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5|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憨山大师答郑昆岩中丞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2-10 15:28
  • 341

    主题

    173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20:0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柰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糸-八]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著。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糸-八]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糸-八]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糸-八]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糸-八]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糸-八]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更无[糸-八]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将谓[糸-八]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罏。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采。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其次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性实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已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注:

    拶zan:逼迫、压榨。赞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将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
    罏   lu   : 古时盛酒的小口瓦器。
    鞲  gou :活塞、套。鞲鹰,蹲在臂套上的苍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4-1-22 18:21
  • 293

    主题

    6790

    帖子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9601

    论坛元老灌水之王推广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6-12-15 21:12:25 | 只看该作者
    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
  • TA的每日心情
    闭嘴
    2017-9-5 09:41
  •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1376
    板凳
    发表于 2016-12-15 21:15: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4-1-22 18:21
  • 293

    主题

    6790

    帖子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9601

    论坛元老灌水之王推广达人

    地板
    发表于 2016-12-15 21:15:59 | 只看该作者
    至于佛不度人,唯人自度呢,佛把道理讲出来,信不信由你,信者得度。所以,不能讲佛度人,要靠你自己发心;也不能讲佛不度人,佛不把道理讲明白,你能不能自度啊?也不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5-1 10:20
  • 43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318
    5#
    发表于 2016-12-15 21:37: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观世音菩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8 16:54
  • 0

    主题

    760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1374
    6#
    发表于 2016-12-15 21:53: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明白一心三藏.如是我闻.天地万法一真之人一念变现.万法即我.我即万法.不存在利与不利.则是最圆满的利.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7#
    发表于 2016-12-16 13:01: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法里每字每句含义深刻,我们不可以粗心大意而过啊。也有人拿出《法华经》来讲,说《法华经》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怎么讲念佛不能成佛啊?我说:「对啊,那《法华经》第一句是什么话啊」?他不用你讲,他也知道是【如是我闻】。我说:「对啊,在如是我闻前提之下,若人散乱心,一句佛号皆以成佛道。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8#
    发表于 2016-12-16 13:01: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至于佛不度人,唯人自度呢,佛把道理讲出来,信不信由你,信者得度。所以,不能讲佛度人,要靠你自己发心;也不能讲佛不度人,佛不把道理讲明白,你能不能自度啊?也不能。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9#
    发表于 2016-12-16 13:01: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皈依大乘妙法莲花经
  • TA的每日心情
    可爱
    2017-5-27 18:03
  • 557

    主题

    3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0960
    10#
    发表于 2016-12-16 14:15: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在理上可以当下一念悟到底,乘着这个一念悟,使我们所有的邪知邪见、迷惑颠倒,一并消除。就是一悟全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像房间灯一开,整个房间都亮了。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在事相上不能当下全部破除,需要一定的次第来破除。[事非顿除]在黑暗的时候,难免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点灰尘,慢慢扫,一旦亮了,不会再落入黑暗,就是表开悟的人,即已了生脱死,进入佛土,证到[分真即佛]然后借助一些方便法门来修证圆满佛。比如,看到一百步外的灯,再走过去拿到灯,也就是明心见性,带业往生,如果不带业往生,恐怕没有人会成佛。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我已经向你展示劫波罗巾解结的道理,怎么还不明白呢,还在这里询问这个问题。前面用解结来比喻,横解六根,竖解六结,一根解除,其他五根同时解除。按观世音菩萨讲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讲六结。实际也是讲五蕴,[动、静二结]与色阴相对应,[根结]与受阴相对应,[觉结]与想阴相对应,[空结]与行阴相对应,[灭结]与识阴相对应。这里主要体现禅宗的次第,圆顿大教的修行无量的次第可以成就于一生、一时、一念,只看明白道理深不深,信得深不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