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标题: 法华经讲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七)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菜    时间: 2016-7-20 21:45
标题: 法华经讲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七)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第九种无畏,叫「贪毒无畏」。男女这种欲望也属于一种贪心,是一种欲火。明白了万法都是我,心地得清凉,欲望产生不了。为什么大乘佛法强调入世修行?小乘法修行采取掩耳盗铃,走路都不敢看,那种戒本身就在刺激自己的心,他是种逆反心理,反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变成了一种情执,心事沉甸甸的,不能开智慧。在法华会、楞严会上,是不是男女四众弟子都在啊?这是老佛爷传的法。可是有些道场不能理解,反而诽谤。其实他诽谤的同时,自己就是一种男女欲望,因为他心往那里想。
两个和尚走路,遇上大水,其中一个和尚把一个妇女就背在肩膀上过河了,过河就放下了。走了十几里路,另外一个和尚还在讲:我想不通你为什么要把女人背在肩膀上过河?所以这个和尚说:啊!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啊?就这个道理。
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常作「一心三藏」的观照,我们这个心情平静自在,就能破除种种的贪心欲望。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但是防止有些人以这种借口来破戒犯戒,这又当别论。对于种种的戒律戒规,凡是一个团体不可以没有,防止各种各样的人来找借口破戒、犯戒,毁坏道场。佛法是圆融的,它不是执著于哪一面。对于这种情况,除了用「一心三藏」来观照,平时有种种欲望的念头的时候,还可以持诵一段时间的观世音菩萨名号,也能把心平静下来。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这第十个叫「瞋毒无畏」。「瞋」就是嗔恨心。有些人好嫉怀于人,对于冤亲债主总是放不下。嗔恨心是一大忌讳,你多少年的功德会因为一念嗔恨心前功尽弃。在某种程度上,它比那个贪毒还厉害,它叫你前功尽弃!那么按照「如来藏」的观照,按照观世音菩萨的那种过六关,按照在《楞严经》讲的「旋妄归真」,归到一个自性,得到平等心、清净心。一切的烦恼自然而然化为乌有,就是一种调整心态。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这是第十一种,叫「痴毒无畏」。这里的「愚痴」是针对佛门内部的所知障而言,不是指世间法里的那种愚痴。世间法里的那种愚痴已经成了障碍,他根本没有办法来念观世音,是属于三途八难那一类的。所知障也叫「智障」,自以为知道的很多。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再三强调「如来藏」这个法门,「观世音、阿弥陀佛、如是我闻」这个法门。明白了这个道理,这种「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这是佛换一个角度,对于下等根机的众生做劝导。「常」是时时事事处处;「应」就是使我们这个生灭心与十法界一切的万法,通过「一心三藏」来道交感应。怎么样道交感应呢?每一个念都是「一心三藏」。十法界任何一法,法法皆是「一心三藏」。我们这一个心上念念都是十法界,这叫「常应心念」。注意这四个字,至关重要,也就相当于《阿弥陀经》的「发愿往生」,也就相当于《阿弥陀经》的「临命终时」。「临命终时」,我们这个现出来的有形有相的这种肉团生命、虚妄的生命,就与我们的法身慧命,终于圆满为一体。那在这里就「常应心念」,时时事事处处我们这个肉团身这个妄命、与我们的法身慧命都是道交感应、念念在道,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个法。
越读是不是越觉得〈普门品〉就是《阿弥陀经》?它从另外一种不同的角度开示。就跟师父一会儿讲「国富民强」,一会儿讲「如是我闻」,一会儿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听来听去,都是讲「如来藏」,就是讲那个东西。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在讲这个东西。《法华经》从头到尾都在讲这个东西,没有其它的法,就是在讲「一心三藏」,在讲「阿弥陀佛」。


作者: 小菜    时间: 2016-7-20 21:46
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
作者: 一月光    时间: 2016-7-20 21:57
从头到尾都是在讲一心三藏,在讲阿弥陀。
作者: 高兴066    时间: 2016-7-20 21:58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作者: 久伴安好    时间: 2016-7-20 22:03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一月光    时间: 2016-7-20 22:31
每一个念都是“一心三藏”十;




欢迎光临 法华论坛 (http://www.fahua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