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静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子僧侣与哲学家的对白(深度好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1#
发表于 2017-2-26 16:13: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传教观念  哲学家:佛教不像西方的宗教,它既不承认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得到永生的实质心灵,又不承认一个我们可以向他祈祷,此生能够帮忙来生能够迎接我们的上帝。佛教和当地的宗教难道没有冲突的危险,没有竞争?  僧侣:这种竞争没有依据。如果一方没有任何竞争的意图,对方的竞争就会自动终止。就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宗教的了解程度越来越差,才会让某些群族利用宗教来进行压制和征服的行为。  佛法提供观念,但从来不强迫这些观念,更不会想改变任何人的信仰。佛法就是愿意将经验分享给任何想参与的人。试图让人改变宗教信仰不但可能会失败,也可能无意识中减弱他们对自己原来宗教的信仰。更好的做法是鼓励有信仰的人更加深自己的信仰,目的不是要改变人家的信仰,而是要增进他的福报。  如果一个人感到跟佛法特别有缘,愿意把佛法视为一条心灵道路,也不能阻止他自由的走向这个道路。接下来他就应该精进地学习和修行。虽然对其他宗教要保持容忍和开放的心,但我们必须投入自己所选择的宗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2#
发表于 2017-2-26 16:13: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慈悲和爱  哲学家:慈悲和爱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僧侣:慈悲必须伴随着爱。慈悲没有爱就无法生存。而爱的定义是希望众生能够找到快乐,以及快乐的因。  在此说的爱指的是完全的、无条件的爱,对所有众生没有分别心,没有偏见。男女之间的爱、对家人的爱,经常是霸占性的、排他性的、有限制的。其实这种爱含有很多自私的感情。  这种爱可能感觉非常深,但是当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它也很容易就会消失。同时,对家人的爱会同时附加一种感觉,觉得会和陌生人有距离,甚至敌意。真正的爱和慈悲可以延伸到我们的敌人身上,掺杂执着的爱和慈悲无法包容我们视为敌人的人。  在佛教中爱与慈悲要和另外两种美德相结合。第一种是随喜的精神(看到别人好也会高兴),第二种就是没有偏见,一视同仁。  佛教中的爱和慈悲与智慧是分不开的。爱和慈悲与对事物究竟本质的知识是分不开的。爱和慈悲的目标在于让众生从无知中解脱出来。为什么慈悲有这么大的力量,就是因为背后这种智慧和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3#
发表于 2017-2-26 16:14: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对抗现实的邪恶?  哲学家:我觉得你讲的太抽象了,佛教在面对现实的邪恶时有什么办法呢?比如黑手党,或者种族暴力。西方的宗教和哲学始终认为邪恶是一种无法超越的障碍,他们同意邪恶是一个存在的东西。可是万能的上帝怎么会允许邪恶的存在,这一直是一个问题。  僧侣: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的本性是完美的。即使被无知、欲望和憎恨掩盖住,但是没法改变佛性。  我们太容易忘记这个本性,进入二元对立、负面的思考模式。这些又被转换成负面的语言和行为,接着创造痛苦。  人的真正本性是一种平衡状态,暴力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暴力并不属于人最深的本性,因为暴力不但为受害者,也为始作俑者带来痛苦。  以现实状况而言,佛教没有任何立场来防止卢旺达的大屠杀,可是要知道,其他任何人也都无能为力。西方的所谓现实政策、世界新秩序,都不能阻止屠杀的发生。但就算这种暴力倾向存在,也要依靠知性来解除它,不屈服于它的影响力。憎恨到底来自哪里?如果我们追踪它的根源,一切都是从一个念头出发。  哲学家:很好,但是如果我们要把邪恶从世界中消灭的话,我们必须等六十亿人走向这个心灵道路,这要等很久啊!  僧侣:需要花很多时间并不改变一个事实,就是没有其他解决方法。这种暴力不断的出现,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个人的转化。这种转化可以从个人延伸到家庭、村庄、以及整个社会。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社会在某些时期能够保持和平。这是一个可以达成的目标,要看每个人愿不愿意以及能贡献多少。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4#
