象都能够被觉知到,那么粗重的烦恼就无从生起。这是因为粗重的烦恼起于微细的烦恼。
观察心时要强调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简单地去觉知。我们不应该试图去除任何被觉知的目标,因为那样会把我们转向错误的方向。所有被觉知的目标都是五蕴,是苦,因而,我们应该只是觉知,不要想去除它们。
否则这将与圣谛相抵触,佛陀教导的是“觉知苦,根除导致苦的因。”我们越想去除任何东西,我们就迷失在错误的知见里越深。比如,生气产生了时,佛陀教我们去简单地觉知。然而有时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方法去除生气,它刚好消失了,此时我们会误以为我们能够去除烦恼,认为烦恼或心是“我”,它可以被控制,事实上,烦恼消失了,是因为导致它生起的因消失了。另一个例子,我们受到责备的时候,如果我们思考为什么受责备时,随着思考,生气会生起,而且越思考生气的强度就越增大。接着如果我们想办法要去除这生气,那么生气的因 – 对受责备的严厉的话语的思考– 不在了。一旦因不在了,生气就自动退到次要的位置了,我们再次会错误地认为我们能去除生气。当我们再次遇到新的烦恼时,我们试图去除它,这样就给心创造了一个不必要的负担。
一旦我们能够更频繁更清晰地觉知目标时,相应地,这些目标就会变得越来越纯净。我们必须理解心、目标、正念、正知,甚至定力的发展,这些都从属于三本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因而,当心到达一个纯净的阶段后,它将不可避免地再次转回粗糙的阶段,我们不必为此惊讶,这是自然的。继续练习,没关系,心会继续进步。
一旦被觉知的目标到达最纯净的程度时,心会进入一个空的状态。到了这个点后,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烦恼已完全断尽了,事实上,空只是另一个被觉知的目标,尽管它处在最纯净的状态里。
当前,许多人就宣称他们入了空门,心已空了。然而他们不知道真正空心的意思是什么,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空心不是真正的皈依处,因为它仍然从属于三本质,是无常、苦、无我的。更重要的是,那些奋力到达空心境界的人是远离了真正空心这一境界的人,因为他们甚至不能理解最普通的目标。

3.7 从空的境界走出,到达究竟法
一旦心到达最纯净的阶段后,接着保持同样状态,继续觉知。我们不需要怀疑惑分析,不必去寻找办法离开这一境界。因为这些思考只会让禅修者心掉举散乱。所有需要做的就是简单地去觉知。
觉知,而没有思考,这就是内观禅修最纯净的方式。请注意一旦它直接地知道了真相时,解脱的心就会自动前进。思惟是基于记忆和回想的,通过它,我们只能获得世俗知识。对于究竟真理,心必须自己学习。我们只需准备一个支持的环境,让心自动前进。不要干预心,有正念正知。去觉知,不思考,也不要寻找任何东西。最后,心将会意识到空心不重要。只要我们认为心是“我”,心属于我们,心需要解脱,那么,贪爱,这个苦之因,就会一再反复创造出一个空心的境界。
因而,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要清楚一点:心将自动内观,不再是禅修者内观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人觉悟或涅槃,没有人能刻意地进入觉悟或涅槃,因为所有一切是心它自动在进行。

3.8 到达解脱的第一个阶段,须陀洹果,沿着这条圣道到达阿罗汉果
当心完全地觉知、不带任何思考时,到了某个程度后,当某个现象生起时,心将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只是单纯地觉知现象的集起与灭去。这就是内观最纯净的阶段。到了这个点后,心会经历一个大的改变,细节不在这里说了,以避免读者可能会根据这些信息,头脑里杜撰出这么一个境界。
为了进入觉悟之路,心必须一直保持觉知,没有任何思考,对生起的纯净的心理现象不加赋予任何的意义。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当一个人觉悟了,心就完全失去了意识。这是对佛陀的教导“究竟法是空”的误解,这种特别错误的空见是断灭见。觉悟不是这样的。失去意识是另一种存有,称之为无意识,与无意识的众生居住于无想天,泰语称为 “-”。
实现觉悟的第一个阶段后,初果圣者立即深刻地洞见佛法的道路 – 所有集起的都将灭去。一个实体继续存在,但不再是“我”,甚至不是一个残留物。看到身和心不是“我”

的实相是初果阶段所获得的知识。然而,对自我的粘着仍然存在,因为要释放所有的粘着需要到达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到。到达初果后,禅修者应该继续和以前一样禅修。能觉知的心将越来越明显,到了不还果(阿那含果)时心完全突显,因为它从所有感官贪欲中出离。心显现出深度禅定的状态,此时它只觉知它自己。此时,来自于感官欲贪的主要盖障完全根除,如果禅修者此时死了,他或她只会再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不再降生于人界。
许多禅修者,由于没有禅修老师指导,当他达到这个阶段后,他会认为觉知的心没有任何杂染了,不再需要修了。相反,隆波顿进一步指导说,一旦发现了知道者,摧毁知道者;一旦发现心,摧毁心。
这不是口头上的言说。这个教导的真正含义是我们需要再次去除对心的粘着。这个阶段如此纯净,以至于如果觉知力不够纯净,我们将不知道怎样进一步往前走。知道者或觉知的心同样是从属于三本质,有时也会有一些轻微的杂染,这足够以显露三本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禅修者将不带反应地看到这个杂染。心保持觉知,不陷入思考,不寻找答案。它完全安静,直到完全出除对它自己的粘着。只有那时,心才完全解脱,无边无际;它从所有的被觉知的目标(现象)中解脱出来,中止了轮回的因。

4.隆波顿尊者的教导的总结
2.1 究竟法是可以被心理解。
2.2反复念诵咒语是为了专注于一个感官目标,然后观察谁在念,或在念什么,如“佛陀”。
2.3 理解思维过程,观察烦恼生起。
2.4 不要让心抓住外在的目标。不要让心一直迷失于思维中或外在的目标上。
当六根对境时,接收到各种目标时,观察心对境的反应。
4.5 如同眼观察色一样,通过观察心,获得洞察力。觉知心的活动。
4.6 通过不思考,而获得觉知。停止思考,只观察,因为思考不会导向智慧。但我们仍得依赖思考,因此也不能刻意地中止思考。
4.7从物质中分离,消除心理造作,到达空境。从空境中分离,到达空定。
4.8四圣谛的总结
心跑出去了,是苦之因
(因而,不要让心跑出去)
心跑出去的结果,是苦。
心清晰地看到心,是灭苦之道。
清楚地看到心的结果,是苦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