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835097 发表于 2019-1-1 15:46:05

只关注孩子的学业,你错过了什么?



好多初中生的家长问我,孩子写作业不专注、不抓紧,考不好也不着急,怎么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盯着这些现象。这就如同医生治病一样,我们看到的都是症状,但关键不是消除症状,而是改变引起症状的那些不协调的因素,让整个系统走上良性循环。

当我们家长批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不抓紧时,其实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我们的孩子是否有自己的兴趣,我们是否知道什么事情能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们知不知道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要做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对自己怎样评价,他的心里有没有一个让他向往憧憬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亮点”—不论这个“亮点”是多么遥远,多么不切实际?

如果他的心里没有这个“亮点”,那我们凭什么要求他拿出同等程度的劲头呢?

我有时感慨现在的小孩缺乏理想。曾经,我接触到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当我问他长大了要做什么时,他回答:“我不愁,我妈说了,道儿有的是!”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惊讶,小小的年纪,或许是被家长引导的不谈理想,直接就想到谋生的层面上了。

我回国到现在,工作中接触了各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最初认识的小学生现在都已经上大学了。我和其中一些孩子很熟,他们好多都很优秀,品学兼优并且活泼可爱,但是我真的很少看到哪个孩子对某个领域或者某些事情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假如你要是问他长大了要做什么,很普遍的回答是:“我妈想让我学金融、管理……”“你自己怎么想呢?”“啊——我还没想好呢。”

我只遇到过一个例外:一位十岁的小女孩,她很认真地说她将来要当植物学家。当时我印象很深,因为这么小就有这样明确想法的孩子不常见。

这个小女孩是天才吗?其实我看每个小孩都是天才,只是我们把这些天才给教坏了而已。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都在更新。我们都感到孩子们的压力太大,希望孩子少学多玩,不要累坏了。

但是有时累和累不同,差别在哪里?在于是怎么个累法,是孩子主动去找累还是被动受累。差别在于,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心里的那个“亮点”。

如果孩子自己开动起来去做事情,那么他不仅不累,而且很容易就会成为小天才。我曾看过十二岁的美国小电脑天才托马斯·苏亚雷斯在TED大会上的演讲视频。他不仅开发软件、开了自己的公司,而且演讲功夫了得,被称为小乔布斯。

小天才日益增加,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基因有了改进,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有了改进。我们去掉了抑制天才发挥的那些枷锁,保留了孩子心中的那个“亮点”,更多地还儿童以本色——每个孩子本来就都是天才!

这里说的小孩心中的“亮点”,不一定非要是多么大的理想。它可以是一个兴趣爱好,一个简单的哪怕微小的目标,一种喜好,一个兴奋点,甚至是一个搞怪的念头,不管怎样,它是能让孩子每天早晨有动力起床、每晚能微笑着入睡盼望新一天到来的那个东西。它能让孩子更珍惜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更能去忍受那些他不喜欢但必须要做的事情。它能给小孩带来满足、力量、勇气和欢笑,能使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变得更有意义。

持有旧式的传统观念的家长常常说:小孩的任务就是学习,别的别想太多。他们觉得最好的路子就是,现在啥也不想,单纯做学习机器。其他的,等完成学业之后再去想。我们很多成年人就都是在这样的方针下长大的。

很不幸的是,这恰恰不是有效率的做法。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这个“亮点”,那么他长大了多半也还是对未来没有太多想法,并且他在学生时期的效率也一定很低。对此,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有切身感受,不必多说。

其实我们如果观察周围的成年人,也会发现,有梦想有激情的人,他对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热情的。这样的人通常不仅乐观,而且气场强大、有感召力。相反,缺乏热情的人,常常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没劲,和他在一起,你会感觉他在吞噬你的能量,把你也带疲惫了。

另外,理想也不是家长能给孩子的。有了小孩之后,我发现理想是天生的,是小孩自己生长的自然需求。

我女儿上幼儿园之前,她的理想是当妈妈。记得在她两岁多时,外婆为了给她上幼儿园做准备,和她讲道理说:“你先上幼儿园,然后上小学,小学以后上中学,中学以后上大学……”我女儿很麻利地接一句:“大学以后就生个小宝宝,就可以当妈妈了!”上幼儿园之后,她的理想变成了当老师。她也和我们玩当医生的游戏,但是她很明确表态,长大后只当老师不当医生。她在家里不仅给我们上课,而且现在把家里各个角落都布置成不同主题的区域:阅读区、美工区、生日区、水果区……中班以后,她的理想从当老师,变成了当艺术家、画家。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小学二年级。

我知道她的理想以后还可能会有无数次变化,但不管怎样,我很开心她始终清楚自己当下究竟喜欢什么、憧憬什么。


如果两三岁的小孩都有理想,为什么还会有很多大孩子没有理想、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每天打不起精神呢?

我想,一方面,是不科学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熄灭了心里的火苗,迁就了现实,老成起来。另一方面,我分析,是孩子心里的这个火苗根本就没机会燃烧起来,因为缺乏必需的条件。

那么,什么才是理想或兴趣生长的土壤呢?是孩子对自己感受的信任,是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他不害怕被否定被打击。有兴趣和梦想并不完全取决于孩子是否见多识广,而是取决于这些。

如果小孩从小不相信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他的感受经常被否定,很少得到过尊重,那他慢慢地就会变得对什么都没了感觉,变得没有喜好。没有喜好,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扼杀梦想和兴趣的,还有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贬低以及安全感的缺乏。

其实,一个幼儿甚至是婴儿,无须语言交流,就可以从和大人的互动中感觉出自己的价值如何。家长的眼神表情和反应,就可以告诉孩子:你是很有价值的,你的想法很值得尊重,你不必担心自己的能力,你很安全放心去尝试吧……还是相反的态度。

我们家长如果能把孩子的感受、想法和孩子幼小的身躯放在一起去看,按照他的比例去看,我们就会生出更多的尊重—我们的体积庞大了这么多,我们又有多么了不起的想法吗?

说到这些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说,没办法呀,应试教育,孩子压力太大,没时间开发兴趣爱好啊。或者想,有些事情就是枯燥的,孩子没兴趣怎么办?

我想家长和教育者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想办法把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变得让孩子喜欢、好接受。比如,要想让孩子少吃零食,多吃饭菜,除了讲道理,还要想办法把饭菜变得更好吃更有趣。哄幼儿也是一样,把他该做的事情变有趣了,他就做了。

大的孩子,我们只是换一种方式在哄他而已。
当我们看到一些国外课堂里丰富有趣的上课方式,就会觉得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还应该更勤奋些,更多去动这个脑筋。把该学的东西放在那里,逼着孩子去学,这是低效的、偷懒的做法。想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动他自己心里的马达,才能有效果。

所以在批评教育孩子之前,先想一想,孩子心中究竟有没有那个“亮点”,我们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多帮助他—即便我们觉得他提高成绩迫在眉睫。因为,其实我们别无选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理想和兴趣专一的人,将会有成功的一生;理想和兴趣多变的人,将会有丰富的一生,但是没有理想和兴趣、缺乏激情的人,只能有黯淡无趣的一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只关注孩子的学业,你错过了什么?