发表于 2017-2-26 16:15: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三种懒惰  哲学家:我们必须小心分辨“科学”和“科学主义”。因为科学那么成功,使得人们相信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科学的角度来看。甚至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很明显,这中间没有任何跟科学有关的事物,反而恰恰相反。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僧侣:科学的危险性就是它容易被分析式的冲力带走,让知识做过大的横向扩展。  这种对事物细节的研究,不论多么有趣,重要性不应该超过智慧的追寻。佛教谈到三种懒惰。  第一种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   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这种懒惰令自己灰心,反而令自己试都不去试。   第三种,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一个接一个,你会告诉自己,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之后,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   哲学家:你说“次要问题”?一个与心灵无关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重大问题。  僧侣:对一个银行家来说,破产是一个重大问题。但对一个隐士来说破不破产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  经常思索无常可以解决第一种懒惰;思索修行所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可以解决第二种懒惰;第三种懒惰的解法就是要认清唯一能结束一切做不完的事情,就是立刻把它们放开,转向真正给与生命意义的事。人生很短,要发展我们内在的特质,永远不嫌太早。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5#
发表于 2017-2-26 16:15: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为什么在印度衰败?  哲学家:在12至18世纪之间,印度的部分地区在伊斯兰教的控制之下。虽然如此,印度教还是继续作为主要的宗教,但佛教却被扫地出门。为什么?   僧侣:佛教在印度衰退的原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从六世纪开始,印度重新恢复了婆罗门教的传统。这使佛教的影响力开始减弱。印度极不愿意放弃种姓制度,而佛教刻意地不去在乎这个制度。  佛教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然后向东传到泰国、缅甸和柬埔寨,被称为“小乘”佛教。后来它往北,在2世纪到了中国,被称为“大乘”佛教。之后又传到日本,演变成许多不同的形式。  根据大乘的教导,如果我们周遭的众生继续受苦的话,我们自己的解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金刚乘”在另外两乘上增加了许多种类的心灵技巧,让我们内在的佛性能够更快显现。金刚乘的视野虽然是超越性的,但他不遏止慈悲,反而加强、加深它。  佛法不是教条,而是一条道路。僧团就是陪伴我们走这条道路的人。佛教不会强迫也不会试图改变人的信仰,那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佛教一向不采取征服者的姿态,它多是通过心灵上的影响力来产生作用。  这和邪教不同,邪教是纯正心灵传统的假版本,一有机会,它的面貌就会崩溃。邪教虽然能吸引信徒,但是它的欺骗性本质表现在它各种内在的矛盾、丑闻,以及不可思议的事件上。大部分的邪教中,对他人的要求非常多,但又猖狂地违反自己号称的理想。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6#
发表于 2017-2-26 16:16: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仪式与迷信  哲学家:佛教吸引西方知识分子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天主教那么多的宗教仪式。但当我看到了更加复杂的仪式和道具,这在我看来是不理性的表现。   僧侣:如果信仰违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仪式中更深层的意义,就变成了迷信。  拉丁文的仪式(ritus)实际上是“正确行动”的意思。蕴含着反省、沉思、祈祷和静思。一个仪式就变成一次心灵的修行。环境、音乐、念诵都是为了让心更平静而不是激起情绪。  佛塔象征佛陀的心,经文象征他的语,佛像象征他的身。因为身体的右边被视为荣誉的位置,信徒绕塔的时候一直让佛塔在他们右手边的位置,以示对佛的尊敬。  本尊有六只手臂,象征着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象征的形象让我们运用想象的力量作为心灵进化的因素,不会让我们被不受控制的念头带走。有些闭关者把自己的时间完全投入在禅定上,有时会放弃所有仪式。有的甚至公开藐视仪式。  礼佛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法,不是对一个神致意,而是对究竟智慧和代表究竟智慧的人致意。这种致意同时也是一种谦虚的举动,可以对抗傲慢。  当我们双手、膝盖和额头碰地的时候,表示我们期盼净化五毒:贪嗔痴慢疑;观想“愿我能把所有众生的痛苦聚集在我身上,解除他们所有的痛苦。”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能愿意普通平庸,把我们带回到心灵修持的道路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7#
