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续学有所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楞伽经与耳根圆通章对照学习体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2

帖子

2248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48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9:51:31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卷四: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2

帖子

2248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48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11:02:35 | 只看该作者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十卷   宣化上人著述: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这五阴的根元,是由于一念妄动,迷藏性以为识性,成为生因识有。有识相就有行,动必取境就有想,能取见分就是受,所取相分就是色。因一念妄动,便成五阴重叠浑浊相。

  灭从色除:若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色性自灭,而受、想、行、识亦随而灭,是由粗而细。五阴之生起,就如人穿衣一样,先自内向外而渐穿著。五阴消灭,就如人脱衣,必自外向内而渐脱去。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若能明白五阴本因之道理,同是妄想,当体即空,由此一念顿悟,便能消除五重妄想。若就事言,则世间一切诸所有物,虽皆菩提妙明真心,但因无量劫以来,我执太深,法执更坚,色心诸法,都有微细种子,潜藏于八识田中,故不能一念就可以顿灭,必须次第来扫除,故用戒定慧修持力,由浅而深来次第把它扫除,才能恢复本来清净。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诣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我前面已将劫波巾,如何解结的道理,详细告诉你,为何还有这个疑问?你应该把这个妄想的根本元由,研究明白清楚,才可以传示给将来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使他们都能够认识五阴之虚妄,自然会对生死轮回,生出深切的厌离,又知道本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果,就不会再留恋三界了。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莲池大师是中国明朝有名高僧,出家后还时常回家探视夫人。夫人是聪明人,心想丈夫已经出家,而不专心务道修行,放不下情爱,怎能上进?因此在家门入口处,掘一深坑,下面点著火,上面用席遮盖。恰巧莲池大师又返家,一入门便跌下坑,很惊慌说:“为何这里是火宅?”夫人说:“既知道是火宅,为何还要回来!”这句话点醒了大师,从此便专心修道,再不回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2

帖子

2248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48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09:29:55 | 只看该作者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

    【楞伽经译文现证品第四】:大慧,第一义中言思路绝,既无十地对治,亦无次第相续,唯自觉智所证相应,此则名为寂灭。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五卷   宣化上人著述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解结要由次第来解开。但最初怎会结缚在一起呢?是因依真起妄。妄有六结,六结即五阴,由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因一念无明,晦昧为空,便和有生灭之妄相互相结合,而成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第八识本来叫含藏识,即如来藏,因受无明薰染,变成阿赖耶识。故由识阴先起而有行阴,即第七识,末那识又叫传达识,专传达六识之意思到八识处。然后有想阴,即第六识,再有受阴,即前五识;再有色阴,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阴比较微细,每阴有一结,色阴比较粗,故有二结。解结要从内向外,亦即从粗至细,次第解开;六结解尽,五阴消灭,五浊亦就澄清。因推究根本,是由六根和五阴混合在一起而生出五浊,便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在要解结,便不要向外驰求,跟著识阴到处乱跑。因我人最初受生是由识阴。由识阴和五阴结成生死缚,便不得解脱。现在先由识阴解除,一根解脱,其他五根也就清除。

  修道入手法门,也要从六根门头来修;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把六根门头境界,旋转过来,收拾身心,反求诸己。再选择最圆满之根来修。眼根、鼻根和身根不圆满,耳根、舌根和意根最圆满。佛暗示耳根最圆满,但没有言明,要阿自己选择,若证得一根圆通,余五根之结亦解,便能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生死流,就能成正等正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2

帖子

2248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4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10:49:06 | 只看该作者
      耳根圆通作为《楞严经》里的精华,古代禅宗的修法就是安住第六识,使之处于不分别声音,离分别的状态,历代禅师禅修时读《大般若经》开悟的很多,因该经是如何安心,安住第六识的法门。
   下面就用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与超越三昧这个禅定对照学习就会明白了。重点放在“散心”的走向。
   
【超越三昧】有两种:一超入, 二超出。
二超出三昧 : 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十卷
宣化上人著述:

“行阴是迁流,生灭不停,现在就以散心的粗行生相为浅界,定心的细行灭相为深界,但只尽瀑流的粗相,不叫尽其边际。必须连清幽细相亦尽,才能超行阴边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