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ud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公战秦琼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21: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从古自今传下来的佛法不容置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沙发
发表于 2015-4-4 21: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尽意 发表于 2015-4-4 12:36
本来我什么都不想说的,一位师兄也劝我不要搭理你。可是我想了想,还是说几句吧。
一:印广法师从来没有否 ...

我也不想多说,看看你所接触的元音老人,净空法师。他们在佛教界是公认的邪师。。。并还非常得意的拿出来作为你的资历。就可以知道你的知见如何了。所以和你扯没意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板凳
发表于 2015-4-4 22: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foyin31 发表于 2015-4-4 20:22
budong您好!
     停了几天,再回头看看前面的帖子感觉很惭愧,建议咱们还是不要用那种刻薄的语言风格进 ...

嗯,我们是着相啊。你是否又是一切不着啊?那你干嘛还穿衣吃饭呢?你不懂穿衣吃饭是为什么。即使吃了饭穿了衣也没用啊。你不懂吃饭是什么,光吃有什么用?你懂得了吃饭是什么,当下你就饱了,不用再去吃了。你不懂穿衣是什么,光穿有什么用啊?你懂得了穿衣是什么,你当下就穿衣了,不用再穿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地板
发表于 2015-4-4 22: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在这里作一个特别的专题开示。这个开示的内容或者题目,叫作《佛法千年是与非》。为什么叫「千年」?今年是佛陀诞辰2555年,灭度以后到现在是2475年,叫【千年是非】!也就是说对佛灭度以来这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我们应该作一次总结。为什么要总结啊?有人讲,几千年以来那么多法师在讲经说法,还没有哪个说对佛法总结总结什么,你这不是节外生枝啊?所以我们看看有没有总结的必要。 ---《佛法千年是与非》

印光法师答疑
如来生期,多有异说。虽则皆有理致,究不如周昭王二十四年者为恰当。以汉廷效梦时,通人傅毅,博士王遵,以此见对。而又据《周书异记》作证。今虽《周书异记》不可得见,而汉廷问答,决非杜撰。况历代禅教着述,多皆以此为准。断不可舍众人之所依,而自立新义,以添后世无学之人之疑。纵有一二部书依此而说,乃系有志卫道,而未博览群书,意以庄公七年恒星不现,夜明如昼,非佛出世,何以当之?不知非常之人诞生,及非常之法流布,皆有非常之瑞。岂唯如来方有,而其余纵法身大土示现概无乎?禅书记南岳让生时,白气属天,太史上奏,则此祥瑞,其轶逸不传者,不知凡几。若必以庄王九年为是,阁下后来详阅佛门典故,其前后年代皆不能致论。何以故,以佛生在后,佛弟子及佛遗迹事实在前。既不肯谓佛生在前,又不能挽此诸事于后。若缄默不论则已,论则自相矛盾矣。况《序》中以昭王二十六年注之,(有谓甲寅属二十六年,然作二十四年者多。)经中以庄王九年注之,一人之着作,岂可立此岐论,实大有碍于初机。故以阁下无我而志在利人,不得不少尽愚诚。惜无多闻性,不能一一援书而证明之,殊深歉仄耳。选于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虚云和尚答疑
释迦牟尼佛涅槃到今天,应该已是三千多年,虚云和尚以及古代中国的古大德们都这么认为。“《禅门法语新知》十九集中,有提到近代禅宗(沩仰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向全中国的佛教徒们提出严正的声明:那就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是于中国的周朝昭王二十四年农历四月八日生,且于周穆王五十二 年二月十五日入灭。这样的佛陀诞生年与月、日,经过多少朝代都是中国佛教徒所深信的日子,而从周昭王至今也有三千多年了,故现今台湾佛教 徒对佛诞日至今年份的计算,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二千五百年,另一则是 以三千年来计算,但事实上佛陀的诞生距今应该已有三千多年了才是。”

开头就是个伪命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5#
发表于 2015-4-4 22: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从事,恐智力不给,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光以五十八年之阅历,知净土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余诸法门,虽则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谁能现生亲证,而得其实益。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最下者,便与小乘四果阿罗汉,圆教七信位菩萨齐。是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现在许多大聪明人,视净土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驳,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圣同修之法。将堕地狱之业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净土;将成佛道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迥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印祖语)。大矣哉!净土法门也;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彼大聪明人,纵有宿福,即使不堕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妇之肩背而不可得。况既谤此法,难免堕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务胜,实不知高胜之所以耳。使彼上观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净土,则惭愧欲死,何敢视此法门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印祖文钞》


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小乘经中,绝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与陈锡周居士书

彼谓净土法门为小乘、为愚夫妇所修之法者,则知彼宿世未种净土善根,故有此胡说巴道也。----复如岑法师书





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与徐福贤女士书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与徐福贤女士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6#
发表于 2015-4-4 22: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禅宗求开悟为事。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恶派。(复顾宗况居士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7#
发表于 2015-4-4 22: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与徐福贤女士书)

