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多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说烦恼性即是佛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201#
    发表于 2016-6-20 21:46:45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202#
    发表于 2016-6-20 21:46:59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203#
    发表于 2016-6-20 21:48:03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204#
    发表于 2016-6-20 21:48:14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205#
    发表于 2016-6-20 21:48:23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1 23:01
  •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荣誉管理优秀版主突出贡献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206#
    发表于 2016-6-20 21:48:34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9 11:12
  • 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937

    突出贡献论坛元老灌水之王热心会员活跃会员最佳新人优秀版主荣誉管理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207#
    发表于 2016-6-20 22:51: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9 11:12
  • 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937

    突出贡献论坛元老灌水之王热心会员活跃会员最佳新人优秀版主荣誉管理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208#
    发表于 2016-6-20 22:51: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31 18:04
  • 73

    主题

    277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118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5:19:31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31 18:04
  • 73

    主题

    277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118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5:20:16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