发表于 2017-2-26 16:17: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如何面对死亡  哲学家:蒙田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就是要学习死亡。”这个过程在佛教教义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佛教对死亡的准备是怎样的?   僧侣:佛教徒应该随时想到死亡的念头。这绝对不是悲伤或悲观的想法。这种思想反而激励着佛教徒去利用生命每一刻来转化内在。  因为死亡的时刻以及造成死亡的状况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思索着无常和死亡永远是一种心灵修行的激励。  初级的修行者认为死亡是可怕的,对道路有一点认识的人会去了解如何能自信而平静的度过“中阴身”。  再来,他们会像农夫一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非常平静的面对死亡。  最后,程度最高的修行者想到死亡,心中会感到喜悦。  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死亡已经变成一个朋友,它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一个简单的转折。如果我们要面对死亡,等到最后一分钟是没用的。因为濒临死亡的时刻并不是一个开始心灵修行的理想时机。  “中阴身”这个词的意义是“中间”或“过渡”状态。生命的“中阴”就是生与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死亡时刻的“中阴”,就是意识从身体分离出来的过程所占的时间。  第一种分离是身体从有机体变成无机体的过程,第二种分离是意识的分离。我们会经历一种极为清晰的状态,然后是一种极大的喜悦,到最后会经历一种完全没有意念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有经验的修行者会认出“究竟本性中阴”,会持续待在里面而达成证悟。  大部分情况下,意识接着就进入“形成的中阴”,就是死亡和下一次投胎之间的中间状态。渐渐地,另一个存在状态的细节才会开始出现。普通人投胎是因为“业力”的吸引,而证悟的人投胎是刻意在适当环境下再生,为的是要继续帮助他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8#
发表于 2017-2-26 16:17: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看待创新  哲学家:西方有一种倾向,把最高的价值放在“创新”上。在西方,最好的称赞就是声称一件事“是个新的想法”。就连艺术和文学,你必须创新才能生存。   僧侣:我认为不断发明新东西的欲望,就是因为过度强调“个性”的重要性。  有些伟大的神圣艺术作品,艺术家为作品投入所有的心和才华,但是他们的个性完全不表现在作品上,他们的艺术品是不具名的。人民通过绘画和舞蹈这些艺术和心灵保持联系。  在西方当一个艺术家把画布涂成蓝色,挂在博物馆中,我认为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人大喊“国王没有穿衣服!”西方的“创造力”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渐渐除去无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开心和现象的究竟本质。这才是“新”的发现。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39#
发表于 2017-2-26 16:18: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徒还要不要努力?  哲学家:佛教似乎可以概括为“我对世界的影响力其实只是一种幻想,这个幻想带给我庞大的期望和失望,让我活在不断变化的喜悦和恐惧中。”  僧侣:这比较像印度教对“业”的解释: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完全接受我们的命运,不去抗拒它。但是一个佛教徒会采取不同的立场。  他会接受现在,因为这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结果。但是未来完全要看他自己,他永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能够看到自我不是真实存在,不会让我们毫不在乎的接受任何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反而会让我们更自由地行动,不受“我”的拘束,不断制造出一连串吸引和排斥反应。  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让我们能有更大的行动自由。过去已经演过了,但是未来还没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712
40#
发表于 2017-2-26 16:18: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哲学家的结论:  和马修的对谈中,我学到了:以一个智慧系统而言,我越来越欣赏佛教;以一个形而上学系统而言,我越来越怀疑它。我们的对话也帮助我越来越了解,为什么佛教今天在西方世界可以引起那么大的兴趣。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填满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是因为西方哲学遗弃了伦理和生活艺术的范畴而造成的。17世纪末期,西方哲学抛弃了苏格拉底的问题:“我应该如何过活?”佛教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可以教我们的。我愿意说佛教所表现的是一种谦虚、实际和勇敢的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