  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求其妥当,惟有持名。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奉行)实行也。缅甸一后生,念佛甚切,颇现净妙境界,自以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则难免著魔。今年四月间来信,所有境界,极其险恶。光与彼书,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净业社开示法语)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此)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继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至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复崇明黄玉如书)

  观想本佛所开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彻底息灭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观,则甚危险。古今来著魔者,多坐(因,由于)此故。故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著魔也。今以马君一人有效,遂并从上祖师真实为人之语而疑,可见汝与诸友,同皆在重今轻古之流派中。似此见解,必致见异思迁,以求所谓奇特玄妙者。异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时间便成佛道之诳言,定当随之而捨此修彼。(复慧昭居士书)

  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若欲摄心,则当谛听。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虽不作观,亦同作观。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着魔发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1]之说也。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复李吉人居士书)

  [1] 一往:一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8#
发表于 2015-4-4 2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彼曰:“道贵宏(同弘)通,疑须剖决,师何见拒之甚也?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则但证法身,当处即是寂光净土,又何必以生灭心,舍东取西,然后为得也?”余曰:“谈何容易!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彼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余曰:“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汝何事理笼统,知见颠倒之若是也?又汝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夫未证妙觉,谁离取舍?三祗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净土决疑论)

问:“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答:“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理体,理性)废事(事相,事修),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1]汉、脱空[2]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1] 担板:即徐六担板,是由谚语“徐六担板,只见一边”省略其后一句而成。禅宗用以比喻执著于事、理一端的偏见。

  [2] 脱空:落空,着空。

从前诸祖宏法,均按时机,导利后学,不得谓为偏执,须谅当时苦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语本无病,病在学人不解圆义,死执一边,便同徐六担板耳。宗家未得之人,只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谓净土弥陀,皆非实有。此种人本不知宗,何况净土?净土诸古德所说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乃谓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圆彰。阁下病其偏执,不能普摄。谓学者根钝,难以领会则可,谓古德此语有病,则不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与“生则实不生,去则决定去”均理、事并明之法言,何必过为计虑?不过今人多是事、理俱未了解,则宁可按事说,不宜按理说,免致误会,以成豁达空[1]耳。(复温光熹居士书五)

  [1] 豁达空:执着一切皆空,拨无因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9#
发表于 2015-4-4 22: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净土法门,全仗佛力,详看《嘉言录》[1] ,《文钞》,依之而行,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去(去年)秋,《净土十要》印出,此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年底,《佛学救劫编》印出,尚未寄来,待来,当为寄三几包。依之而修,较比亲近善知识为稳当。若不自量,来江浙遍访高人,或竟将此信心被高人打破,则禅既无望,净又不信,前途茫茫,将趣(趋向)何所?今之欲亲近善知识者,须先知禅净之所以。否则,十有八九,由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尚自嚣嚣[2]得意,谓得正法,良可痛叹。(复郑慧洪居士书)
[1] 《嘉言录》:指《印光法师嘉言录》。

[2] 嚣嚣:自得无欲的样子。


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所失之利益无穷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复陈慧新居士书)

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汝信中谓纵具厌秽之情,未识自性奚若[1],是志在开悟也。开悟而有信愿,是为禅净双修,最为高上。然世绝少真开悟者。何谓真开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非只会说而已。会说不名开悟,且勿误会。真到明心见性地位,尚须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世人凡求开悟者,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而欲以此依稀仿佛之悟了生死,则是自误误人。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复方家范居士书)
[1] 奚若:何如,如何


江西一弟子龙松生,于禅颇有会悟,光极力破斥,尚不肯听。观面色或有著魔之相。听其所说,则直欲上续诸祖慧命。汝于外道充斥之地,若不按实事修,则或致彼魔外亦复藉口。汝欲开悟,岂须用参究工夫?但能念到念极情忘时,自可开悟。即不悟亦无所碍。须知有信愿,不悟亦可往生。得悟无信愿,仍是六道轮回中人。(复郑慧洪居士书四)


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著魔之虞(yú忧虑)。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己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捨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难矣。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彼有谓依彼法,修一百日或四十八日,即可成佛者。汝且让人成。汝若欲同成,或成佛,或成魔,则非光所知。(复马宗道居士书二)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225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25
10#
发表于 2015-4-4 2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楞严正脉》[1],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2]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汝昔求光开示,光以《文钞》相寄,尚不一一全阅,光固知汝不知缓急,泛泛然学时人研究佛经,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钞》文字虽劣,颇能示人修持门径。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3],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虽则三岁孩子,亦会念佛。汝此法门径,尚未认清,又非讲期见逼,如讲家之拟撑门庭,何须先研《楞严》,不以归家识路为急务乎?至于光之所说,不过搪塞差事,不致负彼来意,岂真能显示《楞严》之要义乎?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此居士所当致力者。至于征心辨见,破阴超浊,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后,再商量。则可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矣。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4]也。(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1] 《楞严正脉》:指明代交光大师所著《楞严经正脉疏》。

  [2] 颟mān顸hān:糊涂而马虎。

  [3] 毗pí尼:又译为毗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称,正诠戒学。

  [4] 河汉:比喻浮夸而不可信的空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